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安全管理 > 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地位3篇

更新时间:2024-11-12 查看人数:67

安全生产地位

第1篇 浅谈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产生力,是我们煤矿企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和保障。而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就是开展技术工作、技术管理及技术革新的生力军。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才能适应煤矿企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真正起到科学技术指导安全生产的作用。随着张集煤矿的发展壮大,在经营、管理、生产等多方面不断创下新的记录,这些成果与矿的“产量大矿、人才大矿”的长远战略目标是分不开的。 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技术进步,是新形势下实施科教兴煤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煤炭行业面貌的系统工程。煤矿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技术管理不到位或出现漏洞而造成的,因此,加强技术管理,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

一、煤矿安全生产与技术的关系

煤矿安全生产必须综合地运用多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因为煤矿安全管理时刻存在于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之中。涉及到煤矿生产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而煤矿生产的过程又十分复杂,环节众多。因此,我们必须把技术管理看成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煤矿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指导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使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适应,避免因某一环节发生故障而打乱正常生产秩序甚至酿成大祸。矿井开拓,开采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矿井的开拓和开采设计是对巷道布置,采区的划分,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造型以及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等都要有总体规划和安排,为了满足矿井开拓,开采部署合理化的需要,在设计时就必须对地质勘探,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和使用,先进工艺流程的发展水平进行广泛的了解,设计应贯彻集中化,机械化和技术经济合理化的原则,巷道布置力求简单,各系统的设施和设备能力首先要经济实用,全矿性的防治事故措施要得力,上述都必须要有技术的支持,必须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技术分析和技术方案的比较,最终制定出最佳方案。一座矿井的开拓设计,甚至一个采区的开采设计,关系到整个矿井的寿命和效益的好坏,所以技术管理是在制定开拓、开采设计时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生产过程中,采、掘、机、运、通等工序和节配合不当就会造成故障和事故,甚至可以酿成大祸,严重危及职工的安全,不论任何煤矿均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只有通过不断查处事故隐患,明确安全上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措施,才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众所周知,煤矿生产隐患与事故是密切相关的,那么预防事故的重点就是消灭隐患,如果对小的隐患或一般的隐患重视不够,治理不及时,不彻底,也可能使小的隐患上升为重大隐患直至造成事故。煤矿在开采过程中,水、火、瓦斯、煤尘、顶板问题始终伴随着矿井的开采,因此对这些长期性隐患要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监测手段,实施防治措施,使其不出现危险状态。如果在开采过程中,对出现的局部瓦斯超限,工掘工作面接近含水层,采煤工作面顶板初次来压和周斯来压以及过断层和钻空顶等这些短期隐患,应明确责任,制定临时措施,加强管理,使其尽快消除,所以说,煤矿短期性隐患又是技术管理的重点,不仅要有定期分析,还要尽可能做到定量分析,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探讨隐患与事故的关联度,科学合理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依靠科技进步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

