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范文网
当前位置:报告大全 > 工作报告 > 研究报告

学校研究报告12篇

发布时间:2022-11-26 14:09:06 查看人数:32

学校研究报告

篇一 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实践研究工作报告

一、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实践研究

课题主持人:徐 丽 课题研究单位:沈阳市沈北新区新城子乡新城堡小学

二、工作报告(不超过1500字)

内容提示: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研究计划执行情况;研究变更情况(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管理单位、完成时间等);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转载、采用、引用情况;成果的代表作等。

经沈阳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的课题《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实践研究》,历经两年的研究,现已完成了课题任务,形成了预定的研究成果。

一、本课题主要的研究过程与活动

1、组建课题组

我们从本课题研究的性质出发组成了课题组。课题组组成人员和分工见下表。(略)

2、主要的研究过程与活动

准备阶段(XX.6—7):成立实验领导小组,学习现代教师教育理论、教育科研资料。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分工;制定实验方案,确立实验对象;进行调研,摸清实验对象基本情况;培训实验教师、学习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步骤,依据实验原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专家论证。

实验阶段(XX.8—2010.2):全面实施方案,对教师进行培训,开展相关活动,探讨参与式校本培训对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途径与方法。

总结阶段(2010.3—4):全面总结验收,进行终端测试和统计分析,撰写实验报告、专题总结,提交验收。

针对课题研究的实际,我们采取了如下研究方法:

自然实验法。根据我校教师自身特点,确定选择研究专题,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发展空间与可能,整体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

典型经验总结法。对学校及同类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加强反思,总结经验,形成规律,从中探求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培训方法和模式。

学习考察法。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请教授专家来学校对老师们进行专门的培训、指导或讲座,组织教师走出学校,与兄弟学校进行相互沟通、学习、相互研讨,总之,一切都要有助于学校和教师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一切都要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使校本培训更加实在,更有实效。

文献研究法。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自我总结法。引导教师在活动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观念和经验,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经验,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

我提高,并把学习的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使经验产生迁移的价值。

二、本课题的研究计划执行与变更情况

课题的研究严格按计划执行,课题主持人、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管理单位等均无变化。由于中期验收的需要,完成时间略有提前。

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和学校领导对实验工作的重视,在实验进行中,我乡的田凯师校长、朱会芬副校长、侯英副校长、陈鑫主任均参加了实验。但未列入课题组人员名单。但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列入课题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中。

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其使用情况

课题研究参与人员发表的成果如下:

1、经验材料《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学校》在《新城子教育》XX年第3期(XX年6月)发表,作者:校长田凯师。

2、论文《农村小学的问题与对策》在《新城子教育》XX年第4期(XX年8月)发表作者:教学副校长朱会芬。

3、论文《关于在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在《沈北新区教育》XX年年第1期(XX年年2月)发表,作者:主任陈鑫。

4、论文《农村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的问题与对策》在《沈北新区教育》XX年年第3期(XX年年6月)发表,作者:德育副校长侯英。

5、经验材料《充分利用“农远”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沈北新区教育》XX年年第4期(XX年年8月)发表,作者:主任陈鑫。

其中,《农村小学的问题与对策》和《农村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的问题与对策》两篇文章分别在沈北新区教师进修学校干部培训班交流。

篇二 关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调查研究报告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与公办学校关系没完全理顺、将学校视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个机构,从对校长、教师的选聘到考核进行较多的行政干预,校长一言堂、内部管理同质化、民主监督机制失灵和社区与家长没有真正参与学校管理等。不仅降低了教师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而且也制约了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迫切需要通过排除他律性因素干扰即去行政化来理顺外部制度环境,通过加强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以及通过促进学校管理民主化进程来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对此,我们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就如何落实学校依法办学自主权、落实自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办学、促进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机制的建立等问题进行问卷和访谈,并就促进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提出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公共教育管理领域内的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之间的关系。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之间一般有三种管理水平:一是法制管理水平,二是制度管理水平,三是两者在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上的自觉的意识管理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之间关系的根本特征不是制度性的,而是以行政性(上下级的)、管理型(管与被管)、习惯性(随意地、人际的)为根本特征。”这一教育行政管理特征尽管具有的精确、快速、效率、成本低等优点,成为实现政府职能专门化的普遍做法。但这种管理模式暴露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刻育行政机关成了“大校长”。公办学学校类似于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分支机构,学校的主体地位不明,在人、财、物、课程及其它教学业务方面政府对学校统得过死,校本管理远未形成,依法自主管理难以实现。

学习评价评价搞成“一刀切”。现行学校评价制度评价主体是教育行政机关及其指定的机构,功利化取向十分明显,评价指标体系“一刀切”,统得过死,没有顾及学校的差异和特色,对学校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有一定负面引导作用,导致了现代教育观念难以贯穿和指导教育教学全过程,素质教育难以全面实施,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的目标难以全面实现。

人财物上学校成了“肌无力”。在先行管理制度下,表面看起来学校很风光,满身肌肉,实际上是“肌无力”。一些公办学校应获得的公共教育经费难以落实,在人力资源管理、经费的筹集及管理、生源等方面,出现了制度层面的一些亟需研究的问题。如需要的教师进不来,“富裕’的教师出不去,经费筹集渠道单一,开支管得过死,经费常常是捉襟见肘,学校招生权受到限制。制度因素导致部分学校的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学校管理搞成了“家长制”。首先是学校决策机制存在问题。一是决策权力过分集中于主要负责人,部分学校校长缺乏民主意识,养成“个人说了算”家长制作风,教职工难以有效地介入学校管理工作。二是决策过程简单化、经验化,决策预案不充分,决策程序不民主,决策结果不透明。决策和执行分离,决策的有效性不高、指导力不强。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重大决策失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处理。管理方式陈旧。学校管理仍沿用传统的金字塔式(层层垂直命令式)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组织上过分庞杂、管理结构上多层次、管理职能上多重叠、管理手段上高集权,因而,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已经逐步被淘汰。现代管理模式强调实行扁平式管理,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直接面对政策对象,解释政策初衷,增强政策认同,保障信息畅通,从而使管理更加有效。

学校管理相对封闭——搞成了“孤岛”。制度的分割作用,导致部分学校不能与社区、家庭沟通。这一切,都与学校制度的相对落后、现代学校制度尚未系统建立有一定的关系。制度障碍已经成为我国基础刻育阶段现代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较大的障碍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科层制管理难以应对后工业时代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公共管理服务领域在公平、质量、效益等各个方面遭到质疑。教育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化,教育活动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不断提高,这些变化对学校尤其是校长在处理复杂事态方面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无论是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还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在当前都无法回避“去行政化”这一改革命题。为此,我们接受了中国教育学会整体改革委员会课题《现代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制度体系建构研究》,假定在管办评体检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如何建构内部管理体系,同时回答建构依法办学内部管理体制需要哪些外部条件。

二、目的和意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同志的经验总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新型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可以说,今天我国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制度变革上,而制度变革的核心是如何对政府与学校之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

学校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前提是实现教育“管办评”分离、学校“去行政化”它涉及到的核心问题是对公共教育领域里长期存在的政府对学校管理和教育实践活动干预过多,以及服务单一化、僵硬化等弊端而提出的改革问题,目的在于削弱教育行政过程中的权力性、强制性等要素,突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专业技术指导能力。为此,我们必须认真而客观地了解社会各阶层的对此反应,以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现象及去行政化实践探索作为问题焦点,重点分析和探讨去行政化对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研究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为学校现代制度建设研究提供基础。

三、调查内容、对象与方法

为此,2023年上半年,我们以“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改革”等内容为主题,分别对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教师、社区及家长代表。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300份,回首250份,回收率80%。同时我们组织访谈5次。然后采用统计分析,形成报告。

四、调查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对校长、教师的选聘到学校用人制度均有较多的行政干预,不仅降低了师资专业化水平,也制约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际进程。因此,去行政化不仅局限于高校内,基础刻育领域内同样迫切需要去行政化。

当前学校管理中突出的问题有:

(一)教学行政部门对学校管过多。简政放权,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这是伴随政府职能转变、构建现代学校制度而提出的教育改革方向。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教育行政部门事先具备了有关对学校人、财、物的管理权利;而学校作为法人单位,必然希望能够自主、自律地按照各校的办学传统和理念进行改革,然而却因各个学校基本上不具备有关作为组织条件的人、财、物等方面的决定权,而必须依赖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指导,这就构成了现实中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之间既限制又依赖的矛盾关系,这一矛盾关系也成为制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多年来,我国形成了公办学校政府办,公办,一直没有很好解决政府怎么管学校的问题,长期以来政府习惯于一手包揽,从校长任命到教师选聘,从学校制度建设(怎么办学)到学校评价都是政府说了算,结果学校千人一面,同质化想想十分突出,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办学校的多元化需求。对此被调查者颇有微词,

绝大多数人认为“当下的学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是“主管部门管得太多,学校自主权有限” “校长任命制,专家办学特色不明,校长过分依赖主管部门”,学校“管”得太死,制度没有激活教师积极性。教师对于“论资排辈”,绩效分配“大锅饭”现象很是不满。部分家长和社区代表也觉得管理主体单一,缺乏建构社区和家庭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

(二)任命制不利于校长职业专门化。教育人事管理行政化的特色就是实行校长任命制为主,学校校长是靠教育行政部门发现、培养,形成近亲繁殖和裙带繁衍,这无疑把有些具有现代校长素质、办学理想和创新型人才排除在外,有些人当了校长以后,把校长当官做,眼睛向上,只对主管部门负责,缺乏眼睛向下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对学校发展、对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负责的意识淡薄。

在《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要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80%人拥护“自荐竟聘”和“民主推荐”。绝大多是人认为学校去行政化,校长应该实行职级制,走专家化发展道路,一边校长全心全意办好学校。在访谈中大家认为,校长任命制是比较典型的行政化管理模式,这种选拔方法一方面不能保证具有相应资格的人当选校长,使得选拔校长的过程成为一般行政干部交流的过程,不利于校长职业的专门化;另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人权与事权相脱离,教育局一些业务科室与基层学校在行政级别上出现“倒挂”现象,加大了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对学校进行有效管理的难度。

(三)协调选聘不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管理的永恒主题,然而在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下,由多部门协调选聘教师的行政化管理模式降低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这一办法是一把具有“双刃剑”:一方面由多部门协调选聘起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和平衡作用,以防权力过于集中到某一部门;而另一方面,教师职业是“以作为教育者的使命感和深厚的教育热情为基础的,而且具有广泛的教育涵养,能够深入理解学习能力、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人的成长和发育规律,具有出色的教育艺术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高度专业化的职业。”

面对这样一个既要求具有较高专业水准,又要求具有较高责任感的专业群体,有必要由专门的机构对教师进行认证、选聘和考核。采取多个部门选聘教师的做法,难免运用一般行政原理,加大了横向行政部门干预教育的随意性,从而降低了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性,这必然很难从入口处把好教师队伍素质关。

调查和访谈表明,在被调查中80%的人希望,专门机构(第三方)选聘,学校使用,主管部门备案,也有部分赞同学校选用,但担心学校领导暗箱操作。

(四)职称评聘分离可谓一把双刃剑。教师职称和职务不搞一刀切和终身制,去年全国人代会上,就有代表提出,目前实行的绩效工资的高低,一个重要的参评依据就是职称的高低,职称“终身制”使得一些学校的部分教师只要评上高级职称就认为万事大吉,在之后的工作中不再“卖力”。建议取消教师职称“终身制”。解决教师不思进取、高原现象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校采用评聘分离,地址高评和高职低聘,行政部门搭建促进教师校际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良性流动。

在绝大多数受访对于“教师学校使用教师时,不搞终身制,根据学校编制的职称职数,实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有利于调动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技术终身发展;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正向交流和合理流动;有利于学校对教师的动态管理。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把双刃剑,学校领导必须制定公正公平的制度,将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否则会造成人心惶惶,不利于学校的安定团结。

(五)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要素欠缺。“管、办、评”分离后,学小现代教育管理制度,依法办学,民主管理,一方面学校必须成立学校民主管理机构,引进现代企业管理你年和模式,实行校长负责制下的“扁平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求扩大学校管理主体的内涵,引进社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将引进第三方机构对学校办学质量进行专业评估。而这一切目前都不够成熟。

大家认为,依法成立由校长、学校行政、教代会代表、骨干教师、社区代表和家长代表的学校“校务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的积极性,增加学校的向心力,有利于学校校长“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的各项制度的贯彻和执行,有利于畅通教师的各项诉求渠道,保证学校管理的公正、公开和透明,有利于减轻校长日常事务管理,专心思考学校发展,体现专家办学的优势。

绝大多数人支持引进“第三方”评估学校,因为专业机构的评估一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校特色,既体现科学性和有效性,有体现了客观、公正、科学的。但也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专业机构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换汤不换药;目前专业机构很不成熟,难免出现偏差。

对当前的“社区”和“家委会”参与学校办学的普遍看法是很不成熟,社区办学还停留在形式上,.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样,目前社区办学积极性不高,很难从实质上参与学校办学。目前家委会大多属于帮、为学校解决具体问题的机构,还没有真正参与到办学过程中。家委会显得比较松散,成员的素质和积极性参差不齐,很难形成一股参与办学力量。

(五)现代学校制度要求高素质校长。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要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政治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校长作为学校发展和学校管理的首要负责人,应该关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并在校内制度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成为推进和建构现代学校制度的灵魂人物。因此校长必须具有现代眼光和博大情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民主的智慧和深厚的情感凝聚力是校长必备的素质,所以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好校长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大家不约而同的认为:好校长应该具有:对我国教育现状保持清醒的头脑,是教育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具有教育家办教育的战略思考;要有法制意识,发扬民主,依法治校,满怀激情引领教职工办好学校;要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主动地为师生服务,具有管理即服务的理念;要有科研思维,沉下身子回到课堂,与老师们一起研究和解决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课堂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有学习和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办出学校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六)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些想法。大家对现代学校的一揽子制度的看法有:一是看好现代学校制度,认为着一揽子制度很系统,如果能变成自觉行为,管理成本会很小,机制的效益会很高;制度很科学,广大教职工通过校务委员诉求和讨论,将自己的意志转化为自觉行为,充分体现民主治校的思想。但也有一部分人不看好,认为制度很繁琐,关键是很难变成自觉行为,管理成本会很高,执行力度很大。这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二是不合符当前实际,因为教师已经适应了为管理而管理的制度。

校长所担心的是现代教育制度将人事权下放、经费包干给学校意味着对校长发出了挑战:.挑战校长的法律意识,校长是否有依法办学,接受民主监督的意识;挑战校长的民主意识,校长能否实行民主管理,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好学校;挑战校长的责任意识,校长是否有向政府负责,向社会负责的意识;挑战校长的办学智慧,校长是否具有办学能力,能把一所学校办成好学校;挑战校长的创新意识,校长能否运用教育智慧,以创新思维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一句话,校长愈来愈不好当了。

