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有哪些内容
某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病例基本信息: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入院诊断、主要治疗过程及死亡时间等。
2. 死亡原因分析:详细记录导致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可能涉及的医疗失误或并发症。
3. 临床讨论:对死亡病例进行多学科讨论,分析诊疗过程中的问题及可能改进之处。
4. 防止措施:提出针对存在问题的改正措施,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5. 事后追踪:对整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
管理规范
1. 报告及时性:死亡病例应在24小时内完成初步报告,7日内完成详细报告。
2. 保密原则:所有报告内容需严格保密,仅限于医疗相关人员内部查阅。
3. 客观公正:报告应基于事实,避免主观臆断,确保评价的公正性。
4. 责任明确:明确指出涉及的医疗人员及其责任,但不影响后续的医疗事故调查。
重要意义
死亡病例报告制度对于医院管理具有深远意义:
1. 提升医疗质量:通过对死亡病例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医疗过程中的不足,促进医疗质量提升。
2. 医学教育:这些案例成为医生学习和提高的重要教材,增强临床诊疗能力。
3. 风险防控:通过预防措施的制定,降低同类事件的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4. 医患沟通:透明的报告有助于建立医患信任,改善医患关系。
规章制度
1. 制定详细的死亡病例报告流程,明确各环节责任人。
2. 设立专门的评审委员会,负责报告的审核和反馈。
3. 定期组织死亡病例研讨会,共享学习经验。
4. 对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必要时调整和完善相关规定。
5. 对不遵守报告制度的行为,应予以纪律处分,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某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范文
第1篇 某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及时发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主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同时了解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加强对可能发生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等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防范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医务处组织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3、诊治医生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3天内,病案室应完成死因编码工作。
4、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
5、病案室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6、医务处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2篇 某某中心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某中心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1、各科室凡有危重病人经抢救无效死亡的,科主任必须及时向医务科报告,并将病人的诊断、抢救经过及死亡原因扼要书面汇报医务科。
2、必须在24小时内填写死亡通知单,一式三份;一份交病人家属或单位负责人,一份送医务科备案,一份存档(贴在急诊病历或住院病案首页上)。
3、凡涉及医疗纠纷、案件死亡病例及涉外死亡病例,科主任应向医务科、保卫科、分管院长汇报。
4、外籍人士、重要功臣人员、知名人士或重要领导等死亡应及时报告医务科和院领导。
5、凡属死亡病例均应抓紧时间进行死亡讨论,科内有关人员参加,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业务水平,如有差错、事故上报医务科及分管院领导。
第3篇 新华医院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报告流程
附属医院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报告流程)
1、各病区及门诊应建立死亡病例报告登记本。
2、患者经医生确定死亡后,由经治医生及时在死亡病例登记本上按要求进行登记,并填写国家统一格式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3、经治医生在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后立即连同出院卡放置护士站主班护士处。由病案室统计员每天到主班护士处查询收集。
4、经治医生应配合病案统计员做好对《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核对工作。
5、每月科室疫情直报员对死亡登记本进行自查,并做好详细自查结果登记记录。
6、如未按死亡病例报告制度要求执行,一旦发现迟报、漏报、瞒报情况的按传染病有关法律法规及我院传染病奖惩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