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范文网
当前位置:报告大全 > 工作报告 > 情况报告

养老情况报告15篇

发布时间:2022-12-25 07:12:22 查看人数:53

养老情况报告

篇一 昭通农民养老情况调查报告

随着新中国的同龄人步入老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昭通市60岁及以上人口为50021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6%。养老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如何规划和统筹好全市农村老年人养老工作,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十分重要。

一、昭通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

通过对昭阳区、镇雄县、绥江县、巧家县、水富县、彝良县、永善县等县区部分村组农村老年人的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共调查60-70岁的93人、70-80岁的72人、80岁以上的42人。调查结果显示:

(一)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盲147人,小学文化50人,初中9人。

(二)农村老年人身体状况差。农村老年人经年累月的辛勤劳作,很容易积劳成疾,加之人老了身体机能的退化就更加体弱多病。调查对象中,经常生病的就有133人,占64%,特别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身体不好的占到70%。

(三)收入来源少。农村老年人从收入来源看:靠自身劳动收入67人,子女全额供给59人,享受养老保险67人,享受农村低保47人。月平均收入在100元以下的117人、月平均收入在100元以上的90人。

(四)赡养方式单一。农村老年人主要靠劳动收入来养活自己,只要自己能动,都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失去劳动能力后才靠子女赡养或亲戚支助。调查中靠子女赡养的有101人。

二、昭通农村老年人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经济状况不佳。昭通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由劳动收入、子女供给、养老保险、低保等部分构成。土地收入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在农村60-70岁之间的低龄老年人中有不少人身体比较健壮,能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或多或少的劳动收入。在调查的207位老人中,60-70岁的有93人,靠劳动收入的有43人,在经济上不完全依赖于子女供养。但是不得不靠子女供养的农村老人,却因他们的子女生活本身就相当困难,其生活就难以为继了。

(二)养老模式单一。昭通农村长期以来都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调查中发现,有的子女只给父母一些口粮,逢年过节送一些钱物。有些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不仅没有钱寄回家,而且留在农村的子女学习生活费用还要靠老人支付。在部分多子女家庭中,由子女按比例分摊老年人的生活必需的粮食和零用钱,但还有一部分儿女们为了赡养老人显示公平,将老父老母拆散供养,一个儿子养活爹,一个儿子养活妈,活生生将二老拆散,迫使老年夫妻分居各随一家,使老年人失去了夫妻间的温暖,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调查中还发现农村有部分家庭因家中的多种原因和矛盾,老年人不能与子女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儿女大了结婚后相继与老人分开生活,分家时,老人们还能够从事各种体力劳动,随着年龄的增加,进入晚年的他们责任田难以耕种,家庭的生计难以支撑。调查中发现一种怪象,有的儿女多的老人养老来源成为问题,在给老人的赡养费上相互推诿,本应负担的老人生活费成了儿女们相互之间闹矛盾的由头,有的儿女们相互间还成了仇人,老年人不仅在生活上被儿女们当作累赘,而且在赡养费的承担上互相推卸赡养责任。

(三)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寂寞。农村大部分老人,除了辛勤劳作时在忙碌中找到一些充实,闲暇时间生活是非常单调乏味的。农村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子女不在身边连一个嘘寒问暖的人都没有,如果两个老人都健在有个伴还好,至少有个交流和相互照应的人;如果是孤身一人,就是生病了连个端茶倒水的人都没有,那份晚景的凄凉、那份孤单寂寞无依无助可想而知。调查中发现,农村老人的精神生活就是看看电视、赶场、上庙,没有更多的文体娱乐活动,思想精神上缺乏交流与沟通,生活没有情趣,有些老人最终是抑郁而终。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家庭赡养老人仅限经济上的供养,认为给老人生活费就算尽了义务,忽视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籍。

(四)病有所医很难实现。农村老年人一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年老生理疾病较多。调查发现70%的农村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主要有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白内障、哮喘、胃病等。从未做过健康体检的占80%,做过健康体检的仅20%。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担负着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平时看病就医的重任。农村老年人选择村卫生所,表面上看是因为就医具有方便、经济的优点,导致老年人普遍选择在村卫生所就医的深层次原因仍然是经济问题,为了节约医疗费用,只能大病小看,小病不看。有的是自己到地里找中草药,小病还可对付。小病拖大病扛,扛到最后就是等死。

三、做好农村老年人养老工作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家庭养老基础。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极其重要的经济基础,家庭、社区和社会养老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昭通农民收入不稳定且增长缓慢导致养老资金短缺。农民家庭的收入除用于生活消费和农业生产外,还要承担子女教育和人情往来等诸多方面,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足,没有足够的经济剩余作为养老储备。有些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不仅没有钱寄回家,而留在农村的子女的学习、生活费用有时还要靠老人,使许多农村老人生活来源得不到保障。因此,只有坚持把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难点、突破口和根本出路,通过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真正解决昭通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

(二)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一是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树立青少年尊老、养老、敬老观念,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在全社会提倡敬老养老爱老,建立传统和谐的农村家庭关系。大力表彰农村孝敬老人的先进事迹,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二是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是老年人生活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在农村组织为老人服务的志愿者,发挥他们在老人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加强农村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及场所建设,大力提倡和扶持各种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篇二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推动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年初工作安排,从5月下旬开始,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深入城关、毛坝、汉王、绕溪、高滩、高桥等十个镇及部分村组和人社局、考评办、财政局、审计局等四个部门,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走访等方式,对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继2023年实施农村医疗保险后,县委、县政府又于2023年8月启动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各镇和相关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积极引导,广泛发动,认真实施,全力推进,连续两年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考核位次名列全市前茅。

﹙二﹚强化工作督导。县人社局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镇的责任制,经常深入镇村,走访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县考评办加强督查,强化考核,先后四次组织人员进行督导检查,促进了工作的开展。截至2023年7月底,已收缴保险基金1645万元,缴费人数达到13.8万人,参保率达到98%,实现了参保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率先在全市实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

﹙三﹚各镇狠抓落实。各镇按照“早谋划、快推进”的工作思路,一是结合镇情制定了《实施方案》,狠抓政策学习和相关培训,使镇村干部熟悉政策,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二是按照包组联户的工作要求,主要领导积极主动抓落实,镇村组干部,深入农户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序开展养老保险调查摸底、养老金的收缴和兑付工作;三是采取召开群众会议、印发资料、发送手机短信等形式,多渠道宣传政策;四是以村为单位对参保缴费情况和待遇领取人员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四﹚积极兑现待遇。及时兑付养老金,让参保群众及时享受待遇,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一是财政部门加强资金调度,确保了养老资金按时到位;二是各镇及时收集上报申领人员资料,县经办中心快速审核批复,经办银行及时办理兑付手续;三是对在领待遇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县社保中心和各镇社保站严格审核领待遇人员变动情况,杜绝了养老金的流失。止7月底,全县领取待遇人员4.3万人,占应发放人数的100%,上半年累计发放养老金1986万元,占应发放金额的100%。养老金的及时兑现,打消了群众的顾虑,调动了群众参保积极性。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县农户居住分散、外出务工人员多、实施时间短等因素,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是个别镇领导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把该项工作看成是一项短期的突击性的工作,认为只要把款一解,考核不受影响就行了,没有站在讲政治、重民生,促和谐、保稳定,拉内需的高度去认识国家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和深远意义,工作落实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二是少数干部不认真学习,对国家政策一知半解,没有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不深入细致的做宣传动员、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等基础性工作,反而埋怨县上下达的任务量大、人数多,对自己所包联村组究竟有多少参保对象、哪些人应该参保,说不清道不明。三是部分群众对养老保险政策认识不够,年轻人说“我还早”,老年人嫌钱太少;有的怕政策变,担心几十年之后是否能兑现待遇;还有的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总想政府大包大揽,主动参保的意识差。

篇三 职工养老保险政策执行情况及退休审批工作自查报告

为了增强养老保险政策的严肃性,维护企业和群众的利益,规范行政行为、确保依法行政,按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对职工养老保险政策执行情况和退休审批等工作进行检查的通知》要求,从9月20日起,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对全县养老保险政策执行情况及退休审批工作进行了自查,现报告如下:

一、职工退休审批工作。我县在退休审批工作中,严格按程序审批。企业在呈报退休前,将拟退休人员基本情况在企业内进行公示,公示后报企业主管部门。由企业主管部门携带本人档案,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由劳动行政部门审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劳动行政部门在审核、审批过程中,能够严格把关,认真审核拟退人员档案,严把缴费、工龄、年龄关。特别是对按特殊工种退休和病退人员的审核,一律坚持以档案记载为准,对档案中无记载,不予审批。同时,我局坚持了正常退休职能科室审核把关,提前退休由局长办公会审定,报省市审批的程序。几年来,我县在办理职工退休过程中,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没有发现违规办理退休现象,也没有接到群众对办理退休工作的举报信件,较好地维护了退休政策的严肃性和职工的切身利益。

二、基本养老保险缴费问题。我县能够严格按省政策规定的口径进行单位和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数的核定和缴纳。职工和个人缴费比例及调整时间能够按上级文件规定执行。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单位申报缴纳不及时,有瞒报、漏报现象;企业非劳动合同关系用工人员的工资没有进入企业缴费工资;企业缴费公示制度虽已实行,但在执行中因部分企业长期停产,改制后企业职工不能上班等原因,效果不明显。

三、养老金计发问题。我县在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发中,能够严格执行上级政策,不存在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计发养老金问题,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发按新办法覆盖率达到了全覆盖。但个别1959年以前参加工作,1992年前后办理退养顶工人员,仍需按老办法计发养老保险费。

四、基本养老保险统筹项目问题。我县能够严格执行省规定的统筹项目及标准,没有超标准支付问题。

五、职工个人帐户对帐单问题。我县按要求于每年年初将个人帐户对帐单打印(公布)一次,并要求企业收到对帐单以后与职工个人见面、核对,并在本人手册上由本人签字。

六、基本养老金发放问题。当前,我县企业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及享受遗属生活补助人员的各项养老保险待遇发放正常,不存在滞后发放和拖欠问题。同时,对这些人员全部建立了数据库,按离休、退休、退职,享受遗书补助人员的所在单位分别录入微机,已经买断身份后退休的人员,统一划归职业介绍所建立数据库。

七、养老保险范围和基金分帐管理问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养老保险分立帐户、分帐管理、单独核算,无相互占用问题,不存在企业在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参保和机关事业单位在企业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内参保而执行机关事业标准的违规问题。

篇四 关于昭通农民养老情况调查报告

随着新中国的同龄人步入老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昭通市60岁及以上人口为50021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6%。养老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如何规划和统筹好全市农村老年人养老工作,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十分重要。

一、昭通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

通过对昭阳区、镇雄县、绥江县、巧家县、水富县、彝良县、永善县等县区部分村组农村老年人的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共调查60-70岁的93人、70-80岁的72人、80岁以上的42人。调查结果显示:

(一)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盲147人,小学文化50人,初中9人。

(二)农村老年人身体状况差。农村老年人经年累月的辛勤劳作,很容易积劳成疾,加之人老了身体机能的退化就更加体弱多病。调查对象中,经常生病的就有133人,占64%,特别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身体不好的占到70%。

(三)收入来源少。农村老年人从收入来源看:靠自身劳动收入67人,子女全额供给59人,享受养老保险67人,享受农村低保47人。月平均收入在100元以下的117人、月平均收入在100元以上的90人。

(四)赡养方式单一。农村老年人主要靠劳动收入来养活自己,只要自己能动,都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失去劳动能力后才靠子女赡养或亲戚支助。调查中靠子女赡养的有101人。

二、昭通农村老年人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经济状况不佳。昭通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由劳动收入、子女供给、养老保险、低保等部分构成。土地收入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在农村60-70岁之间的低龄老年人中有不少人身体比较健壮,能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或多或少的劳动收入。在调查的207位老人中,60-70岁的有93人,靠劳动收入的有43人,在经济上不完全依赖于子女供养。但是不得不靠子女供养的农村老人,却因他们的子女生活本身就相当困难,其生活就难以为继了。

(二)养老模式单一。昭通农村长期以来都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调查中发现,有的子女只给父母一些口粮,逢年过节送一些钱物。有些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不仅没有钱寄回家,而且留在农村的子女学习生活费用还要靠老人支付。在部分多子女家庭中,由子女按比例分摊老年人的生活必需的粮食和零用钱,但还有一部分儿女们为了赡养老人显示公平,将老父老母拆散供养,一个儿子养活爹,一个儿子养活妈,活生生将二老拆散,迫使老年夫妻分居各随一家,使老年人失去了夫妻间的温暖,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调查中还发现农村有部分家庭因家中的多种原因和矛盾,老年人不能与子女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儿女大了结婚后相继与老人分开生活,分家时,老人们还能够从事各种体力劳动,随着年龄的增加,进入晚年的他们责任田难以耕种,家庭的生计难以支撑。调查中发现一种怪象,有的儿女多的老人养老来源成为问题,在给老人的赡养费上相互推诿,本应负担的老人生活费成了儿女们相互之间闹矛盾的由头,有的儿女们相互间还成了仇人,老年人不仅在生活上被儿女们当作累赘,而且在赡养费的承担上互相推卸赡养责任。

