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 安全生产变更风险识别与评价控制措施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识别产品、过程和服务过程中能够控制以及可施加影响的风险 ( 即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 ) ,并确定、更新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以对其进行控制管理,特制定本程序。
第二条本程序适用于本厂产品、过程和服务中变更过程的风险的识别、评价、更新管理。
第三条综合办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风险识别、评价、控制、更新的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
第四条各单位负责本单位风险的识别、评价的具体实施,风险控制和应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第二章 工作程序
第五条综合办组织各相关单位成立风险识别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成员应包括各单位负责人、员工代表与岗位操作人员等。危害识别与评价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熟悉本单位的生产、服务规范和技术;
具有风险管理、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及责任感;
具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和现场经验;
具备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相关知识培训或教育经历。
第六条风险识别范围必须覆盖本厂所有产品、活动、服务、作业现场、设备设施、人员(包括相关方人员)中能够控制或使可加影响的因素,包括如下内容:
1.风险识别应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以及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所造成的危害和环境影响;
2.八个方面:废气排放、废水排放、噪声、废弃物、土地污染、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植被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社区和其他相关影响。
3.七种类型: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生理、心理因素、行为因素及其它因素。
4.考虑活动、产品或服务从开始到废弃和处置的全过程,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作业场所内的设施。
第七条对于每项作业活动,在进行危害辨识前要收集作业活动的相关信息:
1.场站、设备的设计信息,设备、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考虑在评价期限内,已有措施的适用性和效果。
2.生产施工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
3.物料的物理形态、化学特性、物料要用手移动的距离和高度;
4.生活配套设施和应急设施与装配;
5.生产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噪音、粉尘、有毒气体等,以及有害气体与主风向的关系;
6.员工的不良习惯、心态、健康状况及其违章操作行为等;
7.自然条件中的气象及其地质现象,如雷击、暴雨、洪水、地震等;
8. 机动车在道路行使可能遇到的人员、路况、车况、气候影响等
9.各项制度的有效性(人为因素违反管理要求)。
第八条风险识别以事故预防,控制和减少事故及污染发生为指导思想,采用现场观察、调查表、查阅记录、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 )、安全检查表( scl )等方法,对涉及到的全部风险进行辨识。
第九条风险识别的步骤
1.各队站按上述要求对各项作业活动每一步骤中能够控制或可使加影响、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填写各类风险识别表,制定削减措施,填写本单位的《危害和环境因素清单》报作业区确认,由作业区汇总成本单位《危害和环境因素清单》,再报综合办进行确认,汇总时应注意合并同类项。
2.厂机关各部门和作业区机关办公活动中的风险由各部门和作业区组织识别,填写《危害和环境因素清单》报综合办确认并保存。
3.各部门和单位应鼓励各级员工参与风险识别活动。
第十条风险评价的依据与判别准则
1. 综合办负责收集并建立下列评价依据与判别准则:
a ) 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文件、以及合同、协议等要求;
b ) 上级主管部门和顾客有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能源、资源使用等要求;
c ) 危害和环境影响的规模、程度、发生频率、控制现状;
d ) 本厂实际状况(技术、资金、能力)以及各相关方利益。
2.综合办在收集上述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危害和影响分级打分表,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实施。
第十一条风险评价
用是非判断法、矩阵法和打分法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风险,对所有识别出来的风险先用是非判断法来直接判断,被判为“非”的危害因素再用矩阵法评价、环境因素再用打分法评价。
1.是非判断法——适用于各类风险
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判定依据,满足其中任何一条则视为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危害因素:
a )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行为;
b )直接可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且无控制措施(如泄露、火灾、爆炸等);
c )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d )紧急状态下的危害和环境因素;
e ) 国家重点控制的危险化学品、危险废弃物的处置;
f ) 在能源消耗方面依据经营要求直接判定其中重大环境因素。
g )相关方有合理的抱怨等。
分数
人员伤亡程度
财产损失
停工时间
对声誉的影响
5
·死亡
·终身残废
·丧失劳动能力
≥ 8 万元
≥ 30 天
引起国内公众的反应;持续不断的指责,国家级媒体的大量负面报道。
4
·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职业病
·慢性病
·住院治疗
≥ 3 万元
≥ 10 天
引起整个区域公众的关注;大量的指责,当地媒体大量的反面报道;国内媒体负面报道,当地或地区或国家政策的可能限制措施。
3
需要去医院治疗,但不需住院
≥ 1 万元
≥ 1 天
一些当地公众表示关注,受到一些指责;一些媒体有报道和政治上的重视
2
·皮外伤
·短时间身体不适
小于 1 万元
半天
公众对事件有反应,但是没有表示关注
1
没有受伤
无
没有误时
没有公众反应
4.3.2 矩阵法——适用于判为“非”者危害因素的评价分级
按风险矩阵图法对危害因素进行评价,风险 评价 的结果可分为以下三种:可容许的危害因素( r=l_s=1~ 5 );一般危害因素 ( r=l_s=6~14 );重大危害因素( r=l_s=15~ 25 )。
注意: r 值的界限值, l 和 s 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可由综合办组依据企业情况加以界定,报管理者代表重新审批。
评估危害后果的严重性( s )
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l )
分数
偏差发生频率
安全检查
操作规程
员工胜任程度
(意识、技能、经验)
防范、控制措施
5
每天发生,经常
从来没有检查
没有操作规程
不胜任(无任何培训、意训不够、缺乏经验)
无任何防范或控制措施
4
每月发生
偶尔检查或大检查
有,但只是偶尔执行
不够胜任
防范、控制措施不完善
3
每季度发生
月检
有操作规程,只是部分执行
一般胜任
有,但没有完全使用(如个人防护用品)
2
每年发生
周检
有、但偶尔不执行
胜任,但偶然出差错
有,偶尔失去作用或出差错
1
偶尔或一年以上发生
日检
有操作规程,而且严格执行
高度胜任(培训充分,经验丰富,意识强)
有效防范控制措施。
第2篇 火电厂安全性评价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查评体会
现有的火电厂安全性评价中有关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查评规定,基本依据是原国家电力公司2000年实施的《安全生产工作规定》中关于发电厂的10章内容及《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其基本内容是:
(1) 贯彻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以实现超前控制;
(2) 贯彻以行政正职为安全第一责任者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
(3) 强化规章制度的建立,推行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化、行为规范化、设施标准化;
(4) 检查反措与安措的落实情况,以确保安全投入;
(5) 检查安监机构、安监人员资质与职权,安全网组成,安全例行工作,事故调查、统计、报告,安全奖惩情况,以理顺企业内部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与安全保证体系的关系,强化安全管理;
(6) 检查安全培训、持证上岗情况,特别是临时工、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情况以保证从业人员的权利与资质。
查评内容基本包含了《安全生产法》对安全生产经营单位的要求与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负有的6项职责。当然作为电力生产企业除了要遵守《安全生产法》、《劳动法》、《消防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以保障职工安全健康、避免火灾外,还必须保障电网供电、电力设备安全,这是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2004年1号令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产工作的需要。
电网公司于2003-10-08发行的《火力发电厂安全性评价》一书,包括了电网公司颁发的《安全生产工作规定》的相关内容,进一步贯彻了《安全生产法》关于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生产保障方面的有关职责与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进行火电厂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安全性评价,是对《安全生产工作规定》执行情况的检查,进一步促进整改,确保《安全生产工作规定》的贯彻落实。它与《安全生产法》的要求是一致的,与贯彻2004-01-09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的“依法加强和改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的要求是一致的。
现将笔者在参与一些火电厂的安评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查评情况与建议介绍如下,以引起讨论。
1 关于安全目标分解的情况与建议
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目标主要是: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防止和杜绝人身伤亡、电网大面积停电、主设备严重损坏、电厂垮坝、重大火灾等重特大事故以及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事故发生。应该说目标要求与过程控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4年在提出各项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后强调要加强对指标落实的过程控制与考核,以及时发现解决带苗头性、普遍性的问题。可见目标要求与过程控制的关系,因而火电厂内部安全目标的分解与控制是完全必要的,它一方面可以使总体目标得以完成,而且可以把目标与岗位职责、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但一些电厂内部的安全目标存在上下一般粗的现象,缺乏与各车间、班组职责相关的特色,也缺少中间检查。其实《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已提出了厂、车间、班组实行三级控制的原则,有的公司进一步发展,加上“班组控制差错”,实现四级控制。从运行方面的事故、障碍、异常以及人身方面的死亡、重伤、轻伤来看,三级控制是符合事故金字塔分布规律的,不足的是对技术、检修部门的要求有所欠缺。而火电厂要做到参数稳定,其燃用煤的煤质控制与连续供给,汽水品质的监督与控制,自动控制装置的调节品质与投入率以及运行人员的精心操作都很重要;设备缺陷的及时处理、保护装置的全过程正确投用以及各项技术监督,特别是金属、绝缘、热工、继保监督的内容对防止事故发生或避免事故扩大都有密切关系,都可成为班组的目标,也可以是完成总体目标的措施;而反习惯性违章(包括行为性、装置性和管理性违章)、实行危险点分析也同样是人身安全方面要做到的事,是下一级目标与措施的内容。这些内容如果纳入目标管理,将使目标分解与兑现工作更具体、更可操作、更可检查,更有利于安全的超前控制。
2 关于规程制度方面的情况与建议
发电厂主要负责人的安全职责之一是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程、制度,并保证其有效实施。一般讲规程是对工艺、操作、检修检验、安全管理等具体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所作的统一规定;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动准则。建立、修订、宣贯是保证规程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步骤。规程制度的内容要符合国家、行业及设备制造厂商的要求,特别是强制性要求,要结合电厂的生产实际,可操作、可检查。电厂安监或安全管理的任务是监督规程制度的建立、修订与执行。
发电厂安全生产方面该有多少规程制度?一般的看法是3规10制:3规是运行规程、检修规程和安全工作规程,电厂投运1台设备就要有1台设备的运行、检修规程。10制以及每项制度都要派生的一些规定、办法可参考如下:
(1) 各级责任制: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岗位责任制;
(2) 运行管理制度:工作票、操作票、巡回检查、定期试验切换、交接班制度(含动火票、热控装置维护工作票、热控保护退复役管理与交接制度),携带型接地线管理、防误闭锁装置管理制度,运行及异常分析制度,反事故演习制度,设备维护制度;
(3) 设备管理制度:设备命名管理、设备系统标示管理、设备分工规定、设备评级规定、缺陷管理、设备异动管理、设备技术挡案管理;
(4) 技术监督制度:包括监督网管理规定、监督报告制度、建档规定,其中环保监督含7项规章制度,热工监督含17项规章制度,化学监督含12项规章制度;
(5) 检修管理制度:包括检修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备品备件管理、特种作业安全监护制、检修作业指导书;
(6) 安全管理制度:含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安全标志管理、安全例行工作规定、外包工作安全管理制度、临时工安全管理、事故调查统计报告与安全奖惩制度、异常障碍标准、外来人员参观安全管理规定、安全生产监督规定、两票管理考核规定;
(7) 教育培训管理制度:3级安全教育管理、特殊工种培训考核、全能值班员与仿真机培训管理、安全规程及紧急救护法培训与考核;
(8) 劳动安全和安全工器具管理制度:含劳保用品管理制度,厂内机动车辆、电梯、起重装置、脚手架、电力安全工器具、漏电保护器、临时电源安全管理制度,手动、电动、风动工器具、喷灯及其它工器具使用、维护管理制度;
(9) 化学危险品管理制度:包括贮存、弃置、出入库管理及应急处置;
(10) 消防、防灾减灾与应急预案工作管理制度。
当前的问题是修订不及时,个别规章制度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可检查性差。表现在设备已经更改,控制方式业已改变而规程未作修改;国标、行业标准或上级公司要求已提高而标准、制度未变;未把以往事故中总结出的防范措施纳入现有的规章制度体系中。当前两票三制、设备缺陷管理、设备异动管理、保护装置退投役管理、事故(障碍)调查处理规定、安全生产监督规定等,由于其涉及电厂内部多个部门,容易出现管理真空,尤其不能疏忽。
应关注的问题有如下4条。
(1) 《关于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25项重点要求》中关于运行的条款没有在运行规程中得到体现,包括起动条件(如阀门位置、重要仪表是否可靠,失去控制能源时阀门是否能在安全位置,带蓄能装置的开关、阀门是否正常蓄能等情况的检查确认)、起动前需进行的试验校验项目、紧急停用条件及事故处理要求等;有些电厂的运行规程中故障处理部分缺项(如锅炉运行规程中缺汽水管道水冲击、油管爆破、一次风管堵管、结焦、汽水品质恶化、尾部烟道再燃烧等异常情况等条款),也没有按现象、原因、处理3段落写故障处理的条文,此类问题将不利于故障处理、运行人员的培训与故障分析。
现在大部分机组都实行远动、集控,机组起动 现有的火电厂安全性评价中有关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查评规定,基本依据是原国家电力公司2000年实施的《安全生产工作规定》中关于发电厂的10章内容及《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其基本内容是:
(1) 贯彻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以实现超前控制;
(2) 贯彻以行政正职为安全第一责任者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
(3) 强化规章制度的建立,推行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化、行为规范化、设施标准化;
(4) 检查反措与安措的落实情况,以确保安全投入;
(5) 检查安监机构、安监人员资质与职权,安全网组成,安全例行工作,事故调查、统计、报告,安全奖惩情况,以理顺企业内部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与安全保证体系的关系,强化安全管理;
(6) 检查安全培训、持证上岗情况,特别是临时工、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情况以保证从业人员的权利与资质。
查评内容基本包含了《安全生产法》对安全生产经营单位的要求与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负有的6项职责。当然作为电力生产企业除了要遵守《安全生产法》、《劳动法》、《消防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以保障职工安全健康、避免火灾外,还必须保障电网供电、电力设备安全,这是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2004年1号令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产工作的需要。
电网公司于2003-10-08发行的《火力发电厂安全性评价》一书,包括了电网公司颁发的《安全生产工作规定》的相关内容,进一步贯彻了《安全生产法》关于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生产保障方面的有关职责与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进行火电厂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安全性评价,是对《安全生产工作规定》执行情况的检查,进一步促进整改,确保《安全生产工作规定》的贯彻落实。它与《安全生产法》的要求是一致的,与贯彻2004-01-09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的“依法加强和改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的要求是一致的。
现将笔者在参与一些火电厂的安评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查评情况与建议介绍如下,以引起讨论。
1 关于安全目标分解的情况与建议
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目标主要是: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防止和杜绝人身伤亡、电网大面积停电、主设备严重损坏、电厂垮坝、重大火灾等重特大事故以及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事故发生。
应该说目标要求与过程控制两者是相辅相成
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4年在提出各项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后强调要加强对指标落实的过程控制与考核,以及时发现解决带苗头性、普遍性的问题。可见目标要求与过程控制的关系,因而火电厂内部安全目标的分解与控制是完全必要的,它一方面可以使总体目标得以完成,而且可以把目标与岗位职责、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但一些电厂内部的安全目标存在上下一般粗的现象,缺乏与各车间、班组职责相关的特色,也缺少中间检查。其实《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已提出了厂、车间、班组实行三级控制的原则,有的公司进一步发展,加上“班组控制差错”,实现四级控制。从运行方面的事故、障碍、异常以及人身方面的死亡、重伤、轻伤来看,三级控制是符合事故金字塔分布规律的,不足的是对技术、检修部门的要求有所欠缺。而火电厂要做到参数稳定,其燃用煤的煤质控制与连续供给,汽水品质的监督与控制,自动控制装置的调节品质与投入率以及运行人员的精心操作都很重要;设备缺陷的及时处理、保护装置的全过程正确投用以及各项技术监督,特别是金属、绝缘、热工、继保监督的内容对防止事故发生或避免事故扩大都有密切关系,都可成为班组的目标,也可以是完成总体目标的措施;而反习惯性违章(包括行为性、装置性和管理性违章)、实行危险点分析也同样是人身安全方面要做到的事,是下一级目标与措施的内容。这些内容如果纳入目标管理,将使目标分解与兑现工作更具体、更可操作、更可检查,更有利于安全的超前控制。
2 关于规程制度方面的情况与建议
