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1篇 2023年小学阅读推广夏令营活动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夏令营活动已结束一个月左右了,我之所以选择在教师节前夕写这一份总结,一方面是之前一直静不下心去思考一些东西,另一方面,我始终觉得,只有经过时间沉淀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内心真实的回音。此刻,我置身于都市繁华的喧闹中,却静静地回味这个暑假在贵州发生的点点滴滴,开始寻找心中的那一份难得的静谧。
参加满天星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简称满天星)阅读夏令营活动,可以说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公益事业,这个机会是偶然的,但是影响却是必然的。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在偶然的机会中,我们总会有因为某些因素而走出不一样人生道路的可能,这也是满天星让我们给山区孩子带去的可能性——通过阅读,让他们发现出色的自我,共同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4月份的面试,5月份的培训,6月份的准备,7月份的启程,8月份的离开,9月份的沉淀。其中每一个过程都是丰富多彩的,在我们为山区孩子带去快乐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诚挚的友谊和青春的回忆。一起给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书写上了丰富多彩的图案。
同时对于我个人而言,那份沉甸甸的收获是我这拙笔怎么写也无法言表的。只能尽力用心记下这一路的感动、美好与收获。
每一天都有属于自己不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在此根据时间先后特意列出本人诸多在此次贵州之行的第一次
第一次参加正规的公益机构
第一次参加专业的培训
第一次深入了解公益
第一次野外生存培训
第一次去向陌生人借餐具野炊
第一次为自己的晚餐义卖明信片
第一次向天使筹资人筹集款项并得到朋友大力支持
第一次撰写教案
第一次火车晚点
第一次坐了那么久的火车
第一次来到贵州苗族侗族自治州
第一次负重60多斤走了3个多小时山路
第一次看到那么多那么美的梯田
第一次看到那么令我们神往的学校
第一次躺在贵州的土地上看到满天繁星
第一次在那么特殊的地方洗漱
第一次和一大帮女生同住一个宿舍
第一次看到云海且云在我们的脚下
第一次受到白都12位村干部的盛情款待
第一次感受到山区人民的纯真和质朴
第一次看到那么充满期待的眼神和泪光
第一次参加了苗历新年的聚餐
第一次被10几户村民邀请吃饭
第一次喝酒发酒疯并且说以后都不敢和贵州人喝白酒了
第一次停电并与外界失去联系好多天
第一次用煤炉、柴火等原始工具解决好多天的吃饭问题
第一次吃了那么多的凉拌和辣椒
第一次好几天没得洗澡
第一次觉得哪里都可以作为睡觉的地方
第一次看到那么多不同品种的可怕的飞蛾
第一次体验到当地人赶集的辛苦和无奈
第一次和队友到野外露天山泉冲凉
第一次举办属于我们的自制篝火晚会
第一次看到孩子们那么富有创意的作品
第一次学《爱》的手语
第一次和孩子们一起唱歌唱到哭
第一次躺在操场看流星看到睡
第一次受到那么隆重的鞭炮欢送礼
第一次让孩子送我们走了1个小时的山路
第一次拦着孩子哭着喊他们回去不要回头
第一次拼命赶路只是为了不敢听到孩子哭泣的挽留
······
无数的第一次以及美好的第n次回忆构成了这个暑假的点点滴滴,给予了我无数的启迪,满天星辰仿佛就像是在漫漫黑夜里为迷失的孩子指路一样,更在我的人生夜空中点缀了无数让我引以为傲的美好回忆。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刻地去思考不一样的真谛。那是在如今的学校难以学到的东西。
一、 什么是真正的志愿者?
在没参加满天星之前,我曾经有几次志愿者经历,但是始终在想,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志愿者呢?相信很多人都曾想过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大家找到了吗?我很庆幸在这个暑假,在满天星里,我找到了答案。
有的人说,“志愿者”称号是个荣誉光环,我只能说,这么说的人,说明他没当过志愿者,或者没机会当过真正的志愿者。确实,志愿者是个“美差”,但是绝大部分是精神上的硕果累累,要想靠志愿者来获得某些殊荣的话,我只想跟这些人说——给我滚远点!说实在,我一直很看不惯这么一些人——披着“某某某志愿者”的布条,然后站在城市的公交车亭旁边埋头按手机。或者花几块钱买一本“志愿者证”,盖几个章,然后以此来填补自己内心的自卑和虚荣心。
当然,我始终愿意相信,这会是少数,还是会有很多人他们默默无闻,在世界的不同角落里无偿地用心地奉献他们的精力甚至生命。当然,我不是想说我们就是真正的志愿者,我们做的还差好多,因为很多人一开始是抱着体验生活的心态去参加此次活动的,即使有的人后来有了不一样的改变。暑假,通过满天星,我”认识”了两位“志愿者”。第一位是在贵州——村民都叫她彭旸老师。她是一位大学生,她把父亲给她出国留学的15万块没有经过父母允许情况下全部捐给了我们所在的白都村,建了第一栋砖房教学楼,之后又继续支持当地教学,建图书馆,聘请教师,捐助学金等等,以至于改变了自己出国计划(详细可以从《理想的韧度》作具体了解)。第二位是在西藏,满天星夏令营在西藏有一个项目点,通过去那边的队友我们”认识”了一位很“平凡”的志愿者老人阿爸格来海。他把城里的房子卖了,然后把所有家底拿了出来在家乡建了一所学校,而聘请老师的资金都是由女儿工资支持。要是在建国初,这也算是可以颁个“光荣之家”了吧。但是老人很平淡地做着这些事,他告诉我们,他只想村里的孩子读得起书,读好书。简单却不平凡的心愿,也许,这就是一个真正志愿者应该抱有的心态。
有很多志愿者去下乡支教或者做其他项目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救世主一样,抱着同情的眼光看待那群天真可爱的孩子,然后信誓旦旦地说要改变孩子,让他们走出大山,走一条精彩正确的道路。我没资格对这种心态发表任何评价,毕竟,世事并无绝对的对错,只有合适无否。我想,正如机构的理念所倡导的,我们此行能给他们带去的只是快乐,阅读的快乐,生活的快乐。其他的,我们只能作为一个引导,让他们发现更出色的自己,并创造不同的可能性,仅此而已。我们又不是上帝,我们并不能确定究竟什么路适合他们,上帝尚且不能决定一个人该走的路,何况我们?