(三)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寂寞。农村大部分老人,除了辛勤劳作时在忙碌中找到一些充实,闲暇时间生活是非常单调乏味的。农村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子女不在身边连一个嘘寒问暖的人都没有,如果两个老人都健在有个伴还好,至少有个交流和相互照应的人;如果是孤身一人,就是生病了连个端茶倒水的人都没有,那份晚景的凄凉、那份孤单寂寞无依无助可想而知。调查中发现,农村老人的精神生活就是看看电视、赶场、上庙,没有更多的文体娱乐活动,思想精神上缺乏交流与沟通,生活没有情趣,有些老人最终是抑郁而终。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家庭赡养老人仅限经济上的供养,认为给老人生活费就算尽了义务,忽视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籍。

(四)病有所医很难实现。农村老年人一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年老生理疾病较多。调查发现70%的农村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主要有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白内障、哮喘、胃病等。从未做过健康体检的占80%,做过健康体检的仅20%。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担负着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平时看病就医的重任。农村老年人选择村卫生所,表面上看是因为就医具有方便、经济的优点,导致老年人普遍选择在村卫生所就医的深层次原因仍然是经济问题,为了节约医疗费用,只能大病小看,小病不看。有的是自己到地里找中草药,小病还可对付。小病拖大病扛,扛到最后就是等死。

三、做好农村老年人养老工作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家庭养老基础。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极其重要的经济基础,家庭、社区和社会养老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昭通农民收入不稳定且增长缓慢导致养老资金短缺。农民家庭的收入除用于生活消费和农业生产外,还要承担子女教育和人情往来等诸多方面,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足,没有足够的经济剩余作为养老储备。有些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不仅没有钱寄回家,而留在农村的子女的学习、生活费用有时还要靠老人,使许多农村老人生活来源得不到保障。因此,只有坚持把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难点、突破口和根本出路,通过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真正解决昭通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

(二)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一是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树立青少年尊老、养老、敬老观念,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在全社会提倡敬老养老爱老,建立传统和谐的农村家庭关系。大力表彰农村孝敬老人的先进事迹,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二是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是老年人生活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在农村组织为老人服务的志愿者,发挥他们在老人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加强农村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及场所建设,大力提倡和扶持各种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三)提倡多种养老模式,真正实现老有所养。一是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家庭养老长期以来都是昭通市农村养老的基本模式,这是由昭通市的市情决定的,必须巩固和完善。二是完善集中供养。政府应增加老年福利机构的数目,争取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养老院。养老院可扩大服务范围(尤其是响应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以适当的收费标准接纳一些子女常年在外打工,独自居住的老人,针对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短期入住、看护、治疗等服务。还可以利用一些身体硬朗的老人以及中青少年志愿者来提供生活慰藉服。三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

(四)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满足多样性需求。社区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结成的生活共同体,对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情感心理需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照料功能主要体现为两种方式:一是将一些为老年人服务的场所、设施建在社区,贴近老年人生活,便于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区,接受日间照料和健康指导等服务,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包括文体娱乐、老年互助服务;二是为不能或不愿出门的老人,主要指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上门提供保洁、送饭、洗澡等日常生活照料和护理,设立家庭病床开展治疗、康复等养老服务。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需要养老服务,但又无力支付资金时,就需要政府提供养老服务补贴。

(五)强化法制监督和法律规定的落实。现行法律对赡养老人都有明确规定。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法制意识,加强法制监督,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督促子女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并对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行为以法律手段做出严惩。同时,老年人也要多学法律,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篇五 关于职工养老保险政策执行情况及退休审批工作的自查报告

关于职工养老保险政策执行情况及退休审批工作的自查报告

为了增强养老保险政策的严肃性,维护企业和群众的利益,规范行政行为、确保依法行政,按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对职工养老保险政策执行情况和退休审批等工作进行检查的通知》要求,从9月20日起,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对全县养老保险政策执行情况及退休审批工作进行了自查,现报告如下:

一、职工退休审批工作。我县在退休审批工作中,严格按程序审批。企业在呈报退休前,将拟退休人员基本情况在企业内进行公示,公示后报企业主管部门。由企业主管部门携带本人档案,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由劳动行政部门审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劳动行政部门在审核、审批过程中,能够严格把关,认真审核拟退人员档案,严把缴费、工龄、年龄关。特别是对按特殊工种退休和病退人员的审核,一律坚持以档案记载为准,对档案中无记载,不予审批。同时,我局坚持了正常退休职能科室审核把关,提前退休由局长办公会审定,报省市审批的程序。几年来,我县在办理职工退休过程中,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没有发现违规办理退休现象,也没有接到群众对办理退休工作的举报信件,较好地维护了退休政策的严肃性和职工的切身利益。

二、基本养老保险缴费问题。我县能够严格按省政策规定的口径进行单位和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数的核定和缴纳。职工和个人缴费比例及调整时间能够按上级文件规定执行。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单位申报缴纳不及时,有瞒报、漏报现象;企业非劳动合同关系用工人员的工资没有进入企业缴费工资;企业缴费公示制度虽已实行,但在执行中因部分企业长期停产,改制后企业职工不能上班等原因,效果不明显。

三、养老金计发问题。我县在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发中,能够严格执行上级政策,不存在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计发养老金问题,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发按新办法覆盖率达到了全覆盖。但个别1959年以前参加工作,1992年前后办理退养顶工人员,仍需按老办法计发养老保险费。

四、基本养老保险统筹项目问题。我县能够严格执行省规定的统筹项目及标准,没有超标准支付问题。

五、职工个人帐户对帐单问题。我县按要求于每年年初将个人帐户对帐单打印(公布)一次,并要求企业收到对帐单以后与职工个人见面、核对,并在本人手册上由本人签字。

六、基本养老金发放问题。当前,我县企业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及享受遗属生活补助人员的各项养老保险待遇发放正常,不存在滞后发放和拖欠问题。同时,对这些人员全部建立了数据库,按离休、退休、退职,享受遗书补助人员的所在单位分别录入微机,已经买断身份后退休的人员,统一划归职业介绍所建立数据库。

七、养老保险范围和基金分帐管理问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养老保险分立帐户、分帐管理、单独核算,无相互占用问题,不存在企业在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参保和机关事业单位在企业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内参保而执行机关事业标准的违规问题。

篇六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1)

为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以及对该项工作的专题询问,4月中旬,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_____同志带领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代表对该项工作进行了视察调查。调查组首先在南京听取了省政府有关部门关于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介绍,然后赴_____、_____两市,听取了两市和_____、_____市政府及其民政、财政、国土资源、卫生、地税等部门的情况汇报,并在_____听取了_____市政府及民政部门的情况汇报,与人大代表、老年人代表、城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实地考察了城乡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4月下旬,我委又结合办理代表议案到苏州市进行了调查,与提出议案的省人大代表及相关部门负责入座谈交流,并实地了解了虚拟养老院建设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_____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社会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我省的老龄化呈现出程度高、增速快、空巢化现象严重、失能半失能老人比重高等特点,多样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变得日益迫切和需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成为各地人代会上的首要议案和建议。近年来,各级党委、人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扎实工作,我省基本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水平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都有了较大提升。

(一)注重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环境得到持续优化。全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环境得到了持续优化。一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202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2023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省政府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也配套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全省各级人大围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认真开展视察、检查、建议督办和做出决议决定。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苏州、_____两市分别将苏州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_____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条例列入本届立法规划。二是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全省各级坚持以公共财政为导向,不断加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全省各级投入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资金共计67亿多元。2023年全年省级财政安排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补助资金为4亿元。三是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各地通过学习贯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开展多种形式敬老活动、评选表彰先进典型等方式,加大敬老、爱老、助老宣传教育力度,营造了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良好氛围。

(二)注重整合资源、构建网络,居家养老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省各级积极整合社会和社区各类服务资源,着力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居家养老的覆盖面和受益人群逐步扩大,居家养老的方式和模式不断创新。各地依托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短期托养、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购等生活服务,同时还兼顾老年人文化娱乐、学习教育、体育健身、精神关爱、社会参与、权益维护等多种需求,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2023年底,全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苏州市已经率先实现了城乡社区全覆盖。各地还积极采取购买服务、资金补助、提供场所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家政服务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同时,充分发挥老年人组织、志愿者组织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志愿服务。_____从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行业筛选确认了3000多家为老服务定点单位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服务,有1400多名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人员为困难老人提供钟点式服务,有25万人的志愿者队伍以各种形式活跃在为老服务岗位上。苏州市姑苏区利用社区资源,扶持社会力量,创新推出虚拟养老院,对社区老年人实行信息化管理和上门服务,服务项目涉及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应急救助等6大类53项。_____市山泉村结合新农村三置换试点,将每幢安置房底层朝南的房间统一设置为老年公寓房,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由老人子女缴纳租金使用,创造了村集体供养老人的新方式。

(三)注重示范引导、政策扶持,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得到全面推进。近年来,全省各级采取公办、社会投资兴办、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全面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着力推进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一方面,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示范引导作用。省本级投资建设了带有示范性的_____省老年公寓。各地也不断推进示范性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_____市及其所属9个县(市、区)都已建成一所公办省级示范性养老机构。同时,各级还大力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养老服务条件,推动农村敬老院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另一方面,认真落实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全省各级采取规费减免、床位建设和运营补贴、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积极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_____、_____、_____等市都建成了一批不同档次、满足不同老人需求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_____市民办养老机构已成为该市机构养老的主力军,_____市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占到全市三成以上。_____市的省人大代表鞠志慧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发展连锁养老机构6家,建成了集医疗、康复、托老、护理和临终关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建设基地。

(四)注重加强培训、规范管理,养老服务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全省各级不断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和网络平台建设,努力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更为高效便捷的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上,各级通过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建设,着力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的培训,推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目前,全省设立了省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23个,并且实施了养老护理员免费培训工程。_____市累计举办养老护理员培训班50期,1800多名护理员取得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持证上岗率达90%。在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上,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现有网络资源,着力打造各类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加强老年人基础信息管理、养老机构信息管理和社会养老信息服务。_____市将市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纳入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着力建设以12349老年服务热线平台为指挥中心、镇(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为管理中心、社区(村居)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为服务中心的大市区养老服务信息化、数字化系统。_____市实施了幸福一点通援老信息服务工程,老人有了急事难事,只要摁下家中的呼叫器,15分钟内社区援助中心就会上门提供帮助,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电子保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整体上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养老服务新的形势任务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不平衡现象。首先,不同区域之间建设发展水平不平衡。整体上看,苏南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最高,苏中次之,苏北相对比较薄弱,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其客观原因。其次,城乡之间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全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而农村社区(村)苏南、苏中、苏北覆盖率分别为52.3%、46.3%和40%;在机构养老方面,投资大、规模大、条件好的公办养老机构基本上都建在城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绝大多数也集中在城市,而农村敬老院大多条件简陋、服务功能单一。再次,对不同养老模式的重视扶持程度不平衡。对机构养老特别是公办养老机构的投入力度很大,有的公办养老机构还存在高端化、特权化现象。但是对占老年人口90%以上的居家养老方面的投入却远远不够,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未能有效发挥,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服务内容和质量,都处于较低水平。

(二)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存在诸多困难。近年来,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了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但在实际执行中缺少具体的细化措施,在遇到新的问题和矛盾时也未能及时研究出台相应对策,制约了养老服务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进一步发展。调查中,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反映,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一是用地难。当前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用地因无法律和政策上的突破,只能走市场化的途径,通过参加招挂拍获得土地,这对于非营利性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二是融资贷款和税费减免难。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属于非营利性机构,不具备贷款资格,难以从银行等机构获得资金,融资非常困难。在税收及水电气等方面的优惠,也很难有效落实。三是医疗准入难。许多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为护理型或半护理型,但既不具备医疗资格,又无法与医保有效衔接,入住老人的就医成为难题。四是扩大规模难。作为福利性机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以收支平衡为主,而且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影响了投资的积极性,制约了行业的发展。此外,一些设施不全、条件简陋的小微型养老服务机构违规营运,既搅乱了养老服务市场秩序,也影响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

