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有哪些制度
意外报告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工作场所发生的任何非寻常事件,包括事故、接近事故(险情)以及不良的工作条件。这样的制度旨在及时识别和记录潜在风险,以便采取预防措施,确保员工安全和业务连续性。
内容是什么
1. 报告流程:当意外发生时,员工应立即向上级或安全管理部门报告,详细描述事件的经过、涉及人员、损失情况及可能的原因。报告应尽可能准确,避免误导信息。
2. 记录管理:所有意外报告需整理成书面记录,包括事故现场照片、目击者证词等,便于后续分析。这些记录应妥善保存,作为未来安全改进的参考。
3. 事故调查:由专门的安全团队进行深入调查,确定事故的根本原因,评估可能的后果,并提出预防措施。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4. 审核与反馈:管理层定期审查意外报告,评估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并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向员工通报事故结果,提高安全意识。
5. 培训与教育:根据意外报告,企业应开展针对性的安全培训,强化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注意事项
1. 保持透明度:在处理意外报告时,企业应公开、公正,避免隐瞒或篡改事实,以建立信任的文化。
2. 保护隐私:在收集和分享信息时,要尊重个人隐私,避免泄露敏感的个人信息。
3. 及时响应:任何意外报告都应迅速处理,不得延误,以免错过关键的调查时机或导致损失扩大。
4. 持续改进:意外报告制度不应只停留在记录和调查阶段,而应推动企业不断优化安全管理体系,提升整体安全水平。
请注意,意外报告制度的实施需要全员参与,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每个人都是确保工作场所安全的关键角色。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我们可以共同创建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意外报告制度范文
第1篇 意外事件处理报告制度
1实验室操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须按照本规定进行处理和报告程序;
2科主任按照规定进行组织和控制职业暴露发生后的控制实施;
3科主任负责组织试验人员职业暴露处理的培训和考核,并保存有关记录;
4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人员负责督察日常工作中生物安全工作的执行和医学应急样品的检查。
5实验室发生职业暴露后按照既往进行的该种污染物的生物安全危害度评估结果,快速有效的对意外暴露人员进行紧急医学处置;对污染区域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的清除和控制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扩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暴露人员的医学观察等原则和步骤进行处理;
①根据既往进行的生物安全危害度的评估和暴露的程度即时进行现场紧急医学处置,消除或最大程度降低病原微生物对暴露人员的伤害;同时,有效的污染区域进行防控,最大限度的防止污染物对周围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②一般性的小型事故可在紧急医学处置后,要立即向科主任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报告事故情况和处理方法,以及时发现处理中的疏漏之处,使处理尽量完善妥当。
③当重大事故发生时,在进行紧急医学处置的同时,要立即向科主任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报告情况;科主任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要立即协调现场紧急处理和周围环境污染防控;协调医学专家评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和对暴露人员的伤害程度;对药物可以治疗和预防该污染物感染的,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开始预防性用药;留取暴露人员相应的标本备检,并同时进行医学观察。
④评估暴露级别
建立意外事故登记,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和含有hiv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科主任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以及专家);是否采用药物预防疗法,若是,则详细记录治疗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暴露后几小时或几天)、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定期检测的日期、检测项目和结果。
⑤根据评估结果建议育龄妇女发生职业暴露和职业暴露后和进行预防性用药期间,是否需要避免或终止妊娠。
⑥记录对暴露现场和周围环境防控污染的方法,实施形式,人员、范围,评估防控处理的效果;总结和评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程序中是否存在不当,发生暴露人员试验操作等过程是否存在失误,整改措施和实行。
6意外事故现场处理方法:工作人员发生意外事故时,如针刺损伤、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或口鼻眼内,或污染实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立即进行紧急医学处置(根据事故情况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根据生物安全危害度和暴露程度,现场初步评估职业暴露危害程度和选择处理方式。
⑴化学污染
①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被污染部位。
②立即到急诊室就诊,根据造成污染的化学物质的不同性质用药。
③在发生事件后的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汇报(医生报告医教科,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
