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养老服务调查报告10篇

更新时间:2024-11-12 查看人数:42

养老服务调查报告

第1篇 保定统计局人口调查报告:社区养老服务存在问题

近期,国家统计局保定调查队就我市社区养老问题随机抽取市区内6个社区的老年人进行了专题调研: 只有48%的老年人对所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感到满意,40%的老年人认为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服务专业。老年人对我市社区养老满意度不高显示出我市社区养老事业发展缓慢,基础薄弱。

1、受制因素过多、缺乏专业化是社区养老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的社区养老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约着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一)社区积极性高,但受到场所、经费、人员等因素制约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所调查6个社区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开展养老服务,例如开展卫生讲座,文娱活动等,但均表示对于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提供能力远远小于社区老年人需求,社区仅靠自身能力很难开展水平更高、服务更广的养老服务。

(二)缺少专业化服务队伍,老年人精神方面需求难以满足

6个社区中只有两个社区有松散的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且志愿者中40-50岁仅占25%。

由于提供养老服务面临收入低、环境差、风险大等困难,很难组织出一支具有专业医疗、护理、卫生等知识的服务队伍。另外,在调查中有48%的老人感觉急需休闲娱乐活动和心理护理,有28%的老人希望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具有心理护理技能。

2、独子养老趋势明显,负担过重

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后,4+2+1的家庭结构已经成为常态化,绝大部分的养老负担,将会由独生子女承受。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老人日常生活起居靠自己,有45%的老人同时依靠老伴照顾,能受到儿女子孙或其他家属照顾的仅占16%。独子养老而又独木难支,独生子女一比二的面对长辈家庭成员养老问题,负担沉重。另一方面,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特别是亲子交往、精神慰藉,老年人能从孩子身上得到的都非常有限。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家庭养老资源日渐不足,靠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很不现实,社区养老是一种必然选择并将成为趋势。

3、改善我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

(一)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资金投入和政策执行力度

政府应对社区养老服务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如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于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老年人,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

同时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还要做出更细致具体、积极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大对政策执行的力度监管,使惠老政策真正能够落到实处。

(二)鼓励社会资源进入

鼓励社区养老服务引入社会资源,在社区建立托老所和医养结合式的综合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对于正规的社区养老机构,给予财政支持以调动社会力量投资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慈善捐赠资金投向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于开展养老救助项目。

(三)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

倡导养老服务队伍实行专业化、职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对专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对志愿者进行统一登记、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的擅长和服务热情。

(四)改变传统养老理念,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

倡导老人接受社区养老的新观念,社区工作人员对于本社区老年人进行详细登记,了解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吸引更多的义工、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养老之中。

4、过半老人不满意目前社区养老,最关注身体健康

本次调查的6个社区中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占66.67%,为高龄、失能低收入等特殊老年群体提供服务的占83.33%。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8%的老年人对所在社区为老年提供的养老服务感到满意,40%的老年人认为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服务专业。老年人对我市社区养老满意度不高显示出我市社区养老事业发展缓慢,基础薄弱。

养老问题中,96%的老年人认为平时生活急需医疗保健、身体锻炼和紧急救助三项养老服务,60%的老年人希望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具有医疗保健指导这项技能,有48%的老年人希望社区可以增加并及时维护健身器材。

第2篇 关于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的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常州,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到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4.28万,占全市总人口358.74万的17.91%。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6%,占老年人总数的15.39%;90岁以上老人1.0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29%,占老年人总数的1.62%;百岁老人180人。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6.84岁。我市人口再生产从传统型过渡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必然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老龄工作和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行政策扶持的意见》等文件,推进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团组织建设,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组织开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活动,等等,不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使全市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逐步提高。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式

为积极践行和谐老龄化战略,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服务理念,有效解决养老服务需求,从今年3月份起,常州市民政局和常州市老龄办组织开展了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调查采取实名填写问卷形式,利用民政和老龄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对市区城镇户口按一定比例抽取了10084名老年人。在地区分布上,武进区2300人,新北区1155人,天宁区3218人,钟楼区2711人,戚墅堰区700人;在性别比例上,男性占49.53%,女性占50.47%;在年龄结构上,60-69岁的老人占35.99%,70-79岁的占51.74%,80岁以上的占12.27%。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调查的科学性。主要内容包括老年人就餐、日间照料服务、精神关爱等方面需求情况。整个调查经历了准备、实施和汇总三个阶段,总共历时两个月的时间。

本次调查严格按照社区准入制要求,贯彻费随事转的原则,由各区按抽样调查老年人数印发《常州市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由社区具体组织填写,并将收集的信息录入网上填报系统,由社区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社区干部认真负责,有的利用星期天和晚上深入到老年人中间耐心调查,然后将调查问卷逐份上报,一旦发现差错及时纠正,问卷回收率达到100%。这次调查的一个明显特征之处在于采用实名制填写的形式,防止出现虚报谎报的现象,也便于以后的抽查,确保了此次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这次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基本摸清了居家养老、社区就餐和日托服务等方面需求,为我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加大老年设施投入和发展老年服务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市区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基本状况

1.文化程度偏低

在被调查的10084名老年人中,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分别占总数的11.57%和31.85%,初中、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分别占29.64%、8.42%、9.51%,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的仅占5.86%和3.15%,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的特征很明显(见图1)。

2.63%以上的老年人是“空巢”老人

从居住方式来看,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独居和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分别占11.38%、52.49%,与子女同住或与孙子女同住的占35.17%,老年人“空巢”现象日趋严峻。

3.身体状况与生活自理状况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身体健康或一般的分别占32.53%、35.98%,有慢性疾病或有严重疾病的占27.60%、3.89%(见图2),说明我市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总体处于较佳状态。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调查总数的87.98%,半自理的占10.26%,不能自理的占1.76%,具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

4.配偶与子女情况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配偶健在的占总数的74.21%,配偶不在的占24.26%,没有配偶的为1.53%。再从老年人子女的数量来看,有1个、2个、3个子女的分别占14.75%、37.50%、26.88%,居前三位,有4个和5个及以上子女的占12.22%、7.32%,无子女的占1.33%(见图3)。目前,多子女老年人还占多数,但已明显呈现日趋减少趋势,独生子女老年人目前虽还居少数,但也明显呈现日趋增多趋势,家庭小型化趋势不可逆转。

5.60岁前主要从事的工作

从被调查的老年人60岁前主要从事的工作来看,21.72%是干部、43.17%是工人、21.82%是农民、6.88%是科技人员、2.21%是自由职业者、0.90%是军人、2.97%是无业人员,还有0.33%是其他工作(见图4)。

第3篇 2023年“十三五”发展服务业养老服务调查报告

为认真做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__〕35号)的贯彻落实工作,及早研究具体实施办法,按照县政府领导批示精神,经县商务局研究决定,甘肃省胜利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于20__年6月启动了对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状况调研。调查对象为我县60周岁以上老年人4000名,从县城的四村一镇和乡镇各村中随机抽样,本此调研采取普遍调研、抽样调研和典型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入户问卷,调查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养老服务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的服务。此项活动是了解我县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及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探究加快发展我县养老服务业的有效途径。根据调查数据,报告如下:

一、 我县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

(一)老年人口概况:截至20__年底,我县共有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64832人,占人口总数的13.3%,是全省乃至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县之一。通过对比分析,我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呈现“一快二化三多”的状况,一快就是增长快。二化是指高龄化和空巢化,目前,我县70岁以上高龄老人 26332人,占全县老年人口总数的40.6%,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6877人,占老年人口的10.6%。;由于我县主要以劳务输出为增收项目,农村“留守老人”达 8000人,县城“空巢老人” 700人,分别占到全县老年人口的12.3%和1%;三多就是贫困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多。全县“三无”老人 4104 人、“五保”老人2204人、贫困老人16208人,三类人员共占老年人总数的23%。失能老人3550人,半失能老人2800人,分别占老年人总数的5.5%和4.3%。另外城乡老龄化程度区域性失衡。全县老年人口中,约有2/3生活在农村,且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城县,使得农村老龄化进程更快,各下辖县老年人口比例均接近或达到20%。 具体数据如下表:

60岁以上老年人口结构情况

序号

选项

人数

占老人总数百分比

60-69岁

38500

59.4%

70-79岁

19455

30.0%

80-89岁

6500

10.0%

90岁以上

377

0.6%

合计

64832

老年人的居住状况

序号

选项

人数

占老人总数百分比比

农村留守老人

8000

12.3%

县城空巢老人

700

1%

合计

8700

13.3%

老年人生活困难情况

序号

选项

人数

占老人总数百分比

三无老人

4104

6.3%

五保老人

2204

3.4%

贫困老人

8650

25%

合计

14958

34.7%

(二)老年人经济来源:从抽样调查看,我县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来源主要集中在三大支柱上,即:子女或亲属供养、老年人自己的劳动收入和离退休金。有34.7%的老年人认为够用有余,有54.5%的老年人认为大致够用,有9.5%的老年人认为有些困难,认为经济状况十分困难的老年人仅占1.3%。具体来看,又呈现出两种差异:一是年龄差异。调查发现,60岁时,约有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以劳动收入和离退休金为主要经济来源,这一比例到65岁时降低到一半以下,70岁时降低到三分之一以下。在老年人自身经济供养能力随着年龄增大而下降的过程中,依靠子女或其他亲属供给的老年人比例迅速提高。数据如表:

年龄阶段

60岁

65岁

70岁

依靠自身经济能力供养

66.1%

48.6%

32.1%

依靠子女或其他亲属供给

32.3%

49.4%

70%

二是城乡差异。城县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离退休金通常是城县老年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相比之下,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较低,个人劳动收入和子女供给通常是农村老年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这种城乡差别的出现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造成的。

(三)老年人身体状况:调查显示,我县老年人普遍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自我感觉很好的占3.8%,较好的占25.3%,一般的占56.3%,较差的占12.5%,很差的占2.1%。从自理能力看,有88%的老年人能自理和身体健康能照顾家人,需要别人适当帮助的老人占9.8%,完全需要别人照顾的仅占2.2%。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序号

选项

人数

占老人总数百分比

失能老人

3550

5.5%

半失能老人

2800

4.3%

合计

6350

9.8%

(四)老年人供养方式:我县目前绝大部分老年人的供养方式仍是家庭养老,约 有160名老年人长期在机构享受养老服务,仅占老年人口的0.25%,且其中一大半是在敬老院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尽管如此,随着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家庭规模日益缩小,“四二一”结构已经出现,家庭供养老人的能力不断减弱。同时,城乡人口迁移和流动加剧,导致家庭空巢化趋势日益突出,伴随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步进入老龄阶段,空巢家庭将成为未来老年家庭的主要形式,老年人家庭照料模式面临困境。

(五)老年人文化娱乐生活:从参加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看,我县老年人目前参加的文化娱乐活动内容比较丰富,方式较为广泛。电视、书报、广播是老年人获取社会生活信息的媒介。此外,还包括逛街逛公园、栽花种草、运动健身等方面(详见表1)。从参加活动的场所看,我县老年人住所附近建有的各种活动场所,基本满足了老年人的活动需求。调查中老年人表示住所附近建有社区老年活动室、公园和运动健身场地的比例,分别达到67.5%、69.8%和54.5%(详见表2)。从参加活动的时间看,老年人闲暇在家,把时间花在看书阅报、看电视听广播、体育锻炼和运动健身方面较为普遍,另外老年人在社区老年活动室下棋打牌的也较多。

表1:老年人参加文化娱乐活动方式的比例(%)

活动方式

经常参加

偶尔参加

从不参加

看电视

86.3

11.3

2.4

看书看报

61.3

12.8

25.9

听广播

45.5

12.5

42

逛公园

37.3

30

32.7

栽花种草

36.3

12.8

49.1

运动健身

36

21.3

42.7

逛街

30.3

31.3

38.4

社区活动

13.8

16

70.2

下棋打牌

11.5

11

77.5

外出旅游

8.5

29.5

62

看电影、听戏

12.3

79.7

书法、摄影

6.3

86.7

电脑上网

5.3

3.8

90.9

表2:当地建有活动场所和参加活动的比例(%)

活动场所

有场所

从不参加

偶尔参加

经常参加

社区老年活动室

67.5

56.3

32.3

11.4

公园

69.8

10.3

37.5

52.2

运动健身场地

54.5

23.3

42.8

33.9

老干部活动中心

16.3

54.5

25.3

第4篇 养老服务业调查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

3.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模式,进一步完善其功能。在发展社会养老模式的同时,不能忽视居家养老的作用。居家养老模式的益处主要体现在:①可以在及时为老年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同时,不改变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从而照顾到了老年人“故土重迁”的习惯。②可以在排除子女后顾之忧的同时,维护老年人与其子女双方的自尊心。③可以开辟新的就业途径,解决社区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问题。④可以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减轻政府的负担。因此,居家养老服务适合中国的国情,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但仍需在管理上规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增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生机与活力。

4、创新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货币化养老,对全县所有农村敬老院进行重新布局规划,合并一些规模较小、地处偏远的乡镇敬老院,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由市、县两级政府补贴,在县城和中心镇扩建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高档次政府养老机构,由政府采取全额负担养老费的形式,优先收住城乡鳏寡孤独和“五保老人”,使这些养老机构真正成为各级养老服务单位的示范。继续由政府部门管理的农村乡镇敬老院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要全面建立和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全员聘用合同制、岗位责任制、民主管理参与制以及按劳分配制度,逐步实现从单纯为城乡鳏寡孤独和“五保老

人”服务向为社会公众服务转变,从单纯供养向供养、教育、护理、康复和服务、经营一体化转变。同时,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采取股份制改造为主,国有民营、托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对现有老年福利院、养老中心等公办盈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加快改革、改组、改造步伐。对公益性收养任务,可以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向民办养老机构购买服务。

5、加快老年人文化娱乐、教育健身等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要不断加大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兴建具有一定规模、满足不同老年人需要的、层次不同的老年活动中心及老年学习、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到“十二五”末,全县50%的村和90%的社区要建立适宜老年人学习、娱乐、健身、交流等活动的老年活动场所。依托老年中介组织及市县、乡镇和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组织老年人开展经常性的老年文体、学习活动,使县上月月有活动、乡镇(街道办事处)周周有活动、社区天天有活动,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6、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和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积极鼓励职业教育机构设立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医学、管理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年食品用品开发等专业,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推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采取委托培养、政府资助的形式对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在岗技能培训,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大力提倡社会互助,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规范志愿者培训,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

7、注重媒体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老年人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要积极开办栏目,全方位宣传报道我县老龄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老年人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情况。进一步加强《老年法》的宣传,要突出颂扬参与、支持、赞助老年人事业的单位、个人及各类好人好事。要动员全社会积极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大家了解当前社会的人口结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4-2-1家庭模式带来的危机。影剧院、体育场馆、公园、城市交通等相关社会服务机构要尽可能为老年人提供开放免费的优质服务。同时要倡导现代养老理念,改变传统

养老观念。要以“老人节”宣传月等节庆活动为抓手,在全社会营造尊老爱老、人人关心老年人事业的良好氛围。

第5篇 202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报告

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是三无老人等。本文将介绍202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报告。

202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报告(1)

随着我国老龄化情况的日趋严重,养老工作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采取更好、更便捷的养老方式,是各级政府,特别是社区必须面对的课题。而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在目前的条件下,较符合国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__市__区长庆街道新华坊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城市居住区,老年人占人口的比例,达到了20%以上,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和街道的指导下,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并形成了以志愿服务为特色的医疗保健养老服务。为了进一步追踪了解近期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现状,特别是老年居民的需求,新华坊社区开展了一次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问卷调查,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样本分布和调查方法

根据区民政局及街道民政科对于此次入户调查工作的相关要求,本次问卷调查包含了新华坊多层老小区及周边青龙苑、幸福人家、金鹿雅园、健康公寓、万盛花苑、新华坊高层6个封闭式小区,主要以60岁及以上居民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采用上门访问、当场填报的方式,实际有效调查448位老年居民。