要想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进采煤工艺,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广大员工的综合素质,努力改善井下的工作环境,大家都知道,煤矿安全状况不好,除受地质和开采的特殊条件制约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装备和工艺落后,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和员工的综合素质不高而造成的。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但推广新技术应因地制宜,做好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论证工作,不要盲目行事,另外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保证,对改善安全条件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应予以充分重视,因为,对一部分新技术存在着二次开发的问题,应注意新条件下推广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避免形成新的隐患,使其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同时技术管理及革新应用具有超前性、规划性和指导性的特点。煤矿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大多是煤矿生产中某个环节或某些人员操作失误或疏忽造成的,而技术管理上出现漏洞或者技术管理不到位,往往是造成事故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加强技术管理工作,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引进、改进及革新生产技术,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三、技术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技术管理贯穿于煤矿生产活动的全过程, 煤矿安全管理时刻存在于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之中,涉及到煤矿生产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而煤矿生产的过程十分复杂,环节众多,要做到安全生产,就必须综合地运用多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因此,我们必须把技术管理看成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到煤矿生产管理全过程中去,指导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使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适应,避免因某一环节发生故障而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技术管理关系到制定合理的开拓开采设计方案、《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完善等工作直接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作业规程》是基础文件,具有指导性、针对性、规范性和强制性。它规定了操作中的具体做法,是技术管理的具体体现。它的内容除了对系统和工艺要求、质量标准、劳动组织有详细明确的说明以外,还应有针对性很强的安全技术措施。如果地质条件和工程内容发生变化时,还应及时制定补充措施。目前,在《作业规程》的编写、审批、贯彻、执行方面,存在着以下几面的问题值得重视。有的《作业规程》写得较为笼统,欠具体化。例如《煤矿安全规程》要求采掘工作面禁止空顶作业,在《作业规程》中也照写禁止空顶作业,现场条件需要工人进入无支护区进行临时支护怎么办?在临时支护没有完成前,工人在无支护区作业算不算空顶作业等等。有的施工单位为了怕承担事故责任,便要求将《作业规程》写得面面俱到,把一些没有实际内容根本无一点针对性的东西统统罗列进去,甚至原封不动地把《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内容也抄了进去。而且每发生一次事故,增加一些所谓针对性的内容,你有你的针对性标准,我有我的针对性标准,众说纷纭,这样发展下去《作业规程》会成什么样子?但对此作法似乎是谁也没有理由反对或改变,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编写《作业规程》时安全系数多大比较合适是值得研究的,安全系数过小,会出现工人按《作业规程》作业也可能发生事故;若安全系数过大,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且易使工人产生错觉,甚至认为不按要求做也不会发生事故。久而久之,造成工作上习惯性违章,同样会发生事故。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一部分人的不负责外,在编制《作业规程》时,技术管理的不规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使《作业规程》更合理、更科学,就必须加强技术管理工作。

技术管理是排查治理煤矿事故隐患的有效手段,作为井工开采的煤矿,客观上存在着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自然灾害及其它机电运输等方面不安全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采、掘、机、运、通等工序和环节配合不当就会酿成故障或事故,严重危及职工的安全。不论何种条件的煤矿,均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只有通过不断排查事故隐患,全面认识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明确安全上的工作要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安排治理隐患工程,才能为预防事故奠定基础。隐患与事故密切相关,预防事故的重点,就是消灭隐患。有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隐患列为重大隐患,要重点治理。其它隐患列为一般隐患,一般隐患是动态的,暂时影响较小,但是,如果重视不够,治理不及时、不彻底,也可能上升为重大隐患直至造成事故。开采有瓦斯、煤尘、水患、自然发火和顶板问题的自然隐患矿井,这些隐患将伴随矿井开采的始终。对长期性隐患要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监测手段,实施防治措施和工程来加以治理,使其不出现危险状态。瓦斯浓度的异常和超限,采掘工作面接近含水层,三软煤层中的顶、底板控制、过断层和老空等隐患处理。对这类隐患应明确责任,加强治理措施,使其尽快消除或安全通过。短期性隐患应作为现场排查治理的重点。在排查事故隐患时,要依靠技术手段对地质条件、生产环节、开采状况等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不仅要有定性分析,还要尽可能做到定量分析,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探讨隐患与事故的关联度。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科学的依据,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 煤矿安全状况不佳,除了受制于地质和开采的特殊条件以外,还与装备和工艺落后,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和煤矿职工的综合素质等有很大关系。要实现煤矿安全的根本好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进采煤方法,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煤矿职工的综合素质,尽量降低劳动强度,努力改善井下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使煤矿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推广新技术应因地制宜,做好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论证工作,另外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保证。对改善安全条件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应予以充分重视,不能因为没有直接经济效益而被忽略。相当一部分新技术存在着二次开发问题,应注意在新条件下推广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避免形成新的隐患,使其在安全生产中发挥良好作用。技术上创新与改进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较多。由于煤矿安全生产发展的需要,许多先进的新工艺将逐步改进和代替现有的工艺,如通风瓦斯管理办法创新:瓦斯异常区域采用老塘pvc射流管稀释瓦斯的办法来减少瓦斯超限的次数和降低瓦斯超限浓度;采煤工艺改进:中深孔爆破落煤工艺彻底解决了作业人员进入老塘作业的不安全行为;采煤工艺的引进及革新:柔性掩护支架采煤工艺的实验成功及以后的推广,将解决在三软煤层中顶板管理的困难;支护方式的改革:采用钢格栅支架支护过断层及破碎带。这些新工艺需要技术员去学习并尽快熟练掌握其工艺流程、技术要求。

