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心得体会

防汛减灾相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24-11-12 查看人数:59

防汛减灾相心得体会

防汛减灾相心得体会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3531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9分钟,共有236位用户关注,22人点赞!

一、入汛以来我市主要降雨情况和高温干旱情况

5月1日至9月30日降水总量为657.6毫米与历年同期807.2毫米相比偏少19﹪,汛期主要有2次暴雨天气过程“6.15” 、“9.8”暴雨(以隆昌本站资料为准),7次强降雨天气过程。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5度的天数有18天,今年日最高气温为38.2度,出现在8月26日;8月4日至8月27日全市25个监测站,陆续达到气象伏旱标准,持续到9月8日。

二、全面做好汛期气象服务的组织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责任

切实做好汛期气象服务各项准备工作,按照川气便函〔2020〕64号《四川省气象局关于开展2020年汛期气象服务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4月完成了汛期气象服务准备情况自查整改,做到思想、技术、人员、装备、制度“五到位”。3月25日叶晓锋局长召开相关工作会,对汛期服务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3月25日全局职工参加了全国汛期气象服务视频动员会,3月29日省局汛期动员会。4月3日和4月8日分别又对对汛期气象服务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强化认识,要求每一个气象人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为确保今年汛期无气象安全责任事故提供了坚强保障。

严格落实领导24小时在岗带班和业务人员ab岗值守班制度,岗位职责明确,健全灾害性天气预报签发制度和应对突发性天气的监测、预报服务、应急值班工作制度,坚决杜绝各类责任性事故发生,确保服务工作万无一失。遇重大过程,全局职工将全力以赴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梳理规范了各类气象信息的方式、范围、渠道,同时做好气象信息留痕书面留痕工作,使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印制汛期值班日志、各类气象信息本等)。

对汛期所用的业务系统、预报方法、技术指标等进行了学习、演练,做到得心应手。熟练掌握县级业务系统、专业气象服务系统、气象决策服务系统、micaps系统操作、应用。通过集体学习和自学,强化提高了综合人员对业务规范和汛期业务制度的掌握以及观测员对自动化设备维护、故障处理和在应急情况下人工补测和发报的能力。我局每月开展相关气象服务演练工作。

建立健全各项业务技术规范、标准和管理制度情况,重新修订了2020年防汛手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强工作责任心教育,坚决杜绝责任性事故发生。同时对汛期工作内容及技术要求,做到了职责分明,认识清楚。

2.进一步深化部门协作,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机制

制订完善汛期气象服务制度和气象服务方案,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加强部门协作联动,同地方机构改革后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应急管理局、农业农村局、防汛办等部门走访协调对接,确保了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无空挡,实现了信息共享,建立了突发事件协作防御及处置机制。制定了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与农业农村局联合开展了“直通式”服务。3月25日同应急管理局召开协调会就气象应急服务达成共识;4月26日与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8月28日、9月24日参加有应急管理局主持,水利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气象局、农业农村局等参加的自然灾害风险会商预报研判会,提供了气象建议。

汛前完成全市25个自动区域站社会化维修、维护工作,与铁塔公司达成业务承接,确保气象要素准确无误;租用了一条移动公司备份光纤,网络切换有预案有保障。

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流程和机制,建立气象灾害预警“绿色通道”,通过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和基层信息员队伍及时灾害预警信息。4月10日完成接收气象决策短信名单的收集整理工作,重新确定目前征集了1890名责任人,覆盖全市各行各业,针对上述人员,做好气象决策短信信息服务工作,强化气象信息畅通,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完善片区协作联防。在去年的基础上加强与相邻市县的联动,做到更加精细化的协作联防。

高度重视防灾减灾知识普及。“进学校”、“进村镇”、“进社区”、“进机关”等方式,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推动气象灾害防御的全社会参与和支持,提高公众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3月19日隆昌市大北街小学百余名师生走进气象局学习防灾减灾知识;3月21日到圣灯镇大桥村开展气象防灾减灾进乡村; 7月12日到14日,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12名大学生志愿者做好 “第十二届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此次科普活动共发放科普资料约3000余份,现场为群众解答防灾减灾相关问题,本地电视台进行了全程采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4月26日与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举办“隆昌市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培训会”,5月24日在界市镇联合召开了“2020年界市镇地质灾害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培训会”,通过培训, 使大家更加清晰明了气象与地灾的密切关系,提高了预防处理能力;9月28日召开隆昌市气象局气象信息员培训会,提升部门影响力和全社会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三、气象服务情况及效果

1.决策服务情况

一是强化对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和动态监测。注重暴雨开始期、落区、强度和过程发展情况的会商,有效的提高了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形成应急联动机制的本地释用。重大过程政府响应,发挥主导作用,将发令枪交到了政府领导手中,提升了气象服务价值,从组织层面健全了应急联动机制。重大过程政府靠前指挥、部门积极响应,没有因气象灾害造成的重大损失。汛期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命中率为100﹪,时间提前量共计为2249分钟。

二是建立健全了气象服务工作机制,产品制作、加工、审核、签发和各环节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不断强化,点对点服务更细更准,重点部门实现叫应,服务全程留痕,整个服务流程有章可循、可操作。今年汛期5月1日到10月10日,共发出重要天气消息2期、重大气象信息专报3期,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34期,气象信息快报82期(包括雨情通报),专题天气预报16期,重大气象灾情报告4期。通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预警预报,做好短临、雨情等气象信息服务,各种气象服务材料及时通过党政网向全市所有单位(155家)发送,共编发手机决策短信条数669条,服务面450701人次。

三是加强监测和趋势研判,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充分发挥气象在防汛抗旱决策中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在地方政府部署的防汛趋势会商会、大春生产工作现场会、抗旱工作会等会议上,做了重点发言,对政府及相关部门安排部署工作提供了气候背景、天气预测及工作建议。先后圆满完成2020年高考、中考、重要活动气象保障服务,节假日服务和强降雨天气过程等气象服务工作,气象服务效果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好评,突显基层气象服务效益。

2. 公众服务情况

进一步强化重大气象信息的与传播。加强重大气象信息,特别是全市范围暴雨、转折性天气的信息制作和。通过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手段和基层信息员队伍等渠道,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准确传递到更多的公众手中,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积极配合本地媒体,接受电视台2次新闻采访,在本地新闻中播出后,市民反应极好,拓展气象服务空间。气象信息通过“隆昌气象”、新浪官方微博、腾讯官方微博等,把气象服务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提升气象信息服务覆盖率,充分发挥“微气象”在气象信息传播及气象防灾减灾中的积极作用。目前在新媒体“抖音”、“微信公众号”拓展性开展气象服务工作。

3.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情况

加强了气象为农服务和乡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升级完善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直接发送到乡村、街道、社区、学校、企业等防汛责任人,与农业局联合开展面向本地特色农业、专合组织、种养殖大户的“直通式”气象服务,通过他们将气象为农服务信息辐射到广大农户,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了镇(街道)、村(社区)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复查工作。做好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关键农事季节的专题服务和主要生产环节的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工作,完成农业气象旬(月)报19期、农用天气预报20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 20期等各类农业气象专题服务材料。

4. 重大气象灾害及相关突发事件应急服务情况

进入汛期后,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做到每次过程不放过。“6.15” 、“9.8”暴雨(以隆昌本站资料为准),7次强降雨天气过程、高温天气等天气过程预报准确,服务主动,点对点气象服务针对性强,为领导决策起到了积极参谋作用。同时与应急管理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防汛办等部门的协作和联动,做好水库安全度汛、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和防洪工程安全等相关防范工作,使全市无重大气象灾害产生,未发生人员伤亡事故,辖区内河流、水库等安然无恙,气象服务工作得到市委、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级高度赞扬。市委书记尹忠、市长毕胜在相关预报产品、气象服务报告上做了重要签署批示。

四、后期工作安排

1.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和优化工作制度。经过汛期的实践和改进,气象服务工作手册还需要精简和简化,便于业务人员查阅。

2.加强区域站保障工作。区域站是县局基本气象要求监测的有效手段,但是故障频发常常会影响正常发挥作用。强化社会化维修管理,将区域站保障工作做好。

防汛减灾相心得体会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21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9分钟,共有209位用户关注,46人点赞!

1、洪灾主要特点

1.1洪量大10月4日9时30分,渭河华县站洪峰流量为4820立方米/秒,为近25年来的最大洪水,洪水总量约17亿立方米,占渭河近10年来年均径流量的三分之一。

1.2含沙量小华县站最大含沙量仅36.6公斤/立方米,出现于9月30日8时。潼关站最大含沙量为35公斤/立方米,出现于10月1日14时。

1.3水位高10月2日15时12分,临潼站洪峰流量5270立方米/秒,相应水位358.58米,比2003年最高洪水位高出0.24米,为历史之最。10月4日9时30分,渭河华县站洪峰流量为4820立方米/秒,相应水位342.32米,为该站历史第二高水位。华阴军渡水位334.38米,比“03.8”洪水位高0.92米,为历史之最。

1.4洪水持续时间长洪峰从临潼站到潼关站历时69小时24分,华县站2000立方米/秒以上流量共持续128小时。

1.5渭河支流倒灌严重受渭河洪水顶托,南山支流倒灌比较严重,相继有9条南山支流发生倒灌,倒灌长度2—4.5公里。加之,渭河洪水与南山支流洪水遭遇,支流水位抬升,堤防全线吃紧,更增添了防洪压力。

1.6洪灾损失比“03.8”洪水小

这次洪水,渭河华县站最大洪峰流量比“03.8”洪水的最大洪峰流量大1250立方米/秒,而洪水灾害损失却明显小于“03.8”洪水,这次洪水及秋淋,共造成167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80万亩,倒塌房(窑)1.7万间(孔),形成危房(窑)4.0万间(孔),损坏堤防255处20.4公里、护岸工程8处等,无一处决口,直接经济损失12.06亿元。而“03.8”洪水造成三条南山支流相继决口,泛滥成灾,直接经济损失达42.32亿元。

2、抗洪抢险的主要经验

2.1扎实的备汛工作是抗洪抢险制胜的基础

沿渭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及早动手,扎实备汛,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切实做到思想认识、领导责任、技术方案、抢险队伍、物资储备、巡堤查险、抢险措施、迁安对口、防汛督察、后勤保障“十到位”。一是认真修订完善了《渭南市重点河道防洪预案》、《渭南市特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并制定了指挥调度、巡堤查险、料物供给、撤离迁安等8个子预案,使其更加科学规范,便于操作。二是组织开展了防汛安全大检查,各级防汛包干领导都分别深入实地,认真检查所包区域的备汛工作,坚持“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实行台账式管理,及时消除各种隐患。三是组建了县、乡、村三级防汛抢险队。结合民兵预备役组织,落实抢险队伍239支、1.7万人,落实各种抢险机械246台。四是开展了防汛实战演练,并组织迁安双方乡镇、村组干部和集中安置点负责人召开见面会双方认人认路、认门,制作迁安明白卡,提前发放到每家每户,认真做好迁安救护的准备。四是召开了军地联席会议,并进行了实地勘察,熟悉情况,明确任务,传授技术,保证需要。

2.2领导重视,大力支持,靠前指挥是抗洪抢险制胜的关键

渭河抗洪抢险不仅牵动着广大干部群众的心,更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灾情发生后,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分别作了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省委书记李建国、省长陈德铭及中省有关领导先后深入现场检查指导,了解灾情,慰问群众,划拨款项,调拨物资,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陕西省防总两次联系请调了2400名驻陕参加防汛抢险,调拨了1000张铅丝笼片、20吨铅丝支援渭河下游抗洪抢险。渭南市党政军主要领导及时调度指挥,市级各大班子36名领导分赴所属县市区督促检查,现场指挥,沿渭五个县市区及乡村领导干部吃住在堤防,与广大群众并肩作战,保证了抗洪抢险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

2.3以人为本,超前部署,科学决策,牢牢掌握了抗洪抢险的主动权

在这次抗洪抢险中,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沉着应对,及时预测预警,超前部署,科学决策、组织有序,指挥有力。各种决策都立足于“早、快、准”,在2号洪峰到来之前,根据雨情、汛情发展变化,及时组织水文、气象等专家进行分析会商,并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综合分析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科学决策,果断启动渭河三号防洪预案和救灾预案一级响应,并宣布进入紧急防汛紧急状态,按照先人后物、突出重点、迅速、有序、彻底的原则,及时将可能被洪水淹没地区的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妥善进行安置,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紧急转移安置16个乡镇112个村21.38万人,并及时进行交通管制,对撤离区实行。确保了每个人都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干净水喝,无一人伤亡,也无一例治安案件。同时,在重点堤段备足防汛物料和抢险机械设备,提前请调部队加强险工险段的巡查把守,牢牢掌握抗洪抢险的主动权,千方百计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4权威高效,统一协调,坚强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是抗洪抢险制胜的基本保证

抗洪抢险领导是关键,组织是保证,省、市、县、乡都健全完善了坚强有力,统一协调的抗洪抢险指挥体系,市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都分别设立了由市县领导牵头的巡堤查险、抢堵、救灾、物料保障、安全保卫、新闻宣传、后勤保障等10个专业指挥部,完善各指挥机构的工作程序、职责、方案、指挥调度权限,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统一部署,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在抗洪抢险工作中,保证防汛指挥部的绝对权威,防汛抢险的统一指挥,决策权、指挥权集中于防汛指挥部,各级领导、干部、群众及部队官兵,各级物料、抢险车辆和机械均由防汛指挥部统一调配。雨情、水情、汛情和险情通过电波随时准确地汇集至指挥部,根据各种信息,通过与专家的会商和集体研究作出各种重大决策,下达各种指令,使决策有据、工作有序,指挥有力,权威高效,保证了抗洪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2.5责任到位、督察有力,赏罚分明是抗洪抢险制胜的有力措施

各级政府和防汛指挥机构层层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分级分部门防汛责任制,一是落实防汛目标责任制。市、县、乡、村逐级签订“防汛目标责任书”,把各项防汛任务落到实处,二是落实防汛包联责任制。各级防汛领导包河段、包区域、包工程,包抓责任人对所包区域的防汛工作负全责,并在报纸、电视到媒体上进行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三是落实技术指导责任制。渭南市及时成立了由有关单位防汛抢险技术骨干组成的专家技术组,把重点河堤、重要险工险段的防汛抢险技术服务落实到人,具体负责巡堤查险、抢险技术指导等工作。四是落实巡堤查险报险责任制。分段划片,插标亮界,包干负责,并将区段防汛责任人及其联系电话立碑公示于本区段,确保责任制落到实处。保证在第一时间发现险情,上报险情,采取有力措施抢护排除险情。

为了确保防汛抗洪工作的顺利进行,严格实行防汛责任追究制,陕西省政府制定了《关于防汛重大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办法》,渭南市制定了《领导干部防汛责任追究办法》、《防汛抗洪工作纪律规定》、《防汛工作督查办法》和《巡堤查险督查办法》,并出台了巡堤查险抢险奖惩办法,加大对防汛抢险的检查督促力度,严明工作纪律。渭南市、县政府组成了由纪委书记、组织部长、监察局长等人参加的督察组,全方位、全过程的进行现场跟踪督查,华县把决策权、指挥权、人事任免权下放到包河堤县级领导,对导致决堤者,就地撤职。华阴市对查险、排险及时有力的6位村民及时给予了奖励。大大激发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对行动不力,工作不到位,贻误时机的人员,及时进行严肃查处,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2.6巡查到位,防范有力,抢早抢小是抗洪抢险制胜的根本