⑵针刺伤
①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伤后,应立即用力捏住受伤部位,向离心方向挤出伤口的血液,不可来回挤压,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②用75%酒精或安尔碘消毒伤口,并用防水敷料覆盖;
③意外受伤后必须在48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医生报告医教科,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领取并填写《医疗锐器伤登记表》,必须在72小时内作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
④可疑被hb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效价抗体和乙肝疫苗;
⑤可疑被hc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于被刺伤后做hcv抗体检查,并于4-6周后检测hcv的rna;
⑥可疑被hi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及时找相关专家就诊,根据专家意见预防性用药,并尽快检测hiv抗体,然后根据专科医生建议行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在跟踪期间,特别是在最初的6-12周,绝大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症状,因此在此期间必须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过性生活时要用避孕套。
⑶皮肤、粘膜、角膜被污染
①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或其他化学物质时,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
②若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③及时到急诊室就诊,请专科医生诊治;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报告(医生报告医教科,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领取并填写相关登记表。
⑷标本污染
①棉质工作服、衣物有明显污染时,可随时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60分钟,然后冲洗干净。
②各种表面若被明显污染,用1000-2000mg/l有效氯溶液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表面,保持30-60分钟,再擦除,拖把或抹布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内1小时。
③仪器污染应考虑消毒方法对仪器的损伤,和对检测项目的影响,选用适当的方法。
第2篇 新华医院医疗意外和突发性事件报告制度
附属医院医疗意外和突发性事件报告制度
一、紧急情况及重大医疗事件报告制度:
1、医院接到重大灾害伤亡事故报告或120急救中心指令,医院领导应立即组织足够力量以最快速度投入救援,同时报告市卫生局。
2、突然接收同类大批伤病人员(10人以上,含10人)时,应立即逐级上报。
3、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若发现传染病爆发流行,应立即将病人送往传染病院治疗,同时报告市卫生局和防疫部门。
4、发生重大医疗纠纷或需尽快做尸检以明确死因的医疗纠纷时,有关科室应立即报告医务处,再逐级报告院领导及市卫生局。
5、若发现大批食物中毒病人,医院应立即组织抢救,同时报告市卫生局。
6、若发生涉及医院安全或医疗正常秩序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时,应及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7、各科室必须建立紧急情况及重大医疗事件登记本,并认真记录。
二、请示报告制度:
凡出现下列情况,必须及时向院领导或上级有关部门请示报告:
1、成批(3人以上,含3人)严重工伤,重大交通事故,大批中毒,甲类传染病及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sars,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时。
2、凡重大手术,重要器官切除,截肢或首次开展的新手术,新疗法,新技术和新药品首次临床应用时。
3、紧急手术而病人的家属或单位负责人不在场时。
4、发生严重医疗纠纷,差错及事故时。
5、收治特殊身份,或涉及法律,政治问题及有自杀倾向的病人时。
6、病人死亡需要进行尸体解剖时。
7、损坏或丢失贵重器材,药品和发现成批药品变质,失效时。
8、科室主任,护士长外出(包括会诊、手术、讲学等),休假;或院外人员来院参观、采访、讲学、会诊、手术等。
9、其它意外事件发生时。
10、报告方式:紧急情况下可口头或电话报告,一般情况下要书面报告并科主任签字。
三、危重病人抢救报告制度:
1、危重病人抢救工作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及主治医师等组织,并电话或书面向医务处报告。必要时院领导参加指挥。所有参加抢救的人员要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严肃认真,分工协作,积极抢救病人。
2、抢救工作中遇到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问题时,应及时请示和邀请有关科室会诊予以解决。
3、医生,护士要密切合作,情况紧急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复述一遍,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4、做好抢救记录,要准确、清晰、扼要、完整,并准确记录执行时间。
5、新入院或病情突变的危重病人,应及时通知医务处或总值班,填写病情危重通知单一式三份,分别交给病人家属,医务部和贴在病历上(须病人家属或单位负责人签字)。
四、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1、各科室凡有死亡病例,必须及时向医务处报告。
2、必须在24小时内填写死亡证明书,死亡证明书存根交医务处存档。
