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 > 教学工作总结

一年级下册数学总结(优选15篇)

发布时间:2023-03-12 15:12:06 查看人数:37

一年级下册数学总结

第1篇 初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两 种: 相交 和 平行 , 垂直 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一个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 没有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 公共顶点 且有 一条公共边 的两个角是

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 与 互为邻补角,

与 互为邻补角。 + = 180°; + = 180°; + = 180°;

+ =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所示, 与 互为对顶角。 = ;

= 。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 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如图2所示,当 = 90°时, ⊥ 。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 a ⊥ b 时, = = = = 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

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同一方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同一侧 ,这样

的两个角叫 同位角 。图3中,共有 对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 之间 ,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两侧 ,这样的两个角叫 内错角 。图3中,共有 对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之间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同一旁 ,这样的两个角叫 同旁内角 。图3中,共有 对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b,

则 = ; = ; = ; = 。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b,则 = ; = 。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图4所示,如果a∥b,则 + = 180°;

+ = 180°。

性质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a∥b,a∥c,则 ∥ 。

8、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 =

或 = 或 = 或 = ,则a∥b。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 = 或 = ,则a∥b 。

判定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 + = 180°;

+ = 180°,则a∥b。

判定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a∥b,a∥c,则 ∥ 。

9、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命题由 题设 和 结论 两部分组成,有 真命题 和 假命题 之分。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 一定 成立,这样的命题叫 真命题 ;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 不一定 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假命题。真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定理,它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10、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平移后,新图形与原图形的 形状 和 大小 完全相同。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平移性质: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中①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②对应线段相等;③对应角相等。

第六章 实数

知识点一实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符号分类: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知识点二实数的相关概念

1.相反数

(1)代数意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2)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原点的两侧,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或数轴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等于0.a、b互为相反数 a+b=0.

2.绝对值 |a|≥0.

3.倒数 (1)0没有倒数 (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a、b互为倒数 .

4.平方根

(1)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a(a≥0)的平方根记作.

(2)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a≥0)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

5.立方根

如果_3=a,那么_叫做a的立方根.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知识点三实数与数轴

数轴定义: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知识点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靠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两个正数,绝对值较大的那个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无理数的比较大小:

知识点五实数的运算

1.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

几个非零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4.除法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5.乘方与开方

(1)an所表示的意义是n个a相乘,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2)正数和0可以开平方,负数不能开平方;正数、负数和0都可以开立方.

(3)零指数与负指数

知识点六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

1.有效数字:

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用 (1≤ <10,n为整数)的形式记数的方法叫科学记数法.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 。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_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_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_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记作p(a,b)。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6、各象限点的坐标特点①第一象限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②第二象限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③第三象限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④第四象限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

7、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①_轴正半轴上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②_轴负半轴上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③y轴正半轴上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④y轴负半轴上的点:横坐

标 0,纵坐标 0;⑤坐标原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填“>”、“<”或“=”)

8、点p(a,b)到_轴的距离是 |b| ,到y轴的距离是 |a| 。

9、对称点的坐标特点①关于_轴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 相等,纵坐标 互为相反数;②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③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互为相反数。

10、点p(2,3) 到_轴的距离是 ; 到y轴的距离是 ; 点p(2,3) 关于_轴对称的点坐标为( , );点p(2,3) 关于y轴对称的点坐标为( , )。

11、如果两个点的 横坐标 相同,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y轴平行、与_轴垂直 ;如果两点的 纵坐标相同,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_轴平行、与y轴垂直 。如果点p(2,3)、q(2,6),这两点横坐标相同,则pq∥y轴,pq⊥_轴;如果点p(-1,2)、q(4,2),这两点纵坐标相同,则pq∥_轴,pq⊥y轴。

12、平行于_轴的直线上的点的纵坐标相同;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点的横坐标相同;在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同;在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如果点p(a,b) 在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则p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同,即 a = b ;如果点p(a,b) 在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则p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 a = -b 。

13、表示一个点(或物体)的位置的方法:一是准确恰当地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二是正确写出物体或某地所在的点的坐标。选择的坐标原点不同,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也不同,得到的同一个点的坐标也不同。

14、图形的平移可以转化为点的平移。坐标平移规律:①左右平移时,横坐标进行加减,纵坐标不变;②上下平移时,横坐标不变,纵坐标进行加减;③坐标进行加减时,按“左减右加、上加下减”的规律进行。如将点p(2,3)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2、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 为常数,并且 )。使二元一次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一般有无数组解。

3、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使二元一次方程组每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般有一个解。

4、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观察方程组中,是否有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如果有,则将它直接代入另一个方程中;如果没有,则将其中一个方程变形,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将表示出的未知数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

5、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1)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如果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既不相等又不互为相反数,就用适当的数去乘方程的两边,使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2)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4)将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方程组的解。

6、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方程组中未知数的系数特点,确定先消去哪个未知数;②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把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与另外两个方程分别组成两组,消去同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关于另外两个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③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④将这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较简单的一个方程中,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不等号主要包括: > 、 < 、 ≥ 、 ≤ 、 ≠ 。

2、在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中,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的集合,叫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3、不等式的性质:

①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 不变 。

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 ,那么 ; 如果 ,那么 ;

如果 ,那么 ; 如果 ,那么 。

②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 正数 ,不等号的方向 不变 。

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 ,那么 (或 );如果 ,那么 (或 );

如果 ,那么 (或 );如果 ,那么 (或 );

③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 负数 ,不等号的方向 改变 。

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 ,那么 (或 );如果 ,那么 (或 );

如果 ,那么 (或 );如果 ,那么 (或 );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 。这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在解时要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步骤。

5、不等式组中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不等式组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使不等式组中的每个不等式都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组的解,一个不等式组的所有的解组成的集合,叫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解(简称不等式组的解)。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6、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①求出这个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②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得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没有公共部分,则这个不等式组无解 ( 此时也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为空集 )。

7、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后,确定不等式组的解的口诀: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无处找。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知识要点

1、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一般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2、数据收集过程中,调查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3、除了文字叙述、列表、划记法外,还可以用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直方图来描述数据。

4、抽样调查简称抽查,它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要考察的全体对象叫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被抽取的那部分个体组成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这个样本的容量 。

5、画频数直方图的步骤:①计算数差(值与最小值的差);②确定组距和组数;③列频数分布表;④画频数直方图 。

第2篇 初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2023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两 种: 相交 和 平行 , 垂直 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一个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 没有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 公共顶点 且有 一条公共边 的两个角是

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 与 互为邻补角,

与 互为邻补角。 + = 180°; + = 180°; + = 180°;

+ =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所示, 与 互为对顶角。 = ;

= 。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 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如图2所示,当 = 90°时, ⊥ 。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 a ⊥ b 时, = = = = 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

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同一方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同一侧 ,这样

的两个角叫 同位角 。图3中,共有 对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 之间 ,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两侧 ,这样的两个角叫 内错角 。图3中,共有 对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之间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同一旁 ,这样的两个角叫 同旁内角 。图3中,共有 对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b,

则 = ; = ; = ; = 。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b,则 = ; = 。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图4所示,如果a∥b,则 + = 180°;

+ = 180°。

性质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a∥b,a∥c,则 ∥ 。

8、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 =

或 = 或 = 或 = ,则a∥b。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 = 或 = ,则a∥b 。

判定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 + = 180°;

+ = 180°,则a∥b。

判定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a∥b,a∥c,则 ∥ 。

9、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命题由 题设 和 结论 两部分组成,有 真命题 和 假命题 之分。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 一定 成立,这样的命题叫 真命题 ;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 不一定 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假命题。真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定理,它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10、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平移后,新图形与原图形的 形状 和 大小 完全相同。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平移性质: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中①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②对应线段相等;③对应角相等。

第六章 实数

知识点一实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符号分类: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知识点二实数的相关概念

1.相反数

(1)代数意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2)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原点的两侧,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或数轴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等于0.a、b互为相反数 a+b=0.

