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安全管理 > 安全管理

人本安全管理8篇

更新时间:2024-11-12 查看人数:14

人本安全管理

第1篇 安全管理必须重视“人本观”

安全是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安全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如何搞好安全管理,使安全管理工作处于受控和在控状态,在人的行为和物的种类日趋复杂多变的今天,单靠监督与被监督的传统管理模式,不可能达到目的。我们应该从“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基点出发,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树立一种“人本观”。

在安全管理中,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管理层次上,既管理他人,又被别人管理。人机环境系统的主导控制是人,管理过程中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带环节,靠人去实现。管理的手段——机构和章法,靠人去建立。总之,一切管理活动的核心是人,要实现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抓安全,抓其根本,首先要抓“人”。

人的不安全行为

众所周知,事故的发生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物理本质是一种意外释放的能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不少企业在实现物的本质安全化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从另一方面物的不安全状态往往是由于人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据工伤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企业工伤事故产生的原因有50%~85%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

按照美国海因里希的五因素“多米诺骨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社会环境不良和管理欠缺促成人为过失,人为过失又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械物质危害,这就引发了意外事件和由此产生的人身伤亡。而从保证安全的角度来看,着眼点应放在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只要设法对这两者进行防范,人身伤亡事故就不会发生。也就是说安全管理工作的中心应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设备的不安全状态(隐形危险)。虽然海因里希的理论描述过于绝对化和简单化,但是从他调查的 75000件工伤事故中看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占了89.8%,由此可以看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构成事故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统计资料显示,不同行业中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事故的比例如表 1所示。

表1 人因事故在各行业中所占的比例

行业名称 人因事故的比例

道路交通 57%完全由人引起

90%包含人的因素

航 空 70%-80%

核 电 60%以上

石油化工 60%以上

矿 山 85%

“人本观”是企业安全 管理中的基本理念

所谓安全管理中的“人本观”,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安全工作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层涵义:

1、依靠人的力量全新的安全管理理念。

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却往往忽视了从事安全生产的人。在安全生产经营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状况的主要并不在于机器设备,而在于人们拥有的知识、才能和技巧。因为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最终都是靠人去实现和执行的。人是安全管理中的主体也是客体,人不安全了,企业就没有安全和发展。因而必须树立依靠人的经营理念,把全员纳入到安全管理中,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来保证安全的最大实现。

2、尊重人的生命:企业安全管理的最高宗旨。

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要做一些调整,首先是要把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当人身安全与经济利益或其他的安全发生冲突时要无条件地服从人的生命,劳动者的劳动条件的改善,职业疾病的防治,生产环境的优化,生产工具设备的技术进步,确保人员安全的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都应当是安全部门的职责。其次对于设备和系统发生的事故要客观地对待。第三,我们要从大量的事故中提炼出统计规律而不过分强调个人的责任,因为一个好的制度设计可以较好地避免因为个人违章而招致事故的可能。

3、关心人的心理:安全管理的基础。

人在安全生产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其中有些事情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使人的正常心理发生变化。这往往会影响到安全生产工作。比如挫折经历和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心理损伤,药物导致的心理失常,还有长时间工作的职业压力,这些心理变化常常是酿成生产事故与人身伤害的原因。因此在安全管理中要根据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针对每个人的心理,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方法,充分调动各种人的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人人尽职尽责地完成安全生产任务。

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安全管理的目标。

在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大力开展业务知识,安全知识和各种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培养 “四有”职工队伍,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法制意识和安全素质,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增强职工执行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树立强化安全文化价值观,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安全管理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取向的合理化,同样是必须安全的重要安全管理目标。

创立“人本观”的安全管理机制

1、教育培训机制

人生来就有求生的本能和安全的需要,但岗位所需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并不与生俱来,而人的安全意识强弱、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安全生产的具体过程和结果。《安全生产法》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包括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都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作为一个单位也只有通过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素质和技能,人人懂得安全,才能确保安全生产。

除了传统的、强制性的教育外,要更多地利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使职工在提高安全意识的同时,也能真正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发生事故或特殊情况时的应对措施和技巧。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强化职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意识,促使职工自主保安全,遵章守纪,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

2、关心机制

满足职工的安全权利,特别是生命权、健康权是每个单位应尽的法定义务,单位领导要以实际行动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领导要主动深入了解情况,关心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改善他们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主动为其排忧解难。如长时间从事单调、枯燥的工作,职工生理上容易出现疲劳,或者由于各种原因影响情绪,容易造成精神不集中,随时出现不安全行为,这时就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如当发现有职工身体不适时,应安排其先休息,或暂时调整岗位;当职工情绪不稳定时,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其调整状态;当职工缺乏自信心时,应积极鼓励,提高其能力。对文化素质较低,理解接受能力差的职工,可通过周围职工,甚至是其家庭成员进行帮教,倡议把安全知识学习带到家里。

3、 激励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认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20%——3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发挥80%—— 90%。要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活动,需要通过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包括奖金待遇,精神鼓励等激励职工,充分调动职工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安全工作很有必要适当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因此要健全和完善安全责任奖罚机制,考核尽量做到量化、具体化,严格考核。

4、 保证机制

首先,保证安全经费和设施的有效投入。单位要确保安全经费的落实,依法落实对职工的职业健康监护措施,积极做好职业病的预防工作。如定期组织职工体检,炎夏季节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等,要依据作业实际配置相应的个体防护用品,并根据职工反馈的意见,及时研究改良,充分体现人性化,让职工用得舒心,干得开心。