发电厂主要负责人的安全职责之一是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程、制度,并保证其有效实施。一般讲规程是对工艺、操作、检修检验、安全管理等具体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所作的统一规定;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动准则。建立、修订、宣贯是保证规程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步骤。规程制度的内容要符合国家、行业及设备制造厂商的要求,特别是强制性要求,要结合电厂的生产实际,可操作、可检查。电厂安监或安全管理的任务是监督规程制度的建立、修订与执行。
发电厂安全生产方面该有多少规程制度?一般的看法是3规10制:3规是运行规程、检修规程和安全工作规程,电厂投运1台设备就要有1台设备的运行、检修规程。10制以及每项制度都要派生的一些规定、办法可参考如下:
(1) 各级责任制: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岗位责任制;
(2) 运行管理制度:工作票、操作票、巡回检查、定期试验切换、交接班制度(含动火票、热控装置维护工作票、热控保护退复役管理与交接制度),携带型接地线管理、防误闭锁装置管理制度,运行及异常分析制度,反事故演习制度,设备维护制度;
(3) 设备管理制度:设备命名管理、设备系统标示管理、设备分工规定、设备评级规定、缺陷管理、设备异动管理、设备技术挡案管理;
(4) 技术监督制度:包括监督网管理规定、监督报告制度、建档规定,其中环保监督含7项规章制度,热工监督含17项规章制度,化学监督含12项规章制度;
(5) 检修管理制度:包括检修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备品备件管理、特种作业安全监护制、检修作业指导书;
(6) 安全管理制度:含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安全标志管理、安全例行工作规定、外包工作安全管理制度、临时工安全管理、事故调查统计报告与安全奖惩制度、异常障碍标准、外来人员参观安全管理规定、安全生产监督规定、两票管理考核规定;
(7) 教育培训管理制度:3级安全教育管理、特殊工种培训考核、全能值班员与仿真机培训管理、安全规程及紧急救护法培训与考核;
(8) 劳动安全和安全工器具管理制度:含劳保
用品管理制度,厂内机动车辆、电梯、起重装置、脚手架、电力安全工器具、漏电保护器、临时电源安全管理制度,手动、电动、风动工器具、喷灯及其它工器具使用、维护管理制度;
(9) 化学危险品管理制度:包括贮存、弃置、出入库管理及应急处置;
(10) 消防、防灾减灾与应急预案工作管理制度。
当前的问题是修订不及时,个别规章制度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可检查性差。表现在设备已经更改,控制方式业已改变而规程未作修改;国标、行业标准或上级公司要求已提高而标准、制度未变;未把以往事故中总结出的防范措施纳入现有的规章制度体系中。当前两票三制、设备缺陷管理、设备异动管理、保护装置退投役管理、事故(障碍)调查处理规定、安全生产监督规定等,由于其涉及电厂内部多个部门,容易出现管理真空,尤其不能疏忽。
应关注的问题有如下4条。
(1) 《关于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25项重点要求》中关于运行的条款没有在运行规程中得到体现,包括起动条件(如阀门位置、重要仪表是否可靠,失去控制能源时阀门是否能在安全位置,带蓄能装置的开关、阀门是否正常蓄能等情况的检查确认)、起动前需进行的试验校验项目、紧急停用条件及事故处理要求等;有些电厂的运行规程中故障处理部分缺项(如锅炉运行规程中缺汽水管道水冲击、油管爆破、一次风管堵管、结焦、汽水品质恶化、尾部烟道再燃烧等异常情况等条款),也没有按现象、原因、处理3段落写故障处理的条文,此类问题将不利于故障处理、运行人员的培训与故障分析。
现在大部分机组都实行远动、集控,机组起动前少关或少开一个阀门,有时可能只是延误起动;但有时起动前并不能发现,例如仪用空气排气阀未关,常常并不影响起动,但一旦运行中空压机因失去厂用电停运,压缩空气罐贮备量便不足以应付事故处理中执行机构的用气而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再如减温水截断阀有漏流、其控制调节装置(包括其蓄能器)是否正常缺乏检查并不影响起动,但事故状态下,减温水关不下来,可能导致汽水管道的水冲击,严重时将导致汽缸变形;电气方面如果仅限于屏幕操作,往往难以发现三相操作不同步的问题。然而当前机组运行人员的配置(包括数量与素质)常常难以完成众多的检查与操作,特别是在修后起动时,因此必须采用有计划、有分工地组织一些专业人员共同完成此类任务。事故教训表明,不能安全地将机组停下来,或盲目抢起往往是事故扩大的原因,因此此类检查、试验必须包括故障时能否自动联锁并能使机组安全停役的内容。要知道故障突发时不可能寄希望于许多人都在场,寄希望于运行人员都训练有素、都能正确判断与处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正确测量,放在完善自控装置的调节性能(包括调整投用gcs后的响应速度),放在保护、联锁装置的可靠性方面。
有一种倾向应该注意,就是不加分析地扩大保护定值,延长延时时间,实则等于取消保护。例如,有一电厂发生了汽包低水位保护到了汽包干锅还不动作的事件,其实锅炉缺水对设备的损伤首先是因为水冷壁管间温差超限而变形,在起动中壁式过热器、包复管因疏水不良下行管段出现双相介质时可以见到它们外鼓的现象,而水冷壁管缺少流动汽水混合物的可靠冷却,同时炉膛温度高于金属管壁许用温度才是爆管的原因;变形与爆管可以出现在炉膛熄火前,也可以在熄火后的冷却过程中,况且锅炉蒸发受热面含汽量的变化影响实际存水量,起动阶段汽包水位膨胀和停用时的收缩都不可避免。因此一些厂推行的汽包全充水起动,全炉汽包低水位已失去显示后以可见水位以下还有水为由,增加若干延时时间的作法都不可取。
(2) 要总结采用dcs控制方式后出现的各种问题,研究管理方面的对策。实行dcs控制后,在信号-控制-反馈间有许多环节,这些环节的故障常常使人意外,造成判断失误,如何提前发现是“25项重点要求”的基本原则,应有组织地加以关注与总结;近期各发电公司出台了一系列规定,例如关于软件管理,工程师站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要求,无线通讯干扰问题等。信息不畅、缺乏交流、缺少落实的动力,是当前问题所在。
(3) 发生故障后要对照厂部规章制度的条文,明确原因、责任,以体现按章办事、强化管理的观念。按章处置是法治的基本观点,所以,一是规章制度的内容要可检查、可操作;二要能按规定对照处置;三要找管理上的不足,故障后发现责任不明确的,发生事前未能预料的突发事件或虽有准备但遇事慌乱导致事态扩大的一般都应找管理原因。个别企业出了事以处分某某了事,对策是诸如提高安全意识之类,缺少具体作为又何来教训。应通过故障分析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4) 要实现设备异动的全过程管理。设备异动管理从申请、批准、实施、验收到图纸修改、规章制度修订全过程涉及电厂一些部门,现在的问题是后期工作比较薄弱,容易引起管理脱节,其中“规程、制度发放清册”是重要基础工作,尤要加强。
3 两票管理方面的情况
工作票、操作票制度是发电厂多年来始终坚持并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工作票用于处理各工序间的前后关系,避免人身、设备损伤;操作票用于提示操作者操作步骤之间的先后关系及操作要点;两票制度本质上是防误工作的组织措施。《电力安全技术》杂志近几年已经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提出了许多建议。
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两票合格率虽高,但隔离及安全措施笼统不具体、缺少必要的动态检查,合格率考核内容过分注重票面;经上级安监部门同意检修工作实行系统工作票后,检修后期试验工作管理有疏漏等。作为一种组织措施,要按要求贯彻,但重要的是员工对制度的认同程度与执行态度,否则很容易成为形式,甚至出现无票作业,事后补写以应付检查考核的现象。
3.1 工作票方面应关注的问题
工作票是设备从运行(备用)状态转入检修状态以及检修各阶段间的作业凭证,隔离措施的确定与实施是工作票的关键。原意是由签发人填写,运行接票人补充相关隔离措施,许可人与工作负责人共同认可隔离措施已执行后方可检修。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签发人越权或厂部过分放权、实行系统工作票以及检修工作外包,加以运行补充措施不够,从而比较普遍地存在隔离措施填写不规范或不全。而严格意义上电气设备的接地,承压部件的消压,煤粉、油、氢系统及其它密闭系统的置换是设备可以进入检修状态的标志,是隔离措施的一部分,但习惯上其中有部分工作属检修工作内容,因此哪些由运行负责装、卸,哪些由检修自理需要明确,以避免疏漏。建议:
(1) 加强工作票签发人、许可人、审票人的培训;在使用系统票的大小修状态下,宜设专人负责协调各项检修工作,办理开工、允许、试验及工作结束事宜;
(2) 要从票面上强调工作开始、结束与工作票开始、终结的区别与关系,前者涉及检修作业的开工与完工,后者涉及设备状态的改变,涉及隔离措施的确立与恢复。使用热机工作票时,工作票终结、复役的概念普遍较弱;
(3) 还有一些涉及检修自理的安全措施,基本是作业安全注意事项,例如搭脚手架、密闭容器通风、起重安全措施、动火等,它们不涉及设备状态的改变,列入“危险点分析”及检修自身安全交底项目比较妥当。原则上应在工作许可后及结束前由检修设置、拆除;
(4) 热工控制设施,热工、继电保护装置工作状态的转变涉及主设备的状态,因而它们的检修存在前后工作交叉问题。要用相关许可手续保证设备安全。例如吹扫炉膛负压表管的简单工作,常常要求运行人员变自动为手动,热控退出炉膛压力保护后才能吹扫,吹扫工作结束才能投保护、自动,此项工作涉及若干部门和人员,现有的热力工作票票面难以约束交叉工作的先后关系,特别是控制吹扫工作结束后的复役工作;有的动火工作需进行系统隔离与置换,也存在先后交叉关系,按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的票样其隔离措施与热机工作票内容重复,同时使用工作票与动火票又增加了管理工作量,因此应用措施票约束此类工作中的先后关系;
(5) 在外委检修工作的场合,工作票涉及甲乙双方的安全责任,是分析是非曲直的重要凭证,双方都要重视。系统隔离与交底是甲方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免责任不清必须双方签名,检修中工器具的使用以及工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理应由承包方负责,而由承包方工作负责人向工作人员交底的,可推行危险点预控方法。采用检修工作外委以后,甲乙双方是合同关系,原《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的部分条款,包括工作票票面,签发人、工作负责人、监护人、许可人及联系人的职责都不完全适应需要,应予调整;
(6) 工作票合格率考核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工作票使用功效,考核办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当前重票面质量而忽视隔离措施,对工作票使用过程中的检查比较少,工作票合格率很高,而出了人身事故又是无票操作,值得研究。建议两票审查应由专工进行,安全员汇总、安监抽查考核的办法。重要的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考核办法不断调整以提高工作票的使用功效。
3.2 操作票方面应关注的问题
操作票主要是电气倒闸操作票方面,应予关注的是:
(1) 采用闭锁装置(含key bo_)的电气设备只要不乱用开锁通用钥匙,可以避免许多误操作行为,但是防走错间隔、携带型接地线装、卸,以及电缆头的接入与拆开等工作,难以通过闭锁装置防误,仍需注意;
(2) 采用微机开票可以避免漏项错票,减少重复劳动,关键是微机内运行状态与实况保持一致,特别是操作过程中因故不能继续进行时,票面未进行的操作项要对微机内的状态及时加以调整,保持二者状态始终一致;
(3) 实施dcs控制方式后,有条件在控制室进行倒闸操作,但是装拆接地线(拉合接地刀闸),安装或拆除控制回路保险,检查刀闸、断路器、地线abc三相的接触状态、位置是否都正常等工作都在就地,事实上到控制台的位置信号,由于构件的故障曾有与实际不符的情况,信号本身需要核对,所以就地工作不可少。而且采用鼠标操作要同时实行监护人监护比较困难,因此这方面的改革宜慎重。
现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对热机操作票的使用没有作统一规定,但是油泵、水泵、风机、除氧器在切换、解列与并列过程中,由于操作先后次序的过错曾经发生过一些事故,甚至大事故。并列运行的除氧器要解列,先关水联络门再关汽联络门,若相反操作,运行中的除氧器水位必然大幅度下降,甚至导致跳机,复杂的情况更有防误问题,因此推广热机操作卡(票)提示操作人员防止漏项、错项很有必要。
关于危险点分析
开展作业危险点分析工作,是贯彻执行《安规》的好方法,是防止违章现象屡见不鲜的重要手段。现在的问题是填写在措施栏内的措施过于简单,有流于形式的倾向。谁进行分析,如何分析,依据什么等都是要研究明确的事。当前必须在肯定危险点分析方法的前提下,加强指导以求提高。
(1) 电力系统现有的两票制度已成传统,不宜撇开它们另起炉灶,况且系统隔离是任何与运行系统有关的检修作业危险点分析的重要内容。现有的两票有利于责任区分,不足的是安全措施中检修自理项目的管理存在疏漏。因此,将此部分内容作为工作票的附页,并作为工作负责人向工作人员安全交底的凭证,这有利于贯彻责任制,特别对外委检修项目尤其适合。
(2) 作业危险点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规定安全措施(不含系统隔离)是工作负责(监护)人的责任,具备此能力是当工作负责人的条件;工作许可人可以对有无措施实行监督,但对其是否完整正确不负责;外委检修工作中甲方应对安措进行审查,特别是电厂要害部位的检修工作,因为可能危及电厂设备安全,必须关注。
(3) 目前一些单位危险点预控工作中出现“注意安全”这样的笼统的字样,与编制人员的经验与知识面不足、对整个作业过程的危险性缺乏了解有关,也有组织宣传不够、缺乏要求的问题。预控工作的最终结果是专业技术人员、安监人员、作业班组人员经讨论和实践后不断提高的结果,而讨论本身兼有提高安全意识的功能。采用通用的危险点预控方法而摈弃《安规》的规定是不对的,因为《安规》本身是电力行业事故教训的总结,反习惯性违章的主要内容也是反对违背《安规》这个章程。但仅仅局限于《安规》的规定也不对,因为《安规》有的规定太原则,不好操作;其次《安规》已有多年没组织修订,国家、行业标准中一些涉及作业安全的内容没有或者没有完全编入《安规》,包括特种设备、特殊工种、危险品使用等方面的内容。虽然如此,作为危险点预控的起点,能将《安规》的相关规定纳入措施之中,至少起到提醒的作用。通过危险点预控标准措施卡票加现场补充要求的作法,以及凡是大、小修项目的措施要纳入检修文件包的要求是可行的。电力行业中很多工作是具有共性的,现在出版的行业标准“预控措施” 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甚至可以套用,关键是电厂安监与保障体系的参与和组织。
5 关于应急预案
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安全生产法》对企业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生[2003]389号文的要求。其目的是:以备不测,减少损失。电力系统在紧急救护、消防预案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离《重大应急计划要素及制定程序》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虽然电力产业的特殊性容易使大面积的停电事故造成巨大的社会问题,但它是电网--电厂之间的综合问题,电厂在总的应急预案中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要参加电网组织的反事故演习,并从中找出不足。
历史事件证明,火电厂全厂对外停电(特别有直供线的电厂)、灰坝垮坝、灰管爆漏、溢漏油污染曾经对公众造成过威胁;油气系统着火,洪水、台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氯、氨气泄漏,放射源丢失等可能对电厂、公众造成威胁,这些都需要建立某些预案以防不测。其中除全厂对外停电的措施已列入《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以外,应急预案的其它内容还应包括组织、通告程序、恢复程序、危险识别、疏散保护措施、应急设施、外援要求、演练要求以及不断完善等内容。
现有的应急预案侧重于组织体系,缺少其它内容,而且缺少演练,万一有事也难以落实。因此应对照上述要求并通过演练来暴露问题,并不断加以完善。
此外,一些人身伤害事例表明,电厂工作人员在火灾中逃生、防止高温蒸汽烫伤、窒息死亡等自
救能力方面缺乏训练和常识。
6 关于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显然包括劳动技能及专业培训的内
容,相当于运行规程、检修规程及其它操作规定的学习与考核。根据安全评价条款,当前存在以下问题:
(1) “安全日”活动内容偏于事后,当然学习事故通报包括厂内各种不安全现象以引起对自身安全工作的重视,并从中吸取事故教训是必要的;但基于要做好预防,研究本职工作范围内的危险点预控工作,制订措施并加以规范,从而学习、完善相关措施也应纳入“安全日”活动;
(2) 从近期一系列的重大伤亡事故分析,员工
要做到“会报警、会扑救初火、会自救逃生”已被列入中央三部局“关于落实消防责任制”的要求中,其中第3会是当前的薄弱环节,应当进行重点培训;
(3) 特殊工种的培训,主要是电工、危险品保
管员、架子工、起重指挥员的培训取证工作有待加强;
(4) 安全教育室的作用是对新老工人进行安全教育、举办安全展览,其中要配备安全防护用品及相关资料;
(5) 安监人员自身的培训。现在要实行注册安全师制度,问题是必须有电力系统的特点,包括传统的和需要更新的内容,即从事后处理向预防为主转变过程的知识层面及工作方法的更新,以及电厂控制方式变化,信息化管理模式、检修工作外委等变化引起的生产、工作关系变化以后的知识更新等;
(6) 要加强各级领导的安全法规的学习。安全法规的学习不仅仅是《安规》的学习,目前与安全相关的法律就有《安全生产法》、《劳动法》、《消防法》、《职业病防治法》、《合同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职业教育法》、《电力法》、《环境保护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网调度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以及国务院关于事故调查、统计及处理的规定等,还应包括上级公司的相关安全管理规定。这些都应予以关注,必要时要组织宣贯。
7 关于设备管理
火电厂设备管理涉及到许多专业以及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安全管理关注的内容主要在于是否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是否存在责任真空和“三不管”问题,包括生产工作的“五同时”和建设工作的“三同时”等闭环式的工作方法等。如一些电厂的吹灰器、电动阀门、振打装置不灵,往往久拖不能解决,常常在分工调整以后才得以解决。现在的问题是:
(1) 备用设备的定期试验、定期切换问题,包
括运行设备、安全装置等的定期工作。安全阀、快关阀、消防设施、直流系统等的定期试验工作较差,还有一些设备、系统、设施、安全工器具、漏电保安器等装置的定期试验工作没有纳入制度,需要改进;
(2) 缺陷管理是电厂日常的重要工作,从发现、判断、分工处理到验收,涉及到电厂多个部门,容易造成扯皮误事,而实行计算机管理则便于信息共享。其次,缺陷分析的目标是:通过改进,提高计划检修的工作质量,减少运行中缺陷处理的数量。它是确定检修工作项目的依据,也是检查检修质量、进一步改进检修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实现闭环控制不可缺少的环节。缺陷管理属于设备管理的范畴,但涉及重大隐患的事项要实行安全监督;
(3) 设备异动管理问题。设备异动是电厂经常
发生的事,设备异动工作中的批准、施工、验收的问题属技术管理的范畴。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重点是登记记录、图纸规程修改、有关人员的组织学习、考核与实践中总结工作的监督;
(4) 发生故障后的“四不放过”。任何发电厂都难免发生故障,通过调查对引起故障的违章者进行处分是必要的。但事故调查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从来都是为了避免再现。现在有一种倾向:强调事故处罚从快、从严,忽视本质安全。一次误操作事故可以以从严处分责任者为终结,也可以通过设置防误闭锁装置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故。清河电厂1981年1月的除氧器事故有操作失误的问题,但事后从安全装置、结构、检验以及组织上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无疑对防止此类恶性事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四不放过”从字面上与“三不放过”没有太大区别,实际上要从管理层次上找原因、找责任、找对策,从制度上予以保障,从安全的本质上下功夫。要树立事故原因、事故责任与防范措施并非一一对应,防范措施切忌就事论事,其覆盖面要广阔得多”的理念。
8 关于外委工作
现在发电厂有许多工作需要外委,按《合同法》的规定,各类合同中双方的安全职责各有特点,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而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存在违约责任。因此,从合同生效到合同终止始终存在着安全问题,《安全生产工作规定》中规定了工程承包方的4项资质条件和发包方的4项安全责任;《安全生产法》中有“2个以上单位在同一作业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存在安全威胁的,要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的规定。现在的问题是,安全协议较笼统,安全交底也缺少双方签字的书面记录。作为承揽工程合同方理应使用自己的设备、技术和劳力完成主要工作,但是在电厂工作期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工器具借用问题,其安全职责应当事先明确。
外委工作的质量记录是由iso9000系列明确的内容,但有一个问题值得商榷:即符号式记录是否适应设备状态的动态分析与寿命分析;其次是应予交接的技术资料内容与深度常被忽视,特别是隐蔽工程的内涵不明确,从而增加了修后技术分析的难度。
加强全过程技术监督的目的是提高发供电设备的可靠性,因而实行依法监督、分级管理,由电网主管电力公司的技术监督部门实行行业归口管理的原则。现在电力体制已发生变化,电力试验研究院的隶属关系已发生变化,主要是经济关系,电厂9项技术监督的内容有的已分别对口于环保局、网公司,还有的是电厂自身的需要。除了标准传递工作内容以外,技术监督工作委托电力试验研究院进行的目的、方式与效果都值得研究。
9 关于安全监督管理
国家电网公司颁发了《安全生产监督规定》,提出了安全监督机构的8项职责。安全性评价工作已经通过设备评价的方式把与保证体系相关的预防措施纳入整改计划。但人身防范措施,涉及反习惯性违章,涉及安全工器具、劳保用品、安全防护用品等的购置与使用,涉及安措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与上述8项职责有关。相对而言,安全评价9项内容中得分最低的常常是劳动安全与作业环境这一项,值得安监工作者研究改进。
有2个问题比较普遍:其一是劳保用品问题,现在有的电厂错误地把工作服与厂服混淆,误以为发工作服是一种福利待遇,甚至提出统一工作服的要求,其实工作服是为劳动安全而设的,不论临时工、正式工都要穿戴与工作内容相关的劳保用品,安监要据此发放、监督使用。穿扣子、拉锁锁头容易脱落的工作服还是穿用布带或粘扣上身的连体服参加锅炉、汽机、发电机的内部检修?穿腰部带攀、弯腰露后腰的工作服还是穿背带裤开机床?那些要用防砸鞋、耐酸碱鞋、耐油鞋的工种,都发皮鞋对吗?女士进现场要把长辫盘在帽内而男士可以带领带,合理吗?纱布口罩不能用作防尘口罩是早有明文规定的,可有的厂还在用。其二是关于特殊工种、特种设备(除电站锅炉压力容器)、安全工器具管理、职业安全卫生、危险品管理、职业病防治等方面,国家近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安全、卫生法规,还有一些强制性的国标,这些都要贯彻落实。
