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改革开调查报告5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149

改革开调查报告

第1篇 改革开放调查报告范文

改革开放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年1月15日——2023年2月5日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成就举世无双,令国人自豪,亦使世界震惊。中国之国际地位显而易见。本人通过查阅资料和访谈等方式对30年变化进行调查发现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教育等其他方面也有了较明显的进步。正文:经济方面生活方面其他方面

1.经济方面: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可谓。

从1978-1998年这20年是中国发生翻天复地变化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神奇充满朝气的时代。中国经济之所以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其主要推动力在于非公有制的发展。而国家财政主要依赖于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提供。因此中国市场化改革必须基于公有制,通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途径来推经市场经济。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点是:非公有制企业比重上升,国有制企业比重下降。国有经济在gdp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77.6%下降到1997年的26.5%。中国非公有制中私有制发展最快。私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5.3%提高到1997年的32%。对于外资经济,在1979-1997年间,中国累积吸收外资2201.62亿美元。因此无论从数字上还是百分比上,中国在其他任何年代都不曾创造出如此奇迹。进入2000年人们开始担心中国经济是否能够保持旺盛的增长,而7%-8%的增速粉碎了这一想法。2023年以来中国连续4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2023年,中国人民人均国民收入达2023美元,比2023年翻了近一番,步入中等国民收入国家行列,财政收入达38731亿元,比02年增长105%,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19504亿元,四年平均增速为35.5%,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7604亿美元,世界排名跃居第三位,外汇储备达106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工农产品总量仍位居世界前列,而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煤,油,电,运等瓶颈问题逐步得到解决。2023-2023年间,中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20271亿元,是1978-2023年的近两倍。中国能源生产的总量年增长11.3%,并在04年成为世界第二能源大国。电力紧张状况得到缓解。2023年中国gdp达210871亿元。占世界总gdp的5.5%,07年中国超越德国居第三位。30年奇迹增长举世无双,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2.生活方面:衣与食。

服装是一种回忆,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一个世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为鲜活生动的现象记录。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可以透过不同时代人们穿衣变化来寻找最直接,最细微的答案。改革开放初期:走出黑暗的时代。改革开放之前,最时尚的穿戴莫过于穿一身不带帽徽的草色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脚登一双草绿色解放鞋。曾几何时,在中国几亿人的衣柜里,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统治地位。国门打开,观念变更,中国人重新打量穿着,打扮是没有阶级性的。于是出现了唤起一代人渴望和热情的“的确凉”,70年代的“的确凉”是一种时尚的代表。80年代:色彩缤纷时代的到来。西方文化与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大陆。封闭的国门打开,美是没有阶级的,这一时代呈现多样化,多色彩。大喇叭裤成为所向披靡的时尚,虽然作为一种服装怪出现,却打破了之前中国服装的“统一制”。牛仔裤,80年代作为前卫,颓废的服装而被主流社会拒绝。“新浪潮”大概是这个时代出现频率的词汇。世界以极快的速度呈现给中国,中国人以极其快的速度赶上世界的潮流风向标。时代真理:女人漂亮了,世界才美好。90年代:这个世界变化快。中国服饰,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实现了与世界同步。从地摊到专卖店,也是90年代的产物。这一时期,中国的日常意识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他们更注重品牌,着装品牌档次是人们身份和品位的主要标志。吊带,露肌在这一时期站到历史前沿。21世纪:人性才是王道。我的服装我作主,每个人都希望通过服装来实现自己独特的品位,不媚俗,不趋同,不随波逐流来彰显自我。服装承载着人们深层精神追求,也在不断进步,创新,透着衣着变迁来看一个崭新开放的中国。