在防汛工作中,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抢、抢重于救的原则,把巡堤查险工作当作防汛抢险的重中之重和首要防线,调集一切力量严防死守渭河干支流堤防,牢牢掌握防汛抢险的主动权。省市先后制定了《陕西省巡堤查险工作细则》和《渭南市防汛抗洪巡堤查险责任制实施办法》、《渭南市巡堤查险要求》等,进一步完善规范了巡堤查险、报险、抢险等制度,严格实行“五个坚持”(坚持主要领导挂帅,全力以赴巡堤查险制、坚持岗位责任制、坚持半小时轮回巡查制、坚持排班记录制、坚持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完善了各级领导挂帅,统一协调指挥,县、乡、村分级负责,以村民为主,党政机关干部职工参与,部队重点巡查把守,水务、河务等有关部门单位负责技术指导,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负责跟踪督查的巡堤查险机制,渭南市包联县市区的市级领导和沿渭五县市区党委书记和所有县级领导以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以身作则,坚守一线,加强对巡堤查险工作的领导,组织沿渭干部职工和群众上堤巡查,提前接通巡堤查险照明设施,抢险物料提前到位,流动物料运输车随时整装待命,并将报险电话公布在堤上,为第一时间抢险创造了良好条件。渭南市40多名市级领导、151名县级领导始终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组织89个市级部门和驻渭单位3000多名干部职工按照责任区段在渭南市城区沿渭堤防巡查。全市组织的635支巡堤查险队伍和239支村级抢险队伍,7.68万名干部群众、4410名指战员、武警官兵日夜坚守在长158公里的渭河大堤和117公里的南山支流堤防,“三步一岗、五步一哨”,领导每半小时巡查一次,堤上5米一人反复轮回巡查,严加防范,及时发现报告险情,抢早抢小,把各种险情消除在了萌芽状态,先后共排查各类险情637处。在洪水全线出槽漫滩,大堤及生产围堤全面临水(水深1-2米),南山支流严重倒灌,堤防全面告急的情况下,确保了无一处垮堤,无一处决口,无一人伤亡,创造了抗洪抢险的奇迹。

2.7料物到位,队伍有力,军民联防,协同作战为抗洪抢险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了保障防汛抢险的需要,进一步规范防汛抢险料物的储备、管理和调用,省市相继制定了《陕西省防汛物资储备与管理办法》、《渭南市防汛抢险物料保障方案》,物料储备管理实行分级分部门负责制,采取国家、社会团体和群众储备相结合,以集中储备为主,委托代储为辅的储备方式,制定落实了市、县、乡及有关单位料物储备的最低限额和河道险工、控导工程、堤防料物储备的最低标准,建立健全了料物管理台帐和档案,完善了料物动用调拨程序和各项管理制度,按要求多形式多渠道地将各种料物筹集储备到位,同时在干支流堤防上堆置土牛、建设临堤料物库,为抗洪抢险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洪峰到来之前,按照就近、快速、足量的原则,迅速建起前方库、流动库、后方库,形成物料供应快速反应系统。利用彩条布把险要堤段包封起来,打木桩、堆土袋筑围堰,保护险工险段,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排除了各种险情。

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是抗洪抢险的主力军,汛情就是战情,洪水就是命令。在迎战洪水中,沿渭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以及指战员共同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险情,10月3日晚,渭河的南山支流石堤河西堤相继出现三处渗漏险情,人民奋勇当先,顽强作战,及时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2.8防洪工程体系是抗御洪水的重要屏障,洪水调控是减轻防洪压力的有效手段

防汛抗洪一靠堤防,二靠人防。河防工程是抗洪抢险制胜的基础,1997年以来,国家投资实施了渭洛河近期治理项目,特别是“03.8”洪水后,加大了工程建设和水毁修复力度,新建和修复加固了一批防洪工程,使工程体系日益完善,防洪能力不断加强,在抗御渭河洪水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充分利用黑河、石头河、冯家山3座水库,加强洪水调度,先后两次对渭河洪水进行错峰,在渭河第一次洪水过程中,削减渭河干流洪峰970立方米每秒,在第二次洪水过程中削减渭河干流洪峰500立方米每秒,加之洪水期三门峡水库一直畅泄运用,减轻了防洪压力,保证了洪水的顺利下泄。

2.9、及时准确的气象水文等防汛信息是抗洪抢险制胜的重要依据和先决条件

近年来,不断建设完善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防汛雨量遥测系统、河道洪水跟踪系统、水库洪水调度系统、水情网、短信平台防汛预警体系等,为快测、快报、快送和防汛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各级气象、水文部门对雨情、水情信息迅速作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报和测报,争取了防汛抢险的主动。各级防汛办及有关部门加强通讯联络,及时传递处理各种防汛信息指令,并联合移动、联通、电信滚动雨水情信息和指令短信息66条496.2万次。

9月下旬,在秋汛即将形成洪水之际,黄委、水文局、基层水文部门,均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快速反应,肩负区域测洪任务的咸阳、华县、潼关等水文站的干部职工与洪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关键时刻一个小时一报汛,咸阳水文站甚至将水位观测间隔缩短到了每6-12分钟一次,三站工作人员先后向外界拍发水情电报300多份,捕获了洪水演进关键时刻的关键数字。华县、潼关两处关键站均控制了水位变幅的95%以上,洪峰过程平均报汛精度超过96%,洪峰流量报汛精度达100%,为各级防汛部门及时提供了一份份珍贵的水情信息。为抗洪抢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陕西省水文局采用多种方法精心预报,及时测报渭河咸阳、临潼及华县水文站的洪水,一是打破以往的洪水预报的标准和模式,在及时制作正式预报同时,根据降水和水情趋势,连续洪水预警预测。二是为了增长洪水预见期,他们在渭河上中游洪水形成后,对渭河中下游各站进行整个河流洪水趋势预测。三是利用降雨数值预报法进行渭河中下游洪水趋势预测,增长了洪水预报的预见期。在这次洪水中,共洪水预报14站次,其中优秀5站次,良好3站次;预警预测29站次,提前20至26小时预测了渭河洪水变化趋势,为防汛抗洪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10宣传到位,思想到位是抗洪抢险制胜的前提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洪水灾害常识、预防措施、应急预案、巡堤查险、灾情报告、通讯联络、迁移安置、自救知识等,经过广泛深入的防汛宣传教育和渭河“03.8”洪水的洗礼,使沿渭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的防汛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抗洪抢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为提高,在防汛队伍的组织、巡堤查险、料物储备、指挥调度、执行预案、抗洪抢险的实施等方面,做到了有规可循,依法办事,按程序操作。各级、各单位(部门)和全体防汛人员尽职尽责,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同时,高度重视宣传舆论工作。专门成立了新闻宣传中心,及时向新闻媒体通报雨情、水情及抗洪抢险情况,大力支持协助中央及省市各大新闻媒体深入抗洪抢险一线进行跟踪报道,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力弘扬抗洪精神,及时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鼓舞大家的士气,营造抗洪抢险的良好氛围。

3、认识及启示

3.1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洪水管理

在加强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法律法规、水文气象设施、洪水影响评价和防洪规划同意书制度、防汛决策指挥系统、防洪抢险预案、洪水灾害风险图、洪水监测预报、查险报险、通信、信息、交通、道路、照明、防汛料物、抢险队伍及设备等防洪非工程体系的建设,建立防洪保险、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机制。加强洪水管理,规范社会和人的活动,严格遵守自然规律,努力实现洪水资源化,促进人水和谐。

3.2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依靠社会力量防御洪涝灾害。

在这次抗洪抢险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各级领导深入一线,及时慰问受灾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使群众深受鼓舞,也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沿河群众积极踊跃参战,冒雨给抢险官兵送水送饭,自发组织巡堤查险,主动提供抢险料物,社会各界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为抗洪抢险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要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社会的有效管理水平,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防灾救灾的自觉性,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承受洪涝风险和灾后自我恢复的能力。在抗洪抢险中,要积极组织动员公众参与防汛工作,紧紧依靠社会力量防御洪涝灾害,构筑抗洪抢险的铜墙铁壁。

3.3加强防汛现代化建设,大力提升防汛科技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防汛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加强防汛现代化建设,是提高防洪减灾效益的有力举措,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要进一步加强渭河流域洪水预报研究,深入探索研究气象与降雨、降雨与径流、径流与洪水的关系与规律。不断总结和改进预报方法,提高预报的准确率,为科学防汛抗洪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要加强防汛抢险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河道整治、泥沙冲淤、抗洪抢险、水土保持等技术水平,特别是在悬河状态和“二华”特殊的地理环境下,要加强决口抢堵的研究,推广应用防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加速“数字防汛”特别是信息化建设,不但使流域机构系统和地方防汛指挥系统能分别联网,而且要实现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网,达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建设视频会商等现代化的防汛决策指挥体系,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并积极应用卫星通信、遥测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设备,加快防汛现代化建设步伐,大力提升防汛整体水平。

3.4加强水土保持,减少河道淤积,改善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是减少河道淤积,改善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是防洪减灾的有力措施。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结合,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相结合,构建以淤地坝为主体,拦泥库、坡面、植被、农业耕作工程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大力植树造林种草,坚决禁止乱砍乱伐、破坏生态环境和过度开发利用水土的行为,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河道泥沙。特别要加强泾河、北洛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维护,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渭河下游积极进行引洪放淤,利用河道泥沙淤积背河滩区、改造二华夹槽地带,降低潼关高程。

3.5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加强调水调沙

自“03.8”洪水后,经过几次洪水冲刷,使河槽加深,过洪能力增大,河道行洪顺畅,为这次洪水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加强调水调沙,是防洪减灾的有效手段,要不断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兴建泾河东庄等水库,调节泾河高含沙小洪水,改善渭河下游水沙搭配,实施引洮济渭、引江入渭等工程,引进客水冲刷渭河下游,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同时,加强对干支流水库防洪调度能力的研究,为实施错峰、改善水沙条件等提供科学依据。以便在洪水期,实时进行调水调沙和洪水调度,削减洪峰,减轻防洪压力,实现洪水资源化。

防汛减灾相心得体会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29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9分钟,共有288位用户关注,40人点赞!

洪水淹没农田,毁坏农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洪水是很可怕的自然灾害,我们一定要做好抗洪工作。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抗洪减灾救灾工作总结怎么写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抗洪减灾救灾工作总结1近期,南方连降大雨,防汛抗洪形势严峻,多地汛情牵动人心,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刻不容缓。各地应该进一步落实防汛抗洪责任,保障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守护住群众美好家园,筑牢抗洪防汛的“铜墙铁壁”。

保障人民群众“手有粮”。灾难无情人有情,要全力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保障人民群众“手有粮”,第一时间让受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温暖。派驻工作专组,深入灾区一线,做好受灾群众安置转移、抢险救援、物质调配等救助工作。要根据受灾情况,科学设置安置点,紧急调拨发放救灾资金和物资,切实解决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证他们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了解群众生活所需,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统筹协调各救灾成员单位按照分工密切合作、协同应对,确保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落细落实,维护好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

保障人民群众“心不慌”。洪水侵袭,房屋被毁、财产受损、人员被困、家人失联等由洪灾带来的问题始终让受灾群众心“悬着”。要做好受灾群众救助后的心理安抚,保障人民群众“心不慌”。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和人民关切,及时防汛预警信息,提高预报精准度,保障群众通信畅通、供电安全。对投亲靠友、临时安置的群众,要加强联系,做到有效沟通,做好受灾群众心理疏导和死亡失踪人员家属安抚。加强社会治安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做好灾后重建政策宣传,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让受灾群众放心、安心,坚定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鼓励群众重建家园。

保障人民群众“病能医”。严峻汛情又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防汛减灾难度更大、压力更重。全力保障灾区群众有病能及时就医,保障医疗救治卫生安全,要切实加强临时安置点的服务和管理,调集优质医疗资源,保障急救、抢救绿色安全通道,全力做好受伤人员救治和老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最大限度确保因灾受伤人员能及时得到医疗救治,切实维护受灾群众医疗保障权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及时组织开展卫生消杀和防疫工作,确保灾后卫生防疫到位,防止出现疫情风险。保障受灾群众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确保受灾群众的身心安全。

保障汛情预警“有防范”。当前防汛进入关键期,各地各部门应以更强的责任感,绷紧弦、全力冲,严阵以待,全力做好防汛抗洪和抢险救援各项工作。要瞄准防汛风险点,下足救灾“绣花功”。各地区要根据江河湖库地理环境、水文监测和降水情况,精准施策,做好防御预案,克服侥幸心理,增加实地演练,做到心中有数。特别要在防汛准备、监测预报、水工程调度等方面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堤段应加强巡查防守,预报预警应及时。压实防汛责任人制度,确保预警到位,转移不落一人,确保险情抢早、抢小。细化工作、做足准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党和政府秉持对人民群众的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做好“四保障”筑牢防汛救灾的“铜墙铁壁”,一定能维护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守护好群众的美好家园。

2021抗洪减灾救灾工作总结2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汛期,局部地区洪涝地质灾害严重,防汛抗洪进入关键阶段。

紧绷一个“早”字,把握防汛救灾时间性原则。见兔顾犬、亡羊补牢,是为下策;积谷防饥、曲突徙薪,方为上策。而时间性原则,就是能否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及时防范控制危机事态的发展,是自然灾害类公关危机的第一原则,面临当前复杂多变的气候形势,只有深入了解防汛救灾的任务之繁重、灾情之严重,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背后的责任意义,才能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牢牢把握防汛救灾时间性原则,要紧绷一个“早”字。一要早监测,密切监测天气变化、降雨强度、江河汛情变化;二要早预警,根据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加大宣传提高警觉性,做到警示到点、责任到人;三要早转移,及时转移或疏散灾害威胁人员,确保隐患早发现、危险早知道、遇灾早撒离,坚决防止群死群伤的事件发生。

立足一个“快”字,把握防汛救灾效率性原则。自然灾害类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紧急性、扩散性、易变性等特点,蔓延速度快、涉及范围点多面广、风险相互交织叠加,这就要求政府快速反应、快速行动、快速化解,防止“破窗效应”。效率性原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事故,是否能快速反应、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面对灾难事故的蔓延发生,是否能快速行动,精准施策,遏制事态恶化;面对灾难事故的各种问题矛盾交织,是否能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快速解决难题、化解矛盾。把握防汛救灾效率性原则,就要立足一个“快”字,一是反应要快,时刻把人民放在心间,常思民之所失、常想民之所难,常虑民之所患。二是行动要快,不等不靠、不推不拖。三是化解要快,提升化解问题能力,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着力解决防汛救灾产生的次生问题。

依靠一个“统”字,把握防汛救灾协同性原则。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成功处置了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灾害类危机,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安全风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抢险救灾、应急管理的奇迹,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舍命拼搏、攻坚实干,靠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可用。牢牢把握防汛救灾协同性原则,要注重一个“统”字,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风险防范意识。一要统一思想,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宗旨意识。二要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防汛救灾体系。三要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防汛救灾体制。

注重一个“准”字,把握防汛救灾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贯穿整个防汛救灾的全过程,从信息获取到预测分析,从方案制定到抗险救灾,从事故预防到后期处置,都要以科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技术为支撑,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科学的论证,做出快速的响应,进行高效的处置。把握防汛救灾科学性原则,就要注重一个“准”字。一是预测要准,要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在天气预测的应用,整合利用以往天气状况指标,捕捉信息化的共性基础,为预测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二是决策要准。通过人工智能、无人飞机航拍、水下摄像等综合技术应用,丰富信息获取载体,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完善信息收集,确保精准化决策。

2021抗洪减灾救灾工作总结3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全镇实际,于20__年_月_日上午开展了抗洪救灾应急演练,现将演练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实施

此次演练由镇应急演练领导小组组织实施,镇应急抢险队伍、大青山村、派出所、卫生院等4个单位参加演练,整个演练分为:灾情报告、召开灾情分析会,下达命令、现场救援、群众安置、救援结束等五个过程,演练历时2个半小时,涉及人员75人。

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本次抗洪救灾演练,做了充分的准备,专门制定了《__镇20__年抗洪救灾演练实施方案》,并召开了专题会议,认真组织部署。成立了防汛救灾指挥部、预警组、抢险组、保卫组、通讯保障组、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组、医疗卫生组等7个小组,并明确职责,细化分工,确保演练顺利进行。

为使此次演练顺利进行,镇财政专门划拨了专项演练经费,在现场救援器材、后勤补给等方面,准备齐全,资源充备,为本次应急预案的演练,真正做到了保障有力。准备的装备器材主要有:潜水泵1台、排水管100米、铁丝1捆、编织袋100条、铁锹20把、手电30把、救生衣40件、民用船1艘等。

二、演练情况

演练于上午9时正式开始,由大青山村某村民向镇防汛指挥部报告灾情,接到灾情报告后镇防汛指挥部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同时,集结镇民兵应急分队(40人),各工作组及相关车队在镇政府大院内集合待命,指挥部下达命令后,各小组立即赶扑现场展开救援,在救援现场,每位参演人员完全按照现场救援指挥部的指挥进行,真正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个参演人员扮演什么角色,应该怎么做,如何封堵决口、打桩固堤,如何撤离群众、抢救物资等都秩序井然。上午10时50分,安置好全部受灾群众,发放完应急食物后,清理现场,11时20分演练总指挥、镇长黄思甜同志宣布演练结束。