2.绝对值 |a|≥0.

3.倒数 (1)0没有倒数 (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a、b互为倒数 .

4.平方根

(1)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a(a≥0)的平方根记作.

(2)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a≥0)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

5.立方根

如果_3=a,那么_叫做a的立方根.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知识点三实数与数轴

数轴定义: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知识点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靠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两个正数,绝对值较大的那个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无理数的比较大小:

知识点五实数的运算

1.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

几个非零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4.除法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5.乘方与开方

(1)an所表示的意义是n个a相乘,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2)正数和0可以开平方,负数不能开平方;正数、负数和0都可以开立方.

(3)零指数与负指数

知识点六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

1.有效数字:

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用 (1≤ <10,n为整数)的形式记数的方法叫科学记数法.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 。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_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_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_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记作p(a,b)。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6、各象限点的坐标特点①第一象限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②第二象限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③第三象限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④第四象限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

7、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①_轴正半轴上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②_轴负半轴上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③y轴正半轴上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④y轴负半轴上的点:横坐

标 0,纵坐标 0;⑤坐标原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填“>”、“<”或“=”)

8、点p(a,b)到_轴的距离是 |b| ,到y轴的距离是 |a| 。

9、对称点的坐标特点①关于_轴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 相等,纵坐标 互为相反数;②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③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互为相反数。

10、点p(2,3) 到_轴的距离是 ; 到y轴的距离是 ; 点p(2,3) 关于_轴对称的点坐标为( , );点p(2,3) 关于y轴对称的点坐标为( , )。

11、如果两个点的 横坐标 相同,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y轴平行、与_轴垂直 ;如果两点的 纵坐标相同,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_轴平行、与y轴垂直 。如果点p(2,3)、q(2,6),这两点横坐标相同,则pq∥y轴,pq⊥_轴;如果点p(-1,2)、q(4,2),这两点纵坐标相同,则pq∥_轴,pq⊥y轴。

12、平行于_轴的直线上的点的纵坐标相同;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点的横坐标相同;在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同;在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如果点p(a,b) 在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则p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同,即 a = b ;如果点p(a,b) 在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则p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 a = -b 。

13、表示一个点(或物体)的位置的方法:一是准确恰当地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二是正确写出物体或某地所在的点的坐标。选择的坐标原点不同,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也不同,得到的同一个点的坐标也不同。

14、图形的平移可以转化为点的平移。坐标平移规律:①左右平移时,横坐标进行加减,纵坐标不变;②上下平移时,横坐标不变,纵坐标进行加减;③坐标进行加减时,按“左减右加、上加下减”的规律进行。如将点p(2,3)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2、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 为常数,并且 )。使二元一次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一般有无数组解。

3、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使二元一次方程组每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般有一个解。

4、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观察方程组中,是否有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如果有,则将它直接代入另一个方程中;如果没有,则将其中一个方程变形,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将表示出的未知数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

5、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1)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如果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既不相等又不互为相反数,就用适当的数去乘方程的两边,使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2)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4)将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方程组的解。

6、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方程组中未知数的系数特点,确定先消去哪个未知数;②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把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与另外两个方程分别组成两组,消去同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关于另外两个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③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④将这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较简单的一个方程中,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不等号主要包括: > 、 < 、 ≥ 、 ≤ 、 ≠ 。

2、在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中,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的集合,叫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3、不等式的性质:

①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 不变 。

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 ,那么 ; 如果 ,那么 ;

如果 ,那么 ; 如果 ,那么 。

②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 正数 ,不等号的方向 不变 。

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 ,那么 (或 );如果 ,那么 (或 );

如果 ,那么 (或 );如果 ,那么 (或 );

③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 负数 ,不等号的方向 改变 。

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 ,那么 (或 );如果 ,那么 (或 );

如果 ,那么 (或 );如果 ,那么 (或 );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 。这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在解时要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步骤。

5、不等式组中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不等式组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使不等式组中的每个不等式都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组的解,一个不等式组的所有的解组成的集合,叫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解(简称不等式组的解)。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6、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①求出这个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②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得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没有公共部分,则这个不等式组无解 ( 此时也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为空集 )。

7、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后,确定不等式组的解的口诀: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无处找。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知识要点

1、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一般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2、数据收集过程中,调查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3、除了文字叙述、列表、划记法外,还可以用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直方图来描述数据。

4、抽样调查简称抽查,它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要考察的全体对象叫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被抽取的那部分个体组成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这个样本的容量 。

5、画频数直方图的步骤:①计算数差(值与最小值的差);②确定组距和组数;③列频数分布表;④画频数直方图 。

第3篇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1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就这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思想工作方面:

首先我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还要在道德行为上以身作则。就要自己以身作则,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育工作方面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负责,虚心请教,提高教学水平。做好备课上课。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生活更加贴近,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讲课时加入生活元素。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和生活习惯。

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教学中,教学中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上合理组织好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4.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

三、培优补差工作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一年级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针对折种问题,我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

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我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例如我班的李洁同学,课堂上无心听讲,针对这一情况我经常找他谈心,课后进行辅导,期中考试后成绩有所提高。

四、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1、班级发展不平衡,本班的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2、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时常有变更;

3、继续更新观念,努力实践主体教学;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继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一学期期来,工作有得有失,今后我一定会取长补短,力争做到更好。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第4篇 2023初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 对顶角相等。 5.1.2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注意:⑴垂线是一条直线。

⑵具有垂直关系的两条直线所成的4个角都是90。 ⑶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⑷垂直的记法:a⊥b,ab⊥cd。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的同一方,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方法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3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着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5.4平移

⑴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⑵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

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6.1平面直角坐标系 6.1.1有序数对

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 6.1.2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称为_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2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为了ⅰ、ⅱ、ⅲ、ⅳ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6.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如下: ⑴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_轴、y轴的正方向; ⑵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⑶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6.2.2用坐标表示平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_,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_+a,y)(或(_-a,y));将点(_,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_,y+b)(或(_,y-b))。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第七章 《三角形》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1.1三角形的边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1.2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7.1.3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2.1三角形的内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7.2.2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3.1多边形

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n边形的对角线公式: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多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1 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2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①a+b>c(a b为最短的两条线段)②a-b

☆3第三边取值范围: a-b < c<13. 4 对应周长取值范围

若两边分别为a,b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 2a<2(a+b) a为较长边。

如两边分别为5和7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 14<24.

