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雷雨评课稿设计案例 第2篇设计封面和封底的评课稿 第3篇印制线路板的设计与制作的评课稿 第4篇头饰设计评课稿 第5篇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优秀评课稿 第6篇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评课稿 第7篇初中体育课评课稿设计 第8篇你会设计邮票吗评课稿 第9篇八年级《工业设计》评课稿 第10篇《板报设计》评课稿 第11篇《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设计 第12篇设计的一般过程的评课稿 第13篇普罗米修斯评课稿设计及听课有感 第14篇《头饰设计》评课稿 第15篇设计的一般过程评课稿
第1篇 雷雨评课稿设计案例
雷雨评课稿设计案例
李老师:《雷雨》一课是我们二年级组集体备课的展示,从初接教研任务到撰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再至一而再再而三地试教、改教案,至最后这堂课的呈现倾注了曾妮老师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也倾注了组内老师对她的关爱与帮助,尤其是我们的黄老师,可以说是字字句句、手把手地教。这个磨课研课的过程对于年轻的曾老师来说就是一次宝贵的历炼,也一定能促使她蜕变与成长;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也在协作过程中学到很多,受益匪浅。
这堂课虽然谈不上是一堂高质量的研讨课,但是我依然能从中收获良多:
首先,语文教学要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读。阅读教学总得读,课文的内容和情感是需要通过学生的声音来再现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的读做到了,层次分明,方式多样。初读的感知,精读理解,默读、范读、自由读、男女分组读、比较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得课堂书声琅琅。在读的过程中老师也注意到了读的方式与目的的统一,需要思考的地方要求学生默读,需要学生读出感情的时候则要求学生大胆的自由地读,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很有帮助。
其次,曾老师努力挖掘了教材的语文因素,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学习雷雨前部分抓住“垂”、“压”等词语反复品读,感悟雷雨前乌云、树叶、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是怎样的?从而体会雷雨前天气的闷热,紧接着,又通过一系列的越来越怎样来体会作者是按照天气的变化顺序来描写雷雨前的景象,先是闷,再是风,然后是闪电和雷声,以此来感受雷雨前天气的变化之快。
还有更值得一提的是,曾老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如: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既有雷又有电的景象吗?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雷雨中的景象吗等等,试图充份利用课堂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
以上是我个人的两点体会,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所要努力的方向。
田老师:
和前几节试教课相比较本节课进步很快。整体感觉不错。从刚开始的紧张备课到说课直到现在呈现出来的这堂课,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曾老师在进步我也不在不断的学习中。
第一:主线清晰,主次分明,但细节目标不明确。
第二:紧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写作顺序。在授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学习课文。找出雨前周围的变化。重点分析词句:黑沉沉、压、叶子一动也不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许多让老师意料之外的语言。
第三:抓住重要的词句进行训练但是训练不够充分,点到为止。如雷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通过看图来想象,我觉得这是本课的重点。
第四:图文相依,但学生的观察不够充分。图画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此处似乎有点颠倒了顺序,我认为应该向看图充分想象然后再来分析文字,进而达到更高一层次的理解。而且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相应的指导一下观察方法和顺序。
最后在全文分析之后朗诵全文达到一个彻底理解的程度。
黄老师:
雷雨》这篇课文以优美的文字描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在以二年级组为单位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我带着“学生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来看曾妮老师执教的《雷雨》一课。
一、 教学主线清晰,但细节目标不够明确。
曾老师教学从整体入手,先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明白课文写的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再深入到局部,按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顺序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读书了解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不同特点,再回归到整体总结全文,较好地把握了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教学主线非常清晰。并且紧扣雷雨前、中、后的特点进行设问,如雷雨前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雷雨中问“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雷雨后的景象是怎样的?这样设问,比较符合低年级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年龄特征,有益于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细节目标显得不够明确,如“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到底要让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老师应做到心中有数。
