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2023年在校学生需求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第2篇关于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3篇关于2023在校学生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4篇在校学生需求情况调查报告 第5篇县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6篇农户科技需求基础调查情况报告 第7篇报刊杂志需求情况调查报告 第8篇县气象服务三农需求情况调研报告 第9篇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调查报告 第10篇武隆县农户科技需求基础调查情况报告范文 第11篇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12篇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情况调研的报告 第13篇市民居住需求情况调查报告2023 第14篇群众需求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2023年在校学生需求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一、调查时间:20xx年x月。
二、调查方式:学校调查
三、调查对象:中小学生
老师和家长在关注分数、排名时,有没有倾听过孩子的心理需要和权利诉求?在昨天举行的第二届白玉兰教学上,虹口区一份中小学在校学生调查报告显示,90后、00后学生希望有更多的独立自主和更多的平等交流,然而,在不断积聚的应试压力下,这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常常被家长和老师忽视。
不同学段学生需求各有侧重
调查报告显示,不同学段学生对权利的表述各有侧重。
小学生希望能和自己喜欢的同学做同桌,希望学校多开展趣味性强的课外活动,希望图书馆增加开放时间,希望体育课正常开展。
初中生希望老师不要当着全班公开自己的成绩,希望老师多倾听自己的想法,希望老师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学生,希望图书馆增加图书量,希望允许学生自己组建社团。
高中生则希望学校能听取并尊重自己的意见,希望能有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希望师生之间真诚沟通、平等交流,希望学校在出台针对学生管理的各项规定前能听取并尊重学生的意见。
高中生盼自主管理学习生活
参与这一调查的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德研室李金瑞老师认为,不同学段学生对权利的不同表述,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随年段升高不断增加的学业压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开始形成他们的个人观点和风格,然而学习的压力大大压缩了他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及休闲娱乐的空间,从其诉求内容来看,学生喜欢的课程和活动趣味性强、自主性高,与他们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有关。
初中生的权利诉求主要集中在受尊重权和休息娱乐权上。这是因为初中生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内心对获得自尊和自由的渴望日趋强烈,而与此同时不断加大的学业压力使他们格外珍视必要的休息和娱乐。
高中阶段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增强,在心理层面更加期望得到师长的认同和重视,在行为层面则表现出希望有机会参与和管理自己的学校和自己的学习生活。
关注影响身心发展全部因素
“学生在权利上的诉求,恰恰体现了他们在这些权利上的缺失。”李金瑞认为,“在不断积聚的应试压力下,家长和老师常常会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他们寻求独立的心理需求。”
“教育关注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应扩展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因素。”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认为,“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现在都在讲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尊重学生的权利,但到了具体的场景中,该如何拿捏好分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和家长就代表着威权,很少去想孩子的想法是怎样的。他希望对“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的探讨,能够唤起大家对学生权利的关注,思考该如何去做,来更好地呵护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篇二 关于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把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办好我校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我们特就全国服装行业及本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做了大量调查。
一、专业行业背景
服装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出口1440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量的14.9%;
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累计171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5.4%,继续稳居我国各行业出口创汇之首,出口总额也高居世界首位。
加入wto后,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为增强世界竞争力,服装行业已广泛使用先进的服装技术。随着服装行业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虽然目前服装行业深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行业发展和出口均出现萎缩,大批行业从业人员失业,但是技术工人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的人才需求仍相当旺盛,培养服装设计与工艺方面的人才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我国的服装产业正处于重大的行业升级和产业地域调整的关键时期,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向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懂设计、精制作、会管理、善营销的一专多能的职校毕业生仍大有用武之地。
二、专业技术工作的需求
调查表明,近年来,随着私营、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升级改造,经济结构调整及大规模的行业转移,大量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投入使用。为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产品质量,服装设备和技术升级已是大势所趋,服装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面向的岗位主要有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结构制图、结构设计、质检、服装纸样推档、服装企业管理、营销等岗位或工种,而由中专层次学历人才担任的服装车缝、排料制板、裁剪、整烫、质检、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岗位需求量最大。
三、用人市场的需求
目前我国服装设计与工艺水平同欧美等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还有着很大差距,有影响力的服装设计师和工艺师还不到总就业人数的3%,其比例仅为发达工业国家的十分之一。现有的很多服装机器设备未能充分利用,服装专业人才的匮乏是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广东近年在服装设计与工艺行业短缺技能型人才达40万人,迫切需要大量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制作加工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技术人才,尤其是中专层次的一线机器操作技能型人才。
四、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确定就业岗位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专业工作岗位目标定位为:①服装制衣工、②服装打板师、③裁剪师、④样衣制作师、⑤跟单员、⑥质检员、⑦成本核算员、⑧基层管理人员、⑨其他相关专业岗位。培养能从事现代服装设计、生产和经营的中级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根据就业岗位的要求,将各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如下:
①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②良好的质量和效益意识及产品检测评估能力。
③运用服装设计与工艺的基础知识,合理选取服装设备、服装加工的相关要素的能力。
④了解服装设备、服装技术的发展方向,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⑤cad绘图(设计、制图、造型、自动编程),初、中级服装设计定制工,服装制作工,服装设备操作(平缝机、包缝机、锁眼钉扣机、整烫机)等技能。
⑥编制服装加工工艺文件。
⑦识读服装文件技能。
⑧安全用电知识和服装设备维护技能。
⑨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
篇三 关于2023在校学生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20xx年x月。
二、调查方式:学校调查
三、调查对象:中小学生
老师和家长在关注分数、排名时,有没有倾听过孩子的心理需要和权利诉求?在昨天举行的第二届白玉兰教学论坛上,虹口区一份中小学在校学生调查报告显示,90后、00后学生希望有更多的独立自主和更多的平等交流,然而,在不断积聚的应试压力下,这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常常被家长和老师忽视。
不同学段学生需求各有侧重
调查报告显示,不同学段学生对权利的表述各有侧重。
小学生希望能和自己喜欢的同学做同桌,希望学校多开展趣味性强的课外活动,希望图书馆增加开放时间,希望体育课正常开展。
初中生希望老师不要当着全班公开自己的成绩,希望老师多倾听自己的想法,希望老师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学生,希望图书馆增加图书量,希望允许学生自己组建社团。
高中生则希望学校能听取并尊重自己的意见,希望能有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希望师生之间真诚沟通、平等交流,希望学校在出台针对学生管理的各项规定前能听取并尊重学生的意见。
高中生盼自主管理学习生活
参与这一调查的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德研室李金瑞老师认为,不同学段学生对权利的不同表述,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随年段升高不断增加的学业压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开始形成他们的个人观点和风格,然而学习的压力大大压缩了他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及休闲娱乐的空间,从其诉求内容来看,学生喜欢的课程和活动趣味性强、自主性高,与他们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有关。
初中生的权利诉求主要集中在受尊重权和休息娱乐权上。这是因为初中生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内心对获得自尊和自由的渴望日趋强烈,而与此同时不断加大的学业压力使他们格外珍视必要的休息和娱乐。
高中阶段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增强,在心理层面更加期望得到师长的认同和重视,在行为层面则表现出希望有机会参与和管理自己的学校和自己的学习生活。
关注影响身心发展全部因素
“学生在权利上的诉求,恰恰体现了他们在这些权利上的缺失。”李金瑞认为,“在不断积聚的应试压力下,家长和老师常常会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他们寻求独立的心理需求。”