☆5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中线都有三条,都是线段。其中角平分线、中线都交于一点且交点在三角形内部,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

6“三线”特征:☆三角形的中线

①平分底边。

②分得两三角形面积相等并等于原三角形面积的一半。

③分得两三角形的周长差等于邻边差。

☆7 直角三角形:

①两锐角互余。

② 30度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③三条高交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

④ ∠a=1/2∠b=1/3∠c

⑤ ∠a: ∠b: ∠c=1:2:3

⑥ ∠a=∠b+∠c ⑦ ∠a: ∠b: ∠c=1:1:2 ⑧ ∠a=90-∠b

☆8 相关命题:

→1 三角形中最多有1个直角或钝角,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2个锐角。

→2 锐角三角形中的锐角的取值范围是60≤_<90 。锐角不小于60度。 →3 任意一个三角形两角平分线的夹角=90+第三角的一半。

→4 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外部。

→5 全等图形的大小(面积、周长)、形状都相同。

→6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图形。 →7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8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9 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0 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1 两个等边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2 两角及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3 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4 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5 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6 一条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7 一个锐角和一边(直角边或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8 一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9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第5篇 初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两 种: 相交 和 平行 , 垂直 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一个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 没有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 公共顶点 且有 一条公共边 的两个角是

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 与 互为邻补角,

与 互为邻补角。 + = 180°; + = 180°; + = 180°;

+ =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所示, 与 互为对顶角。 = ;

= 。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 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如图2所示,当 = 90°时, ⊥ 。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 a ⊥ b 时, = = = = 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

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同一方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同一侧 ,这样

的两个角叫 同位角 。图3中,共有 对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 之间 ,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两侧 ,这样的两个角叫 内错角 。图3中,共有 对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之间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同一旁 ,这样的两个角叫 同旁内角 。图3中,共有 对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b,

则 = ; = ; = ; = 。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b,则 = ; = 。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图4所示,如果a∥b,则 + = 180°;

+ = 180°。

性质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a∥b,a∥c,则 ∥ 。

8、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 =

或 = 或 = 或 = ,则a∥b。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 = 或 = ,则a∥b 。

判定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 + = 180°;

+ = 180°,则a∥b。

判定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a∥b,a∥c,则 ∥ 。

9、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命题由 题设 和 结论 两部分组成,有 真命题 和 假命题 之分。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 一定 成立,这样的命题叫 真命题 ;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 不一定 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假命题。真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定理,它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10、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平移后,新图形与原图形的 形状 和 大小 完全相同。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平移性质: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中①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②对应线段相等;③对应角相等。

第六章 实数

知识点一实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符号分类: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知识点二实数的相关概念

1.相反数

(1)代数意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2)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原点的两侧,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或数轴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等于0.a、b互为相反数 a+b=0.

2.绝对值 |a|≥0.

3.倒数 (1)0没有倒数 (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a、b互为倒数 .

4.平方根

(1)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a(a≥0)的平方根记作.

(2)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a≥0)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

5.立方根

如果_3=a,那么_叫做a的立方根.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知识点三实数与数轴

数轴定义: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知识点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靠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两个正数,绝对值较大的那个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无理数的比较大小:

知识点五实数的运算

1.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

几个非零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4.除法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5.乘方与开方

(1)an所表示的意义是n个a相乘,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2)正数和0可以开平方,负数不能开平方;正数、负数和0都可以开立方.

(3)零指数与负指数

知识点六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

1.有效数字:

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用 (1≤ <10,n为整数)的形式记数的方法叫科学记数法.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 。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_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_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_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记作p(a,b)。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6、各象限点的坐标特点①第一象限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②第二象限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③第三象限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④第四象限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

7、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①_轴正半轴上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②_轴负半轴上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③y轴正半轴上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④y轴负半轴上的点:横坐

标 0,纵坐标 0;⑤坐标原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填“>”、“<”或“=”)

8、点p(a,b)到_轴的距离是 |b| ,到y轴的距离是 |a| 。

9、对称点的坐标特点①关于_轴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 相等,纵坐标 互为相反数;②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③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互为相反数。

10、点p(2,3) 到_轴的距离是 ; 到y轴的距离是 ; 点p(2,3) 关于_轴对称的点坐标为( , );点p(2,3) 关于y轴对称的点坐标为( , )。

11、如果两个点的 横坐标 相同,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y轴平行、与_轴垂直 ;如果两点的 纵坐标相同,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_轴平行、与y轴垂直 。如果点p(2,3)、q(2,6),这两点横坐标相同,则pq∥y轴,pq⊥_轴;如果点p(-1,2)、q(4,2),这两点纵坐标相同,则pq∥_轴,pq⊥y轴。

12、平行于_轴的直线上的点的纵坐标相同;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点的横坐标相同;在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同;在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如果点p(a,b) 在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则p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同,即 a = b ;如果点p(a,b) 在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则p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 a = -b 。

13、表示一个点(或物体)的位置的方法:一是准确恰当地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二是正确写出物体或某地所在的点的坐标。选择的坐标原点不同,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也不同,得到的同一个点的坐标也不同。

14、图形的平移可以转化为点的平移。坐标平移规律:①左右平移时,横坐标进行加减,纵坐标不变;②上下平移时,横坐标不变,纵坐标进行加减;③坐标进行加减时,按“左减右加、上加下减”的规律进行。如将点p(2,3)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2、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 为常数,并且 )。使二元一次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一般有无数组解。

3、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使二元一次方程组每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般有一个解。

4、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观察方程组中,是否有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如果有,则将它直接代入另一个方程中;如果没有,则将其中一个方程变形,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将表示出的未知数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

5、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1)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如果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既不相等又不互为相反数,就用适当的数去乘方程的两边,使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2)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4)将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方程组的解。

6、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方程组中未知数的系数特点,确定先消去哪个未知数;②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把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与另外两个方程分别组成两组,消去同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关于另外两个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③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④将这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较简单的一个方程中,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不等号主要包括: > 、 < 、 ≥ 、 ≤ 、 ≠ 。

2、在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中,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的集合,叫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3、不等式的性质:

①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 不变 。

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 ,那么 ; 如果 ,那么 ;

如果 ,那么 ; 如果 ,那么 。

②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 正数 ,不等号的方向 不变 。

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 ,那么 (或 );如果 ,那么 (或 );

如果 ,那么 (或 );如果 ,那么 (或 );

③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 负数 ,不等号的方向 改变 。

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 ,那么 (或 );如果 ,那么 (或 );

如果 ,那么 (或 );如果 ,那么 (或 );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 。这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在解时要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步骤。

5、不等式组中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不等式组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使不等式组中的每个不等式都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组的解,一个不等式组的所有的解组成的集合,叫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解(简称不等式组的解)。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6、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①求出这个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②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得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没有公共部分,则这个不等式组无解 ( 此时也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为空集 )。

7、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后,确定不等式组的解的口诀: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无处找。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知识要点

1、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一般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2、数据收集过程中,调查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3、除了文字叙述、列表、划记法外,还可以用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直方图来描述数据。

4、抽样调查简称抽查,它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要考察的全体对象叫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被抽取的那部分个体组成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这个样本的容量 。

5、画频数直方图的步骤:①计算数差(值与最小值的差);②确定组距和组数;③列频数分布表;④画频数直方图 。

第6篇 2023一年级下册数学工作总结【】

1.2023一年级下册数学工作总结

20__年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就这学期的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小结如下:

一、思想工作方面:

首先我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还要在道德行为上以身作则。就要自己以身作则,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育工作方面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负责,虚心请教,提高教学水平。做好备课上课。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生活更加贴近,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讲课时加入生活元素。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和生活习惯。

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教学中,教学中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上合理组织好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4.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三、培优补差工作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一年级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针对折种问题,我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

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我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例如我班的李洁同学,课堂上无心听讲,针对这一情况我经常找他谈心,课后进行辅导,期中考试后成绩有所提高。