1、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集中在60-80岁

在448位老年人中,调查对象的年龄多数介于60-80岁,是未来社区居家养老的潜在需求者。具体来看,年龄在60-69岁的老年人占41.8%,70-79岁的老年人占33.5%, 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相对较少,仅占24.7%。从性别比例来看,男性被调查者所占比重为46.4%,女性被调查者占53.6%,以女性老年人居多。

2、调查对象未与子女同住现象比较普遍

在448位被调查的老年人中,99.5%的老年人拥有一个及以上的子女,其中一个子女的占34.6%,两个及以上子女的占64.9%,无子女的情况较少,仅为0.5%。但是调查显示,老年人由于多种原因未与子女同住现象比较普遍,如64.3%的调查对象表示未与子女同住,仅有35.7%的调查对象与子女同住。从调查对象的身体情况来看,健康状况良好,68.7%的调查对象生活能够自理,28.4%的调查对象表示生活部分可以自理,仅有2.9%的调查对象生活不能自理。

3、调查对象对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服务所需费用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调查显示,因退休工人待遇逐年提高,调查对象月收入高于2000元的老年人比重最高,达到92.4%,低于1000元的仅占0.7%,大部分人以退休工资或养老金作为主要经济来源。虽然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是老年人对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服务所需费用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比较低,有54.7%的调查对象表示暂不需要此类服务,在剩下的对象中,有49.3%的人只愿意接受每月不超过100元的费用支出。

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偏好情况

调查显示,在目前的各类养老模式中,大多数调查对象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除了有27.2%的调查对象表示暂时未考虑过将来养老方式,剩下的300多位调查对象当中, 48.8%的调查对象选择与子女同住进行养老,29.7%的调查对象选择与子女分开住自己养老,两类家庭养老的比重合计达到78.5%,接近八成。其次,也有19.9%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机构养老。对于进行机构养老愿意承担的费用额度,调查显示,只有12.9%的人能够接受每月2000元以上的养老机构,大部分人都只能接受2000元以下的非私人养老机构进行养老。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情况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深入了解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需求,是我们此次调查的最终目的。

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预期较高,希望能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项目。具体分类来看,选择维修服务及家政服务的调查对象最多,分别达到156人次和154人次;其次是要求提供上门检查身体、量血压等的健康服务,有98人次;而选择日常照料和医疗服务的也达到了70人次和58人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希望提供聊天、健身、娱乐等精神文化服务内容的调查对象也越来越多,共有39人次,另外还有一些调查对象希望能够提供法律援助服务,选择这一项的也有16人次。

四、社区目前的对策

新华坊社区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以下方法:

1、建立了为老服务工作机制。包括定期上门走访、建立老年人信息档案、助老爱老等制度;

2、银发医疗队志愿服务。我们每月2次,为老年人免费进行量血压、理疗、按摩等保健服务。该活动已经开展了十年,为2万多人次的老年人提供了服务,建立了900多人的健康档案;

3、开展了律师进楼道活动。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有关法律方面的服务;

4、筹建了老年食堂,解决了部分老年居民的就餐问题;

5、定期开展修理、修补等活动,方便老年居民的需要。

五、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来看,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养老问题日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难题。在众多的养老模式当中,居家养老是最为普遍也是最为老年人所接收的养老方式。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覆盖面、知晓率、满意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服务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今后结合实际情况,大力加强敬老爱老的系统教育,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强化培育专业队伍、提高服务质量、健全养老保障机制,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稳步推向深入,实现居家老人经济、安心、舒心的享受晚年生活。

202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报告(2)

区作为__市的中心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起步比较早,成效显著,不仅荣获全国唯一的居家养老示范区称号,也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为了进一步追踪了解__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及需求情况,区社会经济调查中心于20_____年8月开展了__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问卷调查,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样本的分布和调查方法

根据__区社区总数及分布情况,本次问卷调查共抽取了有代表性的9个社区,被抽中社区内的50岁及以上居民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采用上门访问、当场填报的方式,实际有效调查300位老年居民。

1、调查样本均衡分布于9个典型社区

从辖区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社区规模及老年人分布状况,本次问卷调查遵循科学的抽样原则,主要选取了天一家园社区、马园社区、新高社区、平桥社区、芝红社区、秀水社区、徐家漕社区、汪弄社区、北郊社区等9个社区。为了确保调查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汪弄社区、天一家园社区和徐家漕社区分别调查40位老年人,其余6个社区分别调查30位老年人。

2、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集中在50-70岁

在300位老年人中,调查对象的年龄多数介于50-70岁,是未来社区居家养老的潜在需求者。具体来看,年龄在50-59岁的老年人占30.3%,60-69岁的老年人占33.3%,70-79岁的老年人占21.0%,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相对较少,仅占15.4%。从性别比例来看,男性被调查者所占比重为33.7%,女性被调查者占66.3%,以女性老年人居多。

3、调查对象未与子女同住现象比较普遍

在300位被调查的老年人中,98%的老年人拥有一个及以上的子女,其中一个子女的占42.3%,两个及以上子女的占55.7%,无子女的情况较少,仅为2.0%。但是调查显示,老年人由于多种原因未与子女同住现象比较普遍,如64.0%的调查对象表示未与子女同住,仅有36.0%的调查对象与子女同住。从调查对象的身体情况来看,健康状况良好,82.3%的调查对象生活能够自理,仅有2.7%的调查对象生活不能自理。

4、调查对象对养老费用的心理承受能力较高

调查显示,城区居民收入水平较高,人均月收入高于2000元的老年人比重达到31.0%,在1000-2000元之间的比重最高,达到58.7%,低于1000元的仅占10.3%,而且80.3%的人以退休工资或养老金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养老费用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对较高,分别有21.7%、53.0%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接受每月2000元以上和1000-2000元的养老费用,仅有8.6%的调查对象只能承受每月不超过500元的养老费用。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情况

为了进一步掌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及覆盖程度,我们特别设置了关于知晓度及满意度的相关问题。调查显示,__区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潜力巨大,但知晓度和满意度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1、六成以上调查对象偏好于家庭养老

调查显示,在目前的各类养老模式中,大多数调查对象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其中,46.0%的调查对象选择由子女负责的家庭养老,18.7%的调查对象选择社区居家养老,两类家庭养老的比重合计达到64.7%,超过六成。其次,机构养老模式比较受欢迎,分别有13.7%和10.0%的调查对象倾向于福利院或者老年公寓。相比之下,众多调查对象不愿意选择聘请保姆或投亲靠友的养老模式,选择这两类模式的调查对象分别仅为2.3%和0.7%。

2、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知晓度不高

虽然__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较好,但这次调查显示知晓度仍然不高,仅有半数以上的调查对象了解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养老模式,知晓度较低。具体来看,2.7%的调查对象表示很清楚社区居家养老模式,19.0%的调查对象表示知道,28.7%的调查对象表示了解一点,三者合计比重达到50.4%,超过五成;仍然有49.6%的调查对象表示不了解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3、享受过社区居家养老的调查对象满意度较高

调查显示,享受过社区居家养老的调查对象对这一养老模式比较满意,仅有8.7%的调查对象选择不满意。具体分类来看,有10.9%的调查对象持很满意的态度,31.5%的调查对象表示比较满意,两者合计比重达到42.4%,超过四成。但是由于多重原因的影响,仍然有48.9%享受过社区居家养老的调查对象对这一养老印象不深、满意度不高,选择了一般的选项。

4、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形式缺乏多样性

调查显示,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多元化、综合性的服务。具体来看,选择所在社区仅提供一项服务的比重为58.4%,提供两项服务的为29.2%,提供三项及以上服务的仅为11.9%。从服务形式来看,主要集中在层次较低的服务上,分别有35.8%、28.4%、28.0%、27.2%的调查对象表示社区提供了健身保健、钟点工、休闲娱乐和日渐照料服务,仅有11.5%的调查对象认为社区提供了知识讲座服务。

5、老年活动中心成为社区精神文化服务的主要载体

目前,社区越来越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精神文化生活服务成为社区老年服务的重要内容。调查显示,79.3%的调查对象表示所在社区以各种形式提供过这一服务。其中,61.3%的调查对象表示老年活动中心是所在社区提供精神文化生活服务的主要平台,另外分别有27.3%、13.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文艺活动、兴趣班、培训班等形式。

