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安全管理 > 安全技术

火电厂安全技术9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47

火电厂安全技术

第1篇 火电厂焊接工艺安全技术分析

焊接是火力发电厂检修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的检修,焊接工作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从事焊接生产工作经常与各种易燃易爆气体、压力容器和电器设备接触,焊接过程中又存在有害气体、粉尘、弧光辐射、高频电磁场、噪声以及射线等对人体与环境不利的因素,因此,稍有疏忽就会发生爆炸、火灾、烫伤、触电等设备与人身事故。焊工也容易引起中毒、尘肺、血液病、电光性眼炎以及皮肤病等职业病患,因此,焊接安全及劳动卫生应当引起相当的重视。

1火电厂常用焊接方法的安全卫生特点

(1)手工电弧焊:电焊打眼经常发生,电焊烟尘是主要有害因素,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或锰中毒,触电的危险也很大。

(2)氩弧焊:弧光辐射的强度比手工电弧焊大,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能引起红斑、小水泡等皮肤疾病,存在高频电磁辐射和放射性危害,有毒气体臭氧和氮氧化物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存在触电危险。

(3)气焊与气割:火灾和爆炸是主要危险,焊接铜、铝等有色金属时,有毒气体会引起急性中毒。

(4)碳弧气刨:高浓度的烟尘是主要有害因素,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或中毒,操作中火花飞溅,可能造成灼烫或火灾。

(5)等离子切割:弧光辐射、臭氧、氮氧化物浓度均高于氩弧焊,同时还存在噪声、高频电磁场、热辐射和放射性等有害因素,劳动卫生条件差,存在触电危险。

2焊接生产事故实例

以下是公司发生过的焊接事故实例。

2.1烧伤、烫伤事故

在检修工作中,实际发生的轻度烧伤、烫伤事故非常普遍,主要原因是个人防护措施不当,未能穿戴好防护服、防护鞋等。因为焊接、切割过程中火星、铁液飞溅不可避免,而普通工作服不能有效地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因此造成大量的轻度烧、烫伤事故。近年来,公司逐步购进了一些焊工专用防护服、防护鞋,减少了此类事故。

2.2锰中毒事故

1996年4~7月,锅炉检修分场制作排粉机叶轮,2名焊工被安排负责全部焊接工作,使用普通j422、j507焊条。焊接过程中,由于连续作业时间长,焊工又不注重个人安全防护,未能采取戴口罩、间歇性作业等措施,几个月的焊接工作完成后,在后来的体检中,查出这2名焊工有锰中毒现象,遂安排住院治疗。

2.3烟尘损害事故

1995年5月,在机组小修工作中,1名焊工进入烟道内进行焊补工作。由于焊接作业环境极差,烟尘密布,而焊工本人也未对此次焊接作业的安全事项引起足够重视,在焊接开始几分钟后,即窒息而晕倒,经监护人发现后立即救出现场才幸免于难。后来,公司针对本次事件制定了详细的预防措施,并配备了防毒面具,使得类似事故再没有发生过。

3火电厂焊接事故种类及防范措施

3.1火灾

火灾的危险源主要有:气焊火焰、电弧、熔渣、铁液飞溅、气体自燃等。火灾的发生就是上述危险源与易燃、可燃物品相接触而引起的。

因此,针对火灾的防范措施主要有:焊接作业场所不得存有木材(屑)、油脂或其他易燃、可燃物品等,以上物品一般应距工作地点10m以外;露天进行焊割作业要采取防风措施,以防火星飞溅,当风力超过5级时,不宜进行焊割作业;不管在平地还是高空作业,都要采取措施防止金属熔渣的飞溅和掉落,在离开现场前,必须进行检查,确认无火种留下;气焊时对气瓶及减压器的使用、维护必须按照有关规程、规定进行,不得受热、受冲击、沾染油脂等;在可能引起火灾的场所附近进行焊接作业时,必须备有必要的消防器材。

3.2爆炸

爆炸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气瓶及减压器的不正确使用,气焊气割工作的不正确操作,燃料容器及管道的不正确焊割工作,带压容器及管道的不正确焊割工作。爆炸的发生主要是在工作中违反了有关安全管理规定、规程或安全操作规程等引起的。

因此,针对爆炸的防范措施主要有:氧气瓶和乙炔气瓶应按规定定期检验,使用期满或送检不合格的气瓶,均不得使用;禁止把氧气瓶与乙炔气瓶或其他可燃气瓶、可燃物同车运输;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避免气瓶剧烈震动和碰撞,防止脆裂爆炸,气瓶应有瓶帽和防震圈;气瓶应避免直接受热或阳光曝晒;操作中氧气瓶距离乙炔瓶、明火或热源应大于5m;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避免氧气瓶及减压器沾染油脂;气焊和气割工作现场存在爆炸性粉尘或其他危险因素时禁止作业,易燃易爆物品应距工作地点10m以外;不得直接在水泥地面上切割金属材料,气焊、气割工作发生回火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关闭氧气、乙炔调节阀,氧气、乙炔胶管或减压器燃烧爆炸时,应立即关闭气瓶的总阀门;燃料容器及管道、带压容器及管道的焊割工作必须有严密可行的事故预防措施方可进行,否则不得进行。

3.3触电

触电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易导电的焊接作业现场环境(如潮湿、金属容器等),漏电的焊接设备、工器具等。触电的发生主要是操作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规程、规定,造成人体与导电体相接触而引起的。

因此,针对触电的防范措施主要有:在金属容器内及其他金属结构上的焊接,或在潮湿的环境中焊接,更要加强个人防护,必须穿绝缘鞋、戴皮手套、垫上橡胶板或其他绝缘衬垫,并设监护人员,遇到危险时可以立即切断电源;操作中严禁随意接触导电体,尤其是身体出汗衣服潮湿时更要注意;在工作前养成安全检查的良好习惯,先检查接地、接零装置是否完好可靠,然后检查绝缘防护是否到位和接触部位是否可靠绝缘;在进行改变焊机接头、改接二次回路线、搬动焊机、更换熔丝、检修焊机等工作时,应先切断电源,然后才能进行其他工作。

3.4烧伤、烫伤

烧伤、烫伤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气焊火焰、电弧、熔渣、铁液飞溅、气体自燃等。上述危险因素不仅是火灾发生的源头,同样也是烧、烫伤发生的源头。烧伤、烫伤的发生就是上述危险源与人体相接触而引起的。

因此,针对烧伤、烫伤的防范措施除与针对火灾的防范措施相同外,还应注意:工作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穿戴好防护服,防护鞋等;在工作现场注意站立位置,尤其不能站在焊割作业点的下方;气焊点火时要注意焊嘴的方向不能对向人,焊割作业不能直接在水泥地面上进行,以防火星飞溅。

