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财政调查报告前言(11篇)

更新时间:2024-11-12 查看人数:83

财政调查报告前言

第1篇 关于乡镇财政队伍建设的调查报告

根据《关于做好全省乡镇财政队伍建设调研工作的通知》(鄂财函[2023]134号)文件要求,我办松滋调研专班从6月10日开始对松滋市基层财政所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涉及乡镇财政所所长、副所长、在职在岗普通干部、改革分流人员、离退人员、提前退养人员,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松滋市局预算科、农村财政管理局、监督局、人教科、调研科等负责人。调研方法主要采取系统数据统计分析、分类定点重点剖析、座谈会面对面交流、典型案例分析、同类比较分析、公共财政绩效评价分析、行为学分析等。

调研基本结论:(1)乡镇财政干部成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买单者。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机构合并、人员分流,其后实行乡财县管,财政所、经管站合并,并按50%的比例分流人员。合并后的财政所确定为乡镇事业单位,承担了乡镇党委、政府不直接办理之外的所有公共事务;财政所干部不是公务员,也不是参公人员,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同企业一样,自己掏一半、单位买一半;既不能从行政上提拔,也不能在财政内部调动;工作量对比改革前增长一倍,在惠农政策一项接一项中再增加一倍。分流下岗人员,如同普通工人一样,四出找工作再就业或自己创业,其中素质高的约60%有了着落,40%的人员成为不稳定对象。

(2)“六个关键词”概括乡镇财政干部现状。无论是在岗职工还是分流人员,目前的思想状况、工作状况、对未来的期待,可以用“六个关键词”来概括:

失落——不知“我是谁”;

颓丧——“我心伤悲”;

困惑——明天是否有太阳;

感恩——我以我心献财政;

呼吁——乡镇党政领导诉真情,为财政所干部撑起一把保护伞;

呐喊——千万不要把我抛弃!

(3)松滋市动用一切资源维护了基层财政队伍的基本稳定。自改革开放以来,松滋财政各项改革一直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并以其特有的财政文化先后获得全国预算外资金管理“松滋模式”荣誉、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财政系统新风颂基层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等殊荣,财政队伍整体素质较高、集体荣誉感强、团队管理理念先进。因此,松滋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对财政从政策制度、舆论支持、预算安排、人文关怀等各方面倾斜了乡镇财政改革,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维护了基层财政队伍的基本稳定。

(4)财政所职能定位不清、干部身份不明、事权大于财权的现状导致乡镇财政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事权无限大与经费无保障、责任无限与地位最底层、持续的无偿付出与长久的无望期盼将导致基层财政运行系统的崩溃。

第2篇 关于财政局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调查报告

学习形式有创新,方法活,实效强。在学习上,较好地处理了学习与工作、内容与形式、时间与休闲、党内与党外等关系,使学习教育活动扎扎实实开展。一是方法新。该局结合实际,提出四结合、四为主的学习方式,即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以集中为主;读原文与听辅导、看录像相结合,以讨论交流为主;坐下来学习与走出去参观相结合,以坐下来学习为主。具体做到十学:通读原文系统学;集中辅导重点学;讨论交流深入学;对照典型激励学;专题报告推动学;重点篇目反复学;寓教于乐兴趣学;外出参观启迪学;警示教育促动学;领导干部带头学。多方法的学习活动,有效地解决了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二是形式多。集中上了一堂党课,集中聆听了革命传统教育专题报告,集中重温了入党誓词,集中进行了先进性教育知识测验,集中进行了学习辅导,集中进行了学习交流,增强先进性教育的实效性。同时,该局还准备在搞好先进性学习教育的同时,举办三期会计业务培训班,通过双重学习,夯实理财的基本功,提高业务管理水平。三是效果好。为巩固和检查学习效果,该局还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演讲赛、理论测试等形式检验学习效果,优秀率达100%。通过学习,广大党员的政治理论素质、业务能力有明显提高,并形成了人人爱学习,人人主动学习的良好风气。

分析评议有新意,找的准,挖的深。开展教育活动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在于解决问题。要敢于揭开问题的盖子,敢于查摆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在教育活动中,该局召开班子成员座谈会、机关股室干部座谈会、基层单位所长座谈会、党外群众座谈会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11个;分别发放对局领导班子、局领导班子个人、党员个人三种《征求意见表》和调查问卷共计500余份;局领导班子成员进行面对面的谈心,局班子成员与所分管股室党员谈心,班子成员分别与分管科室负责人和党员谈心80余人次,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的信息,认真梳理后,共收集在理论学习、宗旨观念、组织纪律、工作作风和依法理财等5方面的意见和建议68条。根据征集的意见和建议,该局坚持自己挖,领导审,党员评相结合,切实搞好党性分析,深入查找问题和思想根源,切实把问题找出来,把现象摆出来,把例子举出来,把危害讲出来,把根源挖出来,把整改措施定出来。

整改措施有重点,起点高,着眼远。该局以活动为契机,结合意见和建议出台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带头执行、带头遵守、带头落实,把落实制度、遵守制度、执行制度作为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内容。局党组把建立和落实首问首办责任制和六不让承诺作为转变机关作风重点,对群众来电、来信、来访,或者到机关办事、咨询,一律实行首问首办责任制,有关责任人按规定负责到底,确保事事有答复、件件有着落。全体党员做出了六不让的承诺,即不让工作差错在自己的岗位发生、不让应该完成的工作在自己的手里拖延、不让各种文件在自己手里积压、不让来单位办事的人在自己这里受到冷落、不让不良风气和违法违纪行为在自己身上出现、不让财政部门的形象因为自己受到损害。在预算指标文件下达、会计证审核更换、票据审核等方面,做到了能够当天办好的当天完成,当天不能办理的按规定时间办结,极大地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推动工作有突破,思路清,进展快。该局把学习活动与干好工作相结合,积极引导党员把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的助推器,把工作实绩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尺。在学习活动中,该局力求做到在支持经济发展上有新思路、推进财政改革上有新进展、落实各项工作上有新举措、服务基层群众上有新提高、实现财政发展上有新业绩。他们提出了一突出、三创新、三改革、两建立的财政工作思路,突出抓好服务基层和支持三农这个重点;创新有效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创新有效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创新财政投融资思路;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试点,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和乡村财务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探索建立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按照这一思路,对争取政策,提高煤炭资源税征收标准,促进经济优势向财政优势的转化等开展调研;对合理划分县乡财权的问题进行调研;探索财政监督检查新思路。另一方面,局党组专门召开职工代表民情恳谈会和机关离退休干部民情恳谈会,征求各方面意见,并现场进行解决答复,使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解决,干部职工心和气顺,工作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第3篇 农村实施财政支农项目工作调查报告

乡行政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的东南部,河西岸,水库的上游。辖4个自然村,10个村民组,全村510户,口人,全村土地总面积4.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万亩。几年来,这个村依托财政支农项目整合资金,着力打造新型农村经济。不但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据调查,,这个村农

民人均收入不足660元,到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在全旗遭受到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的情况下,农民人均收入仍然达到7000元以上,村人均收入已跨入全旗村级人均收入最高的第一梯队。而这一成绩的取得,恰恰说明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在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整合成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一穷二乱三弱的历史现状

前的村,可用穷、乱、弱三个字来概括。

(一)村集体、村民穷。村地处旗北部比较偏僻的丘陵山区,这个村交通不便,地下资源匮乏,村里的集体、个人更是没有任何企业和产业。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660元,80%的村民住的是土坯房,农机具和农用运输工具更是没有几台。村债务高达20多万元,一年仅利息一项就要支付5万元左右,是旗这个贫困旗比较典型的贫困村。

(二)秩序乱。由于贫困,全村生产生活无序,乡村干部组织开会难,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干部之间关系紧张,干部和村民之间的关系也很紧张。村民纠纷不断,上访、告状现象时有发生,农闲时候赌博成为习惯,进而导致家庭矛盾上升,社会治安秩序较为乱,村民精神面貌涣散。

(三)农牧业基础薄弱。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旗乃至村的自然气候特点。实施“千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前,全村只有2眼机电井,660亩水浇地,人均只有3分水浇地,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农业,丰年温饱,灾年几乎颗粒不收,这个村的老百姓只能在温饱线上徘徊。由于村民文化知识少,思想意识落后,缺乏科学种养技术,搞项目只能靠行政命令,加之技术服务跟不上,市场流通渠道不畅,信息闭塞,种烤烟、红干椒卖不出去不挣钱,养鸡赔本,当时村民编出了带有讽刺意味的顺口流:烤烟剩小庙(烤烟房),辣椒拉拉一道(不值钱遍地都是),养鸡剩个罩(鸡笼子),种甜菜攒把票(企业为农民打白条)。

村并不是山青水秀,百姓富庶安康。严酷的社会现实摆在旗乡两级干部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面前,要发展经济,要帮助农民发家致富,必须走出一条适合村特点的新路子。必须从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抓起,必须以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为着力点和落脚点。

二、依托财政支农项目整合资金扶贫扶志造血

村被自治区列为首批“千村扶贫开发工程”项目村和农业综合开发饲料粮基地建设项目村。三年共整合投入财政支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0万元,其中扶贫资金2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40万元。用于以打配机电井为主的水源工程建设和肉羊养殖项目。按规划,三年完成了新打配机电井6眼,埋设地下输水管路4000延长米,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700亩。在上海、中海、下海三个村民组发展小尾寒羊养殖户60户,引进小尾寒羊302只。

