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书信稿件

小学信息技术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96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信息技术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1723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5分钟,共有194位用户关注,41人点赞!

1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1领导重视不够,课程没有充分开展

某些地区,领导重视不够,不太注意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有甚者,不注重信息技术教育,只强调学科教学,或者是强调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由于软件更新速度快于硬件,当学校一次性投入建成以后,就再没有较多的投入搞软件建设。虽然投入较多,建起了漂亮的机房,但只是作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学生很少有机会使用。学校领导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农村教育基本上还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许多学校领导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1.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教育设备落后,硬件设施差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耗课程,它的开展是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后盾。由于我县财政经济实力不强,是典型的“部级贫困县办大教育”。虽然国家、省、市、县对我县教育的总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平均起来增长不多。资金的短缺造成了软硬件建设的滞后。要在农村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就需要有成套设备,虽然大多数学校领导都已认识到建校园网、更新升级的重要性,然而计算机房的日常维护费和电费,使有限经费更加紧缺,致使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1.3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足或课量较重

有的学校没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让老师们在满工作量的情况下加信息技术课,造成了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有的则是把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安排带其他课,信息技术课成了摆设。由于无纸化办公的要求,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有打字复印,负责学校机房、办公室计算机及教师计算机的维护,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统计汇总上级各个部门的数据,使信息技术教师忙于政务,而轻了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得不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理解,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低、环境差、待遇低、工作重,而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挫伤了大部分教师工作积极性。

1.4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质量低

在我县农村较为贫困的地区,大多数学校还未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即使部分学校配备了相应的设备,也往往是教授学生简单的上机操作技能,还停留在将计算机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的阶段,未涉及信息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解决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2.1转变教育观念,纠正课程设置偏差

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条件。

首先要转变领导的观念。通过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参观,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让他们有紧迫感和压力,开齐课程,并按课程标准和计划认真安排好信息技术课,按专业排课,抽专人负责。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

最后,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是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他们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

2.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新技术、新媒体的社会效益的体现关键在教师,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为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迫在眉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在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针对农村教学点、农村小学、农村初中的不同需要,采用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2.3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小学信息技术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64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101位用户关注,56人点赞!

我们都知道,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一点对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尤为关键。信息技术学科的备课所要涉及的面更广,教师要想备好信息技术课,除了要做好其他学科要注意的“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几个要素之外,还要做好机房、软件、网络和教学素材等方面的准备。上信息技术课是离不开机房的。首先,教师要在课前检查机房的教师机、学生机是否有故障,机房网络是否通畅,教学控制软件能否正常使用,本课教学所需软件是否已经安装等。其次,教师要准备好本节课所需要的素材,例如,在上四年级《美化课程表》一课时,教师如果课前没有给学生准备好已经录入的课程表,等学生再自己新建一个,然后再美化,估计学生还没有开始练习本课的内容,一节课就已经结束了。因此,教师只有课前充分准备好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资源,课堂教学才能按照预设的流程流畅进行,课堂效率也才会有所提高,学生才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也会一天比一天高涨。

二、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导入阶段采用虚拟化的主题模拟或生活中的小故事来设置教学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是因为生动的教学情境更加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情境导入教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教师在教学《调整计划顺序》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创设“某某同学老是忘记做作业,希望通过制作一个学习计划帮助自己好好完成作业,请同学们帮忙找出他的学习计划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个情境来导入新课,这样的课堂导入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共鸣,因为小学阶段很多的学生都有忘做作业的毛病,很多学生都有切身的体会,所以学生一下子就被拉入到了课堂中来,接下来的教学进程自然能够顺利进行,教学效率自然也会相应地得以提高。当然,如果教学情境设置得不合理,不仅达不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例如,在教学《初识逐帧动画》一课时,有的教师采用播放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来导入,虽然动画片对学生有吸引力,但是除了播放的是动画片之外,似乎找不到这个情境对学生理解逐帧动画有什么帮助,相反教师还要花另外一部分时间把学生从动画片的情节中拉回来,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三、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纪律一直是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自制力差的特点,一个小小的纪律问题可能会让整个课堂氛围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失控。如其他学生都在练习的时候,有一位学生却在偷偷地玩游戏,如果此时教师大声呵斥他,并对该学生采取罚站等惩罚措施,一来会影响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耽误练习的时间;二来会恶化师生关系,这对课堂教学非常不利。此时,教师可以悄悄地走到该学生的身后,拍拍他的肩膀,或是小声地告诫他,这样既不会干扰其他学生练习,同时玩游戏的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时间内也会自觉遵守纪律,课后教师再和这位学生好好地谈一谈,并再次告诫他。这样的处理将有利于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当然,为了打造良好的课堂纪律,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抽调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建立学生监管队伍,一来这部分学生可以帮助教师指导基础薄弱的学生,二来还可以避免这部分学生因为掌握了学习内容而想玩游戏等扰乱课堂秩序的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和课堂管理的负担。