3.5弧光辐射

弧光辐射的危险源主要是弧光,其危害主要

有:电焊晃眼,电光性眼炎(俗称打眼),皮炎等,氩弧焊的弧光辐射强度比焊条电弧焊还要大,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能引起红斑、小水泡等严重皮肤疾病。

因此,针对弧光辐射的防范措施主要有:加强个人防护措施,穿、戴好工作服、护目镜等;在工作现场设置防护屏,用于遮挡弧光;室内工作时,采用不反光而能吸收光线的材料作室内墙壁的饰面。

3.6高频电磁辐射

高频电磁辐射的危险源主要是氩弧焊引弧时产生的高频电磁场。高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神经衰弱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严重时会使血压不正常等。虽然氩弧焊时每次起动高频振荡器的时间只有2~3s,对人体的影响较小,但仍有必要采取防护措施。

针对高频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主要有:减少高频电的作用时间,若使用振荡器旨在引弧,则可于引弧后立即切断振荡器线路;施焊工件的地线做到良好接地,能大大降低高频电流,接地点距工件越近,情况越能得到改善;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振荡器的频率;屏蔽把线及软线。

3.7中毒、烟尘损害

中毒、烟尘损害的危险源就是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烟尘、有毒气体等。电焊烟尘的危害主要有引起焊工尘肺、锰中毒、金属烟热等。有毒气体会对呼吸系统甚至全身造成伤害。

针对中毒、烟尘损害的防护措施主要有:做好焊接通风除尘,尤其是在焊工进入狭小的空间内时更要注意;在焊接材料能保证其工艺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发尘量较低的焊条或焊丝;焊工个人做好防护工作,尤其注意戴好防护口罩。

3.8放射损伤

放射损伤的危险源主要是氩弧焊使用的钍钨棒电极。钍是天然放射性物质,能放射出α、β、γ3种射线,会引起人体慢性辐射损伤,出现各种病变。虽然在焊接现场放射性浓度都比较低,但在钍钨棒磨尖、修理,特别是储存地点,放射性浓度大大高于焊接地点,因此,也有必要采取防护措施。

针对放射损伤的防护措施主要有:接触钍钨棒后,应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并经常清洗工作服及手套等;配备专用砂轮来磨尖钍钨棒,砂轮机应装设除尘设备;钍钨棒存储应置于密闭铅盒内,存储地点安装通风装置;选用合理的工艺规范避免钍钨棒的过量烧损。

3.9噪声损害

噪声的来源主要是在焊接现场或焊接方法、焊接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噪声的危害主要是影响神经系统,以及对听觉的损害。

针对噪声的防护措施主要有:焊工佩戴隔音罩或隔音耳塞等个人防护器;在工作现场和焊接设备等部分采用吸声或隔音材料等。

3.10设备损坏

设备损坏主要是由于在焊接生产过程中违反有关安全生产规定或长期过载使用等造成的被焊补设备、焊接及切割过程中使用的有关电焊机、加工用电气设备的损坏等。

第2篇 火电厂压力管道使用安全技术

压力管道:利用一定的压力,用于输送气体或者液体的管状设备,其范围规定为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压)的气体、液化气体、蒸汽介质或者可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介质,且公称直径大于25mm的管道(油气水)。

压力管道是一种承压设备,除可导致本身爆破外,还会因介质泄漏引起爆炸、火灾、中毒等恶性事故。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都把压力管道与锅炉压力容器并列为特种设备,实行国家安全监察。

近年来,我国压力管道事故频繁发生,且呈上升趋势,这些事故给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为了保障压力管道安全运行,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本规定所指压力管道是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可能引起燃爆或中毒等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

压力管道按其用途划分为工业管道、公用管道和长输管道。如输送原油、燃气、各类工艺物料、有毒气体、有害气体等介质的管道。

随着管道数量的增多和运行时间的增加,管道设计、制造、安装及运行管理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致使管道事故时有发生,可见压力管道安全形势是严峻的。据对统计历年来的200起各种压力管道事故原因的分析:

管理问题占32.6%;

管子、管件、阀门质量问题占27.3%;

安装问题占18%(其中焊接问题占88.6%);

设计问题占11%;

腐蚀问题占10.6%;

竣工试验和盲板问题占0.5%。

从上述统计数字可知,设计、制造、安装和使用等环节出问题都可造成压力管道事故,为了减少全国压力管道事故,必须抓好这几个环节.

第3篇 火电厂压力容器的安全技术管理

随着火电机组数量和容量的增加,电厂压力容器的数量和参数也随着增加,这就需要加强压力容器的安全技术管理,按规章制度解决电厂压力容器安全运行的一系列问题。国家颁发的有关压力容器的一系列条例、法规和标准,对加强压力容器的安全技术管理十分重要,因而必须持之以恒地认真贯彻执行。但各电厂压力容器的安全技术管理方法不同,执行规章制度的深度和力度也不一样,导致压力容器安全事故经常发生,因此分析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很有必要。

1 火电厂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压力容器的选择、验收无专业管理人员参加

做好新建机组压力容器的选择、验收工作是压力容器安全运行的保证,使用单位的压力容器管理人员应及时掌握新压力容器的技术特性和安全状况。但某些单位的扩建处(技改处)无压力容器专业人员,使用单位也无压力容器管理人员参加此项工作,给压力容器移交生产后的技术管理增加了困难。

1.2 在役的压力容器技术资料不全

新压力容器的验收工作不到位,缺乏完整的技术资料,使压力容器定期检验不能正常进行。

1.3 压力容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

有的单位虽制订了压力容器管理制度,但执行不严,有的单位则无此项管理要求。具体表现为:

(1) 单位无专业压力容器管理人员;

(2) 无全年度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计划;

(3) 没有对车间(分场)运行人员进行压力容器的操作培训;

(4) 单位缺乏压力容器数量统计和安全状况等级的概念;

(5) 没有对安全附件(安全阀、压力表、水位计)进行校验或检修;

(6) 压力容器超期服役,没有定期进行检验或检验不按要求进行;

(7) 无台帐和技术登录簿。

1.4 压力容器的改造未进行技术审批

压力容器的改造应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应经有关技术负责人进行审查。例如改进高压加热器水位测量装置,需要在筒体上开孔,开孔的位置和焊接工艺及其开孔的加强计算等均需技术主管签字。但有的单位却不经技术审批就私自开孔、胡乱施焊、随意更换设计材料,这些均是不合法的。