其次,通过设备本质安全确保人的安全。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应进行人机工程学分析,明确人、物、环境各自特点以及相互匹配的要求,从根本上消除、控制危险、危害因素。必须严格落实“三同时”,要充分考虑职工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及对安全的需求,技术设计时必须遵照国家有关安全技术标准,甚至要高于标准,要体现人性化,满足职工的安全需要,实现设备的本质安全化。实际使用过程中,要通过抓好设备维护保养,消除设备本身缺陷,确保设备不会对职工造成伤害。

当然,在合理配置操作人员,对操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的基础上,也要对技术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增强其安全意识,树立安全责任感和本质安全观念,熟悉本质安全法规,掌握设备本质安全设计和规划的科学方法,从而在设计、维护设备时充分考虑安全因素,确保本质安全,防止发生事故和影响职工职业健康安全。

安全是生命,安全是效益,安全是幸福,是人的第一需求,确保人的安全是各项工作完成的首要条件。要确保单位安全生产,在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树立“人本观”的理念,只要我们从人的需求出发,把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尊重人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出发点,积极营造安全文化氛围,运用各种方式教育人、启发人、引导人、提高人、约束人和激励人,就一定能达到保护人,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第2篇 夯实人本安全管理基础 努力实现矿井长治久安

本质安全中人本安全管理相对于物、系统、制度三要素,具有先决性、引导性、基础性特点,也是三要素中最活跃、最易变化、最难掌控的因素。煤矿井下发生的安全事故绝大多数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因此,夯实人本安全管理基础,对实现矿井长治久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增强人的安全意识,为实现人本安全奠定素质基础

要想实现人的本质安全,首先要抓好人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近年来,庞庄矿本着“以人为本、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利用四级安全培训机构阵地,大力开展安全技术培训,仅今年以来,就开办各类安全培训班58期,培训职工2349人,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先后制定实施了《职工安全培训管理实施细则》、《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及部门责任制》等管理制度,推行职工安全教育目标责任管理,将安全教育工作同党支部达标考核、评先挂钩,与班组长业绩考核挂钩,使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有章可循、责任到人。注重安全培训投入。近年来,企业先后投入上百万元用于职工安全培训软硬件建设,建立了掘进、救护、机电、运输四大专业12个工种的3个专门实训基地,以及多媒体教室,对提升职工操作技术和业务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课堂教学、与“三违”人员座谈讨论,创建了“三违”人员心理辅导室,通过心理解压,情绪疏导,协调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等辅导,切实解决困扰职工的安全心理问题。在徐矿集团率先开展了“三违”人员分专业、分工种培训,把“三违”人员分采掘、机运、地面三个层次进行培训和考核,今年以来,共举办“三违”人员培训班25期,培训998人,提高了培训教育效果。

二、培育企业安全文化,规范个人安全行为养成,为实现人本安全提供思想保证

培育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要从倡导安全文化理念入手,抓住塑造职工职业道德和规范操作行为两个关键,借助安全文化特有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扩张力,引发职工安全观念变化,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越,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近年来,庞庄矿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橱窗、政工天地等媒介开辟安全文化专栏,兴建安全文化苑,建设安全文化广场,井口安装电子显示屏,开辟井下安全文化“长廊”,统一各单位安全文化宣传阵地,向职工全方位、立体式灌输安全理念。坚持“四个一”安全教育方法,每月开展岗位行为规范教育活动“优胜区队”、“示范岗”、“手指口述最佳个人”等评选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职工岗位行为规范三井互查活动,定期选树安全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开展优秀区队长、优秀班组长等评选,激发职工安全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克服人员多、井口多等困难,积极推行全员准军事化管理。2010年以来,有计划分批举办各类军训48期,对3460多名职工进行了岗位行为规范训练,在全体职工中牢固树立了“履行安全职责就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的思想,促使职工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彰显良好职业道德、以优秀的职业形象弘扬高尚的安全文化。

三、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共创团结、友爱、舒畅工作环境,为实现人本安全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提高企业向心力、凝聚力,对搞好人本安全、创建本质型安全矿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庞庄矿坚持把打造精美工作和生活环境作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切入点,努力营造使职工心齐气顺干事创业的环境氛围。坚持以安全、高效、实用为原则,把质量标准化当作品牌来经营,全面实行精细化管理,严把质量标准“毫米关”,推行线性管理,将精品工程创建全方位覆盖到井下各个现场,既抓头面达标又抓点线升级。通过典型引路、互比互学等方法,分时期、分阶段在三井确立精品工程创建目标,不断巩固和提高动态达标水平,今年以来,先后召开了95202、95209、9511等精品头面创建推进会,全面改善了井下作业环境,提高了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围绕“打造庞庄生态示范园区”的目标,同步推进地面质量标准化创建。改造了张小楼井、庞庄井职工餐厅、宿舍和浴室,建成职工休闲健身广场,对全矿所有采掘单位职工活动室均进行了统一布置,配备了新桌椅,增添了空调等设施;建立地面环境卫生每天巡查、每周通报和“文明五室”每旬检查制度;实施工广绿化工程,拆除地面所有危旧房屋,整修矿内道路,矿区内消灭了脏乱死角,绿化覆盖率50%,提高了职工生活质量,美化了企业形象。 (高海涛)

第3篇 资本主义安全管理的人本观念

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的日益社会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管理实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一些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

一、体现资本主义管理人本观念的几个理论流派

以人为研究对象,体现人本观念的资本主义管理理论流派很多,我们只对其中影响较大、且有一定借鉴价值的理论进行介绍。

1.激励理论

激励,从词义上看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激励作为心理学的概念,是指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发人的动机,使其奋发、增强行为的内在动力朝着期望的目标努力。激励作为管理学的一个概念,是指组织的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目标,激发下属全体成员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

西方管理学者建立了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激励过程模式,但其主要组成部分都是相似的,即都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到实现目标满足需要而告终。如图7—1所示。

