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报告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13336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34分钟,共有295位用户关注,49人点赞!
*年,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各地各部门认真执行自治区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作出的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决议和审议批准的计划,经过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富民兴桂新跨越的良好开局。总体上看,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好于上年,好于预期,是“九五”以来最好的。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初步统计,全区国内生产总值2437亿元,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1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850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增加值996亿元,增长11.9%。财政收入300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5亿元,增长14.2%。年初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超额完成。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农业种养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生产布局进一步改善。优质农产品和畜牧水产品较快增长,区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牛奶、速生丰产林等一批产业化项目加快建设。制糖、汽车、烟草等传统优势行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水电、铝矿等优势资源开发力度加大,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平果铝业、柳州五菱等大型骨干企业实现了资产重组。新的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投资类产品、高技术产品和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产品较快增长。企业新产品产值率由上年的11.7%提高到13%,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6亿元。服务业结构不断改善。旅游业总收入216亿元,增长5.9%;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五大经济区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不断发展。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城镇建设加快。
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年完成的投资规模、投资工作量、投资增量和在建的重大项目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基础设施投资占规模以上投资比重达到50%左右,技改投资增长21.2%。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强,完成投资165亿元,增长26.9%。新开工了南宁至友谊关高等级公路、百色至罗村口高速公路、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平班水电站、合山电厂改扩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技改等17个自治区重点项目。恶滩水电站、田东电厂改扩建工程开工前的现场施工进展顺利。国债项目投资快速增长,完成投资110亿元,增长24%,与国家签订责任书的119个国债项目大部分竣工投产。全区各地新开工规模以上项目4500多个,增加450多个。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总投资20多亿元、18400多个边境建设大会战项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边境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县县通二级路工程、乡镇通油路工程和农村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408亿元的百项工程大会战全面开工建设。洛湛铁路广西段、桂西氧化铝基地、林浆纸一体化、沿海石化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出现积极变化。实际利用外资6.85亿美元,增长18.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85亿美元,增长26.2%。外贸进出口总额24亿美元,增长33.6%,其中出15亿美元,增长21.4%。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730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增长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口20万人左右,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新解决20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解决了52.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修建和改造乡村公路2260公里,建成沼气池35万座。实施农网改造后,农民生活电价水平平均下降30%以上。鼓励和引导居民扩大消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6亿元,增长9.6%。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体育等事业全面发展。计划生育、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成绩。
发展环境不断改善。认真实施了推进西部大开发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实行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深入展开。依法治桂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国内外大公司先后到我区实地考察,开发项目,发展环境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年是本届政府的届满之年。1998年以来的五年,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快发展,区域经济布局不断完善,城镇化加快推进,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年均增长11.7%,快于全国同期增速;财政收入突破300亿元;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2.2亿美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十五”计划以来,我区经济出现了加速发展的态势。2001年经济增长8.2%,去年增速又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第一、第二产业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较快增长,第三产业连续三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去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3%;重大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2001年开工了3l项,去年又开工17项;投资规模连上新台阶,2001年投资超过700亿元,去年又超过800亿元;全区呈现三次产业较快发展、三大需求快速增长的良好格局。“十五”开局以来的经济发展态势,标志着我区已经进入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始步入景气增长阶段。这为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回顾过去的五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实践中,经济计划工作有不少认识和体会值得认真总结:
第一,制定和组织实施重大规划和年度计划,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规划、计划作为对市场的宏观反映和调控手段,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调节作用。五年来,根据自治区党委的战略部署,自治区组织制定了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十五”计划纲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规划,以及工业和城镇发展等20多个重点专项规划。各地结合实际,也编制了一批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划,明确了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指导和促进了全区经济结构调整、特色经济发展和重大生产力布局,使经济发展有所遵循。通过把规划确定的任务分解到年度,制定年度计划,突出工作重点,研究提出专项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把年度发展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千方百计扩大投入,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我区作为后发展地区,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对加快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多元投资主体,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同时抓住国家发行国债的有利时机,共争取到国债资金156亿元,带动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投资850多亿元,使我区的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年完成的投资总量是1997年的1.7倍,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418亿元,投资年均拉动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其中,国债投资直接拉动1.5个百分点。投资规模的扩大,不仅促进了经济较快增长,而且推进了结构调整,增加了财政收入,扩大了就业,带动了消费。
第三,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强重大项目建设,为加发展打牢基础。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对我区加快发展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这几年,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按照自治区党委“三五五”工作思路,发挥优势,着力在西电东送、西南出海通道、优势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农村和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办成了一些多年来想办而未能办成的大事。龙滩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平果铝氧化铝二期等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的开工,以及这两年组织实施的近50项自治区重点工程建设,对我区今后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各地也抢抓机遇,开工建设了一大批中小项目。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自治区制定实施了投资、税收、土地、矿产资源、价格、收费以及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改善了发展环境,促进了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
第四,遵循经济建设规律,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项目是经济建设的载体,项目建设的关键在前期工作。这五年,自治区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按照“加强领导、分级负责、协调配合、增加投入、以业主为主体”的思路,加大了工作力度。自治区突出抓好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大经费投入,*年区本级预算内投资用于前期工作的经费是1997年的3.6倍。结合规划的制定实施,建立了重点建设项目库,储备了近千个大项目。运用市场和开放的办法,创新工作机制,使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我区项目建设已经形成了“四个一批”的局面,即每年都有一批项目新开工,都有一批项目续建,都有一批项目投产,都有一批项目储备。重大项目建设与扩大投资开始形成良性互动。
第五,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五年来,自治区通过深化改革,制定政策,增加投入,在全区农村和城市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社会公益设施和生态环保工程等项目,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目前,全区基本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年与1997年相比,高校在校生总人数18.6万人,增长1.6倍;医院病床数8.8万张,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2.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71.4%,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增加4和4.5平方米。通过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边境建设大会战和农村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第六,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这几年,经济发展的体制、市场和开放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新形势,加快了计划职能转变,把工作重点转到制定战略规划、研究重大政策、协调重大问题、加强投资项目管理、搞好形势分析、强化制度建设上。在工作中,积极创新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编制方法、内容及形式,努力使计划更好地反映市场、预测市场、引导和调控市场,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发挥了计划综合协调平衡、信息导向、政策指导、引导资源配置和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结构优化的作用。以上体会归结起来,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了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和自治区党委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这是经济计划工作取得成绩的根本保证。五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三大战略、六大突破”、富民兴桂新跨越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的结果,是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各地各部门狠抓工作落实和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工作的差距。主要是: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产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总体上不够强;工业规模不大,质量效益和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有待提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持续稳定增长还有一定困难;培育壮大多元投资主体,进一步拓宽筹融资渠道,任务仍很艰巨;农民增收难度大,部分城镇居民生活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等。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区基础薄弱,经济总量不大,与全国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200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自治区党委提出了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既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具体的工作要求,必须在每一年的工作中扎实推进。按照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政府工作报告已就今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了建议。在今年的经济计划工作中,要围绕保持经济较快增长这一基本目标,突出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三个关键环节,认真做好投资工作、重大项目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和改善国民经济管理五项具体工作,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实现新的发展。
(一)努力实现一个基本目标
2003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在优化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财政收入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左右,外贸出口增长9%,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95%o以内经济增长速度按略高于全国预期目标来考虑,对我区来说,既是必要的,也是具备条件的。加快发展是我区最大、最紧迫的任务。今年国家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和稳定。我区经过近年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素质逐步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增加;投资规模扩大,消费平稳增长,出口形势好转,三大需求拉动作用进一步巩固;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增强了发展后劲。这些因素都将支撑我区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按照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原则,兼顾了当前和长远,考虑了与“十五”计划相衔接和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要求,体现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要求。我们要为实现这一基本目标而努力。
(二)突出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第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综合竞争力。
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一是不断优化种养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稻、高产高糖甘蔗、绿色有机果蔬、经济林等高效农林产品,加强“三田”建设。引导特色农作物向优势产区集中,促进规模经营。加快发展优质畜禽、草食动物和名优水产品。大力推进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建设,促进农产品优质化生产。二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围绕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加快培育和引进投资主体,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培育形成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市场经营模式,建设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不断扩大和发挥示范作用。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调整和优化农产品市场布局,完善市场功能。在农产品重要集散地建设大型现代农产品市场,在全国重要城市设立农产品营销中心及网络。四是加快农业生产、科技、信息、检测检验等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制定和修订100项农产品地方标准。五是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等教育培训计划,提高劳动者素质。六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七是抓好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和自治区确定的重点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向小城镇集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八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使农村同市场、同城市更紧密地结合。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工业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一是继续加大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围绕实施名牌战略,狠抓企业技术创新,加强重点产品开发。继续抓好柳州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试点,在全区有条件的企业加快推进设计、制造、管理、经营数字化。二是加快优势资源开发。依托现有骨干企业,重点培育壮大铝、汽车机械、林浆纸一体化、水电、食品、医药、石化等工业新支柱,突出抓好对全区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支撑项目建设。三是大力促进南宁、桂林、柳州高新区和北海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增强自主创新、孵化和扩散能力;加快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四是围绕引进和发展新的制造业,重点抓好沿海城市和几个中心城市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完善工业布局,培育新的增长点。五是加大企业体制创新和产业整合力度,在工业基础较好的地方,推出一批骨干企业,与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公司嫁接联合,形成优势产业群,提高企业竞争力。六是大力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方向加快发展,培育壮大民营工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政策扶持,依托西南出海通道和中心城市,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一批现代物流设施。按照全区旅游发展规划,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特色景区景点和旅游精品开发,整合资源,发挥综合优势,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合理引导房地产开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产业化和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城镇化。适应行政区划调整的新形势,按照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重点对原有的中心城市、新设地级市和一批县城的规划完善修编。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推进城镇化的各项政策措施,探索市场化的城镇建设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大中城市、县城和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建设,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与实施区域经济战略和重点突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在五大经济区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依托现代交通网络,通过产业分工和市场纽带,逐步培育形成城市经济圈和沿主要交通干线的产业经济带,不断完善区域经济布局。