三、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

此次演练中,全体参演人员积极参与,相互协调配合,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有序进行、安全撤离,做到人心不慌乱,实现了无任何重大事故和人员伤亡,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过此次演练不仅检验了我镇应急队伍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而且提高了群众应急防范、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加深干部责任感,提升了应急响应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主要反映在:

一是体现以人为本、科学施训的演练理念。这次演练贯彻实施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的应急处置原则,参演人员齐全,场景逼真,对促进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实现了预定目的。这次演练指导思想明确,组织工作严密,准备工作充分,程序设置合理,安全保证可靠;三是过程公开透明。通过演练检验了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锻炼了队伍;增强了所有人员的忧患意识,普及了处置灾害中自救互救技能,提高了指挥人员处置重大突发事故的能力,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从总体上看此次演练是比较成功的,但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通过演练,我们的预案在具体细节上还不够明确细致,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未能完全发挥指导作用;

二是群众意识还有待加强,在演练时,部分参演群众未按照预案设定的情况实施,在指挥长发号指令的时候很茫然,自我保护意识也还不强;

三是部分参演人员对预案不熟悉,在演练过程中一些参演人员对个人在应急行动中的职责不清楚,秩序紊乱。

四、下步打算

通过此次演练,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进一步增强干部的责任心,下一步我们将:

1。加大值班力度,防范于未然;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自救能力;

3。加强应急人员的业务和技能培训,提升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4。保障应急物质经费,确保应急物资充沛,为突发事件提供物资保障。

2021抗洪减灾救灾工作总结4近日来,我县出现了连续普降暴雨天气,周边乡镇发生了不同程度灾情,我镇也受到影响。为进一步加强汛期安全工作,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的生产生活,镇党委政府启动了《平江镇防汛抗洪减灾救灾应急工作方案》,周密部署,认真开展防汛抗洪减灾救灾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指挥体系。为加强对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由镇长刘福广同志任组长;副镇长杨建刚、石仕玺同志任副组长;镇安监站、水利站、民政办、农服中心、国土所、道交办、卫生院、派出所等部门及各村委、安监员、地质灾害监测员为成员的平江镇防汛抗洪减灾救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水利站。各村、各部门、学校、企业也相应成立了工作小组,负责汛期安全监测、研判、排查治理、调度、督查、信息报送等工作。

(二)启动三级联动机制。以村寨、小组为单位,明确各组组长、鸣锣喊寨人员、地质灾害监测员每天向村级报告情况,各村每天16时向镇值班室报告汛情、灾害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遇突发紧急情况及时上报。镇值班人员每天定时作好信息报送工作。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应急值守。入汛以来,我镇每天明确带班领导(正科级)1人、值班领导(班子成员副科)1人、值班人员2人、值班驾驶员1人作好汛期应急值守工作。特别是6月11日以来,全体干部职工均驻岗值班,作好应急准备。

(二)明确观测排查重点。通过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明确观测排查责任。安监站张斌同志负责收集灾情信息,建立灾情台帐,每天汇总上报;水利站江正一同志负责开展水电站、水库、临水村寨的险情排查,重点监测乌懂水库、高鸟桥电站、山王库电站、溪口电站、平江电站、德腊寨、当鸠寨和当鸠牛打坪寨等;道交办潘辉亮同志负责开展道路水毁排查,重点监测平三公路德腊八角塘路段、308省道半岗路段、怀来高鸟桥电站库区路段、平江至田榜通村公路等;国土所杨成栋同志负责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重点监测中坝、亚聋、计洞、水溪寨、台子、固郎、田榜等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自然寨。农服中心赵福润同志负责开展农田、水利沟渠水毁情况排查工作。

(三)认真开展排查治理工作。分两个工作组:一组由杨建刚副镇长带队开展地质灾害排查治理工作。通过排查,巴鲁村、加会村水溪寨、归利村大寨、当鸠村、高鸟村等村部分农户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特别是加会村谭启加农户的屋基严重受损,已组织农户撤离受损房屋。另一组由石仕玺副镇长带队开展道路交通和水电站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通过排查,辖区内水电站、水库运行良好,落实值班人员和度汛措施,及时控制汛限水位;辖区内省道、县道及通村公路水毁较严重,其中:平三公路德腊八角塘处500米内出现三处大坍方,已联系县公路局落实进行清方;308省道121公里处出现近30米长的路基下沉,已联系县养护段进行抢修;308省道124公里附近出现大坍方,已落实清方;平江至田榜通村公路出现7处路基下沉3处坍方,已联系县交通局和施工单位组织抢修。

(四)认真作好灾情统计上报工作。截至目前,全乡因汛情损坏农田 亩、房屋 栋,无人员伤亡。

(五)强化应急抢险救援训练和演练。为强化应急抢险救援能力,6月13日,我乡组织10名干部群众参加县防办举办的防汛抗洪抢险救援培训,并现场学习冲锋舟驾驶救援技能。6月14日上午,组织全体干部、村干、平江村应急分队开展防汛抗洪抢险救援应急演练,模拟汛情引发洪涝、地质灾害后的应急救援场景,检验应急分队和基干民兵的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掌握和完善应急预案流程,发挥预案的预防、应急功能。

(六)作好应急物资保障。一是补配救生衣、雨衣、雨鞋、抛绳、电筒、发电机、棉衣棉被、大米、食油等救援物资,统一存放,明确专人管理。二是政府公务用车、卫生院120车和派出所警车随时作好应急准备,并调用单位职工私车、农机联组运输车8辆作为应急救援机动车辆。

(七)抓好灾后重建工作。对房屋受损的农户引导进行维修和重建,如:加会村谭启加户因屋基受损严重需择址重建,已协调落实宅基地,并整合危房改造资金补助重建。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截至目前,我镇所受灾情主要表现在房屋局部受损、农田水毁断收或绝收和公路水毁三个方面,其中:公路水毁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平三公路八角塘路段又为临水库路段,是我镇的两个村及三江乡的群众出行的必经之路,严重影响群众的安全出行。

2、群众的自我防汛减灾意识较差。

如:高坎的木房如果在瓦檐加上接水槽,可以减少屋檐水冲击屋坎的压力,有效防止屋基下沉的发生。再如:开山建房的屋后坎太陡,且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易造成上坎坍方损毁房屋。

3、德腊寨位于梯级电站的水库淹没区内,上游不到1公里有山王庙电站,再上游约5公里有溪口电站,下游1.5公里有平江电站,存在极大的洪涝灾害隐患。

若上游的任何一个电站出现垮塌,德腊寨将受到灭顶之灾。

四、下步工作打算

1、坚持落实应急值守制度,确保24小时有人值守,信息畅通。

2、加强观测、排查、治理工作,适时关注天气预报,作好雨情和地质监测,加强电站水库、道路交通、地质灾害的排查,小隐患及时排除,大隐患及时会商治理,对不能治理的问题及时上报。

3、进一步完善应急响应制度,充分发挥应急联动作用,调动各种资源、力量做好应急保障工作。

4、建议将德腊寨纳入整寨生态移民搬迁规划。

防汛抗洪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镇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加强应急值守,强化险情观测研判,完善应急处置等工作制度,努力消除隐患,有效防止灾害,促进人民群众安全稳定发展。

2021抗洪减灾救灾工作总结5随着20__年_台风“_”影响逐渐减弱为热带低压,以及平阳县抗台防汛指挥部降低预警级别,墨城社区“_”抗台防汛工作结束,截止7月10号6点,辖区内一切正常,虽然9号晚上曾经短时出现过墨城溪西山闸门至校前路段出现洪水轻度漫出河堤情况,但在前期拆除小矮桥疏浚行洪通道的有力措施下,有效避免了往年漫出河堤1至2米的大险情,将百姓的财产损失降至最低。现将此次抗台防汛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

为应对今年_台风,曾经一度加强为超强台风的“_”,墨城社区领导班子十分重视,取消一切其他活动,召回所有工作人员,于7月7日上午9点召开“_”抗台防汛专题部署会,传达了上级政府抗台防汛工作会议精神,细致划分了工作小组,分为指挥组、各村巡逻组、处置组、宣传组、后勤组,覆盖墨城全部辖区,完成了社区层面的组织架构;同时,通过驻村干部与村居对接,激活抗台防汛网格化功能,动员网格员参与,拓宽了抗台防汛战线。

部署会后,各工作人员马上投入工作,巡逻组到五个行政村巡逻,后勤组购买抗洪雨具、手电25人份,应急灯20盏,储备粮食300人份,草席毛毯各300床,并按要求每个时间节点通过微信群、电话等方式汇报工作进展。在7月8日晚,“_”预报登陆时间最最后几小时召开专题汇报会,了解总体情况,研究重点情况,并再次进行动员,要求大家努力战斗至警报解除。

在鳌江镇镇长金启浩亲临视察,分驻墨城社区领导党委委员陈荷叶、新区管委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林天象指导,和社区班子组成的指挥组指挥下,各小组通力合作,为及时落实各级部门的指示精神,和成功完成抗台防汛任务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宣传有力到位、及时疏散群众

墨城社区十分重视宣传的独特作用,因为抗台防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获得群众支持是顺利完成抗台防汛任务的重要保证。

本次宣传工作按“前后”、“左右”、“上下”三条主线进行。一是按危险性“前后”分批宣传动员,水上作业人员优先在前,陆上危险地带人员在后。接到防汛任务后,立刻疏散了墨城辖区内16艘渔船上32渔民,紧接着劝离、疏散了地址灾害点周边群众30人,根据台风发展情况陆续劝离、疏散危险地带人员20人。二是动员左邻右舍共同宣传。社区印制了《温馨告示》150份,《温馨告示》中详细描述应对台风的各种措施,发放到村民手中,希望村民学习提高自我防范、求助技能,并鼓励识字村民帮忙到左邻右舍宣传。三是设置联络员,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联络员及时将上级防汛部门的`指示传达到村民,并将社区内险情处置情况、损失报告及时上报。

防汛减灾相心得体会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84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0分钟,共有194位用户关注,22人点赞!

在全国防汛减灾的关键时刻,在淮河流域抗洪救灾的紧要关头,国务院召开这次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总理的重要指示,回顾总结前一阶段的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分析研究当前防汛救灾的形势,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刚才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同志分别就防汛工作和救灾工作作了全面总结和部署,讲得很好,希望各地结合实际传达和贯彻。下面,我再讲三个问题。

一、充分肯定成绩,清醒认识防汛抗洪救灾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今年入汛以来,全国降雨范围和强度明显加大,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特别是6月末以来,淮河流域普降暴雨,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2位流域性大洪水。同时,山洪、滑坡、泥石流和雷击、龙卷风等多种灾害突发并发,点多面广,部分地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截止今天中午统计,全国因雷击已造成340人死亡,大大高于往年,比去年整整涨了一倍。东北地区还发生了六月份历史同期最严重的特大干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今年的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十分关心灾区人民的安危。锦涛总书记、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在淮河和全国防汛抗洪的关键时刻,家宝总理又亲临淮河一线,看望受灾群众,慰问参加抗洪救灾的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进一步部署抗洪救灾工作。面对严重的洪涝灾害,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各级防指周密部署、科学调度,灾区人民群众奋起抗灾,人民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发挥了突击队作用。

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有效地减轻了洪涝灾害。特别是淮河虽然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洪水,但人员转移无一伤亡、淮河干流和重要支流的堤防没有一处决口,流域水库也无一垮坝。今年淮河的洪水全面超过2003年,但淹没面积减少了五分之二,转移人数减少了三分之二,工程险情减少了四分之三,防守人数减少了五分之四。总起来看,前一阶段的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准备是充分的,应对措施是有力的,各项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前几天,我们在安徽、湖北等地考察时看到,灾民普遍得到妥善安置,群众情绪稳定,灾区秩序良好,救灾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国正值主汛期,处于洪涝、台风、山洪和干旱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时期,防汛抗洪救灾形势十分严峻。“七下八上”是全国防汛抗洪的关键时期,高强度、大范围降雨将会明显增多,大江大河随时可能发生大洪水。据气象预报,从18日起,淮河流域又将有较强降雨。淮河第三次洪峰正在向中下游推进,高水位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堤防防守压力和抢险难度明显加大。

今年台风登陆我国数量偏少,但目前仍处在台风生成的活跃期,一旦台风登陆与天文高潮相遇,往往会形成风暴潮,危害更大。有的台风登陆后还会深入内陆,导致大范围暴雨,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另外防汛抗洪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特别是病险水库量大面广,江河堤防隐患众多,突发性强的山洪及其次生灾害缺乏有效的监测和预警手段,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当前防汛抗洪的严峻形势,认真查找工作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做好迎战更大洪水、迎接更大考验的各项准备。

二、把握原则要求,科学指导防汛抗洪救灾工作

当前雨情汛情灾情千变万化,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千头万绪。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重点任务,把握关键环节,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防汛抗洪救灾的各项工作。当前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指导方针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群防群控。以人为本体现在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中,就是要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科学防控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多种手段并用,多项措施相济,既有效控制洪水又给洪水以出路,既积极抗灾救灾又主动避险减灾,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依法防控,就是要认真执行防汛抗洪救灾的法律法规,规范防控程序和防控行为,把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全面纳入法制轨道,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进行。群防群控,就是要充分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尊重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抗洪救灾的强大合力。

二是在工作安排上,要坚持科学预报、精心测算、落实预案、强化措施。及时准确的雨情、水情、风情、旱情预测预报,是夺取防汛抗洪救灾胜利的重要基础。要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超前性和预见性。应急预案是防汛抗洪救灾的行动指南,一定要科学合理、重点突出、周密具体、有操作性,并不断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充实和完善。各项措施要切实落实到位,提高防汛抗洪成效。

三是在防洪调度上,要坚持科学决策、蓄泄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兼顾、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要针对雨情汛情工情的变化,统筹考虑防洪工程的运用时机和运用方案,合理安排“拦、分、蓄、滞、排”措施,顺势而为地疏导洪水,科学有效地管理洪水,确保防洪安全。在上下游洪水调度、左右岸用水协调、跨界河流管理等方面,要着眼全局需要,兼顾各方利益,寻求共赢局面。各地区、各部门要讲团结、顾大局,讲风格、比贡献,坚决服从命令听指挥,努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全面的胜利。

四是在体制机制上,要坚持统一指挥、部门协作、军民联防、社会参与。防汛抗洪救灾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涉及面广、关注度高,丝丝相扣,环环相连,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重大而敏感的社会动员。做好这项工作,统一指挥是关键,部门协作是保障,军民联防是支撑,社会参与是基础。我们要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的要求,着眼于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逐步形成反应灵敏、配合有力、运转高效的防灾减灾机制。

三、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防汛抗洪救灾的各项工作

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国家防总的部署,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对抗洪救灾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受灾地区要把防汛抗洪救灾作为头等大事,切实抓紧抓好。

第一,要统一指挥,科学调度。国家防总、流域防总和各地防指要统筹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特别是针对当前的汛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防汛抗洪措施。要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加密预报频次,及时天气信息和汛情,为防洪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特别要警惕和预防台风、泥石流、滑坡等突发性灾害。要按照洪水调度方案,科学调度水库、湖泊、闸坝和分洪河道等防洪工程,合理控制水库、河道和湖泊水位,充分发挥防洪工程的减灾效益。

第二,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当前防汛抗洪的重点是“两个突出”:一是突出做好淮河、长江等重要堤防的防守,确保不决口、不溃堤;二是突出做好中小型水库安全度汛和山洪、泥石流灾害防御,把好人员转移这一关键环节,切实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

对大江大河重点堤段、险工险段和薄弱地段,要加大堤防防守力度,上足防守人员,昼夜不断进行巡堤查险。抗洪抢险队伍要随时待命,准备应付各种突发性险情。要做好蓄滞洪区运用的准备,对区内群众撤退道路、交通工具、转移地点、生活安置等都要有相应的预案和详尽的安排,确保需要分蓄洪时能及时安全地启用。要按照预案要求,抓好防汛组织、工程、队伍、物资的准备,提高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三,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防汛抗洪是一盘棋,上下游、左右岸和各地区、各部门要协调配合、步调一致。各地要发扬顾全大局、服从指挥、团结抗洪的优良传统,坚决服从各级防指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加大对灾区的支持。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与人民、武警部队的联系和协调,及时通报信息,有针对性地制订部队参加抗洪救灾的各种具体措施。

第四,要搞好救灾,安置群众。行蓄洪区为抗洪全局作出了牺牲,当前特别要做好行蓄洪区群众的安置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好各项补偿补助政策。现在正值盛夏,天气炎热,灾区群众生活、卫生防疫、社会稳定等问题比较突出,救灾任务十分繁重。各受灾地区都要切实做好灾民安置和救灾工作,妥善安置好他们的基本生活,确保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医。要搞好卫生防疫,确保灾区不发生疫情流行。要组织发动群众搞好生产自救,帮助他们搞好恢复重建。

第五,要落实责任,严肃纪律。防汛抗洪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各地要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洪救灾责任制,主要领导负总责,有关领导分工负责。南方受灾地区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抗洪救灾工作的经验教训,查漏补缺,切实把各项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人。北方地区要对防汛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再检查,责任人必须上岗到位。要严肃纪律和问责制,严格执行防汛抗旱指挥命令,对不服从指挥调度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因工作不到位、组织不得力造成堤防决口、水库垮坝和重大人员伤亡事件的,要依法严肃追究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防汛抗旱救灾第一线,靠前指挥,现场指导,提高突发事件处理和防洪调度指挥的能力。要做好灾情工作,规范灾情的内容、时段和方式,的数据要及时、准确、统一。

第六,要统筹兼顾,抓好生产。在做好当前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的同时,我们要千方百计抓好农业生产,统筹做好农村各项工作。当前正值秋季农业生产关键时节,要努力扩大秋粮面积,抓紧受灾农作物的抢种、补种和改种,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搞好田间管理和生产技术服务,力争秋粮有个好收成。

防汛减灾相心得体会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73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5分钟,共有254位用户关注,31人点赞!