二、 语言文字训练比较贴切,但训练不够扎实有序。
阅读教学万变不离其宗——语言文字训练才是根本。曾老师从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特点出发,采用换词法理解“垂”,借助乌云图理解“压”,运用比较朗读理解“叶子不动,蝉不叫”与“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的不同表达效果,运用采访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思维,理解“坐”和雷雨后那种清新畅快的感觉等。应该说这些语言文字的训练方法比较常用,也比较符合文本的特点,是贴切的,但是在训练过程中有欠扎实有序。如:理解“垂”,学生理解过后再齐读然后又去比较“垂”与“掉”,应该先比较再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句子,顺序才对。又如“蜘蛛又坐在网上了”的“坐”,从学生朗读的效果来看,学生一直在强调“又”并未强调“坐”,说明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并未完全对“坐”的`“悠闲”理解到位,训练还有欠扎实。
三、 学习课文图文相依,但看图与学文顺序本末倒置。
课文有两幅图,图画是供学生观察的对象,又是理解的凭借。教学中,曾老师让学生先看图,表述图意,再学文,用“课文是如何描述这场雨下得大,下得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描写这场雷雨的,并指导朗读,拉近了学生观察图画与作者观察生活之间的距离,又利于理解文中的词句。但是本文非看图学文,因此应先学文,再借助图加强理解,不能本末倒置。
四、 教学方法把握比较准确,但学生整体朗读欠充分。
本文文字优美,宜以读代讲,在读中体会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特点,以及课文是如何通过生动准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些特点的。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读的形式也比较多,用得较多的是引读和个别读,但是整体性朗读欠充分。因为课文写的是雷雨前、中、后的不同特点,即雷雨的全过程,那么在未打下课铃有时间多的情况下,可以整体性朗读雷雨的全过程,用朗读来表现雷雨前、中、后的不同特点。
五、 课堂教学看中预设,但忽略了生成性的教学资源。
从教学全过程来看,曾老师备课认真详实,但看得出教学过程中曾老师比较看中教案和预设,对教学对象——学生有所忽略。那么课堂上如何跟着学生走,顺着学生的学习状况,特别是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相机的引导、点拨、反馈与调控,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去思考和探索的。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看法,不一定正确,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薛教授:
优点:
1、读比较充分,以读为本,通过读书体会雷雨前后的变化。
2、设计到位,从体会感觉到读出感觉,遵循低段学生心理学习的过程:阅读课文——体会感觉——读出感觉。
3、抓住词句的比较加深对文字功用的感性认识帮助读,例如两个按点的有效设置。
4、典型句式的训练有所设计,如“越来越——”,建议适当拓展,不仅抓住教材里面的,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5、互动软件使用在本堂课的选点恰当,设题简明,调学有效。
6、板书达到了三个“精”:内容精当、文字精炼、结构精巧。
不足之处:
1、整体朗读不够。
2、讲论“挂”时体会不够,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体会,如美化房间要挂点什么东西,从而体会“挂”是创造美好景象;又如“坐”,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会用词的精妙。
3、这不是看图学文,学雷雨中时先看图再学文这个思路不对,应以学文为主,图只起辅助作用。
4、按点设置还可以广泛一些,从语言因素、语言内容、语言思络去选按点,如作者为什么写得出这么真实的雷雨?也可以设置一个按点即从语言的思路去设置有效按点,另按点的题项还可以丰富点。
第2篇 设计封面和封底的评课稿
设计封面和封底的评课稿
听到这节课,我终于看到真正地实现分组活动与探究式学习。成功地调动了课堂互动气氛。
高老师的课设计严谨。以“选拔杂志小美编”为主线开展选拔活动,各小组自选主题“秦淮觅古、文枢雅韵、七彩科技、follow my tempo” 根据素材制作封面封底。选拔程序为“初试锋芒、学力比拼、大展身手”三轮比拼。
其中学力比拼重在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和剖析力两个环节,印象深刻。其中,鉴赏力,给学生展示精美的封面封底设计,提出您看到什么?悟到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思考,并在课堂上交流。并对封面封底的功能定位、排版特点、基本元素等作形象的语言总结。从而追求“和谐”的设计理念。在剖析力环节,给出作品《放飞》,让学生通过移动、放大、取消组合、右击属性等方法,交流技巧,提出建议。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发现了十多处设计技巧。这里师生之间充分交流,气氛活跃,学生发挥自主探究能力。紧接着进入大展身手环节,课堂成了学生自主创作的天地。高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想法融入设计里。并没有传统地粗糙地放开让学生探究,而是有目的在教学设计下探究。
正如高老师所说,提供方法,提升兴趣,学以致用。互动是明线,技术是暗线,思维是主线,增加学生的思维训练,因为技术是实现人的思维,所以,启发思维应该在先。开拓信息技术的眼界,没有固化美感,因为创意无限。用信息技术的眼光去审视杂志的封面封底。
在评价环节的'末尾,高老师建议让所有的同学把设计好的封面封底呈现在显示器上,鼓励学生下位看看同学的作品。并给优秀小组发放《读者》杂志以作奖励。由于时间关系,要求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虽然没能开展,但我们心中觉得,这堂课的收获已经很明显。收获巨大。
