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制度范本 > 制度范文

应急人员制度汇编3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61

应急人员制度

有哪些

应急人员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 应急队伍组建:由熟悉企业运营和风险的员工组成,包括但不限于安全专员、部门代表和志愿者。

2. 培训与演练:定期进行应急知识培训和模拟演练,确保应急人员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 角色与职责:明确每个应急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具体任务和职责,确保响应有序。

4. 沟通与协调机制:建立内部与外部(如消防、医疗等专业机构)的沟通渠道,确保信息及时传递。

5. 应急预案: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包括预警、启动、执行和后期恢复等阶段。

内容是什么

应急人员制度的内容涵盖了从预防到恢复的全过程管理:

1. 风险评估:定期对企业设施、工艺和环境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危险源。

2. 预警系统: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能够在危机发生前发出警告,为应急准备争取时间。

3. 现场指挥:设立现场指挥部,由指定的应急人员负责指挥应急行动。

4. 救援资源:确保必要的救援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到位。

5. 后期评估:事件结束后,对应急响应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优化应急程序。

规范

遵循以下规范,可确保应急人员制度的有效运行:

1. 法规遵从:确保制度符合国家及行业的安全法规要求。

2. 制度更新:定期审查和更新应急计划,适应企业变化和新的安全威胁。

3. 训练记录:详细记录应急人员的培训和演练情况,便于追踪和改进。

4. 模拟实战:通过定期的模拟实战,提升应急人员的实战能力。

5. 公开透明:向员工公开应急制度,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和参与感。

重要性

应急人员制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

1. 保障生命安全:在突发事件中,快速、有序的应急响应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

2. 减少财产损失:及时的应对措施能降低企业财产损失,缩短恢复时间。

3. 维护企业声誉:妥善处理危机,有助于维护企业的公众形象和客户信任。

4. 遵守法规要求:符合安全法规,避免因应急准备不足导致的法律风险。

5. 促进持续改进:通过应急实践,不断优化安全管理,提升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建立健全的应急人员制度,对于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营至关重要。每一位应急人员都是企业安全防线上的重要一环,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快速反应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在面对危机时的表现。

应急人员制度范文

第1篇 施工现场人员车辆出入管理规定车辆伤害应急措施

(一)承包单位的施工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施工设备首次进入现场前必须由监理单位核验《职称证书》、《岗位证书》、《施工设备合格证》、《年检证》、《准用证书》及体检证明,并报建设(项目管理)单位备案、批准后,方可进入现场;

(二)禁止与本工程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特殊情况应由建设(项目管理)、监理或承包单位人员陪同进入;

(三)出入口由承包单位派人,并在建设(项目管理)单位的监督下负责守卫,严格监督检查所有人员、车辆的出入,并办理登记手续。

(四)除本工程材料、设备运输的车辆外,其他任何车辆未经许可不得进入施工现场。

(五)运送物资材料出场的车辆必须出示有关负责人签发的出场单,并由相应的工程管理人员核验出场材料是否与出场单一致。

(六)出场须自行清理、清洗轮胎,避免造成城市道路污染。因车辆污染城市路面所产生的责任由车辆驾驶人或使用人承担。

(七)当施工现场发生车辆伤害事件时,按以下程序组织救援:

1、应急措施原则

a. 抢救伤者要及时,体现时间就是生命;

b. 抢救方法得当,避免二次伤害;

c. 实施现场急救与送医院救治相结合的原则;

d. 送现场最近的医院救治的原则;

2、现场急救措施

2.1 收集信息和事故评价

a. 保持通讯畅通,信息及时沟通,随时掌握现场事态发展状况;

b. 确定事故类型、伤害形式和范围;

c. 确定人员伤害情况;

d. 掌握天气变化情况(电话咨询、气象预报);

e. 确定现有资源是否满足救援需要(人力、物资和设备),是否需要外援;

f. 根据上述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实施救援行动。

2.2 救护救援应急分队在接到事故通知后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并和事发现场抢险小组一起把伤者转移到安全地带;

2.3 针对伤者的受伤情况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避免搬运过程中的二次伤害。 2.4 与医院或急救中心及时取得联系,转送伤者,使伤者得到进一步的救治,减少伤亡。