1 概述

**作为广东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近1o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正按照精心打造“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前进,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此进程中,必须加强和推进三防应急管理工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2 **市汛情现状与特点

2.1 **市汛情现状

**市地处东、西、北三江汇合处,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和台地,汛期易产生山洪。南部属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地势低洼,易受热带风暴潮袭击。年降雨量在1 009~2 865mm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831mm。年内降雨量分布不均,汛期(4~9月)集中了全年80% ~85% 的降雨量,易形成洪涝灾害。而枯水季节,雨量减少易发生旱灾,南部河网易受咸潮影响。

2.2 汛情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市三防形势呈现出5个方面的特点:

1)洪水的复杂性。**市城区位于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北边的防洪屏障北江大堤防御西、北两江洪水。西江是珠江第一大干流,发洪较北江迟,主要集中在6~ 8月,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北江是珠江第二大干流,发洪时问较西江早,主要集中在5~7月,洪水峰高而量较小,历时也较短。因此,在每年5~8月,西、北两江洪水会对北江大堤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两江同时发生特大洪水时,对北江大堤的威胁更为严重。

2)台风的频发性。由于我市地处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是西太平洋、南海台风登陆我国的主要地区,每年5~10月为台风活动季节,每年7~9月是台风影响和侵袭**的活动盛期。台风往往带来狂风、暴雨,引发沿海风暴潮、洪涝灾害和山洪灾害,还伴随强对流天气,从而导致一系列次生灾害发生,往往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统计,登陆或严重影响珠江口附近/时中心风力在8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约有2个(次),其中中心风力在1o级以上的强热带风暴或台风平均每年约有1个(次)。1983年9月9日9时,8309号台风登陆珠江口,最大风力达12级,台风灾害造成我市2o人死亡、127人受伤,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这次台风是解放以来影响我市最严重的一次,风暴潮给番禺区的海堤造成了严重毁坏。

3)潮位的趋高性。在每年的4~8月,珠江水位受东江的顶托,更受来自伶仃洋的潮夕影响,因此洪(潮)水会对珠江堤防构成严重威胁。据中大站水位统计,“05.6”中大站点高潮水位2.77m,比历史(xx—07~07)最高水位2.62m,超高0.15m。特别是西、北两江发生特大洪水又适逢天文大潮时,对城区的防洪安全最为不利。

4)暴雨的突发性。近年汛期暴雨表现为短历时、强降雨量、局部性。最典型的有黄埔区xx年5月26日,出现强降水过程,测得日雨量192mm,最大3h雨量152.9mm,超过该地区历史记录。xx年10月18日2时~10时,花都区局部地区突降大到特大暴雨,录得的最大降雨量为279mm,造成多个村受灾。突发暴雨易造成城区内涝,市区地势低洼,高程在珠江基面3.om以下的面积为582km ,占城区总面积的40.3% 。市中心区街道高程低于2.om的有402条,低于2.5m的有483条。城区排水河涌出水口高程多在一0.5~1.om之间,排水管网出水口偏低。汛期若突降暴雨,再遇洪潮水位的顶托,常造成“水浸街”,特别是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因监控不严、排水不畅造成水淹

5)山洪灾害的次生性。主要发生在北部的从化、花都等地区。按照山洪灾害发生的机率、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及地形地质条件,确定了特别重要防治区有从化市淄二河流域的鳌头镇、良口镇、吕田镇以及花都区的梯面镇。

3 **市防汛应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三防应急体系的现状

1)三防应急管理体系。根据本地区自然灾害和城市成灾的特点,**市以三防总指挥部作为防御自然灾害的主要工作机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总指挥,由20多个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组成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全市防汛防旱防风工作,形成了“市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的三防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当发生洪涝灾害时,各成员单位按职能分工,做好抗洪抢险工作。

2)三防法规体系。颁布实施一系列防汛防台风地方性法规,主要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市堤防建设管理条例》、《**市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办法》等对防汛抗旱、堤防工程、水库大坝等进行了规定,明确了相关的法律责任。

3)三防应急预案体系。为全面提高我市应对排涝、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反应能力,及时有效地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编制、实施市级《**市北江大堤抗洪抢险预案》、《**市山洪灾害应急预案》、《**市城区防洪预案》、《**市干旱灾害应急预案》和《**市台风灾害应急预案》。“四级”逐步完善。实行逐级承包、责任落实到人,从被动抗灾转为主动防灾的覆盖全市城乡各级的防灾减灾预案体系。

4)三防责任制体系。建立完善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以责任追究制为保障的技术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各项制度,并将防灾减灾的成效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已建立防汛值班、防洪安全检查、防洪调度等13项制度。同时,还制订了三防信息报送与考核办法、三防信息管理办法、抢险物资管理办法、洪涝灾害损失评估办法、水毁水利工程资金安排原则、抢险队伍调用程序等,使三防应急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5)应急信息指挥系统。已建成以水文遥测站、专用中继站、遥测数据接收站、卫星云图接收站、测雨量站点为节点的水文遥测系统,覆盖了全市重点小(一)型以上水库、重点水闸和堤围,基本完善了全市实时水雨情信息的遥测站网和传输网,实现了信息自动采集、接收、处理、传输和监视。建立了水情遥测系统、水情信息会商系统和水情预报业务系统,实现了洪水预报作业模型化,提高了报汛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建成了三防办公管理、三防信息查询、远程监控、三防pda预警和台风预报分析等系统。

6)应急抢险队伍、人员和物资保障。市区两级已组建由防汛抢险和施工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组成的防汛机动抢险队,初步装备了现代施工机械。已初步建立一个由水利、水文、气象及其他灾种方面经验丰富、素质良好,并具有较高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库。我市8座防汛仓库,储备了抢险机具、抢险物料、救生救援器材、应急照明器材、抗旱器具物料等多种抢险物资。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三防机构建设仍需加强。市本级防办机构级别、编制性质、职级设置不利于工作开展。个别区的三防应急队伍亟待加强。有些区三防办还没有专职的机构、没有配备三防工作人员。部分镇、村管辖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普遍存在编制偏少、待遇偏低、装备落后的实际问题,已对三防工作正常有序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安全隐患问题。主要包括:全市存在一批安全隐患的水利工程,部分在建工程存在度汛安全隐患.小型水利设施防御标准低,防范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城区内涝问题比较突出。遇到强降雨和大暴雨,市区多处出现水浸街。另外,部分在建工程打乱了原有排涝体系,造成排涝不畅。

4)防汛物料的储备问题。镇、村管理的小(二)型水库及部分堤围工程防汛物料储备不足。

5)河道管理问题。流溪河和增江部分河段非法采砂情况仍未完全遏制,有的建设项目未严格按有关规定报批防洪影响评价,违规施工占用河道、损坏防洪排涝设施的现象仍有发生。河道范围内的突发公共事件:水污染、取水纠纷及危害水利工程的事件,缺乏多部门的联动应急响应机制。

6)应对超标准降雨、超标准洪水和“超级台风”袭击的预案和应对措施还待进一步完善。

4 完善**市防汛应急管理机制的主要措施

4.1 建立健全防汛应急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防汛应急管理是指政府依法加强对三防灾害全过程的综合管理和组织协调,调动全社会力量,合理配置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物资等救灾资源,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网络体系。基本框架由统一的防汛工作领导机构、防汛信息系统及相关信息管理制度、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完善的全市应急处置的预案体系等4个必备要素构成。根据**市三防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我们要以“四个原则”为基本理念,以“三个整合”为主要手段,以“四个体系”的完善为主要内容,推进三防应急机制建设。

1)坚持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原则。灾害的本质属性是其对象性,即凡是灾害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造成损失。防汛工作的重点在于减少和降低灾害对人类生命与财产造成的威胁,尤其是对生命的危害。因此做好防汛工作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然要追求的目标,体现防汛工作的宗旨。

二是坚持“以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原则。灾害发育、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因果过程,防汛工作可分为“测、报、防、抗、救、援”6个环节。把预防工作放在整个防汛工作的首位,是防汛工作的目的和效益所决定的。所以实施防汛应急管理应把防汛工作各环节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展开。只有将各环节系统考虑才能形成合力,实现防汛效益的最优。

三是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即地方政府对所辖区域发生的灾害,负有组织应急处置的义务和权利。目前,**市主要实行市、区(县)、镇级防汛管理体制。

四是坚持“专业救援与群众救援”相结合的原则。针对防汛工作的专业性和社会性,要求以防汛机动抢险队和轻舟大队为基础,并组建和完善群众性兼职救灾队伍和志愿者等非政府组织,逐步形成专业救援为主,群众救助为辅的救援力量体系。

2)推进三个整合

一是实施组织整合,健全防汛管理的领导机构、应急指挥机构和专家咨询机构,完善防汛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它包括:调整完善市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全市的防汛工作;强化市三防办的职能,恢复1998年降格的副局级规格,根据省的要求,落实行政编制,统一组织指挥全市三防的应急处置和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市三防专家库,主要是向市三防总指挥部提供决策咨询,发生特大灾害时,专家参与现场指挥等相关工作。

二是实施信息整合,主要是整合和集成**市水利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为防汛应急管理机制提供信息支持。通过整合和集成**市水利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基于gis技术的基础上,建成**市水利综合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形成**“数字水务”框架,以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为基础,以决策支持系统为手段,全面建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体系,实现水利系统化管理、自动化监测、实时化调度、科学化决策、网络化办事、“一张图”管理、规范化服务,以水利信息化推动水利现代化,支撑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

三是实施资源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实施防汛处置能力提供物质保证。平时要做到对防汛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储存进行统筹安排,提高利用效率;应急时要实现对防汛资源的统一调度,提高救援效率。抓紧《**市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补充修订,并依据“四级响应、四色预警”的要求,结合**市的实际,拟制定《**市防御超强台风应急避难场所(村级)建设方案》,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的防台风预警、响应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运行规则和工作要求,以及信息、避险引导、人员撤离、应急抢险、灾情统计等操作性预案,以提高防汛指挥调度、应急抢险和灾后避难的效率。

3)完善四个体系

一是通过整合现有防汛指挥和组织网络,完善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主要工作内容是完善各级防汛指挥机构的运作程序,规范各级各类灾害的现场处置程序。

二是进一步完善三防指挥应急体系。坚持预防为主。进一步加强三防基础设施建设和防汛物料储备,建立完善的**市三防信息系统、三防决策支持系统,以及洪水、抗旱和咸潮预测预报系统等,与**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联网,与**市110预警系统实行联动;进一步完善《**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市城区防洪预案》、《**市山体滑坡防治预案》、《**市北江大堤抗洪抢险预案》以及抗旱防咸潮预案等,科学调度各种防洪设施。

三是通过整合现有防汛应急处置资源,完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优势互补、常备不懈的应急保障体系。主要工作是制定信息、通信、指挥技术、工程、队伍、交通、医救、治安、物资、资金、科研、立法等12项操作性强的保障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是通过整合现有灾害的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优化、防患未然、科学减灾的应急防范体系。主要工作有开展演练、培训、宣传教育、科研等,这是一项基础性的长期工作,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

4.2 完善防汛应急管理机制的主要措施

为进一步完善防汛应急管理机制,工作重点放在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提高防汛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增强防汛工作的信息和技术手段等方面上,以实现防汛应急管理效能最大化。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强化政府综合管理和协调能力。在法律上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政府在防汛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综合管理协调职能和运作机制,为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的防汛应急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进一步明确防汛机构和职能管理部门的职能,完善协调机制。通过对涉及防汛工作全局性的重大项目实施决策,组织编制防汛减灾总体规划,加强对预案的综合管理,不断提高政府的综合减灾管理能力。

2)要加快三防信息化发展步伐。实现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联通和共享,完善**市防汛指挥决策综合服务平台,注重信息综合集成处理,提高信息加工利用深度。

3)要促进社区防汛减灾建设。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拓展防汛防台风科普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指导和鼓励社区大力开展防汛减灾工作,形成防汛减灾工作广泛的社会基础。今后工作的重点在积极倡导组织防汛志愿者等非政府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防汛演练等方面,以提高公民参与防汛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公民的防汛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4)加强洪水的有效管理,提高防汛科技含量。一是洪水资源化利用。根据水库下游受益区耕地变化和实际用水需求,对现有主要水库功能进行复核,转变水库功能以供水为主,以流域为单元,研究水库群的优化调度方案,提高水库群的调蓄洪水能力。城区可利用低洼地,建设人工湖、湿地、地下水池等设施拦蓄雨水,为城市水景观、绿化、洗车和道路浇洒等提供用水,提高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建立防洪排涝影响评价制度。在工程规划和建设时,应对防洪安全的影响进行评价,让洪水有出路,确保区域防洪排涝安全。三是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和洪水保险救灾机制。编制全市防洪保护区的洪水风险图,广而告之。逐步建立洪水保险的救灾机制,确保灾后补偿,减轻在出现重大灾害时财政支出的压力,利于灾后快速得到补偿和恢复生产。四是进一步提高预报预警、救灾技术和装备、减灾理论研究、救援程序的规范、信息服务、风险评估等方面的能力。

防汛减灾相心得体会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09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1分钟,共有134位用户关注,21人点赞!