当然要推行现代学校制度路还很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前提是政府松手,简政放权,去行政化,实现“管、办、评”分离,而实行“管办评“分离的关键是“政府放权”,否则一切免谈。

四、思考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对校长、教师的选聘到学校用人制度的行政干预过多,不仅降低了师资专业化水平,也制约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推进。因此,在基础刻育领域内去行政化,建设依法办学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特提出以下思考建议:

(一)改革校长选拔制度,实行中小学校长专业职级制。一直以来,我国将学校视为教育行政的一个机构,中小学校长也具有行政级别。具有行政级别的校长忙于行政事务,无法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上来,也无法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诉求,容易忽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造成教师从事教育改革的职业权利与职业能力严重缺乏,“教师的不支持与不适应使教育改革只能得到有限的、支离破碎的执行,使教育改革形式上变化较多,实际进步很小。”

人事部提出对事业单位人事实行“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总体思路,为此,近年来,在上海、中山、潍坊等地区试点运行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实践表明,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把校长职位与其原来的行政级别脱离,通过选聘、考核建立起新的一套校长职级系列,目的在于减少学校教育中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培养教育家办学的氛围,这项改革可以视为是当前我国教育去行政化一次试水。

潍坊市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认识到教育家办学的重要性。从2023年起就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从最初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到实行校长职级制、任期制,确保让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基本上阻断了传统的行政官员担任中小学校长的路径。2023年,该市成为国家试点的校长职级制改革单位。目前,该市正通过采取后备人才制、校长遴选制、校长职级制、校长薪酬制、校长任期制、校长与教育主管部门交流任职制、县市区教育局长任职资格制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继续完善该项改革。

与传统的校长任命制相比,实行校长职级制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校长的选拔、考核以及调配归口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减少了横向部门之间的行政干预,实行公开遴选制,为教育家办学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减少了校长过于繁琐的行政事务,增加了投入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有助于校长职业化,为培养教育家办学创设了平台;三是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不过,在现阶段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进展并不顺利。主要原因:一是校长任命权不在地方教育局,即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实施职级制改革的主观愿望,但很难付诸实施。二是实施校长职级制,必须要有比行政级别更具吸引力的改革条件。潍坊实施职级制改革,是采取与校长职级制改革相适应的薪酬制和任期制等配套改革环节予以保障的,这需要政府统筹支持,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是不能够实现的。

(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依法办学民主管理制度。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来看,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主要受制于三方面要素:一是学校自主性的外部保障机制——教育行政机关向学校下放包括人事、预算和“学校管理规则”在内的管理权限;二是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内部保障机制——学校内部组织的重建和学校管理者能力的提升;三是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实行社会参与,促进教育管理民主化。建议今后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1.政府实行简政放权,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首先,要解放思想,推广校长职级制改革,保障校长职业的专业化水平。校长职级制,对于加快实现中小学等事业单位与机关行政级别脱钩,建立校长职级制,不仅可以保障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权与人权的相对统一,也是教育行政机关向学校“放权”的重要探索,有利于教育家的培养。实践表明,通过取消校长行政级别的改革举措不但没有影响教育质量,反而唤起了校长和教师的改革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些年轻的教育家型的校长正在实践中脱颖而出。

其次,简政放权,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是要实行简政放权,也就是教育行政机关向学校教育机关放权。以教师编制为例,目前,结构性缺编问题比较突出,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有必要重新研究和制订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适当增设一定的弹性编制给地方,因地制宜地解决结构性缺编的问题。有了一定的弹性编制,既可保障每校每年都有一定比例教师能够脱岗培训,又能保障教师有效流动,同时也有效解决代课教师的问题。实践表明,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具备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的主动性和相应能力。如山东省寿光市通过“政府出资,教育局招聘,学校用人”的灵活机制,采取了“动态编制”办法有效解决了高中教师缺编的问题。实行由教育行政机关向学校教育机关下放权限。在管理学中,自主权包括财权、人权、物权和事权,在确保让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的基础上,将适当的人事权、公用经费使用权转交给学校。

第三,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不能取消对教育必要的行政干预。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首先,教育行政组织与学校教育组织之间的一般关系应是宏观指导与微观实施的关系、一般指导与具体执行的关系。教育行政机关制定的方针政策,归根结底要通过学校教育过程来体现和检验,而学校行政管理过程也不能游离于政府之外成为“孤岛”。实行由教育行政机关向学校教育机关下放权限也必须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如校长可以有权聘用教师,但必须要事先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得到正式的审批认可才能聘用。同理,学校预算以及经费的使用等都必须事先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申报。

2. 强化学校内部治理,依法建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目前,我市多数学校面临缺乏自身战略发展规划能力、学校领导力欠缺等实际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首先,需要政府层面从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发,重新明确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身份和地位,通过加强教师资格、校长资格的认定,逐步减少教师选聘过程中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真正实现从源头上把关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次,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改进和完善学校中层管理组织,进一步加强学校自身发展规划和内部治理能力。

第三,加强学校管理领导力专题培训以及内部组织建设,增强校长以及学校中层管理的组织协调能力。只有学校有了自律性、自主性改革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水平,才能推进现代学校制度,才能真正落实教育的公平和质量提升。

3.社会参与学校管理,保障教育的民主化和公共性。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从教育的公共性考虑,教育利益者彼此间需要平等对话,但在行政垂直管理体制下,学校只对上负责,忽视了家长、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在教育需求多元、民主理念日益深入的今天,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也正集中体现了教育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一方面需要对教育行政过程实行问责制,实行信息公开,以取得社会对教育的信赖;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管理的民主化进程,鼓励家长、社会以及社区居民参与学校管理过程。而且社会参与不能仅停留于重大教育改革决策过程中,而是从制度建设的视野加以推进。

仍以教师人事管理为例,教师评价由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既可以发挥社会、家长的民主监督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校长负责制的不足,避免校长的专权,可形成校长负责制与民主参与制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的良性机制。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先行在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如南京市的校务委员会制度、我市青羊区的中小学民主管理委员会制度、宁波海曙区的教育议事会制度等等,这些地区的改革经验为促进学校管理民主化进程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不过,社会参与学校管理是需要一定的必要条件的,如合理的民主参与制度、参与者的民主议事水平以及学校管理者的办学理念等。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缺乏明确理念的前提下提倡社会参与,不但容易带来妨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嫌疑,而且也关系到公共教育质量的问题。因此,在实行社会参与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教育的公共性与私有性之间的关系,采取亏慎态度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篇三 学校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的工作报告

一、对课题研究的认识

学校现有多媒体网络教室1个,微机室1个,电脑进入办公室,教师机已达到两人一台,实现了网上备课,达到资源共享,学校建成千兆多媒体交互式校园网,能运用校园网与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料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我校课题组成员,都有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科研经验,能够熟练的运用多媒体网络系统实施教学,均能够承担一定的教科研任务。学校年年拨出专款专用大力支持科研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二、 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

①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田克勤

副组长:张艳芬

成员:任西芳 赵彩霞 王丽萍

领导小组的职责是负责实验的领导与管理。具体包括建立实验队伍、改善实验条件、保证实验经费,、提供实验方便、检查实验工作、实施实验奖惩等。

②课题实验小组

组长:张艳芬

副组长:任西芳

组员:赵彩霞 王丽萍 郭秀敏 范明军 刘新玲 赵瑞梅

实验小组的职责是负责实验的管理、指导与实验。具体包括制订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研究方向、制订年度实验计划、实施实验研究、建立实验档案、收整实验资料、进行实验工作的检查、评估和总结。

2、加强实验队伍的培训与提高

实验队伍培训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思想观察的转变,二是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过程,它既具有复杂性,又具有长期性。因此,实验中要把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实验教师乃至全体教师加强学习,加强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实现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实践中逐步转变思想,用正确的理念指导实验,用科学的方法推动实验。

针对计算机应有水平的提高,将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采用通训与专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钻自研相结合。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师的信息培养。

3、实施实验奖惩制度

实验需要严谨科学的态度,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学校将根据实验小组的建议,依照实验奖惩条例,对态度认真、工作严谨、卓有成效的实验教师给予奖励,反之将依据实验情况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整改、撤销实验资格等处理。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我课题研究的成果

我校进行了科学主题资源网站子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教师的教学观念得以更新,已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切实有效地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2、建成了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科学主题资源网站课程体系。

建成的科学主题资源网站以一节课为专题,将涉及这节课内容的相关资源经过筛选、加工,并通过网络表现某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库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每课节主题资源网站都要结合网站内容形成典型的学习指导意见和教学指导意见,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其中王桂霞、王均华、王立新、王凤云、张瑞芹、刘金梅等老师的主题资源网站分别获市、县二三等奖。

3、经过本课题的实践和研究,学校进一步完备了电教设施,学校内形成了较为深厚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过去学校课堂教学水平相对滞后的局面,能熟练的运用powerpoint 、flash等制作cai课件且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带动学校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四、经验与体会

该课题从申报、立项以来,课题研究在既定计划的指导下,在全体实验人员的齐心协力下,认真学习,踏实工作,课题组在研究方面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的研究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教育教学的方式逐步得到了变革。预期的研究目的基本达成。现将前段时间以来所作的研究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高举理论学习的旗帜,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为了提高实验人员的理论水平,确保课题研究真正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每周我们组织全体实验人员坚持围绕课题学习一至二篇理论文章,学习的同时,展开热烈的讨论,使课题实验始终处于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理论学习,课题组人员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且大多数老师能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验。

老师们正由原来的“教书匠”向“学习型教师”、“反思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转变。

(二)求真求实,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研究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前段阶段我们认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将课题融入教研之中。每次教研活动,我们做到有课题方面的研究专题。经常围绕课题解决一些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积极开设公开课,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我们认真开展课题研究课活动,坚持做到上公开课的老师必须提前一周说课,并且说课后大家展开讨论,献计献策。公开课上完后,人人参与评课,真诚坦率地探讨一些教学问题。通过说课、评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很快。像赵彩霞、王丽萍等老师本学期还向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提供了生动而有丰富的公开课,受到了一致的好评。

3、坚持发挥集体智慧,认真组织集体备课。

我们能立足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坚持集体备课。即各子课题组利用集中学习时间,利用大纲和各科组研究的实验方案,认真讨论,认真备课,并且要求要备以花木渗透为主的优秀课,实验课。

通过一个阶段地实验和研究,教师的学生观渐渐地发生了转变。现在我们大部分学生体会到科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科学产生亲切感。通过一个阶段地实验和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我们课题组的赵彩霞获县科学学具优质课,张艳芬的课例获县电教课一等奖,并报送市电教馆参评。好几位成员的教案、论文在市、县、校获奖,多次在县市级上公开课。

五、存在的问题与努力的方1.存在问题:

(1)课题研究还不是很深入。部分实验教师还不能很好的把握课题的内涵、方法;对科研工作缺乏自信心。

(2)在实验数据的收集上还不够全面,成果的水平还不是太高,缺乏一定的创新。

2.解决措施:

(1)继续对课题研究教师进行业务理论培训和相关的专门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2)召开专门的课题会议,商讨下一步科研新思路,出台科研新举措,向科研先进学校学习科研经验。

(3)课题研究迫切需要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实验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篇四 新时期幼儿园家长学校管理方法研究实验中期报告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新《纲要》也特别强调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由此可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由幼儿园独立承担幼儿教育责任的传统局面已经被打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支撑幼儿教育发展的格局已成定势。家长学校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教育途径的拓展,其作用愈发显得重要。在现代复杂的家庭教育背景下,如何避免和减少家庭的消极影响,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形成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创造积极、互动的优质家庭教育环境,是新时期家长学校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我园开展家长学校实验课题以来,我园积极创新家长学校的管理,在探索民主、开放型家长学校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实验尝试

一、解放思想、更新家长学校管理观念,明确实验目标。

家庭教育是做人的启蒙教育,也是做人教育的终身载体,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深远的影响。家长学校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渠道,承担着提高家长素质和提高家长教子水平的主要任务。但在以往,由于受传统陈旧教育观念的影响,造成思想认识上的错位,把家长当着幼儿园家长学校的受教育者,没有放在平等合作者的位置上。家长学校的管理由幼儿园一手抓,由幼儿园统一管理, 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幼儿园的培训和教育,没有自主权,没有管理权。家长学校单一的办学形式,枯燥的教学内容,难以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办学效果不理想。在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觉到,抓好家长学校管理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民主管理,团结和谐,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树立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大教育观及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理念,明确开办家长学校的目的是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家风,更新家长们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从而形成家园合力。因此,在家长学校的管理中,我们解放思想,转变了观念,把家长当作自己的重要合作伙伴,贴心朋友,充分尊重他们,高度信任他们。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广大家长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架起合作与发展的桥梁,形成了家庭、幼儿园真正意义上的齐抓共管,从而达到了幼儿教育双赢的目标。

二、加强组织领导,形成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引导实验活动的规范有序开展

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及规章制度,是家长学校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多年来,我园的家长学校工作在不断改革创新发展中,逐步步入了正轨。成立了“家长学校领导小组”、“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志愿者协会”。 领导小组聘请了县教体局的领导担任顾问。领导小组组长由园长担任,其成员由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社区代表共同组成,家长委员会成员由幼儿园民主推选出的家长代表和幼儿园各班班主任组成。家长志愿者协会由各班热心家长和社区热心人士组成。确立了“以家长学校领导小组为中心,以家长委员会、家长自愿者协会为链接点”的家校工作协作管理模式。在这个模式当中,幼儿园主要起到组建机构、制定研究方案、工作计划、家长学校工作规程、协调各方面工作、组织培训及实施,建立并管理各种家园工作档案等总体管理作用,具体的工作安排、培训实施与活动反馈等,则是在幼儿园的统筹部署下,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委员会、家长自愿者协会的各自优势及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协作实施。还共同制订了《家长学校章程》、《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幼儿家长在园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保证了家长学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初步搭建起开放而不失序、自主而不失范的办学平台。

三、通过初期试验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园关系,奠定家园工作基础。

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长学校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园风和教育合力是提高家长学校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努力建立如下几种关系:家长学校领导成员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建立“领导”与家长相互信任的关系;教师尊重家长,家长尊重教师,形成融洽、和谐的家长、教师关系;家长之间团结互助,相互尊重,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家长经过家长学校培训和训练,完善教育理念,加深与自己孩子的亲情关系,这四种关系,有力地保证了家长学校工作的高效运行和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

