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安全管理 > 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现象7篇

更新时间:2024-11-12 查看人数:13

安全生产现象

第1篇 对安全生产领域有章不循现象的几点思考

去年底,短短十天时间内,涉难百人以上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接连发生两起,给本来就紧张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蒙上沉重的阴影。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在剖析导致矿难多发的原因时,明确指出为“六不”(不认真、不负责、不坚决、不得力、不落实、不到位)。分析安全生产领域发生事故的原因,无不包括这“六不”。概括这“六不”,前提的一条就是有章不循。当前,在安全生产领域,有章不循的现象比较突出和普遍,分析任何一个安全生产事故产生的原因,都可找到有章不循的影子。对此,各级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原因,积极探求对策,以求尽快加以解决。

一、有章不循现象的主要表现

1、有章不愿循。当前,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越来越重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把安全生产纳入了国家可持续发展范畴,提出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对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可谓越来越健全,越来越规范。2005年,我国就有46部涉及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开始实施。一些单位、一些人对一些明文规定不是不知道,而是从思想上不愿循。突出表现在有的把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立起来,重区域、单位经济运行规律和原则,忽视安全生产法律和法规;有的认为“土章法”管用,别出心裁地另搞一套,看似创新,实则乱了章法、坏了章法、废了章法。有的存有侥幸心理,为了个人、小集体或区域暂时的眼前利益和发展,明知故犯,如煤炭开采不经许可就上工开采,或者不经安全评估就投产等等。甚至还有的心存逆反心理,越不让做,偏要去做,以身试法。

2、有章不全循。一方面,在落实安全生产章法上不全面,虎头蛇尾,搞随意性。易循的则循,难循的则不循;有利的则循,无利的则不循;合“口味”的则循,不合“口味”的则不循。如安全生产有部署无检查,有文件要求,无落实动作,存在着避难趋利、避重就轻,顺意等挑挑拣拣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对象上不全员,一是全员按章安全生产意识差,人人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不浓。二是搞特殊化。要求下级遵循的,上级却不循;要求基层遵循的,机关却不循;要求职工群众遵循的,领导干部却不循,存在着严下不严上,严人不严己,严民不严官的现象。

3、有章不常循。一些单位对待安全生产工作,习惯于节假日和非常时期搞突击,重运动式安全生产工作,忽视抓经常、搞持久、打基础。上级强调时就轰轰烈烈抓一阵子;领导检查时就加班加点抓一阵子;出了问题时就手忙脚乱干一阵子。平时则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任其发展。

4、有章不真循。一些单位安全生产的“章”仅停留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喊在嘴上,满足于会开了、文件部署了、领导强调了,不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使一些“章”形同虚设、流于形式。还有些单位表面上从严执行规定,暗地里却搞小动作,甚至搞一些假动作,蒙骗上级,欺骗下级。如:一些本应关闭的煤矿,有的借“资源整合”为名继续非法生产;有的假借技改、基建和改扩建为名,逃避整顿关闭;甚至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形式,走过场。

二、有章不循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安全生产领域有章不循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既有思想作风方面的原因,又有精神状态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理解,不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重大,这就决定了安全生产章法的严厉性。一些人,尤其是个别地方领导和单位企业法人代表对此不理解,认为其太苛刻,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只把安全生产工作喊在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上。有的责任意识淡化,思想认识重视不够,重经济社会一时发展、轻安全生产,没有把安全生产摆在重中之中的位置,缺乏扑下身子真正抓落实。有的甚至利欲熏心,顶风违章,漠然视之安全生产规定要求。思想认识上不去,行动就很难自觉。

2、不了解,不熟悉。一方面是安全生产的“章”太多,记忆和掌握还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各级的补充规定和细则,多则是长篇,内容庞杂,一时半会记不过来,遵循和落实还需要时间。另一方面关键是个人不注重学习,尤其是单位第一责任人、分管安全领导和安全专干对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制度规定一知半解,有的甚至连起码的常识都不懂,企业负责人不了解安全生产的大政方针,从业人员不知道岗位安全职责和规定要求等现象不乏少见。有一个国企的煤矿负责人不知道国务院的《紧急通知》和《特别规定》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第2篇 安全生产中员工不良心理现象、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在发电企业的安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着员工不良心理现象,其行为轨迹直接或间接演变为事故,是一个极需引起重视的问题。为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试就员工不良心理现象、产生原因、如何采取预防措施,笔者进一步探讨。

一、影响安全生产不良心理的常见现象

企业职工的心理现象,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变化,它对安全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前,影响企业安全生产最常见的不良心理现象,列举其中十种:

1、疲劳心理。疲劳是人体组织器官乃至整个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员工疲劳心理主要有:精神恍惚,工作失误。人的疲劳使神经活动机能减退,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员工带着疲劳心理,从事发电生产工作,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发生事故。

2、厌烦心理。厌烦是人的情绪受到影响,大脑对工作失去兴趣,兴奋程度降低的现象。员工厌烦心理主要有:消极对待,抵触情绪。工作随便,不细致,缺乏主动性,没有挑战性。情绪取代理智,埋怨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人为我解决的问题。

3、浮躁心理。浮躁是人的情绪轻浮急躁,内心焦躁不安的现象。员工浮躁心理主要有:行为随便,过者为灾。不安心本职工作,片面追求荣誉、地位和待遇,缺乏踏实工作的耐性。内心显得异常脆弱,心绪不宁而浮躁,表现为过急期望改变命运的欲望。

4、麻痹心理。麻痹是人的神经系统引起的知觉能力降低的现象。员工麻痹心理主要有:丧失警觉,事故频发。麻痹心理者,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不当回事,得过且过,凭自己过去习惯经验去工作。

5、糊涂心理。糊涂是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的现象。员工糊涂心理主要有:盲目操作,造成事故。工作关系糊涂不清,对工作任务不清楚,生产过程不熟悉,我行我素,难于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

6、侥幸心理。侥幸是偶然的原因,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的现象。员工侥幸心理主要有:习惯违章,自演悲剧。在工作中投机取巧,一次违章不出事,再次故技重施,抱有“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心态,认为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伤已。

7、紧张心理。紧张是人的脑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丧失平衡,难以控制的心理现象。员工紧张心理主要有:处事慌乱,操作失误。在处理紧急事故时,心理慌慌张张,手忙脚乱,指挥不当或处理失误,造成事故扩大的严重后果。

8、依赖心理。依赖是做事依靠别人,不能独立自主的现象。员工依赖心理主要有:放弃主宰,遭遇不幸。在工作中完全依靠别人的支配做事,不能形成独立人格,自我防范能力差。工作没有主见,容易听信他人。

9、逞能心理。逞能是显示自己能力强、能干的现象。员工逞能心理主要有:工作错位,顾彼失此。自居有工作经验,技术高人一等,自以为是,不懂装懂,盲目蛮干,一知半解充内行,忽视自身职责和安全责任,去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

10、逆反心理。逆反是一种无视行为规范或管理制度,我行我素的心理现象。员工逆反心理主要有:明知故犯,后悔莫及。视标准化工作程序流于形式,应付检查,为图方便,嫌麻烦,简化工作程序。你让我这样,我偏要那样,越不许干,我越要干,违章作业造成事故。

二、影响安全生产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原因

产生影响安全生产的不良心理现象,分析其原因,既有工作中的客观因素,又有员工认识上的偏差,还有员工心理素质不适应的原因,主要是员工心理因素所致。

1、产生疲劳心理的原因:一是生活无规律,身体疲劳。业余时间不注意休息,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多等,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感知不清晰,记忆和思维障碍。二是不顺心的事情,身心疲惫。与同事间人际关系紧张、事业受挫折或情感危机等,造成情绪低落,意志衰退,动作紊乱失调。

2、产生厌烦心理的原因:一是员工对工作缺乏新鲜感,消极懒惰。工作地点偏远,人际交往少,内心寂寞。在工作中缺乏热情,敷衍了事,长期重复单调的工作。二是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受限,没机会晋升,个人价值得不到实现。

3、产生浮躁心理的原因:一是攀比地位。员工个人价值取向产生偏差,追求私欲,与人攀比。身边同事升任领导了,自己还在生产一线工作,不满工作现状。二是攀比待遇。生产一线工作辛苦,管理人员工作舒服,心里不平衡。

4、产生麻痹心理的原因:一是思想放松警惕。自认为从事电力工作多年,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从未造成安全事故,自认为技术水平过硬,不重视学习,思想麻痹。二是安全意识淡薄。对必要的安全知识、工作规程、规章制度的培训教育等,视为老生常谈,抛于脑后。

5、产生糊涂心理的原因:一是工作不思进取。平时不努力学习,不钻研专业知识,不熟悉设备性能,持混日子的态度。思维混乱,不知道什么是违章。二是疲劳心理的升级。现场工作时,心不在焉,精力不集中,忽视安全规程,工作盲目性和随意性。

6、产生侥幸心理的原因:一是习惯违章成自然。试图应用旧的习惯做法,侥幸处理新问题,侥而不幸。二是急于求成违章。为了求简、求快,省事,常把安全看作是多余的,明明要注意的安全事项,不去注意,明令禁止的违章行为,照样去做,出了事故才后悔莫及。

7、产生紧张心理的原因:一是员工技术素质低。工作生疏,缺乏专业技能,对工作任务能否完成,心里没数,心理压力大,引起心理紧张。二是“违章受罚”阴影的干扰。习惯性违章被严重处罚的阴影,难以消除,心理特别紧张,心跳加快恐惧,工作能力降低。