刚才,*同志对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了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特别分析查找了各地防汛抗旱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大家务必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对照检查,抓紧整改落实。下面,我再三点意见。

一、正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当前,防汛抗旱工作的形势越来越复杂多变,承担的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越来越重,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越来越多。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

(一)气候不确定因素增多,对防汛抗旱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加大。对此,最近几年我们的感受特别强烈,比如20*年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20*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今年初的历史罕见冰雪天气等等。据国家气象局预测,今年夏季,长江上游地区可能发生洪涝,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可能出现夏旱或伏旱。据市气象局组织的专家会商结果,今年我市从7月中下旬开始有25天左右伏旱,长江沿线地区可能超过35天,伏旱重于去年;汛期有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部分地区发生洪涝、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风雹、雷电比常年偏重,尤其是渝东北、渝东南可能更重。气候的不确定性对防汛抗旱工作带来了现实的严峻挑战。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提速,对防汛抗旱工作新的要求。总书记对我市新一轮发展做出了“314”总体部署,了“加快”和“率先”的新目标。中央批准我市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改革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将是我市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加速,城镇化进程必将加快,防汛抗旱工作必将担负着更加繁重的任务。同时,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摆在防汛抗旱工作的首位;必须强化风险管理和科学调度,更加重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必须在抗旱工作中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三)基础设施的因灾损毁,对防汛抗旱工作造成新的压力。

今年以来,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先后对我市的防汛抗旱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毁,给森林植被带来严重破坏。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市共有3.6万公里乡村供水管道和近6000处集中供水工程瘫痪,2000多处塘库的蓄水、放水设施遭受破坏,435公里灌溉渠道不同程度毁坏。全市林业受灾面积561.3万亩,其中森林受灾面积379万亩,需要清理的受灾林木达93.6万立方米。水利设施和森林植被遭受的破坏短期内难以完全恢复,直接削弱了今年的防汛抗旱能力,加大了工作压力。

面对当前防汛抗旱工作的严峻形势,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的思想,决不能因为三类病险水库大部分已经整治脱险就可以高枕无忧;决不能因为近几年水源工程建设得到加强,推进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取得进展,就可以对防汛抗旱工作掉以轻心。宁可把形势估计得严峻些,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些,把措施考虑得周全些,把工作做得扎实些,以牢牢把握防汛抗旱工作的主动权。

二、抓好重点环节,努力防范和尽力减轻灾害损失

根据我市实际,水库安全度汛、江河安全度汛、山洪防御、农村抗旱是我市防汛抗旱工作的重点所在、目标所向,我们必须找准着力点,突出工作重点,确保重点部位防汛安全万无一失,确保防汛抗旱两手抓、两不误。

(一)扎实抓好水库安全度汛工作。水库安全责任尤其重大,任何时候都不能有半点松懈和疏忽。要把水库安全度汛工作作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安全度汛管理。各区县(自治县)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落实地方自筹配套资金,严格按照市政府制定的病险水库整治年度目标,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限期完成整治除险任务。要加快修复水毁小型水利设施,确保在主汛期到来前完成修复任务。各区县(自治县)要加强监管,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水库,必须及时调整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必要时须降低水位或空库运行,避免重大险情和垮坝事故发生。

二是强化在建重点水利工程防汛安全工作。我市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度汛形势较为严峻,特别是巫溪县中梁、渝北区观音洞、茶园苦溪河堤防等在建工程存在较大的安全度汛压力。各类在建重点水利工程必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制度。在建重点水利工程的项目法人要组织施工单位认真编制安全度汛施工方案,报当地政府审批后严格执行。项目所在区县(自治县)政府要切实担负起防汛安全统一管理的责任,项目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在建重点水利工程防汛安全的监督管理。

三是强化水库安全管理。各区县(自治县)要立即组织开展水库防震防汛安全检查,务必做到工程检查率、检查内容、整改整治落实三个百分之百。今年开始,各区县(自治县)要严格执行防汛检查责任制和度汛安全隐患整改验收制。各级政府和水库主管部门要确保所管辖水库的安全度汛,防汛和水利主管部门负责搞好行业管理。

四是强化水库水电站防汛安全。近年来,我市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办法,解决了水库水电站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但是,投资主体多元化也带来安全管理责任难落实的新问题,致使水库水电站成为我市防汛安全的主要薄弱环节。对此,各区县(自治县)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强化水电站防汛安全管理。要按照“谁审批、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水电站建设安全、生产安全和防汛安全的直接责任主体。

(二)扎实抓好河道防洪安全工作。要加大河道管理执法力度,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依法加强河道清障排障工作,确保行洪畅通。坚决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乱挖、乱采、乱倒、乱建和破坏水文测报设施等违法行为。继续搞好重点堤防建设,特别是对城镇和农村场镇、农房、成片基本农田、重要路桥设施等具有重要防护作用的堤段,要注意排查险情隐患,加强除险加固和建设。

(三)扎实抓好山洪灾害的防范工作。各地要以确保广大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把山洪灾害防范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逐步健全监测、预报、预警体系,进一步加强汛期山洪灾害防范工作。今年,三峡工程将完成第四期蓄水,达到正常蓄水位。这将增大三峡库区发生山洪灾害的风险,并对山洪灾害的防范带来新的难度。库区各区县(自治县)要加强对正常蓄水或超标准洪水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防止突发山洪灾害造成重大损失。

(四)扎实抓好抗旱工作。旱灾是我市发生频率最高的自然灾害。我们必须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以防为主,积极抗旱。一是在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度汛的前提下,切实加强对现有水源的管理,力争多引、多提、多拦、多蓄水,为抗旱救灾储备充足水源。二是大力推行科技抗旱,充分发挥抗旱服务组织的作用,研究、引进、推广、创新节水灌溉和抗旱技术。三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大力推进节约用水。旱情发生后,要优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努力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确保抗旱工作有序开展。

此外,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城市防洪工作。广泛开展城市防洪防涝知识宣传,提高城市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统一指挥和调度,做好城市灾害性信息的预报、和预警工作,努力减轻城市洪涝灾害损失。要切实加强对工矿企业防汛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督促,落实预防和抢险措施,做到防范有力、减灾有效。

三、强化组织指挥,确保防汛抗旱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

强化组织指挥,完善非工程措施,是搞好防汛抗旱工作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完善机制,强化管理,确保防汛抗旱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

(一)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基本制度,实行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对防汛抗旱工作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和工程管理单位抓落实。认真落实水库防汛安全行政责任人、主管部门责任人和水库管理单位责任人公示制度。各区县(自治县)政府要立即组织对防汛抗旱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对防汛抗旱责任制公示制度的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要加强对各行业、各部门力量的协调整合,进一步强化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成员的职能作用,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严格实行防汛抗旱工作问责制,对于因渎职、失职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并从严处理。

(二)强化各项应急准备工作,确保防汛抗旱有备无患。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切实完善防汛抗旱工作预案,加强灾害信息预报,建立快捷高效的预警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防汛抗旱预案和洪水调度方案,使预案更加科学合理,更具操作性。各区县(自治县)要尽快制定应对超标准洪水的防洪应急预案,建立预警应急机制,落实相应的预警和人员疏散撤离措施。各级水利、气象、水文、国土等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防汛抗旱预测预报系统和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加强工作力量,加大监测密度,及时分析会商,快捷、准确地进行滚动式信息预报。各区县(自治县)要尽快建立各类险情、灾情的预警联动机制,为防汛抢险、抗灾救援争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要按照“分级负责、分级储备、分级使用”的原则,进一步做好防汛物资储备。坚持“平战结合、群众队伍与专业队伍相结合、军民联防”的原则,按照专业化、技术化、快速机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防汛队伍建设。

(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防汛抗旱应急管理能力。各区县(自治县)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提高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完善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制度体系。二是要强化部门、地方、军队等各方的协同配合,尽快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响应和联动机制,切实增强各级各部门、军民联防的应急反应能力。灾情发生后,民政、卫生、财政、公安等相关部门要及时到位,分工协作,各尽其职,把妥善安置灾民、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饮水、有伤病能及时医治。三是强化各级防汛抗旱办公室的牵头协调职能,搞好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恢复重建等各个关键环节的衔接和协调,有效运用各种抗灾资源和减灾手段,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防汛减灾相心得体会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567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0分钟,共有258位用户关注,55人点赞!

这次全国防汛抗旱总结表彰暨工作会议,是在全国人民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总结防汛抗旱工作经验,表彰先进集体和模范,部署防汛抗旱工作。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回良玉副总理今天下午将出席总结表彰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各地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2007年防汛抗旱取得全面胜利

今年我国气候异常,降雨分布不均,水旱灾害总体呈现先旱后涝、北旱南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格局。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部分中小河流发生超过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台风登陆时间集中、强度大、次生灾害重,城市内涝和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频繁发生。北方大部出现持续性冬春连旱,东北大部和江南、华南部分省区发生严重夏伏旱。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1.8亿亩,成灾9734万亩,受灾人口1.8亿人,因灾死亡1203人,倒塌房屋10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71亿元。全国农作物累计受旱面积5.99亿亩,成灾2.5亿亩,绝收5239万亩,有2756万人、2060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

今年汛情旱情灾情主要有5个特点:一是淮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淮河干流先后出现四次洪峰,干流王家坝水位高达29.59米,与1954年持平。润河集洪峰水位高达27.82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二是台风登陆集中来势猛。共有8个台风或热带风暴登陆我国,登陆时间集中、强度偏大,导致部分地区江河水位陡涨,风、雨、洪、涝、潮多灾并发。三是山洪灾害损失严重。西南、华南和西北等地发生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全国因山洪灾害死亡人数占洪涝灾害死亡总人数的七成以上。四是城市暴雨灾害频繁发生。7月中旬,重庆、济南等城市遭受有记录以来特大强降雨袭击。武汉、西安、郑州、杭州以及一些中小城市,也发生严重的过洪和内涝灾害,严重影响了城市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五是干旱程度重、影响范围广。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黑龙江三江平原和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的夏伏旱。由于旱情大多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6座城市一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供水紧张,影响人口3609万人。

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总及早部署、科学调度,有关部门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门精心组织、靠前指挥,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夺取了今年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第一,领导高度重视、强化责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总书记、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今年对防汛抗旱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亲临防汛抗旱救灾一线察看灾情,慰问群众,指导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群防灾抗灾的热情和干劲。今年汛期,仅回良玉副总理就主持召开6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旱防台救灾工作。国家防总首次会同监察部联合通报了全国大江大河和重点防洪工程行政首长防汛责任人,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在主要媒体上公布重要城市、重要江河堤防、重点水库防汛责任人名单,加大了责任监督力度。受灾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动员部署,靠前指挥,强化管理,确保了防汛抗洪和抗旱救灾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

第二,及早安排部署、做好充分准备。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动手早,抓得紧,落得实。汛前,国家防总先后召开了国家防总全体会议、长江防汛工作会议、全国水库安全度汛工作会议等,安排部署2007年防汛抗旱工作,并分四个层次组织开展了全国防汛抗旱工作检查,举办了第二期地市级行政首长培训班,会同总参举行了永定河联合军地防汛演习。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按照国家防总统一部署,层层落实防汛责任制,举办专题培训和实战演习,逐级落实防汛抢险队伍和物资,为夺取今年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争取了主动。

第三,加强应急管理、依法有序防控。今年防汛抗旱呈现依法进行、协调有序、从容应对的局面。国家防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预案先后启动ⅳ级以上应急响应62次。在淮河抗洪过程中,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和沿淮三省防指依法宣布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对防汛抗洪工作实施统一指挥调度。在“罗莎”和“韦帕”超强台风防御中,浙江省先后两次启动防台风ⅰ级应急响应,以超常规的手段进行防御。在夏旱紧急期,东北、江南、华南部分省区启动ⅱ级或ⅲ级抗旱应急响应,积极主动抗旱。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依法规范防汛抗洪救灾程序,加强有效管理,发挥各部门职能,调动社会力量,“拦、分、蓄、泄”井然,“防、抢、撤、救”有序,实现了防洪减灾效益最大化。

第四,加强预测预报、科学调度决策。面对严重的汛情旱情灾情,国家防总和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加强预测,精确预报,果断决策,科学调度。在抗御淮河大洪水中,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及沿淮三省防指科学调度,充分利用上游水库拦洪错峰,相机启用行蓄洪区分滞洪水,提前开启下游排洪通道加快洪水下泄入海,实现了对洪水的科学有效管理。夏旱严重时,黑龙江、吉林、江西、福建等旱区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加强水源科学调度,限制发电用水,加强节水管理,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生产用水。海南省在“范斯高”台风影响期间,充分利用台风降水的有利时机,增加水库蓄水3.26亿立方米,不仅减轻了水库下游的防洪压力,也为后期抗旱储备了必要的水源,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的防灾减灾和增水保灌综合效益。

第五,夯实工程基础、减灾效益显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加大投入,加快步伐,以大江大河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的防汛抗旱工程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近年来加快建设的治淮骨干工程,在今年淮河防汛抗洪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淮河上游18座大型水库共拦蓄洪水21亿立方米,削减洪峰流量82%以上;先后启用蒙洼等10处行蓄洪区,行蓄洪总量15亿立方米;江苏省敞开所有工程下泄洪水,减轻了中上游防洪压力。在今年台风防御过程中,浙江、福建、上海、海南等省市已建的标准海塘、水库等水利工程经受住了台风的考验,没有一处标准海塘决堤,没有一座大中型水库垮坝。

第六,密切团结协作、全力抗灾救灾。在今年防汛抗旱工作中,各地各部门发扬伟大抗洪精神,加强协作,密切配合,防汛抗旱救灾机制高效有序运转。国家防总先后派出68个防汛抗旱工作组,及时拨付防汛抗旱经费20.93亿元,多次紧急调拨中央防汛物资,支持灾区防汛抢险和抗旱救灾。国家防总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全力做好防汛抗旱救灾工作。人民和武警部队发挥主力军作用,承担了大量急难险重的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地方防汛抢险救灾。受灾地区克服困难,相互支持,顾全大局,服从指挥,加强工程防守,及时转移人员,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总的看,今年暴雨虽强,但应对有序;洪水虽大,但防范有力;灾害虽重,但损失较小。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无一垮坝。全国因洪灾死亡人数较常年减少五成,在抗御淮河流域性大洪水和防御第16号强台风“罗莎”期间,没有造成1人死亡。洪涝灾害经济损失较常年同期减少两成,减淹耕地6079万亩,减免城市进水200多座,减灾效益达2006亿元。抗旱浇灌面积3.98亿亩,挽回粮食损失456亿公斤、减少经济作物损失437亿元,解决3101万人和2343万头大牲畜临时饮水困难。

防汛抗旱工作取得的伟大成绩,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扎实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是以人为本理念在防汛抗旱减灾工作中的具体反映;得益于依法防控、科学防控,是防汛抗旱“两个转变”的成功实践;得益于不断完善的防汛抗旱工程和非工程体系,是加快水利建设、加强应急管理的重要成果;得益于全社会团结治水、广大军民艰苦奋战、全国人民大力支持,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伟大抗洪精神的时代传承。

二、五年来防汛抗旱工作实现新突破

近五年来,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全面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防汛抗旱工作新思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工程建设,完善非工程措施,防汛抗旱能力显著提高,防汛抗旱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第一,工作思路取得新突破。近年来,国家防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总结多年防汛抗旱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的防汛抗旱工作新思路。各地结合实际,对“两个转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在防汛工作中,注重实施洪水风险管理,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通过防洪工程建设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和法制建设,有效地规避风险、承受风险和分担风险,提高化解和承担洪水风险的能力;注重依法科学防控,统筹上下游、均衡左右岸、协调干支流,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注重规范人类活动,给洪水以出路,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也要防止人类对水和自然的侵害;注重推行洪水资源化,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想方设法调蓄和利用洪水资源。在抗旱工作中,从农业扩展到各行各业,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生产、生活扩展到生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工作前瞻性,增强预案可操作性,提高抗旱工作的主动性。实践证明,“两个转变”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是对我国防汛抗旱方略的总结和提升,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责任制建设取得新突破。在近年来的防汛抗旱工作中,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门不断完善防汛抗旱体制、机制,下大力气抓好责任制体系建设,促进了责任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湖南省把防汛抗旱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内容,实行严格的省领导包市、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的责任制体系;江西省有防汛任务的1548个乡镇全部建立了防汛指挥部,强化了乡镇一级防汛抗洪工作的组织领导;福建省创造性地制定了效能督查、责任追究等机制,为各项防御措施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河北省制定了防汛责任事故追究办法,明确各级防汛责任人职责;浙江省部分市县实行了水库防汛责任人告知制度,确保防汛责任人心中有数。

第三,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98年大水以后,中央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防汛抗旱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目前,我国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在综合运用堤防、水库和蓄滞洪区的情况下,长江荆江河段防洪标准超过100年一遇,城陵矶、武汉、湖口等河段可防御1954年量级的洪水;黄河中下游堤防可防御花园口站2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重现期超过100年一遇;淮河主要河段在运用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后,防洪标准可达到100年一遇;海河流域北系河流具备了防御1939年型洪水能力,南系河流主要河段基本具备了防御1963年型洪水能力;松花江、辽河、珠江、太湖流域也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重点海堤的防台风标准也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5至10年一遇提高到现在的50年一遇以上。中小河流具备防御一般洪水的能力。部分地区遇到中等干旱年份时,工农业生产和生态不会受到大的影响,可以基本保证城乡供水安全。

第四,法规建设取得新突破。国家防总、水利部围绕防汛抗旱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已完成对《防洪法》配套法规《防汛条例》的修订,组织制订了《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了《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为防汛抗旱的规范化、法制化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抗旱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和《蓄滞洪区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和《关于加强抗旱工作的意见》等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颁布实施了一大批防汛抗旱配套法规,今年,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云南省抗旱条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修订了《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条例》。