第二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工作重点和我区规划,今年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五个方面推进:一是加快水利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抓好西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抓好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大型灌区改造工程建设,在重点旱区继续实施治旱工程,建设一批节水灌溉、乡村公路、人畜饮水、小水电、沼气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项目。二是继续加强西南出海通道建设。重点加快公路主干线、县际公路、水运主通道、沿海主要港口和支线机场建设,抓紧铁路干线扩能改造和新线建设,不断完善出海出边出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是围绕形成国家“西电东送”重要基地,继续抓好“五水三火”电源项目、通道骨干电网、区内主电网和中型电站建设,实施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四是在中心城市和新设地级市,加快建设一批城市道路、桥梁、供水、排水、绿化、防灾减灾、垃圾和污水处理、环境综合治理等基础设施项目。五是加强通信设施建设。
第三,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实施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快推进退耕还林、珠江流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加大对重点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整治力度,加强对生态脆弱地区环境综合治理。
坚持实施科教兴桂战略和人才战略。围绕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发展,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建立人才小高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开展贫困地区“普九”攻坚,调整基础教育布局,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民族教育,扩大普通高中培养能力;加快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以及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以信息化推进远程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大力发展卫生、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民政福利等事业。
切实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立足于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扶持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全面清理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各项行政性收费,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发挥服务业、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在扩大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加强职业培训,强化再就业服务。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继续对就业困难群体实行就业援助。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特殊群体和特困家庭的基本生活。
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贯彻落实国家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清理在用电、买房、通信和购车等方面抑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扩大消费信贷,引导居民合理消费。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民消费增长。抓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把实施开发式扶贫、科技扶贫和生态扶贫统筹结合,扶持和帮助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加快发展。重点扶持东兰、巴马、凤山等革命老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三)扎实做好五项具体工作
第一,正确引导投资方向,认真落实建设项目。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必须充分发挥投资和消费双拉动作用。在积极扩大消费的同时,要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认真落实投资和项目建设的各项任务。今年的投资引导和项目建设主要考虑了几个方面:一是坚持投融资渠道市场化。通过各类投资主体,扩大利用银行信贷资金、资本市场融资、国外资金、区外资金和民间投资,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债资金,稳定增加财政建设资金投入。二是导好资金投向。重点向重大项目倾斜,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促进农民增收成效显著的项目倾斜,向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结构调整项目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倾斜,向有利于扩大就业和促进消费的项目倾斜,向社会事业和公共设施项目倾斜。三是优化资金配置。对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自治区和各地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努力加大政府性资金的投入,同时争取国家的资金支持。对重大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主要采用市场办法运作,自治区运用贴息、参股、资本金等方式给予必要扶持,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对大量竞争性产业项目,主要依靠投资主体,通过市场融资开发建设。四是完善项目布局。项目安排既要考虑关系全局和全区共享的重大项目,也要考虑有利于促进各地加快发展的区域性项目。
根据以上考虑,以及项目前期工作基础和建设条件,今年要继续在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社会公益等方面,引导和安排一批项目建设
1.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围绕水利、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安排一批项目。水利方面,继续加快西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开工建设河海堤防107公里,除险加固大中型水库45座。加快南宁、梧州、柳州、桂林、贵港市防洪堤和藤县、平南等沿江重点县(市)城区防洪工程,以及重点海堤建设。加快龟石等11个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抓好南流江整治和大新段、东兴段、防城段的国际界河整治。加快实施桂中治旱工程。根据国家今年国债投向的重点,积极争取国债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在全区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初步考虑,新建一批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工程、5万个地头水柜等小型水利设施和一批小水电站;继续实施农村人饮工程,解决46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新建40万座沼气池;新建乡村公路3000公里。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完成人工造林面积365万亩,其中在72个县实施退耕还林150万亩,荒山造林200万亩。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封山育林2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万亩。
继续加强交通通信建设。新开工建设岑溪至苍梧通广东、柳州和桂林过境线等一批高速公路,以及1000公里的县际公路;开工建设黔桂铁路改造工程、沿海港口大型深水泊位、田阳支线机场;力争新开工洛湛铁路广西段;继续实施县县通二级路和乡镇通油路工程。加强传输网、宽带接入网、电话扩容、邮件处理等通信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能源建设。开工建设恶滩水电站、长洲水利枢纽、北海电厂、田东电厂改扩建工程和一批中型水电站;开工建设贵州至广东直流线路广西段、天生桥至广东四回500千伏线路和百色500千伏变电站,以及一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建设贵州至广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广西段、合山至来宾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在全区实施县城电网改造工程。
继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210公里城市道路、23座水厂、9座污水处理厂和6座垃圾处理厂。主要新开工南宁市江北东堤和西堤堤路园工程、凌铁大桥等城市桥梁、柳州市东区基础设施一期工程、桂林市西环路改造三期工程、梧州市东区江滨骑楼城工程、梧州和贺州市垃圾处理工程、防城港市行政中心区环路、河池市新进城道路、贵港城区供水管网、玉林市污水处理厂、百色市拉域大桥、来宾市磨东水厂,以及宾阳等一批县城供水工程。
2.产业开发项目建设。
农业方面。为优化种养结构.和发展农产品加工,新建“三田”面积100万亩;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扩大带动农户的覆盖面;建设水牛奶业综合开发项目、22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开工一批粮食、果蔬、畜禽、水产、花卉、苗木等农产品加工和产业化项目。为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设148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成标准化生产面积1240万亩,在南宁、柳州、桂林、玉林、梧州市开展农产品安全质量市场准入试点;重点建设自治区农产品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支持一批地级市检测检验中心建设。继续实施农业信息化“进村入户”工程。
工业方面。为加快优势行业改造升级,重点实施贵糖10万吨生活用纸技改、玉柴10万台新型柴油机、梧州蛋白肠衣扩建、北流虎帮公司年产120万吨新型干法回旋窑水泥生产线、柳钢年产122万吨连铸坯等一批技改工程。为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新开工平果铝电解铝二期工程、桂西氧化铝一期工程、木薯综合开发产业化工程等重大项目,力争开工沿海大型纸浆厂;加快柳州阳和工业开发区、钦州、北海、防城港沿海工业园区、梧州外向型工业园区、北流日用陶瓷出口生产园、崇左糖果食品工业园建设。为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信息化进程,重点抓好北海银河软件园、北生药业科技园、桂林环保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新开工玉林金龙高速感光版材料工程、桂林集琦药业现代中药产业化基地、桂林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产业化基地、自治区电子政务工程和公共信息交换平台等一批项目。
服务业方面。重点在南宁、柳州、玉林、防城港、钦州港、桂林、贵港、凭祥等地建设一批现代物流设施。抓好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一批城市大型商贸设施建设。加快配套完善主要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北海银滩中区、贺州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金秀大瑶山自然保护区等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开发一批特色旅游景点景区。
3.社会公共和公益项目建设。
教育方面,开工建设一批中小学危房改造、远程教育、优质高中扩招和中等职业教育项目,以及10所高校日元贷款教学科研用房项目,加快广西大学“211”工程二期建设,实施广西师大搬迁和自治区党校搬迁项目。卫生方面,新开工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一批贫困县医院改造、基层妇保院、卫生院等项目。科技文化等方面,新开工广西科技大厦、广西民族博物馆、自治区图书馆改扩建工程,以及一批县级文化“两馆”设施等项目;加强广播电视、体育、残疾人服务等设施建设。抓紧公检司和口岸设施建设,新开工自治区高级法院审判庭、广西监狱布局调整项目和友谊关、水口、东兴、龙邦、爱店、硕龙等重点边境口岸设施项目。
抓好这批项目的建设,到年底,“十五”计划确定的600多个新开工大中型项目,将有85%以上实现新开工;全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1000公里;“十五”期内电源项目在建规模900万千瓦的目标将提前达到,建成投产300万千瓦的目标也将如期实现;城步基础设施状况会有新的改观;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将取得新、的进步;全区综合实力将进一步增强,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集中力量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围绕西部大开发和结构调整的方向重点,按照“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规律,在抓好面上项。目建设的同时,突出重点,加强管理,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对今年新开工和力争开工的洛湛铁路广西段、平果铝电解铝二期工程、桂西氧化铝一期工程、沿海大型纸浆厂、长洲水利枢纽等一批交通、能源、产业开发重大项目,要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紧推进。这批项目,单体投资规模大,关系全局,是我区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自治区将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具体抓,建立协调例会制度,加强与各地、各部门和项目业主的协调,密切配合,不失时机地推进这批项目开工建设。
对已开工的龙滩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南宁至友谊关和水任至南宁高等级公路、桂林至梧州和百色至罗村口高速公路、柳江造纸厂全漂白化学竹浆工程、鱼峰水泥干法回旋窑生产线技改、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广西民族学院教学楼等在建重点工程,要加快建设进度,尽可能多地完成投资工作量。
对今年要建成投产的平果铝氧化铝。二期、六景至兴业高速公路、钦州港二期、农村电网改造二期、南;宁江北中堤堤路园、梧州河东防洪堤、南烟和柳烟技改、农村基层公共基础设施等项目,要抓紧剩余工作量进度,按合理工期竣工交付使用。
对关系全局和区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沿海石化、坛洛至百色高速公路、钦州电厂、北海港三期、河池支线机场、大藤峡、桥巩和瓦村水电站、平果铝氧化铝三期、漓江补水江底水库、钦江流域综合治理、郁江供水和恶滩引水工程,以及洋溪、老口、斧子口水利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要加快推进前期工作。按照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研究完善全区高速公路路网和铁路路网规划。对沿海港口大能力泊位和深水航道、合浦至河唇铁路、四川隆昌至百色铁路、我区连接东南亚家的国际通道体系、南宁市快速轨道交通、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大型铝材加工、沿海高岭土规模化开发、中草药开发、海洋生物工程、现代物流业等一批产业发展项目,开展研究论证,做好前期工作。
第三,坚持市场取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按中央统一部署,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支持金融机构改革。为适应我区加快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投资要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进一步扩大企业投资决策权。在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尤其在农产品加工、制糖、铝业、林浆纸、水电、石化、旅游、现代物流,以及交通、市政建设等方面,加快培育和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投资主体,开发建设。对重大竞争性和经营性投资项目,自治区和各地应在前期工作、建设协调等方面给予必要扶持。选择一批已建成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国债项目,探索采取向社会转让经营权、股权等多种形式,盘活政府投资形成的资产存量。放宽投资市场准入,凡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规划、环保规定和安全生产规定的,都允许各类资本进入。鼓励民间投资以独资、合作、参股等多种方式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领域。在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和推动项目业主、投资主体抓好前期工作。同时,
积极配合国家搞好电力、电信、民航等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
第四,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切实抓好已签约外资项目的跟踪落实,提高合同履约率。坚持以项目为中心,把更多效益好的大项目通过多种方式招商引资。鼓励和引导外商更多地投资我区的优势资源开发和高技术产业。推动大企业与跨国公司全面合作,引导中小企业积极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服务。鼓励外商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把政府招商为主向企业、中介组织为主的多元招商转变,提高招商成效。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强化部门协同和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水平。围绕发展重点,继续做好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和争取国际无偿援助工作。
努力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进一步落实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扩大外贸出口。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出口经营主体。从企业生产环节抓起,把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与出口产品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扩大机电设备、优质农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边境贸易。积极开拓多元出口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市场。加快进出口贸易促进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到境外特别是到东南亚国家投资建厂,开发重要短缺资源,发展加工贸易和国际工程承包,带动原材料和设备出口,扩大劳务输出。
继续扩大对内开放。积极引进东部省市和中央大型企业到我区投资开发。继续加强与西南各省区市的协作,推进南贵昆经济区建设。抓好“百企入桂”项目的组织实施。
第五,努力适应新形势,加强和改善国民经济管理。
充分发挥计划的指导作用。适应市场,遵循规律,不断完善年度计划的实施手段和方法。对重大任务和项目,要继续制定专项工作方案,落实目标责任制,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预测,搞好即期调控。密切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和产品市场供求变动趋势,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组织开展城市经济圈、产业经济带、现代物流业、口岸建设等一批新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进一步加强投资和项目管理。发挥综合经济部门作用,搞好投资和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坚持和完善投资项目责任制,把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各地、主管部门和项目业主。加大重大项目稽察工作力度,加强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管。改进和强化对全社会投资的宏观管理,建立健全投资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
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针对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存在的问题,研究完善相关政策。继续减少投资项目审批事项,简化行政审批,扩大项目登记备案范围。依法整治项目建设领域的招投标行为。大力整顿和规范教育、房地产、医疗服务、旅游等价格和收费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经济发展报告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51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7分钟,共有221位用户关注,60人点赞!
