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1篇 2023年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_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答案补充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
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第2篇 技工院校学生的入学动机及择业趋向调查报告
技工院校学生的入学动机及择业趋向调查报告模板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教育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高学历、高技能以及学历加技能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新特点。伴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以及各类高职院校的纷纷成立,普通高中的报考持续升温,再加之毕业生生源逐年减少,因此各级各类技工院校生源急剧萎缩。而另一方面,各级各类企业又急需各层次的技能型人才。严峻的招生形势,已向技工教育提出了挑战、敲响了警钟。如何使技工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便更好地为首都的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已成为当前技工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于2014年11月,对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2014级的468名新生进行了入学动机和择业趋向的抽样问卷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问卷中就入学动机、专业选择、择业意向三方面内容共设计了6个问题。调查前,笔者一行向学生统一介绍了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填写问卷的要求,因此学生们回答的问题是认真负责的,调查的结果是客观真实的。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主导动机:掌握一技之长
调查内容中,关于“你报考技工院校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选择学习技术的有352人(占75。2%);有120人(占25。64%)是因为听说到技工学院就读找工作方便,终身“包分配” ;还有24人(占5。12%)是因为哪都去不了,只有技工院校接收。如今,技工院校抛出的学费低、转户口等条件已不再是优势,而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已成为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共识。因此,提高技工院校教学质量、加强技能训练、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打造名牌专业,已成为技工院校生存的生命线。
2。自主意识增强 ,适应社会需求
调查中,在五个可选专业中,学生最想学的两个专业依次是:药剂专业,196人(占41。88%);数控专业,178人(占38。03%)。最想学该专业的原因中,有216人(占46。1%)是因为该专业热门,社会急需;有144人(占30。76%)则认为便于深造、有前途;还有142人(占30。34%)是因为该专业知名、相对好找工作。
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选择热门专业和知名品牌专业学生人数较多,传统专业选择人数相对较少。
(2)学生和家长普遍关注就业前景好、便于深造、工资待遇相对较高的专业。
(3)此项调查仅限于本院开设的几个专业,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
3。依靠学院推荐就业,继续深造成趋势
对调查表中“你毕业后的去向”一题,有346人(占73。93%)回答是依靠学院找工作,可见推荐学生就业,是劳动系统技工院校办学的优势,这项工作做好了,就业渠道畅通,就会吸引生源。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报考技师和本科的学生有108人(占23。07%),这说明尽管学院推荐就业对学生和家长很有吸引力,但是上本科、学技师依然是相当一部分人的美好愿望。因此加强文化基础学科教育,拓宽升学渠道势在必行。
从“你最向往的职业、最想干的工作是什么”一题中看出,对“专业对口的工作”和“专业是否对口无所谓,待遇好即可”的选择人数相等,都是166人(占35。47%);其余选择国企和外企的人数基本持平;另外还有个别同学填写律师、翻译、记者、会计、金融等职业,这说明学生的就业愿望是多样的,有的侧重专业、技术;有的则看中待遇、福利;还有的好高骛远、憧憬完美。可见学生对职业的向往基本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但也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倾向。因此学院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与就业形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1。增强技工院校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要想使技工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立足之地,必须增强创新意识。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学院现有专业设置和实习设备设施情况,建议如下。
(1)树立品牌专业,打造名牌工种。建议继续扩大和发挥数控专业的'影响,加大宣传力度,让国家奥林匹克集训基地和历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所获的各项冠军荣誉深入人心;让数控专业中的数控车、数控铣和数控加工三个工种,稳固地以绝对优势确立起在全国同级同类技工院校中的佼佼者地位。
(2)树立特色专业,打造特殊工种。建议学院继续扩大和发挥环保系各专业的影响,进一步加强现有环境保护与检测、药物制剂和食品加工与检验三个专业的课程建设,力求参与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将化学检验工这一行业特色工种,打造成知名工种,确立“别的技工院校没有我有,到别的技工院校有我强”的特色办学优势。
(3)树立传统专业,打造大众工种。对学院现有的机电系、汽车系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系的各个专业,继续进行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造,力争使现有各专业更加规范化、实用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2。切实抓好毕业生推荐就业工作
到该学院就读的学生中有73。9%的人是因为学院有众多的校企合作订单班,考虑到将来的工作有保障而选择报考的。如果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美好愿望没有实现,那就说明该学院的优势不再是优势。因此,建议学院除了依托现有各个订单班以外,还要继续走出校门,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把握市场,开发出更多的优质单位,让大多数学生走进优质企业的大门,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并且让优秀学生得到优厚的待遇,让他们自豪地立足于社会之中!
