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范文网
当前位置:报告大全 > 工作报告 > 工作报告

精神工作报告15篇

发布时间:2023-08-21 08:49:04 查看人数:69

精神工作报告

篇一 湖南两会召开时间2023年,两会湖南代表名单及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解读

湖南两会召开时间2023年,两会湖南代表名单及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解读

2023年两会召开时间揭晓,全国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将于3月5日召开,政协会议将于3月3日召开,由35个代表团组成的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将齐聚一堂,共商国是。

这35个代表团来自于35个选举单位,包括3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

这些代表团是如何组成的呢?

一般来说,31个省、市、自治区代表团成员都包括党政领导干部、省级武警总队军政主官、企业家、大学校长、学者、中学校长和基层代表等职业身份。

除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这些代表团的党政领导干部群体主要包括各省份的省级党委书记、省级行政首长、人大常委会主任和副主任、省级党委常委、省会城市市长、地级市市委书记和市长以及省级政府部门负责人等。

各省份“一、二把手”(省级党委书记、省级行政首长)是各代表团的必备成员,且绝大多数是各自代表团的团长和副团长。

按照惯例,每个代表团有一名团长,若干名副团长。

从往年的情况看,在31个省份的代表团中,26个省份的“一把手”担任团长,北京、工作总结天津、上海、重庆和广东5个代表团的团长则由各自省份的人大常委会主任担任。

这5个省份“一把手”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他们都作为普通成员参加各自省份的代表团,均不兼任各自省份人大常委会主任。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担任人大代表团团长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就是2023年新疆代表团的团长。

如果考虑24个省份的人大常委会主任由省级党委书记兼任这一现实,29个代表团团长均由各自省份人大常委会主任担任。

西藏和新疆两个自治区是不多的例外,他们的人大常委会主任担任各自代表团的副团长,团长则由党委书记担任。

团长由省级党委书记或省级人大常委会主任担任,副团长由哪些人担任呢?

以2023年副团长最多的河北省代表团为例,除省长张庆伟、省委副书记赵勇、省委常委杨崇勇外,副团长阵容还包括3名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时任河北省副省长、唐山市委书记姜德果,武警河北省总队司令员李志坚和省政协副主席葛会波。

事实上,省级行政首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各省的省委常委占到了各人大代表团副团长的大多数。

从2023年的情况看,除北京和上海,其他29个代表团的副团长均包含“二把手”。

另外,2023年共有59名省市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在27个代表团中担任副团长。

在党政官员中,除了“一、二把手”这样的必备成员,各代表团还有一些常备成员,绝大多数代表团都有他们的身影。

第一种常备成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

例如,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在第十届全国人大是西藏代表团成员,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是江苏代表团的成员。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习****是上海代表团成员,李克强是山东代表团成员,张德江则是浙江代表团成员。

再比如,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湖北、内蒙古、北京和天津代表团的成员。

第二种常备成员是各省会城市市长。

2023年12月至2023年1月,全国各地陆续选举产生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的代表名单。其时,除了4个直辖市,在其他27个省份代表团中,只有甘肃和西藏代表团名单上没有出现各自省会城市市长的名字。

第三种常备成员是地级市市委书记和市长。

以陕西代表团为例,咸阳市委书记、渭南市委书记、安康市委书记、宝鸡市长、榆林市长和延安市长都是代表团成员。

根据新华社2023年2月报道,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共有党政领导干部代表1042名,占代表总数的34.88%。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浦兴祖认为,党政领导干部代表偏多影响设立全国人大的本意,在一定程度上既不利于民意表达,也不利于监督政府。

省级武警总队军政主官、企业家、大学校长、学者、中学校长和基层代表等职业也在各代表团中占有不小的比例。

这篇内容涉及到代表团、团长、成员、省级、全国人大、担任、书记、省份等方面,希望对大家有用。

篇二 南通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2023年南通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

2023年南通市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南通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要点解读

过去的一年,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扎实推进“提质、扩量、增效、惠民”,较好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预计,地区生产总值6100亿元,增长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5.6亿元,增长13.8%;固定资产投资4376亿元,增长1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0亿元,增长10%;进出口总额315.8亿美元,其中出口228.3亿美元、增长1.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5.8亿美元,与去年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44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0元,分别增长9.2%和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8%;城镇登记失业率1.9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55%;完成省下达节能减排任务。

(一)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坚定不移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打好稳增长攻坚战。热门思想汇报主导产业、新兴产业齐头并进。颁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南通纲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38万亿元,工业技改投入占比68.6%。主导产业智能化趋势明显,涌现出一批“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成为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新兴产业产值4552亿元,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加快集聚。服务业应税销售增长20%,现代物流、科技、旅游等服务业和楼宇经济、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省级旅游度假区达4个。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全市宽带ip城域网出口带宽达2130g,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开通,智慧生活、教育体验馆等智慧南通示范项目建成。海工船舶、装备制造服务化进程加快,航天航空、工业机器人、智慧建筑等种子产业培育取得进展。云计算、大数据、跨境电子商务、知识流程外包、供应链管理等新业态加快成长,家纺等领域众创、众包、众筹模式发展势头良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203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分别达750家、559家。以南通高新区、产业技术研究院为龙头的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成效明显,建成市级以上示范性众创空间9家,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16家,“创新南通”、创业融资服务等平台上线运行。出台10多个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意见,发行“通创币”,举办“通创荟”、“江海英才创业周”等系列活动,国家“千人计划”人才达120名、省“双创”人才达211名,创投、股权投资机构达160家。酷猫写作范文网南通大学顾晓松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各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有序实施。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五大整治行动”。国家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取得突破,南通市及各县(市)区行政审批局成立,“一枚印章管审批”初步实现。企业注册登记“单一窗口”、“一照一码”实施到位。财税金融及土地等要素改革加快。财政预算管理、专项资金整合使用有效加强。各项贷款余额6081亿元,债券融资333亿元,股权融资166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增至40家,上市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分别达32家、39家。陆海统筹土地管理创新、开发性金融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取得重要成果。国资国企、户籍制度、价格机制、农村产权、不动产登记等改革有序开展。社会和生态领域改革加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推进,联合办学、中考改革深入实施。综合医改持续深化,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全面实施,分级诊疗体系加快构建。省级足球改革发展试点启动。养老服务公建民营等试点取得进展。食品药品重点领域监管机制不断完善。生态补偿、环保准入、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资源环境责任审计等制度加快建立。

(三)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开放开发成效明显。强化特色、融合发展,区域开放开发空间进一步拓展。对接国家战略取得突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增长42.5%,中奥、中意生态园建设初显成效。对接上海自贸区取得新进展,在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等方面复制推广一批体制机制创新经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全面运行。与长江经济带重点城市合作持续深化。公铁水、江海河联运体系加快构建,沪通长江大桥快速建设,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试运营,海启高速开工。洋口港、启东港口岸开放和如皋港保税物流中心通过国家验收,兴东机场开通国际航班、年旅客吞吐量116万人次。港产城融合发展。南通港总体规划修编形成初步成果,通海港区启动建设,通州湾港区总体规划通过评审,洋口、吕四港区航道项目积极实施。沿海前沿区域高端装备、新材料、物流等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区镇合一”重点镇综合配套功能增强。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获国家发改委同意、省政府批准设立。陆海生态统筹保护。落实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批。实施212个节能及循环经济项目、44个重点污染减排项目,一批环境基础设施建成运行。新增造林面积全省第一。大气、水污染防治深入开展,pm2.5平均浓度降幅和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全省领先,成为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优秀城市和省节水型城市。

(四)以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新进展。发挥规划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引领作用,形成城市“多规合一”初步成果。中心城市功能持续完善。381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178亿元,市区组团连接和重点片区交通进一步优化。新城区商业商务功能增强,工作总结观音山新城配套建设加快,市北新城重点功能板块特色显现,南部新城形象不断提升,一批连接通州区和主城区的骨干道路建成通车。“两河两岸”绿廊建设快速实施,星岛水岸区域功能性项目加快集聚。唐闸等历史文化保护项目有序推进,南通·1895园区获批海峡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区。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局良好。农业现代化水平保持苏中苏北第一。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设施农(渔)业达174万亩,高标准农田达377万亩。现代农(渔)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加强。“全托管”经营主体达1145家,建成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7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8家。南通农产品特色馆等电商平台上线交易。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建设。城乡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市容环境整治和市区水环境整治任务全面完成,获批省优秀管理城市。启动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升级版建设,河道清障管护等工作取得突破,“美丽乡村”、“水美乡村”建设试点有力展开。

(五)社会建设和治理力度加大。个人简历推动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互动并进,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投入比重达75%。民生保障扎实有效。新增就业8.24万人,扶持创业1.3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分别实现市级、城乡统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居民基础养老金稳步提高。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31.5张,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等协调发展。市区安置动迁户1.2万户。公共服务和产品更加丰富。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有力推进,基础教育质量持续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进程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医联体建设和卫生接轨上海成效显现。唐闸近代工业遗存“申遗”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评审,一批文体重大项目和设施加快布局,成为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全面依法治市积极推进。获得地方立法权,启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订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创建活动,基层民主建设持续加强,政社互动实现街道(镇)全覆盖,92%的城市社区、85%的农村社区达到省级和谐社区建设标准。“一综多专”大调解、社会治安防控、综治基层基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宗教和军民融合、国家安全等工作不断加强。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自觉把“三严三实”要求体现到政府自身建设的各个方面。强化服务政府建设,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功能持续提升,政务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通过国家验收。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行政程序建设、行政复议等工作有效加强,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好市人大代表议案、市政协建议案,完****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任务。深化廉洁政府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学习中国******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加强政府系统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驰而不息整治“四风”问题,实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各位代表,2023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为“十二五”发展画上了圆满句号。过去五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全力落实“八项工程”、实现“八个领先”,量质并举、创新转型、统筹发展、富民惠民取得重大成就。

(一)城市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区域影响力同步并进,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9.5%,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前移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5%,占gdp比重超过10%;范文内容地图进出口总额跃居全省第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5.8‥49.2‥4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7.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12.6个、11.5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0.62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技能人才总数突破100万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质量强市示范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成效明显。单位gdp能耗下降21.5%,林木覆盖率提高5.5个百分点,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全省第一。

(二)沿江转型升级、沿海科学开发、陆海统筹发展取得历史**突破,生产力布局持续拓展。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新建过江大通道2个,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临海与沿江高等级公路实现环通,通江达海的铁路网加速形成,长江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通航,江海组合大港初具雏形,内河高等级航道达126公里。陆海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推进,沿江资源整合稳步实施,沿海“区镇合一”、海域综合管理等体制创新取得重要成果,连续24年保持耕地占补平衡。心得体会临港临海产业集群建设成效加快显现,五年实施370个市级以上重大项目,江苏lng、恒力新材料、招商局海工等26个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沿海前沿区域生产总值和投资均突破千亿元。

(三)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资源要素集聚能力持续增强。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陆海统筹发展成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由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六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和100项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对内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国有经济发展水平共同提升,个体、私营企业户数及注册资本居全省前列,引进来与走出去政策和体制先行先试成效明显,外资外贸结构优化,服务外包执行额年均增长50%以上,外经合作保持全省领先。载体和平台功能实现新提升,国家级开发园区达6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达5个,新增省级开发园区5个,各级开发园区转型升级深入推进,跨国跨江合作园区、沿江沿海特色园区协调发展,大宗商品交易、物流通关等“八类平台”加快形成。

(四)五级城乡空间体系初步构建,城乡统筹建设持续加强。中心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区组团发展格局全面拉开,建成区面积五年增长64%,“102030”快速路网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品质和形象显著提升。城镇综合开发水平持续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2.8%、五年提高6.8个百分点,5个县(市)中等城市框架加快构建,19个市级中心镇集聚能力明显增强,范文写作特色镇发展势头良好,规划布点村庄(新型社区)建设全面加强。县域经济竞相发展,各县(市)均跻身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行列,均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省文明城市。

(五)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建设“十大体系”加快构建,五年为民办实事215项(2023年45项实事完成情况见附件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9.2%、81.5%。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制度并轨,大病保险全面实施,城乡低保标准大幅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整体实现5000元脱贫目标。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5所高校升格更名,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有效覆盖面稳步提高,养老服务形成“9073”格局,引江区域供水实现乡镇全覆盖。

(六)发展软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美誉度持续提高。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入推进,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近400项,审批承诺期限压缩71%,群众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连续四年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建成国家生态市,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获得“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先行奖”,公众安全感全省第一。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发扬光大,江海特色文化魅力进一步彰显,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各位代表,在“十二五”的发展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科学发展,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着不让稳增长,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始终坚持抢抓机遇、增创优势,用足用好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效应,集聚新人才、壮大新产业、拓展新空间、建设新城市、构建新体制,培育体现区位特点、功能特色的新优势,全力提升发展竞争力;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问题导向推进改革,旗帜鲜明鼓励创新,对标找差明目标、定举措,主动作为想在先、干在前,积极营造敢于突破、敢于争先的发展氛围;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统筹协调,紧扣南通实际,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创造彰显时代特征、顺应群众期盼的发展业绩。

各位代表,“十二五”发展成就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全市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通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以及部省驻通单位,向关心和支持南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向为南通发展付出心血的历任领导,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十二五”的实践也使我们清醒看到发展中的问题。经济转型面临考验,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供给侧、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并存,创新驱动力不强,南通还处于爬坡过坎阶段。发展短板仍然突出,均量水平、产业层次和开放度还不够高,城乡二元结构仍较明显,资源环境约束更紧,居民增收渠道不宽。社会建设任重道远,一些领域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资源配置不够均衡,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任务艰巨,新旧矛盾交织,基层基础相对薄弱,一些领域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政府自身建设仍待加强,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长效机制仍需完善。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可持续性。

二、“十三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南通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也是“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通”的关键阶段。综观各方面形势,南通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创新转型的黄金发展期,有基础有条件在抢抓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中发展得好一些、快一点,在落实国家、省对南通发展定位中实现新的历史性跃升;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将持续,中等收入阶段考验更加集中。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奋力开拓各项工作新境界。根据《中共南通市委关于制定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现已发给各位代表,提请大会审议。

今后五年总体发展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坚持稳中求进,深入落实“五个迈上新台阶”重点任务和省委“八项工程”,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通,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南通篇章。

今后五年主要发展目标是:科教进步、经济强盛。经济总量、均量、质量同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于全省1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0%左右,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初步建成,科教、产业、人才更加紧密结合。百姓富裕、人民幸福。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成新一轮脱贫任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5万元、2.65万元,民生投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空间集约、环境优美。港产城深度融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户籍人口城镇化率65%左右,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舒适的生活空间、天蓝水秀的生态空间基本形成。社会文明、风气良好。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的素质全面提高,文化强市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成为江苏有影响力的思想文化和道德风尚建设高地。制度优化、活力增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以经济领域为重点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牢记“两个率先”光荣使命,全面贯彻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七大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科教强市、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绿色发展、国际化和全面开放、民生优先六大战略,力争提前实现两个“翻一番”,努力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水平更高、质量更优,在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迈向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构建富有特色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新格局。

(一)突出创新驱动,放大产业基础优势,加快构建提质、扩量、增效、升级相统一的平稳健康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制度、科技、文化等全方位创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和发挥先发优势引领发展,更好增强科技、人才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完善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整合资源链、实现价值链,推动发展在中高速增长中迈向中高端水平,努力打造创新型城市和经济强市,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的发展模式与经济体系。

(二)突出优江拓海,放大战略区位优势,加快构建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的集聚集约发展格局。抢抓国家推动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等机遇,发挥南通与上海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区位互补优势,突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以“多规合一”理念统筹全市域发展,以重大基础设施引领陆海空间调整,完善“五沿”生产力布局,努力打造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和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加快形成发展导向明确、主体功能清晰、要素充分集聚的空间体系。

(三)突出统筹协调,放大城市功能优势,加快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共同繁荣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化”同步发展、硬实力与软实力整体发展,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沪)苏通经济圈建设,凸显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努力打造协调型的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加快形成五级城乡空间体系和八个城乡发展一体化体系。

(四)突出绿色低碳,放大生态环境优势,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路子,坚持保护、建设、治理并重,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生态宜居宜业城市,加快形成以绿色低碳循环为导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发展体系。

(五)突出开放提升,放大载体平台优势,加快构建内外互动、深层融合的全方位开放发展格局。深度融入国家新一轮对内对外开放大布局,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载体和平台作用,深入实施“六外”并举,全面提升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水平,努力打造新一轮国际先进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基地、“一带一路”海上战略合作支点、长江经济带北翼桥头堡和全面开放合作城市,加快形成东西双向拓展、国际国内市场联动的资源要素配置体系。

(六)突出民生优先,放大共建共享优势,加快构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格局。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紧紧围绕民生“七个更”,科学作出制度安排,深入推进社会建设,让广大群众对发展有更多的获得感,努力打造让市民自豪、人人向往、近悦远来的幸福城市,加快形成与全体人民共同发展相适应的社会进步体系。

各位代表,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上下持续付出、埋头苦干,“强富美高”新南通一定能展现出现实的模样,南通人民的梦想一定是可以实现的!

三、2023年主要工作

2023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南通推进结构性改革、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我们将根据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更好适应、引领新常态,认真落实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突出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确保“十三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进出口总额保持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以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6%;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

工作中,按照“十个更加注重”的要求,着重抓好十方面:

(一)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产业新体系,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稳定增长。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完善政策措施,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主导产业。推动船舶及重装备等六大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提升技术、质量、品牌和标准化水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9%。打造绿色、智慧建筑骨干企业和产业化基地。运用技术、市场、经济等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3+4”重点领域,突破海洋工程、航天航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行业,新兴产业产值超过5000亿元。围绕集成电路、医学组织工程等成长性领域,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为重点,推广定制化生产、柔性化制造、个性化服务模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抓好集聚区建设、项目推进、楼宇经济、企业培育,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省级以上物流企业和特色园区,创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壮大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

推动传统增长点与新兴增长点相互促进。坚持“互联网+”与“+互联网”并举,大力变革生产方式、服务模式。推广智能制造。实施企业互联网化提升、制造装备升级计划,发展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创建“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30家以上。提高船舶、机械等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壮大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产业。发展网络经济。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宽带ip城域网出口带宽达2500g。支持依托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和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建设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服务外包、动漫衍生等互联网产业园区,做大一批本土互联网企业。培育平台经济。建设互联网信息、交易、媒体、支付等服务平台,完善大宗商品交易、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专业化平台,打造平台经济集聚区。

推动需求与供给协同发力。保持有效投入强度。实施总投资5050亿元的160个市级重大项目,推动产业改造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等各类投资共同发力。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引导作用,带动各类资本参与重点领域投资。稳定和扩大出口。落实出口退税、进出口降费等措施,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形成新的外贸增量。发展服务贸易、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壮大线上线下互动消费,发展快递业和消费金融,促进居民商业消费。提升旅游服务,丰富旅游产品,打造新兴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智慧南通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教育、医疗、交通等29个智慧应用项目。培育健康、养老等消费热点,稳定房地产市场和消费。

(二)完善区域特色创新体系。聚焦实施《中国制造2025南通纲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全力打造江苏特色创新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上海科创中心重要的产业化基地。

壮大创新创业主体。加快创新政策、资源、要素向“五自”企业集聚,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0家、产业产值超过6800亿元。支持企业建立“一站两院三中心”,新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46家。落实加计抵扣、加速折旧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完善创业担保贷款和减税降费等措施,建设创业基地,支持科技人员、大学生、农民工等各类主体创新创业。整合创新项目、技术、人才、载体、资本等要素,培育一批优秀“创客”。

促进创新集聚集群发展。推动创新载体提升。对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增强南通高新区、市北高新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端载体引领创新的能力。推动省级高新区功能开发,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加快创新公共平台建设。整合财政资金支持种子产业发展,打造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平台和一批开放式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支持“四众”空间发展。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众创空间全覆盖,打造市级示范性众创空间,建设众包、众筹、众扶等平台。

建设创新人才高地。突出领军人才和团队,实施新一轮产业人才发展计划和“江海英才”计划,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0名、省“双创”人才30名。推动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新增高技能人才2万人。健全服务体系,完善创业激励、分类评价等机制,为各类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

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创新研发、技术转移机构,推动更多重大科技成果和合作项目在通产业化。发挥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继续发行“通创币”,大力引进创投和天使投资机构。深化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市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三)强化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开发。突出提升资源利用整体效益,打造沿江产业技术创新带、沿海创新创业走廊。

优化发展布局。深化沿江沿海规划“一张图”研究,完善港口运营管理机制,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沿江港区、岸线资源整合力度。以实施长江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为契机,加快通海港区、如皋港区建设。促进沿海洋口、通州湾、吕四三大港区错位发展,推进深水航道、码头泊位建设。有序实施海门港等8个作业区开发。以沿海前沿区域重点镇为依托,推进12个功能区建设,打造沿海特色产业带、城镇带和风光带。高标准建设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加大优质产业项目招引力度,加快培育科教城等特色园区和平台。

建设枢纽城市。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推进一批公铁水、江海河联运工程。实施铁路西站综合枢纽、沪通铁路平东货场等项目。支持沪通铁路(沪通长江大桥)、宁启铁路二期加快建设,争取盐通客专早日开工,做好通苏嘉城际、北沿江高铁前期工作。推进海启高速建设,开工建设锡通高速北连接线。开展长江口北支航道前期研究。实施兴东机场改扩建工程。