民以食为天:30年变化大致为:粮油食品凭票供应~大鱼大肉满桌~粗细粮搭配,营养配餐。80年代前期:票证时代,过年才吃肉,顾不上口感和营养,能吃饱就行,买东西要排“长蛇阵”。80年代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提高。90年代:花样时代,百姓餐桌食品翻新。随着改革开放的近一步,物资市场逐渐市场化.鱼肉鸡等荤菜成为餐桌上的常客。海鲜也逐渐进入寻常百姓人家。人们开始注重口感。消费观念的改变,大酒店的人多了。人们开始讲究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从吃多到吃精,多元化的饮食结构提供人们崇尚健康,科学的饮食生活,健康饮食观念在寻常百姓家也得到体现。小餐桌上的变化印证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大发展大进步。

3.其他方面:教育和体育。

中国的教育1978年是一个伟大转折,国家重新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观念,对学制教材,教学时间都做了安排,整顿了教学秩序,恢复了师范院校,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进修。自此进入恢复,调整和发展的轨道。30年后,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硕果累累。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事业呈现科学健康发展态势。30年通化教育,关注民生,切实解决学生困难,坚持教育为主,德育为先。“阳光总在风雨后”30载教育荣誉不断,任重道远。

体育:奥林匹克旗帜首次在这篇土地上升起,这是一份贺礼,向一个步入而立之年的中国献礼。08年奥运会,中国登顶冠军榜,结束了二战以来美俄交替领跑的局面。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许海锋射落中国奥运第一金的荣耀时刻,都不会忘记中国奥运健儿在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举成名,斩获16金,展现出一个体育大国的崛起,都不会忘记刘翔那惊天一跃,改写中国田径史,不会忘记..........从奥运会的进步来看中国竞技体育,从而看出中国的体育的进步。

结束语:通过调查发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巨大成果。虽然中国发展之路步履维艰,但充满生机。

第2篇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改革开放

一、调查目的: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改革开放之后,各地经济高速发展,使人们的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让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丰富起来。然而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贫富差距愈来愈大、住宅价格飞涨、物价不断上涨等等。这些问题若不加以解决,经济发展的优势就会越来越小。这次调研我们调查了大连地区人们对于改革开放后大连地区经济发展的看法。

二、调查时间及地点:2023年3月 大连博物馆

我们的问卷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人们对经济高速发展的看法

2.人们对近年来大连地区环境变化的看法

3.大连地区人们的幸福感指数

4.在校大学生对当前物价的看法

三、正文:

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绩

30年,对于历史长河就那么短短的一瞬间,然而,对于我们这 样一个从贫穷落后一步步走向发达富裕文明和谐的国家来说,却是一个丰富而值得铭记的过程。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对于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实力快速成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30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46619亿元。这期间,有16年超过10%,只有3年低于7%。30多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4倍。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gdp年均增长9.82%,平均7年多翻一番,约15年翻两番。截至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4位,外贸总额位居世界第3位,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1位。我国已提前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初步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接口不平衡

2.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如沿海与内地

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但后来又逐步拉大,2023年扩大到3.33∶1。从绝对差距来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09.8元,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242.6元,2023年达到12023元。

比如,区域发展差距明显。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在拉大。2023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从省际差别来看,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为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两地相差67789元。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94.1%。 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如果放在国际背景中比较,中国地区发展差距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个中国,四个世界”。所谓一个中国,四个世界,是指中国发展不平衡在各个地区都有反应。第一世界是指经进入世界高收入组的地区,包括上海、北京、深圳,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数量2.2%;第二世界是指相当于世界上中等收入组的地区,象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大约才占全国总人口数的22%,第三世界是指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水平的地区,大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20%。第四世界是相当于世界的低收入的水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贫困地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数量的一半。

按照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要求,调节区域间的收入差异,缩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这是我国新区域政策的基本思路与措施,更是我国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沿海与内地发展失衡的有效途径。