投入扶贫贷款128万元,用于养殖户发展养殖蛋鸡8350只,引进优质基础母猪389口,肉羊1500只,重点推动了全村鸡、猪、羊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

又将村列为旗“整村推进工程”项目村,旗设施农业开发项目重点村。分别一次性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0万元,投入财政设施农业建设补助资金216万元,村集体投入资金149万元,村民自筹55资金万元,用于发展设施农业1100亩,打配机电井一眼,建水塔1处,埋设输水管路6000米,建村卫生室1处和科技培训等项目。

同年,又申请上级财政支持15万元,用于村扩建协会项目。建设家畜综合服务站一处200平方米,配备相应人工改良设备。引进优质基础母猪60口。引进种鸡只。购置电脑、传真机等信息建设设备一台套。

财政支农项目资金如雪中送炭,又如久旱的甘霖,为这片贫瘠的土地和这里贫困的农民注入新鲜的血液,增添了发展后劲。目前村的农业、牧业、水利、经济合作组织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和显著增强,村民的生产、生活、产业化建设项目的做大作强等等有了可靠的保障。

三、各业并举农民在发展中得到丰厚的实惠

经过几年的建设,通过财政整合资金项目的开发和治理,村水浇地保灌面积和节水灌溉面积逐年成倍增加,现在水浇地面积由初的660亩增加到现在的6700亩,十年增长10.2倍,农牧业基础条件得到彻底改变。农牧业基础条件的改变,为全村种养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牧业提供了可靠保证。到,村10000亩耕地中,水浇地面积已达到67%,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1%。

1、种植业。有了有力的水利条件,产业结构的调整得以实现,村种植高产水地玉米2500亩,种植烤烟550亩,种植甜菜800亩,良种繁育800亩,试种返季西瓜600亩,油葵300亩。全村通过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收入约750万元,纯收入490万元。

2、设施农业。截止到10月底,全村发展日光温室大棚270栋,占地1100亩。今年1—10月底前每栋蔬菜大棚的纯收入1.6万元,270栋日光温室大棚为种植户创收纯收入为432万元。

3、养殖业。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了全村养猪、养鸡、养羊等养殖业的规模发展。牧业年度统计,全村生猪饲养量达7600口,年出栏超过4000口,创收入560万元,养殖户增加纯收入120万元;全村养鸡户饲养蛋鸡4.5万只,蛋鸡养殖户纯收入为200万元;肉羊存栏4100只,年出栏小尾寒羊约3000只,创收90万元。全村养殖业增加纯收入为410万元。

今年1—10月份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一个昔日条件最差的村成为全旗人均收入最高的第一村。

四、值得学习借鉴的措施和经验

穷则思变,村的农民在村“两委”班子带领下,在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强基础、调结构、谋发展。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甩掉了“一穷二白”帽子,而且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在全旗各村的前列,让世人感到震撼。村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科学制定规划,选准发展切入点

以自治区实施的“千村扶贫开发工程”为契机,由旗里有关部门牵头,组织乡政府和村“两委”班子,科学地制定了村-的长远规划。以扶贫开发项目为主,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和其他财政支农项目等项目资金,根据村的自然、生态资源等条件,确定村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即充分利用和开发地下水资源,打实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养殖业,并使之形成养殖产业化规模;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搞高标准的日光温室和蔬菜大棚建设;调整种植业结构,重点发展水地玉米、烤烟、甜菜、良种繁育等高产和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规划主要是围绕依靠科技手段发展现代农牧业,合理制定出村的发展目标。即从2到基本实现全村水、电、路、广播、通讯五通,打好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全村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实现养殖业上规模、发展大户,上养殖小区。种植业调整结构、以经济作物和高产作物为主。设施农业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并使之形成规模化的小区,集中发展。实现全村家家搞养殖,户户上项目的产业格局,让养殖业收入、种植业收入、设施农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成为全村农民增收致富重要来源。这是村实施制定的发展思路最明确,规划目标最具体、项目建设内容最符合民意的一次规划。

2、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

规划好发展目标,依托财政支农项目,整和各类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这是村发展取得成就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整合资金的这项强有力措施,就不可能有村发展到现在这样的结果,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好的成效。整合资金体现在能把项目做大作强,能增强资金使用效率,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村实行项目资金整合的实践证明,整合资金拓宽了支农资金来源渠道,带动了金融机构的投入,带动了村集体的投入,带动了农民通过借贷、自筹资金,投工投劳的投入。村通过依托财政项目资金,从—,共整合投入项目资金3万元,上三级财政通过“千村扶贫开发”项目资金、“整存推进”项目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等投入财政无偿资金145万元,地方财政投入设施农业建设补助项目资金216万元,投入扶贫贷款项目资金128万元,银信部门贷款540万元,村集体投入项目资金149万元,村民自筹资金55万元。这就是整合的力量。

3、加强班子建设,选好致富带头人

乡党委、政府按照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对村村委班子进行充实整改,由有多年党龄和村干部经历的老党员和年轻有为、富有朝气的青年致富带头人为村支部和村委会带头人。使村支部和村委会班子成员实现优势互补。新班子组建后的两年时间里,他们在全村范围内开展调查走访工作,广泛争求老党员、老干部和普通老百姓对发展经济、致富全村百姓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提供决策依据。村的奋斗目标是,从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入手,开发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种植业;摒弃传统的经营理念,增强广大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走出一条依靠科技手段发展现代牧业产业化,多措并举兴村富民。

村委会的班子是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型的村班子。对村民发展的项目实行“保姆式”的服务。也是村真正的产业发展的“服务员”。刚开始上项目的头几年,上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等诸多问题,即考验他们的组织能力,也在考验着他们的耐力。在最初带领村民发展蛋鸡养殖时,村干部每天逐户的到养鸡户指导养鸡,帮助他们提高养殖技术,保证蛋鸡养殖户取得较好的收益。在种植万寿菊时,村干部每天都要到地里查看一遍,进行现场指导,哪家哪户的花苗出了问题,村干部最先知道,并指导农户帮助解决。村干部还结合每个人的自身特长进行分工,每名村干部专门负责一项或两项产业,责任到人。为了解决村民上项目的资金不足的问题,村里采取协调贷款、厂家赊销、订单企业预付、农户之间周转等多种途径为农户协调资金。仅一年,村里为村民协调贷款410多万元,赊销农资40万元,争取订单企业预付款27万元。村里每年都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培训农民学习种植技术、种植栽培技术、种子繁育技术、养殖技术,养殖防疫等等,到末,以培训1000多人(次)。为村民发展产业扫清了障碍,解除了后顾之忧。“保姆式”的服务树立了干部的威信,村总支书记刘有对此深有感触,他说,现在大家对村干部非常信任,这让干部很充实,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随着村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他们的养殖技术、种植技术和经营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村干部们服务水平也随之由低到高。现在村的干部们个个都是种、养技术员,懂科技、懂经营、懂管理的能手。

4、渐进式发展

村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贫困村,一跃发展成为全旗首富村,体现出渐进式发展的特点。发展生产脱贫致富,需要一个过程,不是能一蹴而就解决了的。关键的第一步,是依托财政扶贫资金千村扶贫项目,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千方百计发展水浇地,先解决了村民组的旱涝保收问题,再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使受益农民实现稳定增收;强有力的第二步,是整合财政支农项目,集中财力支持好有带动性工程项目建设,即继续巩固已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扩大项目的支持范围,进一步加大以水为中心的农业基础建设,为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保证;最有效的第三步,是依靠科学手段,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设施农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的耕作方式,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育出新一代农民,走上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走出了一条渐进式、跨越式发展,兴村富民的小康之路。

5、村干部带头示范效果突显

村干部带头引导示范,做发展各项产业的“示范员”。种植大棚、发展养殖业的新上项目,村干部针对村民怕担风险、怕赔钱的心理,就带头示范引导。,村为了发展养猪业,引进生猪品种,发展瘦肉型猪,村里制定村民每养一口瘦肉型猪由村里补助400元的优惠政策。当时村民不认识,怕赔钱,养猪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是人都在等待观望,为了带动引导群众,村里决定由村干部带头先行饲养引进的瘦肉型猪,村班子成员每人最低养殖2口,村主任自己养殖了4口。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当年发展起20户养殖瘦肉型基础母猪养殖示范户,养基础母猪36口。示范成功并于当年取得好效益,以后养殖规模逐年扩大,现在全村户户都养起了瘦肉型猪。

发展养殖蛋鸡也是如此,村委会主任张占辉就是主动给贫困户做示范,带领群众干,做给群众看。,他借贷款5000元,试着笼养蛋鸡100只,获得成功后,惊动了全村,村的老百姓第一次见到笼养蛋鸡,这在当时是件新鲜事,这为日后村蛋鸡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村主任张占辉将蛋鸡养殖规模扩大到500只,饲养基础母猪10口,还种了13亩烤烟,一年下来纯收入达2.5万元。结果是村民们纷纷效仿,在他的带动下,全村蛋鸡、生猪及肉羊养殖开始起步,并逐年扩大规模,到,村蛋鸡养殖规模超过3.5万只,肉羊存栏3000只,生猪存栏达2500口。