因此,在我看来,什么是最合适的志愿者心态呢?志愿者无论帮助的对象是谁,个人觉得自己内心首先应该把客体和主体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志愿者没有什么比别人优越!如果你觉得你在帮助他人所以你很伟大很有优越感那你错了!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是在收获。就拿下乡来说,我们给孩子带去快乐,其实孩子也带给我们快乐,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收获的远远比孩子们收获的多。
总而言之,志愿者很普通,他们只是在做该做的事情而已.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他们凭良心在履行公民应尽的责任;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这个过程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心灵冲击的需要。所以,我只能说,志愿者工作在现在的社会中很平凡很普通,但是由于太少人去做,所以才显得难能可贵。
二、 阅读推广与支教有何异同
去年暑假有过一次下乡支教的经历,说实在的,只有短短不到一周时间,实在让我觉得对孩子来说并没有特别大的作用,就只是他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感情还没建立起来呢!当时一开始参加满天星,其实还不明确阅读推广和一般支教的区别,就只是知道都是带给孩子快乐,但是满天星有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而已。只有当慢慢经过培训和了解之后,才知道我们要去做的事情和支教是有差别的。
具体来说,两者的方向是不同的。传统的支教可以有多种方式,多种形式的教学,教学体系可以为课内知识辅导,兴趣扩展等,它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但是阅读推广不一样,它注重图书的普及,教学体系虽说也是在尝试阶段,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主要分为a/b/c三类课程,a类就是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注重让孩子在听故事中提高兴趣;b类即立体阅读,阅读不仅仅是读书,还有多方面全方位的阅读,这个主要强调过程连贯及结果;c类课程主要是拓展孩子们的兴趣。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加以诸多有趣的课外活动(如趣味游园会,运动会,故事大赛,书签制作等),并且同时在项目点开展图书馆建设及升级工作,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会如何去阅读,去了解阅读的力量,提高自己的综合认知能力,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多姿多彩的世界并且为自己创造丰富的世界。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专业化,也更加科学化了。
这当然让我们这些非师范类的门外汉赞叹不已!很多人不断在感慨,原来这个下乡阅读推广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不是随便过去糊弄小孩子就可以的,自己也要有一定的阅读深度,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滴墨,首先自己要有一肚子墨水。开始的准备也需要不断地撰写、讨论、修改教案,同时还要和队友一起策划各种有趣的活动。
当然,不是说支教就是比阅读推广差,只要是真正给孩子带去快乐,而不是带给他们负面信息的,我们都应该大力支持并且有责任和义务让它们更加完善。
三、 如何做好团队的建设
做了学生会工作一年多以来,虽然说是站在一个所谓领导者的常委的角度去考虑事情,但是很多时候一个体制已经趋于完善,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无非是在之前和部长的情感工作交流之下安排老师的常规任务罢了。大方向的并不需要自己多考虑。但是这个暑假不一样,有幸当了白都小学志愿者队的队长,这职位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个肯定,同时的是一份责任和挑战。15个来自各个不同大学的佼佼者,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格和想法,并且在此之前并没有任何感情基础,这样的团队建设对于我来说无疑是第一层考验。其次,在阅读推广上面,我是一张白纸,对于当地的情况也是一无所知。所以我只能是按照之前自己积累的管理模式和为人处事方法来建设我们这个新生的团队。幸运的是,我们一开始虽然出现很多准备不充分的地方,也有部分人没有用心对待,但是后来到了当地之后,我们一起努力把问题一一解决了。针对这些问题,我想做以下小结
1、 团队的共同目标很重要,即使没有明确的共同目标,但是也要想办法让大家一起经历难忘的回忆,要有属于自己队伍独特的东西,有时也要让大家觉得队伍就是一个家一般的温馨,以此提高队伍的凝聚力。
2、 团队的问题不在于出现矛盾和问题,最大的问题往往在于明明大家心里有疙瘩却都觉得没有问题,或者没人想提出来。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队长就必须站出来把问题都挑明了,然后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该批评的就批评,该表扬的就表扬,队友可以骂你队长,但是他会肯定你的队伍。这样的队长才是称职的。
3、 队长确定各队员职位之后要明确各个职位的职责,同时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形成一种自觉的相互监督,相互帮忙的氛围。
4、 队伍分工要十分明确,这是团队做好工作的基础。分工是暑假此行我最大的进步了。之前一直很多事情都觉得自己可以做好,不放心或者觉得没必要麻烦别人做,因此很多时候都亲力亲为,但是这次很深刻体会到了,这样的leader对于团队来说是不幸的。首先,分工能使效率最大化,这样一方面要求队长要很了解每个队员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另一方面,这也是让队友们得到锻炼,提升自己的途径,我们要的成长是所有人的成长,这样的团队才是让人肯定的。
5、 信息的公开化和对称化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信息没有完全公开和对称,一些基本的队友该了解的信息他们都完全不知晓,一方面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另一方面,一旦队员不了解信息,很多事情出现突发情况时其他队友也就都帮不上什么忙了。
6、 人性化的管理同时需要制度化的制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道理谁都懂,但是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被束缚着。然而,这不是理想国,每个人都会有疲劳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制度的限制了。一些后勤保障制度,课程教学制度等等都是在团队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并且一旦实施就必须人人平等,没有特殊,队长更好做好带头作用了。
四、 怎样走好人生的道路
还没开始出发去贵州前,因为家里父亲身体不适的原因,我回了趟家,同时确定了需要做手术这个事情,但是由于需要去贵州,所以家里人也很尊重我的做法,说是推迟了手术时间,等我回来再做决定。因此,怀着愧疚的心情踏上了自己梦想的道路。去到贵州,也就淹没在了漫漫的工作大海中,因此只有当夜深人静或者接到家里电话时,才会猛然想起自己还需要面临一个巨大的考验,一般工作时间都没有想起。有时候就觉得自己挺没心没肺的,总会只考虑工作和所谓的梦想,而忽略了身边的亲人。当剩最后几天时,我有点心神不宁了,一想起回到家就要面对的问题,而现在却一筹莫展的时候,我总会静不下心来好好思考问题。那天突然在微博看到这么一条博文“世界上有两条路,一条是自己必须走的路,另外一条是自己喜欢走的路。但是只有你把必须走的路走踏实了,才能走好自己喜欢走的路”。猛然间恍然大悟!确实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唯有先齐家,方能再治国。
所有有时候会很纠结梦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当我们喜欢的路和必须走的路放在面前时,我们究竟更该选哪一条路?虽说当时恍然大悟,但是却仍没能解决我的困扰。确实,基础打好了,才能走得更稳。但是有些事却是容不得你半点考虑,当你选好把该走的路走踏实完之后,已经没有机会让你选择你喜欢走的路了。
呵呵,好像很多问题都能归纳到经典的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析逻辑了。我在想,可否贪心地走走中庸之道呢?让我们边走自己喜欢的路,边走我们必须走的路呢!也不知道这样的贪心能否换来真正的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呢?
who knows?