从10年前开始,针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国家就已经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后来又根据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先后实施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近年来,又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在这些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23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全面超过东部。2023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分别增长10.7%、11.7%、13.4%和12.5%,西部地区增速继续处于地位,中部和东北地区增速继续快于东部。目前,中国经济四大板块逐渐成型,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3. 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将我国的产业结构水平与其他国家作国际比较,可以看出不论与低收入国家相比,还是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都显示出我国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的特点(比低收入国家高11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高14个百分点)。这一特点是由我国目前所处的工业化的阶段决定的 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比如,到2023年底,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占gdp比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占gdp比重为49.2%;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占gdp比重为39.1%。表明我国的国民经济还比较过分地依赖农业,而服务业相当落后。在发达国家gdp构成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般不超过5%,第二产业一般不超过30%,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是的,一般为65%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仍有优化的空间。

我国产业结构的低水平和不合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必须选择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寻求有效的调节机制,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具体措施有: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努力提高我国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健全综合交通体系,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布局和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三、中国经济以后的走向

2023年中国经济走向会为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一个基调,这也直接关系着“十二五”规划开局的顺利与否。围绕着2023年中国经济政策和发展前景的讨论,2023年的中国经济走势是审慎地乐观,还是面临巨大的风险考验,来自于各个利益阶层的声音不绝于耳。

乐观者认为,2023年中国的经济将是中西方经济发展思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较量,而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将会使世界聚焦于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经验。经济发展思维一旦调整到位,中国经济转型一旦有一个好的趋势,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结构与总量、内需与外需之间的关系一旦平衡好,那么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将进一步显现。

悲观者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将面临很多的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后果。在各种利益关系、结构关系、内外关系处理不好的情况下,滞涨的风险、物价的上涨、失业率的上升、投资的膨胀、社会矛盾的恶化等问题,都会成为中国经济萧条的诱因,而中国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的前景将十分暗淡。

每一个人都会从自己的生活感受来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而所有的感受汇聚在一起就演变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持乐观情绪带来的影响与持者悲观情绪带来的影响会有多大的不同呢?对这个问题,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

四、实践调查结果:

(一)、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

1978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十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1979年至2023年,gdp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23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23年至2023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23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23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23年提高到6.0%。

(二)、经济快速增长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水污染。目前,中国的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可谓“一江污水四处流”。流经城市的河流90%处于严重污染状态,城市90%的地下水被污染,30%的工业污水和60%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在中国2万多个自然湖泊当中,75%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不久前,被报道的江苏太湖、云南滇池与安徽巢湖的污染只是“抓典型”而已。这并不表明,没有被大量报道的湖泊就没有污染,或污染比这三大湖泊要好。江河湖海水系相连,除了大陆被严重污染,中国的海洋也难以幸免。素有“天然鱼仓”和“海洋公园”美称的渤海,如今已失去美丽的容颜,海域污染程度位居四大海域之首,渤海正在成为“死海”。专家预计,即便从现在着手整治,渤海生态的全面恢复也要花费200年。非政府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称,中国现在是太平洋的污染源。

大气污染。目前,中国城市空气污染超标一般都在2-6倍,大量燃煤与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则是主因。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其中近70%来自煤炭的燃烧。2023年,中国消耗了大约24亿吨煤,比美国、印度和俄国的总和还要多。中国境内排放的二氧化硫和颗粒物分别有多达90%和50%是燃煤所致。颗粒物给人们带来呼吸疾病,而二氧化硫排放造成的酸雨洗刷着中国1/4的国土和1/3的耕地,导致农业减产,建筑物腐蚀。不久前,从英国回来的老师与一帮同学相聚,笑谈中国的大气污染时称,中国有十三多亿“人工吸尘器”,中国空气有望会变得更干净。然而,国际能源机构的专家警告:除非中国重新考虑使用各种能源来源,采用环保前沿技术,否则在25年内,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将达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有成员国总量的两倍。是啊,十三多亿中国人在努力清洁空气的时候,还会呼出二氧化碳。 固体废物污染。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居民生活的便利化与现代化,产生着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和其它特殊垃圾。由于地方注重经济增量、关注形象工程,因此垃圾随意堆放现象普遍。城市每年产生的近2亿吨垃圾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照环保的方式处理的。2/3的城市陷入生活垃圾包围之中,不仅侵占大片土地,而且严重污染了周围的土壤和水源。急功近利不仅使我们忽视垃圾处理,而且还大肆进口洋垃圾,主要是废弃的塑料和电子产品,洋垃圾一度成为中国进口三大“商品”之一。垃圾业已成为中国城市的一个沉重包袱,但是倡导循环经济的专家却认为,“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垃圾是地球上惟一增长的资源”。例如,一个年产1000万吨的钢铁厂,利用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可发电120万千瓦,生产水泥300万吨,还能消化120万吨废钢铁。看来,“科学发展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与固体废物污染还带来一个严重污染,就是土壤污染。据不完全调查,目前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粮食将长期立足自给,但是土壤污染给粮食与食品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据估算,中国每年遭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还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三)、大连物价上涨对本地居民的影响

