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2023年高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第2篇关于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工作总结 第3篇高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第4篇青年教师教育培训总结报告 第5篇农业局团委“一学一做”青年教育实践活动总结 第6篇2023青年品德教育月度工作总结 第7篇青年品德教育工作月度总结 第8篇关于青年品德教育的月度工作总结 第9篇关于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总结 第10篇2023年青年品德教育月度工作总结范文 第11篇关于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工作总结范文 第12篇xxxx年青年品德教育月度工作总结范文 第13篇青年品德教育工作月度总结范文 第14篇现代青年品德教育工作总结范文 第15篇团支部青年爱国教育活动总结 第16篇青年品德教育月度工作总结范本
【第1篇 2023年高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时光给我们的感觉永远是,不注意不知道,回头吓一跳,多少当时风云事,今朝概叹空回首。还是痞子蔡形容得妙,光阴就像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啊。
似乎才刚刚开始新教师充实地岗前培训,似乎还在努力地思考新学期第一节课怎么上,蓦然回首,却已是一学期即将结束之时。
作为对自己的要求,我一直使自己处于一种充电状态,持续地保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欲望。通过不断地自学、与人交流和实践,初步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各层面的看法和感悟,只是尚缺乏真正的实践和历练,很多看法和感悟都还只是停留于纸上谈兵,也不够全面不成系统。因此,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实战中,我感受颇多,尤其在把一些理论或想法付诸于实践方面,既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也走了一些弯路,并有半途而宣告失败的尝试。
本学期我负责高一(___)、(___)班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回顾一学期来的点滴工作,下面我就自己的部分想法和感悟与大家作一简单交流,也权当是工作总结吧。
一、让学生爱上你
语文教学往往可以由情导识,但数学则行不通,学生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思维却对数学感兴趣那是难以想象的。事实上,这是学生普遍觉得数学难学和不喜欢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一些学生没有真正接触学习数学,只是听别人说抽象难学就听而怯步,完全没有尝试的欲望。
于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便成为摆在数学老师们面前的一道不可逾越的沟壑。纵观眼下,大家普遍认同并在实践着的做法便是通过介绍数学的广泛应用性、数学的各种“美”、数学的有趣、数学可以锻炼思维等等方面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只是,从结果上来看,效果甚微。这是可以理解的,数学的魅力不是听人介绍就能体会得到的,而只有真正投入其中,去接触去学习,有了理解有了感悟,然后方能逐渐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魅力,并因此慢慢喜欢上数学。由此观之,数学是一门“由知至情”的学科。
问题的存在,就必然引导人去思考去解决。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开始慢慢意识到,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必须做到两点:其一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其二是让学生爱上你。当然具体细分还可以分为好多方面,但基本可以归为这两方面,作为新老师,我一直在教学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下苦功夫,但不管怎样,必须承认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提高,那么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第二点,而这也正是为大多数老师所熟知却没有或疏于实践的,其实数学老师是最应该做到这点的。前面已经阐述了,数学是“由知至情”的,那么参考语文的教学,让学生爱上你正可以起到“情”的作用,所谓爱屋及乌,学生会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你这个学科,那么就自然会尝试去接触去学习数学,有了一定理解和感悟,就逐渐能克服困难解决一些问题,然后有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这又促使他们不断寻求更大的成就感,这便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体验感受到数学的功用、奇妙和魅力,而后逐渐喜欢上数学,等到学生喜欢上数学,那么作为数学老师就基本大功告成而可以退居幕后了。由此,你便大致可以看到让学生爱上你的巨大作用了,这实在比你每天扯大嗓子大喊数学是多么多么的重要要来得实际有效。
至于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你,那就不是在这里要阐述的问题了,本学期来,相比教学成绩,我更大的成就感便是让好多原来基本从不接触数学从不听数学课的学生转变看法,开始学习数学并取得了一定进步。很多原来不喜欢数学的学生现在敢于甚至是乐于来问问题,听课也很认真,政治老师甚至跟我提到,有个从来不听课的学生居然在她的自习课上很认真地做数学题等等,而这些,更使我坚决认定让学生爱上你的重要性。
二、高效听课、精心备课、激情授课、及时反思
立足专业教学和研究,志成名师。一学期来,我坚持高效听课、精心备课、激情授课、及时反思。
我听课不多,但每次听课我必然全心投入,听知识、听方法、听技巧、听幽默、听智慧,而我的优点更是能把听到的觉得好的东西即学即用,变为己有,提升自己。我一直认为除了听数学课外,不妨多听听文科的课,尤其是语文课,吸收不同风格的精华,感受“由情而知”的过程,事实上,学科之间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只是可能存在些许差别,实践告诉我,那是有效的,数学课堂上恰到好处的“引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2篇 关于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工作总结
关于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总结 青年品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几十年来,青年品德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同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工作也要不断进行改革。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至今我们所延用的青年品德教育的方法大部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其中还有某些极左思潮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坚持改革开放改革青年教育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生产、经营方式。所有制方式和社会生活万式发生的变化:相应的,青年社会活动空间也空前广泛: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青年的品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将触角伸向青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充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关注青年社会热点 青年的社会地位是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传统社会中。青年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其社会意识与行为受到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严格制约,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中老年人的社会经验、生产技能和经济地位所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足以使青年一代折服和效仿。然而在当今的以科技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中,谁更多地占有最新的科学技术、最新的信息,谁就可以占有生产和生活的优势。而这需要的旧的知识经验的成份则越来越少,在许多领域中,中老年人开始失去优势,而逐渐形成了以青年为主导的价值观取向、达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青年的价值观取向不象传统价值观那样稳定深厚得几十、几百年相持不变,它常是以风潮方式发展和传播的。 青年社会热点风潮的形成和发展就象台风:从某地(或某事)中传来一个新奇热点,迅速在青年中传播,逐渐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物质外壳的“风眼”,众多青年纷纷去热衷地传播,效仿,形成一股股暴风雨般的群体价值观涌动,不管当时,当地是什么“风向”,部会受到它的冲击,甚至使整个社会都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并亦步亦趋。研究发现,在各个风潮中,都毫无例外地利用了信息传播和市场经济,商业行为作为推波助澜的工具比如近十年来出现的通俗音乐热、文凭热、出国热、电脑热、交友热、时装热、美容美发热等,这些‘热’都曾使成千上万的青年带着狂热,带着心理渴求,去追逐和体验,如醉如痴地去效仿和参与,在这其中,青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价值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群体观的影响,产生对国家、人民、劳动、科学以及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应该说,这些社会风潮对青年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其对青年的影响又是无组织和无序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它有可能使广大青年形成新型的、积极向上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也可能使一部分青年受到不良影响而形成消极、颓废的品德意识和行为,这些情况,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不多见的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种种社会风潮,我们的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常感到始料不及和束手无策,以至使这种无序状态任其自然地发生、发展,使广大青年在其中自发地去闯荡,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教育,这对青年品德形成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故有观念,从以往品德教育的封闭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青年,走入每个领域中去,消除教育盲区,抓住热点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传媒。灵活机动,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展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使青年的每个社会热点都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道德主旋律。 二、科学地美化生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青年更甚。但在计划经济中,众多工农青年处在集体劳动和集体活动中,青年追求共同的美。青年美育的内容主要是欣赏艺术。至于个性美,基本上谈不到。而今,求知、求富、求美是青年社会生活的主流。青年美育的内容要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之中,并表现一个人的文明和德行修养程度,成为品德、情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前的问题是,不少青年出于好奇,追求新颖、出众,而以奇为美,以怪为美。这就脱离了美的科学性,也就脱离了生活应有的严肃性。也有的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而玩物丧志,甚至走上邪路。 在青年品德教育中,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我们不仅要使青年知道真和善。也要引导青年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印证和落实真和善,要帮助青年美化生活,科学地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完善服饰、家居、环境、社交礼仪的美化;要指导青年的美容、健身及性的文明,全面提高青年的生活情趣。这些都应是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提高青年民主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 品德教育与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领域无论作为意识形态,还是作为行为形态都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意识形态,它们都是由两个方面获得的:一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和模仿产生,再由社会舆论的肯定与否定强化固定下来的;二是由社会特定环境施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影响,使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相应认识、情感、信念、动机、意识等,并成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作为行为形态,都是在某些意识形态驱使下的个体活动,这些活动通过自己或他人根据社会行为准则作出判断和评价,反馈到意识形态,在原有的认识、情感、动机等的支配下逐渐形成自觉性,习惯性行为,从实际来说,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是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的,也是心理健康的;自觉遵循民主与法制,也是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则是培养优良品德的基本条件。这三者应是新时期青年素质标准的下可分割的内在条件。 以往的品德教育,大多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道德准则上,与其他领域截然分开,当今社会首先是法制社会。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首先建立在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基础上,这其实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工程,应养成青年自觉的行为习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民主生活和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发扬民主,遵纪守法意识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从广泛意义讲,帮助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也就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增进青年心理健康是在青年良好的互动关系中,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及其他技巧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来实现的。它主要通过提高认识,理顺情绪,消除不良症状,矫正不良行为,学习新的适应模式来达到心理成熟。品德教育则是以社会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来提高人的认识和行为水平。但这二者之间又有许多联系。比如,品德教育必须运用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否则,品德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入脑入心;其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仍建立在一定品德标准要求之上,而且有正常的认识、情感和人际关系;其三,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产生的外部因素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近的。因此,增进心理健康应是青年品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近年来,严重存在的升学就业压力,会使青年产生失望、失落、失衡、忧虑。焦躁等消极和对抗情绪,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和行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贫富差距也同样会产生以上不良心理和行为,在过去时期内。我们只关心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而不关心心理问题,或者把某些心理问题也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片面的。目前,不少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都设立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机构,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青年品德教育必须关心青年的心理健康,才能取得完整的效果。 四、道德准则的延伸与发展 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是这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前个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后个因素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计划经济年代:整个社会都高度组织化、统一化、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也相对一致化,从而形成单一的价值观模式,凡是有悖于这个准则的,则冠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个人主义,进行批判斗争,这种教育模式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统一意志和行动,战胜国内外敌人。渡过经济困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就曾培养了几代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这种高度统一化的品德教育的格局,就因期固有的缺陷而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实行,出现了众多个体农、工、商、服务生产经营者和多种所有制形式,打破了维系几十年的单位或集体,所有制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诸如雇佣、协作、合同等新型关系;人们没有了,“铁饭碗”的依赖,又增加了竞争带来的不安全感:还有社会不正之风,贫富差异、失业、下岗等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阶级弟兄”和“无产阶级感情”,而增添了许多赤裸裸的利益冲突;一些不法行为带来的巨额回报或精神满足也腐蚀着一些人的灵魂……这些现象都使得原有的道德准则由以往的单一成份形成多成份、大包容格局。双职,除了以往一直推崇和倡导的舍己利人外,还应有利人不舍己、利人亦利己、利己不损人等各种道德准则同时并存这就带来两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道德还坚持否?青年品德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其基本内涵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我们必须坚持培养一批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先进分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和榜样,以带动广大青年,实现“四有”目标对大多数青年来说,一方面鼓励他们学先进、当模范,一方面要尽量增大自己的包容性,将品德教育由“一大二公”的“正统殿堂”扩展到个体农、工、商和社会游民中去,向厂大青年倡导友好、公平、勤劳致富、积德行好,与人为善,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行为。对另一些青年,则要求他们不要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法在方法上要做到:一、坚持说服教育原则,在充分教育、引导基础上尊重个人对行为准则的选择,“决不能采取疏远,孤立方法,更不能批判、斗争、以尽可能多地团结各层次青年”,二、变组织行为为社会行为,打破以往由学校、工厂,机关单位发放小册子,坐下来学习讨论的老框框,广泛深入到村民小组,居委会、城镇社区、工商业管理区等,把教育同经济手段。责任承包制、合同制等结合起来:把道德标准具体化,量化显示,用责任达标和合同形式来保证:三,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刊等传媒工具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褒贬,评判作用,宣传正气,鼓励先进,批评不良,使每个青年都置于良好的品德氛围之中。 应该说,形势的发展给青年的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更加广阔的领域。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就一定能创造出新时期青年品德教育的新局面。
关于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总结
【第3篇 高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时光给我们的感觉永远是,不注意不知道,回头吓一跳,多少当时风云事,今朝概叹空回首。还是痞子蔡形容得妙,光阴就像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啊。
似乎才刚刚开始新教师充实地岗前培训,似乎还在努力地思考新学期第一节课怎么上,蓦然回首,却已是一学期即将结束之时。
作为对自己的要求,我一直使自己处于一种充电状态,持续地保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欲望。通过不断地自学、与人交流和实践,初步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各层面的看法和感悟,只是尚缺乏真正的实践和历练,很多看法和感悟都还只是停留于纸上谈兵,也不够全面不成系统。因此,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实战中,我感受颇多,尤其在把一些理论或想法付诸于实践方面,既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也走了一些弯路,并有半途而宣告失败的尝试。