3、凡涉及医疗纠纷或案件的死亡病例,科主任应向医务处,主管院长及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4、外籍人士,重要功臣,知名人士或重要领导等死亡,应及时报告医务处和院领导。
五、医疗纠纷、差错、事故处理及报告制度:
1、各科室发生医疗纠纷,应及时由科主任报告医务处,并采取和蔼的态度与病人及家属协商,以免矛盾进一步激化。
2、各科室发生医疗差错,事故时,应及时由科主任,护士长报告医务处,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或消除由于差错,事故造成的不良后果。
3、发生严重医疗差错,事故后,应及时指定专人对各种有关记录及造成差错,事故的药品,器械及有关物品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
4、医疗差错,事故发生后,按其性质与情节,分别组织全科或全院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吸取教训,改进工作。
5、发生医疗差错,事故的科室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须按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6、为了查清医疗差错,事故的真实真相,应注意倾听当事人的意见,讨论时应允许本人参加。讨论事件的定性时,当事人应回避。
7、对发生的医疗事故,做好调查处理工作,并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8、各科室应建立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本,凡科室发生的差错,事故,科主任或护士长应及时组织讨论与总结,并将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经过,处理结果详细登记。
第3篇 医疗意外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范例
一、医疗意外的报告参照院《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件报告制度》执行。
二、由院预防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统一指挥突发事件。
三、院内突发事件的报告
1、主要指火灾、盗窃、爆炸、围攻殴打以及各类生产事故发生。
2、各科室发生和发现突发事件,有关人员有责任立即向所在科室主任(组长)报告;发生严重火灾时应同时拨打119报警。
3、科主任要及时向总值班或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并附书面报告材料,同时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损害后果的扩大。
4、总值班在作出处理的同时通知院领导,由院领导视实际情况报告上级主管部门或公安机关。
5、对在突发事件中趁机打、砸、抢、盗等违法行为及严重违反规定的治安案件及时报请公安部门法办。
四、院外突发事件的报告
1、因各种突发事件或灾害发生成批伤员来院时,应在抢救的同时立即报告总值班或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2、凡涉及法律问题的病人(如车祸、凶杀、自杀等)人在积极抢救的同时,要及时报告公安部门。
3、发生集体食物中毒或大面积传染性疾病应由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报区卫生监督所和区疾病控制中心并上报区卫生局。
第4篇 医疗意外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一、医疗意外的报告参照院《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件报告制度》执行。
二、由院预防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统一指挥突发事件。
三、院内突发事件的报告
1、主要指火灾、盗窃、爆炸、围攻殴打以及各类生产事故发生。
2、各科室发生和发现突发事件,有关人员有责任立即向所在科室主任(组长)报告;发生严重火灾时应同时拨打119报警。
3、科主任要及时向总值班或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并附书面报告材料,同时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损害后果的扩大。
4、总值班在作出处理的同时通知院领导,由院领导视实际情况报告上级主管部门或公安机关。
5、对在突发事件中趁机打、砸、抢、盗等违法行为及严重违反规定的治安案件及时报请公安部门法办。
四、院外突发事件的报告
1、因各种突发事件或灾害发生成批伤员来院时,应在抢救的同时立即报告总值班或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2、凡涉及法律问题的病人(如车祸、凶杀、自杀等)人在积极抢救的同时,要及时报告公安部门。
3、发生集体食物中毒或大面积传染性疾病应由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报区卫生监督所和区疾病控制中心并上报区卫生局。
第5篇 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制度
1.目的:
规定实验室职业暴露处理程序,规范发生职业暴露时处理原则、报告和登记流程。
2.范围:
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涉及处理职业暴露的有关人员。
3.职责:
3.1 实验室操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须按照本规定进行处理和报告程序;
3.2 实验室负责人按照规定进行组织和控制职业暴露发生后的控制实施;
3.3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组织试验人员职业暴露处理的培训和考核,并保存有关记录;
3.4 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人员负责督察日常工作中生物安全工作的执行和医学应急样品的检查。4.步骤:
4.1 实验室发生职业暴露后按照既往进行的该种污染物的生物安全危害度评估结果,快速有效的对意外暴露人员进行紧急医学处置;对污染区域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的清除和控制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扩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暴露人员的医学观察等原则和步骤进行处理;
