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安全管理 > 安全管理

产生安全管理4篇

发布时间:2022-10-17 09:00:07 查看人数:59

产生安全管理

第1篇 安全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作为企业管理一部分的安全管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人类进行有效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我国的古代典籍《周礼》、《孟子》、《孙子》等都对管理及其职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使工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革,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使得企业管理应运而生。但是,管理形成一门科学,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情。1911年美国的泰罗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主张通过分析研究企业的数据资料,发展科学的管理方法;主张对工人严格挑选和培训,以发挥其最大能力;主张明确分工,制定工作标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

安全管理伴随工业生产的出现,又随着生产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1929年美国的海因里希发表了《工业事故预防》一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当时的安全管理思想和经验,是安全管理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在其后的时间里,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管理科学中新理论、新观点不断出现,安全管理内容也不断充实、发展。《工业事故预防》一书差不多每10年修订一次,努力反映当代最新的安全管理理论和实践。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旧中国,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代理人手里。他们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把工人当作奴隶和牛马,让工人在缺乏最起码的安全措施、极其恶劣的劳动条件下工作,他们采取的管理手段是为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工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工人阶级成了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人。党和政府对职工安全和健康十分重视,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在劳动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建立、健全了各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颁布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标准。在安全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下企业管理工作的需求,人们努力探索新的管理原则和方法。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介绍到中国,国内的安全管理人员也积极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安全管理模式。行为科学的观点、现代管理科学的思想、系统安全的原则和方法使人们思路开阔,观点更新。危险源辨识、安全目标管理、企业安全评价等新的安全管理方法在工业企业中逐渐推广;“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宏观安全管理体制已经形成。

特别是以鞍山钢铁公司的“0123安全管理模式”(鞍山钢铁公司首创“0123”安全生产管理模式。“0”即实现人身死亡事故为零;“1”即一把手负责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2”即标准化作业、标准化班组建设;“3”即全员教育、全面管理、全线预防。)为代表的、符合中国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实际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在安全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迅速进步。

第2篇 防止三氯化氮产生积聚安全管理标准

1目的

为了预防三氯化氮在生产系统中的产生、积聚而发生的爆炸事故,规范三氯化氮的检测、控制管理,特制定本标准。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贮运过程中为预防三氯化氮危害而采取的相关操作与措施。

3管理职责

3.1生产技术部具体负责对各系统总铵含量提出具体检测要求。

3.2质检部门负责对水、盐、辅剂系统中的总铵按标准要求或生产技术部提出的检测要求进行定期分析,定期检测液氯储槽等储存设施中三氯化氮含量。

3.3安全环保部负责定期组织相关部门检查本制度执行情况。

4管理要求

4.1防止三氯化氮产生

4.1.1加强物料管理

4.1.1.1原盐的管理:首先要避免运输、堆垛、仓储过程含铵物质污染原盐。

4.1.1.2精制剂、助沉剂的控制:在盐水精制过程中,应选用不含铵或含铵低的精制剂、助沉剂等辅助用剂。

4.1.2做好物料检测

4.1.2.1定期对原盐总铵和无机铵含量进行分析,必要时调整盐种。

4.1.2.2定期对水源进行分析。使用化肥的季节要加强水源监控,应严密监视化肥对水体的污染,避免化盐水含铵量超标。

4.1.2.3加强入槽盐水的分析,随生产情况调整分析频次。

4.2防止三氯化氮积聚

4.2.1应加强氯气液化系统换热器内漏的定期检查,防止冷媒窜入液氯系统。

4.2.2各种液氯生产、贮存容器的使用温度应低于45℃,盛装的液氯严禁完全气化,必须留有足够的液氯余量。

4.2.3液氯储槽等贮存设施应定期排污,每月不少于一次。

4.2.4液氯储槽等贮存设施定期做三氯化氮含量分析,气体三氯化氮体积分数严格控制在50×10-6,如高于此指标,则增加排污次数,确保三氯化氮含量低于指标。

4.2.5对液氯贮罐每年彻底清洗一次。

4.3排污处理三氯化氮控制

4.3.1在排污时必须带液氯排放,即禁止“干排”。有文献表明,在液氯残液中三氯化氮质量分数

4.3.2排污物中的nc13质量浓度不得超过60g/l( 质量分数为4.13%) ,如发现排污物中的nc13,质量浓度大于80g/l, 应增加排污量和排污次数,并加强检测,如排污物中的nc13质量浓度大于100g/l时,应采取停车等措施查找原因并妥善处理。

4.3.3采取停产等措施查找原因并妥善处理,例如加入适量的四氯化碳或氯仿等稀释后方可排污,防止nc13在排污管线或排污阀内富集达到一定浓度而发生爆炸。

4.4液氯钢瓶使用注意事项

4.4.1不许使用加热钢瓶的方法抽提钢瓶内液氯或氯气。只能靠瓶内液氯在常温下气化产生的压力把瓶内氯气或液氯压出。通常,当三氯化氮含量低时,可放出氯气;当三氯化氮含量高时,应放出液氯;当停止使用液氯时,应将钢瓶到用氯设备之间的管道用氮气或压缩空气吹净残留于管道中的液氯和三氯化氮。

4.4.2用户在使用中严禁将液氯气化用完。钢瓶内禁止产生负压或物料倒灌混入有机物等物质,可配置缓冲罐。但要进行定期排污和分析三氯化氮含量。

4.4.3液氯充装应定期清洗钢瓶,或每次充装前检查确认并抽空钢瓶中的剩余物。应对重瓶进行定期抽检,确定三氯化氮含量,含量高时应谨慎处理,以免在清洗或抽真空时发生爆炸。