本学期我负责高一(___)、(___)班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回顾一学期来的点滴工作,下面我就自己的部分想法和感悟与大家作一简单交流,也权当是
【第4篇 青年教师教育培训总结报告
2023年伊始,__中学全面启动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并针对青年教师课堂基本功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开展教育培训,力促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分茬开展“课堂比武”。为提高青年教师课堂基本功,学校分年龄段和能力层次开展赛教活动。在第一阶段比赛中,采用了“师傅带徒弟”的接力赛形式开展,即由徒弟先备课上课,师傅听课评课,反复“打磨”后呈现给评委,评委按照参赛选手的课堂设计,教学语言、熟练教材以及驾驭能力,面对面和参赛者研讨交流,肯定长处,指出不足,促进青年教师尽快站稳讲台。
分组开展技能培训。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很多老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对此,学校分科目类别组织开展培训,着力提高青年教师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能力,提升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应用水平,使青年教师更好的利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促进了新课程改革。
分类建设教学资源库。针对青年教师教学素材缺乏,资源整合能力薄弱的实际,学校把建设资源库作为促进教学的“加油站”,先后与各大知名网站合作,共享资源,接收下载有益教学资源,让青年教师分类型、分学科、分年级整合使用,增加了教学素材,充实拓宽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教学与时代同步。
认真落实“五个一”工程。为促使青年教师尽快站稳讲台,学校要求青年教师从“五个一”做起,即每周至少摘抄一则教育教学新信息,每周至少听一节课,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每单元写教学后记,每学年度写有深度的教研论文,由相关处室做好日常检查指导,经过常抓不懈,不少青年教师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教学新秀。
【第5篇 农业局团委“一学一做”青年教育实践活动总结
为深入学____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全县农业系统广大团员青年的先进性和光荣感,引导广大青年干部以良好风貌和积极作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按照《共青团__县委“学习总书记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5月以来,__县农业局团委认真组织开展了“一学一做”青年教育实践系列活动。现就活动开展情况作如下总结:
坚持“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发出广泛倡议。为扎实开展“一学一做”教育实践,__县农业局团委倡议全县农业系统团员青年要争做“四个模范”,即政治坚强、思想上进的模范,善于学习、努力工作的模范,遵纪守法、向上向善的模范,实践成才、奉献社会的模范。全县农业系统团员青年一致表示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全县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留下自己最壮丽的一抹青春色彩。
坚持“初心不变·紧跟党走”,重温入团誓词。今年是是建团95周年,为进一步增强共青团员的荣誉感和先进性,__县农业局团委组织团员青年诵读团章、唱响团歌,在团旗下重温入团誓词,誓词铮铮——尽是满满的责任与使命——青春不息,奋斗不止。团员青年们都表示,要争做誓词的践行者,不忘学习,努力工作,坚定永远跟党走的政治信仰和投身农业的人生选择。
坚持“铭记历史·继承遗志”,进行革命教育。在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团员青年们缅怀了革命先烈,回顾了先烈们图为团员青年在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接受革命教育追求真理的远大志向和爱国报国的革命热情。通过革命教育,使广大团员青年进一步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一致表示要把思想和干劲聚焦到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等重大任务上来。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__青年的历史重任,为建设经济繁荣、城乡美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魅力__贡献青春和才智。
坚持“学到深处·做到实处”,上好主题团课。在贯彻落实“一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中,所属团支部充分履行好了教育引导团员青年的职责,重点围绕___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团史、团章、团规等政治理论,为团员青年讲清楚了“一学一做”教育实践的重要意义、团员的权利和义务、怎样做合格团员等关键问题。通过主题团课,更加明确了从严治团新形势、新任务对团员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凝聚了团员青年力量,有力促发了团员青年的模范行动。
【第6篇 2023青年品德教育月度工作总结
青年品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几十年来,青年品德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同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工作也要不断进行改革。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至今我们所延用的青年品德教育的方法大部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其中还有某些极左思潮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坚持改革开放改革青年教育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就是生产、经营方式。所有制方式和社会生活万式发生的变化:相应的,青年社会活动空间也空前广泛: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青年的品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将触角伸向青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充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关注青年社会热点
青年的社会地位是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传统社会中。青年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其社会意识与行为受到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严格制约,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中老年人的社会经验、生产技能和经济地位所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足以使青年一代折服和效仿。然而在当今的以科技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中,谁更多地占有最新的科学技术、最新的信息,谁就可以占有生产和生活的优势。而这需要的旧的知识经验的成份则越来越少,在许多领域中,中老年人开始失去优势,而逐渐形成了以青年为主导的价值观取向、达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青年的价值观取向不象传统价值观那样稳定深厚得几十、几百年相持不变,它常是以风潮方式发展和传播的。
青年社会热点风潮的形成和发展就象台风:从某地(或某事)中传来一个新奇热点,迅速在青年中传播,逐渐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物质外壳的“风眼”,众多青年纷纷去热衷地传播,效仿,形成一股股暴风雨般的群体价值观涌动,不管当时,当地是什么“风向”,部会受到它的冲击,甚至使整个社会都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并亦步亦趋。研究发现,在各个风潮中,都毫无例外地利用了信息传播和市场经济,商业行为作为推波助澜的工具比如近十年来出现的通俗音乐热、文凭热、出国热、电脑热、交友热、时装热、美容美发热等,这些‘热’都曾使成千上万的青年带着狂热,带着心理渴求,去追逐和体验,如醉如痴地去效仿和参与,在这其中,青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价值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群体观的影响,产生对国家、人民、劳动、科学以及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应该说,这些社会风潮对青年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其对青年的影响又是无组织和无序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它有可能使广大青年形成新型的、积极向上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也可能使一部分青年受到不良影响而形成消极、颓废的品德意识和行为,这些情况,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不多见的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种种社会风潮,我们的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常感到始料不及和束手无策,以至使这种无序状态任其自然地发生、发展,使广大青年在其中自发地去闯荡,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教育,这对青年品德形成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故有观念,从以往品德教育的封闭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青年,走入每个领域中去,消除教育盲区,抓住热点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传媒。灵活机动,因势利导,限度地发展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使青年的每个社会热点都限度地符合社会道德主旋律。
二、科学地美化生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青年更甚。但在计划经济中,众多工农青年处在集体劳动和集体活动中,青年追求共同的美。青年美育的内容主要是欣赏艺术。至于个性美,基本上谈不到。而今,求知、求富、求美是青年社会生活的主流。青年美育的内容要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之中,并表现一个人的文明和德行修养程度,成为品德、情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前的问题是,不少青年出于好奇,追求新颖、出众,而以奇为美,以怪为美。这就脱离了美的科学性,也就脱离了生活应有的严肃性。也有的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而玩物丧志,甚至走上邪路。
在青年品德教育中,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我们不仅要使青年知道真和善。也要引导青年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印证和落实真和善,要帮助青年美化生活,科学地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完善服饰、家居、环境、社交礼仪的美化;要指导青年的美容、健身及性的文明,全面提高青年的生活情趣。这些都应是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提高青年民主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
品德教育与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领域无论作为意识形态,还是作为行为形态都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意识形态,它们都是由两个方面获得的:一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和模仿产生,再由社会舆论的肯定与否定强化固定下来的;二是由社会特特定环境施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影响,使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相应认识、情感、信念、动机、意识等,并成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作为行为形态,都是在某些意识形态驱使下的个体活动,这些活动通过自己或他人根据社会行为准则作出判断和评价,反馈到意识形态,在原有的认识、情感、动机等的支配下逐渐形成自觉性,习惯性行为,从实际来说,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是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的,也是心理健康的;自觉遵循民主与法制,也是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则是培养优良品德的基本条件。这三者应是新时期青年素质标准的下可分割的内在条件。
以往的品德教育,大多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道德准则上,与其他领域截然分开,当今社会首先是法制社会。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首先建立在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基础上,这其实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工程,应养成青年自觉的行为习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民主生活和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发扬民主,遵纪守法意识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从广泛意义讲,帮助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也就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增进青年心理健康是在青年良好的互动关系中,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及其他技巧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来实现的。它主要通过提高认识,理顺情绪,消除不良症状,矫正不良行为,学习新的适应模式来达到心理成熟。品德教育则是以社会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来提高人的认识和行为水平。但这二者之间又有许多联系。比如,品德教育必须运用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否则,品德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入脑入心;其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仍建立在一定品德标准要求之上,而且有正常的认识、情感和人际关系;其三,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产生的外部因素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近的。因此,增进心理健康应是青年品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近年来,严重存在的升学就业压力,会使青年产生失望、失落、失衡、忧虑。焦躁等消极和对抗情绪,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和行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贫富差距也同样会产生以上不良心理和行为,在过去时期内。我们只关心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而不关心心理问题,或者把某些心理问题也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片面的。目前,不少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都设立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机构,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青年品德教育必须关心青年的心理健康,才能取得完整的效果。
四、道德准则的延伸与发展
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是这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前个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后个因素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计划经济年代:整个社会都高度组织化、统一化、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也相对一致化,从而形成单一的价值观模式,凡是有悖于这个准则的,则冠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个人主义,进行批判斗争,这种教育模式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统一意志和行动,战胜国内外敌人。渡过经济困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就曾培养了几代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这种高度统一化的品德教育的格局,就因期固有的缺陷而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实行,出现了众多个体农、工、商、服务生产经营者和多种所有制形式,打破了维系几十年的单位或集体,所有制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诸如雇佣、协作、合同等新型关系;人们没有了,“铁饭碗”的依赖,又增加了竞争带来的不安全感:还有社会不正之风,贫富差异、失业、下岗等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阶级弟兄”和“无产阶级感情”,而增添了许多赤__的利益冲突;一些不法行为带来的巨额回报或精神满足也腐蚀着一些人的灵魂……这些现象都使得原有的道德准则由以往的单一成份形成多成份、大包容格局。双职,除了以往一直推崇和倡导的舍己利人外,还应有利人不舍己、利人亦利己、利己不损人等各种道德准则同时并存这就带来两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道德还坚持否?青年品德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其基本内涵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我们必须坚持培养一批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先进分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和榜样,以带动广大青年,实现“四有”目标对大多数青年来说,一方面鼓励他们学先进、当模范,一方面要尽量增大自己的包容性,将品德教育由“一大二公”的“正统殿堂”扩展到个体农、工、商和社会游民中去,向厂大青年倡导友好、公平、勤劳致富、积德行好,与人为善,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行为。对另一些青年,则要求他们不要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法在方法上要做到:一、坚持说服教育原则,在充分教育、引导基础上尊重个人对行为准则的选择,“决不能采取疏远,孤立方法,更不能批判、斗争、以尽可能多地团结各层次青年”,二、变组织行为为社会行为,打破以往由学校、工厂,机关单位发放小册子,坐下来学习讨论的老框框,广泛深入到村民小组,居委会、城镇社区、工商业管理区等,把教育同经济手段。责任承包制、合同制等结合起来:把道德标准具体化,量化显示,用责任达标和合同形式来保证:三,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刊等传媒工具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褒贬,评判作用,宣传正气,鼓励先进,批评不良,使每个青年都置于良好的品德氛围之中。
【第7篇 青年品德教育工作月度总结
青年品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几十年来,青年品德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同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工作也要不断进行改革。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至今我们所延用的青年品德教育的方法大部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其中还有某些极左思潮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坚持改革开放改革青年教育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就是生产、经营方式。所有制方式和社会生活万式发生的变化:相应的,青年社会活动空间也空前广泛: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青年的品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将触角伸向青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充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关注青年社会热点
青年的社会地位是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传统社会中。青年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其社会意识与行为受到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严格制约,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中老年人的社会经验、生产技能和经济地位所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足以使青年一代折服和效仿。然而在当今的以科技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中,谁更多地占有最新的科学技术、最新的信息,谁就可以占有生产和生活的优势。而这需要的旧的知识经验的成份则越来越少,在许多领域中,中老年人开始失去优势,而逐渐形成了以青年为主导的价值观取向、达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青年的价值观取向不象传统价值观那样稳定深厚得几十、几百年相持不变,它常是以风潮方式发展和传播的。