第五,应急管理取得新突破。各地不断加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防汛抗旱预案体系,并对组织体系、预报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和善后工作等方面加以规范,逐步健全了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湖南省高度重视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成立了乡镇一级山洪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汛前筹集了3000多万元为山洪灾害易发区配备了预警设施。在今年的防台工作中,沿海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依照防台风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军民之间形成了团结防台的强大合力,有效组织了人员转移和船只回港避风,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些强有力的应急管理措施,确保了防汛、防台、抗旱、救灾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为夺取防汛抗旱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六,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在预测预报预警上,初步建成了水雨情监测系统、台风预报预警系统和大江大河主要河段的洪水预报系统,正在建立大江大河重要河段的洪水调度及仿真模拟系统。在信息采集上,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项目已建成了大量水情、工情和旱情等信息的采集系统,约60%的防汛信息可在30分钟内汇集到国家防总。在指挥调度上,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项目建成了连接国家防总与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计算机骨干网络和异地视频会议会商系统,实现了与各省级防指和流域机构的异地会商。在抗洪抢险上,机械化抢险堵口技术、电子化险情探测技术、数字化远程监控技术已得到初步应用。随着软件开发和硬件建设的不断完善,防汛抗旱信息处理更加方便快捷,工作效率显著提高,防汛抗旱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第七,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加强防汛抗旱组织保障、队伍保障和物资保障建设,进一步完善体制、理顺机制、强化法制,防汛抗旱社会化保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长江、黄河、珠江三个流域成立或重组了防汛抗旱统一管理的指挥机构,淮河、松花江两个流域成立了防汛指挥机构,全国有防汛抗旱任务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都建立了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在防汛抗旱任务较重的地区,也逐步建立了乡村防汛抗旱组织机构。国家在全国七大江河、重点水库和重点海堤组织建设了100支重点防汛机动抢险队、44支省级防汛机动抢险队、250多支市县级防汛机动抢险队,建立了19支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队伍,各地还建立了大量防汛专业队伍、预备队伍和基层抗旱服务队伍,形成了专群结合、军民结合的防汛抗旱队伍。国家防总在15个中央防汛物资定点仓库储备了价值1亿元的防汛抢险救生物资,各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也储备了价值30亿元的防汛抢险物资。一些地区已经出台或正在研究出台社会化保障体系的相关法规和制度,明确责任和义务,为实现防汛抗旱保障社会化提供法律和制度支持。

第八,宣传培训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提高了公众的避险自救能力。国家防总、水利部陆续组织编制了一系列宣传片和读本,大力宣传水旱灾害防御常识和各类预案。各地也采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知识手册、图册、挂图、明白卡等形式,广泛宣传相应知识和预案,做到深入社区、乡村、学校,入户到人,家喻户晓。二是提高了各级行政首长防汛抗旱指挥决策能力。国家防总连续举办了两期地市级防汛抗旱行政首长培训班,对近百名地市级行政首长进行培训。上海、浙江、湖南、湖北等省市针对近年来地方政府领导换届较多的实际情况,加大各级行政首长的培训力度。江西省今年专门组织对1500多名乡镇防办主任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有力地加强了基层防洪工作。三是加强了防汛抗旱救灾宣传。国家防总会同多次召开防汛抗旱新闻通气会,积极防汛抗旱工作动态,还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与广大网民就防汛抗旱救灾工作进行了互动,既普及了相关知识,又提高了公众的水患意识,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九,基础工作取得新突破。国家防总组织制订了《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淮河防御洪水方案》、《永定河防御洪水方案》及《大清河防御洪水方案》,批准了《黄河中下游近期洪水调度方案》、《永定河洪水调度方案》、《松花江洪水调度应急方案》及《沂沭泗河洪水调度方案》。陆续编制和印发了城市防洪、山洪灾害防御、蓄滞洪区运用、水库防洪抢险、防台风、抗旱等一批预案编制的规范性文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通过了国务院审议和批复,《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已完成初稿。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洪水风险图制作试点工作已全面展开,全国三维电子江河系统已顺利完成一期开发,中国抗旱战略研究、干旱评估标准、抗旱工作评价标准和水旱灾害保险等基础课题的研究也取得了初步成果。

第十,防办能力建设取得新突破。各地积极探索加强防办能力建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健全机构、充实队伍、建立规章、完善制度、更新设备、强化管理,各级防办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省、地市和县三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国家防办和上海等13个省级防办已改为行政编制。湖南、湖北、山东三省防办已正式升格为副厅级机构,福建、浙江、河北省防办常务副主任高配为副厅级。全国有24个省级防办的人员编制数在10~30人之间,平均每个省编制为24人。各地经费预算有所增加,全国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特大防汛费列入省级财政预算,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特大抗旱费列入省级财政预算。计算机及其网络设备、先进的通信设备等已经在各级防办配备,基本满足了工作需要。

总结回顾五年来的防汛抗旱工作,我们有以下五点感受和体会:一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对防汛抗旱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防汛抗旱思路,推动防汛抗旱“两个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做好防洪保生命安全、抗旱保饮水安全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和干旱灾害对人民群众的危害,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是必须坚持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相结合,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提高综合减灾能力,使洪水处于可控状态,使干旱处于可应对状态,不断提高防洪抗旱减灾效益;四是必须强化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主动防控,确保防范工作科学、高效、快捷、有序;五是必须坚持落实责任制,始终把行政首长负责制作为防汛抗旱责任制的核心,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防汛抗旱防台减灾工作。

三、全面把握当前防汛抗旱工作的新形势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勾画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发展蓝图。强调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等。这些都与防汛抗旱工作直接相关,是党中央对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防汛抗旱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事关社会安定和谐,事关生态文明进步,既是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本保障,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为防汛抗旱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贯彻,抓好落实。

第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发展观,是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总纲,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进一步理清防汛抗旱思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必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一意志、凝聚力量的思想武器,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作为衡量成败得失的基本标准。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认真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不断推动防汛抗旱“两个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放在防汛抗旱工作的首位。二是强化风险管理,有效地调控各类水库、堤防和蓄滞洪区,适度承担风险。三是规范人类行为,大力调整蓄滞洪区、防洪保护区的人口、经济布局,积极转移群众避让洪水。四是适时拦蓄洪水,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同时,更加重视洪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五是注重统筹兼顾,在抗旱工作中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六是开展主动抗旱,一些重旱省区着手调整种植结构,调减高耗水作物,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了水资源保障能力。

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探索还是初步的,进展还是阶段性的,不少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的基本水情尚未根本改变,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江河防洪标准偏低、抗旱能力明显不足尚未根本改善;随意围垦湖泊河道,侵占行洪通道,非法采砂,城市工矿企业向洪水高风险区盲目扩张,干旱缺水地区盲目兴建高耗水、高污染企业,经济社会发展中忽视洪水风险和水资源条件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水旱灾害每年仍然造成1000多人死亡和上千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这些都表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我们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现阶段的基本水情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与防汛抗旱工作的着力点结合起来,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变成具体可行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到防汛抗旱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部过程,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新发展,努力开创防汛抗旱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防汛抗旱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防汛抗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在解决民生需求中的服务作用更加彰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保障作用更加明显。

近年来,经过艰苦努力,我国防汛抗旱效益不断提高。我们有效应对了2003年和2007年淮河流域性大洪水、2005年珠江流域西江超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辽河流域近20年来的最大洪水,以及2003年和2005年汉江、渭河的严重秋汛。成功抵御了多次超强台风、强台风和热带风暴的袭击,以及部分地区发生的严重山洪灾害。通过种种措施,缓解了部分地区严重干旱带来的用水紧张问题。五年来,防汛累计减淹耕地1.64亿亩,减少洪涝灾害损失4213亿元,减少受灾人口9200万人;抗旱挽回粮食损失2230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1939亿元,累计解决1.41亿人次、1.1亿头大牲畜临时饮水困难。从2005年开始,连续组织实施了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有效缓解了珠江三角洲供水紧张局面;2007年5月,紧急启动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引22亿立方米长江水置换太湖湖区和河网水体,有效解决了因蓝藻暴发引发的无锡市供水危机。防汛抗旱工作为保障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和财富向经济发达区域和城市聚集,单位面积的财富迅速增加,人类经济活动越来越趋向于洪水高风险区,洪水高风险区内财富增加也较迅速。预计到2020年,我国主要江河中下游防洪保护区的人口将达6亿人,gdp将达26万亿元,分别约占同期全国人口和gdp的41%、67%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同等水平的洪涝灾害,我国经济损失偏重,影响偏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在1100亿元左右,约占同期全国gdp的1.8%,而美国和日本这一比例分别为0.03%和0.22%。我国洪涝灾害损失占gdp的比例是美国的60多倍,是日本的8~9倍。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旱灾影响和损失越来越严重。据统计分析,“十五”期间,我国年均因旱受灾面积3.56亿亩,是20世纪50年代的7倍多。全国生态环境需水总量约800亿-1000亿立方米,其中有110亿立方米的缺口需要通过抗旱外调水等措施补充。因此,通过抗旱配水、调水,及时抢救、修复和维持生态环境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越来越淹不起,越来越旱不得。我们要立足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的新阶段,着眼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建和谐社会的新期盼,围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新任务,把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要求,抓住建设生态文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机遇,着力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着力谋划应对水旱灾害的重大举措,着力强化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全面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观测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年平均气温升高,尤其是北方地区冬季增温明显,连续出现21个暖冬;二是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北方降雨量减少,南方降雨增加较明显;三是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加大;四是海平面上升加快,山地冰川加速退缩。受全球性气候变化等影响,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其中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流域最为突出,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水资源总量减少12%,南方地区也出现了区域性甚至流域性缺水现象;局部地区雨、极端高温干旱以及超强台风等事件呈现突发、多发、并发的趋势,如去年重庆、四川发生的极端干旱,沿海发生的“桑美”等超强台风,今年济南、重庆发生的超雨。未来50-100年,气候变化将可能进一步增加我国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的概率,北方一些省份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大,沿海风暴潮增加。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水旱灾害,既是一场现实的严峻挑战,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虽然我国防汛抗旱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是我国江河的防洪标准还不高。大江大河有的还没有达到规划设定的标准,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弱。我国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中小河流约5万条,约有70%的中小河流经常发生洪水灾害,是造成我国洪涝灾害损失的主要部分。二是山洪灾害防御难度大。全国山洪灾害威胁区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有1836个县级行政区、约7400万人不同程度地受到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的直接威胁。山洪灾害由于突发性强,防御难度大,往往带来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三是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多。我国还有3.7万座病险水库,时刻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成为安全度汛的心腹之患。今年汛期全国共有7座水库垮坝,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四是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滞后。扶持、补偿、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五是城市防洪排涝问题突出。今年济南、重庆发生的强降雨和山东新泰发生的淹井事故,集中反映了我国城市和工矿企业存在的防洪问题。一些城市的防洪排涝标准低,工矿企业的防洪意识淡薄,防汛预案不落实,应急能力不强。六是抗旱基础薄弱。全国有一半以上的耕地缺少灌溉设施,现有灌溉工程标准偏低、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城乡供水保证率不高,难以应对特大干旱。

总书记指出,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应对气候变化,统筹考虑各类水旱灾害的风险分布和发生特点,进一步强化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行动、恢复重建等各个关键阶段的有序衔接和综合协调,广泛利用各种抗灾资源,综合运用多种减灾手段,充分发挥各方面作用,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全面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四,强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多发的国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今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明确了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原则,提出了政府履职、公众参与、信息等多方面的要求。

水旱灾害等突发事件,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我们在增强突发水旱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依法防控、群防群控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效。一是加大了防汛抗旱法规体系建设力度,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为核心的配套法规体系,把防汛抗旱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制定了《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和各级各类防汛抗旱预案,形成了从灾害预防预警、组织指挥、调度决策、抢险救灾、信息报送、应急保障、善后处理等一整套应急处置方案体系,明确责任,强化落实。三是深入开展防灾、抗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急救助人员的指挥水平和专业技能,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和灾害自救、互救能力。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防汛抗旱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全社会的水患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工矿企业、城市社区、边远山区以及农民、中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的防灾避灾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亟待提高;防汛抗旱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完备,《抗旱条例》等防汛抗旱重要法规还未出台;防汛抗旱社会保障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全社会参与防灾减灾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还不成熟;一些地区还存在防汛抗旱预案不够完善、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防汛抗旱中还存在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冲突,这些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的基本原则,坚持不懈地抓好防汛抗旱政策法规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进行;坚持不懈地开展防汛抗旱工程和非工程体系建设,着力夯实科学防控的基础;坚持不懈地开展基本水情教育,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水患意识和防灾避灾意识;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形成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

总之,我们要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入分析防汛抗旱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充分认识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防汛抗旱工作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事要事来部署,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来推进,作为政府加强应急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来实施,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增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高我国防汛抗旱工作水平。

四、着力做好新时期的防汛抗旱工作

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总的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努力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防汛抗旱除涝并重,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大力推进防汛抗旱“两个转变”,加快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积极探索应对水旱灾害的重大举措,切实强化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全面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努力减少洪涝和干旱损失,维护良好生态,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做好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放在首位,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坚持依法防控,规范防控程序和防控行为,切实把防汛抗旱工作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三是坚持科学防控,遵循客观规律,增强防汛抗旱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四是坚持综合防控,落实领导责任制,有效组织各部门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全面提高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五是坚持主动防控,强化应急管理,完善预案体系,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不断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总体成效;六是坚持人水和谐,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洪水风险和水资源条件,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防汛抗旱工作的目标任务是:确保大江大河、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努力保证中小河流和一般中小型水库安全度汛,全力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千方百计满足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最大程度地减轻水旱灾害损失。为此,要切实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着力加强工程建设。完善的工程体系是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基础保障。一要加大以治淮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力度,完善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支流重点河段、城市和重要经济区堤防巩固达标建设及河道治理。二要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力争用两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三要加强重点蓄滞洪区建设,尤其是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等流域内使用频率高、对防御流域洪水和保护重点城市作用突出的重点蓄滞洪区建设,保证发生大洪水时蓄滞洪区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四要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尽快提高中小水库和中小河流的抗洪能力和防洪标准,提高山前平原及河谷地区工矿、城镇、交通干线等基础设施的防洪能力。五要加强海堤达标建设,提高沿海地区抗御风暴潮的能力。六要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调控和配置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时空调控能力。大力促进抗旱应急水源建设,尽早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抗旱保障能力。

第二,着力搞好预警预报。及时准确的雨情、水情、旱情预测预报信息是开展防汛抗旱工作的基础,是进行调度决策的重要依据。一要加强对中短期天气、水雨情和海潮预测预报工作,特别要加强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监测力度,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天气雷达等应用系统建设,提高灾害预报的超前性、预见性。二要完善和优化洪水预报、调度模型,加强技术研究和科技攻关,不断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三要加强会商,根据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发生发展情况,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加密防汛抗旱会商频次,增强决策科学性。四要加强小尺度、局部性灾害的监测预报,群专结合,及时山洪、泥石流、滑坡等预警信息,为群众及时准确掌握预报成果、提前安全转移提供优质服务。

第三,着力加强应急管理。要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防洪法》和《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规定,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根本,不断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建设。一要完善各类防汛抗旱预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组织对现有预案进行优化补充修订,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逐步形成切实可行的完整的预案体系。二要健全国家防总应急响应机制,不断强化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作用,形成管理规范、协调有序、权责明确、步调一致的联动机制。三要加快实施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逐步建立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四要加强基层防汛抗旱组织建设,推广江西、湖南的经验,在洪涝和干旱灾害多发区,将防汛抗旱组织延伸到乡村。

第四,着力完善社会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组织、人员结构、管理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防御水旱灾害越来越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共同承担防汛抗旱的责任和风险,逐步建立防汛抗旱社会化保障体系。一要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化解和承受洪水风险的能力。要明确和落实政府及各部门、社会各行业承担的防汛抗旱责任,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要通过编制预案简本、科普读物、影像资料、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强对公众避险救灾知识的宣传,以提高群众的避险自救能力。要加快完成主要江河洪水风险图编制,开展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旱灾害保险试点,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旱灾害保险制度等风险分担机制和灾后补偿机制。二要进一步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防汛抗旱投资体制,各级财政用于防汛抗旱的预算内资金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增加。三要继续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和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搞好管理培训,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技术装备,发挥抗洪抢险和抗旱减灾主力军作用。

第五,着力健全法律法规。各地要根据防汛抗旱工作实际,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完善防汛抗旱法规。要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标准四个层次上,抓紧制订立法计划,积极开展工作。当前,要通过制定《抗旱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蓄滞洪区管理条例》等防汛抗旱法规,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各级行政首长和相关政府部门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管理权限、职责、任务和分工,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堤防保护区、洪泛区、蓄滞洪区、河道和防洪规划保留区的管理,规范经济社会活动,减轻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规范工程抢险、防洪调度、救灾救助、防洪补偿、物资调运、宣传动员、灾害评价等行为,明确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程序;进一步规范台风和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对已经实施的法律法规,要加强执法检查,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第六,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防汛抗旱工作水平,推动防汛抗旱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一要加大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的研究应用,努力提高灾害预测预报、信息处理、调度指挥、抗洪抢险和灾后评价等方面的科技水平。二要从防汛抗旱的实际出发,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作为实现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三要加快防汛抗旱基础信息的数字化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做到信息准确、反应灵敏、传输迅捷,为防汛抗旱调度决策科学化提供支撑,不断提高指挥决策水平。四要利用先进技术,制定水旱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对洪水和干旱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价。

第七,着力强化能力建设。各地要按照建设一流组织机构、培养一流专业队伍、配备一流技术装备、实现一流业务管理的要求,继续加强各级防办能力建设。一要学习湖南、湖北和山东等省的经验,进一步强化防办的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能,使之与所担负的防汛抗旱任务相适应。二要把重视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作为防汛抗旱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应急反应快、工作作风硬的防汛抗旱专业队伍。三要逐级设立特大防汛抗旱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于特大防汛抗旱经费,省防办要按照实际需要和轻重缓急,及时提出安排意见,商财政部门及时下拨,并会同财政部门加强管理,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四要重视制度建设,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用制度规范工作,用工作健全制度,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五要推进技术创新,运用先进技术,配备先进装备,全面提高防汛抗旱工作水平。

第八,着力强化组织领导。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是水利部门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各省水利(水务)厅(局)、流域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直接抓,班子要共同抓,要形成合力,确保防汛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要进一步完善以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防汛抗旱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规范工作程序,强化监督机制,切实把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责任制落到实处。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提高防汛抗旱的整体效能。要加强责任制的监督检查,严肃防汛抗旱纪律,建立考核制度,督促各地各部门认真检查责任制贯彻落实情况,找差距、抓落实、促改进。

防汛减灾相心得体会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71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2分钟,共有297位用户关注,25人点赞!