这一模式说明,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的行为都是在某种动机的驱动下,为了达到一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如果目标达到了,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开始新的循环,周而复始、延续不断。这就是激励的一般过程。

在西方的管理理论中,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愿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就以行为的动机形式表现出来。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们各种活动的动力和内部原因。动机具有驱使人们产生某种行为的始发机能,使行为朝着特定的方向、目标进行的选择机能,使良好行为保持、巩固、重复出现,使不良行为削弱或消失的强化机能。行为则是人体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切动作的统称。目标是人们所要满足的需要或所要获得的效果,目标有个体、群体之分,群体目标规定着个体目标,也使群体内各个人的行为趋向一致。因此,西方的激励理论中,又可分为群体激励和个体激励两个理论流派。

所谓群体激励就是通过满足群体需求,激发群体的活动动机,增强其行为的内在动力,促使群体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群体激励动力原理的主要观点来源于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这个理论认为,群体行为动力生于群众需要与群体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群体行为的改变是群体的内在心理因素(需求动机)和群体内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群体动力来源于群体的共同心理需求,来自群体成员共同的目标、观念、理想、愿望、感情、兴趣和爱好等。影响群体心理和行为的内部环境,包括群体的规范与压力、群体的士气与凝聚力以及群体的冲突与竞争等。影响群体心理和行为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组织对群体的任务分配、管理控制、评价奖惩以及群体外部的人际关系、声誉影响等方面。群体激励理论认为,通过目标激励、工作激励、规范激励和强化激励,可以有效地创建一个良好的群体活动内外环境,减少对群体行为的压抑力,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群体的需求,充分发挥群体的积极性。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有效地运用群体激励的理论和方法,不失为是一种正确而适用的手段。

个体激励是相对于群体激励而言的。个体激励同样是根据激励原理,利用某些外部诱因刺激个体,使外部刺激转化为个体内部动机,形成动力,鼓励个体积极的行为和活动。如图7—2所示。

西方的个体激励理论认为,人的内在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个人的认识、需要、动机、情感、态度、个性、兴趣、思想意识

等。外部刺激因素指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客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管理措施、方针政策、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等。外部刺激通过认识转化为个体需要,需要激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这是一条激励过程的主线。动机以需要为动力核心,以认识为中介,同时与情感、意志、兴趣、意识等相互联系和作用,形成一个动机系统,支配人的行为。意识是行为的高层调控动力,意志是行为的持恒动力,需要是行为的原驱动力,情感是行为的助推动力,兴趣是行为的稳固动力,动机是行为的总驱动力。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应用个体激励原理,引导人的安全需要,端正人的安全行为动机,树立人的正确的安全生产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安全动机体系。同时适当增强外界压力,改善外部环境,提高安全生产目标吸引力,使个体的内部动力与外界刺激力、目标吸引力三者方向一致,形成最大安全生产合力。

第4篇 新形势下煤矿企业的人本安全管理

本质安全是动态的人本管理思想在安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人本安全管理相对于本质安全中物的状态、系统管理、制度建设等三要素而言,更具有先决性、引导性、基础性地位,也是三要素中最活跃、最易变化、最难掌控的因素。就我多年从事煤矿工作来看,井下所发生的安全事故绝大多数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如带电作业、扒蹬矿车、井下睡觉、乘坐非乘人皮带等个人违章行为,直接影响到安全生产。正因如此,大家对人本安全管理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结合自身对人本安全管理的理解和践行,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人本安全管理谈一下粗浅认识。

一、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增强人本安全意识,为实现人本安全奠定素质基础

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应本着“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每年以正式文件下发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大力开展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建立以岗前、技能、专业知识、本质安全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实行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例会制度及安全教育培训抵押金制度,坚持“安全学谈”制度,对制度落实情况认真检查、严格考核,推动安全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充分发挥区队安全教育培训的主体作用,各区队利用“二、五”安全学习,由各区队技术人员结合生产实际,亲自授课,多采用实物、现场参观、案例分析、现身说法等生动形象和直观的教育培训方法,全面提升每名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和能力。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牌板、刊物、安全文化长廊等有效载体,采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贴近实际、职工喜闻乐见的有效形式,开展安全形势、安全知识教育活动,让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人本安全意识,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培育企业安全文化,规范个人安全行为养成,为实现人本安全提供思想保证

培育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要从倡导安全文化理念入手,抓住塑造职业文明行为这个关键,达到规范职工操作行为的目的,借助安全文化管理特有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扩张力,引发职工安全观念的变化,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越,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

塑造职业文明行为是培育企业安全文化的关键。在外界眼中,煤矿工人“傻、大、黑、粗”,这种评价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煤矿工人在言行举止、文明修养上确实存在不足,如违章蛮干、乱扔乱放、不讲卫生、聚众酗酒等不文明行为,既有损形象,也不利于职工自身的身心健康,更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隐患。因此,亟待塑造职工良好的职业文明行为,通过开展“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做文明员工”联合签名及“班前礼仪”、“五星级班组”评定等活动,营造“争讲文明话、争干文明事、争做文明人”的良好氛围,促使职工树立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彰显的良好职业道德、以优秀的职业形象弘扬高尚的安全文化。

