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1篇 大学消费需求的调查报告
摘要:大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你可以选择在操场上挥汗如雨,可以选择在图书馆徜徉书海,也可以选择就宅在寝室自得其乐。而看电影,往往能成为大学生活的调节剂,因为在你累了、倦了、或者闲了的时候,一部精彩的电影可以为生活带来一抹亮色。可以说,电影消费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娱乐休闲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甚至相当重要的一个角色。于是我们小组就大学生对电影消费的需求这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随机取样进行调查问卷,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期比较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对于电影消费的需求情况和选择导向。
关键词:大学生电影消费;消费者心理;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动机
一、问题的提出,现状与特点
电影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又是多样化的,为了更深的理解当前大学生对电影消费的需求,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见五)。
先对我们的调查结果进行一个概述型的介绍。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观影的频率大致介于一周一次到一月一次之间。而欧美电影,尤其是喜剧片和爱情片,是绝大部分大学生的比较偏好的类型。但是只有三成左右的大学生是以去电影院为看电影的主要方式,网络已经俨然成为了大学生观影的首选。但是票价并不是导致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因为七成以上的大学生都是认为电影的票价还是比较适中可以接受的(学生可接受的心里价位为20—50元),而且电影院相对高档的设施和良好的观影氛围也是受到大学生们的肯定的。但是不论大学生是选择去电影院还是在网络上进行观影,90%的同学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放松心情。而当被问及“是否会因为网络观片收费而转向电影院观片”时,持鲜明观点的同学占极少数,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可能不会”这个选项,借此结果,国家版权署可以针对版权征收一定的观影费用(亦即当前实施的“付费观影”政策)而却不会很大的改变电影消费者对网络电影消费的影响。以下,我们将对这次的调查结果从消费者的“行为与需要”这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
二、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分析
(一)观影频率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大学生观看电影的频率还是很高的。大学生是一个普遍闲暇时间较多的群体,在课业负担不重的情况下,大多数大学生会偏好观影的方式来打发时间。此外,当下的大学生普遍用电脑来观影,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大学生的观影频率为何如此之高。
(二)观影类型分析
1.影片内容类型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喜爱观看喜剧片和爱情片。喜剧片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无需解释,由于这一类影片为了娱乐而娱乐以及为了搞笑而搞笑的特殊性,符合广大群众通过观影寻求心情放松和开心一笑的原始归宿。至于爱情片,很显然,和年龄有很大关系。大学生本来就到了谈对象的年龄,这个年龄就应该是异性相互吸引的年龄,谈对象、吃个饭、看个电影也平常得很。
2.影片地区类型分析
在20份调查问卷中,选择欧美电影的占了13份,高居榜首,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大学生的心理上来讲,比较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欧美很多的电影的情节的编排是我们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善于利用网络科技的大学生在首次接触到欧美类型的电影是感到眼前一亮;第二是从客观上来讲,欧美电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像好莱坞这样的电影产业,其发达程度是其他地区电影所无法比拟的,欧美电影的质量,无论是影片的内容、情节、叙述方式还是高科技的运用,都远远胜过其他地区的影片。
(三)观影目的分析
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的都是放松心情,因为作为普通大众,观影的本质目的就是娱乐,就是一种放松,一种调剂,让生活更多姿多彩。
(四)观影方式分析
作为大学生,首选的观影方式当然是网络,因为它便宜、方便。大学生观影,首先考虑的当然是价格问题。对于还没有收入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在扣除生活费及学费之后,不可能有太多闲钱。其次,去影院观影不方便,考虑到交通、时间以及上映影片有限等因素,影院观影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
(五)影院观影因素分析
1.设施
影院的设施毕竟可以实现某些在网络上实现不了的特殊效果,例如3d,ima_等等。所以大学生如果比较偏好运用这类特效的影片,可能会选择去影院观影。
2.氛围
因为去影院观影毕竟有一种“好像真是在看电影的”感觉,因为以前还没有网络的时候都是去影院观影;此外心理上会有一种暗示,去影院观影还是比较“隆重”一点。
3.交通
影院观影首要限制就是地理位置的不便利。如果大学附近没有影院,那么去影院观影就会变成一件高成本的行为,来回的交通费、浪费的时间等都会大大降低去影院观影的兴趣。
4.票价
在20份问卷中,有15份问卷认为目前电影票价适中,可以接受;5份问卷认为票价过高,不能接受,可以表明目前的大学生还是普遍认为票价合适的。
三、消费者需求与动机分析
消费者需要反映了消费者某种心理或生理体验的缺乏状态,并直接表现为消费者对以商品或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对象的要求和欲望。大学生对电影的消费需求很好地体现了消费者需要的几大特征——多样性和差异性、层次性和发展性。前者表现在每个人对电影的类型偏好各不相同,有的喜欢恐怖片,有点喜欢科幻片,可谓青菜萝卜给取所好。后者表现在电影需求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属于享受和发展需要,高于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类需要的满足可以使消费者在生理和心理上获得最大限度的享受。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电影市场的逐渐成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入电影院观影。
