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演讲稿范文

大学校长演讲稿(15篇)

发布时间:2022-05-05 09:22:02 查看人数:15

大学校长演讲稿

第1篇 大学校长竞聘演讲稿

首先感谢上级领导给了我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我,现年岁,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年月参加工作。曾任学校教导主任、小学校长,现任校务处主任。

从教26年以来,教过中学语文、英语,多担毕业班教学工作,96年,带的一个少年班,过一高(省径师范高中)正取线23人,连过中师中专线共40多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年班升学率超过这个数字。当年步入教坛时我是一个不满18岁的黑发小伙子,而今已过不惑,两鬓染霜,早生华发,毫无夸张,我已经把我人生最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家乡的教育,我无怨无悔,今天站在这里我可以问心无愧的说,26年来,我无愧于家乡的教育,无愧于我的学生,无愧于自己的良心!但为了工作,我亏欠家人,尤其是我的女儿太多太多.....多年来,为了工作,女儿从上小学到高中,我没有辅导过孩子一次,女儿考高中,我也带着学校的初三学生在县城考试,连考几天我竟没有抽空去看女儿一次,结果女儿以3分之差,考取一高备取生,回来后妻子大吵一顿,6000元是小事,可我亏欠了我女儿;去年,女儿参加高考,而初三也面临毕业,两个班英语课还有班主任,实在脱不开身。

高考那天夜里两个朋友打电话骂我:你算啥家伙,女儿参加高考,你连面都不露!成绩揭晓后,女儿名落孙山!今年女儿复读,考试成绩揭晓后,成绩还可以,好多人都说孩子“你爸是教书的,能经常辅导你”,孩子笑着说“你问我爸,我上学这么多年,他辅导过我一次吗?”我知道女儿没有责怪我的意思,但听了这话,心如针扎!开始录取后,女儿竟因1分之差,和她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那天,听到这个消息,我心如刀绞,耳晕目眩,女儿却安慰我:爸,天无绝人之路,车到山前比有路!不行了,明年我再复习……可女儿整整一天多没有吃饭啊!作为一名教师,我送走了一个个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我无愧自己的学生,而作为一个家长,我给了女儿多少,我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我亏欠我的女儿太多了,多日来,我一直食无味,睡无眠,半夜醒来,再不能睡,辗转反侧,泪湿枕巾,愧见女儿,愧对家人……今天我站在这里,并不是非得这个校长的位子,我只是想借机宣泄我心中太沉的积郁,也向女儿证明:他爸20多年来在的教育上并没有虚度!那一世。

说句实在话,有失也有得,家乡的教育对我也不薄,年我被评为模范班主任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年教师节我再次受到县教体局的表彰;年我被评为县百优模范班主任;年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受到市教委的表彰,年我也评上了高级职称。最让我自慰的是我教过的学生,有上清华的,有出国留学的,有读研读博的,毫无夸张的说,而今我桃李满天下!

第2篇 中南大学校长在2022年毕业典礼上励志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毕业典礼,庆祝2022届12350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学成毕业。你们将要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演出更加精美和壮阔的续集,开始你们更加绚丽多姿的五彩人生。我代表学校向你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所有的教职员工和家长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马上就要离开了,但我真的是非常舍不得你们,非常非常地爱你们。言语有尽,我对你们的爱无尽。今天的主题,我起了个名字叫“在一起”,就是不管你们走到国内还是国外、飞到天涯还是海角,不管你们是有个性还是有脾气、帅气还是不帅气、美丽还是不美丽、年轻还是不年轻,我虽然不能和你们一起慢慢变老,但学校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中南大学“志存高远、敢为人先、向善求真、唯美有容”的精神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同学们,读书不觉爱己深,一寸光阴一份情。你们在中南大学的几年,是中南大学快速发展的几年。2022年的11月,我从伯云老校长手里接过了校长的接力棒。虽然我一直尽全力向伯云校长学习,想为你们的成长做出更多的努力、创造更好的条件、建设更好的环境。但是,由于我的水平和能力所限,还是让你们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让你们有过挫折,有过彷徨,甚至可能有过失望!你们哭过、笑过、爱过、痛过。你们对中南大学可能不仅仅有爱,而且也有不满,还有期望。例如,尽管长沙的夏天酷热、冬天奇寒,但是学校直到今年5月,一直没有给你们装上空调。你们在酷热的深夜,一起光着膀子,躺在宿舍楼顶对抗长沙火一般高温的照片,你们的董小姐版“张校长,装空调”的呼唤,不仅让我热泪盈眶,也让我无比汗颜!在中南的几年时间里,你们的宿舍多次搬迁,不仅不方便,而且有些宿舍还管理不善,经常有小偷光顾,给你们的安全和财产带来了不必要的隐患和损失。即使是学校花了大力气整治的食堂,无论是铁道校区还是湘雅,你们对品种、质量和花样还是有不少的微辞和抱怨……所有这些,都是我和我的同事们应该向你们表示歉意,说声“对不起”和需要继续努力改进的。

同时,我也希望你们把在学校吃的这些苦当作你们青春激荡岁月的一种磨练。汗水、泪光、郁闷、吐槽,都只是我们青春大戏的一些场景,我们毕竟克服了困难,经历了磨练、战胜了自我,学会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学会了理性思维和逻辑批判!你们成熟了!你们的翅膀变硬了!你们就要飞翔了!你们说,你们的大学生活值吗?有美好的记忆吗?对你们的人生有帮助吗?你们爱中南吗?如果让你们再从头选择,大家还愿意再一次选择中南吗?

太多太多刻骨铭心的记忆:___的来访,那双伟大的手向你们指出了中国梦的方向;“缘来友你”的网站,为研究生们引来了那心爱的另一半,使你们不仅收获了学业,还收获了爱情;省委守盛书记和你们平等交流,毫无保留地传授了他如何从一个生产队长成为省委书记的故事,使你们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土木院的辅导员袁世平,被你们称为“万能的袁导”,“眼泪表达不了我的感受、动力来源于我的内心”,这是袁导对你们的原话;地信院青年教师陶超,拿出自己的津贴,设立“消灭挂科奖”和“显着进步奖”,升华公寓9栋的宿管员肖及时,每年365个日夜的守护,为的是咱孩子。孩子们说:“有困难,找肖叔”!除了他们,还有那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的学术大师和名家:老校长黄伯云院士,超群绝伦的钟掘院士,永远站在科研最前沿的夏家辉院士、周宏灏院士、何继善院士,“中国金”金展鹏院士,“送子观音”卢光琇教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第一人胡彬彬教授,为了让我们喝上安心水的杨兆光教授。还有一大批后起之秀和学科带头人,例如信息学院的陈建二教授、数学院刘路教授、交通学院的田红旗教授、文学院的杨雨教授、商学院的陈晓红教授,你们愿意和他们在一起吗?

你们的记忆更多是关于你们自己。你们有过挂科的时候吗?有过不幸生病的时候吗?有过满腹苦恼,无处诉说的时候吗?有过心仪的人就在身边,又无法表白或表白被拒绝的时候吗?有过饱受异地恋的相思之苦,对未来充满迷茫的时候吗?

能源学院的向初平,你曾经沉迷网络、多门挂科,但你永不言弃、屡败屡战、一年扫光挂科,并取得了考研(微博)第一名的好成绩;软件学院的莫天池,信息学院的滕明英,你们身残志坚,永不服输,从进校起就坐着轮椅上课,在创造医疗奇迹的同时,也在创造生命的奇迹!轮椅没有阻挡住你们的中国梦!外语学院的向美玲,同学们说你是风雨中的铿锵玫瑰。陈亚利、袁晶晶、龙泽、曹旭,你们组成的代表队使中南第三次获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特等奖,实现了历史上的“三连冠”……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你们是中南的骄傲!国家和民族的骄傲!我为你们无比自豪!

同学们,你们就要离开了。在我的记忆里,也定格着许多你们的画面。你们不仅给了我个人许许多多像校草、欧巴这样的巨大鼓励,让我感受到了你们对我的信任和爱、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和存在。更为重要的是,你们通过校长信箱和其他渠道,给学校的教改、科研、后勤、机关作风、校园文化等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又极富创意的真知灼见,极大地推进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也让我从你们那里学到了许多许多!你们虽然离开了,但你们把年轻的思想、文化和创意留在了中南。

你们生长的时代,是一个以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为特征,社会各方面都在急剧变革和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中国快速崛起的时代。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带来了世界上各种文化和思想急剧的冲突与碰撞;带来了军事、政治和经济活动之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这使得人类的命运更加休戚与共,同时,这也增加了一个民族和文化被弱化甚至被消灭的风险。中华民族要在这样的时代迈向伟大复兴,就需要我们大家在一起,保护家园,精忠报国!责任落在了你们的肩上!

当然,你们比我们更有知识、更有国际视野、更有平等和民主意识,但是,你们面临的挑战会更严峻、局面将会更复杂、压力将会更强大。

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前,你们想好了吗?你们有准备吗?你们用什么磨练你的意志?用什么提升你的勇气?用什么坚定你的信心?用什么消除你的软弱?用什么排解你的委屈?用什么克服你的挫折?用什么化解你的妒忌?用什么融化你的冷漠?用什么浇灌你的爱情和保护你的家庭?用什么报效你的民族和国家?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和不同的选择。但是,作为刚踏入社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我建议你们无论是就业、创业还是继续深造?都要先踏踏实实、努力工作、站稳脚跟。要努力学习,尽快适应这个社会并引领这个社会。要记住,吃亏是福,奉献和帮助别人才能得到最大的快乐!

人的一生有许多波折,能否顺利地度过逆境,闯过难关?除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人和”,就是看你们选择和谁在一起?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婆跳大神。和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和家庭在一起,你的委屈将会被排解,懦弱会被消除,信心和勇气会被提升,你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个有担当的人、一个心怀感恩的人、一个孝顺的人。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朋友是一生最大的财富,我们还要和朋友在一起。有朋友的人就像大海一样宽广,没有朋友的人就像巴掌一样狭窄。朋友是你创业的团队,朋友是你心灵的知音,朋友可以融化你的冷漠,朋友可以在你哭泣的时候,悄悄地递上纸巾。

除了和家人、和朋友在一起之外,还有一条更重要的就是要和我们的国家与人民在一起!中华民族历代的仁人志士都以和国家与人民在一起作为他们最高的选择。“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抗金名将岳飞做出的选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着名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的选择;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也用他的一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今天,我们同样需要千千万万个岳飞、范仲淹、戚继光!他们去哪儿啦?他们到了你们中间!他们的精神和思想流淌在你们身上!

没有爱的人就像没有水的沙漠,没有忠诚的人就像墙头上长的小草。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成为社会精英,民族的脊梁。

请大家记住:宽恕是最大的力量,仇恨是最大的敌人,学习是最大的武器,诚信是最大的资本,智慧是最大的成就,家人是最大的支持,朋友是最大的财富,而祖国则是我们最大的后盾和最慈爱的母亲!