四、以家长的需求结合实际确定教学内容,加强家长学校实验活动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种教育状况层出不穷,纷繁复杂。诸如留守孩教育、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单亲子女教育、“5+2=0”的教育问题(指幼儿园的每周五天的教育,被两个双休日的家庭生活全部抵消)等等。老师和家长们越来越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全过程的奠基作用。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家庭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家长迫切的心理需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们,对孩子无论是智力还是营养都采用填鸭式的教养,却忽视了孩子个性品质的培养,忽视了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针对部分家长对留守孩教育产生的种种问题,我们运用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等为理论指导,阐述幼儿的家庭环境、父母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结合孩子不同时期个性心理变化列举实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课,帮助家长找到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结合家长渴求掌握教育方法的要求,我们特意安排《新纲要》、《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等教学内容。从分析家庭教育类型入手,引导家长转变教育理念,端正教育子女的动机,培养健康的教育情感,同时组织半日观摩活动,让家长从理论到实践了解掌握正确先进的教育方法。我园每年还为家长学员征订一份家庭教育类杂志报刊,作为必读教材,并提供《幼儿教育》》、《早期教育》、《学前教育》、《父母必读》等多种优秀报刊杂志作为学员参考教材。幼儿园每年还聘请省市有名望、有经验的幼儿教育专家或本园教师有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宣传先进科学育儿知识理念,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确立教育的有效措施。为了使家长树立以赏识积级的心态永远坚信孩子“行”的信念,我园特邀请江西师大心理学讲师团的专家来园给家长进行赏识教育专题讲座,使家长受益非浅。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辅导活动,强化家长学校实验教育效果。

如何使家长学校有效地为幼儿园教育服务,达到双促进的目的,是我们在开展家长学校工作中探索的新课题。为此,在工作中我们注重一个“多”字,突出一个“新”字,坚持一个“勤”字,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家长学校活动中,从“观念更新、内容翻新、方法创新”入手,坚持“家教方法勤研讨、家长工作勤联系、家园活动勤开展、家教效果勤总结”的做法,结合幼儿各年龄段教学内容,使家长学校的各项活动立足教育,服务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强化了教育效果。我们采取的主要教学活动形式有:

(一)家教专题知识讲座

在家长学校办学过程中,为了有针对性地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我们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家教知识专题讲座。并定期聘请县妇幼保健院医生来园进行卫生保健知识讲座。

(二)设立家长热线咨询电话及咨询信箱

为了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方面的难题,满足部分家长的个别咨询需要,我园除不定期的邀请省、市教育专家到园为广大家长进行家教咨询与指导外,还尝试设立了家长热线咨询电话及咨询信箱,并由园长及有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家长提出的家教问题或困惑进行直接或书面解答。受到广大家长的一致欢迎。

(三)互动式家长会

我们改变以往家长会由教师讲家长听的方式,充实丰富了家长会的内容,每次家长会要求教师把情况小结、专题讲座、家长的育儿经验交流、互动式的讨论等多项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双边交流,在民主宽松的气氛中产生多向互动式的信息传递。

(四)家园信息交流活动

我园各班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各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争取家长尽量协同幼儿园的教育;利用家园联系手册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教育情况,向家长提供“教子良方”等,还有每学年有计划组织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让家长在园观察、感受教师组织的各项教育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生活、学习、游戏的情况,增进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感性认识,从中获得许多新的教子形式和方法。为了全面了解孩子及家庭情况,要求教师每学年对全班幼儿进行全面普访一次,了解孩子的习惯、爱好、个性等。我们还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问卷调查。如:“幼儿在家生活卫生习惯调查”、“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调查”、“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等等。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与培养。我们还变革教师家访的方法,变传统的应付式家访、告状式家访、喜报式家访、收费式家访为问题解决式家访、家园互动式家访、教育资源共享式家访、教育调研式家访从而提高了家访工作的实效性。

(五)邀请家长参与活动

每逢重大节日或幼儿园举办大型活动,我们都邀请家长来园和孩子一起活动。如:“三八节”母子同乐会;“六一”节邀请家长来园和孩子们一起表演节目;幼儿毕业典礼,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和幼儿园做离园道别;幼儿园“家园乐”亲子运动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感受运动的快乐;园里开展废物利用制作教玩具竞赛活动,我们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等等。让家长在参与中感受不同活动的教育意义。

(六) 开展家长体验实验教学活动

我们还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园内及班级组织的教育活动,如情感教育、环保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卫生保健教育等等。还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进课堂当“老师”, 使孩子们获得初步的社会知识,开阔了幼儿的视野,同时也让家长体验到了幼儿教育的不易和与幼儿互动的快乐。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家长学校实验活动,拉近了幼儿园、教师、孩子、家长间的距离,增进了相互间的感情,形成了家园合力,提高了保教质量。几年来,开展开放、民主型家长学校管理的探索研究,大大地提高了我园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与培训,家长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增强了,教育观念更新了,育儿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我园家长学校也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中逐步成长发展起来。

篇五 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实践性研究工作报告

为了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我校于XX年申报了创建xx区体育示范学校,XX年申报了创建xx市体育示范学校,为了使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取得理论和实践成果,XX年12月经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申报省级《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实践性研究》课题研究,经过两年的研究,已经取得可喜成果,学校校风严谨、特色显著、办学质量良性发展。

一、两年来课题研工作的回顾

(一)课题立项

此课题,经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XX年12月申报,题名称为《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实践性研究》。XX年3月被被辽宁省教育学会正式批准为省级教育科学xx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二)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XX年3月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并进行组织分工。

xx(校长):负责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实践性研究全面工作,及人员分工。

xx(书记):课题组成员的师德教育,负责协助校长制定《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实践性研究方案》

xx(副校长):协助校长制定《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实践性研究方案》,负责拟定我校体育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案。

xx(德育主任):负责在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活动中抓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xx:(德育副主任)负责在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活动中抓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xx(教务主任):负责体育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检查落实情况。

xx(教务副主任):帮助学校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及课题研究的材料收集

xx(总务主任):负责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实践性研究学校后勤保障工作。

xx(总务主任):负责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实践性研究体育场地设施的改造方案。

xx(体育组长):负责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具体育活动安排及检查工作。

xx(学生会主席):协助德育处开展活动,做学生思想工作。

(三)课题研究过程

1、加强管理,不断规范研究实施的进程。

一个课题申报成功,虽然事先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研究应该说刚刚开始,要把课题做成学校科学发展载体,需要做好后面的研究实施进程。为此,我们从课题研究管理着手,不断规范研究的操作过程,以求课题研究中的每一个环节更科学,更有效。

(1)部门分工协调。课题研究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不能停留于纸上谈兵,必须落实在各部门的行动上。XX年3月,21XX年至XX年3月确定研究课题,组建领导机构,确定实验人员,组织全体实验人员学习。形成《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实践性研究方案》及《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实践性研究开题论证报告》。

(2)邀请专家论证。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着手准备有关课题论证会的方式、议程、材料准备等等。5月19日,学校成功的举行本课题的开题论证会议,邀请了教师学校科研部负责人张宝庆及科研部的有关人员参加了论证会,对课题进行论证,学校教研组组长以上的骨干教师以及中层以上行政人员参与了会议。会上进行了实地考察、资料查阅,还由课题核心组人员分别就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课题研究的要点、课题研究的措施、课题研究的成果期待等作了介绍或说明,最后专家们进行了广泛而科学的论证,形成了一致的专家意见: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本课题选题前卫,理念超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初中教育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是一个大胆的有益的尝试,尊重学生的学生心理,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等新课程教改的基本方向,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课题研究的基础扎实,不但有理论的准备,而且有丰富的实践准备,从体育教学到各科教学,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研究具有良好的起点;课题具有个性鲜明的校本特征,来自学校的实践,在总结学校的经验上形成,从学校劳技教育发展到项目学习,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寻找学校发展的优势与战略发展思路,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价值;课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把课程与教学、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等紧密结合。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能把握好 “实施度”的问题,对于学生的评价应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素质;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不断吸收课程论等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更多的案例,为同类学校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建议课题组重新梳理项目学习、校本课程、学校特色等之间的关系,以“以全面发展和发展特长的研究方式“为核心,对课题进行科学的“再设计”,觉得课题名称为《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实践性研究》最为合适,目标指向更明确,研究内容更清晰,使课题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XX年7月,我们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及时对课题研究进行了一些回顾和反思。既回顾了我们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又梳理了我们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更反思了我们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困惑: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我们发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项目学习,是比较理想的,突出了“做”,在做中学,在做中教,但是从科学发展观来看,以新课程的标准宗旨论,似乎存在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突出在实施项目中的研究性学习问题,此其一;其二,项目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模式,如何延伸或拓展到学科教学之中,成为学校高效的学习模式,也是我们今后要探索实践的难点。

2、坚持实践,不断充实研究对象的内涵。

本课题的核心是“全面发展,创建特色,发展特长”,也是我们研究的对象,而“实践与研究”,也就是我们研究的方法之一。即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改进实践,不断充实研究对象的内涵,从而提高学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水准,形成学校教育的个性风格。

1.在实践中做强实践活动课程。

1、普及活动,有序开展

学校每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施行办法,适龄学生合格率占学校学生总数的97%。

学校能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做到体育课与课间操、课外活动等有机结合。全体学生能正确做第二套全国中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并认真开展二项基本技能,学会篮球、跳绳、排球等体育健身手段与方法,并初步掌握本校普及的特色项目排球运动技能。

2、特色项目,扎实推广

学校能够因地制宜开展体育特色项目排球活动,有计划地把排球纳入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当中,在校组建健美操队和的基础上,各年级组也组建了健美操队,健美操队的参与率达56%。还有篮球队,田径队、排球队、武术队等参与率达85%以上

3、训练竞赛,常抓不懈

学校在组建班级、年级、校健美操队和预备队的基础上,还组建了学校还有篮球队,田径队、排球队、武术队,加大训练与比赛力度,做到体育课基本普及排球运动,并做到课时、阶段、年度的训练计划齐全、规范、落实。

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园体育艺术界——全校运动会,运动会有田径比赛和健美操赛两项重要比赛,并把健美操比赛作为运动会重点比赛项目。另外学校在不开运动会的学期还举办全校性以班级为单位的全校性健美操篮球,田径、排球对抗赛。

校运动队训练经常化、管理制度化,做到平均日均训练时间达到1.5小时。并建有校排球运动队运动员档案库,由李萍,王善利老师专人负责,档案库内容包括学生身体特征、生理机能、训练情况、运动成绩等;

4、及时召开阶段总结会

XX年12月28日召开了课题研究阶段总结会。

实验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我们坚持确立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的指导思想。在体育课程建设上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学校体育组还开发了篮球校本课程,适当增加了篮球的教学内容,尽量使教材体现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

二是课外体育活动:校园进行的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每学期学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课外的体育活动,如全校性的篮球操、广播操,年级组的跳绳踢毽、拔河等,还有大课间活动中的各班级活动项目等等,从而吸引更多的师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能注意处理好体育锻炼和体育文化活动的关系,既要完成体能锻炼的任务,又要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要认识到体育文化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是体育社团以及高水平运动队:学校学生体育社团有田径、男子、女子篮球、乒乓球、长跑队和跳绳踢毽等数个,参与人数达到900人之多。这些社团能坚持常年活动,做到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反思,活动形式多样,活动效果显著。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是要从如何提升全校学生的身体素养去思考。我们在课题研究是就提出了“人人掌握一项体育技能”的要求,我们体育组如何实施并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还值得思考,及早拿出方案措施。

二是要切实加强体育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加强教学研究,同时做好xx市“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实施与学生体育特长培养的研究”工作,我们要在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上下功夫。这是进一步抓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

三是在抓好体育田径、冬季四个项目的训练的基础上,要进行创新思维,如何让我们学校在体育方面更进一步得到发展,创出学校品牌来,特别是体育特色或是体育品牌。

5、总结经验,提出新目标

XX年3月份召开了课题组研究会,校长宣布了新学期科研工作计划,提出了课题研究的新思路和工作目标。

10XX年5月根据区科研部的要求做好结题工作,收集材料,实验教师做好总结,撰写教学案例,课题组撰写实验报告。

二、两年来课题研工作的成果

(一)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1、在实验中探索教学改革新思路

实验教师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实践性研究的主力军,实验团队中的每位教师是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具体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实践性研究实施者,只有他们的理论水平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不断强化,才能是课题实验工作搞得更好,学校在培养体育教师方面下了大力气,每次区教研活动保证参加,认真聆听同行的经验,认真学习,创造条件去xx、长春、本溪等地参观学习。带给了我们更新的活力,更加促进了我们体育学科教学改革的步伐。

定期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通过学习、讨论和探索,密切关注体育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并从中汲取新的营养,领略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促使自己彻底改变陈旧和落后的教育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决心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切实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并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开展自主高效体育课堂的教改实践。

2、积极进行体育课堂教改实践探索

牢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小组建设为教学重要组织形式和手段,强化学生自主,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以达到自主高效为目标,逐步形成学校的体育教学独有的模式。

(二)实验教师的素质明显提高

1、实验教师的思想素质有了提高

xx老师担任体育组长,四个班级的体育课,家住在xx,孩子小,自己克服困难坚持做好体育组各项工作,平时教学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每节课尽量发挥学校的物质资源的优势,增加一些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两年来,带领全组同志组织策划了校园体育艺术节,制定各种训练队的训练计划,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体育比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个人还被评为市区优秀课教师,区骨干教师。

学校参加实验的教师,在实验活动中经常利用个人休息时间,指导学生训练,xx老师已经55岁了,为了训练田径队参加区市比赛,经常利用个人休息时间指导学生训练,使得我校能够代表xx区参加市运动会,并取得好成绩。

2、实验教师的能力素质有了提高

实验教师xxXX被评为xx区三棋比赛优秀教练员。

实验教师xxXX年被评为xx区健美操优秀教练员。

实验教师xxXX被评为xx区田径优秀教练员。

实验教师xx、XX年获得xx区中学体育学科优秀课一等奖。

实验教师xx、XX年获得xx区中学体育学科优秀课一等奖。

实验教师xxXX年获得区篮球优秀教练员荣誉称号。

实验教师xxXX年省教育软件大赛一等奖。

3、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有了提高

实验教师xx、XX年《技巧》课在“辽宁省十一届教育软件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实验教师xx、XX年《技巧》课在“辽宁省十一届教育软件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实验教师xx、XX《篮球—投篮技术》获辽宁省教育学会沦为一等奖。

实验教师xx《篮球基本功训练》获xx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

实验教师xx、XX年获得xx市《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一等奖。

(三)学生素质明显提高

1、初三毕业体育达标律对比表

2、比赛活动和兴趣活动进入大型体育活动课堂

按兴趣分组类型的课—兴趣活动课:一堂大型体育活动课有4个班在一起进行上课,共分了六个兴趣小组进行兴趣活动课。共分有篮球组、足球组、羽毛球、健美操组、武术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爱好、喜欢的体育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学生真正能在活动中充分得到展示,玩得痛快,身体得到锻炼,并能学到体育方面的一技之长,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初一、初二参加特色体育活动人数对比表