将上述诸多问题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是原有的部分做法和经验不能使用了,必须重新探索方法和总结新经验;二是有些要突破原有的规定,即所谓“突破禁区”,在技术上有很大风险。在技术工作中敢于创新,但对创新工作采取简单从事不顾及安全后果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慎重对待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循序渐进地进行试验。鉴于煤矿基础理论知识较薄弱、试验和测试手段欠缺、信息资料不足的状况,提倡煤矿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搞好产、学、研结合,开展技术攻关,使科研成果尽快在现场推广使用,以促进煤矿安全生产。

四、建立健全和完善技术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的大量事实已经说明,加强对生产技术的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建立以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责任制的技术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没有一套有效的技术管理机制,没有一个完善的技术管理机构,技术管理就必然带有随意性、盲目性,也必然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技术管理同样应坚持以人为本。为了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从组织上充实技术管理人员,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前,部分煤矿经济效益较差,外部经济市场的诱惑等影响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离开煤矿向其它行业流动。其次,技术工作责任较大,而得到的待遇偏低,也影响了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致使有些工程技术人员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不能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技术创新机制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甚至存在干好干差一个样情形,因而使广大职工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创新的热情。这些问题若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就能使广大煤矿职工热爱矿山,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安全技术,则肯定会对安全生产作出较大贡献。

总之,在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监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要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好转,稳定煤矿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必须大力加强安全技术管理及革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

第2篇 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

技术管理具有超前性、规划性和指导性的特点。因而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和保证。煤矿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大多是煤矿生产中某个环节或某些人员的失误或疏忽造成的,而技术管理上出现漏洞或者技术管理不到位,往往是造成事故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加强技术管理工作,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改善煤矿安全技术面貌,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 技术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贯穿于煤矿生产活动的全过程

煤矿安全管理时刻存在于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之中,涉及到煤矿生产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而煤矿生产的过程十分复杂,环节众多,要做到安全生产,就必须综合地运用多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因此,我们必须把技术管理看成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到煤矿生产管理全过程中去,指导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使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适应,避免因某一环节发生故障而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2 技术管理是制定合理的开拓开采设计方案和完善的《作业规程》的核心

矿井开拓开采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矿井的开拓和开采设计是对巷道布置、采区划分、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选型以及安全技术措施等的总体规划和安排,为满足矿井开拓开采部署合理化的需要,在设计时就必须对地质勘探、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和使用、先进工艺流程的发展水平作广泛的了解。设计应贯彻集中化、机械化和技术经济合理化原则,巷道布置力求简单,各系统的设计和设备能力的选型要经济实用,全矿性的防治事故措施要有力,这些都必须有技术的支持,必须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技术分析和技术方案对比,最终制定出最佳方案。一座矿井的开拓设计,甚至一个采区的开采设计,关系到整个矿井的寿命和效益,是煤矿的基础,所以技术管理在制定开拓开采设计时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作业规程》是实施开拓开采方案的基础文件,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和强制性。它规定了操作中的具体做法,是技术管理的具体体现。它的内容除了对系统和工艺要求、质量标准、劳动组织有详细明确的说明以外,还有应针对性很强的安全技术措施。如果地质条件和工程内容发生变化时,还应及时制定补充措施。目前,在《作业规程》的编写、审批、贯彻、执行方面,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值得重视。

(1) 有的《作业规程》写得较为笼统,欠具体化。例如《煤矿安全规程》要求采掘工作面禁止空顶作业,在《作业规程》中也照写禁止空顶作业,现场条件需要工人进入无支护区进行临时支护怎么办?在临时支护没有完成前,工人在无支护区作业算不算空顶作业?