现在已是凌晨2点了,当我敲打这些字时也已是9月10日教师节了。不管这个暑假我们过得好跟坏,我都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美好的回忆。不用让自己觉得自己伟大,只需要当我们在若干年以后回忆这段难忘往事时,能够嘴角微微上扬,或者让自己眼前模糊,我想,这就足够了。
满天星的星星们,还有那些其他机构们的志愿者们,以及所有默默为人民奉献的真正的志愿者们,你们都曾经成为别人生命中某个时刻的导师,所以,这节日同样也属于你们。愿你们生活愉快,心想事成!
第2篇 个人阅读总结
2023年个人阅读总结
发刊词
2023是极不平坦的一年,于自身,这是我个人的认知元年;于中国 这一次中国走在了又一个十字路口;于中国的企业 也再一次经历了分水岭;于全球,政治局势极不平稳,社群开始裂化,全球社群能否重建能否成功;在新春到来之际,我对自己发了个大愿,要做一件比自己能力高一点的事:我要尽自己所能打造一个动态的知识社群。我知道我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这件事我在心里想了半年多,不管怎么样,反正我觉得它肯定有意义,这就足够。纵观人类文明的演进史,知识是唯一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东西,它使人类成为了这个星球的主宰,它让我们可以隔空取物,让我们把零碎的东西拼接在一起,成为人类更大的力量。从今年开始的每一年,我会在大年三十对前一年的阅读和思考汇总进行一次分享,当然目前只有我一人,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伙伴加入,让“知识就是力量”闪闪发光。我坚信我能实现这个大愿。接下来我会把2023年所读六十本书及我的个人思考和观察做一个知识汇总,我会尽量用极简的文字回顾个人的思考历程,定有不足之处,还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全文大部分篇幅将以演化(动态性)视角展开,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经历知识这场奇妙之旅吧。
开篇我想先介绍两个自我脑海里重复了无数遍的概念 :“哲科思维”与“上帝视角”。或许你们可以以这两个角度去审视我所提及的内容。
哲科思维
我一直在纠结到底以何种方式开篇才能达到我心目中的最佳效果,思考了一个月,我决定把哲科思维定在最开端。哲科思维,顾名思义:即哲学与科学的结合,当然这只是字面上的粗略概括,两者之间的融合与运用还有很多需要深究的地方,这是混沌大学最先提出来的,我是十分认同的,这一年我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以这个为思考起点的,所以我坚信这个思维能让大家踩上“认知升级”的风火轮。以此为起点我们看问题便有了独特视角,不会偏激,不会感性,我们只是在求知的道路上去还原这个世界所呈现的本来面目。“大道至简,知易行难”也成为了我这一生将要遵守,并探寻一生的信条,这与哲科思维密不可分。接下来我会详细展开这种思维的作用。哲科思维的上一类我认为是生物学思维,生物学思维让我们真正从人性以及人的生物局限性为起点,由此也迎来了商业文明的大爆发(这为大家思考问题也提供了一个思考维度)。我们再拿理性思维与哲科思维做比较,能帮我们更好理解哲科思维的概念。理性思维它好比应用软件,对象是认知内容;而哲科思维相当于操作系统,对象是认知通道。一对比我们就能发现一个事实,哲科思维简直就是我们认知的基础设施啊,它是比唯物辩证法我个人认为更高级的思维。在今天我们所提及最多的认知升级,其本质就是认知通道的升级啊,而哲科思维就是打通和开辟这些新航道的基础设施。当然中国文化对哲科思维可以说是我们比较大的一个障碍,毕竟我们经历了五千年无间断的农业文明,而只有几十年的商业文明(后边讲中国崛起会详细阐述),熟人社会里我们潜意识里崇尚经验,有学者把阻碍归为两大类:1.思维遮蔽效应 2.群体信念黑洞。思维遮蔽效应主要来自己于儒家的强势,它促成中国形成了上下五千年的超大规模组织,当然由于肉身的过度庞大,优势也带来了劣势,巨大的文化惯性形成了对哲科思维的巨大遮蔽效应,这也使得中国难以自发转换进入商业文明。所以,可以说哲科思维起源于西方,它是西方文明快速占领文明制高点的利器,而在中国,老子是唯一提出哲科思维的思想家。近年来,推崇中国经典文学开始盛行,而我认为应该在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主要看中国)找到一个属于自身发展的结合点,由此扩及到面,从而实现从个人到组织到国家的快速发展。其次我这里再另外谈论一下哲学的作用,我们知道哲学的学习门槛很高,我们普通人是很难理解哲人的思维,但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应该读一点哲学类书籍,对大众而言它可以是偏应用层面。我觉得作为普通大众我们可以学习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这基本就够用,毕竟马克思的哲学还是相对较容易理解且偏应用层面,这里推荐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这两本书可以说是毛泽东留给我们中国人的我认为是最大的文化财产,我是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人类的知识体系大致分成四个层次:经验. 工具. 理论. 哲学。哲学不单单是思考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更给我们提供了方法论,去摸寻事物发展的规律。希望哲科思维能成为大家认知的起点。一个会思考的人,总能清晰地区分两个视角,个人视角和上帝视角。个人视角看微观,上帝视角看全局。个人视角分对错,上帝视角看趋势。个人视角看应然,上帝视角看实然。在个人视角看来,一切可是可以改变结果的原因,在上帝视角看来,一切都是做对了什么事情的结果。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我认为是每个人必读的一本书,它给我开了许多巨大的脑洞,也让我搭上了认知升级的快车道。这本书告诉我们:讲好一个故事更重要,以福特公司为例,它是价值实体吗?显然不是,它是存在我们脑中的想象出来的概念,那中国又有价值实体吗?答案显而易见,这正是宗教(儒家我也认为算半宗教形式)对人类文明所起的巨大贡献,构成了人类巨大的协同网络,由此打败了猛虎野兽,成为“上帝”。以文中的一个为例:书中指出正是人类是早产儿才有人类群落演进的基础,因为是早产儿,所以在母系氏族社会需要多个人共同抚养,一个出生的孩子才能顺利长大,这促使了人类之间的交流,由此衍生了一套文化体系,这使得智人在自身武力不足的原始社会弯道超车,成为迄今为止250多万年的世界主宰。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我自身看完之后,是受到了极大的颠覆,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宗教,科学,帝国,自由与信仰,所以这本书绝对适合各个行业的人去品读。被称为历史学界的摇滚学家的尤瓦尔·赫拉利以极大的宏观视角在仅用一本书的篇幅就为我们真实还原了人类250万年的演化过程,从中既可以了解人类文明演进历程,又可以见微知着,审视自己,去摸清未来的道路。可以说这本书给了我上帝的视角以及赋予了我自身对于文字的张力,在这里感谢尤瓦尔.赫拉利。我现在判定一个文学作品能不能成为经典都是基于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角度即:是不是客观反映事实,有没有宏观大背景。这两点基本足够,因此虽然现如今综艺盛行的娱乐至上泛娱乐化时代,但我更喜欢以纪录的形式呈现的文艺作品,这类作品能给我们无限的思考空间,我把它称为可以无限扩张的“想象张力网”。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在思考历史的作用到底在何处,是李世民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确没错,但我觉得还太大。读完这本书,我心中有了答案:历史是为了给未来提供更多选择。 该书从认知革命到农业革命再到资本主义及帝国扩张,宗教法则,工业革命等等为我们详尽阐述了智人从一种没什么了不起的动物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上帝的,具体的细节此处不多展开,推荐去看原着。它犹如让我们乘上时光飞船去探寻先辈生活的足迹,我之所以推荐这本书还有一个更大的个人原因:该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为我们高度还原了人类文明的演进路径,仅凭这一点,该书就具有巨大的可读价值。我们知道,万事万物的存在及发展都逃不开时间和空间这个万物法则 ,因此此书可以给我们带来认知驱动机车的石油。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