一、物价上涨使城市居民收入实际增速大幅缩减

据大连市城市居民500户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12元,同比增长15.6%,比去年同期10.6%的增速加快5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9163元,同比增长17.5%,比去年同期9%的增速加快8.5个百分点。 但如果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影响,上半年收入实际增速缩减为9.5%,消费支出实际增速缩减为11.3%。与去年同期的收入实际增速8.6%和支出实际增速7%相比,增速分别加快了0.9和4.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表面上看似相当快的收入增速在经过cpi的缩减后,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有明显加快,而由于物价上涨的影响,居民家庭增加了刚性消费支出,生活负担加重,支出增速明显加快。

二、物价高涨时居民实际收入增速较其他年份趋缓

从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与cpi的比较看,cpi波动周期中出现波峰的年份的收入平均增幅为5.66%,其他年份平均为7.49%,波峰年份收入增幅相当于其他年份的3/4。 当cpi>5%的12年中,收入增幅平均为5.62%,在cpi≤5%的18年中,收入增幅平均为8.03%,cpi>5%年份的收入增幅相当于其他年份的70%三、物价上涨使居民财富缩水

2023年12月23日定期一年利率由2.52%调整为2.25%。从全国平均水平看,2023年一年和2023年1月居民存款享受的是正利率,存入银行的存款是保值的。从2023年2月开始,随着cpi的逐步走高,居民存款就一直是负利率,后来虽然经过5次提高利率,但负利率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

假定2023年初存款10万元,到期后相当于减少了950元,缩水了0.95%。进入2023年,负利率的比例更高,各月均在2%左右,6月份更是高达3.2%。也就是说,居民存款被cpi掠夺。

四、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生活的影响

2023年上半年,大连市城市最低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068元,同比增长14.9%,比总体增速低1.2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5076元,同比增长18.4%,比总体增速高0.9个百分点,但由于物价上涨的影响,低收入居民家庭增加了刚性消费支出,生活负担加重,支出增速明显加快,实际生活质量和家庭储蓄呈下降和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

1.价格上涨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负担,导致低收入家庭饮食质量下降。低收入家庭饮食的消费品种以粮油、肉蛋、鲜菜等日常主要消费品为主,而近期物价上涨又主要集中体现在这些消费品上,因此价格的上涨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负担。2023年上半年,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均食品支出2153元,同比增长9.8%,扣除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实际下降0.8%。与去年同期相比,低收入家庭在主要食品的人均消费量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粮食消费量下降12.0%,肉类下降8.9%,禽类下降2.8%,鱼下降1.4%,其他水产品及制品下降21.7%,鲜菜下降8.3%,鲜果下降9.3%,鲜乳品下降17.6%。这就必然导致低收入家庭的饮食质量下降。

2.价格上涨影响低收入家庭衣着消费支出的大幅上涨及消费量的较大下降。2023年上半年,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539元,同比增长24.3%,但衣着消费量却出现大幅下降,服装消费量和鞋类的消费量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4%和15%。

3.价格上涨导致低收入家庭的家庭储蓄进一步减少。2023年上半年,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均存入储蓄款768元,人均提取存款1409元,净存款金额为-641元,相比去年同期的-375元,减少266元。低收入家庭储蓄进一步减少。