第3篇 印制线路板的设计与制作的评课稿
印制线路板的设计与制作的评课稿
本课是电子技术项目的学习内容。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学生还不具备一般电学知识的前提下,如何使学生理解印刷线路板的设计与制作的基本原理,理解等电位点和铜箔数量的对应关系,成为设计印刷线路板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于“节点”的理解及其分析上,使学生经历分析过程,理解“节点”的意义。进而明确了印刷线路板设计的基本依据,同时初步学会电路图的一般的分析方法。该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如下: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行教学设计重点让学生经历分析电路的过程。找出电原理图、印制电路板图中“节点”与铜箔间的对应关系。使他们感受并理解技术设计的基本思想。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电路分析能力,理解印刷线路板可以多样化设计的技术创新的思想与意识。进一步获得对于电子技术学习的兴趣。
2.课堂教学结构设计科学、合理从所认识的光电报警器及其原理图,理解制作印刷线路板的意义,介绍印刷线路板的制作过程,提出设计问题,进而明确学习任务,在电原理图的'分析中。认识“节点”的意义,在对于“节点”的分析中。明确装配图的设计依据……教学流程严谨,时间安排合理。充分体现设计、制订方案学习过程中的技术分析思想。
3.注重启发性教学从点与点的区别。到“节点”的探寻及其意义的理解,由浅入深的分析。帮助学生主动思考,而后教师精炼讲解。学生经历积极、认真地思考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较深层次地投身到印刷线路板设计问题的解决之中。
显示出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
另外,由简单对应原理图的印刷线路板图的设计,到方便实用的印刷线路板的设计,教学中如何引导并让学生参与和经历更多地活动,如何使他们更深入地的思考和分析。切实体会其中不同变化设计的优势,将会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意识。
第4篇 头饰设计评课稿
头饰设计评课稿
头饰设计评课稿1
这节美术课,真是个精彩的课,充实的课,快乐的课......
一、课开始,侯老师便给小朋友们了惊喜,在小朋友们睁开眼的瞬间,老师头上多了一顶漂亮的帽子,孩子们新奇的眼光那么明显。所以,导入精彩。
二、“学”的过程中,目标明确,切合。这里“能大胆展示自己的作品”真正做到了。
三、“学”的过程中,欣赏尽兴。二年级小朋友认识范围有限,教师的引导起了很大的作用。欣赏的过程中,有皇帝的头饰,有少数民族的头饰,还有动物头饰等,学生在“哇”声中享受着,想象着。教师的讲解清晰丰富,学生尽兴而结。
四、方法指导图文并茂,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步骤,有序开始自己的设计。
五、学生设计有合作精神,作品丰富多彩,有些虽粗糙却更显真实。
六、展示作品时候教师要求加入相关动作,学生们的天真一览无余。最后在“兔子舞”的音乐中展示更把展示推向高点。学生快乐地走下课堂。
头饰设计评课稿2
1.强化次数
本节课我的观测点是强化次数,老师执教的这节《头饰设计》重点在于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用简单的材料美化生活,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老师在这节小课中强化次数共计9次,根据学生表现和呈现的进行鼓励激励学生,细心观察,发现美,创造美。标课的范围是9----12次,对于小课来说,9次对关键项的强化次数基本达到要求。
2.动静转换
本节课,我主要对动静转换这一要素进行了重点观测。老师执教的这堂小课,小动达到2次,分别出现在合作探究的`1.2环节及活动的1.1环节。动与静交替出现,动静转换间隔时间合理,次数符合要求。为了有效、快速实现动静转换老师使用了多种约定,分别有手势约定、学科约定和击掌。在形成单元组时,师生约定配合默契,能使学生快速改变原来的状态,。6人组快速成组,学习方式训练有速,约定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资源利用
这节课,我主要关注了资源利用这一点,老师这节课充分利用了教室里的物质资源,教师在授课时恰当运用教室里的现有资源---多媒体,既节省了纸张又防止了空讲。
在课本资源的运用上,老师能充分利用课本而且深挖课本内容,最突出的是把课本和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做到了资源的有机整合。
总之,这节课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课本资源,老师都能充分的运用,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第5篇 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优秀评课稿
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优秀评课稿
吴老师执教地《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一课,从教学设计到组织形式,都充分体现了生本教学理念。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从学生们积极的课堂表现可以充分的彰显出来;这是一堂洋溢创新的美术课,从学生对未来汽车的想象,到最后的作业展示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在这堂课中,学生是真正主人,吴老师将课堂大胆的放给学生,为我们充分展示了一堂洋溢生本的课堂,学生对于前置性作业的充分准备以及对于本课浓厚的.兴趣点,使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欲极高,乐于表现、乐于发言,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中,学生乐于尝试,学习到了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也是由于这一点,学生对汽车这一话题过高的兴趣,总有说不完的话,而教师又不忍心去打断学生的话语,能充分的放但没有做到良好的收,导致时间控制不太理想,前面的环节侵占了后面的想象与表现的时间。我们的学生已经善于搜集资料,但对于资料的选择与总结还欠缺,他们只善于照本宣科的来读,而并不能简明扼要的概括,很多时候读的与问题并不符,所以在这方面还需要练习,要让学生逐渐养成选择与概括的习惯。同时,对教学要求的掌握也还不够明确,还需继续研究探讨。
