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1篇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导语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只有好学者,才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才学,只有真正勤奋的人才能克服困难,持之以恒,不断开拓知识的领域,武装自己的头脑,成为自己的主宰,让我们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成就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青春写满无悔!搜集的《九年级历史下学期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苏联的成立
一、苏联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最早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困境时苏联经济却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纷纷建立;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作用:①政治上,党政不分,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②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总而言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第2篇 18年九年级历史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导语学习就像一个无望无际的海洋,那样宽广,那样伟大,我们就像一艘小船,在这迷茫的大海中,寻找着彼岸。本篇文章是为您整理的18年九年级历史下学期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借鉴。
《梦想成真的时代》知识点总结
一、日益发达的电脑
是本课的重要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现代计算机的诞生过程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从而理解人类开始向信息化时代迈进。
教师活动:讲述现代计算机的诞生过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变化和效益。展示学生课件,启发学生谈谈自己对电脑的所见、所闻、所用、所感。讲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启发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讨论,理解科技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产生:能否制造出具有和人一样功能并替代人工作的“人”呢?顺势导入下一子目:奇妙的克隆世界。
学生活动:了解现代计算机的诞生的过程后,让一位同学作代表向其他同学展示课件,公布调查问卷的结果,针对“假如没有电脑”或者“我与电脑”等问题分组讨论,各抒己见,体验在当今社会人对电脑的依赖程度和电脑对生活的影响,从而明白电脑及网络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生命工业”的兴起
是本课的重要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克隆技术的含义,从而明白21世纪将是“生物时代”。
教师活动:用神话故事“孙悟空七十二变”的例子导入,吸引学生初步想像何谓“克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了解克隆技术的真正含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可以适当地讲解世界各国对待克隆技术的态度,引导学生思索。然后提出:在一些人类所不能及的情况下,例如外太空和星际探索,人类又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呢?顺势导入下一子目:神秘的太空世界。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克隆”的概念,联想身边熟悉的例子,结合自己的课内外知识,互相讨论争辩,各抒己见,学会表达,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天机无限
是本课的阅读材料,但是对学生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有益处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的威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活动: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进入幻想空间:古人想飞天遁地,如今有了飞机和地铁;古人遥望星空,向往神秘的天庭,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孔明灯的祈福,如今有了载人飞船,终如愿以偿。投影有关航天技术发展的图片,联系之前学生到“广州航天奇观”主题公园参观的经历,述说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事迹,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尽情抒发感受,去探索太空的奥秘。在这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拟火箭,理解科技的魅力,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的热情。顺势导入下一子目:自由空间“mydream”(“我的梦想”)。
学生活动:观看生动有趣的图片,联系自己的经历,抒发自己对太空的幻想。接着,全班同学分成五组,组内合作共同制造模拟火箭,谈科学技术的神秘与探索的艰辛、并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思考:“如果要想梦想成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子目。
四、自由空间“mydream”
是本课的知识拓展部分,主要的教学思路是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相信他们会有很棒的表现。在这种自由空间里,学生们“人人齐参与,角色自由定”。
教师活动:充当一名听众,让学生处于自由发言的空间,引导学生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最后,给学生们留份作业:结合今天的学习,用电脑技术制作“我的梦想”作品,形式不一,可以是电脑小报、电脑图画、powerpoint课件、flas_画等。下一堂课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学生活动:学习完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想法,不管成熟与否,充分发言,表达自己的梦想。课后,以不同的作业方式理解表述自己的梦想!