发展海洋经济。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推进开发性金融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争创省级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园区,海洋生产总值达1850亿元。做深做精沿海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综合能源特色产业链,培育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壮大滨海旅游业,打造集水产品加工、交易、物流、休闲等于一体的渔港经济区。科学围垦和利用滩涂,创建省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

(四)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强化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把握关键环节,加快把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

着力抓好以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为龙头的各级改革试点。创新陆海资源配置,编制实施陆海统筹发展土地利用规划,推进陆海空间置换和同一乡镇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等试点,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加强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探索陆海资源统一交易。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施“一窗受理”和多图、多评联审等制度。稳步推进部门内部、跨部门跨行业和区域性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放大市场采购贸易效应,加快内外贸一体化。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财税、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放大财政政策激励效应。推广中关村等政策,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强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建设市级专业金融集聚区。力争上市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超100家,支持发展股权和债券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深化离岸金融、跨境结算、个人境外投资、跨国公司资金集中运营等试点,鼓励发展融资租赁、融资担保。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优化政府性债务结构。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提升商品市场功能,发展土地、产权、金融、人才等重点市场,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

大力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释放民营经济活力。鼓励民营资本依法进入基础设施、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资产证券化、股权多元化、投资市场化,推进市属国有企业功能性重组、资产经营公司实体化改造,提高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水平。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实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采取改革、财税、金融、价格等手段,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提高竞争力。

(五)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国际化,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深入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加大走出去力度。突出东盟、中南亚、非洲、中东欧等区域,拓展境外投资贸易和综合开发空间。积极参与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推优势行业加快走出去,打造一批示范性境外园区(基地)。增强中奥、中意等国际合作园区功能。提升引进来质量。加大基地、园区和产业链招商力度,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5亿美元,新引进亿元以上市外民资项目120个。大力招引新产业、新业态和功能性机构,提高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利用外资比重。推进一体化发展。突出长江经济带沿线重点城市,深化港口、产业分工与协作。发挥开发园区、口岸平台作用,增强物流、中转、贸易功能,提升服务长江流域能力。

强化配套服务上海,增创开放新优势。以南通综保区为龙头,加快复制上海自贸区体制机制创新经验,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完善投资贸易“单一窗口”,加快通关监管制度创新,推广金融和服务业改革开放新举措,推动与上海港口、机场开展实质性合作。增强苏通、锡通园区和市北高新等跨江合作园区承载能力,积极承接上海、苏南优质产业转移。

加强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快功能开发提升。推动国家级开发园区创新发展,提升承接信息、服务贸易、总部经济等高端业态的能力。促进省级开发园区特色发展,创建一批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园区、创新型园区、知识产权园区,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园区提档升级。鼓励重点开发园区建设贸易创新、展示展销、金融服务等平台。加快电子口岸互联互通,拓展一类开放口岸功能。

(六)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推动农业现代化。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农民合作社综合社建设试点,新增“全托管”经营主体500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30家、龙头企业30家。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编制实施农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外向型农业,做大做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农业标准化、品牌化、专业化步伐。发展“一产接二连三”全产业链模式,建设一批现代农(渔)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休闲旅游农业精品景点。抓好“米袋子”和“菜篮子”,保障农产品供应。

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鼓励发展“互联网+”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及农产品众筹等生产营销模式,建设一批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七)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五大统筹”要求,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人口布局和发展格局。

强化中心城市龙头作用。完善发展体系。深化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市区“十张网”规划研究,构建“一核四片区”发展布局。统筹新城区繁荣、老城区更新,实施“五山”资源整合,提升濠河景区形象,加快观音山新城、星岛水岸等片区开发,增强城市核心区功能。完善南通开发区、苏通园区等南部片区产业布局和配套设施。加强以市北新城为主体的北部片区功能开发。推进以通州城区、南通高新区为依托的中部片区南进西拓。推动以通州湾示范区为重点的东部片区加快发展。提升服务功能。推进507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196亿元。拓展提升快速路网,实施42个骨干路网项目,以片区化理念推进支路网建设。深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推动公交优先发展。创建“海绵城市”,探索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健全水电气和信息等服务体系。优化居住环境。抓好新一轮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制定棚户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城中村、老小区综合改造和危房解危,强化小区物业管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建设一批道路绿化带和综合性公园、小游园,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规划创新。以“多规合一”的理念统筹城乡规划调整,做好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按照五级城乡空间体系,指导各地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镇村布局规划优化调整。提升城镇功能。支持5个县(市)强化片区发展、优化空间结构。推动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镇、市级以上中心镇以及一批特色镇加快产城融合步伐。

加强城镇和农村交通、水利、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拓展电力、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强化综合治理。加快城市综合管理、环境综合整治向镇街延伸,深化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水平。

创新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成本分担、公共服务等机制,促进农业转移等人口落户城镇。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审慎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改革试点,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

(八)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南通。坚持陆海生态环境统一管理,制定实施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蓝天行动,落实扬尘管控、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措施,pm2.5平均浓度降幅完成省下达任务。实施清水行动,开展新一轮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重点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加强海域综合利用管理以及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应急水源建设。实施绿地行动,抓好土壤、农业面源、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加大“两沿三园”绿化造林力度。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构建“六廊五圈多点”生态空间格局,提高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有效利用水平,依法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促进循环低碳发展。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实施一批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全面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创建生态园区。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强度双控管理,实施50个重点减排项目和一批节能技改项目,健全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深化重点行业和化工园区专项整治。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生态红线和水环境区域补偿政策,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完善环境治理政策,逐步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强化环保信用评级结果应用。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九)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以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为重点,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好环境。

繁荣江海特色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南通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进“诚信南通”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群。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定实施中心城区文化设施布局规划,推进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书香南通”建设。扶持文艺精品创作。支持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打造一批重点文化和体育产业园区(基地),鼓励发展文化交易平台和专业市场。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深入实施“七五”普法规划。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规范县(市)、镇、村三级社会治理服务平台运行。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健全社区减负长效机制,93%的城市社区、89%的农村社区达到省级和谐社区标准。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推动政社分开、政社合作、政社互评。强化基层民主建设,组织新一届村(居)委会选举。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依法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

保障公共安全。落实最严格的安全责任和管理制度,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创建食品安全城市。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国家安全和双拥、民族、宗教、档案、保密等工作。

(十)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认真贯彻就业优先和人口发展等战略,加大民生投入,办好十方面49项实事项目。

提高就业收入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新增就业8万人。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推进城乡低保一体化。着力缓解相对贫困,强化精准扶贫,防止因病返贫问题。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提升大病统筹水平,深化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和城乡统筹,健全可持续的筹资机制、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实现市区动迁异地安置“先建后征”。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红十字、残疾人等事业。

扩大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推进教育现代化。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加快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项目。办好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现代学徒制等国家改革试点。放大体教结合优势,抓好足球改革发展。打造健康南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完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各级医疗服务机构能力,加快市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加强医联体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下沉,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强化全科医生培养,优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结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孩政策。推动养老服务格局向“9064”转变,促进医养融合对接,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33张。做好妇女、儿童、青少年、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四、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时刻把责任扛在肩上、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忠诚干净担当记在心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务效能、规范行政行为,扎实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一)创新治理模式。着力构建适应供给侧改革的“放、管、服”体系。深化简政放权,全面落实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等领域“五个再砍掉一批”的要求,最大限度下放便民利民、基层亟需且能够承接的事项。坚持宽进严管,完善“3+n”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健全“双随机”等监管机制。持续优化服务,提升“12345”政府公共服务、基层便民服务平台功能,推广网上办理、代办代理、上门服务等方式,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等制度。

(二)增强执行能力。坚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突破、勤于落实,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既鲜明支持主动作为,又严肃查处为官不为。完善重点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和政府系统“创新奖”评选办法,加强绩效管理,营造鼓励首创、宽容失误的浓厚氛围。健全大督查格局和行政问责机制,加强专项督查,探索开展重大政策及工作落实第三方评估。

(三)深化依法行政。落实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任务,稳步推进地方立法,规范制订政府规章。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严格落实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和跟踪反馈、责任追究等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重视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深化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

(四)加强廉政建设。突出从严从实治政,认真贯彻中国******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厉行勤俭节约,发扬艰苦奋斗作风。严格“三资”监管,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全面落实“两个责任”,健全政府系统惩防体系,严肃查处****案件。加强新常态下公务员教育管理,努力建设一支大局意识强、国际视野宽、工作作风实的队伍。

各位代表,新一轮发展的美好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凝心聚力,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篇三 福建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2023年福建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

2023年福建省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福建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要点解读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和“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202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和省委九届十四次、十五次全会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2.59万亿元,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4143亿元、增长8.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44亿元、增长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6万亿元,增长17.5%;外贸出口6983亿元、增长0.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6.8亿美元、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60元,工作总结增长8.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0元,增长9.5%;城镇登记失业率3.66%;人口自然增长率7.8‰;年度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千方百计稳增长,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促进工业创新转型稳定增长、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扶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开展“三比一看”,落实“一月一协调、一季一督查”推进机制,巩固经济基本面。扩大有效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完成投资7587亿元,在建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16亿元,7大重点领域完成投资比年度计划增加700亿元以上。增强消费拉动,信息消费增长18%,旅游总收入增长16%,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40%,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培育。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2.1%,企业直接融资2920亿元,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二)加大力度调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着力优化存量、心得体会创造增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0.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2%,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5.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4%。注重技改提升,全省技改投资4550亿元、增长18%,“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有力推进,泉州成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地方试点。注重优选龙头项目,京东方面板、联芯国际集成电路、高世代面板等重大产业龙头项目落地建设,有效带动了产业集聚。注重搭建平台,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实施,专利授权量增长62.8%,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48家,第十三届“6·18”对接合同项目5742项、总投资1488亿元,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获批建设。

(三)惠农富农强基础,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7%,粮食总产量661万吨。“一区两园”建成现代农业项目300个,新建各类温室大棚11.5万亩、千亩以上设施农业基地30个。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184亿元,带动357万农户增收。构建“三位一体”扶贫工作格局,实施精准扶贫,深化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扶贫开发宁德模式持续实施,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造福工程”危房改造4.8万户,20万人实现脱贫。

(四)创新机制添活力,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三张清单”公布运行,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到314项,省级核准的企业投资事项保留30项,全省80%以上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预审或办理。省直部门数据、信息中心实现整合,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实施“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省新登记企业数增长27.3%。放宽市场准入,民间投资增长17.2%,民营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7.3%。开展股权多元化改革试点,范文写作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财政资金分配方式,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试点范围,设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项目23个,引入社会资本239亿元。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开通运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任务基本完成。

(五)扩大开放增优势,发展空间有效拓展。自贸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186项重点试验任务已实施139项,126项创新举措中49项为全国首创,新业态加快培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步伐加快,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5%,新增对外投资增长2.7倍,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在福州上线运营,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落户厦门。闽台交流合作持续深化,闽台贸易额695亿元,实际利用台资13.1亿美元、增长10.3%。第七届海峡论坛取得新成效。向金门供水工程开工建设。台胞往来大陆实现免签注,大陆首张电子台胞证在福州签发,龙岩成为我省第5个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平潭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环境营造等方面迈出新步伐。闽港闽澳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侨务和外事工作服务发展的能力继续提升。完善外贸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政策,范文内容地图加强出口信保服务,在全国率先实现关检合作“三个一”通关模式全覆盖,外贸进出口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六)城乡统筹促协调,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福州、厦门、平潭建立积分落户制度,全面放开其他地区落户限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开展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厦门等市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实施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总体规划,厦漳泉通信资费实现同城化。莆田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永安、邵武新增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15个小城市培育试点取得新进展。新一轮“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有效实施,城市景观整治、“五千”工程顺利推进,“两违”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七)持之以恒抓环保,生态优势进一步凸显。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启动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12条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为优,ⅰ-ⅲ类水质占比为94%。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工业污染源治理,强化城市道路、施工等扬尘综合整治,九市一区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厦门、福州在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分别居第2位、第6位。漳州市区2023家胶合板污染企业全面整治到位。南平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通过年度考核。推进“四绿”工程,造林绿化166.8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60万亩。

(八)发展成果惠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投资244亿元的21件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217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提高到85元,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380元,新农合的重大疾病保障病种达22类。新增公办幼儿园100所、学位3万个,新增达标高中13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加快建设。新增4所应用技术类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8%。国家综合医改试点省工作全面启动,三明“三医”联动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实施药品、耗材零差率改革,新增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410张。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首届海丝博览会、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成功举办。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持续发展,老龄、老体协、老年教育、残疾人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清剿火患”战役持续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有效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有效应对“苏迪罗”等强台风和暴雨袭击,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驻闽部队在平安建设、生态建设、重点建设、抢险救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龙岩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取得实效。援藏援疆援宁工作扎实推进。

(九)“三严三实”重行动,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酷猫写作范文网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反对“四风”、改进作风。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社会监督,全年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794件、省政协提案905件,办结率均为100%,省政协常委会议专题协商建议案有效落实。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8件,制定省政府规章20件。全省政府系统“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下降11.1%。强化“马上就办”,整治“庸懒散拖”,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深化。政府与法院、检察院、工会联系机制不断完善。权力运行网上公开持续推进,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加大,反腐倡廉工作进一步加强。

2023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胜利实现。“十二五”时期是福建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并取得重要发展成就的五年,习****总书记多次就福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亲临福建考察指导,提出了“四个切实”的重要要求,殷切希望我们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中央作出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支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热门思想汇报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福州新区,福建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过去的五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净增超万亿元、年均增长10.7%,人均生产总值10920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比2023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共达7.85万亿元,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用。

过去的五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均突破万亿元。产值超500亿元产业集群从6个增加到15个,其中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从1个增加到9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2.5%提高到15.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7.4%提高到9.2%。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森林覆盖率从63.1%提高到65.95%。

过去的五年,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铁路营运里程新增1168公里、总里程超过3300公里,其中快速铁路营运里程新增1066公里、个人简历总里程超过15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新增1.35万公里、总里程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新增2600公里、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实现市市通动车、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港口货物年吞吐量突破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300万标箱,机场旅客吞吐量从2230万人次增加到3800万人次。电力装机总容量净增1450万千瓦,电网改造提升取得新成效。

过去的五年,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每年都超过7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9%、12.8%,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2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15万人。“双高普九”全面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全省人民奋力拼搏及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和央企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面临的不少困难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实体经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困难较大,稳增长任务艰巨;产业结构不够优、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偏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够强,山海、城乡发展差距较大,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节能减排面临新挑战,畜禽养殖污染尚未根本遏制,ⅰ、ⅱ类水质比重下降;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防灾减灾、防洪排涝、停车场所、地下管网等设施比较薄弱,城市交通拥堵突出,教育、科技、卫生等发展还较滞后,群众的一些迫切需求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公共安全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隐患;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办事难”给基层和群众带来烦恼,一些公务人员不作为、乱作为,少数人甚至违纪违法,造成恶劣影响。对此,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坚决克服弊端,加快补齐短板,立项挂牌办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实施“十三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根据《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到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超过58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33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提前实现比2023年翻一番。

“十三五”时期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着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认真落实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以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为目标,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一)着力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人才优先战略和质量强省战略,“十三五”时期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以先进技术装备为支撑,以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手段,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为重点,推动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的广泛应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产业新体系,到2023年,电子、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和海洋经济产值均超万亿元,旅游、物流、金融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培育新一批千亿产业集群,互联网经济规模实现倍增,7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年产值均超千亿元。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着力协调发展,促进整体均衡。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优化新型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23年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48%和67%左右。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实行全域规划,优化建设布局,不断提高交通、能源、水利、环保、商贸、信息、海洋、气象、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统筹山海协调发展,继续念好“山海经”,推进沿海地区经济与山区生态、经济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弘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倾力支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水库库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到2023年现行国定扶贫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3年现行省定扶贫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着力绿色发展,实现循环低碳。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严守生态红线,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单位gdp能耗保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倡导文明、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全国首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好的美丽福建。

(四)着力开放发展,深化合作共赢。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培育新型业态和功能,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着眼建设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域、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大力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更好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十三五”时期年均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外贸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推动闽台深度融合发展。发挥外事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汇聚侨心侨智侨力,提升闽港澳侨合作水平。

(五)着力共享发展,体现和谐公平。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增长长效机制,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升整体公共服务水平,健全覆盖城乡、延伸基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动更高质量就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公平,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打造健康福建。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样化养老服务,到2023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养老床位数超过35张。推进法治福建、平安福建、诚信福建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切实维护公共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三、2023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我们要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强动力、惠民生、防风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十三五”发展再上新台阶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5%,力争更快更好些,保持比全国高2个百分点左右的增幅;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外贸出口增长2.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落实节能减排降碳任务。

为实现以上目标,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注重从供给侧发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优化存量、提升增量,落实《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推动主导产业强龙头促配套,重点产业提质量创优势,新兴产业加速度上规模,大力推进“互联网+”,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开展制造业升级行动。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上下游配套,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突破技术含量高的上游环节,推动石油化工产业发展“高精特专”产品,推动机械装备产业扩大高端产能、提升低端产能。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4800亿元,抓好500项重点技改项目。推进智能制造试点和“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纺织服装、鞋业、食品、建材等行业实施“机器换工”,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与高科技嫁接、与设计联姻、与品牌联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改造提升工业园区,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创新示范工程,培育新的产业接续和支撑力量。推动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行业垂直电商平台和第三方电商,培育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互联网教育、个性化诊疗等新业态。推进物联网应用,着力发展车联网和智能家居等。加强“数字福建”建设应用,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和云服务。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加快充电桩(站)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打造海洋产业示范园区。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推动实施民参军、军转民重点项目。

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抓好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转变、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强大型物流园区、集散地和分拣中心建设,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融入生产企业供应链管理,鼓励发展快递业。支持金融业发展,推进区域金融改革创新,总结推广泉州、沙县、屏南等各具特色的金融改革创新经验,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债券融资,促进资产证券化。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产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实施旅游服务标准化工程,策划推介精品线路,强化旅游市场执法监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设立总规模60亿元的养老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多元市场主体举办养老服务机构,注重医养结合,全省养老机构超过1260家、养老床位达到16万张。推进家政服务业标准化、连锁化、职业化发展,打造家政服务示范企业。大力发展健康、体育、文化、教育培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业。

强化创新对提高供给质量的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激活创新主体。落实和完善鼓励创新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支持以企业为主承担重大科技专项等创新项目,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二是拓展创新平台。建设好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等国字号研究机构,加快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一批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新型众创空间。发展技术转移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支持申报国家科技示范市。三是完善创新机制。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机制。改革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推动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完善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研发团队。

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供给效率。落实好稳增长调结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帮扶力度。降低企业制度****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支持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稳妥推进优胜劣汰,多一些兼并重组,少一些破产清算,支持有市场、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焕发生机。支持企业开拓市场,鼓励创新营销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提高名特优新产品市场占有率。

(二)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增强对稳增长的拉动力

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把投资重点放在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上,加大项目策划、储备和对接力度,强化项目审批服务和要素保障。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300亿元,抓好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机场、港口、能源、水利、环保、信息通信等重大项目,加快公共停车设施、地下综合管廊、污水垃圾处理等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引导扩大产业投资,完成工业投资8300亿元。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融资体制,积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模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领域投资,有效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落实和完善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促进旅游、信息、汽车、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等消费。着力稳定住房消费,把房地产去库存摆在突出位置,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合理布局建设消费网点设施,改造提升城乡流通网络,完善质量安全标准,提高消费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发挥出口的促进作用。坚持“优出优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完善促进外贸发展政策,发挥境内外重点展会、出口信保等作用,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支持发展跨境电商,鼓励自主品牌扩大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支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培育服务外包重点企业和示范园区,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实施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支持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重要能源资源储备。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加快“单一窗口”建设,创新口岸查验机制,实现通关提速降费。

(三)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夯实“三农”发展基础

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严守耕地红线,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落实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650万吨以上。拓展粮食产销合作,加强粮库建设,确保粮食储备规模达到360万吨以上。

做大特色优势农业。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引导有机种植,集中力量打造7个特色优势产业。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平,支持发展设施农业项目。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拓展农村电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55万亩以上,发展节水灌溉面积70万亩。实施大水网规划,抓好长泰枋洋、罗源霍口等16座大中型水库和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等19个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加强水库、海堤除险加固。继续实施渔业防灾减灾“百千万工程”,推进20个二级渔港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土地经营权依法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年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引导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机制,积极发挥农科院所作用,加快农业“五新”推广应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强化森林经营,发展林下经济。稳步推进国有林场、供销社等改革发展。扩大村镇银行和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创新支农金融产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四)切实加强城市工作,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以人为核心,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城市。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短板,提高城市发展水平。一是强化规划。围绕“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注重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推广“多规合一”,优化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加强城市设计。依法管理、依法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规范建设。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彰显文化和生态特色,增强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实施宜居环境建设项目5000个,完成投资1500亿元以上。实施新一批市政提升“五千”工程,新建改造城区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燃气管网、城市道路、供水管网各1000公里以上。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全省在建地下综合管廊超过50公里,加快解决城市内涝和“马路拉链”问题。大力发展综合交通,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抓好地铁、城市道路、公交场站、公共停车泊位、休闲慢道等建设,新建公共停车泊位2万个以上,实施精细化交通管理,有效缓解交通拥堵。落实工程建设质量终身责任,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和绿色建筑发展。三是完善服务。坚持“为了人而管好城市”,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高城市管理服务的人性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抓好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构建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加强城市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城市管理手段向“科学精细”转变,推动管理方式向社会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转变,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优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布局。推进福州、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加强区内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衔接,促进城市功能配套和资源共享。做大做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推进漳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和宁德等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优化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位,强化综合承载能力。有序推进县城扩容提升,抓好不同类型的新型城镇化试点,深化小城镇改革发展。

持续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尊重农民意愿、方便生产生活,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守住历史风貌、乡土气息,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防止把农村建成城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保护,留住民俗风情,守住美丽乡村的精神文化地标。实施新一轮“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行动,创新村庄建设与治理模式,建设具有优美田园风光的新农村。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引导人口优先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拓宽住房保障渠道,把符合条件的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范围,鼓励开发区、产业园区统筹规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支持转移人口购房租房。

这篇内容讲的是关于发展、增长、建设、加快、产业、创新、推进、实施等方面的内容,觉得好就请(ctrl+d)收藏下。

篇四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工作报告全文

党内政治生活状况总体是好的,同时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下面是整理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工作报告全文,欢迎阅读参考!