(三)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难度较大。养老服务需要一支庞大高效的专业化队伍,但全省各地普遍缺乏从业人员尤其是专业人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专业技能不高。服务人员的年龄大多在50岁左右,有的甚至在60岁以上,本身就属于老年人,并且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受到很大影响。二是养老机构服务人员薪酬待遇低、劳动强度大,队伍很不稳定。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薪酬普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苏南发达地区月收入也只有2000多元,苏中、苏北更低,有的仅有几百元。养老服务需要整天和老年人在一起,工作时间长,工作责任大,脏、累、苦,并且社会认同感较低,致使许多人流动频繁,队伍很不稳定。_____市每年约有20%以上的养老护理员流动或离职,养老机构缺岗率达10%以上。三是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数量较少、比例较低,不能满足需求。近年来,全省加大了对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力度,培训了一大批初、中、高级养老护理员,但是与养老服务的需求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如_____市具备中级以上资质的护理人员占比不到5%,全市145家养老机构中,有专业社工的养老机构只有五分之一左右。

(四)养老服务整体水平仍需提高。在服务设施上,从全省整体情况来看,目前大多数的养老服务还处于全人力、纯手工阶段,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较低。养老服务尤其居家养老服务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还比较缺乏,专业化的服务设备和手段比较少,部分农村敬老院甚至连基本生活设施配置都不齐全,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在资源结构上,存在着护理型床位比重较小、资源紧缺,自理型床位比重较大、相对闲置,养医结合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比较缺乏的问题。在服务质量上,一些投入比较大的示范性养老机构由于硬件设施好、专业人员多、管理水平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普遍很高。但是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受到场地、设施、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仅能够提供一些较低层次的基本服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在服务内容上,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护理考虑的比较多,但是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精神关爱还不够,精神养老方面的服务比较少。

三、几点建议

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当前乃至惠及长远的迫切任务和民生幸福工程,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一)尽快完善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要充分认识我省老龄化发展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尽早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两个率先新阶段相协调、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符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要根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梳理不同群体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既做好对老年人的照料护理,又注重精神关爱;既抓好兜底保障,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站在全局高度而非部门视角,谋划出台配套政策并抓好贯彻落实,一方面要研究利用好既有法律政策,在现有法律框架和政策范围内尽可能为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要研究梳理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符合、不适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举措,及时调整完善,或提请修改修订。

(二)重点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家养老服务涉及90%以上的老年人口。要把这样面广量大的居家养老作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来抓,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要进一步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积极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完善服务设施、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成为能够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重要阵地。要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共建、养医结合的新机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配备适合老年人需求的基本诊疗设备,配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方便大部分老人不出社区就能够享受到医疗康复、紧急照护等基本医护服务。要加大力度扶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动员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不断加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有效形成合力,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三)引领推动老年服务产业加快发展。一是省政府应当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要求,尽快研究制定出台加快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的专门性意见,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出指引性规定,吸引社会资金、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养老服务这一朝阳产业,推动老年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加快发展多样化的老年服务产业。大力发展养老护理、康复保健、社区服务、老年旅游等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大型老年服务龙头企业。鼓励扶持企业开发和生产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经济适用的老年产品。三是推动传统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对现有社会福利机构和乡镇(街道)养老服务机构,要完善设施、增强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发展为护理型养老机构。要在现有养老机构转型升级过程中,着重培育发展一批品牌化、连锁型的养老服务机构。

(四)大力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在探索创新政策举措上做文章,在推动贯彻落实上下功夫,帮助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探索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使用土地的新途径新办法,当前可采取议价制、双向竞价、综合评标等多种方式合理控制地价,亦可盘活存量土地,利用闲置厂房、学校空置房等改建为养老机构。对推动城乡医保进入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申请设立护理院的,力求做到既坚持准入标准,又积极支持、加强服务与指导。要研究制定政策,逐步提高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和日常运行补贴。要依据省条例和相关政策,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使用水、电、气、有线电视、固定电话等按照规定减免费用。同时,加强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探索建立养老服务绩效评估和奖惩补贴制度,有效促进民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提升。

(五)不断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要大力培养培训养老服务人才,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继续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需增设相关专业课程,不断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加快培养老年医疗、护理、营养、保健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各级养老服务培训基地的主阵地作用,积极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参与养老服务技能培训创造良好条件,加强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探索建立引入专业社工人才机制,推动养老服务机构设置社工岗位,按照服务对象总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业社工,向社会公开招聘。逐步完善养老护理人员专项补贴机制,探索建立养老服务人员薪酬增长机制,切实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工资福利待遇。积极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搭建志愿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探索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鼓励社会志愿者参与各种为老志愿服务。

(六)切实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养老服务倾斜,着力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村敬老院转型为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加强服务设施建设,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功能,在保障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的基础上,积极为有需求的其他农村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各级政府、农村集体、社会和个人利用集体、个人的空置房或空闲地,建立小型互助式老年集中居住生活区、小型托老所等,并且实行规范管理,确保安全运行。要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力度,提高农村老年人参保率,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加快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相关服务设施建设,满足农村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2)

养老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的机构,如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敬老院等,主要承担孤老优抚对象和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以及其他有机构养老需求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省委、省政府把养老机构建设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监测指标体系,市委、市政府也把养老机构建设作为落实民生幸福工程、构建社会建设十大体系的重要内容统筹谋划、重点推进。为加快推进全市养老机构建设,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调查等形式对我市养老机构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我市是全国进入老龄社会最早、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截止2023年6月底,全市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预测数)192万。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全市养老机构建设进程明显加快,今年全市共新建改扩建各类养老机构项目45个,总投资11.5亿元、总床位数11085张。截止今年6月底,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30家(公办养老机构110家、民办养老机构120家),床位总数5.46万张,位居全省第二。如东县马塘敬老院、港闸区陈桥敬老院等25家养老机构被评为全国模范敬老院、省级文明敬老院,市社会福利中心等11家养老机构被评为省示范性养老机构,启东市荣获全国农村五保工作先进集体,如皋市被评为全国第三批示范养老活动单位,启东市的农村关爱之家建设经验被国家民政部向全国推广,海安县曲塘镇敬老院荣获全国农村五保工作先进单位。

(一)公办养老机构加快推进,示范托底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共有公办养老机构110家,其中城镇社会福利中心13家,床位数3726张;农村敬老院97家,床位数23428张。一是城镇社会福利中心建设进程加快。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近5亿元,通州区社会福利中心、港闸区市北养老服务中心、海门市养老中心、崇川区观音山镇社会福利中心等一批规模大、设施新、档次高的城市社会福利中心相继开工建设。目前,市社会福利中心(阳光老年公寓)三期工程开业运营,如东县社会福利中心工程已竣工验收,开发区星湖护理院主体已建成。二是农村敬老院达标改造力度加大。今市共有70家敬老院达到三有三能六达标标准,占敬老院总数的72%。启东市注重加强敬老院管理服务工作,制定了249项敬老院管理服务标准,通过了国家级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验收,全省仅此一家。三是公办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加快推进。目前已建成护理型养老机构(护理院)16家;在建护理型养老机构(护理院)14家。截止目前,全市三无、五保老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二)民办养老机构快速发展,多元服务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全市共有民办养老机构120家,床位数12695张。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银行业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省民政厅通报转发了文件做法。截止今年11月底,全市已有12家银行向各类养老机构发放贷款7500万元。一是促进了闲置资源转化利用。全市已累计发放贷款2200多万元,支持7家小企业改建为养老机构,盘活社会存量闲置资产超亿元。二是加快了医养融合发展。不少银行对护理院和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投贷实行倾斜,如皋农商行对如皋博爱医院发放贷款1000万元,支持其推进老年护理院建设。三是推动了养老机构转型升级。邮储银行启东市支行向下岗女工盛叶红发放贷款15万元,支持其在创办爱心托老所的基础上,又成功创办该市首个老年关爱之家;邮储银行海门市支行向海门康福托老院投资人发放贷款8万元,支持其对床位、安全设施等进行升级改造并获颁经营许可证。制定完成市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对市区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近期(2023年)、远期(2023年)建设确定空间布局,做到四定(定点、定量、定序、定位)。各县(市、区)也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了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启东市在全省县级市率先出台《社会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为养老机构发展预留了生存空间。积极探索公办民营模式。在坚持原人员性质不变、老人生活质量不变、原有房屋性质不变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试点,目前如皋市社会福利中心、海门市老年活动中心、余东镇敬老院公建民营已取得良好成效。民办护理院发展势头良好。我市长青乐龄护理院、大生护理院等民办护理院运营情况较好,入住率均达到50%左右,入住老人95%以上为失能、半失能老人,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失能、半失能老人生活问题,减轻其家人的负担。

(三)管理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社会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一是加强机构监管服务。在苏中苏北率先出台《南通市养老机构建设管理服务标准(试行)》,规范了公办、民办养老机构的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全市公办、民办养老机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服务水平。不定期开展养老机构安全检查,最大限度消除安全管理隐患。对全市84家未注册民办养老机构进行了全面整治,共清理整改未注册民办养老机构35家。二是提高专业服务水平。今年以来,积极组织开展养老护理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和鉴定考核工作,依托体臣卫校和科技人员进修学院对养老护理员进行培训,今年 586名养老护理员接受了老年人心理、生理、护理等20项专业知识培训,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培训任务,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70.04%,有效提升养老护理员专业服务水平。三是积极培育机构品牌。通过开展养老机构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培育发展南通市养老机构的各类典型,涌现出南通市社会福利中心(阳光老年公寓)、启东市中心敬老院、海安县社会福利中心、常青乐龄护理院等一批在业内有较大影响、社会认可度较高的养老机构品牌。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养老机构建设尽管取得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目标任务相比、与我市实际情况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养老床位建设任务重。从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看,按照民政部提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9073格局(即至2023年,全市老年人口中,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和下一步9064格局(即至2023年,全市老年人口中,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6%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4%享受机构养老服务)的要求,我市养老床位总数还明显不足。根据十二五目标,2023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要达到30张,今明两年全市需新增养老床位约1万张以上,任务非常艰巨。

二是养老床位结构不合理。公办养老床位占比高、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床位占比偏低,一般性养老床位占比高、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偏低。目前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数仅占40.1%(2023年目标为50%),护理型养老床位数平均占比仅为21.7%(2023年目标为30%)。

三是专业服务力量比较薄弱。现有护理员队伍存在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技能不熟、护理水平不高、性别比例失调等问题,整体水平滞后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另外,由于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工作苦脏累等因素,愿意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很少。我市虽然实施了护理员岗位补贴政策,但由于门槛较高,文化程度低无法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超过法定劳动年龄的护理员无法享受岗位补贴。一些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较低。

四是瓶颈制约问题突出。第一,用地难。由于认识问题和其他一些客观原因,导致养老服务用地性质及指标等瓶颈因素长期得不到突破,制约了养老服务特别是民办养老服务的发展。第二,融资难。由于民办养老机构的资产属性(租赁)和单位性质(民非)等原因,市场融资难度较大。第三,达标难。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养老机构在土地利用、规划许可、建设等方面存在审批手续不齐全及消防不达标等情况,不少敬老院和民办养老机构整改换证、达到新设立养老机构的条件难度较大。

三、对策建议

今后我们将以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23〕35号),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体的指导思想,确保托底功能、立足服务本地,以满足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老年人需求为重点,坚持盘活存量与发展增量并重,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并举,统筹推进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努力满足不同层次养老服务需求,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养、颐养天年。2023年目标任务是: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0张,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50%,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30%,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85%以上。2023年目标任务是:养老床位总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40张,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占比达到70%以上,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养老护理人员岗前培训率达到100%、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

(一)着力健全完善规划体系,引领养老机构科学发展。一是按照定点、定量、定序、定位的四定要求,制定出台市区养老设施布局规划,科学指导各类养老机构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层级清晰、功能完善、适度超前、全民共享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二是指导各县(市)制定至2023年的养老设施布局规划,重点把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落实到规划和具体项目上,确保规划指标落实到位,具体项目落地生根。三是充分利用闲置学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城中村改造等现有资源建设养老机构,使养老机构布局更加合理、方便入住。

(二)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积极发挥支撑服务作用。一是加快城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通州区社会福利中心、海门市养老中心、港闸区市北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争取早日建成运营,着力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托底作用,重点为城乡特困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落实好入住养老机构的低保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的定额补贴。二是继续推进农村敬老院升级改造。围绕省、市相关目标任务,安排市级福彩公益金并争取省级资金扶持,加大农村敬老院升级改造力度,2023年全市所有敬老院均达到三有三能六达标标准。在确保五保供养对象生活的前提下,拓展社会寄养、日托照料等多种功能,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加大投入,扩大收住对象,无偿或低收费收住低保低收入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力争选择1家较好的敬老院作为试点,更新设施设备,老人房间内配备空调、电视机等电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地暖改造。三是加快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完善、落实各项民办养老机构扶持政策,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社会力量准入门槛,为其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将养老机构建设纳入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发展养老机构。新建的养老机构可设立单人间、双人间、套间等不同房间,从而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公办养老机构要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合理定价;民办养老机构要考虑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从而不断提高入住率和老人满意率。