四、时刻关注课堂练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练习环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自己在教师机上操作或者在机房内漫无目的地踱步。对信息技术学科而言,课堂辅导富有更深、更广的涵义,对于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尤其如此。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练习环节,教师更应该去关注学生的练习,要走到学生跟前,去发现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对那些不爱说话和出现个别问题的学生要做单独辅导,而对于大部分学生都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

五、课后小结不可忽视

小学信息技术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46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264位用户关注,57人点赞!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

一、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篇章。在“纲要”中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生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为实现“纲要”所提出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探索。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课程是满足人的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过程”的思想,以及认知同化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内部积极从事学习的过程”的理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习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同时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在完成研究性课题时,必然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大大得到加强,从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合作的手段。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实现“纲要”所提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要求“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模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所要提出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选题中必须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教师可提出一些参考课题。同时在选题时应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水平,选择的课题必须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针对小学信息技术各模块教学要求,可以分别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以下几类课题,供学习选题时参考:

(一)知识探究性课题:这是研究性课题的最低层次,学生在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后,进一步拓宽学习范围。

1、画图教学课题:如何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色彩在表现各种不同内容图画时的作用等课题。在完成此类课题时就提倡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研究和学习,如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精灵画笔、小白雪等作图软件。

2、文字输入和:请记住我站域名处理教学课题:怎样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写作文;怎样制作成绩表、课程表等各种表格;怎样编写班级知识小报;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在应用中的优缺点等课题。在研究时注意不同软件的横向比较,以应用为目的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可以是;写字板、word、wps2000等。

3、多媒体制作:如何帮助老师做课件,如何利用电子幻灯片组织班队会等课题。

(二)知识综合性课题:综合性课是指把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学科学习中,在完成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多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中,在解决综合问题时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应于学习生活中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语文《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开展收集全国各地的纪念碑图文资料,并运用媒体技术制作出“纪念碑大观园”,在自然学科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探索动物的进化,生物种类多样性,动物习性与环境关系等课题。这些课题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多种媒体,解决各学科中的研究性课,既拓宽了知识面,更促进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上课题只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课题,可以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在一定基础上更要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三、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重要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依 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物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在画图和文字处理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实现功能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再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了,在小组学习中也培养了协作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层次性,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水平,建议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可实现性。

四、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

小学信息技术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94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40位用户关注,46人点赞!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和展现知识点的方法相对单一,学生参与兴趣不强,造成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理想。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事先准备教学课件,在课堂上只需要通过多媒体设备将课件内容展现出来,既节省了以往写板书的时间,也可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整个教学内容连贯、完整,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记忆知识并运用知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小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也善于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创新力与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动手实践的能力,对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起到积极作用。应该意识到,小学生阶段的思维空间与理解能力受限,对小学教学中的一些“概念”难以理解,此时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增强理解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也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幻灯片”时,很多学生没有接触过“powerpoint”软件,更不知道如何操作;这种情况就需要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尝试,在自己的努力下,完成“powerpoint”作品,由教师进行点评。在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过程及设计意图时,教师要善于鼓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将优秀的演示文稿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来说,学生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运用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获取知识。例如,以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为例,在学到“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搜索“对称图形”的图片并在课堂中讨论,学生通过下载图片、观察与对比图片就会发现,这些图形有非对称和对称,其中对称图形也可分为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由于图片是由学生自己搜集的,再加上平时学习、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因此学生形成了发散性思维,展开独立的思考并获得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自主探究、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并且意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是学习与生活的必备工具,加强对数学学习的重视,意义重大。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78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81位用户关注,47人点赞!