第6篇 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评课稿
第7篇 初中体育课评课稿设计
初中体育课评课稿设计
初中体育课评课稿设计
一、 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即在学生练习的必要之处作出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课的开始部分,教师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引导学生想象,创造性地用各种方式来玩呼啦圈,通过各种方式的练习,以达到制定的教学目标;最后进行套呼啦圈发展学生的跑能力,使原本枯燥泛味的跑变成有趣味的运动项目。整个教学过程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教师以启发引导为主,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 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体育教学中应遵循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的原则,本节课的设计集中体现了这一原则。课的开始部分,冯老师让学生玩呼啦圈的开场形式,使学生感到愉快、自然。接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创造性的用各种方式来玩报纸:用呼啦圈跳绳,放在手上转,钻呼啦圈,抛呼啦圈,滚呼啦圈,来发展学生的创作思维;然后做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来抢呼啦圈,发展学生积极争取的精神;接着让学生练习套圈,套中一个得一分,不管学生用任何投掷方式,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和整体精神。最后,进行小组个人的滚呼啦圈和15米放呼啦圈往返跑比赛,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极大限度的发展了学生的跑的能力。
最后结束部分,学生在大风车转、转、转的游戏来结束这节课。不但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得到放松,而且感受到成功后的喜悦。
本节课能够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第8篇 你会设计邮票吗评课稿
你会设计邮票吗评课稿范文
陈老师的的一节美术课,让笔者感触犹深。这节课让所有听课者感受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作的一部作品,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成长;高效课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就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和追求。如:
一、拓展课堂的文化内涵,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随科技的发展,网络电信的发展,“写信”这一传统通讯方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课一开始,陈老师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示了从写信——邮递员收信——工作人员分信、送信——送到收信人手中整个过程,让学生对这一陌生的通讯方式开始熟悉起来。后来又利用现代媒体,向学生普及了与邮票的相关知识:邮票的作用、邮票的起源、邮票的分类等等。还详细教学了邮票的构造:图案、数字、面值、字母等等,以及这些组成部分分别表示的含义。充分展示了邮票方寸之中,所蕴涵的博大精深的邮文化。作为“东方邮都”——高邮的每一个人,了解关于邮票的这些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学会阅读,让学生终生受益
“刚刚我们了解了邮票,现在去一起看看邮票长什么样吧,请打开书到40页。”一听到陈老师上述这句话时,立刻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疑问:二年级的孩子,会阅读吗?然而陈老师接下来的一段话,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看看邮票上有什么图案?写了什么?跟同桌互相边指边看,一幅一幅的.欣赏。找出你最喜欢的那张邮票,并跟同桌说说为什么喜欢它?”这段话不仅向学生规定了阅读内容“邮票上有什么图案?写了什么?”,还教给了学生阅读方式“跟同桌互相边指边看,一幅一幅的欣赏”,且明确了阅读目标“找出你最喜欢的那张邮票,并跟同桌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具体的阅读内容、细致的阅读方法和明确的阅读目标,为接下来学生阅读活动的有效性提供了保障。比较陈老师安排二年级学生阅读后,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场面。再回想起自己上课时,安排五年级学生阅读书上相关知识后无人应答的现象,感叹原来问题真的不在于学生。阅读一个人的重要性,在此无需多言大家心知肚明。学会阅读,终生受益。
三、充分表达,展示学生自我
陈老师总是很亲切,在和风细雨中缓解学生紧张的心理,平衡双方气场。教学过程中还常常提出高水平问题和开放性问题,问题提出后名师们也并不着急给孩子提供“最好答案”,而是给孩子思考的时间,适当放宽交流内容的范围。如阅读后,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喜好与想法。而且,陈老师对学生回答的反馈很具体,能围绕教学内容激发孩子进一步思考。并对学生回答的内容做出积极的反应,让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与想法是有价值的,并且感受到他们言行得到了老师的重视。有了足够的、积极的回应和充分的思考时间,连那些开始沉默的孩子也开始积极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有大灰狼的那张,因为它的颜色是桔红色的。”还有学生说:“我喜欢上面有个人拿着树叶的那张,因为像拿着弓箭。”还有学生说:“我喜欢做体操的那张,因为这个小朋友和我一样喜欢运动。”……在轻松的氛围里学生充分展示着自我,课堂上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节课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遗憾,那就是:课结束的时候,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完成自己的作品;没有来得及将奇特的构想、生动有趣的绘画、精美的制作展示出来,与大家欣赏。