3、学校特色团队逐渐形成,特色效果明显

XX年区中小学生运动会,我校300人组成的健美操队,在大会上表演,获得优秀组织奖和最佳表演奖,并获得区男子总分第一名,女子总分第二名。

XX年9月份在区“体育与艺术2+1项目”中获大型团体操优秀奖。9月中下旬举行的xx区秋季田径运动会中我校获区团体总分第一名。并代表区参加XX年6月份举行的市田径运动会。9月末举行南北校区运动会。本次运动会,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运动会项目、运动会开幕式、运动员参加人数上进行改革,受到师生们的欢迎,经过本次运动会学生的身体得到有效锻炼,能力得到发展,也增加了南北校区教师的凝聚力。10月中旬我校篮球队,获区女子比赛第一名,男子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同时女子篮球队代表区参加1月16日举行的市中学生篮球比赛。10月下旬我校学生参加区三棋比赛,获个人单项第一名的好成绩,为我校争得了荣誉,11月份学生的日常两课及大课间活动也常抓不懈,给学生以活动的时间,锻炼的机会。

(四)促进了学校的硬件与环境建设

自从我校实施《创建初中体育特色学校实践性的研究》以来,上自校长,下自每个教职员工,都非常重视。要想通过此课题的研究,真正打造出体育特色学校,必须要在学校的硬件设施与校园环境建设上加大投入。北校区铺设了橡胶运动场和篮球场,修建了校园主体景观。另外,学校还加强了校园绿化与文化建设。让学校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处景观都带有艺术的成分,让学生在校处处都受到美的熏陶。

篇六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评估自查报告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评估自查报告

我校于2002年6月申请创建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11月顺利通过评估验收,2003年元月授予“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称号。

近几年来,我们并不满足已有成绩,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活动。教育教学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师生素质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办学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很好地发挥“实验学校”在临 澧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窗口作用、示范作用。2003.年-2023年先后被 评为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常德市明星学校、临澧县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示范学校。现根据《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评价量化表》进行全面地自评、自查,共可获得100分。现将自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办学条件(此项总分20分,自评20分)

1、学校办学规模(此项4分,自评4分)

临澧县实验小学始建于1988年,是直属县教育局的一所示范性小学。学校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890平方米。现有25个小学教学班,在籍学生1656人,有学前班4个,在园幼儿208人,教职工130人,在职的81名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8人,专科学历的68人,特级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72人,省、市级骨干教师5人,县级学科带头人10人,先后有20人次荣获省市级劳模暨优秀教师称号。教学用房、教学设备、师资配备、仪器图书均达到省定一类标准,是全市明星学校,名优学校,是全县教学教研教改实验基地,是教育教学管理窗口中。

2、学校硬件建设(此项4分,自评4分)

学校办学条件一流,教学设施齐备。宏伟的教学大楼内有30间宽敞明亮的教室。每个教室内有电视机、投影仪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一应俱全。科技大楼内设有多媒体电脑室、语音室、多媒体中心电教室、校园电视台、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等多种功能室。2023年9月,投资40余万元建起高标准校园岗,移动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阅览室、课件制作室。校园内绿树掩映,芳草茵茵,四季花香,环境幽静,是全省园林式单位,是莘莘学子求知养性的理想之所。

3、学校管理水平(此项4分,自评4分)

学校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办学目标,以“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为办学理念,走科研兴校之路,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全力打造特长教育品牌,素质教育在这里得到真正体现,特别是这几年来,我校立足实际,围绕找准优势,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务实高效的校本教研新途径,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初步建立了与新新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了多元化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科研兴校目标。

4、学校师资状况(此项4分,自评4分)

学校师资力量一流,在职的81名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8人,专科学历的68人,特级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72人,省、市级骨干教师6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县级学科带头人10人,先后有20人次荣获省市级劳模暨优秀教师称号。教师基本功过硬,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艺术精湛。近几年来,教师参加省、市、县举行的教学比武活动,有2名教师荣获省级教学比武一等奖,有15人次荣获市级教学比武一等奖,有65人次荣获县级教学比武一等然,有50多名教师的近百篇教研论文分获国家、省、市级一等奖或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特别是近3年来,我们通过校本培训、继续教育、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发展等多种形式,使教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5、学校教研研究(此项4分,自评4分)

如何强化对学校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如何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如何充分挖掘教师们教研、科研的潜能,努力提高校本教研工作实效,我们的具体措施是“两个保证,两个到位”即:“领导保证、时间保证”,“评比到位、奖励到位”。

所谓领导保证,我们要求做到以下六点:

1、每个行政人员必须深入到一个校本教研小组,帮助确立本组校本教研目标,拟定校本教研计划,把握校本教研动态,解决校本教研难题。

2、每次校本教研活动必须准时参与,不准迟到、早退、缺席,不准只到不研。

3、每周校长办公室议,下组行政人员集中汇报各教研组校本教研开展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及时调整思路。

4、教导处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大型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人人参与,领导人人参加。

5、每月对各组校本教研工作进行一次专项督查评比。督查评比情况全校通报,作为期末评选先进教研组、先进年级组、先进课题的依据。

6、每期对全校校本教研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总结与考核,按教师目标管理考评细则各项权值记分存档。

所谓“时间保证”,我们做到“五个坚持”:

1、坚持每周三放学后(一个小时)各教研组常规校本教研活动雷打不动。

2、坚持每周二晚教师例会,安排30分钟时间进行全校性校本教研理论学习,从不间断。

3、坚持各学科每个单元确定一个课例,进行三次研讨,两轮反思的模式进行研究,推行“同备一课,分班轮上”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4、坚持每月利用一个晚上(2个小时)学校请一名专家来校讲座,并在讲座后集中讨论,个人反思。

5、教师坚持每周必须进行3个小时以上的网上学习。

所谓“评比到位”,我们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平时评比与定期评比相结合,

每开展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学校要组织专门的督查评比,看谁的组织好,效果好,资料好,并全校通报,全校推介,

每到期中期末,学校组织专门的力量对各组的校本教研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评比;二是个人评比与教研组的评比相结合,对于校本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及时发现,及时表彰,业务上委以重任,组织上优先考虑,经济上予以重奖,对于校本教研活动搞得好的教研组,其计分作为评选先进教研组的重要依据,先进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在期末目标考核中均加记奖励分。

所谓“奖励到位”,一是学校每一次组织的大型校本教研活动均设重奖项,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表彰,奖励;二是按照学校制定的《教研成果奖励制度》,对全期来全体教师取得的各类教研成果一次性奖励,在期末总结表彰大会上隆重发放,2003年我校共发放成果奖21688元,2004年发放22385元,教师个人最高奖达1200元,最低奖额也有280元。

二、履行职责(此项30分,自评30分)

1、承担省市教科院(所)工作

目前,我校承担实验课题7项,其中,“十五”课题3项,“十一五”课题1项,学校子课题3项,已经结题获奖并在全县推广的有2项,正在进行的5项,其中“十五”课题“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中期评估,获省一等然,结题评估获优秀等级。由此派生出的三个子课题,即“低年级‘情境教学’与多媒体整合”,“中年级‘体验学习’与多媒体教学整合”,“高年级‘合作性学习’与多媒体教学整合”,涵盖了小学各年级八大学科,形成了各年级有侧重、各学科有针对,各教师参与实验的教育科研格局,并做到了每个课题有方案,有计划、有实验档案,研讨形成了科学实用,便于操作的“六借六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 ,且已在全县推广。十一五课题“以校园电视台为载体,培养小学生语文听说能力的研究”已完成立项申报工作。

2、参与各级教研活动(此项10分,自评10分)

为了抓好教研活动,促使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各级教研活动,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讨论,反复修改,于2004年9月,制定了《临澧县实验小学“三级”校本教研工作制度》,明确上至校长、下到每位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基本职责与要求,拟定了校本教研长、短期规划,明确各备课组、教研组、教科室、教务处的具体的校本教研工作目标。此外,我们在2004年9月还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如:专业引领保障制度,合作交流互助制度,学习实践反思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学校领导全程参与指导教学研究制度,教研成果奖励制度等,将其汇编成册,教师人手一册,反复学习,认真领会,全面落实。我校开展专业引领的总体要求是:“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即在引领形式上分四个层次:1、学校每期举行2—3次专讲理论讲座;教研组每周一次理论学习交流;教师每周利用3个小时进行网上学习;教师每期自学一本专业书籍。在专业引领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念,必须与自身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在专业引领的管理上实现两有一查,即有学习记录,有心得体会,每学期进行一次检查、评比。

我校开展专业引领的具体做法是“请进来、走出去”。

所谓“请进来”,就是请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 校诠释新课程、新课改、新理念,传播新信息、新动态。我校在近年来,先后请市教科所刘忠义教师、省师资培训中心肖奇平教授、特级教师肖家气、贺大国老师和教研室朱宏志主任、胡家仁老师来我校进行专题讲座,通过教师们反复学习、集中讨论、个人反思,全体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内涵,素质教育的要义,新课程理念进课堂、课题研究策略等有了全新认识,为我们洗刷了头脑,指明了方向,递交了钥匙,深受老师们欢迎。

同时,我们还利用网络信息建立了新的沟通手段,与专家、教师、兄弟学校对话,通过设立实验小学网站,打开了与外界沟通与交际的门户。

所谓“走出去”,就是派本校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观摩、交流取经。近年来,我校先后派出近30名骨干教师赴武汉、株洲、衡阳、桃源、常德、张家界、石门学习观摩、听课,带回了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校本教研评价,新课程下教学设计,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的宝贵经验。对于“走出去”的骨干、教师,我校规定做到“三个一”:即提交一份完整的资料(经验材料,光碟等)交教科室存档,做一场高标准的汇报讲座,谈别人的成功做法与经验,谈自己的感触和体会,谈会后对学校的建议与设想。上一堂高质量的移植课,起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

3、在当地教学研究活动中的影响(此项12分,自评12分)

学校规范教学管理,狠抓教学研究,在市县乡产生强烈反响 ,在每年组织的全县教学比武活动中均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年年被评为教研工作先进单位,科研工作示范单位,2023年3月25日,全县中小学校本制度现场研讨会,在我校隆重召开,全面展示我校校本教研成果,介绍了我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宝贵经验,重点推介我校校本教研模式,2023年6月,《湖南教育》全文刊登我校“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成功经验。

三、新课程实施中的相关情况(此项50分,自评50分)

1、学校组织的师资培训与学习(此项15分,自评15分)

(1)坚持“六个一”反思活动,我校坚持开展“六个一”反思活动,即要求教师每学期交一份重点剖析典型案例;每月交一份优秀教学反思(并且规定;每次外出学习后必须反思,每次听了专业引领讲座后必须反思,每次参加教学法比武后必须反思,每次承担公开课、示范课、引路课后必须反思,每次听了学校领导、同组教师的评课后必须反思);每月交一份优秀教学设计,并且上升到理论高度,阐述自己设计构想;每学期读一本理论专著,并做读书笔记;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每学期写一篇论文或案例。学校组织评比,记入教师成长档案,纳入期末目标管理范畴。

(2)、坚持六会制度,坚持“六会”制度。建立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我校每学期召开“六会”已形成制度,如:04年11月面向全校教师的“教书育人经验交流会”通过组内交流、推优参选、经验报告三个环节,推介我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新观念、好经验、金点子和好典型;如:04年3月,我校举行课改年级课堂教学研讨会,全体参赛教师反复领会新课标,认真钻研新教材,仔细推敲课堂教学新策略,推出一批理念全新、设计趋优、便于操作的好模式,起到点上示范、面上开花的特好效果;还有04年9月面向中青年教师的“读书报告会,学术报告会”;04年12月面向优秀教师的“我为学校献良策”座谈会,04年4月面向青年教师的“爱我实小”的演讲会都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促进了教师有效反思,更新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3)、建立读书常规、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我校把2023年确定为“师生读书年”,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教师以“读专业书籍,争做研究型教师”为主线,教务处、办公室拟定切实可行的读书活动方案。在读书自学活动中,我们坚持“四确定”和“一展览”。“四确定”:即确定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主持人。“一展览”:即学期结束举办一次展览,办公室在检查教师的政治学习笔记、业务学习笔记和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将优秀笔记对全体教师展览。

(4)、“课堂观摩”结对学艺,跟踪指导,双向交流等有效措施促使教师培训学习与提高。

(5)、资源共享,实施专业引信,我校开展专业引领的总体要求是:“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即在引领形式上分四个层次:1、学校每期举行2—3次专讲理论讲座;教研组每周一次理论学习交流;教师每周利用3个小时进行网上学习;教师每期自学一本专业书籍。在专业引领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念,必须与自身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在专业引领的管理上实现两有一查,即有学习记录,有心得体会,每学期进行一次检查、评比。

2、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此项20分,自评20分)

一是确保三级教研网络整体联动、职责明确

首先我校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年级组长、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加强领导,全程参与,全程指导,全程监督,并制定了《行政领导全程参与指导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其次我们构建三级教研网络,明确职责,强化责任,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确保校本教研不走过程,务求实效。(见附件1)

二是确保校本教研制度,科学规范,便于操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必要、合理、科学的校本教研规章制度,是保证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化开展,规范化操作,实效化运行的有力保障。

我们在2004年9月还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如:专业引领保障制度,合作交流互助制度,学习实践反思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学校领导全程参与指导教学研究制度,教研成果奖励制度等,将其汇编成册,教师人手一册,反复学习,认真领会,全面落实。

3、校本课程开发(此项8分,自评8分)

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方案》和《校本课程评审办法》,本着“校本课程要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要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地域特点,更好地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人文环境、地方 特色、名人古迹、物质资源等优势,分册编好1-6年级校本课程名册纲要,开发出课改年级实用校本课程4套共 课时,深受学生、教师喜爱,得到家长社会充分认可。

4、研究性学习的开放与实施(此项7分,自评7分)

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为基础,立足于探索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课内外主动性学习,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性学习,提高综合学习能力,我们确立五、六年级学生为研究性学习实验对象,以科学(自然)课为主要载体,开设学习研究性学习,主要解决科学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之间的配合问题,实验成果形式主要以学生成长档案袋、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创作以及论文、教师工作档案为主,教师课例、纳入学生评定与教师考核评比范畴,其成效显著。

篇七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调查研究报告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与公办学校关系没完全理顺、将学校视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个机构,从对校长、教师的选聘到考核进行较多的行政干预,校长一言堂、内部管理同质化、民主监督机制失灵和社区与家长没有真正参与学校管理等。不仅降低了教师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而且也制约了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迫切需要通过排除他律性因素干扰即去行政化来理顺外部制度环境,通过加强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以及通过促进学校管理民主化进程来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对此,我们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就如何落实学校依法办学自主权、落实自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办学、促进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机制的建立等问题进行问卷和访谈,并就促进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提出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公共教育管理领域内的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之间的关系。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之间一般有三种管理水平:一是法制管理水平,二是制度管理水平,三是两者在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上的自觉的意识管理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之间关系的根本特征不是制度性的,而是以行政性(上下级的)、管理型(管与被管)、习惯性(随意地、人际的)为根本特征。”这一教育行政管理特征尽管具有的精确、快速、效率、成本低等优点,成为实现政府职能专门化的普遍做法。但这种管理模式暴露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教育行政机关成了“大校长”。公办学学校类似于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分支机构,学校的主体地位不明,在人、财、物、课程及其它教学业务方面政府对学校统得过死,校本管理远未形成,依法自主管理难以实现。