【十八届六中全会工作报告全文】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6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党内政治生活是传统

要当做党建重要任务抓

会议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始终把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党的建设重要任务来抓,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为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生机活力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保证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完成中心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制定新形势下的准则

中央领导必须以身作则

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状况总体是好的,同时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综合分析,有必要制定一部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必须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党章党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作出示范。

修订《党内监督条例》

用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

会议认为,加强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贯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

只有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完善监督体系,才能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2003年颁布施行以来,对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随着形势任务发展变化,《条例》与新实践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显现出来。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强化党内监督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修订党内监督条例提供了重要遵循。

这几年,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两个责任”,严明党的纪律,积累了不少经验,为修订党内监督条例奠定了重要实践基础。修订工作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应抓紧抓好。

解读 为什么要修订《党内监督条例》?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任进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03年12月31日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来,该条例已经实施12年多,对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内监督,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形势发展,该条例已不能完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的实践需要。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强化党内监督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为修订党内监督条例提供了重要遵循。

另外,党的十八大重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惯例,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五中全会中央提出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六中全会讨论党建问题比较合适。”任进教授表示,在六中全会讨论《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全面从严治党符合逻辑的展开。

党内监督的主体和对象都是谁?

任进教授对《法制晚报》记者表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

各级党委领导党内监督工作,对党委常委、委员,同级纪委和党委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关以及相当级别的党组(党委)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对下一级党组织及其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进行监督。

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

监督的重点内容和形式是什么?

党内监督主要是监督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宪法、法律的遵守,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保障党员权利,选人用人工作中执行党和国家有关规定,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利益以及廉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情况。

任进教授表示,党内监督主要形式包括以下几种: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信访处理、巡视、谈话和诫勉、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舆论监督等。

其中巡视是近年来采用较多的方式,是党委按照有关规定对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的制度。

《党内监督条例》和其他党内法规有何区别?

任进教授说,即将修订的《党内监督条例》与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相统一,与《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以及刚刚实施的《问责条例》,都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对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党的历史使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全面规范党内监督制度的重要基础性法规,《党内监督条例》将明确此处的监督是党内监督,与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外部监督相适应。同时,《党内监督条例》与《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相衔接。

任进教授说,衔接之后,将形成完整的党内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不仅将坚持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权责一致等原则,也将体现纪法分开、纪在法前和正确运用监督执纪问责“四种形态”的要求。

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措施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部署,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转方式、调结构稳步推进,企业效益有所回升,金融市场总体平稳运行,城镇新增就业持续增加,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的风险隐患。当前,经济运行的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我们必须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压力为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

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通过实施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的组合政策,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走势,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会议强调,要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相机、灵活调控,把握好重点、节奏、力度,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宏观环境。要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措施,保证公共支出能力和力度,发挥财政资金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领域。要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合理增长,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有效化解金融风险隐患

要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要持续深化“放、管、服”和财税、金融、创新、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

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优胜劣汰和产业重组,提升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要采取正确方略和有效办法推进五大重点任务,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去库存和补短板的指向要同有序引导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工市民化有机结合起来,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

要坚持引导市场预期,提高政策质量和透明度,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特别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民间投资,改善企业微观环境,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

要发挥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篇五 贵州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要点解读(全文)(一)

2023年1月26日在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省长

陈敏尔作了贵州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是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中共贵州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坚持发展为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环境为重的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牢牢抓住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多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呈现新的亮点。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增速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9251亿元、人均4295美元,财政总收入213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42亿元,均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翻番目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76.4%。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开局。完成99项重大改革任务,实施9个国家级改革试点。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等改革效果明显,省级行政许可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分别比2023年减少69%和91%,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41%。开放型经济站在新起点。我省进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规划,与长江经济带各地海关实现通关一体化,与粤桂共建贵广高铁经济带。贵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贵安新区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20余家500强企业新落户贵州。贵阳、遵义、安顺和贵安新区实现通信同城化。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获批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功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和首次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赤水河、乌江流域12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取得实质性突破,森林保护“六个严禁”、环保“六个一律”举措作用明显。新兴产业培育迈出新步伐。与时俱进提出转型发展“五大新兴产业”,大数据、大健康等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电子信息、医药、建筑产业产值分别增长62%、15%和20.2%,旅游总收入增长22.2%。交通运输发展进入新时代。贵广客专通车,贵州进入“高铁时代”。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范文写作通高速公路县增至79个。通航机场实现9个市州全覆盖。民航进出港旅客突破1400万人次,增速排全国第1位。“三农”面貌发生新变化。农业增加值增速排全国第1位,粮食总产量创近五年新高,粮经作物面积比达41︰59。减少贫困人口170万人,农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势头强劲,“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农村面貌日益改观。所有这些,极大地提振了全省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汇聚了我省加快发展的正能量,传递了贵州蹄疾步稳的好声音。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狠抓运行调度和企业服务,稳定经济增长。启动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有效开展“双服务”大行动,出台促投资稳增长和支持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等政策措施。力求总量、速度、位次三类指标持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200亿元,增长10.8%,增速连续四年居全国前列。力促一产、二产、三产三次产业全面提升,农业增加值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4%。力推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协同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6%,范文内容地图增速排全国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9%,进出口总额增长30.5%。力抓能源资源、资金、劳动力三种要素有效保障,原煤产量1.85亿吨,发电量1677亿千瓦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超过1.5万亿元和1.2万亿元,直接融资突破1100亿元。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7万人,返乡就业62万人。力保财政、企业、居民三个收入同步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66亿元、增长13.3%,争取中央各项补助2300多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0.2%。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548元和6671元,增长9.6%和13.1%,增速排全国第4位和第1位。

(二)狠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向贵安新区、国家级经****和高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下放行政管理权限138项。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16项,按规定为纳税人减免税300多亿元。压缩行政经费5%用于教育“9+3”计划。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成投运。矿业权招拍挂出让制度全面推行。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启动实施。煤矿数量从上年1704处整合到808处。实体经济领域改革不断深入。注册资本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先照后证全面推行。工作总结启动实施省国资委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参与国企改革。出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重点领域清单。民营经济比重提高到46%。新增入规工业企业630户。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加快。安顺、都匀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11个县进行多规融合试点。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试点。农民合作社超过2.4万户。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和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达到15个。建立5000亩以上坝区耕地保护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机构。扶贫开发机制改革精准推进。取消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gdp考核。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积极推进“六个到村到户”。财税金融改革稳步实施。建立政府性债务分类管理制度。财政省直管县达到52个,税制改革营改增范围扩大。成立3家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扎实开展。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组建7个职业教育集团。扩大高校专业设置和科研管理自主权。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制定内陆开放型经济改革发展和旅游业转型发展意见,启动外资外贸、开发区等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进出口信用担保机制。社会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省内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全覆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覆盖率达到50%。心得体会单独两孩政策全面施行。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方案获批实施。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完成信访工作诉访分离改革。

(三)狠抓开放带动和创新驱动,增强动力活力。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瑞士、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成功举办生态文明论坛、酒博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和大数据招商等重大活动。双龙临空经济区启动建设,贵州电子口岸、遵义航空口岸开通运行,国家进口植物种苗指定入境口岸获批建设。引进省外到位资金6200多亿元。全力推进科技创新。被国家列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省,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筹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00多亿元,科技贡献率超过44%,全省人才总量达到320万人。

(四)狠抓新兴产业和骨干企业,推进提质转型。重点培育“五大新兴产业”。出台大数据、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建筑业、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等政策措施。贵阳·贵安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获批创建,热门思想汇报“云上贵州”系统平台上线运行,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基本建成。巩固提升“四个一体化”。制定实施“一企一策”工作方案,完成项目投资370亿元,13户企业开展电力直接交易。做特做优“五张名片”。促进酒烟产业提质增效,实施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五张名片”工业增加值增长22%。

(五)狠抓重大平台和重要通道,优化空间布局。把“5个100工程”作为主载体。完成投资4863亿元。产业园区新增企业2260户。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建成商品化种植基地796万亩。示范小城镇开工建成一批综合配套项目。城市综合体投入使用43个。新增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把贵安新区作为新高地。出台创新贵安新区管理体制、支持贵安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骨干路网基本建成,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500多亿元。把重要通道作为强引擎。铁路营业里程超过2490公里。开工环贵州高速公路南部三州段。出省铁路、高速公路通道增至21个。乌江渡-龚滩、三板溪库区航运工程建成通航。龙洞堡机场1号航站楼、铜仁机场改扩建工程完成,仁怀机场获批建设,新开加密航线48条。

(六)狠抓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酷猫写作范文网扩大投资规模。组织多次项目建设观摩,开工和建成一批重大项目,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万亿元,民间投资6240多亿元。黔中水利枢纽一期主体工程和滋黔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建设,马岭、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获批立项,开工骨干水源工程40座。启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新增通信光缆1.6万公里,4g网络实现乡镇全覆盖。开工建设碧江、舟溪、贵阳西500千伏变电站。

(七)狠抓新型城镇和美丽乡村,推动城乡统筹。制定加快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着力培育黔中城市群,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贵阳轻轨1号线全面开工。城镇化率达到40.01%,提高幅度排全国第1位。县域经济比重提高到68%。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强化省级统筹、市州协调和县乡主体作用,“六个小康”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完成投资400多亿元。

(八)狠抓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强音,推进“12件环保实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贵阳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提高9.8个百分点,贵阳、遵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验收。淘汰落后产能729万吨,建成126个重点减排工程。启动实施县乡村造林绿化三年规划,营造林454万亩,治理石漠化105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

这篇内容涉及到改革、增长、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实施、企业等方面,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ctrl+d)收藏。

篇六 烟台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2023年烟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

2023年烟台市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烟台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要点解读、2023年的两会政府报告小编正在加紧时间编辑,稍后发布,下面是2023年可先对比查看

“十二五”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砥砺奋进的五年,也是成就辉煌的五。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在中共烟台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各项决策部署,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安排的30项主要指标中,有12项约束性指标和16项预期性指标超额完成,2项预期性指标接近目标值,“十二五”胜利收官。

过去的五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三个明显高于”,发展质量效益达到新水平。五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始终明显高于全国、全省和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平均水平。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连续突破5000亿元、6000亿元热门思想汇报,2023年达到6446.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是“十一五”末的1.6倍、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跨过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2023年达到542.7亿元,年均增长17.9%。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4667.1亿元和2679.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5%和13.9%。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三次产业之比由2023年的7.7:58.9:33.4调整为6.8:51.6:41.6。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海上粮仓”建设全面启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打造了东方海洋、鲁花、龙大、民和牧业、双塔食品等一批知名品牌、放心品牌,全市农产品出口占到全国的1/20。工业实力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年均分别增长10.9%、9.1%和8.8%,2023年分别达到15351亿元、1460亿元和110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由12家增到16家,形成了汽车制造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是全省唯一连续10年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市。万华工业园、张裕国际葡萄酒城、上汽通用东岳新车型等重大项目建设投运,富士康(烟台)工业园、南山集团、招金集团、中集来福士、杰瑞集团、绿叶集团等骨干企业纷纷进军新领域。服务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金融、物流、旅游、养老、文化、体育等产业蓬勃发展,万达广场、中粮大悦城等商贸综合体建成投用。华海财险组建运营,恒丰银行资产突破万亿元,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030亿元和4470亿元。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2.4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20亿元,国内首艘全资自主经营管理的邮轮“中华泰山”号顺利运营。引进20多个大型养老项目,成为全国养老服务产业试点市。新认定山东名牌产品242个、服务名牌87个,一批烟台企业、烟台产品正以崭新面貌闪亮中国、走向世界。

过去的五年,全市改革开放创新实现“三个纵深推进”,发展动能开始出现新转换。各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实施国家、省改革试点106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49.8%、行政权力事项压减48.7%,国企、农村、医药卫生、教育、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以及财政、科技、文化、价格等领域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农信社银行化改革提前完成。对外开放纵深推进,累计使用外资80.5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6倍,新增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5家、项目24个,总数分别达到94家和138个。2023年进出口总额493.9亿美元。新缔结7个国际友好城市,总数达到24个。创新驱动纵深推进,引进了3个国家级科研院所,范文写作新增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1家,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46家,申请发明专利1.8万件,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9项,引进人才15.5万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烟台开发区综合实力稳居全国219个国家级开发区第6位,保税港区进出口规模上升到全国14个保税港区第1位,烟台高新区、招远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昆嵛山保护区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东部新区拉开发展框架,5个省级开发区进入全省30强。

过去的五年,全市基础设施、城乡面貌、生态环境实现“三个较大改善”,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突破。基础设施实现较大改善,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通车运行,烟台蓬莱国际机场建成通航,胶东调水工程贯通通水,龙烟铁路开工建设,烟台港西港区40万吨矿石码头等一批港口工程建成投运,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到3.3亿吨,稳居国内十大沿海港口之列。丁字湾跨海大桥、长岛南北长山大桥竣工通车,蓬莱至长岛实现跨海供水。海阳核电一期顺利推进,华电莱州电厂一期投入运营。新建成4条高速公路,新增农村公路4224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8万公里。城乡面貌实现较大改善,城镇化率由55.3%提升到60.4%。《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23-2023年)》获国务院批复。市区城建投入1500多亿元,实施了白石等10多个区片改造和700多个重点项目,建成区面积由265平方公里扩展到316平方公里。

全市新建扩建生活垃圾发电项目5个、污水处理厂7座,新增集中供热面积851万平方米、天然气用户42万户。15个镇成为全国重点镇。酷猫写作范文网建成新型社区346个,改造农房30.8万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生活垃圾一体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对16座大中型和321座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生态环境实现较大改善,重点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稳定在85%以上,门楼水库总氮浓度均值下降40%以上。造林绿化116万亩,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空气质量稳居全省第二位。

过去的五年,全市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综治维稳实现“三个巩固提升”,社会和谐水平达到新高度。社会事业持续巩固提升,新建扩建学校、幼儿园617所,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验收。新增医疗卫生机构236所。全社会累计爱心捐款15.3亿元,救助困难群众268万人次。深入挖掘胶东红色文化,圆满承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市。烟台籍运动员在重大赛事中屡创佳绩。民生保障持续巩固提升,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907元、15540元,年均分别增长10.6%和12.8%。五年新增城镇就业88.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5%以内。整合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各项社会保障待遇稳步提高。创设了“89000”民生服务平台。筹建保障房2.7万套,改造棚户区7.66万户。综治维稳持续巩固提升,心得体会信访工作扎实有效,安全生产、食药安全、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法德共进”经验在全省推广。人口计生工作保持先进水平。对口支援西藏、新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双拥共建工作深入开展。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事业健康发展,统计、史志、档案、仲裁、机关事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和气象、地震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2023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我们承接长期积淀的良好基础,围绕实现年度和五年的“双目标”,坚持工作重心下移,脚踏实地推进各项工作。着力强化稳增长措施。出台经济转型升级10条、稳外贸16条、工业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进设立了城镇化、健康养老等34支规模达340亿元的各类基金。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7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7%,实际使用外资增长8.3%,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3.8%,进出口总额占全省1/5以上。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范文内容地图按领先型、支柱型、追赶型、成长型、转移型“五种类型”引导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扶持发展系统重要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1.1%,工业36个行业大类中有29个增加值增长,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11.5%。新增上市公司4家,总数达到38家,居全省首位,另有2家已通过审核即将上市,75家企业在“新三板”或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成功组建海洋产权交易中心。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35.8%。获批国家应急产业基地和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着力营造开放新优势。中韩(烟台)产业园成为中韩自贸协定框架下中韩两国共建产业园区,与韩中(新万金)产业园建立“两国双园”合作模式,对韩贸易110.8亿美元、占全省1/3以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部建立经贸往来,全市境外实际投资增长37%。成功举办东亚经济交流推进机构第五届总会。着力加强涉企服务。建立“三清单一平台”,砍掉了一批办事关卡,完善企业联系人制度和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推广自贸区可复制政策,集中解决要素保障等六个方面问题,取消、停征、免征、降低8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2.5亿元,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97.3%,其中企业增长66.8%。着力办好惠民实事。12件为民服务实事全部完成。4.3万人实现脱贫。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和8.9%。市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4天,比上年增加24天。我市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烟台格罗宁根大学在中荷两国元首见证下签署办学协议。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面对深刻变化的经济形势,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属不易,创造的财富影响深远,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走过“十二五”,我们深切感到,正是坚持理念上与时俱进、目标上高点定位、措施上大胆探索,才引领了烟台经济行稳致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从抓“速度机遇”到抓“转型机遇”,确立了率先走在前列的战略定位,明确了“六抓六促”“六个持续”的工作思路,工作指导的重大转变激发了烟台发展新动力。个人简历全市生产总值上升到全国城市第20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上升到第9位。走过“十二五”,我们深切感到,正是在机遇面前积极作为、在挑战面前直面应对、在困难面前矢志不移,才实现了烟台经济破难前进。抢抓“蓝黄”两区建设、扩大内需等重要机遇,启动了一批重大项目,拉开了“一极领先、多极崛起”格局。特别是面对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变挑战压力为转型升级动力,倒逼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走过“十二五”,我们深切感到,正是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的纵深推进、创新的持续突破,才聚集起支撑烟台发展的正能量。着眼解决长期矛盾和困难的综合改革增强了动力与活力,推进产业、市场、企业、园区、城市“五个国际化”提升了开放型经济水平,各个领域的创新举措和成功实践培育出发展的新动能。走过“十二五”,我们深切感到,正是攻坚克难的魄力、坚韧不拔的毅力、工作总结众志成城的合力,才成就了烟台重点工作的新突破。全市上下万众一心,共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合力维护发展大局,取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六连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结束了烟台无动车、无专属民用机场、无客水的历史,第三届亚沙会向世界展示了烟台风采。走过“十二五”,我们深切感到,正是保持了执政为民的理念、改善民生的担当、为民谋利的执着,才提升了烟台人民的幸福指数。坚持每年兴办一批为民服务实事,每年提高民生保障标准,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上升到77.2%,烟台幸福指数在多家专业机构评价中居全国前列。走过“十二五”,我们深切感到,正是践行群众路线、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持续改进作风,才促进了干部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政府系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持续强党建、转作风、抓纪律、反****。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决策程序和行政行为更加规范。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累计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522件、政协提案2501件。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规律性认识,必将成为推动新一轮发展的宝贵财富。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市取得的每项成绩,都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烟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向中央省属驻烟单位,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关心支持烟台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成就巨大,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新旧动能正在转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任务艰巨繁重;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创新驱动动力不足,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改革进入攻坚期,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亟待破除;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刚性支出持续增加;公共服务与群众期望仍有一定差距,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安全生产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执政为民的服务意识、依法行政的法治观念需要强化,在一些领域还存在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问题。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逐一化解矛盾、突破难题,为更好更快发展扫清障碍、铺路搭桥。

篇七 潮州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2023年潮州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

2023年潮州市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潮州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要点解读