青年社会热点风潮的形成和发展就象台风:从某地(或某事)中传来一个新奇热点,迅速在青年中传播,逐渐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物质外壳的“风眼”,众多青年纷纷去热衷地传播,效仿,形成一股股暴风雨般的群体价值观涌动,不管当时,当地是什么“风向”,部会受到它的冲击,甚至使整个社会都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并亦步亦趋。研究发现,在各个风潮中,都毫无例外地利用了信息传播和市场经济,商业行为作为推波助澜的工具比如近十年来出现的通俗音乐热、文凭热、出国热、电脑热、交友热、时装热、美容美发热等,这些‘热’都曾使成千上万的青年带着狂热,带着心理渴求,去追逐和体验,如醉如痴地去效仿和参与,在这其中,青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价值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群体观的影响,产生对国家、人民、劳动、科学以及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应该说,这些社会风潮对青年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其对青年的影响又是无组织和无序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它有可能使广大青年形成新型的、积极向上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也可能使一部分青年受到不良影响而形成消极、颓废的品德意识和行为,这些情况,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不多见的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种种社会风潮,我们的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常感到始料不及和束手无策,以至使这种无序状态任其自然地发生、发展,使广大青年在其中自发地去闯荡,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教育,这对青年品德形成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故有观念,从以往品德教育的封闭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青年,走入每个领域中去,消除教育盲区,抓住热点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传媒。灵活机动,因势利导,限度地发展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使青年的每个社会热点都限度地符合社会道德主旋律。
二、科学地美化生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青年更甚。但在计划经济中,众多工农青年处在集体劳动和集体活动中,青年追求共同的美。青年美育的内容主要是欣赏艺术。至于个性美,基本上谈不到。而今,求知、求富、求美是青年社会生活的主流。青年美育的内容要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之中,并表现一个人的文明和德行修养程度,成为品德、情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前的问题是,不少青年出于好奇,追求新颖、出众,而以奇为美,以怪为美。这就脱离了美的科学性,也就脱离了生活应有的严肃性。也有的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而玩物丧志,甚至走上邪路。
在青年品德教育中,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我们不仅要使青年知道真和善。也要引导青年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印证和落实真和善,要帮助青年美化生活,科学地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完善服饰、家居、环境、社交礼仪的美化;要指导青年的美容、健身及性的文明,全面提高青年的生活情趣。这些都应是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提高青年民主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
品德教育与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领域无论作为意识形态,还是作为行为形态都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意识形态,它们都是由两个方面获得的:一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和模仿产生,再由社会舆论的肯定与否定强化固定下来的;二是由社会特特定环境施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影响,使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相应认识、情感、信念、动机、意识等,并成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作为行为形态,都是在某些意识形态驱使下的个体活动,这些活动通过自己或他人根据社会行为准则作出判断和评价,反馈到意识形态,在原有的认识、情感、动机等的支配下逐渐形成自觉性,习惯性行为,从实际来说,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是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的,也是心理健康的;自觉遵循民主与法制,也是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则是培养优良品德的基本条件。这三者应是新时期青年素质标准的下可分割的内在条件。
以往的品德教育,大多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道德准则上,与其他领域截然分开,当今社会首先是法制社会。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首先建立在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基础上,这其实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工程,应养成青年自觉的行为习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民主生活和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发扬民主,遵纪守法意识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从广泛意义讲,帮助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也就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增进青年心理健康是在青年良好的互动关系中,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及其他技巧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来实现的。它主要通过提高认识,理顺情绪,消除不良症状,矫正不良行为,学习新的适应模式来达到心理成熟。品德教育则是以社会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来提高人的认识和行为水平。但这二者之间又有许多联系。比如,品德教育必须运用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否则,品德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入脑入心;其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仍建立在一定品德标准要求之上,而且有正常的认识、情感和人际关系;其三,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产生的外部因素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近的。因此,增进心理健康应是青年品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近年来,严重存在的升学就业压力,会使青年产生失望、失落、失衡、忧虑。焦躁等消极和对抗情绪,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和行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贫富差距也同样会产生以上不良心理和行为,在过去时期内。我们只关心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而不关心心理问题,或者把某些心理问题也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片面的。目前,不少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都设立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机构,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青年品德教育必须关心青年的心理健康,才能取得完整的效果。
四、道德准则的延伸与发展
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是这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前个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后个因素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计划经济年代:整个社会都高度组织化、统一化、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也相对一致化,从而形成单一的价值观模式,凡是有悖于这个准则的,则冠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个人主义,进行批判斗争,这种教育模式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统一意志和行动,战胜国内外敌人。渡过经济困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就曾培养了几代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这种高度统一化的品德教育的格局,就因期固有的缺陷而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实行,出现了众多个体农、工、商、服务生产经营者和多种所有制形式,打破了维系几十年的单位或集体,所有制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诸如雇佣、协作、合同等新型关系;人们没有了,“铁饭碗”的依赖,又增加了竞争带来的不安全感:还有社会不正之风,贫富差异、失业、下岗等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阶级弟兄”和“无产阶级感情”,而增添了许多赤__的利益冲突;一些不法行为带来的巨额回报或精神满足也腐蚀着一些人的灵魂……这些现象都使得原有的道德准则由以往的单一成份形成多成份、大包容格局。双职,除了以往一直推崇和倡导的舍己利人外,还应有利人不舍己、利人亦利己、利己不损人等各种道德准则同时并存这就带来两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道德还坚持否?青年品德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其基本内涵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我们必须坚持培养一批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先进分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和榜样,以带动广大青年,实现“四有”目标对大多数青年来说,一方面鼓励他们学先进、当模范,一方面要尽量增大自己的包容性,将品德教育由“一大二公”的“正统殿堂”扩展到个体农、工、商和社会游民中去,向厂大青年倡导友好、公平、勤劳致富、积德行好,与人为善,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行为。对另一些青年,则要求他们不要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法在方法上要做到:一、坚持说服教育原则,在充分教育、引导基础上尊重个人对行为准则的选择,“决不能采取疏远,孤立方法,更不能批判、斗争、以尽可能多地团结各层次青年”,二、变组织行为为社会行为,打破以往由学校、工厂,机关单位发放小册子,坐下来学习讨论的老框框,广泛深入到村民小组,居委会、城镇社区、工商业管理区等,把教育同经济手段。责任承包制、合同制等结合起来:把道德标准具体化,量化显示,用责任达标和合同形式来保证:三,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刊等传媒工具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褒贬,评判作用,宣传正气,鼓励先进,批评不良,使每个青年都置于良好的品德氛围之中。
【第8篇 关于青年品德教育的月度工作总结
青年品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几十年来,青年品德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同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工作也要不断进行改革。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至今我们所延用的青年品德教育的方法大部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其中还有某些极左思潮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坚持改革开放改革青年教育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就是生产、经营方式。所有制方式和社会生活万式发生的变化:相应的,青年社会活动空间也空前广泛: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青年的品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将触角伸向青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充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关注青年社会热点 青年的社会地位是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传统社会中。青年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其社会意识与行为受到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严格制约,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中老年人的社会经验、生产技能和经济地位所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足以使青年一代折服和效仿。然而在当今的以科技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中,谁更多地占有最新的科学技术、最新的信息,谁就可以占有生产和生活的优势。而这需要的旧的知识经验的成份则越来越少,在许多领域中,中老年人开始失去优势,而逐渐形成了以青年为主导的价值观取向、达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青年的价值观取向不象传统价值观那样稳定深厚得几十、几百年相持不变,它常是以风潮方式发展和传播的。 青年社会热点风潮的形成和发展就象台风:从某地(或某事)中传来一个新奇热点,迅速在青年中传播,逐渐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物质外壳的“风眼”,众多青年纷纷去热衷地传播,效仿,形成一股股暴风雨般的群体价值观涌动,不管当时,当地是什么“风向”,部会受到它的冲击,甚至使整个社会都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并亦步亦趋。研究发现,在各个风潮中,都毫无例外地利用了信息传播和市场经济,商业行为作为推波助澜的工具比如近十年来出现的通俗音乐热、文凭热、出国热、电脑热、交友热、时装热、美容美发热等,这些‘热’都曾使成千上万的青年带着狂热,带着心理渴求,去追逐和体验,如醉如痴地去效仿和参与,在这其中,青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价值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群体观的影响,产生对国家、人民、劳动、科学以及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应该说,这些社会风潮对青年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其对青年的影响又是无组织和无序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它有可能使广大青年形成新型的、积极向上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也可能使一部分青年受到不良影响而形成消极、颓废的品德意识和行为,这些情况,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不多见的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种种社会风潮,我们的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常感到始料不及和束手无策,以至使这种无序状态任其自然地发生、发展,使广大青年在其中自发地去闯荡,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教育,这对青年品德形成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故有观念,从以往品德教育的封闭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青年,走入每个领域中去,消除教育盲区,抓住热点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传媒。灵活机动,因势利导,限度地发展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使青年的每个社会热点都限度地符合社会道德主旋律。 二、科学地美化生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青年更甚。但在计划经济中,众多工农青年处在集体劳动和集体活动中,青年追求共同的美。青年美育的内容主要是欣赏艺术。至于个性美,基本上谈不到。而今,求知、求富、求美是青年社会生活的主流。青年美育的内容要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之中,并表现一个人的文明和德行修养程度,成为品德、情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前的问题是,不少青年出于好奇,追求新颖、出众,而以奇为美,以怪为美。这就脱离了美的科学性,也就脱离了生活应有的严肃性。也有的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而玩物丧志,甚至走上邪路。 在青年品德教育中,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我们不仅要使青年知道真和善。也要引导青年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印证和落实真和善,要帮助青年美化生活,科学地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完善服饰、家居、环境、社交礼仪的美化;要指导青年的美容、健身及性的文明,全面提高青年的生活情趣。这些都应是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提高青年民主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 品德教育与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领域无论作为意识形态,还是作为行为形态都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意识形态,它们都是由两个方面获得的:一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和模仿产生,再由社会舆论的肯定与否定强化固定下来的;二是由社会特定环境施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影响,使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相应认识、情感、信念、动机、意识等,并成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作为行为形态,都是在某些意识形态驱使下的个体活动,这些活动通过自己或他人根据社会行为准则作出判断和评价,反馈到意识形态,在原有的认识、情感、动机等的支配下逐渐形成自觉性,习惯性行为,从实际来说,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是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的,也是心理健康的;自觉遵循民主与法制,也是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则是培养优良品德的基本条件。这三者应是新时期青年素质标准的下可分割的内在条件。 以往的品德教育,大多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道德准则上,与其他领域截然分开,当今社会首先是法制社会。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首先建立在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基础上,这其实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工程,应养成青年自觉的行为习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民主生活和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发扬民主,遵纪守法意识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从广泛意义讲,帮助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也就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增进青年心理健康是在青年良好的互动关系中,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及其他技巧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来实现的。它主要通过提高认识,理顺情绪,消除不良症状,矫正不良行为,学习新的适应模式来达到心理成熟。品德教育则是以社会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来提高人的认识和行为水平。但这二者之间又有许多联系。比如,品德教育必须运用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否则,品德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入脑入心;其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仍建立在一定品德标准要求之上,而且有正常的认识、情感和人际关系;其三,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产生的外部因素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近的。因此,增进心理健康应是青年品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近年来,严重存在的升学就业压力,会使青年产生失望、失落、失衡、忧虑。焦躁等消极和对抗情绪,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和行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贫富差距也同样会产生以上不良心理和行为,在过去时期内。