第3篇 改革开放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改革开放之后,各地经济高速发展,使人们的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让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丰富起来。然而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贫富差距愈来愈大、住宅价格飞涨、物价不断上涨等等。这些问题若不加以解决,经济发展的优势就会越来越小。这次调研我们调查了大连地区人们对于改革开放后大连地区经济发展的看法。

二、调查时间及地点:2023年3月 大连博物馆

我们的问卷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人们对经济高速发展的看法

2.人们对近年来大连地区环境变化的看法

3.大连地区人们的幸福感指数

4.在校大学生对当前物价的看法

三、正文:

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绩

30年,对于历史长河就那么短短的一瞬间,然而,对于我们这 样一个从贫穷落后一步步走向发达富裕文明和谐的国家来说,却是一个丰富而值得铭记的过程。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对于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实力快速成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30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46619亿元。这期间,有16年超过10%,只有3年低于7%。30多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4倍。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gdp年均增长9.82%,平均7年多翻一番,约15年翻两番。截至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4位,外贸总额位居世界第3位,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1位。我国已提前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初步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接口不平衡

2.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如沿海与内地

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但后来又逐步拉大,2023年扩大到3.33∶1。从绝对差距来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09.8元,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242.6元,2023年达到12023元。

比如,区域发展差距明显。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在拉大。2023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从省际差别来看,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为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两地相差67789元。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94.1%。 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如果放在国际背景中比较,中国地区发展差距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个中国,四个世界”。所谓一个中国,四个世界,是指中国发展不平衡在各个地区都有反应。第一世界是指经进入世界高收入组的地区,包括上海、北京、深圳,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数量2.2%;第二世界是指相当于世界上中等收入组的地区,象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大约才占全国总人口数的22%,第三世界是指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水平的地区,大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20%。第四世界是相当于世界的低收入的水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贫困地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数量的一半。

按照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要求,调节区域间的收入差异,缩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这是我国新区域政策的基本思路与措施,更是我国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沿海与内地发展失衡的有效途径。

从10年前开始,针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国家就已经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后来又根据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先后实施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近年来,又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在这些区域发展战

第4篇 毛概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短篇调查报告

毛概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短篇调查报告

一、物价高涨时居民实际收入增速较其他年份趋缓

从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与cpi的比较看,cpi波动周期中出现波峰的年份的收入平均增幅为5.66%,其他年份平均为7.49%,波峰年份收入增幅相当于其他年份的3/4。 当cpi>;5%的12年中,收入增幅平均为5.62%,在cpi≤5%的18年中,收入增幅平均为8.03%,cpi>;5%年份的收入增幅相当于其他年份的70%三、物价上涨使居民财富缩水

2008年12月23日定期一年利率由2.52%调整为2.25%。从全国平均水平看,2009年一年和2010年1月居民存款享受的是正利率,存入银行的存款是保值的.。从2010年2月开始,随着cpi的逐步走高,居民存款就一直是负利率,后来虽然经过5次提高利率,但负利率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

假定2010年初存款10万元,到期后相当于减少了950元,缩水了0.95%。进入2011年,负利率的比例更高,各月均在2%左右,6月份更是高达3.2%。也就是说,居民存款被cpi掠夺。

二、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生活的影响

2011年上半年,大连市城市最低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068元,同比增长14.9%,比总体增速低1.2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5076元,同比增长18.4%,比总体增速高0.9个百分点,但由于物价上涨的影响,低收入居民家庭增加了刚性消费支出,生活负担加重,支出增速明显加快,实际生活质量和家庭储蓄呈下降和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