村干部的带动示范,村民从不认识到认识,从零星引进到规模发展,逐渐发展起了多个主导产业。党员村民贾术辉有一句发自肺腑之言:“占辉干啥我干啥”。贾术辉跟着张占辉养鸡、养羊、种甜菜、种烤烟。从开始,他家里养了1000只鸡,50口猪,种了20亩烤烟,20亩甜菜。同年他家购置了454型拖拉机一台,除了自己农田耕作、运输外,还为周边村民提供农田机械化服务,增加一些经营性收入。他家又购买一台吉利轿车。有4口人之家的贾术辉一家人均纯收入从的不足1000元增长到末的1元。,他家的总收入超过5万元。

6、“支部+协会”发展模式

随着种、养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特色种植业面积的增加,养殖业的产业化,各种协会组织应运而生。,村以“支部+协会”运行机制成立了村养殖协会。协会是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为主体,发展会员,旨在服务,不向会员收取任何费用,让全村一家一户的生产和大市场有机联系起来,带领村民共同增强抵御市场的风险。协会当年为会员引进“大白”“长白”等系列种猪50口,引进优质种鸡1000只。会员养殖产业基本上是实行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五个统一”。在此基础上,又成立农牧民信用互助协会。成立了烤烟协会、蔬菜协会。同年赤峰市烟草公司在村设立了烤烟收购网点,农民不出村就能定期验质出售烟叶。蔬菜协会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全村设施农业建设的发展,,全旗普遍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旱地农作物全部绝收,这样的情形下,村的蔬菜大棚每栋前10个月平均纯收入达1.6万元。对比显示,设施农业的巨大经济效益更加突出,这也是村迈出走向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大步。

截止到10月底,协会组织已发展到220名会员。协会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坚持会员统一、集中办事。春耕时节统一为会员购进各种农资,既节省资金,又节省劳动力。现在各地与村协会建立长期联系的客商有40多家,仅鸡蛋客商就有13个。近两年每年村的农民通过协会年均统一外销高粱120万公斤、玉米150万公斤、杂粮10万公斤、肉羊1500只、生猪口、鸡蛋24.75万公斤,销售西红柿370万斤。在做到全部外销的同时,也保证了农副产品卖个好的价格。

村的“支部+协会”模式,是一个引导型、服务型、创新型村级领导集体,他们在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过程中,积极发挥村级党组织的引导、服务、组织、协调作用和精心创业、内引外联、畅通信息桥梁纽带功能,将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有序地集中起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提高了村级产业化,集约化组织经营管理水平,变分散为集中、变无序为有序,从而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致富。

村的“支部+协会”每年都有详细的产业发展计划,然后到村民组逐户落实。村的“支部+协会”的机制成为村委班子领头,协会围绕产业转移,农民跟着协会走。

旗委将村的“支部+协会”机制命名为“模式”,在全旗推广。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整合使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这个塞外贫穷落后小山村插上了经济社会腾飞的翅膀。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新村。村的发展模式更值得我们深思,发展路子更值得各村学习借鉴。

第4篇 关于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调查报告

推进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阳光财政,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一、全区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现状

(一)基层财政体制现状

区现有30个街道镇乡,均设置了财政所(3个街道财政所、12个镇财政所、15个乡财政所)。

财权与事权的统一。从有利于乡镇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出发,乡镇与其承担事权相一致的财政,按照责权明晰、科学合理、综合配套、保障到位的要求,对乡镇人员经费(行政人员生活补贴)、运转经费(含事业人员)全额纳入支出基数,切实做到责权结合。

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大对乡镇保障力度,调动乡镇积极性,突出区级与乡镇财力分配,确保全区总收入保持增长,确保集中财力办大事。

科学合理确定基数。针对上一轮体制调整时部分乡镇收入基数不合理的问题,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重新合理确定乡镇收入基数,把乡镇财政收入基数做实。

规范税收程序。为了减少税收成本,从源头上杜绝乡镇之间、乡镇与街道之间、乡镇与区级之间挖税买税的现象,净化税收征收环境。

注重调动乡镇一心一意抓发展的工作积极性。坚持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与支持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相结合,实行以奖代补,乡镇的工作性津贴等支出必须通过发展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才能兑现,充分调动乡镇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基层财政管理机制现状

新形势、新时期赋予财政管理机制新的要求。一是编制年度财政预决算方案并组织执行;二是制定财政收入计划,依法组织各项财政收入,协助税务部门做好税收委托代征工作,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三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保障乡镇人员工资支出,政府机构正常运转支出和社会公共需求支出的资金需要;四是加强本级财政事业单位及村级财务、帐户统一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办理预算内外资金和各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拨付;五是加强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六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发挥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七是监督和检查所属会计单位执行财税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情况,会同有关部门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案件,提出加强规范和管理的政策建议;八是兑现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强化涉农直补资金的发放与管理工作。

(三)基层财政队伍现状

二、基层财政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财政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自立自强精神不足。以乡镇为基础的财政、经济发展计划,没有突出逐步缩小财政补贴标准,摘掉靠财政补贴帽子的奋斗目标。靠财政补贴运转的乡、镇、街道税基培养乏力,支柱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不突出。

(二)运作机制上的不到位

适应不同经济财政模式的基层财政所运作模式不明晰。全区30个街道镇乡以社会、经济、财政应为三大模式,一是城市财政经济模式;二是城郊工业财政经济模式;三是农村产业财政经济模式,应尽快完善。

对大件和不易损耗的采购缺乏专家参与招标,鉴定质量环节。采购商品达不到理想使用年限较为突出,如电脑物件。

乡镇实行传票、报销运作方式,无疑增加了基层运作成本。

(三)基层镇乡公共服务型阳光财政程序化体现较差,目前在基层政府财政所还未见到比较成熟的完整方案

街道镇乡对享受中央、市、区的阳光财政 惠民补贴,项目、标准、兑现程序、结算终止日期在村、社区、居民小组,未见到公示榜。

街道镇乡对所在地区的公共事业建设、村民法律法规、科普教育投入预安排没有措施体现。

(四)基层财政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层财政所人员切身利益受到影响,等待观望思想严重。以来,由于基层财政所人员原来享受的参公身份、事业性质。没有及时纳入参公人员登记和调资工作暂缓等因素的影响,思想上想不通,颇有尴尬和失落感,心态不平衡,主观能动性差,情绪较为波动。

三、基层财政体制机制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解决财政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问题,也就是在城乡之间逐步实现公平分配财政支出。二是解决基层财政困难,保证基层运转,防止基层通过乱收费弥补财政不足。按这样的要求,街道镇乡新的财政管理体制框架体现财政与事权相匹配,以事权定财权,以责任定财权,对新增的职能要追加运转财力支持(例如文化站),对弱化的职能要减少支出(如乡镇广播站)。三是要体现财力支出向公共服务倾斜,公共服务体系项目支出要列入基层财政预算方案报告以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进行监督,切实增强乡镇履行职责和提高公共服务职能。

(二)要确立基层财政在公共服务上的主导地位。即基层财政所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可以行使以下基本职能:一是拟定公共服务指标体系,提供政府决策;二是监管公共服务的生产与提供;三是投资,以保证基本公共产品和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四是直接生产和提供某些公共服务;五是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和规范地进入公共服务领域。

(三)制定壮大产业经济规模,培植税源,增强税基,逐步解决收支平衡的基层财政经济发展计划。街道镇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配置市场,发展以适应增加财政财力的产业,增强税基,逐年缩小补贴指标。据调查补贴少的乡镇主导产业就大,补贴大的乡镇主导产业就小或无。就的区情有市场优势的蚕桑、生猪、烤烟、菜果品原料生产和深加工,大有潜力可挖,是增加税源的有效途径。以蚕桑为例,投入不大,见效快,技术难度不高,对劳动力要求不高,是适应农业区情的好税基产业。但有的乡镇人口上万人,耕地上万亩,土质又不适宜烤烟生产、抓蚕桑生产七八年,也不过亩,只有两三个村种植。如此的发展速度,很不适应形势发展富民强区的要求。必须实行以镇、乡、村为单位的支柱产业发展模式,在35年内见成效。坚持追踪考核制度,未有突出税基税源产业的乡镇,区政府要帮助他们科学地找项目,制定发展生产计划,督促产业项目的实施见成效。对原有蚕桑产业的乡镇实行以交售蚕茧的销售增值税50%以奖转移支付给乡镇,新发展的乡镇头三年售茧增值税100%的以奖转移支付给乡镇,五年后享受50%的售茧增值税以奖转移支付给乡镇的优惠政策,从而解决基层靠补贴吃饭的财政,实现富民强区集中区级财力办大事的局面。

(四)全面建立街道镇乡为单位的财政网络运作体系。以适应乡财区管的要求,保障高速及时的运作模式,节约经管人员报帐往返区、乡的运作成本;进一步完善街道镇乡所需运转物品的采购程序。一是对所有采购环节都应邀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监察人员参与全程监督。二是对大件和不易耗材,如电脑用品,应邀请专家代表参与质量鉴定,实现对物品的使用年限和价值。三是对易耗材和常用物品实行年度预报制,以便采购中心提前列入采购计划,基层政府及时获得所需物品的使用。

(五)建立管理考核制度。生产发展所需经费,年初以公安人口统计数为依据,按人平一定数额预算到镇乡,年终应以产业发展实绩进行结算,从而形成增强培植税源,增加税基,促进产业发展的动力。