三、居民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区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这也意味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日益增多。为了准确了解实际需求,我们对300位老年人进行了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意愿调查分析。

1、近四成调查对象愿意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调查显示,调查对象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意愿程度一般。其中,39.3%的调查对象表示十分愿意选择社区居家养老,而26.7%的调查对象不愿意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此外,34.0%的调查对象表示未考虑是否采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主要原因是这部分调查对象的年龄普遍不高。

2、地理优势成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在愿意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调查对象中,地理因素成为影响他们选择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老年人普遍希望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分别有59.3%、44.1%的调查对象认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就可以不离开熟悉环境以及作为家人照顾不到的地方的补充。另外,分别有31.4%和28.8%的调查对象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多元化和费用较低是他们选择这一养老模式的重要因素。

3、服务内容不全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短板

调查显示,不愿意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重要原因是这一模式的服务内容不全,服务水平不高,形式不够多样性,无法满足不同调查对象的各类需求。在不愿意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调查对象中,选择无法满足需求占83.8%,超过八成;选择所在社区无此服务的比重占43.8%,选择服务质量不好的占32.5%,选择经济负担不了的占22.5%。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情况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深入了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需求,有助于我们弥补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1、医疗保健、家政服务成为需求最大的项目

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预期较高,希望能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项目。具体分类来看,选择医疗保健及家政服务的调查对象最多,均超过了四成,分别达到52.3%和45.7%;其次是要求提供方便营养的餐饮服务,所占比重为31.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希望提供聊天、健身、娱乐等精神文化服务内容的调查对象越来越多,所占比重分别达到26.3%、25.3%和24.7%。

2、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需要具备多面手特质

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技能要求较为苛刻。其中,分别有56.0%和47.3%的调查对象认为服务人员应具备医疗保健指导及家政服务等各项技能。而且老年人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有40.3%的调查对象希望服务人员具备聊天解闷、心理辅导等心理护理的技能。此外,18.7%的调查对象希望服务人员能够帮助老年人进行日常生活理财。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期待高质量的发展

调查显示,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偏低,希望今后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朝着良好的方向不断前进。具体来看,53.0%的调查对象希望社区能够完善服务项目来满足调查对象的各类需求;其次41.0%、38.3%的调查对象希望能够健全服务设施、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分别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对社区居家养老提出了殷切希望。此外,24.3%的调查对象认为社区可以通过增加服务活动的频率来提高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

综合上述分析来看,近年来__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势头良好,养老服务的体系不断完善、内容不断增多、水平不断提高,这一模式深受老年人的欢迎。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__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覆盖面、知晓度、满意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服务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今后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强化培育专业队伍、提高服务质量、健全养老保障机制,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

第6篇 2023年养老服务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9月份,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三个视察组,分赴全市六区开展视察,实地察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等相关场所,听取当地政府的汇报,并与部分街道社区干部和基层养老服务工作者座谈。同时,委托其余五个县(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相关视察工作并上报视察情况。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自1987年我市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速,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截止2023年底,全市户籍老年人约10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8.6%,并以每年4%以上的速度增长,做好养老服务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市政府十分重视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不断优化养老设施建设,积极创新养老服务形式,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具有宁波特色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一)扶持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日趋完善。2023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今年9月又召开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大会,出台《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我市“十二五”期间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从土地保障、资金补助、人才培训、税费减免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扶助的范围和内容,提高扶持标准,扶持政策日趋完善,政策扶持力度位于全省前列,有效地推动了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较快发展。同时,在全省率先建立高龄津贴制度,

(二)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较快发展。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总体要求,政府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进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近年来,一批重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项目相继立项开工,列入“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养老机构项目规模达88万平方米,总投资32亿元。其中15家已经开工或正在筹备建设之中,全部完成后,可新增床位12500多张,将有效缓解我市城区养老床位紧张的局面。同时,注重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通过民办公助、购买服务、政府补贴等形式,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05家,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86张,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面启动。各级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购买服务、助老志愿服务等方面,制定专门鼓励政策和实施细则,并逐年加大投入,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不断创新发展。截止2023年底,全市共建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69个、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1146个,服务覆盖 90%的城市社区和43%的行政村。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江东区“家院互融”养老服务模式,对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进行有效整合,得到国家民政部的肯定;江北区开展的“分层分类”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得到省领导的肯定;余姚市推行“以老助老”服务,为山区空巢老人养老提供了成功经验,服务模式在全省推广。

(四)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开始走向专业化。积极培育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各类养老服务管理知识与护理技能培训,并逐步推行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提升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探索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开展养老服务,宁波市社会福利院被列入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在人才培育、制度设计、实际操作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通过结对认养、志愿帮扶、邻里守望等方式,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性养老助老服务活动,全市现有助老服务志愿者近3万名,为全市养老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由于我市养老服务工作起步较晚,加上原有的养老服务基础比较薄弱,养老服务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养老服务设施发展滞后,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化养老需求。虽然近几年我市在养老服务设施上有一定的投入,但与现实的老年人口数量和实际养老服务需求相比仍显滞后。一是养老机构床位总体不足。养老机构床位布局存在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资源配置失衡。部分地处市郊或农村规模较小、环境较差、功能不够齐全的养老服务机构入住率不高,而一些地处市区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机构床位紧张,普遍存在“一床难求”的现象。二是民办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滞后。由于各级政府出台的优惠扶持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养老机构没有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以及投入养老机构建设风险大、回报低、供地难等因素,影响了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的积极性。三是部分养老服务机构经费紧张,经营困难。一些公办或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由于服务价格多年未变,收费偏低,政府补贴不足,加上这几年物价上涨太快,导致维持现状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发展。

(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不够完善,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有较大差距。一是受场地制约突出。由于过去没有把居家养老服务纳入社区功能统一规划,造成大多数社区特别老小区养老服务用房普遍不足,设施简陋、场地陕小、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如海曙区西门街道是我市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先进典型,但其所用场地,是借用自来水公司的一个废弃泵站,要想开拓发展新的服务功能没有场地空间。二是服务功能不全面、内容单一。大多数社区由于没有足够的场所,服务功能和内容比较单一,只能有限制地提供就餐、娱乐休闲等最基本服务,对于日托、医疗、康复护理等需要一定场地、设备和技术护工的养老服务项目很难提供,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三是发展不平衡。居家养老城乡之间、新老社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城市社区的居家养老覆盖率达到90%,而农村只有43%;新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比较完善,而老年人居住较集中的老社区困受场地等因素的制约缺乏应有的服务设施。四是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不够完善。目前,我市虽已建立了“81890”老年人应急救助服务平台,但还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老年人信息平台,社区与社区之间信息互通不畅,有的对本社区老人信息情况掌握不够,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一是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护工配置严重不足。目前,在我市养老机构中从业的服务人员,大多数来自进城务工人员和本地农村妇女,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偏大,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护理技能和服务水平较低,而且护工短缺,与服务对象比例失衡,养老机构中的每个护工平均要照护10位以上老人,按国家1:4的配置标准短缺近5000人。最突出的问题是专门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二是培训机制不健全。我市各大专院校还没有开设养老服务专业,以致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基本上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多数养老服务机构为降低营运成本,不愿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大多数护工人员缺乏护理知识。三是养老服务人员的福利待遇偏低。在养老机构中从业的服务人员,平均每月工资只有2000-2500元左右,不仅所付出的劳动与收入不相称,而且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地位不高,导致许多人不愿意参加养老服务培训和从事养老服务职业。

(四)对失能老人的护理力量薄弱。我市现有失能老人占老年总人口31.1%,养老机构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比例已大于70%。由于照料失能老人需要特殊护理技能,普通养老机构往往难以胜任。目前我市能够提供专业护理服务的机构只有市颐康医院、市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市康宁医院三家,但住院床位紧张的矛盾非常突出。另外,对失独老人的关心和照顾也还不够。失独老人是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牺牲、心灵创伤最重的一个群体,是真正的“独居老人”。目前,各级政府虽然在持续关注这个群体,但仅仅停留在经济补助层面,精神关怀和生活照顾不够,难以解决失独老人面临的多重生活难题。