该书阐述了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世间万物皆是算法,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有机体。这就打破了无机物与有机物的边界,以这个为起点,我们在思考“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这个问题上就会大不一样,我在此下一个暂时还无法证明的结论:人终将会被机器所取代。全书以大半部分的篇幅阐明这个观点,因为这个结论实在是太颠覆人了。我也是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读完整本书,它让我在所有的有关人工智能的伦理争论中看到了终局,由此我们也该思考一件事: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到底该何去何从?我们该思考的不应该是机器取代人的工作那么狭隘的问题,真正该思考的是“机器最终会取代人”成为万物主宰的这个重要议题。我们把时间轴往前推进五十年,假如我们生病了,但我们感觉不到,觉得一切正常,这时候家里的智能机器人告诉你,根据我体内的几千万份数据分析及对你体内的各项指标传感器数据分析,你目前已经患了很严重的疾病,这个时候你该如何抉择?答案很简单,人本是就是一套算法组成的复杂生命体,你肯定会选择听机器人的选择进病房。在机器面前,人根本就毫无招架之力,只能任机器“宰割”。这里我也只是举一个例子,放宽我们的视角,类似这样的场景同样可以在交通,教育,艺术,军事,经济等领域上演。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技术控制人类,其实人类只不过是万物互联的工具罢了,在物联网时代,这个趋势已经慢慢开始显现出来。公交,地铁,火车等公共领域你尽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低头族,这是不是技术控制人类的一个先兆,暂时我们还无从得知,但趋势已经显现。在未来,我们会活在一个被算法支配的世界里,交通全靠上万台机器控制,自动驾驶的汽车也服务于更高级的一套交通算法;在股市,会有你的智能管家告诉你哪支股票会涨会跌,在教育界,人工智能会通过上千万次的计算告诉你,哪个行业更有发展潜力哪所大学会有更大的上升空间等等。人将彻底从那些繁杂的事务中脱离出来,但是你以为人类就可以活的自由自在吗?当然不会,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最终会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拥有海量数据的超人类,大部分人将成为无用的庸人。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要坚信这句话:信数据得永生。我们纵观人类文明的演进史,在工业时代,石油使人类文明有了质的飞跃;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就是我们人工智能时代的石油。好在欧美等国家开始加强了对互联网巨头facebook,google等对于用户数据的监管,但在中国还没有看到很多政府方面的强硬监管的态势。在未来,中国将会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最主要阵地,其实人工智能的本质就是“统计学+计算机”,它通过对海量数据得计算,用回归分析无限逼近人的心理需求,数据越多,结果越精确。所以在这里也有一个小的建议:如果家里有亲属即将毕业的朋友,可以选择统计学再辅以计算机,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他至少不会丢掉饭碗。纵观人类发展,在选择农业革命时人类经历了一个十字路口(当然目前还不知道这个选择是否正确);而在现在也即将经过下一个十字路口,人工智能,在这个路口选择不当,人将会被彻底颠覆(或许终将被颠覆)。在这里讲到人工智能,我们提及一下百度。百度是当今中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发展最强的一家公司,拥有绝大多数的专利。这一点腾讯和阿里远不能及,我个人觉得百度正是在憋大招,把全部身心赌在了未来。bat熟赢熟劣还不能下次结论,百度一翻身就有可能是超越苹果成为市值过万亿美金的公司,在技术爆炸时代,做到这点并不难。在现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等新生力量兴起,原有的传统秩序和法则将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被彻底颠覆。在未来,数据主义会成为新的宗教,取而代之的是在一系列算法下的人类生活的“苟延残喘”,前面提到过人只是万物互联的工具,大部分人只是生产数据的“流水线工人”,为拥有海量数据的超人类服务罢了。还有可怕的一点是:目前大多数工程师不知道他们要的是什么,这是极其可怕的,这样一来,伦理边界别无法界定和约束,或许这也终将导致人类走向一条不归路吧。 看到这也许有人会问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不被人工智能取代呢?我个人答案是:取代只是时间问题,就目前而言领导力和创造力还处于暂时不会被淹没的高地(后面我会详细阐述创造力革命)。我们应做智识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优美,就转场到哪里,仅此而言。在这里做一个不恰当的假设:也许我们就是最后生存的几代智人了,我估计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人工智能的大爆发,毕竟我们这一辈人都将拥有“百岁人生”(后面会提到此书)。我在这里只是阐述了书中部分内容及我个人的思考,详细内容请阅读原着。
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
作为简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赫拉利也给人类命运议题指明了大致的思考方向。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科技颠覆、生态崩溃和核战争三大挑战。“国家”这一身份认同已不足以应对今天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解决全球性问题。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正在颠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分配方式,数据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当数据巨头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当“在线”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如何规范数据的所有权?能否建立起一个维护人类自由和平等的全球社群?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已经使人类掌握了重塑和设计生命的能力。