通过这次课堂竞赛活动的参加与观摩,理解了:课堂的高效,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丰富而充实,而且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诗意和灵动,充满智慧和创造。
第9篇 八年级《工业设计》评课稿
八年级《工业设计》评课稿
10月31日,本组杨晓珍老师在永嘉实验中学八(13)上了一节《工业设计》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三让助学教学理念。首先,杨老师从备课、教具的准备来看,准备的相当充分,每个环节安排得有条不絮,环环相扣。教学过程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杨老师语言幽默、风趣,课堂中随机应变能力强。学生作业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设计课,让人耳目一新。
课前准备,杨老师就把六人分为一组,选好组长,并发下表格。导入时,杨老师直接进行了角色扮演自己是老板,学生是设计师,后面的背景换成了:“真舒适家居公司椅子产品招标见面会”,勾起了学生的兴趣,老师的一句“五分钟内设计一把适合我的'椅子,你们要先知道客户的需求。”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学生提问非常积极主动,老师的身高,体重,爱好,全班学生手举个不停,其乐融融。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杨老师的这节欣赏课摆脱了一般设计课的教法—学生看很多图片,老师不停的讲的模式。提前发的图片资料,让每个学生自己看,自己总结,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思考,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了美术课中的创新,达到了新课程标准里的精神。其次,环环相扣,看完图片后,讲完图片后,让学生总结思考,总结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课还难在怎么设计作业上,杨老师每人一张表格,让学生把创意写下来,老师读。这点让我感觉到美中不足,作业记录当堂完成,或者让学生自己讲,这样效果更好。
杨老师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语言幽默,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层层深入,语言富有正面积极性,总结发言非常好,让人受到鼓舞,这是美术老师非常难能可贵的。使我们看到一个年轻教师的基本功和课前准备十分到位,还有她的个人魅力,幽默感。
她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对设计课的创新——在设计课中进行角色设定的转换,这种创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想,使我们在以后的设计课中能挖掘出更多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同时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要去关注的,比如作业设置问题,后面的图片是否太多,而换一个提高的环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环节设置,达到教学目标,并提升自己的素质和对课堂的掌控。
第10篇 《板报设计》评课稿
《板报设计》评课稿
这课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美术课。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美术课,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老师打破了传统的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 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学内容没有局限教材和书本,而是根据初一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老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放性;其二,独特新颖的舞台主持加竞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其三,本课教学中用到的许多艺术字、广告字是学生自带的、大量字画来自学生生活,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其四,学生进行创作《板报设计》时,有的拿画笔画,有的用彩纸旧挂历纸去剪贴,每个同学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表现,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具有开放性。
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2、采用“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
“互助互动”的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许燕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生生、师生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
3、教学态度严谨认真