“教育关注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应扩展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因素。”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认为,“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现在都在讲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尊重学生的权利,但到了具体的场景中,该如何拿捏好分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和家长就代表着威权,很少去想孩子的想法是怎样的。他希望对“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的探讨,能够唤起大家对学生权利的关注,思考该如何去做,来更好地呵护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篇四 在校学生需求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20xx年x月。
二、调查方式:学校调查
三、调查对象:中小学生
老师和家长在关注分数、排名时,有没有倾听过孩子的心理需要和权利诉求?在昨天举行的第二届白玉兰教学上,虹口区一份中小学在校学生调查报告显示,90后、00后学生希望有更多的独立自主和更多的平等交流,然而,在不断积聚的应试压力下,这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常常被家长和老师忽视。
不同学段学生需求各有侧重
调查报告显示,不同学段学生对权利的表述各有侧重。
小学生希望能和自己喜欢的同学做同桌,希望学校多开展趣味性强的课外活动,希望图书馆增加开放时间,希望体育课正常开展。
初中生希望老师不要当着全班公开自己的成绩,希望老师多倾听自己的想法,希望老师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学生,希望图书馆增加图书量,希望允许学生自己组建社团。
高中生则希望学校能听取并尊重自己的意见,希望能有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希望师生之间真诚沟通、平等交流,希望学校在出台针对学生管理的各项规定前能听取并尊重学生的意见。
高中生盼自主管理学习生活
参与这一调查的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德研室李金瑞老师认为,不同学段学生对权利的不同表述,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随年段升高不断增加的学业压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开始形成他们的个人观点和风格,然而学习的压力大大压缩了他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及休闲娱乐的空间,从其诉求内容来看,学生喜欢的课程和活动趣味性强、自主性高,与他们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有关。
初中生的权利诉求主要集中在受尊重权和休息娱乐权上。这是因为初中生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内心对获得自尊和自由的渴望日趋强烈,而与此同时不断加大的学业压力使他们格外珍视必要的休息和娱乐。
高中阶段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增强,在心理层面更加期望得到师长的认同和重视,在行为层面则表现出希望有机会参与和管理自己的学校和自己的学习生活。
关注影响身心发展全部因素
“学生在权利上的诉求,恰恰体现了他们在这些权利上的缺失。”李金瑞认为,“在不断积聚的应试压力下,家长和老师常常会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他们寻求独立的心理需求。”
“教育关注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应扩展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因素。”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认为,“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现在都在讲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尊重学生的权利,但到了具体的场景中,该如何拿捏好分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和家长就代表着威权,很少去想孩子的想法是怎样的。他希望对“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的探讨,能够唤起大家对学生权利的关注,思考该如何去做,来更好地呵护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篇五 县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中小企业促进局:
根据安中企发〔〕04号文件安排,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组织企业积极参与调研,分行业、有重点的圆满完成了此次调研活动,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汇报总结如下:
一、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县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县国民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力量。中小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产品的产业化,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的发展。
二、我县中小融资需求的主要特点
1.资金需求持续性强,频率高。由于目前中小企业技术更新快,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中小企业需要持续不投入资金,用于研究开发活动和购置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及时进行技术更新,以保持持续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2.融资需求时效性强。中小企业不具有市场垄断地位,对于市场变化敏感度较高,投资项目有较强的时效性。
3.单次融资量相对较小。尽管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强烈,需要持续资金支持,但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抵押物小,单次需要融资资金额并不太大。
三、我县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结论与建议
1、中小企业获得间接融资支持的程度较低
调研中发现,中小企业一方面由于发展时间短、经营风险高、业绩不稳定等原因,大都无法获得银行信用贷款支持,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用于生产经营有形资产规模相对较少、金额相对较低,资产总体流动高,可用于抵押、质押方式贷款的资产规模较少,无法满足各类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对于融资安全性的基本要求,从而也无法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抵押、质押贷款。
2.对中小企业的投资支持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我县投资方式单一,今后对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同时运用中介担保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对中小企业科学的投资支持方式。
3、“融资瓶颈”普遍困扰中小企业
目前,我县中小企业科研开发严重于依赖自有资金,“融资瓶颈”成为中小企业的普遍困扰,企业贷款门槛高,贷款周期短,这阻碍了中小企业的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从而导致大量的中小企业长期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链价值低端,中小企业长期处于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链中“低附加值制造工厂”的地位。今后,在建立低碳环保的成长型企业的同时,创建一条有层次、有重点的企业融资解决方案势必迫在眉睫。中小企业是信赖于银行的,而银行的融资制度也将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旺发达之路。
篇六 农户科技需求基础调查情况报告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的种植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进一步摸清农民粮食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大面积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农民对技术的需求,明确我县不同生态区域农民需要哪些农业技术种植何种作物可以增加收入,通过对全县2个乡镇20个农户的问卷方法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目的在于准确了解掌握目前我县农村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种植类型、不同从业类型的广大农民的真正技术需求,探索为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种植类型的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为农技队伍建设和技术推广模式改革以及政府职能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基本情况:
按照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具体要求,我县选择有代表性的巷口镇、凤来乡2个乡镇共20户农户作调查对象,每个乡镇调查种植大户1户,村社干部2户,科技示范户2户,普通农户5户,对不同类型农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调查人员亲临调查现场,主动找到调查农户的户主,采取会见式方法,按照调查问卷的内容逐项调查记录。原始调查问卷完成以后调查人和被调查农户签字确认有效。
通过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0份(1)调查对象中35岁以下6人,占30%,36-50岁12人,占60%,51-60岁的2人,占10%;(2)调查对象中家庭第一劳动力男性农民的18人,占90%,女性2人,占10%。(3)家庭中第一劳动力文化层次为:小学文化程度3人、占15%;初中文化程度11人、占55%;高中文化程度6人、占30%。(4)所在经济生态区域范围均为渝东南经济区;农户所在地理区域为低山区17户和中高山区3户;当地海拔高度在400米以下的4户,400—600米之间的4户,600—900米的12户。(5)家庭人口组成各异,调查家庭中家庭总人口3人以下的1户,3-4人的11户,5-6人的7户,6人以上的1户。
二、调查结果
(一)农户耕地资源状况:
在被调查的20个农户中,人均耕地0.5亩以下的没有,人均耕地0.5-1.0亩的占35%,人均耕地1.1-2.0亩的占55%,人均耕地2.0亩以上面的占10%。40%的农户人均土地减少了,5%的农户土地面积增加了,55%的农户人均土地没有变化;40%的农户人均土地减少的原因是:25%农户由于退耕还林,10%由于建设征地,65%由于其它原因。
(二)、粮食与劳动力问题。20户调查户中90%的不担心家里会缺粮,只的10%的担心缺粮;在农忙季节有65%的农户表示他们都较缺劳力,35%的回答不缺劳动力。在缺劳力的家庭,农忙季节,30%的家庭需雇工,55%的需换工,15%用农用机具来处理劳动力短缺问题;几乎100%的被调查者回答他们可以管理他们现有的土地,但是,管理自己的土地只是为了口粮,依靠种植粮食根本无法致富。由于种地辛苦,投入大、产出低,90%的农民不愿意在家务农。
(三)、家庭收入主要经济来源:通过问卷调查20户当中,90%的家庭收入都较以前增加了,20xx年底人均纯收入1500以下的占5%,1500-2500元的占45%,2501-4000元的占45%,4000元以上的占5%。15%的农民主要家庭收入的增加必须通过外出打工来实现。40%农民靠种植业,20农民靠养殖业,25%农民靠其它来源来实现。依靠管理的农作物一年人均产值500元以下占10%,500-1000元占45%,1001-2000元占35%,2000元以上占10%。
(四)、种植业投入情况:粮食生产的投入情况:在所有的投入中,农民对化肥的投入远远高于其它农用生产资料的投入,从调查的20户当中,除两户种植大户,其它每户投入肥料1041元;种子192元;农药97元;农膜158元。农药的投入波动性最大,不同年份、不同区域、不同农户投入量差距相当大。
(五)、农户对农业科学技术信息的需求
目前,农户最关心的问题是农资价格占50%和农产品价格35占%,其次是缺劳力;最需要的技术是田间栽培管理技术占55%,其次是新品种、病虫害防治和科学施肥技术;最受农民欢迎的农业技术是测土配方施肥占50%,其次是病虫害防治技术占20%,第三是免耕栽培和农产品简单保鲜贮藏技术;最关心的农村政策是种子直补占60%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占35%;最关注的农业信息是农业农村政策占40%,其次是农产品市场行情和种植管理技术各占30%;100%农户回答他们知道有机肥和化学肥料的区别;60-90%的农户回答他们都不能识别真假化肥、种子和农药;90%的农民都关心出售农产品质量安全,都知道尽量少打或不打农药;60%农民知道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35%的农民知道国家规定的限用和禁用的农药种类。