(三)稳步推进养老机制改革,逐步实施公建民营试点。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23〕35号),积极探索公办养老机构转制运营的具体办法,对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床位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管理运营。重点支持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合作经营、承包经营、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务设施,今后新建公办养老机构首选公建民营方式。逐步推进改革试点。对已投入运营的公办养老机构(福利院、敬老院)进行认真调查分析,逐步推进运营机制的改革试点,发挥市场(社会)主体作用。在认真推广如皋、海门公建民营试点做法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各地民间资本通过公建民营、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务设施。每个县(市)和通州区年内至少选择1家敬老院进行公建民营试点,进一步激活机制,提高入住率。

(四)积极招引机构养老项目,努力打造养老服务园区。将招引养老服务项目纳入招商引资的大盘子统筹考虑,重点招引品牌信誉好、连锁规模大、服务能力强、市场开拓广的护理型、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企业和项目到本地落户,带动本地养老服务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和养老服务特色产业基地,培育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整、服务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业园区。认真落实《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的通知》,强化各项扶持政策措施的落实,积极化解养老服务项目用地难、融资难等问题。积极推动将养老服务产业重点项目纳入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业企业创建现代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推进品牌及标准化建设,争取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支持。

(五)大力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加快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一是推进医养资源有效衔接。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模式,科学统筹规划医疗设施和养老设施布局,实现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卫生健康服务便捷对接。支持社会资本举办护理院、康复医院和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鼓励一、二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或增挂、增设护理院,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及二级以下医院新建或扩建床位中不少于50%的床位为养老护理床位。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100张床位及以上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应单独设置卫生所(医务室),条件具备的可申请设立医院;100张床位以下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和助养型养老机构可单独设置卫生所(医务室),也可与周边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合作。二是健全医疗保险机制。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完善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责任险。积极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研究起草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政策意见,增强老年人接受护理照料的支付能力。三是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水平。提高社区为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和咨询、慢性病管理等社区卫生服务。市区老年人每年安排一次免费健康体检。政府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配备康复辅助器具。

(六)认真研究落实相关政策,努力破解发展要素瓶颈。一是研究落实相关政策。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研究、完善我市鼓励扶持政策。同时,充分利用南通陆海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契机,加强上级政策对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对我市养老机构建设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推动全市机构养老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努力破解土地瓶颈。将养老机构用地纳入年度用地计划,推广启东经验,加快研究出台厂房、学校、卫生院等用地改为养老服务用地的具体政策措施,在土地出让金和建设配套费征缴等方面给予优惠。三是着力加大监管力度。认真执行新实施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确保养老机构规范运营和管理。督促所有养老机构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执行安全管理规范,细化预案措施,防止发生各类安全责任事故。积极培育和发展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四是努力破解换证难题。对已经运营较长时间的养老机构相关手续不完备的,可明确替代办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消防标准。

(七)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养老专业服务水平。一是加强技能培训。继续加大对养老服务管理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目前全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70.1%。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中高级以上职称护理员的比重。二是强化内部管理。不断强化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妥善处理护理人员之间以及护理人员与老人之间的矛盾,同时加强对老人的精神关爱,不断丰富老人的日间生活,创造和谐养护环境。三是提高人才待遇。落实好持证护工的特殊公益性岗位补贴,降低岗位补贴门槛,适时提高岗位补贴标准,对取得中高级以上职称和护理工龄较长的护理员加大岗位补贴力度。落实养老机构医护人员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待遇的具体措施。增加敬老院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确保敬老院服务人员工资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四是营造社会氛围。通过一年一度的敬老月等活动,开展优秀护理员或最美护工等评比活动,积极营造全社会关爱、尊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七 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处城市养老情况调研报告

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处城市养老情况调研报告

面对苏州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的发展趋势,如何更好地发挥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中的支撑作用,加强对养老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为老年人提供以人为本、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现就我市有关养老服务的现状、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瓶颈进行分析,尝试提出解决办法。

一、我市老年人口及养老机构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口情况

到底,我市户籍人口633.3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26.8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数的20.02%;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18.3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9%,占老年人口的14.5%。

按照目前老年人口的增长趋势,到2023年底,我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50-155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数23.7%左右,养老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二)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到今年底我市养老机构达到178家,养老床位数27355张,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达到21.6‰。

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市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城市大于农村,中心城区大于外围城区。集中表现在高龄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量较大,而我市养老机构总床位中,护理床位只有4900多张,仅占床位总数的18%,护理床位拥有率只有3‰,距离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发[20xx]46号)文件中“到2023年护理床位达到老年人口数12‰”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养老机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十一五期间,我市养老服务事业,从底养老机构135家,养老床位总数8330张,实现了大幅增长;机构增加了41家,增长30.4%;床位数净增加了19025张,增长228%,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距离上级的要求,以及养老机构建设中仍然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民营力量积极性虽高,但实际投入建设的少。十一五期间,我市为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补充意见》(以下简称“两个《意见》”)等政策,积极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民办养老机构从的8家发展到48家,民办养老床位从不足1000张增加到7244张,分别占机构总数和床位总数的27%和26.5%。但这一发展趋势与周边养老事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上海市目前民办养老机构数和床位数占比均达到80%以上,厦门、青岛等市民办养老机构占比都达到了70%以上。

我市民营力量投入养老服务事业进度不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没有明确的养老机构建设规划。我市虽然有老龄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其中没有明确养老机构建设的规划;有的地区虽然有规划,但规划不透明,民营力量不了解规划的具体内容。二是有的地区因现有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不太愿意进一步发展民办养老机构。三是政策扶持得不到落实,有的地区不能认真贯彻上述“两个《意见》”,不兑现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运营补贴。四是租用厂房、学校等闲置房屋改办养老机构时,消防合格证无法办理。

(二)土地资源紧缺,成为制约养老机构建设的瓶颈。养老机构建设的用地问题,是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古城区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地价不断攀升、租金持续上涨,养老机构的建设成本大幅增加;加上因卫生、环保原因,古城区严格控制护理机构的发展,因此,使得古城区老年护理床位“一床难求”的现象更加显现。

(三)民办养老机构设施设备简陋。以沧浪区为例,民办养老机构大多数为个人出资兴办,其出资人大多数为小投资者,还有部分下岗职工,其兴办的资金大多数为自筹、借款,在资金投入、场地租用、设施购置、人员聘用等方面较为谨慎。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基本上没有绿化空地、休闲空间及活动场所,这些都制约了民办养老机构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和个人之所以不愿意投资养老行业,主要是因为投入成本大,在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上,还常常会出现难以得到落实的问题,加之物价水平、工人工资的不断上涨,造成养老机构赢利微薄,投资回收期较长。同时,政府给予的床位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吸引不了大的民间资本进入这一领域。

(四)服务水平低下。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机构养老的供需矛盾,但由于开办人的指导思想、运作理念、管理水平、资金等原因,致使这些养老机构在服务、管理上还不到位。机构养老首先应重点满足有护理需求的老人,但民营力量考虑成本和风险,在建设养老机构时,总是考虑投入与回报的比例,尽量减少成本。

现有的民办养老机构普聘用的护理人员大多数是外地劳动力和本市下岗职工。她们一般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有的还缺乏必要的培训,再加上护理人员待遇较低,她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较差,对服务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三、加强养老机构建设的几点建议

从目前我市养老机构建设发展的情况来看,面对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现实,政府采取相应养老对策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还不够,缺少制度保障。养老机构建设作为慈善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项目还没有真正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一)加快地方立法,明确政府职责。养老问题已经是制约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老龄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苏州,做好养老服务工作,同样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20xx年通过的《关于加快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要求,“编制和落实《苏州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但在实际工作中养老机构的建设规划并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建议加紧进行促进养老福利事业发展的地方立法,特别是要在立法中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明确各类养老福利设施(包括养老机构、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等)的公益、慈善性质和相应的公建配套要求,新建小区开发商要无偿提供养老设施配套用房。

二是要实现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统筹利用,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老年人、学龄人群等各年龄段人口的变化情况,调整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的用途。鼓励利用闲置厂房从事养老服务。

三是要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门、各街道(镇)的职责,将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责任分解落实到街镇。要把养老机构与政府实事项目新增养老床位建设同步考虑,实行签订责任状制度,一级对一级负责,改变目前养老机构建设和养老床位建设,只是民政部门责任的现状。针对郊区、农村养老机构需求和利用率不高的现状,建议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鼓励、吸引城区老人前往郊区养老机构养老。

四是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监管的立法研究。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就必须从法律法规上去做。在目前国家尚无具体法律法规的情况下,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管理地方性立法的研究,苏州的经济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地方性法规的立法研究也要先行一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

(二)确保建设用地,增加政府投入。养老机构建设虽然由民政部门主管,但民政部门并没有任何场地资源。因此,发改委、规划、土地、住建、消防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合作,共同做好养老机构建设。发改委等部门要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规划;规划土地部门要出台强制性规定,根据不同的养老需求,参照学校、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把机构养老纳入建设规划。

要调整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参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养老福利事业公共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在土地供应、政策优惠等方面加大对养老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

(三)拓展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要以构建适度普惠型养老福利为目标,形成多层次的机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一是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示范引导作用。养老服务事业,将是未来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政府必须对养老服务事业起主导作用。公办养老机构(福利院、敬老院)要转变思想观念,把过去只为三无、五保老人服务,转变到兼顾社会寄养老人,充分发挥现有养老机构资源作用,实现向有需求的老人开放,为养老服务提供示范引路作用。

二是提升民办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政府在出台政策,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基础上,还要提高准入门槛,确保养老机构的公益性和慈善性。同时,要重点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积极开展专业护理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实施养老护理员免费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采取现代化手段管理养老机构,进一步实现养老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三是积极发挥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的作用。要尽快成立苏州市养老服务待业协会,经常开展交流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加强行业自律,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对于解决苏州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养老机构过程中,既要注重数量的增长,又要在建设质量和标准方面符合“三区三城”建设的要求,使我市养老机构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篇八 关于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准确掌握我县各类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基本情况,有效推进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县由劳动保障局牵头,组织工商、税务、经济商务、供销、粮食等部门,按照条条管理、块块分割,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全县所有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各类用人单位参保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加快全县经济发展的同时,理清工作思路,健全工作制度,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断加大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力度,基本形成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据统计,目前,我县共有各类用人单位 367 户,涉及职工 26472 人(在职 19686 人,退休 6711 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 283 户,涉及职工 15957 人(在职 11654 人,退休 4303 人),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 84 户,涉及职工 10515 人(在职 8032 人,退休 2408 人).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 15957 人,欠缴保费 468 万元;参加失业保险 7327 人,欠缴保费 506.8 万元;参加医疗保险 15957 人;参加工伤保险 946 人.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参加养老保险 6690 人,欠缴保费 437.56 万元;参加失业保险 2323 人,欠缴保费 47.71 万元;参加医疗保险 3476 人,欠缴保费 264.45 万元;参加工伤保险 3257 人,欠缴保费 18.27 万元;参加生育保险 2301 人,欠缴保费 15.25 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部分用人单位对社会保险认识不足,个别企业未参加社会保险.一是个别用人单位对社会保险在稳定员工队伍、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因而缺乏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二是员工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的意识,由此减弱了他们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这一点在我县的外来企业中较为突出.

(二)欠缴社会保险费的现象仍然存在.我县的企业一般都是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科技含量低、产品档次不高企业,产品成本高、利润低,有些初始运行的企业都在负债经营.为维持企业的生产经营,部分企业存在欠缴社会保险费的现象.

(三)存在选择性参加社会保险的现象.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因失业、工伤风险较低,参加养老、医疗保险积极性较高,而不愿参加失业、工伤保险.我县大多数企业员工是本地农民,就近务工,半工半农较多,因此多以土地为保障,所以参保缴费意识淡莫,只求多挣点钱,从而存在尽量少参保甚至不参保现象.

(四)瞒报、少报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的现象依然存在.少数企业为尽可能降低企业成本,保证利润的最大化,想方设法瞒报、少报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

(五)企业人员流动性大导致参保管理困难.目前,我县相当部分企业的员工大多属于临时用工,存在今天干,明天走的现象,人员极不稳定.社保经办部门很难准确掌握企业职工人数,多数老板都会以此为借口不参加社会保险.另外,由于各地社会保险制度不衔接,在政策上也有一定差异,许多外来务工人员考虑到在务工当地参保几年,一旦回乡又是一件麻烦事,因此务工人员不愿参保.

(六)企业改制进程缓慢导致部分人员参保困难. 由于我县企业改革的进程较慢,而且原来单位欠费时间较长,企业长期处于关闭、停产阶段,间断缴费情况存在,而这些单位的人员又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到私企去打工,他们与原单位未解除劳动关系,而又与新单位形成了实际劳动关系,在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时非常棘手.

