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第2篇2023年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第3篇组工干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第4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第5篇2023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范文 第6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第7篇关于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 第8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2023 第9篇2023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 第10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第11篇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第12篇2023年暑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 第13篇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 第14篇暑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第15篇2023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报告怎么写
一、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本调查报告将详细探讨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 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农村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为农民生活提供了便利。
2. 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部分地区仍存在技术普及不均的问题。
3. 乡村治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村民自治机制逐步完善,但治理能力仍有待提高。
4. 生态环境:环保意识增强,生态修复项目实施,但农村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三、面临的问题
1. 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 人才流失:青年劳动力外流严重,农村老龄化问题凸显。
3. 教育医疗资源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在农村地区分布不均。
4.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农村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平衡尚未找到。
四、对策与建议
1. 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推广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2. 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教育、医疗投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3. 引导人才回流: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
4. 绿色发展: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强化环保法规执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案例分析 选取几个成功的新农村建设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六、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新农村建设应注重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第1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在安徽省郎溪县水鸣村进行了调研。与当地基层干部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总体认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立即引起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家战略转轨,推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少数国家因战略调整滞后造成发展缓慢的惨痛教训,适时地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于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日益增强;另一方面,近些年城乡差距的拉大,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购买力不强,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必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从根本上搞活农村市场,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从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两者的本质要求。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从实践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城乡一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新农村之新,正是体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上、体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上、体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上。总之,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认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完全符合农村实际,非常鼓舞人心。他们坚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进步的目标必将实现。
第2篇 2023年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新农村应该是环境优美、村舍整洁、经济繁荣、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保障可靠、社会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农业的弱质性,人口的众多性,农村地域的广阔性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特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难点在农民增收,近年来农村经济实现了长足、快速、稳步发展,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__县农村现状
__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__县辖6镇4乡,111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7439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8.97万人,播种面积达71万多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444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亿元,__县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日,__县农调队对六坝乡南庄村和朱王堡镇新堡子村进行了专题调研。进入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零乱的村舍,稀疏的树木散落在村舍周围。调查中村民反映强烈的是教育负担重,教师老龄化,教学质量不高,而且近年来学生日趋减少,许多学校面临合并,离校远的孩子上学成为问题。去年近70%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但报销标准低,受益不多。新堡子村肖存荣说,近几年国家政策好了,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只是村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村上虽都建有文化活动室,但室内藏书甚少,活动也只限于个别节日,平时只有看电视,但即便是看电视,也只有几个台,有线无信号;另外,人们手里有了活钱,都想改善住宅,但缺乏合理规划、设计,小路四通八达,也为小偷行窃提供了方便,治安案件时有发生。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观,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大农民现实的期盼。但新农村建设还面临许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二、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广大农村群众旧习俗、旧观念束缚严重,思想不解放,干部群众创新意识不强,不思进取,小农经济意识色彩浓厚、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小农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难以接受新文化、新技术和新观念,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村级组织建设不强。为官一任,造富一方,为官者不仅要管理一方还要做群众致富的引路人和带头人,能选出真正的村官成为广大农民的企盼。村务公开、村民监督和干部作风建设成为关注的焦点。
3、文化生活单调,基层文化建设滞后。农村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民间文化遗产得不到发挥和有效保护。新建的文化站藏书少,资料缺乏;邮政局架线,电信局不送信号,农村有线电视普及率不足35%。
4、农村经济水平低。受农业基础、农业推广水平等影响,农村经济总量少,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速度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新农村建设乏力。
5、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__年__县建立了合作医疗组织,参保率虽达70%以上,但受报偿标准低的影响,还存在着因病返贫和看不起病的现象,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药品价格反映强烈,医疗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6、小城镇建设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辐射带动力弱,城镇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推动力不强,不能有效吸纳剩余劳动力。
7、村社缺乏规划,村庄零乱,渠、路、林不配套,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严重影响着村社的美观。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抓主导产业促经济发展。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近年来__县在大力发展致富项目入户工程,各村社都有致富项目带头人、个别村还有支柱产业、应继续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积极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辐射的带动作用,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建设新农村应加强村社道路建设。'要想富,先修路',纵观__县乡村,道路硬化率低,应从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入手,发动农民,出资出力,解决村、社道路'雨天泥泞、秋季尘飞'的局面。