四、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1、班级发展不平衡,本班的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2、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时常有变更。

3、继续更新观念,努力实践主体教学;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继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一学期来,工作有得有失,今后我一定会取长补短,力争做到更好。

2.2023一年级下册数学工作总结

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历程,有喜有忧,有苦有泪,也有果,虽然不能事事皆尽人意,但收获还是颇多的。

这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_)(_)班数学课的教学工作,两班共有学生__人,学生人数较多,这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教学中我一边摸索教学的教学方法,一边努力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使多数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初步认识了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了空间和图形的基本知识;会进行简单的统计、找规律等。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和教训,推动今后的教学工作,下面是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

一、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整学期的教学任务都非常重。我一有时间就多去其他老师那去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每上的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因为已经是第二学期,学生的思想、学习以及家庭情况等我都一清二楚,并且教材经过上学期的摸索,对教材比较熟悉,所以工作起来还算比较顺利。具体情况如下:

1、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和合作意识。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进行出题,让其他学生来回答。我还在的重难点突破中,用“谁理解了它的意思”、“谁听明白了这位同学的话”等启发性的语言,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意识并且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口算课中,让学生之间互相批改练习题,互相出题;在人民币的教学时,学生利用自己手中已有的人民币在小组内进行互换。以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合作意识。

2、走进生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赋予太多的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在教学《小小商店》时,我就模拟超市布置物品,然后让一些学生当收银员,一些学生当顾客,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气氛相当好。通过此游戏,确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又学会了人民币计算知识,又培养了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等。在《找规律》中,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的规律现象,即揭示了规律的意义,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优势,而思维又伴随着这动作,在动作中思维。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我以学具为教学载体,在教学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学生在数小棒的过程中,亲自体验和理解了100以内的数数方法。知道了10个10是100。通过操作小棒找到了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的方法。在动手操作中,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又是学生找到了计算方法。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培优扶差是一个学期教学工作的重头戏,因为一个班级里面总存在几个尖子生和后进生。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首先是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然后是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帮他们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后进生根据各自的情况定出目标,让他们双方都朝着那个目标前进。利用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同坐互帮共同进步,经过我的一直补差那些后进生都大有进步,有的进步非常快。

三、与家长密切沟通

这学期工作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工作。这一学期,我主动与家长通过电话、家校通等的方式进行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也向家长汇报其子女在校的情况,争取与家长的教育思想达成一致。当家长对我的工作提出意见的时候我非常乐意接受,并且调换角色,站在家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结果,绝大部分的家长对我是非常信任和尊敬。但也有部分家长因为没有经常沟通或没有共同协调好致使之间产生了很多的误解。

四、主要成绩。

在这一学期里,数学口算比赛学生口算能力有较大提高,在规定时间计算正确率90﹪,学生成绩有较大程度提高。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地勤勉,务实地工作,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3.2023一年级下册数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都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习成绩比较理想。但也有少数几名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作业脏乱,思考速度慢、书写速度慢、对新知的理解也比较慢。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现将这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各项目标达到程度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学期的收获和经验

1、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针对学生的差异和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了各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3、本学期我对学生注重加强了思想教育,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我检查的能力。

4、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在教学中重点做到精讲多练,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5、加强了对后进生的辅导,使本学期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他们的学习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6、通过练习课的精心设计,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所以我认真上好练习课,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

7、注重专题研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认真组织好练习和复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8、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生习惯,针对这一方面,本学期重点抓了学生,每做一件事情,每做一道题,要求学生要有耐心,培养了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好习惯。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还有一部分是,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

四、下学期教学设想

针对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课前,每节新授课都做到“有备而来”,多观看学习优秀课例;课后,及时巩固与定期复习相结合,及时批改作业和收集信息,及时做好反思与总结。

2、及时辅导落后生,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3、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争取教出更好的成绩。

4、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挖掘教材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5、数学课的开展应面向全体的情况下,实施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低年级数学是整个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争取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是关键任务,所以,扬得抑失,取长补短,希望在接下去的教学中能够师生协作,师生同进,力争取得佳绩。

4.2023一年级下册数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数学两个班教学工作,在一学期的实际教学中,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了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如下总结:

一、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有力保证。我充分利用数学组活动这一平台,和同级数学老师相互交流,集聚教师集体的智慧,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弥补了新课程标准下我的独立思维。个性化补充中我又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时,敢于突破教材,不但要考虑知识的相互联系,而且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各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既要突出本节课的难点,又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真正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课堂做出总结。

二、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强化他们探究合作意识,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对于每一节课新知的学习,我通过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通过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动手操作、掌握方法、体验成功等。从而,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细致观察身边的教室,相互交流。这样学生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从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向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三、认真批改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反馈教学信息的见证。对于学生作业的布置,我本着'适中适量'的原则进行,既要使作业有基础性,针对性,综合性,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实际,突出层次性,坚决不做毫无意义的作业。学生的每次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并做到了数学书面作业、练习与测试、家庭作业全批全改,考卷一单元一考,个别错题,当面讲解,及时改正,对于大面积错题,我认真做出分析,并进行集体讲评、订正。

四、认真做好后进行转化工作。

本学期,我除了在课堂上多照顾他们外,课后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从心理上疏导他们,拉近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对数学学习萌发兴趣,建立了自信心;对于他们遗漏的知识,我主动为他们弥补,对于新学内容,我耐心为他们讲解,并让他们每天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同时我还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五、数学课题的研究

本学期我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研讨,在研讨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努力反映学生身边的事和感兴趣的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数学化,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不断反思、实践、探索、总结经验,撰写教学论文、教学反思。

六、工作中的不足

1、对于新课标的学习不够深入,学习兴趣培养得不够好。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但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面存在缺憾。

2、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得不够得体。新课标提得最响的是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要真正落实好小组合作学习,把它体现在课堂上,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关键是能不能体现得体。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试图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但收效甚微,可能是我组织的不得体,使得自己处于被动局面,是小组学习没有真正起到应用的价值。

3、学生课堂提问者太少。新课标提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问题让学生提,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下。在我教学中,会提问题的同学很少,虽然我多次鼓励:回答错或说错都没关系,只要你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是好样的。但是总有学生表现不够主动,致使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冷场”现象。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缺点,在今后教学中我不断加强学习,多听课,从别人的好课中汲取养料,反思自己教学中的课堂评价,调整自己的教学。从别人失败的课堂教学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提高业务素质,增强教学机智,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5.2023一年级下册数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全班学生共有26人,通过一年的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以课堂教学为重点:

1、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电子备课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易”变“难”,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认真批改作业。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

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次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二、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小医生等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了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三、参加教育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走出去,请进来”。到其他学校听课,自己上公开课2节,通过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四、不足之处

对教材的钻研深度还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还不是很明了,对学生的要求还不是很到位,更重要的是部分家长没积极参与教育,学校、家庭的教育不能形成合力,以致于成绩上不去。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以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

第7篇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十位加、减十位,个位加、减个位。

1. 不进位的`加法 20 + 30 = 50 67 + 2 = 69 68 + 30 = 98

2. 不退位的减法 80 - 50 = 30 69 - 2 = 67 98 - 30 = 68

二、进位加法(凑十法)

1. 凑十歌:一凑九,二凑八,三凑七来四凑六,五五相凑就满十。(注:凑十的两个数互为补数)

2. 20以内进位加:凑十法:8+72=15 十位加1,个位减补数(2+8=10,2是8的补数)