规范职工操作行为是培育企业安全文化的目的。当前,部分职工在现场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侥幸心理和习惯性做法,总认为多少次、多少年都是这样做的,都没出事,也就出现了“三乎、三惯”作风,即马虎、凑乎、不在乎,看惯了、习惯了、干惯了,长此以往煤矿安全生产将无法保证,而安全文化作为煤矿职工在安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旨在指导规范职工操作行为,让侥幸心理、习惯性做法无处可存。可以采取学习考试、模拟演练、行为纠偏、示范引领、逐渐固化等方法,强化技能、智能、心理和作风纪律等方面的训练,如正在推行的“手指口述、岗位描述”工作法,其目的就是用来规范职工操作行为,杜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现象,使广大职工养成遵章守纪、按章作业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共创团结、友爱、舒畅工作环境,为实现人本安全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弘扬团结协作精神。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现在讲:“团结就是力量”,都是在倡导一种团结协作精神,它对搞好人本安全、创建本质型安全矿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煤矿作为特殊行业,井下作业是与大自然作斗争,而单枪匹马是不可能进行生产作业的。必须弘扬团结协作精神,发扬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团队精神,发挥集体力量,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破难闯关,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倡导互帮互助风尚。当一个人遇到坎坷,碰到困难,遭到失败时,往往对人情世态最为敏感,最需要关怀和帮助,这时哪怕是一个笑脸,一个体贴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都能让人感到安慰,感到振奋。煤矿工人同在一个单位、一个采面(掘进头)工作,朝夕相处,同下同上同劳动,可以说除去睡觉时间比与自己家人相处的时间都长,要珍惜这份兄弟情谊,相互之间需要支持和帮助,更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善待、相互宽容,增进友谊之情。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舒展平和乐观情绪。人的情绪变化和安全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工作中必须学会控制情绪,掌握他人情绪,避免因情绪因素造成意想不到的悲剧和事故。另外,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多深入实际,多帮助职工解决家庭、子女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舒展他们的平和乐观情绪,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愉悦的情绪中完成生产任务,实现安全生产。

总之,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关键在人本安全管理,因为人是本质安全理论体系诸要素中最活跃、最具变量、最难易掌控的因素。要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必须从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培育企业安全文化、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入手,全面提升人本安全意识,规范个人安全操作行为,共创团结、友爱、舒畅工作环境,为实现人本安全奠定素质基础、提供思想保障、营造良好氛围,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本安全,为真正建成本质安全型矿井奠定基础。

第5篇 安全管理的人本原理

1.人本原理的含义

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人本原理。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是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

2.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

(1)动力原则。

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这就是动力原则。对于管理系统,有3种动力,即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

(2)能级原则。

现代管理认为,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可按照能量的大小顺序排列,形成管理的能级,就像原子中电子的能级一样。在管理系统中,建立一套合理能级,根据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这就是能级原则。

(3)激励原则。

管理中的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激励原则。人的工作动力来源于内在动力、外部压力和工作吸引力。

第6篇 浅谈煤矿班组安全管理中的人本效应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更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因子。班组作为矿井安全生产中的最基层组织,要顺利贯彻落实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劳动组织和完善的安全措施,实现安全生产任务目标,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班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因此,班组安全管理的优劣,决定于人本效应的充分发挥。下面,笔者就如何发挥煤矿班组安全管理中的人本效应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塑造班组安全管理的灵魂

安全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是进行安全管理的有效形式,它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的渗透提高人的安全价值观和规范人的行为,是安全管理的灵魂。班组作为参与管理的最基层组织,既是安全生产的直接承载者,又是各项安全制度、措施的直接执行者,更应该认真研究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段,从提高组员的安全思想境界和维护组员的安全权益入手,大力进行“我懂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引导,动用一切手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的宣传和灌输,使“自己的安全自己管,指望别人不保险”、“我的责任我知道,我的责任我落实”的安全理念真正变成每个组员的自觉行动。

1、创新载体,加强教育,增强组员的安全意识

在安全管理中,人是第一要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煤矿发生的各类事故中不难看出,大部分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加强安全教育,增强组员的安全意识,杜绝不规范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要用科学的方法,合理、规范、持之以恒地开展。要注意创新安全文化载体,积极构建安全意识教育的平台。当前,我们盛泉公司66个生产班组中普遍采取了“班前安全宣誓、一日一安全提醒、现身安全说法、发动家属给组员寄送安全家书、建立全家福亲情牌板、给组员发送安全手机短信”等安全教育方式,并在学习室、工作现场和组员宿舍等场所张贴安全谚语、安全警句,从视觉系统到听觉系统进一步增强了组员对安全的感性认识,把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深深地烙在了组员的脑海里。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要让组员对安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还应该积极探索教育载体的不断创新。一是要积极推广并坚持好“手指口述”管理法,以此规范组员的作业习惯。“手指口述”管理法是国际认可的先进安全管理方法,是针对煤矿高危及操作环节复杂等特点,创新的一种通过心想、眼看、口说、手指的指向性集中,按危害辨识、预防和培训的策划对工作程序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确认。通过这种方式,促使组员深思牢记安全操作过程及作业要领,是规范组员安全生产行为、落实安全措施、杜绝习惯性违章、确保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模式。目前,许多煤矿都在推广此法,盛泉公司也不例外,但关键是要做到持之以恒地坚持,并抓好向班组自主管理的延伸,提高职工主动执行“手指口述”操作法的自觉性,使管理要求和正确的操作流程成为每个人潜意识的一部分和日常的行为习惯。二是开展班组危险预知预防活动,增强安全事故的控制和解决能力。班组在工作前,要利用班前会等时间发动组员讨论分析工作现场情况,对每一项工程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剖析,从中找出人为的、设备的、环境的以及管理方面的危险点,并制订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根据危险预知情况进行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不断提高安全预知预防能力。