1.5 压力容器的检修单位无资质

现在电力行业的检修沿袭传统的模式,压力容器的检修单位没有经过省级安全监察机构审批。

1.6 不按规定进行压力容器安全附件的校验

《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规定了安全阀每年至少校验1次,压力表的校验和维护及精度等级也应符合国家计量部门的规定。但在压力容器使用中,由于设备运行停不下来,或安全阀位置太高不好拆卸,或单位不重视等原因,致使安全附件不能校验和检修,有的安全附件甚至好多年都不进行拆卸,腐蚀锈死,不能起到保护安全的作用。

1.7 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无安全状况等级

对使用单位来说,压力容器检验结论报告是相当重要的,结论报告至少包括:

(1) 压力容器安全状况等级;

(2) 压力容器能否继续运行的意见;

(3) 继续使用至下一个检验周期的时间;

(4) 继续使用的最高工作参数;

(5) 压力容器(含安全附件)使用的限制性条件及注意事项;

(6) 检验及审核人的签字和检验单位的印章。

现在很多电厂的压力容器只进行专项检验,但专项检验不能代替定期检验,所以应注意区分定期检验和专项检验,并要有压力容器检验后的安全状况等级和结论。

1.8 定期检验时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密切

为了保证压力容器检验的质量和检验员的安全,应根据《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热力和机械部分)有关条款,做好以下工作:

(1) 容器内部温度低于35℃时人员方可进入;

(2) 将容器内部的介质排净,隔断气液或蒸汽的来源,设置明显的隔离装置,切断有关电源;

(3) 压力容器内部氧气含量应达到18%~23%(体积比)。必要时应配备通风、安全救护设备;

(4) 行灯电源不准超过12 v;

(5) 清扫内部腐蚀部位和易产生裂纹的部位;

(6) 容器内部检验时,容器外部应有专人监护,并有可靠的联络措施。

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

如电厂压力容器定期检验时,检修班组负责开启容器、通风和打磨焊缝,有资格的单位进行检验,金属检验室配合检验。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部门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因此要求在检验前办理好工作票,检验中各部门要密切配合。

2 提高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管理的建议

(1) 新建(扩建)机组的压力容器制造质量应按要求进行监检,扩建部门应设专人负责整理和建立新建机组的压力容器专档,并与生产单位办好档案移交工作,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定检工作。

(2) 新建(扩建)机组负责压力容器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向生产部门的压力容器专责移交新建机组的压力容器清单,便于尽早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压力容器使用证'。生产单位的压力容器技术管理人员应参加新设备投运及安全阀的校验工作,建立《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登录薄》,并逐步使之完善。主管领导应有牢固的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管理意识,领导和指导有关压力容器的重要问题的处理。

(3) 应对在役压力容器的安全阀建立完善的档案,并按规定进行校验。安全阀的校验值(启座、回座压力)应由车间技术员和生产技术科压力容器专责共同审定和签字认可。

(4) 应注意压力容器定期检验和金属监督的关系,不能混淆。建立健全压力容器管理系统软件,实现微机管理。

(5) 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应该突出重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压力容器管理技术人员应该经常深入现场,了解压力容器的运行状况,对设备缺陷应做到心中有数。制订检验计划时应把所发现的问题作为重要的检验项目,并落实责任人。

(6) 在建立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管理制度的同时,要建立压力容器安全技术奖惩制度;在明确压力容器专责职责范围的同时,要实行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奖惩分明,充分调动职工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第4篇 使用火电厂压力管道安全技术

随着管道数量的增多和运行时间的增加,管道设计、制造、安装及运行管理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致使管道事故时有发生,可见压力管道安全形势是严峻的。据对统计历年来的200起各种压力管道事故原因的分析:

管理问题占32.6%;

管子、管件、阀门质量问题占27.3%;

安装问题占18%(其中焊接问题占88.6%);

设计问题占11%;

腐蚀问题占10.6%;

竣工试验和盲板问题占0.5%。

从上述统计数字可知,设计、制造、安装和使用等环节出问题都可造成压力管道事故,为了减少全国压力管道事故,必须抓好这几个环节。

压力管道:利用一定的压力,用于输送气体或者液体的管状设备,其范围规定为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压)的气体、液化气体、蒸汽介质或者可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介质,且公称直径大于25mm的管道(油气水)。

压力管道是一种承压设备,除可导致本身爆破外,还会因介质泄漏引起爆炸、火灾、中毒等恶性事故。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都把压力管道与锅炉压力容器并列为特种设备,实行国家安全监察。

近年来,我国压力管道事故频繁发生,且呈上升趋势,这些事故给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为了保障压力管道安全运行,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本规定所指压力管道是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可能引起燃爆或中毒等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

压力管道按其用途划分为工业管道、公用管道和长输管道。如输送原油、燃气、各类工艺物料、有毒气体、有害气体等介质的管道。

第5篇 火电厂焊接生产安全技术分析

焊接是火力发电厂检修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的检修,焊接工作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从事焊接生产工作经常与各种易燃易爆气体、压力容器和电器设备接触,焊接过程中又存在有害气体、粉尘、弧光辐射、高频电磁场、噪声以及射线等对人体与环境不利的因素,因此,稍有疏忽就会发生爆炸、火灾、烫伤、触电等设备与人身事故。焊工也容易引起中毒、尘肺、血液病、电光性眼炎以及皮肤病等职业病患,因此,焊接安全及劳动卫生应当引起相当的重视。

1  火电厂常用焊接方法的安全卫生特点

(1) 手工电弧焊:电焊打眼经常发生,电焊烟尘是主要有害因素,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或锰中毒,触电的危险也很大。

(2) 氩弧焊:弧光辐射的强度比手工电弧焊大,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能引起红斑、小水泡等皮肤疾病,存在高频电磁辐射和放射性危害,有毒气体臭氧和氮氧化物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存在触电危险。

(3) 气焊与气割:火灾和爆炸是主要危险,焊接铜、铝等有色金属时,有毒气体会引起急性中毒。

(4) 碳弧气刨:高浓度的烟尘是主要有害因素,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或中毒,操作中火花飞溅,可能造成灼烫或火灾。

(5) 等离子切割:弧光辐射、臭氧、氮氧化物浓度均高于氩弧焊,同时还存在噪声、高频电磁场、热辐射和放射性等有害因素,劳动卫生条件差,存在触电危险。

2  焊接生产事故实例

以下是公司发生过的焊接事故实例。

2.1  烧伤、烫伤事故

在检修工作中,实际发生的轻度烧伤、烫伤事故非常普遍,主要原因是个人防护措施不当,未能穿戴好防护服、防护鞋等。因为焊接、切割过程中火星、铁液飞溅不可避免,而普通工作服不能有效地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因此造成大量的轻度烧、烫伤事故。近年来,公司逐步购进了一些焊工专用防护服、防护鞋,减少了此类事故。