2.5 为了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卫组实施警戒工作保证抢险道路畅通。

3、人员自救及救治方法

3.1 外伤止血:由于事故可能引起出血,出血量大(达到总血量的 40%),就有生命危险。现场抢救时,首先采取紧急止血措施,然后再采取其他措施,常用的止血方法有:指压止血、加压包扎止血、加垫屈肢止血和止血带止血。

3.2 包扎:可以起到快速止血、保护伤口、防止污染作用,有利于转送和进一步治疗。常用方法有绷带包扎、三角巾包扎、尼龙网包扎自粘贴包扎。

3.3 骨折固定:为了使断骨不在加重,避免加重断骨对周围组织的伤害,减轻伤员的痛苦并便于搬运,常用夹板的方法来固定。搬运时应注意:

a. 下肢骨折需用担架;

b. 脊柱骨折,用门板或硬板担架,使伤者面向上。由 3-4 人分别用手托起头、胸、骨盆、腿部,动作一致平放在担架上,用布带将伤员绑在担架上,以防移动。

第2篇 有限空间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1.1 总则

1.1.1 为加强和规范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教育工作,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增强防范伤亡事故的能力,根据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1.1.2 所有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都应当接受安全培训和教育,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规程,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掌握有限空间操作的安全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1.1.3 未经培训合格的人员,不得从事有限空间作业。

1.2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

1.2.1 凡新调入有限空间作业班组职工或离岗三个月以上返岗等人员都必须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经闭卷考试80分以上,考核合格后才能参与有限空间作业。

1.2.2 有限空间培训内容包括:

a) 有限空间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

b) 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

c) 检测仪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d) 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

e) 有关事故案例等。

1.2.3 每年由部门负责人组织本部门有限空间作业相关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考试,将培训教案、考勤、试卷、成绩、评估等相关材料定期归档保存。

1.3 有限空间安全教育常识

1.3.1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较为狭窄有限,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1.3.2 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

1.3.3 有限空间分为三类:

a) 一是密闭设备,如船舱、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冷藏箱、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等;

b) 二是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等;

c) 三是地上有限空间,如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料仓等。

1.4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要求

1.4.1 检测

a) 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

b) 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值、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值、有毒气体浓度值等。最低限度应检测下列三项:氧浓度(应在19.5-23.5%范围内),易燃/可燃气体浓度(应< 最低爆炸极限的10%),一氧化碳浓度(应<20mg/m3);

c) 未经检测合格,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

d) 在作业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时,应对作业场所中危害因素进行持续或定时检测;

e) 实施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处于安全环境,检测时要做好检测记录,包括检测时间、地点、气体种类和检测浓度等。

1.4.2 危害评估

a)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应根据检测结果对作业环境危害状况进行评估;

b) 制定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确保整个作业期间处于安全受控状态;

c) 危害评估应依据gb8958-2006《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等标准进行。

1.4.3 通风

a) 生产经营单位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可采取强制性持续通风措施降低危险,保持空气流通;

b) 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

1.4.4 防护设备

a) 应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通风设备、检测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b) 当有限空间存在可燃性气体和爆炸性粉尘时,检测、照明、通讯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作业人员应使用防爆工具、配备可燃气体报警仪等;

c) 防护装备以及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应妥善保管,并按规定定期进行检验、维护,以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

1.4.5 呼吸防护用品

a)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应符合gb/t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要求;

b) 缺氧条件下,应符合gb8958-2006《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要求。

1.4.6 配备应急救援装备

a) 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

b) 应急通讯报警器材;

c) 现场快速检测设备;

d) 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

e) 应急照明设备;

f) 安全绳,救生索,安全梯等。

第3篇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1.1 总则

1.1.1 为加强和规范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教育工作,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增强防范伤亡事故的能力,根据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1.1.2 所有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都应当接受安全培训和教育,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规程,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掌握有限空间操作的安全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1.1.3 未经培训合格的人员,不得从事有限空间作业。