在一起,是力量;在一起,是承诺;在一起,是责任;在一起,是奉献。同学们,学校希望你们带着自信、带着甜蜜的回忆、带着理想、带着中南精神离开中南!不同的旅程,将会有不同的故事。但是,风浪再大,你们也要勇往直前!同学们,母校永远是你们的家,母校永远爱你们,母校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祝你们一切顺利,前程似锦!谢谢大家!

第3篇 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在哈佛大学2022年毕业典礼英语演讲稿

thank you all and good afternoon alumni, graduates, families, friends, honored guests. for seven years now, it has been my assignment and my privilege to deliver an annual report to our alumni, and to serve as the warm-up act for our distinguished speaker.

whether this is your first opportunity to be a part of these e_ercises or your fiftieth, it is worthtaking a minute to soak in this place—its sheltering trees, its familiar buildings, its enduringvoices. in 1936, this part of harvard’s yard was named tercentenary theatre, in recognition ofharvard’s three hundredth birthday. it is a place where giants have stood, and history has beenmade.

we were reminded this morning of george washington’s adventures here. and from this stagein 1943, winston churchill addressed an overflow crowd that included 6,000 uniformedharvard students heading off to war. he said he hoped the young recruits would come toregard the british soldiers and sailors they would soon fight alongside as their “brothers inarms,” and he assured the audience that “we shall never tire, nor weaken, but march withyou … to establish the reign of justice and of law.”

four years later, from this same place, george marshall introduced a plan that aidedreconstruction across war-stricken europe, and ended his speech by asking: “what is needed?what can best be done? what must be done?”

here, in 1998, nelson mandela addressed an audience of 25,000 and spoke of our sharedfuture. “the greatest single challenge facing our globalized world,” he said, “is to combat anderadicate its disparities.” ellen johnson sirleaf, the first female head of state in africa, stoodhere 13 years later and encouraged graduates to resist cynicism and to be fearless.

here, on the terrible afternoon of september 11, 2022, we gathered under a cloudless sky toshare our sadness, our horror, and our disbelief.

and here, just three years ago, we marked harvard’s 375th anniversary dancing in the mud of atorrential downpour. here, president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had celebrated harvard’s threecenturies of accomplishment in a comparably soaking rain.

here, j.k. rowling encouraged graduates to “think themselves into other people’s places.” andconan o’brien told them that “every failure was freeing.”

here, honorary degrees have been presented to carl jung and jean piaget, ellsworth kelly andgeorgia o’keefe, helen keller and martha graham, ravi shankar and leonard bernstein, joandidion and philip roth, eric kandel and elizabeth blackburn, bill gates and tim berners-lee.

i remember feeling awed by that history when i spoke here at my installation as harvard’s28th president, and when i reflected on what has always seemed to me the essence of auniversity: that among society’s institutions, it is uniquely accountable to the past and to thefuture.

our accountability to the past is all around us: behind me stands memorial church, amonument to harvardians who gave their lives at the somme and ypres and verdun duringworld war one. dedicated on armistice day in 1932, it represents harvard’s long tradition ofcommitment to service.

in front of me is widener library, a gift from a bereaved mother, named in honor of her sonharry, who perished aboard the titanic. a library built to advance the learning and discoveryenabled by one of the most diverse and broad collections in the world. widener’s twelvemajestic columns safeguard te_ts and manuscripts—some centuries old—that are deployedevery day by scholars to help us interpret—and reinterpret—the past.

but this afternoon i would like to spend a few minutes considering our accountability to thefuture, because these obligations must be “our compass to steer by,” our common purpose andour shared commitment.

what does harvard—what do universities—owe the future?

first, we owe the world answers.

discovery is at the heart of what universities do. universities engage faculty and studentsacross a range of disciplines in seeking solutions to problems that may have seemedunsolvable, endeavoring to answer questions that threaten to elude u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undertaken today at harvard, and tomorrow by the students we educate, has a capacity toimprove human lives in ways virtually unimaginable even a generation ago. in this past yearalone, harvard researchers have solved riddles related to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thecost-effective production of malaria vaccin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universe. harvardresearchers have proposed answers to challenges as varied as nuclear proliferation, americancompetitiveness, and governance of the internet.

we must continue to support our answer-seekers, who work at the crossroads of thetheoretical and the applied, at the ne_us of research, public policy, and entrepreneurship.together, they will shape our future and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second, we owe the world questions.

just as questions yield answers, answers yield questions. human beings may long forcertainty, but, as oliver wendell holmes put it, “certainty generally is illusion, and repose isnot the destiny of man.” universities produce knowledge. they must also produce doubt. thepursuit of truth is restless. we search for answers not by following prescribed paths, but byfinding the right questions—by answering one question with another question, by nurturing astate of mind that is fle_ible and alert, dissatisfied and imaginative. it is what universitiesare designed to do. in an essay in harvard magazine, one of today’s graduates, cheroneduggan, wrote about seeking what she called “an education of questions.” i hope we haveindeed given her that.

questions are the foundation for progress—for ensuring that the world transcends where weare now, what we know now.

and questions are also the foundation for a third obligation that we as universities owe thefuture: we owe the future meaning.

universities must nurture the ability to interpret, to make critical judgments, to dare to askthe biggest questions, the ones that reach well beyond the immediate and the instrumental.we must stimulate the appetite for curiosity.

we find many of these questions in the humanities: what is good? what is just? how do weknow what is true? but we find them in the sciences as well. can there be any question moreprofound, more fundamental than to ask about the origins of the universe? how did we gethere?

questions like these can be unsettling, and they can make universities unsettling places. butthat too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what we owe the future—the promise to combatcomplacency, to challenge the present in order to prepare for what is to come. to shape thepresent in service of an uncertain and yet impatient future.

we owe the future answers. we owe the future questions. we owe the future meaning. theharvard campaign, launched last september, will help us fulfill these obligations, and pay ourdebt to the future, just as the gifts of previous generations anchor us here today.

as today’s ceremonies so powerfully remind us, we also owe the future the men and women whoare prepared to ask questions and seek answers and search for meaning for decades to come.today we send some 6,500 graduates into the world, to be teachers and lawyers, scientists andphysicians, poets and planners and public servants, and—as our speaker this morning remindedus—to be in their own ways revolutionaries. ready to take on everything from water scarcity tovirtual currency to community policing. we must continue to invest in financial aid to attractand support the talented students who can build our future, and also we must invest insupporting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at ensures the fullest development of their capacities in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if we fulfill our obligation, today’s graduates will have found the “education of questions”cherone described, a place where, as she put it, “ceilings are only made of sky.” but look aroundyou: we are there. this space is a “theatre” without walls, without a roof, and without limits. itis a place where e_traordinary individuals have preceded us, a place that must encourage ourgraduates—of today and all the years past—to emulate those women and men, to look skywardand to soar.

thank you very much.

第4篇 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在2022年毕业典礼英语演讲稿

it is always a pleasure to greeta sea of alumni on commencement afternoon—even thoughmy role is that of thewarm-up act for the feature to come. today i am especially aware of thetreatwe have in store as i look out on not a sea, but a veritable ocean ofanticipation.

but it is my customary assignmentand privilege to offer each spring a report to thealumni on the year that isending. and this was a year that for a number of reasons demandsspecial note.

“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the lines of wordsworth’s well-known poem echoed in mymind as i thoughtabout my remarks today, for the world has intruded on us this year in wayswenever would have imagined. the university had not officially closed for a daysince 1978. thisyear it closed three times. twice it was for cases of e_tremeweather—first for superstorm sandyand then for nemo, the record-breakingfebruary blizzard. the third was of course the day ofboston’s lockdown in theaftermath of the tragic marathon bombings. this was a year thatchallengedfundamental assumptions about life’s security, st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yet as i reflected on theseintrusions from a world so very much with us, i was struck by howwe at harvardare so actively engaged in shaping that world and indeed in addressing somany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rying questions that these recent events have posed.

just two weeks ago, climatescientists and disaster relief workers gathered here for a two-day conferenceco-sponsored by the harvard humanitarian initiative and the harvarduniversitycenter for the environment. they came to e_plore the very issues presentedbysandy and nemo and to consider how academic researchers and workers on theground cancollaborate more effectively.

this gathering represents justone e_ample of the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across theuniversity dedicated to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climate change. how can we advance thesciencethat helps us understand climate change—and perhaps avert it? how can wedevisesolutions—from new technologies to principles of urban design—that mightmitigate it?how can we envision the public policies to manage and respond toit? harvard is deeplyengaged with the broad issues of energy andenvironment—offering more than 250 courses inthis area, gathering 225 facultythrough our environment center and its programs, enrolling100 doctoralstudents from 7 schools and many different disciplines in a graduateconsortiumdesigned to broad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our facultyarestudying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and working to develop renewable energysources; theyare seeking to manage rising oceans and to reimagine cities foran era of increasinglythreatening weather; they are helping to fashion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climate agreements.

so the weather isn’t somethingthat simply happens at harvard, even though it may haveseemed that way when wehad to close twice this year. it is a focus of study and of research, aswework to confront the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elp shape nationalandinternational responses to its e_tremes.

when boston e_perienced thetragedy of the marathon bombings last month, the city andsurroundingmunicipalities went into lockdown on april 19 to help ensure the capture oftheescaped suspect, and harvard responded in e_traordinary ways. within ourowncommunity, students, faculty and staff went well beyond their ordinaryresponsibilities tosupport one another and keep the university operatingsmoothly and safely underunprecedented circumstances. but we also witnessedour colleagues’ magnificent efforts tomeet the needs of boston and our other neighborsin the crisis. the harvard police worked withother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and several of our officers played a critical role in saving thelife of thetransit officer wounded in watertown. doctors, nurses and other staff, manyfrom ouraffiliated hospitals, performed a near-miracle in ensuring that everyinjured person who arrivedat a hospital survived. years of disaster planningand emergency readiness enabled theseinstitutions to act in a stunninglycoordinated and effective manner. i am deeply proud of thecontributions madeby members of the harvard community in the immediate aftermath of thebombings.

but our broader and ongoingresponsibility as a university is to ask and address the largerquestions anysuch tragedy poses: to prepare for the ne_t crisis and the one after that, evenaswe work to prevent them; to help us all understand the origins and themeaning of suchterrible events in human lives and societies. we do this workin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towhich we devote ourselves every day.

investigators at the harvardhospitals are e_ploring improved techniques for managinginjury. researchers atbrigham and women’s, for instance, are pursuing the prospect of legtransplantsfor amputees. a faculty member in our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sciences isstudy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faculty in the business andkennedy schools are teaching andlearning about leadership in times ofcrisis—analyzing historic and contemporary e_amples,from shackleton inantarctica to katrina in new orleans—in order to search for lessons forthefuture. the very day of the lockdown, the mahindra humanities center and theharvard lawschool program on negotiation had scheduled a conference on“confronting evil,” e_aminingthe cognitive, behavioral and social implicationsof both what it called “everyday evils” and“e_traordinary crimes.” a few dayslater, the harvard divinity school assembled a panel ofe_perts to discuss“religion and terror,” e_ploring sources of violence in bosnia, in themiddleeast, and during the troubles in ireland, which served as a formativee_perience for ourdivinity school dean in his youth. at the institute ofpolitics at the kennedy school, lawenforce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othere_perts gathered to consider lessons learnedfrom the bombings. as we struggledto understand the events that shook our city and ourregion, members of ourcommunity were already engaged in interpreting the world that hadproduced suchtragedy and in seeking ways to prevent its recurrence.