(五)对养老服务工作的监管力度不够大。一是对养老服务的监管力量显得不足。目前,我市养老服务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门主管,由于养老服务不仅涉及的部门多,而且在整个民政工作中只占一部分,民政部门在协调管理中显得人手不足、力量单薄。各涉老部门之间有效的配合和协调沟通不够,没有真正形成合力。二是养老服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养老服务行业质量考核标准,养老服务机构准入、退出、激励机制,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评估体系,养老服务质量投诉机制,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养老机构管理粗放,这些都影响了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三是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几年,中央和省、市政府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扶持政策,但由于监管不够有力,一些地方和单位由于对养老服务不够重视,致使许多扶持政策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特别是建设用地落实仍然很难,部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未能享受水、电、气、有线电视等与居民用户同价的优惠收费政策。

三、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建议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特别是实行计划生育后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照料和护理问题更加突出,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形势紧迫,任重道远。如何面对养老服务的新情况、新要求,正视我市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破解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构建与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适度均等化、普惠型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切实解决好“明天我们如何养老”的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刻不容缓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为此,对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是进一步提高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思想认识。党的__大确定了“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党的__届__全会明确提出了要“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是今后一个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安宁,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重要和必要性,自觉把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当作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与教育、医疗卫生同等重要的位置抓实抓好。同时,要加强对养老服务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慈孝”文化,积极倡导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要通过舆论引导,让“关心老人的今天,就是关心自己的明天”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共识,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养老事业、人人关爱老年群体的氛围。二是进一步明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切实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把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为重点。要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最近制定的《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扶持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三是不断完善财力保障机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不断增加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并按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要求,将老龄事业费纳入财政预算。要全面建立民办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补助制度、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制度,养老机构建设用地保障制度,规范养老机构收费办法,探索建立社会养老服务慈善捐助机制。四是重视发展养老产业。养老产业是朝阳产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要着力培育现代老年产业体系,坚持福利化和商业化同步发展,着眼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大力发展老年食品、旅游、服饰、教育和文化市场;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开发老年保健康复、生活照料、家政服务、住宅公寓、社区活动等服务市场。五是着力实现政府服务整体效应。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涉及民政、发改、财政、规划、国土、卫生、人社等多个政府部门,要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主动担当,认真履行职责;要加强协作沟通,互相支持配合,切实形成合力,巩固“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格局。

(二)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机构养老服务。一是加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重点发展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逐步提高护理型养老床位比例,各县(市)区至少建成一家以收养失能、半失能老人为主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床位供应总量,切实缓解“一床难求”矛盾。同时,各级政府可借鉴保障房理念,建设普惠型公办养老院,以解决部分老人因经济困难“住不起”的问题。二是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各级政府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鼓励大企业开办规模型、连锁型养老服务机构,全力推进养老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要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建设用地优惠、资金补助、税费减免、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和民间资本兴办各类养老服务设施。三是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金融服务力度。可选择部分银行进行试点,对自有资金符合要求、市场化运作的养老产业项目,允许采用项目抵押、股权质押等形式作为贷款担保,政府对养老机构的贷款给予财政贴息,积极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四是加强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对公办或公建民营的养老服务机构,一方面,应坚持服务方向,积极发挥公共养老服务的“托底”作用,把“三无、五保、低保”等经济困难、急需养老的老人作为主要收住对象,以体现社会福利养老的性质;另一方面,应根据物价变动情况,适度提高其养老服务收费标准,并给予必要的资金补助。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要在加强行业管理的同时,可根据其设施条件、服务等级等,自主确定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并报监管部门备案。

(三)深化资源整合,全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一是加强社区乡镇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当前,要把解决社区乡镇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紧张问题作为重点,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实施。新建居民小区或改造老居民区时,可按照规划和就近方便、小型多样、功能配套的要求,建设和改造一批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餐桌、老年服务之家设施,增强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对老小区可由政府出面协调,出台政策鼓励将闲置的市政设施、学校、村(居)办公楼、企业以及各类活动中心、宾馆资源改造用于养老服务场所,也可通过置换、租赁、回购等方式解决养老服务用房紧缺的问题。对农村乡镇,要通过财政补助的办法,帮助村委会搞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并要求村委会拓展养老服务功能。二是发挥各种服务设施的综合效益。充分利用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心理咨询、餐饮行业等现有市场服务资源,通过养老服务中心将社区与政府、市场和老年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丰富养老服务的内容。三是不断创新社区养老服务方式。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如“家院互融”等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多种服务方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要积极探索市场化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服务,选择一些信誉好、规模大的社会组织,逐步建立起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加强教育培训,推进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一是注重对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储备。要支持引导全市大中专院校开设养老护理、老年服务等专业,建议在我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设立养老护理和养老服务专业,培养大批年轻的、有专业技能的养老护理人员。同时,在养老服务业和社区中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鼓励相关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就业。二是逐步推行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把现有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制定详细培训规划,有计划地培训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经考试合格后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给予培训补助和岗位津贴,逐步实现全员持证上岗。要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建立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确保养老服务队伍稳定。三是壮大养老助老志愿者队伍。要动员广大志愿者为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洗衣、打扫卫生或陪医、陪护等服务,鼓励低龄健康老人与高龄空巢、病残、失能老人结对,开展邻里守望、生活照料、精神关爱等互助活动。

(五)大力提升对高龄和失能等困难老人的服务能力。一是大力发展医养结合的老年护理机构。优先发展具有医护功能、以收养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老年护理机构。鼓励在养老机构中提高护理型养老床位的比例;鼓励在养老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规模较大、条件相对较好的应当设置医院或医务室,并列为医保定点单位;鼓励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老年护理工作。二是引导帮助家庭对失能老人进行居家护理,对有需要的市民进行失能老人护理免费培训。加快智慧医疗建设进程,加强对家庭病床的远程监控、专业指导和护理服务,为居家失能老人提供政府补助的上门医疗等护理服务。三是更多地关心失独老人。解决失独老人目前面临的问题,应该采取经济补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管齐下”的办法。

第7篇 关于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调查报告

以上老人1.0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29%,占老年人总数的1.62%;百岁老人180人。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6.84岁。我市人口再生产从传统型过渡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必然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老龄工作和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行政策扶持的意见》等文件,推进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团组织建设,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组织开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活动,等等,不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使全市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逐步提高。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式

本次调查严格按照社区准入制要求,贯彻费随事转的原则,由各区按抽样调查老年人数印发《常州市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由社区具体组织填写,并将收集的信息录入网上填报系统,由社区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社区干部认真负责,有的利用星期天和晚上深入到老年人中间耐心调查,然后将调查问卷逐份上报,一旦发现差错及时纠正,问卷回收率达到100%。这次调查的一个明显特征之处在于采用实名制填写的形式,防止出现虚报谎报的现象,也便于以后的抽查,确保了此次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这次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基本摸清了居家养老、社区就餐和日托服务等方面需求,为我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加大老年设施投入和发展老年服务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市区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基本状况

1.文化程度偏低

2.63%以上的老年人是“空巢”老人

3.身体状况与生活自理状况

4.配偶与子女情况

5.60岁前主要从事的工作

6.月经济收入情况

收入偏低。

7.养老金来源

选择离退休金是养老经济主要来源的有3050人,另外子女给予、最低生活保障金等也是老年人的重要经济来源。

(二)老年人最迫切需求情况

1.精神赡养是最需

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精神赡养的需求是最强烈的,40.44%的人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精神赡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养老保险面逐步扩大以及子女的经济扶养能力日益提高,老年人物质生活质量基本有了保障。但是生活的幸福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还包括精神上的享受。从这项调查显示,老人们更渴望情感上的关爱,企盼心灵上的充实。

2.家政服务市场大

调查显示,,已全部结束,感谢你的阅读。

第8篇 2023年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常州,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到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4.28万,占全市总人口358.74万的17.91%。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6%,占老年人总数的15.39%;90岁以上老人1.0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29%,占老年人总数的1.62%;百岁老人180人。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6.84岁。我市人口再生产从传统型过渡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必然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老龄工作和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行政策扶持的意见》等文件,推进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团组织建设,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组织开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活动,等等,不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使全市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逐步提高。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式