我们只关心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而不关心心理问题,或者把某些心理问题也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片面的。目前,不少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都设立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机构,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青年品德教育必须关心青年的心理健康,才能取得完整的效果。 四、道德准则的延伸与发展 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是这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前个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后个因素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计划经济年代:整个社会都高度组织化、统一化、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也相对一致化,从而形成单一的价值观模式,凡是有悖于这个准则的,则冠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个人主义,进行批判斗争,这种教育模式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统一意志和行动,战胜国内外敌人。渡过经济困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就曾培养了几代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这种高度统一化的品德教育的格局,就因期固有的缺陷而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实行,出现了众多个体农、工、商、服务生产经营者和多种所有制形式,打破了维系几十年的单位或集体,所有制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诸如雇佣、协作、合同等新型关系;人们没有了,“铁饭碗”的依赖,又增加了竞争带来的不安全感:还有社会不正之风,贫富差异、失业、下岗等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阶级弟兄”和“无产阶级感情”,而增添了许多赤__的利益冲突;一些不法行为带来的巨额回报或精神满足也腐蚀着一些人的灵魂……这些现象都使得原有的道德准则由以往的单一成份形成多成份、大包容格局。双职,除了以往一直推崇和倡导的舍己利人外,还应有利人不舍己、利人亦利己、利己不损人等各种道德准则同时并存这就带来两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道德还坚持否?青年品德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其基本内涵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我们必须坚持培养一批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先进分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和榜样,以带动广大青年,实现“四有”目标对大多数青年来说,一方面鼓励他们学先进、当模范,一方面要尽量增大自己的包容性,将品德教育由“一大二公”的“正统殿堂”扩展到个体农、工、商和社会游民中去,向厂大青年倡导友好、公平、勤劳致富、积德行好,与人为善,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行为。对另一些青年,则要求他们不要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法在方法上要做到:一、坚持说服教育原则,在充分教育、引导基础上尊重个人对行为准则的选择,“决不能采取疏远,孤立方法,更不能批判、斗争、以尽可能多地团结各层次青年”,二、变组织行为为社会行为,打破以往由学校、工厂,机关单位发放小册子,坐下来学习讨论的老框框,广泛深入到村民小组,居委会、城镇社区、工商业管理区等,把教育同经济手段。责任承包制、合同制等结合起来:把道德标准具体化,量化显示,用责任达标和合同形式来保证:三,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刊等传媒工具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褒贬,评判作用,宣传正气,鼓励先进,批评不良,使每个青年都置于良好的品德氛围之中。 应该说,形势的发展给青年的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更加广阔的领域。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就一定能创造出新时期青年品德教育的新局面。
【第9篇 关于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总结
青年品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几十年来,青年品德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同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工作也要不断进行改革。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至今我们所延用的青年品德教育的方法大部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其中还有某些极左思潮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坚持改革开放改革青年教育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生产、经营方式。所有制方式和社会生活万式发生的变化:相应的,青年社会活动空间也空前广泛: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青年的品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将触角伸向青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充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so100
一、关注青年社会热点
青年的社会地位是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传统社会中。青年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其社会意识与行为受到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严格制约,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中老年人的社会经验、生产技能和经济地位所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足以使青年一代折服和效仿。然而在当今的以科技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中,谁更多地占有最新的科学技术、最新的信息,谁就可以占有生产和生活的优势。而这需要的旧的知识经验的成份则越来越少,在许多领域中,中老年人开始失去优势,而逐渐形成了以青年为主导的价值观取向、达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青年的价值观取向不象传统价值观那样稳定深厚得几
十、几百年相持不变,它常是以风潮方式发展和传播的。
青年社会热点风潮的形成和发展就象台风:从某地(或某事)中传来一个新奇热点,迅速在青年中传播,逐渐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物质外壳的“风眼”,众多青年纷纷去热衷地传播,效仿,形成一股股暴风雨般的群体价值观涌动,不管当时,当地是什么“风向”,部会受到它的冲击,甚至使整个社会都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并亦步亦趋。研究发现,在各个风潮中,都毫无例外地利用了信息传播和市场经济,商业行为作为推波助澜的工具比如近十年来出现的通俗音乐热、文凭热、出国热、电脑热、交友热、时装热、美容美发热等,这些‘热’都曾使成千上万的青年带着狂热,带着心理渴求,去追逐和体验,如醉如痴地去效仿和参与,在这其中,青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价值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群体观的影响,产生对国家、人民、劳动、科学以及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应该说,这些社会风潮对青年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其对青年的影响又是无组织和无序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它有可能使广大青年形成新型的、积极向上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也可能使一部分青年受到不良影响而形成消极、颓废的品德意识和行为,这些情况,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不多见的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种种社会风潮,我们的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常感到始料不及和束手无策,以至使这种无序状态任其自然地发生、发展,使广大青年在其中自发地去闯荡,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教育,这对青年品德形成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故有观念,从以往品德教育的封闭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青年,走入每个领域中去,消除教育盲区,抓住热点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传媒。灵活机动,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展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使青年的每个社会热点都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道德主旋律。
二、科学地美化生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青年更甚。但在计划经济中,众多工农青年处在集体劳动和集体活动中,青年追求共同的美。青年美育的内容主要是欣赏艺术。至于个性美,基本上谈不到。而今,求知、求富、求美是青年社会生活的主流。青年美育的内容要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之中,并表现一个人的文明和德行修养程度,成为品德、情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前的问题是,不少青年出于好奇,追求新颖、出众,而以奇为美,以怪为美。这就脱离了美的科学性,也就脱离了生活应有的严肃性。也有的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而玩物丧志,甚至走上邪路。
在青年品德教育中,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我们不仅要使青年知道真和善。也要引导青年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印证和落实真和善,要帮助青年美化生活,科学地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完善服饰、家居、环境、社交礼仪的美化;要指导青年的美容、健身及性的文明,全面提高青年的生活情趣。这些都应是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
三、提高青年民主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
品德教育与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领域无论作为意识形态,还是作为行为形态都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意识形态,它们都是由两个方面获得的:一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和模仿产生,再由社会舆论的肯定与否定强化固定下来的;二是由社会特定环境施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影响,使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相应认识、情感、信念、动机、意识等,并成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作为行为形态,都是在某些意识形态驱使下的个体活动,这些活动通过自己或他人根据社会行为准则作出判断和评价,反馈到意识形态,在原有的认识、情感、动机等的支配下逐渐形成自觉性,习惯性行为,从实际来说,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是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的,也是心理健康的;自觉遵循民主与法制,也是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则是培养优良品德的基本条件。这三者应是新时期青年素质标准的下可分割的内在条件。
以往的品德教育,大多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道德准则上,与其他领域截然分开,当今社会首先是法制社会。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首先建立在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基础上,这其实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工程,应养成青年自觉的行为习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民主生活和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发扬民主,遵纪守法意识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从广泛意义讲,帮助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也就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增进青年心理健康是在青年良好的互动关系中,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及其他技巧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来实现的。它主要通过提高认识,理顺情绪,消除不良症状,矫正不良行为,学习新的适应模式来达到心理成熟。品德教育则是以社会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来提高人的认识和行为水平。但这二者之间又有许多联系。比如,品德教育必须运用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否则,品德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入脑入心;其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仍建立在一定品德标准要求之上,而且有正常的认识、情感和人际关系;其三,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产生的外部因素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近的。因此,增进心理健康应是青年品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近年来,严重存在的升学就业压力,会使青年产生失望、失落、失衡、忧虑。焦躁等消极和对抗情绪,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和行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贫富差距也同样会产生以上不良心理和行为,在过去时期内。我们只关心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而不关心心理问题,或者把某些心理问题也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片面的。目前,不少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都设立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机构,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青年品德教育必须关心青年的心理健康,才能取得完整的效果。
四、道德准则的延伸与发展
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是这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前个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后个因素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计划经济年代:整个社会都高度组织化、统一化、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也相对一致化,从而形成单一的价值观模式,凡是有悖于这个准则的,则冠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个人主义,进行批判斗争,这种教育模式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统一意志和行动,战胜国内外敌人。渡过经济困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就曾培养了几代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这种高度统一化的品德教育的格局,就因期固有的缺陷而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实行,出现了众多个体农、工、商、服务生产经营者和多种所有制形式,打破了维系几十年的单位或集体,所有制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诸如雇佣、协作、合同等新型关系;人们没有了,“铁饭碗”的依赖,又增加了竞争带来的不安全感:还有社会不正之风,贫富差异、失业、下岗等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阶级弟兄”和“无产阶级感情”,而增添了许多赤裸裸的利益冲突;一些不法行为带来的巨额回报或精神满足也腐蚀着一些人的灵魂……这些现象都使得原有的道德准则由以往的单一成份形成多成份、大包容格局。双职,除了以往一直推崇和倡导的舍己利人外,还应有利人不舍己、利人亦利己、利己不损人等各种道德准则同时并存这就带来两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道德还坚持否?青年品德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其基本内涵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我们必须坚持培养一批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先进分子
,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和榜样,以带动广大青年,实现“四有”目标对大多数青年来说,一方面鼓励他们学先进、当模范,一方面要尽量增大自己的包容性,将品德教育由“一大二公”的“正统殿堂”扩展到个体农、工、商和社会游民中去,向厂大青年倡导友好、公平、勤劳致富、积德行好,与人为善,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行为。对另一些青年,则要求他们不要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法在方法上要做到:
一、坚持说服教育原则,在充分教育、引导基础上尊重个人对行为准则的选择,“决不能采取疏远,孤立方法,更不能批判、斗争、以尽可能多地团结各层次青年”,
二、变组织行为为社会行为,打破以往由学校、工厂,机关单位发放小册子,坐下来学习讨论的老框框,广泛深入到村民小组,居委会、城镇社区、工商业管理区等,把教育同经济手段。责任承包制、合同制等结合起来:把道德标准具体化,量化显示,用责任达标和合同形式来保证:三,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刊等传媒工具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褒贬,评判作用,宣传正气,鼓励先进,批评不良,使每个青年都置于良好的品德氛围之中。
应该说,形势的发展给青年的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更加广阔的领域。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就一定能创造出新时期青年品德教育的新局面。
【第10篇 2023年青年品德教育月度工作总结范文
青年品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几十年来,青年品德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同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工作也要不断进行改革。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至今我们所延用的青年品德教育的方法大部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其中还有某些极左思潮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坚持改革开放改革青年教育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生产、经营方式。所有制方式和社会生活万式发生的变化:相应的,青年社会活动空间也空前广泛: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青年的品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将触角伸向青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充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关注青年社会热点
青年的社会地位是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传统社会中。青年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其社会意识与行为受到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严格制约,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中老年人的社会经验、生产技能和经济地位所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足以使青年一代折服和效仿。然而在当今的以科技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中,谁地占有最新的科学技术、最新的信息,谁就可以占有生产和生活的优势。而这需要的旧的知识经验的成份则越来越少,在许多领域中,中老年人开始失去优势,而逐渐形成了以青年为主导的价值观取向、达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青年的价值观取向不象传统价值观那样稳定深厚得几十、几百年相持不变,它常是以风潮方式发展和传播的。