(六)建立一支精干稳定的乡镇街道财政队伍。通过考试优选。基层财政所人员性质明确后,按高效、精干原则,以职能设岗,以岗定人,每个街道镇乡34人为宜。保证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同时区人事局、基层党委也要加强基层财政队伍的建设管理工作。

(七)建立培植税源的激励机制。对街道镇乡新增规模(产值500万元)产业的增值税,前三年应实行100%的以奖转移支付给街道镇乡。

第5篇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认真组织非税收入(财政局调查报告)

____区财政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通过我们推行银行代收,不断完善征管措施,加大收入组织力度,我区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年提升,整体财力不断增强。下面我把__区组织非税收入情况以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介绍

一、区财政局在组织非税收入工作具体做法

非税收入在经济生活和社会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3年,___区非税收入1297万元,相当于一般预算收入的53.8 %。非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预算资金的不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我们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和《__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其管理范围、管理模式、征收机制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强化非税收入的管理再次成为我区财政工作的热点问题。为此,顺河区财政局不断健全非税收入管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有序分配,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一是明晰政策。区财政局转发有关管理文件,结合区的实际加紧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明确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财政专户管理、部门预算管理、收费及财政票据管理等具体规定,拓宽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规范收支计划编制程序和办法,增强财政的综合平衡能力。

二是规范收费。财政局会有关部门对全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进行全面清理;取消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降低并缓征一批收费项目;对全区教育收费、建筑业收费进行专项治理,相关收费得到进一步规范。

三是票据控制。通过规范财政票据政策,健全票据领、发、用制度,督促单位及时、足额地将资金缴入财政专户,做到开票资金、入账资金、上缴财政专户资金三相符。

四是计划管理。积极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按照零基预算、综合预算要求,审核编制综合财政收支计划,严格实行人员经费按实际、公用经费按定额、项目经费按可能的安排方法。

五是预算管理。2023年全区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款没收入863万元。

六是财政监督。加强与代理银行票据传递等业务的联系,确保非税收入准确、完整地划缴财政;有计划地开展 “收支两条线”检查,对违规单位督促整改。

二、存在问题

近些年,我区在非税收入管理特别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管理方面,积极推进收费征管体制和综合财政预算改革,不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为加快我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缓解财政困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推进反腐倡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非税收入管理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容忽视。

(一)思想认识不一,改革举步维艰。主要表现为一些部门、单位甚至是一些领导同志,对非税收入的财政属性及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的认识不清,把收费、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视为单位自有资金,认为政府不必调控,财政无须管理;有的把非税收入与“三乱”联系在一起,认为抓非税收入就难免出现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也有的认为非税收入毛多肉少,不能有效增加政府的可用财力,花大力气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得不偿失;还有的认为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平衡财政预算,在管理上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单位既得利益,明“脱”暗“挂”现象较为普遍。

(二)征管主体不明确,执收行为亟需规范。非税收入征管主体不明确主要表现在非税收入由各执收单位自行征收,财政机关内部也没有一个统一归口的部门专司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这种多方征收、多头管理的格局,肢解了财政管理职能,分散了非税收入征管力量,增加了非税收入管理成本,造成了“收费养人”局面,更是形成编制人员膨胀的主要根源。同时,现行执收执罚行为主要存在部门多、环节多、项目多、标准乱等问题。单位和个人要办成一件事,在涉及的每个部门、每个环节几乎都要过“交费关”,一些部门和单位甚至将某些管理职能置于下属事业单位或团体协会,从而增加收费环节。执收执罚单位一方面超范围、标准收费(罚款),甚至擅立收费(罚款)项目强行收费(罚款);另一方面则存在该收的不收,该罚的不罚,随意减免,收人情费,导致财政收入流失。

(三)资金管理不到位,政府难以统筹调剂。目前,对非税收入主要是采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未真正触及执收执罚单位利益,仍然是“谁收谁用,多收多用、多罚多返”,加上传统的“重预算内轻预算外”习惯势力影响,非税收入难以全额进入预算“笼子”;加之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安排上采取的是先非税后预算,这样,单位甚至财政机关相关管理部门往往不愿把非税收入基数编制过高,造成科学的部门预算夹带相当成份的人为因素,从而使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政府统筹调剂乏力。

(四)法制不健全,监督缺乏约束力。目前,非税收入从立项、定标、征收、票据管理和资金使用各个管理环节,没有一套完整、统一、规范、系统的法律法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虽有一些地方性规章,但由于监督不严或不合时宜,使得非税收入管理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同时,非税收入征管和使用安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造成各级财政的管理模式不一样,不同地方的管理办法不一致,财政部门在非税收入的管理上处于被动状态,特别是对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法规约束。

三、改革势在必行,出路在于创新(几点建议)

非税收入作为整个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制度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当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己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区财政局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非税收入管理新途径,通过调查研究,我深深感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中的问题依然存在,改革势在必行,出路在于创新。

从我区当前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实践来看,为了强化财政职能,增强政府调控非税收入的能力,摆脱贯彻落实“收支两条线”改革所遇到的部门利益驱动和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的约束,我们虽然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由于这些改革主要集中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具体环节上,容易产生部门利益冲突的矛盾,有时候政府的调控能力仍显不足。因此,必须使非税收入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才能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取得实质性成效。

(一)更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理念 要逐步淡化预算外资金概念,必须尽快建立非税收入新理念,真正把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统一到非税收入“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上来。一是要牢固树立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的新观念,把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与加强税收征管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二是树立全局观念,把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置于全区财政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衡量,摆正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三是树立宏观调控观念,注重完善政府的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通过改革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减轻社会负担,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从而为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二)明确征管主体,强化非税收入征收管理 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非税收入“谁收、谁用、谁管”的传统作法,就要把非税收入视同税收一样,将其征收管理权限集中于财政部门,明确代表政府管理一切财政性资金是财政部门的基本职责,强调财政部门是非税收入管理的唯一主体。只有实现对所有非税收入的统一征收,统筹安排,统一管理,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杜绝“三乱”,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支持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改进征收方式,真正做到“以票管收” 在征收方式上,要在现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基础上实行“单位开单(非税收入缴款通知单),财政(银行)开票、政府统筹”的征管制度,以票管收,统筹调剂。在具体征收方式上,针对非税收入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特点,按照有利征收、方便缴款的原则,采取不同的办法:对收入数额较大、稳定、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专项收入设立政府非税收入征收大厅,由非税收入管理机构集中统一征收;对少部分非税收入采取委托征收的方式;对罚没收入则委托银行代为征收缴库;对零星分散的小额非税收入委托有关部门、单位在执法过程中现场征收。

(四)实行资金统筹,增强政府对非税收入的调控能力 要按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作用,增强政府对非税收入的统筹调剂能力。要将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对非税收入形成的财力实行统筹安排,适当调剂。按照政、事分开原则,实现非税收入使用上的分类管理,改进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方法,真正做到非税收入的征收与使用分离。要积极探索非税收入按项目安排资金的新型预算管理方式,实现非税收入分配权集中于政府财政的管理目标。财政不但要在年度间对非税收入进行调控,而且在部门、单位间也要进行调度,并积极摸索非税收入在项目间进行调剂的新路子,努力提高非税收入的资金使用效率。

(五)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健全非税收入监管机制 一是要尽快结束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法律不健全的局面,加快非税收入管理法律体系建设步伐,实现依法管理非税收入,为消除“按需取费”和“收费养人”提供法律保障。建议尽快形成健全的法规程序和操作办法。二是要继续执行和完善非税收入政务公开和收费公示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非税收入项目和标准,实行挂牌征收,使缴款的单位和群众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要建立和完善非税收入稽查、举报、违规处罚和责任追究等监督管理制度,对乱收乱罚乱用或应征不征、应罚不罚、随意减免的违纪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予以杜绝,并依法给予处罚。四是要建立定期将非税收入征、管、用情况向人大报告的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的监督。

总体来看,我区在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绿色城区的总体目标指引下,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作为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财政部门,仍然担负着谋求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的重担,因此我们的财政工作要时刻体现出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必须在财政管理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而全面创新非税收入管理机制,必将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第6篇 财政管理改革社会调查报告

管住钱、管好钱、管活钱,是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推进源头治理腐败的主要目标。在传统的财政管理制度运行模式下,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弊端日益凸现,突出表现为:财政性资金管理不规范,会计信息不准确,“小筐库”屡禁不止,“暗箱操作”、滥发滥支、贪污挪用、截留坐支等违反财经纪律现象时有发生。针对上述问题,近几年来,崇仁县纪委监察局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现实需要出发,积极组织协调财政部门开展财政管理体制综合改革,严格把好“收入、支出、报帐”三个关键环节,逐步堵住了资金管理上的漏洞,促进了财政资金的规范化、透明化运作,打造了高效廉洁的阳光财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规范票据管理,把好收入关

