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有哪些
高考制度改革方案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旨在提升教育公平性和选拔效率。这些改革主要包括:
1. 分类考试:将高考分为学术型和技能型两类,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2. 综合评价:不仅看重考试分数,还将学生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纳入评价体系。
3. 多元录取:高校可自主设定录取标准,如面试、专业测试等,以全面考察学生能力。
4. 地区平衡:调整招生计划,减少城乡、区域间的录取差距。
内容是什么
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模式,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学术型考试强调基础知识掌握,技能型考试则侧重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评价制度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多元录取机制允许学校根据自身特色选拔人才,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升学路径。地区平衡措施旨在消除教育资源不均,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
规范
实施这些改革需要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确保公平公正。考试命题应遵循科学性、公正性原则,防止偏题、怪题出现。评价体系需公开透明,防止暗箱操作。高校的录取标准需提前公布,不得随意变动。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育的支持,缩小教育差距。
重要性
高考制度改革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它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创新精神,也有利于选拔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通过增强教育公平性,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稳定。改革虽面临挑战,但只有不断适应时代需求,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内容范文
第1篇 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内容
高考制度改革方案:综合素质将成为录取参考
教育部日前出台《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根据意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意见规定,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考试,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要求,确定具体组织方式。
意见还规定,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
考试内容方面,意见要求各省(区、市)根据国家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规定及要求确定考试内容。要对相关科目的实验操作、外语听力和口语的考试提出要求。命题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对能力的考查。
意见强调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均须参加学业水平考试。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员也可报名参加。学校要均衡安排每学年的授课科目,统筹确定每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数量,原则上高一年级2个科目左右,高二年级6个科目左右,高三年级6个科目左右。各省(区、市)每年组织安排的考试要覆盖所有科目,满足不同学生选考的需要,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时。各省(区、市)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参加同一科目两次考试以及更换已选考的科目提供机会。
此次出台的考试新规规定考试成绩以“等级”或“合格、不合格”呈现。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以等级呈现成绩的一般分为五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原则上各省(区、市)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等级15%,b等级30%,c等级30%,d、e等级共25%。e等级为不合格,具体比例由各省(区、市)根据基本教学质量要求和命题情况等确定。
意见还强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今日公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根据意见,明年起高中将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项,中学须真实记录学生3年表现,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
第2篇 古代选官制度及高考改革的启示
古代选官制度及高考改革的启示
----教育管理与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7月17-21日,参加了局机关组织的“教育管理与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感受了百年名校的氛围,聆听了大师的教诲,深受启发,收获很多。在众多大师讲座中,阎步克教授的“从世卿士禄到选贤任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启示”、吕峰教授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紧密关联,印象尤为深刻,启发尤深。