(七)社会保险政策的盲点导致部分人员参保较困难. 在实行社会保险前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原三社企业(铁器社、缝纫社、补鞋社)人员,未能参加社会保险,在企业关闭破产后,失去了退休费来源.现在年老体弱多病,无任何经济来源,生活相当艰难.去年,省政府虽出台了川办发 185 号文件,解决原国有、集体企业超龄未参保人员老有所养问题,一次性参保缴费额近 4 万元,因这部分人员无力支付所交的巨额保险费,多次上访要求解决养老保险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

第一,领导重视、部门协调.目前,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保缴费较困难,反应出制度、体制、管理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对扩面工作的组织领导;其次,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社保经办机构要加强征缴,搞好宣传服务,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组织引导,工商、税务部门应搞好监督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对参保缴费的执法检查、监督等工作都要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第二,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维权意识.用人单位员工特别是民营企业员工对社会保险在维护自身权益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是目前阻碍社会保险 缴费进展的现实问题.因此必须充分发动新闻媒体、社区组织、厂矿企业、社保主管部门和其他宣传机构,加强社会保险政策宣传;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在社区、村开设社会保险咨询站点,开展咨询服务;同时要抓好正、反典型的宣传,提高全民的社会保险意识,牢固树立参保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观念.

篇九 养老机构情况调查报告

我们**区养老机构调查小组由***组成。*月*日,我们接到协会“授渔计划”走进敬老院“益行夕阳”活动的安排,在**市**集团4s店的大力支持下,集中*月**日和**日两天时间,对**区*个养老机构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已全部调查完毕,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区有正式注册的养老机构*个,注册床位数***,实际入住***人,入住率达**%,最大入住老人年龄***岁,最高收费(单间全护理)****元,最低收费***元,共有护工**人,厨师(包括厨房工作人员)**人。这*所养老机构全部通过该区民政局考核验收合格,卫生条件达标,正式注册,证照齐全。但是,这*家养老机构中,由于居住、设备和环境条件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大的注册床位达***个,最小的才**个;最高入住率达**%,最低只有**%。这些养老机构的负责人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有的曾经是医务人员,自身就有护理保健知识,如温馨家园养老公寓;有的曾经是厨师,具有一定的食品烹调技能,后来转行到养老行业,如安乐居养老院。在这些养老机构中,由于经营规模不同,其经营方式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的是公建民营,如龙华老年康复颐养园,由**市二运公司投资,个人承包经营,规模较大,设备较好,管理规范;有的是家庭作坊式,全家甚至亲戚朋友齐上阵,设备和环境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这*家养老机构中,无论经营方式如何,其负责人都有一颗敬老爱老之心,他们都说:虽然盈利不多,但是敬老养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自己也有老的时候,现在社会正向老龄化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养老问题越来越重视,我们更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为入住的老人服好务,减少痛苦,愉快的度过晚年生活。

在这些养老机构中,各种的社会组织都与他们建立起不同程度的帮扶关系,有的学校在这些养老机构设立道德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养老机构帮助打扫卫生、表演小节目等公益活动,如**市第**中学在温馨家园养老公寓建立了“践行雷锋精神校外活动基地”;还有些自发的公益团体和个人到这些养老机构中开展各种帮扶活动,如**社区老年公寓反映,住在“商业大院”的一名退休干部,共产党员,经常到他们那里免费为老人理发,请吃不到,送礼不要,精神可嘉。

二、基本需求

在此次调查过程中,也了解到一些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1.资金短缺,政府补贴至今没有兑现;星光老年之家希望得到投资**万元,帮助其翻修住房,利益可以分成。

2.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加重养老院负担;数字化改造,使得原来一条线路可以带多台电视机,变为一台机顶盒只能带一台电视机,收视费大幅度提高,使得养老机构难以承受,大多数养老院都没有采购网络公司的机顶盒,有的采取自行购买卫星电视接收设备,有的采用网络机顶盒,有的干脆不接受改造,电视节目只能收到5、6个台,使得入住老人生活更加单调;

3.燃气公司实行阶梯价格,加重养老机构负担

4.供电线路有待改造。有多家养老机构反映,供电线路经常发生故障,直接影响到正常工作。

5.有些养老机构需要厨师指导,以便提高厨艺。例如,**老年康复颐养园,提出欢迎面案厨师指导。

6.需要为老人提供心理抚慰,可以边聊天,边帮助老人理发、剪指甲等。

三、协会介入养老机构服务的设想

根据目前各个养老机构的现状和协会的性质,我们不可能为养老机构提供日常的服务,只能在节假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公益活动。所以,我们建议:

1.根据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开展“邻里守望”活动的倡议,按照就近的原则与各个养老机构建立联络员制度。首先成立敬老部,建立**市志愿者协会敬老群,根据养老机构的发布情况,设立片长,一位片长负责几个联络员,联络员必须坚持每个星期至少到所负责的养老机构探望一次,了解情况,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及时在群里发布情况。需要集中力量的,可以在群里发布,有群管理和片长负责招募更多志愿者,突击为应急需要的养老机构提供应急服务。

2.积极响应**省民政厅建立的“12349”公益热线,搞好“居家养老”工作,号召协会有能力的会员组建专业服务队,与**市“12349”热线建立联系,开展保质保量及时的有偿服务。号召自由职业的会员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学会一技之长,投身到养老服务行业中去。

3.与其他公益组织建立广泛的联系,对养老机构存在的实际困难,及时向相应的专业公益团队反映情况,请求支援,帮助解决。

篇十 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分享给大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为全面了解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情况,推动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根据市政协xxx年工作要点,由王德民副主席带队,市政协社法委及部分政协委员参加,会同市民政局成立视察组,于20_____年10月20日23日,深入xx区、xx市、xx县、xx旗进行视察。通过实地查看、座谈讨论、听汇报等方式对 12个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视察,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39.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4%,而且每年以近万人的数量递增。近年来,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服务功能等措施,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呈现市、旗县市区、苏木镇、嘎查村四级联动,建设主体逐步多元化。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98家,床位7367张。其中,公办福利机构13家、床位1883张,民办福利机构20家、床位997张,农村敬老院62家、床位4292张,光荣院3家、床位 195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19张。现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9个,农村牧区互助幸福院17所。同时,配合内蒙古民族大学完成了市老年养护康复中心(医养结合)选址等前期工作,计划投资2.9亿元,规划占地104亩,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床位500张。

二是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我市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充分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公办养老机构确保了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优抚对象等人员的集中供养服务,并向社会提供价格低廉的自费寄养服务;民办养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办养老机构的服务压力,为老年人提供了多元化的社会养老服务。

三是居家养老服务取得新进展。今年以来,全市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5家,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活动休闲场所,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12349便民为老服务平台投入试运行,把老人、社区、企业有机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和社会效益。

四是政策扶持不断加大。2xxx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民办新建或改扩建养老服务机构,验收合格后按照每张床位1000元标准给予补助;2xxx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同时,《两级意见》规定在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人才培养和就业上提供优惠政策措施。

五是资金投入持续加大。近两年,我市共争取自治区级资金2801万元,市本级匹配资金1210万元,发放床位运营补贴121.69万元,其中,今年就争取中央资金1290万元,专项用于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个人和企业兴建养老服务机构热情较高,养老事业已经成为我市的一项新兴产业。

六是加大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力度。在养老机构整合方面,整合农村散、小、差敬老院为区域性中心敬老院,xx县、科左后旗都整合为3个功能完善的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今年上半年有51人参加民政厅组织的养老护理员远程培训。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养老服务业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成效很明显。但我们也发现,我市的养老服务业发展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部分旗县市区没有制定养老服务业发展五年规划,距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模式还有一定差距。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是只作为老年人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场地,活动内容单一,配套服务设施、服务人员、服务功能均没有继续跟进,无法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内容。

2.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存在制约瓶颈。一是苏木镇敬老院总体规模小、设施落后,入住率不高,保障性作用未充分发挥,亟需整合成区域性中心敬老院;二是部分已投入使用的民办养老机构未经民政部门许可,无证经营,无法取得相应的补贴;三是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除中央、自治区和市本级给予一定的资金扶助外,因旗县市区财力所限,配套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养老机构发展速度较慢。

(二)社会养老机构的经费投入有待提高。一是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招聘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工资,主要通过市和旗县市区两级下拨的服务费、补助、院内自筹等多种渠道筹集解决,尚无正常的经费保障渠道;二是旗县市区政府是区域性中心敬老院的建设投入的主体,但因各地财力所限,部分旗县市区对敬老院整合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正常运转,需要大量的服务设施,如阅览室、康复室、卫生室、活动室等,导致资金缺口较大。

(三)社会养老服务保障有待加强。一是管理不够规范,全市尚有10家左右非法开办的无证养老机构没有清理,部分养老服务机构存在消防安全隐患;二是宣传不够到位,一方面对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不大,另一方面对养老知识的宣传不够深入,还存在养儿防老、养老不离家的传统养老观念。

(四)社会养老服务队伍亟需提升。一是现有社会养老服务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全市只有51人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服务人员只能对老年人进行最基本的生活照料,难以提供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专业化的服务人才严重不足;二是养老服务机构人难招、人难留,由于老年人护理工作脏、累,而且待遇总体偏低,致使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招人难、招专业人员更难;三是我市还没有专门提供养老服务技能培训的机构,无法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导致社会养老服务人员的需求和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四是社区低偿和志愿服务人员少,现有志愿服务活动具有阶段性、临时性的特点,缺乏长期运行的制度保证。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市政府应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为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加强日常督促检查,进一步调动工作积极性。对养老服务业涉及的民政、财政、发改、城建、国土、卫生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共同推进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养老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敬老、助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我市实际,科学编制《xx市养老设施专项规划》(2xxx--2xxx),并将其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从而使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优化各旗县市区示范性老年养护康复院建设规划,积极推进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布局规划,通过建设补助、床位补贴和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利用闲置的学校、办公楼、厂房等现有资源改扩建成养老服务机构。要坚持居家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同步发展,布局结构与服务功能共同提升。

(三)分类指导,有序推进。要突出体现公办养老机构的保障和指导示范作用,尽快推进xx市老年养护康复中心建设,确保到2xxx年投入使用,成为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贺礼项目、民生项目。努力将全市农村敬老院整合为区域性中心敬老院。要以村集体经济为依托,鼓励兴建农村牧区互助幸福院,增加养老服务项目,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要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引导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化运行,逐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要加大力度推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发展,改善服务设施,充实服务人员,加快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和转型升级。

(四)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尽早出台《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建议设立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要充分发挥福利彩票公益金在发展养老服务业中的作用,保证福彩公益金50%用于发展养老事业;要将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经费及其聘用工作人员的工资足额纳入财政预算;要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要不断加强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兑现市本级补贴支持政策,广泛吸收社会资本投入到养老服务行业。

(五)强化管理,提升服务。要加大对无证养老服务机构的整改力度,消除安全隐患;要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依托,开展对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逐步实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不断提高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水平;要加强对养老工作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的宣传推广,增强全社会对养老工作的认同。

篇十一 市养老机构发展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报告

关于市养老机构发展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报告

一、导言

“清明”一词作为节气名始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但此时的“清明”只是一个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物候划分标志。《四民月令》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尚未蕴含与祭祖有关的民俗学意义。祭祖活动仍在二十四节气中不固定进行。唐初,出现了在清明前一两日的寒食节上坟拜扫、缅怀祖先的活动。《通典》卷五十二《礼十二上陵》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制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寒食节在承载祭祖职能的同时,却要求禁火,而上坟时烧纸钱之俗在唐代已入朝廷祖典。可以重生新火的清明日逐渐代替寒食节成为祭祀祖先的日子。清明上坟要去郊外,与“三月三日天气新”的上巳节职能重合,清明日也逐渐取代了上巳节。 清明日成为以祭祀祖先为主要内容,兼带踏青游春,包含丰富礼俗仪式的传统节日。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中国自殷周时起便有祖先崇拜的传统,具体形式表现为对祖先亡灵敬奉的祭祖活动。祭祖心理的产生大致出于以下几个目的:一是避祸,唯恐不小心得罪了祖先亡灵而受到惩罚;二是祈福,乞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自己;三是悼念先人,表达缅怀祖先的情怀;四是追念祖先的功德,激励后人。 祭祖心理早期源于原始人对死亡与自然规律的不解与恐惧,偏重于前两个目的,直至西周时出于确立王朝正统性与巩固宗法制血缘政治组织模式的需要,开始重视祭祖心理的后两种目的,对祖先进行“追孝”、“享孝”,并最终发展成涵盖社会伦理各方面的孝观念。祭祖的前两个目的反而与宗教结合,成为民间宗教信仰。祭祖行为已成为以稳定农耕经济为生产方式,以血缘宗族为社会组织形式的中国社会的显著特征,成为中国文化千年承续的纽带。在祭祖祖先中所获得的孝敬意识、光宗耀祖意识更成为内睦家庭,外兴邦国的源泉。祭祖活动除了辞旧迎新时的家祭外,主要以清明祭祖为主。