3。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努力提高学校社会声誉
一个学校的声誉好坏,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而学校的内部管理则是根本的因素。毋庸讳言,在创新教育开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技工院校几乎成为被改革遗忘的角落。尽管社会上技工教育尚未被普遍认可,但技工院校的教育仍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为中国目前的国情不可能让百分之百的人都上高中、上大学,一部分初中毕业生仍然要选择技工院校,这说明技工教育有特定的,社会的分工使得人才呈宝塔形分布,因此企业永远需要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第三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高素质的服务人员。一个学校要想走的长远,关键还是要激活自身的生命力,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将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相结合。只有面向市场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才会成为源头活水,永不枯竭!
第3篇 中国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的调查报告
中国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的调查报告
在本次调查后推出了《20__年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富有针对性地重点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和就业压力等内在动因进行了考察。其中主要发现包括:
1、中国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三因素模型
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和声望地位因素三大要素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其中属于发展因素的“个人发展与晋升空间大”成为大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中华英才网总 裁、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张建国表示,大学毕业生正处于在初次就业时期,未来发展、物质 利益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时支配着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对于促成大学生与企业匹配的机构, 需要从多层面解释和把握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
2 、大学生就业预期偏高
大学生就业预期普遍偏高,体现在期望薪金上尤其突出。调查反应出,大学生期望薪金主要集中2000-3000元,硕士、mba和博士则主要集中在5000以上的薪金档位,同时,他们愿意接受的最低月薪中位数为1800元。而对照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去年12月发布的《20__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的数据,专科毕业生起薪为1333元,本科毕业生为1549元,硕士、博士分别为2674元和2917元。显然,大学生薪酬愿景仍实际情况存在相当的差距。
中华英才网人才研究中心专家指出,这种情况也印证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史密斯.霍尔伯特(smith herbert)的论断:由于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资质高于平均水平,从而导致整体收入预期水平的偏高。张建国谈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尚未能对自身收入形成一种理性的预期。”
另一方面,张建国还认为,大学生每年接受大学教育的直接方面的直接成本(包括学费 、食宿费用等)约10000元,四年就达40000元。这样,大学生只有寻找到高收入工作,才能弥补这高昂的大学成本以保持净预期收益不变。因此,大学教育成本高昂也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两大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
本次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压力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客 观实际的'问题,如求职竞争激烈、家庭需要、爱情与好工作难以兼顾等,张建国认为,这 些问题通过训练或者咨询是难以解决的。但针对另一类由主观原因引起的压力,如自我认 识不清、缺乏求职技巧和经验、认为自己专业不对口不利于就业等,张建国则表示,这些 问题能够通过专业的训练或者深入的分析得到缓解。
值得注意的是,接近一半(49.3%)的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清,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对 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中华英才网在报告中指出,“从治本的角度来说,或者我们应该反 思当前的教育制度。而如果从治标的角度来看,学校和院系的相关部门应该更多的与大学 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弄清楚未来工作的方向。”
4、实习锻炼有助于就业
报告显示,近八成大学生毕业之际选择就业;而招聘网站是大学生获取招聘信息的第一 渠道。但是否有过兼职、实习经验,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不小的影响。中华英才网在调查中发现,在校期间没有兼职经历或兼职时间短的学生对自身的认识相对更模糊,更缺乏求 职技巧和经验;而有过一定兼职或者实习经历的大学生的获取渠道相对更为丰富,就业压力 相对较小。
张建国认为,这个结论体现出大学生在求职上的积极性以及准备的充分性,也为改善大学生就业压力提供了借鉴依据——兼职或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为未来工作的先期准备,在兼职过程中积累的工作经验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正式求职带来多方面的帮助。
第4篇 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的报告
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的报告范文
在本次调查后推出了《20__年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富有针对性地重点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和就业压力等内在动因进行了考察。其中主要发现包括:
1、中国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三因素模型