《告别雅尔塔》知识点总结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戈尔巴乔夫改革
提问:简述二战以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学生回顾知识,说出战后赫鲁晓夫为了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开始对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标志着战后苏联改革的开始。
教师:赫鲁晓夫的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但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继续进行改革。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97页小字部分,归纳总结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生:在政治方面,他采取“稳定政局”的方针,并趋于基本恢复赫鲁晓夫改组以前那种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并部分恢复了斯大林的名誉,外交上奉行霸权主义,推行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如侵犯我国珍宝岛等。
在经济上,新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特别是在初期,农业发展很快。但是,农业落后问题没能根本解决。苏联的农业底子薄,自然条件较差;改革步子不大,国家统得仍然过多,吃“吃大锅饭”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军事上,他主张以核武器为基本力量,各军种联合发展,一方面常规力量再次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消除苏联在核力量方面所处的劣势。这就促使重工业片面发展,压抑了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新兴工业的崛起,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经济基础日趋衰弱,难以支撑沉重的军事负担,使得综合国力逐渐衰退,社会矛盾不断积聚。
教师总结: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综合国力逐渐衰退,亟待进行再次改革。
2、改革的内容
教师: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时,苏联在经济、政治领域问题成堆,可以说他是在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时刻上台执政的,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呢?
学生:(1)经济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新一代的党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指出苏共当前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并要求在15年使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在政治上也提出了“进一步_化”并“扩大公开性”。在对外政策方面,提出要广泛进行国际合作,“来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国际安全体系”,并“解决全人类和全球的问题”。由于“加速战略”仓促上马,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以致各项改革效果不佳。1986—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仅为2.8%。
(2)政治改革。由于经济改革失利,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改革,政治思想向_社会主义倾斜。1988年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人道的、_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并把“社会主义多元论”“_化”和“公开性”作为“三_性倡议”。会议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决定把一切权利归还苏维埃,并成立有全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国家权力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再由它选举组成苏维埃作为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会上形成了三大派,即叶利钦为代表的“_激进派”,以利加乔夫为代表坚持党领导的“传统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新思维“主流派”。
教师:那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苏联人民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学生发言:随着政治体制“根本改革”,政局失控状况日益严重,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罢工浪潮不断,经济和刑事犯罪率猛增,_派纷纷成立。苏_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_趋势日益严重,一些加盟共和国开始_。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
2、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以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3、后果:使德国野心进一步膨胀,不但吞并苏台德,不久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又把矛头指向波兰。
4、评价:这是英、法等资本主义大国企图(1)牺牲小国利益,换来欧洲的和平,(2)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以达到“祸水东引”目的的一次大阴谋,史称“慕尼黑阴谋。”这是法国、英国纵容德国侵略到高峰的表现(绥靖政策)。它助长了德国的侵略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5、启示:对侵略要进行有效抵制或不要让侵略者得寸进尺或不能助长侵略者.(弱国无外交)
6、二战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7、扩大:①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标志着“二战”扩大。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②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标志着“二战”扩大到规模。
3、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它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
中途岛战役(太平战场的转折美对日);
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美英对德)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这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每一[签字国]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联合国家宣言》)
2、雅尔塔会议:1945年初,苏、美、英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达成重大协议:
a、三国将派军队分区占领战败的德国;
b、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
c、成立联合国。(这次会议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最有影响)(1945年成立,总部在美国纽约,中、苏、美、英、法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是联合国51个创始会员国之一)
3、了解:“二战”中的四次重大会议及主要内容:
①1943年11月美、苏、英三国伊朗首都举行的德黑兰会议――准备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②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在埃及举行开罗会议,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这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提供了依据,而且也在国际上肯定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③1945年初,美苏英三国在苏联举行的雅尔塔会议——成立联合国;
④1945年七、八月,苏、美、英三国在柏林召开波茨坦会议,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4、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德军_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它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5、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以美、英军队为主的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第一个战场是苏德战场)。
6、柏林战役:1945年,苏联攻克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_。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二战在欧洲战争结束。
7、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对日本猛攻;美军在广岛、长崎投_;苏联也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雅尔塔会议规定)。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在日本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二战结束。
8、二战的根源: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9、二战的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第3篇 高三物理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导语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面对重要的人生选择,是否考虑清楚了?这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困难的选择。如何度过这重要又紧张的一年,我们可以从提高学习效率来着手!高三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物理下学期知识点总结》,希望你努力学习,圆金色六月梦!