中共台儿庄区委政研室区效能投诉中心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营造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对于实现我区“由人口小区向经济强区跨越”的战略构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全区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现了全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根据要求,我区组织专题调研组对我区经济发展环境的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我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做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主要做法
(一)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高,我区不断强化监督制约机制,狠抓机关作风建设,努力塑造“廉洁、高效、公正、务实”的机关形象。
一是健全党内监督,打造一支廉洁勤政的干部队伍。我区主要是通过建立健全述职述廉、民主评廉、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以及加强中心组理论学习、常委会开展理论研讨等形式,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增强领导干部开展监督和接受监督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使领导干部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尤其是加强了对“一把手”的监督,要求“一把手”要主动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经常同大家谈心,过好双重组织生活,虚心听取班子成员和下级的批评建议,带头进行自我批评。在开展领导干部廉政述职工作中,特别注重党政“一把手”的廉政述职,并以廉政述职为载体,把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和领导干部的自我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同时,不断拓宽权力监督制约的领域和范围,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真正做到干部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不留监督“空白地带”。今年区委以台发[====]==号印发了《关于在全区党政机关建立和完善决策目标体系的意见》、《关于在全区党政机关建立和完善执行责任体系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经常性考察工作的意见》,建立和完善了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改进了干部作风,推动了工作落实。
二是推进效能监察,打造高效务实型政府。为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我区把开展机关效能监察与优化发展环境紧密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关注的机关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等机关作风问题。制定并印发了《台儿庄区改进机关作风和提高工作效能的暂行办法》、《关于对全区各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效能告诫的规定(试行)》和《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在全区各级各部门普遍推行了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挂牌持证上岗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效能考评和失职追究等制度。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三批共精简行政审批===项,占总审批事项的==.=%。制定了扎口收费、进企业检查报批等==项制度,有效规范了检查、收费行为,遏制了“三乱”等现象的发生。围绕区委工作中心开展效能监督,把效能监察的重点放在对贯彻执行上级重大方针、政策、决定、命令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上,对区里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的落实进行跟踪问效和责任追究。建立健全了投诉查处机制。将区经济环境投诉中心与区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合署,依托区纪委、监察局,公开举报投诉电话,采取集中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明查暗访,受理并查处干扰、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投诉事项。对投诉的案件,做到有诉必查、查必有果,真正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以案件查办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投诉中心建立以来,共受理、处结各类投诉===余起,全部限期查结。今年=月==日,我区组织经济环境机关效能投诉中心等==个职能部门,在政府门前广场开展了“阳光投诉”活动。整个活动共受理投诉==件,现场解答有关咨询===件,解决问题==件,发放宣传资料=====余份。==件投诉全部限期予以解决。
三是开展社会监督,营造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把深入开展社会监督作为推进政府职能部门转变机关作风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一方面,抓好行风监督员队伍建设。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离退休干部、群众团体、基层企业中,选聘===余名政治素质高、参政议政能力强、公道正派、敢于直言、热心行风建设工作的代表作为行风监督员。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公开检查与暗访相结合等方式,对各职能部门的行风建设情况进行随时监督。另一方面,深入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建立发展软环境评估考核体系,对镇(街)和区直部门“民主评议行风”与发展软环境情况紧密结合,并排出名次,向社会公开。不断充实完善了评议的内容和手段,拓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的宽度和深度,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
(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着力优化服务环境。近年来,我区不断强化措施,加大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区领导、政法各部门都确立了联系企业,负责联系企业的发展环境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是实行了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八个不准”。即除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规定外,不得对企业进行检查和处罚;除法律赋予其强制执行手段的机关或收缴费人双方以合同约定外,不得责令银行强行划拨企业款项;不得要求企业购买其指定的产品;不得对企业举行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类培训班;不得向企业指定或变相指定中介服务机构;不得要求企业向指定的施工单位发包工程;不得强制要求企业集资、摊派或赞助;不得实施其他违背法律、法规规定,有失公正,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
三是实行了外商投资企业行政审批服务制度。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优化服务环境,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以台办发[====]==号印发了《关于对外来投资项目实行行政审批服务制度的实施方案》。对外来投资固定资产===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实行立项审批、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和建设工程规划、环保、文化许可、卫生许可、企业代码、项目用地等审批手续,以及项目相关的供电、供水、通讯、消防、用工、拆迁、户口迁移、子女入学入托等手续。实行“三联”,即项目联席会议、项目联审、项目联办。
四是建立了企业测评点制度和优化发展环境义务监督员制度。在全区范围内选择==家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我区优化发展环境测评点。规定凡到测评点检查、执法的行政部门,必须填写由区经济环境机关效能投诉中心统一印制的《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测评卡》,测评点负责把有关行政职能部门检查、执法情况及时反馈给区经济环境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同时,聘请测评点的企业法人代表担任我区优化发展环境义务监督员,参与对我区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监督和民主评议,并对优化发展环境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加强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台儿庄区始终将诚信建设作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资源,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关键举措。一是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深化服务承诺制,推进诚信机关、诚信政府建设,保证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保持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严肃性。开展了公开服务承诺活动。组织==个经济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通过电视台,向全区公开部门服务承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二是打造诚信企业。税务、金融、工商、质监以及政法机关密切配合,严惩那些严重影响台儿庄形象的恶性失信事件,促进企业守法、诚信经营。今年=月初,青岛某企业与我区一企业发生业务,期间,我区企业工作人员向对方索要价值====元的物品。区经济环境投诉中心了解情况后,迅速作出处理,追回现金,退还青岛客户。三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在全社会加强诚实守信教育,提高公民信用意识,做到人人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形成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四是规范市场经济行为。进一步完善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行为,规范各种经营活动,纠正不正当竞争,打破部门和行业垄断,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坚实的发展平台,努力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四)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营造优惠稳定的政策环境。按照“先进地区能办到的,我们也要办到,而且要努力办好”的原则,放低门槛,让利于商、让利于民。在税费政策上,规定“投资新建的工业企业自投产年度起,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年超过==万元,按照企业纳税额地方留成部分第一年==%,第二、第三年的==%,第四、第五年的==%奖励纳税企业用于发展”、“对外地客商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万元以上、新上的各类企业项目,从开业或投产之日起两年内免予收费”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了台儿庄区民营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并把监督检查贯穿到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的全过程,确保区里出台的财政、行政性事业性收费、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确保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灵活运用上级政策,做到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五)加大企业周边环境的治安整治力度,营造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我区公安机关专门成立了经济===特警队,处理涉及企业的治安环境问题。今年以来,经济===把涉企案件全部作为重要案件,本着公正、依法、快速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先后召开了两次警企座谈会,认真听取企业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针对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增强警力,加大巡逻力度,加强警务区建设,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今年=—==份,共受理涉及经济环境的案件===起,处理==人,其中治安拘留==人,治安罚款==人。对每一起涉企案件,随时通报到其他企业,加强了企业的自我防护能力。今年==月份,泉兴水泥公司连续出现原料运输车辆被堵事件,一度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济===及时出警,一次拘留涉案人员==人。同时,我们还做到点面结合,对于点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实施重点打击;对于面上存在的普遍问题实施专项治理。近几年来,每年都确定一项或几项治理内容进行专项治理。先后开展了企业周边环境、“三乱”问题、涉企执法问题、乱办班乱培训问题和机关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每年都召开典型案件新闻会,对破坏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进行公开曝光。====年以来,先后召开了==次典型案件新闻会,对查处的==起典型案件进行了公开曝光。开展全区性明查暗访活动==次,发现问题==起,全部进行了限期整改。
(六)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优化人才环境。近年来,我区突出抓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主动把人才服务工作融入到全区经济发展的大循环。建设、完善了人才市场,成立了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开展每月一次人才交流活动,为外地人才落户台儿庄开通了方便渠道。对引进的人才,在建档、职称申报、评定等方面给予方便和优惠。制定了《台儿庄区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对引进人才的住房保障、经费提供、家属就业、子女求学等诸多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每年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教、技术、管理人才进行表彰,对引进人才先进单位和建立人才工作专项经费等营造重才爱才的良好环境;同时还建立了“台儿庄区人才网”,充分发挥人才网络的纳才功能。使我区的人才总量和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在全区范围内合理流动的状况已初步形成。我区====年制定了关于《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规定》,每年拿出==万元资金用于扶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科技、财政等部门紧密配合,抓好区内专项扶持资金计划的落实,选择创新能力强、潜力大、效益高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并积极引导企业和有关单位加强了科研机构建设,全区较为规范的科研机构发展到=家,全区==家骨干企业与==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年以来,全区累计取得科技成果==多项,其中=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年以来,全区专利申请量达到==项。为我区各项事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年的改革和创新,我区的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的发展环境与企业和群众的要求,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在思想认识上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不能摆正管理和服务的关系,重管理轻服务。在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总是囿于部门利益。有的部门经济利益至上,以罚代管,并把罚款指标进行量化;有的部门服务变味,搞行业垄断,推销产品,赢取利益;有的部门执行政策过死、过硬、过高等等。
二是落实制度不到位。近年来,围绕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定,但一些制度抓落实的力度不够。如涉企收费、检查的制度落实还不到位;机关效能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有些部门办事效率低,事难办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些部门遇事推诿,无利益时该作为的不作为,有利益时不该作为的乱作为,甚至人为设置障碍等。
三是社会监督不到位。在治理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监督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全社会监督的合力。特别是违诺的惩处和问责还不到位,对发现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彻底。有些部门“一把手”不能切实负起责任,对本部门的问题放纵不管,做老好人,致使有些很好的制度无法落实。有的领导同志在治理环境问题上没有落实好“一岗双责”。
四是企业周边环境治理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有关政法部门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比较复杂的社会原因,“三强五霸”和一些治安问题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反映较为突出。
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建议
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项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艰巨任务,牢固树立抓环境是抓生产力,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开放、抓发展的理念,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和工作力度,进一步优化我区经济发展环境。
(一)围绕服务环境,加强干部群众思想教育。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首先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干部队伍、人民群众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一个人就起到决定因素,就象一个“癌细胞”。因此,切实让全区干部群众明确“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投资主体”的深刻内涵;明白外商来我区办企业、上项目,帮助他们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同时,对在优化环境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那些损害经营者合法权益、有意刁难企业和投资者的人和事,给予公开曝光,扩大教育和震慑效果。对领导不得力,工作不落实,影响环境建设的,坚决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个人不作为、乱作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坚决实行待岗、离岗,直至撤职或清除出机关队伍。
(二)围绕政务环境,提高办事效率与办事质量。一是建立和完善效能管理体系。规范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的监督。二是强化效能监察。加大明查暗访力度,做到一月一暗访,一月一通报。对违反机关效能监察有关规定的案件,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整改一起。三是建立行政执法部门中层干部岗位轮换制度。强化部门内部管理与监督,彻底解决部门办事“中梗阻”问题。四是开通“零距离服务”直播间。在区电台开通“零距离服务”直播节目,组织区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定期轮流到电台,通过热线电话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五是开展“行风万人评”活动。组织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区党政机关人员、社团组织人员以及优化发展环境义务监督员、企业法人代表、城市居民和农民代表,对行政执法部门及政府公共服务行业进行民主评议。重点评议勤政为民,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情况。评议结果与年终总评一并作为评选“行风建设十佳单位”的依据。凡企业、商户、群众对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举报,情况属实的,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追究直接责任人和单位领导的责任,并对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当年单位评先资格,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不得提拔重用。七是抓好行政审批服务制的落实,为外来客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三)围绕治安环境,着力推进“苏鲁边界平安区”建设。加大经济发展环境的专项整治力度。重点对建设环境方面的问题、“四乱”行为和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进行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向施工单位索拿卡要、故意刁难和借机敲诈等行为。对涉及区级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的案件,区机关效能投诉中心有权调度执法单位进行严肃处理。重点打击“三强”行为、惩处“五霸”分子,解决企业周边环境不宽松等问题。经济===特警队要加强企业周边的治安管理,组织巡逻力量,加大巡逻力度与密度,严厉打击破坏企业发展环境的不法行为。
经济发展报告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81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0分钟,共有286位用户关注,38人点赞!