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和声望地位因素三大要素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其中属于发展因素的“个人发展与晋升空间大”成为大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中华英才网总 裁、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张建国表示,大学毕业生正处于在初次就业时期,未来发展、物质 利益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时支配着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对于促成大学生与企业匹配的机构, 需要从多层面解释和把握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
2 、大学生就业预期偏高
大学生就业预期普遍偏高,体现在期望薪金上尤其突出。调查反应出,大学生期望薪金主要集中2000-3000元,硕士、mba和博士则主要集中在5000以上的薪金档位,同时,他们愿意接受的最低月薪中位数为1800元。而对照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去年12月发布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的数据,专科毕业生起薪为1333元,本科毕业生为1549元,硕士、博士分别为2674元和2917元。显然,大学生薪酬愿景仍实际情况存在相当的差距。
中华英才网人才研究中心专家指出,这种情况也印证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史密斯.霍尔伯特(smith herbert)的论断:由于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资质高于平均水平,从而导致整体收入预期水平的偏高。张建国谈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尚未能对自身收入形成一种理性的预期。”
另一方面,张建国还认为,大学生每年接受大学教育的直接方面的直接成本(包括学费 、食宿费用等)约10000元,四年就达40000元。这样,大学生只有寻找到高收入工作,才能弥补这高昂的大学成本以保持净预期收益不变。因此,大学教育成本高昂也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两大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
本次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压力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客 观实际的问题,如求职竞争激烈、家庭需要、爱情与好工作难以兼顾等,张建国认为,这 些问题通过训练或者咨询是难以解决的。但针对另一类由主观原因引起的.压力,如自我认 识不清、缺乏求职技巧和经验、认为自己专业不对口不利于就业等,张建国则表示,这些 问题能够通过专业的训练或者深入的分析得到缓解。
值得注意的是,接近一半(49.3%)的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清,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对 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中华英才网在报告中指出,“从治本的角度来说,或者我们应该反 思当前的教育制度。而如果从治标的角度来看,学校和院系的相关部门应该更多的与大学 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弄清楚未来工作的方向。”
4、实习锻炼有助于就业
报告显示,近八成大学生毕业之际选择就业;而招聘网站是大学生获取招聘信息的第一 渠道。但是否有过兼职、实习经验,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不小的影响。中华英才网在调查中发现,在校期间没有兼职经历或兼职时间短的学生对自身的认识相对更模糊,更缺乏求 职技巧和经验;而有过一定兼职或者实习经历的大学生的获取渠道相对更为丰富,就业压力 相对较小。
张建国认为,这个结论体现出大学生在求职上的积极性以及准备的充分性,也为改善大学生就业压力提供了借鉴依据——兼职或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为未来工作的先期准备,在兼职过程中积累的工作经验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正式求职带来多方面的帮助。
第5篇 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
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范文
在本次调查后推出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富有针对性地重点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和就业压力等内在动因进行了考察。其中主要发现包括:
1、中国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三因素模型
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和声望地位因素三大要素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其中属于发展因素的“个人发展与晋升空间大”成为大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中华英才网总 裁、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张建国表示,大学毕业生正处于在初次就业时期,未来发展、物质 利益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时支配着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对于促成大学生与企业匹配的机构, 需要从多层面解释和把握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
2 、大学生就业预期偏高
大学生就业预期普遍偏高,体现在期望薪金上尤其突出。调查反应出,大学生期望薪金主要集中2000-3000元,硕士、mba和博士则主要集中在5000以上的薪金档位,同时,他们愿意接受的最低月薪中位数为1800元。而对照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去年12月发布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的数据,专科毕业生起薪为1333元,本科毕业生为1549元,硕士、博士分别为2674元和2917元。显然,大学生薪酬愿景仍实际情况存在相当的差距。
中华英才网人才研究中心专家指出,这种情况也印证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史密斯.霍尔伯特(smith herbert)的论断:由于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资质高于平均水平,从而导致整体收入预期水平的偏高。张建国谈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尚未能对自身收入形成一种理性的预期。”
另一方面,张建国还认为,大学生每年接受大学教育的直接方面的直接成本(包括学费 、食宿费用等)约10000元,四年就达40000元。这样,大学生只有寻找到高收入工作,才能弥补这高昂的大学成本以保持净预期收益不变。因此,大学教育成本高昂也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两大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