1、统一电子票据,推行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改革。从2023年8月开始,率先在全市推行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试点工作。改革采取“电子开票、银行收钱、限期缴销、源头控制”的运行机制,按照“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县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和乡镇基层站所都实施了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在改革实施过程中,首先,我们对全县非税收入的收费、票据进行了核定、核销,对没有收费许可或收费不合规范的,停止供票;对单位留存的票据,一律全部核销。并充分依托科技手段,对单位的收费项目、标准、资金解缴期限、票据核销期限进行了系统化、标准化的设置,在大厅财政窗口安装了财政管理端卡,对进大厅收费单位设立大厅管理卡及开票卡,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对全县所有财政票据进行管理,达到了电子开票的目的。由于我们对所有部门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了电脑固化,部门多收一分钱、少收一分钱或者巧立名目收费现在都不可能,进一步规范了部门的收费行为,有效遏制了乱收费、坐收坐支、私设“小筐库”等现象的发生。

2、实行收支脱钩,推进非税收入征缴管理制度改革。政府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除税收之外,行政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所有收入的总称。今年3月份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执收执罚部门收支完全脱钩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在全县范围内实行非税征管改革,对非税收入实行“六统一(政策、模式、账户、程序、票据、信息)”征管改革,全面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规范的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制度,实现执收执罚部门收支完全脱钩,达到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各单位依法行政的目的。改革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制定方案和宣传发动阶段;第二阶段为全面清理阶段;第三阶段为完善管理办法和总结阶段。此项改革,目前正在有序进行。

二、控制公务消费行为,把好支出关

1、严格规范现金支出,推行公务消费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为提高公务消费透明度,减少现金结算事项,简化财务报销流程,我县从去年11月开始试点,今年7月1日,我县银行系统、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商业网点正式联网对接,成为全省第一个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的县区。截至目前,全县共有18个商业网点安装了pos机,110个行政事业单位办理了590张公务卡,此举,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减少现金支付结算,从源头上预防了现金支出领域的违纪现象发生。

2、严格规范消费行为,实行公务消费机打发票报帐制改革。“机打发票”能真实记录商品购买者所选购商品和消费者消费的时间、地点、单价、数量和总金额等信息内容,可直接作为会计财务报账凭证,实行机打发票报帐,可较好地防止单位虚开发票套取现金、以票谋私现象的发生。为规范公务消费行为,从源头上防止公务消费领域腐败现象,今年8月份正式启动公务消费机打发票报帐制改革,我县规定,从今年11月份开始,全县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在县内发生的公务接待、来客住宿、办公用品购买、烟酒食品购买等公务消费主要支出项目必须使用商业网点提供的机打发票方能报帐。为此,我县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各商业网点机打发票设备安装和软件开发工作,同时,制定了规范公务消费机打发票报帐办法,这项工作将在10月底基本完成。

三、强化监管力度,把好报帐关

1、以县属单位为重点,推行会计集中代理核算改革。我县从2023年开始全面推行了县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代理核算改革。成立了专门机构——会计代理核算中心,所有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全部纳入“中心”管理。在管理方式上,坚持预算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权不变,其核算职能从预算单位分离出来,交由“中心”统一代理,同时,取消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财政统一开设银行账户,统一会计科目,统一核算方法,财政监督职能贯穿于会计核算全过程。会计核算中心建立后,全县减少财务人员120多人,每年至少可减少开支300万元;通过制定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避免了单位开支的随意性;同时,健全票据管理办法,杜绝了白条、无效发票、虚假发票等违规行为,防止了单位乱收费、乱集资、乱开支、乱做账现象的发生。

2、以乡村财务管理为重点,推行乡财县管体制改革。从2023年起,我县乡镇均设立了财务核算中心,对乡镇所有行政村、基层站所和政府机关的财务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23年,我县全面实行“乡财县管”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按照以预算管理为龙头,以账户统管为主线,以票据管理为基础的模式,将乡镇行政事业票据和国库集中收付基本账户上收县财政管理,在确保乡镇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对乡镇财政实施“一个集中,四个统一”管理方式,即“集中收付、预算统编、账户统设、采购统办、票据统管”。通过“乡财县管”制度改革,有效地遏制了乡镇“乱收费、乱花钱、乱进人、乱举债”的行为,从源头上堵住了乡镇收入截留和浪费的“黑洞”,确保了乡村资金的安全以及支出的规范性,有力地促进了乡镇各项事业发展。

3、以统一帐户体系为重点,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集中会计代理核算和乡财县管两项改革的基础上,我县进一步探索改革新途径,从2023年开始,全县308个单位和所有乡镇都实施了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改革面达100%。专门成立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与会计核算中心并轨运行。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所有政府性收支活动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使政府性支出由过去的“资金流”变为“指标流”,由传统的“以拨列支”变为“以支列支”,防止了财政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确保了资金的安全和直达,增强了财政宏观监控能力。

推进财政管理体制综合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不可能做到一劳永逸、一蹴而就,随着改革的深入,还将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县将继续以改革创新的理念,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巩固和深化现有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源头治腐力度,拓展源头治腐领域、改革源头治腐措施,规范源头治腐制度,努力使公共财政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第7篇 财政局关于开展保密工作的调查报告

县委保密办:

×年,我局把保密工作与财政工作紧密结合,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坚持安全规范,强化保密教育和保密基础工作,排查纠纷,严厉打击经济违法行为,大力开展保密工作。建立良好的眉县经济秩序。为了切实贯彻落实保密工作要求,进一步强化管理工作,确保国家秘密安全,按照县委保密办、县保密局关于开展保密大检查的通知(县保办发号)要求,现将我局开展保密工作及自查情况报告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全系统干部职工保密意识。

今年我局加强对全系统干部职工进行包括保密教育在内的政治业务素质教育,结合行业实际,有计划、分层欠、多方式地组织学习培训,强化系统干部保密意识。

一是首先调整充实保密组织。根据人事变动,我局及时调整充实了保密组织,组建了以党委书记、局长×××同志任组长,副局长、纪检书记任副组长,局各股室及局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保密委员会,局办公室负责承办日常工作。

二是分层次集中培训。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结合财政业务实际,我们对各乡镇财政所、局各股室、局属各单位内勤进行了业务培训,学习并熟悉公文特别是“三密”(绝密、机密、秘密)文件处理保管规定及内务等工作要求,组织学习了《基层单位内勤岗位职责》,进一步规范了职责。

二、提高保密水平,积极落实全系统财政保密工作。

一年来,我局对保密工作认真组织安排,局保密委积极研讨,贯彻落实县委保密办有关保密工作措施,严格执行保密工作制度。

一是加强“三密”文件资料的管理。截止目前我局共收到的涉密文件资料共份,其中绝密级份,机密级份,秘密级份,今年未有销毁涉密文件。我局对“三密”文件实行专人管理、专人负责,责任到人,无有丢失文件或随意违规出售文件等。

二是提高计算机保密维护。我局共有计算机台,其中上互联网台,用于办公台,用于计算机培训台,其中涉密计算机台,互联网的计算机与局域网物理隔离,上互联网的计算机无涉密信息资料。对于涉密计算机,统一采取口令设置,身份认证,用于财政专户管理计算机台,用于全县干部工资发放计算机台,专人专用,设有保密装置。

三是增强保密设施配备。今年我局按规定配置了铁门、铁窗、铁柜等装备;重新修订了《保密工作制度》、《密码传真工作制度》以及《经济统计工作制度》等。完善了保密制度,为我局保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开展保密工作,在县、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对于保密守则等规定执行的还不够全面,不够彻底。我们决心以这次大检查为契机,坚持不懈地抓好对全体财政干部特别是涉密人员的教育管理,加强业务培训和岗位训练,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强化保密意识,坚决杜绝失泄密问题发生,为我县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8篇 关于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当前徽县财政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财政局党支部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推进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管理的同时,把全面提升财政人员素质作为财政事业科学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全方位、分层次、多举措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财政干部队伍,为圆满完成各项财政任务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通过深入调研,我认为主要呈现出三个亮点:

一是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加强。全县财政系统始终坚持把加强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通过开展团结干事、党内两个《条例》、两个 务必、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解放思想大讨论以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各项教育活动,坚持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使为公理财、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扎根于每个财政干部的头脑,广大财政干部职工普遍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荣辱观。主要体现在日常财政管理服务之中,良好的思想意识基础,引导财政干部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优良的服务,使财政干部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更加强烈。

二是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学历水平明显提升。近年来,全县财政系统重点组织开展了争先创优、五讲五个一和五型机关创建等各项活动,有效地提高了财政干部队伍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推动了学习型财政机关建设,为我们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打下了坚实基础。从县局到局属各部门及乡镇财政所,高度重视财政干部学历教育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加大了财政干部的学历教育力度,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全县财政系统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干部总数76%,与__年的48.7%相比,增加了27.3个百分点。主要体现在财政干部的依法理财水平更高,执行财政政策刚性更强,各项财政财务管理更加精细化。

三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明显推进。从__年以来,在基层财政所和县局各股室推行双向选择和异地交流制度。通过开展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工作,进一步整合了人力资源,逐步优化了中层管理干部队伍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增强了财政干部职工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虽然我县财政系统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形势喜人,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财政干部交流难、职务晋升难,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有待加强。近年来,由于财政部门注重业务工作的因素较重,党委、政府选拔使用干部时,很少考虑财政干部,加之财政系统领导职数有限,部分所长和股长长期担任同一职务,据统计,当前财政系统股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45岁,科级干部的平均年龄47岁,中层以上干部年龄偏大,许多懂经济、善管理、有经验的优秀年轻干部不能得到选拔任用。随着干部任用年轻化和时间的推移,这一矛盾越来越明显,相当一部分任职时间较长的干部由于职数限制职务得不到晋升。财政内部干部轮岗交流少,有的干部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没有动过,容易出现工作上没有新动力、按老经验办事、坐等提拔、不思进取的现象;部分财政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忙闲不均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 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要原因是:受人事体制的制约,人才流动在客观上受到较大限制,在观念上也存在不愿意到事业单位的想法;对轮岗工作的作用认识不够,轮岗没有形成制度化,还存在轮岗多了影响工作的担心;人才激励和奖惩机制还不够有效,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不够完善,干部下与出的通道还不够通畅。