青年社会热点风潮的形成和发展就象台风:从某地(或某事)中传来一个新奇热点,迅速在青年中传播,逐渐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物质外壳的“风眼”,众多青年纷纷去热衷地传播,效仿,形成一股股暴风雨般的群体价值观涌动,不管当时,当地是什么“风向”,部会受到它的冲击,甚至使整个社会都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并亦步亦趋。研究发现,在各个风潮中,都毫无例外地利用了信息传播和市场经济,商业行为作为推波助澜的工具比如近十年来出现的通俗音乐热、文凭热、出国热、电脑热、交友热、时装热、美容美发热等,这些‘热’都曾使成千上万的青年带着狂热,带着心理渴求,去追逐和体验,如醉如痴地去效仿和参与,在这其中,青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价值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群体观的影响,产生对国家、人民、劳动、科学以及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应该说,这些社会风潮对青年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其对青年的影响又是无组织和无序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它有可能使广大青年形成新型的、积极向上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也可能使一部分青年受到不良影响而形成消极、颓废的品德意识和行为,这些情况,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不多见的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种种社会风潮,我们的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常感到始料不及和束手无策,以至使这种无序状态任其自然地发生、发展,使广大青年在其中自发地去闯荡,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教育,这对青年品德形成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故有观念,从以往品德教育的封闭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青年,走入每个领域中去,消除教育盲区,抓住热点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传媒。灵活机动,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展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使青年的每个社会热点都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道德主旋律。
二、科学地美化生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青年更甚。但在计划经济中,众多工农青年处在集体劳动和集体活动中,青年追求共同的美。青年美育的内容主要是欣赏艺术。至于个性美,基本上谈不到。而今,求知、求富、求美是青年社会生活的主流。青年美育的内容要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之中,并表现一个人的文明和德行修养程度,成为品德、情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前的问题是,不少青年出于好奇,追求新颖、出众,而以奇为美,以怪为美。这就脱离了美的科学性,也就脱离了生活应有的严肃性。也有的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而玩物丧志,甚至走上邪路。
在青年品德教育中,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我们不仅要使青年知道真和善。也要引导青年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印证和落实真和善,要帮助青年美化生活,科学地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完善服饰、家居、环境、社交礼仪的美化;要指导青年的美容、健身及性的文明,全面提高青年的生活情趣。这些都应是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提高青年民主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
品德教育与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领域无论作为意识形态,还是作为行为形态都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意识形态,它们都是由两个方面获得的:一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和模仿产生,再由社会舆论的肯定与否定强化固定下来的;二是由社会特特定环境施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影响,使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相应认识、情感、信念、动机、意识等,并成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作为行为形态,都是在某些意识形态驱使下的个体活动,这些活动通过自己或他人根据社会行为准则作出判断和评价,反馈到意识形态,在原有的认识、情感、动机等的支配下逐渐形成自觉性,习惯性行为,从实际来说,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是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的,也是心理健康的;自觉遵循民主与法制,也是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则是培养优良品德的基本条件。这三者应是新时期青年素质标准的下可分割的内在条件。
以往的品德教育,大多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道德准则上,与其他领域截然分开,当今社会首先是法制社会。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首先建立在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基础上,这其实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工程,应养成青年自觉的行为习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民主生活和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发扬民主,遵纪守法意识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从广泛意义讲,帮助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也就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增进青年心理健康是在青年良好的互动关系中,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及其他技巧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来实现的。它主要通过提高认识,理顺情绪,消除不良症状,矫正不良行为,学习新的适应模式来达到心理成熟。品德教育则是以社会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来提高人的认识和行为水平。但这二者之间又有许多联系。比如,品德教育必须运用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否则,品德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入脑入心;其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仍建立在一定品德标准要求之上,而且有正常的认识、情感和人际关系;其三,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产生的外部因素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近的。因此,增进心理健康应是青年品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近年来,严重存在的升学就业压力,会使青年产生失望、失落、失衡、忧虑。焦躁等消极和对抗情绪,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和行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贫富差距也同样会产生以上不良心理和行为,在过去时期内。我们只关心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而不关心心理问题,或者把某些心理问题也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片面的。目前,不少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都设立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机构,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青年品德教育必须关心青年的心理健康,才能取得完整的效果。
四、道德准则的延伸与发展
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是这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前个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后个因素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计划经济年代:整个社会都高度组织化、统一化、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也相对一致化,从而形成单一的价值观模式,凡是有悖于这个准则的,则冠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个人主义,进行批判斗争,这种教育模式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统一意志和行动,战胜国内外敌人。渡过经济困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就曾培养了几代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这种高度统一化的品德教育的格局,就因期固有的缺陷而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实行,出现了众多个体农、工、商、服务生产经营者和多种所有制形式,打破了维系几十年的单位或集体,所有制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诸如雇佣、协作、合同等新型关系;人们没有了,“铁饭碗”的依赖,又增加了竞争带来的不安全感:还有社会不正之风,贫富差异、失业、下岗等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阶级弟兄”和“无产阶级感情”,而增添了许多赤裸裸的利益冲突;一些不法行为带来的巨额回报或精神满足也腐蚀着一些人的灵魂……这些现象都使得原有的道德准则由以往的单一成份形成多成份、大包容格局。双职,除了以往一直推崇和倡导的舍己利人外,还应有利人不舍己、利人亦利己、利己不损人等各种道德准则同时并存这就带来两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道德还坚持否?青年品德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其基本内涵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我们必须坚持培养一批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先进分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和榜样,以带动广大青年,实现“四有”目标对大多数青年来说,一方面鼓励他们学先进、当模范,一方面要尽量增大自己的包容性,将品德教育由“一大二公”的“正统殿堂”扩展到个体农、工、商和社会游民中去,向厂大青年倡导友好、公平、勤劳致富、积德行好,与人为善,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行为。对另一些青年,则要求他们不要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法在方法上要做到:一、坚持说服教育原则,在充分教育、引导基础上尊重个人对行为准则的选择,“决不能采取疏远,孤立方法,更不能批判、斗争、以尽可能多地团结各层次青年”,二、变组织行为为社会行为,打破以往由学校、工厂,机关单位发放小册子,坐下来学习讨论的老框框,广泛深入到村民小组,居委会、城镇社区、工商业管理区等,把教育同经济手段。责任承包制、合同制等结合起来:把道德标准具体化,量化显示,用责任达标和合同形式来保证:三,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刊等传媒工具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褒贬,评判作用,宣传正气,鼓励先进,批评不良,使每个青年都置于良好的品德氛围之中。
应该说,形势的发展给青年的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提供了的方法和更加广阔的领域。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就一定能创造出新时期青年品德教育的新局面。
【第11篇 关于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工作总结范文
关于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总结 青年品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几十年来,青年品德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同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工作也要不断进行改革。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至今我们所延用的青年品德教育的方法大部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其中还有某些极左思潮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坚持改革开放改革青年教育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生产、经营方式。所有制方式和社会生活万式发生的变化:相应的,青年社会活动空间也空前广泛: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青年的品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将触角伸向青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充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关注青年社会热点 青年的社会地位是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传统社会中。青年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其社会意识与行为受到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严格制约,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中老年人的社会经验、生产技能和经济地位所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足以使青年一代折服和效仿。然而在当今的以科技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中,谁地占有最新的科学技术、最新的信息,谁就可以占有生产和生活的优势。而这需要的旧的知识经验的成份则越来越少,在许多领域中,中老年人开始失去优势,而逐渐形成了以青年为主导的价值观取向、达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青年的价值观取向不象传统价值观那样稳定深厚得几十、几百年相持不变,它常是以风潮方式发展和传播的。 青年社会热点风潮的形成和发展就象台风:从某地(或某事)中传来一个新奇热点,迅速在青年中传播,逐渐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物质外壳的“风眼”,众多青年纷纷去热衷地传播,效仿,形成一股股暴风雨般的群体价值观涌动,不管当时,当地是什么“风向”,部会受到它的冲击,甚至使整个社会都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并亦步亦趋。研究发现,在各个风潮中,都毫无例外地利用了信息传播和市场经济,商业行为作为推波助澜的工具比如近十年来出现的通俗音乐热、文凭热、出国热、电脑热、交友热、时装热、美容美发热等,这些‘热’都曾使成千上万的青年带着狂热,带着心理渴求,去追逐和体验,如醉如痴地去效仿和参与,在这其中,青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价值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群体观的影响,产生对国家、人民、劳动、科学以及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应该说,这些社会风潮对青年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其对青年的影响又是无组织和无序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它有可能使广大青年形成新型的、积极向上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也可能使一部分青年受到不良影响而形成消极、颓废的品德意识和行为,这些情况,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不多见的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种种社会风潮,我们的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常感到始料不及和束手无策,以至使这种无序状态任其自然地发生、发展,使广大青年在其中自发地去闯荡,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教育,这对青年品德形成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故有观念,从以往品德教育的封闭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青年,走入每个领域中去,消除教育盲区,抓住热点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传媒。灵活机动,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展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使青年的每个社会热点都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道德主旋律。 二、科学地美化生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青年更甚。但在计划经济中,众多工农青年处在集体劳动和集体活动中,青年追求共同的美。青年美育的内容主要是欣赏艺术。至于个性美,基本上谈不到。而今,求知、求富、求美是青年社会生活的主流。青年美育的内容要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之中,并表现一个人的文明和德行修养程度,成为品德、情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前的问题是,不少青年出于好奇,追求新颖、出众,而以奇为美,以怪为美。这就脱离了美的科学性,也就脱离了生活应有的严肃性。也有的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而玩物丧志,甚至走上邪路。 在青年品德教育中,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我们不仅要使青年知道真和善。也要引导青年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印证和落实真和善,要帮助青年美化生活,科学地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完善服饰、家居、环境、社交礼仪的美化;要指导青年的美容、健身及性的文明,全面提高青年的生活情趣。这些都应是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提高青年民主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 品德教育与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领域无论作为意识形态,还是作为行为形态都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意识形态,它们都是由两个方面获得的:一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和模仿产生,再由社会舆论的肯定与否定强化固定下来的;二是由社会特定环境施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影响,使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相应认识、情感、信念、动机、意识等,并成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作为行为形态,都是在某些意识形态驱使下的个体活动,这些活动通过自己或他人根据社会行为准则作出判断和评价,反馈到意识形态,在原有的认识、情感、动机等的支配下逐渐形成自觉性,习惯性行为,从实际来说,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是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的,也是心理健康的;自觉遵循民主与法制,也是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则是培养优良品德的基本条件。这三者应是新时期青年素质标准的下可分割的内在条件。 以往的品德教育,大多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道德准则上,与其他领域截然分开,当今社会首先是法制社会。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首先建立在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基础上,这其实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工程,应养成青年自觉的行为习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民主生活和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发扬民主,遵纪守法意识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从广泛意义讲,帮助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也就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增进青年心理健康是在青年良好的互动关系中,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及其他技巧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来实现的。它主要通过提高认识,理顺情绪,消除不良症状,矫正不良行为,学习新的适应模式来达到心理成熟。品德教育则是以社会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来提高人的认识和行为水平。但这二者之间又有许多联系。比如,品德教育必须运用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否则,品德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入脑入心;其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仍建立在一定品德标准要求之上,而且有正常的认识、情感和人际关系;其三,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产生的外部因素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近的。