1.价格上涨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负担,导致低收入家庭饮食质量下降。低收入家庭饮食的消费品种以粮油、肉蛋、鲜菜等日常主要消费品为主,而近期物价上涨又主要集中体现在这些消费品上,因此价格的上涨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负担。2011年上半年,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均食品支出2153元,同比增长9.8%,扣除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实际下降0.8%。与去年同期相比,低收入家庭在主要食品的人均消费量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粮食消费量下降12.0%,肉类下降8.9%,禽类下降2.8%,鱼下降1.4%,其他水产品及制品下降21.7%,鲜菜下降8.3%,鲜果下降9.3%,鲜乳品下降17.6%。这就必然导致低收入家庭的饮食质量下降。

2.价格上涨影响低收入家庭衣着消费支出的大幅上涨及消费量的较大下降。2011年上半年,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539元,同比增长24.3%,但衣着消费量却出现大幅下降,服装消费量和鞋类的消费量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4%和15%。

3.价格上涨导致低收入家庭的家庭储蓄进一步减少。2011年上半年,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均存入储蓄款768元,人均提取存款1409元,净存款金额为-641元,相比去年同期的-375元,减少266元。低收入家庭储蓄进一步减少。

第5篇 毛概改革开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改革开放之后,各地经济高速发展,使人们的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让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丰富起来。然而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贫富差距愈来愈大、住宅价格飞涨、物价不断上涨等等。这些问题若不加以解决,经济发展的优势就会越来越小。这次调研我们调查了大连地区人们对于改革开放后大连地区经济发展的看法。

二、调查时间及地点:2023年3月 大连博物馆

我们的问卷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人们对经济高速发展的看法

2.人们对近年来大连地区环境变化的看法

3.大连地区人们的幸福感指数

4.在校大学生对当前物价的看法

三、正文:

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绩

30年,对于历史长河就那么短短的一瞬间,然而,对于我们这 样一个从贫穷落后一步步走向发达富裕文明和谐的国家来说,却是一个丰富而值得铭记的过程。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对于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实力快速成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30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46619亿元。这期间,有16年超过10%,只有3年低于7%。30多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4倍。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gdp年均增长9.82%,平均7年多翻一番,约15年翻两番。截至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4位,外贸总额位居世界第3位,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1位。我国已提前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初步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接口不平衡

2.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如沿海与内地

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但后来又逐步拉大,2023年扩大到3.33∶1。从绝对差距来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09.8元,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242.6元,2023年达到12023元。

比如,区域发展差距明显。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在拉大。2023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从省际差别来看,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为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两地相差67789元。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94.1%。 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如果放在国际背景中比较,中国地区发展差距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个中国,四个世界”。所谓一个中国,四个世界,是指中国发展不平衡在各个地区都有反应。第一世界是指经进入世界高收入组的地区,包括上海、北京、深圳,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数量2.2%;第二世界是指相当于世界上中等收入组的地区,象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大约才占全国总人口数的22%,第三世界是指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水平的地区,大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20%。第四世界是相当于世界的低收入的水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贫困地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数量的一半。

按照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要求,调节区域间的收入差异,缩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这是我国新区域政策的基本思路与措施,更是我国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沿海与内地发展失衡的有效途径。

从10年前开始,针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国家就已经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后来又根据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先后实施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近年来,又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在这些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23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全面超过东部。2023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分别增长10.7%、11.7%、13.4%和12.5%,西部地区增速继续处于地位,中部和东北地区增速继续快于东部。目前,中国经济四大板块逐渐成型,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3. 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将我国的产业结构水平与其他国家作国际比较,可以看出不论与低收入国家相比,还是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都显示出我国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的特点(比低收入国家高11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高14个百分点)。这一特点是由我国目前所处的工业化的阶段决定的 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比如,到2023年底,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占gdp比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占gdp比重为49.2%;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占gdp比重为39.1%。表明我国的国民经济还比较过分地依赖农业,而服务业相当落后。在发达国家gdp构成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般不超过5%,第二产业一般不超过30%,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是的,一般为65%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仍有优化的空间。

我国产业结构的低水平和不合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必须选择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寻求有效的调节机制,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具体措施有: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努力提高我国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健全综合交通体系,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布局和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三、中国经济以后的走向