2023年暂无公布,下面是2023年仅供参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振兴粤东西北各项决策部署,谋划推进“一中心三片区”建设,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决胜“十三五”、决战2023年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制订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着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全市呈现经济增长较快、质量提升、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一是增长呈稳定性。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910.1亿元,比上年增长8.3%,年均增长10.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年均增长15.2%;税收总收入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4%,年均增长8.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万元,比上年增长10.3%,工作总结年均增长12.8%。二是增长呈协调性。区域发展能力提升,投资、出口、消费均衡增长。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91.9亿元,年均增长19.7%,五年累计达到138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94倍;出口总值27.6亿美元,年均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3.1亿元,年均增长13.4%。三是增长呈持续性。基础建设对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41亿元。其中: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07亿元,厦深铁路建成通车,一大批省道改造项目和潮州港亚太通用码头一期工程、潮州港进港公路建成,潮惠、宁莞、大潮高速潮州段动工建设,潮州大桥、韩江东西溪大桥等项目加快推进,新改建县乡公路190公里、通村公路1245公里,立体化交通路网逐步形成;电网建设完成投资26.8亿元,新改建了一批电网重点工程,供电保障能力有效提升;信息化建设完成投资48亿元,信息网络体系更加完善;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5亿元,沟尾溪、内洋南总干、河内湖三大涝区整治工程扎实推进,引韩济枫应急工程及一批农村水系连通工程完工投用。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五年。我们坚持创新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7.3:53.6:39.1。一是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及“菜篮子”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和流通组织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增强,粮食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单丛茶、铁皮石斛、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凤凰单丛乌龙茶资源利用和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省科技奖一等奖。二是工业发展水平提升。陶瓷、服装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临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增上市公司5家,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37家。创新驱动及品牌标准战略有效实施,构建了中山-潮州“市、区、镇、企”四级创新联盟,建成一批质检机构、研发中心、专业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省第10位,我市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1.2亿元,增长7.8%,年均增长16.2%。三是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全市旅游规划启动修编,古城文化旅游区建设成效明显,引客入潮效果良好,2023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9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1.6亿元。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成立运营,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合作平台有效搭建,饶平成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76亿元、贷款余额36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7.2%、3.3%,年均增长10.5%和10.9%。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五年。我们坚持改革开放,范文写作以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束缚,以扩大开放增创发展优势。一是重点改革稳步开展。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旅游、环保、燃气等领域改革扎实推进,中小学招生考试、公共交通体制、公务用车制度等改革有效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三资”交易平台建设、涉农矛盾化解等农村综合改革积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商事制度改革有效开展,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活力持续迸发。二是平台建设扎实推进。闽粤经济合作区核心区加紧建设,已动工项目17个。凤泉湖高新区建设进展顺利,引进项目65个、总投资140多亿元,动工项目41个。潮州新区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完成,粤东西北股权发展基金落地实施,韩东新城征地拆迁工作有效推进,51个重点项目布点实施。潮安高铁新城规划建设加快,东山湖现代产业园发展势头良好。三是开放格局更加全面。区域交流合作有新突破,与厦门市和美国旧金山市等建立友城关系,融入珠三角、海西经济区步伐加快,对接港澳能力增强,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积极开展,驻泰国经贸代表处正式挂牌运作。中山-潮州对口帮扶工作扎实有效,汕潮揭同城化稳步推进。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五年。我们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是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一中心三片区”建设扎实推进,“八网+产业”规划建设启动实施。部分县区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潮安实现撤县设区,市区面积从152.5平方公里扩大至1414平方公里。二是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新一轮绿化潮州大行动深入开展,海洋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保护,矿产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强化,违法违规用地受到严厉打击。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2.65%,建成绿道31.4公里。节能减排措施全面落实,重点污染物防治力度加大,农村生活垃圾“一镇一站、一村一点”处理设施全面完成。三是宜居环境进一步提升。“三治”行动深入实施,宜居城乡建设扎实开展,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有效推进,创建省级宜居社区8个、示范村8个、示范镇3个。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社会事业明显进步的五年。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更加普遍、更加充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民生福祉得到改善。积极就业政策有效实施,城镇新增就业、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险待遇大幅度提高。慈善福利事业有效开展,底线民生保障有力,扶贫开发任务全面完成。住房解困工作扎实推进,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14723户,城镇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7489套。二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个人简历全社会尊师重学氛围浓烈,教育创强创均工作成效明显,教育强镇、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覆盖率100%,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弘扬,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5项、传承人16人、传承基地2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4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计生政策有效落实,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省下达年度指标之内。三是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平安潮州”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受到严厉打击。群体性事件得到妥善处置,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健全,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水平稳步提升,连续五年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和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与此同时,人事、审计、统计、法制、贸促、物价、粮食、打私、打假、人防、气象、防震、地方志、档案、对台、拥军优抚、民兵预备役、老龄、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在经济社会取得新发展的同时,法治政府建设继续加强。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99件、政协提案402件。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推进,市级机构改革全面完成,网上办事大厅拓展完善。范文内容地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政务公开、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网络问政、纠风工作力度加大,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受到严肃查处。

刚刚过去的2023年,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备战“十三五”的各项谋划,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谋划潮州发展新格局。继续紧抓交通扩网提速、园区扩能增效、城市扩容提质“三大抓手”,厦深高铁潮汕站规划升级为粤东区域中心枢纽站;编制全域规划,谋划“八网+产业”发展,启动闽粤经济合作区和高铁新城建设,推进韩东新城和凤泉湖高新区发展,“一中心三片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二是增强加快发展新动力。开展八场次境内外招商引资活动,加强与大唐集团、省交通集团等央企、省国企合作,积极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获得省七大银行综合授信708亿元,成功举办潮州婚纱晚礼服时尚周,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是创造社会建设新成果。深入推进以抓“三治”、清“三资”、治“三乱”的“三大整治”,开展“文明镇街、文明村居”创建活动,抓好凤凰洲、瓷泥厂、交通秩序等综合整治,推动“平安潮州”建设取得新突破,成为粤东最安全城市;设立潮州公益文化基金、韩愈教育发展基金、绿色生态发展公益基金,成功举办第六届粤东侨博会,心得体会创造了抗击登革热疫情的地方范例,申获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市和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四是提升政府工作新水平。启动基层工作推进月活动,建立政府顾问制度,举办政府顾问决策咨询年会,下放市级审批权限193项,争取并获得人大立法权,全面落实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推动政府工作务实有效开展。

各位代表,“十二五”期间,特别是2023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以及驻潮部队、武警官兵、驻潮部省属单位和社会各界鼎力相助的结果,更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辛勤努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不仅在应对挑战中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成果,而且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加快发展的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上级精神和潮州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热门思想汇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必须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和辩证思维,善于从战略上谋划潮州发展,对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设计和周密部署;四是必须依靠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加强重点领域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五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够大,市场主体不够多,创新能力不够强,发展质量效益不高。二是农业现代化步伐偏慢,工业集约集聚程度不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三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两违”整治任务艰巨,城乡发展环境仍亟待改善。四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够快,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依然不足。五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担当不够和消极****现象,依法行政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

“十三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加快“一中心三片区”建设、实现凤凰展翅腾飞的重要时期,酷猫写作范文网既面临机遇,也存在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认清新形势、适应新变化,立足新常态、完善新思路,抓住新机遇、推动新发展。综合考虑我市发展趋势和各种因素,预期发展目标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到2023年达到17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以上,到2023年达到1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力争到2023年达到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年均增长25%左右;城乡发展差距缩小,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6%以上。

“十三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省委省政府振兴粤东西北战略部署,围绕“一中心三片区”战略定位,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引领,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绿色生态家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我们将突出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坚持创新发展,激发经济原生动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破解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加大人才培育引进力度,加强新型智库建设,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创新型潮州。

篇八 2023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要点解读和中英文翻译(一)

2023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要点解读和中英文翻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以习****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三项重点任务,拓展深化八项工程,着力抓好十项举措,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1万亿元,总量折合超过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33.14亿元,税收占比达83%;全社会研发投入16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4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8元,分别增长8.7%和10.6%;城镇新增就业138.34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2%;民生十件实事全面完成。全省经济稳中有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一)积极主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省委、省政府出台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国企国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等8个专项意见,273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以“5张清单、1个平台、7项相关改革”为基本架构,推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取得重要进展。省级层面减少行政审批事项506项,精简幅度近40%,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机关绩效管理取得积极进展。“营改增”试点企业达34万户,累计减税358.6亿元。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开展“三证合一”试点,新登记企业和注册资本分别增长14%和49.7%。同时,在完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扎实推进。

抓住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重大机遇,认真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加强与上海自贸区全方位对接互动,推动内贸和外贸、进口和出口、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进出口总额5637.6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额272亿美元,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首次超过加工贸易,实际利用外资281.7亿美元,新增对外协议投资额72.2亿美元,各类开发园区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酷猫写作范文网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新的提升。

(二)注重协同拉动,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措施,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适应需求新变化,以建设“智慧江苏”、“健康江苏”、“畅游江苏”等为载体,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消费新业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4%,消费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5%,服务业投资占比突破50%,民间投资比重达到67.6%。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长江-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完工,南京禄口机场二期工程、苏南硕放机场二期航站楼投入使用,沪通长江大桥、连淮扬镇铁路、宁启铁路二期开工建设,新一轮铁路建设项目里程达1600公里,其中高铁1500公里,新建成城市轨道交通320公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五年目标四年完成。热门思想汇报南京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运营。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超过70万户,215万人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以调结构稳定外贸增长,推进通关便利化改革和外贸综合服务体系试点,开展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和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总额增长2.3%,其

以上是《2023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要点解读和中英文翻译(一)》的酷猫写作范文详细内容,主要描述改革、增长、试点、投资、美元、全面、超过、进出口,希望对网友有用。

篇九 济南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2023年济南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

2023年济南市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济南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要点解读

2023政府工作报告小编正在整理中,下面是2023年的!!

一、为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家庭非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

完成情况:为2.2万名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家庭非寄宿生发放生活费补助1600余万元。

二、为注册托幼机构在园儿童免费查体。

完成情况:全市共完成查体儿童19.01万人,查体率达到92.12%,超额完成任务。

三、新增社会养老床位3000张以上。

完成情况:全市新增社会养老床位6494张。

四、开办“家庭电视老年大学”。

完成情况:于2023年4月1日正式开播,全市6万名老年人报名参加了家庭电视老年大学的学习。

五、残疾人万人培训就业。

完成情况:共培训残疾人10209名,完成全年培训任务目标的127.6%;2264名残疾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完成全年就业任务目标的113.2%。

六、工作总结提高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

完成情况:自2023年1月1日起将我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320元提高至380元,市财政安排预算4.1亿元。

七、新开工公共租赁住房4400套。

完成情况:已开工4737套公共租赁住房。

八、改造农村危房2000户。

完成情况:已改造竣工2582户,超额完成任务。

九、解决2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完成情况:总投资1.34亿元,2023年10月完工,解决了22.62万农村居民和7.55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

十、开辟公交线路20条,更新绿色公交车400辆。

完成情况:全市新开通常规公交线路10条、定制公交10条、临时线路4条,共计24条,调整优化公交线路45条次。400辆公交车已全部更新到位。

十一、打造智能化交通管理平台。

完成情况:济南交警“泉城行+”公共服务平台于6月25日正式上线发布,“济南交警”微信服务号(jnjjfw)已推出。

十二、实施新增千万平方米供热能力工程。

完成情况:华电章丘余热利用项目长输管网一期工程28.2公里建设完成,2023年采暖季实现新增供热能力600万平方米,全市共新增供热面积1052万平方米。

十三、柴油黄标车“黄改绿”。

完成情况:已完成设备安装1131辆,已兑付补贴832辆,核发补贴资金942.1万元。

十四、完成市区26座山体绿化。

完成情况:绿化提升山体10座,完成上山道路建设1.6万米,栽植各种苗木30余万株。建设山体公园16处,建成游步道约1万米,栽植各类苗木80余万株,健身路径建设完成年度任务。

十五、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完成情况:建成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大厅,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10个县(市)区全部建立综合法律服务中心和法治文化教育基地,120多个乡镇(街道)、1800多个村居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服务室,在基层法院、看守所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18个,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166件。

十六、建立农民工服务(维权)在线网络平台。

完成情况:济南市农民工网上服务(维权)平台已正式上线启用。该平台由网站、微博、微信“三位一体”构成,与全市农民工五级服务平台实行联动。

十七、大型商场超市食品安全查询机覆盖率达到100%。

完成情况:58家大型商场超市设置了168台食品安全查询机,实现了查询机在全市大型商超100%全覆盖的目标。

十八热门思想汇报、新建40个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示范点。

完成情况:确定了40个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示范点,建立了工作档案,每个示范点拨付了5000元活动补助经费,配备了所需设备和演出服装,开展了辅导培训和汇演活动。

《政府工作报告》附件2

2023年为民办15件实事

一、优化教育资源,开工新建、改扩建49所中小学校。全市计划开工新建、改扩建49所中小学校,逐步统筹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市教育局负责)

二、强化养老服务,新建打造100处标准化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新建打造标准化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0处、农村幸福院70处。(市民政局负责)

三、促进巾帼就业,实施妇女就业创业工程。依托阳光大姐培训2万名妇女,安置妇女就业16万人次。(市妇联负责)

四、化解企业困难,推动44户困难企业帮扶解困和改革发展。按照“安置职工解决一批、依法破产退出一批,调整改造搞活一批、战略重组发展一批”思路,基本完成44户困难企业帮扶解困任务,推动企业改革发展。(市国资委负责)

五范文内容地图、加快脱贫解困,实施光伏扶贫工程。选择100个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种养或发展其他产业的贫困村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总建设规模5000千瓦,年增加贫困户收入约500万元。(市发改委、农业局负责)

六、服务三农发展,建设500处“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小水池、小水窖、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500处。(市水利局负责)

七、凸显青山绿水,实施城区山体绿化工程。完成26座山体绿化任务,新建续建15处山体公园。(市林业局、城市园林绿化局负责)

八、控制燃煤污染,实施生活燃煤清洁化治理。严格洁净型煤质量标准,推行洁净型煤和新型炉具替代,依法查处生产、销售、燃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及制品的行为,控制生活燃煤污染。(市经信委、环保局、工商局、质监局负责)

九、减少大气污染,推进燃煤锅炉、工业炉窑淘汰(改造)。完成134台(座)燃煤锅炉和重点工业炉窑淘汰(改造)。(市环保局、市政公用局负责)

十、推进携河发展,解决济南牌照车辆过黄河收费问题。(市发改委、交通运输局、财政局,济阳县政府负责)

十一、倡导绿色出行,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全市建成区范围内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市停车办负责)

十二、保障用水安全,启动200处居民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启动200处居民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通过设施改造提升、供水企业统一接收管理,范文写作保障市民用水安全。(市市政公用局负责)

十三、打造便捷生活,实施“互联网+”信息惠民工程。(市政府办公厅牵头)

1.建设网上公共法律服务大厅。开发掌上公共法律服务手机应用,制作电子地图,方便群众通过网络获取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市司法局负责)

2.建设智能停车服务诱导系统。建立中心城区道路停车泊位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市停车办、济南停车集团负责)

3.建设“掌上公积金”手机客户端平台。实现业务在线办理、业务预约、排队实时查询、账户变动通知、贷款还款提醒、智能问答等功能。(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

4.微信办理户籍业务。通过微信实现4大类、19小类、26项户籍业务办理,群众足不出户,通过“济南阳光户政”微信平台就能办理户籍业务。(市公安局负责)

十四、加强群团服务,建成200家基层群团阵地共同体。由市总工会牵头,以工、青、妇、科协、残联、红十字会为责任单位,从2023年起3年内建立覆盖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企业)三级基层群团组织服务阵地共同体600家,健全群团组织“信息、惠民、活动、维权”四位一体工作体系。2023年建成200家。(市总工会负责)

十五、繁荣文化生活,300场公益演出进基层。组织市属艺术院团深入乡镇街道、社区农村、学校军营等地进行公益演出,全年计划安排演出300场。(市文广新局负责)

篇十 宿迁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2023年宿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

2023年宿迁市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宿迁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要点解读

“十二五”时期是宿迁综合实力提升最快、转型发展进展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宿迁”发展定位,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方面工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小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创造了宿迁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从数字看发展,五年来宿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速度保持领先,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顺利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牢把握稳与进的平衡点,超前研判、精准施策、定向发力,实现了经济发展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经济总量大幅攀升。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增长近一倍,达211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000美元,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地区)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89.6亿元增加到235.7亿元,连跨两个百亿台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近3倍,达183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了一番,达626.6亿元。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省列统的1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15项年均增幅达两位数,普遍快于全省和苏北平均水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占比由2023年的17.6:45.0:37.4调整到12.3:48.5:39.2,二三产业占比提高5.3个百分点,呈现协调并进的良好局面;工业化率突破40%,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跨越。县域经济整体提升。沭阳县连续四年跻身“全国百强县”,泗阳县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泗洪县、宿豫区、宿城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从变化看产业,五年来宿迁工业制造业加速集聚升级,服务业质态逐步提升,农业高效规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特色更加鲜明。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坚持年年都是工业突破年、年年都是项目推进年,强化产业集聚、催生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由小变大、由大变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工业经济量质齐升。深入实施“511”工程,推进“三服务三促进”活动,规上工业增加值翻了近两番、达994.2亿元。市域“4+4”产业产值占比超过七成,县区“2+1”产业产值均占据半壁江山。

智能家电、绿色建材集聚成势,双双获批省级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结构呈现“两升两降”,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25.1%和19.8%,提升了4.6个、13.2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产值增速下降6.4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3%。投资结构呈现“两快一慢”,设备投资、技改投资增速双双快于工业投资,“两高一资”行业投资增速减慢。产品结构呈现“两个提升”,智能冰箱、液晶电视、制冷压缩机等成功下线,个人简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升。企业质态不断优化,规上工业企业达2474户,产值过亿元企业翻了两番、达689户;主板上市和场****牌企业从2户增加到16户,一批在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领军型企业崭露头角。新型服务业态加速成长。旅游业蓬勃兴起,项王故里、三台山森林公园等一批龙头型景区建成运营,去年以来一举创成4个国家4a级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总数分别达9个和3个;2023年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75.6亿元,均为“十一五”总和的1.5倍,实现了从短缺型旅游发展地区向重要旅游节点城市的历史性跨越。电子商务异军突起,中国“互联网+创业”大会成功举办,列为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沭阳县、宿豫区获批国家级电商示范县(区),中国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创成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国淘宝镇、淘宝村数量分别占全省的1/3、1/5,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均居全国第17位,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85.4%、达460亿元,“互联网+”已成为宿迁人创业就业的新时尚、增收致富的新渠道。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民生银行、太平洋保险、华泰证券等金融机构相继入驻,各类金融机构达128家,翻了近一番;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819.8亿元、1696.7亿元,双双净增1000亿元。现代农业稳步提升。加强“1+4”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四大特色产业产值比重提升至80.2%。设施农业、设施渔业分别达140.5万亩、25.4万亩,净增60.9万亩和16.1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303.5万亩心得体会,比重超过一半;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了9个百分点、达81%,农业生产方式加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社比重达65%,提高了26个百分点;家庭农场达5270个,居全省首位;家庭农场集群发展模式、“一村一品一店”建设经验全省推广,农业经营主体正在由单一向多元转变。这些变化不仅仅是量的积累,更标志着宿迁正在由农业资源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创新驱动显著增强。产业技术研究院从无到有、发展到1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基本建有研发机构,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100%,省级创新型试点县区实现全覆盖;人才资源加速集聚,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3人,入选省“双创人才”121人,人才总量突破40万人,宿迁日益成为各类人才成就事业、实现价值的热土;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预计达1.5%、增长了一倍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了9.3个百分点、达51%,区域发展动力正由要素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

从成果看开放,酷猫写作范文网五年来宿迁项目招引成效斐然,载体平台升档进位,对外渠道加快拓展,开放发展呈现新的局面。牢固树立“四海”意识,坚持打开思路、拓宽视野,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江苏沿海开发等重大战略,友好交流合作与开放型经济发展实现互动并进。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创新“三位一体”招商机制,巩固传统区域,深耕港台地区,可功科技、格力电器等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成功落户,累计引进亿元以上开工项目866个、竣工项目585个,分别是“十一五”的3.3倍、5.5倍。抢抓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机遇,以德国为重点的对欧招商局面全面打开,bgw、真维特高压、革创新型绿色建材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实际到账外资累计达22.3亿美元,是“十一五”的3.7倍。外贸外经快速增长。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突破200个、净增33个,进出口总额翻了一番、达26亿美元。新设境外企业29户,协议投资年均增长27%。载体建设提档升级。按照“五有三转”要求,大力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宿迁及沭阳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宿豫开发区获批省级高新区;6家共建园区综合考评持续位居全省第一方阵,苏宿工业园区连续六年名列第一。综保区、运河宿迁港建设稳步推进,海关检验检疫实现全国通关一体化。友城合作不断拓展。与新西兰因弗卡吉尔市、德国诺伊维德市缔结友好城市,友城数增至5个;与意大利摩德纳市、加拿大坎贝尔河市签署友好合作备忘录,与德国埃尔福特教育培训中心开展职教合作,宿迁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对外交流合作层次越来越高。