(2) 有的单位为了怕承担事故责任,便将《作业规程》写得面面俱到,把一些没有实际内容根本无一点针对性的东西统统罗列进去,甚至原封不动地把《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内容也抄了进去。而且每发生一次事故,增加一些内容。这样发展下去《作业规程》会成什么样子?但对此作法似乎是谁也没有理由反对或改变。

(3) 在编写《作业规程》时安全系数多大比较合适是值得研究的,安全系数过小,会出现工人按《作业规程》作业也可能发生事故;若安全系数过大,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且易使工人产生错觉,甚至认为不按要求做也不会发生事故。久而久之,造成工作上习惯性违章,同样会发生事故。造成这些问题的产生,除了一部分人的不负责外,在编制《作业规程》时,技术管理的不规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使《作业规程》更合理、更科学,就必须加强技术管理工作。

3 技术管理是排查治理煤矿事故隐患的有效手段

在地下开采的煤矿中,客观上存在着水、火、瓦斯、粉尘、顶板等危害因素,在生产过程中采、掘、机、运、通等工序和环节配合不当就会酿成故障或事故,严重危及职工的安全。不论何种条件的煤矿,均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只有通过不断排查事故隐患,全面认识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明确安全上的工作要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安排治理隐患工程,才能为预防事故奠定基础。

隐患与事故密切相关,预防事故的重点,就是消灭隐患。按隐患存在的性质和状态可分为:重大隐患和一般隐患、长期性隐患和短期性隐患。有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隐患列为重大隐患,要重点治理。其它隐患列为一般隐患,一般隐患是动态的,暂时影响较小,但是,如果重视不够,治理不及时、不彻底,也可能上升为重大隐患直至造成事故。开采有瓦斯、煤尘、水患、自然发火和顶板问题的矿井自然是长期性隐患,这些隐患将伴随矿井开采的始终。对长期性隐患要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监测手段,实施防治措施和工程来加以治理,使其不出现危险状态。瓦斯浓度的异常和超限,井下出现co,采掘工作面接近含水层,采煤工作面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以及过断层和老空等属于短期性隐患。对这类隐患应明确责任,加强治理措施,使其尽快消除或安全通过。短期性隐患应作为现场排查治理的重点。在排查事故隐患时,要依靠技术手段对地质条件、生产环节、开采状况等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不仅要有定性分析,还要尽可能做到定量分析,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探讨隐患与事故的关联度。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科学的依据,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4 突出抓好“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

据我市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来瓦斯、煤尘和火灾事故,约占总事故次数的45%,死亡人数占总数的62%以上,并且一些安全生产情况较好,技术管理水平较高的煤矿也相继发生特大瓦斯、煤尘和火灾事故。如武乡县东庄煤矿,1994年5月28日的特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24人;沁源县黄土坡煤矿2000年10月13日的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6人;郊区南村煤矿1999年12月21日的火灾事故等。这说明“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稍有疏忽,思想上稍有松驰,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重大瓦斯、煤尘和火灾事故就无法得到控制,安全生产就没有主动权。因此,要彻底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就必须把“一通三防”工作作为安全工作的重点,突出抓好“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坚决控制瓦斯、煤尘和火灾等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搞好“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应从以下两点着手:

(1) 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及各业务部门的“一通三防”管理工作责任制,实行齐抓共管,协同作战。明确行政正职是“一通三防”工作的第一责任者,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并重点把好5关:即设计关、生产布局关、措施审查关、隐患处理关和“一通三防”安措资金使用关。

(2) 高度重视矿井通风技术管理工作。它是矿井防治瓦斯、粉尘和防灭火工作的基础,在具体工作中,要加强矿井通风系统的管理,调整改造不合理的通风系统,管好用好通风设施,建立完善的矿井通风管理制度,合理供给和分配风量,确保矿井通风系统合理、稳定、可靠,供风充足。

5 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

煤矿安全状况不佳,除了受制于地质和开采的特殊条件以外,还与装备和工艺落后,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和煤矿职工的综合素质等有很大关系。要实现煤矿安全的根本好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进采煤方法,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煤矿职工的综合素质,尽量降低劳动强度,努力改善井下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使煤矿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推广新技术应因地制宜,做好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论证工作,另外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保证。对改善安全条件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应予以充分重视,不能因为没有直接经济效益而被忽略。相当一部分新技术存在着二次开发问题,应注意在新条件下推广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避免形成新的隐患,使其在安全生产中发挥良好作用。