信息技术学习中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门包含各种知识的学科,其应用又渗透到各行各业。目前,一般家庭也纷纷购置家用电脑。在学校里,教师已基本上用计算机进行办公。相信用不了多久,学生也会告别作业本、铅笔、字典、图书馆等,通过从信息技术课中学到的本领,选择电脑作为学习的重要工具。那么,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应该学些什么呢?翻开学生的信息技术教材,里面是画图、文字输入、word、powerpoint、outlook express等,都是一些日常办公软件常用功能的学习。教材经过不断修改,其内容已经越来越贴近学生实际应用。但是,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就可以把它们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了吗?事实上还不能。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实在是太多太会变了,应用时的情况又是各式各样,所以常常会出现学过却不会实际应用的情况。例如:在word中会保存文件,在powerpoint中却不会;学过outlook express但不会在一台新电脑上收发邮件。

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应变和创新的能力。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培养习惯 信息技术学科包含许多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是学生继续学习和健康成长的保证。例如:教师应该经常提醒学生要坐端正,脚要放平,且不要碰到桌子下方的主机箱;学生在课堂上习惯把身体靠近桌子,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开关机器不能频繁,课堂上开关机或有故障应该及时通知老师;操作键盘时,应经常提醒学生按照正确的指法输入等。

学会观察 观察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窍门。在图形界面中,信息可通过颜色、符号、文字、动画、窗口、对话框、提示条等形式传达,大多数软件都具有详细的说明和帮助。有些应用还有人性化的即时提示,在遇到问题时,只要看一下这些提示文字就可以解决;但是学生往往忽视了这些,对此视而不见,从而不知所措。笔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台电脑刚安装word2003,让学过word的学生来首次使用,少数会观察的学生很快找到了“开始使用”按钮,大多数学生在无助的情况下经过较长时间才发现必须先单击该按钮,极少数学生则不知所措。如何让学生学会观察呢?笔者在备课时考虑到一些会出现的问题,如果难度不大,就会在教学中安排让学生自己处理。另外,还安排一些小软件,让学生通过阅读帮助或提示,进行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了。

学会提问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一种传统被动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因为一个学生能提出问题本身就说明他在动脑筋思考,这样就能从师生消极的单向交流变成积极的双向交流。为此,笔者在教学别培养了学生的提问题习惯,进而学会总结问题,培养想问题、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建立文件夹”时,经过思考后有学生提出:“文件夹应该有名称,名称有规定吗?”也有学生提出:“新文件夹名和旧文件夹名一样可以吗?文件夹名和文件名一样可以吗?”提出的一些问题都非常深入。

一题多解 要完成一个任务有许多方法,这在计算机操作上是最常见的事。以前教师往往只教一种方法,只要学生能做出结果来就行。这样学生只能死记一种方法,遇到误操作或别的要求时就一筹莫展。例如:在汉字输入练习时,学生只知道用鼠标图标的方法打开一种汉字输入法。在实践应用中往往因为各种原因看不到图标,练习也就不能再进行。当学生同时掌握用按键的方法时,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合作创新 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加工提炼,知识的获取也是如此。平时如果只注重师生交流,范围狭窄,效果不佳。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合作设计任务、同伴相互教学等。让学生习惯与同学交流,可以在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时发现不足之处。这样既充分利用了集体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比较归纳 将计算机搬进课堂,利用大屏幕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应使cai早日走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堂,使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置身在网络中,在计算机网络中教师边教学生边做,这样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而各种软件均有相同之处,这是因为基本原理相同,以及制作时一些不成文的约定,windows中各种窗口的操作就是如此。让学生学会比较是一种有益的学习方法,比如把“画图”与“记事本”相比较,经过全班学生的思考,归纳出“新建”“打开”“保存”等操作是一样的,“选单”“工作区”是相似的。那么,学习新的软件时,这些也是大同小异,从而一通百通。

小学信息技术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73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0分钟,共有264位用户关注,27人点赞!