从评价看城市,五年来宿迁个性特色愈加凸显,城市品牌全面打响,城乡面貌展露新姿,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高。坚持多规融合、统筹兼顾,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全面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全市城镇化率达55%、提高6.7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建成区扩大到85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75万。城市发展广受赞誉。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优秀管理城市等称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文明城市直接晋升全国提名城市。根据美国米尔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报告”和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23年中国新兴城市报告”,范文内容地图宿迁分别位列全国中小城市第四名和地级市第五名。自2023年起连续四年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值得推荐城市”。城市品质明显提升。从“补欠账”的里子工程做起,累计铺设雨污水管网650公里,实现雨污分流面积127平方公里,城市排水“动脉”逐步打通,城区基本实现“雨停路干”。从“强功能”的公共设施建起,新建改造环城西路、黄河南路等一批城市干道,市区“十一纵十二横”主干路网结构基本形成,城市通达能力显著增强;改造老旧小区20个、惠及市区近十分之一人口,完成市区213个小区物业整治提升,长期困扰居民的小区管理失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快城市商圈改造升级,金鹰购物中心、宝龙城市广场、苏宁广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开业运营,群众购物需求得到更高层次满足;深入实施中心城市民生六项工程,推进“两场一街一中心”建设,新建改造停车场24个、标准化菜市场17个、特色餐饮街区6个、社区服务中心和综合服务体8个;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58万个,建成遮阳棚、跳蚤市场等一批便民设施,城区公共厕所全部达到三类以上水冲式公厕标准且免费开放,让市民在细微处感受到城市的便利和人文关怀。从“塑个性”的特色绿化抓起,加快“四个城市”建设,累计实施438项园林绿化项目,打造了环城北路、千岛湖路、剧院路等一批林荫大道、彩色景观道和落叶景观路,建成了古黄河雄壮河湾公园、范文写作九鼎公园等一批生态公园,鸣凤漙、下相公园等一批精品游园加快推进,形成了花香迎宾、绿树绕城、庭院缤纷的城市个性特色。中心城市新(改)建绿地4.36万亩,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9.5%、42.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2.14平方米提升到14平方米,“园林城市群”创建走在全省前列。宿迁既拥有了中小城市的舒适度,也具备了大城市的功能性,日益成为一座宜居宜业的城市。城市管理文明有序。成立市城管委,调整优化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规划任务全面完成,数字化城管实现区域全覆盖。订立“宿迁规矩”,常态化开展店外经营、违规遛犬等专项整治,市区“大花轿”全面禁行,广场舞噪音得到有效控制。培养“宿迁习惯”,以整治闯红灯和开展礼让斑马线活动为突破口,持续加大交通秩序整顿力度,强化宣传教育和严管重罚,推动“宿迁规矩”内化为“宿迁习惯”,促进了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和巩固,交通文明指数全省第一。涵养宿迁文明,制定《宿迁文明20条》,工作总结通过“小习惯”唤起市民的文明自觉,文明有礼成为宿迁人的新特质。坚持市县联动,推动中心城市建设管理标准和导则向三县延伸,县城建设品位和档次得到大幅提升。泗阳县创成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沭阳县、泗洪县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技术评估,宿迁在苏北率先实现省级文明城市全覆盖。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大力开展“美好宿迁建设行动”,新(改)建农村公路3100公里、桥梁375座,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27.2万座,乡镇垃圾转运设施实现全覆盖,创建省三星级康居乡村48个、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14个,建成一批乡里中心和公租农庄,农村田园风貌、地方特色愈加凸显。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通用机场完成选址,徐宿淮盐铁路正式开工,宿淮铁路、宿新高速、245省道等建成通车,古泊河船闸、成子河船闸等建成通航;完成分淮入沂整治、滞洪区安全建设等治淮骨干工程,建成“全省第三、苏北首个”全光网城市,基本形成以500千伏双泗变为电源支撑、220千伏中心城区和三县环网为骨干的供电网架。重大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既满足了宿迁发展的现实需要,也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热门思想汇报从治理看生态,五年来宿迁空气质量不断改善,水体环境明显好转,绿地绿量逐年增加,生态宿迁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围绕打造“美丽宿迁”升级版,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抓源头重整治建制度,守住蓝天碧水,建好绿色家园,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良性互动。大气和水体整治成效明显。坚持从产生污染物的主体抓起,从污染物排放的源头治起,推进扬尘、工业废气等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淘汰黄标车14423辆、拆除燃煤锅炉632台,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水平稳居全省前列;全面开展“一企一管”“一企一测”“一企一治”,有效遏制了化工园区有机废气和无组织恶臭气体污染;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比2023年提升了5.6个百分点,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17.6%,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根据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全面取缔洪泽湖、骆马湖非法采砂,湖区生态得到有效改善,十多年不见的银鱼鱼汛再现骆马湖;按照“五全”治理思路,把水污染防治和城市功能完善结合起来,对市区古黄河、马陵河、西民便河等16条河道逐条排查整治,基本消除黑臭现象,重点河道变为城市水景,成了市民观光休闲的好去处。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扎实推进。以五大廊道建设为载体,持续开展植树造林,植树7688万株,新增林地23.4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0.12%、位居全省第二,用全省1/12的国土创造了全省1/8的森林。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6个、省级34个。严守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红线考核跃居全省第四。生态基础工程加快建设。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18座,日污水处理能力达63万吨,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8倍和2.5倍。光大垃圾焚烧发电厂、有机生物处置中心、危险废物填埋场等先后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38.7%提高至100%。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编制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骆马湖和洪泽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等一批指导性规划。出台“1+5”文件,率先建立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的生态保护体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认真落实节能减排各项举措,坚决淘汰和改造落后产能,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指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十二五”减排任务。

从制度看改革,五年来宿迁不等不靠率先探索,制度创新成果丰硕,施政行为科学规范,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着眼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制度创新贯穿于改革始终,突出经济体制、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制定出台了近70项重要制度,用制度巩固改革、深化改革,确保改革红利最大化。行政管理制度更加合理。按照“减权去利、公开制衡”的理念,着眼行政管理行为全过程,构建“1+10”制度体系,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资格资质去行政化、非行政许可事项清理“三部曲”改革,全面建立市县两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政府“有形之手”。围绕“放”,制定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核减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创新审批机制,率先开展“四证(照)一体”“三证合一”“一证一号”等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331项减至87项,成为全国行政审批效率最优的地级市之一;出台“两资”去行政化改革工作意见,在全国率先开展“两资”改革,569项资格资质项目仅保留53项、放开率达90.7%,进一步减少了对市场和社会主体的束缚。改革以来,全市年均新增私营企业16422户,其中公司制企业8698户、增长达122%。围绕“退”,研究制定推进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的一系列制度,推动市属国资平台退出竞争性领域,实施中介机构改革,减少不公平竞争和权力寻租,维护市场公平。围绕“接”,出台社会组织培育办法、政社联建工作意见,推行社会组织“五放五减十鼓励”登记举措,加大社会组织引培力度,社会组织总数达5726个,是“十一五”末的4倍。围绕“管”,制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监管体系建设工作导则,建立联动监管平台,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实现对市场主体的过程性监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跃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成为全国首批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要素配置机制更加高效。围绕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制定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管理办法、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政府购买服务实施方案,推行创新券制度、地票交易制度、水气热合同交易制度和ppp模式等,促进了资源要素合理高效配置。社会事业服务机制更加健全。围绕构建“五大体系”,在14个乡镇开展卫生计生服务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在48家民营乡镇医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出台深化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等文件,健全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保障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更加完善。在全省率先实施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涉农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改革,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实现全覆盖。119个乡(镇、街道、社区)、580余万亩农村土地基本实现“确实权、颁铁证”,比省定计划提前了一年。宿迁改革得到方方面面高度关注,央视多次聚焦报道,“两资”去行政化改革得到中央领导肯定,对全国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国家层面陆续取消一批资格资质认证事项,以及组织机构代码和雷评收费,让市场主体大大受益。宿迁被省委主要领导赞誉为“改革发力最大、效果最好的地方”。

从获得感看民生,五年来宿迁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百姓生活丰富多彩,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越来越高。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群众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省最新“六大体系”监测报告显示,我市住房保障体系水平指数、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指数、社会养老服务满意度指数三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在人民论坛测评中心发布的江苏省社会公平度测评中,宿迁位列全省第三、苏北第一。居民的收入更高了。大力弘扬创业文化,新(改)建创业载体173.4万平方米,新增创业13.8万人,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创业之路。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培训各类群体45.66万人,新增城镇就业23.9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6.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实现“五连降”,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一半、成为居民增收的主渠道。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22272元和12868元,比2023年净增9515元和5893元。得到的保障更全了。城镇职工“五险”扩面122.3万人次,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490元/月和370元/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筹并轨,新农合政策范围住院补偿比例提高到75%,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各类困难群体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完成棚户区改造14万户,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3万套,居民住房条件有效改善。搭建“12349”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45.2张、居全省前列。享受的服务更优了。全市1310个村卫生室和1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实现基本药物制度村居全覆盖,群众小病不出村(居),就医负担大为减轻;市第一人民医院建成投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由21所增加到32所,三级医院由1所增加到4所,群众享受的优质医疗资源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省优质幼儿园实现乡镇全覆盖,高水平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创建国家督导认定,本科达线人数连续五年超万人,宿迁学院成功申本;新建加固校舍547万平方米,校园d级危房全面消除;“八校”建设扎实推进,城区中小学布局进一步优化,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集中力量实施区域供水“通村达户”工程,铺设供水管网2万公里,解决了29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广大农村居民喝上了同城市居民一样的优质自来水。市区新(改)建港湾式公交站台420个,新开辟公交线路41条,新增加新能源公交车412辆、空调车比重超过90%,候车时间由原来半小时以上缩短到10分钟左右,去年乘坐公交车人次突破9000万;先后建设143个站点、投放3350辆公共自行车,累计借车近260万人次、日均达5300人次;镇村公交开通率达88%,所有行政村实现客运班车通达,城乡居民出行更加舒适便捷。困难群体脱贫步伐更快了。三大片区及淮沭河沿线扶贫开发、黄河故道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扎实开展,99.5万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达到年收入4000元的脱贫标准,360个经济薄弱村基本达到新“八有”目标,完成省定“十二五”扶贫任务。我市被列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了。市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建成使用,文化建设工程综合指数跃居苏北首位,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成功举办书画作品晋省展、晋京展,入展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美展等重要专业奖项人次和作品数量创新高,6部文艺作品获省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龙王庙行宫和中运河段入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跻身全国文化城市百强榜。十八届省运会金牌数、奖牌数和总分数均实现翻番,宿迁籍运动员在伦敦残奥会、仁川亚残会披金斩银,奖牌数创历史新高;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市体育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投入使用,十分钟健身圈初步构建;骆马湖国际生态四项赛广获好评,载入高校精品教材。“网上宿迁”名列全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前三强,“宿迁之声”微博微信位居全国非省会地级市政务新媒体综合影响力榜首,“速新闻”成为全省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新媒体。平安创建、综合治理、信访稳定工作成效明显,安全生产工作连续十年荣获省目标考核优秀奖,公众安全感排名全省前列。民防、物价、气象、地震、食药品安全、宗教、侨务、人民武装和双拥、档案、党史、地方志等工作实现了新进展,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取得了新进步。

各位代表,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市委实施意见,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加强自身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显著增强。大力提升服务效能,完善公开承诺、首问负责等制度,实行重大项目挂钩帮扶机制,加强便民方舟和政务服务“云平台”建设,畅通12345政府服务热线,创设“鼎鼎有民”网站、网络问政和《您知道吗》栏目,每月开展“星期三政民互动”活动;严厉查处不作为、慢作为行为,深化“群众不满意”事项整治,加大行政问责力度,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建立新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制定(修订)市政府常务会议事规则、“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全面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撤销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42个,清退办公用房2287间、4.89万平方米,“三公”经费下降15.4%;公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取消的车辆全部封存到位;切实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和审计监督,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风新常态。

回顾五年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一是坚持遵循规律、锐意改革。始终遵从社会发展规律、经济运行规律和市场规律,自觉依规律决策、按规律办事,找准政府角色定位,注重把握政府与市场关系,厘清双方行动边界,并恪守这一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激发市场和社会主体活力,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二是坚持尽责有为、勇于担当。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时刻保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昂扬斗志,逆境面前不退缩,矛盾面前不回避,复杂疑难问题得到较好地统筹协调解决,集访和非访保持全省最低位,社会总体和谐稳定。三是坚持文明引领、善治善为。注重改进和完善社会治理方式,坚持以人文理念塑造城市文明,以规则建设促进公序良俗,公平公正有力地行使管理和服务责任,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氛围。四是坚持循法以动、依法行政。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主动将行政行为纳入法治框架内考量,通过制度建设和考核导向强化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做到不偏航、不越线、不逾矩。五是坚持尊重民意、凝聚共识。始终把民意作为最大的执政资源,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广泛倾听群众心声,让目标制定和项目推进的过程,成为集中民智、凝聚民力的过程。六是坚持系统谋划、层层推进。做决策通盘考虑、科学设计,想明白再干,想好了快干,确保各项工作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抓落实从具体细节入手、从关键步骤发力,环环相扣、一抓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各位代表,“十二五”在宿迁发展史上谱写了辉煌篇章。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行各业的全体劳动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驻宿单位以及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参与宿迁建设的海内外客商、高层次人才、广大援宿干部,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宿迁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指标增速回落;经济发展不充分,总量仍然偏小,增长遇到瓶颈;实体经济困难加重,产业质态有待提升,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但成效不够突出,经济发展动力和潜力不足;城乡统筹任务艰巨,中心城市首位度有所提升但仍不明显,“三农”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民生工作尚有不少差距;政府职能转变有待加快,新常态下组织经济工作方式亟需改进,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引领“十三五”发展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根据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按照纲要(草案),“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工兴市第一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以“三抓三促”为工作主线,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城乡协调、民生优先、生态立市、创新驱动五大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着力打造改革创新城市、青春活力城市、生态宜居城市,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宿迁篇章。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两个翻番”“两个确保”,即到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23年翻一番,确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确保不拖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腿。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将围绕确立的目标任务,集中力量实施好五大发展战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升级,招大培强“双新一特”产业,提高一产发展水平,拉动三产快速发展。2023年,全市二三产业比重达90%,四大特色产业、四大新兴产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800亿元。实施城乡协调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中心城市和三个县城协调发展,稳步发展特色城镇,加快建设美丽村庄,着力构建具有宿迁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体系。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中心城市和县城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实施民生优先战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民生实事项目,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城乡社保体系。2023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居住条件明显提升。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23年,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70%。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核心竞争优势。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强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跃市场新主体,不断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2023年,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各位代表,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切实担当起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把“十三五”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努力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

2023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宿迁建市二十周年。总的来看,今年还将继续面临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对于可能出现的困难应有充分的估计和足够的准备。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省有关会议和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五大战略”,坚持以“三抓三促”为工作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加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节能减排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加快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瞄准新型工业化方向,突出集聚升级,坚持量质齐抓,聚合力量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

推动“4+4”产业加速集聚。聚焦发展重点。按照市域“4+4”、县区“2+1”产业定位,围绕夯实基础、转型升级、高端引领三个层次,推进170个新型工业化项目建设,构建发展能级合理接续的产业“梯次”结构。做大产业规模。发挥传统产业在吸纳就业、提供税收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沉下心来做实做精,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盈利能力。加大新兴产业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推进产业规模化、布局集聚化,年内“4+4”产业规上企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00亿元、400亿元。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年内工业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突破200家,技术交易服务中心建成投运。深化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加强高层次人才招引,年内引进国家“千人计划”和入选省“双创人才”各20名以上。

推动实体经济健康运行。以“511”工程助推企业转型。深入开展“四大行动”,年内完成千万元技改项目300户以上、兼并重组企业50户,新增股改上市企业7户、开票销售收入超2000万元企业300户。以“三服务三促进”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落实“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的要求,围绕审批流程优化、正税清费、低价要素供给,压降企业“时间成本”“财务成本”“生产成本”,在为企业减负上打出“组合拳”。以产品升级提高市场供给水平。支持企业开展创新设计和品牌创建,引导企业与工业设计等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研制新标准,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年内创建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名牌产品12个以上。以定制经济促进供需优化。加快发展定制经济,依托京东“中国特产宿迁馆”等平台优势,鼓励企业更多运用定制理念扩大生产,促进消费与生产无缝对接,年内超过10%的规上工业企业拓展定制生产业务。

推动新增长点发展壮大。培育先导型产业。按照符合科技革新方向、绿色环保理念、人的个性化需求的要求,谋划推进一批先导型产业,抢抓发展先机,年内增材制造产业“一院三中心”建成投运,石墨烯涂层新材料加快产业化。做强电子商务产业。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抓手,完善“一区多点”功能,引导电商新业态和知名电商企业加速聚集,推动电商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更好更多地销售本地产品,带动更多的家庭就业创业,年内全市电商交易额突破7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电商应用率提高到60%以上。提升旅游产业。实施旅游业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三台山森林公园二期配套项目招商、项王故里景区三期规划建设,以及骆马湖-三台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洪泽湖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打造乡村特色旅游点,全年接待游客达185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亿元。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加强“医养融合”体系建设,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服务。加快三台山森林公园健康养生区建设,打造国内知名的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篇十一 重庆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学习资料:中共重庆市第四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审查、批准中共重庆市第四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大会充分肯定了中共重庆市第四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

大会指出,当前重庆正处在决胜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坚决贯彻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实现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会要求,市纪委和全市各级纪检机关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制度建设,有效运用“四种形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铁军。全市各级党委要加强对纪律检查工作的领导,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中共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孙政才同志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市委常务委员会

孙政才当选市委书记 张国清唐良智当选市委副书记

5月24日下午,中共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委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书记、副书记,通过了中共重庆市第五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选举结果。

孙政才同志主持会议。

新一届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出席会议。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了新一届市委常委和书记、副书记,通过了新一届市纪委常委和书记、副书记人选。孙政才、张国清、唐良智、吴存荣、张鸣、曾庆红、陈雍、王显刚、刘强、陈绿平、陶长海、杜和平当选为中共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孙政才当选为市委书记,张国清、唐良智当选为市委副书记。

孙政才在会上讲话。他说,新一届市委肩负着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决胜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历史重担,承载着全市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决不能辜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嘱托,决不能辜负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信任,决不能辜负3300万重庆人民的期望,努力把市委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团结和谐、清正廉洁的坚强领导集体,始终牢记嘱托、坚定信心,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把全部心血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给重庆这片热土,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向党中央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孙政才强调,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在对党绝对忠诚上树起标杆。政治坚定,是衡量一个领导班子强不强的最重要标准。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在党性锻炼和政治历练中提高政治能力。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自觉、全面具体地向党的领导核心看齐,向党的创新理论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做到在思想上自觉认同、坚决拥护,政治上绝对忠诚、坚决维护,行动上对表紧跟、坚决服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五个必须”、防止“七个有之”,坚决全面彻底清除“薄、王”思想遗毒,对党忠诚老实、光明磊落,始终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以实际行动当好中央权威的忠诚维护者、中央精神的坚决贯彻者、中央决策的忠实执行者。要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长期重大政治任务,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重庆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始终忠诚于党的信仰、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党的组织,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自觉在全党全国的大局下行动,真正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树起看得见的标杆,让每位党员、让人民群众时时处处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

孙政才强调,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上树起标杆。在新的起点上,新一届市委必须当好全市改革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不折不扣抓好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贯彻落实,推动重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不断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开拓发展新境界。当好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用改革创新精神引领和推动各项工作。

孙政才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上树起标杆。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就是让城乡居民生活更加美好。新一届市委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多务民生之实,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要坚决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市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说群众听得懂的话,办群众得实惠的事,做群众信得过的人。

孙政才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上树起标杆。新一届市委要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始终坚守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念,始终保持对宪法法律的敬畏,始终牢记党纪国法的底线,自觉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坚持以宪法法律为准绳,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决不允许任何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决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决不允许任何人干扰法律实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文化,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孙政才强调,要持之以恒转变作风,在担当实干上树起标杆。作为市委委员,担当义不容辞,尽责必须实干。我们一定要带头弘扬担当精神,不畏难、不避险、不退缩、不推责,勇担重任、攻坚克难。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只争朝夕谋发展、心无旁骛干实事,多做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事。要善于把方向抓大事谋全局,既当好“指挥员”,又当好“战斗员”,持续用力“钉钉子”,把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落实到位。

孙政才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上树起标杆。我们要把管党治党责任扛在肩上,带头落实带头抓,进一步营造好巩固好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要当好“关键少数”,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切实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力戒特权思想,抵御不正之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到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不懈抓班子、带队伍、强基础,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去珍视团结、维护团结、促进团结,贯彻好民主集中制,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孙政才指出,推动重庆发展,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新一届市委班子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以及群团工作的领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凝聚到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上来,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孙政才代表市委常委班子郑重承诺:我们要坚决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越要”“十个必须”标准来要求自己、磨练自己、提高自己,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带头讲政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核心地位作为第一位的政治任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带头提高能力,自觉加强学习,强化理论武装,不断提升把握政治方向、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带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加强党内监督,促进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带头真抓实干,尊重实际、尊重科学、尊重规律,说实话、办实事、求实绩;带头廉洁自律,决不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任何私利。

孙政才最后强调,新班子要有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不断开创重庆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中央组织部督导组成员,市纪委委员列席了会议。

篇十二 汕尾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2023年汕尾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

2023年汕尾市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汕尾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要点解读

2023年暂无公布,下面是2023年仅供参考!!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二五”时期及2023年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向西融珠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发展动力持续增强的五年,是成功应对各种挑战,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23年的454.56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775亿元,年均增长11.2%;人均生产总值从15487元增加到25217元,范文内容地图年均增长10.7%;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0616元和11290元,年均增长11.7%和12.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9%,省、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374.8亿元、508.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5%;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9.3%。