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课件精美、教案熟练。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练习先易后难,先个体后合作,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透彻地研究过教材,在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4、教师素质良好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学生参与率高,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当然,在赏评《板报设计》的同时,我们也有以下思考:好动、好问、好说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利用这份天性,为学生创设条件。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要把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课堂中如何把学习的自主权更完全地还给了学生,教学生学会学习,努力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总之,《板报设计》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单纯的技能训练,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解脱出来,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中,学生的心情一直处于快乐和兴奋的愉悦状态,是一堂新课程标准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
第11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习乘法的初始课,既重要又不易理解。敢于挑战这节课并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足以见证付老师的教学功底。
纵观这节课,付老师能根据新课标精神、在深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抓住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3、怎样用乘法表示。
本节课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有很多, 但最让我欣赏的有以下几点:
1、注重激励
开展男女生摘星大比拼的激励措施,激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给孩子营造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他们的学习是轻松的、愉悦的、高效的。
2、条理清晰 重点突出 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①开始,根据摆同样图形所需小棒的根数来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当孩子汇报起来很长很麻烦且听得不够清楚时,付老师及时引导孩子:怎样说大家才能听的更明白?这样能很好地凸显相同加数的个数。
②然后,根据几个加法算式进行观察并引导孩子思考: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样做能很好地凸显加数必须是相同的。
③在教学加法改写成乘法这一环节时,注重学法指导。 一看:看相同加数是几。二数:数一数相同的加数有几个。三乘:把相同的加数和加数的个数相乘。使得孩子们在后面的改写中有据有依、有章可循,正确率相当高。
④在练习改写时,先让孩子尝试着选一题改写,再解释每个乘法中各个数字所表示的含义。不但巩固了改写的方法,而且加深了孩子对乘法含义的理解。
⑤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师又出示了5+4+1这个加法算式。先让孩子改写成乘法,当孩子们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及时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展开讨论。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价值,可以说即及时又必要。
3、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 并给予具体方法的指导
本节课有好几处运用到合作。如:观察情景图,把你观察到的说给同桌听;又如:同桌合作用少捧摆相同的图形;再如:讨论什么样的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等等
这些合作要求都很具体,便于操作。真正把合作落到了实处,实现了合作的`最大价值。
板书工整 条理清晰
左边是加法算式,右边是乘法算式及读写。重点部分:
“相同的加法”和“几个几”都用红笔来凸显。
当然,对于本节课,我也有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要让课堂更加有效,我们设置的问题必须更加精练。
课始:你问了两个问题: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与同桌说说
②认真观察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分别摆了什么? 这两个问题有交叉重叠之处,完全可以只保留一个。
2、本节课只是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没有必要进行严谨的“求几个相同加法和的简便运算”的概念总结。
3、应加强生生互动。
如:选择一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后,应让同桌之 间互相说说每个数的含义,而不是只选几个代表说说。因为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每个孩子都要求会解释的。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若有不到的,请大批评指正。
第12篇 设计的一般过程的评课稿
设计的一般过程的评课稿
本节课,王老师从一个魔术般的教学案例入手,画面显示:一只大木箱子,打开后里面有很多零部件,组装后变成4只小板凳和一张桌子。学生感到非常新奇!顺势解释说多么有创意的技术产品都是有章可循的,引入今天的课题:设计的一般过程。
还是案例中那只小板凳作为今天上课的内容。为什么要设计小板凳而不是其他?这就是设计的第一个步骤:发现与明确问题。陈晨同学在公园玩时,发现老人和小孩玩得累了没有地方可以休息,于是想设计一款小板凳。学生会想了:设计什么样的小板凳呢?要什么设计要求呢?明确问题了。1、结构简单、稳固,易于制作;2、自重轻,体积小,携带方便;3、成本不高于5元。
接着要学生思考了:拿到这个任务,你下一步想做什么呢?有学生回答是开始收集资料了。很好啊,开始第二个步骤了:制定设计方案。讲设计方案制定之前,要学生明确两点:一是运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方案;二是任何设计方案都有改进的可能性,好方案决不会仅有一个。应该说,这两点非常关键,可以让学生知道设计要考虑的基本因素--材料和结构,知道设计是永无止境个过程,而且好的设计方案是没有固定答案的!