技术上创新与改进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较多。例如:在过去认为不能使用机械化采煤的煤层中发展采煤机械化;在特殊条件下采用锚喷支护;在含水冲积层下不断提高开采上限;在冲击地压煤层中实现安全开采等都有安全问题需要解决。将上述诸多问题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是原有的部分做法和经验不能使用了,必须重新探索方法和总结新经验;二是有些要突破原有的规定,即所谓“突破禁区”,在技术上有很大风险。在技术工作中不敢创新是不对的,但对创新工作采取简单从事不顾及安全后果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慎重对待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循序渐进地进行试验。鉴于煤矿基础理论知识较薄弱,试验和测试手段欠缺,信息资料不足的状况,提倡煤矿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搞好产、学、研结合,开展技术攻关,使科研成果尽快在现场推广使用,以促进煤矿安全生产。

6 建立和完善技术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的大量事实已经说明,加强对生产技术的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建立以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责任制的技术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没有一套有效的技术管理机制,没有一个完善的技术管理机构,技术管理就必然带有随意性、盲目性,也必然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技术管理同样应坚持以人为本。为了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从组织上充实技术管理人员,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前,部分煤矿经济效益较差,甚至不能按时发放工资,影响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离开煤矿向行业外流动。其次,技术工作责任较大,而得到的待遇偏低,也影响了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致使有些工程技术人员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不能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技术创新机制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甚至存在干好干差一个样情形,因而使广大职工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创新的热情。这些问题若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使广大煤矿职工热爱矿山,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安全技术,则肯定会对安全生产作出较大贡献。

总之,在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监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要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好转,稳定煤矿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必须大力加强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

(任建华 李计祥)

第3篇 安全生产的性质和地位

一、安全生产性质

安全生产是保护劳动者健康和发展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营方向的重要标志。安全生产又是整个企业生产的重要基础,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应具备以下性质。

1.长期性

安全与生产是密不可分的,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有什么样的生产技术,就有什么样的安全技术。安全产生和存在于整个生产活动的全过程,随生产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随生产技术的提高而提高,并且运用现代安全技术、安全方法、安全手段来解决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一个企业只要有生产、经营活动,就有消除不安全因素的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因此,安全生产是一项经常性的、艰苦细致的、长期持久的工作。

2.科学性

安全生产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它需要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去探索、认识和实践,因为安全知识、安全技术、安全科学、安全工程渗透在广阔的生产、经营领域。例如,在化工生产中,可燃性气体遇到火源会燃烧;一定浓度的有毒气体进入人体会引起急性中毒,或积蓄在体内引起慢性中毒。人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制定出的各种安全规程、安全标准、安全制度都是经验教训和科学实践的总结,有些甚至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人们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掌握规律,逐步把安全生产搞好。反之,就会导致事故发生,并受到事故的惩罚。因此,只有尊重科学、学习和掌握安全科学知识,摸清安全生产规律,才能取得安全生产的主动权。

应当着重指出的是,我国1993年7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gb/t 13745—1992《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安全科学”正式享受一级学科地位。

“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为一级学科,其代码为620,,它包含5个二级学科、27个三级学科,本学科各分支学科在分类代码中的对应编号见表1—1—1。它由有关灾害理论、安全理论、安全工程技术、卫生工程技术、安全管理工程的诸多分支学科组成了一个开放型的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体系。由于这一新兴学科诞生时间较短,安全科学技术基础理论、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其科学技术结构层次还有待于开拓、创立、完善,这给有关学者、专家安全工作者们提出了健全和发展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历史使命,即用集体的智慧安全生产的实践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安全科学技术。可以预见,安全科学技术前景非常广阔,它在指导安全生产中必将形成巨大的生产力。