我们该如何运用这种能力,迈过人类所遇到的难关,上演另一出全新大戏?在一个信息爆炸却多半无用的世界,是否我们的技术真的遭到了三体人的技术封锁?目前还无从得知。由此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清晰地见解便成为了一种力量。关于关乎人类命运的种种议题,尤瓦尔.赫拉利在该书中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引发了我们进一步思考。在我们政治经济不平衡,充满争端和矛盾的世界,我们不应该再局限于此,而是应该形成全球性的命运共同体,这一点中国可以说走在了世界前列。facebook也曾尝试过利用自身的社交优势试图建立起全球性的社群,但以失败告终。无疑在未来社群会重构,我们要跳出以国家,民族认同为基调的理念而走向全球性认同,共同应对挑战。当今我们正处于一个后真相时代,事实上人类一直处于后真相时代。智人就是一种后真相物种,创造并相信虚构故事的能力越高。智人之所以能够征服地球,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传播虚构故事的独特能力。在后真相时代,谎言将万世永存。该书还提到一个观点:世俗主义。由世俗主义的定义看中国,我们会发现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世俗主义国家。在中国,我们重视真相、重视同情、相信平等,且为无神论的国家,这或许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的根本原因吧。未来不是科幻小说,我们终将无法逃离母体。我们人类害怕被困在盒子里,但没意识到自己也早就被困在一个盒子里了(这个盒子就是人类的大脑),而且盒子外面还有一个更大的盒子,也就是充满各种虚构故事的人类社会。你逃离了母体,却来到了一个更大的母体,陷入一个无法逃离的怪圈当中。把视角再放大一点:或许,我们所有人都活在一个巨大的计算机模拟程序里,就像是黑客帝国中的母体。这样一来,我们所有关于国家、宗教和意识形态的故事都会被推翻。在未来,或许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这促使我们更要懂得在“变与不变”这对范畴中用心权衡,哲科思维便可发挥作用。以上三本便是简史三部曲,这几本书背后都蕴藏着几千亿美金的商业财富,我希望各位在阅读时能培养自己的“历史感”,完善自己的基础设施。
快餐文化时代该如何阅读
接下来,我们探讨不那么宏观的问题,转而讨论我们生活经常所见所用的现实问题。在知识爆炸的网络时代,从没哪个时代的阅读环境像今天一样丰饶,,而我们恰巧陷入了一个怪圈,越来越远离阅读。我们就像曾经的原始人,身处丰饶的阅读环境,精神却逐渐饥饿至死。为何我们会陷入这种困境,书中作者郝明义给出了他的答案。在作者看来,我们之所以会处于这种困境,是因为教育的影响和对网络的误解,限制了我们的阅读能力。诚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的注意力不断浅层化,同时也冲垮了我们的自由意志,时间开始破碎化,这是我们当代人看起来的困境。作者在该书中用长远的历史眼光,分析了阅读的演变和今日阅读所面临的危机,审视了网络和阅读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分享了在互联网时代许多具体的阅读方法。那对待网络阅读,作者是如何看待的呢?作者提了三点:一、远离阅读--因阅读变得方便后不被珍惜;二、网络提供更丰富的阅读体验有助于阅读;三、由于技术限制,网络阅读无法取代书籍。本文的重点来了:我们该如何提高阅读效率?当我们踏向社会,各种工作纷至沓来,时间开始碎片化,由此要提高阅读效率,就要区分零碎时间和一整块完整的阅读时间。我个人是在闲碎时间看电子书,听得到音频,每次五到十分钟;在晚上会花上半个小时进行夜读,构建知识体系,一个是单点,一个是面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迸发。其次我们要认清我们大脑的结构,我们的大脑更像是cpu而非硬盘,它擅长计算思考和整理,而不是记忆。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最重要的不是记住知识,而是知道如何调用所需的知识。在我们认知升维的过程中,我们不缺知识,而是缺乏对信息的筛选。(建议上得到)。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知识库,把记忆的工作交给纸笔和电脑硬盘。把宝贵的大脑资源用来组织、管理知识,在知识之间形成联结,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那该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书中给出了三个答案:一、从感兴趣的内容开始专门阅读;二、逐步扩大阅读范围;继续深入或拓宽领域;三、逐步提高眼高和阅读层次,走过七道阶梯。在这里介绍一下这七道阶梯:第一道阶梯,我们关心的是怎么让自己做得更好;第二道阶梯,我们关心怎么和所爱的人变得更好;第三道阶梯,我们开始尝试欣赏抽象的美学,会读哲学、宗教和科学之类的书;第四道阶梯,我们就会思考社会的运行机制,一个小的组织的运行机制;第五道阶梯,你会开始欣赏那些想法和你不同的人的思想;第六道阶梯,你会体会多元思维相互碰撞的美好,不同知识领域在你脑中相互联系,交织成一张巨网,此时,你可以尽情在知识森林里随意漫步。第七道阶梯,感受宇宙的智慧之美,来到了上帝跟前。我自己此书的解读音频反复听了两遍,这也是我自身阅读方法的起源,该书以历史的眼光还原了我们当下所处的阅读危机,又给出了很多关于阅读方法论的思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阅读启蒙题材,得到app有此书的音频解读,欢迎大家收听。在这,也说一个我自身阅读的感受:其实读了多少书并不重要,叔本华说过,想记住所有读过的内容,就像想要把所有吃过的东西储存在体内一样不合理,阅读带来的是某种“剑意”的顿悟,它在某个时刻突然从你脑海里迸发,成为思考的一个新维度,当我们出招时,招式已经不重要,此时无招便胜有招。
三体三部曲外星文明
全书共一百万字,该书也获得了“雨果”奖(科幻作品最高奖),成为亚洲获此殊荣的第一人。我花了一个礼拜读完,本书解读篇幅会较长。于我自身而言,我认为它最成功的地方,是完美嵌合了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如果和人类简史做对比的话,前者更偏空间化,后者更偏时间化,我相信会对阅读者有极大的心理冲击。书中具体细节在此不详细展开,我读完产生了一个疑问:倘若真的有外星人侵略地球,人类真的能招架的住吗?其实答案在心中早已产生,但就是不敢相信事实,答案是人类将毫无招架之力。就算是离我们最近的行星,倘若能抵达地球,这也说明他们的文明比我们要高出很多量级,在宇宙中,这种高级文明对低等文明简直就可以说是碾压级的。接下来我将从书中视角和互联网视角为您解析这三部。倘若一个文明要侵略另一个文明,它会怎么做?答案是:封锁它的基础科学。三体人在侵略地球之前,就用高维度的智子把人类的基础研究给锁死,人类由此几百年科学研究没有什么重大突破,这就好比大蛇打七寸,先打基础科学。基础科学决定人类文明的发展上限。按这个思路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从牛顿的微积分,天体物理学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再到现在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无不是基础科学在发挥作用,当然现如今科学技术没有大的发展进步,定与基础科学的止步不前密不可分。当下的量子力学理论还是依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以有人戏言:爱因斯坦之后再无天才。再回到书中,当外星文明侵略地球,自由、平等、民主将会被忘得一干二净,人类的原始弱点会被激发并放大,靠着一套故事构成的社会秩序将不复存在。书中还介绍了宇宙文明的法则:黑暗森林法则。