3、建设新农村,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要构筑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两手抓。在落实财力投入的同时,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党的建设,培养农民创造新精神,通过创业改善自己生活,帮助困难群众致富,共同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5、建设新农村要搞好村镇规划。只有抓好规划,确保建设的科学有序,才能逐步改变村镇建设杂乱无章、水平低下的问题,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首先,抓好村镇建设整体规划,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力求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其次,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推行'一户一宅',鼓励农民拆旧建新。实行人畜分离。
6、建设新农村要以实施提高农民素质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应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__县60%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
7、建设新农村要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应围绕近几年村社建立的各种专业协会,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组织起来,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新经济组织的服务带动功能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8、建设新农村要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我们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9、建设新农村要有好的基层带头人和领导班子。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实施者。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好班子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抓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重点。抓农村社会治安要以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突破口,俗话说:'游手好闲',人们都有事干了,小偷小摸和聚众赌博现象自然会销声匿迹;另外要对外来走村串巷的流动人口加以监管,避免不法行为发生;对村民要适时进行法制教育,严禁邪教等违法乱纪行为在农村中蔓延。
11、建设新农村要长远打算,从农村教育着手。孩子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从长远考虑我们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壮大师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严禁体罚学生,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环境。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规模和现代化水平,节约资源;减免农村义务教育费、以及到城市就读借读费,让城乡教育同步发展。
12、建设新农村应整顿农村药品市场,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医疗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对药品的监督管理,严禁假冒伪劣和过期药品在农村市场横行。控制药品价格,让农民能够看得起病,放心看病。
第3篇 组工干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最近,我参加了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对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学习,几天的参观学习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华西村如火如荼的发展氛围,亲耳聆听了华西村率先发展的先进经验,亲眼目睹华西村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感受很深,触动很大。华西的巨大发展变化不仅让我惊叹,也让我深思。更多的是华西村的发展经验,让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几点启示
1、要建设新农村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华西村经济的发展,吴仁宝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没有吴仁宝,华西固然也能像其它农村一样能得到发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正是由于有吴仁宝这样的好带头人,华西才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群众共同致富的好带头人。
2、要建设新农村必须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华西村正是立足本地资源,从发展小五金起步,逐步发展壮大。农村与农村的情况不同,经济基础也不一样,资源优势也不一样,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实际,找准符合本村的发展道路,才能走上富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3、要建设新农村必须必须要坚持制度创新。华西村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整套具有华西特色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创造性地提出了提出一分五统(即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的发展建设大华西的新举措,建立了企业合作制、厂长负责制、经理监管制、工代议事制的管理体制,对员工实行首位高工资、末位淘汰制、违章辞退制,在分配机制上,坚持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这些创新理念和举措,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来这里创业,使华西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华西经济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4、要建设新农村必须首先发展农村经济。华西村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把华西建成了年产值超过400亿元,闻名全国的天下第一村。华西发展了,华西人富裕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华西的村民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因此,农村要发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从发展农村经济做起。华西的实践证明,只有走集体经济道路,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农村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二、今后工作的思考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感受最深的是,当前我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建好班子,配强队伍。华西村之所以能够永葆先进,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绩,最关键的就是有一个好班子,一个好的领路人。我们要借鉴华西村的经验,一是要在村级班子建设上,着力打造村级领导核心。二是要在党员队伍建设上,注重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在农村党员中深化和拓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在武广客运专线等重点工程项目上发挥把好无职党员带头作用。三是在后备干部培养上,大力培养村级后备力量,保障班子队伍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实现制度管人、有章理事,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2、理顺思路,强化管理。要通过强化制度管理,进一步推进基层的民主建设,一方面落实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的四民主二公开制度。另一方面抓好党内民主,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党员干部与群众的交流,畅通联系渠道,让群众监督党员,评价党员,要广泛收集当前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以及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各村的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制定本区的发展目标规划,力求使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实际,达到群众满意。
第4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7月1日
明天就要出发了,因为要赶早上六点的车,晚上我们住进了校本部的地下公寓。公寓很简陋,狭窄的过道,昏暗的灯光,让人有一种莫名的窒息感,更郁闷的是号称中国移动通信专家的移动通信网络竟然没有覆盖到市中心地下十多米。不过,第二天马上就要离开,开始我们的征程,大伙儿很是激动,很乐意的住了下来。
由于学校资金没有到位,同志们的钱都是凑来的。为了节省4块钱,我们从服务员那里争取到了一间没有电视的房间。住宿安排后基本就没事干了,在家世界买了些早点后已经九点多了,按捺不住兴奋,我索性没有下去,就站在外边发短信。把电话本上的朋友挨个骚扰了一遍,告诉他们:我要出发了!
四个战友中,张玉双考虑问题全面周详,贺东强办事干练洒脱,陈海俊老成持重,大家来自不同的院系和年级,共同信念和目标使几个并不认识的热血青年走在了一起。
激动的余温还没有褪尽,躺在床上,纪律、安全、饮食、卫生、当地干部群众的配合能否积极配合、是否会取得预期的效果一个个问题幻灯片般在脑海中不停地闪过。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日期内我们前途未卜,加上外边还下着小雨,感觉今晚还真有点风萧萧兮黄河寒的悲壮!
7月3日
汽车急驰了25公里后到了目的地湟中县。师傅把我们送到了县政府门口。湟中县政府是我们这次实践活动的接受单位,也是调研的第一站,在这里我们要了解全县的基本情况,了解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村民自治开展的基本状况。不巧的是,因为周末没有上班,我们只好先去找落脚的地方了。拿着地图,我们一边找旅馆,一边熟悉县城环境。受地形限制,湟中县城区较小,街道分布很奇特,餐饮、购物、车站、政府部门大都连在一起。三岔路口停着好几辆发往西宁的旅游车,和大街上不时地走过几个阿喀,构成了这个高原小镇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7月5日
今天是第一天下村。一大早我们便拿着湟中县政府开具的介绍信去了鲁沙尔镇。虽然有此尚方宝剑在手,但还是费了不少周折。起初,西山村委会主任好像对我们身份有所怀疑,不答应我们去村里调查。在镇党委刘书记的斡旋下,他爽快地带领我们进村了。
西山村距县城约3里路,从城区出发,车子上坡又下坡,转了三、四道弯,颠簸了十多分钟后终于进了村子。村民民房前屋后是一片开得正浓的油菜花,放眼望去,在一块块绿地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鲁沙尔盘踞在莲花山之中,受地形限制,村民大多数居住在山腰地带,一条狭窄而弯曲的土路是村里唯一能走机动车辆的出口,我们拍照的时候,老支书特意叮嘱我们一定要将进村的大路拍上。他说,村民迁到这儿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当地政府修路的承诺一直没有兑现,这条路严重影响着村里与外界的联系,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老人家希望我们的照片在某些地方出现后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为了尽快进入角色,熟悉村里情况,便于村民的接受,前任老支书帮忙组织了30多名村民配合我们,很快便打开了局面,我们和大家一起吃饭、拍照、聊天,尽情的玩了一个下午。
虽然今天没有实质性的结果,但我们熟悉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和村民有了初步的交流。为以后入户调查打开了局面。
7月7日
吃饭是生存的主要问题,这边的饭忒不合口味,还超贵!昨晚花了4块钱吃了一碗炸酱面,闹了半天肚子。今天我们决定转移方向,找一家米饭馆,可到街道上转了几圈,终究没发现一家像样的。就连遍布全国的兰州牛肉面馆影子就没见到。连续吃了几天的烙饼和泡面后,才发现自己竟是如此的想念兰州牛肉拉面,要知道,学校食堂的拉面难吃可是榜上有名的。没办法,只好重操旧业,回去继续煮面了。哎,生活就像一包方便面,太难了!