海北州电化教育工作自1996年12月州教育局电教室成立后正式起步。十多年来,我州广大教育工作者克服电教工作起步晚、底子薄、人员和经费紧张的局面,在历任州、县教育局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工作,使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在中小学逐步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信息化师资队伍得到了有效培养、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方式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在广大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的观念深入人心,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氛围基本形成。尤其在近几年,全州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我州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性举措和实现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繁荣的重要突破口,想方设法,通过争取项目和地方自筹等方式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使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电教工作一度受到中央电教馆和省电教馆肯定与表扬,我州电教事业逐步步入稳步发展的轨道。

一、全州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海北州在国家、省上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州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先后争取和实施了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青海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第二批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信息技术教育项目'和'青海省乡镇中心小学局域网建设工程项目'、'中央民族教育专项补助信息技术教育专项经费'等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自筹资金,努力改善学校信息化条件和环境。目前,全州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中小学校信息化软硬件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有力的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为实现教与学的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二、各级电教组织机构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

为了保障全州电教工作的协调发展,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关注下,海北州教育系统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州、县、校三级电教机构和三级技术保障队伍,不断理顺和强化工作职能,深化工作范畴,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目前,州、县教育局现有电教机构5个(独立设置3个、挂靠教研部门2个),电教管理人员11人。建立和完善了包括设备管理、教师培训、教学应用、信息化资源建设、教师考核、教学研究等内容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各级电教组织机构在远程教育项目实施、教师培训、课题研究、资源建设和管理、技术服务、举办各类赛事、标准化学校建设等工作中切实发挥了作用,认真履行了职责。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措施完善确保了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推广和普及应用工作。

三、认真做好不同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发展方案,明确发展目标,确保工作落实

从2000年至2012年,全州教育系统在逐步建立健全各级电教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根据电教工作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工作重点和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地先后制定了《海北州电化教育发展规划》、《海北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达标活动实施方案》、《海北州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效益发挥方案》、《海北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与管理工作规范评估办法》、《海北州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制度》、《海北州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规范评估办法》、《海北州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规划》等十余个规范性文件。同时,我州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青海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及青海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规划》和《海北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制定了《海北州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方案》计划到2015年,使全州100%的中小学校建成数字校园网,建成州、县教育城域网,力争使100%的中小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乡镇以上幼儿园联入海北州教育城域网,实现省、州、县,校四级互联的教育资源网络,全州基本实现以数字化校园网为标志的'班班通'、'校校连';建成丰富的以本州学科资源为主体的全州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及其管理应用体系;建立一支以网络管理员为支撑的信息技术管理队伍,以学科教师为核心的资源建设及应用队伍;在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诸多方面创新信息化教育工作方法或应用模式,使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多年里所出台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海北州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各阶段工作重点,确定了信息化发展的规模、实现途径和预期目标任务,并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了有效落实,确保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协调、稳定和持续发展。

四、抓实抓好教师培训工作,确保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

多年来,针对我州广大农牧区中小学教师缺乏、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较低的现状,全州电教工作紧紧围绕服务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加强领导,突出实效,把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作为长期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

1、多年来,先后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省、州、县、校级信息技术项目、远程教育、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等培训,培训人数达21200多人次,并组织开展了全州性的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轮番培训,培训人数达6000多人次。

2、狠抓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自2004年开始,组织开展了'全州中小学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学科教师培训项目'工作,截止目前,完成了2100多人次的培训任务;从2007年起,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开展了'全州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截止2012年,完成了1200多人次的全州中小学教师的初级培训任务,目前正在开展中级培训及考核工作。

3、有针对性地组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骨干教师举办了'计算机硬件维护和网络基础知识'专题培训班和'教学课件制作'等专题培训班,有效提高了计算机教师的业务素质,缓解了全州中小学计算机教师紧缺的困难,为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打下了基础。

4、注重对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等人员的培训工作。近年来,对全州电教专职人员和部分中小学校长集中进行了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电教工作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人员达300多人次,并多次组织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应用观摩活动。同时,在2011年组织完成了全州900多名教师参加的远程'国培计划'培训工作。