(三)财政队伍新生力量较为缺乏。机构改革以来,虽然财政系统对财经、计算机等各类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由于编制和经费等问题,每年从应届大学毕业生或社会上录用的专业人才很少,人才队伍缺乏新生力量补充。特别是全县财政系统公务员队伍中新生力量更为缺乏,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财政系统将面临公务员队伍老化、产生断层的问题。主要原因是:2000年机构改革以来,省、地、县、乡四级财政的编制都有不同程度精简,特别是在市、县一级财政部门由于供养人员多,为减轻财政负担,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实行零增长。

(四)少数财政干部的创新意识不强,工作缺乏主动性。无论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是从财政改革的需要,尤其是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财政系统作风建设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的干部宗旨观念淡漠,为领导、为部门、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意识还不够强,水平还不够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的思想还不够解放,仍被一些保守的意识、陈旧的观念束缚着手脚,没有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和财政职能转变的需要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和方法,还习惯于分资金、管项目、搞审批,忙于应付;有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敢闯敢试意识;有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作风飘浮,忙于应酬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少;有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动性不够,对业务缺乏钻劲,对宏观经济和社会情况了解掌握不多,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的提高及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主要原因是:执行制度时紧时松,教育管理严宽失当。在干部队伍的管理教育上,我们缺的不是制度,而是缺乏执行制度持之以恒的韧劲。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现象普遍存在,往往是上级强调了就站出来说一说、管一管,风平浪静的时候就放松了要求。部门领导在抓干部教育管理中有老好人思想,不敢也不愿意较真碰硬,面对错误的思想行为缺乏正气,即使有了问题,往往也宽容有加,甚至听之任之。还有的执行条例、规章制度不严格,雷声大雨点小,说到做不到,喜欢搞下不为例,不敢搞以此为例。

第9篇 财政对农资补贴增减调查报告

经国务院同意,近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的实施意见》。日前,记者就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有关问题采访了财政部有关负责人。

农资涨价影响农民收益

问: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农资综合补贴是我国重要的支农惠农政策。它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化肥、柴油等主要农资价格的上涨情况,在综合考虑当年粮价变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合理安排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实行动态调整,补贴规模只增不减,以更好地保护农民种粮收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问:为什么实施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答:近年来一些农资价格上涨较快,种粮成本有所上升,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补贴长效机制,以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因农资价格上涨而下降,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建立健全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一是有利于稳定种粮农民的补贴预期,以更好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有利于财政部门科学、合理安排补贴预算;三是有利于加强补贴资金的管理;四是有利于促进补贴政策更加公开、透明,便于社会监督。

补贴规模不会减少

问:实施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后,如何确保补贴规模只增不减?

答:为确保农民种粮收益,实施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遵循了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基本原则。

价补统筹,即统筹运用国家财政补贴与调控粮价两方面措施弥补因农资涨价而引起的农民种粮增支。当农资价格上涨时,如果粮价涨幅不大,弥补农资增支则以财政增加补贴为主,适当考虑粮价增收因素;如果粮价涨幅较大,农资增支原则上主要靠粮价增收消化,适当增加财政补贴。

动态调整,即中央财政安排补贴增量资金与农资涨价引起的种粮增支联动,补贴额度动态调整。如果当年农资价格水平较基期上涨较大,导致农民种粮增支较多,中央财政相应多安排增量补贴资金;当年农资价格水平较基期没有上涨或略涨,农民种粮不增支或少量增支,中央财政不安排或少安排增量补贴资金。

只增不减,即中央财政上年已安排的补贴规模在当年不减少。上年补贴规模自动作为次年的存量补贴,由中央财政继续安排。

从具体操作上讲,即以__年亩均化肥、柴油支出水平为初始基期水平(以后年份高于初始基期水平的,则以该年作为新的基期年)。综合考虑当年农资价格和粮食价格变化以及国家财力情况,确定次年农资综合补贴规模。与基期相比,当年化肥、柴油价格上涨影响农民种粮增支较多时,则在上年补贴规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当年农资价格不涨或下降时,原则上保持基期补贴存量不变,如果连续三年粮食亩均化肥、柴油支出不高于基期水平,可以统筹当年财力情况适当增加农资综合补贴。

春耕前补贴兑付到户

问:中央财政如何确定年度补贴规模?如何分配和拨付补贴资金?

答:实施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后,中央财政将根据当年农资实际涨价情况,统筹粮价上涨因素后,合理安排补贴规模,在次年年初分配、拨付到省。

具体来说,第一步,测算当年因农资涨价引起的增支总额。主要依据国务院价格、农业主管部门统计的全国亩均化肥、柴油增支额、当年粮食播种面积等因素来测算。第二步,确定当年补贴规模。按照补贴只增不减的原则,基期补贴存量如数安排。同时,财政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当年农资增支总额,粮价上涨因素和财政承受能力,提出新增补贴额,报国务院批准后确定当年补贴增量。基期存量与当年补贴增量之和为补贴总规模。第三步,分配补贴资金。存量补贴资金按基期分配基数不变。增量资金分配,原则上主要考虑各省(区、市)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等因素,并适当考虑地区农资价格差异。补贴资金分配向粮食主产省倾斜。第四步,拨付补贴资金。每年年底确定补贴规模和资金分配方案后,在次年初将资金拨付到地方,要求各地在春耕前将补贴兑付到农户。

问:实施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为什么要选择化肥、柴油两大类农资作为测算种粮农资增支、安排补贴规模的依据?

答:种粮农资按大类划分,主要包括化肥、柴油、种子、农机、农药、农膜等。选择化肥、柴油两大类农资品种作为测算种粮农资增支、安排补贴规模的依据,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化肥、柴油增支占农资增支的大头,一般占70%多,对种粮农民收支影响大,且全国种粮农民普遍使用,易监测、好算账;二是农药、农膜支出占种粮农资成本的比例小,对农民种粮影响不大,而且品种多、差价大,价格、用量等均难以监测核实;三是国家已安排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专项补贴,种子和农机不宜再重复补贴。

第10篇 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运行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国务院在新时期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的一项重要决策,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023年以来按照省、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部署,我县全面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进一步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但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乡镇财政收支矛盾,入不敷出的问题很严重,影响了地方财政的正常运转和多项事业的发展。

一、税费改革前,乡镇财政运行状况

税费改革前,各乡镇财政主要由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自筹资金三部分组成,三大块资金的收支情况:1、预算内资金。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行政事业部门的工资及公用经费等。但目前的支出大部分集中在行政、事业部门(主要是中小学)的工资和公用经费。即典型的“吃饭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工商类税收等税收收入。2、预算外资金。支出主要用于维持政府部门的日常运转,即政府部门的办公用品、交通费用、招待费等。收入来源主要是收费。3、自筹资金。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公共建设、公共服务、教育支出及农村集体福利等。收入来源主要有乡镇内企业上交利润和管理费、乡统筹、各种集资收入及各种罚没款收入等。经调查我县33个乡镇税改前,收支情况都有少量缺口,缺口在10万元以下的有7个乡镇,10万元—50万元的有16个乡镇,50万元-100万元的有8个乡镇,100万元以上的有2个乡镇。现看一下税改前我县某乡镇的收支情况。财政收入总计:321万元。①上级补助收入170万元元(其中:税收返还49万元、体制定补47万元、追加专项74万元);②本级收入121万元(其中:国税收入21万元、地税收入81万元、罚没收入19万元);③集资收入约30万元。2、财政支出总计为375万元,其中①机关支出182万元(人员工资60万元、公用经费122万元);②所属部门事业费支出43万元;③镇级五项统筹支出150万元。

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税费改革前,虽然乡镇财政资金有缺口,但由于可以暗中自由调剂“乡统筹”资金,而资金缺口又可以变相转嫁到农民身上,乡镇财政依然能基本维持日常运转,问题还不至于“显性化”。

二、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运行状况

税费改革后,中央明确规定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收费和政府性资金集资,取消现行的按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按一定比例征收的乡统筹费,“村提留”中的公积金被剔除出去,由村民按“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这样,在分税制改革税收收入被大大缩减和农村税费改革后,连乡镇向农民收费集资的口子也扎紧了,有效地堵住了“三乱”,乡镇财政预算外收入及自筹资金大幅度地减少,上级财政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属于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在三大块资金收入同时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大部分乡镇财政难以为继。同一个乡镇税改后的财政收支情况。镇本级收入134万元(其中:地税、农业税收入101万元、罚没收入3.6万元、农业税附加收入26.4万元、行政事业费收入3万元。财政支出为349万元,其中①机关支出235万元(人员工资100万元元;公用经费135万元);②所属部门事业费支出41万元;③镇级税改资金专项支出103万元。