第5篇 2023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对象:__省__市__区__镇__村和__村部分村民
时间:2023年2月15-2023年2月19日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太平庄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城前村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只有近八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在本次社会实习活动之前,我并未真正体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现在终于明白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现代化农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最基本得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问的“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却一不可,共同构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条件,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具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好、生活环境优美。忧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化、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农业生产情况。本村耕地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个级别。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甘蔗、大蒜、花生等经济农作物,基本上达到多元化农业。
畜牧生产情况。畜牧生产方面以养鸡业较具规模,两村有15户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养鸡基地,配套设施完善,每户养鸡数量在2000~10000只不等。养猪主要以家庭散养为主,部分养殖户已打算开春二月扩大养殖规模,但相对现代化的养猪企业尚具有很大差距。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主要道路的硬化率较高,巷道尚有大部分未能硬化;一条河流流经村西,是村里的主要灌溉水源。2023年以后均未进行硬化处理,年久失修,人饮工程方面,2023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村委在相关部门的关照下,通过专项资金下拨和村民自筹资金对原有管道进行改造和完善,已有大约98%村民自愿安装自来水。通讯方面,全村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话的总拥有率已达80%,绝大数都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机,100%的家庭都能看到信号清晰的电视节目,电脑网络的运用正在申请安装。
公共设施建设情况。村委办公楼在政府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已经在去年完成改造,焕然一新。村党支部李书记说,原有办公楼不算很旧,专项资金有限,而且村里为了减轻村民负担,没有集资重建,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修。
村民的年收入情况。本村农民的经济主要以常规农业种养收入以及外出打工收入为主,2023年全村外出打工流动人口四百多人,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
取得的成效
1.人们的就诊途经很便捷,让他们对突发情况的处理不至于出现措手不及。
2. 村中孩子们的九年义务教育学费减免情况落实的比较令人满意,让家境贫穷得孩子重新留在校园,圆自己的求学梦。
3. 村中关于给予农民补助的情况基本得到落实,让农民真正感到正策益处,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温暖。
4.农民的收入在一步步的稳定提高。
不足之处
1.村中不经常组织劳动技能的培训,如果多培训就相当于用技术来武装农民,避免农民在生产中走弯路。
2.农民的娱乐生活太单调,村中的公共活动厂所太少。除了村委会前有一处可共村民休息的小厂地外就没发现其他的供村民利用的公共场所。
3.村中目前的绿化比较乱,根据村中得绿化计划,形式上是沿路线绿化,没有集中的绿化用地。
4. 在调查中发现村中的垃圾乱堆放严重,基本上是沿路放置或者是在闲置的宅基地堆放,这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得发展,农村也会越来越富有,人们的家园保护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这样下去,城市所向往的那种浓浓的乡村气息也会被混凝土的冰冷所代替。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再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村中的一些空地,把他变成邻里交往的热土。
一点建议
1.道路绿化:村、组、团绿化和家庭绿化相结合。在绿化上要充分利用空地,路边以树木、花草绿化为主并和庭院得树木绿化相结合,创造美丽的乡村风光。
2. 增加村中的公共厕所。崔西沟村是一个开放的村庄,平时人员流动量很大,而且陌生人很多,所以公共厕所是必不可少的。
3.合理规划垃圾的回收利用系统,搞好环境卫生。
4. 因地制宜,作好排水系统规划。
5.做好村中产业调整,争取是产业不那么单一,使村子在经济狂飙的现代有一定的综和调整能力。
总之,我国是一农业大国,只有农民富了,才是农村的真正进步。中国才能算是真正富裕起来了,才是走进了现代化。所以我们要做更多的实习与调查工作,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步伐。
第6篇 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查对象:__省__市__区__镇__村和__村部分村民
时间:2月15-2012年2月19日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太平庄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城前村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只有近八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之前,我并未真正体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现在终于明白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现代化农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最基本得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问的“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却一不可,共同构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条件,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具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好、生活环境优美。忧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化、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农业生产情况。本村耕地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个级别。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甘蔗、大蒜、花生等经济农作物,基本上达到多元化农业。
畜牧生产情况。畜牧生产方面以养鸡业较具规模,两村有15户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养鸡基地,配套设施完善,每户养鸡数量在XX~10000只不等。养猪主要以家庭散养为主,部分养殖户已打算开春二月扩大养殖规模,但相对现代化的养猪企业尚具有很大差距。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主要道路的硬化率较高,巷道尚有大部分未能硬化;一条河流流经村西,是村里的主要灌溉水源。XX年以后均未进行硬化处理,年久失修,人饮工程方面,XX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村委在相关部门的关照下,通过专项资金(材料)下拨和村民自筹资金对原有管道进行改造和完善,已有大约98%村民自愿安装自来水。通讯方面,全村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话的总拥有率已达80%,绝大数都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机,100%的家庭都能看到信号清晰的电视节目,电脑网络的运用正在申请安装。
公共设施建设情况。村委办公楼在政府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已经在去年完成改造,焕然一新。村党支部李书记说,原有办公楼不算很旧,专项资金有限,而且村里为了减轻村民负担,没有集资重建,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修。
村民的年收入情况。本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常规农业种养收入以及外出打工收入为主,2012年全村外出打工流动人口四百多人,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
取得的成效
1.人们的就诊途经很便捷,让他们对突发情况的处理不至于出现措手不及。
2. 村中孩子们的九年义务教育学费减免情况落实的比较令人满意,让家境贫穷得孩子重新留在校园,圆自己的求学梦。
3. 村中关于给予农民补助的情况基本得到落实,让农民真正感到正策益处,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温暖。
4.农民的收入在一步步的稳定提高。
不足之处
1.村中不经常组织劳动技能的培训,如果多培训就相当于用技术来武装农民,避免农民在生产中走弯路。
2.农民的娱乐生活太单调,村中的公共活动厂所太少。除了村委会前有一处可共村民休息的小厂地外就没发现其他的供村民利用的公共场所。
3.村中目前的绿化比较乱,根据村中得绿化计划,形式上是沿路线绿化,没有集中的绿化用地。
4. 在调查中发现村中的垃圾乱堆放严重,基本上是沿路放置或者是在闲置的宅基地堆放,这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得发展,农村也会越来越富有,人们的家园保护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这样下去,城市所向往的那种浓浓的乡村气息也会被混凝土的冰冷所代替。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再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村中的一些空地,把他变成邻里交往的热土。
一点建议
1.道路绿化:村、组、团绿化和家庭绿化相结合。在绿化上要充分利用空地,路边以树木、花草绿化为主并和庭院得树木绿化相结合,创造美丽的乡村风光。
2. 增加村中的公共厕所。崔西沟村是一个开放的村庄,平时人员流动量很大,而且陌生人很多,所以公共厕所是必不可少的。
3.合理规划垃圾的回收利用系统,搞好环境卫生。
4. 因地制宜,作好排水系统规划。
5.做好村中产业调整,争取是产业不那么单一,使村子在经济狂飙的现代有一定的综和调整能力。
总之,我国是一农业大国,只有农民富了,才是农村的真正进步。中国才能算是真正富裕起来了,才是走进了现代化。所以我们要做更多的实践与调查工作,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步伐.