一、选贤任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王国至周朝,这个时期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是世代相传的奴隶主制度,连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如史官、天文历法官等职位,由于家族垄断了资源,也基本上是世代相传。值得注意的是,从周朝开始,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逐步开明,统治者为国家生存和称霸,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如商未周初“子牙八十遇文王”,成为国相。《孟子》中提到春秋时期的傅悦等人或出身奴隶,或出身建筑工,都成为一代名臣。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商鞅等都出身低贱,进入统治高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吏道、征僻、察举制度。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以推荐的形式,以德取人,以孝选官,从民间选拔人才。至东汉时期,实行州郡举荐、中央考试相结合,向以文取人的路线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实现九品中正制,对官员的选拔实施评议,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基本流于形式。唐朝前期,实行的是门荫制度,皇亲国戚和有封爵者及五品以上官僚子孙都可门荫入仕。
唐宋元明清时期实行科举制度。由乡贡—州县考试—礼部试—吏部试,考试制度不断完善,成为统治者选拔官吏、下层庶子进入上层社会的主要渠道。
通过科举选贤任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形成了崇尚学习的社会文化,体现了公平的社会价值,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历史的进步。
二、高考制度的改革趋势
(一)高考的公平性特征逐步减弱。
新中国建立至上世纪未,高考强调的是公平。这半个世纪中,由于我国教育事业落后,高校招生规模小,录取比例低,能考上大学的大多数是社会的拔尖人才,一旦考上大学,就跳出农门,列入国家干部,或成为专业技术人才。这个时期的高等教育,实际上是精英教育,高考承担着选拔精英的历史重任,因而是否公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考制度成败的关键。
如何体现高考的公平?用最简单的游戏规则,越是简单就越公平。实行 “三个统一”: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按分数线统一录取。“三统一”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高考制度的公平,当时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认同,同时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变成大众化教育。今年,全国高考录取率达到80%以上,我市高考上线率几乎达到100%,部分高校已经生源不足。二是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才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是一个模式,二是日益提高的多样化、专业化。这两个显著特征,决定了高考的公平性特性越来越弱化,高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高校等级制度。
现在高校分为一本、二本、三本、专科、职专五个等级。各个等级的学校享受不同的行政级别和待遇,按不同的分数段录取学生。这种办学体制存在两大弊端:一是严重制约高等教育专业化发展。各高校首先追求的是级别,而不是提升专业建设,导致专业发展滞后,教育质量难以提高。二是制约学生专业选择。学生填报志愿时,首先考虑的是是否名牌大学,选择的是高校的等级,其次才考虑选择专业,不利于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专业,不利于学生专业化成长。
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专业化水平,培养高质量的专业化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应当简化高校等级,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在学历上,实际只存在本科和专科的区别,人为地设置一本、二本、三本,不利于高校之间的竞争发展和专业发展,应当将普通原来的一本、二本、三本、专科四个层级简化为本科和专科两个层级,同时加快取消高校行政级别,鼓励高校向专业化建设方向发展。
(二)改革招生办法。
一是改单纯的高考“分数”录取为“综合素质”录取。“一考定终身”,以分数“一刀切”的高考录取方式,貌似公平,其实存在许多缺陷。一是只看考试成绩,忽视能力和潜能,名校录取高分低能学生的现象有增无减。二是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在“唯分数”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中小学热衷应试教育,素质教育难以推进。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改革高考现行录取方式,推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高考成绩及综合素质评定,各占一定比例,作为录取的依据。
二是积极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进程。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比例,完善高校自主招生办法,加强监督管理,促进高校对口招收专业人才。
第3篇 我国高考制度反思
我国高考制度的反思
顾海兵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今年已经是第27个年头了。回顾这27年,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各方面均发生了质变。中国的制度已经由计划模式转型为市场模式。然而,我们又不能不看到,27年来仍有极少数几个领域几乎没有什么质变。高考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应该说,对中国高考制度要求改革的呼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虽然目前由于高考录取率的升高(达50%以上),高考制度改革的压力似乎有所减弱,但随着对品牌和质量要求的上升,高考制度面临的改革压力实质上并没有减弱。
高考制度的改革,从久远看,必定是高校自主招生,彻底改掉或废除目前的统一招生模式。从近期看,必需对现行模式进行改造。这里就改造作点新的分析:
第一个观点:中国的改革实质上是制度的改革,而且是系统化的制度改革。好的制度使比较坏的人变成比较好的人,而坏的制度可能会使好人变成坏人。所以,中国的所有改革包括经济和非经济的,必需站在制度的角度去认识,而不是简单的站在体制角度去认识。过去我们经常区分体制和制度,我以为体制的背后是制度,仅仅在体制上做文章,中国的改革没有出路。所以必需是制度的改革。
第二个观点,对中国教育和科技问题我们现在必需站在危机的角度来认识。我们现在不是简单讲中国教育有没有问题,而是说危机,那么如何看待中国教育面临危机呢?我看可以从这样几个标志认识:
一是绝大局部同学对我们的教学不太满意,这可以从他们的厌学情绪上得以验证。假如我们同学有这样一个总体评价,难道我们说教育还没有危机吗。
二是我们这个社会对我们的教育是不太满意的,不只对中学小学,对大学也是一样,可以说有相当程度的不满。