目前在一些电厂落实较差,其中也许是分工的问题,也许是责任制的问题,也可能是人员配置的问题和安排的问题,也有电力行业规程修订的问题,包括《漏电保护器安全监察规定》、《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厂内机动车辆监督检验规程》、《电梯监督检验规程》、《气瓶安全监察规程》、《溶解乙炔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gb4962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gb6222工业煤气安全规程》、《gb11984氯气安全规程》、《gb8958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9448焊接与切割安全》、《gb3787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gb4387工业企业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gb15603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z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13690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495消防安全标志》等。此外在地线配置与工艺方面,在登高、起重、多种经营子企业的消防、机械伤害防护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此类问题涉及安监机构本身的职责,各级安监机构要找出原因,寻求对策。
第3篇 工厂安全性评价-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设置原因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一项最基本的安全生产制度,是各种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核心,它明确规定了企业法人、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及各类人员对安全生产应负的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卫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各层次、各类人员在安全生产中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具体体现,也是“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安全管理体系形成和正常运行的关键。
二、项目内容
1 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企业应建立从法人代表、各级领导直至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尤其是企业、车间(分厂)、工段、班组一把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更为重要。
2 职能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 企业各职能部门及其负责人均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如生产、计划、技术、设备、动力、人事劳资、教育、供销(运输)、消防保卫、安技环保等部门。
三、评价方法
1 文本资料
1.1 查阅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内容是否体现“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原则,是否与企业机构设置相符,其内容具体、责任明确。
1.2 抽查安全生产责任制执行记录 安全生产工作涉及到的部门均应有执行记录,如“三同时”、安全教育、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等。
2 抽查考核 各类人员对本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熟悉理解;职能部门负责人、业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熟悉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及本部门与其它部门安全工作的协作关系与执行程序。
3 现场(执行情况)
3.1 从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情况查证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原则是否落实。
3.2 查证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考核是否与企业经济责任制同步考核、奖惩。
四、评分方法
1 本项指标应得分15分,文本每少一个部门(人员)扣2分;内容不明确、不完善扣1分。
2 一个部门(一类人员)责任制不落实、流于形式扣2分。
第4篇 在《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安全生产责任制评价说明
安全生产责任制
1 设置原因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一项最基本的安全生产制度,是各种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核心,它明确规定了企业法人、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及各类人员对安全生产应负的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卫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各层次、各类人员在安全生产中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具体体现,也是“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安全管理体系形成和正常运行的关键。
2 项目内容
2.1 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企业应建立从法人代表、各级领导直至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尤其是企业、车间(分厂)、工段、班组一把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更为重要。
2.2 职能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 企业各职能部门及其负责人均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如生产、计划、技术、设备、动力、人事劳资、教育、供销(运输)、消防保卫、安技环保等部门。
3 评价方法
3.1 文本资料
3.1.1 查阅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内容是否体现“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原则,是否与企业机构设置相符,其内容具体、责任明确。
3.1.2 抽查安全生产责任制执行记录 安全生产工作涉及到的部门均应有执行记录,如“三同时”、安全教育、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等。
3.2 抽查考核 各类人员对本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熟悉理解;职能部门负责人、业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熟悉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及本部门与其它部门安全工作的协作关系与执行程序。
3.3 现场(执行情况)
3.3.1 从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情况查证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原则是否落实。
4 评分方法
4.1 本项指标应得分15分,文本每少一个部门(人员)扣2分;内容不明确、不完善扣1分。
4.2 一个部门(一类人员)责任制不落实、流于形式扣2分。
第5篇 安全生产变更中风险识别与评价控制措施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识别产品、过程和服务过程中能够控制以及可施加影响的风险 ( 即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 ) ,并确定、更新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以对其进行控制管理,特制定本程序。
第二条本程序适用于本厂产品、过程和服务中变更过程的风险的识别、评价、更新管理。
第三条综合办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风险识别、评价、控制、更新的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
第四条各单位负责本单位风险的识别、评价的具体实施,风险控制和应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第二章 工作程序
第五条综合办组织各相关单位成立风险识别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成员应包括各单位负责人、员工代表与岗位操作人员等。危害识别与评价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熟悉本单位的生产、服务规范和技术;
具有风险管理、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及责任感;
具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和现场经验;
具备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相关知识培训或教育经历。
第六条风险识别范围必须覆盖本厂所有产品、活动、服务、作业现场、设备设施、人员(包括相关方人员)中能够控制或使可加影响的因素,包括如下内容:
1.风险识别应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以及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所造成的危害和环境影响;
2.八个方面:废气排放、废水排放、噪声、废弃物、土地污染、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植被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社区和其他相关影响。
3.七种类型: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生理、心理因素、行为因素及其它因素。
4.考虑活动、产品或服务从开始到废弃和处置的全过程,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作业场所内的设施。
第七条对于每项作业活动,在进行危害辨识前要收集作业活动的相关信息:
1.场站、设备的设计信息,设备、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考虑在评价期限内,已有措施的适用性和效果。
2.生产施工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
3.物料的物理形态、化学特性、物料要用手移动的距离和高度;
4.生活配套设施和应急设施与装配;
5.生产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噪音、粉尘、有毒气体等,以及有害气体与主风向的关系;
6.员工的不良习惯、心态、健康状况及其违章操作行为等;
7.自然条件中的气象及其地质现象,如雷击、暴雨、洪水、地震等;
8. 机动车在道路行使可能遇到的人员、路况、车况、气候影响等
9.各项制度的有效性(人为因素违反管理要求)。
第八条风险识别以事故预防,控制和减少事故及污染发生为指导思想,采用现场观察、调查表、查阅记录、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 )、安全检查表( scl )等方法,对涉及到的全部风险进行辨识。
第九条风险识别的步骤
1.各队站按上述要求对各项作业活动每一步骤中能够控制或可使加影响、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填写各类风险识别表,制定削减措施,填写本单位的《危害和环境因素清单》报作业区确认,由作业区汇总成本单位《危害和环境因素清单》,再报综合办进行确认,汇总时应注意合并同类项。
2.厂机关各部门和作业区机关办公活动中的风险由各部门和作业区组织识别,填写《危害和环境因素清单》报综合办确认并保存。
3.各部门和单位应鼓励各级员工参与风险识别活动。
第十条风险评价的依据与判别准则
1. 综合办负责收集并建立下列评价依据与判别准则:
a ) 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文件、以及合同、协议等要求;
b ) 上级主管部门和顾客有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能源、资源使用等要求;
c ) 危害和环境影响的规模、程度、发生频率、控制现状;
d ) 本厂实际状况(技术、资金、能力)以及各相关方利益。
2.综合办在收集上述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危害和影响分级打分表,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实施。
第十一条风险评价
用是非判断法、矩阵法和打分法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风险,对所有识别出来的风险先用是非判断法来直接判断,被判为“非”的危害因素再用矩阵法评价、环境因素再用打分法评价。
1.是非判断法——适用于各类风险
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判定依据,满足其中任何一条则视为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危害因素:
a )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行为;
b )直接可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且无控制措施(如泄露、火灾、爆炸等);
c )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d )紧急状态下的危害和环境因素;
e ) 国家重点控制的危险化学品、危险废弃物的处置;
f ) 在能源消耗方面依据经营要求直接判定其中重大环境因素。
g )相关方有合理的抱怨等。
分数
人员伤亡程度
财产损失
停工时间
对声誉的影响
5
·死亡
·终身残废
·丧失劳动能力
≥ 8 万元
≥ 30 天
引起国内公众的反应;持续不断的指责,国家级媒体的大量负面报道。
4
·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职业病
·慢性病
·住院治疗
≥ 3 万元
≥ 10 天
引起整个区域公众的关注;大量的指责,当地媒体大量的反面报道;国内媒体负面报道,当地或地区或国家政策的可能限制措施。
3
需要去医院治疗,但不需住院
≥ 1 万元
≥ 1 天
一些当地公众表示关注,受到一些指责;一些媒体有报道和政治上的重视
2
·皮外伤
·短时间身体不适
小于 1 万元
半天
公众对事件有反应,但是没有表示关注
1
没有受伤
无
没有误时
没有公众反应
4.3.2 矩阵法——适用于判为“非”者危害因素的评价分级
按风险矩阵图法对危害因素进行评价,风险 评价 的结果可分为以下三种:可容许的危害因素( r=l_s=1~ 5 );一般危害因素 ( r=l_s=6~14 );重大危害因素( r=l_s=15~ 25 )。
注意: r 值的界限值, l 和 s 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可由综合办组依据企业情况加以界定,报管理者代表重新审批。
评估危害后果的严重性( s )
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l )
分数
偏差发生频率
安全检查
操作规程
员工胜任程度
(意识、技能、经验)
防范、控制措施
5
每天发生,经常
从来没有检查
没有操作规程
不胜任(无任何培训、意训不够、缺乏经验)
无任何防范或控制措施
4
每月发生
偶尔检查或大检查
有,但只是偶尔执行
不够胜任
防范、控制措施不完善
3
每季度发生
月检
有操作规程,只是部分执行
一般胜任
有,但没有完全使用(如个人防护用品)
2
每年发生
周检
有、但偶尔不执行
胜任,但偶然出差错
有,偶尔失去作用或出差错
1
偶尔或一年以上发生
日检
有操作规程,而且严格执行
高度胜任(培训充分,经验丰富,意识强)
有效防范控制措施。
第6篇 强化安全性评价工作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一、平安县供电公司基本概况
平安县供电公司地处平安县平安镇,隶属海东供电公司,是海东行政公暑所在地,担负着平安县3镇5乡,互助县1镇2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供电任务,供电面积1090平方公里。县供电公司机关下设“三部两班两组”即综合部、生产技术部、营销部、配网运检班、汽车班、配网监控调度组、客户服务组。下辖平安镇、三合、高寨、沙沟、小峡5个供电营业所,杨柳、上店、三合、巴藏沟、西村5个35kv变电所。公司现有员工 159人,其中全民职工47人,集体职工7人,农电职工86人。临时职工19人。
县供电公司管辖35kv变电所5 座、主变7台、变电容量43150kva;35kv线路3条25.33公里;10kv线路25条466.532公里;10kv线路开关64台;配电变压器763台,容量85091kva(其中公用变352 台、容量26275 kva;专用变411台,容量58816kva);低压线路1028.83公里。管理电力客户总数为40009户,其中高压用户为661户、低压用户为39348户。
二、安全性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为了不断提高农电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准确找出和诊断出生产过程中的主要隐患和薄弱环节,对症下药,着力整改,不断夯实安全工作基础,促进和提高我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水平,根据《青海省电力公司县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省电农[2005]723号)文件精神,《青海省电力公司县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标准(试行)》(青电农[2005]723号)文件精神,并结合省电力公司安监字[2007]70号文《关于县级供电公司完成安全性评价自评价报告的紧急通知》的要求和部署,将我公司纳入此次县级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工作范围之内。
1、精心组织、健全机构
2007年10月底接到省电力公司《关于县级供电公司完成安全性评价自评价报告的紧急通知》后,公司领导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了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专项会议,对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将这次工作搞好进行了部署,使本项工作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程序紧凑、有条不紊。在会上立即成立了安全性评价领导小组,由公司第一责任人任组长,主管生产、营销经理任副组长,各部室主任、安全员为成员,并下设生产设备、安全生产管理、劳动安全和作业环境三个评价小组,负责督促、指导和协调安全性评价工作,并制定了安全性评价的实施办法、具体要求和时间安排,为安全性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各供电所也成立了安全性评价领导小组,负责安全性评价具体的落实、宣传、检查、整改工作。
2、全面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
为使安全性评价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公司召开了全公司安全性评价动员大会,把安全性评价工作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1月1日—11月15日为宣传、动员、学习阶段,各部门做好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宣传、动员、学习工作,通过培训、安全活动、板报、标语、口号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明确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提高认识,调动公司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人人皆知,全员参与,从而促使员工真正支持、关心、参与安全性评价工作,解除职工中可能存在的思想顾虑和厌烦情绪,以便在“自查”时能够做到主动、积极、深入、详实地检查和提出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为正确地评价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阶段:11月16日—2008年10月20日为检查、整改、评价阶段,从11月16日开始,安全性评价领导小组结合各部门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各部门、班组进行了“自查”,从生产设备、劳动和作业环境、安全管理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检查、整改、评价工作,在评价中人员按照各自的任务和责任,依据标准,结合实际,运用核对现场、查阅和分析资料、实物检查,并根据现场规程、制度对劳动安全和作业环境部分进行逐项核对、检查,针对从这三方面发现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整改时限、责任人,并对各所的安全性评价打出分数,指出扣分原因,科学的对相关项目进行评价,并认真完成评价结果记录,评价得分和扣分符合实际,真实可靠。
第三阶段:10月21日—11月20日为总结、提高阶段,各部门根据公司安全性评价检查情况,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前阶段开展的评价工作,写出书面评价报告,并报到公司生产技术部。同时进一步使公司摸清了各营业所的安全基础情况,掌握了存在的危险因素及严重程度,明确了反事故工作的重点和需要采取的反事故措施,为农网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安全性评价评分结果及发现的问题
1、评分结果