第7篇 关于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部分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村的人口密度仅为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二、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山区农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养,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接班人问题。二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贫困山区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四)抓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中心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要求在贫困山区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必须采取超常手段,强化过硬措施,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建立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山区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仍然是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对有条件的贫困山区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工资水平。
(五)抓基础,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尽快改善贫困山区生产生活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分类建设。一是国家要结合贫困山区财力困难的实际,改革农民投工投劳办法,加大国家对贫困山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力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要让贫困山区的农民都能喝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要积极推广沼气能源建设,带动改圈、改厕、改厨,改善贫困山区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要加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切实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二是对部分高寒、自然环境恶劣的山区农民,要痛下决心,加大力度,一次投入,通过异地搬迁的方式使群众摆脱其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8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2023
__村位于绍兴市新昌县西南45公里处,地处澄潭江源头,与东阳、嵊州、磐安三地交界。建村310多年,全村共有158户,总人口为501人,其中少数民族妇女30人,分别为白族、苗族、傣族等10个少数民族。山地面积有6500亩,茶园面积1500亩,茶叶总产值400多万。茶叶成为农村的主要经济收入,__年村人均收入为15950元。
新农村建设第一步:修通村公路,沈省长八上__。
过去的__不通公路,自然条件非常差,外出只有两条路,一条“打石路”,一条“五岗路”,但两条路行走都特别困难。1991年,村支书林金仁提议建一条环山公路,初步计算,工程浩大。为筹集资金,村支书一年里跑了86趟县政府。经过__年的努力,共耗资600万元,其中__村承担了150万元,最终修通了通往县城的公路。这是__村新农村建设迈出的第一步。
新农村建设第二步:发展有机名茶,提升村经济实力。
村委审时度势,整合资源,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开展工作的立足点,想方设法发展集体经济,从而走出一条与村实际相结合的发展新路子。村里开始组织茶农们参加名茶炒制技术培训,并引进改良茶苗万株;新建了名茶炒制规范化示范点,进一步普及和提高了名茶炒制技术;__年__村有机茶合作社被评为绍兴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被浙江省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__”龙井商标;__年9月,全村1500亩茶园全部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到__年全村茶叶面积由1991年的96亩增加到目前的1500亩,茶叶总产值由原来的2万元增加到356万元,茶叶人均收入已达到5200元。通过新农村经济建设,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新农村建设第三步:团结共创办实事,村级建设出成效。
如今的__面貌一新:公共厕所、抽水马桶、垃圾房、路灯、自来水一应俱全。村容村貌也有了极大改善,投资305万元,对全村的道路进行硬化;已建垃圾房5间,完善保洁制度,配备一名清洁工每天定时打扫,使村子每天都保持整洁干净;已建成了村办公综合大楼,配备了有线电视与电脑,并进一步完善了村党支部活动室,村老年协会,村计生活动室,资料阅览室等党员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的配备设施,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根据__村多民族情况,增设了民族文化室。__年,完成新农村建设中的“四改一拆”,投资26万,拆除露天粪坑83只,已建公厕2所,拆除旧房350平方米。__年,投资45万元的36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中心。通过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让村民充分享受现代文明,促进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
新农村建设的四步:村情诊断兴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__村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是红军路径之地,还是新昌独一无二的少数名族村,这些都是__得天独厚的资源。为大力发展旅游,已建了三处凉亭和__米长休闲道、牌坊、路廊、古村寻根、民族聚居、民俗博览、红色足迹、珍贵记忆、绿色创业,同时进行了路段加阔、停车场和民俗博览建设。通过联接大佛寺,穿岩十九峰,形成旅游一条线,一个“一路风光一路情”的“民族村”农家乐方案投入实施运营。计划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江南民族第一村”的旅游品牌,成为省内外知名的乡村度假旅游地。
通过本次调研活动,我们了解到__村发展致富的历程,汲取经验,为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第9篇 2023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部分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村的人口密度仅为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二、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山区农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养,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接班人问题。二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贫困山区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四)抓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中心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要求在贫困山区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必须采取超常手段,强化过硬措施,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建立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山区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仍然是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对有条件的贫困山区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工资水平。
(五)抓基础,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尽快改善贫困山区生产生活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分类建设。一是国家要结合贫困山区财力困难的实际,改革农民投工投劳办法,加大国家对贫困山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力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要让贫困山区的农民都能喝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要积极推广沼气能源建设,带动改圈、改厕、改厨,改善贫困山区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要加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切实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二是对部分高寒、自然环境恶劣的山区农民,要痛下决心,加大力度,一次投入,通过异地搬迁的方式使群众摆脱其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10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__镇辖1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_____多人,农村劳动力_._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_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____年全镇gdp总量__亿元,增长_%,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_. __亿元,增长__%。全镇粮豆薯总产_. _万吨,粮食单产___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_. _万亩,占耕地面积的__%。日光温室发展到__51栋,面积_. __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____个,面积__. _万平方米,年产蔬菜_. __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_. __亿元,比上年增长__%。____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____人(次),创收____万元,农民人均增收____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____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____元,比上年增长_%;农民人均收入达____元,比上年增长__%。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____年化解债务___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__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_所中学、__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_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____年在全镇_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 __名干部平均年龄为__. _岁,大专以上文化_名,高中、中专__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__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____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__%,初中文化程度占__%,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__%。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__届_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__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__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ⅹⅹ镇地处ⅹⅹⅹ三县交界处,幅员面积ⅹⅹ平方公里。耕地ⅹⅹ余亩,森林面积ⅹⅹ亩。共有ⅹⅹ个行政ⅹⅹ个村民小组,ⅹⅹ户,ⅹⅹ人。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__年达到ⅹⅹⅹ元,比__年增加ⅹⅹ元。ⅹⅹ个省级扶贫村。
二、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全镇农村经济出现四大变化: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二三产业、养殖业、林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增加;二是农作物品种结构逐步优化。优质粮油、蔬菜、三元杂交猪、肉羊新品种改良率逐年增加,林果业高接换优等新技术全面推广;三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__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ⅹⅹ元,比__年增加ⅹⅹ元;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从李桥镇的镇情出发“夯基础,增后劲”围绕“修路、治水、改网、建集镇、兴旅游”的思路,完成了ⅹⅹ余万元的公路硬化和ⅹⅹ万元的渠系配套设施和投资近ⅹⅹ万元的光纤电视工程,农网改造ⅹⅹ个村,新增变压器ⅹⅹ台,改井打井ⅹⅹ多口,ⅹⅹ自然风景区已完成规划设计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ⅹⅹ镇新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部分农民比较富裕,房子比较漂亮,农村也比较稳定。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1、村级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近年来,由于镇村两级加大对重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及文教卫生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使镇村两级债务沉重,全镇负债总额ⅹⅹ万元,仅村级债务就多达ⅹⅹ万元,大部分村少则数万元,多则上十万、几十万。村级经济实力薄弱,发展经济包袱沉重,使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
2、传统农业难以拓展,支撑力不强。ⅹⅹ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林业大镇,农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产品是其三大经济支柱。但是,现在由于受气候、品种、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除了进一步调优、调精、提高单产外,发展的潜力似乎不大。同时,传统农业还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处在一种靠天吃饭的极不稳定的状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十分有限。