3. 100以内进位加362+8=44 提炼方法:个位用弧线连上,十位加1,个位减补数。(方法和20以内一样)

三、退位减法

1.20以内退位减: 破十法 :161-9=7 个位加补数

2. 100以内退位减:361-9=27 提炼方法:个位用弧线连上,十位减1,个位加补数。

第8篇 一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知识点总结

一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知识点总结

(1)10个一是;10个十是。

(2)6个一和8个十是;39里有个十和个一。

(3)读数和写数都从起。

(4)1小时=分。

(5)一个一个地数,把79前面的一个数和后面的两个数写出来。

、79、、

(6)一十一十地数,把80前面的两个数和后面的两个数写出来。

、、80、、

(7)在下面的里填数,组成得数是14的算式。

+=+=

-=-=

(8)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是6,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多2,这个数是。

(9)用一张50元,可以换成张10元;也可以换成张5元;

还可以换成张20元和张10元。

(10)用一张100元,可以换成张50元;也可以换成张20元;

还可以换成张10元。

11、6个十和3个一组成,4个一和8个十组成。

12、个一是十,十里面有个一。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个十,100里面有个一。

13、45是个一和个十组成的。80是由个十组成的。

14、写出78前面的5个数

写出49后面的5个数

52前面的第三个数是,87后面第四个数是

15、最大的一位数,最小的两位数最大的两位数最小的三位数

16、最大的一位数比最小的两位数少,最小的三位数比最大的两位数多

最小的两位数与最大的两位数相差

17、用4和8可以组成的两位数是或

18、用2、5、9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两位数是,请从大到小排列

19、一个两位数,个位上是8,十位上是7,这个数是,它最接近的整十数是。

20、写出4个个位上是8的两位数:

写出4个十位上是3的两位数:

写出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同的数:

21、与69的相邻的数是,与30相邻的数

22、十个10是,减去个十是70

23、看钟面填数。

24、找规律填空。

①画一画:□○△□○△□○△□○△□

②填一填:35、30、25、、、。

21、24、27、、、。

25、最大的两位数是,最小的两位数是,最大的两位数比最小的`两位数多。

26、58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7、74中的7在位上,表示7个,4在位上,表示4个。

28、一个数的十位上是6,个位上是2,这个数是

29、写出下面各数

三十五八十一百三十二十七35406829

?

30、70的前面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

31、5角=分36分=角分?8元5角=角?

1元=角2角+8角=元1元-7角=角

4元+8角=元角?5角4分-8分=角分?

32、35比10多20比63少?34比多8比24多7

比57少9的数是比64多7的数是?比30少8

33、把下面各数按要求填在里。

49387557846310036?

<<<<<<<?

解决问题。

1、一本书有86页,小明看了30页,小红比小明多看了8页。

(1)小红看了多少页?

(2)小明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

2、一本科技书有78页,小明看了一部分后还剩20页,已看了多少页?

?

3、课外活动做游戏的有43个同学,踢足球的比做游戏的少10人同学,踢足球的有多少个同学?

4、动场上跑步的有45人,跳高的比跑步的多20人,跳高的有多少人??

5、骆驼能活25年,大象能活80年,大象比骆驼多活几年??

6、校园里有32棵柏树,48棵柳树,25棵松树。

(1)柏树和柳树共有几棵?(2)松树比柳树少几棵?(3)柏树比松树多几棵?

?

(4)松树和柏树共有几棵?5)三种树一共有几棵??

7、爷爷58岁,小华6岁,爷爷比小华大多少岁?

8、二年级有男同学38人,女同学41人,(提出问题并解答)

9、小兰今年9岁,妈妈今年36岁,妈妈和小兰相差多少岁?

10、木工组修理一批桌子,已经修好了38张,还有7张没修,这批桌子有多少张?

11、小明上午写了6个生字,下午写了5个,小明这一天共写了多少个生字?

12、小红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9页,还剩下7页没看,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1)他们俩一共跳了多少个?(2)小兰比小明少跳多少个?

1、树上一共有23只,飞走了9只,树上还有多少只?

(1)带40元钱买一个书包,应找回多少元?

(2)油画棒比文具盒贵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商店卖出了48个西瓜,还剩20个西瓜,商店原来有多少个西瓜?

6、儿童乐园有红色和蓝色的碰碰车35辆,其中蓝色的有6辆,红色的有多少辆?

7、小亮看一本书,已经看了64页,还有8页没看完,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8、一年二班有13个男同学,16个女同学,一年二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9、数学小组有18个男同学,9个女同学,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名?

10、商店卖出了48个西瓜,还剩20个西瓜,商店原来有多少个西瓜?

11、我付65元买一个书包,找回3元。一个书包多少元?

12、花送给幼儿园45朵,还剩20朵。一共做了多少朵?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知识点总结大家仔细阅读了吗?加油哦!

第9篇 2023年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都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习成绩比较理想。但也有少数几个不足龄生和插班生基础比较薄弱,作业脏乱,思考速度慢、书写速度慢、对新知的理解也比较慢。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现将本人对这学期教学工作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一,夯实基础,努力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蕴藏真理:一个学生如果大部分时间都被作业塞满,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没有了智力活动的时间,而缺少了智力生活,学生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对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的摧残。正因为如此“减负”的警钟一直长鸣!但在小学低段教学中,计算、操作等基本技能对孩子的后期学习非常重要,如何让孩子既能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又不会负担过重呢?本学期,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每节新授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认真阅读教材、教参,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每个知识点在全套教材的地位及其与前后相关知识联系和衔接,做到高屋建瓴,胸中有沟壑。观看优秀课例,积极征求同组老师意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起点,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设计完备的教学预案。其次是努力增强教学技能,做到每堂课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加强师生交流,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最后,每节新授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事先准备好小黑板、作业纸等,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练习巩固,验证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第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本学期我准备了教辅练习资料,精选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力求使每一次练习起到最大的效果。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认真及时地批改,并做好错题记录和分析,针对不同的错误分别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评讲的方式及时补救,根据错题记录和分析,制定阶段复习计划和期末复习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二、关注全体,尽可能兼顾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我们这样的大班教学中,最难兼顾的是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因此,我努力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中关注他们的成长: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困生创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为学优生提供思考空间;在课堂练习中,对学优生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的同时,加强个别辅导,不让学困生掉队。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利用互动平台,创设空中课堂,鼓励并指导学优生在课余自学奥数。同时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不仅是知识上补缺补差,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提高学困生的成绩,首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其次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增强学习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句话说的好:“教是为了不教。”不能让补习伴随孩子成长!