为扎扎实实地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安评工作进行了“层层分解、细致分解、完全分解、分解到人”的原则,把评价项目分解到相关专业评价小组和自评价部门,在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坚持全过程、全方位的检查,各评价小组于10月20日完成了对各部门的评价评分工作,评价得分如下:
项目分数 | 标准分 | 实得分 | 得分率 |
一、生产设备部分 | 4040 | 2549 | 63.09% |
二、劳动安全和作业环境部分 | 1000 | 770 | 77.00% |
三、安全管理部分 | 1200 | 1005 | 83.72% |
总计 | 6240 | 4324 | 69.29% |
2、发现的问题
此次安全性评价依据 “贵在真实、重在整改”的原则,共查出各类问题2274条(见附录四)。其中,生产设备部分的问题共1870条,自行能整改的问题有1332条,需上级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有538条,劳动安全和作业环境部分的问题共185条,自行能整改的问题有104条,需上级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有81条。安全管理部分的问题共219条,自行能整改的问题有135 条,需上级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有84条。
第7篇 项目安全生产工作总结、评价管理规定
一、项目工程经理部应每周召开安全生产例会,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总结,同时,每月进行一次月度安全生产情况总结,并将月度安全总结 以书面形式上报集团公司安监(部),另外公司第季度要进行一次季报全面安全生产总结和自我评价,并将自评结果送所在安全生产委员会领导小组。
二、公司安全 管理中心质安处(科)每月定期对所辖范围项目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安全生产总结与评价,并将总结的结果以书面形式上报给公司安监办。
三、各部门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每月对公司所属项目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总结,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送达安监办。
四、安监办每月对各生产单位进行安全生产总结,并对各部门 安全生产情况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上报集团安全生产安监部。
五、安全生产工作总结与评价具体内容应包括:
1、工程概况。
2、本工程安全管理目标指标实现情况。逐条列出。
3、本工程安全管理难点、特点,。
4、本工程所采取的主要安全措施和手段及效果。
5、本工程安全资金投入。
6、本工程安全事故损失(包括无工伤事故)。应详细列出事故损失的子项及金额。
7、有无发生投诉情况(安全文明方面),投诉内容及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8、本工程在各级、历次检查中所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台帐及相对应的整改措施单。
9、安全生产大事记
10、其他
第8篇 火电厂安全性评价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查评体
现有的火电厂安全性评价中有关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查评规定,基本依据是原国家电力公司2000年实施的《安全生产工作规定》中关于发电厂的10章内容及《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其基本内容是:
(1) 贯彻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以实现超前控制;
(2) 贯彻以行政正职为安全第一责任者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
(3) 强化规章制度的建立,推行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化、行为规范化、设施标准化;
(4) 检查反措与安措的落实情况,以确保安全投入;
(5) 检查安监机构、安监人员资质与职权,安全网组成,安全例行工作,事故调查、统计、报告,安全奖惩情况,以理顺企业内部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与安全保证体系的关系,强化安全管理;
(6) 检查安全培训、持证上岗情况,特别是临时工、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情况以保证从业人员的权利与资质。
查评内容基本包含了《安全生产法》对安全生产经营单位的要求与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负有的6项职责。当然作为电力生产企业除了要遵守《安全生产法》、《劳动法》、《消防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以保障职工安全健康、避免火灾外,还必须保障电网供电、电力设备安全,这是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2004年1号令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产工作的需要。
电网公司于2003-10-08发行的《火力发电厂安全性评价》一书,包括了电网公司颁发的《安全生产工作规定》的相关内容,进一步贯彻了《安全生产法》关于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生产保障方面的有关职责与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进行火电厂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安全性评价,是对《安全生产工作规定》执行情况的检查,进一步促进整改,确保《安全生产工作规定》的贯彻落实。它与《安全生产法》的要求是一致的,与贯彻2004-01-09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的“依法加强和改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的要求是一致的。
现将笔者在参与一些火电厂的安评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查评情况与建议介绍如下,以引起讨论。
1 关于安全目标分解的情况与建议
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目标主要是: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防止和杜绝人身伤亡、电网大面积停电、主设备严重损坏、电厂垮坝、重大火灾等重特大事故以及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事故发生。应该说目标要求与过程控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4年在提出各项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后强调要加强对指标落实的过程控制与考核,以及时发现解决带苗头性、普遍性的问题。可见目标要求与过程控制的关系,因而火电厂内部安全目标的分解与控制是完全必要的,它一方面可以使总体目标得以完成,而且可以把目标与岗位职责、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但一些电厂内部的安全目标存在上下一般粗的现象,缺乏与各车间、班组职责相关的特色,也缺少中间检查。其实《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已提出了厂、车间、班组实行三级控制的原则,有的公司进一步发展,加上“班组控制差错”,实现四级控制。从运行方面的事故、障碍、异常以及人身方面的死亡、重伤、轻伤来看,三级控制是符合事故金字塔分布规律的,不足的是对技术、检修部门的要求有所欠缺。而火电厂要做到参数稳定,其燃用煤的煤质控制与连续供给,汽水品质的监督与控制,自动控制装置的调节品质与投入率以及运行人员的精心操作都很重要;设备缺陷的及时处理、保护装置的全过程正确投用以及各项技术监督,特别是金属、绝缘、热工、继保监督的内容对防止事故发生或避免事故扩大都有密切关系,都可成为班组的目标,也可以是完成总体目标的措施;而反习惯性违章(包括行为性、装置性和管理性违章)、实行危险点分析也同样是人身安全方面要做到的事,是下一级目标与措施的内容。这些内容如果纳入目标管理,将使目标分解与兑现工作更具体、更可操作、更可检查,更有利于安全的超前控制。
2 关于规程制度方面的情况与建议
发电厂主要负责人的安全职责之一是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程、制度,并保证其有效实施。一般讲规程是对工艺、操作、检修检验、安全管理等具体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所作的统一规定;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动准则。建立、修订、宣贯是保证规程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步骤。规程制度的内容要符合国家、行业及设备制造厂商的要求,特别是强制性要求,要结合电厂的生产实际,可操作、可检查。电厂安监或安全管理的任务是监督规程制度的建立、修订与执行。
发电厂安全生产方面该有多少规程制度?一般的看法是3规10制:3规是运行规程、检修规程和安全工作规程,电厂投运1台设备就要有1台设备的运行、检修规程。10制以及每项制度都要派生的一些规定、办法可参考如下:
(1) 各级责任制: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岗位责任制;
(2) 运行管理制度:工作票、操作票、巡回检查、定期试验切换、交接班制度(含动火票、热控装置维护工作票、热控保护退复役管理与交接制度),携带型接地线管理、防误闭锁装置管理制度,运行及异常分析制度,反事故演习制度,设备维护制度;
(3) 设备管理制度:设备命名管理、设备系统标示管理、设备分工规定、设备评级规定、缺陷管理、设备异动管理、设备技术挡案管理;
(4) 技术监督制度:包括监督网管理规定、监督报告制度、建档规定,其中环保监督含7项规章制度,热工监督含17项规章制度,化学监督含12项规章制度;
(5) 检修管理制度:包括检修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备品备件管理、特种作业安全监护制、检修作业指导书;
(6) 安全管理制度:含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安全标志管理、安全例行工作规定、外包工作安全管理制度、临时工安全管理、事故调查统计报告与安全奖惩制度、异常障碍标准、外来人员参观安全管理规定、安全生产监督规定、两票管理考核规定;
(7) 教育培训管理制度:3级安全教育管理、特殊工种培训考核、全能值班员与仿真机培训管理、安全规程及紧急救护法培训与考核;
(8)劳动安全和安全工器具管理制度:含劳保用品管理制度,厂内机动车辆、电梯、起重装置、脚手架、电力安全工器具、漏电保护器、临时电源安全管理制度,手动、电动、风动工器具、喷灯及其它工器具使用、维护管理制度;
(9) 化学危险品管理制度:包括贮存、弃置、出入库管理及应急处置;
(10) 消防、防灾减灾与应急预案工作管理制度。
当前的问题是修订不及时,个别规章制度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可检查性差。表现在设备已经更改,控制方式业已改变而规程未作修改;国标、行业标准或上级公司要求已提高而标准、制度未变;未把以往事故中总结出的防范措施纳入现有的规章制度体系中。当前两票三制、设备缺陷管理、设备异动管理、保护装置退投役管理、事故(障碍)调查处理规定、安全生产监督规定等,由于其涉及电厂内部多个部门,容易出现管理真空,尤其不能疏忽。
应关注的问题有如下4条。
(1) 《关于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25项重点要求》中关于运行的条款没有在运行规程中得到体现,包括起动条件(如阀门位置、重要仪表是否可靠,失去控制能源时阀门是否能在安全位置,带蓄能装置的开关、阀门是否正常蓄能等情况的检查确认)、起动前需进行的试验校验项目、紧急停用条件及事故处理要求等;有些电厂的运行规程中故障处理部分缺项(如锅炉运行规程中缺汽水管道水冲击、油管爆破、一次风管堵管、结焦、汽水品质恶化、尾部烟道再燃烧等异常情况等条款),也没有按现象、原因、处理3段落写故障处理的条文,此类问题将不利于故障处理、运行人员的培训与故障分析。
现在大部分机组都实行远动、集控,机组起动 现有的火电厂安全性评价中有关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查评规定,基本依据是原国家电力公司2000年实施的《安全生产工作规定》中关于发电厂的10章内容及《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其基本内容是:
(1) 贯彻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以实现超前控制;
(2) 贯彻以行政正职为安全第一责任者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
(3) 强化规章制度的建立,推行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化、行为规范化、设施标准化;
(4) 检查反措与安措的落实情况,以确保安全投入;
(5) 检查安监机构、安监人员资质与职权,安全网组成,安全例行工作,事故调查、统计、报告,安全奖惩情况,以理顺企业内部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与安全保证体系的关系,强化安全管理;
(6) 检查安全培训、持证上岗情况,特别是临时工、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情况以保证从业人员的权利与资质。
查评内容基本包含了《安全生产法》对安全生产经营单位的要求与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负有的6项职责。当然作为电力生产企业除了要遵守《安全生产法》、《劳动法》、《消防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以保障职工安全健康、避免火灾外,还必须保障电网供电、电力设备安全,这是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2004年1号令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产工作的需要。
电网公司于2003-10-08发行的《火力发电厂安全性评价》一书,包括了电网公司颁发的《安全生产工作规定》的相关内容,进一步贯彻了《安全生产法》关于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生产保障方面的有关职责与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进行火电厂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安全性评价,是对《安全生产工作规定》执行情况的检查,进一步促进整改,确保《安全生产工作规定》的贯彻落实。它与《安全生产法》的要求是一致的,与贯彻2004-01-09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的“依法加强和改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的要求是一致的。
现将笔者在参与一些火电厂的安评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查评情况与建议介绍如下,以引起讨论。
1 关于安全目标分解的情况与建议
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目标主要是: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防止和杜绝人身伤亡、电网大面积停电、主设备严重损坏、电厂垮坝、重大火灾等重特大事故以及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事故发生。
应该说目标要求与过程控制两者是相辅相成
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4年在提出各项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后强调要加强对指标落实的过程控制与考核,以及时发现解决带苗头性、普遍性的问题。可见目标要求与过程控制的关系,因而火电厂内部安全目标的分解与控制是完全必要的,它一方面可以使总体目标得以完成,而且可以把目标与岗位职责、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但一些电厂内部的安全目标存在上下一般粗的现象,缺乏与各车间、班组职责相关的特色,也缺少中间检查。其实《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已提出了厂、车间、班组实行三级控制的原则,有的公司进一步发展,加上“班组控制差错”,实现四级控制。从运行方面的事故、障碍、异常以及人身方面的死亡、重伤、轻伤来看,三级控制是符合事故金字塔分布规律的,不足的是对技术、检修部门的要求有所欠缺。而火电厂要做到参数稳定,其燃用煤的煤质控制与连续供给,汽水品质的监督与控制,自动控制装置的调节品质与投入率以及运行人员的精心操作都很重要;设备缺陷的及时处理、保护装置的全过程正确投用以及各项技术监督,特别是金属、绝缘、热工、继保监督的内容对防止事故发生或避免事故扩大都有密切关系,都可成为班组的目标,也可以是完成总体目标的措施;而反习惯性违章(包括行为性、装置性和管理性违章)、实行危险点分析也同样是人身安全方面要做到的事,是下一级目标与措施的内容。这些内容如果纳入目标管理,将使目标分解与兑现工作更具体、更可操作、更可检查,更有利于安全的超前控制。
(3) 发生故障后要对照厂部规章制度的条文,明确原因、责任,以体现按章办事、强化管理的观念。按章处置是法治的基本观点,所以,一是规章制度的内容要可检查、可操作;二要能按规定对照处置;三要找管理上的不足,故障后发现责任不明确的,发生事前未能预料的突发事件或虽有准备但遇事慌乱导致事态扩大的一般都应找管理原因。个别企业出了事以处分某某了事,对策是诸如提高安全意识之类,缺少具体作为又何来教训。应通过故障分析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4) 要实现设备异动的全过程管理。设备异动管理从申请、批准、实施、验收到图纸修改、规章制度修订全过程涉及电厂一些部门,现在的问题是后期工作比较薄弱,容易引起管理脱节,其中“规程、制度发放清册”是重要基础工作,尤要加强。
3 两票管理方面的情况
工作票、操作票制度是发电厂多年来始终坚持并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工作票用于处理各工序间的前后关系,避免人身、设备损伤;操作票用于提示操作者操作步骤之间的先后关系及操作要点;两票制度本质上是防误工作的组织措施。《电力安全技术》杂志近几年已经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提出了许多建议。
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两票合格率虽高,但隔离及安全措施笼统不具体、缺少必要的动态检查,合格率考核内容过分注重票面;经上级安监部门同意检修工作实行系统工作票后,检修后期试验工作管理有疏漏等。作为一种组织措施,要按要求贯彻,但重要的是员工对制度的认同程度与执行态度,否则很容易成为形式,甚至出现无票作业,事后补写以应付检查考核的现象。
3.1 工作票方面应关注的问题
工作票是设备从运行(备用)状态转入检修状态以及检修各阶段间的作业凭证,隔离措施的确定与实施是工作票的关键。原意是由签发人填写,运行接票人补充相关隔离措施,许可人与工作负责人共同认可隔离措施已执行后方可检修。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签发人越权或厂部过分放权、实行系统工作票以及检修工作外包,加以运行补充措施不够,从而比较普遍地存在隔离措施填写不规范或不全。而严格意义上电气设备的接地,承压部件的消压,煤粉、油、氢系统及其它密闭系统的置换是设备可以进入检修状态的标志,是隔离措施的一部分,但习惯上其中有部分工作属检修工作内容,因此哪些由运行负责装、卸,哪些由检修自理需要明确,以避免疏漏。建议:
(1) 加强工作票签发人、许可人、审票人的培训;在使用系统票的大小修状态下,宜设专人负责协调各项检修工作,办理开工、允许、试验及工作结束事宜;
(2) 要从票面上强调工作开始、结束与工作票开始、终结的区别与关系,前者涉及检修作业的开工与完工,后者涉及设备状态的改变,涉及隔离措施的确立与恢复。使用热机工作票时,工作票终结、复役的概念普遍较弱;
(3) 还有一些涉及检修自理的安全措施,基本是作业安全注意事项,例如搭脚手架、密闭容器通风、起重安全措施、动火等,它们不涉及设备状态的改变,列入“危险点分析”及检修自身安全交底项目比较妥当。原则上应在工作许可后及结束前由检修设置、拆除;
(4) 热工控制设施,热工、继电保护装置工作状态的转变涉及主设备的状态,因而它们的检修存在前后工作交叉问题。要用相关许可手续保证设备安全。例如吹扫炉膛负压表管的简单工作,常常要求运行人员变自动为手动,热控退出炉膛压力保护后才能吹扫,吹扫工作结束才能投保护、自动,此项工作涉及若干部门和人员,现有的热力工作票票面难以约束交叉工作的先后关系,特别是控制吹扫工作结束后的复役工作;有的动火工作需进行系统隔离与置换,也存在先后交叉关系,按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的票样其隔离措施与热机工作票内容重复,同时使用工作票与动火票又增加了管理工作量,因此应用措施票约束此类工作中的先后关系;
(5) 在外委检修工作的场合,工作票涉及甲乙双方的安全责任,是分析是非曲直的重要凭证,双方都要重视。系统隔离与交底是甲方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免责任不清必须双方签名,检修中工器具的使用以及工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理应由承包方负责,而由承包方工作负责人向工作人员交底的,可推行危险点预控方法。采用检修工作外委以后,甲乙双方是合同关系,原《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的部分条款,包括工作票票面,签发人、工作负责人、监护人、许可人及联系人的职责都不完全适应需要,应予调整;
(6) 工作票合格率考核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工作票使用功效,考核办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当前重票面质量而忽视隔离措施,对工作票使用过程中的检查比较少,工作票合格率很高,而出了人身事故又是无票操作,值得研究。建议两票审查应由专工进行,安全员汇总、安监抽查考核的办法。重要的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考核办法不断调整以提高工作票的使用功效。
3.2 操作票方面应关注的问题
操作票主要是电气倒闸操作票方面,应予关注的是:
(1) 采用闭锁装置(含key bo_)的电气设备只要不乱用开锁通用钥匙,可以避免许多误操作行为,但是防走错间隔、携带型接地线装、卸,以及电缆头的接入与拆开等工作,难以通过闭锁装置防误,仍需注意;
(2) 采用微机开票可以避免漏项错票,减少重复劳动,关键是微机内运行状态与实况保持一致,特别是操作过程中因故不能继续进行时,票面未进行的操作项要对微机内的状态及时加以调整,保持二者状态始终一致;
(3) 实施dcs控制方式后,有条件在控制室进行倒闸操作,但是装拆接地线(拉合接地刀闸),安装或拆除控制回路保险,检查刀闸、断路器、地线abc三相的接触状态、位置是否都正常等工作都在就地,事实上到控制台的位置信号,由于构件的故障曾有与实际不符的情况,信号本身需要核对,所以就地工作不可少。而且采用鼠标操作要同时实行监护人监护比较困难,因此这方面的改革宜慎重。