通过扎实有效地培训,使传统教育遗留的陋习逐步得到了改观,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有了明显转变,培养和带动了一大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大胆探索新模式的中青年教师,使师资队伍逐步具备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技能和素养。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使信息技术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逐步变为现实,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认真组织开展各类赛事活动,夯实基础,强化应用

自1998年起,海北州连续十多年组织开展了全州中小学教师电教论文评审工作,参评论文达1699多篇,其中获省级奖励的论文达290多篇;自2003年起,连续组织开展全州教师教学课件评比活动,共征集到参评作品1536件,其中有230多件作品获得省级奖励;自2001年起,连续组织开展了学生电脑作品评比活动,共征集到参评作品594件,其中获得省级奖励48件。通过组织开展各类赛事活动,达到了以活动为切入点,激发、影响和带动广大中小学师生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应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使师生信息化素养得到了大幅提升。

全州教师电教论文评审、教学课件评审和学生电脑作品评比已成为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和水平,相互交流学习的有效途径,成为我州电教每年的常规工作。

六、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力促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

围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这个重心,州、县、校电教部门积极组织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以课题研究促教改,从教改成果见效益。多年的课题研究中,全州有12个课题(全省确定的重点课题38个)被青海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确立为省级重点课题,13个课题被确立为一般性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和总结,各课题组顺利完成了各项省级课题研究工作和一般课题研究工作,并顺利结题。同时,在省电教馆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州有6所中小学先后被确定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6所中小学相继组织开展了三轮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通过课题研究,一方面使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研究的内容付诸教学实践后取得显著成效,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使信息技术渗透到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了广大教师互帮互学,团结协作,共同研讨,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氛围、教学过程、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良好氛围。

七、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全州建立和完善了教育行政部门负总责,州、县各级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职能,电教、教研、督导相互配合的管理体系。同时加强信息技术骨干队伍建设,把有能力、懂技术、懂教学的人员充实到州、县电教部门,逐步建立起了一支信息技术教育骨干队伍,保障了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加强教育信息化考评力度,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到教育行政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畴,逐步形成了州、县、校三级职责明确的考评机制。

小学信息技术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5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23位用户关注,24人点赞!

一、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因此每节课前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备课,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能做出有创新、有创意的作品。通过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掌握技巧,使他们有成就感,学生上了每一节课都有收获。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在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后进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找出不足。

二、个人学习:

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拥有自来水。为此在工作中,我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虚心、主动地向其他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丰富教学手段,抓住学校安排听课的机会,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好的教学方法,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三、其他方面:

本学期,我还分管电脑、图书、阅览室功能用室的管理工作。要保证各种活动的顺利开展,让教师、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我尽职尽责,保持各功能室有一个清新、卫生的环境,保证各功能室各种机器的正常使用,无故障产生。同时,还在主任的领导下,同事们的协作下,积极地进行图书的录入工作。

四、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

2、对希望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3、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小学信息技术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57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47位用户关注,46人点赞!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研、整合等是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中的常用学术名词。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联系与相关点,有助于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是与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紧密相关的,从而确保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规划、实施围绕以整合为中心的改革框架,把整合研究作为学校办出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作为一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实实在在行动。我们是如下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按国际上流行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的一门综合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它是中学生一门必修课程。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最迟于2003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初中不得少于68课时,高中70-140课时。信息技术知识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教师与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的侧重面不同,教师重在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3、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由目前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这进一步说明,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教与学中,教师应像运用黑板和粉笔,学生应象运用书本和笔一样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

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由此产生的道德、安全、犯罪等等都是全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时,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这种新文化的特殊性,它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糟粕和垃圾。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任务别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法制的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等作为学校德育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中,也是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5、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

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它是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教育部提出: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准备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信息技术设施工程是信息技术基础之基础,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没有信息技术设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也就无从谈起。

6、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关系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信息技术文化道德教育,实施信息技术工程是个渐进过程,这些过程的集合就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平常使用中,人们并不注意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两词汇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比较关注的是实施信息技术内容、过程、结果,对这两个词汇的使用也没有必要作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工作起来只要“意会”就行了,久而久之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就通用了。当然也不是都不分的,一般着重技术意义时就用信息技术,体现词汇本意;如着重知识教育时就用信息技术教育一词,表现技术的教育性;泛指时两者通用。

小学信息技术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80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8分钟,共有222位用户关注,57人点赞!