2、丰富内涵,强化培训,提高组员的业务素质

企业千条线,班组一针穿,企业的一切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班组的活动上。班组安全管理的质量和员工的安全业务素质往往是企业安全生产活动的决定因素。因此,要加强班组安全管理,就必须把全面提高员工的安全业务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首先,要抓好班组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素质培养。班组长是班组的核心,既是生产者,又是管理者,具备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安全意识不强、技术不过硬、组织能力差、群众基础薄的班组长是不可能带好一个班组的。因此,必须要做好班组长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一是要把好“入口”关,通过班组长直选程序将最合适的人选选配到最合适的岗位;二是要把好“充电”关,采取各种方式对班组长进行培训,使班组长能较为完整的拥有合理的知识架构。其次,要抓好特殊工种的培训。这部分人肩负着保证矿井生产所需各种设备、各个环节、各个转载点、各道生产工序正常运转的艰巨重任,是班组的中坚力量,他们安全操作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组乃至整个矿井的安全生产。通过采取定期不定期的方式建立特殊工种长效培训教育机制和持证上岗机制,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本岗位、本工种的业务技能和安全操作规范,可以避免大量的不安全隐患的存在和违章行为的发生。另外,要为班组全体成员提供培训、学习机会,更新安全知识,提高安全业务素质。学习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根据生产实际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训。像我们盛泉公司近年来探索形成的互动式、换位式、讲授式、直观式、活动式“五式”培训法,避免了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培训弊端,这样老师讲的起劲,职工听得入神,培训内容接受的快、多、全,效果特别明显。为了让职工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还可以考虑将课堂搬到井下现场。像盛泉公司近期推广的“现场安全知识提问法”就深受职工欢迎,矿检查人员、区队盯岗人员和班组长、安监员针对每个职工的现场实际情况,在工作过程中或工作间隙,有目的地提问一些有关的安全知识,并做好记录,奖优罚劣。这样,不仅增强了职工自觉学习的浓厚兴趣,还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职工在实践中加深学习记忆,在学习中提高实践能力。

第7篇 人本主义的安全管理

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广义的企业安全管理包括企业生产过程的安全,以降低由于事故造成的安全成本;还包括企业自身的安全,主要是指企业资源供给的安全、企业经营的安全。

本文讨论的主要是前者,即企业生产过程,包括建设过程中人身、设备以及系统的安全。电业历来强调“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集中体现在各类电业规程、导则、条例、规定上。但是我们在多年的事故教训中也看到人的因素在安全生产中往往是决定性的因素,如何把对人的管理引入安全管理之中,用企业文化这个内在的链条凝聚人的智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丰富的经验,不断地夯实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

一、人本主义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流派

发端于19世纪的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以及诞生于120多年前的电力工业所导引的又一次产业革命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内部分工越来越细,企业管理应运而生,因为管理的本义就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所指的职能或基本活动之中。

1911年美国人弗雷德里克海斯格·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标志科学管理时代的确立。这一理论的基础是工厂主与工人之间是雇佣关系,工人采用不同的方法做着同一件工作,他们倾向于“磨洋工”的方式工作,必须寻求一种方法,来消除这一现象。为此泰勒提出了在工人和管理者双方之间掀起一场思想革命,其方式是通过明确的规定来提高生产率的指导方针,提出了著名的科学管理4原则:

1、对工人工作的每一个要素开发出科学方法,用以替代老的经验;

2、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和使之成长;

3、与工人们衷心地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办;

4、管理当局与工人在工作和职责划分上几乎是相等的,管理当局把自己比工人更能胜任的各种工作承揽过来。

泰勒还以自己做的实验,来测验工人的劳动产量、单位劳动时间,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制定出定额,施以激励的工资计划最大限度地取得了高的劳动生产率,所以经典研究者把泰勒创立的制度称之为血汗制度。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其实质是把参与工作的人视作方法管理的对象,工人只有照血汗制度的规定付出劳动的义务。

管理者是同人们一起实现组织的任务,因而一些研究者从组织的人力资源方面来考察管理,发现了人的管理领域的理论和人力资源方法,早期美国人罗伯特·欧文提出要把钱花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上,关心雇员,既能为管理当局带来最高利润,又能减轻劳动者的痛苦。而最早认识到应当从个人和群体行为的角度考察组织的学者当属玛丽·帕克·新莱特。她认为,组织应该基于群体道德而不是个人主义,个人的潜能只有通过群体的结合才能释放出来,管理者的任务是调和与协调群体的努力,管理者和工人应将他们看作是合作者,看作共同群体的组成部分。新莱特的理论更高于人本主义的思想。

企业管理的理论同社会哲学、伦理学、行为科学相结合产生了全新的一套管理理念。亚伯拉罕·马斯洛从理论上提出了人类需要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迈特这五种需要划分为高和低两级,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称为较低级的需要,而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称为高级的需要,高级的需要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而低级需要则主要是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马斯洛的理论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特别是实践中的管理者。管理者认识到要试图改变他们的组织与管理效能,就要消除雇员们自我实现道路上的障碍。

道格拉斯·青格雷戈则创立了x理论和y理论,一种基于人性两套系统性的学说。

所谓x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性的消极观点,建立在四种假设条件上即:

(1)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可能他们会逃避工作;

(2)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

(3)员工只要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

(4)大多数员工喜欢安逸,没有雄心壮志。

而y理论则是基于一种人性积极的观点,它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下:

(1)员工视工作如休息、娱乐一样自然;

(2)如果员工对某项工作做出承诺,他们会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的完成任务;

(3)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会主动承担责任;

(4)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管理者才具备这一能力。

麦格雷戈认为y理论的假设比x理论更实际有效,因此他建议让员工参与决策,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和责任感的工作,建立良好的群体关系,这些都会极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上述这些理论强调人的因素第一,把员工不仅看作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人人都是管理者,我们把它称作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