2021抗洪救灾精神学习心得1

入汛以来,xx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决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求,坚持奋战在防汛抗洪一线,积极应对两场暴雨灾害,成功转移群众1600余人,无人员伤亡,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各级党组织未雨绸缪,在防汛一线当好“主心骨”。调整充实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时刻调度防汛救灾工作,以片区为单位成立8个防汛巡回指导组,以学校、村庄、工地等人口密集区为重点,指导开展防汛减灾宣传培训和应急避险演练369场、覆盖1.28万余人次,编制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3900余张,全面提升群众遇险避险能力、自救互救技能;各乡镇党委严格落实班子成员包村责任制度,由包村领导带队、以村支部委员为骨干组建227支排险队采取横向排、纵向查、全覆盖的“拉网式”排查,对山洪危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沟口河边等进行排查,摸排隐患点196处,确保不漏死角、不留空当,同时,针对182个地质灾害预案点、196个洪灾隐患点和3个重点监控区,严格设置公示牌。

各职能部门精诚协作,心得体会在防汛一线织密“防控网”。建立水利、应急、气象等部门每日联合会商机制,明确各单位职责,县防汛办通过预警平台每天向相关责任人发送动态预警信息4568条,告知降雨量是否达到转移值,进行点对点会商,必要时随时组织转移;县水利局修订完善《2020年甘洛县水利局防汛应急预案》,为应对本年度汛期的抢险救灾、信息收集上报、灾情核实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县应急管理局储备应急帐篷150个,对接“德惠”“益民”两家超市开通应急物资绿色通道,可即时供应面包、矿泉水、方便面等应急物资8.5吨,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做好准备。

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在防汛一线树立“风向标”。县委组织部制发《关于在防汛减灾救灾工作中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用的通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主动作为,在防汛抗洪中争相亮明党员身份,引导广大群众积极防汛抗洪、入党志愿书科学防汛。34名县级党员领导坚持以上率下,主动下沉一线,靠前指挥,依托讲党课、党建月会等调度联系乡镇防汛减灾工作,化解人员配置、队伍培训、物资储备、灾后重建等方面困难48个;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通过乡村工作微信群,发送实时雨量、天气变化等讯息4568条,确保气象监测信息第一时间传导至村组干部和监测人员;632名村常职干部带头与农村“鳏、寡、孤、独、废疾”人员结对子,汛情稳定时点对点联系,汛情危机时人盯人背扶,选拔党**修养高、身体素质好的年轻农村党员组建“疏散队”227支协助引导受灾群众及时转移至避险场所。

2021抗洪救灾精神学习心得2

20xx年7月21日,我省房山区普降特大暴雨,引发了重大的灾害,房屋倒塌,农作物,及车,房,桥梁,人,受到严重的损失,这次的暴雨将这一切化为乌有。虽然暴雨,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是却冲不垮我们的心态。

由于,20xx年7月21日,暴雨的降临,我院接到上级部门的通知,全房山区大部分乡镇遭受百年不遇的暴雨水灾,许多村庄和农田被淹没,房屋倒塌,损失惨重,灾民无家可归。随后,我院立即组织成立救灾医疗队奔赴房山区大石窝镇受灾的各个村庄,,开展防疫治病救灾工作。由于我院领导高度重视这次暴雨的降临,,立即抽调本院素质强,思想好的医护人员组成救灾医疗队,进行动员部署后,分成几个小组立即奔赴灾区第一线开展防病救灾工作。

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将近一周的艰苦奋斗,目前,灾区各方面的情况已基本稳定,现场防疫工作已基本将近尾声,灾民的防疫工作已转入下一阶段。

在整个现场防病救灾工作,我们认真负责,采取措施得当,坚守在医院的医护人员们也详细问诊受灾的群众,是否饮用被污染的水,是否食用不洁饮食,是否有死亡动物接触史等,关怀备至。大灾过后,灾区还没有出现一例任何流行传染病,在将近半个月的时间里,我院的救灾医疗队为灾区诊治人员达8241人,消毒饮用水52处,消毒房屋2365间,为了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提供了健康饮水,免费发药等,同时我院救灾医疗队工作非常认真努力,医护人员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克服种种困难,开展救灾工作,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一心服务灾区群众,取得了老百姓的好评,赢得了广大灾区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充分体现了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和高尚得到的情操。

我院的防病救灾工作之所以取得明显的成绩,首先离不开上级领导部门的及时正确部署,其次,得益于我院救灾医疗的得力措施。

1、领导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

2、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广泛密切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工作。

3、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防病救灾工作,认真负责,关心群众,充分发挥医风医德。

在这次防病救灾活动中,由于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及医护工作者率先垂范,始终坚守在条件最艰苦的第一线,不怕苦不怕累,始终坚守如一,充分体现了共产党的先行性,和医务工作者的高尚情操。为整个救灾工作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现在,防疫救灾工作已转入新的阶段,我们将给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永葆共产党员先进的高反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下一个阶段的工作,我们坚信,这次的灾难会过去,一切都会雨过天晴。

2021抗洪救灾精神学习心得3

今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我县雨情水情形势严峻,为保一方平安,全县上下都将防汛抗洪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工作任务,几乎每名干部都动员起来了,尤其是党员同志,更要是冲在防汛抗洪的第一线,我就是其中光荣的一员。7月3日,按组织部要求,我被派到我局双联系村红杨镇团坝村参与防汛抗洪工作,从到任到按要求撤退下来,前后一共9天9夜,这段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个中滋味只有参加过防汛抗洪工作的人才懂得,当然也学到了很多。我被红杨镇红星圩防汛指挥部安排从事指挥部办公室工作,并编入团坝村巡堤查险小组。工作虽不复杂,但消耗时间和精力,故一场防汛下来,整个人身心疲惫,但也学到了很多,不仅从前辈身上学习到了防汛抗洪的常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还从村民身上学习到了“舍小家保大家”的传统美德,觉得红星圩的方言是那么声声入耳、丝丝动听。

防汛期间,社会各界向受灾群众和防汛同志捐赠了大量的防汛物资和慰问品,仅我局就向团坝村捐赠了价值2000元的慰问品,充分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与洪水搏斗的9个日日夜夜里,参战干群充分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以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英雄气慨,全力以赴,奋勇拼搏,谱写了一曲防汛抗洪的赞歌,取得了最终胜利。

回顾此次防汛抗洪的经历,我认为以下几点经验对今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第一,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在汛期到来之前,我县未雨绸缪,超前防范,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备汛工作。红星圩防汛指挥部先后三次组织人员对红星圩堤防进行拉网式检查,确定险工险段,并督促整改,科学制定了防洪预案;督促圩区各村严格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原则,准备了防汛抗洪的必要物资、设备和资金。

第二,坚强领导、精心组织。汛情发生后,县委常委、副县长汪铸同志,县人大、供销社等单位领导就在第一时间内赶到红星圩防汛第一线,与所有参战人员同吃同住同战斗,既当是指导员、也是战斗员。可以说,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率先垂范,就没有这次防汛抗洪的胜利。防汛抗洪作为当时压倒一切的工作任务,所有参战人员放弃了休假,有的人家住芜湖,连续八天没有回家,有的人一肩挑两头、两线作战,有的人晚上要巡堤查险,白天要除险加固,整日整夜没有合眼……。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行为践行了“两学一做”,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第三,永不言败,决不退缩。青弋江是一条大河,不仅要承受当地雨情泛滥,还要接受上游陈村水库泄洪的考验。红星圩堤坝长度近20公里,圩区面积万余亩,人口近万人,如果一处圩堤失守,即全线崩溃,后果不堪设想。所有参战人员抱有人在堤在、有险必除的决心和信心,身怀永不言败、决不退缩的勇气和毅力,切实做到不倒一堤、不溃一坝、不决一口。红星圩先后出现险情10余起,仅我所在巡堤小组发现的2起险情,如果不是发现及时、抢救迅速、处置得当、全力以赴的话,可能会造成跨坝的严重后果。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参加此次防汛抗洪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位卑不敢忘国忧”,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定会挺身而出,在征难斗险中实现价值、铸就辉煌!

2021抗洪救灾精神学习心得4

近期,我国长江、淮河等流域防汛形势十分严峻,许多省市和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造****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汛情就是命令,责任重如泰山。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积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扎实筑牢抗洪救灾的“防护堤坝”,全力做好防汛抢险救援工作,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提高政治站位,绷紧防汛救灾“思想弦”。做好防汛救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脱贫攻坚的成果巩固,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按照党中央防汛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范文参考网手机版强化“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的警惕,増强大局意识,提高政治站位,时刻绷紧防汛救灾“思想弦”,把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作为当前首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到位,坚决克服任何麻痹和侥幸心理,注重从应对最不利气候形势和最极端天气情况出发,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全力抓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落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行动上。

强化责任担当,扛起防汛救灾“硬任务”。防汛救灾事关重大,来不得丝毫松懈,容不得半点闪失,各项工作都必须要压实工作责任,都必须要拧紧工作链条。汛期对于各级各部门而言都是一场“大考”。当前,防汛进入关键时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湖泊处于超警戒水位,多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造****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汛形势十分严峻。面对滔滔洪水,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责任担当,坚决扛起防汛救灾的“硬任务”,坚持把防汛救灾摆在突出位置,以雨情汛情为令,层层压紧压实防汛责任,强化24小时值班值守,确保防汛救灾工作万无一失。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主动靠前指挥,坚持一线推动,全面落实各项防汛救灾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真正以过硬的作风答好防汛救灾“考卷”。

注重协同联动,形成防汛救灾“大联合”。防汛救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汛情监测预警、会商研判,到险情巡查防守、转移避险,再到灾后抢险救援、救助重建等,防汛救灾责任链条长,任何环节没有抓紧抓实抓到位,都可能导致严重的灾害损失。防灾救灾涉及单位部门地区比较多,只有科学做好彼此之间协同联动,才能实现“1+1>;2”的效果。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在实际工作中要按照“优化、协同、高效”原则,坚持以整合资源、协同作战为保障,建立健全防汛救灾协同联动机制,理顺各个部门相应的职责划分,处理好“统和分”“防和救”“上和下”“军和地”等关系,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凝聚起各方面工作合力,形成防汛救灾联合作战,确保防汛救灾工作既加强协同又统一高效。

防汛减灾相心得体会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39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1分钟,共有112位用户关注,29人点赞!

在即将进入主汛期的关键时刻,县委、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县防汛防滑暨水利工作会议,非常及时,十分重要。刚才,和平、少隆同志分别就今年防汛防滑暨水利工作进行了安排,我都同意,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分析形势,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防汛防滑工作的责任感

防汛防滑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事关生产发展、生活稳定、生命安全。做好今年的防汛防滑工作,必须正确分析形势,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居安思危,牢固树立责任意识。

频繁的自然灾害,要求我们时刻铭记,警钟长鸣。我县降雨充沛,水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这既是我们加快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巨大优势。但是,我县位于北亚热带向暧温带过渡带,具有两个气候带的季风性山地气候特点,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山大沟深,地质结构复杂,群众多依山傍水居住,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预防处置、抗灾减灾工作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课题和考验。据《县志》记载,建国后到2001年的52年间,发生水灾18次,平均3年一次。近年来,全县先后遭受了2002年的“6.9”暴雨特大洪水、2003年的“8.29”长时段特大暴雨、2005年的“7.18”短时段特大暴雨和10.1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三年四次洪涝灾害,2007年连续遭受的“7.5”、“7.28”、“8.9”三次严重暴雨洪水袭击,这些频繁的自然灾害,在座的同志都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它不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而且影响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灾害发生前后,全县各级各部门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紧密团结,主动参与,各种防灾减灾、生产自救工作扎实有效,最大限度的减少了灾害损失,这既有我们扎实工作的方面,也有灾害只是局部出现,侥幸避灾的方面,我们不能自以为喜,放松警惕。

存在的薄弱环节,要求我们高度重视,防范警惕。当前,防汛防滑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灾害的认识和应对存在麻痹侥幸心理和松懈厌战情绪。二是少数防灾减灾预案不科学,个别乡镇和部门在制定防汛防滑预案时只考虑常规雨情、水情,没有考虑超标准灾害的应急预案,少数预案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乡自为战、村级自救、预警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落实不够到位。三是有些地方信息传递不畅,一些重点隐患点缺乏有效的汛情、险情传递手段,特别是在发生杆倒、路断的特大灾害时,内外信息无法沟通,给抢险救灾带来极大障碍。四是少数干部群众违背自然规律,在河道、滑坡、隐患区域违章建筑,少数工程项目违规施工,随意开山弃渣,严重影响行洪安全和山体稳定。对于这些问题,大家要认真查找,采取得力措施,认真改进防范。

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清醒认识,未雨绸缪。近年来,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极端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去年南方广大地区遭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范围之广、危害之重,历史罕见,我们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波及和影响,所有这些,都增加了防汛防滑工作的潜在风险和防御难度。今年是闰五月,根据以往经验,防汛压力最大的时期大部分在“端午水”期间,如果出现两次“端午水”,主汛期结束可能偏晚。根据水利、气象部门预测和旱涝交替的自然规律,加之,去年我县基本上没有发生洪涝灾害,今年我县降水量可能比较偏多,并且汛期可能提前,不排除有局部极端天气出现的可能,全县防灾抗灾减灾工作形式不容乐观。因此,全县上下都要充分认识今年防汛工作的严峻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时刻绷紧防汛防滑这根弦,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防其大,不可疏其小;宁可备无汛,不可汛无备,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防大汛、抗大灾、抢大险上来,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确保安全度汛、万无一失。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做好防灾减灾各项工作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客观规律,应对洪涝、滑塌等自然灾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思考和研究加强防灾、抗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问题,切实抓好责任落实、预案修订、隐患排查、河道清障、物资储备等工作,进一步加强预防组织体系建设,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提高抢险救灾和应急能力。