8、产生依赖心理的原因:一是教育不当。不愿意独立思考,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念。思想上存在“安全生产靠领导,安全措施靠班长,操作过程靠监护,何必自己去操心”的思想。在工作中过分依赖他人,把自己放在配角的位置上。二是自卑衍生。知识贫乏,自卑心理严重,认为自己不如他人,缺乏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9、产生逞能心理的原因:一是个人英雄主义,表现欲强。在他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工作能力水平,表现很自信、有把握,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二是安全意识淡薄。不遵守《安规》和规章制度,“走捷径、找窍门”,有意漏项或跳项,简化工作程序。

10、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一是不适应规范化安全管理。思想上对标准化工作程序,消极对待;行为上不遵章守纪,图快图简;工作中不按工作要求,凭过去的经验进行工作。二是心理负荷重。各种文件规章多、培训考试多、各级检查多、工作考核多等,过多的预防措施,负荷过重,产生抵触情绪。

三、影响安全生产不良心理现象的预防措施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企业员工随着工作特点、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的变化,产生各种不良心理现象,已构成事故的主要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员工的心理素质,应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

1、预防疲劳心理,实施心理疏导。一是要与员工心理接触。关心爱护员工生命,了解疲劳心理的症结,抓住问题的实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二是要深入生产班组,与员工和谐相处,了解身心疲惫的原因,做到相互理解和信任,逐步调适员工心理状态,让员工舒展心情,缓解心理疲劳现象。三是要注意员工身体健康。在工闲期间,组织员工参加轻松愉快的文体活动,外出疗休养,改善工作的精神状态。

2、预防厌烦心理,实施人本管理。一是实施人文关怀。要与员工交流思想,了解他们所需所想的心理,与员工之间缩小心理距离。尊重员工的个人兴趣和志向,结合实际,合理调整岗位或交换工作环境,增强新鲜感。二是制定生产员工倾斜政策。要生活上多关心、待遇上多优惠,合理调整工资待遇和劳保福利,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三是创建员工事业发展的平台。要鼓励生产员工参加技术职称的考试、技能等级的鉴定、技术能手的评选和“专家”的评聘,并将取得的资格,直接与职称晋升或职务待遇挂钩,激励他们对期望的目标充满信心。

3、预防浮躁心理,矫正价值取向。一是思想价值观导向。要调适心理状态,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做好员工的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为个人前途与本职工作的绩效相联系,晋升机会总是为企业安全生产,踏实工作作出贡献的员工。二是行为价值观导向。结合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员工安全工作行为,矫正员工的价值观取向。三是建立岗位竞争机制。要实行公开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使员工磨掉浮躁,涵养踏实,自觉控制浮躁心理。

4、预防麻痹心理,强化安全教育。一是加强安全责任教育。运用“例证法”说明电力安全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培养员工安全生产的责任感。二是加强安全常识教育。要以“安全生产文化”教育,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让文化力潜移默化影响员工良好行为的习惯,增强“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三是加强安全警示教育。运用“安全警示教育片”和“安全通报”宣传资料等,培养员工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等,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警惕性。

5、预防糊涂心理 明确工作关系。一是对班组成员明确工作现场相关知识。工作负责人针对现场工作要求,采取现场问答与解答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必须掌握的技术知识、安全知识和工作规程等。二是明确交待工作现场的信息。工作负责人对工作班成员明确交待系统运行方式、设备运行状态和检修工作任务,明确交待现场安全措施和技术措施,并确认知晓。三是明确安全责任。工作负责人重申工作班成员的岗位职责、工作要求和注意事项,明确安全生产与工作要求相关的知识、信息和责任,确保安全生产工作。

6、预防侥幸心理,安全现身说法。一是再现血的教训。引用人为造成的伤亡事故案例分析,通过录像资料,再现事故的情景,让员工认识到,有章不循带来的后果。本人痛苦:死亡、肢残,痛不欲生等。家庭痛苦:一人遭难,全家遭殃。警示员工要以科学的态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二是请原事故当事人家属或本人现身说法事故悲剧。讲述事故发生的原因、违章操作的经过和思念亲人的痛苦,触动员工的心灵,警示侥幸心理者遵章守纪,使他们认识到,安全不是靠侥幸和运气,只有遵章守纪,才能确保安全。

7、预防紧张心理,强化教育管理。一是实施岗位培训目标管理。要根据员工的岗位要求,制定各层次的岗位培训目标,强化教育培训考试,激励员工岗位成才,熟练掌握操作技能,遇事才能沉着,应付自如。二是做好思想疏导。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克服紧张心理障碍,认识自己的不足。三是从严要求、从轻处罚。防范事故的发生,只有遵章守纪,制度约束,才能规范行为,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对发生事故的责任者,视情节轻重,酌情处罚,以达到处罚是手段,教育是目的,让员工感恩企业,为安全生产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8、预防依赖心理,鼓励独立自主。一是要鼓励独立自主,发挥独立思考的作用。要从思想上 “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的观念。在现场工作时,发现疑问立即停止工作,并向负责人报告。二是要鼓励独立自主,增强安全责任心。在工作过程中,要求员工将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做到:一想、二看、三复诵、四核对、五操作,消除员工过分依赖监护人的心理。三是鼓励自主培养自信心,加强自我培训意识。要求员工提高业务素质,制定安全措施,熟悉安全生产过程,逐步弱化员工依赖心理,增强独立工作的自信心。

9、预防逞能心理,落实安全责任。一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根据《安规》制定工作考核细则,将安全生产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开展“反违章”活动。平时多检查、多督促、多防范、多纠正违章行为,开展千次操作无差错和安全知识有奖竞赛等活动,激励员工养成遵章守纪的习惯。三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将安全管理制度和生产工作规范等内容,宣贯到各生产班组,明确员工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安全文化与员工的安全意识相融合,树立安全思想意识,才能发生质的改变,安全管理才能治本、持久、深远。

10、预防逆反心理,启迪思想认识。一是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严禁未经“工作许可”就盲目工作,弱化“逆反心理”,启迪员工正确认识标准化工作程序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二是正向要求的逆向提问。要坚持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制度,要求员工应该做什么改变为员工不应该做什么,启迪员工怎样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思维性,提高员工安全技术的水平。三是“亲情化”沟通。要尊重、关心、理解员工,工作中要少批评,多指导,以教训方式改变为说服形式,深入基层,真诚与员工沟通思想认识,营造温馨、和谐的安全工作氛围。

在电力生产过程中,为确保安全生产,要重视客观因素上的预防,又要重视员工心理上的矫正,更要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实现标本兼治。人人都有生存和追求幸福的欲望,都珍爱自己的生命,谁也不愿发生事故,造成自己和他人伤害。在电力安全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通过家庭、企业、社会等方面形成合力,预防员工的不良心理疾病,培养员工良好心理素质,把握天下第一关,才能杜绝安全事故、构建和谐企业。

第3篇 杜绝“三违”现象强化农电安全生产

在电力行业中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是电力安全管理中不安全行为的通称。“三违”是目前县级供电企业安全管理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也是企业管理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企业管理者必须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认真分析“三违”的成因和危害,减少和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是实现县级供电企业安全生产长治久安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严肃对待的问题。

一、电力安全生产“三违”现象的成因分析。在电力安全生产现场发生“三违”现象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由于部分职工在安全生产的规程和生产操作技能上由于“不懂、不知道、不会”而出现的“三违”现象。认为农电工作的立杆、放线、装表、停送电……这些工作都是手上的经常“活路”,认为没有什么技术,也不会发生安全问题,因此对岗位培训和安全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培训学习马马虎虎、心不在焉,使他们对电力生产岗位的应知应会的操作技能出现似懂非懂的现象,造成部分职工安全生产无知性的“三违”现象。

二是由于部分职工工作态度不端正,产生“马虎、凑合、不在乎”的思想,在生产现场出现的“三违”现象。部分职工包括一些管理人员,不能摆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重生产,轻安全,强调施工进度、忽视安全生产,随意改动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减少工序,不讲究标准,满脑子“可能、大概、差不多”,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部分职工情绪失落,思想不稳定,导致工作行为失调,造成工程质量差,安全设施不齐全,留下安全隐患,造成麻痹性“三违”现象。

三是由于部分管理人员履行职责不到位而出现的“三违”现象。有的管理人员安全责任心不强,现场管理粗放或者不敢大胆管理,对“三违”现象视而不见,助长了一些职工在生产现场的“三违”行为;有的管理人员工作任务安排不合理,不考虑作业现场的实际状况安排任务,造成职工身心疲惫,出现忽视安全,违章蛮干抢进度的现象;有的管理人员没有积极为第一线职工创造良好的条件,物资材料供应不及时甚至还有错发的现象,职工为了完成任务,东拼西凑,勉勉强强完成任务,但给电网运行留下安全隐患,造成管理性“三违”现象的发生。