事实上,管理的过程、行为及其管理的结果本来就是由全体员工共同创造的,是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组织中都有所谓的管理者,管理也就是对各该组织所从事的业务活动及各种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达到以最少的要素投入实现或转化出最大产出的目的。

二、人本主义的基本指向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____”重要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使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的发展观在更深层意义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人民的生活水平通常是以一些量的指标来衡量的,例如摄入能量水平,平均居住面积,平均寿命,受教育程度,电话、小汽车的人均拥有量等等,而这些指标又都与个人有关,就是说人民的生活水平总是以单个人所拥有、享有的物质、精神财富含量相关的,因而在这里就引出了私人(个人)的利益的概念。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人民的抽象概念掩盖了单个人体的具体概念,用人民的生活水平,去诠释个人享用的生活水平,这就使我们的工作往往出现偏差。例如在批判“个人主义”的思想浪潮中,个人的兴趣,积极性和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权益的冲动被泯灭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受到了压抑。在媒体上出现的摒弃个人主义大公无私做出巨大奉献的英模人物往往成为“超凡”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特殊人,与广大的普通群众距离很远,对他们的行为缺少人性化的分析,从而失去了典型的意义。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突出强调了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把我们的新的发展观的落脚点放到了个人和个人的集合体社会层面。这是党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一个重大转折。

企业是社会经济组织,是构成社会组织的重要部分,企业内的从业人员应当得到全面发展,这是企业管理首先树立的管理观念。

2、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

树立的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首先要求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不论他在企业管理链条中承担什么职责,他都是一种人力资源,要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展演,我们应当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知识的获得权、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社会主义社会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社会的管理者(具体管理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批准的政府机关),为了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首先要将必要的管理知识,传授给每一位企业的员工,使其都有受教育、受培训的权利,企业的负责人也必须懂得对每一位员工进行文化、业务教育是企业应尽的义务,而不是对员工的恩惠,因此企业的教育培训计划应当是企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

企业决策要有足够的透明度,而要做到这点必须加快和畅通企业的信息流,那种过去年代把普通员工视作阿斗,让他们只有执行决策的份,而无知情的权利早已过时,员工参与决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企业的治理法规中应当有所规定。

第二,为员工搭建充分展示其聪明智慧的舞台,提供员工为企业管理献出能力的渠道

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电力工业的工艺过程中更多地不是体力劳动了,自动装置、控制设备、计算机大量应用于各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之中,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可以更多地发挥自己的智力潜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企业管理的理念和具体的管理设计应当为发挥员工的智慧提供广阔的平台和人机对话的条件。在我国企业发展史上曾经较长时间发挥作用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小发明、小创造都曾为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发挥过作用,在西方经典的经济理论和一些实业家们的实践中也都占有一席之地,今天我们提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就要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条件。

第三,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把企业当作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基层的细胞,在较长的时间里,阶级斗争的各类政治运动贯穿于企业的历史进程中,亲历过这一过程的人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即人与人之间不敢讲真话,唯恐被误解成反党反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思潮,最基层的生产班组也被施以突出政治的各项活动所左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把中心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恢复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基本功能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成为其重要的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包括团结友爱的爱心,坦诚豁达诚信,互帮互助的友情,刻苦好学的气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确立企业文化,我们还要把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美德贯穿于其中。

3、重视团队的作用

在彼德·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专门把建立共同愿景发挥团队精神列为企业管理五项修炼中重要的一环。电力工业是一个技术构成较高,各工艺环节紧密联接,协调配合的产业,因而发挥团队的作用更显突出。

发挥团队的作用是我国电力企业管理的历史经验总结,在当前要进一步发展团队作用,我认为应当抓好以下几件事:

第一,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确立企业文化,它们的高度融合就成为企业管理的灵魂,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在的东西,而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内部各要素整合的纲领。它们的结合是发挥团队精神的支柱和鲜明的旗帜,没有这样的支柱和旗帜,就不足以凝聚员工,就不能形成合力。

第二,企业组织扁平化。随着信息源的开发和信息源的扩充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过去那种金字塔式的决策——指挥系统,已经显现出其效率低,保守的缺陷。现在不论各级领导甚至普通的员工在信息的获得上有了很大的共同平台,谁也不比谁占先,当然,随着企业内部管理信息上网这种平等性更加明显,把企业的某些具体决策授权给事业部的已经具备条件,于是企业组织扁平化就可提上议事日程。

第三,加强班组建设,提高他们的综合单独作业能力是搞好企业管理的基本功,不论是发供电企业,还是施工修造企业,大量的作业是落实到班组的,班组是企业管理的细胞,运行管理、工程管理、工艺管理是如此,安全管理也是如此。加强班组管理,关键是选好班长,班长选用要突破过去的老经验老模式,要选派有学历、懂管理又有一定专业特长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工担任。

4、把重视人的生命视作企业安全管理的第一需要

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要做一些调整,首先是要把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当人身安全与经济利益或其他的安全发生冲突时要无条件地服从人的生命,劳动者的劳动条件的改善,职业疾病的防治,生产环境的优化,生产工具设备的技术进步,确保人员安全的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都应当是安全工作部门的职责,其次对于设备和系统发生的事故要客观地对待,我们在过去一段较长时间内对电业安全的责任压得太重。电业是一个高事故风险的行业,设备的损坏往往不是一个工位的暂停工作(如机械加工业那样),而会殃及电网的短路,造成多个工位的暂停工作,甚至会影响到系统。而电业的事故又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强调的是控制或降低事故的相对频繁度——通常用故障强度的概念来表述,对个别事故的调查分析是为了探求其内在规律。第三我们要从大量的事故中提炼出统计规律而不过分强调个人的责任,因为一个好的制度设计可以较好地避免因为个人违章而招致事故的可能。