宇宙就像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他必须小心翼翼,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也即是费米悖论。将此拓展到技术领域也是一样,一种技术必将取代另一种技术,而当下的这种技术又被暴露在太阳底下,时时面临着被“击毙”的风险。书中还有很多新颖的观点,比如说当地球文明遭遇危机,最终组织管理会呈现为倒金字塔型,即由一人负责地球的存亡。书中的猜疑链和技术爆炸同样对今天的商战有所启发和引导。此书详细细节不多展开,希望看到此处的朋友,千万要留心这本书,soho的老总潘石屹,把这本书翻烂了都要,他居然在这里面发现了区块链,足见此书的宝藏之深。接下来我想借三体文明来探讨互联网对于今天的商业变革的影响。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便开始用降维打击打的传统企业毫无招架之力,好似互联网所过之处,传统企业必将寸草不生。但在2023年有了转机,随着互联网下半场的来临:线上的优势会不断转移到线下,两者之间将会形成区隔。马云这是意料到了这一点,开始提出新零售的概念,抢攻线下的市场;腾讯也开始提出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实质都是指向线下的零售。新零售利用技术优势,改变了传统工业时代供给为王的供应链模式,而来到了物找人的c2b模式,只要你在app上留下浏览的痕迹,你所需要的商品(机器自己判定)便将会马上运送到离你最近的便利超市。同时在2023年还有另一个现象:在互联网的下半场,老兵(指传统企业)不死,他们向死而生。2023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水岭,线上线下不一定是线上必胜,线下或将重新结合互联网的打法,逐步筑起自己的护城河。我们以海尔为例,从海尔的组织战略,我们可以看书它的组织是比公司更高一级维度的形式,同样采取的是三体人的打法:升维思考,降维打击。仅凭这一点,我认为张瑞敏真是不可多得的组织管理怪才啊。或许升维思考也将成为我们开辟认知通道的起点。
共演战略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此书主要是关于创业的内容,全书主要是阐述从创业期到成长期到扩张期再到最后的转型期企业的演化路径以及面对不确定性的市场把时间轴纳入考量,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给出了具体的方法论。全文从企业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和演化路径的不连续性出发,首创提出了共演战略,把用户、组织、产品、市场以共同演化的视角分析了在混沌的商业环境下的今天,如何解决不确定性以及不连续性的问题。此书是我读的第一本经管类书籍,也使得我对组织,对管理,对赋能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是我认知的基础设施。该书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创业指导书,读起来易懂,有简单的二维坐标系辅助你理解各种复杂的概念,推荐给大家。接下来,我想重点讲一下我个人关于企业发展的几点体会。一个企业发展:注定要经历点、线、面、体的四个阶段,最后是形成生态闭环。曾鸣老师在智能商业二十讲(喜马拉雅有音频)里面,也特别强调了这个概念,这个是企业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在新商业文明的现在,传统的科层制已不再适用于当下的企业管理,去中心化逐渐成为主流,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形式也不再使用,当今应该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驱动道路,这就需要高度的去中心化,减少信息传达的层级,走员工自驱动,自激励的管理模式,而不再依靠传统的kpi。在自由消费主义盛行、选择多元、信息多元的时代,自上而下的模式注定会道路坎坷,只有高度灵活的组织才能才能高效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这个时候员工往往需要被赋能,这就需要形成以愿景为驱动的公司文化而不是传统的战略管理,从这一点看淘宝的发展路径,就不难发现这一点。阿里巴巴是一家以愿景为驱动的公司,它主张用户第一、员工第二、公司第三、股东第四,谁不喜欢这样的公司,由此阿里的快速发展就形成了正向反馈的雪球效应,实现了营业额从千亿到到万亿的突破。我们再借此书探讨另一个话题:在这个自由的时代,该如何实现有效的管理呢?我自己一直在摸索,我看到公众号的推文,该文提出的“共情领导力”让我为之兴奋。共情领导即指同理心,它主要分为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在新商业文明下,人人皆为合伙人,它不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共情领导能使得整个组织形成巨大的合力。在这里在分享我个人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例子,有次我打滴滴,我在车上便问滴滴司机,你现在对当前的职业感觉怎么样。司机的回答令我感到有些惊讶:我现在想几点上班就几点上班,不再那么拘束,钱少赚点没事,自由多了。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的话,我发现当前人们对于职业的态度也有了极大的转变,自由不再稀缺,它开始拥有和金钱同等的地位,我希望如果有人在管理层或以后走向管理层,这个应该至少成为组织管理的一个思考角度。再把视角拓宽,在人工智能时代,企业该如何实现量级式的飞跃呢?曾鸣老师在智能商业二十讲里面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数据智能和网络协同。数据智能和网络协同将会是构成未来新商业文明dna最重要的双螺旋。真正把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的公司,就好比踩上了两个风火轮,会成为未来真正的赢家。正是数据智能和网络协同的力量推动了阿里、腾讯、亚马逊、谷歌和facebook这五家互联网企业在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全球前十大企业。最后在该段我想以拼多多的案例结尾,大家对拼多多的印象可能特不好,完全是大妈(或亲戚)级别的所用软件。货品参差不齐,第一印象就是低端没啥好货。但拼多多或者叫黄峥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事实:中国人口众多,即使是在消费升级的时代,依然有很多低端消费群体,他们不懂得淘宝,但知道可以和亲戚朋友拼团购买,享受巨大优惠,这足够了,我不需要多好的货,不要跟我谈什么消费升级。是的,我们的确忽视了这一批人群,当春晚的淘宝比双十一多出十倍之余的服务器,最终还是服务器崩溃的时候,我忽然就想明白了,原来淘宝的用户才有五亿之多,可中国起码有十三亿人口啊。这里面还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因此拼多多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走完了京东五年走完的路。当然论及拼多多的底层商业逻辑:我认为首先它是一个c2b模式,即拼团,订单发送到供应商。还有一点,即它创造性的提出了新的理念:个人把保险卖给企业,这与传统的保险公司的商业逻辑正好相反,拼团成功后这个保险业务即转到商家手中,商家便开始几乎以最小的风险处理订单。这个商业逻辑完全跑的通,当然拼多多的快速成长路上也能看到段永存的影子,冠名各大热门综艺,不计一切提高曝光度。段永存的一句话让我震撼:我相信黄峥,给他十年他肯定能做好。要知道段永存可是中国的巴菲特啊,所以我也给自己加了一句词:我相信段永存。
创造力革命 人工智能时代人之利器