(三)加强家校联系,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家长成为个性化教育的有力支持。

三、边教边研,取得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在课后辅导时发现,几个学困生学习成绩进步很大,如插班生z,进来时测试成绩总在60分边上,现在每次测试都在80分左右。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在不断增长,学习越来越轻松,上学期遇到他们学习上出现问题进行辅导时,总是费尽唇舌,启而不发,本学期基本上都是一点就通,学困生辅导一般都在课间几分钟内完成,很少留到放学后。

(三)班上近一半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学习成绩优异,学习状态稳定。

四、自我反思,努力实现专业成长。

(一)继续坚持并优化本学期一些有成效的做法,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学习问题,课后只做适当的巩固,控制好课后作业分量。

(二)加大家校之间的联系,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争取家长更多的支持,致力于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给自己设定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新知学完后,间隔多长时间安排二次复习巩固,以什么方式进行复习巩固效果最好?针对不同的内容,努力寻求比较好的二次复习时间和复习方式。

第10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都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习成绩比较理想。但也有少数几个不足龄生和插班生基础比较薄弱,作业脏乱,思考速度慢、书写速度慢、对新知的理解也比较慢。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现将本人对这学期教学工作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一,夯实基础,努力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蕴藏真理:一个学生如果大部分时间都被作业塞满,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没有了智力活动的时间,而缺少了智力生活,学生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对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的摧残。正因为如此“减负”的警钟一直长鸣!但在小学低段教学中,计算、操作等基本技能对孩子的后期学习非常重要,如何让孩子既能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又不会负担过重呢?本学期,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第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每节新授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认真阅读教材、教参,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每个知识点在全套教材的地位及其与前后相关知识联系和衔接,做到高屋建瓴,胸中有沟壑。观看优秀课例,积极征求同组老师意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起点,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设计完备的教学预案。其次是努力增强教学技能,做到每堂课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加强师生交流,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最后,每节新授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事先准备好小黑板、作业纸等,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练习巩固,验证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第三、作业布置与批改。本学期我准备了教辅练习资料,精选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力求使每一次练习起到最大的效果。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认真及时地批改,并做好错题记录和分析,针对不同的错误分别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评讲的方式及时补救,根据错题记录和分析,制定阶段复习计划和期末复习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二、关注全体,尽可能兼顾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我们这样的大班教学中,最难兼顾的是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因此,我努力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中关注他们的成长: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困生创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为学优生提供思考空间;在课堂练习中,对学优生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的同时,加强个别辅导,不让学困生掉队。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利用互动平台,创设空中课堂,鼓励并指导学优生在课余自学奥数。同时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不仅是知识上补缺补差,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提高学困生的成绩,首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其次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增强学习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句话说的好:“教是为了不教。”不能让补习伴随孩子成长!

第11篇 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加与减(一)

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加数+加数=和,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被减数—减数=差,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20以内进位加法口诀表

9+1=10 8+2=10 7+3=10 6+4=10 5+5=10 4+6=10 3+7=10 2+8=10 1+9=10

9+2=11 8+3=11 7+4=11 6+5=11 5+6=11 4+7=11 3+8=1+9=11

9+3=12 8+4=12 7+5=12 6+6=12 5+7=12 4+8=1+9=12

9+4=13 8+5=13 7+6=13 6+7=13 5+8=1+9=13

9+5=14 8+6=14 7+7=14 6+8=1+9=14

9+6=15 8+7=15 7+8=1+9=15

9+7=16 8+8=1+9=16

9+8=1+9=17

9+9=18

1、熟记2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20以内进位加法、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退位减法口诀表

10—1=9 11—2=9 12—3=9 13—4=9 14—5=9 15—6=9 16—7=9 17—8=9 18—9=9

10—2=8 11—3=8 12—4=8 13—5=8 14—6=8 15—7=8 16—8=8 17—9=8

10—3=7 11—4=7 12—5=7 13—6=7 14—7=7 15—8=7 16—9=7

10—4=6 11—5=6 12—6=6 13—7=6 14—8=6 15—9=6

10—5=5 11—6=5 12—7=5 13—8=5 14—9=5

10—6=4 11—7=4 12—8=4 13—9=4

10—7=3 11—8=3 12—9=3

10—8=2 11—9=2

10—9=1

2、看图列式解题时候,要利用图中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常用的关系有:

(1)部分数+另一部分数=总数

(2)总数—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

(3)大数—小数=相差数,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

求大数列加法。求小数或相差数列减法。

(4)原有—借出=剩下,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用列减法

3、应用题解题时候,要根据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1)、总分关系(加、减法)

部分数+另一部分数=总数、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

①、问题中出现“一共、共、全长、原来等”表示总数时,列加法。

②、问题中出现“还剩、剩下、余下、第一次、第二次、用去、吃了等”表示部分数时,列减法。

(2)、大小关系(加、减法)

大数-小数=相差数、大数-相差数=小数、小数+相差数=大数

①、“多”字或“少”字后面的数是差数。

②、“比”字左、右两边的数分别是大数、小数。

求大数列加法,求小数或差数列减法。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观察实物,从两个方向(前〈后〉面或侧面)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连线时,要抓住物体的每个方向的特点。

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数

1、数数的方法有:

一个一个的数,1,2,3,4,5,6,7,8,9,10,

两个两个的数,1,3,5,7,9,,11,13,15,17,19或者2,4,6,8,10,12,14,16,18,20

五个五个的数,5,10,15,20,25,30,35,40

十个十个的数,10,20,30,40,50,60,70,

两位数的计数单位是十位(左边的数),个位(右边的数)

2、两位数的计数单位是十位

两位数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位上的数表示有几个十,个位上的数表示有几个一。如95的十位是9,表示9个十,个位是5,表示5个一。

10个十是一百。100有10个十,100有100个一。

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3、比大小

两个两位数比大小,先看十位,十位大的数大;十位相同看个位,个位大的数大。

第四单元 有趣的.图形

七巧板由7种图形组成,其中有5个三角形(1,2,4,6,7号),1个正方形(5号),1个平行四边形(3号)。

第五单元 加与减(二)

1、掌握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3)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4)两位数加两位数。

(5)两位数减两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六单元 加与减(三)

1、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初步发展估算意识。

抄录:

一、进位加法

1、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如:9+5=,“凑十法”是分小数凑大数,5分成1和4,9加1是10,10加4是14,9+5=14。我的方法是:看到“9”想到“1”,即5去1余4,再用4加10,9+5=14。如果是8+3=,看到“8”想到“2”,即3去2余1,再用1加10,8+3=11。从而知道7、6加某个数,7与3,6与4。我上面所说的方法就是把凑十法当成了口诀想,使孩子看到就能想到,方法掌握好了很快就能写出得数,并且正确率高。

2、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如:46+8=,这个也必须看大数,即看46,因为6加8大于10,所以可把十位上的4加1是5直接写到等号后面46+8=5?,然后看到“6”想到“4”,把8去4余4,余数4直接写到等号后5的后面46+8=54。再如:83+9=9?看到“3”想到“7”,9去7余2,83+9=92。

二、退位减法

1、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如13-8=,减法用的是“破十法”,把13分成3和10,10减8是2,3加2是5,13-8=5。我的方法是:减法看减号后面的数,看到“8”想到“2”,2再与前面的数上的个位数3相加得5,即:

13-8=5。再如:16-7=,看到“7”想到“3”,3加6是9,即16-7=9。

2、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如:84-9=,因为个位上的数4减9不够减,所以必须借位,把十位上的8直接去1,即84-9=7?看到“9”想到“1”,1加4是5,84-9=75。又如:56-7=4?,看到“7”想到“3”,3加6是9,56-7=49。

找规律

1、通过颜色,形状找规律。

2、通过数字的变化找规律,当每个数都不相同时,先算出每两个数之间相差几,然后再找规律。

常用规律:单数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双数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第12篇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加与减知识点总结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加与减知识点总结

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 加数+加数=和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20以内进位加法口诀表

9+1=10 8+2=10 7+3=10 6+4=10 5+5=10 4+6=10 3+7=10 2+8=10 1+9=10

9+2=11 8+3=11 7+4=11 6+5=11 5+6=11 4+7=11 3+8=1+9=11

9+3=12 8+4=12 7+5=12 6+6=12 5+7=12 4+8=1+9=12

9+4=13 8+5=13 7+6=13 6+7=13 5+8=1+9=13

9+5=14 8+6=14 7+7=14 6+8=1+9=14

9+6=15 8+7=15 7+8=1+9=15

9+7=16 8+8=1+9=16

9+8=1+9=17

9+9=18

1、熟记2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20以内进位加法、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退位减法口诀表