——五年来,我们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由17.1:44.6:38.3调整为15.6:45.6:38.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0.2%,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36.8%。华润海丰电厂1、2号机组和红海湾电厂3、4号机组建成投产,陆丰甲湖湾电厂开工建设,陆丰核电建设进展顺利,信利电子集团做大做强。大力培育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增长点,接待过夜游客近3千万人次,与阿里巴巴、深圳电商协会等大型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海亮、三禾、协兴等现代农业产业项目顺利落地,陆河县被授予“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称号。“1+4+2”产业园区格局初步形成,投入园区建设资金50.7亿元,征地4.38万亩,深汕特别合作区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红草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红海湾被授予省滨海旅游产业示范园区,海丰、陆丰、陆河3个产业园纳入省级产业园区管理。招商引资效果明显,引进投资项目293个,实际利用外资10.65亿美元,中广核、华润、宝丽华、腾讯等一批项目落户。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2.3%,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分别增长28.7%和30.9%。

——五年来,我们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促发展,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取消和调整287项行政审批事项,编制政府权责清单,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建成政务服务中心和网上办事大厅,1091项政务服务事项可实现网上办理。完成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各类市场主体达11.7万户。汕尾农商行完成改制,高峰科特在“新三板”挂牌。完成镇级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向西融珠战略全面实施,加入深莞惠+汕尾、河源“3+2”经济圈,与珠三角交通、产业等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红海湾港区对外开放通过国家验收,开放通关条件得到改善。

——五年来,我们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市扩容提质,着力提高城乡宜居水平。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化率达55%。酷猫写作范文网厦深铁路正式通车,新建改建公路1283公里,全市行政村100%实现公路硬底化。汕尾新区规划获省批准,9.3亿元省振兴发展股权基金落户并发挥效益,中央商务区、汕尾红草高新技术园区、金町湾滨海旅游度假区三个起步区加快推进,完成工业大道东段、新湖大道南段、金湖路西段等市政路网建设。投入24亿元完成“十二五”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和民生水利建设任务。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建成镇垃圾转运站50个、自然村垃圾收集点3321个,创建省卫生村142个,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6.3%。创建了一批省宜居示范镇、示范村和宜居社区。

——五年来,我们坚守生态和维稳底线,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主要污染物完成省下达的减排任务。超额完成“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任务。人工造林95万多亩,建设生态景观林带413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4.88%,成功创建“广东省园林城市”。深入推进平安汕尾建设,开展“雷霆扫毒”系列行动,清剿涉毒严重的陆丰市博社村,扭转陆丰禁毒工作被动局面。信访维稳工作不断加强,妥善处置陆丰乌坎事件。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妥善应对“天兔”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没有发生重大的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海防打私、应急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我们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加快民生事业建设,促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投入民生事业431.7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1.31%。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3.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心得体会五大险种参保人数达552万人次。完成保障性住房8389套(户)、棚户区改造1587户。教育创强和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化取得突破,率先在粤东西北地区实现公办中小学课室多媒体电教平台全覆盖,学前教育入园率提高28.6个百分点,新增高中学位2.5万个。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市直公立医院改革稳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覆盖。西秦戏、正字戏、白字戏、汕尾渔歌等9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陆丰皮影戏摘取我市首个国际艺术奖,陆丰滚地金龙喜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基层文化馆站建设实现全覆盖,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全面完成两轮“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任务,帮扶413个贫困村、33501户贫困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0850户和“两不具备”村庄1729户搬迁安置。

此外,统计、审计、国防、防震、台务、港澳、老龄、残联、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修志、妇女儿童、工会、青年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作为努力方向,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主动自觉接受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热门思想汇报建议100件,政协提案399件。坚持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改进和加强行政复议,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大力整治政务环境,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得到加强。

过去的2023年,我们坚持内塑形象、外引资源,心无旁骛向西融珠发展,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5亿元,增长8.1%;规上工业增加值256.03亿元,增长7.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82亿元,下降41.9%(剔除消除虚增空转因素,比上年略有增长),非税收入比重大幅下降为35.8%;固定资产投资585.2亿元,增长16.8%;18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9.9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62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8.57亿元。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深入开展“暖企”行动,出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扶持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与深圳联合举办4次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145个。引进产值超过20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项目,其中陆河新能源电动大巴项目动工建设,将于今年上半年投产。翔宇无人机、裸眼3d液晶显示模组、伟泰实业、龙兴机械等32个项目动工建设,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信利tft5代线和著名服装品牌肯迪文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我市。个人简历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提速。开展“查看比学”活动,压实征地责任,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全市园区完成征地1.95万亩。加强园区规划建设统筹,加快推进园区水、电、路及排污等配套建设,出台入园产业投入、产出、用地等指导意见,明确落户企业容积率原则上不低于2.0,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推动园区产业项目落地和开工建设,入园投产企业5家,新落地工业项目33个,新动工工业项目24个。深汕特别合作区以ppp模式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整体开发建设,其中小漠国际物流港ppp项目一期开发土地8.5平方公里。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潮惠高速陆河段建成通车,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目标。广汕铁路汕尾段、深汕高速汕尾段改扩建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总投资45.52亿元、通往陆丰海丰的珠东快速全面启动。市民期盼已久的红海西路拆迁建设拉开序幕。总投资6.7亿元的工业大道西和东城路即将动工建设。总投资8000多万元的文德路、成业路等市区7条“断头路”打破常规、简化审批,全面动工建设。金町湾滨海旅游度假区保利一期工程封顶,火车站站前广场建成投入使用。市区交通信号控制和标识系统信息化完成改造,7.2公里环湖路实现亮化。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建成运营,日处理垃圾700吨,有效解决市区和中心县城垃圾处理问题。0-50公里纯电动绿色公交全覆盖工作全面启动,在市区、海丰县、陆丰市碣石镇、红海湾开发区、华侨管理区共投放210辆纯电动公交车,打造汕尾“绿色公交”名片。海丰县生态科技城、大湖镇和陆河县水唇镇列入省新型城镇化“2511”试点。解放思想,积极寻求投融资新突破,争取省的政府债券资金15亿元,与国开行、农发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快推进ppp融资工作,4个项目列入省ppp推介项目库。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大力开展市容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发布依法严厉查处违法建设的通告,采取断然措施,在市区查处违法建设68宗,拆除违章搭建2100多处,清理占道经营6000多处,拆除金湖路侵占绿化带违法建筑,市区违建行为得到遏制,各县(市、区)加大违建查处力度。大规模持续集中清理城乡垃圾,落实“门前三包”,查处乱丢、乱堆放垃圾不文明行为,开展“垃圾不落地、汕尾更美丽”等宣传活动,卫生环境为之一新。大力开展政务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全面对标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大力推进10项政务整治,设立“政务整治、正风肃纪”曝光台,开展政务整治、正风肃纪公开承诺活动,政务环境不断优化。据省情调研中心第三方评价,我市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跃居全省中游。大力开展社会治安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严厉禁毒禁**,破获毒品案件813宗,缴获毒品2718.4千克,抓获涉毒犯罪嫌疑人959名;破获涉枪案件98宗,缴获枪支173支,抓获涉枪犯罪嫌疑人119人。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积案,进京非正常上访和到省、范文写作市集体访人次分别下降43.8%、58.6%、83.8%。采取坚决措施,成功处置陆丰上林村、红海湾东二村滋事事件。民生事业不断改善。创建32个广东省教育强镇,陆河县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强县”和“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督导验收。完成医院基本药品制度改革,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深化与中信集团合作,创新市直公立医院管理与运营机制,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出台建设领域工人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和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构建化解劳资纠纷长效机制。空气质量指数全省第一,气象预报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全面完成第二轮扶贫“双到”工作任务,16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0.79万元提高到8.43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从2493元提高到9150元,全市9791户贫困户、46229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下决心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大幅提高市城区、红海湾开发区和华侨管理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包括离退休)工资待遇,调整后人均每月增加1028元,增幅35%。

各位代表,“十二五”时期和去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工作总结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向驻汕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厚植发展新优势;必须坚持心无旁骛向西融珠发展,主动全面对接深圳对口帮扶,积极融入深莞惠,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开拓发展新视野;必须紧紧扭住“三大抓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突出抓好实体经济,夯实发展基础;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持续加强基层治理,全力构建大平安体系,营造有利于发展的社会环境;必须坚持富民为先、民生为重,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必须发扬海陆丰人民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充分调动全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面临不少挑战。一是经济欠发达、发展不足仍是最突出的矛盾,经济总量偏小,经济质量和效益不高,人均gdp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部分重点项目建设进展不快,财税形势严峻,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目标压力大。二是产业集聚水平低,规上企业少,园区建设慢,结构调整任务重,创新能力不足,r&d比重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面临的困难较多,储备土地、资金、人才等瓶颈制约仍然突出,加快振兴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尚未形成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三是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不高,城镇化率偏低,城市扩容提质和新农村建设推进较慢,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违法建设仍需大力整治。四是民生事业、扶贫开发等短板亟须补齐,贫困人口较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教育发展滞后,三甲医院、文化馆、博物馆等还是空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仍然存在,乡镇垃圾、污水处理能力较弱,市区自来水供水管网老化。五是社会治理水平较低,治安压力大,陆丰“毒帽”仍未摘除,禁毒形势仍然严峻,社会不稳定因素较多、矛盾纠纷频发,计生、殡改问题突出;基层基础工作薄弱,镇(街)、村(社)经费不足,办公场所简陋,管理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六是政务环境需要进一步整治,慢作为、不作为、庸懒散奢、“吃拿卡要拖”、“中梗阻”现象仍然存在,干部的发展意识淡薄,抓工作的拼劲和狠劲不足。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解决好这些问题。

“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加快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纵观国内外形势,我市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把协调发展提到新的高度,全力实施脱贫攻坚,为欠发达地区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性机遇。省委、省政府提出补齐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扶贫开发“三大短板”,安排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汕尾,要求汕尾“心无旁骛向西发展,主动全面融入珠三角”,为汕尾发展找到了新出路。深圳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指示要求,主动提出实施东进发展战略,打造深莞惠+汕尾、河源“3+2”经济圈,大力推进深圳与深汕特别合作区一体化,为汕尾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汕尾处于珠三角外溢发展的第一圈层,随着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广汕铁路、潮惠高速、兴汕高速相继开工建设,汕尾毗邻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土地丰富的空间优势和集山海河湖于一体的资源优势更加凸显,汕尾发展的时机已经来临。同时,我市将享受革命老区政策扶持,进一步助推汕尾发展。建市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政务环境、社会环境、城乡环境整治等一系列形象重塑措施的大力实施,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信利tft5代线、陆丰核电、甲湖湾电厂等一批引领性项目的加快推进,汕尾发展的新态势正逐渐形成。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机遇,凝聚全市人民求发展、盼富裕、奔小康的合力,激发百万乡贤投资家乡的热情,汕尾振兴发展、跨越发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看到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阶段,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等挑战,更要有敏锐的机遇意识,着眼全局找准定位,以新思维拓展新局面,以新作为推进新发展,努力推动汕尾向西发展、融珠发展、振兴发展、为民发展,实现中高速增长,中高端均衡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我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三五”时期政府工作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七次全会和市委六届五次、七次全会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强改革创新,坚定向西融珠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大抓手”,着力推进脱贫、教育、医疗卫生“三大攻坚”,着力推进政务环境、社会环境、城乡环境“三大环境整治”,坚决守住环保和稳定两条底线,迈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一个达到、五个明显”。“一个达到”就是达到全面小康水平,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比2023年翻一番以上,2023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个明显”就是融入珠三角进程明显加快、区域创新活力明显增强、现代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宜居宜业宜游环境明显优化、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全面融珠,提升开放发展水平;坚持改革创新,开创具有汕尾特色的创新发展格局;坚持统筹协调,增强发展协调性和整体性;坚持绿色低碳,提高永续发展能力;坚持公平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到“九个着力”:

——着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提高经济质量效益。今后五年,我市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到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400亿元,经济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中高速增长,发展迈入中高端,质量效益提升幅度高于粤东西北地区。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相互协调,加快引进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成本竞争向质量、技术、品牌、服务转变,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高质量、高水平有效供给,形成需求侧与供给侧相互平衡、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新局面。守住生态底线发展,避免急功近利、饥不择食,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得上马。

——着力实施向西融珠战略,增强发展定力。坚定向西融珠发展,坚持把汕尾发展放在全省、珠三角大局中去谋划运作,着眼全局找准定位,积极推动深莞惠+汕尾、河源“3+2”经济圈建设,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龙头带动,以交通、产业、生活等一体化为抓手,全面融入深莞惠,融入珠三角,进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融入“一带一路”,把汕尾这盘棋走活,实现振兴发展。

——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完善城际交通体系建设,推动广汕铁路尽早建成通车,力争开工建设龙川至汕尾铁路、汕尾至漳州铁路,推进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延伸至汕尾。推进潮惠高速汕尾段、兴汕高速汕尾段建成通车,完成深汕高速深圳至汕尾段拓宽工程,争取河源至汕尾高速纳入省的规划并开工建设,规划建设珠东快速通道。推进中心城区市政交通建设,改造拓宽沿海公路,加快汕尾大道、工业大道西、外环快速路、海滨大道改造等建设,打通红海西路及市区断头路,提高路网密度。优化港口布局,重点推进汕尾新港、小漠港、湖东港等建设。筹划推进汕尾机场建设。

——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力争到2023年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大力推进红草、海丰、陆丰、陆河产业园扩能增效,力争到2023年4个园区产值均达200亿元以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推进珠宝首饰、服装、建筑装饰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推动旅游创新发展,创新“旅游+”业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海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引领型创新企业,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培育“互联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各类创业创新扶持政策与互联网开放平台联动协作。

——着力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提高城市品位。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优化城乡全域空间布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深汕特别合作区和汕尾新区为重要支撑,以陆丰、海丰和陆河为重点组团,打造“一核两区三组团”。加快城乡路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着力深化改革,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优化政府职能配置,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经济领域重点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任务。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优化口岸通关环境,推动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利用外资和企业境外投资水平。

——着力推进脱贫攻坚,补齐民生短板。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2023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善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机制,落实帮扶项目,提升帮扶工作实效。推进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名镇名村和幸福村居建设,加快村村通自来水建设,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完善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养老事业,健全社会福利慈善机制。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质量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确保2023年建成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加快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健全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美好家园。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化土地分区管控利用。推进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建设山林生态屏障,保护滨海生态资源。加快绿道网络建设。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土壤、大气污染防治。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消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着力推进依法治市,维护社会公平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大力建设法治政府,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专项整治。加大对涉毒、涉**、涉黑恶、涉“两抢一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和防范力度,努力创造群众满意的平安环境。深入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改革,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制度建设,减少群体性事件。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管理,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10%;人均gdp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9.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的年度任务。

做好今年工作,要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规律特征,认真学习研究新常态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尤其要高度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扩大有效供给。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统筹解决发展动力、发展平衡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开辟发展新路径,厚植发展新优势,增强发展新动能,开创发展新局面。要加快补短板,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强基础、保基本、补短板、促平衡,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真正惠及全市人民。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为“十三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扩大有效投资。千方百计解决好项目策划、资金筹措、土地需求等问题,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产业、民生等项目的建设,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形成对gdp的有效支撑。今年市重点项目投资拟增长24.9%,重点加快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信利tft5代线、陆丰核电、陆丰甲湖湾电厂建设,大力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和配套完善的公共设施网络,加快河流治理,扎实抓好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新的投资增长点。

——扩大消费需求。实施适度的需求侧管理政策,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新型消费,扩大传统消费。着力稳住住房和汽车等大宗消费。促进旅游消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信息消费,促进养老、健康等服务消费。深入实施电子商务和快递下乡工程,拓展农村消费。

——稳定出口增长。利用好国家和省外贸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做好出口企业的服务,支持企业抢抓订单、开拓市场,全面推广出口退税网上申报和限时办结等制度,加快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步伐。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中央、省的部署要求,妥善推进“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开展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出台降低企业成本相关政策,进一步简政放权,落实减税降费措施,加快实现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深化价格市场化改革,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综合施策,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帮助企业解决在用地、投资审批、市场开发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进质量强市工作,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升产品、服务、工程质量,增加中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供给,创新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推动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产业中高端发展

——加快建立产业新体系。落实《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信利光电等为龙头,强化产业链招商,打造新能源汽车、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引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等服务业,推进集购物、休闲、餐饮和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核心商贸区建设,加快南储汕尾海洋食品冷链物流、华侨区粤东古建筑材料市场等项目进度。创新“旅游+”业态,推进红海湾、品清湖、红宫红场、莲花山、玄武山、金厢滩、陆河梅园等重点景区建设。争取省新一轮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扩产增效、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和节能改造,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提升计划,推动可塘彩宝、梅陇金银首饰、公平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掀起招商引资新热潮。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全面开展新一轮大招商行动,力争全年引进100个产业项目。改革优化招商机制,建立由市商务局、十大专业招商分局、各县(市、区)组成的招商队伍,设立广州、深圳等招商中心,开展专业化招商。明确“一把手”招商责任,党政一把手亲自带队,高规格、敲门式点对点招商。创新招商方式,开展产业招商、代理招商、乡贤招商、以商招商,提高招商实效。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改善政务服务环境,紧紧围绕胡春华书记要求深圳市和各帮扶区引进大项目落户汕尾的指示,主动上门跟踪对接,争取尽快引进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

——推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推动“1+4+2”园区产业聚集、特色发展,力争实现全市产业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开展园区征地攻坚战,推进土规向园区倾斜,压实征地责任,确保全市园区完成征地1万亩以上。大干快上狠抓项目落地,力促未开工项目加快开工、在建项目加快推进、竣工项目加快达产,重点推进比德能源二期、锂电池隔膜、幸福里led晶片、伟泰实业、安星建材、路华电子、宝民汽车电子、恒美珍珠等项目建设,力争推动39个工业项目入园动工建设,其中竣工投产13个以上。完善园区配套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制定园区产业扶持政策,赋予必要经济管理权限,实现园区审批事项一站式办结。坚持入园产业投入、产出、用地等刚性约束标准,使引进的每一个项目都经得起考验。突出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加强与深圳一体化对接,健全合作体制机制,完善发展规划体系,争取合作区纳入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延伸范畴,加大合作区征地拆迁与项目引进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征地10平方公里,新引进动工项目50个,构建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旅游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欠发达地区更需要创新驱动。制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依托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带动,着力引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培育创新型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实现创新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推进比亚迪研究院、电力产业研究院、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等建设,新增新型研发机构3家、各类创新服务平台4家,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创新创业中心或众创空间2家,推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转化。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倍增计划。完善专利申请资助政策,实现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增长20%的目标。健全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实施人才计划,推进“博士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人才驿站”等建设。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对接落实省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扶持政策,制定实施细则,解决准入限制、项目审批等制度性障碍。加快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带动创新型小微企业集群发展。落实信贷风险补偿金、融资政策性担保等中小微企业支持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积极推动企业上市。

三、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打造珠江东岸滨海新城

——大力提高城乡规划水平。坚持高品位规划,立足深莞惠“3+2”大都市圈区域发展新格局,全面对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找准城市发展定位。大力推进“多规合一”,抓好红海湾国际休闲旅游基地规划、各县(市、区)规划以及各中心县城、重点镇规划等编制工作,充分发挥规划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综合效用,使汕尾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规划指引下使用,城市在规划的引领下有序建设。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抓好深汕特别合作区、汕尾新区两大引擎和战略平台开发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要主动承接深圳部分城市功能疏解,加快由盐田港主导的小漠港建设步伐,统筹推进城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切实做好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工作,加快汕尾新区3大起步区和3个重点片区建设。推进中央商务区开发建设,引进落地一批项目,充分发挥振兴基金的使用效能和杠杆作用,加快土地整备及站前路等配套建设,抓好环品清湖路景观绿化带升级工程。推进金町湾滨海旅游度假区二期项目动工建设。抓好红海湾国际休闲旅游基地、马宫特大中心渔港、鲘门特色休闲区等3个重点片区的规划和土地整备。探索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光纤入户、4g基站规模化建设、免费wifi覆盖公共区域。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政务、教育、医疗卫生、物流等重要领域融合发展,推进智慧城管、智慧环卫、“护林e通”等网格化管理系统建设,打造智慧城市。推进城市更新,加快“三旧”和棚户区改造。完善市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增加城市公厕数量,规划建设一批停车场。加快土地征收、储备、开发,妥善处理好留成地等历史遗留问题。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放开市区、县城和建制镇落户限制,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交通建设大会战,全年计划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75亿元,推动广汕铁路加快开工建设,确保潮惠高速汕尾段建成通车,加快兴汕高速建设,推进深汕高速汕尾段改扩建,抓好陆丰甲港公路惠来段、324国道陆丰穿城路段、335省道河口至新田路段、海丰县城至梅陇路段等一批城际道路建设。开通厦深铁路深圳至汕尾城际捷运,开展珠东快速通道、红海湾至市城区品清湖沿海观光路前期工作,规划建设汕尾市客运枢纽中心。推进红海西路、工业大道西、金湖路东段、东城路、金鹏路等市政道路建设,升级改造三马路、文明路南段等老城区道路,完成市区“断头路”贯通工程,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城际快充站及市(县、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继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开展市区违章建筑集中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建设,清理占道经营,拆除乱搭乱建,确保市区违法建筑“零增量”。开展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坚决取缔无牌无证三轮车、摩托车,坚决治理车辆乱停乱放,引导市民文明出行。开展城乡卫生环境整治,加强主要街区、道路、背街小巷和农村环境整治,打造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聚焦解决束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企业投资经营、便民服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着力增强放权的协同性、监管的有效性、服务的便利性。严格实行各级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加快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推进负面清单全覆盖。拓展完善网上办事大厅功能,大力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管理模式,整合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落实“双告知”,深化“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探索实行更多证照合一。深化市公路、交通系统所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盐务局、港务局等政企分离,完成华侨管理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财税改革。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逐步推行项目库管理。加大力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减少财政资金沉淀积压。落实营改增扩围等税改政策,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改革。