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税费改革后,有效地遏制了“三乱”之风的蔓延,乡镇财政预算外资金及自筹资金大幅减少,原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的维持机制被打破,乡镇债务偿还失去依靠,积累已久的乡镇财政问题最终完全凸显。

三、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收支矛盾日益突出。各乡镇财源基础薄弱,新的财源增长点少,财政收入增加缓慢。财政普遍存在收入的增加跟不上刚性支出增加的需要。我县2023年乡镇完成财政收入总计5443万元,其中:国税完成1981万元、地税完成3141万元、罚没及行政性收费等其它收入321万元。同年我县乡镇一般支出总计21198万元,比上年增长51.3%,普遍乡镇收入的增幅低于支出的增幅,总收支差额在15755万元,其中500万元以上的12个乡镇,400万元以上的8个乡镇,400万元以下的13个乡镇,收支差额呈增加的趋势,收支矛盾尖锐。

2、乡镇债务包袱沉重。据调查乡镇负债非常普遍,至2023年未,各乡镇欠世行贷款1387万元,欠农民基金会贷款4544万元,欠财政周转金3280万元,就这三项合计高达9212万元,超过500万元以上的7个乡镇,100万元以上的18个乡镇,100万元以下的8个乡镇,远远超出了乡镇的承受能力,比如我县通江口乡欠财政周转金254万元,欠世行贷款189万元,欠中央债贷款171万元,三项总计高达600多万元。各乡镇债务形成的原因既有多年财力不足积累的因素,也有其他政府行为失当转化的因素。乡镇难以还上欠款,上级财政只得采用扣款的办法,使本来困难的乡镇财政“雪上加霜”。

3、财政支持公共事业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多数乡镇财力不宽裕,用于支持发展的财力捉襟见肘。乡镇成为名副其实的“吃饭财政”,乡镇财政仅仅成了发工资的“大出纳”,没有能力支持公共事业建设,影响了乡镇的发展。

4、乡镇机构臃肿,供养人员过多。我县共有33个乡镇、429个乡镇事业单位机构纳入改革范围,重新核定事业编制1579个,目前我县实有在职人员2362人,截止到目前我县33个乡镇全部完成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分流任务,聘任1579人,未聘任783人,办理提前退休313人。各乡镇事业编制人员虽然进行了精简分流,但由于政策不完善,改革成本过大,难以将改革落实到位,这次事业编制改革资金缺口非常大,对自愿辞去公职的170人需发放辞职金246万元,对末聘人员783人,需资金730万元,拖欠乡镇所有在职事业人员工资1.3亿元,提前办理退休的需资金390万元,改革前已退休的需资金765万元,改革后重新竞聘上岗的需资金1555万元,总计需投入资金1.7亿元,精简下来的人员并没有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退休人员领取不到养老金,上岗人员不能正常发放工资,乡镇财政经济也没有因此而缓解,上访问题比较严重。

5、各乡镇招商引资形成规模的工业企业很少,有些企业都是涉农企业,税收含量少,对财政贡献极小,仅交纳一些所得税和其它小额税种,增值税为零,缺少高税收的工业企业、龙头企业,靠招商引资增加税收短期内无法摆脱财政困境。

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缺口较大。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乡镇村道路建设费,集资和村提留,乡镇村道路的建设要求列入乡镇财政预算,村乡道路的修建,则通过村民“一事一议”方式加以解决,但村民的觉悟并不是很高。有些问题通过“一事一议”很难解决。全县乡级道路支出缺口大约在219万元。同样用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土地治理等方面的支出,税改后同样捉襟见肘,中央、省等上级财政虽然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这块转移支付大都是有条件的,即需要乡镇财政一定的比例配套,大部分乡镇无力解决配套资金,配套资金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乡镇根本拿不出这笔资金。

7、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受到了较大冲击。文化、卫生等其他农村公益事业支出无保障。税改后对大部分乡镇而言,若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不到位,不要说建立完善的保障支出体系,就连现有的军烈属、优抚对象、五保户供养等支出都出现了严重资金缺口。优抚支出资金缺口31万元,五保户资金缺口1327万元,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工资缺口46万元,乡镇敬老院工服人员工资、房屋维修等费用资金缺口66万元,原村干部退休人员、公伤人员费用缺口366万元,农村殡葬补助资金缺口184万元,村部的房屋维修,按每村每年1万元的标准测算,资金缺口429万元,农村中小学险房改造资金缺口3669万元,以上资金总的缺口为6118万元。这些资金税改前绝大部分来源于“三提五统”,税改后却没有着落。

四、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的对策、建议

1、切实转变观念,提高对乡镇财政工作的认识。乡镇财政是乡镇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做好乡镇财政工作,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必须提高对财政工作的认识,正确看待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收这两个重点,制定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选准发展方向和财源增长点。靠经济的发展增加财源,通过财政促进经济发展。

2、围绕农业产业化和资源开发,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有税源的企业。根据市场要求,想方设法搞好资源开发,把资源转变为财源,通过招商重点扶持好民营企业、龙头企业、加工型企业,增加劳动力、提高社会化服务。

第11篇 关于金融危机对全市财政收入影响的调查报告

20__年4月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目前,我市经济发展也未能独善其身,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周期性行业产品市场急转直下,工业增长逐步放缓,外贸出口急剧下滑,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其对全市财政增收有什么影响?我们又如何积极应对?

一、调查与分析

根据调查情况,总体判断是:上半年指标持续下行,形势不容乐观,下半年有望在宏观回暖拉动下趋向好转。

(一)指标持续下行,形势不容乐观

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市财政收入方面的影响,尽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影响程度却是非常明显。一是收入增幅持续下行。以全市财政总收入增幅为例,1月份增长25.2%,2月份增长20.2%,3月份增长13.9%,为3年来首次低于20%,到4月仅增长13.5%。二是收入增幅与上年同期比较差距急剧拉大。去年,全年月度财政总收入增幅均保持在30%左右,而今年以来的增幅已降为10%左右。三是收入质量明显下降。1—4月份全市财政收入组成中,来自国税、地税的工商税收仅增长8.8%,低于同期财政收入增幅4.7个百分点,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1.6%,比上年同期下降3.5个百分点。

根据影响程度状况,将相关行业和企业分成影响很严重、影响严重、影响一般、影响不大四个档次。

●影响很严重:外贸、有色金属加工、化工

外贸出口型企业──份额不大,但影响首当其冲。基于历史基础和发展的原因,与全国、全省相比,我市对外贸的依存度仍处于较低水平,20__年不到4%,但外向型经济仍首当其冲遭受了巨大冲击。在今年年初,全市149户20__年有出口业绩的外贸企业中,有21户停止了出口业务,90%以上的外贸企业反映金融危机影响很大。

有色金属加工──价格急剧波动,停产观望居多。受国际市场铜等有色金属价格剧烈波动影响,我市相关矿产开采和金属铜加工企业生产形势严峻,大多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比如,奉新县有铜加工企业6户,20__年实现税收5207万元,受铜价下跌和政策调整双重影响,今年以来几乎全部处于停产状态。

化工──产品售价与成本倒挂严重。化工行业产品销售价格大幅度下降,而其主要成本电力价格并没有下调,导致企业生产销售越多,亏损就越多。樟树盐化基地工业用盐价格由去年最高400元/吨跌至目前不足200元/吨,烧碱价格由上年同期2350元/吨降至目前1650元/吨,液氯价格由上年同期1700元/吨降至目前350元/吨。1—4月份,江西盐矿、富达盐化、赣中氯碱、蓝恒达等4户盐化企业合计仅完成税收890万元,减收1100万元,下降44.7%。

●影响严重:房地产、机械设备、电力、交通运输

房地产──持续低迷,有价无市现象突出。受金融危机影响,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土地流拍严重,房地产行业对财政增收的贡献日渐萎缩。一方面,开发企业资金缺乏,新项目难以开工;另一方面,居民购买力下降,商品房滞销严重。与此同时,开发商宁愿囤积也不愿降价销售,买卖双方呈胶着状态,观望气氛浓厚,房市有价无市现象十分明显。如樟树市商品房平均价格基本与上年持平,但交易量下降了近30%;高安市滞压商品房3284套,滞压面积426735平方米。1—4月份,全市房地产行业完成税收1.7亿元,仅增长2.2%。

电力生产和供应──成本上升,需求下降。目前,全市电力生产和供应两项指标完成情况均不理想。从电力生产情况看,受年初计划减少及企业需求不足影响,电力龙头企业丰电一期、二期一季度发电量和上网电量均较上年同期下降近20%,加上煤炭增值税进项抵扣税率提高3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全年上交税收将比上年减少1亿元。从电力供应情况看,全市11户供电企业有5户完成税收下降,1—4月份,全市电力增值税仅完成8325万元,下降22.2%。

机械设备制造──艰难度日,等待经济复苏。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市机械设备制造业也呈现明显疲软态势,外在需求陡减,内在成本太高,产销价格倒挂严重。如江特电机销售订单下降较大,一季度主营业务收入下降28.9%,实现利润下降71.3%,全资子公司浙江江特电机有限公司5月1日起暂停生产;江特汽车公司受金融危机和母公司三九宜工资产重组双重因素影响,1—4月份一直处于停产状态。

