- 目录
第1篇 露天矿强化安全责任体系建设确保安全生产
近日,神宝能源公司露天矿不断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建设,牢筑安全思想防线,确保安全生产工作顺利开展。
完善制度,落实责任。该矿以安全“一票否决”制度为依据,结合煤矿生产实际,重新修订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办法,细化安全生产目标,通过分解、落实、考核和安全责任倒查制与责任追究制,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作业场所、生产环节、工作岗位,确保责任落实“零盲区”、责任边界“零错位”、责任履行“零缺位”,使安全工作时时有人问、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抓。
筑牢理念,凝聚合力。该矿以“四项文化”建设为中心,通过安全宣誓、诵读安全理念、安全讲评等形式不断夯实安全文化内容,将“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等理念融入每位职工心中,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贯穿于组织生产、事故预防、改善作业环境等各项工作中。
坚守“红线”,保障安全。该矿全面贯彻总书记提出的“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重要指示,不断增强红线意识和底线意识,完善了红线管理制度、考核标准,强化宣传,狠抓落实,从上到下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分级管理”机制。同时,对一般“三违”现象,继续实行安全保证金制度,对可能造成人员重大伤害的“三违”和隐患,列入“红线”管理,为安全生产再加“一把锁”。
该矿还签订了安全责任承诺书,将安全责任明确到队组,落实到个人,形成了责任具体、环环相扣的安全责任管理体系。
第2篇 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探讨
一、国内外矿山安全生产形势的现状
我国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以煤炭行业为例,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已由1962年的12.9降至2004年的3.1;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9.5降至1.26。但是,目前我国矿山领域事故和灾害仍十分严重,各类重大生产事故仍时有发生。2004年,我国矿山领域共发生各类事故6033起,死亡8849人,其中,煤炭行业发生事故3853起、死亡6027人,占全国矿山事故死亡总数的68.11%,占全国工矿企业事故死亡总数的36.6%。我国的煤炭产量约占全球的35%,事故死亡人数则占世界煤矿事故死亡总数近80%。我国非煤矿山点多面广,现有各类采矿企业达12余万个,安全管理难度大。2004年非煤矿山行业发生各类事故2180起、死亡2822人。另外,矿山行业属职业危害严重的行业。根据卫生部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矿山矽肺病存量为53万人,约占世界的一半。2003年,全国死于尘肺病的矿工达2343人。
近4年来我国矿山企业发生的各类事故年均在4~6万起,每年死亡人数1万人左右,从2001~2004年10月底,全国煤矿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188起,平均7.4d一起;其中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28起,平均50d一起。
从总体上看我国矿山安全生产状况居于世界中等水平。目前,美、英、德、奥等国已基本消灭重大死亡事故,澳大利亚甚至做到了2003年煤矿开采零死亡;在美国,煤矿千人事故死亡率已低于金属、制造、建筑、农业等20个行业,使采矿业在这些国家成为最安全的行业之一。为了科学、公正地分析事故的原因,这些国家都建立国家级的重大事故预防与分析鉴定中心。例如,美国国家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建有匹茨堡安全与健康技术中心和认证中心及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英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等国也建有国家级的事故分析鉴定机构(如英国的smre、乌克兰的makhnn等),作为政府授权的专业技术中心,开展灾害预防科学技术研究、技术咨询、技术分析、矿用产品安全性能检测检验和矿山危险源鉴别、事故分析鉴定等工作,承担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模拟试验与验证工作,为政府有关部门正确分析和处理事故提供科学依据,为预防和降低人员伤亡事故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及匹兹堡安全健康技术中心和认证中心、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了必须的技术支持,从总体上改变了美国矿山安全生产局势。美国在上世纪前30a,煤矿每年事故死亡2000~3000人,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曾经高达8.37,进入六七十年代,特别是成立了技术支撑体系之后,才逐步趋于稳定好转。近年每年矿山企业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均在40人以下。矿山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在安全生产状况的改善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从世界发达国家实现矿山安全生产事故低发的成功经验看,专业化的矿山事故预防技术支撑机构在控制重大灾害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条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条件现状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于安全生产问题较为突出的矿山行业曾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并形成了矿山安全生产技术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安全检测检验等较为系统的矿山安全科技开发和技术支撑体系。例如,煤炭行业的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矿业大学,非煤矿山行业的长沙矿山研究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长期从事矿山安全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在矿井瓦斯、通风防灭火、矿山水害及冲击地压、机电防爆、露天采矿、救灾救护、安全监测监控和职业危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安全技术成果,积累了大量安全技术资源,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目前这些单位依然是我国矿山行业安全技术与应用装备的研发主体。