2023年中国经济走向会为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一个基调,这也直接关系着“十二五”规划开局的顺利与否。围绕着2023年中国经济政策和发展前景的讨论,2023年的中国经济走势是审慎地乐观,还是面临巨大的风险考验,来自于各个利益阶层的声音不绝于耳。

乐观者认为,2023年中国的经济将是中西方经济发展思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较量,而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将会使世界聚焦于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经验。经济发展思维一旦调整到位,中国经济转型一旦有一个好的趋势,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结构与总量、内需与外需之间的关系一旦平衡好,那么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将进一步显现。

悲观者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将面临很多的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后果。在各种利益关系、结构关系、内外关系处理不好的情况下,滞涨的风险、物价的上涨、失业率的上升、投资的膨胀、社会矛盾的恶化等问题,都会成为中国经济萧条的诱因,而中国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的前景将十分暗淡。

每一个人都会从自己的生活感受来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而所有的感受汇聚在一起就演变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持乐观情绪带来的影响与持者悲观情绪带来的影响会有多大的不同呢?对这个问题,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

四、实践调查结果:

(一)、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

1978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十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1979年至2023年,gdp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23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23年至2023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23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23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23年提高到6.0%。

(二)、经济快速增长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水污染。目前,中国的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可谓“一江污水四处流”。流经城市的河流90%处于严重污染状态,城市90%的地下水被污染,30%的工业污水和60%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在中国2万多个自然湖泊当中,75%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不久前,被报道的江苏太湖、云南滇池与安徽巢湖的污染只是“抓典型”而已。这并不表明,没有被大量报道的湖泊就没有污染,或污染比这三大湖泊要好。江河湖海水系相连,除了大陆被严重污染,中国的海洋也难以幸免。素有“天然鱼仓”和“海洋公园”美称的渤海,如今已失去美丽的容颜,海域污染程度位居四大海域之首,渤海正在成为“死海”。专家预计,即便从现在着手整治,渤海生态的全面恢复也要花费200年。非政府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称,中国现在是太平洋的污染源。

大气污染。目前,中国城市空气污染超标一般都在2-6倍,大量燃煤与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则是主因。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其中近70%来自煤炭的燃烧。2023年,中国消耗了大约24亿吨煤,比美国、印度和俄国的总和还要多。中国境内排放的二氧化硫和颗粒物分别有多达90%和50%是燃煤所致。颗粒物给人们带来呼吸疾病,而二氧化硫排放造成的酸雨洗刷着中国1/4的国土和1/3的耕地,导致农业减产,建筑物腐蚀。不久前,从英国回来的老师与一帮同学相聚,笑谈中国的大气污染时称,中国有十三多亿“人工吸尘器”,中国空气有望会变得更干净。然而,国际能源机构的专家警告:除非中国重新考虑使用各种能源来源,采用环保前沿技术,否则在25年内,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将达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有成员国总量的两倍。是啊,十三多亿中国人在努力清洁空气的时候,还会呼出二氧化碳。 固体废物污染。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居民生活的便利化与现代化,产生着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和其它特殊垃圾。由于地方注重经济增量、关注形象工程,因此垃圾随意堆放现象普遍。城市每年产生的近2亿吨垃圾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照环保的方式处理的。2/3的城市陷入生活垃圾包围之中,不仅侵占大片土地,而且严重污染了周围的土壤和水源。急功近利不仅使我们忽视垃圾处理,而且还大肆进口洋垃圾,主要是废弃的塑料和电子产品,洋垃圾一度成为中国进口三大“商品”之一。垃圾业已成为中国城市的一个沉重包袱,但是倡导循环经济的专家却认为,“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垃圾是地球上惟一增长的资源”。例如,一个年产1000万吨的钢铁厂,利用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可发电120万千瓦,生产水泥300万吨,还能消化120万吨废钢铁。看来,“科学发展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与固体废物污染还带来一个严重污染,就是土壤污染。据不完全调查,目前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粮食将长期立足自给,但是土壤污染给粮食与食品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据估算,中国每年遭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还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三)、大连物价上涨对本地居民的影响