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是指推动消费者实现某种实际购买行为的内驱力,是在消费者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引发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购买动机的基本类型是生理性购买动机和心理性购买动机,显然大学生对电影的消费需求属于后者。具体划分包括追求实用、追求新奇、追求美感、追求名望、追求廉价、追求便利、追求安全、追求荣耀、追求兴趣和追求恒常动机。其中大学生观影主要是基于兴趣、美感和好奇,而大多数人选择网上观影是出于廉价、便利和实用的理由。
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对于电影消费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观看电影的产地大多是欧美国家;第二,观看电影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心情;第三,观看电影的主要方式是网络。
关于电影产地。为何我国大学生观看的电影多数是产于欧美国家的。我们讨论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大学生本身的特点。大学生属于青年人,思想较为活跃和开放,喜欢接受新的东西。这是年龄引起的属于青年人的消费心理特征。相对于中年人,大学生是最新鲜的血液,对于欧美国家的文化也更为接受,而不局限于传统文化。
2、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因素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子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现当代,欧美经济是全世界最为发达的地区,经济的发达也带动电影事业的急剧发展。美国好莱坞电影虽然商业,但是却也是大学生电影消费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由于文化的大融合,欧美文化大肆进入中国,当代大学生从小受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对于体现着欧美文化的欧美电影也相当的喜欢。而且欧美国家的电影语言是英语,大学生看英语电影也可以学习英语,提高听力能力,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对于欧美电影的消费。
关于观看电影的目的和方式。放松心情的观影目的是消费者的一种购买动机。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的需要。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想要放松心情。但是动机与消费行为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选择放松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观看电影非常方便,且经济实惠,大学生几乎也都有自己的电脑,所以选择观看电影作为放松心情的方式也情有可原。
第2篇 2023关于大学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特殊群体,其消费情况已经不容忽视,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为了了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找出影响其消费行为的因素,从而引导非理性消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采访的方式,对天津商业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调查。
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60份,有效率为90%。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大一、大二学生消费情况比较相似,大三、大四消费情况有一定的趋同性。
(一)大一、大二消费情况统计结果及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每月生活费用在900元以上的占30%,每月生活费在600-900元的占50%,每月生活费在300-600元的占18%,月生活费在300元以下的占2%.这些学生中生活费主要用于:饮食、购买衣服、手机费、恋爱、购买学习资料。其中这些大学生生活费的主要来源94%靠父母提供,4%靠做兼职,2%靠奖学金,0%靠其他途径取得生活费。
1. 饮食消费
饮食消费是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用的主要支出,其中有定期聚餐的学生占80%。大一、大二学生由于功课比较少,没有考研和就业的压力,因此与同学聚餐,交流感情,成为大学生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被调查的学生中,每次聚餐费用超过90%的学生每次聚餐费用在150元以上。
2. 购买衣服消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对自己着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30%的学生每月用于购买衣服的费用在200元以上,46%的学生用于购买衣服的费用在150-200元,20%在100-150元,4%在50-100元,0%在50元以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追求名牌和档次,希望自己受到更多的关注。女生买衣服的宗旨一般是款式时尚,有个性,有档次,而且买衣服的次数很频繁,大多数衣服只要不喜欢就不会再穿了。男生则不同,大多数学生每月买衣服的次数不多,但费用却很高。在调查中“当您进行某项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60%的学生选择该商品的档次.希望自己在群体里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自己的同学攀比,是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3. 手机费
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每月手机费在50-100元,26%在100元以上,20%在30-50元,13%在30元以下,1%没有手机。其中这些学生的手机费用大部分用于发短信和上网费用。“老师讲课的质量直接决定这个月的流量”,很多学生本末倒置,在上课时间,用手机上网,浏览网页。但这些学生并非查阅与学习有关的资料,而是和好友聊天和看qq空间。大一、大二的学生专业课较少,像形式与政策、马克思课等便成了这些大学生“休闲和娱乐之地”。
4. 恋爱消费
大学生中恋爱消费的比例不断上升,无论社会还是学校,都对大学生恋爱采取认同的态度,部分学生家长甚至鼓励孩子去谈恋爱。在问卷中,“您每月与恋爱相关的支出是多少”,70%的学生每月恋爱支出在200-300元。但这些学生中生活费都是来源于父母。
5. 购买学习资料的费用
调查结果显示,“您每月用于购买学习资料及用品的费用是多少”这一问题中,70%的学生在50元以下,20%的学生在50-100元,6%的学生在100-150元,3%的学生在150-200元,1%的学生在200元以上。大一、大二的学生还没有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对于学习的投资还比较少。
(二)大三、大四消费情况统计结果及分析