农户通过农技员获取农业技术的占60%;通过自己电视、杂志等途径获得的占15%;通过左邻右舍交流的占10%。通过培训班或现场示范的占15%。对当地农技员是否满意:85%满意或基本满意;15%的很少见到农技员,或者是对农技员无印象。
(六、农民收入情况:大多数农民家庭收入包括三大部分,三大部分收入相辅相成。对于我们调查到的农民主流,其家庭收入一般都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种植、养殖、其它和打工所得。靠种地收入的占40%,靠其它收入的占25%,靠养殖收入的占20%,靠边打工所得占15%。因此,说明大多数农民的生活能不能过得富裕,还主要靠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跟养殖业联系比较紧密,养殖业的收入是种植业的一部分转化而得的。如果种植业收成不好,养殖业就会受到很大牵扯。因此农民对种粮食和养殖业所得收入所占的比重较高。接受调查的20户在家务农的主要劳动力,如果在城里可以找到工作,有95%的农民不愿在家务农。90%的农民家庭人均年收入突破1500-4000元。
三、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最关注的是“农业农村政策”和“农产品价格保护”,证明农民想国家对农产品实行最严格的价格保护措施,农业是弱质产业,也是最基础的产业,还是不能替代的产业;农民是最基层的群体,也是最弱势的群体、收入产出不成比例的群体,最重要地是解决人们吃饭问题的群体。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改善我国农村、农民面貌,提高农民收入是最基本的问题,要提高农民收入,农产品价格保护是最根本的措施。调查中发现:农村、农业自然资源流失现象较重,包括农村土地、劳动力、农业资金等等,土地经营在农户中的实际地位有了根本性变化,土地在农民观念中的地位已经降低了许多。农民期望国家在这些方面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农业、农村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空间和环境。75%农民把家庭致富的现实方向锁定在非农活动中。在回答“如果在城里可以找到工作,你愿意务农吗?”时,95%的受访者选择的是“不愿意”;家庭经济收入来源:40%的依靠种植,20%是依靠养殖,15%的靠外出打工,还有25%靠其它收入。要提高农民的种地积极性,除了现有政策加大执行力度外,还应该尽快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我们农民利益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增加才是的。
调查中发现,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也有新的提高,知道了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因素是合理有效使用农药、化肥、饲料加剂等化学元素,绝大多数农民都能自觉不打或少打农药了,但也有一些农民不知道国家限用、禁用的农药品种,难免造成农民误购限用、禁用农药使用。各级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整治农资市场秩序,确保农民用上安全、效高的化肥、农药、种子。防治农资市场乱涨价、假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调查还显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入。特别是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出台,各种支农、惠农、扶农、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相继出台,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呈现出增加势头,这已形成农民的共识。从这次调查中表现出来的家庭人均纯收入都比以前提高了许多。
四、调查结论:
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主要是乡级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是乡镇机构的重要部分。一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是“以农为本”的推广服务理念,加强与农民沟通,做农民知心朋友,关心了解农民生产的生活生产需要,和农民朋友共同探讨所关心的问题,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拓宽信息渠道,传授实用技术,为农排忧解难,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力和素质,取得农民的信任,使农业科技成果得以尽快转换成现实生产力。二是,农民最需要的三方面信息:购买信息、出售信息和科技信息。在农技推广服务时,要考虑到不同类型农户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进行分类指导,着力提升他们自身的生产能力。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农民种植、养殖离不开农牧业生产动态信息、农产品、牧产品市场行情信息、种植、养殖技术信息、防灾救灾技术信息,另一方面,农业部门的各类信息无法及时地、有效地传递到农民心中去,用于指导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信息传递。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民自身问题,如他们还不善于积极主动地与外部世界沟通,不善于认真有效地利用多种渠道获取有用信息;另一方面是外部条件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农村信息传播的硬件设施落后,大众传媒的信息内容有明显忽视农村农民的偏向,应当由公共部门提供的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四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服务,特别是技术信息服务,政府部门应当给予大力支持;乡镇农业服务部门在加大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化农业、牧业信息的传递力度,把农民需要的政策信息、技术信息、新品种信息、新的栽培技术信息、新的养殖技术信息、新的经营管理技术信息、生产动态信息、市场行情信息、民情民意信息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传递。五是,农民认为效果最好的技术服务和最能接受的方式是:技术人员下乡具体指导、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所以,专业技术人员的直接指导是不可缺少、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总之,从农民科技服务需求调查的结果看,农业技术人员经常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设立示范点和示范户是最有效的农业技术传播途径,创新服务机制,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供农民所需,加强沟通,多作宣传,搞好培训,狠抓示范,切实指导,理顺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缩短技术传播链,从而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
篇七 报刊杂志需求情况调查报告
报刊杂志需求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内容: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报刊杂志的需求情况
二调查的背景目的:如今我们学生都有阅读的喜好,所以他们把阅读报刊杂志当作是了解资讯和扩大知识面的方法。为了了解更多大学生到底钟爱何种报刊读物以及其选择的理由,如何获取报刊杂志,如何解决报刊业中现存的问题等都是我们关注的主旨,现今的报刊业在学生中造成的影响,为此我们做了一份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
调查方法:随机抽样调查 发放调查问卷调查
三调查结果: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我们小组对大一、大二的所有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报刊和杂志的需求和获取资讯的方法。
2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对娱乐类新闻的需求居多,由此可知,电脑在我校比较普及,其中大部分拥有个人电脑,少数是在学校网吧浏览网页获取信息。另外,在报刊方式中,除了自己购买报刊外,还有同学是在图书馆浏览报刊和借阅他人他人报刊阅读。同学反映说,毕竟个人购买报刊量有限,而且部分报刊在零售商处没有,所以在图书馆阅读。大部分同学对学校图书馆更换报刊的频率不太满意,不能及时看到最新的报刊
3同学最想看到的报刊集中在:①新闻丰富全面,贴近生活,反映现实;②内容健康向上,催人奋进;③涉及面广泛一些,分析问题深刻一些;④评论观点不落俗套,有深度报道;⑤敢于揭露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⑥触及社会深层问题,具有前瞻性;⑦反映大学生生活,可拓宽视野,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有帮助;⑧广告少一些。
4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购买报刊,更多的是为了获取一定的信息和知识,扩大自身视野,以希望对日后工作、考研等有帮助,打下基础。而生活服务类的报刊偏少,如大多的报刊都是硬性新闻,加之缺少人情味,不利于大学生的情感释放,但由于知识面的加深,仅有的《读者》、《青年文摘》已不足以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精神套餐,故大学生希望有贴身自身特点的生活服务类刊物出版,在了解社会、思考社会的同时,心灵也有一份寄托和抚慰。所以我们希望大学生能放心大胆理智地选择合适自己的书刊,丰富自己。
报刊杂志需求情况调查报告,尽在酷猫写作范文网。
篇八 县气象服务三农需求情况调研报告
xx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119°2′-119°52′,北纬34°11′-34°38′。国土面积154.273千公顷,辖13个乡镇,302个行政村,人口100.26万。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特色农业主要有伊山镇的西瓜、陡沟乡的芦蒿以及现代农业园区刚刚建成万亩蓝莓基地等。夏玉米主要集中在图河乡和南岗乡,现有一个国家级和一个省级万亩创建基地。xx县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南北气候过渡带和海陆过渡带,属亚热带北缘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台风、暴雨、雷电、干旱、大风、高温、暴雪、低温冰冻、冰雹、龙卷、大雾等都有发生,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有暴雨、干旱、雷电、低温冻害、高温、大风,常常造成严重的气象灾害。作为农业大县,对气象灾害的影响十分敏感,现代农业生产和气象条件依存关系愈来愈密切。同时,随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公众对气象服务工作从服务的具体内容到服务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气象事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同时,为更好地贯彻《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等文件精神,加强全县“三农”服务专项工作,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针对性,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组织做好“三农”服务专项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xx县实际情况,xx县气象局近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三农”服务专项调研,重点了解和掌握“三农”气象服务的迫切需求,以改进和完善气象服务工作。
一、调查方法及步骤
气象服务需求调查以面对面的现场提问式、书面和座谈会形式进行,主要了解被调查对象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对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需求、需要服务产品和手段、气象科普服务形式、建议和意见等。全面、科学地反映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同时反映广大群众对气象服务的具体要求。调查时间为4月10日~4月16日,调查对象为涉农部门工作人员和生产一线的普通农民、特色农业大户和养殖户,共发放气象服务需求问卷调查表302份,回收302份,回收率为100%,座谈会调查1次,面对面现场调研10次,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按指标体系进行分类整理和相关的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对新时期做好“三农”气象服务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主要有:
(一)农村气象服务需求有了新的变化。相对来说,过去的农业结构单一,气象服务需求简单。农业结构调整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对气象服务和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产品种类要求更多。今后一段时间内,除了常规预报外,天气实况、生活健康指数、出行天气参考、农事气象分析的需求等将显得迫切;预报要求更加精细化,由于农业新技术的运用,不仅从时间上,而且从空间上也要求预报要素尽量精细,要求降雨落区、量级等都要准确;产品的个性化要求,不仅需要提供预报,而且需要进行分析,并提供具体的防范措施;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还需要提供各种农业气候论证、评价。这些服务需求,仍然不能直接到达农民的手中。
(二)气象灾害防御服务措施缺乏。近年来,政府制定了很多方面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但是应对农村气象灾害的措施不多。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抵御气象灾害风险,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响应及时的可行性较强的规划和预案。一旦发生气象灾害,多数农民只能望天兴叹。
(三)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相对落后。过去由于需求简单,预报准确率不高,气象信息的发布主要通过广播电视、96121声讯电话定时发布。近几年,在农用天气预报上也做了许多尝试,但针对性、实用性还不强,不能及时向基层农民传递。因此,如何最好最快的将实用的气象信息及时的传递到广大农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民手中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农村气象科普率不高。多年来,我们通过3.23世界气象日、科普周、三下乡等活动,开展气象科普活动,但活动的地点大多集中在县城、集镇,覆盖面有限,绝大多数农民不能直接接受气象科普教育,急切要求气象科普进村入户。
三、“三农”工作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通过调研和分析,就气象服务工作而言,我县农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粮食高产稳产意义重大,要求气象预报精细、准确。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耕作栽培方式由粗放型、零散型向精细化集约化不断转变。虽然粮食耕地面积减少,但是粮食高产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气象部门做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评估工作,提供精细而准确的农业气象服务,确保农业高产稳产。
2、设施农业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气象服务需求迫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开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的气象应用服务,以满足作物引种、区划等所取专业气象的需要,为农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提供及时的气象保障服务。
3、农村气象信息发布体系急需完善。农村人口居住比较分散,甚至比较偏僻,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仍然较少。切实做好为百姓的气象服务,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气象信息发布体系,提高气象信息覆盖率,使广大农民最方便地获得气象服务信息。
四、我县农村气象服务工作措施和建议
通过调研分析,气象部门为农村的服务措施主要是充分利用气象部门的现代化设备和技术优势,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依托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的能力;依托社会的'电视和通讯科技发展能力和现代通讯技术,把针对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用气象信息无缝隙的及时送到农民的手中,帮助广大农民防灾减灾。
2、着力加强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农业气候年景预测和预估技术研究,积极支持针对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研究,进一步增加农业气象服务信息。
3、气象部门负责收集气象灾情并直接上报政府,这样有利于帮助政府部门及时准确地了解当地发生的气象灾害情况,帮助领导在指挥抗灾和减灾时科学决策。同时,气象部门对气象灾害现场拍摄的资料,作为灾害资料予以保存,以便在以后的科研中进行分析和利用;气象部门通过电视等传媒以实时报道的形式加强科普宣传,对提高整个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4、气象部门要把积极开展人工增雨和防雹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认真组织作业,不定期组织对当地人工增雨和防雹的效益进行科学评估。
5、气象部门应当在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前,通过各种媒体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特别通过气象手机短信向农民用户及时发布对农业生产有影响的气象信息。
6、积极推广气象预警大喇叭建设,及时通过大喇叭广播的形式把气象预警、预报信息通知到每一个农民家庭,使广大农民群众对突发的气象灾害提前做好预防,把气象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7、加强农村气象科普教育工作。加强乡镇气象协理员培训,将协理员培训成气象科技的行家里手,再通过协理员,培训村信息员,信息员将气象科普知识传递到千家万户。也可通过免费发放气象信息明白卡的形式,进行科普宣传。
五、结语
通过调研和分析,气象部门更加认识到“三农”气象服务的重要性,所以加大和完善大气综合监测体系,细化为农服务产品、提高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水平,建立各类气象预警服务系统,为经济发展需求开发各类特色气象服务。天气预报要在时间和空间上提高精度和准确率,利用各种渠道使广大用户及时收到天气预报和气象科普信息,让广大农民能用、会用、及时用到实用的气象信息,并结合自己的需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做好防灾减灾,使气象服务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2020最新县气象服务三农需求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篇九 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调查报告
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提和基础。为准确掌握我区当前用工状况及培训需求,分析判断当前就业形势,切实解决单位用人需求问题,确保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芙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年3月在全区重点企业开展了一次用工需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区企业用工总体环境
较好,从业人员流动率较低,用工需求总量较大,并呈逐年增长趋势;但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企业用工难问题日益突显,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就业形势复杂,存在招工、求职“两头难”现象。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重点调查方法,重点调查单位为全区境内第二、第三产业的工商企业(不含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产业活动单位和规模个体户(年营业收入在200万以上的个体户)。共抽取重点调查单位7873家,进行入户调查,收回有效调查问卷7870份。
被调查的**户企业,企业法人单位**家,占总数的78%;产业活动单位—企业法人单位分支机构1245家,占总数的16%;规模个体户**家,占总数的6%。
企业类别比例所涉及的行业有1、工业;2、建筑业;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批发和零售业;5、住宿和餐饮业; 6、房地产业;7、金融保险证券业;8、现代服务业。其中工业有441家,占总数的6%;建筑业220家,占总数的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50家,占总数的4%;批发和零售业有**家,占总数的15%;住宿和餐饮业有393家,占总数的5%;房地产业有302家,占总数的4%;金融保险证券业有270家,占总数的3%;现代服务业有**家,占总数的60%。
行业比例图被调查的**户企业,从业人员共**万人,规模最小的2人,最大的5500,上年度离职人数2.9万人,从业人员流动率9.6%。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为**人,占总人数的12%;现代服务业就业人员为**人,占总数的62.9%。
被调查企业预计**年用工需求4万人,其中现代服务业占67%;批发和零售业占10%。
万人,用工需求率为12%。从**年需招用人员职业(工种)要求来看,用工需求人数集中在一些重点职业(工种),主要为第二产业中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企业,其中现代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需求尤为凸显,分别为23730人和2541人,占全区企业需求的77%。
(一)岗位薪酬在不断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拟定**年新招用员工平均月薪为2758元,其中在3000元以上的占到45.8%,2500-3000元占**%,2023-2500元占7.2%,1500-2023元占26.7%,1500元以下占14.9%。**年较**年月薪有所提升,且出现了很多高薪职位,有48.8%企业在2500元以下,有**%企业在2500元以上。可见,**年很多企业都在积极提高薪酬,招揽各地英才。
(二)企业普遍出现“招工难”
目前急需招聘的企业存在用工缺口的工种主要集中在销售、服务、业务、技术型、普工等相对灵活型就业人员,尤其是技能人才缺口较大,而高级技工更是成为人才市场的香馍馍。而像管理人员、行政人员、项目经理、文员、it人员、司机、医护人员等需求量相对较小,从几人到几十人不等。
调查结果显示,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传统服务业企业所需的服务员、普工、技术人员、高级技工、业务员、销售员等行业,求职人员越来越少,招聘的难度越来越大,有的企业甚至一年四季都在招聘服务员、普工、技工等。
三、原因分析
(一)外来务工人员总量在减少。对于服务员、普工、技工等求职人员,他们主要来自于进城务工的农村户籍人员。随着市、县、镇、乡各级政府的大力发展经济,不断的招商引资,引进了大量的外资或合资企业办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劳动力的就业成本看,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大幅度提高,这主要出于农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另一方面,求职者生活成本不断上升,这主要出于物价上涨速度过快,增加了求职者在城镇的生活支出。与农村相比,城市的生活成本更高,且城市薪酬待遇不占优势,大量求职人员选择在家就业。
(二)新成长劳动者要求在提高。新求职人群70%以上都是“80后”、“90后”的农村新青年,他们逐渐成为企业用工的主体。相比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在学历和技能上都有一定程度提高,与父辈相比,他们大多有着中专或高中文化,他们普遍对普工和动手类的岗位不感兴趣,求职方向多集中在管理类、文员等劳动强度相 对较小,工作环境相对较好的岗位,除工资薪酬外,他们更加注重对职业前景的选择,想谋求一份体面、稳定有保障、能长期规划的职业,对工作环境的要求更高、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更高。
3、技术人才供求结构失衡。技工、高级技工等技术型人才缺口较大。随着我市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几乎所有行业的熟练技工、高级技工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人们的成才观念和教育改革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从成才观念来看,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上目前独生子女多,人们仍将读大学、当“干部”作为最主要的成才选择,选择读职业技术学校的不多。而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的部分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式还未能完全与市场需求相衔接,远远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部分劳动力择业观念存在“三高一低”的现象,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大部分毕业生一般不愿从事艰苦行业和车间一线技能工作,也是造成一线技工、熟练技工的大量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关于充分开发我区人力资源的几点建议