(一)超前防范,着力抓好防灾减灾基础工作。一要认真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科学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要求,汛前要全面完成防汛防滑各类预案的修订完善工作。预案要充分体现“乡镇为战、村级自救、预警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要求,突出加强对重点部位的联防自救和抢险救护功能,强化防、抢、撤有效措施,把预案编制到村、组、户,并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不断修订完善。二要备足各类防灾物资。按照“品种齐全,数量充足,调运方便,储备安全”的要求,备细备足防汛防滑物资,确保物资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做到“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三要加强抢险队伍建设。坚持群防、专防相结合,县上要建立一定数量的半专业化防汛防滑抢险救灾队伍,配备必要设备,加强演练,切实担负起抢险救灾工作任务。各乡镇要组建以基层民兵为主体的抢险分队,造册登记,明确分工,加强业务培训,努力组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抗灾救灾队伍。

(二)科学应对,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水平。切实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巡查和监测,努力提高科学防控水平。一要加大现代科技手段在防灾抗灾中的推广应用。依靠先进科技、专业人才和会商制度,及时准确地把防灾抗灾信息传达到乡镇和有关部门,为各级领导组织安排防灾抗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讯部门要随时做好应急抢险准备,确保汛期通讯设施正常使用。气象、水文等部门在雨情监测、通讯预警系统建设方面要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二要加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气象、水文、国土等部门要加大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加快防汛信息传递通道建设,加强重大突发性灾害天气的会商分析,以超前、准确的预报分析为抗灾应急准备争取宝贵时间,赢得工作主动。三要加强业务学习。各防汛防滑指挥人员要加强抢险救灾知识的学习,熟悉掌握防灾减灾业务知识,提高科学指挥和决策水平。

(三)多管齐下,切实加强重点区域防治工作。一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加大对人口密集区、重要设施以及县、乡、村三级公路等重点区域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力度,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危险区、易发区,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制定应急预案,落实监测、报警、人员疏散、应急抢险等各项措施。二要抓好重点部位隐患排查。继续加大滑坡体、河道、旅游景点的隐患排查力度,特别是险工、险段要加强防范,真正做到万无一失。要责令有关单位、有关人员立即清除河道人为设障,确保行洪安全。三要全力做好选矿企业尾矿库监管。安监部门要对全县尾矿库逐一落实度汛责任,明确企业法人的第一责任,同时,加大尾矿库的检查力度,对存在隐患的尾矿库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责令停工,对有险情的尾矿库,一律停用。对已停工的选矿企业,尾矿库实行“属地管理”,由乡镇政府具体落实防控措施,主管部门积极配合。有关乡镇和部门要对尾矿库下游威胁群众安全的范围,制定相应的撤离和避险方案,建立“防、抢、撤”三道防线,确保受威胁的群众“知情况、听得见、撤得出”,尽一切努力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四要加强城镇防治工作。要加强对城镇的重点工程、人群聚集、危房险房、易滑山体的隐患排查力度,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学校、医院、企业等人口密集区要重点排查,不留死角。

(四)健全网络,加快完善防灾减灾预警体系。一要迅速完善监测体系。建立县到乡、乡到村、村到点的预警监测网络,明确监测领导,落实监测人员,实行监测结果定期报告制度。要充分发挥气象监测站、地质灾害监测点的监测预警作用,提高抗灾救灾应急防范能力。二要迅速落实机构人员。各乡镇要在成立防汛防滑领导机构的同时,固定工作人员,专门负责防汛防滑工作。三要切实履行职责。县防汛防滑办公室要明确责任,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参谋部”作用,及时主动地将相关情况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加强对各乡镇、各部门防汛防滑责任制贯彻情况的检查监督,及时掌握情况。

这里,我就今年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再强调一下:一要加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力争今明两年再新上一批水利基础设施项目;二要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完成年度基本农田建设任务;三要着力实施好安全饮水工程,充分利用好中央的政策资金,继续坚持板块推进的思路,加快集镇和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加强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理,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四要加强防洪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确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并争取将茅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列入国家计划盘子;五要加快完成“丹治”工程县河项目区建设任务,启动乾佑河、岩屋河项目区建设,全年完成193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防汛防滑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防汛防滑,事关社会大局,责任重于泰山。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把防汛防滑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调动一切力量,落实各项措施,确保万无一失。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保一方平安,富一方百姓”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各乡镇政府主要领导要严格落实防汛防滑工作责任制,对本行政区的防汛防滑工作负总责,亲自动员部署、亲自检查督促;分管领导要全力抓、具体抓、深入抓,精心组织抢险救灾工作,积极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各级领导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接到险情、灾情报告后,要及时赶赴现场,身先士卒,现场决策、指挥和调度。县、乡(镇)防汛指挥部要切实担负起组织、指挥、督促、检查的重要职责,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高效运转、有序运行。要认真总结近年来防汛工作的经验教训,全面落实分区域、分工程、分河段的领导包干责任制,做到责任到领导、工作到部门、职责到人头。各乡镇党政一把手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严格履行汛期外出请假制度,并保证通讯联络畅通。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加强汛期值班,分解落实责任,明确每天的带班领导、值班人员,必须做到全天候值班,遇到险情和紧急情况,要在第一时间向指挥部报告,并按照规定和要求启动相关应急工作。

二要密切协作配合。各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通力协作,齐抓共管,扎实做好防汛防滑工作。气象、水文部门要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雨情、水情,当好参谋,提供系统、科学的决策依据;国土部门要加强对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范工作,制定危重滑坡地段的防、抢、撤方案;财政部门要做好抢险救灾资金的调度和保障工作;通迅部门要确保防汛信息传递畅通无阻,紧急情况下要架设临时通讯设施,保证防汛抢险的需要;民政、卫生部门要作好救灾准备工作,提前搞好灾区群众生活安排预案和卫生防疫预案;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破坏水利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加强防汛抗灾、水患意识的宣传,弘扬抗洪精神,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都要以防汛防滑大局为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防汛防滑工作的强大合力。

防汛减灾相心得体会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40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2分钟,共有129位用户关注,53人点赞!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近期,全市范围内有中雨、局地有大到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雨和阵性大风及冰雹。气象预警信息后,省、市高度重视,先后多次发出通知,安排防御暴雨洪水和地质灾害工作,省、市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作出了重要批示。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精神,切实做好我县的防汛减灾工作,今天下午,我们召开这次紧急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有关精神,专题分析当前防汛形势,进一步动员各乡镇、各部门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洪、救大灾”意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认真做好防范和应对工作,确保汛期不出任何问题。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准确分析当前形势,切实增强防汛减灾工作的紧迫感

目前,我县即将迎来今年主汛期,防汛减灾工作已进入了临战状态,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最近几天,我县将有两次强降雨过程,局部地方有大到暴雨,极有可能引发中小河流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及洪涝等地质灾害,防御难度极大,安全威胁与日俱增,防汛减灾形势空前严峻。一是县城及邻河乡镇防汛任务艰巨。全县有3个乡镇邻河,防洪设施薄弱,百里、梁原、3乡镇一遇暴雨天气,居住在沟口及河道两岸的群众有可能遭受山洪袭击;县城南北两面环山,北山属滑坡体,达溪河横穿东西,一旦发生暴雨灾害,山洪、泥石流及山体滑坡直接危及县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县城及邻河乡镇防汛是重中之重。二是危房、窑洞数量大,安全隐患多。全县共有危房3981处,地坑庄子679处,窑洞1887孔,每逢暴雨和连阴雨,洪水灾害直接危及这些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情况复杂分散,防汛压力大。三是地质灾害隐患量大面广,防御能力脆弱。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206处,其中:滑坡35处,山体崩塌44处,地面塌陷27处,地裂缝70处,泥石流30处,各类隐患数量大,涉及面广,尤其是没有专门的技术和手段评估危害后果,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处理措施,山体滑坡未得到治理,地质灾害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处于活跃状态,一遇洪水有可能发生泥石流和形成堰塞湖。四是山洪灾害预警机制不完善。各乡镇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尚不完善,有效报警覆盖率较低。目前,全县安装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备160套,滑坡监测仪8台,裂缝报警器186个,部分地质山洪灾害易发点没有安装监测预警系统,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实时雨情汛情及地质灾害发生情况、预警信息和组织人员转移,大部分地质灾害集中隐患点没有设立警示牌,山洪灾害预警机制还不完善。五是河道安全隐患较为突出。一些河道内乱扔乱倒垃圾现象严重,部分农民在河道内开地种粮,致使行洪能力下降,还有一些农户在行洪区、防洪堤上违规建房,私开乱采河砂情况严重,造成河堤破坏、河道行洪能力降低;达溪河碑子沟、杨村段堤防工程、黑河堤防治理工程、龙王沟等5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泾渗公路中段等涉水工程,主汛期来临前不能竣工,直接影响着防汛安全。六是一些干部群众防汛意识不强,盲目乐观情绪和侥幸心理有所上升,存在重抗旱、轻防汛的问题,认为多年干旱,没有多大洪水,对暴洪灾害可能产生的后果认识不够、估计不足,缺乏主动避灾的意识。为此,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当前防汛减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务必把形势估计得严峻一些,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周全一些,扎实认真地做好当前防汛减灾各项工作。

二、深刻领会各级指示精神,切实增强防汛减灾工作的责任感

针对近期的气象预警信息和当前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实际情况,国家及省、市、县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先后做出重要指示。5月20日,省委书记王三运再次作出重要批示:“请防汛指挥部立即向相关地区发出预警,各相关市县(区)、乡村要紧急行动,密切监测,转移群众,并做好救灾准备工作”。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批示:“请省防总加强指导,防止人员伤亡”。省委常委、副省长李建华批示:“由于暴雨引发灾害可能发生在夜晚,白银、兰州、定西、临夏、陇南、天水、、庆阳等市州要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气象部门要密切监测气象变化,每小时预报一次上述地区的气象变化情况。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防汛办要及时发出应急指令。易发山洪、滑坡、泥石流地区要提前转移群众,切实把保护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5月20日下午6时,李建华副省长又紧急召开全省防汛指挥长视频会议作出具体部署。在北京学习的市委书记陈伟就迅速贯彻王三运书记、刘伟平省长、李建华副省长批示给臧秋华市长打电话,要求市、县(区)、各部门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重要批示精神,高度重视,再做部署,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范,对易发山洪、滑坡、泥石流地带群众要及时转移,及时启动应急响应,靠实各级责任,加强应急值守,落实预防措施,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委副书记、市长臧秋华批示:“速通知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加强防范工作,确保不出任何问题。”市委副书记张军利批示:“务请各县(区)主要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切实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通知市、县(区)防汛指挥部加强值班,保证通信、信息畅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省委党校学习的县委王书记专门打来电话,要求各乡镇、各单位要加强值班,认真落实各项防范措施,确保不出任何问题。5月20日,县政府县长刘凯批示:“请县防汛指挥部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尽快起草紧急通知,对全县防汛防灾工作进行再部署、再靠实,特别是涉及重点项目和存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的重点乡镇要细化预案,做好防灾抢险的各项准备工作。防汛指挥部各组成部门及各乡镇要严格落实值班制度,这几天要安排得力人员专人值守,及时处置并第一时间上报有关情况。因个人原因影响防灾抢险工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5月21日,县政府县长刘凯再次作出批示:“请县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各乡镇认真贯彻省市领导指示精神,按照5月20日县委、政府的总体要求,继续做好防洪减灾各项工作,确保万无一失。”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各级领导的批示精神,切实增强做好防汛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全力以赴做好防洪减灾各项工作。

三、全面落实各项关键措施,全力做好当前防汛减灾工作

当前,随着新一轮强降雨的来临,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文件和领导批示精神,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强化主动防御,加强应急管理,提升应急水平,确保全县主要河流、水库、淤地坝防洪安全,确保城镇和农村防洪安全,努力实现大洪无大灾、小洪不成灾,确保不发生因灾人员死亡事故。

一要及时迅速雨情汛情。气象部门要密切监测气象变化,与省、市气象部门及时衔接,每小时预报一次气象变化情况。县电视台、门户网站要对气象预警信息和防御暴雨洪水及地质灾害工作,加大密度,滚动播出,确保气象预警信息的及时传播。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系,确定专人收听收看气象预报,充分利用“村村通”工程、气象短信等途径,使广大群众及时获知和传播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有效采取防灾减灾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在有灾害性天气预报或强降雨时,各乡镇、各村防汛值班人员要专门监视下雨情况及沟道河流来水情况,按照预案和防汛工作要求向防汛指挥部、相邻下游村社、乡镇通报情况,及早采取措施。

二要扎实抓好汛期安全检查。会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及时组织对乡镇防汛准备工作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各乡镇要迅速组织乡村社各级干部深入开展一次拉网式的隐患排查工作,发现问题现场办公,限时解决,决不能搞形式、走过场。排查工作不仅要查河道、沟道行洪情况,而且要检查居民院落、村庄巷道的排水情况,还要注重辖区内中小学校、敬老院等的度汛安全情况,特别是对涉河在建项目建设工地的安全度汛工作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要及时督促整改,限期消除安全隐患;要结合排查险情,及时化解各类不安全隐患,切实做到数据准确真实、情况心中有数、隐患迅速排除。县国土局要抽组人员分赴各乡镇,对重点部位做好次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确保万无一失。水务、水保部门要立即开展水利工程防洪度汛安全检查,全面排查水库、淤地坝存在的各类险情;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病险水利工程,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面落实除险加固的具体措施。住建部门要加强在建工程的防汛安全监管,重点检查基坑、边坡、塔吊、脚手架等重点部位的防汛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防汛隐患。交通、水务等部门要对排洪、道路、桥梁和人饮工程等基础设施的防汛抢险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完善和落实交通、供水安全度汛生产调度预案,确保汛期道路畅通和城乡居民生活不受影响。电力部门要加强输电线路和重要输变电设备的巡查,防止灾害性天气引发输供电中断造成大面积、长时间停电。通信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断电和线路中断情况下的通讯保障工作。教育部门要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排危措施和紧急疏散预案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要制定整改措施,限期进行整改;对校园周围的排洪渠道要进行彻底清理,切实做到有备无患。

三要切实强化防汛应急处置。各乡镇、各单位要结合全县防汛总体预案要求,突出水情预报、洪水调度、汛期查险抢险三个关键环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本辖区、本单位的防汛预案。水务、国土、住建等部门要抓紧制定和完善水库、淤地坝、山体滑坡、县城低洼地段和存在险情河段的防汛抢险预案,做到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物资储备“三落实”。要及早做好人员、物资、技术等各项准备工作,水务、民政等部门要加强对各类防汛物资的调拨储备,特别要对重点险工险段和病险水库的抢险物资,做到合理调配,足额储备,定点存放。同时,要加强防汛抢险专业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抢险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切实提高各级应对汛情的处置能力。要广泛发动群众,储备一定数量的木桩、编织袋、彩条布、备用电源等防汛应急物资,确保一有汛情,能立即调得出、用得上。水务部门和、百里、梁原三个乡镇要按照各自所辖范围,尽快组织群众有序开展河道清障、清淤工作,确保河道行洪安全。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在河道内滥采乱挖沙石料、肆意侵占河道的,按照“谁设障,谁清障”的原则,责令设障者限期清除,对清障不力,造成损失的要坚决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四要着力抓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各乡镇要进一步加强对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群众自防意识和群防群治意识,要全面加强对全县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御工作,充分发挥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监测设施的作用,管好用好设施,科学预测预警,充分依靠村社干部和群众的力量,群测群防,增强防御工作的预见性。在特殊情况下,要采取敲锣、吹哨子、喊话等传统方式,第一时间通知群众撤离。同时要安排专人调查分析沟道、滑坡地段,划定安全区和危险区,落实辖区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预警、抢险、撤离、救灾预案,组建以村社干部、民兵为骨干的抢险队伍并进行必要的模拟演练,确保抢险救灾召之即来,抢险有力。各乡镇要认真做好雨情水情观察、值班巡查、洪水警报、汛情通报、组织转移、防汛抢险工作,尽量避免减少山洪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防汛减灾相心得体会

一、入汛以来我市主要降雨情况和高温干旱情况 5月1日至9月30日降水总量为657.6毫米与历年同期807.2毫米相比偏少19﹪,汛期主要有2次暴雨天气过程“6.15” 、“9.8”暴雨(以隆昌本站资料为准),7次强降雨天气过程。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5度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防汛减灾相信息

  • 防汛减灾相心得体会
  • 防汛减灾相心得体会59人关注

    一、入汛以来我市主要降雨情况和高温干旱情况 5月1日至9月30日降水总量为657.6毫米与历年同期807.2毫米相比偏少19﹪,汛期主要有2次暴雨天气过程“6.15” 、“9.8” ...[更多]

心得体会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