与大一、大二有所不同的是,大三、大四学生在学习资料方面的投资要远远高于大一和大二学生。大三、大四的学生多数为自己设定了确定的人生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用于购买学习资料及用品的费用在150-200元,20%的学生在200元以上,10%的学生在150元以下。在饮食消费方面,大三、大四学生比大一、大二学生少,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在校内食堂就餐,聚餐情况较少。此外,大三、大四学生的手机费用也比大一、大二学生少很多,原因在于大部分大三、大四学生有电脑,很少用手机上网,而且上网大多数是查阅与学习相关的资料。
(三)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分析
在大学生消费中,理性消费和非理性消费并存。
1.大部分大一、大二学生存在非理性消费的现象。聚餐、恋爱、追求名牌和时尚是永不过时的话题。作为大学生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交友动机十分强烈,人际关系网更宽,外出、聚会、出游等活动也越来 越多。而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相对足量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并能够为自己所支配,才能得以实现。大学生应搞好人际关系没有错,但把大部分费用用于请客吃饭的做法实在不可取。大学生在恋爱方面的投入也很多,大学生恋爱呈现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他们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希望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但同时大部分大学 生又都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家长;另一方面,在大学里,许多人认为“大学恋爱是一门必修课”,甚至有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去恋爱。但是,大学生们在恋爱过程中的消费通常多是缺乏理智 的、冲动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在恋爱中的消费数额也在逐年增加。每个月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这笔消费在大学生每月消费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虽然大多数的大学生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但在现实中,却经常的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大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追求新异,唯恐落后于时代的潮流,从而引起一大部分非理性的互相攀比消费。大学期间,有着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害怕自己的着装和生活质量被同学嘲笑,所以靠穿名牌、请客吃饭来显示自己的生活档次和追求。这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祟。而攀比心理则是由好胜心引起的,同学穿什么牌子的衣服,自己就一定要买,不管这件衣服有都贵,这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这些学生很自卑,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靠攀比来填补心理的空缺。
2.大三、大四学生中理性消费是主流。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调查显示,70%的学生用于购买学习资料及用品的费用在150-200元,20%的学生在200元以上,10%的学生在150元以下。经过2-3年的大学生活,这些学生已经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把大部分的经历用于加强自身能力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上面。其中,大三、大四学生中考做兼职来满足自己生活的学生要远远多于大一、大二学生。他们把兼职当做锻炼能力和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良好机会。
(四)对大学生消费的意见和建议
1.增强独立意识,克服攀比情绪、攀比心理的形成。首先,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可通过心理咨询、课外沟通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以遏制部分学生的攀比心理和近乎失控的消费 。
2.加强“新消费理念”的引导和教育、在大学校园形成良好“新消费”氛围。
面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消费教育的误区,作为学校,应该主动地加入到倡导、宣传、教育“新消费运动”的队伍中来,重视对学生进行“新消费理念”的培养及教育,加强对大学生“新消费理念”的指导力度。将“新消费教育”作为一项科普知识纳入学校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中,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向大学生倡导“健康、节约、环保、责任”的新型消费理念,倡导合理、适度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以扭转大学生消费中错误的价值观和消费方式,使他们作为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能够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责任感,学会科学消费、理性消费。
3.对于社会而言,要积极开拓大学生消费市场,从产品的种类、价格、服务多方面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大学生的需求,同时要规范市场秩序,为大学生确立一个公正的市场环境让其消费 。
三.结论
总之,大学生是国家未来消费方向的引导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应是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消费观念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难题。同样大学生消费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而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大学生市场是一个规模和潜力都很巨大的市场,如何规范并合理的发展 样一个市场也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只有在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大学生消费才会朝健康方向发展。
第3篇 大学消费调查报告范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一份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以供参考!