为积极践行和谐老龄化战略,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服务理念,有效解决养老服务需求,从今年3月份起,常州市民政局和常州市老龄办组织开展了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调查采取实名填写问卷形式,利用民政和老龄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对市区城镇户口按一定比例抽取了10084名老年人。在地区分布上,武进区2300人,新北区1155人,天宁区3218人,钟楼区2711人,戚墅堰区700人;在性别比例上,男性占49.53%,女性占50.47%;在年龄结构上,60-69岁的老人占35.99%,70-79岁的占51.74%,80岁以上的占12.27%。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调查的科学性。主要内容包括老年人就餐、日间照料服务、精神关爱等方面需求情况。整个调查经历了准备、实施和汇总三个阶段,总共历时两个月的时间。

本次调查严格按照社区准入制要求,贯彻费随事转的原则,由各区按抽样调查老年人数印发《常州市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由社区具体组织填写,并将收集的信息录入网上填报系统,由社区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社区干部认真负责,有的利用星期天和晚上深入到老年人中间耐心调查,然后将调查问卷逐份上报,一旦发现差错及时纠正,问卷回收率达到100%。这次调查的一个明显特征之处在于采用实名制填写的形式,防止出现虚报谎报的现象,也便于以后的抽查,确保了此次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这次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基本摸清了居家养老、社区就餐和日托服务等方面需求,为我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加大老年设施投入和发展老年服务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市区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基本状况

1.文化程度偏低

在被调查的10084名老年人中,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分别占总数的11.57%和31.85%,初中、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分别占29.64%、8.42%、9.51%,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的仅占5.86%和3.15%,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的特征很明显(见图1)。

2.63%以上的老年人是“空巢”老人

从居住方式来看,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独居和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分别占11.38%、52.49%,与子女同住或与孙子女同住的占35.17%,老年人“空巢”现象日趋严峻。

3.身体状况与生活自理状况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身体健康或一般的分别占32.53%、35.98%,有慢性疾病或有严重疾病的占27.60%、3.89%(见图2),说明我市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总体处于较佳状态。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调查总数的87.98%,半自理的占10.26%,不能自理的占1.76%,具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

4.配偶与子女情况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配偶健在的占总数的74.21%,配偶不在的占24.26%,没有配偶的为1.53%。再从老年人子女的数量来看,有1个、2个、3个子女的分别占14.75%、37.50%、26.88%,居前三位,有4个和5个及以上子女的占12.22%、7.32%,无子女的占1.33%(见图3)。目前,多子女老年人还占多数,但已明显呈现日趋减少趋势,独生子女老年人目前虽还居少数,但也明显呈现日趋增多趋势,家庭小型化趋势不可逆转。

5.60岁前主要从事的工作

从被调查的老年人60岁前主要从事的工作来看,21.72%是干部、43.17%是工人、21.82%是农民、6.88%是科技人员、2.21%是自由职业者、0.90%是军人、2.97%是无业人员,还有0.33%是其他工作(见图4)。

6.月经济收入情况

从经济收入来看,月收入在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1500元的分别占21.13%、12.88%、36.25%,月收入在1500-元、元以上的占18.11%、9.65%,1.98%的老年人没有经济收入(见图5)。由此可见,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

7.养老金来源

选择离退休金是养老经济主要来源的有3050人,另外子女给予、最低生活保障金等也是老年人的重要经济来源。

(二)老年人最迫切需求情况

1.精神赡养是最需

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精神赡养的需求是烈的,40.44%的人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精神赡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养老保险面逐步扩大以及子女的经济扶养能力日益提高,老年人物质生活质量基本有了保障。但是生活的幸福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还包括精神上的享受。从这项调查显示,老人们更渴望情感上的关爱,企盼心灵上的充实。

2.家政服务市场大

调查显示,29.97%的老年人最需要家政服务。现在社会节奏加快,子女大都忙于工作,不在父母身边的情况比较多,没有时间料理老人的生活,所以对于家政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也促使家政服务的市场不断扩大。我们可以推测,今后家政市场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将会起到一定作用。

(三)老年人助餐服务与日托服务需求情况

1.目前老年人吃饭的提供方式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20.73%的人认为吃饭是个问题,79.27%的人认为吃饭不成问题。目前自己做饭的占总数的85.20%,由子女、钟点工、全职保姆做饭的分别占10.59%、1.32%、1.01%,到社区助餐点、与他人搭伙、叫快餐或去饭店吃饭的分别占0.63%、0.33%、0.11%,其它方式占0.81%(见图6)。由此可见,目前老年人自己做饭的占绝大多数,这与68.51%的老年人身体健康或一般,87.98%的老年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情况相符合。 2.对社区助餐点的调查

在这次被调查的对象中,37.86%的老年人听说或了解社区助餐点,62.14%的人没听说或不了解,可见老年人对社区助餐点还是比较陌生的。通过阅读问卷上有关社区助餐点的介绍后,选择愿意由助餐点提供吃饭的有4198人,占调查总数的41.63%,这次参加调查的人数仅占市区老年人总人数的5.042%,按调查比例推算,市区共有8.326万名老年人乐意接受助餐服务,这说明助餐点在我市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老年人助餐点是由政府资助建设,以社区为主导,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膳食加工配制、外送、集中用餐等服务的场所(价格通常在5-15元:一顿中餐5-7元,一日三餐10-15元)。目前,天宁街道斜桥巷社区、西新桥居家养老服务站以及天皇堂弄居家养老服务站等等已经有了为老人提供就餐的服务。但从全市来讲,老年人助餐点的数量还很少。从总体而言,还有很多老人不愿意选择到助餐点吃饭,究其原因,主要是87.91%的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和85.20%的人平时是自己做饭的,所以不需要由助餐点提供吃饭。

在愿意由助餐点提供吃饭的老年人中,因为省事方便的占62.04%,因为价廉物美的占15.20%,其它原因的占22.76%。在不愿意由助餐点提供吃饭的老年人中,因为不喜欢的占23.69%,因为口味不适的占21.36%,其它原因的占54.95%。

3.对老人日托所的调查

在这次被调查的对象中,33.26%的老年人听说或了解日托所,66.74%的人没听说或不了解,可见老年人对日托所也不熟悉。通过阅读问卷上有关日托所的介绍后,选择一定去日托所的有405人,占调查总数的4.02%,按调查比例推算,市区共有8033名老年人一定去日托所。此外,在被调查对象中,有5046人会考虑去日托所,这说明日托所在我市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日托所,即“老人之家”,像小孩入托那样,白天到日托所,晚上回家。老人在日托所可看书读报聊天,也可打牌弈棋,或开展其他有益的文体活动,还可以就餐,日托所的优点在于收费低于养老机构,对半自理的老年人可以提供护理。由于日托所对于半自理的老年人可以提供护理,所以对于10.26%的生活半自理人群应该有很大的吸引力。

%的人是因为年龄较大且无人照料,24.30%的人是因为要满足精神文化需求,22.80%的是因为身体欠佳,5.24%的是因为日托所收费低于养老机构。

4.志愿者服务

在我们这次的调查中发现,18.09%的老人愿意帮助日托所做些志愿者服务,48.71%表示偶尔可以做一点,26.03%不愿意做志愿者服务,7.17%未选择。在宁波市海曙区,有一支专门为独居困难老人提供服务的义工队伍,他们服务的内容和时间可以像银行存款一样进行储蓄,等到自己年老时又可以提取储蓄,享受服务。群众将其称之为“义工银行”。而我们的这次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市开展“义工银行”存在一定的群众基础。

(四)养老形式调查情况

1.居家养老是首选

调查显示,80.27%的人最愿意选择的养老形式是居家养老,11.56%选择机构养老,6.34%选择老人日托所,1.83%未选择(见图7)。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主要是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逐步向精神慰籍领域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主要是上门进行个案服务,同时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对老年人进行综合性的集中服务照料。居家养老服务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对破解日趋严峻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发展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居家养老”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市区已建有2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3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基本做到了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市、区两级财政共拨付养老服务补贴250万元。

2.选择养老机构的档次

在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中,选择500-800元/月和800-1200元/月底分别占58.30%、31.52%,仅有6.49%、3.69%的人分别选择1200-1500元/月和1500元/月以上(见图8),这与当前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有很大的相关性。