3、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带动力不足。近年来,各村都相继建设了一批为民服务的小型加工房。但由于资金有限、投资规模小、市场风险大、经济效益差,这些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还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4、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在深入基层调研中,我深深地感到:农民增收门路狭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四、对策和建议
1、要坚持富民为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尽管“十五”期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ⅹⅹ元,个别村初步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条件,但农民收入渠道不宽,增收基础并不稳固,靠天吃饭、靠农业增收的现状并未根本改观,偶遇自然灾害,稍遇市场波动,增幅就会大起大落,陷于徘徊。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振兴全镇经济的中心任务,摆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2、要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巩固和发展增收基础。着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加大示范带动。结合本镇实际,在稳定种植业的基础上,巩固发展好笋材两用竹、黑山羊、生猪生产。二是要依靠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以岩区为重点,认真做好中药材ⅹⅹ亩、姜黄ⅹⅹ亩、香樟ⅹⅹ亩的栽植。以坝区村为重点的蔬菜基地ⅹⅹ亩、青蒿种植ⅹⅹ亩,撑绿竹种植ⅹⅹ亩,着力推进种植业从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向粮、油、饲、林、果、蔬多元结构转变。
3、要创新机制,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积极发挥ⅹⅹ种猪场,ⅹⅹ养场的带动优势,通过对一些市场意识强、科技素质高的种养大户,采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导、农户投资的办法,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使他们不仅是科学种养致富的典型,而且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二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科教、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要引导农村大户、运销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干部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办领办农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4、 要以点示范,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紧紧借助中央、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 ,以ⅹⅹ村、ⅹⅹ村两个示范村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示范村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一是要超前规划。二是要高起点建设,进而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
5、要转移农民,拓宽增收领域。近几年,ⅹⅹ镇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速度呈加快趋势,务工经商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调查情况看,__年全镇县内外转移输出已达一万人,农民在县内务工的年收入一般在ⅹⅹ元左右,县外务工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的年收入一般在ⅹⅹ元以上,文化层次较高又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年收入超过万元。因此,围绕新农村建设,今后几年要继续重视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一是加强外出务工的组织引导。我镇农村劳动力外出主要依靠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就业的盲目性较大。要注重加强同县劳务市场和劳务中介组织的联系,为农民工提供及时的劳务信息和维权保障服务,让农民出得去、能就业.。二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为农民务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三是大力提高农民工素质。通过“阳光培训”和扶贫培训工程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竞争能力。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消化一部分,发展非农产业吸纳一部分,发展外出打工输转一部分,大力提高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
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今年3-5月,市人大农经委、农经工作室会同研究室和政府有关部门围绕全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调研组召集市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交通局、劳动局、畜牧办、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先后到长清、平阴、商河等5个县区听取政府部门工作汇报,并通过实地察看、调查问卷、走访交谈等形式,深入6个乡镇、14个村、30余户农户开展调查,广泛了解情况,认真听取意见;部分县(市)区人大根据市的统一安排,实行上下联动,在本区域内开展了调研活动,并提出调查报告。4月中旬,常委会领导和部分驻会委员也专门到章丘市和济阳县进行了调研察看,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现综合调研情况,提出如下报告:
一、工作基本情况
党的__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强化“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1、领导高度重视,各方面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各级都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大力营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环境氛围。市和县(市)区相继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研究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逐级明确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会议精神,从各自职能出发,深入农村开展调研,针对群众所思所想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工作责任制,狠抓措施落实,积极支持和保障新农村建设。章丘市把推进工作作为“一号工程”,书记、市长亲自抓,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政策文件,按照“十化”阶段性目标,实施“五大建设”,建立完善领导、指导督察和包村工作等保障体系,并确定投资2亿元,选择10个示范村和100个建设村开展样板试点,通过典型引路,实现整体推进。目前看,各县(市)区都在集中力量进行摸底调查、制定政策、研究规划、开展试点,各项建设正在有序展开,推进工作开局良好。
2、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今年,我市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高效种养业,蔬菜、畜牧、林果等主导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力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继续实施“6521”工程,采取多措并举,促进了农民增收。历城区依托科技进步,主攻蔬菜、林果、花卉、奶牛“四大优势产业”, 济阳县坚持以工促农,实施骨干企业带动,加快食品、纺织、机械、电子、化工产业聚集,商河县立足实际,号召农民突出发展集约规模养殖业,今年一季度,这三个县区农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4.5%、15.0%、15.3%。截止3月末,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31.5亿元,增长1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49亿元,增长25.6%,其中县区财政收入完成16.76亿元,增长34.3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15元,增长14.1%。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我市各级政府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方略,大幅度增加了对“三农”方面的财政投入,先后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对“路水电医学”和社会保障等项目,实施倾斜政策,尽力保障资金支持,积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__年市财政支农投入总额达到6.1亿元,全市村村通“路、水、客车、广播电视”率分别达到95.8%、62.6%、99.3%、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农民参合率达到86%,乡镇敬老院完成阶段建设任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今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方面的投入5.6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5.11%,其中税费改革转移支付1.29亿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3.56亿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0.75亿元,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4、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新农村建设的治理机制日趋完善。近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培育典型,推广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积极组织“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激发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建设“平安乡村”,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观念,努力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坚持民主议事,认真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制度,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调查认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推进工作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矛盾和问题。一是有些地方动员教育还不够广泛深入,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认识上存有偏差,一些条件落后的乡镇、村庄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难发愁情绪,致使推进工作起步慢、发展不够平衡;二是建设资金不足,缺乏长效投入机制,是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上的项目较多,但县乡政府财力有限,多数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运转困难,因此办事缺钱的难题亟待破解;三是传统农业仍是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生产成本持续攀高,市场风险逐步加大,农民依靠种养业实现增收面临着途径少、空间小,缺乏可靠的保障机制等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群众关注的热点。调查问卷中,农民认为当前“上学贵、看病难、社会保障差”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五是多数村镇发展缺乏规划,农民住宅布局散乱、建设无序,村容村貌和群众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等。对这些问题应当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解决步伐。
二、主要建议
1、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大局,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__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推进保障体系,建立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考核,逐级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和保障新农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按照职能分工,选准切入点,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当前要处理好试点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既要注意抓好典型,探索经验,树立样板,同时也要重视面上的发展建设,特别是对贫困村镇要加大帮扶力度,实现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平衡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统一思想认识,引导各行各业积极支持三农,动员全社会踊跃参与建设,大力营造齐抓共管的环境氛围,保障新农村建设顺利健康发展。
2、全面发展农村生产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发展水平。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保护耕地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把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壮大主导产业,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加快开发与旅游、观光、休闲相结合的都市农业,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要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探索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强农村中介组织建设,鼓励企业与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广辟渠道,多措并举,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这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发挥好引导和保障作用。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更多地吸纳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取消一切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待遇和政策环境。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农民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创造方便条件。