一.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们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财商”,在当前就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 研究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消费的看法,通过比较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
二. 研究过程:
大学生主要的消费方式:
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体现了人们的消费是否具有计划性。从调查结果看,23%的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比较稳定,属于有计划型。33%的人表示能省就省,属于节省型,43%的人表示随意消费,属于随意型。相当多的同学对自身消费约束能力不强,在消费上呈现出随意性甚至奢侈的倾向。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家独立生活,又是独生子女,消费行为上表现出不成熟性。这主要表现在:盲目性消费、冲动性消费、从众性消费、攀比性消费。一些学生从吃、穿、用到其他各方面都与人比排场、讲阔气,认为在同学、老乡面前缺乏豪举有失体面。这既给家庭加重了经济负担,也影响了顺利完成学业,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误入歧途。
大学生消费支出项目中比重最高的是伙食,高达33.33%,其次是购物方面的支出占20.33%,再次是交通、通讯开支占14.63%,而交际,学习方面、娱乐方面、方面分别以13.01%、8.94%、9.76%紧随,可见,在大学生的消费支出结构中,食物方面的支出占据了绝对地位,大学生的消费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
调查中还发现,电话费、娱乐费用、交际费用和恋爱费用随生活费的变化而变化,而绝大多数大学生每月购买学习用品、书籍等消费支出却不足50元。而且,许多大学生并没有在意自己的消费结构是否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尚没有明确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
大学里现在流行五大件的说法。这五大件就是手机、电脑、数码相机、mp3、录音笔。
手机,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校学生“五大件”中最为普及的一件。随着高校学生中手机用户的急剧增多,校园里的通讯业务市场成了一个巨大“蛋糕”,各大通讯运营商为了切割最大的那份“蛋糕”,不仅把营业厅搬进了高校,还纷纷推出了针对高校学生的校园优惠套餐。 学生应该锻炼自己的理财能力,不光是电话费也好,或者其他生活费用也好,都要注意支出必须跟自己的支付能力成正比。 在现代社会,打电话、上网都是大学生必要的、正常的生活方式,但是必须注意节约,不要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另外,要多花些精力在学习上,上课时间发短信是不对的。很多学生刚离开家庭进入社会,对家庭的依赖性比较重,在自我克制的能力方面比较差,因此学校也应在这方面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
目前大学生在校大多都属于享乐主义,经历过高考那紧张的生活之后,到了大学就一下就轻松起来。突然间离开了父母,再也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絮叨。这样的生活对于刚从高中走不来的学生是非常不适应,以至于如此轻松的生活导致很多学生找不到了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大学生没有了学习负担,自由自在的生活终于到来,这样的生活是很多学生在高中时就梦寐以求的。这样,娱乐便了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极差,大学生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生和娱乐的时间,使大学生们无限制的放纵自己,从此远离了学习。
在此提醒大学生们,考上大学并不是学习的终点,我们要继续前进,学习更多知识,为以后真正步入社会做打算,也希望家长和老师们能在学生初等教育阶段多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这样大学生就会在大学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交际消费的支出大多涉及同学朋友聚会。交际活动可以增进感情,可以交流沟通,可以认识新朋友扩大交际圈,给自己多条出路。
一方面,交际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必要性,学生可以适当参加与朋友沟通感情;而另一方面,交际消费多了,家庭的开销增大了,对学习也会有影响,社交太频繁,人会比较浮躁,学习上的认真刻苦劲儿也会削弱。部分清醒的学生真正认识了这种所谓人脉费用危害。求人不如求己,与其花金钱、时间去搞人脉交际,还不如努力学习,学业有成,打造一番事业,不比把理想寄托在他人身上更有把握 。
大学生毕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对于“面子”和“应酬”上的开销应该适当节制。同学们完全可以在学习之余靠自己的能力赚取生活费,而对于父母给的生活费应学会算着花,而不是大肆挥霍。
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1.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40.3%,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16.2%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14.2%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23.2%,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12.5%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感想与体会:
大学生要控制欲望,不要盲目炫耀,更不能攀比;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购物时不要急于出手,多参考别人的意见。另外要学会理财,制定每月的开销计划,进行消费记帐也是大有帮助的。理财其实也是一种管理能力,如何去管理自己的财富,进而提高财富效能,如何去规划、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
我们关注消费和理财,希望可以探讨到我们大学生自身的一些消费特点,以使我们今后可以更理性的消费,更明白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