现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对热机操作票的使用没有作统一规定,但是油泵、水泵、风机、除氧器在切换、解列与并列过程中,由于操作先后次序的过错曾经发生过一些事故,甚至大事故。并列运行的除氧器要解列,先关水联络门再关汽联络门,若相反操作,运行中的除氧器水位必然大幅度下降,甚至导致跳机,复杂的情况更有防误问题,因此推广热机操作卡(票)提示操作人员防止漏项、错项很有必要。
第9篇 安全生产的检查与评价
一、安全生产检查与评价的提出
1、安全检查概述。我国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单位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方式、不同重点的安全生产检查。这些检查无疑都会对安全生产工作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也会使一批潜在的不安全危险源得到整改,有效地减少了事故的发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对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意识、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和效果是不容置疑的。当前,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层层开展的安全生产检查,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措施。
2、对安全检查的思考。本文作者以其多年在建筑施工企业、建筑安全监督机构工作切身体会,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安全检查过程中,对安全检查实行全程责任目标管理,发挥专家资源,科学评价分析检查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实现安全检查效益的问题,抛砖引玉,谈一些粗浅见解。
二、反思安全检查问题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些地区、行业也不时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为了有效遏制重大事故发生,减少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危害,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已习惯性地在重大事故发生以后,要求层层开展安全生产检查。这种情形下的安全生产检查,大多都会由职务较高的领导带队,组成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强,检查的内容广泛,在形式上也是轰轰烈烈。应该说通过这种形式的检查,可以较好地促进各级领导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但是,高、中级别的安全生产检查和生产经营单位定期的层级安全生产检查如何采取相一致的原则,如何遵循目标导向原则,如何实现透明性和相称性原则等等,在安全生产检查的方向和定位方面还有一些急待完善的问题或创新的工作。
一是安全检查重复多。每年,但凡到五一、十一黄金周,元旦、春节,夏季、冬季、雷雨、台风季节或是在发生了特大安全事故之后,各级政府、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就要组织安全检查组进行检查或要求层层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多年来,一些地方和生产经营单位已习惯了接待上级安全检查态度认真,汇报写得有头有序,对检查组提出来的问题,虚心接受,表态坚决,但检查组一走,一些单位依然我行我素,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照样发生,不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作用。一些高规格的安全检查目的是要推动整体安全生产工作,但实际效果是仅推动了一部分被检查点上的安全生产工作。
二是安全检查不够深入。时下,各级别的安全检查频繁,有一些上级安全检查在对地方或下属单位实施检查时,听从被查地区和单位安排受检单位,迎合了一些地方和企业不愿暴露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和问题的心理,有的安全生产运行较好的地区和企业成了应付各级安全检查的专业户,有的基层单位往往在短时间里相继被国家、省、市、县政府、各级行业安全部门检查,而一些安全生产问题较多的地区和单位成为了安全生产检查的死角或盲点。
三是安全工作趋向形式。近几年,随着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造成安全事故责任者的责任追究,各级政府、行业监管和一些企业单位对上一级的安全生产文件几乎是收到就转,因此,越到基层安全文件就越来越多,有的基层生产单位一年收到的要求开展安全检查的文件,少则十来个,多则几十个。而且,每次安全检查都要求领导参加,并且要有书面汇报和自查总结。当前,有的上级安全生产工作文件不仅工作内容无针对性,而且要求年年雷同,重视一般号召要求,轻视安全措施落实,针对安全生产实际,建立长效安全机制的政策性指导文件较少,在一些地方或单位的安全生产趋势形式主义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是安全检查重形式,轻整改。近几年,各级安全生产检查的频率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在一轮又一轮的安全检查时,重视检查的形式,轻视检查的过程,忽视检查问题整改的问题越显突出。一些上级在安全检查前,未能结合被查地区或单位在安全意识和安全保证体系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断变化的安全生产实际,提出该次安全生产检查的要求及处置标准,在安全检查过程中的随机性、任意性、个性化操作,助长了一些生产经营单位偏重接待高规格的安全检查,忽视举一反三的不安全隐患的整改落实。长此以久,逐渐削弱了政府和行业监管部门安全检查的影响和威慑力。
五是安全检查组责任目标不明确。现行的安全检查组织形式,从带队的领导和参加人员,多是从各个方面抽调集中在一起的,带队的领导往往是职务高,却对安全生产实际情况了解少,其他人员虽然大都具备某种安全专业知识,但由于安全检查工作结束后检查组就解散,仍回到原单位各干各的事。因此,有的参与者面对热情的接待,就将原则性的安全问题,降为一般性的安全技术问题来谈。有一些安全检查组,对受检单位存在思想重视方面高谈阔论,而对安全意识、安全体系运行障碍和安全投入不足等问题却泛泛而谈,严肃批评少;发现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的现象从个人原因说得多,从安全管理教育效果上说得少;对安全技术方案和措施存在明显缺陷和处置不力的问题,则轻描淡写说得多,从程序控制上说得少;对存在的不安全危险源治理不力等问题,从客观上说得多,从责任追查上说得少,因而影响有限,警示力不强,所以有的安全检查组离开时间不长,被查的单位就又发生事故了。
三、安全检查的推进
1、政府组织的安全检查。政府组织的安全检查,具体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是对劳动者安全和健康的关心,通过适度的新闻媒体宣传,不但能促进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关注,也能提高主管行业和生产经营单位的领导对安全生产的重视。
政府组织的安全检查一般分为随机检查和定期检查。随机检查是为了了解促进某个法规、某项安全生产规定的贯彻执行情况;定期检查一般是在下级或企业进行层层安全检查之后进行,政府组织的安全检查,一般不宜搞突击检查。检查的重点是,查思想认识,查安全职责履行,查管理制度执行,查安全投入, 查安全措施落实,另外通过对作业面随机抽查,了解操作人员对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待安全的态度情况。 这种检查既有综合性,调查性,权威性和针对性,又能解决安全生产突出问题,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政府组织的安全检查也可以针对一个时期安全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检查,必要时也可以先以文件、公告或通过新闻媒体提前发布检查信息和公布检查重点,促使受检的行业和企业先行开展安全自查,推动生产单位安全活动的开展,再经过政府组织的安全检查,进一步对危险源加强控制,消除安全隐患,从而对安全生产工作起到深化、巩固、提高的效果。
2、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安全检查。主要是指从中央部、委到各地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安全检查。这类安全检查能结合行业的特点,针对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多发性事故专项整治检查以及安全强制性规范的执行情况、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变化等情况的有重点、有目标的安全检查。
行业安全检查的形式、重点、内容等都应有明显的针对性,也应具有调研性,同时也可具有评比性,通过安全检查能及时发现地区、企业间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从而及时调整全行业安全生产目标,完善安全技术法规标准,推进全员安全培训教育计划,改善安全生产外部环境,指导全行业安全生产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3、生产经营单位组织的安全检查。企业开展的安全检查要由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或受其委托的主管负责人组织实施,企业生产、安全、质量、技术、卫生等有关部门参加。
企业的安全生产检查要紧贴其生产特点和安全生产实际,围绕一个时期制定的安全生产目标,针对多发性事故的特点,以安全生产薄弱环节为重点,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促使预期安全目标的实现。也可结合季节特点,企业地区分布状况,开展专项检查。总之,要通过实施安全检查,对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做到有效控制。
企业参与安全检查的部门和人员,要相对稳定,对企业安全生产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安全检查实施之前,要先对检查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工作交底,使其领会安全检查的具体任务、掌握检查重点、方法、标准,熟练检查工具仪器,了解生产工艺特点,分析气候和环境条件,对使用机械设备的技术性能、生产作业人员接受安全教育的状况以及生产场所上一次安全检查整改情况以及危险源的跟踪处置等进行了解。
4、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在专职安全员的指导下,由项目主管生产、技术和专业的工长、劳务队负责人参加。建筑工地组织的安全检查是保证安全生产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参与检查的人员工作活动在施工现场,所以发现不安全行为的次数就多,从而纠正的机会也多。它能对不断变化的生产过程、环境状态随时随地进行检查。每个管理者个人的安全检查,不能代替定期的施工现场安全检查。认真实施能随时针对生产特点、作业安全问题,检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设备、设施的应用状态、安全事故的发生规律等,实施及时控制。
建筑工地安全检查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安全检查,也是最易成为形式的检查。原因是参与检查的人员对生产情况和环境熟悉,对事故危险源状态了解,往往会从本职岗位的角度,认知、处置、评价安全生产问题,容易产生侥幸或麻痹思想,更会重生产,轻安全,在不经意间放过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从而留下不安全隐患。
5、作业班组安全检查。班组安全检查是在班组长的领导下,在兼职安全员的指导下,由有关作业人员参与完成的安全检查。班组安全检查是避免事故发生的最后一道组织措施,认真实施班组安全检查的程序和要求,通过安全检查对危险源及时进行整改,及时纠正违章作业,抵制违章指挥,对危险性大的作业环境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和消除事故。
班组安全检查人员主要来自生产一线,其由于熟悉作业操作环境,故容易疏忽大意,这类安全检查也最易流于形式。因此,项目管理者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要适时参与班组安全检查。班组安全检查,只要坚持既定的检查程序,就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6、随机性的安全检查。随机性的安全检查,亦即不打招呼的安全检查。检查组可以直接深入被检查对象的生产作业第一线,通过被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日常运行质量状况、生产过程中强制性安全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生产过程作业人员遵章守纪情况、安全生产的投入和措施执行情况、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及整改效果,来了解其安全生产的真实状况。
随机性的安全检查具有出其不意的特点,有一定的威慑力,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处理要果断,责任要落实,整改措施要有针对性、时限性。一般所掌握的情况真实,收效往往较好。
第10篇 《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企业安全生产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评价说明
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应用检查评价表
序号
评价内容
评价说明
应得分
实得分
备注
下列方法应用6种,每种3分,共18分
1. 1. 注“δ”的属必考核项
2. 2. 其它任选3种。
3. 3. 少一种扣3分。
4. 4. 渗透到职能部门业务,应用到生产车间日常管理、职工的自我约束中去。
5. 5. 查证要点见“解析”表1-2-1。
18
1
δ安全检查表
2
δ事故树分析
3
δ目标管理
4
事件树分析
5
安全性评价
6
abc分析
7
信息管理
8
预先危险性分析
9
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
10
行为科学与心理学
11
pdca循环
12
人机工程
13
计算机辅助管理
14
电化教育
15
生物节律
1 设置原因
传统安全生产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奠定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在保证安全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传统安全生产管理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科技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存在着滞后于生产发展的现象。只有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系统物质流、信息流的综合观点,积极、主动开展事故预防预测,研究探讨事故发生规律,把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提高安全生产决策能力和促进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才能适应整个现代化管理发展的要求,克服传统安全生产管理之不足。
2 项目内容
现代科学管理方法运用于安全管理要做到有内容、有形式、有效果。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主要有:安全目标管理、安全检查表、事故树分析、安全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故障类型分析、abc分析法、生物节律、安全行为科学与心理学、安全信息管理、pdca循环、计算机辅助管理和电化安全教育等。其中安全检查表、事故树分析、目标管理必须评价。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不是孤立的个人应用,不能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摆花架子、装门面,而是要求企业建立和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现代化管理体系,形成保障安全生产的整体效应。因此,各种科学管理方法,必须渗透到企业职能部门业务管理中去;渗透到生产车间日常管理中去;渗透到职工自我管理、企业自我约束中去。同时要将传统安全生产管理经验与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运作,保证安全生产。
3 评价方法
评价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要贯彻有效性原则,做到有形式、有内容、有效果。
有形式。即方法是先进的、科学的、可行的。不限定推荐范围。
有内容。即以现代科学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结合本企业实际,与各职能部门业务、车间日常生产或职工生产操作结合起来。
有效果。科学管理方法渗透到企业职能部门业务管理中去,渗透到生产车间日常管理中去,渗透到职工自我管理和企业自我约束中去,形成整体效应,推动企业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减少工伤事故,改善安全卫生状况。
各种方法查证要点见表1-2-1《现代科学管理评价查证表》。
序号
评价项目
查 证 测 定 要 点
文本资料
抽查考试
现场(执行)记录
是
否
说明
1
安全检查表
1) 查阅各类常用检查表:项目正确、有检查时间、检查人。
2) 纳入安技部门业务范围。
查车间、班组有关人员定期使用或日常使用情况
1) 车间班组普遍使用安全检查表,对危险点监控有效,使用面不低于50%,重点危险点必用。
2) 抽查一工人以检查表为蓝本对照检查,判断检查效果。
2
事故树分析
1) 逻辑分析和事故符号无原则错误。
2) 能联系本行业多发性事故或重大事故。
3) 职能部门必用方法。
1)安技人员能了解事故图的逻辑关系,并能定性分析。
2)应用点操作者对事故树基本事件有所了解。
1)出现中间事件能给予制止。
2)对结构重要度较大的事件能有效控制。
3)具有一定预测能力。
3
目标管理
目标明确,有目标分解、实施、检查、控制、评价等内容。
1) 全厂职工明确安全生产总目标。
2) 查有关人员如何进行目标控制。
1)各项指标达到目标。
2)目标分解有效。
3)目标分解落实。
4
预先危险性分析
1) 能正确分析系统内危险因素。
2) 准确判断形成事故原因及危险等级。
3) 采取措施正确。
1) 是否成为常用方法。
2) 有效估计和排除开发系统固有危险。
1)避免不必要设计变更。
2)比较经济的保障系统安全性。
5
pdca循环
1) 制定规划、实施整改、检查结果、分析提高等四环节应无原则错误。
2) 数理统计分析应正确。
1)查有关人员如何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目标、制定对策。
1) 能不断改进安全生产工作。
2) 实施整改有效。
6
安全行为科学与心理学
1) 分析资料能符合行为科学和心理学基本规律。
2) 具有相当数量分析资料。
1)查资料所提供对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理解。
1)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有效果。
7
计算机辅助管理
1) 应用计算机进行事故统计分析,事故树分析,安全性评价等。
2) 应用于危险部位的控制。
1) 查有关人员对计算机应用的看法。
2) 了解危险部位有关的基础资料。
1) 提高安全工作效果
2) 提高危险部位的安全性。
8
故障类型分析
10能查明故障类型和对系统影响。
排除故障措施正确。
1)是否已成为职能部门或车间常用方法。
1) 用于工程安全保障跟踪管理,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2) 消防故障措施有效。
9
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制度、教学计划花名册、教材等。
了解有关人员、查电化教育制度。
能提高安全教育效果。
10
事件树分析
1) 应用本厂事故实例,归纳逻辑正确。
2) 成为安技部门人员应会业务知识。
1) 安技人员、应用点生产管理人员能从多种可能结果中找出关键事件,并提出应采取的措施。
2) 工人了解如何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
1) 应用点措施有效。
2) 提高事故预测、不安全因素动态发展、危险辨识能力。
11
a、b、c、分析法
1) 能抓住关键照顾一般进行分析,达到控制总体的目的。
2) 危险性分析正确。
1)a类对象的管理者、操作者能理解abc分析法并了解如何控制。
1)控制点采取措施切实有效。
12
生物节律
1) 查企业有关生物节律应用的规定。
2) 生物节律图无原则错误。
1)查有关人员对生物节律临界期下限等如何加强人为管理。
1) 能按生物节律应用规定执行, 如劝告、警告或禁止工作。
2) 行为约束有效。
13
安全人机工程
1) 能正确地进行人体测量,生理特点分析,动作分析,动作测定,机械、工具和环境改善应符合实际。
2) 成为职能部门业务范围。
1)查有关人员验证所测定数据的可靠性。
1)查应用安全人机工程改进机械、工具、场地、环境等具体实例。
14
信息管理
1) 查企业信息管理应用规定。
2) 计算机信息管理或人工信息管理必须能体现企业信息反馈程序。
1)有关管理人员能应用信息为安全生产采取相应对策。
1) 应用信息管理,提高安全生产决策能力。
2) 有效预防事故。
现代科学管理评价查证表
4 计分方法
本项目应得分为18分,目标值6种,每种3分。某种方法应用脱离工厂实际搞形式,没有明显的效果,该项不得分。
第11篇 我国建筑安全生产评价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建筑安全生产工作以_理论和'____'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实施《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运行机制,突出政策方针在行业安全生产上的引导作用,发挥专业协会在安全生产上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我国与国际间的建筑安全工作交流,着眼于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和提高安全生产的监管水平,加快建筑安全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的建设,加大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安全监督机构的建设,狠抓建筑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设和落实工作,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文明工地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坚持安全生产检查制度,积极建立建筑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积极推行建筑业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努力实现施工现场安全达标目标,提高建筑安全生产的技术含量,建筑安全技术进步和安全科研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施工伤亡事故逐年下降,重大伤亡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基本控制,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开创了建筑安全生产的新局面。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1、加快建筑业安全生产法制建设