一、物价上涨使城市居民收入实际增速大幅缩减

据大连市城市居民500户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12元,同比增长15.6%,比去年同期10.6%的增速加快5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9163元,同比增长17.5%,比去年同期9%的增速加快8.5个百分点。 但如果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影响,上半年收入实际增速缩减为9.5%,消费支出实际增速缩减为11.3%。与去年同期的收入实际增速8.6%和支出实际增速7%相比,增速分别加快了0.9和4.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表面上看似相当快的收入增速在经过cpi的缩减后,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有明显加快,而由于物价上涨的影响,居民家庭增加了刚性消费支出,生活负担加重,支出增速明显加快。

二、物价高涨时居民实际收入增速较其他年份趋缓

从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与cpi的比较看,cpi波动周期中出现波峰的年份的收入平均增幅为5.66%,其他年份平均为7.49%,波峰年份收入增幅相当于其他年份的3/4。 当cpi>5%的12年中,收入增幅平均为5.62%,在cpi≤5%的18年中,收入增幅平均为8.03%,cpi>5%年份的收入增幅相当于其他年份的70%三、物价上涨使居民财富缩水

2023年12月23日定期一年利率由2.52%调整为2.25%。从全国平均水平看,2023年一年和2023年1月居民存款享受的是正利率,存入银行的存款是保值的。从2023年2月开始,随着cpi的逐步走高,居民存款就一直是负利率,后来虽然经过5次提高利率,但负利率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

假定2023年初存款10万元,到期后相当于减少了950元,缩水了0.95%。进入2023年,负利率的比例更高,各月均在2%左右,6月份更是高达3.2%。也就是说,居民存款被cpi掠夺。

四、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生活的影响

2023年上半年,大连市城市最低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068元,同比增长14.9%,比总体增速低1.2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5076元,同比增长18.4%,比总体增速高0.9个百分点,但由于物价上涨的影响,低收入居民家庭增加了刚性消费支出,生活负担加重,支出增速明显加快,实际生活质量和家庭储蓄呈下降和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

1.价格上涨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负担,导致低收入家庭饮食质量下降。低收入家庭饮食的消费品种以粮油、肉蛋、鲜菜等日常主要消费品为主,而近期物价上涨又主要集中体现在这些消费品上,因此价格的上涨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负担。2023年上半年,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均食品支出2153元,同比增长9.8%,扣除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实际下降0.8%。与去年同期相比,低收入家庭在主要食品的人均消费量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粮食消费量下降12.0%,肉类下降8.9%,禽类下降2.8%,鱼下降1.4%,其他水产品及制品下降21.7%,鲜菜下降8.3%,鲜果下降9.3%,鲜乳品下降17.6%。这就必然导致低收入家庭的饮食质量下降。

2.价格上涨影响低收入家庭衣着消费支出的大幅上涨及消费量的较大下降。2023年上半年,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539元,同比增长24.3%,但衣着消费量却出现大幅下降,服装消费量和鞋类的消费量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4%和15%。

3.价格上涨导致低收入家庭的家庭储蓄进一步减少。2023年上半年,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均存入储蓄款768元,人均提取存款1409元,净存款金额为-641元,相比去年同期的-375元,减少266元。低收入家庭储蓄进一步减少。

改革开调查报告5篇

毛概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短篇调查报告一、物价高涨时居民实际收入增速较其他年份趋缓从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与ci的比较看,ci波动周期中出现波峰的年份的收入平均增幅为5.66%,…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改革开信息

  • 改革开调查报告5篇
  • 改革开调查报告5篇149人关注

    毛概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短篇调查报告一、物价高涨时居民实际收入增速较其他年份趋缓从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与ci的比较看,ci波动周期中出现波峰的年份的收入平均增幅 ...[更多]

相关专题

调查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