1998年,随着我国政府机构、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煤炭、冶金等一系列工业管理部门相继撤销;原有10个国家行业主管部门所属的242所科技机构与原行业主管部门脱钩,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和长沙矿山研究院等院所转变为科技型国有独资企业,被推向市场;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划归教育部或地方管理;原国家投入的事业经费减拨,行业科研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全部取消。使得这些以社会公益性质为主要特色的安全生产科研单位,迫于维持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将相当的力量投向高收益、高回报领域,矿山行业安全生产科研力量趋于弱化的矛盾十分突出,出现了“在安全公益研究及基础研究方面,国家无投入、科研单位少有人研究”的问题。由于多年国家没有投入,所从事的安全生产工作的公益性质又决定其自身没有自筹资金来源,不具备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能力。因此,从全社会角度看,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能力整体不足,对事故灾害发生机理及预防措施研究落后,是造成当前我国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当前我国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
1、原属矿山行业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机构由于体制的变化,科技开发资金不足,安全科研力量分散,科研院所骨干力量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研究条件、事故鉴定分析设备、模拟验证条件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为国家安全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的需要。致使这部分优势资源不能很好地为矿山安全生产监察服务,为预防和处理重大事故提供技术支持。
2、目前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的科研机构,其科学试验、检测设施与设备大多已严重老化。据统计,我国矿山安全生产有关科研机构的实验研究与检测装备约65%是20世纪70~80年代产品,27%是90年代产品,近一两年的新产品只占8%;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平均在40%~70%之间。致使原有装备远远不能满足事故鉴定和科学分析需要。
3、我国尚未建立专业性的国家级或省级事故分析与技术鉴定机构。目前,我国发生事故后,大多仍沿袭以前行政指令的方式,临时抽调各方人员,委托相关科研院校进行技术分析与鉴定,结果导致事故调查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规范的程序;鉴定人员由于缺少必要的装备,无法及时到达现场取得第一手资料;受现有条件和手段的制约,缺少科学的事故致因分析和技术鉴定,难于找出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起到警示后人、吸取教训、预防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作用。
三、建设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必要性
(一)建立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是尽快改变我国严峻的矿山安全生产形势的有效途径。我国矿山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多,矿山瓦斯、火灾、顶板冒落、矿井突水、尾矿库垮塌等灾害严重威胁着安全生产。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力图彻底扭转严峻的安全生产局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矿山安全生产局面仍未根本好转,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安全生产技术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因此,建立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在国家的支持下,有系统地开展矿山领域中事故预防技术、事故分析鉴定技术及矿用安全专用设备检验测试技术,是尽快改变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有效履行自身职能,加强矿山安全生产监察监管力度的迫切需要。矿山安全生产监察监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管理工作,要以大量的检测检验、分析实验、鉴定验证、评估评价、许可认证等工作为基础,而所有这些工作均需科学技术做支撑。建设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主要是在煤矿、非煤矿山等事故和灾害多发领域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执行事故预防、分析鉴定、重大危险源监控和安全产品监察等基本职责提供技术支撑条件,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强安全生产监管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矿山行业安全生产缺少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的支持,即使现有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也急需进行修订,“体系”的建设既可为研究和制修订标准提供技术支持,为监察监管提供执法依据,又可为矿山企业提供规范的技术指导。
(三)建立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是完善我国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为了正常履行职责,发挥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作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了建立“六大支撑体系”的工作思路,其中技术保障体系是矿山技术创新和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的关键。按照国外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技术支撑一般都由政府授权的科研机构承担。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我国原有矿山安全生产技术保障单元放弃了公益性的技术保障职能和功能,纷纷转向高回报率、热门的领域。安全生产技术保障的人才大量流失、转向。高危、艰苦的矿山安全领域人才培养后继乏人,对矿山安全领域公益性、前瞻性、基础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的人才基础和资金支持缺位。因此,通过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矿山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成为我国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矿山安全生产面貌,提高我国矿山安全生产整体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建设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是积极利用和整合现有基础和条件,形成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社会公用型矿山安全技术支撑平台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科技、教育体制改革,过去归属行业部委领导的长期从事矿山安全科技研究、安全技术服务的科研院所(现多转为大型科技型企业)及有关高等院校(现划归教育部或地方政府管理),目前仍是矿山安全生产领域的骨干科技力量和重要技术支撑。建设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就是要形成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科技支撑平台,要积极利用和整合现有的矿山安全技术、人员、资产等基础条件,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将矿山安全生产领域的科研机构、大型科技型企业和高等院校作为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基本组成单元,充分发挥这些单位多年形成的基础设施、技术人员和管理能力优势,围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基本职能,继续承担矿山领域中共性与关键性技术研究、重大事故预防与分析鉴定技术、产品安全性能检测检验、安全评估评价等工作,为了促进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全方位安全技术服务,为矿山安全监察提供技术支撑。