1.高三物理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1)极性分子之间
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的重心不重合,分子的一端带正电荷,另一端带负电荷。当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使分子在空间定向排列,相互吸引而更加接近,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排斥力同吸引力达到相对平衡。极性分子之间按异极相邻的状态取向。
(2)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
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是重合的,当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极性分子电场的影响,使非极性分子的电子云发生“变形”,从而使原来的非极性分子产生极性。这样,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也就产生了相互作用力。极性分子对非极性分子有诱导作用。
(3)非极性分子之间
非极性分子间不可能产生上述两种作用力,那又是怎样产生作用力的呢?
我们说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重合是从整体上讲的。但由于核外电子是绕核高速运动的,原子核也在不断振动之中,原子核外的电子对原子核的相对位置会经常出现瞬间的不对称,正负电荷重心经常出现瞬间的不重合,也就是说非极性分子经常产生瞬时极性,从而使非极性分子间也产生了相互吸引力。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什么分子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即范德华力。范德华力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电性吸引力。
2.高三物理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
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5.运动图像
(1)位移图像(s—t图像):
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
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
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
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3.高三物理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1.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2.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3.电流有分支的是并联,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的是串联。
4.在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5.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6.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电压表在不超出其测量范围的情况下可以。
7.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8.安全电压应低于24v。
9.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11.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12.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3.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4.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15.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16.'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4.高三物理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
①直接接触;
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高中英语,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_.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5.高三物理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1.动量和冲量
(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即p=mv.是矢量,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两个动量相同必须是大小相等,方向一致.
(2)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即i=ft.冲量也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
2.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表达式:ft=p′-p或ft=mv′-mv
(1)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运用它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冲量、动量及动量变化量的方向.
(2)公式中的f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
(3)动量定理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系统.对物体系统,只需分析系统受的外力,不必考虑系统内力.系统内力的作用不改变整个系统的总动量.
(4)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定的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力.对于变力,动量定理中的力f应当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3.动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1)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①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②系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系统外力比内力小得多,如碰撞问题中的摩擦力,爆炸过程中的重力等外力比起相互作用的内力来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计.
③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在某个方向上的分量为零,则在该方向上系统的总动量的分量保持不变.
(2)动量守恒的速度具有“四性”:
①矢量性;
②瞬时性;
③相对性;
④普适性.
【第4篇 高二化学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导语高二本身的知识体系而言,它主要是对高一知识的深入和新知识模块的补充。以数学为例,除去不同学校教学进度的不同,我们会在高二接触到更为深入的函数,也将开始学习从未接触过的复数、圆锥曲线等题型。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化学下学期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高二化学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铁
1、单质铁的物理性质:铁片是银白色的,铁粉呈黑色,纯铁不易生锈,但生铁(含碳杂质的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原因:形成了铁碳原电池。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
2、单质铁的化学性质:
①铁与氧气反应:3fe+2o2===fe3o4(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②与非氧化性酸反应:fe+2hcl=fecl2+h2↑(fe+2h+=fe2++h2↑)
常温下铝、铁遇浓硫酸或浓__钝化。加热能反应但无氢气放出。
③与盐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fe+cu2+=fe2++cu)
④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fe3o4+4h2
2.高二化学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
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
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标注了.
3.高二化学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1、合成氨反应的限度
合成氨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同时也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熵减反应,故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将有利于化学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
2、合成氨反应的速率
(1)高压既有利于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又使反应速率加快,但高压对设备的要求也高,故压强不能特别大。
(2)反应过程中将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能保持较高的反应速率。
(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进行得越快,但温度过高,平衡向氨分解的方向移动,不利于氨的合成。
(4)加入催化剂能大幅度加快反应速率。
3、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在合成氨生产中,达到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所需要的条件有时是矛盾的,故应该寻找以较高反应速率并获得适当平衡转化率的反应条件:一般用铁做催化剂,控制反应温度在700k左右,压强范围大致在1×107pa~1×108pa之间,并采用n2与h2分压为1∶2、8的投料比。
4.高二化学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催化剂大多能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催化剂能通过参加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有效提高反应速率。
(2)催化剂的特点: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
5.高二化学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1、中和热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盖斯定律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5、燃烧热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