three unusual days, making for anunusual year. yet these three unusual daysunderscore and illuminate the usualwork of this university: calling on knowledge andresearch to addressfundamental challenges and dilemmas with resources drawn from the widestscopeof human inquiry—from the insights of the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to thereflectionson meaning and values at the heart of the humanities. universitiesurge us towards a betterfuture and equip us as individuals and societies toget there.

yet other events this past yearremind us we cannot take what universities do for granted.this year hasbrought home not just the threats of e_treme weather and of terror andviolence.it has also been a year that has challenged fundamental assumptions undergirdingamerican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foundations of our nation’s researchenterprise. i have just offerede_amples of how our research and teaching cancontribute to addressing urgent problems facingour world. we live in an era inwhich knowledge is more vital than ever to nations, economiesand societies.knowledge is, i often say, the most important currency of the twenty-firstcentury.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places that, more than any other, generateand disseminate that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partnership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the federal governmentestablished afterworld war ii has been a powerful engine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prosperity.yet that partnership, now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old, is threatened by theerosionof federal support for research—a situation made acute by the sequester. anestimatedalmost $10 billion will be cut from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researchbudget in 2022. th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alculates that cuts to itsresources could mean the loss of morethan 20,000 jobs in the life sciencessector. here at harvard, we receive appro_imately 16% ofour operating budgetfrom federal research funding. we anticipate we may see declines of asmuch as$40 million annually in federal support for research.

what does all this mean? facultyare finding that even grant applications with perfect scoresin peerevaluations are not getting funded. they see e_isting awards being reduced.aspiringyounger scientists are fearful they will not receive career-launchinggrants on which their futuredepends. some are entertaining overtures fromcountries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wherescience investment is robust ande_panding. students contemplating graduate training arewondering if theyshould pursue other options. great ideas that could lead to improvedhumanlives and opportunities, and improved understanding, are left without supportor themean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the world and the nation need thekind of research that harvard and other americanresearch universitiesundertake. we need th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thatresearchgenerates—knowledge about climate change, or crisis management, or melanoma,oreffective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in schools, or hormones that might treatdiabetes, orany of a host of other worthy projects our faculty are currentlypursuing. we need the supportand encouragement for the students who willcreate our scientific future. we need theeconomic vitality—the jobs andcompanies—that these ideas and discoveries produce. we needthe nation toresist imposing a self-inflicted wound on its intellectual and human capital.weneed a nation that believes in, and invests in, its universities because werepresent aninvestment in the ideas and the people that will build and will bethe future.

so as i report to you on the yearwe now bring to a close, i want to underscore the threatto universities and toour national infrastructure of knowledge and discovery that thesequesterrepresents. even in a year when sometimes the world felt too much with us, wehavenever lost sight of how much what we do here has to do with the world. andfor the world. tosequester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to sequester discovery,to sequester the unrelentingdrive of our students and faculty to envision andpursue this endless frontier—such a strategydoes more than threatenuniversities. it puts at risk the capacity and promise of universitiestofulfill our commitment to the public good, our commitment to our childrenandgrandchildren and to the future we will leave them.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world are tooconsequential, the need for knowledge, imagination andunderstanding is too great, theopportunity for improving the human conditiontoo precious for us to do anything less thanrise to the occasion. with thedevotion of our alumni, with the inspiration of our new graduatesand—ihope—with the support of our nation’s leaders, we must and we will.

第5篇 大学校长演讲稿——经验与激情

同学们、老师们,下午好。

我们这个世界,一直有一项缺憾:有经验的人缺少激情,有激情的人没有经验。而今天呢,有经验的教授和有激情的学生走到了一起,组织了这样一个“信息安全高校行”,从北邮开始,依次走向人大、北理工、清华和北大。然后还要推向全国。这么好的一个活动,我这个当校长的当然应该来祝贺。

大学的特点可以说就是经验与激情的融合。融合在一间间教室,融合在一组组实验,融合在一个个专利,融合在篇论文。经验与激情之所以能在大学里融合,从而弥补这世界的缺憾,是因为大学校园里崇尚学术的自由和平等。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需要经验。经验是财富,不仅属于个人,而且属于社会。这也就是人们尊敬师长的缘故。一个大学、一个社会成熟的必要标志是尊重经验,善待学者。

逐年增长的经验,一不留心往往会掩埋激情,让暮气滋生。因此呢,在科学技术前沿冲锋陷阵的总是充满激情,开始积累经验的青年。一个大学、一个社会成功的必要条件是爱护激情,关怀青年。

激情的青年人人渴望拥有经验。然而,经验是真才实学,经验靠工作积累,应该懂得,学术态度的浮躁是取得经验最大的障碍。

上个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应用联合会议,来稿 560 篇,录用 357 篇,这本来应该是很象样的会议,参会者应该大有收获,可惜注册参会人数只有 147 名,而最后到会宣读论文的仅仅剩下 78 人。

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还告诉我,他甚至接到两个电话,让人哭笑不得。一个要求更改第一作者名字,原因是自己已有职称,拟定的新作者为了提职称需要论文。第二个是说不会来开会,要求会议出具证明,说明论文已被录用并在第几页刊载。

学术界的浮躁,由此可见一斑。如果这样的浮躁学风蔓延,那么还谈什么建设一流大学?还谈什么建设科技强国。要说这学风浮躁根源,有历史的,官本位意识几千年;有社会的,按学历、身份支付薪酬的劳动分配制度;有管理的,把论文数目当作衡量人的标准;有文化的,狭隘的个人功利价值观。当然,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想,一个大学真正的、非自我吹嘘的校风和学风,从她的学生教师参加学术活动、学术会议的表现就可以一目了然。因为在这里,没有应付上级检查的事先布置,没有班主任点名,没有任课教师提醒的目光,也没有成绩、考试和学分,这里反映的是真实的校风和学风,是对于科学和技术发展真正起作用的精神、态度和能力。

我今天很高兴,你们学生的协会自发组织参与了这次 ' 信息安全高校行 ' ,有这么多学生、这么多有名教授专家参加,而且还是在周末。你们的协会没有沾染上一点狭隘功利主义的色彩。你们组织的活动纯粹是为了学术、为了技术、为了社会的信息安全。我衷心祝愿“信息安全高校行”成功。也祝愿北邮 ' 团结、勤奋、严谨、创新 ' 的校训精神在你们的协会和你们组织的学术活动的推动下,蔚然成风。

谢谢大家。

第6篇 哈福大学校长之全体毕业同学演讲稿

按照这所古老大学的奇怪的传统,我应该是站在这儿,告诉你们那些永恒的智慧。我就站在这个讲坛上,穿得像个清教徒牧师一样——这个打扮也许已经吓到了我那些高贵的先人们,让他们以为是巫婆现身(校长是女的,译者注)。这会让英克利斯(increase)和考特恩(cotton)父子俩(他们反对清教,译者注)忍不住想审判我的。但是,我还是要站在这儿,跟你们聊聊。

你们已经上了四年的大学了,我当校长还不到一年;你们认识三任校长,我只认识大四一个班的学生。那么,经验是什么?也许你们应该搞清楚。也许我们可以互换一下角色,我可能就会以哈佛法学院惯有的风格,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自说自话。

从这一点上说,我们似乎都做到了——不管程度多少。但我最近才知道,从5月22日开始你们就没有晚饭吃了。虽然我们会把你们比作已经从哈佛断奶的孩子们,但我从没想到会这么彻底。

再让我们来说说那个“自说自话”吧。让我们把这个演讲看作是一个答疑式的毕业生服务,你们来提问题。“浮士德校长,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在哈佛读四年?校长,四十年前你从学校毕业的时候,肯定学到不少东西吧?”(四十年了。我可以大声地说出我当时生活的每个细节,和我获得布林莫尔学位的年份——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但请注意,我在班里还算岁数小的。)

其实,这个答疑环节你们早就从我这儿预定了。你们问的问题也大概就是这类的。我也一直在想该怎么回答,还在想:你们为什么为这么问。

听我的回答。2007年冬天,助理就告诉我要有这么一个演讲。当我在kirkland听中午饭的时候,在leverett吃晚饭的时候,当我在我上班时和同学们见面的时候,甚至当我在国外碰见我们刚毕业的学生的时候,同学们都会问我一些问题。你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不是问课程计划,不是提建议,也不是问老师的联系方式或者学生的空间问题。实际上,也不是酒精限制政策。你们不停地问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很多都去了华尔街?为什么我们哈佛的学生中,有那么多人到金融、咨询和电子银行领域去?”

这个问题可以从好几个方面来回答,我要用的是威利萨顿(一个美国银行大盗,译者注)的回答。你们可能知道,当他被问到为什么要抢银行时,他说“因为那儿有钱”。我想,你们在上经济学课的时候,都见过克劳迪亚·戈丁和拉里·凯兹两位教授,他们根据七十年代以来他们所教学生的职业选择,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发现,虽然金融行业在金钱方面有很高回报,但还是有学生选择了其它的工作。实际上,你们中有37个人选择做教师,有一个会跳探戈的人要去阿根廷的舞蹈诊疗所上班,另一个拿了数学荣誉学位的人要去学诗歌,有一个要在美国空军受训作一名飞行员,还有一个要去作一名治疗乳房癌症的医生。你们中有很多人会去学法学、学医学、读研究生。但是,根据戈丁和凯兹的记录,更多的人去了金融和咨询行业。crimson对去年的毕业生作了调查,参加工作的人中,58%的男生和43%的女生去了这两个行业。虽然今年的经济不景气,这个数字还是到了39%。

高薪、不可抗拒的招聘的冲击、到纽约和你的朋友一起工作的保证、承诺工作很有趣——这样的选择可以有很多种理由。对于你们中的一些人,也许只会在其中做一到两年。其他人也都相信这是他们可以做到最好的一份工作。但,还是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其实,比起回答你们的问题来,我更喜欢思考你们为什么会问。戈丁和凯兹教授的研究是不是正确的;到金融行业是不是就是“理性的选择”;你们为什么会不停地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看似理性的选择,却会让你们许多人无法理解、觉得不尽理性,甚至有的会觉得是被迫作出的必要的选择?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困扰这么多人呢?