二、电力安全生产“三违”现象的心理分析。一是侥幸心理。有些职工自认为自己对生产现场作业环境熟悉,身体素质又好,技术水平高,反映灵敏,盲目自信,不充分估计违章行为产生的后果,抱着偶尔违章不会出事的心理,冒险违章,如在配电变压器上工作不系安全带、停电、送电不戴绝缘手套等,造成习惯性“三违”的现象。二是麻痹心理。在安全生产形势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有些职工会自觉不自觉地松懈下来,把规程措施抛至脑后。另外,由于一些农电工作内容和形式单一,很多职工平时看惯了、干惯了,靠惯性作业,凭经验施工,根本不去想想是否违章,是否符合安全措施要求,从思想上、心理上产生了麻痹。三是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心理。有些职工的工作作风不够严谨,干活马马虎虎,粗枝大叶,工作时心不在焉,应付了事,不知不觉就会发生违章行为,结果发生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四是厌烦心理。少数职工甚至管理人员,因长期高强度劳动或身体健康原因,不堪重负,工作热情不高,工作完全处于应付状态,使安全缺乏可靠性。五是唯心心理。极少数职工受宿命论的思想影响,抱着“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听天由命错误想法,不去认认真真地学习安全生产的规程和规章制度,不去扎扎实实钻研专业技术,在生产现场不注意安全,随意工作,往往造成事故。

三、县级电力企业在安全生产中治理“三违”的思路和对策。

一是抓好安全生产,杜绝“三违”现象要以人为本,知人善任,用其所长。人是万物之首,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措施和想法都必须靠人去落实,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现场的条件复杂多变,地形、气候、工作任务等各不相同,不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就很难搞好安全生产。首先要选好、配备好基层供电所所长和生产班组的班组长,因为基层供电所所长和生产班组的班组长思想素质和工作作风直接影响所在单位的职工,安全生产、班组建设、工作业绩等决定了职工对所配备的所长和班组长在各个方面的价值取向,从而决定了其所在基层供电所和生产班组的工作效果。另外还要帮助职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让职工充分表述自己职业生涯的愿景,并适时加以引导,教育和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前途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在职工中形成一个管理、技术的梯队结构队伍,形成一个工作向上的合力;再次要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根据每个职工的特点合理安排和分配工作,使每个职工都安心本职工作。

二是在电力安全生产中重视在不同的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思想教育。平时要大张旗鼓地进行职工安全思想教育,要反复强调,寓教与乐,真正使安全思想教育入脑、入耳、入心,起到效果;同时突出三个重点进行安全思想教育:一是重点时节:节假日、休息日职工思想容易放松;二是重点事:生产遇到困难时,安全周期较长时,安全工作出现问题时,职工思想不稳定时;三是重点人:有喜事的幸福人,遇到困难的愁闷人,班后急着回家的急燥人,休班后返回岗位的疲劳人。通过扎实的思想教育,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安全责任意识,自觉主动地端正工作态度,用正确的心理支配行为,履行工作职责,实现安全生产。

三是在安全管理中培养全体人员具有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电力安全生产是一个安全风险高的行业,一点点思想上的麻痹和一些细小的事故隐患,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发生。所以一方面要从各个方面提高全体职工的生产工作技能,安全技术知识,从而在生产作业现场提高发现安全隐患、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心理素质,遇到突发事件不急躁、不手忙脚乱或消极对抗,而是沉着冷静,积极化解不利因素,取得工作的主动性。

四是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在电力企业的各个变电站和调度值班进行交接班的过程中,要严格认真地执行运行交接班的规章制度。完善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一直是管理人员追求的目标,要求全体员工落实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也一直是管理人员追求的境界,为此班组长、调度值班负责人自己首先要做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的模范。在进行交接班时不仅要对电网和电力设备运行情况、生产现场工作班组作业的项目和安全措施、工作票等进行详细的交待,交接班双方还要对设备和生产工作点的安全措施等进行检查,确保万无一失。另外还要对职工的精神状态进行“察言观色”,看看他们的精神状态是否良好,是否做到保持有充沛的体力和良好的工作状态,不然工作势必会走样,行为就会失态,给安全工作带来隐患。

五是强化作业现场管理,积极营造安全生产环境。众所周知,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在生产现场,要积极营造一个“遵章守纪光荣,违章作业可耻”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在生产现场要积极开展同“违章、麻痹、不负责任”三大安全敌人作斗争和“三不伤害”等活动。另外还要通过提高职工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意识,实施隐患排查和缺陷消除的闭合性管理,促进岗位作业规范化,达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紧紧抓住基层、基础、基本功“三基”不放松,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现场安全检查,严把生产现场安全关,确保安全生产在现场的顺利进行。

六是强化管理、严格制度、奖罚分明、树立典型、惩戒违章者。农电工作条件艰苦,突发性事故抢修多、劳动强度大、工作点多面广、生产战线长,长期高负荷的简单劳动,很容易让职工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疲倦,滋生麻痹和取巧心理。有些职工常常为图一时的省事、省力就心存侥幸,铤而走险,忽视安全生产。因此要充分发挥安监人员的监督把关作用,对重点工程、零散作业人员、边远工作地点、外包工程……要不断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力度,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要限期整改,并在整改过程中实行跟踪督察;对多班组、多工种交叉作业的生产现场,安监人员要实行跟班把关。对“三违”人员及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净化安全生产的环境,确保人身、电网和设备的安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第4篇 关于安全生产工作失效现象的特征与表现形式分析

安全生产是一项涉及人、机、环境与管理等诸多要素,涉及政治、经济、技术、管理、社会等学科内容的复杂工作。近年来一些地方、行业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多发、频发的状况,引起了人们对于安全生产工作有效性问题的关注。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性实际是指安全生产各相关主体的效能正常发挥、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效力正常到位、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措施的效应正常体现,最终使安全生产工作的效果得到正常的保障。从另一角度说,人们对安全生产工作有效性问题的关注,实际上是对安全产工作失效现象的关注。目前失效学对失效问题的关注更多地是集中于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而作为多种因素影响、多门学科复合、多种技术综合应用的安全生产工作领域,是否也存在着类似于材料科学等的失效问题,应是非常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这至少可以从另一方面来认识与研究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一些不足与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本文拟对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失效现象的特征及表现形式进行初步的分析。

一、失效现象与安全生产工作失效现象

失效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我国失效学的创始人钟群鹏教授将“系统、装备、设备、部件、零件等产品丧失额定功能的现象”称之为“失效”,提出“失效是安全之母”,并认为通过对失效现象进行分析是变失效为安全的基本环节和关键,是人们深化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源头和途径。钟教授认为“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则是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事故、事故隐患和事故风险进行分析诊断预测控制和预防根治的科学、公正的技术活动与管理活动的总称等”。从这一定义理解,失效及失效分析实际上包括了技术与管理、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的范畴,在自然与技术方面,失效较多地是指某种系统、装备、设备、部件、零件等应达到的技术要求没有达到、在自然寿命之内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对这一方面失效的分析与预测是建立新学科、开发新技术、发现新材料及采用新方法、改善新工艺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如在反坦克导弹出现后,如何有效提高坦克、装甲车的防护性能就成为提高坦克、装甲车生存能力与战斗能力的重要问题,而提高防护性能的通常做法是增加金属装甲的厚度,但这会影响坦克、装甲车的机动性,为了解决提高装甲防护性能与提高机动性能这一对矛盾,美国陆军利用失效分析方法在寻求装甲材料上进行了多次、反复的实验,最后采用了被称为神奇的“凯夫拉”作为装甲复合材料。“凯夫拉”是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研究开发的一种芳纶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高、韧性好、耐高温、易于加工与成型等特性,被称为“装甲卫士”。与玻璃钢相比,“凯夫拉”层压薄板的韧性是钢的三倍,而相同防护效果的装甲重量可以减少百分之五十。如果将“凯夫拉”薄板与钢装甲结合使用效果更好,采用“钢-芳纶-钢”复合装甲的坦克、装甲车可以防穿甲厚度为70厘米的反坦克导弹,还可以防中子弹。而实际上,失效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自然科学、技术与工程、材料领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也同样可能存在着失效现象,只是这种失效不似自然、技术、材料领域那样具有可量化性或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式进行较为精确的计量。

安全生产工作属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的重要范畴,它是一种复杂、多层和广义的工作。从其涉及的层次看,包括了为直接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具体工作及与之相关的措施,也包括了为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保障性与配套方面的工作;从构成的内容看,包括了安全生产立法执法、政策制定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有关制度落实、安全生产预防工作、日常管理与监督检查、事故应急救援、事故调查处理与责任追究等;从参与的主体看,包括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与组织、政府有关部门与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与管理、企业对在安全生产工作上的各项具体工作与责任的落实、群众对安全生产的参与及监督、社会对安全生产的监督配合与支持等。从纯理论的设定来说,在安全生产的环境正常,安全生产体制合理、安全生产机制健全、安全生产各相关主体尽职、安全生产政策有效、安全生产监督到位、安全生产工作手段有力的条件下,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各种工作就是完全有效的,安全生产工作也就不存在失效的现象。但纯理论设定所依据的条件是一种存在于没有任何非正常因素影响的“真空”状态才可能出现和具备的,也就是说,实际工作中是不存在的,安全生产工作是处在多种、多重非正常因素影响之下的进行的,各层面、各方面的工作经常没有办法达到原来所要实现的预期目标。在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大对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严肃责任追究的情况下,我国安全生产工作依然存在“严不起来、落不下去”的问题、一些地方、领域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仍然多发、频发,这说明安全生产工作在某种程度、某些方面、某些领域、某些环节存在着失效的现象,政府、部门、企业及有关方面在安全生产工作上应当发挥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所采取的措施应当产生的效应没有完全产生、有关制度办法应当具有的功能没有完全到位。因此,要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提高政府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与保障水平,不仅要推进体制、机制、法制、制度、投入、文化、管理等方面的落实,而且也应真研究体制、机制、法制、制度、投入、文化、管理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失效现象,以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各项政策与抵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现安全生产工作水平的持续改进、持续提高。