3、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动力。对待“三农”要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倾斜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支农投入。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建立支农投入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各级政府安排支农预算要切实做到“三个高于”,已确定的各项投入措施要扎扎实实地抓落实,确保财政支农支出逐年稳定增长。当前对新农村试点资金,各级财政应当重点保证,及时足额拨付。要进一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尽力支持农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继续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加大对薄弱县乡的转移支付力度,促其加快发展步伐。对各项支农资金的使用,有关部门要跟踪问效,加强审计监督,保证专款专用,提高投资绩效。从长远看,要积极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解决多头投入、使用分散、效能不高、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农民的关系,合理划分投入责任,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示范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调动农民投资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农村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4、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要从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选准突破口,扎实稳步推进,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根据基层的反映,建议政府部门注意抓好以下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提升质量标准和管理水平,争取尽快解决群众在“路水电医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二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社会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引导公共服务向农村发展,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近期应下气力解决群众“看病难、就学难、养老难”等社会热点问题。三是遵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原则,抓紧制定村镇建设规划,使之成为行动的准则、发展的规范,保障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四是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整治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脏乱差”工程。在这方面, 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图虚名、不增加群众负担,防止一刀切、强迫命令、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等片面倾向,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民主监督制度,大力营造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氛围。进一步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切实搞好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民主监督制度,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和综合治理力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增强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要深入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农村风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组工干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最近,我参加了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对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学习,几天的参观学习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华西村如火如荼的发展氛围,亲耳聆听了华西村率先发展的先进经验,亲眼目睹华西村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感受很深,触动很大。华西的巨大发展变化不仅让我惊叹,也让我深思。更多的是华西村的发展经验,让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几点启示
1、要建设新农村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华西村经济的发展,吴仁宝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没有吴仁宝,华西固然也能像其它农村一样能得到发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正是由于有吴仁宝这样的好带头人,华西才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群众共同致富的好带头人。
2、要建设新农村必须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华西村正是立足本地资源,从发展小五金起步,逐步发展壮大。农村与农村的情况不同,经济基础也不一样,资源优势也不一样,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实际,找准符合本村的发展道路,才能走上富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3、要建设新农村必须必须要坚持制度创新。华西村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整套具有华西特色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创造性地提出了提出“一分五统”(即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的发展建设大华西的新举措,建立了“企业合作制、厂长负责制、经理监管制、工代议事制”的管理体制,对员工实行“首位高工资、末位淘汰制、违章辞退制”,在分配机制上,坚持“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这些创新理念和举措,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来这里创业,使华西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华西经济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4、要建设新农村必须首先发展农村经济。华西村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把华西建成了年产值超过400亿元,闻名全国的“天下第一村”。华西发展了,华西人富裕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华西的村民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因此,农村要发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从发展农村经济做起。华西的实践证明,只有走集体经济道路,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农村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二、今后工作的思考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感受最深的是,当前我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建好班子,配强队伍。华西村之所以能够永葆先进,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绩,最关键的就是有一个好班子,一个好的领路人。我们要借鉴华西村的经验,一是要在村级班子建设上,着力打造村级领导核心。二是要在党员队伍建设上,注重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在农村党员中深化和拓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在武广客运专线等重点工程项目上发挥把好无职党员带头作用。三是在后备干部培养上,大力培养村级后备力量,保障班子队伍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实现“制度管人、有章理事”,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2、理顺思路,强化管理。要通过强化制度管理,进一步推进基层的民主建设,一方面落实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的“四民主二公开”制度。另一方面抓好党内民主,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党员干部与群众的交流,畅通联系渠道,让群众监督党员,评价党员,要广泛收集当前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以及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各村的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制定本区的发展目标规划,力求使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实际,达到群众满意。
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
党的__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__大继续号召,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__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中的重点和难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难保证,人才难解决,环境难保护,陈规陋习难根除。因此,调查研究并设法解决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意义重大。
__月,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我被选派到忙怀乡村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机会难得,到任后,我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就在今后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对策进行了调研。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部分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村的人口密度仅为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据实地调查,村全村共2023人,大专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专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小学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102人,未读书的儿童199人。贫困山区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同时,农民培训机制在贫困山区难以建立,有培训点也是流于形式,使农民的发展技能、思想水平与新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山区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争取政府下拨资金踊跃,自己出资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对村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价格高质量低的市场调控不力等原因,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村地处大山深处,全村有513户2023人,可耕地面积3749亩,其中:水田只有522亩,多数为旱地(山坡地)。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人口素质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山上农田水利设施难以配套,交通状况极差,雨天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村民缺乏教育,整体素质偏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虽然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但发展不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达1373人,占68%,这一现状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
二、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山区农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养”,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接班人问题。二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贫困山区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三)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改进教育方式,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村(户)评比等,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力作用。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要以村小学为依托,运用农民技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业生产操作技术培训,使年满16周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守护型”农民中的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者、产业化带头人、返乡创业等进行重点教育,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从现状来看,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山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使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