本次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压力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客 观实际的问题,如求职竞争激烈、家庭需要、爱情与好工作难以兼顾等,张建国认为,这 些问题通过训练或者咨询是难以解决的。但针对另一类由主观原因引起的压力,如自我认 识不清、缺乏求职技巧和经验、认为自己专业不对口不利于就业等,张建国则表示,这些 问题能够通过专业的训练或者深入的分析得到缓解。
值得注意的是,接近一半(49.3%)的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清,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对 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中华英才网在报告中指出,“从治本的角度来说,或者我们应该反 思当前的教育制度。而如果从治标的角度来看,学校和院系的'相关部门应该更多的与大学 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弄清楚未来工作的方向。”
4、实习锻炼有助于就业
报告显示,近八成大学生毕业之际选择就业;而招聘网站是大学生获取招聘信息的第一 渠道。但是否有过兼职、实习经验,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不小的影响。中华英才网在调查中发现,在校期间没有兼职经历或兼职时间短的学生对自身的认识相对更模糊,更缺乏求 职技巧和经验;而有过一定兼职或者实习经历的大学生的获取渠道相对更为丰富,就业压力 相对较小
张建国认为,这个结论体现出大学生在求职上的积极性以及准备的充分性,也为改善大学生就业压力提供了借鉴依据——兼职或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为未来工作的先期准备,在兼职过程中积累的工作经验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正式求职带来多方面的帮助。
第6篇 中国大学生城市形象及择业倾向调查报告发布
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地点更倾向于二线城市;受教育程度越高,月消费支出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北上广、港澳台及国外发展;文科生倾向北上广和港澳台,医科学生更愿意去二线城市,农科学生选择三、四线城市和乡镇较多,理科生倾向国外
7月8日,《2023中国大学生城市形象及择业倾向调查报告》在沪发布。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耘耕教授介绍了《2023中国大学生城市形象及择业倾向调查报告》的调查研发以及创作过程。大学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全面了解大学生对中国城市形象的认知和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对中国城市发展和人才引进具有深远意义。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对中国33个城市(涉及21个省、4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和香港)的所高校的12000余名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开展大学生城市形象及择业倾向调查,以了解大学生群体对中国城市的印象以及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和优先考虑的因素。
本次调查的主要结果有:
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地点更倾向于选择二线城市。在受访大学生中,选择在二线城市发展的比例,为57.2%,其次是北上广,占比29.5%,选择三线城市的比例为9.4%,选择国外、港澳台、乡镇和四线城市的比例分别为6.6%、3.1%、1.6%和1.5%。
男生更倾向于选择去北上广等发达城市发展,而女生更愿意选择二线城市。男、女生对工作地点的选择倾向存在差异,男生选择北上广的比例为31.7%,明显高于女生的27.9%;而女生选择二线城市的比例,为59.0%,高于男生的54.8%;此外,男生选择国外的比例为7.5%,略高于女生的5.9%。
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北上广、港澳台及国外发展。调查发现,博士研究生选择北上广、港澳台和国外的比例分别为37.2%、3.2%、 8.5%,高于硕士研究生的29.3%、3.1%、4.0%和本科生的29.5%、3.1%、7.1%;硕士研究生选择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比例为 59.5%、11.1%,高于博士研究生的46.8%、10.1%和本科生的56.8%、8.8%。
非农业户口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调查发现,非农业户口大学生选择北上广、港澳台和国外的比例分别为33.6%、3.5%和8.2%,明显高于农业户口大学生的22.7%、1.7%和3.4%;而农业户口大学生选择二、三、四线城市和乡镇的比例较高,占比分别为63.4%、11.8%、 1.9%和2.5%,高于非农业户口大学生的54.1%、7.8%、1.1%和1.0%。
东部地区学生倾向于选择北上广等发达城市,西部地区学生更愿意去二、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工作。受访大学生中,东部地区学生选择北上广的比例较高,为 36.6%,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23.8%和17.6%;西部地区学生选择二、三、四线城市和乡镇的比例为65.4%、13.9%、2.5%、 2.1%,高于中部地区的62.4%、10.7%、1.9%、1.6%和东部地区的52.1%、7.1%、0.9%、1.5%。
985高校大学生更倾向于去北上广和国外等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调查发现,985高校的大学生选择北上广和国外的比例,分别为37.0%和8.6%,明显高于211院校的28.5%、6.1%和普通院校的22.4%、5.0%;而普通院校选择二、三、四线城市以及乡镇的比例分别为61.4%、 12.7%、1.8%、2.4%,高于211院校的58.5%、9.6%、1.5%、1.4%和985院校的51.5%、6.3%、1.3%、1.4%。
就不同专业学生来说,文科生倾向北上广和港澳台,医科学生更愿意去二线城市,农科学生选择三、四线城市和乡镇较多,理科生倾向国外。调查发现,文科学生选择北上广和港澳台地区的比例分别为32.6%和3.8%,高于理、工、农、医科学生;相较于理、工、农、文专业,医科学生选择二线城市占比,为 65.6%;农学专业学生选择三、四线城市以及乡镇的比例均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理科学生选择国外的占比为8.4%,高于其他专业学生。
调查同时发现,月消费支出越高的大学生越倾向于北上广、港澳台及国外;月消费支出越低的大学生越倾向于三、四线城市及乡镇。每月消费支出在2500元以上的受访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北上广,其比例为41.4%,另外,其选择港澳台和国外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分别为12.6%和16.0%;相比之下,每月消费支出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则更倾向于去三、四线城市以及乡镇工作,占比分别为12.0%、2.0%和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