三是从教育系统内部人员观察,从广大教师角度观察,应该说我们的教师绝大多数对现行教育制度也是不太满意的,他们站在各种角度上来表达自身的不满。
四是作为教育一个产品的科技,它的发展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差异在进一步拉大。依据是近十几年来中国科技界一等奖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连续十几年基本上是空白。我们再看看中国的发明专利,我们专利很多,但是发明专利很少,在发明专利里面有高技术含量的发展专利很少,比方在全世界__年十万个国际发明专利里面美国就占了将近40%,日本占15%左右,我们国家只有几百件。我们科技可能有一点小小发展,但是和世界参照系来说差异在拉大。
五是我们同学的创新能力至少是没有提高,同学基本上是为考试而活着。有人写文章说中国有一流的考生,但是没有一流的同学。他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就是十年前参与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国有很多同学参与,当时美国也有同学参与,而且我们也拿很多金奖。十年之后回过头看,美国参与竞赛的同学已经取得美国数学竞赛最高奖,而中国获奖者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身影了。为什么呢?中国参与世界奥赛是层层选拔制度,这是完全失败的制度,而美国完全凭个人兴趣参与。
所以从这五个规范我们可以观察中国教育必需放在危机角度上认识,已经不是问题了。
第三个观点就是对中国高考制度或者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制度反思。对这一点我的看法就是两条:一个改造一个改良。改造就是改掉,基本思路就是作为法人地位的高校自主招生。但高校同时一定要强调教授治校,否则问题很多。这里面应该要求我们的高校在录取规范上可以统一,但是在进来以后学费上应该有所区别,也就是说要把高等学校原料采购权还给学校。改良就是短期改革,改良怎么做呢?我想有三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个层面是要对制度的制度做分析研究。我们现在讨论制度,往往对制度的制度缺少讨论,特别是程序。很多事情我们先不要问结果是什么,而首先看程序是否合理,对于这一点我有这样一些观点:
1.像高考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作为最高权利机构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好像没怎么介入,为什么我们人大不能定期的开会,对教育部门进行质询呢,至少每个季度应该质询一回。我们没有定期的制度化操作,没有最高权利机构的监督,那教育存在问题就太正常了。
2.建议成立高考委员会。美国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它是以州为单位,凡是涉和到教育的决策都由州教育委员会做出。州教育委员会的成员没有教育界的人员,而是学校和同学走向社会的用户。这样一个机制就是靠最终需求或市场来制约,由教育的需求者来做决策,然后由教育部门负责执行。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类似于美国的州教育委员会的机构,它不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和属机构,它由教育系统之外的人组成,它对教育提出需求的制约。这就涉和到现在对高考怎样衡量。笔者认为,有这样两个判断是可以成立的:目前的高考制度确实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同学生活能力的下降。同学能力水平的衡量不能完全依靠规范卷面成果,要看同学的创新能力。而这必需由用户来衡量。
3.现在我们的教育部门特别是国家层次教育部,他基本上四种角色混在一起:比方他即是总领队,又是总裁判,又是运动员,并且他还是企业家。所谓总领队是指整个考试的组织是由教育部门组织,所谓总裁判是指所有考试问题最后解释权和裁判权掌握在教育部,所谓运动员就是整个考试准备过程都是教育部门一手筹划,所谓企业家就是我们现在的高考是巨大的产业,比方说教育部有考试中心,我想这大概蕴含巨大商机的中心。
第二个层面是制度自身究竟有哪些问题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
1.全国在统一的时间搞统一的考试风险太大,不如分散进行,各省省自为战,每个省选择自身的考试时间。因为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一旦某个点漏题,则满盘借输,风险太大。现在通讯又发达,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全国受影响。现在没有出现问题,不等于风险不存在。所以现在处置思路就是分散化,比方我们可以提出来让一百所大学率先放开自主考试自身选择时间。
2.考试科目问题。我一直认为,两天或三天的考试时间太长,半天考完完全可以。比方说考四门课,每门课有十个或一百个采分点,随机抽取十个采分点来考。没有必要所有的知识点都考。抽样是低成本高产出的做法。再一个就是分数的分配,这门课150分,那门课300分,这种简单的把分数相加的做法对于我们多样化的大学是不科学的。
3.现在我们的考试完全忽视平时成果,比方一模、二模、三模,高一、高二、高三的成果,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合适。一考定终身会出现许多问题,如至少每年有10%优秀考生不能反映平时情况,又有至少10%的比较中等考生突然考好了,这就有20%的误差率。所以我认为忽视平时成果是不对的。实际上一个人要想在高中三年连续作弊,连续搞腐败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把平时成果完全可以纳入到教育评价里面,同时建立起阳光制度和举报制度,并且从高一开始,就把准考证号码确定,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4.现在我们的加分减分规定,我一直认为很不合理。今年北京市文科前800名当中有四分之一人加分,依据是什么?合理吗?比方三好同学,究竟谁可以评三好就有很大问题,而且我对三好同学这种评法也有很多看法。我不主张一个人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不可能全面发展,假如你非要让他全面发展,只能把他的优势给拿掉,最后发展的是比较平庸的人才。又如我们给烈士子女加分,假如同样两个子女,一个报考时他父亲死了,一个是考完后父亲才死,那对不起你父亲死的太晚了。见义勇为的更糟糕了,很可能就失去生命,这不是鼓励未成年人冒险吗?所以我觉得加分需要研究。
5.录取模式问题。我曾经在凤凰卫视上讲现在高考实际就是把吃肉的和吃菜的弄在一起考,而现在我们的教育差异在城市之间、乡村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差异太大了,往往条件好的地方考分还比较低,甚至差100分,那就更糟糕了。所以这样的录取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反思,假如要分省录取,我倒认为更应该分城乡录取,凡是农业户口的奖励,他们在那么艰苦条件下取得和城里人同样成果,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他们鼓掌吗?