收集信息,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方案呈现,方案筛选。设计分析时跟学生说明白,比如要达到设计要求中的结构稳固,就涉及到材料和结构的方面,而材料怎么选择?有轻质材料,易加工材料,废旧材料等等,结构怎么设计?扩大支撑面,采用榫卯结构的连接方式,采用插接方式等等。至此,学生心里有点数了,知道设计要分析些什么?
接着给学生介绍材料:厚纸板、瓦楞纸、五夹板、木棍、木板、布绳、竹子、金属等,这里面重点介绍下瓦楞纸和五夹板,因为名称学生不了解,但实物在熟悉不过了。结构呢,折线型、三角形、工字型、井字型、半圆型、四方型、丁字型、十字型、多边型、圆形等,重点说一下十字型和丁字型。因为这两种要用到。连接方式:插接、合页、套管、绳系、榫卯、胶带、螺丝连接等,提一下插接和榫卯等方式。
方案呈现里,给学生解释了b1方案凳子腿为什么要挖半圆?b4为什么要装怅?这个是伏笔!因为后面也要用到的。
方案筛选,由于前面给学生分析过了,学生马上很快给出答案,选择c3最合理。
第三个步骤是制作模型或原型。给学生稍微提了下,什么是三视图?第四个步骤是测试、评估和优化,测试是必须的,学生也很感兴趣,优化么,前面有了个伏笔,很好理解了,挖了个半圆有什么好处呢?挖了两个肩什么作用,学生自己思考看书回答了。
最后一个步骤是产品的使用和维护。编写产品说明书。跟学生讲解了设计的一般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有些阶段或步骤可能会发生变化,有些步骤之间则可能出现一定的循环。
应该说,学生是对设计感兴趣的,但有时对材料不熟悉,对绘图不够熟悉,可能会对自己没什么信心。毕竟学生没有经历过这种设计过程。最后给学生布置了设计任务,期待他们有好的设计作品。
第13篇 普罗米修斯评课稿设计及听课有感
普罗米修斯评课稿设计及听课有感
一直觉得学习课文的第一课时无非是学学生字,读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个故事的开始部分,没有什么花头可言,想学的出彩并不容易。但是前几天,听了叶海娜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只觉得自己的认识是如此浅薄。叶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对课堂的把握,处理得恰当好处,第一课时也可以如此精彩。果真,姜是老的辣。
一、目标明确,学生学得明白。
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老师的要求非常明确:第一遍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生字词;第二遍读课文,能找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天神的名字,想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学生学得更加认真、清楚,知道自己并不是为读而读,而是带着问题读。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使这一环节的学习呈现了层次性、目的性。
在检测词语朗读环节,叶老师没有一次性地出现一些词语,只是让学生简单认读。第一组出现了:鹫鹰、惩罚、肝脏,这三个词,这三个词有的字形难记,有的字音难度,还有的是多音字,教师进行了重点辅导。第二组词语的朗读就非常简单的过关了,因为这些词并不存在这些方面的难题。第三组词语的出现又展示了教师的目的性:愤愤不平 气急败坏。“你知道这两个词是描写什么的嘛?”“是的,描写心情的。那么你以前有没有积累过表示心情的四字词语?”教师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积累词语。简单的词语教学学生却学得兴趣盎然,扎实有效。
二、方法渗透,学生学得轻松
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环节,叶老师采用了两种方法的引领。第一种,抓主要人物,理清文章脉络。叶老师从词语入手,出示:普罗米修斯 阿波罗 宙斯 火神 赫拉克勒斯,这些神的名字的词语,让学生读准字音。再让学生回顾预习的问题,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根据学生的回答,反馈,用板书展示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并让学生同桌互说巩固。这个环节教师将概述文章主要内容,分解成了学生易于接受的几个步骤,从教学实际来看,效果很好。教师又适时小结这也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好方法,学法指导也随机渗透其中,恰倒好处。第二种,借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出示了填空内容,让学生口头表述,学生很快掌握。我想,学生在两种学法的引领下,以后碰到类似的文章一定能很快掌握课文大意。
一节课下来,没有什么花哨的东西,却让人觉得学生学得那么踏实,那么窝心。这样的语文课堂有着浓浓的语文味儿,我喜欢这样的课堂,相信孩子们也一定喜欢。
第14篇 《头饰设计》评课稿
《头饰设计》评课稿范文
这节美术课,真是个精彩的课,充实的课,快乐的课......