学习评价评价搞成“一刀切”。现行学校评价制度评价主体是教育行政机关及其指定的机构,功利化取向十分明显,评价指标体系“一刀切”,统得过死,没有顾及学校的差异和特色,对学校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有一定负面引导作用,导致了现代教育观念难以贯穿和指导教育教学全过程,素质教育难以全面实施,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的目标难以全面实现。

人财物上学校成了“肌无力”。在先行管理制度下,表面看起来学校很风光,满身肌肉,实际上是“肌无力”。一些公办学校应获得的公共教育经费难以落实,在人力资源管理、经费的筹集及管理、生源等方面,出现了制度层面的一些亟需研究的问题。如需要的教师进不来,“富裕’的教师出不去,经费筹集渠道单一,开支管得过死,经费常常是捉襟见肘,学校招生权受到限制。制度因素导致部分学校的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学校管理搞成了“家长制”。首先是学校决策机制存在问题。一是决策权力过分集中于主要负责人,部分学校校长缺乏民主意识,养成“个人说了算”家长制作风,教职工难以有效地介入学校管理工作。二是决策过程简单化、经验化,决策预案不充分,决策程序不民主,决策结果不透明。决策和执行分离,决策的有效性不高、指导力不强。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重大决策失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处理。管理方式陈旧。学校管理仍沿用传统的金字塔式(层层垂直命令式)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组织上过分庞杂、管理结构上多层次、管理职能上多重叠、管理手段上高集权,因而,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已经逐步被淘汰。现代管理模式强调实行扁平式管理,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直接面对政策对象,解释政策初衷,增强政策认同,保障信息畅通,从而使管理更加有效。

学校管理相对封闭——搞成了“孤岛”。制度的分割作用,导致部分学校不能与社区、家庭沟通。这一切,都与学校制度的相对落后、现代学校制度尚未系统建立有一定的关系。制度障碍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较大的障碍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科层制管理难以应对后工业时代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公共管理服务领域在公平、质量、效益等各个方面遭到质疑。教育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化,教育活动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不断提高,这些变化对学校尤其是校长在处理复杂事态方面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无论是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还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在当前都无法回避“去行政化”这一改革命题。为此,我们接受了中国教育学会整体改革委员会课题《现代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制度体系建构研究》,假定在管办评体检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如何建构内部管理体系,同时回答建构依法办学内部管理体制需要哪些外部条件。

二、目的和意义

“没有调查就没有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同志的经验总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新型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可以说,今天我国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制度变革上,而制度变革的核心是如何对政府与学校之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

学校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前提是实现教育“管办评”分离、学校“去行政化”它涉及到的核心问题是对公共教育领域里长期存在的政府对学校管理和教育实践活动干预过多,以及服务单一化、僵硬化等弊端而提出的改革问题,目的在于削弱教育行政过程中的权力性、强制性等要素,突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专业技术指导能力。为此,我们必须认真而客观地了解社会各阶层的对此反应,以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现象及去行政化实践探索作为问题焦点,重点分析和探讨去行政化对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研究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为学校现代制度建设研究提供基础。

三、调查内容、对象与方法

为此,2023年上半年,我们以“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改革”等内容为主题,分别对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教师、社区及家长代表。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300份,回首250份,回收率80%。同时我们组织访谈5次。然后采用统计分析,形成报告。

四、调查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对校长、教师的选聘到学校用人制度均有较多的行政干预,不仅降低了师资专业化水平,也制约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际进程。因此,去行政化不仅局限于高校内,基础教育领域内同样迫切需要去行政化。

当前学校管理中突出的问题有:

(一)教学行政部门对学校管过多。简政放权,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这是伴随政府职能转变、构建现代学校制度而提出的教育改革方向。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教育行政部门事先具备了有关对学校人、财、物的管理权利;而学校作为法人单位,必然希望能够自主、自律地按照各校的办学传统和理念进行改革,然而却因各个学校基本上不具备有关作为组织条件的人、财、物等方面的决定权,而必须依赖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指导,这就构成了现实中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之间既限制又依赖的矛盾关系,这一矛盾关系也成为制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多年来,我国形成了公办学校政府办,公办,一直没有很好解决政府怎么管学校的问题,长期以来政府习惯于一手包揽,从校长任命到教师选聘,从学校制度建设(怎么办学)到学校评价都是政府说了算,结果学校千人一面,同质化想想十分突出,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办学校的多元化需求。对此被调查者颇有微词,

绝大多数人认为“当下的学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是“主管部门管得太多,学校自主权有限” “校长任命制,专家办学特色不明,校长过分依赖主管部门”,学校“管”得太死,制度没有激活教师积极性。教师对于“论资排辈”,绩效分配“大锅饭”现象很是不满。部分家长和社区代表也觉得管理主体单一,缺乏建构社区和家庭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

(二)任命制不利于校长职业专门化。教育人事管理行政化的特色就是实行校长任命制为主,学校校长是靠教育行政部门发现、培养,形成近亲繁殖和裙带繁衍,这无疑把有些具有现代校长素质、办学理想和创新型人才排除在外,有些人当了校长以后,把校长当官做,眼睛向上,只对主管部门负责,缺乏眼睛向下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对学校发展、对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负责的意识淡薄。

在《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要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80%人拥护“自荐竟聘”和“民主推荐”。绝大多是人认为学校去行政化,校长应该实行职级制,走专家化发展道路,一边校长全心全意办好学校。在访谈中大家认为,校长任命制是比较典型的行政化管理模式,这种选拔方法一方面不能保证具有相应资格的人当选校长,使得选拔校长的过程成为一般行政干部交流的过程,不利于校长职业的专门化;另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人权与事权相脱离,教育局一些业务科室与基层学校在行政级别上出现“倒挂”现象,加大了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对学校进行有效管理的难度。

(三)协调选聘不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管理的永恒主题,然而在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下,由多部门协调选聘教师的行政化管理模式降低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这一办法是一把具有“双刃剑”:一方面由多部门协调选聘起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和平衡作用,以防权力过于集中到某一部门;而另一方面,教师职业是“以作为教育者的使命感和深厚的教育热情为基础的,而且具有广泛的教育涵养,能够深入理解学习能力、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人的成长和发育规律,具有出色的教育艺术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高度专业化的职业。”

面对这样一个既要求具有较高专业水准,又要求具有较高责任感的专业群体,有必要由专门的机构对教师进行认证、选聘和考核。采取多个部门选聘教师的做法,难免运用一般行政原理,加大了横向行政部门干预教育的随意性,从而降低了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性,这必然很难从入口处把好教师队伍素质关。

调查和访谈表明,在被调查中80%的人希望,专门机构(第三方)选聘,学校使用,主管部门备案,也有部分赞同学校选用,但担心学校领导暗箱操作。

(四)职称评聘分离可谓一把双刃剑。教师职称和职务不搞一刀切和终身制,去年全国人代会上,就有代表提出,目前实行的绩效工资的高低,一个重要的参评依据就是职称的高低,职称“终身制”使得一些学校的部分教师只要评上高级职称就认为万事大吉,在之后的工作中不再“卖力”。建议取消教师职称“终身制”。解决教师不思进取、高原现象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校采用评聘分离,地址高评和高职低聘,行政部门搭建促进教师校际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良性流动。

在绝大多数受访对于“教师学校使用教师时,不搞终身制,根据学校编制的职称职数,实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有利于调动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技术终身发展;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正向交流和合理流动;有利于学校对教师的动态管理。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把双刃剑,学校领导必须制定公正公平的制度,将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否则会造成人心惶惶,不利于学校的安定团结。

(五)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要素欠缺。“管、办、评”分离后,学小现代教育管理制度,依法办学,民主管理,一方面学校必须成立学校民主管理机构,引进现代企业管理你年和模式,实行校长负责制下的“扁平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求扩大学校管理主体的内涵,引进社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将引进第三方机构对学校办学质量进行专业评估。而这一切目前都不够成熟。

大家认为,依法成立由校长、学校行政、教代会代表、骨干教师、社区代表和家长代表的学校“校务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的积极性,增加学校的向心力,有利于学校校长“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的各项制度的贯彻和执行,有利于畅通教师的各项诉求渠道,保证学校管理的公正、公开和透明,有利于减轻校长日常事务管理,专心思考学校发展,体现专家办学的优势。

绝大多数人支持引进“第三方”评估学校,因为专业机构的评估一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校特色,既体现科学性和有效性,有体现了客观、公正、科学的。但也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专业机构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换汤不换药;目前专业机构很不成熟,难免出现偏差。

对当前的“社区”和“家委会”参与学校办学的普遍看法是很不成熟,社区办学还停留在形式上,.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样,目前社区办学积极性不高,很难从实质上参与学校办学。目前家委会大多属于帮、为学校解决具体问题的机构,还没有真正参与到办学过程中。家委会显得比较松散,成员的素质和积极性参差不齐,很难形成一股参与办学力量。

(五)现代学校制度要求高素质校长。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要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政治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校长作为学校发展和学校管理的首要负责人,应该关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并在校内制度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成为推进和建构现代学校制度的灵魂人物。因此校长必须具有现代眼光和博大情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民主的智慧和深厚的情感凝聚力是校长必备的素质,所以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好校长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大家不约而同的认为:好校长应该具有:对我国教育现状保持清醒的头脑,是教育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具有教育家办教育的战略思考;要有法制意识,发扬民主,依法治校,满怀激情引领教职工办好学校;要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主动地为师生服务,具有管理即服务的理念;要有科研思维,沉下身子回到课堂,与老师们一起研究和解决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课堂的和管理者;要有学习和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办出学校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六)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些想法。大家对现代学校的一揽子制度的看法有:一是看好现代学校制度,认为着一揽子制度很系统,如果能变成自觉行为,管理成本会很小,机制的效益会很高;制度很科学,广大教职工通过校务委员诉求和讨论,将自己的意志转化为自觉行为,充分体现民主治校的思想。但也有一部分人不看好,认为制度很繁琐,关键是很难变成自觉行为,管理成本会很高,执行力度很大。这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二是不合符当前实际,因为教师已经适应了为管理而管理的制度。

校长所担心的是现代教育制度将人事权下放、经费包干给学校意味着对校长发出了挑战:.挑战校长的法律意识,校长是否有依法办学,接受民主监督的意识;挑战校长的民主意识,校长能否实行民主管理,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好学校;挑战校长的责任意识,校长是否有向政府负责,向社会负责的意识;挑战校长的办学智慧,校长是否具有办学能力,能把一所学校办成好学校;挑战校长的创新意识,校长能否运用教育智慧,以创新思维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一句话,校长愈来愈不好当了。

当然要推行现代学校制度路还很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前提是政府松手,简政放权,去行政化,实现“管、办、评”分离,而实行“管办评“分离的关键是“政府放权”,否则一切免谈。

四、思考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对校长、教师的选聘到学校用人制度的行政干预过多,不仅降低了师资专业化水平,也制约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推进。因此,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去行政化,建设依法办学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特提出以下思考建议:

(一)改革校长选拔制度,实行中小学校长专业职级制。一直以来,我国将学校视为教育行政的一个机构,中小学校长也具有行政级别。具有行政级别的校长忙于行政事务,无法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上来,也无法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诉求,容易忽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造成教师从事教育改革的职业权利与职业能力严重缺乏,“教师的不支持与不适应使教育改革只能得到有限的、支离破碎的执行,使教育改革形式上变化较多,实际进步很小。”

人事部提出对事业单位人事实行“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总体思路,为此,近年来,在上海、中山、潍坊等地区试点运行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实践表明,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把校长职位与其原来的行政级别脱离,通过选聘、考核建立起新的一套校长职级系列,目的在于减少学校教育中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培养教育家办学的氛围,这项改革可以视为是当前我国教育去行政化一次试水。

潍坊市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认识到教育家办学的重要性。从2023年起就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从最初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到实行校长职级制、任期制,确保让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基本上阻断了传统的行政官员担任中小学校长的路径。2023年,该市成为国家试点的校长职级制改革单位。目前,该市正通过采取后备人才制、校长遴选制、校长职级制、校长薪酬制、校长任期制、校长与教育主管部门交流任职制、县市区教育局长任职资格制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继续完善该项改革。

与传统的校长任命制相比,实行校长职级制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校长的选拔、考核以及调配归口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减少了横向部门之间的行政干预,实行公开遴选制,为教育家办学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减少了校长过于繁琐的行政事务,增加了投入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有助于校长职业化,为培养教育家办学创设了平台;三是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不过,在现阶段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进展并不顺利。主要原因:一是校长任命权不在地方教育局,即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实施职级制改革的主观愿望,但很难付诸实施。二是实施校长职级制,必须要有比行政级别更具吸引力的改革条件。潍坊实施职级制改革,是采取与校长职级制改革相适应的薪酬制和任期制等配套改革环节予以保障的,这需要政府统筹支持,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是不能够实现的。

(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依法办学民主管理制度。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来看,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主要受制于三方面要素:一是学校自主性的外部保障机制——教育行政机关向学校下放包括人事、预算和“学校管理规则”在内的管理权限;二是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内部保障机制——学校内部组织的重建和学校管理者能力的提升;三是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实行社会参与,促进教育管理民主化。建议今后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1.政府实行简政放权,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首先,要解放思想,推广校长职级制改革,保障校长职业的专业化水平。校长职级制,对于加快实现中小学等事业单位与机关行政级别脱钩,建立校长职级制,不仅可以保障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权与人权的相对统一,也是教育行政机关向学校“放权”的重要探索,有利于教育家的培养。实践表明,通过取消校长行政级别的改革举措不但没有影响教育质量,反而唤起了校长和教师的改革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些年轻的教育家型的校长正在实践中脱颖而出。

其次,简政放权,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是要实行简政放权,也就是教育行政机关向学校教育机关放权。以教师编制为例,目前,结构性缺编问题比较突出,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有必要重新研究和制订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适当增设一定的弹性编制给地方,因地制宜地解决结构性缺编的问题。有了一定的弹性编制,既可保障每校每年都有一定比例教师能够脱岗培训,又能保障教师有效流动,同时也有效解决代课教师的问题。实践表明,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具备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的主动性和相应能力。如山东省寿光市通过“政府出资,教育局招聘,学校用人”的灵活机制,采取了“动态编制”办法有效解决了高中教师缺编的问题。实行由教育行政机关向学校教育机关下放权限。在管理学中,自主权包括财权、人权、物权和事权,在确保让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的基础上,将适当的人事权、公用经费使用权转交给学校。

第三,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不能取消对教育必要的行政干预。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首先,教育行政组织与学校教育组织之间的一般关系应是宏观指导与微观实施的关系、一般指导与具体执行的关系。教育行政机关制定的方针政策,归根结底要通过学校教育过程来体现和检验,而学校行政管理过程也不能游离于政府之外成为“孤岛”。实行由教育行政机关向学校教育机关下放权限也必须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如校长可以有权聘用教师,但必须要事先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得到正式的审批认可才能聘用。同理,学校预算以及经费的使用等都必须事先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申报。