2.2  锰中毒事故

1996年4~7月,锅炉检修分场制作排粉机叶轮,2名焊工被安排负责全部焊接工作,使用普通j422、j507焊条。焊接过程中,由于连续作业时间长,焊工又不注重个人安全防护,未能采取戴口罩、间歇性作业等措施,几个月的焊接工作完成后,在后来的体检中,查出这2名焊工有锰中毒现象,遂安排住院治疗。

2.3  烟尘损害事故

1995年5月,在机组小修工作中,1名焊工进入烟道内进行焊补工作。由于焊接作业环境极差,烟尘密布,而焊工本人也未对此次焊接作业的安全事项引起足够重视,在焊接开始几分钟后,即窒息而晕倒,经监护人发现后立即救出现场才幸免于难。后来,公司针对本次事件制定了详细的预防措施,并配备了防毒面具,使得类似事故再没有发生过。

3  火电厂焊接事故种类及防范措施

3.1  火灾

火灾的危险源主要有:气焊火焰、电弧、熔渣、铁液飞溅、气体自燃等。火灾的发生就是上述危险源与易燃、可燃物品相接触而引起的。

因此,针对火灾的防范措施主要有:焊接作业场所不得存有木材(屑)、油脂或其他易燃、可燃物品等,以上物品一般应距工作地点10 m以外;露天进行焊割作业要采取防风措施,以防火星飞溅,当风力超过5级时,不宜进行焊割作业;不管在平地还是高空作业,都要采取措施防止金属熔渣的飞溅和掉落,在离开现场前,必须进行检查,确认无火种留下;气焊时对气瓶及减压器的使用、维护必须按照有关规程、规定进行,不得受热、受冲击、沾染油脂等;在可能引起火灾的场所附近进行焊接作业时,必须备有必要的消防器材。

3.2  爆炸

爆炸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气瓶及减压器的不正确使用,气焊气割工作的不正确操作,燃料容器及管道的不正确焊割工作,带压容器及管道的不正确焊割工作。爆炸的发生主要是在工作中违反了有关安全管理规定、规程或安全操作规程等引起的。

因此,针对爆炸的防范措施主要有:氧气瓶和乙炔气瓶应按规定定期检验,使用期满或送检不合格的气瓶,均不得使用;禁止把氧气瓶与乙炔气瓶或其他可燃气瓶、可燃物同车运输;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避免气瓶剧烈震动和碰撞,防止脆裂爆炸,气瓶应有瓶帽和防震圈;气瓶应避免直接受热或阳光曝晒;操作中氧气瓶距离乙炔瓶、明火或热源应大于5 m;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避免氧气瓶及减压器沾染油脂;气焊和气割工作现场存在爆炸性粉尘或其他危险因素时禁止作业,易燃易爆物品应距工作地点10 m以外;不得直接在水泥地面上切割金属材料,气焊、气割工作发生回火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关闭氧气、乙炔调节阀,氧气、乙炔胶管或减压器燃烧爆炸时,应立即关闭气瓶的总阀门;燃料容器及管道、带压容器及管道的焊割工作必须有严密可行的事故预防措施方可进行,否则不得进行。

3.3  触电

触电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易导电的焊接作业现场环境(如潮湿、金属容器等),漏电的焊接设备、工器具等。触电的发生主要是操作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规程、规定,造成人体与导电体相接触而引起的。

因此,针对触电的防范措施主要有:在金属容器内及其他金属结构上的焊接,或在潮湿的环境中焊接,更要加强个人防护,必须穿绝缘鞋、戴皮手套、垫上橡胶板或其他绝缘衬垫,并设监护人员,遇到危险时可以立即切断电源;操作中严禁随意接触导电体,尤其是身体出汗衣服潮湿时更要注意;在工作前养成安全检查的良好习惯,先检查接地、接零装置是否完好可靠,然后检查绝缘防护是否到位和接触部位是否可靠绝缘;在进行改变焊机接头、改接二次回路线、搬动焊机、更换熔丝、检修焊机等工作时,应先切断电源,然后才能进行其他工作。

3.4  烧伤、烫伤

烧伤、烫伤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气焊火焰、电弧、熔渣、铁液飞溅、气体自燃等。上述危险因素不仅是火灾发生的源头,同样也是烧、烫伤发生的源头。烧伤、烫伤的发生就是上述危险源与人体相接触而引起的。

因此,针对烧伤、烫伤的防范措施除与针对火灾的防范措施相同外,还应注意:工作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穿戴好防护服,防护鞋等;在工作现场注意站立位置,尤其不能站在焊割作业点的下方;气焊点火时要注意焊嘴的方向不能对向人,焊割作业不能直接在水泥地面上进行,以防火星飞溅。

3.5  弧光辐射

弧光辐射的危险源主要是弧光,其危害主要

有:电焊晃眼,电光性眼炎(俗称打眼),皮炎等,氩弧焊的弧光辐射强度比焊条电弧焊还要大,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能引起红斑、小水泡等严重皮肤疾病。

因此,针对弧光辐射的防范措施主要有:加强个人防护措施,穿、戴好工作服、护目镜等;在工作现场设置防护屏,用于遮挡弧光;室内工作时,采用不反光而能吸收光线的材料作室内墙壁的饰面。

3.6  高频电磁辐射

高频电磁辐射的危险源主要是氩弧焊引弧时产生的高频电磁场。高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神经衰弱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严重时会使血压不正常等。虽然氩弧焊时每次起动高频振荡器的时间只有2~3 s,对人体的影响较小,但仍有必要采取防护措施。

针对高频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主要有:减少高频电的作用时间,若使用振荡器旨在引弧,则可于引弧后立即切断振荡器线路;施焊工件的地线做到良好接地,能大大降低高频电流,接地点距工件越近,情况越能得到改善;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振荡器的频率;屏蔽把线及软线。

3.7  中毒、烟尘损害

中毒、烟尘损害的危险源就是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烟尘、有毒气体等。电焊烟尘的危害主要有引起焊工尘肺、锰中毒、金属烟热等。有毒气体会对呼吸系统甚至全身造成伤害。

针对中毒、烟尘损害的防护措施主要有:做好焊接通风除尘,尤其是在焊工进入狭小的空间内时更要注意;在焊接材料能保证其工艺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发尘量较低的焊条或焊丝;焊工个人做好防护工作,尤其注意戴好防护口罩。

3.8  放射损伤

放射损伤的危险源主要是氩弧焊使用的钍钨棒电极。钍是天然放射性物质,能放射出α、β、γ3种射线,会引起人体慢性辐射损伤,出现各种病变。虽然在焊接现场放射性浓度都比较低,但在钍钨棒磨尖、修理,特别是储存地点,放射性浓度大大高于焊接地点,因此,也有必要采取防护措施。