——加快投融资改革。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和融资,抓紧制定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具体办法,加快组建交通、城投等新的投融资平台。推出一批ppp项目,建立ppp项目备选库,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继续争取扩大政府债券和专项基金额度,强化与国开行、农发行融资对接,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努力争取更多低成本政策性贷款。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制定出台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市港澳船务公司等国企改革,积极推动市道路运输企业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效盘活国有资产,对于低效无效资产、不具备竞争优势及处于产业低端环节的资产,利用各种方式加快退出,优化国有资产结构。建立出资人管理事项清单制度,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认真贯彻“一带一路”战略,务实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外经贸往来,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强与省驻外经贸机构的沟通协作,依托行业协会、外出乡贤,拓展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直接经贸合作渠道,争取更大范围的资源配置。继续加快与珠三角地区的对接融入,加强与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地区的互联互通、产业合作和经贸联系,深化与港澳台经贸交流合作,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实施省复制推广的自贸区“一口受理,同步审批”等改革事项,推进贸易便利化。

五、加强“三农”工作,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加快海丰县省级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区建设,力争各县(市、区)建设一个省级现代农业“五位一体”示范基地。支持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引导促进海亮、三禾、协兴、重信等农业龙头企业加快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新建高标准基本农田12万亩。启动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构建冷链物流体系,依托“互联网+农业”模式,发展农村电商,完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观光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大力发展海洋渔业经济,建设省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加快发展海产品养殖、深加工,建设海产品物流中心,打造“南国渔都”品牌。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施农村通宽带工程,推广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农村应用。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常态化运营,加快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推进陆河螺溪、海丰莲花、陆丰大安西南3个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建设。实施陆丰龙潭水库至陆城引水工程、海丰龙津河治理工程、公平灌区节水加固改造工程、市区供水节水改造工程。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决打击非法买卖集体土地,坚决查处在集体承包土地上进行违法建设。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建成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县、镇、村三级互联互通。扩大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村村通”试点范围,推进供销社、农垦、国有林场改革。

六、补齐社会事业发展短板,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对省核准的4.7万户相对贫困户、14.5万相对贫困人口开展建档立卡、动态管理、重点帮扶。加强与深圳全面对口帮扶和新一轮扶贫“双到”规划的对接,统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创新帮扶平台,增强协同发展动力。充分利用国家、省革命老区扶持政策,争取扶持政策落地。

——全力打好教育攻坚战。推动教育率先实现跨越发展。扎实推进教育创强和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化工作,确保通过教育强市和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统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启动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工作。大力清理整治无证幼儿园,建设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撤并“空壳学校”“麻雀学校”,力争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全覆盖,采取坚决措施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流失,确保初中阶段学生辍学率控制在2.5%以下。推动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确保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办好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和汕尾电大。加快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深入实施“强师工程”,实施“百名研究生引进计划”和“千名教师本科学历提升计划”,把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岗位津贴政策实施对象扩大到公办普通高中和公办幼儿园。

——全力打好医疗卫生攻坚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卫生强市达标创建工作。实施医疗卫生强基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全面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力争全市创建1-2家“三甲”医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县域内住院率。提升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完善“120”急救指挥中心建设,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达标年”活动,加快县级中医院标准化建设。继续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实施两孩政策。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建立覆盖城乡、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动工建设中国(汕尾)民间文化艺术馆(博物馆、文化馆),力争数字图书馆上半年对外开放使用,推进“四戏一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建设。举办彭湃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把“马思聪杯”小提琴邀请赛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性、高端性音乐赛事,办好第五届文化惠民活动周。充分利用深圳对口帮扶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引进优秀文化企业落户汕尾,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5万人。探索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推进城乡社保制度衔接。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和均衡水平,优化大病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扎实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居家养老服务覆盖90%以上城市社区,居家和日间照料服务覆盖60%以上农村社区。

——推进其他社会事业发展。深入开展省文明城市、省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力争获得“广东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加快群众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力争市民体育广场建成投入使用,积极备战2023年省运会。推行惠民殡葬,落实城乡居民殡葬基本服务免费政策,大力推进镇级公益性公墓、骨灰楼等设施建设。加快残疾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投入使用。

同时,注重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七、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打造生态文明新家园

——强化节能减排降碳。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目标任务。加强高能耗行业管控,开展电机能效提升工作,大力推动节能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继续抓好机动车减排工作,完成省下达的淘汰“黄标车”任务。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大力推进全市0-50公里公交化,投放运营比亚迪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600辆,打造新能源绿色公交城市。深入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

——大力推进污染治理。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效控制pm2.5、pm10浓度,确保空气质量指数保持全省前列。加快新一轮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7个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环保信息化和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加快市环境监测监控中心项目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狠抓市域河流和城市内河涌污染治理,突出加强公平水库(含干渠)、螺河水资源保护。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进新一轮绿化大行动,实施四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坚守林业生态红线,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加快森林防火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坚决遏制森林火灾。优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海湾规划建设,加强品清湖综合整治,规范入海排污口设置,推进红海湾申报创建国家级海洋公园及汕尾海洋观测站建设。加强海岛资源的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加快龟龄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实施小岛(屿仔岛)和遮浪岩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陆河县水唇镇、海丰县大湖镇省美丽小镇试点建设。

八、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大力开展社会治安环境整治。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加快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推进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整治,打造平安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开展禁毒攻坚战,采取最有效的措施,以陆丰地区为重点,狠抓精准打击、常态化清查、不间断追捕、铁桶式堵源截流、广覆盖社区戒毒(康复)、全方位宣传引导等工作,全面提升打击管控水平,全力扭转毒情严峻形势,确保陆丰如期摘除“毒帽”。继续强势推进打击涉**犯罪专项工作,全面遏制涉枪犯罪发案。坚持源头治理、关口前移,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包案机制,深入开展信访和社会矛盾纠纷积案化解行动,妥善处理好群众合理诉求,切实把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快市人民群众来访接待厅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实施“七五”普法,推进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和社区矫正工作。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加大基层治理投入,向每个县(市、区)公安局增拨经费50-150万元,向每个镇(街道)增拨经费100万元,向陆丰30个禁毒重点村拨付经费各50万元。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抓好重点领域事故隐患排查整改,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维护市场生产经营秩序。继续做好“双拥”工作,努力创建全国和全省双拥模范城(县)。认真做好人防、打私、气象、台务、港澳、外事侨务、档案修志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更大作用。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必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落实其各项决议、决定并定期报告工作。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践行依法、守法、执法之风,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推进政府及其部门职责法定化,切实做到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积极配合市人大推进地区立法工作。二是加强政务整治。坚持不懈地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制度化,自觉树立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和大局意识。持续抓好正风肃纪专项整治,全面查处和坚决曝光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吃拿卡要拖”,“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坚决打掉权力寻租空间,坚决惩处各类****行为,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服务效能。全面对标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推进“政务立规、标准立新、工作提速、落实提效”,用求新的思路想问题、谋发展,努力推动事关全局重点工作的落实。三是提高政府执行力。以提高执行力为主题,以实绩论英雄,严格绩效考核,兑现奖罚,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振兴发展的使命意识、敢抓敢管的担当意识、团结共事的合作意识、真抓实干的执行意识,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督促责任落实到位。四是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监察、司法、审计等联动的行政权力监督机制,大力加强政府系统干部廉政教育,完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加强政府效能建设和绩效管理,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权力运行的公开度、透明度,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

各位代表!汕尾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对人民的新期盼,我们深感愿景美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1+4+2”产业园区:“1”指深汕特别合作区,“4”指红草高新技术产业园、海丰生态科技城、陆丰产业园、陆河新河产业园,“2”指红海湾国际休闲旅游基地、马宫特大中心渔港。

2.r&d经费: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

3.“两不具备”村庄:指地处偏远、高寒山区或其他自然条件恶劣地区,不具备生产和生活条件的贫困村庄。

4.ppp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

5.新型城镇化“2511”试点:指在全省范围选择2个地级市、5个县(市、区)、10个建制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选择10类项目作为新型城镇化专项试点,为全省新型城镇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6.陆丰“毒帽”:国家禁毒委将毒品重点整治地区分为严重关注、通报警示、挂牌整治3个级别,陆丰2023年12月被国家禁毒委列为挂牌整治地区。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相对需求侧而言,包括生产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两个基本方面。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更强调通过制度变革与完善,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以市场导向优化提升生产端生产能力,从而扩大有效供给,形成高质量、多层次的供给体系,使供给结构更加适应需求结构。

8.僵尸企业:指因生产经营困难造成停产半停产,资产负债率高、连年亏损,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生产经营,长期欠薪、欠税、欠息、欠费的企业。

9.多规合一:指在理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管理职能,实现“三规”融合的基础上,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专项规划,进行多规统筹与整合。

10.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主要通过减少过度硬化、恢复城市绿色植被和生态水系等,将城市建设成为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有效控制雨水径流,修复城市水生态,增强城市抗洪防涝能力。

11.现代农业“五位一体”示范基地:指融合设施、农艺、科技、质量安全及经营主体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篇十三 2023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要点解读和中英文翻译(一)

2023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要点解读和中英文翻译

代省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政府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也是在困难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云南省委的领导下,省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改善群众生活,奋力抗击自然灾害,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统筹抓好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7.1%。重点推进了八个方面工作:

全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省政府领导带队开展调研督查,坚持定期研究经济运行情况和召开全省经济形势分析会,及时出台稳增长16条等系列政策措施。合力推进20个重大建设项目和20项重要工作,实施万亿元重点项目投资计划,集中开工739个重大项目。强化预算执行和资金支出管理,清理和盘活存量资金,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扎实推进高原特色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步发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再创新高,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全面部署工业转型升级,研究出台汽车等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加快中石油炼油项目建设,分类优化园区布局。果断关闭整合小煤矿,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坚决淘汰炼铁、水泥、黄磷等落后产能,分类推动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目标基本完成。健全刺激消费政策,培育健康养老等消费热点,推动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旅游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银行融资2806亿元、直接融资1214亿元。新一轮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扎实开展。

篇十四 佛山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2023年佛山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

2023年佛山市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佛山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要点解读

2023年暂无公布,下面是2023年仅供参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佛山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积极应对复杂形势,坚定不移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各项政策措施,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

——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03.28亿元,增长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3825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12亿元,增长1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60.58亿元,增长13.1%。进出口总值688.18亿美元,增长7.6%,其中出口467.20亿美元,增长9.9%。

——质量效益得到提升。实现财政总收入1579.01亿元,增长6.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0.73亿元,增长14.3%。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36.1%、6.9%,同比提高0.3、0.6个百分点。

——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完成,城市形象品质得到较大提升。全市pm2.5下降15%、pm10下降21%。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4.25%,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完成省下达的削减目标。

——人民生活得到实惠热门思想汇报。全市财政民生支出337.3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4.3%。城镇新增就业8.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9.0%、9.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806.94亿元,比年初增长3.7%。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大产业转型力度,结构调整取得实效

产业转型有新进展。工业结构调整提速。省委、省政府要求佛山作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龙头,我们抢抓机遇,迅速行动,启动万亿规模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建设。积极落实省技术改造扶持政策,设立市优质技改创新项目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78.56亿元,增长23.7%。推进“两化”深度融合,22家企业获批国家、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27家企业入选广东省电子商务百强。一汽大众二期、福田汽车、南车制造基地等项目陆续开工,阿格蕾雅光电材料、亨氏食品、村田纳米陶瓷电容器材等项目投产。现代服务业发展动力增强。出台扶持服务业特别重大项目实施办法,南海万达广场、万科广场开业,中国慧聪家电城及家电博物馆项目运营,季华中央商务带、桂澜路千米商贸长廊建设加快,佛山华强广场动工,国通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广东工业设计城、顺德创意产业园成为全省有影响的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区域。长鹿旅游休博园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心得体会佛山(国际)家居博览城、桂城平洲玉器街、乐从国际会展中心、高明盈香生态园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佛山)机械装备展览会、第七届中国(顺德)工业设计博览会。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年发展计划,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4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现代农业园区18个。

招商引资有新成果。引进超千万美元的外资签约项目98个,投资总额82.88亿美元。引进超亿元的内资签约项目147个,投资总额963.23亿元。福田汽车、长城华冠新能源汽车、风发科技智能电机生产基地等项目,本田汽车零部件、萨克米机械、爱信精机等外资龙头企业增资扩产项目,广东集成芯片研发与产业培育中心、广东化工交易中心、浪潮云计算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项目签约落户。重大平台建设有新进展。佛山国家高新区引进阿里巴巴·佛山产业带、大金智地高端产业服务区等项目,佛山科技街初具雏形。中德工业服务区引进及洽谈德国安联财险、瑞曼迪斯集团、库卡机器人集团等项目。广东金融高新区引进广东金融结算中心等54个项目,投资及募集资金90多亿元。南方智谷、智慧新城、绿岛湖都市产业区、佛山泛家居电商创意园、中欧科技合作产业园、广东新光源产业基地、广东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广东物联网应用产业基地、佛山塑料制品国际采购中心等平台建设和招商顺利推进。

金融科技产业融合有新亮点。全市财政安排创新型城市建设资金21.07亿元,酷猫写作范文网带动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我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全国陶瓷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南海区获批全省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顺德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南海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启用,三水合肥工业大学研究院挂牌成立,佛山中科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新材料产业园投入使用。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3家,总数达618家;中国驰名商标6个,总数达124个;集体商标4件,总数达21件;广东省名牌产品187个,总数达399个;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995件,增长55.2%。新增省级、市级创新团队13个,省级、市级工程中心96家,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3人,设立院士工作室29个。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市、区财政出资5亿元设立支持企业融资专项资金,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融资困难。成立佛山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设立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产业金融引导基金,启动佛山科技保险试点。成立市金融发展与稳定领导小组,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金融创新有新进展。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融资38.6亿元,佛山民间金融街引入60多家金融机构。全市新增银行2家、保险公司4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股权投资企业56家、融资租赁公司10家、新三板企业11家、上市企业2家。

民营经济做强做大有新成绩。民营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69.6%,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79.8%。完善各级领导挂点重点培育企业工作机制,实施“一企一策”帮扶,研究解决重点培育企业发展难题。认真落实中央“营改增”、小微企业减税等政策,全市减免各项税收122.09亿元。鼓励实施“两化”融合、机器人应用、品牌营销等举措,加强重点企业培育,全市产值超千亿元企业1家、超百亿元企业11家。举办民营企业精英研修班,引导中小民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23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

二、全面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城市形象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升级成效突出。“强中心”战略深入实施。禅城老城区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大祖庙商圈”初具规模,岭南天地三期加快建设,工作总结梁园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初步完成,仁寿寺改造顺利推进,汾江河“一河两岸”景观提升工程完成;禅西新城绿岛湖行政服务大厅、欧洲工业园a区启用,人才公寓、国际中学等建成使用;桂城千灯湖片区金融公园、灯湖广场等项目建设顺利;佛山新城中欧(中德)服务中心等平台主体建成,中德高技术实验园研发楼及人才公寓即将竣工,交通枢纽中心完成地下基础工程。城市组团建设成效显著。狮山博爱湖、南海市民服务中心等城市配套项目进展顺利,西樵听音湖片区雏形显现;顺德新城保利商务综合体、美的广场、置业广场封顶,华侨城文化旅游综合项目加快推进;西江新城基本完成核心区示范工程建设,明湖公园、秀丽河公园、丽江水廊建成;三水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三旧”改造稳步实施,荣获全省“三旧”改造一等奖,北江新区“三旧”综合改造项目、高明江滩滨河景观工程成为样板。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广明高速陈村至西樵段、肇花高速三水段正式通车。个人简历市域路网中禅西大道二期、g321南海段改造、三花公路改造、南庄至九江公路复线、佛陈大桥扩建和樵乐路、龙湾大桥、季华路快速化改造完工。贵广、南广铁路佛山段通车,三水南站投入使用。佛山西站、佛肇城际线、广佛地铁二期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南海新型交通系统试验段工程开工,城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工程开展前期工作。能源、水利、通信宽带、智能电网等建设加强。国家重点项目500千伏“西电东送”换顺线工程、500千伏东坡变电站、16个110千伏以上输变电项目投产。光纤入户率达34.5%,新增4g基站8322个。成为首批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

城市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严格落实城市管理考核机制。开展城市道路环境卫生、建设工地和泥头车污染源头管控、户外广告清理、水浸黑点治理等专项整治。整合数字城管资源,建立渣土运输gps监控平台和工地视频监控平台。推动城市管理向乡村延伸,实施农村整治“1060”工程,切实改善乡村面貌和环境卫生状况。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禅南、禅顺公交一体化提速。全市新增49条公交线路、993辆公交车、4800辆公共自行车、54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建成38个公交首末站和枢纽站。中心城区公交分担率提升至30.1%。

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成绩显著。建立环保责任考核追究机制,范文内容地图设立“环保警察”,强化环保执法。基本完成100项环保民生实事。全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扩大限燃区域至中心城区面积60%;深化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整治污染企业804家;严厉打击黑烟车,全年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8.05万辆;严格控制扬尘污染,征收扬尘排污费。坚持“一河一策”治理水环境污染,19条重点整治河涌基本达到v类标准。新建污水配套管网217.84公里。对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全面清理。强化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管理,积极推进南海垃圾焚烧发电一厂等改扩建,大力开展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新增国家级生态乡镇7个,总数达19个。新建和改造提升绿地面积720.73公顷,创建绿色建筑175万平方米。建成智慧公园、九江外滩景观工程、丽江水廊等10个大型公园,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村居公园和社区体育公园。完成珠二环高速顺德段、东平河两岸等106公里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谢边互通立交、顺峰山东入口等重要节点景观改造基本完工,完成33.9公里“五位一体”沿街景观综合整治。

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城市发展活力增强

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编**实施企业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审批清单和市场监管清单。建立以备案**为主的企业投资管理体**。商事**度改革成效显著,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7.29万户,工商登记“全城通办”进展顺利。在省内率先推出政府权责清单。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提速,市、区两级网上服务事项4971项,二级以上办事深度事项占97.43%,三级占56.21%。设立616台“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39万笔行政服务通过终端办理。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顺利,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建成。成为省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试点城市。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稳步实施。开展“城乡社区建设提升年”活动,社区协同共治、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禅城区开展社区“一门式”服务试点,南海区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三水区推行“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顺德区试点建立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各区均成立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全市社会组织达4663家。成立社工人才培育基地、市社工协会和市志愿者联合会。全市村(居)完成换届选举工作,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89.9%。

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颁发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范文写作禅城区完成农村“股权固化”,南海区稳妥推进确权确股式股权改革,三水区和顺德区均安镇、容桂街道试点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市农村财务网上监控平台和集体资产交易平台交易资产累计7.7万宗,合同标的总额426.09亿元。高明区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计划。三水区探索实施村民自治决策、执行、监督分开的“两级议事会”治理模式。

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境外投资项目26个,投资总额增长283.2%。实际利用外资26.56亿美元,增长5.4%。顺德区获批国家级出口家电质量安全示范区。广佛同城化取得新进展,交通路网和轨道交通对接进展顺利,两市金融机构资金结算技术上实现同城化,环保协作、民生合作不断深化。佛港澳合作有新成效,汇丰环球运营中心、广发金融中心一期投入运营。荣获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与德国因戈尔施塔特市、波兰斯达洛加勒德市结为国际友好城市。建立对口帮扶云浮工作新机制,举办7场招商会,投入对口帮扶云浮财政资金4.1亿元,加快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扶贫开发“双到”完成年度任务。对口援建新疆伽师、西藏墨脱取得新成效。

四、大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民生保障有新提高。省、市民生实事全面完成。企业退休职工月人均基本养老金增长14.2%,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增长12.5%。城乡低保标准提高8.5%,城乡低保对象大病医疗救助报销比例平均达80%,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平均增长26.4%。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成为全省首个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全市五区在全省率先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督导评估。实施技能晋升培训补贴,5.1万人参加技能培训。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5616万元,成功创业6662人,带动就业3.6万多人。“零就业”家庭持续动态“清零”。加快构建“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模式,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新增非公立医疗机构57家。新市民入户及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施统一积分,符合条件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居民医保享受同等财政补贴,实行异地务工人员大病救助。