10-1=9 11-2=9 12-3=9 13-4=9 14-5=9 15-6=9 16-7=9 17-8=9 18-9=9

10-2=8 11-3=8 12-4=8 13-5=8 14-6=8 15-7=8 16-8=8 17-9=8

10-3=7 11-4=7 12-5=7 13-6=7 14-7=7 15-8=7 16-9=7

10-4=6 11-5=6 12-6=6 13-7=6 14-8=6 15-9=6

10-5=5 11-6=5 12-7=5 13-8=5 14-9=5

10-6=4 11-7=4 12-8=4 13-9=4

10-7=3 11-8=3 12-9=3

10-8=2 11-9=2

10-9=1

2、看图列式解题时候,要利用图中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常用的关系有:

(1)部分数 + 另一部分数 = 总数

(2)总数 - 部分数 = 另一个部分数

(3)大数 - 小数 = 相差数 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

求大数列加法。求小数或相差数列减法。

(4)原有 - 借出 = 剩下 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用列减法

3、应用题解题时候,要根据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1)、总分关系(加、减法)

部分数+另一部分数=总数 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

①、问题中出现一共、共、全长、原来等 表示总数时,列加法。

②、问题中出现还剩、剩下、余下、第一次、第二次、用去、吃了等表示部分数时,列减法。

(2)、 大小关系(加、减法)

大数-小数=相差数 大数-相差数=小数 小数+相差数=大数

①、多字或少字后面的`数是差数。

②、比字左、右两边的数分别是大数、小数。

求大数列加法,求小数或差数列减法。

第13篇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熟记20以内的加减口算

8+6=14 7+7=14 6+8=14 5+9=14 9+6=15 12-4=8 13-5=8 11-5=6

7+8=15 6+9=15 9+7=16 8+8=16 14-6=8 15-7=8 12-6=6

7+9=16 9+8=17 8+9=17 16-8=8 17-9=8 13-7=6

9+9=18 11-2=9 11-4=7 14-8=6 14-9=5

12-3=9 12-5=7 11-6=5 11-7=4

13-6=7 12-7=5 12-8=4

13-8=5 13-9=4

11-8=3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能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知道用长方体画出长方形;正方体画出正方形;三棱柱画出三角形;圆柱画出圆

第三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

请输入标题

1.会1个1个地数:1,2,3,4,5,6……

2个2个地数:2,4,6,8,10,12,14......

3个3个地数:3,6,9,12,15,18,21......

4个4个地数:4,8,12,16,20,24,28......

5个5个地数:5,10,15,20,25,30,35......

10个10个地数:10,20,30,40,50,60......

2.68前面的一个数是(67),后面的一个数是(69);

3.对于百数,孩子们需要知道:

(1)后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大1;

(2)下面一个数比上面一个数大10.

即除去每一行的最后一个数后,横着看十位上的数字是一样的,竖着看个位上的数字是一样的

(3)能利用以上规律在不看表格的情况下解决下面的问题:

4.“多一些”:只多几个;“少一些”:只少几个.

“多得多”:多得较多;“少得多”:少得较多.

例如:

1.小芳:我拍了50下;小明:我拍的比你少一些。小明可能拍了多少下?

12下

47下

52下

2.苹果有40个;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梨可能有多少个?

18个

38个

43个

第四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这部分的口算题的速度取决于20以内的口算熟练程度;

这部分的口算题的正确率的技巧如下:

45+29=74

即:先算个位5+9=14写4进1,进的1写小一点,写在加号的下面;再算十位:4+2=6;6+1=7

64-18=46

即:先算个位4减8不够减,要跟十位的6借1个(必须在6的上面点一个点),14-8=6写在个位上;再算十位:5-1=4.(即平时作业的思路)

2.竖式计算

(1)要按照课本格式进行计算(进位必须写1,借必须在十位的数字上加点)

(2)竖式计算需注意以下要点:

①两位数的个位与十位之间一般要空出一个数字的位置;

②两个加数要各占一行;

③“+”或“-”要写在下面一个数的前面;

④横线要用直尺画(不要画得太长,也不要画得太短,刚好包住“+”“-”号和数字为宜);

⑤“+”时个位向十位进上的“1”要写得略小些;

“-”时,如果个位不够减需要向十位借的话,必须在十位数字的上面点上一个点;

⑥有横式的一定不要忘记将计算出的得数写在横式的后面.

3.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按照“秘诀”将需要的两个数字写出来;

(2)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判断是加法还是减法;

(3)算出答案,带上单位名称;

(4)口头答一下(其实一年级不作要求,只是为了提前训练).

备注:

①“秘诀”即:将题目中的大数写在前面,小数写在后面,目的为了防止孩子们算减法时将小数写在前面或将答案写在了前面;

②“关键词”:一般情况下,若是求:一共的总数、付出的钱数、原来有多少……此类题目用“+”法计算;若是求:还剩多少?卖出多少?拿走多少?借走多少?用去多少钱?找回多少钱?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贵多少、便宜多少?……此类问题用“-”法计算.

例1:丽丽拿了30元钱去买水壶,一个水壶要39元钱,丽丽还差多少钱?

常见错误:30+9=39(元)30-39=9(元)

正确列式:39-30=9(元)

按照“秘诀”就不会出错,先写大数39,再写小数30.判断“-”法……

例2:李叔叔收了一批鸡蛋,前3天卖出64个,还剩6个。他一共收了多少个鸡蛋?

64+6=70(个)

例3:图书角一共有74本书,借走了28本,还剩多少本?

74–28=46(本)

“秘诀”还能解决下列问题:

4.解决“够不够”类型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列式计算;②比较大小;③答.

例一支钢笔8元,一盒水彩笔23元,带30元钱够不够?

23+8=31(元)

31>30

答:不够.

5.找规律填表类型的问题:

①有的横着看有规律;

②有的竖着看有规律;

③有的横着看、竖着看均有规律.

例1(竖着看有规律)

11

13

18

22

27

33

例2:找出第一个方格中的秘密,再按规律在后面的方格里填上合适的数。(横着看、竖着看均有规律)

24

35

18

11

10

11

19

6.把3,5,7,9,11,13这六个数填在口里,使等式成立。(每个数只能用一次)

7.明明有18张卡片,亮亮有24张卡片,亮亮给明明张卡片后,他们俩的卡片就一样多了。

技巧:给他多出的一半。24-18=6(张)所以给他3张即可

8.注意以下两种题型的区别:

9.按顺序算一算,填一填.

注意:上面一题对于孩子们来说基本上没有困难;下面一题的得解题技巧是:若是从后往前算的话,必须将“+”改成“-”,将“-”改成“+”.即15+30=45,45-20=25,25+8=33,33-5=28.

10.竖式计算中的陷阱题:

第1题中由十位上的7-4=2可知应该是7被借走了一个,所以必须在7的上面点一个点,同时说明个位上的6不够减,即6下面的那个数字肯定比6大;

第2题中由口+6=4可知,个位的和应该等于14,所以必须在下面写上一个进位的小“1”这样十位上的数字就可以解决了.

第五单元元、角、分

1.能识别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知道人民币的常用单位是:元、角、分.