表达式 1-1-1 安全科学技术各分支学科与代码

代码学科名称代码学科名称
620安全科学技术620.3030安全设计工程
620.10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620.3040安全电气工程
620.1010灾害物理学620.3050部门安全工程(各部门
620.1020灾害化学620.3050安全工程有关学科)
620.1030灾害学620.3099安全工程其他学科
620.1040灾害毒理学620.40职业卫生工程
620.1090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其他学科620.4010防尘工程
620.20安全学620.4020防毒工程
620.2010安全系统学620.4020通风与空调工程(见560.5520
620.2010安全心理学620.4030生产噪声与振动控制
620.2030安全模拟与安全仿真学620.4030辐射防护技术(见460.75)
620.2040安全人机学620.4040个体防护
620.2040安全法学(见820.3080)620.4099职业卫生工程其他学科
620.2050安全经济学620.50安全管理工程
620.2060安全管理学620.5010安全信息工程
620.2070安全教育学620.5010安全信息工程
620.2099安全学其他学科620.5030工业灾害控制
620.30安全工程学620.5040安全 检测与监控技术
620.3010消防工程620.5099安全管理工程其他学科
620.3020爆炸安全工程620.99安全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3系统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安全管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系统,既有自己的特征、特点,又渗透融合于各项管理之中,反映出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的属性,充分休现出现代工业管理系统性的特色。系统性是系统工程的方法研究、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它是预防伤亡事故和经济损失的一个新技术、新学科。从企业安全管理的内容要求来看,系统学原理的特点如下:

(1)明确的目的性。安全管理系统的目的是保证生产活动全过程的安全以及参与生产活动过程中人、机、料、法、环的安全,系统功能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目标管理。

(2)突出的全局性。安全管理系统涉及到企业中各层次领导干部和每一位员工,涉及到生产活动过程中的一切物质技术条件。要想实现企业的安全管理目标,需要企业中各个职能部门、分厂、车间、工段、班组以及各项专业管理分别承担。由此可见,安全管理系统是一个涉及面广、必须由各相关因素直接参与的管理模式,这种全局性的特点是为目的服务的。

(3)清晰的层次性。安全管理系统的纵向层次和横向功能之间的联系是非常清晰的。见图1—1—1。

公司经理或最高负责人以及分管副经理是安全生产的决策层。在广阔而复杂的安全生产领域里,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它们交织在一起,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从而推进企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决策者是为了解决这些安全领域里的矛盾,使由矛盾构成的事物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正常发展。领导者的工作职能就是进行决策,解决一个个接踵而来的矛盾。它贯穿于领导活动的始终。决策者在安全生产中处于关键地位,它是领导者智慧、学识、才能、胆略、经验的综合反映。

上一页12下一页厂、分厂领导是管理层,肩负着管理和执行的双重任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一个企业中,中层干部安全意识的强弱、安全技能的高低、安全文化的优劣左右着整个企业安全生产的水平。因此,中层干部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中坚。

班组、岗位、个人构成的执行层,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是安全生产的主力军。只有每个员工都遵章守纪,自觉杜绝“三违”,才能把安全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只有每个员工都能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干保险活,干放心活,想安全事,保安全岗”,企业的安全生产才大有希望。

另外,安全问题是伴随着生产而产生的,是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而开展的。在企业整个工作中,诸如厂址选择、工程和工艺设计、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试制、生产过程、检修施工过程、设备及物料的储存运输这些硬件,以及人员的技术水平、安全意识、文化素养、组织纪律等软件,每一个环节都与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而形成安全生产对企业各职能部门和各项专业管理提出的客观要求,构成了安全管理的系统工程。

4.预防性

也可称之为超前性。由于安全生产的目的是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加之一旦发生事故就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损失,因此,安全管理的重点在于积极预防事故,明确立足于防范事故的发生,树立预防在前的思想,把防止和避免事故的措施抓早抓好,把工作做在前面。在安全生产中,超前性是“预防为主”方针的集中体现。而超前意识是人们在客观实践基础上,依据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内在逻辑,先于事故发展变化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安全工作者应在安全问题处在酝酿、萌芽阶段时就采取相应安全管理、安全技术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提高安全工作的成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好超前工作,应从以下4方面努力:

(1)要有预测力。安全工作是人的工作,安全生产的主动权掌握在人的手里。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加工而产生的思想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正确把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就能摸准人的思想脉搏,“诊断”出潜在的思想“病灶”。因此,安全工作者必须在提高预测能力上下功夫,要善于掌握职工思想和行为的规律,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准确地把握职工思想动态,从而达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2)要有针对性。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新旧观念的碰撞、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安全工作者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言行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从中得出比较全面的认识,然后对症下药,从而提高安全工作的成功率。