二、安全生产失效现象的主要特征

承认安全生产工作存在失效的现象,并不是对安全生产工作及其成效的否定或部分否定,相反,它是及时、有效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力度的重要内容。分析安全生产工作的失效现象,并不是揭安全生产工作的“短处”、也不是扬安全生产工作部门的“家丑”,更不是给政府及有关部门“抹黑”,相反,这是改进及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这是因为,失效现象与可靠性实际上是一个事物功能的两个方面,任何产品、技术、系统都有存在着失效的可能,任何一种管理活动包括宏观及微观的管理活动也都存在着失效的可能。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否认失效现象的存在可能性,而是要对失效的特征、表现及其根源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并寻求治理失效现象的可行途径及有效措施。

从构成失效现象最为基本的内涵看,安全生产工作的失效现象首先具有失效学所定义的一般意义上失效的基本特征,诸如绝对性、普遍性、客观性等。但由于安全生产工作所具有的特殊性及安全生产工作基本构成要素的不同,安全生产工作的失效现象又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如复杂性、模糊性和反复性。具体说,安全生产工作失效现象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安全生产工作失效的绝对性。安全生产工作失效的绝对性主要源于人们对于安全生产工作认识的有限性及安全生产工作所特有的相对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安全生产工作实际上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受人们认识水平影响及工作条件制约,我们对安全生产工作地位、作用、特点及规律的认识还难以完全到位、完全准确,对安全生产工作总体走向、基本趋势的判断与把握所依据的基础有时往往并不充分、信息也并不完全准确有效,所得出的观点、结论可能出现失误甚至是错误。在没有办法完全解决主观认识与安全生产工作客观状况差距、矛盾的情况下,基于现有安全生产工作阶段、基础、条件及特点的分析与判断所制定的政策、所设计的制度、所采取的措施,难免存在着不尽完善的地方甚至是内在的缺陷,因此,安全生产工作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失效的可能。二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对性原理表明,在现有的技术、投入等条件下,安全实际上是一定条件下社会或人们对于风险可接受、承受的状况,而不是没有任何风险的状况,也就是说,安全或可靠性是相对的、而不安全或失效则是绝对的。不安全或失效的绝对性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安全生产工作无所作为、无法作为的,而是要求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对存在的各种隐患及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要心中有数,并立足防范、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隐患、解决问题,确保安全。三是安全生产工作所特有的开放性决定了安全生产的工作量与工作成效之间存在着非对称性及非可控性。安全生产表现为一种状态,其实现及保持的前提是众多主体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但由于相关主体在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意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差距较大,安全生产相关工作的推进速度、力度、广度、深度及可能产生的效果常常不完全取决于安全生产工作部门自身的愿望与努力,也就是说,在安全生产工作与其成效存在着非对称性关系及安全生产工作成效存在非可控性的情况下,安全生产工作的失效现象是难以避免的。

2、安全生产工作失效的普遍性。安全生产工作失效的普遍性表明失效是普遍存在的,它是伴随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而产生的,存在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各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失效存在于安全生产的各环节。从各环节所包含的内容看,安全生产工作包括安全生产的立规立法、组织领导、制定政策、决策部署、贯彻实施、跟踪督促、监督检查、报告反馈、总结提高等;从各环节相互的依次递进及相互关系看,一个完整的安全生产工作过程大体上包括源头把关、准入管理、预防防范、过程控制、应急救援、事故调查、责任追究等环节。而以上两个方面的每一个环节又可以分为许多具体的细节,每一个环节、细节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衔接的,各环节、细节的合理衔接是保证安全生产工作整体性、系统性及可靠性的基本前提,但实际上,在安全生产工作过程中有些环节、细节往往可能出现脱节、有些工作常常落空、有些领域时常处于空白状态等,这些都是安全生产工作失效的表现。二是失效存在于安全生产各要素及其要素之间的“耦合”之中,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人、机、环境及为支持和维系人、机、环境三者组合并正常运行的管理因素,而安全实际上表现为人、机、环境三者在有效的管理下实现和谐、匹配时的状态。如果将安全生产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那么人、机、环境及管理则是一个个相对独立且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四个子系统之间的组合及与整个系统的关系有时表现为一种“耦合”关系,而当四个要素(或子系统)之中的任意两个出现不匹配时,则四个要素及其及所构成的系统运行与功能可能出现失效或处于失效状态,原来存在于各种要素及其组合形成的系统之中的隐患就可能演变为事故。三是失效存在于安全生产相关的主体行为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主体在其行为目标的选择上常带有某种程度的“趋利”性,其行为及决策不可能完全最规范、最理性、最优化,这既是失效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造成失效的根源之一。

3、安全生产工作失效的客观性。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失效现象具明显的客观性或必然性,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无法消灭或完全消除失效现象,但可以认识、分析、研究失效现象并从中找出规律性,提出相应的措施。失效的客观性在以下方面:一是由安全生产体制客观上存在的不足或缺陷导致的失效。与前几年相比,我国现有的安全生产体制已有较大进步,但因整个经济管理体制的总体格局没有作大的调整,安全生产体制的改革主要还是只集中于进行机构规格及部门隶属关系的调整,并没有完全从科学的角度对整个安全生产工作体制进行重新的设计与构造,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职能边界界定不清、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管层次划分不准等问题增加或导致了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内耗,使安全生产一些工作的成效及效率大打折扣。二是安全生产工作运行机制上的不顺客观上加重了失效的程度。目前安全生产工作的流程、规则、制度不尽完备,领导决策机制、责任落实机制、投入保障机制、运行协调机制、预警预测机制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特别是有关主体在权、责运行关系上的不对称、不对等、不匹配问题相当突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些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措施难以非常有效地落实到位。三是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的不完善造成的失效。我国现有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上重下轻、上大下小,网络不全,力量不足、手段不强,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在推进工作上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安全生产监管不到位、失效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四是企业在安全生产上履职不到位引发的失效。企业是安全生产最为重要的责任主体,在安全生产工作上必须做好的工作是遵章守法、组织落实、建立制度、改善基础、日常管理、确保投入、承担责任等方面,但目前不少企业对自己在安全生产工作应负的职责并没有完全认真履行到位,对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生产各项保障制度、对政府有关安全生产工作部署也没有认真加以执行,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着上级热、下级冷、政府热、企业冷的不正常现象。五是安全生产工作基础仍然较差,安全生产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决策部署很难被有关主体特别是企业有效地“吸收”并转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具体行动,安全生产工作断层、脱节、失管、失控等时有发生。

4、安全生产工作失效的复杂性。失效的复杂性是指安全生产工作失效影响因素的多变性、失效主体的多元性及失效形式的多样性。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安全生产工作领域的复杂性引发失效的复杂性。安全生产工作领域并不是一个范围明确、边界清晰、相对独立的一个系统或一项专门化的工作,与安全生产工作相关或涉及的领域、范围、主体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任何一个领域、行业、地方、单位、个人的任何活动实际上都包含着安全的要素,由于每一个领域、行业、地方、单位、个人的情况、特点千差万别,在安全生产工作上的具体要求、办法、措施和制度、规程也各不相同,特别是不少行业、企业的产品、工艺、技术非常复杂,一个方面、一个环节工作或一个行为出问题,都将造成安全生产工作总体上的失效。二是安全生产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引发失效的复杂性。严格地说,安全生产工作并没有非常准确、精确的内涵界定,我们不难给安全生产工作下一个定义,但实际工作中却很难对其工作内容、工作要求作出具体与明确的规定。从其所涉及的学科看,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运用政治、经济、社会、管理、自然、技术、法律等学科的内容,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复合、多种知识及技能综合运用的复杂性工作;从工作的层面看,安全生产工作内容有技术方面的管理与行为方面的控制,技术方面的管理主要是指为实现本质安全在设备、装置、技术、产品、部件或系统等方面进行的标准、规范的管理与控制,而行为方面的控制则侧重于从制度方面对一个组织或人在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规程与政策情况及自身安全生产行为的管理与控制等,失效现象可能产生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各方面。三是安全生产工作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引发失效的复杂性。安全生产工作状况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管理、技术的因素以及体制、机制、法制、投入、人的素质等都会直接对安全生产工作当然也包括失效产生重大的影响。

5、安全生产工作失效的模糊性。失效的模糊性指安全生产失效的领域、失效的范围、失效的程度难以进行定量、准确的测定与评价,而工作不到位、责任不落实、效果不明显等通常是失效的外在形式。这主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安全生产工作定位的存在着相对模糊性。一种工作的定位往往影响甚至决定着这一工作以及从事这一工作的部门、人员在的地位及作用的发挥,而在我国不少地方,安全生产工作定位多年来一直处于较为模糊的状况,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在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往往是要求安全生产要服从于经济增长,但实际上,经济的增长并不就是经济的发展,因为它所侧重和追求的是短期的速度、短期的目标与短期的成绩,与经济发展所追求的长期、协调、持续的目标是不同的。将安全生产工作作如此定位,实际上降低了安全生产工作在全局中本来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导致了安全生产工作力度的层层衰减和失效程度的层层加大。二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现有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中,对一些有争议的、易出现交叉、易出现矛盾的事项,经常用“有关部门”、“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有关内容”加以表述,这只是在文字上绕过了问题、回避了矛盾,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消除矛盾,降低了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且容易引起部门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一些该落实的工作没人落实、没法落实、没有落实。三是安全生产工作运行规则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安全生产工作规则难以进行精确的设计,部门、单位之间甚至连安全生产各环节、各方面的衔接也难以有非常明确的界定,工作中的模糊性、伸缩性空间还较大。四是与安全生产工作相关的部门职能边界划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特别是对一些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可能负有较大责任、需要投入较多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不太好管的工作,经常会出现扯皮、推诿和踢皮球现象,这也是安全生产失效最为集中的领域。五是安全生产工作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目前对有关部门、单位或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考核还没有建立起较为合理、科学的以定量为主的考核指标体系,大多以是否发生事故或事故的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但这未必能完全真实反映出部门、单位及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状况,因此,评价标准的模糊性也会造成失效现象的产生。