因此,增进心理健康应是青年品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近年来,严重存在的升学就业压力,会使青年产生失望、失落、失衡、忧虑。焦躁等消极和对抗情绪,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和行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贫富差距也同样会产生以上不良心理和行为,在过去时期内。我们只关心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而不关心心理问题,或者把某些心理问题也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片面的。目前,不少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都设立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机构,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青年品德教育必须关心青年的心理健康,才能取得完整的效果。 四、道德准则的延伸与发展 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是这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前个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后个因素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计划经济年代:整个社会都高度组织化、统一化、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也相对一致化,从而形成单一的价值观模式,凡是有悖于这个准则的,则冠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个人主义,进行批判斗争,这种教育模式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统一意志和行动,战胜国内外敌人。渡过经济困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就曾培养了几代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这种高度统一化的品德教育的格局,就因期固有的缺陷而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实行,出现了众多个体农、工、商、服务生产经营者和多种所有制形式,打破了维系几十年的单位或集体,所有制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诸如雇佣、协作、合同等新型关系;人们没有了,“铁饭碗”的依赖,又增加了竞争带来的不安全感:还有社会不正之风,贫富差异、失业、下岗等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阶级弟兄”和“无产阶级感情”,而增添了许多赤裸裸的利益冲突;一些不法行为带来的巨额回报或精神满足也腐蚀着一些人的灵魂……这些现象都使得原有的道德准则由以往的单一成份形成多成份、大包容格局。双职,除了以往一直推崇和倡导的舍己利人外,还应有利人不舍己、利人亦利己、利己不损人等各种道德准则同时并存这就带来两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道德还坚持否?青年品德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其基本内涵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我们必须坚持培养一批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先进分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和榜样,以带动广大青年,实现“四有”目标对大多数青年来说,一方面鼓励他们学先进、当模范,一方面要尽量增大自己的包容性,将品德教育由“一大二公”的“正统殿堂”扩展到个体农、工、商和社会游民中去,向厂大青年倡导友好、公平、勤劳致富、积德行好,与人为善,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行为。对另一些青年,则要求他们不要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法在方法上要做到:一、坚持说服教育原则,在充分教育、引导基础上尊重个人对行为准则的选择,“决不能采取疏远,孤立方法,更不能批判、斗争、以尽可能多地团结各层次青年”,二、变组织行为为社会行为,打破以往由学校、工厂,机关单位发放小册子,坐下来学习讨论的老框框,广泛深入到村民小组,居委会、城镇社区、工商业管理区等,把教育同经济手段。责任承包制、合同制等结合起来:把道德标准具体化,量化显示,用责任达标和合同形式来保证:三,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刊等传媒工具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褒贬,评判作用,宣传正气,鼓励先进,批评不良,使每个青年都置于良好的品德氛围之中。 应该说,形势的发展给青年的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提供了的方法和更加广阔的领域。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就一定能创造出新时期青年品德教育的新局面。
【第12篇 ____年青年品德教育月度工作总结范文
青年品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几十年来,青年品德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同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工作也要不断进行改革。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至今我们所延用的青年品德教育的方法大部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其中还有某些极左思潮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坚持改革开放改革青年教育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生产、经营方式。所有制方式和社会生活万式发生的变化:相应的,青年社会活动空间也空前广泛: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青年的品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将触角伸向青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充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关注青年社会热点
青年的社会地位是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传统社会中。青年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其社会意识与行为受到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严格制约,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中老年人的社会经验、生产技能和经济地位所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足以使青年一代折服和效仿。然而在当今的以科技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中,谁地占有最新的科学技术、最新的信息,谁就可以占有生产和生活的优势。而这需要的旧的知识经验的成份则越来越少,在许多领域中,中老年人开始失去优势,而逐渐形成了以青年为主导的价值观取向、达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青年的价值观取向不象传统价值观那样稳定深厚得几十、几百年相持不变,它常是以风潮方式发展和传播的。
青年社会热点风潮的形成和发展就象台风:从某地(或某事)中传来一个新奇热点,迅速在青年中传播,逐渐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物质外壳的“风眼”,众多青年纷纷去热衷地传播,效仿,形成一股股暴风雨般的群体价值观涌动,不管当时,当地是什么“风向”,部会受到它的冲击,甚至使整个社会都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并亦步亦趋。研究发现,在各个风潮中,都毫无例外地利用了信息传播和市场经济,商业行为作为推波助澜的工具比如近十年来出现的通俗音乐热、文凭热、出国热、电脑热、交友热、时装热、美容美发热等,这些‘热’都曾使成千上万的青年带着狂热,带着心理渴求,去追逐和体验,如醉如痴地去效仿和参与,在这其中,青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价值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群体观的影响,产生对国家、人民、劳动、科学以及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应该说,这些社会风潮对青年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其对青年的影响又是无组织和无序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它有可能使广大青年形成新型的、积极向上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也可能使一部分青年受到不良影响而形成消极、颓废的品德意识和行为,这些情况,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不多见的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种种社会风潮,我们的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常感到始料不及和束手无策,以至使这种无序状态任其自然地发生、发展,使广大青年在其中自发地去闯荡,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教育,这对青年品德形成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故有观念,从以往品德教育的封闭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青年,走入每个领域中去,消除教育盲区,抓住热点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传媒。灵活机动,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展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使青年的每个社会热点都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道德主旋律。
二、科学地美化生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青年更甚。但在计划经济中,众多工农青年处在集体劳动和集体活动中,青年追求共同的美。青年美育的内容主要是欣赏艺术。至于个性美,基本上谈不到。而今,求知、求富、求美是青年社会生活的主流。青年美育的内容要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之中,并表现一个人的文明和德行修养程度,成为品德、情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前的问题是,不少青年出于好奇,追求新颖、出众,而以奇为美,以怪为美。这就脱离了美的科学性,也就脱离了生活应有的严肃性。也有的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而玩物丧志,甚至走上邪路。
在青年品德教育中,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我们不仅要使青年知道真和善。也要引导青年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印证和落实真和善,要帮助青年美化生活,科学地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完善服饰、家居、环境、社交礼仪的美化;要指导青年的美容、健身及性的文明,全面提高青年的生活情趣。这些都应是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提高青年民主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
品德教育与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领域无论作为意识形态,还是作为行为形态都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意识形态,它们都是由两个方面获得的:一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和模仿产生,再由社会舆论的肯定与否定强化固定下来的;二是由社会特特定环境施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影响,使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相应认识、情感、信念、动机、意识等,并成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作为行为形态,都是在某些意识形态驱使下的个体活动,这些活动通过自己或他人根据社会行为准则作出判断和评价,反馈到意识形态,在原有的认识、情感、动机等的支配下逐渐形成自觉性,习惯______,从实际来说,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是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的,也是心理健康的;自觉遵循民主与法制,也是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则是培养优良品德的基本条件。这三者应是新时期青年素质标准的下可分割的内在条件。
以往的品德教育,大多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道德准则上,与其他领域截然分开,当今社会首先是法制社会。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首先建立在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基础上,这其实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工程,应养成青年自觉的行为习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民主生活和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发扬民主,遵纪守法意识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从广泛意义讲,帮助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也就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增进青年心理健康是在青年良好的互动关系中,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及其他技巧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来实现的。它主要通过提高认识,理顺情绪,消除不良症状,矫正不良行为,学习新的适应模式来达到心理成熟。品德教育则是以社会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来提高人的认识和行为水平。但这二者之间又有许多联系。比如,品德教育必须运用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否则,品德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入脑入心;其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仍建立在一定品德标准要求之上,而且有正常的认识、情感和人际关系;其三,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产生的外部因素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近的。因此,增进心理健康应是青年品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近年来,严重存在的升学就业压力,会使青年产生失望、失落、失衡、忧虑。焦躁等消极和对抗情绪,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和行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贫富差距也同样会产生以上不良心理和行为,在过去时期内。我们只关心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而不关心心理问题,或者把某些心理问题也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片面的。目前,不少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都设立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机构,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青年品德教育必须关心青年的心理健康,才能取得完整的效果。
四、道德准则的延伸与发展
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是这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前个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后个因素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计划经济年代:整个社会都高度组织化、统一化、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也相对一致化,从而形成单一的价值观模式,凡是有悖于这个准则的,则冠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个人主义,进行批判斗争,这种教育模式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统一意志和行动,战胜国内外敌人。渡过经济困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就曾培养了几代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这种高度统一化的品德教育的格局,就因期固有的缺陷而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实行,出现了众多个体农、工、商、服务生产经营者和多种所有制形式,打破了维系几十年的单位或集体,所有制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诸如雇佣、协作、合同等新型关系;人们没有了,“铁饭碗”的依赖,又增加了竞争带来的不安全感:还有社会不正之风,贫富差异、失业、下岗等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阶级弟兄”和“无产阶级感情”,而增添了许多赤裸裸的利益冲突;一些不法行为带来的巨额回报或精神满足也腐蚀着一些人的灵魂……这些现象都使得原有的道德准则由以往的单一成份形成多成份、大包容格局。双职,除了以往一直推崇和倡导的舍己利人外,还应有利人不舍己、利人亦利己、利己不损人等各种道德准则同时并存这就带来两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道德还坚持否?青年品德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其基本内涵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我们必须坚持培养一批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先进分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和榜样,以带动广大青年,实现“四有”目标对大多数青年来说,一方面鼓励他们学先进、当模范,一方面要尽量增大自己的包容性,将品德教育由“一大二公”的“正统殿堂”扩展到个体农、工、商和社会游民中去,向厂大青年倡导友好、公平、勤劳致富、积德行好,与人为善,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行为。对另一些青年,则要求他们不要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法在方法上要做到:一、坚持说服教育原则,在充分教育、引导基础上尊重个人对行为准则的选择,“决不能采取疏远,孤立方法,更不能批判、斗争、以尽可能多地团结各层次青年”,二、变组织行为为社会行为,打破以往由学校、工厂,机关单位发放小册子,坐下来学习讨论的老框框,广泛深入到村民小组,居委会、城镇社区、工商业管理区等,把教育同经济手段。责任承包制、合同制等结合起来:把道德标准具体化,量化显示,用责任达标和合同形式来保证:三,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刊等传媒工具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褒贬,评判作用,宣传正气,鼓励先进,批评不良,使每个青年都置于良好的品德氛围之中。
应该说,形势的发展给青年的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提供了的方法和更加广阔的领域。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就一定能创造出新时期青年品德教育的新局面。
【第13篇 青年品德教育工作月度总结范文
青年品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几十年来,青年品德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同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工作也要不断进行改革。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至今我们所延用的青年品德教育的方法大部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其中还有某些极左思潮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坚持改革开放改革青年教育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就是生产、经营方式。所有制方式和社会生活万式发生的变化:相应的,青年社会活动空间也空前广泛: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青年的品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将触角伸向青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充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关注青年社会热点
青年的社会地位是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传统社会中。青年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其社会意识与行为受到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严格制约,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中老年人的社会经验、生产技能和经济地位所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足以使青年一代折服和效仿。然而在当今的以科技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中,谁更多地占有最新的科学技术、最新的信息,谁就可以占有生产和生活的优势。而这需要的旧的知识经验的成份则越来越少,在许多领域中,中老年人开始失去优势,而逐渐形成了以青年为主导的价值观取向、达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青年的价值观取向不象传统价值观那样稳定深厚得几十、几百年相持不变,它常是以风潮方式发展和传播的。