前面提到过创造力这一词,创造力革命是曾鸣老师提出来的,在智能商业二十讲里有详细介绍,或许从这个角度能更好的理解我们所面临的这个时代的大变革。当机器变得越来越聪明,当数据智能在更多的场合取代人的时候,人该怎么办?那人的未来在哪儿?答案是:未来人的生存核心在于创造力,因为知识,只要是能够被结构化的知识都会被机器取代。创造力在未来会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我们应该把它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德鲁克把过去两百年的组织创新总结为三次革命:第一次是工业革命;第二次是生产力革命;第三次是管理革命。曾鸣老师按照历史演化的视角,他把我们今天正面临的时代的组织大变革,称之为第四次革命--创造力革命。人的直觉对知识的综合升华能力依然是机器难以超越的。以此相对应的未来社会最有价值是以创造力、洞察力对客户的感知力为核心特征的。未来公司的文化(现在这个趋势其实已经显现)会越来越倾注于少量的核心合伙人共同创造的价值,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成为合伙人,可能组织里根本就没有我们的价值来了。创造力革命是一次新的革命浪潮,现在这个趋势刚刚出露头角,但这或许就是历史大势。未来组织变革的核心不再是管理而是激发创造力。希望即将跨入职场的各位,能从合伙人的角度去思考职业生涯,或许境界和视野会大有不同。
这个冬天“不太冷”
在想这个小标题的时候,我觉得首先应该提及的就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冷”。2023年悄然来到了互联网下半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开始遭遇冰冻,互联网企业在蛮荒时代的野蛮扩张开始不再适用。互联网的下半场将是精耕时代,即每一个用户都需要高度重视,公司经营的核心要变为用户驱动,要借用数据智能,把每一个用户身上的每一滴血“榨干”。房产在今年也开始遇冷,作为房产行业风向标的万科,开始提出“活下去”的口号,资本寒冬仿佛真的来了。让我们回到宏观的经济大背景去思考这个问题,中国正面临产业的调整,整个中国都在进行经济大转型,倘若不转,中国将永远无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只能是大而不强,因此供给侧改革必将进行。于国内经济不平稳,于国外,中美贸易摩擦正热火朝天仿佛给外贸企业致命的打击。因此整个市场遇冷也很正常,其次是人类文明来到了一个新的拐点,技术开始观望,人的预期开始下调,这个市场的大饼不再做大,寒冬来临。在看完变量之后,恰巧来到朋友家中闲聊,朋友是在义乌做衣架外贸生意的,于是我问他今年经济这么不景气,你感觉怎么样?他的话令我十分震撼:什么时候生意好做?没有什么经济不好做的时候,有的就是自己能力的不足。简短两句话,让我想起了那句话:没有所谓的夕阳产业,只有不成功的企业。那在已到来的资本寒冬和市场遇冷,我们该如何做呢?在网上我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答案:收敛。2023年经济会更冷,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经历三十年的快速发展,面临当今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行业将不再那么稳定,越是这个时候越应该由外向内,逼练内功心法,从个人到组织更应该如此,唯有这样才能在拐点处奠定未来基业长青的基础。所以结合这个标题,我想表明的是:这个冬天不太冷,逼练内功就好比是古人的闭关修炼,在互联网的下半场,整个资本市场开始走向良性的道路,中国也将得以走向更健康稳定的新的道路。
中国崛起 偶然中的必然
在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以及变量两书中都有提到此观点,我在此整合一下他们的论述,并提出个人的看法。 在薛教授看来中国最重要的是做对了四件事:1.给重要的产权确权 2.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3.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 4.加入了世贸组织,让中国人民直接参与了国际化的大合作。如今,中国已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与这几个因素密不可分。何帆老师认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最主要变量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创新,有意思的是:中国的工业化没有停止,城市化没有停止,技术创新也没有停止。这三种慢变量一旦打开就无法合上,它们就像三股洋流,会把我们带到很远的地方。中国的超大规模也使得中国在全球化的产业布局和分工中获得巨大的优势,在中国有近乎最完备的产业链条,这个优势是其它国家远不能及的。随着____提出的群众路线,中国打出了最有中国特色的底牌和大招,由此中国将会释放自下而上的巨大力量,数亿群众的智慧,终将带领中国这艘经济巨轮创造振人心弦的史诗。回顾中国的历史可以看到:但凡是中国走自下而上的道路,中国都会获得巨大的进步。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便是最好的例子,人民的汪洋大海足以吞并一切敌对势力。回到标题:中国的崛起,偶然的因素有哪些呢?美国 的911事件或许是上天给中国的一个机遇。事实上,美国在2000年的时候就提出了要遏制中国的发展,中美贸易摩擦其实一直都在,只是今年特别大而已。每次的美国大选,候选人一定要满足美国民众的美国霸主认同感,把遏制中国作为当选的政治台词,推特治国的特朗普也不例外,只是它是商人而非政治家,所以中美贸易的摩擦就针尖对麦芒了。有关中美贸易摩擦的详细解读我推荐何帆老师的变量,希望大家不要被那些夸张的媒体所误导,也不要被过度的政治目的所绑架。911事件给了中国发展的巨大机会,美国无从顾及中国,大部分经历投入到反恐,中国便借此机遇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8%的年gdp增速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还有另一个偶然变量即是日本的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失败的样板,日本八九十年代的东京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及迈过中等收入陷阱都为中国提供了前车之鉴。当今身为全球经济体总量的第二,这个曾经的老二日本,或许能为中国在大国博弈,全球分工等方面提供更多参考。在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一书中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个全面剖析。本书提出了一套新颖的理论,来解释中国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之后引爆了工业革命,实现了经济腾飞,并预言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该书还对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做出了深刻的批判。该书指出:原始工业化、自由市场和遵循客观发展规律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三大要素。完成原始工业化,是引发工业革命的种子和胚胎。市场需求是启动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但自由市场既不自由,也不免费,更不是天然就存在,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市场创造者。最后,工业革命必须循序渐进,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前一个阶段的积累。