6、安全生产工作失效的反复性。失效的反复性表明失效的发生不是一次就终结,而是可能多次出现、反复出现,一些地方连续多次发生性质相同、原因相似的重特大事故,实际上就是失效反复性的具体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安全生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安全生产工作水平总体呈现螺旋式上升,但可能出现反复,并在反复中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二是人们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知与判断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终结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要经历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最为常见的情况大致是:一个地方、部门或单位的主要领导起先可能对安全生产工作不够理解、不够重视,而当其所在的地方、部门或单位发生事故甚至是重特大事故时,这一领导可能因为事故被处理或受到某种影响时,在短期内他们可能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又作批示又开会又搞检查,也能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但过一段时间因为安全生产形势较为平稳后又可能放松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力度。我国不少地方、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出现的时紧时松、时冷时热、安全生产形势时好时坏的问题,就充分说明了安全生产工作失效的反复性。三是经济增长的波动性与周期性也会影响安全生产工作失效的反复性。在安全生产总体必须服务、服从于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安全生产工作与整个经济的增长周期具有某种程度的关联性,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事故也相应地呈多发、频发态势,反之则相反,我国历史上几个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也基本是事故的多发、易发期。四是在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偏弱及安全生产责任约束偏软的情况下,一些安全生产相关主体在安全生产上的非正常、非理性行为可能多次出现、反复出现,如某些非公有小企业在安全生产上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可能因为没有被及时发现查处,而多次、重复、持续进行,由此导致的安全生产失效现象也就重复、反复产生。

三、安全生产工作失效的主要表现形式

失效现象存在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失误。失误是安全生产工作失效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失效的重要根源,主要是指一些地方、部门、单位在安全生产工作的定位、方向、决策及总体思路上出现的“失误”。安全生产工作定位上的失误,是安全生产工作最致命的失效,因为定位决定方向、决定思路、影响决策、影响整个工作的开展,这也是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地位得不到应有承认和确立。在不少地方和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还摆不上全局决策的内容、摆不上主要领导工作的议程,主要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口头上、表面上和形式上,对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把握出现失误,将不抓安全生产工作或在安全生产工作上降低要求与标准作为 “改善” 当地投资环境的一个内容,认为安全生产工作抓得太紧会“破坏”投资环境、会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将安全生产工作的定位低层次化。在不少地方和部门,还没有真正从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将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全局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加以重视,而是将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从属性、附庸性的、上不了“大雅之堂”的工作加以对待,对制约安全生产工作开展的一些关键性、根本性问题长期不予重视和解决。三是将安全生产工作定位简单化。一些地方、部门的领导认为安全生产工作只是安全生产工作部门的事情,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容只是发发文件、开开会议、搞搞检查,再有就是查查事故,喊一喊、跑一跑就可以了,没有太多的“政策含量”、“技术含量”和“政绩含量”,在安全生产的人、财、物等投入上没有给予相应和必要的考虑与保障,对安全生产工作特有的规律性、复杂性没有进行必要的研究,对安全生产工作没有进行通盘、系统和长期的考虑,对安全工作的体制、机制及法制没有进行科学和全面的研究与设计等。最终导致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方向不明、思想不清、重点不准、措施不力,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功利性,缺乏应有的计划性、系统性、连续性,往往是想到什么就抓什么、想到哪里就干到哪里、干到哪里是哪里。

2、失灵。失灵是失效的重要形式之一,表现为安全生产工作的机制、法律法规及政策应具备的功能没有具备、应发挥的作用没有发挥、应产生的效果没有产生。从机制失灵的角度分析,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推动安全生产工作运行及开展的正常机制没有形成,安全生产工作的推动基本上还是靠“人治”,而不是靠制度、机制、规范,安全生产工作在很大程度甚至主要还受一个地方部门或主要领导人的变动、个人选择偏好及个人关注重点的变化影响,也就是说,当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比较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将安全生产工作当作“一回事”时,安全生产工作的推进就较为顺利,反之,安全生产工作的推进就十分困难,安全生产工作的部门常常感到自己是从事边缘性工作并被边缘化的部门,难以作为或难以有大的作为,安全生产工作常常处于边角、临时性工作的状况。从法律法规失灵的情况看,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法律法规本身存在一些内在的缺陷、可操作性较差,如《安全生产法》实施近三年来,由于本身的不足较为明显、加之配套的规定没有及时出台,贯彻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第二个方面是有些安全生产方面法律法规之间存在不尽衔接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引起相关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部门之间在日常工作与行政执法上的扯皮、推诿与磨擦,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法律法规可能产生的效应;第三个方面是因有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重视、不落实所产生的有法不依问题,这是一种由于政府及有关部门选择性偏好(主要是有些地方政府认为严格依法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会影响当经济的发展)所引起的失灵,这种因政府有意“违法”行为而出现的一些法律法规在个别地方“不算数”、“难算数”的问题时有出现,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政策失灵的角度看,安全生产政策是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一些突出问题、普遍性问题的基本依据,但由于一些政策如投入政策、风险抵押金政策、提高事故赔偿标准的政策等的执行可能对某些企业的短期利益产生影响,加之一些政策滞后及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没跟上,一些安全生产政策在执行中常常现被“打折扣”,出现所谓的政策效应“漏出”现象。

3、失控。失控实际上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四个基本要素即人、机、环境与管理的之间的和谐、匹配状态被破坏,人的行为、物与环境的状况、管理的活动得不到应有的控制,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部或局部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部分安全生产监管对象失控。安全生产两个最主要的主体是政府(含政府的有关部门)及企业,两者之间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对企业实行有效、有力的监督、确保企业依法规范自身安全生产行为是政府的法定职责,而政府的监督是否到位取决于多种因素,最为重要的一条是,它在设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时必须考虑将各类企业都纳入其监督范围,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有部分企业实际上仍游离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监管范围之外,即政府及有关部门没有对这部分企业进行应有的管理、检查与监督,这些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及安全生产行为处于失控的状态。二是部分管理领域失控。由于部门之间的职责不尽清楚、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以及政府安全监管力量配置的不足,安全生产的有些领域没有办法进行应有的监督与管理,出现管理的“真空”、脱节与放任自流,因这一问题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三是日常管理工作失控。主要是作为安全生产主要责任主体的一些企业没有认真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特别是一些非公有的小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际上处于空白的状态,安全生产工作不想管没人管不会管,安全生产没有必要的投入,日常管理工作基本没有开展。四是有些主体的行为出现失控。最为突出的是有些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业在安全生产行为上出现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化倾向,即个别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一些企业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甚至纵容的态度,一些企业则千方百计逃避政府的监管、安全生产违法甚至犯罪行为长期存在。

4、失调。失调是安全生产工作中有关的几种关系现出非对称化,其应有的平衡及稳定关系被打破,所导致的安全生产工作失效。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关系的失调。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的关系实质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有效管理、有效监督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管理的层次或幅度必须合理、合适,也就是说管理者或与被管理者之间在数量上有一个相应的比例关系问题,在被管理者、被监督者的数量为一定的情况下,管理者太多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但管理者太少,则必然导致管理、监督的不到位及管理、监督质量的下降,管理者或监督者实施管理、监督的目标可能落空。如目前作为承担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责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力量配置与其所承担的职能、工作任务及面对的工作领域相比,显然极为不合理,也不符合管理学上的一般原理与规律,这一状态如不改变,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难以真正有效地开展。二是监管者自身权限与责任关系的失调。从监督的角度看,能实行安全生产有效监管的前提是三个,第一是监督者的数量适当、并有相应的素质,对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政策的掌握、理解与运用水平要高于被监督者,能对被监督者进行到位的指导、到位的管理与监督,即能管得过来;第二是监督者具有从事监督工作所需的地位及权威,能够真正开展监督、敢于开展监督;第三是监督者的监督行为及结果能对被监督者的行为或相关利益如经济上的利益、发展的机会等产生应有的影响与制约。对照上述三个方面,目前承担综合监管职能的安监部门所拥有的职权与其所承担的巨大责任相比,显然处于失调的状态,实际上难以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效的监管。三是相关主体作为、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之间关系的失调,最为突出的是由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关系的失调、监管者自身权限与责任关系的,导致作为安全生产主要责任主体的企业敢于在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成本与收益上对比上进行大胆的“博奕”,而且它在安全生产上所进行的有意或无意的违法行为所付出的边际成本常常小于它可能得到的边际收益,这是引发安全生产失效行为最为深层的根源之一。