2. 强化学校内部治理,依法建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目前,我市多数学校面临缺乏自身战略发展规划能力、学校领导力欠缺等实际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首先,需要政府层面从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发,重新明确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身份和地位,通过加强教师资格、校长资格的认定,逐步减少教师选聘过程中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真正实现从源头上把关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次,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改进和完善学校中层管理组织,进一步加强学校自身发展规划和内部治理能力。

第三,加强学校管理领导力专题培训以及内部组织建设,增强校长以及学校中层管理的组织协调能力。只有学校有了自律性、自主性改革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水平,才能推进现代学校制度,才能真正落实教育的公平和质量提升。

3.社会参与学校管理,保障教育的民主化和公共性。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从教育的公共性考虑,教育利益者彼此间需要平等对话,但在行政垂直管理体制下,学校只对上负责,忽视了家长、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在教育需求多元、民主理念日益深入的今天,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也正集中体现了教育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一方面需要对教育行政过程实行问责制,实行信息公开,以取得社会对教育的信赖;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管理的民主化进程,鼓励家长、社会以及社区居民参与学校管理过程。而且社会参与不能仅停留于重大教育改革决策过程中,而是从制度建设的视野加以推进。

仍以教师人事管理为例,教师评价由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既可以发挥社会、家长的民主监督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校长负责制的不足,避免校长的专权,可形成校长负责制与民主参与制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的良性机制。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先行在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如南京市的校务委员会制度、我市青羊区的中小学民主管理委员会制度、宁波海曙区的教育议事会制度等等,这些地区的改革经验为促进学校管理民主化进程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不过,社会参与学校管理是需要一定的必要条件的,如合理的民主参与制度、参与者的民主议事水平以及学校管理者的办学理念等。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缺乏明确理念的前提下提倡社会参与,不但容易带来妨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嫌疑,而且也关系到公共教育质量的问题。因此,在实行社会参与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教育的公共性与私有性之间的关系,采取谨慎态度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篇八 高等职业学校营销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报告

摘 要 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营销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是课堂学生主体、教学过程性、思维开放性和理论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也决定了教学方法必须采用讲授、问题探究、知识竞赛、演讲、参观、模拟和承揽现实业务等多种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达成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高等职业学校 营销专业课程 理论和实践 研究报告

研究高等职业学校营销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探索营销课程如何能较完整地形成营销专业教育预期的教育成果,这是本课题的理论要求;而设计具体的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方法以体现如上的课题的理论要求,是本课题实践的必然结果。

一、研究背景

不管在高等教育领域还是中等教育领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的教育在教育界早已达成了共识,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准确地说在理论教学实践上,职业教育中的几乎所有课程都完全模仿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已经变成了一种通例,把完全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实践教学课程变成仿照普通教育的实验类课程,也已经成为了共同做法。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营销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应该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即理论基础),并设计出营销理论课和实践课进行教学的具体方法(即实践性),是本课题的主要宗旨。

职校生与普教生相比虽然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略逊一筹,但在实际操作技能上应该有一定优势,特别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不仅是职业教育对各类职校生的要求,也是他们以后从事自己职业生涯首先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国家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对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提出的要求以及他们与普教生相比,由于学历问题带来的更大的就业压力,对他们实施动手能力教育就有了“精神”条件。这就要求高等职业学校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把理论知识的掌握放在第一位。但现实的做法如上所述,“职业教育中的几乎所有课程都完全模仿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已经变成了一种通例,”这种“复制”普通教育的做法自然而然是培养不出具有熟练的动手能力的“蓝领”人才的。

营销学与其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理论,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源于企业商业实践又指导企业商业实践的操作工具和方法,正因为这样,营销理论的研究以营销活动实践作为基础显得更有意义。本课题就是在研究改革营销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出营销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案。

二、理论基础

本课题的理论基础就是从高等职业学校营销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特点出发,探索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规律,并为营销专业课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如前所述,如果认为普通教育重在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输送基础理论、科技研究和知识创新型人才,与之相比,职业教育就主要为企业造就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这是我们该项研究的一项理论认同。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即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体现这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都必须以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学重视过程、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思维能力、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等观念作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动手、社会活动和实践等能力为教学目的。

我们对如上教育思想的具体阐述如下:

1、课堂学生主体思想。关于谁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师还是学生,形成了“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和“教师学生双主体”等思想,我们赞成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思想。课堂学生主体思想是指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的现实情况展开。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而不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营造一种能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课堂氛围。当然,课堂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互结合的。比较形象的说法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像导演和演员的关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像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2、教学过程性原则。这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变以往的把现成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记忆该结论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启发和鼓励学生探索结论产生的“过程”的方法。过程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我们知道,现代营销学理论是以美国学者菲利普?科特勒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在综合前人的理论并紧密结合现实的营销实践基础上创立的,营销理论本身就来源于实践。把营销学的每一个理论成果“还原”成它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营销理论的神秘性彻底解除,对于提高学习的兴趣,达成学习效果意义非常巨大。

其实,现代教育不仅要求营销教学,也要求所有教学把过程教学,而不是把结果教学放在首要位置,因为过程教学是送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而结果教学只给学生的是知识财富本身。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开放式的教学思维。思维开放性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堂形式,使学生敢于向各种权威、课本、教师、“定律”挑战,而不迷信定向思维中现成的课本中的“结论”,以逐步养成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营销理论的特点是它和现实的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手段等方面采取开放的教学模式;又由于营销实践的不断创新,在教室里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是脱离实际的,也不可能在学校通过一些模拟活动教会学生从事营销工作,必须让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他们成熟的营销素质。这就客观上规定了营销教学必须是开放性教学。

营销教学开放性的特点,也要求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和进行教育结果评定时必须以全新的开放性观念进行操作,用传统的封闭式方法进行营销教学过程管理不仅与营销理论的内在要求背道而驰,在效果上将达不到营销教育的目标。

4、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如前所述,营销理论是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现实实践活动的理论,进行营销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这个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进社会进行现实的实践活动,因为“真枪实弹”的实际操作比任何形式的模拟活动效果要好得多,后者只能被认为是一种“演练”。其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三、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我们对高等职业学校营销课程实施教学方法的理论认同,即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放在首位,这样就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由此,设计全新的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就已经变得清楚:这就是只要服务于培养学生能力的任何教学方法都应该有用。具体方法如下:

1、通过学科课程使学生掌握营销基础理论,可以采用讲授、问题探究、知识竞赛、演讲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科课程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文化课程,在这里我们主要是指营销专业理论课。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培养学生营销学基础理论的方法不同的是,变教师的课堂“一言堂”为教师和学生的“群言堂”。不同于以往的教师的满堂灌的讲授,这里的“讲授法”既有教师的讲授,也有学生针对某些问题的讲授。“问题探究法”是一种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课堂讨论形式,这种方法对于深入的理解基本理论、发现问题和活跃课堂气氛效果非常理想。营销知识竞赛、营销专题辩论赛和演讲等教学方法,都是理论教学可以采用了的重要方法。案例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会使学生掌握活生生的营销理论。采用这些方法的目的是让学生熟练、灵活和深刻理解并掌握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这些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虽然在形式上各不相同,但它们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变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中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单向传授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双向、立体和多维交流,变传统教学法中的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为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带着“嘴”,学生捧着“耳朵”就可以完成整个课堂教学。这种新型互动的教学方法,要求师生都带着嘴、耳朵、眼睛、手等所有“身体器官”去上课,当然更主要的是他们都带着思考问题的大脑进行课堂交流。问题探究、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案例教学只不过是这种方式的具体形式。

篇九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系统实验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由栾传大研究员牵头成立全国总课题组,组织了20多个省市地区的中小学校参与共同研究。在总课题组的指导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单位的支持下,从1997年初开始,广西课题组作为总课题组的副主任研究单位,组织了5个实验单位、88所中小学校进行了实验研究,参与实验的教研员、教师1200余人,学生近3万人。在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本课题实验研究已完成了一个实验周期任务。

一、课题的提出、确定和假设

(一)提出与确定

xx主席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江主席还要求全国青少年“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中国有着50XX年灿烂的文化传统,素以文明和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脊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社会伦理道德滑坡的情况比较严重,优秀的传统也被忽视,青少年更是深受其害,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多,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较差,德育效果欠佳等等,使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很大影响。

由此可见,利用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这一特有资源对青少年学生和家长乃至社会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丰富中小学德育内容,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教育青少年学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学会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的需要。

与其它德育工作一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必须全社会齐抓共管,方能取得最佳效果。经过了解和考察,结合我自治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经请示自治区教委领导同意,我们决定参与栾传大研究员组织的全国“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系统实验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由广西教育学会牵头,成立“广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组”,在我区部分中小学中进行实验研究。

(二)假设

从时代要求出发,将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相融合,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探究“三结合”传美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模式,继承中华美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品质;为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现代中国人打好道德素质基础,提高中小学德育整体水平,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二、实验对象与组织

(一)实验对象

主要对象是中小学生。同时也对中小学教师、家长和社区教育所辖单位的公民进行传美内容的教育。

(二)实验研究组织

本实验研究课题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宏观调控、各负其责的组织管理办法。自治区成立“广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组”,课题组成立领导小组(由自治区教育学会1名副会长任组长、教育厅基教处和学会秘书处各1名负责人任副组长)并设有办公室,在全国总课题组的指导下,负责制订本自治区的实验研究方案及工作规程、管理条例,提出实验研究的总体思路、模式,培训实验教师和指导人员,指导实验单位和实验校点的实验研究,控制实验进程,总结、交流实验研究经验,表彰先进等。

自治区课题组之下,成立了5个实验研究单位,其中有4个地级市,即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和北海市实验研究单位;l个少数民族乡镇,即龙胜瑶族自治县平等乡实验研究单位。5个实验研究单位也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市教委领导任组长,教科所和学会的同志任成员。由各实验研究单位确定实验校点,具体负责校点的实验研究管理和指导工作,交流本市实验研究经验。

各实验研究学校也成立了领导小组,校领导任组长、政教主任具体负责,确定本校研究的子课题和实验的重点德目内容,组织教师具体实施。

三、实验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实验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为内容。具体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警语名言500句》为主要实验教材,辅之以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部分材料。

我自治区各实验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具体选择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略)。

具体实验研究的方法、途径与步骤:

主要采取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调查法 根据传美教育的内容,设制各种调查表,通过召开座谈会、找学生个别谈话、进行问卷调查、走访家长和社区等多种形式按德目内容调查了解当时学生、家长的各种思想认识和表现,同时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传美教育打下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2.实验法 主要是自然实验法。通过传美知识的传授和多种形式、多渠道的传美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家长)道德认知,探索“三结合”传美教育的模式和运行机制。

3.比较法 主要是作纵横向比较。通过实验校实验前后和实验班与对比班在道德品质素质等方面状况的比较,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实验的效果。

4.行为训练法 即在实践中训练学生形成传统美德行为的方法。通过教学形式、实践活动形式等多种形式进行反复、长期训练。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手拉手”活动等等。

5.考核评价法 制订《传统美德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及学生素质个性发展评价表》等评价标准,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集体评价、家庭评价和社区评价,使学生清楚自己在各个层次的表现及努力的方向,达到传美教育之目的。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从广西实际情况出发,在具体操作上,各实验单位普遍按照“一种模式”、“十一个结合”的做法来实施。

一种模式:即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三结合”区域传美教育模式。此模式主要是以学校为切入口,首先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传美教育,通过学校的传美教育,向家庭和社会辐射,带动和指导家庭、社区的传美教育,逐步形成“三结合”的传美教育网络,创建良好的学校、家庭、社区传美教育环境,提高学校传美教育的实效性,并达到深化传美教育的意义之目的,即:以传美教育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学生和家长、社区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使学校的传美教育得以升华。

十一个结合:

1.学校传美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的基础。我们以学校为主导,把传美教育辐射到家庭,在抓好学校传美教育的同时,对家长进行传美教育,让家长做好孩子的表率。创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发挥家庭美德教育功能,成立“传美教育家长委员会”,与学校一道共同抓好学生的传美教育。主要措施有:

(1)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采用专题讲座,播放学校传美教育录像片等方法向家长进行传美教育,提高家长的传美素质,在此基础上,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传美教育工作。

(2)举行“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活动。请家长到学校听传美课,参加传美活动,参观传美展览等等,家长与学生共同接受教育,并增强家长参与学校传美教育的自觉性。

(3)编辑传美教育资料。例如《美德》校刊、《传美教育家长报》等,发给家长学习,并要求反馈学习心得,学校将写得好的登出来,学生、家长互相促进。

(4)坚持家校联系制度。建立传美教育家校联系卡,例如,“孝敬卡”、“在家表现活动表”等,及时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有的实验学校还布置传美教育作业,例如平时主动协助家长料理家务外,假期连续当一周家长,写出当家体会,由家长评价等等。

(5)建立评选表彰优秀家长制度。评选“合格家长”和“优秀家长”,召开“教子有方经验交流会”、“传美教育优秀家长表彰会”等,让优秀家长传授经验,为家长戴红花。发奖状。

通过以上做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2.学校传美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检验学校传美教育的成果,又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因此,我们把学校的传美教育向社区辐射,以社区为依托,动员各方面力量与学校密切配合,加大传美教育力度,创设大的良好的育人氛围。在这方面我们也是采取由小区域逐步向大区域发展的办法。

首先是建立小区域的传美教育网络。即把与学校有密切关系和学校周边的单位动员起来,例如:与同学校挂钩的驻军、武警、派出所、机关单位和学校所在地的小区、街道、厂矿企业等共同成立“传美教育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学校、家长委员会和各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其职责为:协助学校搞好对学生的传美教育;对辖区内各单位的公民进行传美教育。在该委员会的统筹指导下,各小区形成了强有力的教育合力,构建了全方位的传美教育环境。强化了学校的教育环境,建立了良好的家庭环境,优化了社会教育环境。

在区域传美教育网络的建立中,我们还十分注意发挥区域在传美教育实验基地方面的作用,例如区域内部队、纪念场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3.传美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一是开设每两周1节的“传美课”。遵循现代教学原则,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取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热情,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道德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传美知识教育。例如不少实验学校依照激情——明理——导行的教学框架,采用五环式教学结构来上传美课。即:导入新课——主题教育(学习传美故事,明确道理)——深化理解(充实事例,论证观点)——一评价扩展(辩析是非,指导言行)——巩固延伸(课内巩固,课外延伸)。

二是进行学科渗透。利用中小学各科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美教育内容,与传美教育的德目挂钩,把传美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当中。渗透的形式有直接渗透、间接渗透和相机渗透等。

4.传美教育与“三会”相结合

实验学校把传美教育18个德目内容列为校会、团(队)会和班会的重要内容,每阶段突出一个德目内容,每次活动突出一个中心,既丰富了“三会”的内容,又使传美教育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例如:举行“爸爸妈妈我爱您”、“做礼仪好少年”中队会等。