一.课开始,侯老师便给小朋友们了惊喜,在小朋友们睁开眼的瞬间,老师头上多了一顶漂亮的帽子,孩子们新奇的眼光那么明显。所以,导入精彩。
二.“学”的过程中,目标明确,切合。这里“能大胆展示自己的作品”真正做到了。
三.“学”的过程中,欣赏尽兴。二年级小朋友认识范围有限,教师的引导起了很大的作用。欣赏的过程中,有皇帝的`头饰,有少数民族的头饰,还有动物头饰等,学生在“哇”声中享受着,想象着。教师的讲解清晰丰富,学生尽兴而结。
四.方法指导图文并茂,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步骤,有序开始自己的设计。
五.学生设计有合作精神,作品丰富多彩,有些虽粗糙却更显真实。
六.展示作品时候教师要求加入相关动作,学生们的天真一览无余。最后在“兔子舞”的音乐中展示更把展示推向高点。学生快乐地走下课堂。
第15篇 设计的一般过程评课稿
设计的一般过程评课稿
本节课,王老师从一个魔术般的教学案例入手,画面显示:一只大木箱子,打开后里面有很多零部件,组装后变成4只小板凳和一张桌子。学生感到非常新奇!顺势解释说多么有创意的技术产品都是有章可循的,引入今天的课题:设计的一般过程。
还是案例中那只小板凳作为今天上课的内容。为什么要设计小板凳而不是其他?这就是设计的第一个步骤:发现与明确问题。陈晨同学在公园玩时,发现老人和小孩玩得累了没有地方可以休息,于是想设计一款小板凳。学生会想了:设计什么样的小板凳呢?要什么设计要求呢?明确问题了。1、结构简单、稳固,易于制作;2、自重轻,体积小,携带方便;3、成本不高于5元。
接着要学生思考了:拿到这个任务,你下一步想做什么呢?有学生回答是开始收集资料了。很好啊,开始第二个步骤了:制定设计方案。讲设计方案制定之前,要学生明确两点:一是运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方案;二是任何设计方案都有改进的可能性,好方案决不会仅有一个。应该说,这两点非常关键,可以让学生知道设计要考虑的基本因素——材料和结构,知道设计是永无止境个过程,而且好的设计方案是没有固定答案的`!
收集信息,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方案呈现,方案筛选。设计分析时跟学生说明白,比如要达到设计要求中的结构稳固,就涉及到材料和结构的方面,而材料怎么选择?有轻质材料,易加工材料,废旧材料等等,结构怎么设计?扩大支撑面,采用榫卯结构的连接方式,采用插接方式等等。至此,学生心里有点数了,知道设计要分析些什么?
接着给学生介绍材料:厚纸板、瓦楞纸、五夹板、木棍、木板、布绳、竹子、金属等,这里面重点介绍下瓦楞纸和五夹板,因为名称学生不了解,但实物在熟悉不过了。结构呢,折线型、三角形、工字型、井字型、半圆型、四方型、丁字型、十字型、多边型、圆形等,重点说一下十字型和丁字型。因为这两种要用到。连接方式:插接、合页、套管、绳系、榫卯、胶带、螺丝连接等,提一下插接和榫卯等方式。
方案呈现里,给学生解释了b1方案凳子腿为什么要挖半圆?b4为什么要装怅?这个是伏笔!因为后面也要用到的。
方案筛选,由于前面给学生分析过了,学生马上很快给出答案,选择c3最合理。
第三个步骤是制作模型或原型。给学生稍微提了下,什么是三视图?第四个步骤是测试、评估和优化,测试是必须的,学生也很感兴趣,优化么,前面有了个伏笔,很好理解了,挖了个半圆有什么好处呢?挖了两个肩什么作用,学生自己思考看书回答了。
最后一个步骤是产品的使用和维护。编写产品说明书。跟学生讲解了设计的一般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有些阶段或步骤可能会发生变化,有些步骤之间则可能出现一定的循环。
应该说,学生是对设计感兴趣的,但有时对材料不熟悉,对绘图不够熟悉,可能会对自己没什么信心。毕竟学生没有经历过这种设计过程。最后给学生布置了设计任务,期待他们有好的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