5、失缺。失缺是政府(含政府的有关部门)与企业两个最为重要的安全生产工作主体的职责、责任及功能在时间与空间上出现的空缺。主要是以下方面:一是政府在安全生产工作上的失缺。安全生产事关社会与整个国家的全局利益,政府在安全生产工作上的真正到位是安全生产有效开展的根本保证,《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对政府在安全生产工作上的职责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但在有些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安全生产工作是他们非抓不可的工作,该由政府及其主要领导做的工作不做、该解决的问题不解决,安全生产工作在领导层面首先出现失缺,由于政府主要领导的“示范”效应,政府的其他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也纷纷“效仿”,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部门有时常常感到自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没有地方反映问题与困难。二是部门在监管上失缺。我国各有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在设计其监管工作运行流程、规则与制度时,往往有意或无意地产生一种这样的倾向,即其监管的工作重点、力量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上的领域,而没有延伸到乡镇及广大的农村,出现监管领域上的断层,如乡村道路、乡镇船舶、乡村建筑活动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实际上没人管,在当这些领域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按规定应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时,常常会引发部门之间的扯皮。三是由于有些部门工作不认真、要求不严格、责任不落实引起的失缺。安全生产工作与责任的落实需要以大量、持续、艰苦的工作作为支撑条件,而认真则是落实工作好与责任的根本保证,但有一些地方、部门抓安全生产工作就是为应付上级与有关方面的检查,对安全生产工作没有进行必要的布置、检查与落实,一些表面上看来是有人管的事情、有人管的领域实际上并没人管、没管到位。

6、失真。失真是安全生产信息在收集、整理、加工、传递、反馈等各环节中出现的变形、遗漏与错误,所造成的安全生产工作决策及执行与结果上的失真。安全生产信息是安全生产工作过程中各方面、各环节运行情况、基本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客观描述,包括各种情报、消息、数据及资料等,是在对安全生产工作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所产生的。准确、及时、全面、系统的安全生产信息是安全生产工作得以正常和顺利进行的基础。目前安全生产信息失真最为突出的是三个方面:一是安全生产工作在部署过程中的层层失真,从我国安全生产工作机构及其力量的配置情况看,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构的设置是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地)及县(市、区)共四级,力量的配置上则呈现严重的倒三角状况,市、县(市、区)安全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而在事故起数占70%左右的乡镇及广大农村则没有相应的安全工作机构或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专门人员,这一状况直接造成安全生产工作部署、落实与信息传递上的层层衰减、层层变形与层层走样。二是安全生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最为突出的是在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及绩效估价上存在夸大放大、报喜不报忧的问题,就是对安全生产工作极不重视、极不落实的地方、部门在反映其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时也都说“领导高度重视”、“贯彻上级部署迅速及时”、“措施具体有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对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事故的情况、隐患整改、重大问题等等,则千方百计加以“缩小”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种失真往往会使上级及一些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真实情况的认识与判断出现失误,从而给安全生产工作造成巨大的影响。三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政策“含金量”或“效应”失真。尽管目前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不少,但不可否认的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的落实情况并不太好,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的意图常常难以完全实现,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执行中的失真问题较为突出。

7、失常。失常是安全生产工作环境出现某种程度的非正常化倾向,安全生产工作环境是安全生产工作得以正常推进及运行的外部条件,对于安全生产工作来说,环境虽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对安全生产工作却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某些时候、某些环节也可能起到关键性的影响,而且安全生产工作环境常常不是安全生产工作部门可以改变及控制。总体上看,我国的安全生产环境在逐步改善,但与安全生产工作的正常开展要求相比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有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虽然在口头上对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作了很有高度的强调,但仅限于说说而已,光说不练,安全生产工作出现了 “有高度没力度” 的奇怪现象,安全生产工作的面临的各种困难非常多。二是安全生产执法环境依然较差,特别是有些地方、部门单纯、片面地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于正常的安全生产执法活动限制较多、干预较多,存在较为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在进行执法时面临较大的无形压力,并处于左右为难的状况,不认真执法是失职,认真执法则有可能得罪有些领导、甚至连自己的位置都可能保不住。三是安全生产齐抓共管的局面没有形成,现有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格局没能有效地调动起有关主体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安全生产工作一家管、一家负责的现象仍在不少地方存在。四是安全生产的社会环境总体较差,整个社会的安全意识仍较为薄弱,面对全社会公民的安全宣传教育很少效果也很差,大部分公民不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没有掌握必备的安全生产技能。

第5篇 对安全生产中的几个不良现象的分析

〔摘 要〕 通过对电力事故通报的分析和实际调查,指出了安全生产中存在的学习流于形式、安全职责模糊不清等几个不良现象,描述了这些现象的具体表现,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危害,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 安全生产;不良现象;原因;危害

几年来,电力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比较平稳,但在个别地区和单位因违章造成的人身伤害,却有上升趋势,有的甚至连续发生,教训惨痛。笔者通过对电力事故通报的分析和实际调查,对影响安全生产的几个不良现象做简要分析。

1 安全学习流于形式

这些年,安全生产管理不能说不严格,但在一些单位安全管理流于形式的现象还是存在,有的甚至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就拿班组的安全学习来说,相关部门把职工的发言记录以及记录字迹是否工整作为检查的主要内容之一,并把这些作为评选“一流班组”的重要条件。通过对某电厂的调查发现,从创“一流班组”那时起,至少有50%的班组专门有人编写发言记录。对于安全学习,特别是发生人身伤亡的事故通报,大家都比较重视,学习也比较认真。但好多情况下,只当作一件新闻,听过了就完,有时,上面要求紧了,职工就抱着应付差使的心理表个态,然后由专人整理,实质是为每个人编一段。这么多年,几乎千篇一律。

1.1 产生的原因

1.1.1 过于倾向经济奖罚

大多数单位都是把评比先进与经济考核结合在一起,如果两者的关系把握不好,就会带来负面影响。不写或写不好安全记录,就会挨批评,甚至被处罚;相反,写好了,再加上其它的条件就能评上先进。前有奖励诱惑,后有惩罚堵截,等于“逼”着班组做假。

1.1.2 管理人员得过且过

其实,检查人员对上述造假现象心知肚明,但长期以来就这样延续下来了,厂里这样检查,上级联查也这样要求。大家几乎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就是没有人来打破这个局面、改变这种现状,关键还是管理者没有真正重视。

1.1.3 学习方式古板,没有吸引力

现在很多单位的安全日学习,仍然停留在班长读《通报》、职工谈体会、领导提要求的状态中。这种学习方法针对性不强,形式比较老套,不能真正入髓入脑,效果并不明显。

1.1.4 班组学习负担过重

调查发现,要求班组开展的各种学习太多。安全学习、政治学习、技术问答、民主生活会等等,厂里、公司、车间层层布置,哪一级的要求都得执行,使班组应接不暇。所以,好多情况下是穷于应付,而职工真正静下心来用于安全学习的时间并不多。

1.2 带来的危害

1.2.1 在职工中造成一种虚夸的不良现象

如果这种华而不实的学习与检查方法长期得不到改变,就会在职工中形成一种造假的风气,使本来很严肃的学习,搞得很庸俗,最终是自欺欺人。

1.2.2 使职工对安全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目前,一提起安全学习,一部分职工马上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宁愿去现场干活,也不愿意参加安全学习。对形式多于内容的学习方式很是反感。

1.2.3 职工对管理人员产生逆反心理

由于个别管理人员对工作不负责任,安全检查走过场,致使部分职工错误地认为管理人员就是没事找事的一群人,对他们没有好感,甚至把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中去。

1.3 解决的办法

1.3.1 深入实际,倾听职工的声音

管理人员要端正态度,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认真听取职工的意见。只要抱着诚恳、体贴、关心的态度,就一定能听到职工发自心底的声音。有时职工的话可能刺耳一些,但相关部门要是经常听听这些话,再做一些冷静分析,这对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会大有裨益。

1.3.2 各级领导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

发现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要雷厉风行,发现苗头即刻制止。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生产秩序,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开展标准化作业。坚决杜绝无票作业,杜绝误操作。如此,安全生产“不断抓、抓不断”的怪现象就会有所改变。

1.3.3 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激活安全学习

现在各个发电厂基本上都建起了局域网,要通过现代化手段,使职工安全学习的内容丰富起来。充分利用声像技术,把集团公司内部或本企业发生的不安全现象,通过电视短剧的方式,对照安全作业规程,分析事故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可以把短剧编成开放性的结尾,让职工想象补充、展开讨论。

1.3.4 注意保留实物资料,建立安全教育基地

各单位都会产生一些实物教育资料,比如,挡住高空落物救了一条人命的安全帽;清扫设备时不执行《安全作业规程》,绞入设备里的棉丝;不遵守检修工艺导致损坏的工具或设备,等等。有关部门要注意收集、整理这些资料,建立安全教育基地,通过这些实物资料进行教育,职工就更容易接受。

2 安全职责模糊不清

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包含2个体系。一是安全保证体系,它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负有日常安全管理和完成具体安全工作的职责,各级行政第一负责人是本单位本部门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二是安全监督体系,它负有监督、检查职责,行使这一职责的是企业的安监部门和各级安全员。

就这2个体系进行随机提问的结果是,80%的职工不知道企业的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是什么;70%的职工认为安全管理是安监处或安全员的事。

职工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不清楚,作为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管理者对自己的职责同样模糊不清,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产上,顾不上安全工作。而部分安全员把安全管理工作又看得很简单,虽然平时也知道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但真正运作的时候,还是认为抓安全就是罚人的工作,只要敢罚,就能做好工作。