一、*州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州市作为浙江的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的副中心城市之一,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雄厚,科研人才资源充足,服务支撑体系健全,投资环境优越,具备发展总部经济的基础条件。同时,*州市历来高度重视工业发展,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形成了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机械、轻工、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工业经济实力稳居副省级城市前列,为发展总部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州市较早意识到吸引企业总部的积极作用,近年来更是借助长三角经济的发展,加大工作力度,优化政策环境,促进了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在*注册的集团及集团名义投资的公司达1500多家,其中*-*年四年间共吸引70多家总部集团在*落户,吸引注册资金108亿元,到*年底在*的总部集团达91家,累计有53家世界500强在*投资了87家企业。主要经验做法是:
(一)合理定位,明确总部引进重点。*州市结合自身的优势条件,确定引进总部的重点是,在培育驻地企业总部的基础上,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国内民企100强企业,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集团来*设立大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营销等职能型总部,吸引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省内外民营企业来*设立总部。以此为指导,省内以吸引知名民营企业总部为主,主要引进了广厦、康恩贝、吉利、圣奥、苏泊尔等企业。省外和跨国公司以吸引研发中心和职能运营中心为主,主要引进了诺基亚、印度tcs软件研发中心、三星system研发中心、日本精工光电器研发中心、华为通讯研发中心等。
(二)制定标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政[*]8号)等政策文件,确定了可享受优惠政策的总部企业的资格条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主要包括:根据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增长额,给予一定财政奖励;对进入总部集聚区建设总部大楼或租赁购买写字楼的总部企业,给予适当补贴;对总部企业设立科研中心、进行技术改造、建设生产基地的,优先给予扶持;对总部企业管理人员在办理户籍、未成年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照顾。
(三)编制规划,明确产业导向和空间布局。*州市在出台《意见》的基础上,由市发改委牵头编制了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目前正在进行论证。规划按照总部经济与产业导向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了引进总部的产业导向重点是高新技术产业、新型重化工业、传统优势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为优化总部经济空间布局,形成总部集聚区,确定了“一核、八区块”的总体功能布局。“一核”指钱江新城和钱江世纪城,“八区块”分别为武林区块、高新区块、下沙区块、黄龙区块、湖墅区块、临平区块、湖滨区块、庆春区块。
(四)加强领导,创新总部经济发展环境。成立由市领导挂帅,市相关部门、单位参加的*州市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负责总部经济布局规划、政策制定、资格认定、证书颁发及重大问题的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总部经济发展的日常协调工作,研究解决总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提出了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加大总部集聚区基础设施投入、为总部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等方面的措施,形成了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二、我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基础和条件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依托省会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才、信息等优势,总部经济发展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上交地方税收过500万元的总部或地区总部企业73家,*年上交地方税收52.65亿元。这些总部企业中,本土培育63家,外地引进10家。按产业分,第二产业22家,主要是济钢、重汽、浪潮、山水、力诺等企业集团;第三产业51家,其中*商行、省建行等金融企业21家,省商业集团、三联集团等商贸流通企业6家,*铁路局、山东高速等交通运输企业6家,大众报业集团、省体育管理中心等文化传媒企业9家,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等信息服务企业6家,其他服务企业3家。
(二)发展优势
*作为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比较优势相对突出,具有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是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从全省看,*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是支撑山东“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的重要中心;从全国看,*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北接京津冀,南接长三角,是连接华东、华北和中西部地区的门户,处于南北交流、东西交流、国内外交流的三重枢纽地位。
二是具有通达的交通网络。*是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和16个路网性铁路枢纽之一,高速公路、铁路、机场以及众多的国、省道,共同构成多层次、广覆盖的现代运输网络体系。京沪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济聊高速公路在此汇合,以*为中心,高速公路把全省连接成为半日生活圈;京沪、胶济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特别是京沪高速铁路和胶济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将进一步强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增进与周边省市的经济联系。
三是具有强大的资源要素优势。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管理资源、信息资源和设施资源,人才资源总量、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数、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均居全省前列,是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所在地,也是部级软件出口创新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和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是中央“一行三会”一级分支机构驻地,金融优势十分突出。
四是具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近年来,*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明显改善,投资环境和综合服务功能得到质的提升。*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金融机构相对集中,融资渠道通畅,金融服务功能比较完善。*作为全省的信息中心,网络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信息服务业比较发达,信息服务功能强大。
(三)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总体上看,我市总部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城市综合实力不强。*年主要经济指标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生产总值列十一位,地方财政收入第十二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第十位,与南京、*州等城市差距明显。我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制造业基础比较薄弱,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总部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力不强。同时,我市经济外向度较低,也制约了总部经济的发展。
二是总部经济企业偏少。当前在我市的企业总部主要是原来驻济企业或省内的企业集团,引进的总部企业多数为保险公司和股份制银行,跨国公司或外省企业的总部入驻基本没有。我市总部经济发展尚未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对外地企业集团吸引力较弱。
三是商务环境有待优化。总部经济是一种对商务环境要求很高的经济形态。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我市市场开放程度仍然不高,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受这些市场因素的制约,甚至有些本地企业已经或正准备将总部或主要分支机构外迁。
四是政策环境亟需改善。总部经济对政策、环境的敏感性较高。我市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发展环境不尽人意,适应总部经济发展的人才比较匮乏,总部经济发展成本较高。
五是缺乏总体规划。总部经济发展涉及面广,需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目前,我市尚未编制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总部经济发展缺乏规划指导。
三、加快我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打牢发展基础,强化总部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一是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切实把工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大力培植主导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夯实总部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二是加强硬件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快交通、通讯、能源、供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三是加大人才资源支撑力度。构筑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各层次人才培训体系,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人才支撑。四是健全服务支撑体系。加快建设总部经济信息平台,定期向总部企业本市发展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信息和改革措施。加快完善银行、保险、会展、招商、商贸、物流、旅游、法律、教育、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总部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优先发展公共服务,有效解决城市交通、社会治安、城市管理等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强化规划引导,加快形成总部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尽快编制我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对各类要素资源加以引导,避免区域功能雷同、过度竞争、重复建设等现象,实现总部经济的合理布局和规模集聚效应。一是明确总部经济发展的产业导向。坚持发展总部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重点在电子信息、交通装备、机械装备、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金融、信息、中介、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企业总部。二是选准引进总部的重点方向。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半岛城市群为重点,积极参与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域合作,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来济设立区域性总部或研发、营销、培训等职能性总部。三是培育本地总部企业。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关联带动力强、发展态势良好的本地优势企业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做大做强,扎根*。四是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基地。优化总部企业区域布局,形成功能定位比较清晰、空间布局相对集中的总部企业集聚基地。市区二环路以内主要是整合现有资源,加快构建金融、商贸、信息、中介、文化创意等总部基地。高新开发区和长清区主要是根据企业总部主体功能和配套功能要求,规划一定区域,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总部集聚基地,重点发展研发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职能性总部。结合西客站片区、奥体文博片区开发,规划建设新的总部集聚基地,重点引进金融、会展旅游、物流配送、中介服务、培训等现代服务业总部。
经济发展报告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97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05位用户关注,52人点赞!
王立田
2011年4月,作为一名公务员我被分配至***县***乡政府工作,为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内容,把握工作方向,尽快投身到***乡的发展建设中去,用自己的实际工作为***乡的持续快速发展添砖加瓦,按县委组织部要求,用一个月的时间,我对***乡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乡地处县城西10公里,与卢龙县接壤,辖38个行政村,人口约4.1万人,全乡总面积1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6293亩,为农业大乡。2010年全乡实现社会总产值14.5亿元,比2009年增长16.7%,其中一产产值6.1亿元,二产产值7.6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6.3%和30.1%;三产产值8000万元,比2009年增长13.2%。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10万元,完成县下达任务的100.1 %;农民人均纯收入5326元,比2009年增长15%,人民生活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全乡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二、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1、2010年全乡三大产业比重为:42.1%:52.4%:5.5%,对比2010年全国三大产业所占的比重:10.17%,46.87%,42.96%的标准,明显可以看出我乡产业结构发展比重失调,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过小。乡域经济总量较小,财政增长乏力,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能够支撑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匮乏。
2、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还不尽人意,办事效率、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加快我乡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今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乡改变现有经济状况的有力契机。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我乡经济总量小,结构发展比重失调,发展乏力,发展环境较差的现状,必须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县政府政府工作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作为主攻方向和着力点,突出科学发展主题,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工业强乡、旅游立乡”战略,将***建设成富庶文明和谐的新***。
一、围绕人民增收,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使各个产业比重、布局合理
1、紧扣“蔬菜、生猪、板栗”三条主线,坚持农业发展不放松,使我乡农业产值稳步增长
突破发展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继续以设施蔬菜为切入点,全面推进蔬菜产业跨越发展,争创全省蔬菜生产强乡,力争年底增加设施蔬菜面积600亩。在上官营老园区的基础上,扩大辐射面,重点发展茹四街、下官营、许家峪等北部山区,同时发展大所庄为主的102两侧新园区,形成南北两大园区均衡发展的局势,积极打造蔬菜示范村,发展高效立体种植,将重点对棚室结构进行改造,提高棚室高度。继续发展以绿色环保型生猪为主的畜牧养殖业。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建成3个绿色生猪生产基地。通过完善科技推广、疫病防治、良种繁育、产品销售等社会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发酵床技术,发展沼气池,并以后石河、大所二、杨燕山为重点,发展“畜-沼-果”立体种养模式,推动全乡养殖业发展。大力推进以优质板栗为主的林果业。以无公害生产、病虫害防治为重点,加强技术服务和指导,提升万亩板栗产业化基地质量和效益,力争板栗栽植面积达1.5万亩,使板栗生产在全乡山区全面铺开,真正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渠道。
2、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发展速度,提高工业产业总量
针对我乡区域内矿产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立足我乡农业大乡的现实情况,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建设和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达到增加工业总量,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3、以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天台山、许家峪酒葡萄基地等为主要景点,加快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建设,以及乡村道路建设和旅游景点开发,逐步打造风景优美、功能齐全的原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基地。通过旅游业带动一产、二产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转变政府工作职能,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提升政府自身形象,打造优良经济发展软环境
1、坚持实干兴乡,努力建设务实政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统一起来,把上级的要求和***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多做群众急需的事,多做群众受益的事,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把财力、物力更多地用在推动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把时间、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事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上。完善政府考核机制,不断提高行政效能,推进工作落实,增强政府工作的执行力。
2、切实转变职能,努力建设服务政府。尽职尽责地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责任,尽心尽力地履行好公共服务的职能。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切实为企业服务、为投资者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从群众最盼望的事情做起,尽可能多地把群众最急需、最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办实办好。
3、依法履行职责,努力建设廉洁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履行职责、接受监督。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廉政监督机制,做到用制度管权、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经济发展报告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11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3分钟,共有279位用户关注,37人点赞!