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正是因为我们踏踏实实遵循了市场创造的顺序,也因为中国政府在每一个阶段都积极有为,开拓市场。除上述这些我还想从意识形态角度分析中国的崛起。咱们在学习上看到哪种人真的是又气又拿他没办法--那些既聪明又努力的人。中国就好比这种学生,它既聪明又努力,这种五千年的精神红利直至今天还在释放,我认为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快速发展特别重要的原因。人口红利虽然即将消失,但这种向上的精神红利,会把中国推向更高的高地。英国的一位学者对中国的崛起也提出了我看来比较独到的见解。我们把目光切换一下,看看外国学者的视角是如何分析中国的崛起。该教授提出了与美国不同的的两种意识形态的认同:美国是民族认同,而中国是文明认同。仔细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文明认同是更底层的意识形态,而民族认同则不然,远没有文明认同能积蓄和爆发的力量之大。因此,中国要谈复兴,要自信,归根结底要坚持的应该是文化自信。中国在经济上已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上也逐步走向了世界舞台中央,接下来就会从国际、道德、军事等方面带动变化。中国改变世界的深刻程度可能赶上甚至超越过去两百年西方的崛起。中国不曾是西方,尚不是西方,亦不会变成西方,由于中国文化的张力,中国会吸取西方的精华并融入中华文明,变成一个新的其他不一样的东西。西方文明是基于基督教,而基督教讲究的是要救赎,而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是儒释道,讲究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所以中国不会去侵略他国,基于这一点,也只有中国才能提出打造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毛主席的宝贵遗产
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为我们理解万事万物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给了我们具体的思考路径,这也是哲科思维的具体体现。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在事物发展中起支配作用。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补充和飞跃,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也阐述了柏拉图的一个重要理念:让哲人成为统治者。马克思主义在我看来正是此观点的继承和发展,政治和哲学融合成为治国理政的一部分,这种国家肯定不会犯什么大的过错。在书中,我也真实领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真谛。回到底层:大道至简。
“学不会”系列
海底捞你学不会、褚橙你学不会两本书我是同时读完的,读完此书,我就想到了×××学不会模板。由此我明白了两点:一、一件事的成功必然要从偶然性和必然性去分析背后的逻辑;二、万物的发展定要从实践出发,再归纳,在实践不断往复螺旋式上升。海底捞你学不会让我再一次思考管理的本质,我们知道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计划,领导,组织和控制,但都是科学范畴里的事,那除了这个之外,管理还是门艺术。我们再升维一下,更重要的是:管理是门手艺。手艺,它背后是一种手感、质感、分寸感,是节奏、时机、火候,它是理论知识到实践知识最关键的东西。从另一面我也看到了良知良能的力量,按罗胖所说,是海底捞的信用飞轮推动着海底捞成为了中国餐饮业的第一股。信任在未来将成为一种新型的货币,信用的红利还没开始完全释放,但这是一个未来商业文明的基础设施王阳明的良知学说或许是张勇创办海底捞的理论源泉吧。王阳明心学的三大思想核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我只是初步悟到了一点点门道,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华杉关于传习录的解读。褚橙你学不会让我深刻感触到了实践的巨大能量,褚时健先生晚年的艰苦创业历程令我钦佩不已。因此我决定每年读一遍此书,这是我个人的励志读本。
百岁人生
本书提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问题:如果你能活一百岁,请问该如何去规划和看待你的人生?这个问题,在这个个人寿命不断增长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也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倍感焦虑的问题。本书作者从个人寿命增长这个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人生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全新视角,并给我们提出了建议。随着寿命普遍延长,我们的人生格局将发生巨大改变:过去人们熟悉的三段式人生已无法维持,取而代之的将会是流动性更强、节奏更快的多段式人生;在未来多段式人生里,没有任何行业会是铁饭碗,许多职业都将消亡;超级大城市的优势越来越大,地区和城市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将愈加突出;那些不愿接受新事物、害怕改变的人,将会被新时代彻底抛弃;年龄不能再成为判断身份的标签,也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水平,跨年龄段的交往会越来越多;人们的选择会越来越慎重,婚恋年龄会继续推迟;对无形资产的积累和经营将更受人们的重视。此书推荐给大家。
我们每个人的奇幻之旅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或许能给我们人生的发展指明一个方向。读完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我想起了一句话:人能弘道,道能弘人。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在受天命的感召,追寻心之所想,最终抵达理想的彼岸。全书还提了一个新奇的概念:预兆思维。这或许就是天命的感召,它告诉我们:一个结果等于一连串的事件,每一次都在为下一次结果做好铺垫。从这个公式出发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会大有不同,我们便不会那么在意眼前的的与失,会跳出狭隘的思维怪圈,获得个人更大的发展。真心推荐给即将毕业踏上社会的毕业学子们。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给我们呈现了科学,宗教,现实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只不过作者没表现的那么直白,需要我们细心审视挖掘。李安翻拍的电影我看了两遍:感觉就像受洗了一般感受到生命的宏大与渺小。文中主角父亲母亲的对话成为了全书的引线,全书都在诠释父亲对于现实和母亲对于信仰之间的关系。父亲的一句话也打动了我:一个人要是信几个宗教,那等于什么都没信。是啊,不同宗教信奉不同的故事,但宗教又能给人信仰,这是科学和现实远不能及的,该书对此并没有给出具体答案,因此具有巨大的可读价值。同时这也可以提及到马斯洛需求理论,见下图
结尾 杂谈
边界概念我这一年也思考了很久,但局限于文字篇幅,在此便不再展开,有时间我会发在公众号上。在结尾我就谈一下与我们个人成长相关的事。我个人从治国理政中摸出了一套方法,仅供参考。我们要先有底线思维,找好时间的结点,并做好个人的规划,其次要确立目标,找好前进道路上的几个基点即可,由此便能确定发展的路径。
在此恭祝大家新春快乐!明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