(五)子女对老人精神赡养情况

1.大多数老人不感到孤独,九成以上子女愿意陪老人聊天

调查发现,80.97%的老年人不感到孤独,19.03%感到孤独的老年人更愿意找亲人或朋友聊天。90.91%老人的子女愿意陪其聊天、听其诉说,只有9.09%老人的子女不愿陪他们聊天。对“给钱给物让老人衣食无忧就是孝顺,您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这道题选择对、不完全对、不对的分别占15.01%、64.51%、20.48%。由此可见,我市的子女比较注重与父母的谈心,从精神上来关爱父母。

2.子女对老人的孝顺情况

在这次被调查的老年人中,57.66%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很孝顺,39.88%的认为子女比较孝顺,认为不孝顺的仅占0.83%(见图9)。子女经常来看望的有82.68%,占大多数,偶尔来、生病时才来、节假日才来到分别占9.53%、0.66%、3.82%,只有0.35%的子女从不来看望老人。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常州子女对老人的孝顺状况令人可喜。而子女不常来看望的有81.57%是因为子女工作忙,6.20%是因为子女在外地,0.88%是因为有矛盾冲突,11.35%是因为其他原因。而子女关心老人的主要方式是上门看望和打电话。

3.老年人与孙子女的关系

调查显示,在有孙子女的老年人中,有62.78%的老年人替子女照顾第三代,37.22%不照顾第三代,这说明我市的老年人对第三代很有爱心,所谓的“隔代亲”。而且调查还显示68.37%和29.51%的孙子女经常来或有时来看望老年人,2.12%不来看望,说明第三代也很关心老年人。

4.老年人活动场所和活动内容

小区休闲广场和公园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平时经常锻炼或参加其他娱乐活动的9791名老年人中,经常去小区休闲广场和公园的分别占38.62%、21.91%,老年人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看电视、与朋友聊天、读书看报、打牌搓麻将等,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外出旅游的居少数。

三、满足市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关爱“空巢老人”,重视精神赡养

全社会都要来重视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家庭成员要负责,年轻人要多承担体力劳动,给足老人生活费用,抽空常回家看看,多给老人们精神慰藉。社会服务功能要强化,社区要为他们提供面对面、心贴心的服务,要扩大志愿者队伍,开展形式多样文体活动,使“空巢老人”空巢不空,独居不孤,欢乐常伴。

继续开展“牵挂你的人是我”龙城志愿者与空巢老人共度元宵佳节活动。市民政局和市老龄办连续两年组织了“牵挂你的人是我”龙城志愿者与空巢老人共度元宵佳节活动。这项活动给老人们送去了关怀和帮助。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好这项活动,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要扩大此项关爱活动的影响,让更多的人来关爱空巢老人。

抓好老年精神关爱示范点建设,推进全市老年精神关爱工作。积极探索老年心理研究,在做好老年人精神关爱工作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撰写有质量的调研报告。继续做好常州老年服务中心开展的老年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积极为基层做好示范作用。扎实抓好全国老年精神关爱江苏示范基地常州示范点建设,总结推广钟楼区老年心理关爱示范点心理咨询室和社区心理咨询室试点的经验,努力推进全市老年精神关爱工作。

(二)提高养老金待遇

尽管我市已连续几次上调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待遇,但调查显示,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总体生活水平不高。加上近年物价上涨幅度较快,因此,要继续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金待遇,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使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

(三)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

要进一步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真正建立面向所有老年人的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要逐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立监督机制,及时评估中介机构服务效能,确保服务落实到位;要对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制定上门服务制度、服务监督制度、服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规章制度,确定生活服务标准、养老护理标准、服务效果评价标准等各项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内容,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实行资格认证、持证上岗,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四)建立社区助餐点和老人日托所

政府要出资在老年人集中的社区设立老年人助餐点和日托所试点,并对助餐点和日托所的的性质、任务、要求、运行机制等都要有配套政策及相关规定,培训工作人员和招募志愿者,建立后招标按市场化来运作,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助餐点和日托所日常运作予以相应支持,并在试点运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满足高龄、独居、纯老家庭的老年群体一日三餐的需求以及生活照料的需求。

(五)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满足老年人入住需求

尽管调查显示,只有11.56%即1166名老年人最愿意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但即使按照这个标准,市内养老机构床位也应达到2.31万张,而目前仅有1.28万张,尚有1.03万余张的缺口。因此,要落实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以及外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规划建设不同档次的养老机构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入住需求。对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逐步改变目前较高收入人群大量占用公办养老机构资源的现象,在合适的时机,为中低收入老年人群发放养老服务专项补贴,使中低收入老年人能够住得起养老机构。

(六)大力扶持,多形式发展社区家政服务

出台相关政策,培育家政服务业,吸引家政服务的相关企业加盟,同时进一步扩大政府援助服务对象范围,完善送时服务机制和制度,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有偿、低偿和无偿的家政服务。

(七)加快各级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建设

第9篇 2023年四川省养老服务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

养老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未来四川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为了解目前四川养老现状和社会公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四川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近期组织开展了专项调查,旨在为进一步发展养老服务业,解决养老难题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的方式对全省家庭里有60岁以上老人的城乡常住居民进行了随机访问,共计完成6000个有效样本。其中男性受访者占49.1%,女性受访者占50.9%;此外受访者城乡、职业、受教育程度、年龄均分布合理,很好地保证了调查样本的代表性。

由于本次调查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我们将调查结果分成两篇报告提供。

本篇报告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一是受访者家庭目前的养老现状:受访者家庭有两个老人 的比例;城镇受访者家中老人生活保障主要来源于离退休工资、子女赡养和社会保障金,农村受访者家中老人生活保障主要来源于子女赡养、劳动收入和社会保障金;老人生活居住状况以“自己独立居住生活”及“同子女一起居住生活”为主,七成以上老人能完全生活自理。

二是受访者对养老模式的选择:当前居家养老是主流,但城乡、地域及年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受访者对于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差异较大;年纪较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受访者越是能够接受除居家养老以外的其他养老模式,其中主要是居家式社区养老。

一、受访者家庭有两个老人的比例,老人生活保障来源主要是子女赡养、离退休工资和社会保障金

调查显示,受访者家庭里有两个老人的受访者比例,为39.7%;其次是家庭里有一个老人,占18.2%。详见图1。

图1 受访者家庭老人人数情况

在老人的生活保障主要来源方面,综合来看,主要是来源于“子女赡养”(44.2%)、离退休工资(39.2%)、社会保障金(38.0%)和劳动收入(24.3%)。(此题为多选题,相加不等于100%。)详见图2。

图2 受访者家庭老人生活保障的主要来源

分城乡来看,排在前三项的老人生活保障来源中,城镇受访者的选择从高到低依次是“离退休工资”、“子女赡养”和“社会保障金”,而农村受访者的选择依次是“子女赡养”,“劳动收入”和“社会保障金”。分地域来看,成都市和其他市州排在前三项的老人生活保障来源一致,但是成都市选“离退休工资”和“社会保障金”的比例大大超过其他市州,而其他市州选“子女赡养”的比例超过成都市;其他市州受访者中选择“劳动收入”的比重也不少,为25.9%,较成都市受访者高出8.1个百分点。详见表1。

表1 不同分组受访者家庭老人生活保障的主要来源

二、七成以上老人能完全生活自理,生活居住状况以“自己独立居住生活”及“同子女一起居住生活”为主

调查显示,70.7%的老人完全能够生活自理;22.6%的老人基本能够自理;还有6.7%的老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照顾或住院治疗维持。详见图3。

图3 受访者家庭老人健康和生活自理状况

在老人生活居住状况方面,主要集中在“自己独立居住生活”(50.7%)及“同子女一起居住生活”(47.3%)两种方式;此外,“同亲友一起居住生活”占1.1%;“聘请陪伴照顾生活”、“居住在养老院生活”和“在医院治疗护理”各占0.3%。