针对放射损伤的防护措施主要有:接触钍钨棒后,应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并经常清洗工作服及手套等;配备专用砂轮来磨尖钍钨棒,砂轮机应装设除尘设备;钍钨棒存储应置于密闭铅盒内,存储地点安装通风装置;选用合理的工艺规范避免钍钨棒的过量烧损。

3.9  噪声损害

噪声的来源主要是在焊接现场或焊接方法、焊接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噪声的危害主要是影响神经系统,以及对听觉的损害。

针对噪声的防护措施主要有:焊工佩戴隔音罩或隔音耳塞等个人防护器;在工作现场和焊接设备等部分采用吸声或隔音材料等。

3.10  设备损坏

设备损坏主要是由于在焊接生产过程中违反有关安全生产规定或长期过载使用等造成的被焊补设备、焊接及切割过程中使用的有关电焊机、加工用电气设备的损坏等。

4  结束语

要做好焊接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要从各方面着手,除了以上分析的各项具体事故预防措施以外,还应着重从管理入手,做好职工尤其是临时工、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使他们能够自觉地遵守各项安全规程和操作规程。只要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焊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那么,焊接生产事故是一定可以避免的。

第6篇 火电厂气瓶使用安全技术

气瓶是移动式压力容器,它不但具有一般压力容器的共性,即包容着介质,这些介质不但聚集了巨大的能量,而且多数具有燃烧、毒害或腐蚀的性质,承受着高压,存在着爆炸的危险性;还因为气瓶具有体积小、流动性大、数量多、使用和充装条件恶劣等特点,又使其具有特殊性。如果因为使用不当,就会造成气瓶爆炸事故。造成气瓶发生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超装、错装和混装。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气瓶,因为瓶嘴、瓶阀漏气造成燃烧、爆炸事故,或中毒的事故时有发生。私自滥倒、滥用液化石油气残液而造成故事的也屡禁不止。

气瓶的安全附件

气瓶附件包括气瓶专用爆破片、安全阀、易熔合金塞、瓶阀、瓶帽、液位计、防震圈、紧急切断和充装限位装置等。

爆破片装在瓶阀上,其爆破压力略高于瓶内气体的最高温升压力。爆破片多用于高压气瓶上,有的气瓶不装爆破片。

易熔合金塞一般装在低压气瓶的瓶肩上,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气瓶的最高使用温度时,易熔塞的易熔合金熔化,瓶内气体排出,避免气瓶爆炸。

气瓶装有两个防震圈是气瓶瓶体的保护装置。气瓶在充装、使用、搬运过程中,常常会因滚动、震动、碰撞而损伤瓶壁,以致发生脆性破坏。这是气瓶发生爆炸事故常见的一种直接原因。

瓶帽是瓶阀的防护装置,它可避免气瓶在搬运过程中因碰撞而损坏瓶阀,保护出气口螺纹不被损坏,防止灰尘、水分或油脂等杂物落入阀内。

瓶阀是控制气体出入的装置,一般是用黄铜或钢制造。

气瓶涂色的主要作用是:

(1)保护瓶体,防止腐蚀;

(2)反射阳光等热源,防止气瓶过度升温;

(3)气瓶色彩的标志,便于区别、辨认所盛装的介质,防止事故,利于安全。

气瓶的钢印标记,对识别气瓶并准确充装、安全使用、定期检验等起着重要作用。按规定印在气瓶肩部或不可拆卸的附件上。

国家标准规定:氧气瓶瓶体外表涂色天蓝色;氢气淡绿;氨淡黄;氯深绿;空气、氮黑;二氧化碳铝白;液化石油气银灰等。

一、充装安全

1、气瓶充装过量,是气瓶破裂爆炸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管理,严格执行《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的安全要求,防止充装过量。必须严格按规定的充装系数充装,不得超量,过量时,瓶内气相空间减少或消失,当温度升高液体膨胀,就会出现瓶内空间全部充满液体(满液),由于液体的压缩系数小而膨胀系数大,加上满液或温度升高,导致瓶内压力急剧上升发生超压破裂事故。

2、防止不同性质气体混装。气体混装是指在同一气瓶内灌装两种气体(或液体)。如果这两种介质在瓶内发生化学反应,将会造成气瓶爆炸事故。还有一定量余气,又灌装氧气,结果瓶内氢气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反应热,瓶内压力急剧升高,气瓶爆炸,酿成严重事故。

3、属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先进行处理,否则严禁充装:

①钢印标记、颜色标记不符规定及无法判定瓶内气体的;

②附件不全、损坏或不符合规定的;

③瓶内无剩余压力的;

④超过检验期的;

⑤外观检查存在明显损伤,需进一步进行检查的;

⑥氧化或强氧化性气体气瓶沾有油脂的;

⑦易燃气体气瓶的首次充装,事先未经置换和抽空的。

二、储存安全

1、应置于专用仓库储存,气瓶仓库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2、仓库内不得有地沟、暗道,严禁明火和其他热源,仓库内应通风、干燥,避免阳光直射;

3、盛装易起聚合反应或分解反应气体的气瓶,必须根据气体的性质控制仓库内的最高温度、规定储存期限,并应避开放射线源;

4、空瓶与实瓶应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志,毒性气体和瓶内气体相互接触能引起燃烧、爆炸、产生毒物的气瓶,应分室存放,并在附近设置防毒用具或灭火器材;

5、气瓶放置应整齐,配戴好瓶帽。立放时,要妥善固定;横放时,头部朝同一方向。

三、使用安全

1、采购和使用有制造许可证的企业的合格产品,不使用超期未检的气瓶;

2、使用者必须到已办理充装注册的单位或经销注册的单位购气;

3、气瓶使用前应进行安全状况检查,对盛装气体进行确认,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的气瓶严禁入库和使用;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使用气瓶;

4、气瓶的放置地点,不得靠近热源和明火,(不得小于10米)应保持气体气瓶瓶体干燥清洁,严禁沾染油脂、腐蚀性介质、灰尘等;盛装易起聚合反应或分解反应的气体的气瓶,应避开射线、电磁波、振动源;

5、气瓶立放时,应采取防止倾倒的措施;

6、应防止爆晒、雨淋、水浸;

7、严禁敲击、碰撞;

8、严禁在气瓶上进行电焊引弧;

9、严禁用温度超过40℃热源对气瓶加热;

10、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留有剩余压力或重量。

11、在可能造成回流的使用场合,使用设备上不许配置防止倒灌的装置,如单向阀、止回阀、缓冲罐等;

12、移动气瓶手扳瓶肩转动瓶底;移动距离较远时可用轻便小车运送,严禁抛、滚、滑、翻和肩抗、脚揣;