我认为,你们问我生活的意义的时候,是带着指向性的——你们把它看成是高级职业选择中可见、可量度的现象,而不是一种抽象而深不可测的、形而上学的尴尬境地。所谓“生活的意义”已经被说滥了——它就像是蒙提·派森(monty python)电影里可笑的标题,或者说是《辛普森一家》里的那些鸡零狗碎的话题一样,已经没有任何严肃的涵义了。

让我们暂时扔掉哈佛人精明的处世能力、沉着和不可战胜的虚伪,试着来寻找一下你们问题的答案吧。

我想,你们之所以会焦虑,是因为你们不想只是做到一般意义上的成功,而且还想过得有意义。但你们又不知道这两个目标如何才能同时达到,你们不知道在一个大名鼎鼎的公司中有一份丰厚的起薪,并且前途很有保障,是不是就可以让你们自己满足。

你们为什么要焦虑?说起来,我们学校这方面也有错。从你们进来的时候,我们就告诉你们,到这里,你们会成为对未来负责的精英,你们是最棒的、最聪明的,我们都要依靠你们,因为你们会改变这个世界。这些话,让你们个个都胸怀大志。你们会去做各种不平常的事情:在课外活动中,你们处处体现着服务的热情;你们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因为你们关注地球的未来;在今年的总统竞选中,你们也表现出了对美国政治改革的热衷。

但现在,你们中的许多人迷惘了,不知道这些在做职业选择时都有什么用。如果在有偿的工作和有意义的工作之间做个选择,你们会怎么办?这二者可以兼顾吗?

你们都在不停地问我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关于价值、试图调和那些潜在竞争的东西、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认识,等等。现在的你们,到了要作出选择的转换阶段。作出一个选择——或工作、或读研——都意味着失去了选择其他选项的机会。每次决定都会有舍有得——放弃一个可能的同时,你也赢得了其他可能。对于我来说,你们的问题差不多就等于是站在十字路口时的迷茫。

金融业、华尔街、“招聘”就是这个困境的标志,它带来了比职业选择更广更深的一系列问题。不管你是从医学院毕业当了全科医生或者皮肤科医生,从法学院毕业进了一家公司或者作了一名公设辩护律师,还是结束了两年的teach for america项目,在想要不要继续教书,这些问题总会在某种程度上困扰你们。你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你们既想活得有意义,又想活得成功;你们知道你们所受的教育,让你们不只是为自己的舒适和满足而活,而且还要为你们周围的人而活。现在,到了你们想办法实现这个目标的时候了。

我想,还有一个原因使你们焦虑——这个原因和第一个原因相关,但又有所不同。你们想过得幸福。你们一拥而上地去选修“成功哲学”和“幸福的科学”,想从中找到秘诀。但我们怎么样才能幸福呢?我可以提供一个不错的答案:长大。调查数据说明,越老的人——比如我这个岁数的人——比年轻的人感到更幸福。但可能你们都不愿意等。

当我听着你们说你们面前有如何的选择时,可以听出来,你们在为搞不明白成功和幸福的关系而烦恼——或者更确切地说,什么样的成功,不仅能带来金钱和名望,还能让人真正地幸福。你们担心工资最高的工作,不一定是最有意义、最令人满足的工作。但你们想过没,艺术家、演员、公务员或者高中老师都是怎么过的?你们有没有思考一下,在媒体圈里该怎么生存?你们是否曾试想过,在经过不知道多少年的研究生学习、写了不知道多少篇论文之后,你们能否找到一个英语教授的工作?

所以,答案就是:只有试过了才知道。但是不管是画画、生物还是金融,如果你都不试着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果你不去追求你认为最有意义的东西,总有一天你会后悔的。生活的路还很长,总有机会尝试别的选择,但不要一开始就想着这个。

我把这个叫作职业选择中的停车位理论,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和同学们说这些。不要因为你觉得会没有停车位,就把车停在离目的地20个街区远的地方。先到你想去的地方,然后再到你应该去的地方。

你可能喜欢投资银行、喜欢金融、喜欢咨询,它们可能是最适合你的。也许你和我在kirkland碰到的一个大四学生一样,她刚从西海岸一家很有名的咨询公司面试回来,她问:“我为什么要做这行?我讨厌坐飞机,我不喜欢住酒店,我不会喜欢这个工作的。”那就找个你喜欢的工作吧。要是你醒着的时间里,都在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你也不会感到幸福的。

但是,最最最最重要的是,你们要问出这个问题——问我或者问你们自己。你们选择了一条路,也就选择了一份挑战。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到达那儿。这是好事。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我们的错。关注你的生活,思考怎样才能把它过好、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对:这些也许是博雅教育给你最宝贵的东西。通识教育让你自觉地生活,让你在你所作的一切中寻找、定义价值。它也让你成为一个自我的分析家和批评家,让你从最高水平上掌握你生活的展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博雅教育让你自由。它们赋予你行动、发现价值和作出选择的能力。不要静止不动,要随时准备接受改变。牢记那些我们告诉你们的远大理想,就算你觉得它们永远不可能实现,也要记住:它们可以指引你们,让你们到达那个对自己和世界都有意义的彼岸。你们的未来在自己手中。

我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你们会做出什么样的成就了。无论如何,常回家看看,和我们分享你的幸福!

第7篇 大学校长开学典礼演讲稿

同学们、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__级新生春季开学典礼。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网络教育学院的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祝贺你们成为大连理工大学这所拥有54年光荣历史的全国重点高等学府新的一员!一年之际在于春,你们将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开始新的学习,在此,我首先祝愿你们学习进步!

当今社会,网络带着铺天盖地的气势将我们包围,并且逐渐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网络使我们这个社会大大地变小了。当网络时代来临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实:现在我们能够比较快地接触到原来我们接触不到的文化、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事物。现代网络教育是一个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高技术相互结合的一个产物,作为网络时代发展需求的新事物,有它非常明显的不可取代的优势。

大连理工大学作为教育部授权的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在开展网络教育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大连理工大学名师荟萃,有两院院士17名,博士生指导教师223名,教授333名。大工还是大连地区唯一一所全国高校排名进入前30位的重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是大连理工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其次,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秉承了大工'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始终坚持教学质量第一的宗旨,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第三,在教学模式上,我们面授和网上学习并重;第四,我们有优良的硬件环境和一流的课件。所以,同学们在这里学习大可放心,只要你肯付出努力,一定会实现你的理想和目标。

同学们,目前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高科技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但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珍惜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按照江_____提出的'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要求,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拿到大连理工大学的毕业证书,我也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学好!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代表着希望和期盼,同学们在春天播种,相信必将有丰硕的果实,预祝同学们学业有成!

第8篇 哈佛大学校长在北大演讲:如何造就一流大学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教授北大演讲

闵校长、许校长,感谢你们热情洋溢的讲话,感谢你们对我所表示的热情友好,也感谢你们对哈佛大

学代表团表示出的热情友好.

我相信,哈佛大学代表团这次北京之行是有史以来我们访问中国最大的代表团.我认为,这表明了中

国在 21 世纪的世界舞台上的重要性.这也表明了我们共同的努力:追求知识,教书育人.能来到中国和

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访问,我感到万分激动.更令我高兴的是我能有机会与这么多的学子谈谈他们将要继

承的这个世界.

如果你们认真思考我们在大学所做的一切,如果你们能认真思考全球化这一现象,我想我们今天的特

殊地位和全球化现象已清楚地表明全世界正在进行一种深刻的转变.这就是:与以前相比,知识对人类活动

的每一方面来说都变得越来越重要.想想我们周围的一些例子.我坚信,两个世纪以后,当今天所发生的一

切被载入史册的时候,柏林墙的倒塌和冷战的结束只能在历史书中被放在第二位.被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二

十世纪后五十年中,十几亿或者是近二十亿人迈入了现代化的社会;是十年之内人们的生活水平双倍的增长

,而且又是在十年之内亿万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增长.我相信,在人类历史的第二个千年,这一事件足以

与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相媲美.

这些增长的中心是什么?这个中心是中国.中国在近两个世纪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中心也

是知识,是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因为在欧洲和北美洲根本找不到一个国家能象中国一样在上一个十年之中以

及上上一个十年中有如此快的增长速度.

这反映了现代科技为融合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这也反映了知识的力量.有些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

们现在生活在这样一个人类历史阶段,科学有能搞明白疾病产生过程的潜力.在我们在座的人能看到的日子

里,科学有潜力在每一个分子的层面上搞明白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是什么让人类痛苦和死亡,并且能发现

一些可操作的方式,找到治疗这些疾病的办法.在我们活着的这一时代,我们能够比其它任何人类历史上的

时代更有能看到医学进步发展的潜力.

这一切还与什么有关呢?它还与知识的增加有关.我们知道知识是在不断增加,知道学术研究的过程

,也知道知识在寻找其并不明显的用途的过程.我们知道善于发现新奇事物这种天赋的作用;我们也知道各

种机构的作用.

让我对知识进行一个总的评论,这就是,你根本没有办法说出最有用的知识是从何而来的,你无法预

测它来自何处;你也无法设计一些程序来找到最有用的知识的形式是什么.

让我给大家举两个截然不同的例子.也许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在大学教授的最抽象的科目是数学.

也许在数学领域中被运用的最少的是数字理论,即对数字的研究.你们中间任何一个发过 email 的人都会

从在近二十五年中发现的数字理论中获益,因为关于素数(译者注,术语:只能被 1 和该数本身整除的数

)的研究是编码计算程序的基础,这种计算程序是今天每一方面的电子通讯和电子交流的基础.这些,都来

自于我们所拥有的最抽象的一类知识.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与此完全不同的例子.这个例子来自于局势很困难的那部分世界,而且,从某种意

义上来说,今天我们举这个例子似乎有些奇怪.这些年来,美国对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

1978 年在戴维营就中东冲突在以巴双方达成的协议.很显然,我们并不是今天中东地区和平的唯一途径,

但是那是通向稳定的重要的一步,据参与过这次谈判的人说,我们的总统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是他能促成以巴

和平的关键.这种能力就是他能从每一个被争议地点的《圣经》名称及其在《圣经》中的作用谈起.对宗教

的研究和对 20__ 年前历史的研究,看来抽象和深奥,然而,这些知识对一个关键的、实际的成就来说是

很重要的.

人们可以不停地从大学的几乎每一知识领域来谈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有一类知识是我们很

难掌握的,那就是预测哪一类型的研究、哪一类型的纯理论的探索会对未来社会做出最巨大的贡献.但是,

同样地,正因为我们不能预言到哪一类型的知识会对我们的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我们才能有信心地预言 ,

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和聪明的想法对我们的未来是很重要的.

很显然,这种对知识创新的追求不只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里,而且出现在商业机构的运作中,这

些非常实际并为利润驱动的机构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为自己做着筹划.不久以前有一次,我与美国一个名牌大

学的天体物理学教授聊天,他问我,哪个机构雇用的博士毕业生最多.我认为,有可能是哈佛大学,也有可

能是某个天文台.而他给我的答案是摩根·斯坦利,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这家银行过去一直在搜寻那些极

其有资质,非常有能力做数量研究的人才,因为这些人能在金融市场上发挥很大的作用.

的确,如果我们看看这些一流的商业机构,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正在不断地寻找非常有创造力、受过最

好的教育、资质超群的人.的确,如果我们看看世界上一流的机构,我们就会发现他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具有

一流大学的一些特质.