四、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一)“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整合社会安全科技资源,建设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服务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促进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减少并控制灾害事故的发生,保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
(二)“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形成先进的科研测试能力,构成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技术保障体系,使国家监管、监察的技术支持能力明显提高,更具科学性、公正性。具备承担安全生产基础、关键技术研究和实验的能力;重大事故技术鉴定、分析、模拟验证的能力;技术标准、规范研究与制修订的能力;提供技术仲裁和服务的能力。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使矿山领域事故多发的状况得到扭转,重大、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体系”建设原则紧密结合国情实际,以法规为基础,技术进步为先导,充分发挥安全科技的生产力作用。围绕服务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监督、监察职能,对实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保障机制形成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中介组织、企业各自的职能与作用。整合社会资源,不求所有,只为所用,优化配置,以安全科技领域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和实验检测条件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依托,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突出重点,加强安全生产事故和灾害防治、重大灾害事故分析鉴定、矿山危险性鉴定、基础性和共性研究和产品安全性能检测检验等条件建设。
五、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
根据上述的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针对我国煤矿、非煤矿山地质条件复杂,矿山瓦斯、火灾、顶板垮落、矿井突水、尾矿库垮塌和职业危害等灾害严重威胁着安全生产和多发事故类型,拟将“体系”设计为6个专业中心(包括12个专业技术实验室),如下图所示。
六、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主要任务
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能服务。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委托,针对我国矿山安全生产领域的矿山瓦斯、火灾、冲击地压、矿井突水、尾矿库垮塌和职业危害等自然灾害,开展矿山重大危险源鉴别、监控与分析工作;开展复杂程度较高的灾害事故技术鉴定与分析、模拟试验与验证工作,为事故原因分析和处理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矿山安全生产领域共性、关键性技术的试验与基础研究工作,为提高灾害事故的控制能力,应急救援和事故分析处理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矿山自然灾害致灾机理等基础科技问题的研究,为矿山安全生产技术和监察、监管技术提供支持;开展重大生产设施和重大储备设施安全事故致灾机理、安全检测与监控理论与方法、风险控制及应急救援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为安全生产监察、监管技术提供支持;开展矿用产品安全性能检测检验和质量认证工作,负责对用于矿山的设备、仪器仪表进行安全认证,防止因设备、仪器不安全、不可靠而导致意外的伤亡事故发生;为制定和修订安全生产有关的规程、技术标准提供技术依据,对有争议的灾害事故原因分析与处理意见提供仲裁服务。并负责对矿山安全监管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
第3篇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指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目的与适用范围
为规范山东联储物流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使山东联储物流公司及所属各级企业明确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范围、边界、结构及主要内容,实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特制定本指引。
本指引为山东联储物流公司、各成员公司及其所属各级法人实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 依据的法规及文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二)《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21号令)
第二章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概述
第三条 总论
山东联储物流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以下简称“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包括山东联储物流公司、各区域管理中心、成员公司在内的各层级的管理体系。它们围绕山东联储物流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战略层层展开,是一个完善的、有机的、有自身特点的整体。
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实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系统化、提升安全生产绩效的一种手段,它不等同于建立一套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文件或规章制度,有别于传统的体系认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安全生产管理活动,建立起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预防管理机制,规范最高领导层、管理层、操作层等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行为,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并在实践中对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进行持续优化。