总理在今年两会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受到社会广泛。多方人士从不同角度对政府工作报告深入解读。
八年来首降gdp目标
经济转型力度加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对于gdp预期增长目标,则是八年来首次低于8%。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十二五”规划设定的gdp目标是7%,今年确定经济增长7.5%,是为与“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相衔接。同时,这也是主动调控的结果。
坦言,调低速度主要是为了结构调整。主要目的是要真正使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增长,真正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最终惠及百姓民生。
“从本质上看这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中国经济能够克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真正走上一条注重质量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说。
指出,现在要把握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管好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47万亿元人民币,在这个基础上,增长7.5%并不算低。如果一直保持这个速度,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更不算低。而且要想方设法使同样的经济总量能换取更大经济效益,使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看来,gdp增速调低中央早有考虑,“今年是承上启下的一年。这个目标是过渡目标,不是最终目标。”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表示,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一是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二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演进和经济规模扩大等因素,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呈逐步放缓趋势;三是防止各级地方政府层层加码,追求过快增长速度,而忽视增长质量。
“政府工作报告下降gdp增长速度,就是要弱化gdp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如果地方政府关注gdp增长质量,那么其采取的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会更注重民生、更注意经济长期增长。因此,他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下调gdp增长速度,对未来中国经济生活的影响决不可低估。
gdp增速目标下调,港媒形容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踏出新阶段,意味着中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香港《信报》社评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把gdp增速目标下调,不再“保八”,对转变增长模式和改善内部失衡反而更有利。该报形容今年除了是“十二五”规划开局后承先启后重要一年,亦是告别经济高速增长发展的分水岭,双位数字增速成为历史。基于当前外部需求疲弱,全球经济复苏不稳定,由内外形势倒逼出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如何维持稳定发展,避免“硬着陆”,无疑是政策核心部分。
香港《经济日报》发表社评称,放弃“保八”并非是中国经济软着陆有问题,而是要藉此催迫经济改革,由重量改为重质。该报分析称,中央今年不再“保八”,既有外因,更有内因。再不改革拓出路,经济将有突然停顿的风险。但该报指出,增长逐步放缓本应在预期内,只是不同领域和行业,增长速度有快有慢,本地经济发展投资和运营商仍有机会找商机。
香港《文汇报》社评认为,内地gdp增长目标略微调低,是政府主动调控要达到的目标。7.5%仍然是世界经济中很高的增长率,而且意味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更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巴曙松认为,gdp增长调为7.5%,实际上是综合判断整个宏观经济走势的结果,也是顺应经济转型的需要。从整个经济增长走势看,今年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和2011年会有平稳回落,经济转型也会力度加大,相应可能在经济增速方面,不可把更多注意力和资源放在调整经济结构上,这就使内外需更加平衡,这是一个转型很大的进展。从增长贡献看,从整个一、二、三产业来说,来自于服务业的贡献会上升。因整体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来靠低要素价格出口部分增长动力会减弱,但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方面则会提升。再者,估计今年随通胀逐步降低,资源、能源价格的市场化会促进节能减排方面指标的达到,这方面也会成为2012年整个经济政策的一个重点。
扩内需要打组合拳
减税增支提振内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是今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之一。今年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重要文章:《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文章指出,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对于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处理好三者关系,关键在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必须下大力气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科学发展。
文章强调,调整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市场空间大,内需潜力大,对发展具有持久拉动作用。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不仅可扩大投资,而且能促进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并举。扩内需的最大产业潜力在服务业。服务业也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是科技创新重要的驱动力量。要在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推动。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要在保持投资合理规模的同时,完善政策,改善环境,尤其要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有效释放我国巨大的消费潜力。
文章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加大民生投入,本身就是结构调整,是转方式的应有之义。要把民生工作放到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把重大民生工程摆在发展工程的优先序列,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文章强调,扩内需、促发展、转方式,需要体制机制创新做保障。要把发展与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
“要保持经济增速,同时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要扩大内需。当前,外需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
郭田勇表示,收入差距较大是我国目前消费乏力的重要原因,促进居民消费需要通过限制垄断、健全再分配、规范企业行为等途径缩小收入差距、完善分配制度。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中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而过低的收入则是农民消费增长的制约瓶颈,因此应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有助于提高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使居民敢于放心消费。此外,继续控制通胀、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也将对扩大内需起到积极作用。
“消费需求平稳增加的前提有两个,一个是收入要上去,收入要平稳增加,同时分配制度要合理。”中国人民大学财经学院教授赵锡军也认为,维持价格稳定是保持消费能够持续增长的另一因素,“这个宏观调控今年还会继续加大。”
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提到增收问题,主要是两种做法,一个是加法,一个是减法。提到减法,总理在报告里也特别提到结构性减税,事实上这两年我们关注到财政收入增长过快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整个税制结构面临一个真正彻底的调整。所以今年能不能在结构性减税上,在去年的比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等的基础上,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对于微企业的税负减负,我们能有个大幅度的进步,对于扩内需的作用非常令人期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则认为,未来我国需要在促进进口等方面制定实施新的战略政策措施,要扩大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源性的产品进口,使进口更好服务于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姚景源认为,增加大家的收入是扩大消费的重要前提。做好今年的工作就是增收和增长,那么最关键的就是消费,就是说,要把消费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真正能成为第一位。要让大家扩大消费,除增收以外,还要稳住物价,物价下来了,购买力增加了,也能使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更大拉动。
从多方面信息看,“积极财政政策”继续成为未来一年财税调控的主音符。对于中国经济来说,2012年的发展重点仍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由于私人部门的投资和需求还不理想,财政政策在2012年难免要承担拉动内需的重责。各方倾向性的共识是,积极财政政策不宜推出激烈的刺激政策,重点要集中在“调结构”之上。
首先是结构性减税。近年财税收入增长较快,但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长期“超收”,多少会导致结构性失衡。所以,在外部经济环境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通过结构性减税,可使税收总量减少,通过有扶有压,在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使经济结构趋向良性。
从减税方向来看,个人所得税改革宜择机继续推进,方向应坚持效率优先、更加公平。对不同收入群体进行累进式征税被视为是合理的方向,但边际税率仍显过高。同时,大量收入未能计入应税口径的问题应逐步加以解决。
企业方面,需考虑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对第三产业的增值税试点改革,逐步累积成熟经验,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促进第三产业和居民消费的发展。关税改革也可被纳入考量范围。国内部分进口商品价格高于境外,已成为当前相关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如果说以前的较高关税对保护国内产业有积极作用,那现在增加进口及发展服务业,对于今天中国的结构调整同样意义重大。而且,不仅出口能创造就业,进口同样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务实发展实体经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以汽车、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落实并完善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活力。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李稻葵表示,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必须要发展,但发展实体经济的抓手是金融,只有多元化的金融体系才能够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认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已迫在眉睫,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更要发展实体经济。从一定角度来看,通过发展实体经济,'实业报国'这个词可能又会慢慢回到人们的心中。实业报国需要企业不断创新,更需要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实现长足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忠表示,国家的重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平台。他认为,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要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以战略引领全局;二是调结构促转型,不仅从产品结构上调整,而且从产业结构、产权结构、人才结构、组织结构、市场结构、区域结构等方面调整,突出做好主业;三是在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四是以科技为引导、品牌为支撑,通过抢占科技制高点、市场制高点,进而抢占行业制高点;五是强调发展质量高于发展速度,发展成果职工共享,引领全体员工做好实体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表示,发展实体经济,'实实在在,实心实意'八个字很重要。“实实在在”,就是要实实在在抓创新,实实在在理解和满足客户需要,实实在在降低产品成本,实实在在抓公司内部各项管理,做实业要实在。“实心实意”,首先就要一心一意。因为做实业是一个长期过程,产品的品牌建设需要靠长时间积累。另外,要实心实意地对待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这些对于做实业很重要,一个品牌的树立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这是做实业的基本经验。”向文波表示。
在竞争中实现文化支柱产业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表示,政府提出了正确的文化改革方针,其中提到的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让艺术院团进入市场,文化产业只有进入市场竞争,其思想性才能上得去。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发展程度低。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发展的不平衡。东部、中部和西部,各地发展条件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层次也不同。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认为,如何转换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从传统文化产业为主到高端新业态,改变非经济非市场非产业的管理方式,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层次,从“前产业”形态进入产业经济发展阶段,并进而达到现代产业管理与高端产业的发展层次,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实现文化产业自身的升级换代,实现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是我国文化产业目前必须关注的问题。
经济发展报告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04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30位用户关注,51人点赞!