分城乡及地域来看,老人生活居住状况虽然均以“自己独立居住生活”及“同子女一起居住生活”为主,但也有所差异。其中城镇受访者家庭中老人“自己独立居住生活”比重(52.6%)较农村受访者(46.5%)高6.1个百分点;“同子女一起居住生活”比重(45.1%)较农村受访者(52.0%)低6.9个百分点。成都市受访者家庭中老人“自己独立居住生活”比重(54.1%)较其他市州受访者(49.9%)高4.2个百分点;“同子女一起居住生活”比重(42.8%)较其他市州受访者(48.4%)低5.6个百分点。

三、超九成受访者家中老人参加了城镇医保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调查显示,家中老人全都参加了城镇医保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受访者占90.7%;一部分参加了的占5.2%;都没参加的占4.1%。

四、57.7%的受访者倾向自行居家养老,城乡、地域及年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受访者之间养老模式选择理念差异较大

调查了解了受访者对养老模式的选择。结果显示:57.7%的受访者表示根据目前的社会现实和家庭具体情况,倾向于选择自行居家养老;34.3%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居家式社区(即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结合的养老模式);仅有8.0%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参与专业养老机构养老。

从不同分组人群看:城镇受访者倾向于选择自行居家养老的比例(51.6%)较农村受访者(70.8%)低19.2个百分点;成都市受访者倾向于选择自行居家养老的比例(49.0%)较其他市州受访者(60.0%)低11.0个百分点;倾向于选择自行居家养老的比例与受访者受教育程度成反比;老人较年轻人更倾向选择自行居家养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倾向“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结合”这一模式的受访者比例为34.3%,且年轻人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对此模式的接受度更高,这也表明了养老服务模式以后的发展趋势。详见表2。

表2不同分组受访者选择养老模式倾向对比

第10篇 2023年四川省养老服务现状调查报告

在四川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与省政府网站近期开展的2023年四川省养老服务现状及需求调查中,了解了社会公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养老服务业发展总体情况满意率不高,养老机构存在问题较多;养老服务现状与群众需求差距较大,养老服务发展任重道远。

一、近半受访者不了解当地养老机构情况,了解情况的受访者指出目前养老机构存在问题较多

调查问及受访者对当地养老机构的了解,有46.4%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当地养老机构,其中农村受访者表示不了解的比重(53.6%)较城镇受访者(43.0%)高10.6个百分点。

在了解情况的受访者中,反映当地养老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机构少,床位少”的比例,为40.8%;其次是“养老机构硬件设施差”,为33.2%;第三是“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管理”,为33.0%(此题为多选题,相加不等于100%)。详见图4。

图4 受访者反映当地养老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注:选择“其他”的经过整理,主要是反映收费高、当地根本没有养老机构等。

二、服务质量是受访者选择养老机构的首要考虑因素

当问及受访者选择养老机构的首要考虑因素时,选择“服务质量”的比例,为33.9%;其次是“医疗条件”,为15.9,详见图5。

图5 受访者选择养老机构的首要考虑因素

注:选择“其他”的经过整理,主要是明确表示不会考虑养老机构或者不太清楚等。

分城乡来看,城镇受访者选择“服务质量”作为首要考虑因素的比例(38.7%)较农村受访者(24.0%)高14.7个百分点;农村受访者选择“收费价格”作为首要考虑因素的比例(14.8%)较城镇受访者(11.8%)高3.0个百分点;此外,农村受访者选择了“其他”选项的比例有28.4%,具体来看,主要是明确表示不会考虑养老机构。

三、近九成受访者表示家中老人需要养老服务项目,而超七成受访者所在社区未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调查显示,88.6%的受访者表示家中老人急需不同方面的养老服务项目,表示不需要养老服务的受访者仅占11.4%(其中城镇受访者选择不需要的比例为8.8%;农村受访者比例为16.7%)。

进一步从具体养老服务项目来看,选择“医疗保健”的受访者比例,为51.2%;其次是“锻炼身体”,为41.3%;第三是“生活照料”,为34.1%。详见图7。

图7 受访者家中老人急需养老服务项目

分城乡来看,在以上9个方面的养老服务项目中,除了“老年人学习培训”方面城镇受访者选择急需的比例与农村受访者持平外,其余8个方面城镇受访者选择比例均略高于农村受访者。

调查显示,在剔除“不了解”选项后,表示所在社区未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受访者占74.9%;表示提供了的仅占25.1%。城乡、地域间差别不大。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养老服务现实与需求相差较大,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结合报告一中所提到的选择居家式社区养老的受访者比例较高,且年轻人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倾向此养老模式,建议应加强对社区养老模式的重视度,加大投入,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体制与设施,丰富社区服务项目,以满足社会公众需求。

四、受访者对养老服务业发展总体情况满意率为61.7%

调查显示,对当地目前养老服务业发展总体情况非常满意的受访者占6.4%;比较满意的占13.1%;基本满意的占42.2%,三项相加,我省目前养老服务业发展总体情况满意率为61.7%。另有26.0%的受访者表示不太满意,12.3%的受访者很不满意。详见图8。

图8 受访者对当地养老服务业总体评价

进一步分析受访者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收费太高,收费不透明;2.对老人的补贴、救济等方面落实得不好;3.管理不规范,卫生环境差,服务不到位,服务态度不好,照顾不周到;4.老年护理人员少,业务技术水平差,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培训;5.养老机构硬件设施差、不完善,老年人活动、娱乐休闲地方少;6.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对养老机构与养老服务方面投入的关注不够,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7.当地没有公立养老机构或养老机构少,地理位置太远,此外监管力度小,宣传也不够。

五、受访者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建议

调查收集了受访者对我省及当地政府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建议,主要有:

1.加大投入、增加并健全养老机构,加快基础养老设施、辅助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乡镇、农村以及一些贫困地区;加大床位建设投入,增加床位补贴;多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公众开办养老机构,但同时要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希望养老院接受老年人的范围更广一些,有受访者反映公立养老机构有些老人不收,希望不要有这种限制。

2.更加关心关爱老年人,增加老人娱乐设施设备,多开办老年活动培训班,更加注重老人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疏导,多关心空巢老人。

3.希望政府增加老人医疗方面的投入,建议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结合起来;改进医疗设备,提高报销力度,在老年人门诊费用及老年常见疾病费用报销上予以优惠。

4.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增加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多建立老年人服务中心,为老人做定期的检查、访问、照看,建议社区设立专门机构及人员负责。

5.加大养老服务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方面多向群众宣传养老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发动社会,多征集义工照料老人,社会团体多进行义务慰问,形成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全面关爱老年人身心健康。

6.提高老年人的福利待遇,低保覆盖更多更广、养老金要及时到位,另有受访者反映养老金领取年龄太晚,建议70岁以上养老金应该提高,年龄越大应给予更多福利,特别是农村及贫困地区。

7.增加养老护理人员,并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并加强制度监管,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增加服务项目,更加细心细致,全面关爱、尊重老年人。

8.加强养老院收费管理,要价格合理,建议可以分若干等级,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但要兼顾低收入者,应加强对低收入群体养老福利保障。

六、养老服务任重道远

结合受访者意见建议,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在我省当前的养老服务现状与需求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是居家养老是主流,但大多数有老人的家庭又急需多种养老服务,而目前无论是社区还是养老机构的服务都远远不够,养老服务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二是受传统思想与当前养老机构发展不完善、问题较多的影响,造成部分受访者对养老机构有抵触心理,根本不考虑此种养老模式,也不关心当地养老机构状况;这种现状也影响到养老机构的发展与完善。群众最看重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根据受访者反馈的意见来看,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少且素质亟待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总体不高且缺乏监管。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群众对养老服务业发展总体情况的评价。

养老服务调查报告10篇

在四川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与省政府网站近期开展的2015年四川省养老服务现状及需求调查中,了解了社会公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养老服务业发展总体情况满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养老服务信息

  • 养老服务调查报告(5篇)
  • 养老服务调查报告(5篇)127人关注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常州,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到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 ...[更多]

  • 农村养老服务调查报告3篇
  • 农村养老服务调查报告3篇94人关注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常州,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到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 ...[更多]

  • 养老服务调查报告10篇
  • 养老服务调查报告10篇42人关注

    在四川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与省政府网站近期开展的2015年四川省养老服务现状及需求调查中,了解了社会公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养老服务业发展总 ...[更多]

相关专题

调查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