(一)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以华润集团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要求为指导,结合山东联储物流公司所在行业特点提出总体安全生产原则性要求,引导各区域管理中心、成员公司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其重点是致力于安全文化、理念、价值观的建设,诸如安全生产管理政策、评价办法的制定、通用要素的确定等。
(二)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具有较强专业指导性的管理体系,为所有成员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意见,其管理体系不仅包含联储物流的通用要求,还包括专业化的安全、职业健康等要求。
(三)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在成员公司层面是在充分考虑山东联储物流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专业指导的基础上,重点反映个性化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如组织机构、作业现场、主要设备、危险源等,提出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成员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还应针对每一个重大危险源或重大风险编制详细的专项方案,确保重大安全生产管理事项能有效落实,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
第四条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内容
山东联储物流公司及成员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均应至少包含十个方面的基本体系内容,即: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目标及责任体系、教育体系、风险控制体系、监督保障体系、文化体系、评价体系、应急管理与事故管理体系、体系建立与维护。
(一) 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是为贯彻安全生产法规,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要求而成立或设置的领导机构、监督机构和保障机构等机构的有机组合,是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和任务的人力资源配置,为推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和有效运行提供组织保障。组织体系的建立,应有其明确的组织机构设置原则、职责和权限。山东联储物流公司各级安全生产管理组织体系由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领导小组)、安委会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保障机构等构成。
(二) 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是山东联储物流公司各级单位为规范员工安全生产行为、有效防范安全生产风险、提升安全生产绩效、实现安全生产目标而在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各种有用的经验、方法,是安全生产相关制度、规范、工作标准和流程的集合。山东联储物流公司安全制度体系应体现燃气行业安全管理特点,包括:生产安全、消防、交通、安保等基础管理制度,以及燃气输配、场站、客户、工程等专项管理制度。
(三) 目标及责任体系
目标及责任体系包含目标管理和责任管理两大部分。
目标管理是山东联储物流公司各级单位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结合单位和部门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制定的安全生产指标和考核办法。安全生产目标可以是定量化的指标,还可以是具体的某项工作任务或工作要求。
责任管理是山东联储物流公司各级单位所辖部门、岗位、人员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工作范围内应负的责任及相应的权利的统称,把安全生产的具体工作与各级部门及各类人对应地联系起来,使与安全生产工作相关联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都承担相应的责任和权利。包括部门责任、领导者责任、管理者责任以及作业人员责任等,并通过对责任者的工作评估,进行考核、实施问责等。
(四) 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是为了确保领导人员、各级管理人员、普通作业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等能达到所从事工作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要求,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培训活动的整体。主要包括:教育与培训制度、培训计划、师资力量、考核、取证等。
(五)风险控制体系
风险控制体系是山东联储物流公司各单位为了防止危险源和危害演变为高风险的危险源,控制风险和进行风险转移,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几率,以及发生事故时进行快速、有序、有效的救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建立的一整套风险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包括:安全生产风险识别与评价,危险性预先分析,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技术措施与设施,应急管理措施,应急预案管理,事故管理,作业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管理,危机管理等。
(六)监督保障体系
监督保障体系是山东联储物流公司各级与安全生产工作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管理活动等执行到位,实现安全生产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监督管理措施和方法。山东联储物流公司监督保障体系应体现“统一领导、条块结合、分级管理、全员参与”的要求,包括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职责、开展内部审核、日常监督检查、专项检查等。
(七)文化体系
安全生产文化体系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是全体员工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观念上对安全生产工作认识的综合反映。安全生产文化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引导员工的安全生产行为,提升员工的价值需求层次,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变,使之从监督管理走向自我管理、团队管理。安全生产文化体系包括安全生产战略、价值观、行为准则、管理层承诺等。