关中作为周公制礼作乐之地,有着丰富的民间礼俗文化。清明祭祖习俗在关中也有着悠久传统。据民国年间《续修陕西通志稿》记载,有“三月清明节,前二日为寒食,人民祭墓烧纸及钱马,谓之上坟”,“清明折柳枝插门取‘清明’意”,“清明前二日携冷面祭坟”,“为秋千之戏,士女游于郊原,日跴青,即踏青也”等丰富的礼俗活动。 xx县作为周文王丰京故地,xx县始置于秦孝公时,均是礼乐文明,农耕文化发达之地;靠近西安城,又使其成为发展较快,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县域,不失为传统社会转型期的范例。xx县与xx县的礼俗活动状况可以较全面地反映传统礼俗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当地社会的变化情况。

为了全面了解关中农村各类人群清明祭祖的主要活动及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意识,通过对现代关中农村丧葬礼俗(丧、葬、祭)中的孝道状况及思想根源进行分析评估,为关中农村现有风俗提供合理化建议。本项目组以关中地区的xx县与xx县为例,就清明祭祖问题进行社会问卷调查。本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以年龄段作为划分依据进行抽样。调查资料收集方法采用自填问卷法。本调查在两县合计发放问卷210份,收回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为95.2%。

二、问卷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

受访者居住于城镇者(城市、城郊、乡镇)与居住在农村者大致持平(108∶92)。性别比基本均衡(113∶87)。在年龄分布中,20— 40岁人口比例最高(32.5%),其次为20岁以下人口(28%),60岁以上人口仅占16.5%。由于历史原因,现在40岁以下的人群普遍经历过传统文化的断层阶段,复苏后的传统民俗往往陷入有“文”无“献”的形式化境地,他们对清明祭祖活动的认知是不拘于传统的,这对清明祭祖活动价值取向无疑是双刃剑。“先认识,后实践”,在从事清明祭祖活动时较前人的因循守旧更多了个体意识的参与,他们对清明祭祖活动的思考与实践决定着传统文化今日的发展方向。

受访者的家庭内部关系既是其家庭伦理关系的反映,也会对其祭祖目的产生影响,故笔者以多项多选方式考察了受访者的家庭结构。受访者多处于中青年年龄段,负有赡养老人与抚育后代的双重责任。在已婚的受访者七成以上选择不与父母或长辈同住,家庭结构以只有夫妻二人或兼有子女的子系核心家庭为主。

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周边环境(如家人的思想意识,当地经济方式、信仰状况),但受访者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自身对外界事物的理性认识能力与认同度。就两县受访者文化程度而言,以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为主(初中文化38%,小学及以下文化20%),高中文化程度(22%)及大学文化程度(20%)及以上者较少,农民(39.5%)、与自由职业者(11%)的比例超过五成,在客观上也使其接触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机会减少,对清明祭祖现象的认识不会完全与社会主流文化契合,在传统与反传统间具有多元性的个体意识。

鉴于家庭经济状况会对受访者清明祭祖规模的支持能力产生影响,本调查分别考察两县受访者的家庭年收入。两县受访者家庭年收入均多集中于5000元以下区间(38%)及5000—10000元区间(6%),除生活基本支出外难以有过多财力用于礼俗消费。

(二)受访者清明祭祖的大致状况

54%的受访者都选择清明节“一定会”祭祖,几乎没有人选择“从来不会”(1.5%),这反映了清明节祭祖民俗的广泛性与持久性。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受访者选择“大部分时候会”(26%)及“偶尔会”(18.5%),生活节奏的加快与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使人们因生计忙碌难以返回故里,清明节祭祖随之无法按时,有可能会造成人们精神信仰的缺失与孝道观念的淡漠。

一般认为祭祖方式主要为墓祭,我们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观点。70.5%的受访者都选择墓祭方式,坟墓是亡者的魂魄合一之处,“祭在如神在”,视故去者为亲密家庭分子的观念仍占主导,不同于完全地将死者神灵化、虚无化的宗教祭祀,反映中国人传统的重实际、重伦理的观念。此外有15.5%的受访者选择在家祭祖,也各有少量受访者选择“在风景优美处祭奠”(8%)及“在网上祭奠”(6%),这种既与近些年盛行的环保风尚有关,也是儒家传统“心丧”文化的延续。

在受访者除清明节外去公墓陵园祭奠亲人的次数方面,65.5%的受访者选择“两次及以上”(据笔者走访当地丧葬行业从业者及普通群众的调查,其他的祭祖时间应为冬至日或农历十月初一。在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给亡人“送衣服”(焚烧纸扎的衣服)也属于祭祖活动。部分地区新亡者头三年还要在春分祭祖,俗称“新分”)。而选择“一次”的比例也有23.5%。清明与冬至(十月初一)分为春秋,既同《孝经丧亲章》云:“春秋祭祖,以时恩之”,有周礼遗风,更有在季节变换时对长辈关切之意,庄严中有深厚而朴素的人性之美。

清明节祭祖情况在两地较为普遍,55%的受访者就“在您的居住地开展清明祭礼的状况”问题选择“非常多”,选择“没有”项的人数为6%。综上所述,清明节以墓祭的方式祭祖仍是关中地区一个传统而普遍的民俗,祭祀祖先在关中人的家庭伦理与精神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清明文化在关中地区拥有广泛深刻的群众基础。

(三)受访者具体的祭祖具体仪式

根据笔者20xx年4月在xx县农村对清明祭祖情况的实地调查及对xx县、蓝田两地丧葬行业者的走访,当地清明祭祖活动以家人与亲戚参与为主,具体仪式比较简单。由此本调查就以“祭祖时您会举行哪些活动”、“您选择的祭品”及“您拜祭扫墓的总花费”三个选择题与“您的家乡清明祭祖时特别的风俗及其含义”一个开放性问题调查具体的清明祭祖仪式。

与一般意义的祭祖活动一致,“焚烧纸钱”是关中清明祭祖活动的主要内容(157人)。“烧纸钱”这一民俗据李祥林先生考证,有盼望生命复活祈求灵魂转生之意。 当然也有对亡者“嘘寒问暖”之意,反映了关中人祖先崇拜的生活化特征。与此相似,“向先人敬献供品”(121人)与“进行拔草添新土等坟墓修缮工作” (57人)也占有较高比例,充分体现关中祭祖文化中“事死如事生”的孝道观念,一定意义上对参与祭祀者起到孝道教化作用。

至于这种行为是否会造成经济上的负担与铺张浪费,就本调查反映的情况基本是不存在的。50元以内的拜祭扫墓总花费是最为普遍的(70%),100元以上的花费在当地比例较低(10.5%),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关中农耕文化的现实主义精神,即将无实际意义的精神活动仅停留在信仰层面,绝不扰乱正常生产生活,亦与当地孝敬父母、厚养薄葬的良好民风有关。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纸钱或纸扎仍是最为主要的祭品(165人),但是鲜花已成为位列第二的祭品(79人),超过传统的祭祀食品(60人)。据受访者的回忆,当地过去有多种祭祀食品,如炸果、油角等面制炸物,式样很丰富,而鲜花则是“学你们城里人开花店才有的”。一方面是两县均距中心城市较近,更易接受外来西化风俗;另一方面传统祭祀食品以家庭制作的点心为主,现在会这类手艺的人也不多了。传统民俗的流失是从相关民间工艺的消亡开始的,清明祭祖礼俗的保护工作也要注意其中相关的民俗工艺的保护。

开放性问题“您的家乡清明祭祖的'特别风俗及含义”回答率不甚理想,两县回答率均不过20%,但其中也有不少亮点。如xx县一位老人用数百字回忆了计划和老战友一同参谒烈士墓却因突发疾病未果的经历,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家国一体观念与清明祭祖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下的新内涵。还有受访者提到关中特色的蒸花馍(各种人物造型)习俗,反映了将先祖偶像化的观念。祖先崇拜中的祈福心理在当地也有所体现,当地有清明节当日全家吃煮鸡蛋以祈求先辈保佑家人和睦平安之俗。鸡蛋意味着“圆满”与新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祈愿家族兴旺的思想。至于xx县也有出嫁女归宁祭拜父母,全家吃家做食品“油角”之俗,还有打秋千这种清明古风。两县均有在烧过纸后在坟头上压纸三张之俗,以示此家有后人祭扫祖墓,不为“孤魂野鬼”,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的反映。

(四)受访者清明祭祖活动的社会关系

祭祖活动自古以来便是宗族内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必然也反映了参与者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本调查主要从祭祖对象与参与祭祖者两方面进行考察。

祭祖对象以父系直系亲属为主。除祭祀父母者超过五成外,祭祀祖父母者也超过三成。蓝田《吕氏乡约》中对“祭旁亲”有“情虽近爱,事则无义” 的评价,认为“近世祭多及旁亲”,“祭非其鬼”,不符合宗亲关系。这一观念至今在关中地区的清明祭祖行为中仍影响深刻。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特殊的现象:祭祀公婆者(30人)与祭祀先祖者(31人)均不足两成。前者源于关中部分地区特有的风俗:清明当日,出嫁的女子要回娘家祭拜娘家故去的亲人。这也赋予了清明节另一种层面的“团圆”意义。“祭祀先祖”较少是有特殊原因的:据笔者20xx年4月在xx县农村的走访调查,一则因为关中当地少有大宗族,少有族茔存在,一般人家先祖的坟茔往往分散多处;二则新中国成立后大跃进时期及90年代初,关中农村曾兴起过两次“平坟运动”,很多人家先祖的坟墓已“不封不树”,难以找寻。不过对先祖的不祭拜只是限于清明等墓祭活动,当地人为家中新故者举行的“家祭礼”前,家族中全体男子还会集体祭拜曾祖的“坟茔”,即在曾祖坟茔大概所存在过的麦地里鞠躬(当地称“迎神礼”)。清明时祭祀先祖活动的减少并不代表关中人家族意识的淡漠,“先人”认识关中人内心深处可以家族中的重大事物的“决策者”。

在与受访者同行人员的身份及同行目的的调查中,“兄弟姐妹”的比例最高(105人),一般情况下,兄弟姐妹各家只有在过年或婚丧嫁娶时才能到齐见面,清明祭祖礼俗具有联络亲戚,增进亲情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传统血缘宗族联系在现代基层社会的稳定性。至于同行者为配偶(86人)与子女(74人)比例也较高,为父母及长辈比例则不高(54人),这表明祭祖活动已更重视个体价值与情感需求,是新时期家庭伦理人性化的表现。

选择同行者的目的是多样化的,“凝聚亲情”(72人)、“增进家族凝聚力与认同感”(73人)与“教育子女”(68人)、“陪伴孝顺长辈” (59人)各有侧重,清明祭祖活动也是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的关中地区家族内部主要的交流媒介之一,家人们在一起祭祖时可以在祭祀同一个祖先的亲情中共同协商解决家族中的重要事务,完成家族内部伦理道德的规范与延续。

篇十二 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情况调研报告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今中国甚至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之一。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xx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已经达到8.1%,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0%,我国的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据估计,到2023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人口老龄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如医疗保障,老年人居住以及生活来源等养老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发达国家,有深厚的经济基础,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矛盾尤为突出。

本次调研报告调研范围虽然仅限于我所在的xx市xx区xx社区,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今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情况和老年人养老方式情况。报告将从整体和部分角度,社区和个体层次来全面分析我家所在的xx社区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方式情况。

一、 社区基本情况简介

我家所在的xx社区位于xx省xx市xx区,周围有xx五校,xxx中学,xx中学,xx大学等知名学校,是xx市有名的文化教育区;临街就是xx区的经济中心之一——长江街北行商圈,北行农贸大厅,千盛百货,北京华联,国美苏宁,地一大道等商场购物中心使得这里的居民消费购物生活很是方便;社区处在一环以内,周围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出行非常方便;碧塘公园、百鸟公园等广场公园更是为居民提供了夏日消暑冬日散步的好去处。居民们在这样一个安全方便的社区生活都很舒心祥和。

xx社区是个年头较久的社区,从低矮破旧的平方动迁改建成居民楼开始于1982年,三年后的1985年居民开始回迁,之后就建立了街道办事处,1999成立xx社区。社区管辖着周围38栋居民楼,共3371户居民,约10500人。

二、 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xx年8月17日,我来到位于xx区乌江街的xx社区办事处咨询情况。社区的王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并且很耐心的解答了我的一些问题,给予我很多这方面的相关数据。

(一)、基本情况

据了解,xx社区共有3371户居民,其中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有xx多户,占总人口比重约为60%,老年人口比较多,可以说我们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很突出了。

(二)、老年人口较多的原因

现阶段xx社区老年人口较多的原因有很多,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社区建立时间较长,人口密度较大。据了解,动迁之前这里原来就是工人聚居的地方,大量冶炼厂,纺织厂,建筑公司等工厂的工人及其家庭成员在这里居住,因此这里原本人口密度就较大,加之从回迁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五年的时间,自然老年人较多。

二是周边生活方便,消费水平较低。xx社区位于一环以内,道路四通八达,一级马路、二级马路和众多小街小巷在经过近几年的改造修缮后硬件条件大有改观,以前的沙土路变成了现在的柏油马路,曾经拥堵混乱,狭窄脏乱的街路变成了现在秩序井然,干净整洁的宽阔的大马路;附近公交线路众多,去xx的任何地方都很方便,更是有直通北站xx站的公交车,方便居民出行;附近的北行商圈给居民的购物消费生活带来极大方便,而且,北行地区较xx其他地区,如太原街商圈、中街商圈,物价水平较低,加上第四人民医院等医院距离社区较近,因此大量老年人选择这里来度过他们的晚年,近年来更是有不少老年人搬到这里生活,这也加大了老年人的比重。

三是房价水平低。xx的房价虽然和全国同等城市相比较低,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着日益增长的房价望洋兴叹。xx社区的居民楼不是最近几年新盖成的,而是有着二十多年历史的老旧楼,因此房价相较xx同类地区偏低,这也是很多老年人居住在此的原因之一。

正像我熟悉的邻居刘爷爷说的那样“这里到哪都近,买东西也便宜,在这里住着挺好!”