(1)安全生产行政法规体系日臻完善,制度建设取得成效。近几年来,建筑安全生产工作逐步走出了依靠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部下发文件的行政监管模式,相继颁布实施了《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3号》、《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5号)、《建筑工程预防高处坠落事故若干规定》和《建筑工程预防坍塌事故若干规定》等一系列规定,1998年《建筑法》的颁布实施,为建立和完善我国建筑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标志着建筑安全管理走上了法制的轨道,同时促进了一批配套的行政、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颁布实施,全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市、自治区)也结合本地安全生产形势,相继出台了针对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的一些地方性法律、政府规定、行业规程、规章。全国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依法管理建筑安全生产的局面初步形成。
(2)加快了安全生产技术法规建设的速度。《建筑法》的颁布实施,促进了各项技术法规的出台,《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技术规范》、《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龙门架及井字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等标准和规范相继颁布,还有一批标准、规范正在待批或修订中。这些标准、规范的颁布实施,各地结合实际制定的地方性技术标准、规定,完善和充实了行业安全管理的技术法规体系,适应了我国加入wto后新的形势要求,促进了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由过去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向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管理的模式的转变。
2、坚持依法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建筑法》和《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实施,规范了政府行政的行为和程序,促进了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建设部于2002年发布了《建设领域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规定》、《建设部安全生产制度》和《建设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明确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行政管理中应当建立防范和处理安全事故的责任制度,各地也据以出台了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追究规定,有的地区还制定了《建设系统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导预案》,加大了监管力度。为了进一步规范有关涉及建设安全的项目审批、审批后的督查、安全生产监督和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国家加大了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动态管理,对企业实施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并把企业评优、工程招投标、企业资质年审等工作环节同安全生产相挂钩,促使企业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不敢稍有懈怠。同时,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完善安全检查机制,建设部和全建工会联合组织的两年一次的全国建筑安全检查已经坚持了10年。实践证明,联合检查是体现安全生产国家监察、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的有效形式,
3、建筑行业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和体制已基本形成
(1)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建立和完善建筑安全监督机构是政府管理安全生产的有力措施,在这一精神指导下,全国安全监督网络已经形成,目前已有20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省级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有1706个市(县、区)设立了安全监督机构,共有安全监督人员8776多人。由于这些机构的严格监管和安全监督人员的辛勤工作,从而保证了全行业的安全生产,使之成为政府行业安全监督管理、依法行政的中坚力量(2)施工企业的安全保证体系逐步建立。近年来,全国建筑行业按照建设部的要求,借鉴上海市关于建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经验,在推进施工企业和施工现场建立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各省(市、自治区)结合本地区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的实际及经验,都把建立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当作行业和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和重心,由于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体现了职责分明、系统完备、重点突出、封闭管理的原则,建立起了完备的文件、资料体系这些基本要求和内容,强调全过程控制,坚持开展检查、验收和体系审核,职责权限明确,资源配置合理,有序有效地实施安全生产管理,因而对改变整个行业的安全生产面貌,提高行业的安全监管水平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4、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文明工地创建活动和企业安全文化取得了明显效果自上海市首创开展文明工地活动之后,建设部于1996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创建文明工地现场会,并向全国印发了《关于学习推广上海文明工地活动经验的通知》,号召全国各地学习上海经验,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工地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对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以人为本,以施工现场安全达标为核心的创建文明工地活动,有利于事故的预防工作,促进了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全面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成为展示建筑业形象的文明窗口,提高了建筑行业的社会形象。同时,也促进了安全技术装备率快速上升,各地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防护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管理和安全科学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施工人员作业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昔日以'脏、乱、差、野'为基本特征的建筑工地现场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建筑施工开始由粗放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由投入型向管理效益型转变;由传统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经过几年的努力,文明工地创建活动不断深化,安全文化内涵逐步延伸,创建活动由大、中城市逐渐向市(县、镇)所在地拓展,由高资质企业向所有企业覆盖,由单体工程文明施工向群体工程和文明施工小区延伸,争创文明工地已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成为建筑业一项长期的管理目标,正向全面、纵深和长效管理的目标稳步推进。
5、推动科技进步,加大落后工艺、设备淘汰力度
这几年,通过建立安全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安全科技投入,结合建筑安全生产实际,研究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应用中的安全程序、预警装置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国推广了一批安全适用、先进可靠的建筑施工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安全防护用品。如:深基坑施工选用了排桩、地下连续墙、水泥土墙、土钉墙、土层锚杆等一批安全、经济、快捷的支护方法;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推广使用了整体提升脚手架;在项目管理中大力推广应用电子监控,对危险性大的起重机械上实行电脑控制,要求施工现场实行临时用电标准化,采用漏电保护器、电焊机故障保护器、密目式安全网等安全性能较好的新产品、新工艺、新工具、新设备、新用品。同时,加大了对危险性大的生产工艺、设备的限制、淘汰和禁用的力度,如限制人工扩孔桩的应用范围,淘汰简易龙门架、井架提升机,禁止使用无安全保险和限位装置的简易塔式起重机等,从而提高了安全生产的技术含量,确保了安全生产。
6、依靠信息化管理、科学研究发展安全生产
为提高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防护科技含量,根据《国家安全生产'十五'规划纲要》以及《国家安全生产'十五'科技规划纲要》要求,建设部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努力提高全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一是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逐步得到应用和开发。建设部建立了重大事故快报系统,实行了事故信息化管理,有的地区还开发了安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开发应用了安全监督管理软件,建筑施工企业采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事故控制能力,逐步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信息化安全管理的现代化管理目标。二是结合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设部已将建设工程安全评价体系研究。建设工程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研究;建筑安全基础数据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建筑安全生产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研究;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建筑业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等6项建筑安全生产研究课题纳入《建设部2001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并组织有关单位实施攻关。这些课题完成后,将填补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空白,其开始实施后将对全行业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
7、积极推进建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工作
自1998年3月1日《建筑法》颁布实施以来,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建筑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按照建设部《关于印发〈施工现场工伤保险试点工作研讨纪要〉的通知》(建监安[1997]17号)和《关于加强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质[2003]107号的要求,依法加强了对本地区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引导本地区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目前全国已普遍开展了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工作,从而对保障建筑施工一线作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增强企业预防和控制事故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8、加强了国际间建筑安全合作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建筑企业的境外业务量急骤增加,针对这一新形势,建设部制定了《关于对外承包工程质量安全问题处理的有关规定》,加强了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我国加入国际《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后,成为国际劳工组织成员国,业务交流活动日渐增多。国际劳工组织也多次组织专家来我国进行建筑安全考察,组织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技术人员赴欧美、日本等国学习、交流和考察。2003年3月成功在北京举办了'亚太地区施工安全与卫生协会(组织)第三届年会',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中国各省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劳动安全主管部门、建筑安全监督站、建筑施工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关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建筑安全国际会议。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提高了我国在组织中的声望和地位。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们在加强安全生产的法规建设和制度建设、完善建筑安全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建立起了安全生产执法监督队伍,在全国建筑行业开展了安全达标和创建文明工地活动,使施工现场脏、乱、差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观,减少了施工伤亡事故的发生。但是,由于全行业思想观念的落后和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滞后等原因,使我国建筑安全生产工作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建筑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更是防止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目前《建筑法》虽已实施了五年多,但与之配套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仍未出台,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不齐全,法规制度建设滞后于建筑安全工作的需要;现行的建筑安全管理规定对依法规范建筑市场主体的各种安全行为,落实其安全责任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条款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较易引发行政处罚纠纷。
2、安全管理机制与安全生产的现状不相适应。目前,我国有效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机制还未形成与国际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安全监督方式和管理手段同日益增大的建设规模和建筑施工的队伍的扩大及队伍素质不高的现状无法适应,难以有深度地开展建筑安全监督工作。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决策、执行与监督分立,相对集中执法权等改革的深入,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安全监管法规,进一步调整监管体制,进一步改进监管方式。
3、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安全管理的关键在落实责任,层层推行责任制,但一些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不强,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人员素质不高,监管不力;对已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采取措施不坚决,执法不严。一些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规章制度职责不清,管理目标不明确,可操作性差;有的企业没有安全培训计划,安全培训工作不落实,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薄弱,安全操作技能较差,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时有发生。
4、建筑安全技术科研工作滞后。建筑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比较薄弱,解决建筑安全生产重大和关键性技术问题的工作相对滞后,安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还缺少市场化的政策导向和经济激励措施,施工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同安全防护措施的研究尚不同步,安全生产的技术含量较低,安全生产科技研究工作薄弱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建筑安全生产整体水平提高的瓶颈。
5、建筑市场的责任主体行为不规范。建筑施工存在的安全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建筑市场秩序混乱的产物。一些业主不按照建设程序办事,规避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违法肢解分包工程,随意压低工程造价,强压施工单位赶工期,恶意拖欠工程款和由总承包单位指定分包单位;一些根本没有施工条件或不具备相应资质的队伍擅自承担施工任务;尤其是一些施工企业低价中标工程后,因安全设施、设备的费用被压掉,在安全投入上、措施落实等方面都得不到资金保证,因此,导致事故频发;工程建设中一些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不执行强制性标准等等都滋生着安全隐患。
6、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市场竞争机制不规范。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上高资质企业和低资质企业之间、总承包和专业分包企业之间、国有、股份、个体等不同所有制形式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很不规范,不同形式、规模的企业间的安全生产意识、管理模式、安全投入、员工素质等方面的差距也很大。由于不同等级的企业的发展目标定位不同,因而直接影响着企业安全保证体系、安全制度创新、安全教育方法、安全管理适应市场机制转变等一系列深层次管理问题解决的方法、力度和深度,也直接影响、制约着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一些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淡漠,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基础管理十分薄弱,职工素质普遍较低,安全状况令人担忧。加之一些企业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不健全,责任制不落实,有些已经建立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能严格执行,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安全纪律的现象十分突出,成为影响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提高的主要根源。