随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企业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经逐步显现。能否为企业提供需要的技能人才,已经成为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不断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为我区产业高端化发展夯实基础,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总量。发展经济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在经济发展的全局中要把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形成经济发展与就业促进的良性互动。总体布局上,在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含量和利用人力资源的经济产业和生产服务领域,通过经济增长拉动就业;要素投入上,在增加各要素投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增长;目标导向上,切实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芙蓉区作为“湖湘之心、中部标杆、全国一流”的省会中心城区,要充分发挥经济在全省率先发展的领头羊优势,进一步培育产业集群,突出发展二、三产业,做大支柱产业,创造更多的、更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打造三湘第一就业热土,形成人才积聚效应。
二是落实就业优惠政策,促进就业稳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对象范围上,把省内外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全部纳入区就业工作总体规划,只要到区内就业,实行与本辖区户籍劳动者同等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要结合芙蓉区区情,在全面落实国家六补一贷(职业培训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社保补贴、见习补贴、岗位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的社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金融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要打破“城镇劳动者”、“农村劳动力”身份界限,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失业统计及失业监测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就业。
三是建立就业工作机制,强化就业管理。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工作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加大考核力度。要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完善街道、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并实现区级公共职业介绍服务平台与省、市人力资源市场联网,与各街道、社区就业服务平台联网,实现数据共享,使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在公共就业服务的任一窗口都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对接服务。要建立全区人力资源和就业、失业情况数据库,及时准确反映城乡人力资源状况、就业和失业人口的总量和结构,为政府准确判断就业形势、制定和调整工作对策服务。要建立就业服务项目负责人制度,开展从用工需求调查、分析、培训、人力资源招聘、上岗状况追踪的一条龙、一站式服务。要按照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建立职责明确、上下畅通、动作协调的就业工作体系,要不断完善就业管理服务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政治思想和业务能力,为就业工作开展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四是开展就业专项活动,提供人本服务。要谋突破、思创新、重策划,按照“天天有岗位、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市场”的要求,开展系列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一月为就业援助月,利用两节期间,慰问困难对象;二月到四月为春风送温暖月,为农村劳动者提供维权、政策咨询、培训、就业服务等;四月到五月为就业岗位直通车月,在各街乡举办大型招聘会,将岗位送到最基层;六月到八月为培训月,利用暑假的空档期,为高校学生提供各类培训;九月为高校毕业生服务月,为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对登记失业、家庭或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10月到11月为人力资源月,举办秋季大型招聘会,为企业用工牵线搭桥,帮助各类城乡劳动者实现就业。12月为调研分析月,对企业、市场、用工单位进行随机走访,为全年用工状况进行总结分析,为来年企业用工提前做好资源储备。
五是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升技能水平。要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机制,进一步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定单式、对接式、储备式”培训,着力培养实用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用工需求。重点加强初高中毕业生中未能继续升学的新成长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农村进城劳动者和在岗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紧贴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培训规模,根据市场培训盲点,创新思维,拓宽培训工种;切实抓好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和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培训,组织开展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培训和创业意识培训。不仅局限在现有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还要推及跟随务工人员而来的家庭成员培训,如面对男性务工人员密集的地方,推出家庭服务员、月嫂等有针对性的女性家属培训班等。积极引导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入街道、社区,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培训平台,并对接省、市培训机构,形成完整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引导企业加大培训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充培训能力,做大做强培训市场。
六是协调劳资双方关系 和谐就业环境。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加大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力度,巩固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进一步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大力开展推进集体合同的“彩虹计划”,大力宣传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定期组织人力资源市场薪筹调查,发布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为企业制定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提供有效指导。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建立直通企业的协调维权网络,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劳动纠纷信访联动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恶意欠薪等劳动用工领域犯罪行为,进一步提高劳动报酬争议调解仲裁效能,限时处理集体劳动争议,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督促用人单位改善劳动条件,加强人文关怀,促进劳动者体面就业,快乐就业。
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打造芙蓉就业热土,形成经济发展与就业促进的良性互动,显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工作到位,必须要有以下“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要明确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全区就业工作联席会议机制,防止政府职责部门化。《就业促进法》规定:扩大就业是县级以上政府的重要职责,但是,目前很多就业的指标只考核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基层街道社区。如“城镇新增就业”指标考核直接下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再到街道社区,而实际上,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是否达到目标任务,首先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企业能否增加就业岗位,其次才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就业服务工作质量。为此,要尽快建立健全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就业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各联席单位要互通信息,互相支持,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建立以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组织保障体系,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投入保障。要加大各级财政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对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和劳动保障执法监察等工作的投入,形成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任务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在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方面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点产业发展建设资金中,建立就业发展专项资金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协调使用机制,在国家就业资金有效使用的基础上,应结合区情,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弥补国家就业促进资金在使用项目、使用金额上的不足。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为例,国家就业资金培训补贴的最高标准为1000元,而要真正实现技能与岗位对接,1000元培训补贴还有待提高,在国家政策未能突破之前,需要地方解放思想,增加投入。