(三)、老年人口较多带来的问题

社区的老年人口较多,这也给社区的工作带来了更多挑战。

王主任说,老年人口多主要会带来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环境问题。说到环境问题,主要还是老年人擅自圈占公共绿地,在里面种地养花,甚至还有放养鸡鸭鹅狗的。“在禽流感风行的那一年,我们曾经下大力气对这些私自占用公共用地的居民进行规劝和强制没收那些鸡鸭等禽类,当时就有好多老人不愿意,他们中的一些人将这些鸡鸭当成宠物养,完全不管那些鸡鸭带来的粪便污染和噪声污染。本来禽流感弄的大家都不敢弄这些东西了,这几年又开始养这些鸡鸭鹅了,现在更有的一边侵占公用绿地开辟菜园,一边肆意养鸡鸭,这些都给环境带来很大破坏,居民们也都因为他们是老人就对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王主任有些无奈的对我说。

二是养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中很大部分是老人和子女或是子女之间为了老人的养老金而产生的。有些问题是子女不工作赚钱反而要年迈的老人拿钱养活他们,而他们却不知满足贪得无厌引发的家庭争吵,有些是子女间为争取更多的老人的养老金假借赡养老人而引发的矛盾。另外,有些老人既没有子女赡养,也没有离退休金养老金,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捡拾废品,打更等简单工作得来的收入,这些老年人一旦出现健康等问题,也会给社区带来很大影响。

三、 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调研

在去社区办事处的同一天,我对社区所辖居民楼其中的一栋中的一个单元中的所有65岁及以上老人的养老方式进行了调研。

(一)、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现状

在我所调研的24户居民中,有8户家中有65岁及以上老人,共11人,而这8户中有3户家中有两名老人,其余5户家中有一名老人。

而在这11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只有两名老年人没有离退休金养老金,靠儿女赡养,占老年人口的比重约为18%;其余9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养老金,所占比重约为82%;有离退休金养老金的9名老人中,女性有3人,男性有6人,可见男性与女性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也存在明显差别。在主要生活来源方面,女性老年人比男性更多的依赖家庭其他成员供养。

从全国的平均水平来看,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生活来源,46%的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其次是靠劳动收入和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分别占25.9%和23.6%。在主要生活来源上,城镇中48.6%的老年人靠离退休金养老金来生活,其次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和劳动收入,分别占35.6%和10.5%。我们社区的数据表明我们社区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比较有保障的,基本每个老人都有固定的生活来源。

(二)、奶奶们的老年生活

住在我家楼下的莽奶奶跟我们一家关系很好,因此我向她询问了她每月的大致生活和支出情况。

莽奶奶年轻时是冶炼厂的工人,因此现在每个月能得到固定的一定数量的养老金。莽奶奶和他的儿子儿媳和小孙子住在一起,虽然房子不大,祖孙三代住在一起却也其乐融融。莽奶奶每月能得到1181元左右的养老金,她不用负担水电等费用,因此每月只有150元左右的米面支出以及平时约200元钱用来买菜,老太太好抽烟,为了省钱她只抽散装的旱烟,大概每月需要支出15元,这样每个月莽奶奶其实只花了400元左右。省下来的钱她就给他的小孙子当做上大学的学费。老人家穷了一辈子,晚年终于能过上富足的日子,她却还是改不掉省钱的习惯,儿女们的工作虽然能获得一定的收入,但还要供他们的子女上学,因此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有时还要花老人的养老金,因此莽奶奶平时就不敢多花钱,省下来大部分的钱都给了孙子,供他上大学。

而住在一楼的赵奶奶就比莽奶奶困难许多。

她年轻时就没有固定的工作,现在上了年纪,只有靠自己的儿女,可惜她的儿女也都生活不易,老人只能靠年轻时积攒下来的一些微薄积蓄生活,并且老人出租了她唯一拥有的财富——两室的房子——其中的一间,这样每月能得到约700元的租金,无奈儿女们不仅不给赵奶奶生活费,还经常因为谁多得了赵奶奶的租金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后来儿女们更是将卧病在床的赵奶奶送到了敬老院,擅自把她的房子租出去获得租金。后来赵奶奶回到家里,就再没和儿女联系,靠着每月微薄的租金收入支持每日的开支和支付医药费。

可见,同样是居住在社区里的老年人,晚年的养老方式及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老年人有固定的养老金,而有些则没有每月固定的生活来源,他们要靠社会的资助和他们个人的劳动获得生活来源。而即使是有养老金的老年人,他们的晚年生活也并不全是安乐富足的,其中不乏生病看不起病或者身边没有人照看或是生活费不足以负担吃穿用行和就医用药所要花费的费用的老年人。

四、 调研总结——老年群体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据资料显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大。据xx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显示,xx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占亚洲的38%。

二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来势猛。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据预测,到2023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比xx年提高4.96个百分点,届时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2023年以后老龄化程度继续提高,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5%,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三是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达时期出现的,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速度较慢,允许其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准备和适应。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由于生育率急剧下降造成的,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即“未富先老”,薄弱的经济基础尚不具备供养老年人口的能力。

目前,中国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银发浪潮”将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要减轻人口老龄化问题,还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国策。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使得老年人生活稳定健康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虽然人口老龄化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但还应该看到现阶段我国近五成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从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生活来源看,46%的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其次是靠劳动收入和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分别占25.9%和23.6%。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并不固定和稳定,他们还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

首先,社会应继续加强对老年人的帮助扶植力度。切实实行各种针对老年人的福利制度,如廉价乘车,免费参观等制度;完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让老年人有固定的收入;

其次,加强社区医疗站,乡村医疗所等基础医疗单位的建设和完善,方便老年人的就医;完善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制度,让老年人生病看得起病,方便就医;

再次,社会应对那些既无养老金有没有儿女供养的老人给予一定的经济上的帮助,使他们能有起码的温饱和健康;

最后,社会和社区应该加强各种方便老年人生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如轮椅专用道,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设施,公园广场,老年人活动室建设等,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充实幸福。

老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要让每个老年人都能享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需要社会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的缩影。虽然我调研的范围仅限于xx社区,因此得出的结论有其局限性,但也有相应的代表性。从我了解和调研的数据、例子来看,我家所在的xx社区确实存在着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低,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同时,尽管大多数老年人有较固定的生活来源,但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参差不齐,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不尽相同。这些在我们社区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城乡、地区老年人养老方式存在的差距。

篇十三 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情况调研报告

目前,xx市社保局对xx市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xx市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基本情况

(一)企业退休职工情况

xx市从1986年10月开始实施企业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由企业代发,社保局差额拨附。2000年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逐步由企业发放转为社保发放。退休人员由最初的几千人逐渐增加到现在的4万余人,全市养老金总额从原来的每年留有结余,到现在年缺口达1亿元。截止今年3月底,全市参保的企业单位共有离退休人员4.1万人。

(二)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发放落实情况

2023年,全市平均每月支出养老金5400万元,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能够保证每月按时足额发放到退休人员手中。

(三)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差别情况

影响企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因素较多,主要有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年龄及退休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等。国家有统一的企业养老金计算办法,倡导的原则是多缴多得,上述每一个因素都会对养老金的数额产生影响。目前,xx市企业单位退休职工的最低养老金为600元左右,为3800元左右,相差近6倍。

(四)近年来退休职工养老金增长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为切实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能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根据国家关于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有关文件精神,连续8年为参保单位的退休(职)人员增加养老金待遇。2023年人均月增长210.11元,2023年人均月增长213.00元,增资部分均按时足额发放到退休人员手中。

二、退休职工养老金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xx市退休职工养老保险的运作基本正常,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克服诸多困难,确保了退休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保障了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但从长远看,退休职工养老保险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养老保险负担系数过高。国际通行养老保险负担系数一般应为4:1,即4名缴费人员养活一名退休人员。目前,xx市大批工人已经进入退休年龄,尤其“五七工”、“集体工”的加入,更是增加了退休群体人数。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出台,大部分符合条件的人群已经参加了养老保险,并已办理了退休手续。加之xx市是老森工城,由于林木产业的萎缩,森工企业的改制,劳动力需求剧减,就业困难,导致参保人数减少,企业人员参保率较低,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与退休人员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2023年末,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为58437人,退休人数为38737人,缴费人数与离退休人员比例为1.5:1,远远高于4:1的国际通行标准。

二是收支矛盾非常突出。xx市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是征缴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费和中央财政补贴。由于“五七工”、“集体工”的参保、退休导致退休人员不断增加,同时连续8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收不抵支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是企业欠费严重。近年来,xx市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缴费能力下降,造成一部分企业欠费,尤其一些关闭破产企业,长期欠费。截止2023年末,全市参保单位累计欠费464万元。

四是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困难。全市退休人员遍布各地。由于工作人员少,经费紧张,对居住异地,特别是居住偏远农村、山区的退休人员生存认证困难。

三、关于加强xx市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利用多种渠道做好参保宣传工作,提高全民参保意识,逐步提高参保率。目前,国家养老保险政策已逐步实现制度全覆盖,支持和鼓励百姓积极参加养老保险,为群众解决养老问题。因此,xx市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国家养老保险政策,调动全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一方面切实解决普通百姓最为担心的养老问题,另一方面缓解xx市养老保险金收不抵支的矛盾,进而彻底解决这一矛盾,使养老保险工作逐步走上健康发展轨道。

(二)建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养老保险征缴清欠机制,实行多部门联动,做好养老保险金的征缴、清欠工作。针对xx市部分用人单位参保意识不强,不能依法让员工参加社会保险,少报、漏报、瞒报缴费工资基数,拖欠社会保险费等问题,由政府牵头,建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养老保险征缴清欠机制,实行多部门联动,做好养老保险金的征缴、清欠工作。

(三)建立养老金反冒领制度。通过与民政、公安建立核查关系,每月定时提取死亡人员数据,及时与发放库数据进行比对,筛查死亡冒领人员。同时,建立严格的反冒领举报制度,对举报情况属实的给予奖励。

(四)政府提高养老金应遵循“提低控高”的原则。政府在提高养老金数额时,为避免差距加大,应遵循“提低控高”的原则,缩小退休人员的收入差距。

(五)科学核定经办机构编制,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按照xx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当前的工作任务量,依据上级部门有关规定,科学核定经办机构编制和办公经费,保证工作正常运行。

篇十四 家庭养老情况调查报告

家庭养老情况调查报告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与人口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遇到了愈来愈严重的困难和挑战。

(一)、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从调查情况看,家庭的养老功能正受到来自于计划生育政策、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转变和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共同引发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家庭结构核心化、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惑。具体表现为:一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家庭供养老人的功能逐渐削弱;二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留守在农村的老人要承担劳务和家务的双重劳动,处于自养状态,同时部分留守老人还要承担照料下一代重担,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自身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子女打工在外难以较好实现;三是农村老年人在家中原有的优势地位已丧失。在过去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村老年人熟悉耕作技术,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掌握着家庭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家庭和社会地位较高。现在农村主要经济收入靠科技、靠经商、靠外出打工。生产方式的改变,使老年人失去家中原有的优势。四是农村老年人自养能力较低。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村老年人在劳动年龄阶段创造的财产收入基本上都用于子女婚嫁和盖房上,而不是用来储蓄养老。因此,到了老年,经济上只能依赖子女。同时,由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低和巨额的教育消费、医疗消费开支,使多数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导致因病致贫、因子女上学(主要是上大学)致贫的现象时常发生,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