(八)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由与安全生产绩效评价相关的评价制度、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人员及奖惩办法等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开展多维度的评价,可衡量各单位、各部门及个人的安全生产的工作成效,是判断安全生产体系运行效果和实施安全生产工作奖惩的主要依据。安全生产评价体系的设计应遵循“内容全面、方法科学、公平公正、操作简便”的原则。
(九)应急管理与事故管理体系
应急管理与事故管理体系是山东联储物流公司各单位为提高事故处置能力,及时有效组织事故救援、减少事故损失、严格进行事故调查、严肃追究事故责任、认真进行事故总结、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而建立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应急管理包括应急机构和队伍、应急预案、应急装备、应急演练、事故救援组成,事故管理包括事故信息报送、事故救援、事故调查与分析、事故责任追究、事故经验教训总结等组成。
(十)体系建立与维护
安全生产体系建立与维护是指当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发生变化,现有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安全生产工作需要时,需对原体系进行补充、更改以适应新的安全生产工作需要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开展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审核和内部认证等活动,评估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运行质量,跟踪验证体系运行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发现问题及时按程序进行调整和完善。通过不断地检讨和优化,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第五条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结构
十个方面的体系是在安全生产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山东联储物流公司业务实际,建立的通用于山东联储物流公司及各级单位,以及山东联储物流公司各个业务板块,符合安全生产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教育体系、风险控制体系、监督保障体系、应急管理与事故管理体系七个方面的体系属技术层面的体系,是各级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是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有效性的方法和工具;文化体系、评价体系属思维引导体系,是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灵魂,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对技术层面的体系具有引导、渗透作用,应贯穿到七个技术层面的体系之中。体系建立与维护属于自我修复体系,对七个技术层面的体系及二个思维引导体系的修复、完善具有指导作用,使各层级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一直处于持续优化的动态过程中。
第三章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
第六条 安全生产组织建立
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是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的前提条件,各级最高管理者是建立实施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第一责任人,应确保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责任的落实,保证各项安全生产工作任务执行到位,并对持续改进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3.1.1应按照相关法规及有关组织建设指引的要求,建立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机构、监督管理机构和保障机构。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结合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配置安全生产工作管理人员,明确工作职责。
3.1.2 安全生产工作的主管领导全面负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设与持续改进,负责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策划、建设、运行、评审和优化等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文化,做好重大安全生产事件的决策,并为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配置相应的资源。
3.1.3 安全生产工作监督管理部门应推动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的有序进行,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编制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监督检查和考核安全生产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指导协调所在单位及下属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3.1.4 安全生产工作保障部门应根据部门安全生产活动的特点与重点,在安全生产主管领导的组织下主动开展相关安全生产管理活动,认真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确保活动效果与预期目标的一致。
第七条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贯穿于整个产品的实现始终,其建设过程也是法律法规执行、落实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各层级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和完善均应按照pdca的工作方法进行。
(一)策划阶段(p)
(1)认真分析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现状。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以及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等多个方面进行检讨分析,查找安全生产的各类风险点和风险源。对风险点及风险源分析评价是实施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应经常性地进行。
(2)针对安全生产的风险,做好安全生产体系设计工作。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设计在内容上要能全面覆盖本单位的所有业务活动,要能有效管控本单位的安全生产重大风险,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体系设计要紧密结合行业或企业的特点,在理清九个基本体系的范围、边界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列出需开展的安全生产工作和全部管理要素,进行整理、归类,与九个基本体系一一对应起来,不能纳入基本通用体系的可增加行业专业性体系。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满足国家法律法规、国家管理标准以及国际管理标准是其最基本的要求。