三是思想保障。新型用工矛盾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求职者加大了对工作的期望值,另一方面是企业对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国家、省、市积极的就业政策、培训政策,引导城乡劳动者更新就业观念,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如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提高产业工人和服务业工种在公众中的社会地位;通过职业指导,帮助劳动者树立适应市场需要的择业观念,积极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要进一步强化宣传职能,加大宣传投入,不断提高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营造有利于促进就业市场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
四是建设保障。要不遗余力地推动就业服务硬件和软件建设,推进就业服务和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建力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有形体系和网上无形体系。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以街道公共就业服务站为主体,以社区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为基础,打造全区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把有形的公共就业服务整合成为无逢对接的效率整体。进一步理顺业务流程,促进工作业务下移,在基层就业服务窗口开展求职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等功能齐全的就业服务,重点加强基层服务大厅的功能区建设和提升基层平台的信息系统建设,及时换代更新基层电子信息设备,提高街道社区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对全区就业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等信息的实名制管理,依托网上就业信息平台实现全区供需信息共享。
篇十 武隆县农户科技需求基础调查情况报告范文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的种植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进一步摸清农民粮食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大面积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农民对技术的需求,明确我县不同生态区域农民需要哪些农业技术种植何种作物可以增加收入,通过对全县2个乡镇20个农户的问卷方法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目的在于准确了解掌握目前我县农村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种植类型、不同从业类型的广大农民的真正技术需求,探索为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种植类型的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为农技队伍建设和技术推广模式改革以及政府职能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基本情况:
按照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具体要求,我县选择有代表性的巷口镇、凤来乡2个乡镇共20户农户作调查对象,每个乡镇调查种植大户1户,村社干部2户,科技示范户2户,普通农户5户,对不同类型农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调查人员亲临调查现场,主动找到调查农户的户主,采取会见式方法,按照调查问卷的内容逐项调查记录。原始调查问卷完成以后调查人和被调查农户签字确认有效。
通过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0份(1)调查对象中35岁以下6人,占30%,36-50岁12人,占60%,51-60岁的2人,占10%;(2)调查对象中家庭第一劳动力男性农民的18人,占90%,女性2人,占10%。(3)家庭中第一劳动力文化层次为:小学文化程度3人、占15%;初中文化程度11人、占55%;高中文化程度6人、占30%。(4)所在经济生态区域范围均为渝东南经济区;农户所在地理区域为低山区17户和中高山区3户;当地海拔高度在400米以下的4户,400—600米之间的4户,600—900米的12户。(5)家庭人口组成各异,调查家庭中家庭总人口3人以下的1户,3-4人的11户,5-6人的7户,6人以上的1户。
二、调查结果
(一)农户耕地资源状况:
在被调查的20个农户中,人均耕地0.5亩以下的没有,人均耕地0.5-1.0亩的占35%,人均耕地1.1-2.0亩的占55%,人均耕地2.0亩以上面的占10%。40%的农户人均土地减少了,5%的农户土地面积增加了,55%的农户人均土地没有变化;40%的农户人均土地减少的原因是:25%农户由于退耕还林,10%由于建设征地,65%由于其它原因。
(二)、粮食与劳动力问题。20户调查户中90%的不担心家里会缺粮,只的10%的担心缺粮;在农忙季节有65%的农户表示他们都较缺劳力,35%的回答不缺劳动力。在缺劳力的家庭,农忙季节,30%的家庭需雇工,55%的需换工,15%用农用机具来处理劳动力短缺问题;几乎100%的被调查者回答他们可以管理他们现有的土地,但是,管理自己的土地只是为了口粮,依靠种植粮食根本无法致富。由于种地辛苦,投入大、产出低,90%的农民不愿意在家务农。
(三)、家庭收入主要经济来源:通过问卷调查20户当中,90%的家庭收入都较以前增加了,20xx年底人均纯收入1500以下的占5%,1500-2500元的占45%,2501-4000元的占45%,4000元以上的占5%。15%的农民主要家庭收入的增加必须通过外出打工来实现。40%农民靠种植业,20农民靠养殖业,25%农民靠其它来源来实现。依靠管理的农作物一年人均产值500元以下占10%,500-1000元占45%,1001-2000元占35%,2000元以上占10%。
(四)、种植业投入情况:粮食生产的投入情况:在所有的投入中,农民对化肥的投入远远高于其它农用生产资料的投入,从调查的20户当中,除两户种植大户,其它每户投入肥料1041元;种子192元;农药97元;农膜158元。农药的投入波动性最大,不同年份、不同区域、不同农户投入量差距相当大。
(五)、农户对农业科学技术信息的需求
目前,农户最关心的问题是农资价格占50%和农产品价格35占%,其次是缺劳力;最需要的技术是田间栽培管理技术占55%,其次是新品种、病虫害防治和科学施肥技术;最受农民欢迎的农业技术是测土配方施肥占50%,其次是病虫害防治技术占20%,第三是免耕栽培和农产品简单保鲜贮藏技术;最关心的农村政策是种子直补占60%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占35%;最关注的农业信息是农业农村政策占40%,其次是农产品市场行情和种植管理技术各占30%;100%农户回答他们知道有机肥和化学肥料的区别;60-90%的农户回答他们都不能识别真假化肥、种子和农药;90%的农民都关心出售农产品质量安全,都知道尽量少打或不打农药;60%农民知道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35%的农民知道国家规定的限用和禁用的农药种类。
农户通过农技员获取农业技术的占60%;通过自己电视、杂志等途径获得的占15%;通过左邻右舍交流的占10%。通过培训班或现场示范的占15%。对当地农技员是否满意:85%满意或基本满意;15%的很少见到农技员,或者是对农技员无印象。
(六、农民收入情况:大多数农民家庭收入包括三大部分,三大部分收入相辅相成。对于我们调查到的农民主流,其家庭收入一般都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种植、养殖、其它和打工所得。靠种地收入的占40%,靠其它收入的占25%,靠养殖收入的占20%,靠边打工所得占15%。因此,说明大多数农民的生活能不能过得富裕,还主要靠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跟养殖业联系比较紧密,养殖业的收入是种植业的一部分转化而得的。如果种植业收成不好,养殖业就会受到很大牵扯。因此农民对种粮食和养殖业所得收入所占的比重较高。接受调查的20户在家务农的主要劳动力,如果在城里可以找到工作,有95%的农民不愿在家务农。90%的农民家庭人均年收入突破1500-4000元。
三、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最关注的是“农业农村政策”和“农产品价格保护”,证明农民想国家对农产品实行最严格的价格保护措施,农业是弱质产业,也是最基础的产业,还是不能替代的产业;农民是最基层的群体,也是最弱势的群体、收入产出不成比例的群体,最重要地是解决人们吃饭问题的群体。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改善我国农村、农民面貌,提高农民收入是最基本的问题,要提高农民收入,农产品价格保护是最根本的措施。
调查中发现:农村、农业自然资源流失现象较重,包括农村土地、劳动力、农业资金等等,土地经营在农户中的实际地位有了根本性变化,土地在农民观念中的地位已经降低了许多。农民期望国家在这些方面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农业、农村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空间和环境。75%农民把家庭致富的现实方向锁定在非农活动中。在回答“如果在城里可以找到工作,你愿意务农吗?”时,95%的受访者选择的是“不愿意”;家庭经济收入来源:40%的依靠种植,20%是依靠养殖,15%的靠外出打工,还有25%靠其它收入。要提高农民的种地积极性,除了现有政策加大执行力度外,还应该尽快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我们农民利益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增加才是的。
调查中发现,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也有新的提高,知道了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因素是合理有效使用农药、化肥、饲料加剂等化学元素,绝大多数农民都能自觉不打或少打农药了,但也有一些农民不知道国家限用、禁用的农药品种,难免造成农民误购限用、禁用农药使用。各级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整治农资市场秩序,确保农民用上安全、效高的化肥、农药、种子。防治农资市场乱涨价、假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调查还显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入。特别是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出台,各种支农、惠农、扶农、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相继出台,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呈现出增加势头,这已形成农民的共识。从这次调查中表现出来的家庭人均纯收入都比以前提高了许多。
四、调查结论:
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主要是乡级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是乡镇机构的重要部分。一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是“以农为本”的推广服务理念,加强与农民沟通,做农民知心朋友,关心了解农民生产的生活生产需要,和农民朋友共同探讨所关心的问题,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拓宽信息渠道,传授实用技术,为农排忧解难,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力和素质,取得农民的信任,使农业科技成果得以尽快转换成现实生产力。二是,农民最需要的三方面信息:购买信息、出售信息和科技信息。在农技推广服务时,要考虑到不同类型农户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进行分类指导,着力提升他们自身的生产能力。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农民种植、养殖离不开农牧业生产动态信息、农产品、牧产品市场行情信息、种植、养殖技术信息、防灾救灾技术信息,另一方面,农业部门的各类信息无法及时地、有效地传递到农民心中去,用于指导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信息传递。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民自身问题,如他们还不善于积极主动地与外部世界沟通,不善于认真有效地利用多种渠道获取有用信息;另一方面是外部条件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农村信息传播的硬件设施落后,大众传媒的信息内容有明显忽视农村农民的偏向,应当由公共部门提供的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四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服务,特别是技术信息服务,政府部门应当给予大力支持;乡镇农业服务部门在加大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化农业、牧业信息的传递力度,把农民需要的政策信息、技术信息、新品种信息、新的栽培技术信息、新的养殖技术信息、新的经营管理技术信息、生产动态信息、市场行情信息、民情民意信息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传递。五是,农民认为效果最好的技术服务和最能接受的方式是:技术人员下乡具体指导、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所以,专业技术人员的直接指导是不可缺少、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总之,从农民科技服务需求调查的结果看,农业技术人员经常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设立示范点和示范户是最有效的农业技术传播途径,创新服务机制,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供农民所需,加强沟通,多作宣传,搞好培训,狠抓示范,切实指导,理顺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缩短技术传播链,从而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武隆县农户科技需求基础调查情况报告