同志们: 再过几天,新世纪的钟声就要敲响了。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我们召开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贯彻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加快我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方法、途径。这个会议的召开,是一个标志,它预示着我省在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基础上,正式吹响了全省教育进军现代化的号角。可以说,这是一个落实省委提出的建设“科教强省”、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动员大会、誓师大会,必将对今后我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提前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九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小学普遍开展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基本上实现了“两机一幕”进教室,使用了与义务教育文字教材相配套的音像教材。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设和应用步伐加快,中小学已拥有计算机约15万台、计算机教室3500个,建成校园网的学校达600多所,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近3000所,形成了一支近9000人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队伍;全省还建成了部级、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91所,涌现了一批如义乌、杭州、浙师大附中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地区和学校典型,取得了一些教育信息化的初步经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各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当前,尽快在全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现在共识初步形成,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我们对这项工作的总要求是:像抓“两基”那样抓好教育信息化。 一、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增强紧迫感、责任感 信息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范围内的时代潮流。特别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拓展了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使得教育的时空界限不断拓宽,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进一步提高,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应深刻认识信息技术的伟大力量,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加快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l、加快教育信息化是我省建设科教强省的需要 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全省提前30年、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不久前召开的省委十届五次会议,又提出了今后5年,是我省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产业升级、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把浙江建设成经济强省、科教强省和文化大省。 教育信息化是全省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起点和基础。实现教育信息化,不仅可以培养各行各业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人才,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建设“天堂硅谷”积累大量专门人才和技术储备,还将对启动信息产品市场、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产生显着的影响。同时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省教育与发达国家教育更快接轨,更好地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与管理信息、经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之,教育的信息化直接关系全省信息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科教强省目标的实现。 2、加快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全省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抓手。 近年来,我省各类教育事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两基”继续保持较高质量,各项主要指标名列全国前茅;高中段教育快速发展,初升高比例从1997年的全国第10位上升到去年的第6位,今年达到了75.1%;高等教育实现了大发展,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已近2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3%,超过全国平均数2个百分点。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也不断改善。这使我省教育实现信息化有了一个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 另一方面,尽管事业有了大的发展,但全省教育的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教育结构中技术含量偏低、信息化程度不高,发展偏重于数量的扩张,以信息技术带动事业发展的份额不多,教师和学生吸收新知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够强。今后5年,我省要基本实现“两基”高水平、高中段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不能仅仅靠简单的外延扩张,只有更多地引进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使教育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和辐射,丰富内涵,提高效益,才能推动我省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在资源相对短缺条件下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3、加快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是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基础能力。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这些年来,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省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总体上,教育思想还没有完全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教育内容和方法还比较陈旧,许多地方靠的仍然是“苦读苦教”、粉笔加黑板,现代化教育的气息不浓,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不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不强、水平不高,这就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育的信息化,不仅能促进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将有效地提高人才的信息素养,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只有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才能更好地推动我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社会培养更多创造性人才。 二、统筹规划,注重实效,全面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下世纪教育发展的制高点。谁能率先实现教育信息化,谁就能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得到发展。浙江是经济大省,教育基础一直较好,应当而且必须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在网络世界中争得浙江教育应有的地位。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高起点地搞好规划,扎扎实实地抓出成效,使我省教育信息化水平在全国的地位与基础教育的位次相适应。 l、努力实现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根据教育部总体部署和《浙江省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的精神,结合我省教育实际,5年内,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建好省教育网站,实现“校校通”。全省教育系统分三个层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一是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与运用;二是网络的普及和运用,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三是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让优秀教育资源实行共享,不断满足社会终身教育的需求。近期主要目标有: 第一,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两年内,所有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经济较发达市县的乡中心以上小学也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五年内,所有乡中心以上小学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使全省中小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同时,要抓紧编写、制作相关的课程教材,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到2005年,基本做到中小学各学科有配套的电子音像教材,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 第二,建好省教育网站,实现中小学“校校通” 全省教育网络的建设,实行省和地方分级负责制。省主要是建好“浙江教育网”,不断充实网站涵量,拓展服务功能,使省教育网站成为全省教育网络和信息资源的中心,成为全省中小学实现“校校通”的基础平台。 市县要加快当地教育子网建设。两年内,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市建成与省教育网联通的子网,其中省教育强县要全部建成;使这些县的乡中心以上学校能全部联网。五年内,建成联通县市的教育网络,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数字化和网络化。