(3)在体系设计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能使安全生产工作覆盖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能机械地套用标准或规范,注重实效,不流于形式。实施方案的内容应包括明确的指标和目标、具体可行的技术措施、管理活动、完成的时间和进度、投入的资源,以及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等。
(4)安全生产指标目标的设置应符合安全生产战略目标,并充分考虑财务、经营和生产运行的要求,指标和目标应可测量、可比较,便于评价。
(二) 实施和运行阶段(d)
(1)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负责人发动每一个员工自觉参与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按照实施方案,逐条进行落实,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2)安全生产体系实施过程中应把相关方纳入其中。客观评估承(分)包方以及产业上下游合作方,了解其资质、历史业绩、能力及安全生产管理状况,通过合约、协议等形式明确双方安全生产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相关方工作过程的监督管理,做好对相关方的评价工作。
(3)实施和运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规范员工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有效防止各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4)实施和运行阶段开展的主要工作有:法律法规收集与宣传、责任制落实、教育培训、风险控制、技术措施改进、预案制定与演练、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的完善等。
(5)在实施安全生产方案过程中,应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履行安全生产责任,有效实施对产品的研发、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各环节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要对生产装置、设备设施、特殊工艺过程、危险作业环境和危险品等进行监控,提高设备设施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对从业人员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规范其作业行为。
(6)制度建设和流程设计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单位要加强原有制度和流程的管理和完善工作,保证其有效性和适用性,同时要把安全生产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积累的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进行标准化,形成新的制度,并做好制度的落实工作。
(三)检查阶段(c)
(1)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持续优化的动态过程,监督检查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方法之一。集团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监督保障安全生产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管理活动等执行到位,要重点关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对安全生产绩效进行监测,找到影响绩效或发生事故、事件的因素,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提升绩效,防止事故、事件的再次发生。
(2)为了履行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各级组织应开展安全生产合规性评价工作,定期评价对现行适用法律和其它要求的遵守情况。
(3)通过自查、专项检查、体系内审、文件评审等多种形式做好体系运行情况的检查,将执行的结果与设定目标进行对比,查找与原策划、设计及法律法规要求的差距,并认真做好记录,列出差异表。
(四)总结、再优化阶段(a)
(1)当国家法律法规、社会文化、行业标准、公司战略、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业务等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发生安全生产事件、客户重大投诉时,应对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进行检讨和优化,实现螺旋式上升。
(2)集团和各战略业务单元、一级利润中心以及基层企业均应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自我修复及优化机制,每两年至少组织一次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评审,检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3)各种制度和管理流程均应以文件形式进行固化,形成长效机制加以落实,以防止安全生产工作发生偏差。文件检查是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评审及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4)文件的编制应根据文件性质,采用相应的格式。文件的评审、发布、实施、修改、作废、标识等应按相关规定执行,以确保文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文本文件仅是文件的一种形式。文件还可以用图片、照片、图表、宣传画、标语等形式展现。文件除纸质外还可以是磁盘、光盘或其它电子媒体。
(5)将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提出改进的领域,制定改进措施,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五)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纵深延伸
(1) 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提升安全生产意识和管理水平,追求卓越安全生产绩效,是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目的。积极应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工具,进行风险的深层次研究,使安全生产管理向纵深延伸。
(2)各级人员,特别是安全生产从业人员,应逐步致力于开展安全生产各种风险的专项研究。从时间、空间、人员、环节等角度,选取易发生的事故或潜在风险,确立研究课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演示、设计专项测评工具等方法,分析其成因、机理,研究提出管理措施、技术措施、预警系统方案等,促进成果转化,实现本质低风险。
第四章 附则
第八条 本指引由山东联储物流公司安全管理部负责解释。
第九条 本指引自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