篇十一 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情况的调研报告
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把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办好我校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我们特就全国服装行业及本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做了大量调查。
一、专业行业背景
服装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出口1440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量的14.9%;
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累计171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5.4%,继续稳居我国各行业出口创汇之首,出口总额也高居世界首位。
加入wto后,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为增强世界竞争力,服装行业已广泛使用先进的服装技术。随着服装行业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虽然目前服装行业深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行业发展和出口均出现萎缩,大批行业从业人员失业,但是技术工人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的人才需求仍相当旺盛,培养服装设计与工艺方面的人才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我国的服装产业正处于重大的行业升级和产业地域调整的关键时期,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向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懂设计、精制作、会管理、善营销的一专多能的职校毕业生仍大有用武之地。
二、专业技术工作的需求
调查表明,近年来,随着私营、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升级改造,经济结构调整及大规模的行业转移,大量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投入使用。为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产品质量,服装设备和技术升级已是大势所趋,服装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面向的岗位主要有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结构制图、结构设计、质检、服装纸样推档、服装企业管理、营销等岗位或工种,而由中专层次学历人才担任的服装车缝、排料制板、裁剪、整烫、质检、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岗位需求量最大。
三、用人市场的需求
目前我国服装设计与工艺水平同欧美等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还有着很大差距,有影响力的服装设计师和工艺师还不到总就业人数的3%,其比例仅为发达工业国家的十分之一。现有的很多服装机器设备未能充分利用,服装专业人才的匮乏是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广东近年在服装设计与工艺行业短缺技能型人才达40万人,迫切需要大量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制作加工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技术人才,尤其是中专层次的一线机器操作技能型人才。
四、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确定就业岗位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专业工作岗位目标定位为:①服装制衣工、②服装打板师、③裁剪师、④样衣制作师、⑤跟单员、⑥质检员、⑦成本核算员、⑧基层管理人员、⑨其他相关专业岗位。培养能从事现代服装设计、生产和经营的中级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根据就业岗位的要求,将各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如下:
①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②良好的质量和效益意识及产品检测评估能力。
③运用服装设计与工艺的基础知识,合理选取服装设备、服装加工的相关要素的能力。
④了解服装设备、服装技术的发展方向,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⑤cad绘图(设计、制图、造型、自动编程),初、中级服装设计定制工,服装制作工,服装设备操作(平缝机、包缝机、锁眼钉扣机、整烫机)等技能。
⑥编制服装加工工艺文件。
⑦识读服装文件技能。
⑧安全用电知识和服装设备维护技能。
⑨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
篇十二 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情况调研的报告
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情况调研的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把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办好我校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我们特就全国服装行业及本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做了大量调查。
一、专业行业背景
服装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出口1440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量的14.9%;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累计171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5.4%,继续稳居我国各行业出口创汇之首,出口总额也高居世界首位。
加入wto后,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为增强世界竞争力,服装行业已广泛使用先进的服装技术。随着服装行业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虽然目前服装行业深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行业发展和出口均出现萎缩,大批行业从业人员失业,但是技术工人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的人才需求仍相当旺盛,培养服装设计与工艺方面的人才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我国的服装产业正处于重大的行业升级和产业地域调整的关键时期,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向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懂设计、精制作、会管理、善营销的一专多能的职校毕业生仍大有用武之地。
二、专业技术工作的需求
调查表明,近年来,随着私营、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升级改造,经济结构调整及大规模的行业转移,大量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投入使用。为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产品质量,服装设备和技术升级已是大势所趋,服装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面向的岗位主要有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结构制图、结构设计、质检、服装纸样推档、服装企业管理、营销等岗位或工种,而由中专层次学历人才担任的服装车缝、排料制板、裁剪、整烫、质检、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岗位需求量最大。
三、用人市场的需求
目前我国服装设计与工艺水平同欧美等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还有着很大差距,有影响力的服装设计师和工艺师还不到总就业人数的3%,其比例仅为发达工业国家的十分之一。现有的很多服装机器设备未能充分利用,服装专业人才的匮乏是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广东近年在服装设计与工艺行业短缺技能型人才达40万人,迫切需要大量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制作加工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技术人才,尤其是中专层次的一线机器操作技能型人才。
四、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确定就业岗位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专业工作岗位目标定位为:
①服装制衣工
②服装打板师
③裁剪师
④样衣制作师
⑤跟单员
⑥质检员
⑦成本核算员
⑧基层管理人员
⑨其他相关专业岗位。
培养能从事现代服装设计、生产和经营的中级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根据就业岗位的要求,将各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如下:
①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②良好的质量和效益意识及产品检测评估能力。
③运用服装设计与工艺的基础知识,合理选取服装设备、服装加工的相关要素的能力。
④了解服装设备、服装技术的发展方向,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⑤cad绘图(设计、制图、造型、自动编程),初、中级服装设计定制工,服装制作工,服装设备操作(平缝机、包缝机、锁眼钉扣机、整烫机)等技能。
⑥编制服装加工工艺文件。
⑦识读服装文件技能。
⑧安全用电知识和服装设备维护技能。
⑨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
篇十三 市民居住需求情况调查报告2023
xx市统计局在“xx统计”门户网站和街头对市民进行访问,就居住需求、主要目的,以及对本市即将出台的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建议等内容开展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在房产宏观调控新政下,本市市民购房观望气氛仍浓,约半数受访者有购房欲望,但近三年无计划,近四成的受访者不打算购房,仅一成左右受访者欲在三年内购房,以改善型和安置型需求为主力,房价过高、贷款负担过重是主因,同时受访者最希望政府多提供生活便利、配套成熟的公租房。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网上调查和街头访问相结合,共收回问卷1810份。从户籍上来看,xx户籍89.8%,非xx户籍10.2%;从年龄上来看,80后和70后两者分别为54.5%和25.4%;从工作单位性质上来看,私营企业和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为主体,分别46.2%和25.9%;从参加工作年数上来看,主要是5-10年和10-20年的群体,分别占34.1%和36.2%。从以上受访者构成显示,此次网上调查的参与面广,涉及各层次居民,因此他们的看法基本反映出本市市民居住情况的问题(见下图)。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对象分类
百分比(%)
1、按年龄分:
1、90后
9.8%
2、80后
54.5%
3、70后
25.4%
4、60后
7.2%
5、60后以下
3.1%
2、按参加工作的年数分:
1.不到5年
16.7%
2. 5-10年
34.1%
3. 10-20年
36.2%
4. 20年以上
12.0%
5. 尚未工作
1.0%
3、按文化程度分:
1. 小学及以下
1.0%
2. 初中
4.5%
3. 高中(含中专、技校)
14.8%
4. 大专
42.5%
5. 本科及以上
37.2%
4、按工作单位性质分:
1. 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
25.9%
2. 国有企业
8.0%
3. 私营企业
46.2%
4.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
1.4%
5. 社会组织机构
1.7%
6. 个体工商户
5.6%
7. 自由职业
4.3%
8. 其他
7.0%
5、按职业分:
1. 工薪阶层
77.7%
2. 企业负责人
4.1%
3. 外来务工人员
2.7%
4. 普通群众
7.1%
5. 离退休
1.5%
6. 其他
6.9%
二、市民居住需求状况
(一)观望态度明显,短期购房意愿低迷
受房贷新政的影响,有44.5%的受访者对购房持观望态度。有39.2%的受访者无购房计划,这部分群体主要是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住房条件,没有迫切的购房需求。有5.9%的受访者计划在2-3年有购房意愿,有6.5%的受访者认为3年以后会有所考虑。而仅有3.9%的受访者表示出较为明确的购房意愿,计划一年内购房,这也反映出短期购房意愿比较低迷。
(二)改善型住房和婚房为购房需求主力,投资投机性需求显著降低
1.改善型需求和刚性需求成为主力。调查显示,有购房意愿的受访者中,50.8%的受访者是为了改善现有居住条件,将改善现有居住条件作为购房的首要目的,16.5%的受访者是购置婚房成家立业的刚性需求。
2.其他需求呈现多样化。调查显示,为子女购房、其他目的和为父母购房分别占13.6%、12.0%和2.2%。
3.投机投资性需求明显减少。几年来本市连续出台实施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系列政策,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效果显著。仅有4.9%为投资升值而购房。
(三)居住需求由刚需向舒适性转变,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成为购房的重要选择因素
1.市民对居住周边环境最为看重。有32.9%的受访者认为居住的周边环境是选择的主要原因,周边环境包括空气质量、休闲运动场所、社会风气和治安。
2.市民对居住周边的生活服务设施需求强烈。有25.5%的受访者认为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商业服务设施和文教体卫设施要求比较强烈。
3.市民对居住区的交通便利要求比较高。有24.6%的受访者认为在生活节奏越发加快的今天,出行交通便利是保证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现在正越来越被市民所看重。
4.市民对居住区的基本生活配套设施的期待较大。有17.0%的受访者认为房屋品质、基本生活配套设施也是市民购房时较为看重的因素。
(四)市区为居住地首选目标,其他地点为辅
根据实际情况,以及考虑综合因素,有73.1%的受访者对居住的地点更倾向市区,有8.6%的受访者选择在虹桥,有8.3%的受访者选择柳市,有3.3%的受访者选择北白象,有6.8%的受访者选择其他地方。
三、房价和居住需求的基本看法
针对房价变化的影响,42.0%的受访者认为财富缩水,29.8%的受访者认为可以购买到更合适的房子,28.2%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影响。
(一)当前房市虽然低迷,但是房价仍然过高
33.4%的受访者认为房价过高,难以承受首付,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市场虽然低迷,但是房价仍然过高,尤其是在住房面积方面没有太多梯度分布,基本上以大户型居多,可选择的余地不大。21.6%的受访者认为贷款压力大,会影响正常生活,据有关资料显示还贷时间过长将长期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另外,过高的房屋租赁价格也将挤占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费性支出,降低生活质量。15.4%的受访者认为房价过高,未来升值潜力不大,将直接面临财富缩水的风险。14.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居住条件较好,改善需求不迫切,这一部分人群没有明显的居住压力。7.4%的受访者认为可以通过各类保障性住房政策解决居住问题,但是受目前的政策条件的限制,主要的受众是低收入人群。2.7%的受访者认为租房更经济实惠,租金占收入比能够使人接受。2.8%的受访者认为有可能离开xx,2.2%的受访者有其他不同的意见。
(二)60.0%的受访者认为将来房价区间往下
受经济疲软和房贷新政的双重影响,当前房地产市场普遍认为比较低迷。60.0%的受访者认为房价区间往下,23.2%的受访者认为房价区间保持不变,16.80%的受访者认为房价区间往上。
(三)居住需求和意愿多样化明显
据调查资料显示,有21.2%的受访者建议在生活便利、公共交通沿线区域发展公租赁房,同时可以提高房屋的多样性与适用性,“面积不用大,功能要全”,以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19.9%的受访者希望公租房价格比市场租赁房优惠,结合市场租金及租赁对象承受能力综合确定、定期调整,略低于市场租金水平。也可采用市场定价,政府对收入水平较低的承租人给予适当的租金补贴。 18.4%的受访者建议在配套成熟的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公租房,便于居住人群出行、生活。15.0%的受访者希望可使用公积金支付公租房租金,目前租赁市场还不够成熟,公积金审批制度还跟不上脚步。14.9%的受访者希望所在单位自建面向职工的公租房,10.5%的受访者建议多造农民工公寓,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租房,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房源,解决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并逐步改善本市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满足其基本住房需求。
篇十四 群众需求情况调研报告
群众需求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三大民生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夯实了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至少带来四个方面的显著变化。
一是社会环境得到优化。“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后,藏区青年通过职业教育走上工作岗位;游牧民实现定居后,相对集中居住,各地始终把定居点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摆在重要位置,引导牧民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路子,形成公共管理的强大合力,社会管理得到加强,治安环境明显改善;随着农牧民群众利益诉求的逐步解决,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为藏区抓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活功能齐全的牧民定居点及与之相配套的公路、学校、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极大地改善了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畜牧业经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定居点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入藏族传统文化特点和地方特色,按照精品旅游村寨进行规划设计和精心打造,形成了独特的优势资源,为培育和发展生态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创造了条件。随着卫生事业发展计划的实施,一座座崭新的乡(村)卫生院(室)拔地而起,一批批先进的医疗设备配置到基层,藏区医疗卫生保障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三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加快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藏区长治久安,关键在人才。通过“三大民生工程”的实施,逐步培养起一批思想品德素质高、科学文化素质强、职业技能掌握好的藏区青年人才,成为带领藏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
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牧民定居后,其生产生活由传统游牧粗放模式逐步向集约化家庭牧场的可持续模式转变,牧区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历史性变革,经济效益大幅增加,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进程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迅猛发展,农牧民文明素质大幅度提升,基层服务功能不断强化,激发了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增强了藏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在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清醒的认识到,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水平低,人口素质相对不高。因受传统观念、宗教氛围、学校软硬件等条件影响和制约,当地的牧民子女入学习积极性不高,给牧民子女接收文化知道和更新观念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没有很好的理财观念,外出打工的技能技术不高,导致大多群众无法外出打工。
二是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牧民群众收入渠道不多。由于生活环境和历史原因,习惯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方式,市场经济意识不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依旧存在,对新型的生产生活方式难以接受,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生产方式无法推广。牧民群众中75%依赖于传统的放牧来维持生计以外,15%依靠经商维持生活,还有10%牧民依靠外出打工过日子。2023年该村牧民定居后,定有所居的问题得以解决,但仍有30%群众在温饱线上挣扎。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产业发展。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和高寒山区,生产和生活的环境相对恶劣,近年来,尽管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建设和改善,但仍然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特别是乡境内通乡油路,由于在牧民定居建设过程中,大型车辆过往频繁,加之今年内降雨量大,因此乡道损坏严重,目前乡道给全乡农牧民出行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成为全乡社会发展的瓶颈。
四是村两委会待遇不高,严重影响村两委会干部工作积极性。村支部书记每月工资为860元,村委会主任每月工资780月,民兵连长、妇干、团干每月工资286元,村组长每月为200元。村两委会每年办公经费为20000元。随着物价日益飞涨,村两干部所得报酬远与所付出劳动不相适应。加之地区物价飞涨,村干部也无时间进行其他创业增收,也将从先富的“领头羊”变成“贫困户”
三、加快地区经验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施,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一是要破除各种形式的“等、靠、要”思想,教育帮助民族群众树立“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意识;二是崇尚科学,树立商品意识,科技意识;三是破除守旧观念,大胆创新;四是组织劳务输出,增加收入,并学习外地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牧业发展。一是加强暖棚建设,降低牲畜死亡率;二是优化草畜结构,加强畜种改良;三是加强沙化治理,改变生态环境,由过去的“靠山吃山”转变为“靠山养山”。
(四)加强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及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一是把那些有知识、有文化、有一定特长的少数民族青年,培养成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人才,这样他们就能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走科学致富的路子;二是积极争取提高村干部待遇,提高村干部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村干部任用由“你来当”成为“我要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