(3)要做有心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职工的任何情绪都是有征兆的。因此,安全工作者必须做有心人,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良的思想苗头,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各种引发事故的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4)要深人群众。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影响职工群众安全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基本因素,包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企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责任感;有实际因素,包括同志间的关心体贴、工作环境的和谐、家庭的和睦等;还有偶发因素。所以,安全工作者只有深入群众,才能掌握各种思想动态,为安全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5.专业性

安全管理形成一项专业管理,是由于安全工作提出的特殊需求,以及安全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所决定的。以化学工业安全管理为例,化学工业作为重要的原料工业,直接关系到工业、农业、国防、科技部门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截止到20世纪末,全国有7000多个化工企业、380万化工职工,总体布局已展开,共分23个行业、37000多个产品规格,已经形成了产品门类基本齐全的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而化工生产中使用的原料、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70%以上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腐蚀性的特征。我国已列出的常用易燃、易爆物品计1243种。世界常见毒物已达63000多种。人类癌症中有80%以上是由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引起的。因此,安全生产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是简单的技术工作和一般性事务管理工作能够满足的。前面提到的安全科学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多学科的、立体交叉的、横断面上的边缘科学。一个现代化工业企业若要长期实现安全生产,广大职工和各项专业管理人员都必须遵循与安全生产有关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规范,按照安全生产的规律去办事,从而使安全管理形成带有专业内容和自身特点的完整体系。

6.群众性

生产是一项与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紧密相联的工作。安全工作靠几个部门和少数人去做是永远也做不好的,只有依靠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安全生产才有坚实的基础。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强调安全工作是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的工作,只有广大职工不断增强安全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技能,不断提升安全文化素质,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人人重视安全,形成自保、互保、专保、共保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安全生产才有一个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安全生产的地位

企业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安全生产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而企业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巨大系统,它是由许多分系统和子系统组成的。安全生产作为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处于什么地位,需要从他和其他几个子系统的关系上来观察。

1.安全生产和经营决策的关系

众所周知,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企业经营决策而确定的。目前这一时期内的安全经营意图包括经营目标、计划的要求、下达的具体生产任务以及保证生产活动的安全4方面的内容。虽然安全生产也是经营决策的内容之一,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基础,但是从企业整体管理系统的分层来看,经营决策处于企业的上层,即领导层;安全生产管理处于企业中层,即管理层。所以,它们之间是决策和执行的关系,安全管理起保证作用,处于执行的地位。

2.安全生产和生产管理的关系

安全是组织生产活动、实现计划任务、完成经营对生产管理要求必须具备的基础和一项前提条件。安全管理作为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生产要素不受意外伤害的基本保证,同生产管理是平等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安全为了生严、生产必须安全”的辩证关系是非常有道理的。在某种程度上看,只有安全,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否则生产破坏,甚至停顿。同样,安全管理的开展也依赖于生产活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其产生存在的前提,所谓安全伴随生产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就是这个道理。安全生产和生产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系统中同处于执行地位,保持着密切的协作关系,二者不可分开。

3.安全生产与其他管理的关系

安全生产客观上对各项管理提出了要求,并渗透到各项管理的过程之中,通过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反过来又检验着各项管理的效果。所以,要想建立长效的安全生产机制企业的各项管理必须满足安全生产提出的要求,否则安全生产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要使各项管理适应安全生产的要求,必须有明确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与此同时!,企业的安全管理部门又必须及时向各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信息,并及时对各管理部门安全责任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定期向经营决策层提出安全生产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安全生产管理同其他各专业管理部门在企业整个管理系统中同处于执行的地位,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以上3个关系说明,在整个企业管理系统中,经营决策处于核心地信,或者说处于中心地位。虽然安全生产管理处于执行的地位,但在企业管理中仍然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是因为安全生产管理在企业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p>;

安全生产地位3篇

科学技术是第一产生力,是我们煤矿企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和保障。而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就是开展技术工作、技术管理及技术革新的生力军。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才能适应煤矿企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真正起到科学技术指导安全生产的作用。随着张集煤矿的发展壮大,在经营、管理、生产等多方面不断创下新的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地位信息

  • 安全生产地位3篇
  • 安全生产地位3篇67人关注

    科学技术是第一产生力,是我们煤矿企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和保障。而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就是开展技术工作、技术管理及技术革新的生力 ...[更多]

相关专题

安全生产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