到2010年,形成覆盖全省的宽带多媒体教育专网,使所有完小以上的中小学校全部实现“校校通”,师生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大面积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我省实际出发,现代远程教育的第一步是依托省教育网,建立起中小学继续教育现代远程培训体系,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等院校作为中小学师资培养、培训的主要基地,要在建设和运用远程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通过省和各地、学校的努力,五年内要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成一批多类型的中小学网上学校。 2、正确处理好我省教育信息化中的几个问题 首先,坚持为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服务。教育信息化的全部目的,是更好地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这是教育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全部工作都要围绕这一点来展开。换句话说,建设教育网,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是为了“装门面”、供参观,建而不用,或很少利用,成为一种泡沫工程,而是要讲究效益,讲究实用,真正为全社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创造条件,真正推动教育的思想、观念、体制和机制实现相应的变革,推动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坚持把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我们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一定要根据信息技术本身特点开展教育,大胆改革,积极创新,发挥学生的禀赋、潜能,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第三,坚持统筹考虑、协调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必须从全省教育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统筹考虑,合理分工。一方面,就教育信息化本身,要正确引导建设方向,既不能不顾条件一哄而上,又要发挥各单位的积极性;既要实现整体效益和优势,又要防止产生“信息孤岛”。另一方面,还要与其它教育工作密切配合,避免重复建设。如今后两年内,全省小学将减少到1万所左右,初中减少到2100所左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减少到600所左右。这既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与当地学校布局调整的规划、步骤紧密结合。 第四,坚持高起点规划,按需推动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快捷,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装备层出不穷。因此,必须密切注意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在规划时坚持高要求、高标准,力求符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实施时要坚持按需推动,以应用促建设。在这方面,我省已有一些好的做法,将在这次会上进行交流。无论是规划和建设,一定要坚持技术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有效保护和利用已有的投入。 第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重点带动全局。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不可能也不应该全线出击,全面开花,而要抓住资源和队伍两个重点。一方面,认真抓好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尽快建立起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员队伍,尽快使大部分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强化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另一方面,加强信息资源建设,这也是教育信息化中的难点,一定要高度重视,下大力气认真抓好。 三、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开创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在认真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省教育厅经过反复研究,拟定了《浙江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讨论稿),提出了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思路、奋斗目标以及保障措施,请大家认真修改,这个《规划》将在进一步完善后下发各地执行。当前,最重要的是统一思想,抓住机遇,锐意进取,狠抓落实。 l、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省委十届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提出了今后五年全省加快信息化进程的目标,描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这既为教育信息化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省教育战线要从国际国内大背景和我省现代化建设大形势下去考虑、研究教育信息化问题,增强机遇意识和工作责任感。要广泛宣传发动,使全体教育工作者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市县和学校都要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织机构,主要负责人亲自过问、狠抓落实,并明确分管领导和主管部门,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认真搞好教育信息化规划,并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相衔接。各级教育部门既要胸有全局,通盘考虑本地教育信息化工作,又要充分发挥学校、乡镇等各方积极性,变“独唱”为“合唱”,形成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格局。 2、突出重点,切实抓好教育信息化的落实工作 根据教育信息化的客观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推进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当前主要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仅靠现有专业师资的数量、仅靠现有师资的素质根本不能胜任,师资是我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瓶颈”之一。在教师培养上,要加大对我省高校信息技术专业的投入,扩大招生规模,拓宽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的来源。在教师培训上,从现在起,所有继续教育内容都必须有教育信息化的知识和技能。在教研员队伍建设上,各地要未雨绸谬,超前动作,使教研人员率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切实负起指导责任,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我们要求,一年内所有教研人员都要接受一轮信息技术知识培训。教育行政部门是本地教育信息化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行政干部理应意识更强一点,学得更早一点。两年内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干部都要接受一轮信息技术教育培训。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各地要把信息化建设的经费列入经常性教育经费中,保证持续不断的经费投入。省将多渠道筹措经费,用于奖励投入力度大、成效显着的单位。要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的现象,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各界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在信息设施、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运行中要加强科学管理和引入产业机制、市场运行机制,逐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三是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的建设是信息化基础设施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中,要贯彻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鼓励竞争、资源共享的方针。要集中全省优质教育资源,充实和丰富省级教育资源库,并组织精兵强将进行开发、推广,发挥辐射作用,扩大服务范围。各地和学校要避免建“小而全”的资源库,充分利用已建的中心库资源,并进行移植转化,为当地教育信息化服务。省教育厅有关部门、各市县、学校都有义务为省教育网站提供教育资源,共同推动省教育网站的建设和发展。 3、制定配套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需要有一个好的政策环境,需要有一个动员各方参与、投入的激励机制。省教育厅将把教育信息化的有关指标纳入省教育强县、素质教育实验县、各类示范学校的评估中,列入“两基”年审的考核内容之一;并把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水平作为评选特级教师、各类优秀教师及教师任教、评聘职称和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同时将制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配备标准,在教学工作量计算、职务聘任和工资待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省还将制定相应措施,对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表彰。各地和学校也要制定配套政策及考核指标,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考核。 4、加强规范管理,积极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境外敌对势力加紧利用网络对我进行攻击和煽动,国内利用互联网传播反动的、伪科学的、不健康的信息垃圾也时有发生。对此,我们一定要见微知着,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江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杭州等地的一些学校已采取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服务器的办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收到了良好效果。各地教育部门在推进教育信息化中,一定要克服单纯技术观点,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以网站和网校为载体,丰富网上内容,增强吸引力、辐射力;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同时要依据职责范围,加强对互联网有关信息内容的监督检查,一经发现违反规定的行为和内容,及时依法严肃查处。 同志们,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全体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一项历史使命,也是我省教育争创新优势、赶超先进地区教育水平、跨越“数字化鸿沟”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只争朝夕,拿出当年抓好“两基”工作那样的干劲,以敢于“率先”的思想意识、勇于“提前”的雄心壮志、善于“加快”的扎实步伐,力争教育信息化取得大的突破,为全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贡献!