备注:虽然我们说一般情况下:多少的后面那个字就是该题的单位名称,可是如果问的是多少钱?时单位名称就不是(钱)了.

3.熟记: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10角=1元;10分=1角;100分=1元.

4.(1)

①1张5元的,可以换张1元的.

②1张100元的,可以换张50元的.

③1张100元的,可以换张10元的.

④1张50元的,可以换张20元的和张10元的.

备注:此类题目的意思是20元的和10元的都必须有

(2)1张100元=张50元=张20元=张10元=张5元=张1元.

5.1元4角=角13角=元角

1元6角=角15分=角分

6.5元3角○3元5角40角○4元

9元9角○10元76元○67元

7.每个排球48元,小宁要买一个排球,他付的都是10元的,至少要付多少张?

10+10+10+10=40(元)不够

10+10+10+10+10=50(元)够了

答:至少要付5张.

8.买一个冰激凌要1元8角,可以怎样付?(2种不同付法)

(1)枚1元和枚1角;

(2)枚5角和枚1角.

9.一本《新华字典》6元,亮亮带20元,最多可以买本.

技巧:边写边说,6元,12元,18元,24元(超了划掉)

10.1个冰激凌2元5角,1袋面包12元,1个汉堡10元,如果买1个冰激凌、1袋面包和1个汉堡,一共需要多少钱?

第14篇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的总结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的总结

一、学习目标:

1.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4.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5.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6.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二、学习难点:

1.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2.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3.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4.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5.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6.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7.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三、知识点概括总结:

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有上下、前后、左右之分。

第15篇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加与减

1、口诀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加数+加数=和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20以内进位加法口诀表

9+1=10 8+2=10 7+3=10 6+4=10 5+5=10

4+6=10 2+8=10 1+9=10 9+2=11 8+3=11

3+7=10 7+4=11 6+5=11 5+6=11 4+7=11

3+8=11 2+9=11 9+3=12 8+4=12 7+5=12

6+6=12 5+7=12 4+8=12 3+9=12 9+4=13

8+5=13 7+6=13 6+7=13 5+8=13 4+9=13

9+5=14 8+6=14 6+8=14 5+9=14 9+6=15

8+7=15 7+8=15 6+9=15 9+7=16 8+8=16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被减数-减数=差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20以内退位减法口诀表

10-1=9 11-2=9 12-3=9 13-4=9 14-5=9

15-6=9 16-7=9 17-8=9 18-9=9 10-2=8

11-3=8 12-4=8 13-5=8 14-6=8 15-7=8

16-8=8 17-9=8 10-3=7 11-4=7 12-5=7

13-6=7 14-7=7 15-8=7 16-9=7 10-4=6

11-5=6 12-6=6 13-7=6 14-8=6 15-9=6

10-5=5 11-6=5 12-7=5 13-8=5 14-9=5

10-6=4 11-7=4 12-8=4 13-9=4 10-7=3

12-9=3 10-8=2 11-9=2 10-9=1 11-8=3

2、“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方法:

第一种方法:

拆被减数:将十几分解10和几,用10减9或8,再用结果加上分得的另一个数。

第二种方法:

拆减数:把9分解为几加一个数,再依次与十几相减,如12-9,可把9看成2+7,再用12-2=10,再用10-7=3。

第三种方法:

逆向思维:做减法想加法,9(或8)加几等于十几,十几减9(或8)就等于几。

因为9+3=12,所以12-9=3

第四种方法:

借位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9,从十位减一,在个位加十,然后再减。

注意:“十几减八、减七或减六……”的退位减法方法同上。

3、常用的关系有:

(1)部分数+另一部分数=总数

(2)总数-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

(3)大数-小数=相差数

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求大数列加法。求小数或相差数列减法。

(4)原有-借出=剩下

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用列减法

4、应用题解题时候,要根据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1)总分关系(加、减法)

部分数+另一部分数=总数

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

①问题中出现“一共、共、全长、原来等”表示总数时,列加法。

②问题中出现“还剩、剩下、余下、第一次、第二次、用去、吃了等”表示部分数时,列减法。

(2)大小关系(加、减法)

大数-小数=相差数

大数-相差数=小数

小数+相差数=大数

①、“多”字或“少”字后面的数是差数。

②、“比”字左、右两边的数分别是大数、小数。求大数列加法,求小数或差数列减法。

第二单元单观察物体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两个方向(前〈后〉面或侧面)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连线时,要抓住物体的每个方向的特点。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

1、数数的方法有:

一个一个的数,1,2,3,4,5,6,7,8,9,10,……

两个两个的数,1,3,5,7,9,,11,13,15,17,19…或2,4,6,8,10,12,14,16,18,20…

五个五个的数,5,10,15,20,25,30,35,40……

十个十个的数,10,20,30,40,50,60,70,……

2、数位、基数、序数

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三位是百位。从右往左的数位名称:个位、十位、百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数位: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例如:个位、十位、百位

基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例如:8个苹果

序数:表示某一元素在序列中的位置,例如:第1个

3、两位数的理解

一个两位数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位上的数表示有几个十,个位上的数表示有几个一。

如:95的十位是9,表示9个十,个位是5,表示5个一。

10个十是一百。100有10个十,100有100个一。

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两位数是10。

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87读作:八十七;九十四写作:94

4、比较数的大小

数位不同:比较数的大小,先从位数上比较,位数多的数更大,如:28>9.

数位相同:相同位数的数要从高位依次比较。如果是两个两位数比大小,先看十位,十位大的数就大;十位相同看个位,个位大的数就大,例如:94>91.

其他:75比23多得多;54比49多一些;21比56少得多;37比41少一些;62与61差不多。

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

1、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2、七巧板

七巧板由3种图形组成,其中有5个三角形(1,2,4,6,7号),1个正方形(5号),1个平行四边形(3号)。

第五单元加与减

1、掌握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①整十数的加减法

只把十位上的数进行加减,所得数字后面加零。

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

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记住得数,然后再与整十数合并起来就是计算的结果,例如:34+5=4+5+30=39。

③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

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减,记住得数,然后再与整十数合并起来就是计算的结果,例如:75-3=5-3+70=72。

④两位数加或减整十数

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记住得数,然后再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就是计算结果,例如:31+50=30+50+1=81;64-50=60-50+4=14。

⑤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或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个位上的数直接相加或相减,十位上的数直接相加或相减,然后再把两个得数合起来就是计算结果,例如:

43+52=?先求3+2=5,再求40+50=90,然后90+5=95

96-74=?先求6-4=2,再求90-70=20,然后20+2=22

2、多几或少几

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

例如:比20多15的数是多少?列式为:20+15=35

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要用减法计算

例如:比76少32的数是多少?列式为:76-32=44

第六单元加与减

1、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进一,再加整十数就是结果。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算法: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3、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向十位借一当十。

4、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向十位借一当十。

一年级下册数学总结(优选15篇)

第一单元 加与减(一)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加数+加数=和,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被减数—减数=差,如:19—6=13中,19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一年级下册数学信息

  •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优选3篇)
  •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优选3篇)99人关注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都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习成绩比较理想。但也有少数几个不足龄生和 ...[更多]

  • 一年级下册数学总结(优选15篇)
  • 一年级下册数学总结(优选15篇)37人关注

    第一单元 加与减(一)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加数+加数=和,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被减数—减数=差,如:19— ...[更多]

相关专题

教学工作总结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