13、注意操作顺序:开启瓶阀应轻缓,操作者应站在瓶阀出口的侧后;关闭瓶阀应轻而严,不能用力过大,避免关的太紧、太死;

14、液化石油气瓶用户及经销者,严禁将气瓶内的气体向其他气瓶倒装,严禁自行处理气瓶内的残液;

15、气瓶投入使用后,不得对瓶体进行挖补、焊接修理;

16、严禁擅自更改气瓶的钢印和颜色。

第7篇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安全技术配置指导思想探讨

国际上过程工业领域的安全问题引起了高度关注,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为首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对此快速做出了反应,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发布了国际标准《电气/电子/可编程安全相关系统的功能安全》(iec61508)和《过程工业领域安全仪表系统的功能安全》(iec61511),与此同时,安全仪表系统技术和产品也飞速得到应用和发展。

我国火电厂随着以dcs为中心的先进设备的应用,以及控制和保护技术的完善,大型火电机组的安全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应当看到,近年来,汽机超速、炉膛(烟道)爆炸、汽包满缺水导致锅炉爆管和汽机带水、大轴弯曲,甚至造成人身伤害的重大事故仍时有发生,热工自动化系统造成的机组、甚至全厂非计划停运的事故也频频发生。因此,我们仍应对火电厂的安全问题给予高度关注。

目前,我国火电厂热工自动化安全技术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也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要使这些技术成为共识、形成规范需要我们从安全指导思想层面对它进行讨论,统一认识。因此,本文重点不探讨具体的安全技术问题,而着重于探讨热工自动化安全技术配置的指导思想问题。

一、热工保护设计指导思想

如何处理“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和“保发电”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事故处理中依靠人还是依靠热工保护,决定了火电厂热工保护设计的指导思想,而不同的指导思想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具体热工保护系统的配置。纵观历史,我国火电厂热工保护发展经历了不同指导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

1)热工保护的低级阶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火电厂热工保护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它的特征是:以报警为主,跳闸保护项目很少;事故处理时强调人的作用,依靠运行人员处理;处理事故的原则是尽量不跳机、保发电。这在当时热工自动化技术落后、可靠性低,机组容量小、参数变化慢,以及电网容量小、比较脆弱的情况下,这种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

2)热工保护适应大机组的发展阶段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电力行业逐步进入大电网、大机组的时期,热工自动化技术飞跃发展,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热工保护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坚持“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第一的安全指导思想,在大电网条件下,决不可将不跳机、保发电等同于保电网。

②发挥人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精心设计和选型、精心调试上,而在事故处理的紧急情况下,则应首先依靠热工保护,运行人员则发挥辅助作用。

根据新的保护指导思想,大机组热工跳闸保护项目相当完善;事故处理时主要依靠保护;保护设计原则是保人身、保设备的安全第一,“宁愿误动,不应拒动”。在新旧两种保护理念更替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些问题至今仍争论不断,其中最典型的问题表现在要不要坚持设置“停炉停机”保护问题的争论。目前有一部分电厂没有按照设计规程执行,停炉不停机,理由是:停炉后不停机,运行人员可通过手动操作把负荷降下来,利用锅炉蓄热,汽轮机带低负荷运行,一旦检查没有什么大故障,便立即点炉启动,省去汽机启动并网过程。首先,这种做法潜伏着重大人身伤害和设备损坏事故的危险。实践告诉我们,锅炉mft和汽机快速降负荷需要运行人员监视大量信息,并执行一系列操作,稍有不慎,可能因操作不当而扩大事故。汽机降低负荷不及时,汽压急剧下降有可能导致蒸汽带水、管道和汽轮机水冲击;此外,这种降负荷过程以及突降到低负荷下运行将造成汽包和汽机极大的热应力和胀差。实践证明,这类事故并不少见;至于带厂用电的好处,对于大电网和多机组电厂来说,作用并不明显;而对于孤网运行,且由于系统解列导致锅炉mft停运情况,带厂用电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目前传统的deh和avr系统无法满足这方面要求,对于这类特殊电厂需要做专门设计。

谈到恢复快和电网考核,这属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了。大型单元机组解列与否对恢复时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此外,这种考核方法也值得商讨,不正确的考核会产生错误的导向。对于电网来说,如果机组带不上负荷,并网与否差别不大(仅差带无功),电厂多台机组,恢复略慢所差负荷完全可有其它机组补上。为了经济上这点区区小利而冒如此大的风险,而将如此大的责任压到运行人员身上,显然是不妥的。

3)热工保护向进一步完善化的发展阶段

我国大机组热工保护理念及其配置从引进到现在的十多年来,人身伤害和设备损坏等重大事故大幅减少,但是,保护误动造成非计划停运的事故与初期相比虽有所减少,但仍然高达平均每台机组2-4年发生一次,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仍然不可忽视,因此,客观上要求热工保护进一步完善化,即在坚持“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误动,以获取机组最好的发电经济效益。《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安全技术指南》(文献1)中规定的一些保护逻辑修改正是反映了这一发展阶段的部分成果,例如:

①四角喷燃锅炉的中速磨煤机跳闸条件应改为:a(b/c/d/e)层相邻两角或三角火焰丧失,且相邻层火焰和该层点火能源都丧失。

②对于汽机振动保护常误动、可靠性差以致该保护不能投入的机组,允许汽机振动大跳机的逻辑修改为:一个轴承振动达到事故值,且相邻轴承任一振动达到报警值,经一定延时后应立即停机。逻辑修改后,当任一轴承振动达到事故值时,应有明显的声光报警,此时,运行人员应及时进行判别,除非明确断定是振动信号误发,否则运行人员应及时手动停机。

二、分散控制系统及其后备监控设备配置指导思想

目前dcs不仅覆盖了热工自动化方面所有功能,还包括了电气监控功能,后备监控设备也几乎全部取消。这在提高仪表与控制(i&c)水平的同时也使dcs对火电厂安全性的影响日益增大,dcs故障导致机组安全隐患、机组非计划停运,甚至全厂(或两台机组)停电事故的机率明显增加,为了进一步提高火电机组运行的安全性,需要我们进一步发展dcs的安全技术。

dcs安全技术包括两个方面:

1)提高dcs可靠性,从源头上减少dcs故障发生率,例如,提高dcs电磁兼容性,开发安全控制器等。

2)合理配置dcs及其后备监控设备,减少dcs故障的影响程度。这是本章要重点讨论的课题。

根据当dcs故障时最大限度减小对机组安全运行的影响这一指导思想,《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安全技术指南》中提出一系列新的dcs配置要求,例如:

1)对于循环水泵、空冷机组的冷却水泵以及仪用空压机等重要公用系统(或扩大单元系统),应按单元或分组纳入单元机组dcs中,以免因公用dcs故障而导致全厂或两台机组同时停止运行。

2)控制器宜按工艺系统功能区配置。重要的多台冗余或组合的辅机(辅助设备)应按下列原则配置,以确保一对控制器故障不会造成机组被迫停止运行:

①送风机、引风机、一次风机、凝结水泵和循环水泵等两台冗余的重要辅机,以及a、b段厂用电应分别配置在不同的控制器中,但允许送风机和引风机等纵向组合在一个控制器中。

②给水泵、磨煤机和油燃烧器等多台冗余或组合的重要设备应适当分组配置到几个控制器中。

3)为了减少一对控制器故障对模拟量控制系统失灵造成的影响,重要模拟量控制回路应适当分散配置,影响同一重要参数的控制回路应尽量配置在不同控制器中,例如,主汽一级和二级减温控制系统、再热汽摆动火嘴和喷水控制系统、送风和引风控制系统等不宜配置在同一对控制器中。

4)控制器(包括汽包水位)的配置必须严格遵循重要保护和控制分开配置的独立性原则。

5)deh控制器应按失电或故障时自动停止机组运行的故障安全原则配置。fss和ets控制器在其继电器执行回路已按故障安全原则配置时,其跳闸输出可按带电动作原则配置。

6)除deh控制器外,当任何一对控制器故障时,为确保短时恢复期间机组在稳定负荷能安全运行,除应按照要求配置硬接线后备监控设备外,至少对下列重要安全参数,应在二对控制器中同时予以配置:

①汽包水位(超临界压力机组除外)

②主蒸汽压力

③主蒸汽温度

④再热蒸汽温度

⑤炉膛压力

至于dcs后备监控设备,我们也应根据下述问题对目前的配置方案重新进行思考:

1)在dcs局部故障时能否维持短时稳定负荷下运行?

2)dcs在发生全局性或重大故障而紧急停机过程中能否确保机组真正安全?遗憾的是,系统分析和实践无法给我们以肯定无误的回答。

当dcs发生全局性或重大故障时,目前机组配置的后备操作设备为我们提供了发出停机、停炉,启动交、流润滑油泵,打开真空破坏门等指令的手段,但是,停机、停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一系列操作,这将全部依赖独立于dcs的保护和联锁回路去自动执行。任何一个熟悉运行的人都很清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操作如果没有被正确执行将不能保证停机过程中机组的安全,例如:发出停炉指令后一台磨煤机没有停止运行、给水阀门或减温水阀门没有关闭,发出停机指令后主汽门或调速汽门没有关闭,抽汽逆止门没有关闭,润滑油泵不能正常供油等这都将严重危及机组安全。事故调查也证明,保护和联锁拒动的现象也不是完全罕见的。

当dcs发生局部故障时,例如,一对冗余的给水控制器、汽温控制器或炉膛负压控制器故障,如果我们仍想维持短时运行,那么目前的dcs控制器配置以及后备监控设备配置是否能满足要求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根据上述配置指导思想,作者认为目前的后备监控仪表和报警装置应按下列要求修改配置:

1)后备监视仪表

①锅炉汽包电接点水位表(必须选用经实践证明安全可靠,全程测量准确)

②锅炉炉膛火焰工业电视

③凝汽器真空表

④汽机转速表

⑤发电机功率表

2)后备报警装置

根据前面论述,为了确保dcs故障时维持机组稳定负荷下短时运行或紧急停机过程中安全,必须监视一些重要安全参数是否在安全范围内,主要跳闸或联锁保护是否正确动作,但是,由于装设过多后备仪表和后备操作设备问题较多,因此,适当增加后备报警装置,用较小代价换取机组的安全就是最好的选择了。因此,我们建议单元机组必须按下列原则配置足够数量的报警信号:

①主要安全参数达到ⅱ值和ⅲ值。

②主要电源和气源消失。

③机组跳闸和主要保护联锁动作。

三、“开放”思想,引进电控安全技术

目前dcs不仅覆盖机组热工自动化功能,而且早已将机组电控也纳入其中,甚至不久将出现在一个电厂内用同型dcs实现电气网络监控功能。但是,由于dcs的开发和应用长期来一直以热工自动化专业为主体,因此,为了推动dcs技术进步,开发和应用dcs的热工自动化公司和人员应当“开放”思想,跳出狭隘的圈子,研究电控的需要,引进电控的技术,特别是安全技术,使dcs的开发和应用全面吸收二个专业发展的技术成果,并使dcs充分满足机组(或全厂)的,而不是某个专业用的自动化系统。举例来说,在电气专业领域内,为了确保可靠性,规定继电保护装置emc试验(包括静电放电抗扰度、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浪涌(冲击)抗扰度以及磁性抗扰度等试验)各项指标应达到gb/t17626(iec61000-4)ⅳ级要求,测控单元应达到ⅲ级要求。但是,目前国内外dcs对emc等级均无明确要求,仅有个别dcs通过测试正式宣布达到ⅲ级有以上。这种现状很不适应dcs应用范围日益扩展和安全性提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参考电气设备标准制订的emc要求。考虑到目前实际情况,《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安全技术应用指南》建议“dcs的emc等级应达到gb/t17626ⅲ级及以上等级要求”,其中个别项目暂时达到有困难时,“最低也不允许低于ⅱ级”,但是应尽快改进以达到上述标准。

四、结束语

我国火电厂热工自动化安全技术飞速发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统一认识正确总结经验需要我们有一个适应形势发展的新的安全技术指导思想。但是,当这些安全技术还没有成为行业规范或适当的行政指令时,一个设计单位或电力企业往往是不敢应用的。例如,汽包水位测量和保护技术近七、八年有了重大突破,并已取得大量成功应用经验,但由于没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标准,严重束缚了它的推广应用,使不少电厂仍存在严重隐患;又如,十年前人们已经认识到许多参数使用变送器代替开关量仪表取得保护信号更为可靠,但是,由于规程至今没有修改,设计依然照旧。可见,加强行业技术管理,、不适时机的制订安全技术规范和行政指令是何等重要。遗憾的是,我国电力行业技术管理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国家电力公司解体以来,行业技术管理明显削弱,业内人士无不忧心重重。由于这涉及深层次体制问题,也超出了本文范围,因此,只是提出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第8篇 火电厂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管理措施

随着火电机组数量和容量的增加,电厂压力容器的数量和参数也随着增加,这就需要加强压力容器的安全技术管理,按规章制度解决电厂压力容器安全运行的一系列问题。国家颁发的有关压力容器的一系列条例、法规和标准,对加强压力容器的安全技术管理十分重要,因而必须持之以恒地认真贯彻执行。但各电厂压力容器的安全技术管理方法不同,执行规章制度的深度和力度也不一样,导致压力容器安全事故经常发生,因此分析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很有必要。