4.1.1 根据既往进行的生物安全危害度的评估和暴露的程度即时进行现场紧急医学处置,消除或最大程度降低病原微生物对暴露人员的伤害;同时,有效的污染区域进行防控,最大限度的防止污染物对周围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4.1.2 一般性的小型事故可在紧急医学处置后,要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报告事故情况和处理方法,以及时发现处理中的疏漏之处,使处理尽量完善妥当。
4.1.3 当重大事故发生时,在进行紧急医学处置的同时,要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报告情况;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理小组要立即协调现场紧急处理和周围环境污染防控;协调医学专家评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和对暴露人员的伤害程度;对药物可以治疗和预防该污染物感染的,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开始预防性用药;留取暴露人员相应的标本备检,并同时进行医学观察。
4.1.4评估暴露级别(见下表)
4.1.4 建立意外事故登记,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和含有hiv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成员以及专家);是否采用药物预防疗法,若是,则详细记录治疗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暴露后几小时或几天)、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定期检测的日期、检测项目和结果。
4.1.5 根据评估结果建议育龄妇女发生职业暴露和职业暴露后和进行预防性用药期间,是否需要避免或终止妊娠。
4.1.6 记录对暴露现场和周围环境防控污染的方法,实施形式,人员、范围,评估防控处理的效果;总结和评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程序中是否存在不当,发生暴露人员试验操作等过程是否存在失误,整改措施和实行。
第6篇 意外事件处理与报告制度
1实验室操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须按照本规定进行处理和报告程序;
2科主任按照规定进行组织和控制职业暴露发生后的控制实施;
3科主任负责组织试验人员职业暴露处理的培训和考核,并保存有关记录;
4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人员负责督察日常工作中生物安全工作的执行和医学应急样品的检查。
5实验室发生职业暴露后按照既往进行的该种污染物的生物安全危害度评估结果,快速有效的对意外暴露人员进行紧急医学处置;对污染区域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的清除和控制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扩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暴露人员的医学观察等原则和步骤进行处理;
①根据既往进行的生物安全危害度的评估和暴露的程度即时进行现场紧急医学处置,消除或最大程度降低病原微生物对暴露人员的伤害;同时,有效的污染区域进行防控,最大限度的防止污染物对周围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②一般性的小型事故可在紧急医学处置后,要立即向科主任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报告事故情况和处理方法,以及时发现处理中的疏漏之处,使处理尽量完善妥当。
③当重大事故发生时,在进行紧急医学处置的同时,要立即向科主任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报告情况;科主任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要立即协调现场紧急处理和周围环境污染防控;协调医学专家评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和对暴露人员的伤害程度;对药物可以治疗和预防该污染物感染的,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开始预防性用药;留取暴露人员相应的标本备检,并同时进行医学观察。
④评估暴露级别
建立意外事故登记,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和含有hiv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科主任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以及专家);是否采用药物预防疗法,若是,则详细记录治疗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暴露后几小时或几天)、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定期检测的日期、检测项目和结果。
⑤根据评估结果建议育龄妇女发生职业暴露和职业暴露后和进行预防性用药期间,是否需要避免或终止妊娠。
⑥记录对暴露现场和周围环境防控污染的方法,实施形式,人员、范围,评估防控处理的效果;总结和评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程序中是否存在不当,发生暴露人员试验操作等过程是否存在失误,整改措施和实行。
6意外事故现场处理方法:工作人员发生意外事故时,如针刺损伤、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或口鼻眼内,或污染实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立即进行紧急医学处置(根据事故情况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根据生物安全危害度和暴露程度,现场初步评估职业暴露危害程度和选择处理方式。
第7篇 实验室意外事件处理报告制度
1 目的
明确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在发生实验室意外事件时的处理方法,避免在发生实验室意外事件时工作出现混乱,确保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范围