那么,一流大学最典型的特色是什么?首先:思想的价值是通过思想者所拥有的品质来判断的,而不

是通过他们的地位来判断的.哈佛大学的教授希望他们的学生能做一些创新的东西.当学生做研究验证某一

教授提出的假设或理论时,这个教授当然希望这项研究结果出来后会证实他的假设而不是推翻它.教授也是

人.然而,无论研究的结果是什么,这个教授会坚持认为这项研究很重要,值得一做,值得提出,也值得发

表.我们哈佛大学有些教授对进化论的本质、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有他们独特的见解;但是每一个教授都坚

持认为大学的职责就是雇佣一流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学者加入他们的院系,无论这些学者是否赞同他们的研

究成果.

这种强调以质量来判断思想的做法正在走向全世界.商业领域的人们谈到统治集团的消亡、谈到团队

精神的重要性在增加、谈到强调创造力的重要性.我敢说,这种通过质量而不是来源来判断思想的方法对近

二十几年发生在中国的革命至关重要,它也对中国社会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至关重要.

大学所承担的第二个重要的任务是对视角多样化的承诺,不管这个人来自于什么背景,只要他能为我们

的卓越做出贡献,我们就愿意招徕他.这一点也正在被更广泛的世界努力赶上.这也一直是我们哈佛大学不

断追求探索的东西.一个世纪以前,哈佛大学是一个出身富裕家庭的绅士培育来自新英格兰富裕家庭的年轻

绅士的地方.它不向上过公立学校的学生开放;也不向黑人学生开放,也不向女生开放;也不向出生在美国

大部分地方的学生开放.就在半个世纪以前,有些哈佛教员由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同而被迫离开学校.哈佛

大学对某些团体也有限制,因为如果不限制这些团体,它们就会变得太多,会使人们觉得不舒服.

现在,哈佛是一所非常开放的大学,无论是男生或是女生、无论你的信仰是什么、无论你来自哪个种

族、无论你来自美国的哪个州,也无论你来自世界上的哪个国家,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哈佛大学.但是,如果

我们想更加包容和开放,如果我们想从多样化视角所带来的好处中受益,或者更进一步地说,如果我们想把

最优秀的学生和老师吸引到哈佛大学来,我们仍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我们必须把我们抛向杰出人材的网张

的越大越好.

正如大学的演变一样,最优秀和最尖端的商业机构、领导的最好的一些国家的政府,都不再根据人际

关系来挑选少数的精英,而是转向发现最有才能的人、最能给他们做出贡献的人.在这方面,我们也有很长

的路要走.但是,我们正在进步,我们的进步在很大一部分上是基于大学的模式.

第三个区别是大学里最真实、最特殊的一点,但是这一点在各种各样的机构中也越来越重要.在这一

点上,也许大学和中国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也就是:强调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当我们考虑一项学术研究

时,我们追求的不只是判断它明天的影响、下一周、下一个月或下一年的影响,我们追求的是从长远来看,

为最终能产生最大影响的知识做贡献.

越来越多的一流的商业机构、社会中一流的团体,不仅在尽量快速地前进来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而

且还重视长期效益,他们都在投资一些不只在明天,而是在将来会产生影响的思想.

让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三十年前在美国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美国的生物工程如果从其市场

价值来看,现在值几千亿美元.在美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年创造过这么高的利润.这一切是怎么发生

的?这是因为人们看到了它将会带来的潜能,他们有长远的眼光.他们进行了投资,正如大学所在做的一样

.当大学引进一流的学者,让他们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时,尽量不去指挥他们,依靠这种想法,从长远来看,

正是这些一流学者的知识才会有价值.

这是大学最根本的信仰,这是在美国已经成功的信仰,而且,我认为,它会给任何想追随这一信仰的

人带来成功.美国所授予的主要专利中大约有 75 %,从很重要的方面来讲,是从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中

获得灵感的.

来自世界各地在美国大学学习的学生的愿望就是让不为谋求利润、自然也不用“竟争”一词的

大学,同美国所拥有的任何一种出口业务比起来一样成功.

那么,是什么促使美国大学成功?我们现在关于创办一流大学的最佳见解是什么?我想就这个问题的

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我还想就大学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挑战进行探讨.

首先,大学应该不受政治和外界控制的干扰.在哈佛大学,无论是马萨诸塞州的州长还是美国总统都

根本没有权力决定谁应该被任命为经济学教授、工程学教授或医学教授,他们根本没有权力为他们的朋友或

自己的目的在哈佛大学指手划脚.

让我告诉大家一些其它的重要的东西,我认为这也是为什么大学能够成功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有

一些人在赚钱这方面非常成功.他们在经济方面为哈佛大学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有时,我们用他们的名字来

命名学校的建筑物;有时我们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一些项目;有时我们还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一些教授职位

.今天早上当介绍我的一些同事时,你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他们中很多人的教授职位前都有挂名:有人被称作

克芬斯汀数学教授,有人被称为斯蒂姆森法学教授,还有其他一些教授职位也被提到过.但是有一点我是可

以明确告诉大家的:你可以到哈佛大学,提出承诺要为一个数学教授、政治学教授或法学教授提供资助;但

是你无权告诉哈佛大学谁应该被任命为这一教授,或这个教授必须信奉什么.如果你这么做,我们就会说,

而且我们也曾经说过:“把你的钱拿到其他学校去.把你的钱拿到别的地方去.”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

为,我认为,要理解创造智力卓越的源泉,这是创办一流大学最基础的东西.

对创办一流大学至关重要的第二点是:这些大学在极力地争夺最优秀的人材.早些时候,在中国的一

次聚会上,有人问我,对于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我能给点什么建议.我说,从长远来看,要想创建一

流大学,只有一件事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拥有最具创造力、最积极思考、最聪明的师资.我说,如果一

个大学能够成功地找到一流的年轻学者,吸引他们留在大学工作,他们就会发现一些一流的学者和一流的学

生就会朝这些一流学者涌去;很多研究基金也会涌向这些一流学者.最终,成为一流大学的承诺是一定会实

现的.

创造一流意味着不能有完全同等对待每个人的观念;创造一流意味着要有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拥

有最新思想的人一定是那些拥有最具威胁思想的人,而且学校还得学会化解这种威胁.创造一流意味着要接

受最优秀的人,因为最优秀的人并不总是最容易相处的人.的确,事实是能使人们最具创造力、使他们最富

挑战性、并使他们的思想令人振奋的特点同时也是这些人难以以最顺畅的方式适应社会的特点,而一流的大

学能理解这一点,他们尽力去寻找这些最优秀的人.

对保持一流大学很重要的第三点是:这些大学必须不断寻找方式来衡量自己,不断寻找方式来给自己

追求卓越的压力.在商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领域中,毕竟,大多数的机构都是如此,他们有一种现成的方

式来衡量他们是否是一流的.这就是账本底线.这就是利润.而大学却没有这样的衡量标准.因此,大学需

要寻找其他的方式来确保自己总是朝一流大学的方向去努力.

那么,这些方式是什么呢?其中之一就是鼓励学者们去寻找外面的研究基金.在哈佛大学,我们的科

学家所进行的很大一部分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学校的资助.部分理由是因为我们的经费紧缺.我们想确保这些

有限的经费能被用来支持那些如果大学不提供资金,其他人也不会资助的领域,这样,我们就能把我们的资

金用在刀刃上.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些能够提供研究基金的机构也在做他们自己的调查、做他们自己

的监管,他们对什么是最出色的研究项目会做出自己的评判.当他们进行这些评判时,资金就会流向那些能

不断出成果的人,而不会再流向那些成果很少的人那里去.

在大学,我们还做其他一些很重要的事,而且,我们还会在以后会更加积极地去做这些事.这就是:

对于学校的每一部门,我们都会邀请世界上顶尖级的专家来评审我们的项目,告诉我们这项管理进展的如何

、它的作用发挥的怎样.我们用这些评审来作为我们确定未来方向的基础.我们不允许那些正在负责某一项

目的人来选择谁来评审这一项目.相反,我们会从外面寻找那些最挑剔的人来做评审.

这一原则不只适用于各种项目,而且也适用于个人.在一个人被任命为哈佛大学的教授之前,他需要

得到的不只是其所在领域将会成为其同事的人的认可,我们还会发信给他所在领域的各方面的顶尖级专家.

这些专家要把这个人与同一领域的其他人进行比较,在任命任何人为哈佛大学教授之前,我们都会对这些评

审进行仔细考虑.比较和竞争是给自己压力去不断追求一流的重要方式.

大学的第四个方面是非常微妙和复杂的.那就是:大学以集体价值观的名义把自己置于很强的领导之

下,这一点很具有讽刺意味.我曾强调过美国的总统也无权任命任何一个人作哈佛大学的教授.但是,同时

,美国一流大学的目标就是要产生很强的领导人物.试想如果哈佛大学的一个学院有一个新院长的空缺.这

个新院长产生的程序是什么?在世界很多地方,在全世界很多大学里,新院长往往都是由这个学院的教员投

票选出来的,或新院长是基于某一学院大多数教授的同意而被选出来的.这种方式是很有效的.当一群教授

做得很成功时,他们会从自己中间选出一个能使他们的成功最有效地延续的人.但是,这样做也会常常产生

平庸的人,出现不少弊病,因为,当一个机构运作的不是很好的时候,如果要选出一个新的领导,人们选出

的常常是一个不具威胁性的新领导,而不是一个能承诺创造出卓越的新领导.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哈佛大学

,我们给予大学校长这个权力来任命各个学院的新院长.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流大学里,大学董事会来选

择大学校长,而不是通过大多数学生和教工的同意来选择校长.

如果说我在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之际,非常荣幸地当上了哈佛大学校长,我确信其中很重要的

一个原因是:我只是自 1860 年美国内战结束后第七个成为哈佛大学校长的人.确实,让有很强的领导才

能的人长期担任职务的这一传统,使得大学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持续更新自己.

我认为以上列举的每一方面:很强的领导层、竞争、外来的审察、对人才的无情竞争、与政治的分离

,都非常重要,因为其中的每一条都不容易做到,每一条都很难.但是,在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的这一时代

,这些方面不只在大学,而且在全社会,都变得很常见.

摆在我的大学、美国的大学、还有,依我之见,全世界其他大学面前的主要挑战是什么?我将重点谈

论五个大的挑战,五个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大问题.我想,对这些问题,我们有一些答案,但是,可以肯定

,我们并不是对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

首先,努力设法解决全球化的问题,把我们最优秀的东西传播出去.从很多方面来讲,世界与从前相

比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了.正如我在演讲刚开始的时候提到的,十年前中国发展的状况,那时人们没有办法从

中国往美国打电话,这表明我们现在比二十年前交流的机会多多了.一年前,如果你让美国人说出世界哪一

个地方非常遥远、非常落后,而且对美国无足轻重,他们很有可能会选阿富汗,这是袭击纽约的本·拉登恐

怖分子的大本营.我们需要调整大学的的教育来促进学生不光是对他们所居住的社区的了解,而且要促使他

们了解全世界.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社会感,这会极大地促进大学的成功.