5.传美教育与节日活动相结合

实验校根据节日的特点,结合传美教育内容,设计主题活动,使年年都过的节日内容变得丰富多采,且得到深化。例如在“三八”节、母亲节、“五一”劳动节中开展“当家一日,自理一日”,“我给妈妈唱支歌”、“我是爸妈小帮手”、“夸夸我的好妈妈、好爸爸”等主题活动,在“五四”青年节开展“立志勤学、求索攻坚、报效祖国”的主题活动等等。

6.传美教育与常规管理相结合

在传授传美知识,明白道理的同时,对照德目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文明礼仪训练、良好学习习惯训练等,学传美,见行动,做到人人懂传美,学传美,个个扬美德,有美德。以美德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例如用“整洁健身”规范学生的仪容仪表,用“求索攻坚”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等等。

7.传美教育与国内外重大时事教育相结合

传美教育必须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中,而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教育时机,抓住这些时机,把传美教育与时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震撼力量。例如:1998年抗洪期间,实验学校把传美教育与抗洪精神有机结合,提出“弘扬传统美德,光大抗洪精神”的口号,召开“慰问抗洪英雄”主题班会,举办“弘扬传统美德,光大抗洪精神”演讲比赛,开展“情系灾区,奉献爱心”等系列活动,师生都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代产生的精神力量。

8.传美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实验学校针对目前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的状况,选择相关的德目内容,采取上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相谈室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的耐挫能力,良好的心理调试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9.传美教育与校园建设相结合

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隐性育人功能。实验学校在十分注意美化、绿化、香化校园环境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创设传美教育的环境。例如,在校园和教室里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名言警句、名人画象;开辟传美教育宣传栏;校广播站定时播讲传美故事和名人名诗名句;建立校园传美教育阵地(广西师大附中的名人名言、诗词、题字碑林、桂林市育才小学的王半塘种植园等);开展班级、校际间的传美教育黑板报比赛,学生间的传美手抄报竞赛和传美知识抢答、竞赛;举行传美内容的文艺演出等等。以丰富形象的教育内容,优美的校园环境促使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10.传美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培养学生传统美德必须坚持知行一致,通过实践检验教育效果,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传统美德的形成;把认知付诸于行动,内化为品质。实验校建立了传美教育基地,例如少年军校、农村联系点,扶贫学校等,结合有关德目内容,组织学生到基地军训、与农民“三同”、与扶贫校开展“手拉手”等活动,亲身体验军营、农村的生活,学习解放军、农民的爱国爱民、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等美德。

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社会考察等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高新技术开发区,了解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了解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与成就,机遇与挑战及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助人、环保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友爱、见义勇为、整洁健身等优良品质。

11.传美教育与师德建设相结合

教师的形象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学校的传美教育中,教师的品德修养水平对传美教育的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因而实验学校很注意在向学生进行传美教育之前和整个教育过程中抓好对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的传美教育,把它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

四、实验研究的结果

经过4年的实验研究,我们在科研目标、教育目标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在科研目标方面,在抓好学校小范围传美教育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传美教育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理论。

1.探索、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传统美德教育模式,以及构建了“5种研究方法”,“11个结合”的教育途径的传美教育运行机制,较好地处理了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其它德育之间的关系,学校传美教育与家庭、社区传美教育的关系。探索、建立了一套简便易行的传统美德教育评价测量方法。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提供了理论与资料。在研究的基础上,自治区课题组编辑出版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研究专辑》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2本书;市传美教育课题组编印了《探索的足迹》、《传美教育论文集》、《传美教育教案集》和《传美教育在闪光》等书12本;实验校课题组也编辑了《执着的实践,有益的探索》等专集50多本。

2.几年的实验研究工作,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实验人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为我自治区培养了一大批德育研究骨干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全自治区实验人员共撰写论文500多篇,录制教学录像片60多部,且质量较高,获好名次的多,其中有60篇在公刊物上发表,38篇获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和全国总课题组优秀论文一等奖,120篇获2等奖,112篇获三等奖,12部录像片获优秀录像片一等奖,12部获二等奖,4部获三等奖;有18篇论文获自治区课题组优秀论文一等奖,47篇获二等奖,78篇获三等奖,11部录像片获优秀录像片一等奖,16部获二等奖,19部获三等奖。27个单位被总课题评为先进单位,52人被评为总课题组优秀工作者,56单位(含学校)被评为自治区课题组先进单位,120人评为自治区课题组优秀工作者。

(二)在教育目标方面,师生、家长的道德素质和学校的德育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1.学生的道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大大增强,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优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整个精神风貌的改变,从而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爱国、爱民、勤学、文明、懂礼、守纪、孝敬、团结、助人、诚实、勤劳、节俭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各实验校的汇报材料显示,从总体上说,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多了,对政治漠然的少了;勤奋学习的多了,厌学辍学的少了;文明礼貌的多了,打仗无礼的少了;尊师守纪的多了,违犯纪律的少了;热爱劳动的多了,怕苦怕累的少了;关心集体的多了,损坏公物的少了;孝敬父母的多了,娇惯任性的少了;互相帮助的多了,自私自利的少了;诚实守信的多了,弄虚作假的少了;勤俭节约的多了,挥霍浪费的少了……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例1:柳州市柳钢一中一年级8个班的484名学生刚入学时多数学生组织纪律、待人接物、尊敬师长、对学习和劳动的态度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实验仅一年后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例2:北海市就传统美德教育的16个德目内容对部分小学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情况进行了测评,其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例3:柳州市文惠路小学实验前不少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坏毛病,例如:在家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比穿名牌、吃好东西;不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开展传美教育,学生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节约下来的零花钱支援灾区和手拉手学校的农村学生;在家主动做家务,生活逐浙学会了自理;尊敬老师和父母,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学会了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学生的进步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参加实验的许多班级被评为校、市文明班级、优秀少先队中队。学生犯罪率、吸毒率为零。例如:柳州市实验校150多个班,有35个班评为市级先进集体,68个班评为校先进班级。又如:桂林市中山中学一年级1个实验班,实验前学生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习惯,班风、学风较差,实验仅1年多后,同学们学会了关心、学会了交往,人际关系有了明显改善,班集体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一个团结、活泼、积极向上的班集体逐步形成,全班同学操行合格率达到100%;辍学率、流失率、违法犯罪率均为零,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和优秀中队,1人评为市“三好”学生,15人评为校“三好”学生,1人评为校优秀学生干部,10人评为校学雷锋积极分子。

2.传美教育为学校提供了更具体、生动,形象的德育教育内容,推进了学校德育内容特色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建设,使学校的德育整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促进了校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参加实验的学校校貌有了很大改变,不少被评为市、自治区和全国先进学校。例如:桂林中学1999年评为自治区“优秀文明学校”和“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南宁市参加实验的学校大部分都是光荣榜上有名:市一职高成为自治区示范职高;南湖小学评为自治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二十六中评为自治区文明单位;十三中评为“讲文明树新风”先进单位;天桃实验学校和民乐小学评为市一级示范学校;市九中评为社区服务先进单位和“树广西新形象,创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四中团委评为南宁市“顶瓜瓜”团委等等。市九中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充实、巩固了学雷锋小组i80个,学习互助组235个,并组织了“青年志愿者”为五保户服务。仅半年时间全校学生做好事1067件。十三中成立社区基金会,资助2万多元给家长下岗的特困生继续就读。以上先进事迹均得到媒体的大力宣传。又如:北海市五中原来是一所比较薄弱的学校,生源也较差。该校参加实验后,把传美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旋律来抓,整个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道德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实验以来,每学年违纪、治安事故率由原来的8.7%递减1.2%,学校教学秩序井然,师生关系和谐,学生遵纪守法,立志勤,热心助人。仅1999——200o学年后涌现出优秀学生干部170多人,三好学生328人,文艺、体育、宣传、环保积极分子300多人,“弘扬美德”学雷锋积极分子100多名,获各种学科竞赛奖131人次。不少学校不仅抓好校内的传美教育,还把教育的成果推向了社会,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例如:桂林五中组织学生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当好小交警、到铁路。公路两旁和漓江边捡拾白色拉圾、擦洗护拦,扶贫献爱心,到福利院做好事、到劳教所帮助教育劳教人员等等,仅1998年、1999年全校师生共捐款近2万元,捐书籍4498本,衣物6112件,文具用品3035件。

3.实验班的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也受到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的教育和熏陶,特别是青年教师,提高了师德水平,人人抓德育,个个抓传美,教师中涌现出一大批自觉弘扬传统美德、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教书育人的典型。例如:南宁市有205名教师参加实验,其中有2人评为市先进工作者、2人评为市师德标兵、3人评为市学科带头人;29人评为市骨干教师。又如:桂林市崇善小学在传美实验研究中向教师进行“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育,大力表彰本校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在全校教师中产生很好的影响,该校教师几年来敢于向全市人民承诺:全心全意投身教育,坚决不搞有偿课业辅导。

4.家长通过传美教育活动也大大提高了自身的道德素质,在家能给孩子起表率作用,对学校的教育活动和孩子的成长给予满腔热情的关注和支持。不少家长与孩于达到了沟通,家庭气氛和谐了,感情融洽了。据平等乡平等中心校对六年级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家长在传美教育中也受到很大教育。

五、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在分析了4年的传美教育的实验研究过程和诸多实验现象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本课题实验研究的选择与确立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提出的实验研究宗旨、目标、内容、原则等既具有时代性、针对性、科学性,又具有可行性。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对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弘扬与发展、乃至对整个人类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实验研究证明,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学校德育的基础内容是正确、有效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的原则,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保持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特色的指导方针是正确的。

3.进行“三结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丰富了学校德育内容,使师生和家长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也促进了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教育的发展,使学校、家庭、社区的道德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精神文明建设程度有很大进步,值得推广。

4.实验研究过程中探讨、总结出的搞好学校传美教育和抓好“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传美教育”模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操作性,“五种研究方法”,“十一个结合的教育途径”等为今后大面积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提出了新鲜的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讨论

1.“三结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参与,否则将难以形成大区域的传美教育网络,收到预期的最佳教育效果。因此,得到政府的支持,是进行区域传美教育的基本保证。希望各级政府把区域传美教育纳入各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领导,分步实施。

2.实验研究过程中,有的单位对学校和家庭的传美教育研究得比较多,但对如何与社区的结合研究得不够,理论探讨有待加深。

3.传美教育的评估机制尚需逐步完善以便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出自:《中国德育的重大改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十年报告》(1900-XX)广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组

篇十 《心育知识与技能在学校中的应用研究》实验报告

主题词:心育知识、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渗透

XX年7月始,我们在全县21所中小学校中进行了“心育”综合实践活动实验,该实验在XX年经教育部规划课题总课题组批准,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大课题子课题,此课题经过四年的实验,已经圆满完成实验任务,并达到预期目的,现予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给青少年带来了更多的自由与机遇,但也给他们增加了更多的烦恼与心理负荷。我们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不乏健壮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和足够的智慧,但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坚强意志的磨练,导致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和承受挫折能力较差。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全的人格,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XX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XX年教育部又提出了“减负”的要求。而“减负”的重点在中小学,如何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知识,通过心育活动课的开展,使他们健康成长,这个严峻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为此,我们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调查,并组织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家长反复座谈讨论,提出了开展心育知识在中小学应用的构想并进行实验。

一、心育知识应用的基本理念。

在心育活动课和学科教学中进行心育知识应用教育,使学生 反扑归真,旨在以养成学生诚实、守信为本的品格,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以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为价值取向,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中最为关注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的非学科性,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心育活动课的基本特点。

是使学生不局限在书本里、课堂上、学校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实践学习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探索、尝试、参与和解决的自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生动活泼的发展。这也正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所在。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的事情,用口头语言表达或文字表达出来。

心育知识的应用与活动课的开展有助于新课改的实施。

一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的主体活动的过程,它正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实践、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二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目标要求。

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品德教育,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和劳动、社会等学科的实践活动的内容结合,都较好地体现了其“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心育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互渗互促、相辅相成的整合活动。

三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改变课程内容繁、难、扁、旧和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和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四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

五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七是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及操作要按照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遵循青少年的教育规律,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二、心育知识应用研究的主要措施

学科渗透心育知识和综合实践活动由各实验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二是体现学校和社区特色;三是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活动主题。

为了扎实有效地实现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我们在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的过程中突出了一个“实”字,坚持一个“常”字,注重了一个“果”字,切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目的。

突出一个“实”字。

第一,学生参加活动的过程实。不论是学生按主题引领活动,还是自主活动都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认认真真的。

在活动方式上强调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的活动形式,强调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活动种类可多种多样。不论是侧重观察、记录、搜集、整理、操作、实践、讨论、比较、分类、撰写实验报告或动手制作;还是侧重社会考察、讨论分析、模拟会议、角色扮演、辩论明理、社会访谈等实践活动,都注重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实。按照实施方按,要求重点指导,因需指导。针对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恰当地指导。

第三,讲求指导的方法。教师运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指导评价学生的活动。教师相信学生、激励学生去“做”、“说”、“写”。一位哲人说过:“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命运。”教师抓住心育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每一个契机播种希望,换来了学生一个个成功的收获。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语言有针对性。语言明确具体,符合活动的目标,切合学生的实际。鼓励学生学习别的同学的优点,发现别的同学的不足。有比较才能鉴别。有所认识,就意味着能够提高。使学生在自己与同学比,同学与同学比的过程中得到启迪、得到提高。其活动方式也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根据学生心理素质的强弱,对心理素质弱的学生让其先站在自己的位置说,待学生得到锻炼后再让其到前边说,让这样的学生有一个心理适应的过程。再如,《揭开网吧的神秘面纱》等主题活动,学生对网吧的好处、坏处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教师采用讨论或辩论的方式让学生澄清一些认识。就是说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阐述不同的观点。又如,低年级学生或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让其再现情景或借助做的经过说,有时也让学生做一遍给同学看。过程的层次性。先让同桌互相说,然后小组比赛说,最后再全班展示说。

坚持一个“常”字。贵有恒,日积月累显实效;最无益,一曝十寒成虚幻。在心育综合实践活动实验中我们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一是保证学生天天活动的时间,二是保证学生经常活动的内容。

注重一个“果”字。

在心育综合实践活动实验中我们注重活动的结果,活动的效果,活动的成果。

注重活动的结果,就是对每次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果都认真记录、认真分析。

注重活动的效果。就是注意活动后学生的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认真总结活动效果的经验和教训,为活动的科学深入地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注重活动的成果,就是说参加实验的学校领导和教师把自己对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见解撰写成文,把自己在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成论文。还把学生有关好的作品进行归类存档或向有关报刊推荐发表,或者参加上级组织的评奖活动。使心育综合实践活动实验既扎实有效,又有花有果。

我们在心育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的操作上还做到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结合。

第一方面,心育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等客观实际结合。

其一,让学生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例如,让学生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让学生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自然与自己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还让学生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其二,让学生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例如,让学生认识社会资源,并能有效运用;让学生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体会参与社区服务的意义。

其三,让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例如,让学生注重生活卫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其四,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正确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如“校园周边环境的调查”等)例如,让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方面,“三实”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目标的确定与总目