6.我不赞成目前我们考难度的选拔性考试。这没有什么价值。所有的考题都是我们的老师设计的陷阱让你钻。所有有答案的考试是不可能考出发明性人才的。所以我说我们现在的考试,都是陷阱,都是那些老师坐在房间里拼命的设计题目,然后让你去钻。所以我们永远不可能逾越老师。我主张高考要考速度,考基本概念,出100、200个看谁在最短时间做出来,为什么呢?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何必要考难度呢,初等数学考什么难度,有什么难度,没有任何必要。实际上把我们同学已经完全置于老师的魔掌之下。
7.我主张我们现在目前这种选拔性考试向资格考试发展,取消外语考试,特别是口语考试。最近我问一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朋友,我说你接的国际电话是不是很多,他说没有什么电话,我的语言功能已经退化了,国际组织给我的所有信息全部是e-ml。没有语言环境何必学口语呢,勉为其难,第一本英汉辞典是不懂语言的人编出来的,现在让我们的人花那么长时间学外语,简直太浪费了。外语是工具,能看得懂就可以了,世界上哪门课一学学20年?这在实质上是媚外。关于考试科目我主张有一门需要考就是宪法,我希望每个人都应该把宪法背下来。
8.坚决取消体检。多年来,高考时要体检,到学校报到后还要体检,其实99.99%的人没什么问题。即便有些人有问题,只要能坚持完成学业就行了。现在婚检都取消了,高考体检就根本没有必要了,除非特殊专业有特殊要求。
9.现在我们整个考卷批改全过程我个人认为还不太透明,没有做到全程录像,我们要把改卷子运送卷子的全过程录像,要阳光化,而且我们应该建立题库,由电脑自动生成每年考题。
10.现在我们采取120%的投档,我不知道120%是根据什么定的,为什么不是140%,为什么不是105%,究竟有多少科学性,我觉得值得研究。至少还应该有个程序,谁有权利决定这个投档比。这是我对中国高考制度自身的一个观察。
第三个层面是对制度外的制度的观察
我们就高考谈高考可能有点局限性,那么制度外制度有哪些内容呢,我想有这样几点:
1.目前我们人才招聘市场存在严重的歧视现象,表示在文凭至尊,比方北京现在很多机构招聘在报纸上列出来的必需是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自学考试的不行,电大的没门,党校的不认,甚至很多机关招聘不是博士学位的甭进来,甚至在河南省形成博士兵团,据说省委书记、市委书记都是博士,那我就怀疑,假如是自然科学博士那是人才的浪费,假如社会科学的博士我就要问问他的来源是什么?我也可以告诉大家,市场经济比较幼稚的国家,在人才市场上他们坚持这个原则,叫法律不以文凭、学历、肤色、长相、身材、民族说话,一视同仁。美国国务院招聘人才时候,他的规范很清楚,只要你完成了美国的义务教育你就有资格进入国务院。也有人统计过美国高技术产业区硅谷,统计了将近四千份招聘广告,其中80%以上招聘广告没有提任何一个字的学位和学历要求,他提什么呢?他只提一条你会什么软件,只要你会这个软件就来,至于你什么学历根本不需要问,那是个人隐私权。你管他是什么出身呢,你管他什么历史呢,计划经济时期我们讲政治出身,到这个时期突然反过来了,什么都讲一张纸。现在搞到我们高校里面一些已经功成名就的教授反过来要念他同学的博士,真是荒唐。我们现在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违法问题,但是我们劳动部门从来没去管过。而且现在我们还把学历和级别挂钩,处处可以看出来这点,所以这是非常致命的东西,不得不对我们考试制度发生严重的影响,疑惑决这些制度外的制度就高考自身论证力量比较弱。
2.现在我们的学校之间差异很大。经济学上有一个基尼系数,专门评价最富和最穷人比例关系,有人统计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危机边缘。我们应该考虑我们教育基尼系数如何呢,现在我们学校之间差异非常大,这不是教育部门自身责任吗,教育部门要重点解决起点不公平的问题。关键是义务教育要公平。尽快实行9年制免费义务教育。疑惑决学校之间巨大的差异只就高考自身论证显然是有限的。
3.中国的__制度,一个人毕业之后到高校,或者到研究机构,必需评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的__制度现在已经越来越和学位挂钩了。过去我们曾经在评副教授时候允许专科学历人参与,现在不行了,至少是本科,假如评教授至少得博士,所以这样一个从上到下的结构不可能不对我们的高考发生严重的推动作用。所以中国__制度不改革,中国的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很难取得实效。