小学信息技术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8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32位用户关注,39人点赞!

一、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情况。

我校现在拥有四个专门的微机教室,配备二名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按照省教育厅统一下发的教材进行授课,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知识、认知结构等特点,按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等原则安排教学顺序,同时也兼顾了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使学生能以'边听讲、边上机操作'的方式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在每节课后都有安排了适当的作业,除了便于学生用来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与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帮助他们养成独立获取运用知识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这一学年教学中继续渗透思想教育,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智育与德育,基本要求与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与减轻学习负担等方面的关系,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增强信息技术意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培训情况。

本学年,我校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培训工作。包括多媒体工具的深入学习、网络工具与平台的使用,网页制作的进一步提高,还有各种图象处理软件如acdsee、phoshop的使用方法,动画制作软件flash的使用方法等。现在,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人博客,在校园内网上保存了自己的电子教案、校内教育教学活动的图文资料等,能够充分为教育教学服务。大部分老师能够从网上搜索并下载自己需要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自己所任学科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于课堂教学中,根据学校校本教材编辑部的统一安排,我们还组织信息技术骨干成员设计开发了信息技术、数学、语文学科的校本教材。

小学信息技术

1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1领导重视不够,课程没有充分开展 某些地区,领导重视不够,不太注意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有甚者,不注重信息技术教育,只强调学科教学,或者是强调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由于软件更新速度快于硬件,当学校一次性投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信息技术信息

  • 小学信息技术
  • 小学信息技术96人关注

    1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1领导重视不够,课程没有充分开展 某些地区,领导重视不够,不太注意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有甚者,不注重信息技术教育,只强 ...[更多]

书信稿件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