1更加突出强调农业节水的战略地位
回顾历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对农业节水相关的论述,200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水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随后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有与农业节水相关的论述。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以及“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将农业节水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2011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制定实施新形势下的治水方略,明确提出“节水优先,大力倡导、全面强化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确了农业节水的未来发展方向。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着力破除水资源紧缺的瓶颈制约,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基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农业节水的战略定位。
1.1发展农业节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
我国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节水灌溉面积比重偏小和灌溉生产效率较低,这是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农业用水效率低导致一些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引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及湿地萎缩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都需要大力发展农业节水尽快加以解决,在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前提下,通过提高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保障社会民生用水需求。
1.2发展农业节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支撑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m3以内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目标,必须转变用水方式,把提高用水效率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用水量占全国用水量的62.4%,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左右,农业节水空间广大。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把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水利支撑。
1.3发展农业节水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多年增产增收,但仍要清醒地看到,保障粮食安全的农田水利基础还不牢固,水资源短缺、极端气候变化影响下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明显加剧。为了积极应对农业水资源紧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挑战,必须把发展农业节水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通过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满足粮食增产增收的用水需求,保障“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节水增粮行动”等重大战略规划的顺利实施。
2更加突出发展农业节水的保障作用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2011年在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任务,对发展农业节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发挥农业节水坚实的保障作用。
2.1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
先进的节水技术,优化的用水结构,配套合理的灌溉设施,健全规范的服务体系,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业必须走依靠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高效农业的内涵式增长道路、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向现代高效节水型灌溉农业发展的道路,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大力发展农业节水。
2.2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水资源是粮食生产中不可替代的基本要素,但由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水源污染加剧以及工农业争水等问题的出现,水资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着力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是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2.3为推动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提供重要保障
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阶段,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模式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大幅度提高灌溉效率和生产效率,推进农田灌溉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必须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节水技术,为推动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提供技术保障。
3农业节水迎来更广阔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报告在2012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任务中提出多项与农业节水相关的具体措施,为农业节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3.1报告提出2012年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随着中央财政对农业节水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对稳定节水农业建设资金来源,促进不同地区节水农业的快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次性投入大、后续维护成本高,一直以来是制约现农业节水技术发展的重要瓶颈。报告提出的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健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体制机制,为发展农业节水拓宽投融资渠道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2报告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报告指出要合理制定和调整各地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发展农业节水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充分发挥农业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引导公众珍惜水资源,促进农业高效节水,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为加强农业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培育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经济发展报告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57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7分钟,共有256位用户关注,60人点赞!
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05年12月12日县政协主席会议通过
县委、县政府:
2005年8月下旬,县政协副主席...带队,县政协经济委员会对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经过听取汇报、实地调查、组织座谈后,委员们一致认为: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很强的发展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后劲;但在组织运行、管理规范、辐射广度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亟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政策扶持、规范管理,促使其健康发展。
一、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特点
(一)多元化兴办的特点
龙头企业型。为了增强企业加工原料来源的稳定性,与农户以合同的形式结成较紧密的联合体,企业领头创办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有限责任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精深加工稻谷、小麦等农产品为主。2004年获全国“放心粮”食品称号。2004年组建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公司,注册资金1,020万元。企业与农户之间实行订单合作方式,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子和技术服务,按市场价回收稻谷。2005年合同订单中稻10万亩,其中优质稻2.4万亩,合同订单稻谷1,200万斤。2005年已加工稻谷和小麦1,500万斤,销售收入2,000万元,实现利润20万元。
...有限公司是全省农业产业化百强企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收购、加工、销售棉花为主。2005年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公司,注册资金600万元。公司与农户之间实行订单合作方式,公司为农户发放周转金、提供技术服务,回收籽棉加工。2004年,加工籽棉2,400万斤,实现利润100万元。
...有限公司是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生产优良种猪、出售牲猪为主。2004年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公司,注册资金400万元。2004年,销售优良种猪和肉猪13,000头,实现利润230万元,股本分红160万元。
一般公司型。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提高自身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部分从事专业生产的能人自主创办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有限责任公司由黄鳝养殖大户...等人自主创办,公司拥有...乡特种水产养殖场,实行“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模式。2002年成立了黄鳝养殖协会,到2005年已发展会员382名,其中科技人员24人、营销人员58人、管理人员7人。目前黄鳝养殖达到1万亩、8,000箱,跨3县10多个乡镇,仅秦市乡就达到900户、6,000亩。2005年,秦市乡黄鳝养殖协会被纳入省级农民专业协会试点单位。
...有限责任公司由...于2005年创办,实行“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养鸡户向公司交一定的押金后,由公司提供鸡苗、饲料、回收肉鸡。公司现有固定资产270万元,流动资金500万元,已发展到10,000只的种鸡场。2005年发展养鸡户52户,养鸡12万只。
...村经济联合社成立于2000年,实行“经联社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主要以订单方式为...公司进行棉、油良种繁育。2004年,经联社组织农户为荆楚种业繁殖棉花良种1,000亩、油菜良种700亩,实现利润3.5万元。经联社以每斤籽花高于市场价0.25元、菜籽每斤高于市场价0.3元回收,可使农户增收几十万元。
行业协会型。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倡导下,相同行业人员创办了以服务为宗旨、以自律为目的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协会成立于2003年,2005年发展到会员180名,会员基本辐射全县。2004年,会员养鸭18万只,通过协会销售成鸭4万只、鲜蛋6万斤,加工鲜蛋50万枚。2005年,协会孵化鸭苗10万只,会员养鸭30万只。2004年,...协会被纳入湖北省100家农民专业协会试点单位。
...协会成立于2002年,有会员72人。2005年,发展到拥有大型收割机34台,小型收割机35台,旋耕机7台。每年夏、秋季节,协会组织农机到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收割作物,实施跨区作业。
...协会成立于2003年,有紧密型会员22人,分散型会员80人。2004年,种植面积在1,000亩左右,2005年,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2005年,...镇协会被纳入省级农民专业协会试点单位。
...协会成立于2004年,有会员50名。协会提供“四供两销售”服务,即供鸡苗、供饲料、供药品、供防疫,销售成鸡、销售蛋品,促进了养鸡业发展,2005年会员养鸡22万只。
...协会由...领头创办,目前正在组建筹备中。
(二)多形式并存的特点
产加销一体型。围绕本地拳头产品联合专业生产大户,组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生产服务、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活动。如...协会实行“五统一”,即统一提供优良品种、统一防疫治病、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提供配方饲料、统一禽蛋加工销售,有力推动了全县稻鸭共育模式的发展。
产销结合型。以产品为依托,以销售为重点,联合生产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协会积极开拓市场,寻找产品销路,统一打造品牌,开展行业自律,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以成为一个跨乡镇的合作经济组织。
生产服务型。如...协会提供农机维修、业务信息、维护合法权益、农机收割技术创新培训等服务。
(三)多利益机制的特点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利益机制来划分可分为紧密型、半紧密型、松散型。由于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一般是半紧密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松散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半紧密型。如...有限责任公司、....有限公司、...村经济联合社、....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实行保护价收购肉鸡,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按保护价收购,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按市场价收购,保证会员每只鸡至少有1元的利润。
松散型。以公司或协会形式存在,与大多数农户没有直接的利益联系,由公司或协会根据自身能力开展培训、咨询、技术服务等工作,合作主要体现在生产环节上。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全县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一)引导农民有序进入市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根据市场信息,合理调配资源,减少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盲目性。...在与河南、山东、河北等省的县市政府职能部门取得联系后,利用掌握的市场信息,合理组织、整体调配农机实施跨区作业,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协会统一组织销售下,规范了行业行为,提高了的市场竞争力,防止了恶性竞争。
(二)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用的组织优势,将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推广到会员,成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养鸭能手...,将绍兴公鸭和荆州麻鸭杂交,成为全省推广的2个优良品种之一,还通过多年的技术创新,探索出稻鸭共育和渔鸭套养两种新模式,通过了省级专家鉴定。在...鸭业协会的支持下,...很快将这两种养鸭模式推广给协会会员,2005年协会会员稻鸭共育6万只,渔鸭套养15万只,全县养鸭由2004年的18万只发展到2005年的30万只。2005年3月,...养鸡协会会长..邀请省市专家到...乡传授养鸡技术,会员面对面问,专家手把手教,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乡黄鳝养殖协会会长...探索“三改一换”养殖新模式,即改土养为飘养、改大箱为小箱、改深水为浅水,青鳝品种换成黄鳝品种,新模式很快推广到所有会员。
(三)优化农业产业化链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协会会员饲养的鸡鸭患病,协会派技术专家上门治疗;协会会员农机出现故障,协会安排修理人员免费修理;协会会员、黄鳝销路不畅,协会组织营销人员拓展市场。
(四)有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组织上,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利用组织的规模优势,增加了经济效益。...乡在黄鳝养殖协会的带动下,黄鳝养殖目前发展到1万亩、8,000箱,年产值9千多万元,基本形成了规模经营。协会培育并注册的“荆陵”牌黄鳝,直接销售到浙江、上海,市场销售价就比同类产品每公斤高1元,仅此就为养殖户增收30多万元。通过...农机协会的组织、联系,会员跨区作业每年可创收近300万元。
三、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县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尽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上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很不适应,与会员的期望值差距还很大。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有的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真正认识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需要。一是错位型,认为现在主要应发挥家庭经营的积极性,把合作经济与家庭经营对立起来,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困难,没有采取得力措施帮助解决。二是越位型,没有正确把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在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时,包办过多,管了不该管的事。三是缺位型,认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政府不宜多管,放任自流,无所作为,特别是在部分农产品比较畅销的今天,认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为可有可无。政府部门牵头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求形式,不求效果,只管建立,不管发展。
(二)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个新生事物,主要负责人管理水平低、能力差,所以存在内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一是大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不规范,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没有章程。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机构,管理机构不健全,或有机构而流于形式。三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运行和管理随意性大,日常运作少数人说了算,科学性、民主性不够。四是与会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大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没有会员股份,也没有对会员进行二次分配,所以会员生产出来的产品,自己能销并有一定的利润时就自己销售了,协会统不起来,无法统一销售。五是协会经费紧张,运转艰难。有的协会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没能在服务中实现收益,在实现收益中增强服务的良性循环,每年每名会员的会费一般为30至50元,无法维持协会正常运转,有的由于经营不善甚至出现亏损。六是发展思路不清。对于怎样拓宽与农民的合作领域、怎样与会员结成利益共同体、怎样增强会员合作的积极性、怎样在服务中实现收益、在实现收益中增强服务等问题,没有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走不出发展的路子。
(三)服务层次不够完整。我县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面较小,服务层次低。在很多经济领域、很多行业还没有建立行业协会,已建立的协会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服务层次低,大多数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等初级合作内容为主。由于受经济实力的限制,或受市场风险的影响,缺乏农民企盼的加工、销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的合作内容。如...协会的产品没有注册品牌,只能进行粗放加工、低价销售。养鸡、养鸭协会不能对成鸡、成鸭、鲜蛋进行深加工。