(四)抓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中心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要求在贫困山区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必须采取超常手段,强化过硬措施,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建立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山区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仍然是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对有条件的贫困山区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工资水平。
(五)抓基础,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尽快改善贫困山区生产生活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分类建设。一是国家要结合贫困山区财力困难的实际,改革农民投工投劳办法,加大国家对贫困山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力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要让贫困山区的农民都能喝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要积极推广沼气能源建设,带动改圈、改厕、改厨,改善贫困山区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要加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切实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二是对部分高寒、自然环境恶劣的山区农民,要痛下决心,加大力度,一次投入,通过异地搬迁的方式使群众摆脱其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11篇 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省市区镇村和村部分村民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城前村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只有近八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之前,我并未真正体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现在终于明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现代化农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最基本得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问的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却一不可,共同构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条件,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具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好、生活环境优美。忧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化、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农业生产情况。本村耕地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个级别。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甘蔗、大蒜、花生等经济农作物,基本上达到多元化农业。
畜牧生产情况。畜牧生产方面以养鸡业较具规模,两村有15户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养鸡基地,配套设施完善,每户养鸡数量在~10000只不等。养猪主要以家庭散养为主,部分养殖户已打算开春二月扩大养殖规模,但相对现代化的养猪企业尚具有很大差距。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主要道路的硬化率较高,巷道尚有大部分未能硬化;一条河流流经村西,是村里的主要灌溉水源。以后均未进行硬化处理,年久失修,人饮工程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村委在相关部门的关照下,通过专项资金(材料)下拨和村民自筹资金对原有管道进行改造和完善,已有大约98%村民自愿安装自来水。通讯方面,全村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话的总拥有率已达80%,绝大数都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机,100%的家庭都能看到信号清晰的电视节目,电脑网络的运用正在申请安装。
公共设施建设情况。村委办公楼在政府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已经在去年完成改造,焕然一新。村党支部李书记说,原有办公楼不算很旧,专项资金有限,而且村里为了减轻村民负担,没有集资重建,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修。
村民的年收入情况。本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常规农业种养收入以及外出打工收入为主,全村外出打工流动人口四百多人,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
取得的成效
1.人们的就诊途经很便捷,让他们对突发情况的处理不至于出现措手不及。
2.村中孩子们的九年义务教育学费减免情况落实的比较令人满意,让家境贫穷得孩子重新留在校园,圆自己的求学梦。
3.村中关于给予农民补助的情况基本得到落实,让农民真正感到正策益处,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温暖。
4.农民的收入在一步步的稳定提高。
不足之处
1.村中不经常组织劳动技能的培训,如果多培训就相当于用技术来武装农民,避免农民在生产中走弯路。
3.村中目前的绿化比较乱,根据村中得绿化计划,形式上是沿路线绿化,没有集中的绿化用地。
4.在调查中发现村中的垃圾乱堆放严重,基本上是沿路放置或者是在闲置的宅基地堆放,这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得发展,农村也会越来越富有,人们的家园保护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这样下去,城市所向往的那种浓浓的乡村气息也会被混凝土的冰冷所代替。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再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村中的一些空地,把他变成邻里交往的热土。
一点建议
1.道路绿化:村、组、团绿化和家庭绿化相结合。在绿化上要充分利用空地,路边以树木、花草绿化为主并和庭院得树木绿化相结合,创造美丽的乡村风光。
2.增加村中的公共厕所。崔西沟村是一个开放的村庄,平时人员流动量很大,而且陌生人很多,所以公共厕所是必不可少的。
3.合理规划垃圾的回收利用系统,搞好环境卫生。
4.因地制宜,作好排水系统规划。
5.做好村中产业调整,争取是产业不那么单一,使村子在经济狂飙的现代有一定的综和调整能力。
总之,我国是一农业大国,只有农民富了,才是农村的真正进步。中国才能算是真正富裕起来了,才是走进了现代化。所以我们要做更多的实践与调查工作,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步伐。
第12篇 2023年暑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__镇辖1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_____多人,农村劳动力_._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_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____年全镇gdp总量__亿元,增长_%,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_. __亿元,增长__%。全镇粮豆薯总产_. _万吨,粮食单产___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_. _万亩,占耕地面积的__%。日光温室发展到__51栋,面积_. __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____个,面积__. _万平方米,年产蔬菜_. __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_. __亿元,比上年增长__%。____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____人(次),创收____万元,农民人均增收____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____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____元,比上年增长_%;农民人均收入达____元,比上年增长__%。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____年化解债务___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__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_所中学、__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_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____年在全镇_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 __名干部平均年龄为__. _岁,大专以上文化_名,高中、中专__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__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____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__%,初中文化程度占__%,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__%。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__届_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__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13篇 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
党的__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__大继续号召,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__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中的重点和难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难保证,人才难解决,环境难保护,陈规陋习难根除。因此,调查研究并设法解决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意义重大。
__月,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我被选派到忙怀乡村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机会难得,到任后,我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就在今后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对策进行了调研。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部分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村的人口密度仅为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据实地调查,村全村共2019人,大专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专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小学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102人,未读书的儿童199人。贫困山区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同时,农民培训机制在贫困山区难以建立,有培训点也是流于形式,使农民的发展技能、思想水平与新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山区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争取政府下拨资金踊跃,自己出资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对村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价格高质量低的市场调控不力等原因,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村地处大山深处,全村有513户2019人,可耕地面积3749亩,其中:水田只有522亩,多数为旱地(山坡地)。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人口素质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山上农田水利设施难以配套,交通状况极差,雨天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村民缺乏教育,整体素质偏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虽然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但发展不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达1373人,占68%,这一现状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
二、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山区农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养”,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接班人问题。二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贫困山区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三)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改进教育方式,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村(户)评比等,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力作用。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要以村小学为依托,运用农民技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业生产操作技术培训,使年满16周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守护型”农民中的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者、产业化带头人、返乡创业等进行重点教育,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从现状来看,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山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使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