青年社会热点风潮的形成和发展就象台风:从某地(或某事)中传来一个新奇热点,迅速在青年中传播,逐渐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物质外壳的“风眼”,众多青年纷纷去热衷地传播,效仿,形成一股股暴风雨般的群体价值观涌动,不管当时,当地是什么“风向”,部会受到它的冲击,甚至使整个社会都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并亦步亦趋。研究发现,在各个风潮中,都毫无例外地利用了信息传播和市场经济,商业行为作为推波助澜的工具比如近十年来出现的通俗音乐热、文凭热、出国热、电脑热、交友热、时装热、美容美发热等,这些‘热’都曾使成千上万的青年带着狂热,带着心理渴求,去追逐和体验,如醉如痴地去效仿和参与,在这其中,青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价值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群体观的影响,产生对国家、人民、劳动、科学以及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应该说,这些社会风潮对青年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其对青年的影响又是无组织和无序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它有可能使广大青年形成新型的、积极向上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也可能使一部分青年受到不良影响而形成消极、颓废的品德意识和行为,这些情况,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不多见的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种种社会风潮,我们的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常感到始料不及和束手无策,以至使这种无序状态任其自然地发生、发展,使广大青年在其中自发地去闯荡,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教育,这对青年品德形成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故有观念,从以往品德教育的封闭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青年,走入每个领域中去,消除教育盲区,抓住热点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传媒。灵活机动,因势利导,限度地发展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使青年的每个社会热点都限度地符合社会道德主旋律。
二、科学地美化生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青年更甚。但在计划经济中,众多工农青年处在集体劳动和集体活动中,青年追求共同的美。青年美育的内容主要是欣赏艺术。至于个性美,基本上谈不到。而今,求知、求富、求美是青年社会生活的主流。青年美育的内容要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之中,并表现一个人的文明和德行修养程度,成为品德、情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前的问题是,不少青年出于好奇,追求新颖、出众,而以奇为美,以怪为美。这就脱离了美的科学性,也就脱离了生活应有的严肃性。也有的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而玩物丧志,甚至走上邪路。
在青年品德教育中,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我们不仅要使青年知道真和善。也要引导青年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印证和落实真和善,要帮助青年美化生活,科学地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完善服饰、家居、环境、社交礼仪的美化;要指导青年的美容、健身及性的文明,全面提高青年的生活情趣。这些都应是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提高青年民主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
品德教育与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领域无论作为意识形态,还是作为行为形态都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意识形态,它们都是由两个方面获得的:一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和模仿产生,再由社会舆论的肯定与否定强化固定下来的;二是由社会特特定环境施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影响,使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相应认识、情感、信念、动机、意识等,并成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作为行为形态,都是在某些意识形态驱使下的个体活动,这些活动通过自己或他人根据社会行为准则作出判断和评价,反馈到意识形态,在原有的认识、情感、动机等的支配下逐渐形成自觉性,习惯性行为,从实际来说,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是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的,也是心理健康的;自觉遵循民主与法制,也是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则是培养优良品德的基本条件。这三者应是新时期青年素质标准的下可分割的内在条件。
以往的品德教育,大多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道德准则上,与其他领域截然分开,当今社会首先是法制社会。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首先建立在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基础上,这其实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工程,应养成青年自觉的行为习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民主生活和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发扬民主,遵纪守法意识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从广泛意义讲,帮助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也就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增进青年心理健康是在青年良好的互动关系中,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及其他技巧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来实现的。它主要通过提高认识,理顺情绪,消除不良症状,矫正不良行为,学习新的适应模式来达到心理成熟。品德教育则是以社会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来提高人的认识和行为水平。但这二者之间又有许多联系。比如,品德教育必须运用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否则,品德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入脑入心;其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仍建立在一定品德标准要求之上,而且有正常的认识、情感和人际关系;其三,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产生的外部因素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近的。因此,增进心理健康应是青年品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近年来,严重存在的升学就业压力,会使青年产生失望、失落、失衡、忧虑。焦躁等消极和对抗情绪,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和行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贫富差距也同样会产生以上不良心理和行为,在过去时期内。我们只关心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而不关心心理问题,或者把某些心理问题也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片面的。目前,不少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都设立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机构,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青年品德教育必须关心青年的心理健康,才能取得完整的效果。
四、道德准则的延伸与发展
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是这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前个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后个因素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计划经济年代:整个社会都高度组织化、统一化、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也相对一致化,从而形成单一的价值观模式,凡是有悖于这个准则的,则冠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个人主义,进行批判斗争,这种教育模式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统一意志和行动,战胜国内外敌人。渡过经济困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就曾培养了几代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这种高度统一化的品德教育的格局,就因期固有的缺陷而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实行,出现了众多个体农、工、商、服务生产经营者和多种所有制形式,打破了维系几十年的单位或集体,所有制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诸如雇佣、协作、合同等新型关系;人们没有了,“铁饭碗”的依赖,又增加了竞争带来的不安全感:还有社会不正之风,贫富差异、失业、下岗等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阶级弟兄”和“无产阶级感情”,而增添了许多赤__的利益冲突;一些不法行为带来的巨额回报或精神满足也腐蚀着一些人的灵魂……这些现象都使得原有的道德准则由以往的单一成份形成多成份、大包容格局。双职,除了以往一直推崇和倡导的舍己利人外,还应有利人不舍己、利人亦利己、利己不损人等各种道德准则同时并存这就带来两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道德还坚持否?青年品德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其基本内涵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我们必须坚持培养一批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先进分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和榜样,以带动广大青年,实现“四有”目标对大多数青年来说,一方面鼓励他们学先进、当模范,一方面要尽量增大自己的包容性,将品德教育由“一大二公”的“正统殿堂”扩展到个体农、工、商和社会游民中去,向厂大青年倡导友好、公平、勤劳致富、积德行好,与人为善,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行为。对另一些青年,则要求他们不要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法在方法上要做到:一、坚持说服教育原则,在充分教育、引导基础上尊重个人对行为准则的选择,“决不能采取疏远,孤立方法,更不能批判、斗争、以尽可能多地团结各层次青年”,二、变组织行为为社会行为,打破以往由学校、工厂,机关单位发放小册子,坐下来学习讨论的老框框,广泛深入到村民小组,居委会、城镇社区、工商业管理区等,把教育同经济手段。责任承包制、合同制等结合起来:把道德标准具体化,量化显示,用责任达标和合同形式来保证:三,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刊等传媒工具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褒贬,评判作用,宣传正气,鼓励先进,批评不良,使每个青年都置于良好的品德氛围之中。
应该说,形势的发展给青年的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更加广阔的领域。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就一定能创造出新时期青年品德教育的新局面。
【第14篇 现代青年品德教育工作总结范文
青年品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几十年来,青年品德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同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工作也要不断进行改革。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至今我们所延用的青年品德教育的方法大部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其中还有某些极左思潮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坚持改革开放改革青年教育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就是生产、经营方式。所有制方式和社会生活万式发生的变化:相应的,青年社会活动空间也空前广泛: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青年的品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将触角伸向青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充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关注青年社会热点 青年的社会地位是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传统社会中。青年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其社会意识与行为受到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严格制约,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中老年人的社会经验、生产技能和经济地位所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足以使青年一代折服和效仿。然而在当今的以科技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中,谁更多地占有最新的科学技术、最新的信息,谁就可以占有生产和生活的优势。而这需要的旧的知识经验的成份则越来越少,在许多领域中,中老年人开始失去优势,而逐渐形成了以青年为主导的价值观取向、达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青年的价值观取向不象传统价值观那样稳定深厚得几十、几百年相持不变,它常是以风潮方式发展和传播的。 青年社会热点风潮的形成和发展就象台风:从某地(或某事)中传来一个新奇热点,迅速在青年中传播,逐渐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物质外壳的“风眼”,众多青年纷纷去热衷地传播,效仿,形成一股股暴风雨般的群体价值观涌动,不管当时,当地是什么“风向”,部会受到它的冲击,甚至使整个社会都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并亦步亦趋。研究发现,在各个风潮中,都毫无例外地利用了信息传播和市场经济,商业行为作为推波助澜的工具比如近十年来出现的通俗音乐热、文凭热、出国热、电脑热、交友热、时装热、美容美发热等,这些‘热’都曾使成千上万的青年带着狂热,带着心理渴求,去追逐和体验,如醉如痴地去效仿和参与,在这其中,青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价值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群体观的影响,产生对国家、人民、劳动、科学以及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应该说,这些社会风潮对青年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其对青年的影响又是无组织和无序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它有可能使广大青年形成新型的、积极向上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也可能使一部分青年受到不良影响而形成消极、颓废的品德意识和行为,这些情况,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不多见的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种种社会风潮,我们的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常感到始料不及和束手无策,以至使这种无序状态任其自然地发生、发展,使广大青年在其中自发地去闯荡,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教育,这对青年品德形成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故有观念,从以往品德教育的封闭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青年,走入每个领域中去,消除教育盲区,抓住热点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传媒。灵活机动,因势利导,限度地发展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使青年的每个社会热点都限度地符合社会道德主旋律。 二、科学地美化生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青年更甚。但在计划经济中,众多工农青年处在集体劳动和集体活动中,青年追求共同的美。青年美育的内容主要是欣赏艺术。至于个性美,基本上谈不到。而今,求知、求富、求美是青年社会生活的主流。青年美育的内容要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之中,并表现一个人的文明和德行修养程度,成为品德、情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前的问题是,不少青年出于好奇,追求新颖、出众,而以奇为美,以怪为美。这就脱离了美的科学性,也就脱离了生活应有的严肃性。也有的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而玩物丧志,甚至走上邪路。 在青年品德教育中,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我们不仅要使青年知道真和善。也要引导青年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印证和落实真和善,要帮助青年美化生活,科学地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完善服饰、家居、环境、社交礼仪的美化;要指导青年的美容、健身及性的文明,全面提高青年的生活情趣。这些都应是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提高青年民主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 品德教育与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领域无论作为意识形态,还是作为行为形态都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意识形态,它们都是由两个方面获得的:一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和模仿产生,再由社会舆论的肯定与否定强化固定下来的;二是由社会特定环境施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影响,使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相应认识、情感、信念、动机、意识等,并成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作为行为形态,都是在某些意识形态驱使下的个体活动,这些活动通过自己或他人根据社会行为准则作出判断和评价,反馈到意识形态,在原有的认识、情感、动机等的支配下逐渐形成自觉性,习惯性行为,从实际来说,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是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的,也是心理健康的;自觉遵循民主与法制,也是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则是培养优良品德的基本条件。这三者应是新时期青年素质标准的下可分割的内在条件。 以往的品德教育,大多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道德准则上,与其他领域截然分开,当今社会首先是法制社会。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首先建立在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基础上,这其实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工程,应养成青年自觉的行为习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民主生活和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发扬民主,遵纪守法意识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从广泛意义讲,帮助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也就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增进青年心理健康是在青年良好的互动关系中,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及其他技巧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来实现的。它主要通过提高认识,理顺情绪,消除不良症状,矫正不良行为,学习新的适应模式来达到心理成熟。品德教育则是以社会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来提高人的认识和行为水平。但这二者之间又有许多联系。比如,品德教育必须运用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否则,品德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入脑入心;其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仍建立在一定品德标准要求之上,而且有正常的认识、情感和人际关系;其三,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产生的外部因素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近的。