想达到这种平衡并不容易.哈佛大学与中国的紧密合作很重要,但是,如果这些合作只在中国进行,

那它就很难使远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区的哈佛学生受益.因此,促进我们对全球化的参与、对全球化的理解、

同时又保持我们的社会感,这些都是首要的、关键的挑战.

第二个关键的挑战是保持大学的社区感,大学的自治感,因为知识已经变得越来越有用和实际,而且

被更广大的社会需要.我,作为一个经济学教授,一直被认为是做抽象研究的的人,也都有机会担任我们国

家的财政部长.当我以部长这一身份访问世界时,我也遇到了许多其他曾经是教授的人在他们各自的国家担

任着类似的职务.一个接一个的领域,出于实际的原因,人们对一流思想的需求为大学创造了巨大的、充分

发挥其贡献的机会,但是,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第三点,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保持我们对那些从目前来看不是很有实用价值的知识领域的承诺.我

认为,正如我在这个演讲的刚开头提到的,人们无法预测未来什么知识领域会很有价值,对此我深信不疑.

适当的起作用的思考会使我们探索的范围更大、更广.

但是,当我们急急忙忙地处理一些被每一代人再度提出的问题时,我们又遇到一个挑战,那就是:我

们不应该忘记一些永恒的问题,如人性的本质、人类的冲突、人类家庭以及许多传统文学名著中所描述到的

一些进退两难的困境.在我们下决心要变得精明和目的明确时,我们不应该牺牲培养学生博学睿智的机会.

这是大学非常重要的义务,因为,如果大学在管理方面的训练做得少一点,社会上其他的机构会在这方面做

得更多一点.如果大学不全面考虑未来商业的行为准则,其他机构会考虑这一点.但是如果大学不研究古代

的手稿,如果大学不寻求对历史的理解,那么这些东西很可能就会失传.这将会是人类的悲剧性的损失,也

是我们造成的悲剧性的牺牲.

第四,大学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知识结构.我们必须以某种方式调整我们的大学设置.这就是为什么

我们会有法学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教育学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物理和化学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

有社会学和经济学系.但是,尽管存在着一个人类传统的知识结构,然而,没有任何知识是一模一样的

——没有知识,是永恒不变的.当学者变得越来越专业化,这一点就变得越来越有道理.以前,据说有一些

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识;后来,据说有一些人可以掌握某一学科,如物理和经济学,中所有的知识;今天,

要掌握一个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如宏观经济学的知识,都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了.但是,同时,很多非常

重要的发现都是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无论是在化学和生物之间,还是在考虑应用于音乐研究和文学研究的

共同主题,或是在把教学的广泛应用扩大到人类探寻的越来越多的领域.我们必须准备去利用这些重要的边

缘学科领域的研究.

最后,大学需要适应这一不断变幻的世界所带来的变化的机会.在未来,教育将会变成一个终生的需

求.我们已经看到被人们称之为“燃料箱”的这一教育模式的结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人们年轻时用知识

来给自己填充燃料,接下来在其一生的工作中逐渐消耗所学的知识,直到退休.现在,通过英特网向数千英

里以外的人传送知识的机会大大地增加了.因此,教学本身、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都要改变.在一个重要科

学领域,如粒子物理,的主要研究论文现在有三百个合著者.诸如人类基因组测序之类的研究项目耗资数十

亿美元.这种工作规模的变化、合作本质的变化都会改变或迫使我们改变大学的这种我行我素的传统.但是

,同时,正是我们对最有创造力的个人的尊重才会常常产生重大的成就.使大学适应这些新的机会,但是又

保存它最有特色的地方,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另一挑战.

今天,我在此尝试着谈论了一些我认为对大学来说至关重要的几个方面和大学面临的一些挑战.我希

望我表达的观点是正确.但是,我更希望我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因为我坚持认为,如果,在一个时代,一个

社会的富裕和成功是建立在如何更好地生产粮食上;而在另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富裕和成功是建立在如何

更好地生产和运用钢铁;那么,在我们正在前进的当今世界上,一个社会的富裕和成功是建立在如何产生和

运用知识.在这点上,没有什么机构能与大学相比.

(20__年)

第9篇 大学校长开学演讲稿

大学校长开学演讲稿

军训教官、老师们、同学们: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这个金色的收获季节,同学们带着多年来刻苦学习的硕果走进了大学。首先,我代表校党委和校行政为级新同学实现自己进入大学深造的愿望,成为大学大家庭中的一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欢迎!向积极为大学输送优秀生源的中学老师们,向精心哺育你们成长、并给予大学充分信任的广大家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对帮助、指导、组织我校军训工作的的领导、教官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这是你们刻苦学习的回报,是你们的父母、老师不辞辛苦、哺育培养的结果。这一切,来之不易!在今天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你们有理由尽情地享受这丰收的喜悦,但从今天开始,也要有更高的人生目标:走进了大学,你们就要把自己锤炼成一个社会精英,要自我成长,还要帮助别人;要自我奋斗,还要服务社会;要规划自己幸福人生,还要思考如何报效祖国!

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历经近年的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等学科协调发展,以材料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为特色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个博士点,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个硕士点,个本科专业。拥有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国际合作技术研发中心,个省级重点学科,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行业依托中心。有专任教师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硕士学位的人;其中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个,博士生导师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人等等。

大学半个多世纪的执着求索、几代人薪火相传,不断的精神积淀,形成了“团结自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科大精神;确立了“立人、传知、求新、惠众”的办学宗旨,“明德、笃学、弘毅、拓新”的校训,“自强、务实、竞合、创新”的校风,“修身修业、诲人不倦”的教风和“求真求实、学而不厌”的学风。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与“橡胶”结下了不解之缘,橡胶品牌及特色贯穿学校发展始终。学校把“自强务实”的优良传统和橡胶所特有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品格,融入到人才培养中,着力培养学生“自强务实”的作风和宝贵的“橡胶品格”,这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学校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得到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肯定,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学校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也是同学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同学们,学校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创新氛围。在这一基础上,每位同学要明确自己新的奋斗目标,自觉地在学习中增强创新意识。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积极奋发的学习劲头,肯吃苦、不取巧,充分挖掘各自的潜能,培养和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漫游知识海洋的乐趣中领略和体会科学、艺术、人文各自具有的无比魅力,陶冶性格情操,使自己成为政治、思想素质好,同时又具有良好科学素养、艺术造诣和人文精神,并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各位新同学,将要开始的军训是你们大学生活的第一课。这第一课对你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都非常的重要。这一课能让你们更清楚地了解什么是纪律,更明白团队协作、互相帮助是多么的重要,更清楚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的真谛是什么,所有这些对你们都是一种帮助,将让你们受用终身。多年来,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军训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次受到教育部、省军区、省教育厅等上级的表彰,有这样好的条件,有这样好的教官,我相信你们能认真地上好军训这一课,不怕艰苦,不怕困难,服从指挥,听从命令,像一个军人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军训将带给每个同学一份军人的英武之气和刚毅精神!

我相信,多位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新同学的到来,将会使美丽的大学更加生机勃勃、靓丽多姿。我祝愿,在科大的学习,将使同学们成为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栋梁之才!

谢谢大家!

大学校长开学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个升旗仪式,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校区向大家致以新年的问候!祝老师们在新学期里身体健康,事业有成!祝全体同学在新学期里健康成长,学业进步!

我们总是满怀着激动和欣喜的心情去迎接新学期的到来,因为新就是起点,是又一轮激情的开始;新就是希望,是无限机遇的重生。“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在新春之始可以制定新计划、新目标,然后又计划一步步地去做、去靠近,去努力将心中的梦想变成事实,这是多么美妙的事啊!谁抓得住一年之春,谁也就可能拥有美好的一年,谁把握住了,谁就会拥有春华秋实。值此新学期到来之际,我要送上六个字与同学们共勉,同时这也是新学期里我对同学们的希望与要求,他们是“责任、勤学、阳光”。

第一是责任。当你在路上见到有人随地吐痰时,你知道上前制止吗?当你看到水龙头在不停地哗哗流水的时候你知道把它关紧吗?当你看到有些同全身名牌,听着mp3,大把大把地花着父母的血汗钱时,你会觉得他们不知道体谅父母吗?这些都是为人起码的责任,是我们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品格。我一直认为自私、懈怠、缺乏责任感的学生是不可能将他自身能力发挥得最充分的,也不可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一个优秀学生与平庸学生的最大区别就是: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希望你们能明白,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明白家里的事、别人的事应该帮着做,明白应该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我们不希望杭外的学生只是学业出色,我们更要求你们明礼诚信、富有责任感,能将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与现代教育的理念融合在一起。

第二是勤学。俗话说:“少年应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正如这句诗中说的那样,每个人都需要勤奋,尤其像我们这些正处于吸取知识最佳时期的学生,只有勤学,才能使你牢固掌握知识,学得扎实,只有有了扎实的基本功,你才会拥有升华为更高层次的创造和发展。我们每个学生都应该时时保持一颗很强的学习敬业心,要始终如一地发扬学习中的刻苦精神。爱因斯坦说过:“在天才与勤奋之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勤奋,他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功的催生婆。”同样华罗庚也曾说过:“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确如此,如果没有勤奋的钻研,刻苦的自学,那么华罗庚也就不会在他青年时代就发表《论苏子驹教授的五次方程之解不能成立》的论文;爱因斯坦就不会有被誉为近代物理学支柱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的著作;牛顿也就不可能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哲学等多方面领域取得成就而被人们尊称为近代科学的象征。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勤奋是通向成功的大道,希望同学们时刻牢记“知识在于积累,天才出于勤奋”。

第三是阳光。去年我国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希望我们学生能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我们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乘着08奥运年的东风,我希望你们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利用体育锻炼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成为一个体魄强健、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只有这样,同学们才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才符合我校提出的“健康第一”的要求,才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精神去面对新学期紧张的学习和生活。

愿新的学期能给每一个人都带来新的快乐、新的发展。

谢谢大家!

第10篇 2022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演讲

__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演讲稿:怀疑的年代,仍需要天真

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个貌似有点矛盾的问题:是不是受教育的程度越高,知识越多,反而越应该设法找回我们人类本该有的天真?