4.我们的教育部门现在把很大的精力放在考试招生上,而对于毕业生的质量没花什么功夫。但现在我们高等院校大学毕业生质量非常令人忧虑。我认为教育部门真正应该管的是出口,监督我们高等院校是不是合格。
最后我说几点我的想法:
第4篇 两会之高考制度改革
在2023年3月3日到3月14日的两会上,个人大代表和委员们谈官民、谈直选、谈房价,论西藏、论香港、论台湾,处处关乎国情关乎民生,而最为关注的是教育部部长郭贵仁所说的高考改革了,虽然还不知道具体怎么实行,但对于我们河南的考生而言,却是难得的喜讯。
河南位处中原地区,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然而在教育上,虽然有人一年又一年的的提起,却一直是止疼不止痒。
有人说,河南人总觉得全中国的人都缺心眼,或许是吧,但其根本原因呢,总不会是基因决定的吧!河南的考生,全国最多,现在坐在大学校园的我们都怎么过来的,初中准备中考,这不可怕,可怕的是要考前填报志愿,而且基本上就这一个志愿是有效的,所以从小我们便要学会博弈论,才不致让自己蹉跎人生。相对于此,高考似乎又仁慈了些,可以考后填报志愿,虽然也不知道自己成绩如何,最起码考完了,对于长期进行估分训练的我们,一些人还是可以准确把握的。
然而,河南每年高考人数近百万,但是各大名校对于河南的录取率确是让人寒心,而且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也放弃了不少同龄人那些美好的权利,在个人能力上少了竞争力,对我们影响颇大。
这无疑对于我们是一项无可比拟的恩赐。教育部日前公布了今年工作要点。高考、校车、异地升学等教育热点问题,今年均有望实现突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3月3日下午就高考改革方案接受媒体联合对话。其主要对话内容如下:
问:高考改革方案将会在何时公布?
袁贵仁:我们从去年1月份开始调研与征求意见,现在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很快就会公布。
问:山东近日出台了政策,2023年起非户籍考生可在山东高考,并享受同等录取政策。这个政策能否在全国推广?
袁贵仁:应当说这个思路是一致的。现在我们鼓励各省结合实际,积极推进,然后再出台一个总体文件。
问:现在有很多学生放弃高考,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袁贵仁:这种情况最近多了一些,我想有两点原因,一是中国开放力度越来越大,二是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够承受到国外学习的费用。但是我相信,大家最终会选择中国的高等教育,它是优秀的。
问:高考改革方案对异地高考有什么具体安排?
袁贵仁:我们正在积极推进,但也是有条件地进行选择,不是让所有人都到一个城市来读书,这是不可能的。所谓的条件包括城市的承载能力,家长是否在这个城市工作,以及孩子自身的条件。现在所谓的高考移民不具备这些条件,不可能说不在这里上学,就来这里考试。要自由地选择到每一个地方去考试,目前还做不到。
问:高考改革是否有试点城市?
袁贵仁: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尽快推进,有些城市可能难度大一些,目前也在积极协调。
问:高考改革是否有一个时间表?
袁贵仁:我可以告诉你,很快,现在已经到了冲刺阶段。但是因为它涉及到很多方面,情况还比较复杂。
问:高考改革方案十年内有可能出台吗?
袁贵仁:不用十年,十个月都不用。
想想那一百多号人的复读班,一个又一个在书堆里蹉跎岁月的大好青年,谁能不感慨一句“少年老成”呢!或许有乐观者不屑此说,然而,又有多少人受得了六年寒窗蹉跎成七年、八年,仍能保持一直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呢!在河南考生的生活中,有一句话一直存活着“成则一步登天,败则一甘涂地”,在这样的氛围中,多少孩子脑神经衰弱,多少孩子一辈子带着鼻炎。
对于这样的我们,高考改革,学习减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吧!
我们期待着,也支持者不久的日子里高考制度的改革,换我们一个光明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