(四)外部环境不够宽松。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氛围还没形成。一是多头管理造成要求不统一,标准不一致。说起来多家管,实际上是一家也没管,影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序发展。二是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与扶持力度不够。我县至今没有制定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相关政策。至今没有明确关于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政策,信贷支持不到位,农产品收购流动资金难以保证,致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能全方位开展服务,影响了服务功能的发挥,影响了会员效益的提高。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其成员提供技术服务或劳务收入是否免征所得税,对销售农产品是否按一定比例扣减进项税等有待税务部门依法确认。三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也远远落后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要求。四是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不多。农民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识不清。
四、发展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农村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如何组织农民的问题;农村经济问题,核心是如何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的问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提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广大农民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1、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能有效弥补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缺陷,有利于解决农村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
2、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高低,决定着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小规模的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是目前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最大制约因素。只有通过建立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家庭经营有效组织起来,才能应对来自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挑战,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既可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对接,与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又可以自办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二)领导上要切实加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去把握,从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高度去统一,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通知》(...政办发[2004]3号)文件精神,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应对入世挑战、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
1、县委、县政府应该明确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管、指导部门,协调各方关系。农业部门要牵好头,要发挥广大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民联系紧密的优势,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极力形成职能部门指导、能人牵头、信贷支持、财政扶助、农民自愿、法律保护的运行发展机制。
2、要坚持在自愿、自主、自治的原则下,本着引导不包办、支持不捏合的精神,加大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力度。
一是鼓励多主体创办。要鼓励龙头企业联合农民创办,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要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学习借鉴四川省乐山、德阳等地“支部加协会”的经验。“支部加协会”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下,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的一种新的工作模式。要鼓励乡(镇)、村级组织发挥本地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和种养传统,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引导农民合伙举办,特别是发挥能人的作用,鼓励有一定销售渠道、有一定生产加工技术、有一定资金实力、有一定营销能力的能人牵头联合农民创办。
二是鼓励多形式发展。根据农民的需求和自身实力,既可以建立松散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要鼓励和发展经济利益紧密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既可以发展生产服务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低偿或无偿服务,更要鼓励和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为会员提供生产技术服务,还要帮助会员加工和销售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行第二次分配。
(三)管理上要逐步规范
县委县政府要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管部门的责任,要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确认制度。跨乡镇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县级主管部门确认。工商税务部门根据确认文件办理登记手续。要以县为单位制定示范章程,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机构、运行机制、利益分配等基本要求,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运行有章可循。
(四)政策上要给予扶持
1、要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人才扶持。鼓励各类科技人才积极参与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允许取得相应报酬。辞职创业的科技人员,可给予一次性补助。
2、要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资金扶持。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列为各类支农项目及资金的重点扶持对象,将其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实施相结合,逐步使其成为落实支农政策和实施支农项目的有效载体。财政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农行、农发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积极的给予信贷支持,帮助解决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启动资金和农产品收购环节的流动资金不足问题。
3、要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税收优惠。登记成立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向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可免征所得税,销售自产的农产品和经过分等分级、整理包装、加贴品牌商标等简单加工的自产农产品,可免征增值税或适当降低税收。
经济发展报告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74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30位用户关注,33人点赞!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1.种植业结构调整。上蔡县种植业调整已初步呈现“一大亮点”、“两大特色”、“三大突破”的调整格局。“一大亮点”即花木种植,按照“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的原则。通过机关示范、干部带头、大户带动、群众自觉行动,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开发一环(环城花木经济区)、两带(沿上和路、上项路两侧各150米花木经济区,形成花木长廊)、三区(无量寺、华陂、石桥花木经济区),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形成百里大循环带状植物园,在规模和品种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上蔡花木已叫响中原大地,销往全国各地,至目前,种植面积已近10万亩,年产值5.4亿元以上。“两大特色”即瓜果种植和蔬菜种植。瓜果种植已成为我县无量寺、大路李、百尺、西洪、华陂等乡镇的特色经济,特别是卧龙岗沿线8万亩瓜果精品区的开发建设,更加推动了我县瓜果业的规模发展;蔬菜种植已成为我县芦岗、邵店、黄埠、齐海等乡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三大突破”即优质品种种植有了突破,全县落实优质专用小麦80万亩以上、优质玉米30万亩、优质大豆15万亩、优质小杂粮7万亩;立体种植有了突破,全县间作套种面积在45万亩以上,林粮间作3万亩,提高了复种指数;经济作物种植有了突破,全县落实棉花种植面积60150亩,烟叶8255亩,油料作物42572亩,粮经比例达到了6∶4。
2.畜牧业结构调整。上蔡县畜牧业结构调整已趋向“瞄准市场、依靠科技、规模饲养、龙头带动”的发展方向,形成了“稳定一个基础”、“实现两个转变”、“探索特种饲养”的良好局面。“稳定一个基础”即是稳定了我县的生猪、牛、羊、禽等传统饲养的基础。上年末,猪、牛、羊、禽年栏分别达到56.42万头、11.60万头、17.11万只和548.72万只,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传统品种向优良品种转变,由传统饲养向科学饲养转变。“探索特种饲养”即探索发展肉狗、鹿、狐狸、鸵鸟等特种动物的饲养。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上蔡县乡镇企业得到较快发展。上年末,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71.9亿元,从业人员11.6万人。目前,我县乡镇企业调整呈现五个特点:(一)由分散趋向集中;(二)产品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三)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四)乡村城市经营理念加强,文明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五)农民中间商,农民销售网络已初步形成。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1.基本原则。我县虽然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远远不够,它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必须坚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重视粮食生产、尊重农民
自和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等原则,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
2.基本思路。狠抓农业结构调整,要与我县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城镇化进程、全面实行“科教兴农”等四大战略相结合,政府加强政策和市场信息的引导,使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少走弯路,把结构调整同农村新的产业开发,如生态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为推动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我县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和做法: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依靠科学技术,按照调优、调高、调特的方针,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逐渐形成支柱产业,不断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实现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立足实际,两眼向外,紧紧盯住国内外大市场,创立自己的品牌,打响自己的品牌。(一)叫响、叫大上蔡花木品牌,在全国各地提高上蔡花木知名度;(二)进一步包装蔡酥梨、上蔡大白桃、上蔡生姜、上蔡黄麻等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增加对外销售。
3.大力调整品种结构。粮食作物要确保总量稳定增长,提高单产,改善品质,更换或更新小麦和玉米品种,扩大优质大豆,积极发展优质杂粮生产。经济作物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着力提高品质,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带、产业区。
4.适应畜牧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实现由传统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转变,使饲料作物生产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推广立体种植,提高比较效益。
5.优化区域布局,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提高效益的原则,东南部和西南部发展蔬菜业,北部、东部北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小杂粮种植业和经济作物区。
6.畜牧业突出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牧业,大力发展肉牛生产,提高牛、羊肉和禽肉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
经济发展报告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45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150位用户关注,23人点赞!
我市是农业大市,结合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解决关于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若干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农业部门把学习的讲话精神作为头等任务,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角度去把握,紧紧围绕稳定粮食生产、推进结构调整、推进绿色发展、推进创新驱动、推进农村改革,破解现代农业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我市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优势
齐齐哈尔市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的松嫩平原中西部,总耕地面积(市县属)3470万亩,地域平坦,土地肥沃,适于种植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杂粮杂豆等多种粮食作物,农产品品质优良,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年产能稳定在250亿斤以上,分别占全省、全国的20%和2%以上,是全省乃至国家可靠的“大粮仓”,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市按照要求,毫不动摇抓好粮食生产,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保护利用,推进农机化、水利化、科技化建设,粮食生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而且,我市在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具有全国没被污染的河流之一嫩江在我市穿境而过,江水无污染,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也少有污染。而且我市幅员辽阔,耕地面积较大,黑土和草甸钙土占90%以上,是我国少有的黑壤土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三个土质较好的地区之一,适宜农作物生长。我市地处松嫩平原西北部,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夏热多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是发展绿色食品的比较理想的地区。
二、农业发展规划
(一)强化品牌培育。为解决我市农产品品牌多杂乱等问题,围绕绿色食品之都、北纬47度等地域优势,我们农业部门依托部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逐步完善示范区管理体系建设,扩大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种类及数量,以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为标准,着力构建“鹤城”市域优质农产品品牌,借助国内传统及新兴媒体,以及各大食品博览会,大力宣传“鹤城”品牌,编制“鹤城”优质农产品品牌名录,发给各地农产品经纪人,占领国内生态农产品市场。同时,突出区域资源禀赋和传统生产优势,西南部县区要以发展水稻、杂粮为主,市郊区及城镇周边以发展蔬菜为主,东部、北部县以发展马铃薯和非转基因大豆为主;依托飞鹤、光明乳业,抓好万头奶牛场、奶牛养殖合作社、家庭牧场建设,大力发展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依托龙江元盛、讷河恒阳,大力发展高档肉牛养殖业。依托甘南嘉一香食品,大力发展绿色特色生猪养殖业。以泰来县为重点,发展奶山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力发展羊奶加工业,抢占高端羊奶制品市场。
(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在考察时提出“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我市农村资源相对开发比较晚,发展绿色食品潜力比较大;并且草原面积大、广大农民又有多年的养畜习惯,尤其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中动物产品的消费量不断增加,对畜牧业发展形成了很强的拉动力。我市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因地制宜、农民自愿的原则,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重点向绿色有机上调整。严格按照绿色有机食品建设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实施科学化、标准化、专业化种养,提升基地水平,打造优势品牌,加速推进“互联网+”的绿色有机食品发展新模式,把产品集群推向高端市场。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都希望吃上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按照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生态发展的要求,坚持按标准生产与依法监管两手抓,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机制,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并且自2018年起,对地产农产品进行实时有效的质量安全监测,以确保我市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三、目前已有成效
(一)现代农业发展
自2018年起,我市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调好调顺调优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开始了我市由传统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在种植业上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因地制宜、农民自愿的原则,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对接南方市场,发展蔬菜瓜果生产。针对南方蔬菜淡季供应,推进“北菜南销”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了“1个核心、3大基地、5条种植带”。1个核心:发挥梅里斯区区域优势和生产优势,打造成全市蔬菜生产核心区。3大基地:扩大富裕、依安、克山蔬菜种植规模,建成“北菜南销”重要生产基地。5条种植带:沿碾北公路建设鲜食玉米、紫花油豆角、菜用马铃薯种植带,沿齐甘公路建设洋葱、西甜瓜、秋菜种植带;沿齐富公路建设草莓、黄瓜、番茄种植带;沿哈黑公路建设紫皮大蒜、提子种植带,沿齐泰公路建设沙果、李子、葡萄种植带。
(二)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由国家农业部和黑龙江省政府主办、我市成功举办了18届中国(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在产业结构调整、开拓农产品市场、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创造新的优势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摸索了一些可行性的工作思路,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也涌现了一些优秀典型,并荣获了中国绿色食品之都的荣誉称号。2018年我市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稳定在1400万亩左右(部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126万亩),绿色有机食品标志已经达到440多个(有机标志80个),绿色有机食品销售量和销售收入分别增长了10%以上。随着会展经济的发展,我市有绿色食品在市内外、省内外、甚至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市场。同时,我市每年积极推进与中科院地理所专家团队合作,在讷河、克东、龙江、泰来、梅里斯等5县(市)区建设试验点,开展有机作物种植模式优化等试验工作。梅里斯区生态农业研究示范基地占地面积220亩,设10个科研试验小区,分6个功能区,现已推广新品种100多个、新技术科研项目10个。
(三)农业污染源治理发展
经济发展报告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57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7分钟,共有254位用户关注,51人点赞!