2.1 产生的原因

2.1.1 有关部门忽视对企业安全体系的宣传

一般电力企业对职工的安全教育比较重视,却很少向职工介绍企业安全管理系统以及所担负的职责,甚至一些领导对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各自的安全职责都不是很清楚,因而不能从宏观上把握安全体系两方面的关系;另一方面,职工也缺乏主动了解这些体系职责的意识,认为只要工作安全,由谁负责都无所谓,等出了问题,也没人去找这方面的原因。

2.1.2 对安全工作的认识不足

部分职工根本就没有把安全工作看作是一种科学的管理工作。调查显示,对安全员岗位的认识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这是个养老的岗位。某厂专职安全员70%是50岁左右的老同志,他们大都是初中文化,个别人还达不到初中水平,有的连安全工作总结都不会写,更不用说组织安全大检查、制定安全措施、引进现代化安全管理方法了。

2.1.3 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根深蒂固

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职工认为,生产任务紧急时,按安全操作规程去做,工期不允许,再加上领导又在催,所以,只好违章作业,这是把安全措施和实际工作对立起来。由于这样做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发生问题,所以领导或安全管理者也就默许,职工也就习以为常。

2.2 带来的危害

2.2.1 责任不清,工作推诿、扯皮

安全职责不清楚,势必导致工作界面不清楚,从而使安全措施和安全责任得不到真正贯彻落实。不出问题则已,一出问题,就会相互推诿、指责,推卸责任,贻误工作。

2.2.2 工作随意,作风浮躁

从调查情况看,部分人员之所以强调安全措施无法做,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事先没有认真进行危险点分析,没有执行安全生产‘五同时’的原则。由于开工前准备不充分,导致工作被动,特别是在工期紧张时,安全措施就没有了保证。这种习惯养成了,在工作上就表现为随意性大,作风不扎实,不严谨。

2.2.3 为事故发生积累了能量

由于安全管理工作得不到足够重视,不注意提高安全员的素质,使违章行为得不到有效扼制。处理违章现象时,不执行“四不放过”原则,而是考虑企业的一时利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越是这样,职工对安全管理越没有足够的认识,就会形成“三违”现象屡见不鲜,“两票三制”流于形式的局面,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为酿成大患积聚了能量。 2.3 解决的方法

2.3.1 明确安全生产两个体系的职责

严格按照《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安全监督规定》,界定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的职责。安全保证体系必须发挥安全生产的主导作用,组织做好安全生产的日常例行工作,做到规范化管理,标准化作业,及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安全监督体系的工作重心应放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监督问题的整改方面来,促使安全生产形成“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的良好局面。

2.3.2 坚持安全生产“五同时”

重视生产本身不是错,只是不要忘记: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工作规定》中明确要求安全生产“五同时”,即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考核生产工作时,要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考核安全工作。

2.3.3 建立严格的生产指挥程序

杜绝越级指挥、违章指挥。抓好班组建设,尤其是基层安全员队伍的建设,提高对安全工作的认识;按规定开展好安全日活动,提高班前会、班后会的针对性,充分认识违章作业的危害;组织实施《反违章行动计划》,通过“四级控制”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杜绝人员责任事故的发生。

第6篇 安全生产中员工不良心理现象产生原因预防措施

在发电企业的安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着员工不良心理现象,其行为轨迹直接或间接演变为事故,是一个极需引起重视的问题。为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试就员工不良心理现象、产生原因、如何采取预防措施,笔者进一步探讨。

一、影响安全生产不良心理的常见现象

企业职工的心理现象,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变化,它对安全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前,影响企业安全生产最常见的不良心理现象,列举其中十种:

1、疲劳心理。疲劳是人体组织器官乃至整个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员工疲劳心理主要有:精神恍惚,工作失误。人的疲劳使神经活动机能减退,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员工带着疲劳心理,从事发电生产工作,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发生事故。

2、厌烦心理。厌烦是人的情绪受到影响,大脑对工作失去兴趣,兴奋程度降低的现象。员工厌烦心理主要有:消极对待,抵触情绪。工作随便,不细致,缺乏主动性,没有挑战性。情绪取代理智,埋怨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人为我解决的问题。

3、浮躁心理。浮躁是人的情绪轻浮急躁,内心焦躁不安的现象。员工浮躁心理主要有:行为随便,过者为灾。不安心本职工作,片面追求荣誉、地位和待遇,缺乏踏实工作的耐性。内心显得异常脆弱,心绪不宁而浮躁,表现为过急期望改变命运的欲望。

4、麻痹心理。麻痹是人的神经系统引起的知觉能力降低的现象。员工麻痹心理主要有:丧失警觉,事故频发。麻痹心理者,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不当回事,得过且过,凭自己过去习惯经验去工作。

5、糊涂心理。糊涂是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的现象。员工糊涂心理主要有:盲目操作,造成事故。工作关系糊涂不清,对工作任务不清楚,生产过程不熟悉,我行我素,难于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

6、侥幸心理。侥幸是偶然的原因,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的现象。员工侥幸心理主要有:习惯违章,自演悲剧。在工作中投机取巧,一次违章不出事,再次故技重施,抱有“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心态,认为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伤已。

7、紧张心理。紧张是人的脑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丧失平衡,难以控制的心理现象。员工紧张心理主要有:处事慌乱,操作失误。在处理紧急事故时,心理慌慌张张,手忙脚乱,指挥不当或处理失误,造成事故扩大的严重后果。

8、依赖心理。依赖是做事依靠别人,不能独立自主的现象。员工依赖心理主要有:放弃主宰,遭遇不幸。在工作中完全依靠别人的支配做事,不能形成独立人格,自我防范能力差。工作没有主见,容易听信他人。

9、逞能心理。逞能是显示自己能力强、能干的现象。员工逞能心理主要有:工作错位,顾彼失此。自居有工作经验,技术高人一等,自以为是,不懂装懂,盲目蛮干,一知半解充内行,忽视自身职责和安全责任,去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

10、逆反心理。逆反是一种无视行为规范或管理制度,我行我素的心理现象。员工逆反心理主要有:明知故犯,后悔莫及。视标准化工作程序流于形式,应付检查,为图方便,嫌麻烦,简化工作程序。你让我这样,我偏要那样,越不许干,我越要干,违章作业造成事故。

二、影响安全生产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原因

产生影响安全生产的不良心理现象,分析其原因,既有工作中的客观因素,又有员工认识上的偏差,还有员工心理素质不适应的原因,主要是员工心理因素所致。

1、产生疲劳心理的原因:一是生活无规律,身体疲劳。业余时间不注意休息,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多等,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感知不清晰,记忆和思维障碍。二是不顺心的事情,身心疲惫。与同事间人际关系紧张、事业受挫折或情感危机等,造成情绪低落,意志衰退,动作紊乱失调。

2、产生厌烦心理的原因:一是员工对工作缺乏新鲜感,消极懒惰。工作地点偏远,人际交往少,内心寂寞。在工作中缺乏热情,敷衍了事,长期重复单调的工作。二是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受限,没机会晋升,个人价值得不到实现。

3、产生浮躁心理的原因:一是攀比地位。员工个人价值取向产生偏差,追求私欲,与人攀比。身边同事升任领导了,自己还在生产一线工作,不满工作现状。二是攀比待遇。生产一线工作辛苦,管理人员工作舒服,心里不平衡。

4、产生麻痹心理的原因:一是思想放松警惕。自认为从事电力工作多年,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从未造成安全事故,自认为技术水平过硬,不重视学习,思想麻痹。二是安全意识淡薄。对必要的安全知识、工作规程、规章制度的培训教育等,视为老生常谈,抛于脑后。

5、产生糊涂心理的原因:一是工作不思进取。平时不努力学习,不钻研专业知识,不熟悉设备性能,持混日子的态度。思维混乱,不知道什么是违章。二是疲劳心理的升级。现场工作时,心不在焉,精力不集中,忽视安全规程,工作盲目性和随意性。

6、产生侥幸心理的原因:一是习惯违章成自然。试图应用旧的习惯做法,侥幸处理新问题,侥而不幸。二是急于求成违章。为了求简、求快,省事,常把安全看作是多余的,明明要注意的安全事项,不去注意,明令禁止的违章行为,照样去做,出了事故才后悔莫及。

7、产生紧张心理的原因:一是员工技术素质低。工作生疏,缺乏专业技能,对工作任务能否完成,心里没数,心理压力大,引起心理紧张。二是“违章受罚”阴影的干扰。习惯性违章被严重处罚的阴影,难以消除,心理特别紧张,心跳加快恐惧,工作能力降低。

8、产生依赖心理的原因:一是教育不当。不愿意独立思考,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念。思想上存在“安全生产靠领导,安全措施靠班长,操作过程靠监护,何必自己去操心”的思想。在工作中过分依赖他人,把自己放在配角的位置上。二是自卑衍生。知识贫乏,自卑心理严重,认为自己不如他人,缺乏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9、产生逞能心理的原因:一是个人英雄主义,表现欲强。在他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工作能力水平,表现很自信、有把握,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二是安全意识淡薄。不遵守《安规》和规章制度,“走捷径、找窍门”,有意漏项或跳项,简化工作程序。

10、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一是不适应规范化安全管理。思想上对标准化工作程序,消极对待;行为上不遵章守纪,图快图简;工作中不按工作要求,凭过去的经验进行工作。二是心理负荷重。各种文件规章多、培训考试多、各级检查多、工作考核多等,过多的预防措施,负荷过重,产生抵触情绪。