三、用人本主义理论和实践指导企业安全管理

用人本主义理论和实践指导企业安全管理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我们共同探讨,而且这种探讨也刚刚开始。我认为可以从安全管理的具体工作的人本属性上去加深认识,不断实践。

1、人身伤亡事故的零指标管理

尽管在实际工作中人身伤亡事故是难以避免的,而作为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仍应确立人身伤亡事故的零指标管理,这是企业管理体现人文关怀的一种追求。要做到伤亡零指标,就必须跟随一系列的技术组织措施,分析威胁零指标实现的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2、建立新的事故统计评价体系,放松对事故责任者的惩治代之以提炼规律,完善制度,重视激发员工内在活力,使安全措施的落实处于主动之中。新的事故统计评价要着眼于对重大的倾向性的多发事故的探究,对事故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新的统计分析体系要突出员工通过事故的统计分析启发心灵感悟,是一种全员参与的分析方法,对于一个企业一年中的发生的各类事故,要求不只是专业管理部门的要做统计分析,要求大部分班组长都要带领班组员工进行分析,建立分析模型可以不设任何框框,让员工尽情发挥,使统计分析成为一种员工自我教育、启发心智的过程。

3、提高安全防范的科技含量,发挥员工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要相信大量的事故是可以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加以防范的,因而企业安全管理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针对事故易发环节制订用科技手段来防范的计划,这是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物质基础。

4、加强安全设防水平与投入的综合分析

企业安全设防水平与投入的资金、人力有正相关关系,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安全与经济的关系,一般地讲企业的安全度越高,其安全的机会成本就越低,反之就会增高,而企业的安全设防水平越高,所需要投入的资金也越高,因而其平衡点应当是企业的安全投入与由于事故所增加的支出相平衡。一些实证技术学派专家曾经试图创立一个方程式来解出因为开关故障而导致停电损失和为提高开关的可靠性而增加投入的最佳点,这需要大量的诸如单位停电损失,开关的可靠性函数及可靠性与投入的相关关系等数据,而这方面的基础工作又相对薄弱,此外一个企业的安全相关因素很多,要列出一组这样的多函数并上机计算是一个相当繁杂的过程,需要我们着手研究。

5、企业危机管理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多元化社会,任何企业都处于风云变幻的环境之中,企业无法避免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

企业危机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归纳来说,不外以下的表现形式,即信誉危机、产品危机、财务危机、财产危机,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由于电力的输配销售是垄断的,因而一般不会发生企业倒闭破产的危机,但电力供应的暂时中断有可能危及经济和社会,所以电力企业危机是一种更为紧迫的危机,主要表现形式则为:

1)电网运行的失稳从而导致电网瘫痪或局部的大面积停电,殃及社会安全和经济损失;

2)电力事故造成电力主设备的损坏;

3)不可抗力因素或人为原因造成人身的伤害;

4)不论何种原因造成的核辐射、重污染物的泄放。

企业的安全管理要把危机管理列为重要内容,为此要构建企业危机的管理体系。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是危机预防,其主要措施是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把危机的发生视为一种可能的常态,危机预防要有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培训教育措施和制订方案。

第二是危机感知和信息传递。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包括危机监测、危机预测预报和危机的预控。危机信息传递,要做到人员传递关系和传递技术保障的落实。

第三是危机处理,当危机发生并经系统传递至最高指挥者时,要启动危机处理程序,这一程序是预先编制的各类预案中的一个,但任何时候都会有例外发生,此时要靠指挥机关参谋人员的谋略和指挥者的决断。

危机处理的原则首先要顾及公众利益,人的生命安全要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企业自身的利益。

危机处理到一定阶段时应向公众发布,开解正确的信息传播渠道,向外发布的信息要真实、真诚和准确。

第四是总结,以调查分析,损失评估,处理过程评价,经验教训,汲取以及对危机处理预案的校正等。

6、差错管理

大量的事故表明人为事故的发生均有其前兆,其中之一就是差错,而差错的发生又与人际交流、领导决策、工作负荷分配以及工艺不合理制度漏洞等因素有关,因而消灭差错或大量减少差错将是安全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

差错虽然多种多样,然而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由于人员的注意力分配不当或注意力分散或疲劳招致的注意力短暂缺失所造成的,并不是所有差错都会发生事故,但任何事故中必有差错的因素在内,此外还必须分析差错是违规故意还是非故意的习惯所致。

差错管理要抓好以下的环节:

一是规范化,电力是一项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产业,要坚持凡能由机器设备代替人力劳动的工艺都应实现非人工操作,而凡需人工操作的任何工艺都要规定规范的操作程序,多年行之有效的两票三制在任何时候都要强调执行。把各级各类检查单引入电力企业的运行检修和工程施工之中。

二是科学地分配好工作,提高团队和个人预防差错的能力,合理分配工作时间,不要使人员过于劳累,特别是脑力劳动,一旦感到吃力的时候,差错就会出现,工作要忙而有序,现场要整洁卫生。

三是提倡人员的互防互纠,人的智力总会有差别,人的经验也有丰贫之差,先察觉到差错的人要提醒和帮助其他人防止差错,喊话和复颂,交叉检查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第8篇 在企业安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必然性

一、安全管理的人本观念的涵义

所谓“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根本。安全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安全管理主体在安全管理实践中确立,并适用于安全管理实践的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旨在调动人的安全生产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安全思想观念体系。安全管理的人本观念的内涵,具有以下几个层面的规定。

①安全管理过程的起点必须是人,将满足人的安全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安全生产潜能的全面发挥,作为安全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

②人是首要的安全管理客体。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和安全管理手段,首先作用于被管理的人,再通过被管理的人发挥能动作用,协调与运用好其他要素。