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05年12月12日县政协主席会议通过
县委、县政府:
2005年8月下旬,县政协副主席...带队,县政协经济委员会对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经过听取汇报、实地调查、组织座谈后,委员们一致认为: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很强的发展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后劲;但在组织运行、管理规范、辐射广度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亟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政策扶持、规范管理,促使其健康发展。
一、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特点
(一)多元化兴办的特点
龙头企业型。为了增强企业加工原料来源的稳定性,与农户以合同的形式结成较紧密的联合体,企业领头创办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有限责任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精深加工稻谷、小麦等农产品为主。2004年获全国“放心粮”食品称号。2004年组建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公司,注册资金1,020万元。企业与农户之间实行订单合作方式,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子和技术服务,按市场价回收稻谷。2005年合同订单中稻10万亩,其中优质稻2.4万亩,合同订单稻谷1,200万斤。2005年已加工稻谷和小麦1,500万斤,销售收入2,000万元,实现利润20万元。
...有限公司是全省农业产业化百强企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收购、加工、销售棉花为主。2005年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公司,注册资金600万元。公司与农户之间实行订单合作方式,公司为农户发放周转金、提供技术服务,回收籽棉加工。2004年,加工籽棉2,400万斤,实现利润100万元。
...有限公司是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生产优良种猪、出售牲猪为主。2004年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公司,注册资金400万元。2004年,销售优良种猪和肉猪13,000头,实现利润230万元,股本分红160万元。
一般公司型。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提高自身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部分从事专业生产的能人自主创办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有限责任公司由黄鳝养殖大户...等人自主创办,公司拥有...乡特种水产养殖场,实行“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模式。2002年成立了黄鳝养殖协会,到2005年已发展会员382名,其中科技人员24人、营销人员58人、管理人员7人。目前黄鳝养殖达到1万亩、8,000箱,跨3县10多个乡镇,仅秦市乡就达到900户、6,000亩。2005年,秦市乡黄鳝养殖协会被纳入省级农民专业协会试点单位。
...有限责任公司由...于2005年创办,实行“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养鸡户向公司交一定的押金后,由公司提供鸡苗、饲料、回收肉鸡。公司现有固定资产270万元,流动资金500万元,已发展到10,000只的种鸡场。2005年发展养鸡户52户,养鸡12万只。
...村经济联合社成立于2000年,实行“经联社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主要以订单方式为...公司进行棉、油良种繁育。2004年,经联社组织农户为荆楚种业繁殖棉花良种1,000亩、油菜良种700亩,实现利润3.5万元。经联社以每斤籽花高于市场价0.25元、菜籽每斤高于市场价0.3元回收,可使农户增收几十万元。
行业协会型。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倡导下,相同行业人员创办了以服务为宗旨、以自律为目的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协会成立于2003年,2005年发展到会员180名,会员基本辐射全县。2004年,会员养鸭18万只,通过协会销售成鸭4万只、鲜蛋6万斤,加工鲜蛋50万枚。2005年,协会孵化鸭苗10万只,会员养鸭30万只。2004年,...协会被纳入湖北省100家农民专业协会试点单位。
...协会成立于2002年,有会员72人。2005年,发展到拥有大型收割机34台,小型收割机35台,旋耕机7台。每年夏、秋季节,协会组织农机到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收割作物,实施跨区作业。
...协会成立于2003年,有紧密型会员22人,分散型会员80人。2004年,种植面积在1,000亩左右,2005年,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2005年,...镇协会被纳入省级农民专业协会试点单位。
...协会成立于2004年,有会员50名。协会提供“四供两销售”服务,即供鸡苗、供饲料、供药品、供防疫,销售成鸡、销售蛋品,促进了养鸡业发展,2005年会员养鸡22万只。
...协会由...领头创办,目前正在组建筹备中。
(二)多形式并存的特点
产加销一体型。围绕本地拳头产品联合专业生产大户,组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生产服务、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活动。如...协会实行“五统一”,即统一提供优良品种、统一防疫治病、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提供配方饲料、统一禽蛋加工销售,有力推动了全县稻鸭共育模式的发展。
产销结合型。以产品为依托,以销售为重点,联合生产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协会积极开拓市场,寻找产品销路,统一打造品牌,开展行业自律,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以成为一个跨乡镇的合作经济组织。
生产服务型。如...协会提供农机维修、业务信息、维护合法权益、农机收割技术创新培训等服务。
(三)多利益机制的特点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利益机制来划分可分为紧密型、半紧密型、松散型。由于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一般是半紧密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松散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半紧密型。如...有限责任公司、....有限公司、...村经济联合社、....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实行保护价收购肉鸡,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按保护价收购,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按市场价收购,保证会员每只鸡至少有1元的利润。
松散型。以公司或协会形式存在,与大多数农户没有直接的利益联系,由公司或协会根据自身能力开展培训、咨询、技术服务等工作,合作主要体现在生产环节上。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全县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一)引导农民有序进入市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根据市场信息,合理调配资源,减少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盲目性。...在与河南、山东、河北等省的县市政府职能部门取得联系后,利用掌握的市场信息,合理组织、整体调配农机实施跨区作业,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协会统一组织销售下,规范了行业行为,提高了的市场竞争力,防止了恶性竞争。
(二)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用的组织优势,将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推广到会员,成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养鸭能手...,将绍兴公鸭和荆州麻鸭杂交,成为全省推广的2个优良品种之一,还通过多年的技术创新,探索出稻鸭共育和渔鸭套养两种新模式,通过了省级专家鉴定。在...鸭业协会的支持下,...很快将这两种养鸭模式推广给协会会员,2005年协会会员稻鸭共育6万只,渔鸭套养15万只,全县养鸭由2004年的18万只发展到2005年的30万只。2005年3月,...养鸡协会会长..邀请省市专家到...乡传授养鸡技术,会员面对面问,专家手把手教,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乡黄鳝养殖协会会长...探索“三改一换”养殖新模式,即改土养为飘养、改大箱为小箱、改深水为浅水,青鳝品种换成黄鳝品种,新模式很快推广到所有会员。
(三)优化农业产业化链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协会会员饲养的鸡鸭患病,协会派技术专家上门治疗;协会会员农机出现故障,协会安排修理人员免费修理;协会会员、黄鳝销路不畅,协会组织营销人员拓展市场。
(四)有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组织上,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利用组织的规模优势,增加了经济效益。...乡在黄鳝养殖协会的带动下,黄鳝养殖目前发展到1万亩、8,000箱,年产值9千多万元,基本形成了规模经营。协会培育并注册的“荆陵”牌黄鳝,直接销售到浙江、上海,市场销售价就比同类产品每公斤高1元,仅此就为养殖户增收30多万元。通过...农机协会的组织、联系,会员跨区作业每年可创收近300万元。
三、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县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尽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上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很不适应,与会员的期望值差距还很大。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有的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真正认识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需要。一是错位型,认为现在主要应发挥家庭经营的积极性,把合作经济与家庭经营对立起来,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困难,没有采取得力措施帮助解决。二是越位型,没有正确把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在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时,包办过多,管了不该管的事。三是缺位型,认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政府不宜多管,放任自流,无所作为,特别是在部分农产品比较畅销的今天,认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为可有可无。政府部门牵头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求形式,不求效果,只管建立,不管发展。
(二)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个新生事物,主要负责人管理水平低、能力差,所以存在内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一是大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不规范,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没有章程。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机构,管理机构不健全,或有机构而流于形式。三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运行和管理随意性大,日常运作少数人说了算,科学性、民主性不够。四是与会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大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没有会员股份,也没有对会员进行二次分配,所以会员生产出来的产品,自己能销并有一定的利润时就自己销售了,协会统不起来,无法统一销售。五是协会经费紧张,运转艰难。有的协会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没能在服务中实现收益,在实现收益中增强服务的良性循环,每年每名会员的会费一般为30至50元,无法维持协会正常运转,有的由于经营不善甚至出现亏损。六是发展思路不清。对于怎样拓宽与农民的合作领域、怎样与会员结成利益共同体、怎样增强会员合作的积极性、怎样在服务中实现收益、在实现收益中增强服务等问题,没有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走不出发展的路子。
(三)服务层次不够完整。我县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面较小,服务层次低。在很多经济领域、很多行业还没有建立行业协会,已建立的协会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服务层次低,大多数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等初级合作内容为主。由于受经济实力的限制,或受市场风险的影响,缺乏农民企盼的加工、销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的合作内容。如...协会的产品没有注册品牌,只能进行粗放加工、低价销售。养鸡、养鸭协会不能对成鸡、成鸭、鲜蛋进行深加工。
(四)外部环境不够宽松。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氛围还没形成。一是多头管理造成要求不统一,标准不一致。说起来多家管,实际上是一家也没管,影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序发展。二是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与扶持力度不够。我县至今没有制定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相关政策。至今没有明确关于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政策,信贷支持不到位,农产品收购流动资金难以保证,致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能全方位开展服务,影响了服务功能的发挥,影响了会员效益的提高。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其成员提供技术服务或劳务收入是否免征所得税,对销售农产品是否按一定比例扣减进项税等有待税务部门依法确认。三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也远远落后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要求。四是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不多。农民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识不清。
四、发展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农村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如何组织农民的问题;农村经济问题,核心是如何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的问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提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广大农民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1、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能有效弥补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缺陷,有利于解决农村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
2、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高低,决定着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小规模的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是目前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最大制约因素。只有通过建立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家庭经营有效组织起来,才能应对来自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挑战,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既可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对接,与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又可以自办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二)领导上要切实加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去把握,从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高度去统一,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通知》(...政办发[2004]3号)文件精神,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应对入世挑战、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
1、县委、县政府应该明确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管、指导部门,协调各方关系。农业部门要牵好头,要发挥广大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民联系紧密的优势,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极力形成职能部门指导、能人牵头、信贷支持、财政扶助、农民自愿、法律保护的运行发展机制。
2、要坚持在自愿、自主、自治的原则下,本着引导不包办、支持不捏合的精神,加大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力度。
一是鼓励多主体创办。要鼓励龙头企业联合农民创办,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要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学习借鉴四川省乐山、德阳等地“支部加协会”的经验。“支部加协会”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下,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的一种新的工作模式。要鼓励乡(镇)、村级组织发挥本地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和种养传统,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引导农民合伙举办,特别是发挥能人的作用,鼓励有一定销售渠道、有一定生产加工技术、有一定资金实力、有一定营销能力的能人牵头联合农民创办。
二是鼓励多形式发展。根据农民的需求和自身实力,既可以建立松散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要鼓励和发展经济利益紧密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既可以发展生产服务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低偿或无偿服务,更要鼓励和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为会员提供生产技术服务,还要帮助会员加工和销售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行第二次分配。
(三)管理上要逐步规范
县委县政府要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管部门的责任,要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确认制度。跨乡镇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县级主管部门确认。工商税务部门根据确认文件办理登记手续。要以县为单位制定示范章程,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机构、运行机制、利益分配等基本要求,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运行有章可循。
(四)政策上要给予扶持
1、要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人才扶持。鼓励各类科技人才积极参与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允许取得相应报酬。辞职创业的科技人员,可给予一次性补助。
2、要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资金扶持。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列为各类支农项目及资金的重点扶持对象,将其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实施相结合,逐步使其成为落实支农政策和实施支农项目的有效载体。财政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农行、农发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积极的给予信贷支持,帮助解决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启动资金和农产品收购环节的流动资金不足问题。
3、要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税收优惠。登记成立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向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可免征所得税,销售自产的农产品和经过分等分级、整理包装、加贴品牌商标等简单加工的自产农产品,可免征增值税或适当降低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