(二)、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从调查情况来看,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家庭养老方式的合理构建

虽然许多地方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已开始逐步探索多元化,多渠道为特点的养老模式。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之前,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中华民族优良美德在孝道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在我国几千年的敬老爱老养老历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非常好的养老经验,也是适应当前社会养老发展滞后现状,确保“老有所养”的一种有效供养方式,我们在还没有建立起能够完全取代家庭养老的农村养老模式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篇十五 2023年养老服务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9月份,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三个视察组,分赴全市六区开展视察,实地察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等相关场所,听取当地政府的汇报,并与部分街道社区干部和基层养老服务工作者座谈。同时,委托其余五个县(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相关视察工作并上报视察情况。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自1987年我市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速,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截止2023年底,全市户籍老年人约10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8.6%,并以每年4%以上的速度增长,做好养老服务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市政府十分重视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不断优化养老设施建设,积极创新养老服务形式,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具有宁波特色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一)扶持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日趋完善。2023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今年9月又召开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大会,出台《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我市“十二五”期间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从土地保障、资金补助、人才培训、税费减免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扶助的范围和内容,提高扶持标准,扶持政策日趋完善,政策扶持力度位于全省前列,有效地推动了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较快发展。同时,在全省率先建立高龄津贴制度,

(二)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较快发展。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总体要求,政府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进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近年来,一批重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项目相继立项开工,列入“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养老机构项目规模达88万平方米,总投资32亿元。其中15家已经开工或正在筹备建设之中,全部完成后,可新增床位12500多张,将有效缓解我市城区养老床位紧张的局面。同时,注重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通过民办公助、购买服务、政府补贴等形式,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05家,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86张,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面启动。各级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购买服务、助老志愿服务等方面,制定专门鼓励政策和实施细则,并逐年加大投入,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不断创新发展。截止2023年底,全市共建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69个、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1146个,服务覆盖 90%的城市社区和43%的行政村。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江东区“家院互融”养老服务模式,对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进行有效整合,得到国家民政部的肯定;江北区开展的“分层分类”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得到省领导的肯定;余姚市推行“以老助老”服务,为山区空巢老人养老提供了成功经验,服务模式在全省推广。

(四)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开始走向专业化。积极培育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各类养老服务管理知识与护理技能培训,并逐步推行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提升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探索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开展养老服务,宁波市社会福利院被列入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在人才培育、制度设计、实际操作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通过结对认养、志愿帮扶、邻里守望等方式,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性养老助老服务活动,全市现有助老服务志愿者近3万名,为全市养老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由于我市养老服务工作起步较晚,加上原有的养老服务基础比较薄弱,养老服务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养老服务设施发展滞后,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化养老需求。虽然近几年我市在养老服务设施上有一定的投入,但与现实的老年人口数量和实际养老服务需求相比仍显滞后。一是养老机构床位总体不足。养老机构床位布局存在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资源配置失衡。部分地处市郊或农村规模较小、环境较差、功能不够齐全的养老服务机构入住率不高,而一些地处市区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机构床位紧张,普遍存在“一床难求”的现象。二是民办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滞后。由于各级政府出台的优惠扶持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养老机构没有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以及投入养老机构建设风险大、回报低、供地难等因素,影响了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的积极性。三是部分养老服务机构经费紧张,经营困难。一些公办或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由于服务价格多年未变,收费偏低,政府补贴不足,加上这几年物价上涨太快,导致维持现状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发展。

(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不够完善,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有较大差距。一是受场地制约突出。由于过去没有把居家养老服务纳入社区功能统一规划,造成大多数社区特别老小区养老服务用房普遍不足,设施简陋、场地陕小、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如海曙区西门街道是我市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先进典型,但其所用场地,是借用自来水公司的一个废弃泵站,要想开拓发展新的服务功能没有场地空间。二是服务功能不全面、内容单一。大多数社区由于没有足够的场所,服务功能和内容比较单一,只能有限制地提供就餐、娱乐休闲等最基本服务,对于日托、医疗、康复护理等需要一定场地、设备和技术护工的养老服务项目很难提供,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三是发展不平衡。居家养老城乡之间、新老社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城市社区的居家养老覆盖率达到90%,而农村只有43%;新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比较完善,而老年人居住较集中的老社区困受场地等因素的制约缺乏应有的服务设施。四是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不够完善。目前,我市虽已建立了“81890”老年人应急救助服务平台,但还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老年人信息平台,社区与社区之间信息互通不畅,有的对本社区老人信息情况掌握不够,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一是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护工配置严重不足。目前,在我市养老机构中从业的服务人员,大多数来自进城务工人员和本地农村妇女,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偏大,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护理技能和服务水平较低,而且护工短缺,与服务对象比例失衡,养老机构中的每个护工平均要照护10位以上老人,按国家1:4的配置标准短缺近5000人。最突出的问题是专门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二是培训机制不健全。我市各大专院校还没有开设养老服务专业,以致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基本上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多数养老服务机构为降低营运成本,不愿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大多数护工人员缺乏护理知识。三是养老服务人员的福利待遇偏低。在养老机构中从业的服务人员,平均每月工资只有2000-2500元左右,不仅所付出的劳动与收入不相称,而且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地位不高,导致许多人不愿意参加养老服务培训和从事养老服务职业。

(四)对失能老人的护理力量薄弱。我市现有失能老人占老年总人口31.1%,养老机构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比例已大于70%。由于照料失能老人需要特殊护理技能,普通养老机构往往难以胜任。目前我市能够提供专业护理服务的机构只有市颐康医院、市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市康宁医院三家,但住院床位紧张的矛盾非常突出。另外,对失独老人的关心和照顾也还不够。失独老人是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牺牲、心灵创伤最重的一个群体,是真正的“独居老人”。目前,各级政府虽然在持续关注这个群体,但仅仅停留在经济补助层面,精神关怀和生活照顾不够,难以解决失独老人面临的多重生活难题。

(五)对养老服务工作的监管力度不够大。一是对养老服务的监管力量显得不足。目前,我市养老服务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门主管,由于养老服务不仅涉及的部门多,而且在整个民政工作中只占一部分,民政部门在协调管理中显得人手不足、力量单薄。各涉老部门之间有效的配合和协调沟通不够,没有真正形成合力。二是养老服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养老服务行业质量考核标准,养老服务机构准入、退出、激励机制,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评估体系,养老服务质量投诉机制,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养老机构管理粗放,这些都影响了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三是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几年,中央和省、市政府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扶持政策,但由于监管不够有力,一些地方和单位由于对养老服务不够重视,致使许多扶持政策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特别是建设用地落实仍然很难,部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未能享受水、电、气、有线电视等与居民用户同价的优惠收费政策。

三、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建议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特别是实行计划生育后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照料和护理问题更加突出,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形势紧迫,任重道远。如何面对养老服务的新情况、新要求,正视我市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破解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构建与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适度均等化、普惠型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切实解决好“明天我们如何养老”的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刻不容缓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为此,对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是进一步提高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思想认识。党的xx大确定了“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党的xx届xx全会明确提出了要“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是今后一个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安宁,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重要和必要性,自觉把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当作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与教育、医疗卫生同等重要的位置抓实抓好。同时,要加强对养老服务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慈孝”文化,积极倡导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要通过舆论引导,让“关心老人的今天,就是关心自己的明天”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共识,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养老事业、人人关爱老年群体的氛围。二是进一步明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切实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把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为重点。要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最近制定的《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扶持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三是不断完善财力保障机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不断增加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并按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要求,将老龄事业费纳入财政预算。要全面建立民办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补助制度、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制度,养老机构建设用地保障制度,规范养老机构收费办法,探索建立社会养老服务慈善捐助机制。四是重视发展养老产业。养老产业是朝阳产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要着力培育现代老年产业体系,坚持福利化和商业化同步发展,着眼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大力发展老年食品、旅游、服饰、教育和文化市场;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开发老年保健康复、生活照料、家政服务、住宅公寓、社区活动等服务市场。五是着力实现政府服务整体效应。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涉及民政、发改、财政、规划、国土、卫生、人社等多个政府部门,要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主动担当,认真履行职责;要加强协作沟通,互相支持配合,切实形成合力,巩固“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格局。

(二)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机构养老服务。一是加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重点发展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逐步提高护理型养老床位比例,各县(市)区至少建成一家以收养失能、半失能老人为主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床位供应总量,切实缓解“一床难求”矛盾。同时,各级政府可借鉴保障房理念,建设普惠型公办养老院,以解决部分老人因经济困难“住不起”的问题。二是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各级政府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鼓励大企业开办规模型、连锁型养老服务机构,全力推进养老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要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建设用地优惠、资金补助、税费减免、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和民间资本兴办各类养老服务设施。三是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金融服务力度。可选择部分银行进行试点,对自有资金符合要求、市场化运作的养老产业项目,允许采用项目抵押、股权质押等形式作为贷款担保,政府对养老机构的贷款给予财政贴息,积极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四是加强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对公办或公建民营的养老服务机构,一方面,应坚持服务方向,积极发挥公共养老服务的“托底”作用,把“三无、五保、低保”等经济困难、急需养老的老人作为主要收住对象,以体现社会福利养老的性质;另一方面,应根据物价变动情况,适度提高其养老服务收费标准,并给予必要的资金补助。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要在加强行业管理的同时,可根据其设施条件、服务等级等,自主确定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并报监管部门备案。

(三)深化资源整合,全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一是加强社区乡镇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当前,要把解决社区乡镇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紧张问题作为重点,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实施。新建居民小区或改造老居民区时,可按照规划和就近方便、小型多样、功能配套的要求,建设和改造一批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餐桌、老年服务之家设施,增强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对老小区可由政府出面协调,出台政策鼓励将闲置的市政设施、学校、村(居)办公楼、企业以及各类活动中心、宾馆资源改造用于养老服务场所,也可通过置换、租赁、回购等方式解决养老服务用房紧缺的问题。对农村乡镇,要通过财政补助的办法,帮助村委会搞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并要求村委会拓展养老服务功能。二是发挥各种服务设施的综合效益。充分利用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心理咨询、餐饮行业等现有市场服务资源,通过养老服务中心将社区与政府、市场和老年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丰富养老服务的内容。三是不断创新社区养老服务方式。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如“家院互融”等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多种服务方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要积极探索市场化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服务,选择一些信誉好、规模大的社会组织,逐步建立起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加强教育培训,推进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一是注重对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储备。要支持引导全市大中专院校开设养老护理、老年服务等专业,建议在我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设立养老护理和养老服务专业,培养大批年轻的、有专业技能的养老护理人员。同时,在养老服务业和社区中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鼓励相关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就业。二是逐步推行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把现有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制定详细培训规划,有计划地培训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经考试合格后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给予培训补助和岗位津贴,逐步实现全员持证上岗。要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建立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确保养老服务队伍稳定。三是壮大养老助老志愿者队伍。要动员广大志愿者为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洗衣、打扫卫生或陪医、陪护等服务,鼓励低龄健康老人与高龄空巢、病残、失能老人结对,开展邻里守望、生活照料、精神关爱等互助活动。

(五)大力提升对高龄和失能等困难老人的服务能力。一是大力发展医养结合的老年护理机构。优先发展具有医护功能、以收养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老年护理机构。鼓励在养老机构中提高护理型养老床位的比例;鼓励在养老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规模较大、条件相对较好的应当设置医院或医务室,并列为医保定点单位;鼓励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老年护理工作。二是引导帮助家庭对失能老人进行居家护理,对有需要的市民进行失能老人护理免费培训。加快智慧医疗建设进程,加强对家庭病床的远程监控、专业指导和护理服务,为居家失能老人提供政府补助的上门医疗等护理服务。三是更多地关心失独老人。解决失独老人目前面临的问题,应该采取经济补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管齐下”的办法。

养老情况报告15篇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今中国甚至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之一。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xx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养老信息

  • 养老保险情况报告5篇
  • 养老保险情况报告5篇57人关注

    目前,xx市社保局对xx市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情况进行了调研。一、xx市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基本情况(一)企业退休职工情况xx市从1986年10月开始实施企业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 ...[更多]

  • 养老情况报告15篇
  • 养老情况报告15篇53人关注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今中国甚至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之一。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xx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 ...[更多]

  • 养老服务业情况报告3篇
  • 养老服务业情况报告3篇28人关注

    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性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 ...[更多]

  • 市养老服务业情况报告3篇
  • 市养老服务业情况报告3篇12人关注

    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分享给大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为全面了解我市养老服务机构 ...[更多]

情况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