三、影响安全生产不良心理现象的预防措施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企业员工随着工作特点、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的变化,产生各种不良心理现象,已构成事故的主要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员工的心理素质,应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

1、预防疲劳心理,实施心理疏导。一是要与员工心理接触。关心爱护员工生命,了解疲劳心理的症结,抓住问题的实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二是要深入生产班组,与员工和谐相处,了解身心疲惫的原因,做到相互理解和信任,逐步调适员工心理状态,让员工舒展心情,缓解心理疲劳现象。三是要注意员工身体健康。在工闲期间,组织员工参加轻松愉快的文体活动,外出疗休养,改善工作的精神状态。

2、预防厌烦心理,实施人本管理。一是实施人文关怀。要与员工交流思想,了解他们所需所想的心理,与员工之间缩小心理距离。尊重员工的个人兴趣和志向,结合实际,合理调整岗位或交换工作环境,增强新鲜感。二是制定生产员工倾斜政策。要生活上多关心、待遇上多优惠,合理调整工资待遇和劳保福利,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三是创建员工事业发展的平台。要鼓励生产员工参加技术职称的考试、技能等级的鉴定、技术能手的评选和“专家”的评聘,并将取得的资格,直接与职称晋升或职务待遇挂钩,激励他们对期望的目标充满信心。

3、预防浮躁心理,矫正价值取向。一是思想价值观导向。要调适心理状态,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做好员工的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为个人前途与本职工作的绩效相联系,晋升机会总是为企业安全生产,踏实工作作出贡献的员工。二是行为价值观导向。结合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员工安全工作行为,矫正员工的价值观取向。三是建立岗位竞争机制。要实行公开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使员工磨掉浮躁,涵养踏实,自觉控制浮躁心理。

4、预防麻痹心理,强化安全教育。一是加强安全责任教育。运用“例证法”说明电力安全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培养员工安全生产的责任感。二是加强安全常识教育。要以“安全生产文化”教育,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让文化力潜移默化影响员工良好行为的习惯,增强“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三是加强安全警示教育。运用“安全警示教育片”和“安全通报”宣传资料等,培养员工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等,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警惕性。

5、预防糊涂心理 明确工作关系。一是对班组成员明确工作现场相关知识。工作负责人针对现场工作要求,采取现场问答与解答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必须掌握的技术知识、安全知识和工作规程等。二是明确交待工作现场的信息。工作负责人对工作班成员明确交待系统运行方式、设备运行状态和检修工作任务,明确交待现场安全措施和技术措施,并确认知晓。三是明确安全责任。工作负责人重申工作班成员的岗位职责、工作要求和注意事项,明确安全生产与工作要求相关的知识、信息和责任,确保安全生产工作。

6、预防侥幸心理,安全现身说法。一是再现血的教训。引用人为造成的伤亡事故案例分析,通过录像资料,再现事故的情景,让员工认识到,有章不循带来的后果。本人痛苦:死亡、肢残,痛不欲生等。家庭痛苦:一人遭难,全家遭殃。警示员工要以科学的态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二是请原事故当事人家属或本人现身说法事故悲剧。讲述事故发生的原因、违章操作的经过和思念亲人的痛苦,触动员工的心灵,警示侥幸心理者遵章守纪,使他们认识到,安全不是靠侥幸和运气,只有遵章守纪,才能确保安全。

7、预防紧张心理,强化教育管理。一是实施岗位培训目标管理。要根据员工的岗位要求,制定各层次的岗位培训目标,强化教育培训考试,激励员工岗位成才,熟练掌握操作技能,遇事才能沉着,应付自如。二是做好思想疏导。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克服紧张心理障碍,认识自己的不足。三是从严要求、从轻处罚。防范事故的发生,只有遵章守纪,制度约束,才能规范行为,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对发生事故的责任者,视情节轻重,酌情处罚,以达到处罚是手段,教育是目的,让员工感恩企业,为安全生产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8、预防依赖心理,鼓励独立自主。一是要鼓励独立自主,发挥独立思考的作用。要从思想上 “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的观念。在现场工作时,发现疑问立即停止工作,并向负责人报告。二是要鼓励独立自主,增强安全责任心。在工作过程中,要求员工将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做到:一想、二看、三复诵、四核对、五操作,消除员工过分依赖监护人的心理。三是鼓励自主培养自信心,加强自我培训意识。要求员工提高业务素质,制定安全措施,熟悉安全生产过程,逐步弱化员工依赖心理,增强独立工作的自信心。

9、预防逞能心理,落实安全责任。一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根据《安规》制定工作考核细则,将安全生产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开展“反违章”活动。平时多检查、多督促、多防范、多纠正违章行为,开展千次操作无差错和安全知识有奖竞赛等活动,激励员工养成遵章守纪的习惯。三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将安全管理制度和生产工作规范等内容,宣贯到各生产班组,明确员工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安全文化与员工的安全意识相融合,树立安全思想意识,才能发生质的改变,安全管理才能治本、持久、深远。

10、预防逆反心理,启迪思想认识。一是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严禁未经“工作许可”就盲目工作,弱化“逆反心理”,启迪员工正确认识标准化工作程序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二是正向要求的逆向提问。要坚持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制度,要求员工应该做什么改变为员工不应该做什么,启迪员工怎样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思维性,提高员工安全技术的水平。三是“亲情化”沟通。要尊重、关心、理解员工,工作中要少批评,多指导,以教训方式改变为说服形式,深入基层,真诚与员工沟通思想认识,营造温馨、和谐的安全工作氛围。

在电力生产过程中,为确保安全生产,要重视客观因素上的预防,又要重视员工心理上的矫正,更要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实现标本兼治。人人都有生存和追求幸福的欲望,都珍爱自己的生命,谁也不愿发生事故,造成自己和他人伤害。在电力安全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通过家庭、企业、社会等方面形成合力,预防员工的不良心理疾病,培养员工良好心理素质,把握天下第一关,才能杜绝安全事故、构建和谐企业。

第7篇 克服“三违”现象确保安全生产

考察我们以往发生的事故,其主要原因来自于违章,俗称“三违”现象,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做为电力工作者,我们深深懂得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必须要认真研究其形成的原因,寻找防范策略,致力克服“三违”现象,杜绝各类大小事故发生,以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三违”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1、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部分职工的思想意识中对“三违”造成的危害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抱着麻痹松懈的思想和骄傲自满的情绪,对违章造成的后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安全意识薄弱,这反映出企业对职工的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2、安全管理制度不硬。有些企业管理制度虽然制定了,但其仅在表面上而已,有制度不执行,现行制度不落实现象存在。有些领导在“三违”事故上,不照章办事,人情网较广,舍弃企业制度,久而久之,造成职工无视各种制度、法律,最终导致违章违纪。

3、安监工作不力,安全管理环节薄弱。企业领导对安监机构没有足够重视,在人员,经费上没有落实,致使安全监督者没有权力管理生产部门,生产一线的人员不理会这些有名无实的工作人员,久而久之,生产人员的违章行为不断流露,违章行为无人管、不敢管。

4、素质差下。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特别是班组管理者,由于多种因素,造成本人整体素质较差,安全意识淡薄,在生产过程中,重生产轻安全,重完成工作任务轻安全监督管理,尤其是管理人员对安全知识不精,对《安规》、《安全生产法》一知半解,对工作中出现的违章行为不加以更正纠错,任其行事。还有些班组长,专横独断,安全意识不强,权力味道较浓,常常喝三吆四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二、杜绝“三违”形象的主要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安全教育。一方面利用企业内部刊物进行安全话题为主的思想交流,利用橱窗、广播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安全知识,另一方面举办安全学习班,让一线职工学习安全知识、安全规程、安全规章制度,分析事故案例,做到安全知识人人皆知,安全警钟常敲常鸣。

2、坚持做到有章必依、违章必究,用制度制约“三违”现象发生。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对发现“三违”违者要重罚重惩,对安全管理好的要予以重奖,致力克服人情网、关系网,使各项制度健全、翔实、实用,由原有的“人管人、挣死人”的现象形成以制度约束人的管理模式。

3、投入人力物力,使安监工作振起威力。这就要企业领导放权力给安监人员,拨付一定的安全管理资金,使安监机构,人员经费落实到每个部门,安监人员坚持经常到一线,了解安全工作情况,查隐患,找缺陷,彻底将事故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真正做到尽到职责。

4、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企业领导应合理配备安全管理人员,严禁无知识、无文凭的人员充斥到管理岗位上,特别是对现有人员加以培训,让他们正确熟练掌握《安规》《安全生产》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正确把握自己的权力,正确发挥自己的胆识和才能,严禁违法违纪现象在自己身边发生。

安全生产现象7篇

关于安全生产工作失效现象的特征与表现形式分析,安全生产是一项涉及人、机、环境与管理等诸多要素,涉及政治、经济、技术、管理、社会等学科内容的复杂工作。近年来一些地方、行业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多发、频发的状况,引起了人们对于安全生产工作有效性问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现象信息

  • 安全生产现象7篇
  • 安全生产现象7篇13人关注

    关于安全生产工作失效现象的特征与表现形式分析,安全生产是一项涉及人、机、环境与管理等诸多要素,涉及政治、经济、技术、管理、社会等学科内容的复杂工作。近年来 ...[更多]

相关专题

安全生产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