这里的“天真”所指的,恰如我们祖先在遥望着闪烁的星星,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痴迷,想去追究这个宇宙的秘密;它也指人类的天真,是我们祖先对大自然的一种谦卑和敬畏。

不得不承认,其实我们已经丢失了许多人类的天真。我们一定要设法把它找回来,至少能够部分的找回来。为什么?因为人类的天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

受了更多的教育,并不表明就应该变得似乎高深莫测,其实此刻你更应该恢复人类的天真。因为只有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去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基本道理,去探究关于自然、关于社会的造化。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说:“研究的动力必然不是来自哲学问题,而是来自事情的本身。”因此,教育所要造就的不是貌似高深莫测的人,而是有着苏格拉底般天真的人——他明明可以有活路,但是为了他心中的学问,为了人类的天真,可以去赴死。我们也要造就阿基米德般的天真,即使当士兵拿长枪对着他的时候,他仍然说,请你不要把我在地上画的圆给踩坏了。我们也需要爱因斯坦、黑格尔、老子、孔子的天真。他们的天真不是因为无知,这些人都知之甚多,不仅知道得多,而且非常通达。他们的天真当然也不是愚蠢,更不是愚昧,只不过是他们不在乎,或者不谙于世故。他们常常看起来冒着傻气,这在我们博士、硕士研究生身上也会出现,所以社会上才会说,“哦,一批傻博士”,但这恰恰是一种真诚和没有经过任何人工修饰的原始的纯真。

有时候,纯真的人在现实的社会中,看起来非常的羸弱,但他们却拥有伟大的、理性的和道德的力量。但凡大学问家,都有这样一种天真。而那些老于世故的、所谓 “成熟”的人,对那种冒着傻气的人的天真似乎都不屑一顾,这些“成熟人”看似左右逢源,但他们只会随波逐流,他们没有必要去探索任何东西。他们永远认为只要存在就一定合理,而合理的东西似乎就没有必要去追究,要做的只是去逢迎而不必去改变;一切只需要适应,而不必坚持;一切只需以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不必去顾忌道德。这种老于世故的“成熟人”,实际上失去的就是人类本来应该有的天真。

人类的天真是谦虚,也是纯真。所谓的人类天真,是对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谦卑,一种谨慎,更是对人类生命的一种根本的尊重。失去了这种人类的天真,知识的积累会使人变得通达,但同时也会让某些人变得更加狂妄,貌似豪气冲天,天天叫喊着要改天换地,似乎可以无所不能,无所不为。但到头来,我们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他们只会犯下难以挽回或者根本就不可能挽回的错误,反而贻害了人类。因此,越是受过高等教育,越是掌握专门知识的人,越要具备健全的人格,越要成为一种德性的存在。为了这份责任,让我们一起找回人类的天真,因为天真才会使你像孩童般的去对未知进行追问,才会毫无顾忌地,并且不求回报地去探索自然、宇宙、社会的奥秘。

第11篇 2022复旦大学校长的演讲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演讲稿:守护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

要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自律而不堕落,拒绝与社会的污浊同流合污;不要工于心计、明哲保身,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问,或者对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的追求。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一句简单的话,爱因斯坦说过,不要去尝试做一个成功的人,但是要尽力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校长演讲摘录

要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我觉得你必须对这个国家和社会负责、担当。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意味着社会对你,你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当然 应该用所学来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为社会提供各种必要的具体的知识或者是精神文化产品。但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在社会狂热的时候保持着清醒,在 社会失范的时候对大家提出警醒。毕业后,你们会接触一些新的现象或者各种各样新的观念,有好的也有坏的。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可能会经历处处碰壁的窘境,无非 这个碰壁有大有小,甚至于你们中有一些人可能会被这种碰壁或者困难所暂时性地击跨,然后产生很大的挫败感。由此,你就会对这个社会产生种种质疑。如果你们 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只是采用一种漠然麻木的态度去面对,或者反过来只是采用一种非常偏激或者冒进的方法去处理,都不可能有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知识分子要守护你的尊严,意味着你一定要进行独立 思考。知识分子在本质上不是一个职业性的阶层,而是一个精神性的群体。知识分子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关怀。知识分子本着自己的道德良 知和学术良知,怀揣着心中不灭的理想和信念,独立思考,对社会发声,对面临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无论是文化思想、科学技术,还是社会政治方面的——提 出思想和解决方案。说到独立思考,它首先来自于独立的精神,体现在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人行亦行。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要求我们不是一味的 抱怨这个社会或者是身边的环境。我常说每一个个体都是构成这个环境的一分子,对于所有的他人来讲,你就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所以这个社会的好坏有赖于我们 每一个人的行动,只有大家都保持独立的人格,用独立自由的理性精神进行思考,那么社会环境才能够不断的进步。相反,如果你对权势进行依附,对财富过度迷 恋,对意识形态过度偏执,都会丧失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这样社会的发展就会丧失方向,就会失范。因此我们说知识分子能不能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 学术和艺术独立的价值,守护自由理性的精神,维系着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存亡。所以只有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我们才能够真正来赢得我们应有的 尊严。

要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还要各位有道德自律和道德 的勇气。知识分子有两种存在,一种是作为知性的存在,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作为德性的存在。知识分子是一个知识人,当然首先是作为一个知性的存在,但它的更 重要的德性的存在,对这个社会的影响会更大。道德从来就不仅仅是话语,而更是一种实践伦理;它不是高谈阔论的对象,是一种坚持正义的勇气。

自律和责任是相伴而生的,自律和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密切相联。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必须知道,选择自律当然是在对自己负责,但同时也为他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每一个人都不自律,肆意妄为,那么这个环 境就会得到破坏,最后就会导致霍布斯所说的丛林状态,那么在这个状态下,丛林法则就会大行其道,这是非常恐怖的。那时候,人人焦虑,人人自危,人人失望。 从古到今有那么多的名人名家写了那么多的著作,那么多的思想家、哲学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所以或许我们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够或者永远也不能够弄明白自己到底 在追求什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希望究竟想过怎样一种生活。这一点,即使我到了这样的年龄,这个问题有时还是会困扰我。但是我们应该至少明白,要 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自律而不堕落,拒绝与社会的污浊同流合污;不要工于心计、明哲保身,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问,或者对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的追求。希望 大家能够记住一句简单的话,爱因斯坦说过,不要去尝试做一个成功的人,但是要尽力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第12篇 大学校长毕业典礼演讲稿

尊敬的刘__教授、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每年六月,能参加毕业典礼,分享同学们完成人生阶段里程碑的快乐时刻,我内心的欣喜,犹如自己毕业一样。我谨代表校董会全人恭喜每一位同学,祝愿你们在天空海阔的人生大道上能实现理想,走出自己的宽坦大路。

可能因为网络上的许多讨论,最近很多朋友,不约而同,积极向我推介各种酣眠良方,有气功的、有食疗的、有中西各种灵方妙药——希望我可以在晚上睡得好点;朋友关怀那份浓厚情谊令我感动,但大家讨论我长夜里未能成眠的热切....对我却是一番鼓舞。我今年85岁,事态间,各种个人得失,早被风风雨雨冲淡,还有何忧心?

我忧心,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时代,各人智商、能力和努力程度不一样——机会失衡成为“新常态”。

我忧心,国家资源局限成为未来发展的难题。

眼前,我们需要把困难变为机遇;

眼前,我们急需科技拓阔创新;

政府要有灵活方略,处理价值世界和实际世界间微妙的关系,特别在再分配的调节机制,不要让“贫富悬殊的愤怒”和“高福利负担”一事的两面现象,持续让社会停滞和不安;政府必须率先纳新求变、开拓思维,政府必须深切推行教育改革,我一直认为投资教育失当是对未来严重的罪行。

我忧心,人与人之间欠缺互信:信任是凝聚理性社会一个重要的环节,当它未能成为润泽社会的“正能量”,当大家总觉得一切在变味,对一切存疑,认为公平正义被腐蚀时,政经生态均会走向循环的大滑坡:构建社会信任——是民族最好的无形资产。

各位同学,你们今天毕业了,在新大门的真理钟敲响之时,你对未来的许诺是什么?每天晨光初现时,你可曾对社会的问题有所记挂?你会是,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还是渊深邃密、锲而不舍?一个有真能力的人,总会自觉的把“推动社会进步”视为己任。

不可言诠的世界,她的未来需要你们年轻人的承担、需要你们正面的价值观、需要你们的关怀、需要你们的耐心,也需要你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其心者知其性,有你们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心和坚持,就是你我在变动不居的世局中最好的酣眠良方!

再次祝愿各位同学在责任之路上活出成功、丰盛、快乐和充满尊严的人生。

今天你以_大为荣,明天_大必以你为荣。谢谢各位!

第13篇 2022年大学校长演讲稿—经验与激情

同学们、老师们,下午好。

我们这个世界,一直有一项缺憾:有经验的人缺少激情,有激情的人没有经验。而今天呢,有经验的教授和有激情的学生走到了一起,组织了这样一个“信息安全高校行”,从北邮开始,依次走向人大、北理工、清华和北大。然后还要推向全国。这么好的一个活动,我这个当校长的当然应该来祝贺。

大学的特点可以说就是经验与激情的融合。融合在一间间教室,融合在一组组实验,融合在一个个专利,融合在篇论文。经验与激情之所以能在大学里融合,从而弥补这世界的缺憾,是因为大学校园里崇尚学术的自由和平等。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需要经验。经验是财富,不仅属于个人,而且属于社会。这也就是人们尊敬师长的缘故。一个大学、一个社会成熟的必要标志是尊重经验,善待学者。

逐年增长的经验,一不留心往往会掩埋激情,让暮气滋生。因此呢,在科学技术前沿冲锋陷阵的总是充满激情,开始积累经验的青年。一个大学、一个社会成功的必要条件是爱护激情,关怀青年。

激情的青年人人渴望拥有经验。然而,经验是真才实学,经验靠工作积累,应该懂得,学术态度的浮躁是取得经验最大的障碍。

上个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应用联合会议,来稿 560 篇,录用 357 篇,这本来应该是很象样的会议,参会者应该大有收获,可惜注册参会人数只有 147 名,而最后到会宣读论文的仅仅剩下 78 人。

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还告诉我,他甚至接到两个电话,让人哭笑不得。一个要求更改第一作者名字,原因是自己已有职称,拟定的新作者为了提职称需要论文。第二个是说不会来开会,要求会议出具证明,说明论文已被录用并在第几页刊载。

学术界的浮躁,由此可见一斑。如果这样的浮躁学风蔓延,那么还谈什么建设一流大学?还谈什么建设科技强国。要说这学风浮躁根源,有历史的,官本位意识几千年;有社会的,按学历、身份支付薪酬的劳动分配制度;有管理的,把论文数目当作衡量人的标准;有文化的,狭隘的个人功利价值观。当然,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想,一个大学真正的、非自我吹嘘的校风和学风,从她的学生教师参加学术活动、学术会议的表现就可以一目了然。因为在这里,没有应付上级检查的事先布置,没有班主任点名,没有任课教师提醒的目光,也没有成绩、考试和学分,这里反映的是真实的校风和学风,是对于科学和技术发展真正起作用的精神、态度和能力。

我今天很高兴,你们学生的协会自发组织参与了这次 ' 信息安全高校行 ' ,有这么多学生、这么多有名教授专家参加,而且还是在周末。你们的协会没有沾染上一点狭隘功利主义的色彩。你们组织的活动纯粹是为了学术、为了技术、为了社会的信息安全。我衷心祝愿“信息安全高校行”成功。也祝愿北邮 ' 团结、勤奋、严谨、创新 ' 的校训精神在你们的协会和你们组织的学术活动的推动下,蔚然成风。

谢谢大家。

第14篇 2022大学校长开学演讲稿范文

20__大学校长开学演讲稿范文1

军训教官、老师们、同学们: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这个金色的收获季节,同学们带着多年来刻苦学习的硕果走进了大学。首先,我代表校党委和校行政为级新同学实现自己进入大学深造的愿望,成为大学大家庭中的一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欢迎!向积极为大学输送优秀生源的中学老师们,向精心哺育你们成长、并给予大学充分信任的广大家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对帮助、指导、组织我校军训工作的的领导、教官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这是你们刻苦学习的回报,是你们的父母、老师不辞辛苦、哺育培养的结果。这一切,来之不易!在今天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你们有理由尽情地享受这丰收的喜悦,但从今天开始,也要有更高的人生目标:走进了大学,你们就要把自己锤炼成一个社会精英,要自我成长,还要帮助别人;要自我奋斗,还要服务社会;要规划自己幸福人生,还要思考如何报效祖国!