③人本观念除了将人作为安全管理客体的中心以外,还同时确认安全管理主体是整个企业安全管理活动的中心。因此,安全管理主体自身素质的完善、安全管理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取向的合理化,同样是安全管理主体必须关注的重要安全管理目标。

④人本观念中的“人”,不单指现实安全管理活动中具有自己意志、利益和作为的个人,而且也指具有共同安全生产目的和安全工作协作关系的个人所结成的群体和组织。

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安全管理的人本观念并不完全由组织生产力的管理实践而派生出来,不论作为安全管理主体,还是作为安全管理客体的人,都反映和代表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人本观念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受到历史和社会制约的、具体的人,安全管理的人本观念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把“抽象的人”还是把“具体的人”作为安全管理的根本,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安全管理人本观念的界限。

二、确立和运用安全管理人本观念的必然性

安全管理人本观念的确立与运用,既是人类历史上漫长安全管理实践的发展趋势,又是现实安全管理活动中提高安全管理效率的客观要求;既可转化为有效协调安全管理客体各要素的手段,  自身又是安全管理主体所追求的目标。每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在安全管理中确立、运用人本观念的必然性。

1.在安全管理客体诸要素中,人是惟一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作为安全管理客体的诸要素,孤立地看,有人的要素,物质资源要素、科学与技术要素、信息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观念要素等,这些要素视其发生联系和发挥作用的不同形态,可区分为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不管是自然系统还是人工系统,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是各要素中最活跃的,惟一起主导作用的要素。首先,从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之间关系看,物的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要素的影响。比方说,人的安全技能和工作水平的提高,人的安全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会开拓新的物质生产领域,也会

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物的要素。物的要素再先进,也必须由人使用和管理,否则只是一堆废物。其次,从人的要素与科学技术要素的关系看,科技成果是人类在劳动、生活实践中通过分析、研究在科学或技术上所取得的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结果。离开了人的实践和思维活动,就不会有科学技术。人类自身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追求自身的完善,成为推动科技要素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因。再次,从人的要素和信息、时间、空间等要素的关系上看,人的能力的发挥,包括认知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发挥,虽然受到时空条件和所掌握的信息的完整准确程度的限制,但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在一定程度突破时空的限制,如通过努力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有限时间,可以改变生态、自然地理条件,也可以通过不完整的信息的分析、综合,得到符合实际的预测结果。

可见,人的要素不同于作为安全管理客体的其他要素,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本身单纯作为劳动力的存在来看,也是自然对象、是物,不过是活的有意识的物,而劳动本身则是这种力的物质表现。”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只有把人的因素作为根本,才能依靠被管理的人去组织协调物的要素和其他管理要素。

2.从安全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看,“以人为本”是各管理流派殊途同归的共识

安全管理思想是伴随着管理实践产生、发展的,安全管理实践除了具有一般实践活动的属性之外,其最显著的特性就是贯穿于其他各种实践形式之中,涉及包括改造自然界,改造人类社会各领域的所有实践活动。因此,实践主体的多样性,必然导致管理思想的多样化。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就已出现过重视人,主张以人为本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如《管子》中就明确指出: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孔子则主张“礼义治国”,希望推行以“礼”为核心的管理目标,以“义”为特征的管理方法。孟子更是主张“仁政治国”,认为“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从宋代曾巩的“节用裕民”主张,到明代丘溶的以“人君之治,莫先于养民”的经济放任思想,都体现着这一思想脉络。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也不会重视人才的真知灼见,如魏国刘劭著《人物志》三卷,南北朝时的杂家著作《刘子》,对人才的地位与作用,人才的考察与选拔,人才的使用与流动,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等都有了较完整的归纳和论述。

许多管理学著作认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对“落实管理理论”的发展。古典管理理论主张用经济刺激和严格管理监督来提高效率,一方面促进生产力发展,但物的利用程度逐步趋于极限,同时也加剧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光靠加强对“物”的管理,并不能缓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因此,强调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理论学派。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管理理论的各个学派具有相互交汇、融合的趋势,原来强调从工作出发,以事为中心的学派,开始引入了社会心理方法。而单纯研究人际关系、人群关系的各学派,也开始探寻如何做到“人事并重”、如何将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技术系统相结合。欧美管理学界在管理比较研究中,对日本企业从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出发,注重培养企业精神的做法,也基本给予肯定。这种种现象表明,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成为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主流。确立和运用管理的人本观念,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必然要求。

3.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在于人的素质

(1)安全管理主体的管理能力是衡量其安全管理水平高低的综合性标准  静态地看,企业安全管理者的素质是德和才的统一,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知识(包括安全专业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与实际安全生产管理技能的统一。然而,安全管理过程是个复杂多变的运动过程,同时又是安全管理主体有目的的自觉实践过程。因此,安全管理主体能力高低,同时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安全管理主体所具有的多种素质;二是安全管理主体是否具有发挥各种固有素质的主动精神和负责精神。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要提高安全管理主体的素质。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安全管理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安全管理客体的素质也影响着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除了作为安全管理客体的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相结合,必须有物质上的对应要求之外,作为安全管理主体的人与作为安全管理客体的人也有素质上的对应关系。被管理者的素质过低,无法如实接收和理解安全管理主体发出的各种安全管理信息;另一方面,也无法发挥自我约束、自主管理功能。可见,只有把安全管理主体和安全管理客体的人作为管理的中心环节,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人本安全管理8篇

安全管理的人本原理,1.人本原理的含义 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人本原理。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人本信息

  • 人本安全管理8篇
  • 人本安全管理8篇14人关注

    安全管理的人本原理,1.人本原理的含义 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人本原理。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 ...[更多]

相关专题

安全管理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