7、安全监督管理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的建设仍须加强。目前全国建设系统的安全监管力量与建设形势要求相比,仍相当薄弱,尚未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权威的、高效的、专业化的建筑安全监督机构和执法队伍。到目前为止,全国还有近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设立安全监督机构,组建安全监督队伍,已建立的建筑安全监督机构,其规格、职能、人员编制、经费渠道和监督执法手段各不相同,绝大多数地方的工作经费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严重影响了安全监督工作的执行。安全监督机构普遍存在着法律定位不一、职责范围不明、隶属关系不清、监督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紧缺、人员素质偏低、经费匮乏、监督手段落后等问题;一些机构监管不力、执法不严,对事故责任的追究常常是避重就轻,有的甚至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国家利益,对国家有关规定置若罔闻,明知故犯,袒护违法行为,致使事故一再发生。
8、建筑安全交叉管理问题突出。由于政府机构多次改革,新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交替,造成政府部门管理安全的职能交叉,多方插手,多头管理和处罚的现象比较多见,致使企业在同一安全事故上,同时受到来自几个政府部门、机构的不同标准、要求的监督和管理,企业的意见和压力很大。
三、当前建筑安全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建筑安全生产面临的机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经济发展提出了在近20年内再翻两番的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对我们做好工程建设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也是为提高深化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一方面要看到目前我国安全生产工作还一些管理漏洞,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另一方面也应当是看到,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于安全生产工作是高度重视的,针对出现的安全生产问题采取的各种措施是积极有效的,安全监督机构作了大量工作,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正在不断完善,这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流,绝不能对安全生产的主流视而不见,否则,就会只看到问题和不足的一面,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出现偏差。当前建筑安全生产面临的机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一贯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和新一届政府组建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安全生产工作做出指示,强调要从实践'____'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上,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把安全生产当作事关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件大事,近年来相继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建筑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趋向好转。
(2)安全生产纳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逐步建立了安全监督长效管理机制,树立了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的思想观念,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把安全生产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在一起,从社会主要矛盾这个深层次上抓落实。
(3)安全生产的法规建设和制度建设步入快车道。《安全生产法》作为我国安全生产的主体法律已颁布实施,再加上《建筑法》及国家、部门和地方一系列安全生产的配套法律、法规的实施,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尊重人权、重视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的基本要求,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度体现了依法治国、依法治理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
(4)国际间的安全合作与交流增多。在今后几年里,我国建筑业工程建设的高潮还要持续一段时期,特别是加入wto后要面临着国内建筑市场国际化,国内建筑企业要与国际著名承包商在人才和技术上进行激烈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国际间的安全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我国的安全管理制度借鉴国外通行作法,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符合市场经济的政府安全生产的监督体制,有利于加快我国加入国际《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之后的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优化,有利于我国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总体水平的提高。
(5)我国的建筑企业在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当中,积累了丰富的安全管理经验,安全生产的基础管理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基本建立,建筑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安全技术进步和安全科学研究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涌现出了一批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好的企业,为进一步搞好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地基础。
(6)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模式初步形成。这几年,加快了建筑安全生产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建设的速度,安全监督机构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安全专业人员的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明显提高。安全生产的评价体系初步建立,安全检查工作已形成了制度化,持续深入的开展了多发性事故的专项治理取得了明显效果,推行了建筑施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对发生安全事故的处理和责任追究也有了规范性的程序和标准。
2、建筑安全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前已述及,尽管我国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使下一步搞好安全生产也有了很多有利的条件,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和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形势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据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分析,到2022年,中国因工死亡人数将为世界发达国家的一倍。作为安全事故多发行业的建筑业,在今后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工程总量的增加,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从根本上扭转安全生产的严峻局面,还有许多工作要作,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
(1)当前建设系统安全形势严峻,建筑施工重大事故有上升趋势。2001年全国发生四级以上重大伤亡事故1004起,死亡1045人。2002年全国伤亡事故绝对值有所上升,全年发生事故1208起,死亡1292人,2003年上半年共发生建筑施工事故519起、死亡582人、重伤68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上升24.5%和20.7%。另外,有些失修失养的建筑也存在安全隐患。当前,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比较好的地区和资质等级高的企业在最近以来发生的事故明显增多,自开展多发性事故专项治理以来,施工坍塌、高处坠落、塔吊倒塌、房屋拆除倒塌等事故仍处在多发期,建筑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
(2)我国建筑企业实行的传统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已经不适应现代建设工程和行业发展形势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保持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建筑业特别是施工企业,大部分还停留在粗放劳务型的状态,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安全监督的基础性工作比较薄弱,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3)安全生产的意识薄弱。建筑行业的整体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还远没有成为建设活动各方主体的自觉行动。一些企业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责任人和责任制不落实,有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个体私营包工头,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设置防护设施,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十分突出,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屡屡导致事故发生。
(4)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责任意识不强,安全监管工作和监督执法人员的素质和依法行政的水平需要继续提高。有的地方对安全监管不力,机构不健全,人员素质不高,对已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不坚决,执法不严。一些地方在对事故责任追究常常是避重就轻,不严肃,有的甚至只顾局部利益,对国家有关规定置若罔闻,明知故犯,袒护违法行为。当前,对施工安全的状况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及时的信息来源,难以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难以提出前瞻性的政策导向,导致宏观指导和有效监控明显不足。
(5)确保安全生产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需要认真解决。当前,主要是在法制、体制和制度上的一些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当前建筑市场的混乱,市场中的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必然导致安全投入不足,建筑市场供需失衡,有一些企业和职工的整体素质同所承担的建设任务不相适应,特别是操作层面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还非常低。在建设领域里无论是先进的适用技术应用,还是高新技术的应用,都比较落后,传统的、手工劳动、繁重劳动这种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社会信用建设还比较薄弱。
四、做好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措施
面对大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树立信心,要从我国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着眼,抓住面临的历史机遇,增强开创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我国加入国际《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和落实《安全生产法》为契机,加快建筑业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依法管理建筑安全生产。为了保证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当前还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快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的行政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
(1)完善建筑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机制。争取尽快出台《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等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制定完善操作性强的配套规定。加大对已颁布的安全生产法规的贯彻力度,抓紧考核制度的制定。要充分运用市场规律,完善激励机制,将安全生产评价及考核效果同企业的资质等级、企业评优、工程招投标等环节挂钩,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建立安全诚信记录。在新闻媒体和网上公开曝光事故责任单位和个人,建立安全生产不良业绩记录,以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于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单位,还要吊销其个人执业资格和岗位证书,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情节特别恶劣的,终身不得申请。建立建设系统重大事故报送系统,规范完善事故报告和事故处理。
(2)加快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对安全事故多发环节和制约安全生产水平提高的施工方法、工艺、机具等技术操作方面的问题,要从技术法规、标准及图集等的制定方面先行一步,各方面都要给技术标准的立项、经费、人员、组织等工作予以优先安排。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紧迫性,通过2~3年的努力,初步完成建筑安全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改变建筑安全技术标准滞后于建筑业发展的问题。
2、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制度建设。要加快建筑安全监督机构的体制和机制的建设,明确建筑安全监督机构的法律地位和工作职责,努力从政府财政中解决安全监督机构的经费来源,解决需要的人员编制问题,制订安全管理和执法监督人员的培训教育计划,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建筑安全执法队伍。
3、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考核工作。要进一步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建设领域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规定》,完善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和监督考核机制。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度。建立开工前安全生产条件审核制度,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备与企业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4、认真开展多发性事故专项治理,要把施工坍塌、高处坠落、塔吊倒塌、房屋拆除倒塌等项建筑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的专项治理作为贯穿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突出抓好,加大对伤亡事故多发的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专项治理的工作力度,通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认真落实治理措施,巩固扩大治理成果,做到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有效控制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和减少一般事故的发生。
5、建立和推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加快建立和推行建筑施工企业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是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治本措施,建筑施工企业要结合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做到组织保证、制度保证以及资金、设施和设备保证,使两个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得以顺利实施。行业安全监督管理要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政策引导,把建立和推行施工企业和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当作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和重心来抓,作为全面实现建筑安全生产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6、持续开展创建文明工地活动。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给文明工地创建活动注入新的内涵,深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激励机制和规范性政策的引导和要求,推动建筑企业的施工现场管理模式逐步由粗放型向科学管理型转变,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促进安全生产水平快速提高。
7、积极开展建筑安全技术研究。目前,我国建筑业标准化、定型化和工业化程度偏低,尤其是安全防护技术、防护用具和机械设备等还相当落后。困此,要尽快缩短目前建筑安全生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加建筑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建筑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运用市场经济规律促进建筑安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加速推进建筑安全科学研究基地的建立和科研课题的选定,集中力量解决建筑安全生产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性技术问题,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安全技术发展的跨越。
7、健全完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要在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开设建筑安全专业,培养高级安全管理人才,加快建立国家和省(市)级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基地,充分运用大、中型建筑企业安全培训教育基地的师资和资源。组织编写安全教育培训大纲,扩大培训教育面,明确考核范围、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坚持持证上岗。推动安全培训教育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
8、全面推行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工作。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对保障建筑施工一线作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增强企业预防和控制事故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这项工作。2003年内,尚未开展的省(市、自治区)要按照建设部《关于加强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各项要求,争取全面开展起来。要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形成由保险机制介入企业安全生产监督活动,根据企业安全生产业绩的优劣,实行浮动保费的市场新机制。
9、加强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用具及机械设备使用的监督管理。假冒伪劣的安全防护产品流入施工现场,带来了严重的事故隐患,是造成施工伤亡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通过建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用具和机械设备交易市场,建立并完善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用具和机械设备的采购、使用、维修和报废等管理制度,加强对安全防护用具和机械设备的检测以及使用的监督管理,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施工现场.