(四)抓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中心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要求在贫困山区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必须采取超常手段,强化过硬措施,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建立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山区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仍然是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对有条件的贫困山区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工资水平。
(五)抓基础,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尽快改善贫困山区生产生活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分类建设。一是国家要结合贫困山区财力困难的实际,改革农民投工投劳办法,加大国家对贫困山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力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要让贫困山区的农民都能喝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要积极推广沼气能源建设,带动改圈、改厕、改厨,改善贫困山区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要加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切实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二是对部分高寒、自然环境恶劣的山区农民,要痛下决心,加大力度,一次投入,通过异地搬迁的方式使群众摆脱其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14篇 暑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__镇辖1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_____多人,农村劳动力_._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_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____年全镇gdp总量__亿元,增长_%,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_. __亿元,增长__%。全镇粮豆薯总产_. _万吨,粮食单产___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_. _万亩,占耕地面积的__%。日光温室发展到__51栋,面积_. __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____个,面积__. _万平方米,年产蔬菜_. __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_. __亿元,比上年增长__%。____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____人(次),创收____万元,农民人均增收____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____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____元,比上年增长_%;农民人均收入达____元,比上年增长__%。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____年化解债务___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__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_所中学、__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_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____年在全镇_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 __名干部平均年龄为__. _岁,大专以上文化_名,高中、中专__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__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____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__%,初中文化程度占__%,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__%。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__届_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__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__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居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15篇 2023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据红河州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相关文件精神,我被选派作为2023年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通过集中学习培训后,于2023年2月27日正式进驻金平县老勐乡新村村委会。入村后,根据《金平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管理办法》的要求,我就新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情况开展了调研活动,在实际调研过程中与部分村干部、村民组长、农民群众积极交流沟通。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调研,我加深了对新村发展现状和新农村建设的了解和认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村村委会基本情况
新村村委会隶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老勐乡,位于老勐乡境内东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交通方便,东邻营盘乡水塘村委会,南与老集寨乡百乐寨村委会隔河相望,西接老勐村委会,北与新安里村委会。辖新村一、二、三、四、五组、红九一、二、三、岔路、涵洞、龙头堡、磨石、攀枝花、铁丝桥、三家河、平坝河、火烧一、二组、灰竹坪共19个村民小组、世居着苗族和彝族,其中苗族为主要居民,占全村总人口98.5%。现有农户870户,有乡村人口3970人,其中农业人口3970人,劳动力2023人。该村较为贫困,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全村国土面积36.6平方公里,农村经济总收入980万元,人均经济纯收入2400元。全村耕地面积7362亩,其中水田面积1448亩,旱地面积5914亩,人均耕地仅1.82亩,林地9586亩。人均有粮320公斤,海拔1300米,最低海拔419米。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2000毫米常年无霜,适宜种植香蕉、橡胶、木署、西贡焦、水稻、玉米、龙眼玉米、荔枝玉米、甘蔗玉米、芒果等热区经济作物。新村灰竹平有5户养牛31头,家家户户养有骆子,山地鸡养殖是新村的特色,养殖历史悠久,养殖周期短,卖价高、市场前景好,在党建示范户的带动下,辐射了周边200多户养殖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增强了养殖后劲,体现了规模在促养殖在户的山区畜牧业发展模式。设有一个党总支,9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4名(其中女党员8个,预备党员6个),积极分子14名。
二、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通过走访调查,我了解到新村在当前的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主要的困难和问题:
1、党员、群众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和误区。部分村民及少数村组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尚存偏差,通过调研发现他们对新农村建设表现出来的热情和积极性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有的村组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要求他们这样做,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责任意识较为淡薄;多数村组干部对怎样建设新农村感到手足无措,寄希望于上面有可资参照的模式或方案下来。总的来说就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了解的不够透彻,不能全面的理解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2、主导产业缺乏支撑,特色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村农业目前仍以传统的粮、猪型为主,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少且发展速度较慢,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民增收渠道较窄,仅有木薯、养鸡和养猪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普遍存在规模较小,产业化水平不高。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农民致富。由于各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道路未硬化及改水、改厕任务重,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目前群众自筹、州县级单位的帮扶资金仅是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需要。村内有相当部分的路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4、缺乏建设资金。经济建设和基础项目建设资金缺口比较大,所有项目只靠政府政策性的补助支持,村民投工投劳的方式,建设资金难以到位,把握不好长远规划和近期建设的关系,制约了村经济发展。
5、缺乏建设人才。村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者占相当大的比重,没有种植、养殖、加工技术。低下的文化素质,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营性管理的需要。科学种田和养殖专业人才匮乏。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引进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技术比较困难。
三、下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面临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我认为新村下一步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调研中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是非常关心的,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很高的积极性。但有不少村民认为建设新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就是上级给钱给物给政策,许多农民都在观望,有的原来想干的事都不干了,就等着天上掉馅饼;有的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又是搞形式、走过场、瞎折腾,致使许多农村组织化、规模化的集体项目搞不成。这些都需要今后认真加强引导,搞好宣传教育。同时,还要培育造就新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只有农民的思想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希望。
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探索经济发展新路子,加快村级经济发展。新村村委会位于藤条江河谷流域,大部分地区在海拔1200米以下,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2000毫米,常年无霜,有丰富的热区资源,是典型的天然温室,非常适宜发展甘蔗和橡胶等产业。下一步要加大经济作物的发展力度,有力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扩大橡胶、甘蔗、西贡蕉、西瓜和山地鸡等基地,配合政府全力推广甘蔗的种植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增收。要扎实做好当前的甘蔗产业发展工作。大力发展甘蔗产业是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以种植业为基础,发展养殖业。使种植业与养殖业相互促进。开展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坚持农业“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支持和发动大户扩大种植和山地鸡养殖规模。要求家家户户学习多种蔬菜的种植,做到品种多样的蔬菜能自给。
4、加强村委会自身建设和党建工作。村委会组织是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重要组成部分,村委会班子和村委会成员素质如何,对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影响很大,必须加强村委会班子建设。一是坚持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凡涉及到全体村民利益的或重大事情都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同时建立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充分发扬民主,办事透明,做到办事公开化,接受村民群众的监督。严格财务管理,遵守财政纪律,财务做到按规定收支,财务收支做到公开透明;二是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三是在党支部建设方面,全村委会设有一个党总支,9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4名(其中,女党员8名,预备党员6名)积极分子14名。今后应该计划每年发展2名新党员。计划从党中培养一批后备班干部队伍。配合公安机关工作,加强综合治理。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组织法律、法规培训。严格遵守《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落实各项村务政策,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利用已经建起的农家书屋,开展读书活动。充分利用文化活动室,发展群众文艺,加强娱乐活动,保障全民健身。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村文化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