适用于进入中心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
3、职责
3.1中心生物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
3.2检验科负责人负责实施。
3.3进入中心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的所有人员必须以本制度规范自己的工作。
4.要求
4.1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意外接种(皮肤损伤)
实验过程中,如发生损伤暴露事故,受伤人员应立刻脱去防护服,并立即用流动水冲洗双手及暴露部位,尽可能挤出受伤处的血液,伤口用碘伏或75%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同时报告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任视情况要求感染人员停止工作,作出医疗评价。必要时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性治疗及必要的预防接种。处理完毕,应详细记录事故经过、损伤部位、程度以及处理过程。
4.2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意外摄入
实验过程中不慎摄入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应立刻脱去防护服,送就近医疗机构进行处理,进行必要的医学观察和治疗。
4.3 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气溶胶的释放
4.3.1实验过程中如不慎在生物安全柜中发生污染,少量感染物溢出,产生有限气溶胶,如琼脂板掉下但没破碎,吸管或接种环上滴落传染性材料等,应立即喷洒适当的消毒剂,并以浸透消毒液的纱布覆盖污染区域,30分钟后将纱布放入消毒袋,随即用新的浸透消毒液的纱布搽试污染区域。并对污染的器材进行消毒处理。
4.3.2如在生物安全柜中发生大的污染(滴洒大量培养物、离心管破裂等),可能产生大量气溶胶时,应停止工作,用消毒液喷洒污染区域,并以浸透消毒液的纱布覆盖污染区域,打开生物安全柜的紫外灯。1小时后将纱布放入消毒袋,随即用新的浸透消毒液的纱布搽试污染区域。并对污染的器材进行消毒处理。如工作人员的皮肤沾上了污染物,须用适当消毒剂清洗消毒,如污染了衣物,应立即更换,并放入灭菌袋中高压消毒或选择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4.3.3在生物安全柜外发生小的污染,产生有限气溶胶,如落下一些固体培养基,立即用消毒液浸湿的纱布覆盖污染区,1小时后,按前述步骤清除污染,所有污染的材料放入灭菌袋高压消毒。
4.3.4如在安全柜外发生大的污染,产生大量气溶胶,应立即停止实验,用消毒液喷洒污染区域,并以浸透消毒液的纱布覆盖污染区域,打开紫外灯。关上实验室的门,贴上明显标志后离开实验室。报告实验室主任,严禁人员入内。24小时后,由专职消毒人员或在专职消毒人员的指导下实施消毒和清除污染,所有进入实验室人员应采取适当的个体防护措施。
4.4 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溢出
4.4.1 感染性和潜在感染性材料溅到实验服上,应尽快脱去防护服,摘掉手套,洗手并更换防护服和手套,必要时尽快喷淋。将污染的防护服和手套做为实验废弃物处理。
4.4.2 感染性和潜在感染性材料溅到眼睛里或眼睛周围等部位,立即摘掉手套,用洗眼器清洗或流动水冲洗眼部,并视情况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性治疗及必要的预防接种。处理完毕,应详细记录事故经过。
4.4.3 当手套破损,感染性和潜在感染性材料污染手部皮肤时,立即摘掉手套,用适宜的消毒液浸泡,流动水冲洗,更换新手套。
4.4.4 实验室记录表格或手写的资料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污染,应立即摘抄这些资料内容,将原件作为实验废弃物处理。
4.5 离心管破裂
使用离心机时,装有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离心管破裂或可疑破裂,应关闭动力并保持离心机盖子关闭30分钟。如离心机停止运行后发生破裂,应立即关闭机盖,保持30分钟。清理时,一次性手套外面再带一双厚胶皮手套,用镊子或垫着棉花的镊子夹取碎片,所有破裂的试管、碎离心桶和套管应放入利器盒,按废弃物处理规定进行处理。未破碎的有盖的管子用含氯消毒液对污染的容器表面消毒。离心机内表面污染可用有效氯浓度为0.5%的含氯消毒剂(5g/l)或75%酒精擦拭两遍后再用清水进行擦拭,干燥后使用。
4.6仪器设备故障
4.6.1实验过程中,如发现生物安全柜或其他防护设备的技术指标偏离正常范围,不符合实验要求,应立即停止实验。报告实验室主任,通报有关部门修理,并做好详细记录。
4.6.2如发生停电,应自动启用备用电源。否则,应立即停止实验,按操作规程离开实验室。离开实验室时应关好实验室门。电力恢复后,至少等30分钟才能再次进入实验室工作。
4.6.3如发生仪器故障,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并报有关部门维修。仪器运出前应彻底消毒。
修理冰箱、培养箱时,应取出所有物品,放入备用设备中,用消毒剂彻底消毒内表面及外表面。
若维修人员必须进入实验区,则应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品。维修工作结束后,所用工具在带出实验室前应严格消毒。实验室人员必须帮助和监控维修过程。
4.6.4出现以上异常情况而影响到实验结果,应停止实验。待一切恢复正常后重新测试,原测试步骤作废。
4.7紧急救助
4.7.1实验室应配备急救箱,在工作中出现意外事件并造成损伤时,先进行自救,根据需要到就近医疗机构进行救护。
4.7.2吸入感染性材料时,立即到定点医院就诊,就诊时应由专人专车陪同前往,做好医疗记录。
4.7.3相关科室应协助完__员隔离、救治、污染实验室及环境消毒等工作。
4.8记录
对意外事件的记录应包括当事人姓名、性别、年龄,所在科室,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及处理方法,并要求相关人员签字。
4.9其他
4.9.1菌(毒)种必须放置在带锁的超底温冰柜或液氮罐内保存,双人双锁管理。如发现毒种丢失或锁损,应立即报告,迅速查明原因,及时追回。
4.9.2实验室应避免使用玻璃等易碎品,如发生玻璃器具破碎,应用扫帚、簸萁、镊子等工具处理,并放入利器盒。禁止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