1.2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

1.2.1 凡新调入有限空间作业班组职工或离岗三个月以上返岗等人员都必须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教育培训,经闭卷考试80分以上,考核合格后才能参与有限空间作业。

1.2.2 有限空间培训内容包括:

a) 有限空间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

b) 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

c) 检测仪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d) 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

e) 有关事故案例等。

1.2.3 每年由部门负责人组织本部门有限空间作业相关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考试,将培训教案、考勤、试卷、成绩、评估等相关材料定期归档保存。

1.3 有限空间安全教育常识

1.3.1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较为狭窄有限,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1.3.2 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

1.3.3 有限空间分为三类:

a) 一是密闭设备,如船舱、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冷藏箱、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等;

b) 二是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等;

c) 三是地上有限空间,如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料仓等。

1.4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要求

1.4.1 检测

a) 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

b) 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值、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值、有毒气体浓度值等。最低限度应检测下列三项:氧浓度(应在19.5-23.5%范围内),易燃/可燃气体浓度(应< 最低爆炸极限的10%),一氧化碳浓度(应<20mg/m3);

c) 未经检测合格,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

d) 在作业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时,应对作业场所中危害因素进行持续或定时检测;

e) 实施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处于安全环境,检测时要做好检测记录,包括检测时间、地点、气体种类和检测浓度等。

1.4.2 危害评估

a)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应根据检测结果对作业环境危害状况进行评估;

b) 制定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确保整个作业期间处于安全受控状态;

c) 危害评估应依据gb8958-2006《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等标准进行。

1.4.3 通风

a) 生产经营单位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可采取强制性持续通风措施降低危险,保持空气流通;

b) 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

1.4.4 防护设备

a) 应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通风设备、检测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b) 当有限空间存在可燃性气体和爆炸性粉尘时,检测、照明、通讯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作业人员应使用防爆工具、配备可燃气体报警仪等;

c) 防护装备以及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应妥善保管,并按规定定期进行检验、维护,以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

1.4.5 呼吸防护用品

a)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应符合gb/t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要求;

b) 缺氧条件下,应符合gb8958-2006《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要求。

1.4.6 配备应急救援装备

a) 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

b) 应急通讯报警器材;

c) 现场快速检测设备;

d) 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

e) 应急照明设备;

f) 安全绳,救生索,安全梯等。

应急人员制度汇编3篇

应急人员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 应急队伍组建:由熟悉企业运营和风险的员工组成,包括但不限于安全专员、部门代表和志愿者。2. 培训与演练:定期进行应急知识培训和模拟演练,确保应急人员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 角色与职责:明确每个应急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具体任务和职责,确保响应有序。 4.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应急信息

  • 施工应急救援制度汇编(8篇范文)
  • 施工应急救援制度汇编(8篇范文)99人关注

    施工应急救援制度是建筑工程领域不可或缺的安全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应急预案: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包括预警机制、疏散方案和现场急救措施。2. 救援组 ...[更多]

  • 电梯应急维修值班制度汇编(13篇范文)
  • 电梯应急维修值班制度汇编(13篇范文)99人关注

    电梯应急维修值班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值班人员配置:确保24小时有人负责监控电梯运行状态,包括专职维修人员和备用人员。2. 应急响应机制:制定详细的应急流 ...[更多]

  • 应急管理调度值班制度(简单版35篇)
  • 应急管理调度值班制度(简单版35篇)99人关注

    应急演练制度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多种类型的演练活动,包括但不限于:1. 灾难恢复演练:针对自然灾害或技术故障的应对策略。2. 安全疏散演练:确保员 ...[更多]

  • 应急救援制度(简单版35篇)
  • 应急救援制度(简单版35篇)99人关注

    电梯意外事件应急救援措施通常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紧急呼叫系统:确保电梯内设有清晰可见且易于操作的紧急呼叫按钮,连接到24小时监控中心。2. 安全教育:定期为员工 ...[更多]

  • 幼儿园事故应急制度汇编4篇
  • 幼儿园事故应急制度汇编4篇98人关注

    幼儿园事故应急制度是保障儿童安全的重要机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核心部分:1. 应急预案:明确各类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如火灾、地震、医疗急救等,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更多]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