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制度有哪些
卫生院作为基层医疗单位,其传染病防控工作至关重要。传染病制度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染病报告与监测:确保及时、准确地报告各类传染病病例,进行动态监测,以便于早期发现疫情。
2. 预防与控制措施:包括疫苗接种、个人防护、环境消毒等,旨在减少疾病传播。
3. 疫情应急响应: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在疫情爆发时能迅速、有效地应对。
4. 健康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知,推广健康行为。
5. 医疗救治与隔离:对传染病患者提供及时治疗,同时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
内容是什么
传染病制度的具体内容应详细规定如下:
1. 报告流程:明确各级医务人员报告传染病病例的责任和程序,包括电子和纸质报告方式。
2. 防控策略:针对不同传染病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流感疫苗接种计划,手卫生规范等。
3. 应急预案:包括疫情评估、启动机制、资源调配、人员培训及演练等内容。
4. 教育材料:设计易于理解的健康教育资料,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如社区讲座、宣传册等。
5. 患者管理:设立隔离区,规范患者收治流程,确保医疗安全。
方案怎么写
实施传染病制度的方案如下:
1. 定期培训: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知识和防控技能的定期培训,提升应对能力。
2. 监督检查:建立内部审计机制,定期检查传染病制度的执行情况,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3. 社区合作:与社区、学校等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共同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
4. 技术支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疫情监测和报告的效率,实现数据共享和分析。
5. 反馈改进:收集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不断优化和完善传染病制度。
以上内容旨在为卫生院构建一个全面、有效的传染病管理体系,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同时也提醒我们,传染病防控工作需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卫生院传染病制度范文
第1篇 乡镇卫生院传染病报告制度
乡镇卫生院传染病报告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人员都有报告传染病的义务。
1、所有从事医务工作的人员(包括个体开业医)、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均为法定传染病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必须熟悉国家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种类和报告时限及报告方法。
2、发现法定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要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不迟报、不漏报、不谎报。并要做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有甲、乙类传染病流行或暴发时,要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上级报告。发现甲类或乙类传染病中肺炭疽、传染性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城镇在2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乙类:城镇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村、乡、县三级疫情报告网络的直报人员,必须按法定报告程序、时限上网报告疫情。
5、做好门诊就诊,住院登记和传染病登记。疫情卡片填写要字迹清楚、项目齐全。
6、各科室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100%以上;及时报告率达95%以上。
7、根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反馈,订正本乡、村的传染病发病人数,使县、乡、村数字准确一致,底码清楚,同时保留资料以便查对,并于次年的1月15日前作出疫情年报表,以乡为单位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2篇 卫生院传染病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1)所有从事职业的医务人员都是责任报告人。
(2)医疗机构应当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加强传染病突发事件报告管理。
(3)明确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详见附表1)
(4)明确报告内容
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①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②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进行补充和修正。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③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12、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2级医疗机构)
(1)科室工作人员熟悉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包括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经医院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科室布局、分区合理,人流、物流合理.所有物品、区域的标识与标志明确、清楚。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洁、污物品分开放置。
(3)对传染病进行分类隔离,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救治措施。
(4)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科室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工作区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病人和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和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应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
第3篇 卫生院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报告管理制度
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报告管理制度
一、责任落实
1、建立、健全由院领导、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人员组成的疫情报告领导小组。
2、传染病疫情与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报告管理,实行专人负责制。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程序
1、门诊、病区建立疫情报告登记本。接诊医务人反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书写工整、无涂改,及时、准确、完整,并在传染病登记本上做好登记。
2、医院疫情管理人员每日到各科收取疫情报告卡,及时核对、登记。
3、接诊医务人员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必须立即电话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疫情直报人员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报告。
4、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立即通过最快的方式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同时,由疫情直报人员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5、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肝、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由疫情直报人员于6小时内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报告。
6、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由疫情直报人员每日9:00前收集全院各科室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整理、核对后10:00前必须登陆报告系统,按照系统提醒,首先检查前次报告是否审核通过,然后完成上网录入报告,并在相应传染病报告卡顶端注明“已网报”字样。
7、网络报告完成后,疫情管理人员将疫情卡集中统一保管。
8、需要对已报传染病做出订正报告和死亡报告时,由医务人员填写订正卡或死亡卡,疫情管理人员收卡、网上直报、作好登记后的集中收集管理工作。
三、监督管理
疫情管理人员每月上旬检查全院疫情工作并及时报告院领导,每半年和不定期召开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例会研究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