篇十一 大学生对学校学生管理制度认同度调查研究报告

2016年关于大学生对学校学生管理制度认同度调查研究报告

2016年关于大学生对学校学生管理制度认同度调查研究报告

摘要:本文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为例,抽取15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教师访谈,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找出影响学生对其认同的因素,提出提高学生对学生管理制度认同感的措施,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应制度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学生管理制度;认同度

基金项目:本文是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管理科研专项基金项目《大学生对学校学生管理制度认同度调查研究报告》研究成果(20xx03)

作者简介:程xx(1986-),男(汉族),安徽宣城人,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科员,讲师;李刚(1981-),男(汉族),山东日照人,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科员,讲师。

近年来,随着我们高等职业教育走进“后示范”时代,高职院校建设逐渐转入内涵文化建设当中。作为学校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学生对学生管理制度认同度高低关系到校园内涵建设成效的高低,而如今,学生管理制度制定、执行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没有了解影响学生对学生管理制度认同的因素有哪些,若能够探索出影响因素,对于学校建设来说,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学生对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认同度,挖掘其中内涵,对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文对调查专业进行分类,分为5个系。各系所包含的专业如下:饭店管理系包括酒店管理(含丽嘉、万豪)、旅游会计,旅行管理系包含旅游管理(含高尔夫)、电子商务,国际导游系包含旅游英语、旅游日语、应用韩语、应用西班牙语,会展系包含会展策划与管理,烹饪系包含烹饪工艺与营养、西餐工艺、餐饮管理与服务。然后对这5个系,每个年级选一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5个班,以每班40人作为估计对象,估计600人。通过调查以上15个班级的同学,基本可以了解学生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43份,有效问卷501份,问卷回收率为90.5%,有效率为83.5%。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分析影响学生对学生管理制度认同度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办法》认同度调查整体情况。(1 )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专业分布情况分析。从表1看,在性别分布上,这次调查没有做到男女生基本等量的设想,这是由于旅游院校特色决定的。虽然这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鉴于被调查总数较高,男生绝对数不低,最终分析结果还是可信、可效的。

(2)调查对象对《办法》了解程度及途径情况分析。表2中学生对《办法》了解程度大部集中在了解不多和基本了解这两项上,说明学生对其了解、学习程度不高。在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方面,通过学校发放的学生手册和老师组织学习几乎占了全部,说明学生还是较为被动地去了解,也很少去关注学校网络上公布的电子版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3)调查对象对《办法》中关注度情况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第六题学生都是以奖学金评定作为最为了解的方面,较为了解是校服月规范,遵纪守法和寝室管理排序略有变化。在是否赞同这四个选项内容方面,奖学金也是占了绝大多数。这一现象说明,学生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管理制度或者时间跨度较长、执行较为严格的制度较为关注和认可。

(4)调查对象对执行公信力认可度情况分析。表4中学生对《办法》执行过程和其规定的程序认为不一致的情况占62.5%,基本一致情况占36.3%,表明学生对《办法》执行公信力认可程度不高,说明学生对制度认同方面会把该制度的执行公信力考虑在内。

(5)调查对象对比外校学生管理制度情况分析。表5数据说明大部分同学会关注并对比校外管理制度,有相似制度的地方学生认同度比独有的制度认同度高。

(6)调查对象对《办法》满意度、不足情况分布分析。从表6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对现在运作的《办法》持不满意态度的占绝大多数,达到了89.6%,表明现在运作的《办法》有修改的必要性。在认为现今《办法》不足方面选择前三项的占了绝大多数,也即学生认为现今学生管理制度存在条例太多,限制自我发展、过度强调理论课重要性,不重视实践课、较少考虑学生提出的制度改进措施等不足。

(7)调查对象对《办法》制定过程是否清楚及是否参加其制定过程情况分析。表7中学生对《办法》制定过程不清楚的占94.4%,说明学生很少参与到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去。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参加制定《办法》时,绝大部分同学表示愿意参加,说明参与度是影响学生对管理制度认同度的一个因素。

2.相应背景下学生对《办法》认同度差异性分析。

(1)不同性别学生对《办法》认同度差异性分析。以男女生为角度来检验不同性别对调查问卷各题的差异性(表8)可以得出,在第四题选择上即对《办法》了解程度上,男生和女生选择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其他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造成这一显著差异现象,一方面调查样本女生占大多数,另一方面,女生综合成绩普遍比男生好,《办法》又涉及到奖学金、评优等内容,导致女生比男生较多关注该制度。

(2)各年级学生对《办法》认同度差异性分析。以年级为纬度进行差异性分析,得到结果如表9所示。大一、大二、大三在第四题即对《办法》了解程度、第五题即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办法》、第七题即对《办法》赞同内容、第八题即是否觉得《办法》执行过程跟其规定程序一致、第九题即是否会对比本校和外校学生管理制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十三题即是否清楚《办法》制定过程上,差异不明显,其他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问卷调查显示,年级越高,对《办法》了解程度越高,通过阅读学校发放的`学生手册关注学生管理制度越多,对《办法》赞同内容也越集中在奖学金这一板块内容上,也越关注制度执行的公信力,也越想参与到制度制定过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随着年级增长,学生思想成熟程度提升,涉及到的相关制度增加,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越来越多。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女生对《办法》认同度普遍高于男生,年级越高,对该制度了解认同越高;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较为关注外校学生管理制度,会对比本外校相似的制度,对于相同的地方会更深入地了解,对于不同的地方了解不多,基本上是被动接受;学生较为关注学生管理制度执行效果是否和其规定的章程内容一致,对于执行效果一致的制度较为认同,执行效果严重偏离规定的,认同度最差;学生对制度内容是否符合其特点和利益成为学生对制度认同高低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此外,学生对参与制度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鉴于此,为了提高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的认同度,建议如下:

(1 )采取讨论、宣讲、组织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对规章制度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学生管理制度教育和学习应贯穿于学生在校整个期间,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好阶段性,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教育和引导。如可以通过讲座、班会等形式,使学生事事有规范,处处有规矩,增强自觉遵章守纪的意识和能力。(2)扩大宣传学习力度,增强教师对制度的认同度。学校应提高教师了解学生管理制度热情,自觉采取有力措施,维护学生管理制度;使教师意识到只有落实、抓好学生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3)注重提高学生在管理制度制定中的参与度。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承担的是引路人或障碍扫除者的责任,学生才是管理制度制订的主体。教育自由意味着教育必须提供必要的条件和限制,以保证没有任何外在的权威强迫教育者朝某个规定好的目标前进。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摆脱外在设置的障碍,同时教育必须提供条件和引导,以促使个人摆脱内在障碍(如虚假意识、内在压抑、自我蒙蔽等),这两方面都会破坏精神的自我创造。所以,学校应该主动提供学生参与制度制订的途径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参与校园建设的热情。(4)改善教育管理方式,体现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可以让学生从多个侧面、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管理制度,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建设美丽和谐校园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制度管理制度时,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把学生视着对等的主体,以激励引导学生为主,惩罚教育为辅,真正做到“依法治校”,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人性化,才能把硬性的管理扭转为人性化的管理。

篇十二 学校文化建设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本课题属于长春市教育学院关于《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策略的研究》的子课题。它是在学校快速发展的时期郑重提出的。我们旨在通过以课题形式的研究来有力地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营造起一个优美的自然物质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置身其中,让教师活得幸福,教得精神,让学生过得开心,学得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还教育以本来就应该具有的高贵的灵魂。同时,我们还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去努力探索建设校园文化的途径与规律,从而使学校的发展不断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我们清醒地知道,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的积淀形成的,学校文化建设自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积淀的过程;但我们同时也明白,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它或许能够使我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从“自然”发展走向尊重规律,这就能够让我校的文化建设逐步沿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现将本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大环境”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校园文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三个方面的客观原因。第一,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微观现象,这是学校管理发展的高层次追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校园文化成了各级各类学校育人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了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显示了文化管理的高层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学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校园文化的培植创造了优越条件。第三,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开辟一条新的路子,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校园文化在我国的兴起是客观必然的。

(二)学校发展的需要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同时,校园文化作为蕴含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等内容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它能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而又使受约束的个体心甘情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合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今天,我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上级政府和人民大众对我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学生数和教师数逐年增多,办学规模逐年增大,于是造成了教育难度、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的局面,所以,我们也迫切需要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在学校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管理模式上摸索出一条新路子,以适应我校不断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是校园文化本身内涵及功能决定的。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群体行为方式规则的总和,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共同创造并逐步形成的文化氛围及相应物质形态,是学校这个共同群体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素质与文化集合的整体表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部分。物质文化方面如校园环境、整体格局、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作为其物质载体,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传统、校风学风、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等因素,由此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风貌,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产生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

校园文化在纵向结构上由表及里,可划分为“物质的”、“制度的”、“心态的”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校园文化形态的整体。

(二)校园文化的基本特性与功能

一般说来,校园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1)群体性。校园文化既不是某种单一表象的短暂显现,也不是整体样式的简单复合,而是通过校园文化的持久、稳定的表现来反映学校主流与文化趋向。

(2)综合性。指对社会其他文化既能继承,又有吸收、选择、过滤、整合与创造,在此基础上综合成一种特定的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

(3)规范性。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特有的熏陶影响与约束教化,并因其不带强制性而显示出道德力量与文化定势,调整、规范着学校群体的行为。

(4)发展性。校园文化的发展性一方面是社会发展使然及其映照,而同时又较突出地表现出自身的演进惯性。

从校园文化呈现出的上述特性,我们不难归纳出其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认同作用。这是其群体性的必然功效。校园文化群体的道德趋向,归根到底是一种人格、人品等的协调与认同。相近趣味、爱好的个性在整体倾向上而又不失个性风格,其实就是精神凝聚的一种心灵感应。

(2)修养作用。无论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或精神方面,对学生主体的修养、熏陶都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持久表现。我们常听到的“书卷气”、“学生味”等其实正是校园文化定势对师生气质、风度等心理陶冶及修养教化作用的直观烙印。

(3)规范作用。这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本质约束力,其作用的强度虽因文化程度的高低而呈现出不同层次,但由于这种规范内涵的规定性,使得不同的文化感受又呈现出相近或相同的精神内涵,从而显示出无意、无形、无所不在与现实的制约力量。

(4)导向作用。现代条件下,校园文化是开放式的,从而为学校群体行为及价值趋向提供了较广的选择余地。同时,校园文化又以其文化物质的定势为这种选择提供了主动吸收与消化导向,既不盲目排斥,也不被动盲从,而能对任何非主导文化观念和倾向进行抑制、批判与指责。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客观上指导着学校群体的行为方式与精神倾向。

(5)娱乐作用。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形成并发展着的。通过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集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寓教于乐,教乐相融,不仅可使师生群体得到多层次、全方位、高格调的情感宣泄与交流,还会使他们在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中获得身心愉悦与境界提高。

(三)研究意义

1、构建起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教师活得幸福,教得精神,使学生过得开心,学得主动。

2、使学校有“魂”(精神)可守,带动学校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

3、完备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规章制度合法、科学、人性。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理论依据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和谐教育思想

(三)创新教育思想

四、研究原则

(一)实事求是。

(二)整体规划,分阶段研究。

(三)边研究,边实施。

五、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难点

(一)物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道路景观建筑物的命名、校徽校旗的设计、校歌的制定、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等;

(二)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日常规范、奖惩条例、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学生活动、饮食卫生等等;

(三)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学校精神的打造、师生心灵的呵护、团队价值观的形成等等。

其中,研究重点是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难点是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讨论法

(三)访谈法

(四)行动法

七、人员组成

八、人员分工

史富坤:参与设计研究方案,负责定期召集课题组会议,确定会议议题,督促研究落实情况,向学校行政与教代会提交供讨论通过的研究成果;安排课题组成员参观学习的相关事宜;邀请顾问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研究指导。

黄宏明:负责设计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年度报告和结题报告,整理最终成果,统筹、审定书稿;联系顾问,不定期地与顾问交流,听取顾问的指导性意见。

课题组成员分工将详见研究方案中。

九、研究时间

20xx年8月1日—20xx年4月30日

十、技术路线与研究步骤

(一)技术路线

1、研读文献,探寻学校历史,访问学校历史“知情人”,筛选、提炼学校之“魂”(精神)。

2、设计研究方案,据方案、按步骤、分阶段进行研究。

3、课题组全体成员每两周定期集中讨论一次,内容主要是汇报并讨论上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布置下一阶段的研究内容。

4、至少每两月向学校汇报一次研究情况。

5、及时向学校行政和教代会提供需讨论通过的相关制度、措施。

6、及时向全校师生员工反馈研究成果,认真听取全校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7、已经征得学校同意,每学年进行一次年度报告和一次年度奖励,最后结题时再进行结题奖励。

(二)研究步骤

1、20xx年8月1日—8月31日,组建课题组并开展具体工作,完成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完成道路景观建筑物的命名和“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提炼与论证。

2、20xx年9月1日—9月30日,完成课题开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

3、20xx年10月—20xx年7月,研读文献,探寻学校历史,访问学校历史“知情人”,完成学校精神的提炼;完成校徽、校旗的设计和校歌的制定;更新学校网站主页,使学校网站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全校师生员工和社会的面前;进一步强化学校绿化美化“文”化的建设,增强学校环境的文化氛围;完成年度报告。

4、20xx年8月—20xx年7月,进行学校制度文化的研究与制定,以之带动心态文化的良性发展;完成年度报告。

5、20xx年8月—20xx年4月30日,完成制度文化的建设;完成成果整理;完成书稿撰写;完成结题报告的撰写,等待结题验收。

十一、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校的全力支持。学校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本课题研究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所以,相信学校将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

(二)强大的研究队伍。本课题组成员,以学识论,几乎全是学校骨干;从素质看,全部拥有可贵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且都能忧心于学校发展,愿意为学校的发展竭尽自己的力量;从行政职务上看,包括了学校党务、行政、政教、教务、总务、工会六大方面,既能在研究中高瞻远瞩,又便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实现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

十二、预期成果

(一)优美、和谐、高雅、大气的校园环境,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理想之地,奏响春风化雨的育人小夜曲。

(二)改进后美观大方、实用精彩的学校网站,既打开学校与外界沟通的通道,又提供师生在线交流的平台,为学校培养个性化人才提供网络基地。

(三)良好的校风,和睦的人事关系,逐步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乐做事”的管理妙境。

(四)编印图书一册,汇集3年的研究心得,从理论到实践阐述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行动,以鉴后人、启来者。

学校研究报告12篇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新《纲要》也特别强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学校信息

  • 学校环境研究性报告3篇
  • 学校环境研究性报告3篇57人关注

    随着现代都市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污染——光污染,它已成为现在都市的环境公害,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而这种光污染是由反光、反热的建筑材料造成的,如一些大厦的玻璃 ...[更多]

  • 学校研究报告12篇
  • 学校研究报告12篇32人关注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新《纲要》 ...[更多]

研究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