5本标准由安全环保部负责解释、考核,下发之日起开始执行。

第3篇 防止三氯化氮产生、积聚安全管理标准

1 目的

为了预防三氯化氮在生产系统中的产生、积聚而发生的爆炸事故,规范三氯化氮的检测、控制管理,特制定本标准。

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贮运过程中为预防三氯化氮危害而采取的相关操作与措施。

3 管理职责

3.1生产技术部具体负责对各系统总铵含量提出具体检测要求。

3.2质检部门负责对水、盐、辅剂系统中的总铵按标准要求或生产技术部提出的检测要求进行定期分析,定期检测液氯储槽等储存设施中三氯化氮含量。

3.3安全环保部负责定期组织相关部门检查本制度执行情况。

4 管理要求

4.1防止三氯化氮产生

4.1.1加强物料管理

4.1.1.1原盐的管理:首先要避免运输、堆垛、仓储过程含铵物质污染原盐。

4.1.1.2精制剂、助沉剂的控制:在盐水精制过程中,应选用不含铵或含铵低的精制剂、助沉剂等辅助用剂。

4.1.2做好物料检测

4.1.2.1定期对原盐总铵和无机铵含量进行分析,必要时调整盐种。

4.1.2.2定期对水源进行分析。使用化肥的季节要加强水源监控,应严密监视化肥对水体的污染,避免化盐水含铵量超标。

4.1.2.3加强入槽盐水的分析,随生产情况调整分析频次。

4.2防止三氯化氮积聚

4.2.1应加强氯气液化系统换热器内漏的定期检查,防止冷媒窜入液氯系统。

4.2.2各种液氯生产、贮存容器的使用温度应低于45℃,盛装的液氯严禁完全气化,必须留有足够的液氯余量。

4.2.3液氯储槽等贮存设施应定期排污,每月不少于一次。

4.2.4液氯储槽等贮存设施定期做三氯化氮含量分析,气体三氯化氮体积分数严格控制在50×10-6,如高于此指标,则增加排污次数,确保三氯化氮含量低于指标。

4.2.5对液氯贮罐每年彻底清洗一次。

4.3排污处理三氯化氮控制

4.3.1在排污时必须带液氯排放,即禁止“干排”。有文献表明,在液氯残液中三氯化氮质量分数

4.3.2排污物中的nc13质量浓度不得超过60g/l( 质量分数为4.13%) ,如发现排污物中的nc13,质量浓度大于80g/l, 应增加排污量和排污次数,并加强检测,如排污物中的nc13质量浓度大于100g/l时,应采取停车等措施查找原因并妥善处理。

4.3.3采取停产等措施查找原因并妥善处理,例如加入适量的四氯化碳或氯仿等稀释后方可排污,防止nc13在排污管线或排污阀内富集达到一定浓度而发生爆炸。

4.4液氯钢瓶使用注意事项

4.4.1不许使用加热钢瓶的方法抽提钢瓶内液氯或氯气。只能靠瓶内液氯在常温下气化产生的压力把瓶内氯气或液氯压出。通常,当三氯化氮含量低时,可放出氯气;当三氯化氮含量高时,应放出液氯;当停止使用液氯时,应将钢瓶到用氯设备之间的管道用氮气或压缩空气吹净残留于管道中的液氯和三氯化氮。

4.4.2用户在使用中严禁将液氯气化用完。钢瓶内禁止产生负压或物料倒灌混入有机物等物质,可配置缓冲罐。但要进行定期排污和分析三氯化氮含量。

4.4.3液氯充装应定期清洗钢瓶,或每次充装前检查确认并抽空钢瓶中的剩余物。应对重瓶进行定期抽检,确定三氯化氮含量,含量高时应谨慎处理,以免在清洗或抽真空时发生爆炸。

5 本标准由安全环保部负责解释、考核,下发之日起开始执行。

第4篇 安全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作为企业管理一部分的安全管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人类进行有效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我国的古代典籍《周礼》、《孟子》、《孙子》等都对管理及其职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使工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革,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使得企业管理应运而生。但是,管理形成一门科学,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情。1911年美国的泰罗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主张通过分析研究企业的数据资料,发展科学的管理方法;主张对工人严格挑选和培训,以发挥其最大能力;主张明确分工,制定工作标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

安全管理伴随工业生产的出现,又随着生产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发展。1929年美国的海因里希发表了《工业事故预防》一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当时的安全管理思想和经验,是安全管理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在其后的时间里,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管理科学中新理论、新观点不断出现,安全管理内容也不断充实、发展。《工业事故预防》一书差不多每10年修订一次,努力反映当代最新的安全管理理论和实践。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旧中国,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代理人手里。他们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把工人当作奴隶和牛马,让工人在缺乏最起码的安全措施、极其恶劣的劳动条件下工作,他们采取的管理手段是为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工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工人阶级成了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人。党和政府对职工安全和健康十分重视,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在劳动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建立、健全了各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颁布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标准。在安全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下企业管理工作的需求,人们努力探索新的管理原则和方法。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介绍到中国,国内的安全管理人员也积极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安全管理模式。行为科学的观点、现代管理科学的思想、系统安全的原则和方法使人们思路开阔,观点更新。危险源辨识、安全目标管理、企业安全评价等新的安全管理方法在工业企业中逐渐推广;“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宏观安全管理体制已经形成。特别是以鞍山钢铁公司的“0123安全管理模式”为代表的、符合中国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实际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在安全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迅速进步。

产生安全管理4篇

安全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作为企业管理一部分的安全管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人类进行有效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我国的古代典籍《周礼》、《孟子》、《孙子》等都对管理及其职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18世纪下半叶,工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产生信息

  • 产生安全管理4篇
  • 产生安全管理4篇59人关注

    安全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作为企业管理一部分的安全管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人类进行有效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我国的古代典籍《周礼》、《孟子》、《孙 ...[更多]

相关专题

安全管理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