因此,增进心理健康应是青年品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近年来,严重存在的升学就业压力,会使青年产生失望、失落、失衡、忧虑。焦躁等消极和对抗情绪,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和行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贫富差距也同样会产生以上不良心理和行为,在过去时期内。我们只关心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而不关心心理问题,或者把某些心理问题也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片面的。目前,不少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都设立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机构,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青年品德教育必须关心青年的心理健康,才能取得完整的效果。 四、道德准则的延伸与发展 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是这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前个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后个因素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计划经济年代:整个社会都高度组织化、统一化、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也相对一致化,从而形成单一的价值观模式,凡是有悖于这个准则的,则冠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个人主义,进行批判斗争,这种教育模式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统一意志和行动,战胜国内外敌人。渡过经济困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就曾培养了几代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这种高度统一化的品德教育的格局,就因期固有的缺陷而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实行,出现了众多个体农、工、商、服务生产经营者和多种所有制形式,打破了维系几十年的单位或集体,所有制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诸如雇佣、协作、合同等新型关系;人们没有了,“铁饭碗”的依赖,又增加了竞争带来的不安全感:还有社会不正之风,贫富差异、失业、下岗等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阶级弟兄”和“无产阶级感情”,而增添了许多赤__的利益冲突;一些不法行为带来的巨额回报或精神满足也腐蚀着一些人的灵魂……这些现象都使得原有的道德准则由以往的单一成份形成多成份、大包容格局。双职,除了以往一直推崇和倡导的舍己利人外,还应有利人不舍己、利人亦利己、利己不损人等各种道德准则同时并存这就带来两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道德还坚持否?青年品德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其基本内涵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我们必须坚持培养一批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先进分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和榜样,以带动广大青年,实现“四有”目标对大多数青年来说,一方面鼓励他们学先进、当模范,一方面要尽量增大自己的包容性,将品德教育由“一大二公”的“正统殿堂”扩展到个体农、工、商和社会游民中去,向厂大青年倡导友好、公平、勤劳致富、积德行好,与人为善,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行为。对另一些青年,则要求他们不要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法在方法上要做到:一、坚持说服教育原则,在充分教育、引导基础上尊重个人对行为准则的选择,“决不能采取疏远,孤立方法,更不能批判、斗争、以尽可能多地团结各层次青年”,二、变组织行为为社会行为,打破以往由学校、工厂,机关单位发放小册子,坐下来学习讨论的老框框,广泛深入到村民小组,居委会、城镇社区、工商业管理区等,把教育同经济手段。责任承包制、合同制等结合起来:把道德标准具体化,量化显示,用责任达标和合同形式来保证:三,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刊等传媒工具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褒贬,评判作用,宣传正气,鼓励先进,批评不良,使每个青年都置于良好的品德氛围之中。 应该说,形势的发展给青年的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更加广阔的领域。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就一定能创造出新时期青年品德教育的新局面。
【第15篇 团支部青年爱国教育活动总结
11月29日,由第七项目部团支部组织发起的七项目部青年爱国教育活动日取得完满成功,本次活动主要参观了南澳县风力发电厂、总兵府、郑成功招兵树及南澳县人民抗日展览馆等多处爱国教育基地。通过本次活动,让大家切身感受到祖国崛起的不易,从而增强了大家对祖国的热爱,把爱国情报国志化为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
以下总结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
1、分工明确,安排合理,配合密切
本次团活动日是我项目部开展的第一次集体活动,活动期间各成员分工合作,并积极地出谋划策,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同事之间配合默契,相互之间感情在活动中得到了提升。
2、活动准备充分,策划详尽周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此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使得爱国教育活动取得预期效果,我团支部筹备了半个多月,对活动方案反复地进行讨论完善。也正是有了较为周密的考虑、周全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此次活动才得以成功开展。
3、活动影响范围大,活动全面深入
从初期活动内容的确定到联系相关部门取得他们的支持,一直到工作的全面开展及圆满完成后督促大家上交个人总结,我团支部充分调动大家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全员参与。
在成功的背后,我们也认真反省思考了我们的不足:
1、安排不甚合理
主要体现在活动中对个别景点了解不够,策划书中预留的活动时间较长,而实际中由于景点较小且无法开展其他活动,致使整个行程稍显混乱,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汲取本次活动的教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争取做得更好。
2、方案修改频繁,资料获取渠道少
首先,由于经验不足造成的活动方案多次修改,既浪费了时间,又耗费了大家的精力;再次,我们在整个行程策划过程中,太过依赖于网上查找,对实际情况不甚了解,致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方案。
3、工作效率不够高
活动的准备和开展虽都有明确的分工,但工作效率总体来说不高。这与各成员之间配合做得不好及个别人员的积极性不高都有关系。
以上就是我团支部对于此次活动的总结,虽收获颇丰也存在不足。总而言之,“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团活动日”凝聚了我团支部所有成员的心血和汗水,它留给我们的回忆是美好且难忘的。
当初冬的最后一缕金黄沉淀于浓重的苍穹,我们坚信,它并未结束,有一种期待在盛开,期待下次活动……
【第16篇 青年品德教育月度工作总结范本
青年品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几十年来,青年品德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同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工作也要不断进行改革。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至今我们所延用的青年品德教育的方法大部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其中还有某些极左思潮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坚持改革开放改革青年教育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就是生产、经营方式。所有制方式和社会生活万式发生的变化:相应的,青年社会活动空间也空前广泛: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青年的品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将触角伸向青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充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关注青年社会热点
青年的社会地位是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传统社会中。青年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其社会意识与行为受到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严格制约,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中老年人的社会经验、生产技能和经济地位所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足以使青年一代折服和效仿。然而在当今的以科技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中,谁更多地占有最新的科学技术、最新的信息,谁就可以占有生产和生活的优势。而这需要的旧的知识经验的成份则越来越少,在许多领域中,中老年人开始失去优势,而逐渐形成了以青年为主导的价值观取向、达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青年的价值观取向不象传统价值观那样稳定深厚得几十、几百年相持不变,它常是以风潮方式发展和传播的。
青年社会热点风潮的形成和发展就象台风:从某地(或某事)中传来一个新奇热点,迅速在青年中传播,逐渐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物质外壳的“风眼”,众多青年纷纷去热衷地传播,效仿,形成一股股暴风雨般的群体价值观涌动,不管当时,当地是什么“风向”,部会受到它的冲击,甚至使整个社会都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并亦步亦趋。研究发现,在各个风潮中,都毫无例外地利用了信息传播和市场经济,商业行为作为推波助澜的工具比如近十年来出现的通俗音乐热、文凭热、出国热、电脑热、交友热、时装热、美容美发热等,这些‘热’都曾使成千上万的青年带着狂热,带着心理渴求,去追逐和体验,如醉如痴地去效仿和参与,在这其中,青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价值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群体观的影响,产生对国家、人民、劳动、科学以及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应该说,这些社会风潮对青年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其对青年的影响又是无组织和无序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它有可能使广大青年形成新型的、积极向上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也可能使一部分青年受到不良影响而形成消极、颓废的品德意识和行为,这些情况,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不多见的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种种社会风潮,我们的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常感到始料不及和束手无策,以至使这种无序状态任其自然地发生、发展,使广大青年在其中自发地去闯荡,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教育,这对青年品德形成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故有观念,从以往品德教育的封闭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青年,走入每个领域中去,消除教育盲区,抓住热点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传媒。灵活机动,因势利导,限度地发展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使青年的每个社会热点都限度地符合社会道德主旋律。
二、科学地美化生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青年更甚。但在计划经济中,众多工农青年处在集体劳动和集体活动中,青年追求共同的美。青年美育的内容主要是欣赏艺术。至于个性美,基本上谈不到。而今,求知、求富、求美是青年社会生活的主流。青年美育的内容要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之中,并表现一个人的文明和德行修养程度,成为品德、情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前的问题是,不少青年出于好奇,追求新颖、出众,而以奇为美,以怪为美。这就脱离了美的科学性,也就脱离了生活应有的严肃性。也有的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而玩物丧志,甚至走上邪路。
在青年品德教育中,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我们不仅要使青年知道真和善。也要引导青年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印证和落实真和善,要帮助青年美化生活,科学地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完善服饰、家居、环境、社交礼仪的美化;要指导青年的美容、健身及性的文明,全面提高青年的生活情趣。这些都应是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提高青年民主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
品德教育与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领域无论作为意识形态,还是作为行为形态都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意识形态,它们都是由两个方面获得的:一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和模仿产生,再由社会舆论的肯定与否定强化固定下来的;二是由社会特特定环境施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影响,使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相应认识、情感、信念、动机、意识等,并成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作为行为形态,都是在某些意识形态驱使下的个体活动,这些活动通过自己或他人根据社会行为准则作出判断和评价,反馈到意识形态,在原有的认识、情感、动机等的支配下逐渐形成自觉性,习惯性行为,从实际来说,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是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的,也是心理健康的;自觉遵循民主与法制,也是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则是培养优良品德的基本条件。这三者应是新时期青年素质标准的下可分割的内在条件。
以往的品德教育,大多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道德准则上,与其他领域截然分开,当今社会首先是法制社会。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首先建立在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基础上,这其实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工程,应养成青年自觉的行为习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民主生活和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发扬民主,遵纪守法意识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从广泛意义讲,帮助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也就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增进青年心理健康是在青年良好的互动关系中,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及其他技巧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来实现的。它主要通过提高认识,理顺情绪,消除不良症状,矫正不良行为,学习新的适应模式来达到心理成熟。品德教育则是以社会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来提高人的认识和行为水平。但这二者之间又有许多联系。比如,品德教育必须运用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否则,品德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入脑入心;其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仍建立在一定品德标准要求之上,而且有正常的认识、情感和人际关系;其三,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产生的外部因素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近的。因此,增进心理健康应是青年品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近年来,严重存在的升学就业压力,会使青年产生失望、失落、失衡、忧虑。焦躁等消极和对抗情绪,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和行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贫富差距也同样会产生以上不良心理和行为,在过去时期内。我们只关心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而不关心心理问题,或者把某些心理问题也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片面的。目前,不少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都设立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机构,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青年品德教育必须关心青年的心理健康,才能取得完整的效果。
四、道德准则的延伸与发展
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是这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前个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后个因素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计划经济年代:整个社会都高度组织化、统一化、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也相对一致化,从而形成单一的价值观模式,凡是有悖于这个准则的,则冠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个人主义,进行批判斗争,这种教育模式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统一意志和行动,战胜国内外敌人。渡过经济困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就曾培养了几代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这种高度统一化的品德教育的格局,就因期固有的缺陷而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实行,出现了众多个体农、工、商、服务生产经营者和多种所有制形式,打破了维系几十年的单位或集体,所有制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诸如雇佣、协作、合同等新型关系;人们没有了,“铁饭碗”的依赖,又增加了竞争带来的不安全感:还有社会不正之风,贫富差异、失业、下岗等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阶级弟兄”和“无产阶级感情”,而增添了许多赤__的利益冲突;一些不法行为带来的巨额回报或精神满足也腐蚀着一些人的灵魂……这些现象都使得原有的道德准则由以往的单一成份形成多成份、大包容格局。双职,除了以往一直推崇和倡导的舍己利人外,还应有利人不舍己、利人亦利己、利己不损人等各种道德准则同时并存这就带来两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道德还坚持否?青年品德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其基本内涵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我们必须坚持培养一批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先进分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和榜样,以带动广大青年,实现“四有”目标对大多数青年来说,一方面鼓励他们学先进、当模范,一方面要尽量增大自己的包容性,将品德教育由“一大二公”的“正统殿堂”扩展到个体农、工、商和社会游民中去,向厂大青年倡导友好、公平、勤劳致富、积德行好,与人为善,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行为。对另一些青年,则要求他们不要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法在方法上要做到:一、坚持说服教育原则,在充分教育、引导基础上尊重个人对行为准则的选择,“决不能采取疏远,孤立方法,更不能批判、斗争、以尽可能多地团结各层次青年”,二、变组织行为为社会行为,打破以往由学校、工厂,机关单位发放小册子,坐下来学习讨论的老框框,广泛深入到村民小组,居委会、城镇社区、工商业管理区等,把教育同经济手段。责任承包制、合同制等结合起来:把道德标准具体化,量化显示,用责任达标和合同形式来保证:三,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刊等传媒工具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褒贬,评判作用,宣传正气,鼓励先进,批评不良,使每个青年都置于良好的品德氛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