1 火电厂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压力容器的选择、验收无专业管理人员参加

做好新建机组压力容器的选择、验收工作是压力容器安全运行的保证,使用单位的压力容器管理人员应及时掌握新压力容器的技术特性和安全状况。但某些单位的扩建处(技改处)无压力容器专业人员,使用单位也无压力容器管理人员参加此项工作,给压力容器移交生产后的技术管理增加了困难。

1.2 在役的压力容器技术资料不全

新压力容器的验收工作不到位,缺乏完整的技术资料,使压力容器定期检验不能正常进行。

1.3 压力容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

有的单位虽制订了压力容器管理制度,但执行不严,有的单位则无此项管理要求。具体表现为:

(1) 单位无专业压力容器管理人员;

(2) 无全年度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计划;

(3) 没有对车间(分场)运行人员进行压力容器的操作培训;

(4) 单位缺乏压力容器数量统计和安全状况等级的概念;

(5) 没有对安全附件(安全阀、压力表、水位计)进行校验或检修;

(6) 压力容器超期服役,没有定期进行检验或检验不按要求进行;

(7) 无台帐和技术登录簿。

1.4 压力容器的改造未进行技术审批

压力容器的改造应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应经有关技术负责人进行审查。例如改进高压加热器水位测量装置,需要在筒体上开孔,开孔的位置和焊接工艺及其开孔的加强计算等均需技术主管签字。但有的单位却不经技术审批就私自开孔、胡乱施焊、随意更换设计材料,这些均是不合法的。

1.5 压力容器的检修单位无资质

现在电力行业的检修沿袭传统的模式,压力容器的检修单位没有经过省级安全监察机构审批。

1.6 不按规定进行压力容器安全附件的校验

《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规定了安全阀每年至少校验1次,压力表的校验和维护及精度等级也应符合国家计量部门的规定。但在压力容器使用中,由于设备运行停不下来,或安全阀位置太高不好拆卸,或单位不重视等原因,致使安全附件不能校验和检修,有的安全附件甚至好多年都不进行拆卸,腐蚀锈死,不能起到保护安全的作用。

1.7 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无安全状况等级

对使用单位来说,压力容器检验结论报告是相当重要的,结论报告至少包括:

(1) 压力容器安全状况等级;

(2) 压力容器能否继续运行的意见;

(3) 继续使用至下一个检验周期的时间;

(4) 继续使用的最高工作参数;

(5) 压力容器(含安全附件)使用的限制性条件及注意事项;

(6) 检验及审核人的签字和检验单位的印章。

现在很多电厂的压力容器只进行专项检验,但专项检验不能代替定期检验,所以应注意区分定期检验和专项检验,并要有压力容器检验后的安全状况等级和结论。

1.8 定期检验时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密切

为了保证压力容器检验的质量和检验员的安全,应根据《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热力和机械部分)有关条款,做好以下工作:

(1) 容器内部温度低于35℃时人员方可进入;

(2) 将容器内部的介质排净,隔断气液或蒸汽的来源,设置明显的隔离装置,切断有关电源;

(3) 压力容器内部氧气含量应达到18%~23%(体积比)。必要时应配备通风、安全救护设备;

(4) 行灯电源不准超过12 v;

(5) 清扫内部腐蚀部位和易产生裂纹的部位;

(6) 容器内部检验时,容器外部应有专人监护,并有可靠的联络措施。

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

如电厂压力容器定期检验时,检修班组负责开启容器、通风和打磨焊缝,有资格的单位进行检验,金属检验室配合检验。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部门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因此要求在检验前办理好工作票,检验中各部门要密切配合。

2 提高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管理的建议

(1) 新建(扩建)机组的压力容器制造质量应按要求进行监检,扩建部门应设专人负责整理和建立新建机组的压力容器专档,并与生产单位办好档案移交工作,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定检工作。

(2) 新建(扩建)机组负责压力容器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向生产部门的压力容器专责移交新建机组的压力容器清单,便于尽早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压力容器使用证'。生产单位的压力容器技术管理人员应参加新设备投运及安全阀的校验工作,建立《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登录薄》,并逐步使之完善。主管领导应有牢固的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管理意识,领导和指导有关压力容器的重要问题的处理。

(3) 应对在役压力容器的安全阀建立完善的档案,并按规定进行校验。安全阀的校验值(启座、回座压力)应由车间技术员和生产技术科压力容器专责共同审定和签字认可。

(4) 应注意压力容器定期检验和金属监督的关系,不能混淆。建立健全压力容器管理系统软件,实现微机管理。

(5) 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应该突出重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压力容器管理技术人员应该经常深入现场,了解压力容器的运行状况,对设备缺陷应做到心中有数。制订检验计划时应把所发现的问题作为重要的检验项目,并落实责任人。

(6) 在建立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管理制度的同时,要建立压力容器安全技术奖惩制度;在明确压力容器专责职责范围的同时,要实行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奖惩分明,充分调动职工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第9篇 火电厂焊接生产安全技术分析总括

焊接是火力发电厂检修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焊接又与火灾、人身等重大事故密切相关。针对火电厂焊接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安全事故,分析了各自的危险源及危险因素,并总结了各种焊接事故的预防措施

焊接是火力发电厂检修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的检修,焊接工作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从事焊接生产工作经常与各种易燃易爆气体、压力容器和电器设备接触,焊接过程中又存在有害气体、粉尘、弧光辐射、高频电磁场、噪声以及射线等对人体与环境不利的因素,因此,稍有疏忽就会发生爆炸、火灾、烫伤、触电等设备与人身事故。焊工也容易引起中毒、尘肺、血液病、电光性眼炎以及皮肤病等职业病患,因此,焊接安全及劳动卫生应当引起相当的重视。

火电厂安全技术9篇

焊接是火力发电厂检修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的检修,焊接工作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从事焊接生产工作经常与各种易燃易爆气体、压力容器和电器设备接触,焊接过程中又存在有害气体、粉尘、弧光辐射、高频电磁场、噪声以及射线等对人体与环境不利的因素,因此,稍有疏忽就会发生爆炸、火灾、烫伤、触电等设备与人身事故。焊工也容易引起中毒、尘肺、血液病、电光性眼炎以及…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火电厂信息

  • 火电厂安全技术9篇
  • 火电厂安全技术9篇47人关注

    焊接是火力发电厂检修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的检修,焊接工作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从事焊接生产工作经常与各种易燃易爆气体、压力容器和 ...[更多]

相关专题

安全技术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