第12篇 开展岗位安全评价搞好班组安全生产
为促使公司早日步入安全、高效、优质的轨道,近几年来我们以冲压班为试点,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公司的实际,认真开展岗位安全性评价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实践表明,岗位安全性评价是一种有利于企业管理的新型的、系统的管理方法。我们的具体措施如下:
1 应用多种形式加强贯标工作
岗位安全性评价的基础是岗位安全标准,职工能否全面正确地理解岗位安全标准是这一工作的关键。为此,我们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贯标工作。
1.1 请经验丰富的师傅讲解冲床安全特性
为了使职工充分理解岗位安全标准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我们在组织冲床班全体职工学习岗位标准的同时,请多年从事冲床维修的老师傅讲解冲床的原理、结构,以及可能产生的危险因素,使职工对设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充分掌握冲床的性能,正确操作,提高事故的预防和处理能力,加深了对岗位安全标准的理解。
1.2 请外单位受伤职工进行现身说法
冲压班职工主要是年青人,安全意识比较淡薄。我们采取现场教育的方式,请某印铁制罐厂曾被冲断两节食指的职工现身说法讲安全,详细介绍了事故情况,告诫青工们千万不要麻痹大意、盲目自信。通过真实生动的教育,增强了青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大大提高了职工们学习、执行岗位安全标准的自觉性。
1.3 以专栏、有奖测试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为进一步开展贯标工作,我们设立专栏对岗位安全标准、岗位安全职责、设备操作规程广泛宣传,开展有奖测试,通过这些职工易接受的方式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增强职工的岗位责任感。
1.4 加强检查,狠抓岗位标准的落实
为了更好地督促职工学好、用好标准,要求每个职工写出本岗位的安全保证书,把岗位安全责任书签到班组的每个人。并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就职工对岗位安全标准的“三会”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对岗位标准不会背、理解不正确或操作不标准的职工给予处罚,对岗位安全标准掌握、应用得好的职工给予适当奖励。
2 对照岗位安全性评价因素,强化监督检查
岗位安全性评价的三大要素中,对人的不安全因素,我们通过贯标已基消除。而要消除环境和物这两个不安全因素,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为此,我们首先整治车间环境,对场地进行安全检查,将一些磨损、老化的零部件进行更换,对所有的安全附件,包括限位、制动、接地接零、护罩进行检查维修。通过对环境和物的综合治理,基本消除了环境和物的不安全因素。
安全工作要搞上去,安全人员就要走下去。我们按规定为包装公司配备了一名专职安全员,对冲床班的工作实行日常安全巡视。定期进行检查。凡发现有违章操作的,现场指出,督促改正。并将历次检查情况记录在案,年终按奖惩条例予以兑现。
3 及时整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不安全因素
岗位安全性评价工作主要是由每位职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因素分析表”结合评价细则定量打分。由于每位职工的素质不一样,评价结果自然不同,有达标岗位、有基本达标岗位、还有不安全岗位。我们以达标岗位为示范,对不安全岗位进行整改,对基本达标岗位加大监督力度,使之向达标岗位迈进。
4 实施体会
通过对冲压班一年来的跟踪评价,我们对岗位安全性评价工作有以下体会:
4.1 岗位安全性评价是一个新鲜事物,在掌握和应用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安全人员要有信心和决心,不能因一时的不顺利而放弃。
4.2 岗位安全性评价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只要按照贯标 整改 评价这一过程进行,就能达到安全高效目的。相反,如果不按照这一要求,安全人员做表面文章,在岗人员搞形式主义,岗位评价工作就很难产生效果。
4.3 要根据各单位的实际开展这项工作。因为各单位情况不一样,条件不同,不能一概而论,要制订自己的评价细则,这个细则要能反应实际情况。
4.4 整改工作依然是评价工作的最关键的一环,发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整改,再先进的方法也不会有良好的效果。
(葛洲坝粘合剂开发公司 谭功 付学文)
第13篇 万力钢结构公司安全生产评价报告
一、安全评价依据
依据湖北省建设厅鄂建[2004]120号文《湖北省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精神,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第188号公告《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对咸宁万力钢结构有限公司进行安全生产评价。
二、企业简介
咸宁万力钢结构有限公司(mbs)是专业从事钢结构设计、制造、安装于一体的企业。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鄂南咸宁经济开发区长江产业园,一期建筑面积3,000㎡,二期在赤壁开发区建成10,000㎡的制造加工中心,公司年钢制品及钢结构生产能力达到3,000t,彩色金属压型板、复合板150,000㎡,冷弯薄壁型钢檩条1,200t。目前本公司总投资达人民币1,500万元,员工210人,年产值5,000万元人民币,利税达800万元人民币的规模。
本公司二○○二年十月三十一日成立,多年来已将国际轻钢结构的先进技术和中国建筑的具体国情融为一体,具有先进的轻钢结构生产设备和技术,同时拥有钢结构设计能力和一级资质。拥有二级施工资质,系湖北省建筑业协会及钢结构分会会员单位。
咸宁万力钢结构有限公司在设计、经营、制造主要部门均由在轻钢结构行业具有多年经验、骄人业绩及学术成果的人员负责。管理人员25人,95%以上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硕士研究生5人,车间员工65人,施工安装人员120人。本公司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并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不断形成一支年富力强、素质高、专业精的员工队伍。
设计环境:本公司有专业设计人员5人,他们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有数年从事专业设计工作的经验。负责咸宁万力公司所承建工程的建筑结构及技术节点的设计。设计人员每人一部商用办公电脑,设计软件包括auto cad2005、pkpm系列、staadⅲ结构设计计算软件以及轻钢结构从总体设计到细致入微计算的权威软件mbs。
生产实力:按iso9002质量体系运作,每一道生产工序均有专职质检人员及程序控制,钢结构年产能力3,000吨以上;拥有10条生产彩色金属复合板的罗拉生产线,具有同时开工面积2,5000平方米的生产、施工能力。
三、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评价
在企业安全生产评价过程中,二○○四年在建工程已竣工验收,各单项工程安全生产平定等级合格率达100%。
㈠、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分项评价
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公司建立的各项安全制度较齐全评价为23分。
2、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按规定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制度,落实了安全教育培训专用资金,保障安全生产技术措施资金,购置了工程相应安全劳动防护用品,评价为20分。
3、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制定了安全教育制度、培训计划,明确规定了项目经理、安全专职人员、特殊工种、待岗、转岗、换岗职工、新进单位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要求,并按计划实施教育培训活动。有教育培训记录,评价分为18分。
4、安全检查制度:根据企业自身施工特点制定公司、项目部、班组级和日常、季度、专项安全检查时间和检查制度,对于在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督促整改和向安全管理部门回复能如期完成。评价分为18分。
5、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制度:按规定制定了事故报告制度,认真落实“四不放过”原则,建立了事故档案,每个工程项目开工前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建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成立应急救援小组,指定专门应急救援人员。评价分为12分。
㈡、资质、机构与人员管理分项评价
1、企业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按规定在企业资质范围内承建工程项目,公司的主要负责人、项目经理和安全管理人员都经过安全考核并合格,其他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通过安全考核和安全培训,并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自我评价分为30分。
2、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企业按规定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充分满足承建工程需要,建立相应安全管理体系,自我评价分为20分。
3、分包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管理:经查公司无分包单位及相应的人员管理,不涉及此项安全问题,自我评价为25分。
4、供应单位管理:制定了安全设施所需要材料、设备及防护用品供应单位控制管理制度,对购买安全设施所需要材料、设备及防护用品供应单位许可证、检验证书和经营行为有控制要求。自我评价为15分。
㈢、安全技术管理分项评价
1、险源控制:企业针对重大危险源制订了有效应急预案,对于危险源进行了识别、评价,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策划、建档。自我评价分为20分。
2、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企业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有审批制度,在施工组织中能针对危险源进行有效安全技术措施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包括修改方案)能经技术负责人组织安全等有关部门审核、审批。自我评价分为20分。
3、专项安全技术方案:企业对专业性强、危险性大的施工项目,按要求单独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并有较强的针对性,专项安全技术方案有相关安全管理部门审核、审批。技术负责人组织方案编制人员对方案进行交底、审批、验收和检查。对危险性较大的作业进行监控。自我评价分为17分。
4、安全技术交底:企业指定了各级安全技术交底相关规定,进行一定的各级安全技术交底落实工作。交底有书面记录,有一定人员的签字手续。自我评价分为12分。
5、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企业配备现行有效的、与企业生产经营内容相关的安全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配备齐全。自我评价分为10分。
6、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企业在选用设备、工艺、材料时能积极选用国家推荐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或工艺。自我评价分为10分。
㈣、设备与设施管理分项评价
1、设备安全管理:企业制定完善、齐全的设备(包括应急救援器材)安装(拆除)、验收、检测、使用、定期保养、维修、改造和报废制度;在购买设备是选择具备有相应资质的企业设备,所购置的设备有生产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设备按规定(拆除)、验收、检测、使用、保养、维修、改造和报废。出租设备和租用设备向有具备相应资质企业进行运作。建立了企业设备管理档案台帐。对于租赁的设备签订租赁合同,明确各自安全生产管理职责。自我评价分为23分。
2、大型设备装拆安全控制:企业在大型设备安拆时选用具备相应资质、资格的单位承担。根据企业生产的具体特点,在装拆大型设备时有审批专项方案,并按规定做好监控和管理。未按规定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设备禁止使用。自我评价分为22分。
3、安全设施和防护管理:企业对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和有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及有关设施、设备有统一规定的安全警示标志。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敬告标识符号安全色与安全标志规定要求。自我评价分为20分。
4、特种设备管理:企业能按规定制定管理要求并落实专人管理,设备能做到检测合格后投入使用。自我评价分为15分。
5、安全检查测试工具管理:企业针对本企业特点按规定配备相应的安全检测工具,配备的安全检测工具有生产厂家新产品合格证和管理部门的生产许可证,并按规定对检测工具进行复检。自我评价分为12分。
㈤、安全生产条件单项的评价等级
根据《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规定要求,该企业安全条件单项评价等级为合格。
四、安全生产业绩单项评价
1、生产安全事故控制: 企业安全制度齐全,落实到位,无一起安全死亡事故,重伤事故年重伤率小于0.6‰,一般事故年平均月频率小于3‰。自我评价分为30分。
2、安全生产奖惩:企业未受到降级、暂扣资质证处罚,未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经济和警告处罚或处分,承建工程没有发生因安全隐患被指令停工整改。圆満地完成各项工程施工管理任务,受到甲方业主首肯。评价为23分。
3、项目施工安全检查:企业根据工程实际状况,对照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对施工现场进行各级检查,合格率达96%,优良率达50%。没有因不文明施工引起一起投诉。按建设安全主管部门签发的安全隐患整改指令书逐一落实。评价分为22分。
4、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推选:企业贯彻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标准,施工现场落实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推选率95%。评价分为16分。
5、安全生产业绩评价等级
根据《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规定要求,该企业安全生产业绩评价等级为合格。
五、安全生产能力综合评价等级
根据《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规定要求,安全生产条件单项的评价等级自我评价为合格,安全生产业绩评价等级自我评价为合格。安全生产能力综合自我评价等级为合格。
六、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综合评述
企业建立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成立安全管理机构,落实相应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并取得相应资格。有年度安全教育和安全防护用品资金计划,并落实到位。有安全管理目标。安全生产状况良好,满足施工需求。
七、企业安全生产总体评价结论
综合上述,企业安全生产总体评价符合二级安全施工许可条件,自我评价为合格。
二○一二年八月十八日
第14篇 项目安全生产工作总结与评价管理规定
一、项目工程经理部应每周召开安全生产例会,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总结,同时,每月进行一次月度安全生产情况总结,并将月度安全总结 以书面形式上报集团公司安监(部),另外公司第季度要进行一次季报全面安全生产总结和自我评价,并将自评结果送所在安全生产委员会领导小组。
二、公司安全 管理中心质安处(科)每月定期对所辖范围项目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安全生产总结与评价,并将总结的结果以书面形式上报给公司安监办。
三、各部门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每月对公司所属项目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总结,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送达安监办。
四、安监办每月对各生产单位进行安全生产总结,并对各部门 安全生产情况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上报集团安全生产安监部。
五、安全生产工作总结与评价具体内容应包括:
1、工程概况。
2、本工程安全管理目标指标实现情况。逐条列出。
3、本工程安全管理难点、特点,。
4、本工程所采取的主要安全措施和手段及效果。
5、本工程安全资金投入。
6、本工程安全事故损失(包括无工伤事故)。应详细列出事故损失的子项及金额。
7、有无发生投诉情况(安全文明方面),投诉内容及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8、本工程在各级、历次检查中所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台帐及相对应的整改措施单。
9、安全生产大事记
10、其他
第15篇 安全生产管理评价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类人员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安全生产应负的责任。它是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制订的,是企业中一项最基本的安全制度。在安全性评价中各企业对这项制度一般都已建立,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距离。主要是:
1. 部分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完整
有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仅是因为“达标”等需要,制订了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缺乏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责任的内容;有的企业在机构改革前制订过安全生产责任制,但机构改革体制变动后仍运用原来的,内容不规范、较简单,可操作性差,没有按电力工业部的规定进行修订。另外,从总体来看,不少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贯彻的力度不大,缺乏监督机制及定期检查制度,有形式主义倾向。
2. 行政正职主持安全工作未形成制度
部分企业的行政正职亲自批阅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重要文件、通报、指令,亲自定期主持安全生产分析会议,听取安监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做得不够经常,没有真正按规定形成制度化,有些重要的文件及会议,均由行政副职签发或参加主持,贯彻力度不够。
3. 安监机构设置不完善
少数企业没有设置独立安全监察机构,安全工作仅是附属在某一生产部门内;一些主要的生产车间(212区)还没有设专职安全员,安全工作仅是兼管,县供电局(公司)等也缺乏独立的安监机构。如某百万千瓦大厂仅有一个半人管安全,某个有三、四千名职工的供电企业,县供电公司还未设安监机构,有的主要工区还未配专职安全员。另外,在人员配备上,安监人员的数量和专业配备尚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个别企业,三级安全网络的运作尚不够正常。4. 企业各级安全目标定位不准
有的企业安全目标未按“三级控制”的要求定位,职责不清,有些车间(工区)将整个企业的控制目标定为自己的目标。如把车间(工区)目标定为“不发生死亡、重大火灾”;班组定为“不发生重大设备事故”等。没有分层次,分安全责任制来制订,措施也不具体,不便于贯彻及考核。
根据上述问题为此建议:
(1) 应根据部和国电公司规定,对各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要认真进行修订和补充。必须明确,《规定》中讲的“企业各级领导”,应包括各发、供电企业的主要领导及各车间(工区)和职能科室等领导;所讲的“各个部门”应包括生产、科技、教育、财务、材料、劳资、人事、党群等各个职能部门;所讲的“各个岗位”,是指运行、检修、试验、安装、调试等各个生产岗位,都应制订明确的安全职责,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保证一级,恪尽职守,共同自觉把安全工作做好。
(2) 行政正职必须亲自过问安全生产重大问题,亲自批阅有关安全生产重要文件,定期主持安全生产分析会。原电力工业部颁发的《关于安全工作决定》中,要求各企业行政正职对安全生产“全面负责、统筹协调,亲自过问重大问题”,这16字方针至今仍体现在国家电力公司颁发的《安全生产工作规定》中,均必须认真贯彻落实。
(3) 对于安监机构和专职人员配备不适应的问题,必须认识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企业都有大量的安全管理工作和安全基础工作要抓,要进行现场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要抓反事故措施、安全措施的贯彻落实,要组织开展安全大检查,要实施对“两票”的动态检查并不断提高改进,要加强对多经企业及集体经济和承包工程中的安全管理等工作,均需要充实安监力量。为此建议按国家电力公司的规定,健全安监机构,进一步增加安监力量,达到专业搭配合理,适应工作需要,更好起到领导的参谋助手作用。
(4) 对“三级控制”的安全目标,应按国电公司的要求,逐级按责任分解,分层次提出,并有保证安全目标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