交通运输──物流量下滑,减收明显。今年以来,诸多货运企业普遍面临货源不足、运价下跌、运力闲置等问题。1—4月份,全市交通运输企业仅完成税收7884万元,减收581万元,下降6.9%。受金融危机和燃油税改革的影响,高安市运输行业实现财政收入大幅度缩水,前4个月完成税收下降26.4%。

●影响一般:煤炭、建材

煤炭──税率提高缓解减收压力 。煤炭行业今年主要受到一正一负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导致行业产销下降,进而影响财政收入减少;二是今年起国家将矿产资源增值税率恢复到17%,煤炭开采企业上交税收增加。预计全年煤炭税收不会有大的增加或减少。1—4月份,全市煤炭行业完成税收1.2亿元,下降3.5%。

建材──新增财源对冲影响,扩大内需是机遇。我市建材行业主要有水泥和陶瓷产品,就当前对财政贡献而言,水泥行业全线下降,陶瓷行业整体增收。1—4月份,红狮、兰丰、兰源、赣丰等几户行业龙头完成税收降幅均超过40%,而陶瓷行业实现大幅度增收,仅高安市陶瓷行业1—4月份就完成税收2413万元,增收2270万元,增长22.7倍。金融危机对水泥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泥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从最高的260元/吨跌至最低200元/吨;对陶瓷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市场需求减少导致产销下降;二是延缓了一些大型项目投产时间。高安市建陶基地目前投产30条生产线,远低于原预期。丰城斯米克陶瓷原预计今年投产6条生产线,目前只有1条线投入使用。我市陶瓷行业之所以实现整体税收增长,主要是高安市建陶基地和丰城市精品陶瓷基地企业去年底今年初才陆续建成投产,上年收入基数相对较小。

●影响不大:药品食品、金融

药品、食品──逆境中谋求发展。与其他行业比较,食品、药品等居民消费有关行业受冲击较小,相关企业仍实现了生产稳定、效益提升、利税增长的良好局面,成为今年以来财政增收的主要亮点。增收较好的企业有:江西润田(含恒泰塑料制品)增收2032万元,增长9.8倍;济民药业增收1570万元,增长57.2%;四特集团增收1458万元,增长11.8%;奉新赛纳特酒业净增收828万元;上高瑞麦食品增收453万元,增长1.27倍。

金融──好于预期,总体保持稳定增长。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与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形成鲜明对比, 我国金融行业在经营机制日趋完善,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及时有力等因素作用下,总体仍处于稳定健康的运行态势。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我市金融行业也呈现出平稳有序的良好发展态势。1—4月份,该行业实现税收7872万元,增收1408万元,增长21.8%。

(二)下半年有望在宏观回暖拉动下,逐步趋向好转

宏观经济呈现回暖走势 去年底以来,中央密集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包括“扩内需、促增长”十大措施、结构性减税、五次降息、金融九条、出口七项措施、启动最终消费等,旨在减轻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随着各项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其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日益显现出来,特别是近几个月来,经济的总体增长出现回升势头,工业生产启稳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加快,社会消费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外贸出口降幅趋缓,流动资金充裕,贷款增长较快,这些经济现象的出现都意味着我国经济的总体形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低谷,形势好于原有预期。从我市情况看,衡量经济发展的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社会消费品等主要指标也呈现探底回升走势。

一些新的财政增收点值得期待 尽管金融危机对全市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但新的经济增长点仍不断涌现,将为财政增收带来坚实的基础。一是一些新企业投产或扩建项目竣工。高安陶瓷基地已有30条生产线,将成为高安市今年的主要增长点,预计陶瓷基地全年可完成税收8000万元,较上年增收超过7000万元。奉新金源纺织紧紧抓住国家提高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的机遇,二期项目投产。二是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截止一季度,全市在建项目131个,到位资金22.6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9.24亿元;争取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共计 342个,总投资8.77亿元,截至3月底完成投资4.55亿元;明月山机场、洪屏电站、南铜高速、杭南长高速客运专线、高安和樟树铁路专用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项目顺利推进。三是引进了一批新项目。今年一季度,全市新批外资项目9个,合同外资6926万美元,实际进资5257万美元,同比增长16.9%;利用省外资金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0个,实际进资33.99亿元,同比增长4.26%,其中超亿元项目5个,在谈和新签约内资超1亿元、外资超1000万美元的重大项目58个。丰城市大力实施总部经济和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战略,预计各增收1亿元。

(三)全年收入预测

由于政策效应的滞后性,我市经济下行趋势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全市财政收入增长将仍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低位。从当前影响情况看,减收压力非常之大。据各地财政部门对重点行业影响财政收入测算,预计今年全市影响减收因素超过5亿元。从增收因素看,除上所述的高安建陶基地、丰城总部经济与循环经济、奉新纺织项目及一些重点工程项目呈现一些亮点外,其他增收因素并不是很明显。综合各因素来看,预计全年金融危机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也会呈现前重后轻的格局,全年财政收入正常增幅大致在15%左右,略低于往年。

二、对策与建议

宏观经济目前已出现回暖迹象,但全球金融危机何时见底仍是个未知数。为有效应对危机,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大力实施全方位突围战略,即对内保企业,对外广招商,向上争项目。

(一)对内保企业、优环境

保企业就是保发展,保发展就是保财源,保财源就是保民生。面对经济危机,要充分认识到保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采取有效帮扶措施,与企业共度难关。保企业当务之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融资支持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积极协调银企关系,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一是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有效利用原有的财政担保融资平台,为企业融资贷款提供担保。去年,我市各级财政出资9900万元,与省担保公司组建了省市县联保融资平台,各地也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抓紧启动实施担保项目。二是探索建立企业政策性退税周转金。鉴于退税资金具有政策保障性,设立退税周转金一般不会对财政资金安全形成风险。可以参照丰城市和奉新县的做法,对出口创汇企业、再生资源企业、民政福利企业及其他享受政策性退税企业进行临时性资金支持,在企业纳税发生困难时予以帮助,退税资金到位时及时归还。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放贷力度。可参照奉新县、高安市等县市做法,政府出台激励政策,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金融机构放贷帮助企业发展进行奖励,既可有效激发金融部门的积极性,又能为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四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除大力发挥财政资金优势帮助企业融资外,各级政府还要从扩大银行供给量方面作文章,既要着手建立本地的农村商业银行,又要加大外埠银行招商引资力度,争取他们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

财税优惠 出于长远,可以考虑对国家鼓励发展、成长性好、财税贡献大的行业和企业实行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扶助发展。

减轻负担 进一步规范对各种收费、检查的管理,为企业创造透明、稳定和低成本的经营环境。最大限度为企业减负,继续清理和取消不符合改革发展、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各种收费、检查项目,做到该缓的缓、该减的减、该让的让,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完善配套 要抓住当前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相对较低的有利时机,加大投入,大力加快工业园企业用地、道路、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对外广招商、调结构

积极承接沿海梯度转移产业 不少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生产压力加大,出现由第二产业为主向发展第三产业为主的变化,二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寻找机会的苗头。在东部地区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对我市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今年我市在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已引进5千万的项目39个,引进市外资金29亿元。今后,仍要按照产业化招商的思维,对那些有实力、有投资意向、项目符合产业发展方面的客商,紧盯不放,认真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创造条件上项目。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 撤地设市尤其是近几年来,一系列的城市创建活动、“三大战役”、五年人口倍增计划、“13579”绿色工程等实施,宜春中心城区框架逐渐拉大,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人气、商气日渐旺盛,为我市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空间和环境基础。截止20__年底,全市服务业法人单位有1700多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实现税收近2亿元。与周边地区相比,中心城区差距仍明显,还没有形成亮点和增长极,缺少龙头企业、大型物流企业和现代商务中心,特别是缺少能吸引周边城市游客来宜享受、娱乐、休闲、健身等高端消费服务场所,集聚和辐射功能不强,甚至出现在宜春生活、到外市消费的现象。当前,我市正在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服务产业发展,正是应时之举,各部门要站在面向赣西、辐射“长株潭”城市群的高度,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拿出过硬举措,加快推进服务产业的发展,力争在短期内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向上争政策,跑项目

把争项目作为拓宽财政收入渠道重要手段来抓 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发展的举措,进一步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大了政府投入,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各地、各部门要千方百计,抢抓机遇,多向上跑项目、争资金,同时注重为我市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争取政策扶助,如贷款贴息、技改资金、补助资金的支持,扶持企业发展壮大,迅速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企业,推动全市经济赶超发展。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 今年,我市总体工作思路中提到“一主攻”,即:主攻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固定资产较快增长。各地要抓住原材料价格下跌的机会,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对那些已开工在建的国家投资的重大项目和列入省计划的重点工程,要抓住时机,加力加速,赶抢进度,确保工程早日竣工验收、早日投入使用。近期,省财政将转贷我市2亿元地方政府债券,主要用于中央投资地方配套的公益性建设项目等,各地财政部门要做好建设项目的沟通衔接工作,促进项目尽快开工,力争高质量、高效率完成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债券资金的使用效益。

财政调查报告前言(11篇)

推进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阳光财政,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报告如下。一、全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财政信息

  • 财政调查报告前言(11篇)
  • 财政调查报告前言(11篇)83人关注

    推进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阳光财政,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更多]

  • 乡镇财政调查报告3篇
  • 乡镇财政调查报告3篇80人关注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的一项重要决策,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023年以来按照省、市农村税费改 ...[更多]

相关专题

调查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