文化活动魅力彰显。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市图书馆新馆投入使用,市文化馆新馆封顶,佛山大剧院加快建设。祖庙、仁寿寺、梁园等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成功举办中国四大名镇城市交流活动、佛山秋色欢乐节和亚太地区龙舟公开赛等活动。“魅力佛山·四季情韵”艺术惠民工程精彩纷呈。顺德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美食之都”。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开展,龙狮表演、剪纸、陶艺、香云纱等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展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开展“微文明”、“微志愿”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推进,市民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平安佛山建设有新举措。基层“平安村居”和各行业“平安细胞”创建覆盖面80%。公安“六大专项”打击整治行动获得全省第2名,110刑事警情同比下降10%。禅桂新中心城区“禁摩禁电”平稳推进。出租屋管理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开展“全国安全社区”创建和基层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试点,里水、大沥、北滘、伦教镇被评为“全国安全社区”,新增安全生产达标企业6272家,总数达19251家。食品(农产品)安全示范市建设扎实推进。试点推行家禽“集中屠宰,生鲜上市”,打造肉食品“全链条闭环式”监管模式,新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点100家、阳光厨房695家、市级“菜篮子”基地19个、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100家。强化疫情联防联控,有效遏制登革热、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等疫情。

五、全面启动人民满意政府建设,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六个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出台《佛山市建设人民满意政府行动方案(2023-2023年)》和11个行动子计划,筹措项目资金76.1亿元,其中197项民生项目完成145项。建立人民满意政府第三方评价体系。根据第三方调查评估,2023年佛山市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总体评价82.46分。

依法行政不断深化。以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为基础,完善重大行政决策配套制度和程序。健全市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273件,办复率100%。创新行政复议机制,全面推广集中复议制度。根据中国政法大学发布的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佛山法治政府建设排名第3。

深入整治“四风”问题。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改进作风,全市会议数量下降2.4%、文件数量下降6.1%。深入推进市级部门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决算公开,市级财政预算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建立镇(街)领导干部每周定期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构建全省首个狠刹“四风”网络监督平台,打造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信息管理等平台,出台领导干部问责实施意见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强化对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

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事业,审计、粮食储备、民族宗教、双拥优抚、台湾事务、档案方志、社会科学、人防、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佛山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异地务工人员,中央、省驻佛山单位,驻佛山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佛山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内外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运行不稳定因素较多,稳增长任务艰巨;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待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不牢固,自主创新能力整体不强;企业不同程度存在经营困难;城市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有待改进;环境治理任务较重,大气和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勒流“12.31”燃爆事故教训极其深刻,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亟需强化。对此,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深入研究,认真解决。

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市发展面临许多有利因素,领衔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第三产业发展成效逐步显现,一批重点项目和高端平台建设加快,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城市形象品质不断提升,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综合环境持续优化。总体而言,我市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坚定不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转向存量优化、增量优质的深度调整,对全省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起支撑作用,争当全省改革发展排头兵。

2023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的总体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中心,以创新驱动为总抓手,以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为动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进依法行政,提升开放水平,狠抓改革攻坚,加强民生保障,强化风险防控,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规划“十三五”发展任务,努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总值增长3.8%;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抢抓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研究“工业4.0”计划,结合佛山实际,推动佛山制造智能化转型。坚持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力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在全省前列。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积极落实省政府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规划,集聚发展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制造和装备服务业等重点装备产业,力争到2023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努力建设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着力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培育一批拥有核心部件制造技术的“高、精、专”中小型配套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数字化制造、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跨越发展,加快构建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全力推进落实重点支撑项目和珠海签约10个项目,加快一汽大众二期、福田汽车、长城华冠新能源汽车、南车制造基地、陆地方舟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建设,推动项目落地,形成产能。

力促现代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全面落实提升发展第三产业各项政策措施,重点支持发展金融、现代物流、商务会展、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养老服务、文体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国药集团中药南方总部、苏宁电子商务运营基地、华侨城文化旅游综合项目等145个重大服务业项目,14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总部经济基地,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大力发展文化会展、艺术创意、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加快建设石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重点项目,促进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文化资源融合,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打造成为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

以技术改造为核心促进存量优化。贯彻落实省、市扶持技术改造优惠政策,积极争取省财政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补助,市、区财政3年配套24亿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实施全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行动计划,未来3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计划完成1300亿元,年均增长25%,力争半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整合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智能制造技术,加快机器人推广应用,实施“百企智能制造提升工程”、“自动化生产线改造”计划,推动佛山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力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智能制造先进城市。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加强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推广运用,促进更多制造企业“登云上线”。推动企业采用卓越绩效管理、精益生产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制定产业联盟标准,培育细分行业龙头,打造行业区域品牌,提升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

以产业链招商为抓手促进增量优质。树立“大招商”、“招大商”、“择优择强”的招商理念,进行高水平、专业化的招商策划,把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招商重点,瞄准国内外先进地区和城市实施定向招商和主题招商,着力引进一批高端优质项目、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优秀人才。充分挖掘本土企业增资扩股潜能,重点推动我市龙头企业与国际装备业巨头开展合资合作,带动引进一批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建设机器人产业园。不断提升佛山国家高新区、中德工业服务区、广东金融高新区等重要平台的产业内涵和建设水平,加快南方智谷、智慧新城、绿岛湖都市产业区、广东新光源产业基地、广东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基地、中科院佛山新材料产业基地等产业平台建设,增强承接吸纳国内外优质项目和高级人才的能力。

做强做优民营经济。落实推动民营企业跨越式发展各项政策,发挥民营企业在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中的主力军作用,发展壮大产值超百亿元企业队伍。坚持各级领导挂点企业制度,定期深入企业,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中小民营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推动民营资本与国际资本、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继续开展高级经理人、企业接班人培训。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努力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当好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排头兵。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大力实施工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实施大中型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美的等大型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研究院,各区重点帮扶一批创新型、科技型骨干企业。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中科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华南家电和机械检测基地、广东半导体照明产业联合创新中心、诺尔贝机器人研究院等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加快佛山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积极申报中国佛山(陶瓷)、顺德(家电)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全面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

加强金融创新发展。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科技型、智慧型企业。加快建设省金融科技产业创新融合试验区和产业金融改革试验区,完善“政策金融、科技金融、民间金融”三位一体金融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佛山民间金融街、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深交所路演中心等平台作用,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证券化、众筹融资、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人才政策,重点引进和培养创新科研团队、创新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加快“产业社区”建设,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配套,努力解决人才居住、子女入学等问题。实行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在引进中高端企业项目的同时,注重引进拥有先进技术的人才团队,实现产城人三者良性互动。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市升级向城市升值转变

把握建设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机遇,全面提升佛山城市价值和竞争力。

实施城市升级两年延伸计划。深化“强中心”战略,打造佛山城市中轴线,加快佛山新城建设、南海千灯湖片区拓展、禅城绿岛湖都市产业区建设和禅城老城区提升。推动城市组团提升发展质量。加快顺德新城、沥桂新城、西江新城、三水新城等片区建设。围绕绿岛湖、博爱湖、桂畔海、明湖、云东海等水道和生态片区,打造一批生态景观带和滨水区。推动城市升级向乡村和社区延伸。实施百村升级计划,推进30个特色古村落活化、30个城中村(旧社区)改造和48个新农村建设,打造一批美丽乡村、宜居社区。加强特色古村落历史风貌及古建筑保护,实现历史文脉延续。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广佛环线(佛山西站—广州南站)、佛肇城际线建设,配合广州地铁7号线延伸线、广佛江珠线前期工作,尽快启动广佛环线(佛山西站—白云机场)、肇顺南城际等项目。推动轨道二号线一期工程、南海新型交通系统建设,启动轨道三号线建设准备。加快建设佛山西站、佛山新城交通枢纽中心等项目。推进高速路网中广明高速广州段、广中江高速顺德段、佛清从高速南段等建设,加快市域路网中魁奇路东延线二期、岭南大道南延线、汾江路南延线、海五路西延线等建设。积极开展佛山新机场建设可行性研究。加强能源、水利、通信、电网建设。推进220千伏顺德奎福输变电站等项目建设,推动光纤入户工程,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

加大“三旧”改造力度。完善我市“三旧”改造政策,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改造的积极性。支持南海区开展广东新一轮深化“三旧”改造综合试点。提升改造村级工业园区。推进高速公路沿线改造,专项整治高速公路沿线300米范围内旧厂房,再造百里绿色长廊。推进沿街、沿河、沿湖景观“五位一体”改造,开展内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实施城市管理“四化”工程,完善城市管理考核机制,加快数字城管建设。加强道路卫生、绿化管养、污染源头管控、户外广告清理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整洁度、美观度。推动社会化市政管理模式向城中村、城乡结合区域、主干道两旁纵深延伸。实施大数据战略和智能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项目,加快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

提高城市和市民文明素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推进文明城市“八大环境”建设,强化巡查督办和考评问责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持续开展“微文明”市民行动,打造佛山“微文明”品牌。支持发展志愿服务,推广南海区桂城街道“社工+志愿者”社区志愿服务模式,积极发动市民参与城市治理。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弘扬乐善好施、扶弱济贫的传统美德。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佛山

对生态环境倍加重视,对资源能源精打细算,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以蓝天、净水、绿地成为佛山新常态为目标,落实新《环境保护法》,建立健全环保综合执法体系和跨区域联动协调机制,强化市、区、镇(街)、村(居)四级环保责任,实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实施内河涌“一河一策”整治计划,重点推进汾江河、西南涌、芦苞涌等广佛跨界河涌综合整治,确保完成整治任务。加大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力度,有效提高污水收集率。整治改造小锅炉、vocs排放企业,实施电力行业超洁净排放,加速淘汰黄标车,依法整治黑烟车,努力实现大气质量状况持续改善。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养殖场污染治理。加快全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建设。开展全市供水及水源地优化整合。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进垃圾分类收运体系,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目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落实电机能效提升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自觉减排。对重点耗能企业和公共机构开展节能监察,加大节能执法力度。加快低碳能源管网规划建设,扩大低碳能源使用范围。抓好全国电力需求侧综合管理试点城市建设,加大“3c”绿色电网建设力度,推广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工程,探索光伏发电项目并网规范管理。推进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加强绿色生态建设。发展生态集约、观光休闲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开展新一轮绿化佛山大行动,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城市绿化增量提质、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扩面、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加速构建森林生态屏障、城乡绿地、水系湿地生态、绿色生态廊道体系,确保完成3万亩森林碳汇工程造林任务,河涌绿化整治659公里。加大社区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市政公园规划建设力度。

五、加强区域合作交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以更开放的胸怀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以更开放的举措谋转型、促发展,以更开放的视野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以经贸往来、科技合作以及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把佛山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加强与欧美、东盟、非洲、中东、南美等地区在投资贸易、资源开发、工程承包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建设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承办好中国(广东)-印尼经贸合作交流会。支持鼓励民间文化交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城市形象推广,提升佛山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扩展与海外华人华侨的联系交往,大力发展与我市产业、文化相匹配的国际友好城市。

密切佛港澳台合作。深入落实cepa和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贸易投资、先进服务业、科技文化、人才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推动佛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大力引进港澳台现代服务业项目,鼓励开展与香港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加强佛港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加快国通保税物流中心建设。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积极推动广佛同城化,抓好地铁线网规划对接、海华大桥建设、珠江大桥放射线接广佛新干线等项目,加强广佛交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作、环境治理、城市管理等对接。支持顺德区与南沙加强合作,融合对接广东自贸区。参与泛珠合作、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珠江西岸城市交流合作,着力打造粤桂黔高铁经济合作试验区。加快佛山云浮一体化帮扶,3年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3.5亿元,加大超亿元优质项目招商力度,助推云浮跨越发展,力争对口帮扶工作在全省领先。做好新疆伽师、西藏墨脱对口援建工作。加强全市统筹规划,落实《佛山市推进区域合作工作方案》。

六、深化各项改革,充分激发佛山发展活力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把改革红利不断转化为发展新动能,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发展环境。

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健全企业投资全链条、全流程、全行业的“三单”管理模式。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配套监管制度,实现企业准入“宽进严管”。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机制改革。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做好国资优债工作。强化财政绩效管理,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加快建设现代财政制度。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广行政职权标准化建设,实现量权限权。总结推广禅城区“一门式”政务服务改革试点经验,方便市民办事。加强电子政务规划建设,完善网上办事大厅、改革发展市民建言献策平台和12345统一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企业专属和市民个人网页。推进工商、质监管理体制调整,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优化社区工作机制,构建社区自治体系。发挥各级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作用,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推动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健全社工人才评价机制,加强社工专业人才培育基地建设管理。完善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和信访工作机制。

探索农村综合改革。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完善土地征收和补偿安置制度,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区、镇(街)、村(居)三级互联互通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体系建设。

七、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深入实施民生政府建设系列行动计划,确保完成民生政府建设重点项目任务,稳步提高市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深化创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启动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化发展,加快佛山科技学院新校区建设,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推动民办教育加快发展。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落实促进就业政策措施,指导和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能提升培训,增加高技能人才总量。完善全征地农村居民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扩大社保覆盖面,推动社保业务网络延伸到村(居)。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做好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加强新市民积分制服务管理,促进异地务工人员市民化。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启动实施文化升级两年行动计划,建设岭南风韵突出、城市形象鲜明的文化导向型城市。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实施艺术惠民工程,开展“佛山韵律”系列文化活动。承办第九届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推动佛山历史文化街区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城市中央休闲区。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完善体育设施,推进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市民体质。

着力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按时完成省下达的住房保障目标任务。投入6.82亿元推进河涌水环境治理等民生水务工程。新建300公里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实施100项环保民生实事。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提高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免费义务教育财政拨款标准。建设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落实一镇(街)一律师顾问团和一村(居)一专职调解员。新增市级“菜篮子”基地10个。加快推进主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wlan)惠民建设。推广“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布点,实现村(居)全覆盖,推动全天候自助服务区建设。落实公交提升计划,中心城区公交分担率达32%。完成迳口华侨农场2629户危房改造任务。

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深入推进平安佛山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市民安全感。做好国防动员、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基层“网格化”安全监管体系,提升社会火灾防控能力和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做好食品(农产品)安全示范市创建深化及验收工作,健全“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电子追溯体系,完善食品监管体系、责任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快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进程。设立“食品药品警察”,加大执法力度。抓好手足口病、登革热、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传染性疾病防控,防止出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八、扎实推进人民满意政府建设

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按照《佛山市建设人民满意政府行动方案(2023-2023年)》和11个行动子计划,着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治以法尊”理念,自觉维护宪法与法律权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建设权责明确、便民高效的法治政府。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法治化程序,制订行政决策目录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加强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推进政务公开。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进重点领域综合执法,推动执法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大力创建法治镇(街),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配合做好行使地方立法权准备工作。

建设责任政府。完善行政职权清单管理制度,落实政府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健全行政问责制度,完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机制,增强行政责任意识,依法正确履行职责。抓好审计监督,推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全覆盖。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社会团体、市民和新闻媒体的监督。

加强作风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切实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对违法行政、懒政怠政的行政监督、监察力度,强化重点部门和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推进政府机关廉政风险科技防控平台建设。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努力实现服务企业稳增长、服务社区促和谐、服务群众保民生。强化政府绩效管理,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各位代表,把握新常态、激发新动力。展望未来,我们对佛山发展充满信心。让我们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振奋精神,勇于担当,创新有为,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佛山”而努力奋斗!

《佛山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2023年佛山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是篇酷猫写作范文网,涉及到建设、企业、产业、佛山、发展、创新、加快、金融等方面,觉得好就按(ctrl+d)收藏下。

篇十五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自查报告(市数字办)

梅列区委文明办:

一、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我办已连续三届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现正在积极争创第四届市级文明单位。我办领导和员工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把文明单位当成一项综合性的集体荣誉。员工上下形成共识,文明单位不仅作为一项创建目标,更是一项抓手,通过创建过程全面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服务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我办把文明创建工作列入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经费、有检查、有总结。成立单位文明创建工作小组,主要领导兼任小组的组长,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综合科作为创建工作的具体联系科室,落实创建工作的上传下达和档案资料整理,接受上级机关的检查。

二、开展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夯实文明创建工作基础

按照市城管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工作的通知,创造文明、优美、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促进三明市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2023年我办对电子政务机房进行改造,同时对办公区、会议室、楼梯、走廊过道、卫生间墙体粉刷一新,更换吊顶、安装新门,更新电源线路,张贴指示图标,办公环境显著改善。

长期聘用一位退休人员做好安全保卫和卫生保洁工作,及时清理杂物,保持办公区域的整洁。每年两次购买、投放鼠药,来杀四害。

组织全体员工大扫除,清理楼顶屋面建筑遗留沙子、砖块、塑料带、灰尘,将不用的桌椅摆放整齐有序。

加强对承租户的管理,合同中明确要求做好所租赁区域的卫生保洁,与承租户签订安全管理和计划生育管理专门协议,并督促执行。

三、积极投入创城活动

我办是创城工作ⅲ-5政务公开2)利用政府网站有效开展公共服务,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责任单位。我办认真落实市创城办工作要求和市政府办关于创城工作(软环境方面)有关单位分工意见,不断改版市政府门户网站的页面,做到美观大方;不断升级网站管理软件方便用户上传信息、访问页面;按照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不断整合网站栏目、补充完善为民服务信息;与市政务公开办联合按月通报市直部门对信息报送和内容保障情况,不断提高组织信息源的力度。利用网站平台,制作并滚动宣传创城公益广告,开展道德模范宣传、志愿服务公益宣传,开设讲文明树新风争创全国文明城、学雷锋树新风志愿服务进社区等专题。多年来市政府建设的绩效一直处于全省中上水平,2023年我市政府网站位居全国300个地市级网站的第38位。

开展志愿服务。我办加入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总数分别为8人,占总人数的61%,都在福建省志愿者招幕系统登记注册;注册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1人。制定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方案,倡导社会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以雷锋为榜样,乐于助人,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多做聚人心、得人心、暖人心的好事善事,关心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倡导员工参加无偿献血、文明交通督导,奉献一份爱心、一份温暖。积极响应号召,参加市、区、社区居委会组织的文明创建活动、学雷锋三关爱志愿服务进社区、创城千人入户宣传,参加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投票,百万志愿者学雷锋十大行动启动仪式和江滨路公共秩序维护活动。与沙县柳源村挂钩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了解村两委情况、村民情况,协助挂钩村配齐班子、发展党员、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子。

开展互助互爱活动,资助困难人员。与社区困难户签订特困家庭济困协定书,每年元旦、春节、七一等节日期间对他们的家庭给予适量的资助,每年不少于2000元,给予人文关怀,解决其生产、生活和就业等困难。还对残疾人康复中心、见义勇为、民政优待、社区共建捐赠资金。单位工会对员工生病、亲属住院及时登门拜访、慰问。

四、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

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举办经典诗文通读、经典书画展览、经典歌曲欢唱以及登山、扑克、球类、郊游等活动,参加社区、街道文化艺术节、邻里节、气象杯汽排球比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参加市直机关在明湖迎新春游园活动,举办员工喜迎新春、中秋聚会,组织员工到清流县天芳悦潭郊游、沙县马岩生态园休闲游览,到陕西、河南进行古都古迹学习考察,使员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工作热情。

五、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学习型单位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学习型单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鼓励员工外出学习和自主学习,给予时间上的照顾和经费的帮助,不断提高员工信息化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对成效、成绩的员工表彰和评选评优加分。一年来,选派员工分别参加了各种学习和培训:弘扬践行福建精神知识竞答、三明平安建设有奖知识网络竞赛、《行政强制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平台部署培训、云计算应用工作座谈会、信息化发展趋势与深化数字福建建设、构建安全能力提升业务价值电子政务安全架构防御体系、政府采购电子化操作、长汀经验推进生态建设专题、贴近应用持续创新网络技术研讨、电子证照电子文件应用研讨、数字福建无线城市应用推广大赛启动仪式、数字福建?智慧城市主题论坛、珍爱生命远离火灾消防讲座、提升参政议政服务发展能力、全国电子政务外网cio高级研修、福建智慧城市论坛等等。

六、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再上台阶

2023年,市数字办努力发挥组织规划、统筹协调、普及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的职能作用。建设完成电子政务外网三明市级横向网络、三明市数据中心标准机房,安装双电源,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环境显著改善。保障全市性公文交换、视频会议和部门垂直横向系统业务应用。出台《三明市信息化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使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的审核和管理有章可循,减少重复投资、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为市直部门数字城管、地理空间框架、卫生信息系统项目提供咨询论证。持续提升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水平,我市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精神工作报告15篇

一、围绕“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紧紧围绕“三个倡导”基本内容,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精神信息

  • 小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报告3篇
  • 小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报告3篇92人关注

    一、围绕“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紧紧围绕“三个倡导”基本内容,注重宣传教育、示 ...[更多]

  • 精神工作报告15篇
  • 精神工作报告15篇69人关注

    一、围绕“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紧紧围绕“三个倡导”基本内容,注重宣传教育、示 ...[更多]

  • 工作会议精神自查报告4篇
  • 工作会议精神自查报告4篇59人关注

    近日,为切实贯彻落实4月12日召开的**市第二季度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工作会议和徐德林副市长的重要讲话精神,旗安监局及时安排部署,结合全旗实际,突出重点,进一步强 ...[更多]

  •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报告5篇
  •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报告5篇49人关注

    一、指导思想:继续以创建文明校为抓手,认真学习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提高办学质量。进一步落实创建文明工作,争取学校创建文明工作再上一个台阶。二、本学期工作目标:㈠、 ...[更多]

  •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报告3篇
  •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报告3篇28人关注

    ××年,是党的xx大召开后的第×年,××社区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 ...[更多]

工作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