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历经近年的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等学科协调发展,以材料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为特色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个博士点,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个硕士点,个本科专业。拥有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国际合作技术研发中心,个省级重点学科,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行业依托中心。有专任教师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硕士学位的人;其中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个,博士生导师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人等等。

大学半个多世纪的执着求索、几代人薪火相传,不断的精神积淀,形成了“团结自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科大精神;确立了“立人、传知、求新、惠众”的办学宗旨,“明德、笃学、弘毅、拓新”的校训,“自强、务实、竞合、创新”的校风,“修身修业、诲人不倦”的教风和“求真求实、学而不厌”的学风。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与“橡胶”结下了不解之缘,橡胶品牌及特色贯穿学校发展始终。学校把“自强务实”的优良传统和橡胶所特有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品格,融入到人才培养中,着力培养学生“自强务实”的作风和宝贵的“橡胶品格”,这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学校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得到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肯定,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学校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也是同学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同学们,学校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创新氛围。在这一基础上,每位同学要明确自己新的奋斗目标,自觉地在学习中增强创新意识。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积极奋发的学习劲头,肯吃苦、不取巧,充分挖掘各自的潜能,培养和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漫游知识海洋的乐趣中领略和体会科学、艺术、人文各自具有的无比魅力,陶冶性格情操,使自己成为政治、思想素质好,同时又具有良好科学素养、艺术造诣和人文精神,并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各位新同学,将要开始的军训是你们大学生活的第一课。这第一课对你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都非常的重要。这一课能让你们更清楚地了解什么是纪律,更明白团队协作、互相帮助是多么的重要,更清楚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的真谛是什么,所有这些对你们都是一种帮助,将让你们受用终身。多年来,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军训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次受到教育部、省军区、省教育厅等上级的表彰,有这样好的条件,有这样好的教官,我相信你们能认真地上好军训这一课,不怕艰苦,不怕困难,服从指挥,听从命令,像一个军人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军训将带给每个同学一份军人的英武之气和刚毅精神!

我相信,多位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新同学的到来,将会使美丽的大学更加生机勃勃、靓丽多姿。我祝愿,在科大的学习,将使同学们成为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栋梁之才!

谢谢大家!

20__大学校长开学演讲稿范文2

同学们、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__级新生秋季开学典礼。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网络教育学院的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祝贺你们成为大连理工大学这所拥有54年光荣历史的全国重点高等学府新的一员!一年之际在于春,你们将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开始新的学习,在此,我首先祝愿你们学习进步!当今社会,网络带着铺天盖地的气势将我们包围,并且逐渐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网络使我们这个社会大大地变小了。当网络时代来临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实:现在我们能够比较快地接触到原来我们接触不到的文化、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事物。现代网络教育是一个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高技术相互结合的一个产物,作为网络时代发展需求的新事物,有它非常明显的不可取代的优势。

大连理工大学作为教育部授权的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在开展网络教育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大连理工大学名师荟萃,有两院院士17名,博士生指导教师223名,教授333名。大工还是大连地区唯一一所全国高校排名进入前30位的重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是大连理工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其次,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秉承了大工“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始终坚持教学质量第一的宗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第三,在教学模式上,我们面授和网上学习并重;第四,我们有优良的硬件环境和一流的课件。所以,同学们在这里学习大可放心,只要你肯付出努力,一定会实现你的理想和目标。

同学们,目前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高科技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但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珍惜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按照江主席提出的“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要求,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拿到大连理工大学的毕业证书,我也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学好!

秋天是播种的季节,代表着希望和期盼,相信必将有丰硕的果实,预祝同学们学业有成!

20__大学校长开学演讲稿范文3

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在这里为20__级的本科新生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首先,我谨代表学校以及全体师生员工,向新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呕心沥血哺育你们健康成长的父母亲人和中学老师表示最诚挚的祝贺!

同学们,你们今天走进的这座校园是中国的最高学府,每年都有一批像你们一样,来自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国的最优秀的精英学子加入进来,传承着北大优秀的传统和深厚的学术积淀,令古老的燕园永葆青春;更有一代又一代北大人走出象牙塔,把母校科学民主、追求真理的种子传播开去,发扬光大。

北京大学是一块圣地。她诞生于民族危亡、内忧外患的危难之秋。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综合国立大学,自建校之日起,北大就被赋予了变法维新、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在她120__年的历史长卷中每一页都写满了北大人前仆后继,为谋求民族独立、国家解放和人民富强所做的不懈求索和拼搏。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最初阵地。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大批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都曾在这里学习或工作过。无论是“一二.九”运动回荡在红楼的振臂疾呼——“北大,起来!”,还是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无论是文革结束后的思想解放,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北大的命运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在中华民族谋求独立和解放、振兴与发展的艰难历程中,北京大学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北京大学是一座崇高的学术殿堂。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他们中间有我们的老校长严复、蔡元培、马寅初先生;哲学大师冯友兰、张岱年先生;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的恩师吴大猷先生,还有王竹溪、周培源先生等。当然还有现在仍活跃在学术前沿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校友和教师中涌现出了400多位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中邓稼先、郭永怀、周光召、于敏、朱光亚等12位科学家是北大校友。新人口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百万次电子数字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等一大批重要的思想成果和科技成果在这里诞生。自20__年我国设立国家科技奖以来,北大共获得20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科技进步一等奖,均位列全国高校之首。在六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中,有三位是北大的教师或校友,他们是我校的王选院士、中科院的黄昆院士和吴文俊院士。

北大更是莘莘学子的乐土。我校文理医并重,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学科优势明显;这里有亚洲规模最大的高校图书馆。目前,图书馆老馆改造工程已经竣工,过几天学校将举行仪式,启动图书馆老馆的使用,届时图书馆将拥有5000多个座位;我校有良好的教学和试验条件,规划中新教学大楼已经启动;这里大师云集,精英荟萃,人文气息浓郁、学术气氛活跃;未名湖的波光塔影、勺海的荷塘垂柳、燕南园的曲径幽深,无不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北大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在册的学生社团有上百个,其中山鹰社、爱心社等学生社团已发展成为北大的品牌社团,其影响力已经走向社会。北大是一所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学,国际交流活动十分活跃,仅今年上半年就有6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莅临北大;北大已经与世界各地的2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级交流合作关系,斯坦福大学分校、北大-耶鲁暑期学校、北大-欧盟奥地利暑期学校等众多学生交流项目,为同学们参与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0__年在北大百年校庆典礼上,当时的____同志在致词中说,中国需要建设若干所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随后,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北大启动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即“985工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目前全校师生员工都在为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工作,在座的同学们应该为能够亲身参与其中而感到自豪。

同学们,从此刻起,你们将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北大人”,正如谢冕先生在《永远的校园》中写到的:“一旦佩上北大校微,每个人顿时便有被选择的庄严感……因为这里是一块圣地。从上个世纪末叶到如今,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集聚和呈现。”百年北大所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将在你们身上传承下去,并被赋予崭新的内涵。“北大人”这个光辉的名字,不仅代表着智慧和才华,更代表着时代先锋的责任和追求卓越的信念。此时此刻,当你们即将掀开人生的崭新一页的时候,作为校长我对你们提出几点希望:

第一,当年蔡元培老校长就曾经提出“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北大之所以成为北大,就是因为北大人这种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始终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在新的历史时期,北大人的使命在于传播真知,启迪智慧,繁荣学术,服务社会。希望在座的同学们能够把业务学习与崇高理想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

第二,北大具有兼容并包、学问至上的优良传统。今天的北大,文理医并重,在跨学科和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大学的学习不仅在于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快,希望同学们珍惜在北大的四年学习时光,充分利用好北大良好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拥有广阔的知识面,训练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而且要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为你们将来适应社会变革,不断自我完善,进行终身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第三,求真求知与人生修养并重是我校的一贯传统,希望大家不仅要注重知识养料的汲取,而且要重视锤炼自己的品格,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要充分利用北大学科齐全、思想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优势,善于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大家不仅要谦虚谨慎,学会求知;更要戒骄戒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第四,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一名大学生了,大学和中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希望同学们能够注重培养几个方面的能力:包括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自我定位的能力;心理上的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同学们,下一个满月就是中秋节了,我想大部分同学今年将不能与父母亲人共度佳节,这也许是你们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的呵护,独自面对一个崭新的环境。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不过你们并不孤单,这里有和蔼可亲的老师,热情开朗的师兄师姐们,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尽快熟悉新环境,融入到新的集体中。

同学们,从你们背着行囊,告别家人,踏进北大校门的那一刻起,你们就已经成为这所百年名校的崭新一员,你的生命中将永久地烙下北大的印记,从此你将享受这印记带给你的荣耀和成就感,与此同时,你更将承担它带给你的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感。同学们,四年的时光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样漫长,希望你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志存高远,奋发图强,胸怀国家,心系人民,为创造北大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无愧于时代与历史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15篇 2022复旦大学校长的演讲稿:守护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

守护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__届本(专)科生毕业典礼致辞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要祝贺各位顺利完成学业,今天毕业了。还记得四年前在迎接你们的时候,我曾经说过,四年后有一个事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老师们都会变得更老,但是我们年轻学生会变得更加成熟。我这里说的“成熟”不是指那种丧失了纯真和热情的“左右逢缘”式的世故,而是指因智慧和知识的增长带来的冷静、理性和持重。或许,这才是毕业的真正含义。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有过相似的经历,所以我在这儿或许可以用我的经验来猜测一下大家现在的心情。

毕业,让你们对学校存有一份依恋,无论你在这里碰到的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毕业,也让你们对老师和同学,无论是你们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无论是你们仰慕的还是有一些非议的,都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毕业也会让你们兴奋不已,因为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然而,我更相信毕业后的“成熟”,会让你们在兴奋后对未来会心存忐忑、焦虑和隐忧,或许这就是金晓峰老师说的“伤感期”。

不知是哪位复旦学子留下的感言这样说道,“之于这所学校,我们只是沧海的一粟,而它的烙印却常相陪伴我们去到更多、更远的地方……”他(或她)用文字表达了对学校的依恋,但把自己的忧虑放进了省略号里。实际上,所有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焦虑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开始对自己和这个社会都有所期许。美国心理学家在《少有人走过的路》这本书中写道:“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对一名知识分子而言,更是如此。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就像刚才阿拉法特·居来提同学所说的,你们已经成为一名知识分子。因为有人认为知识分子这个称号跟受教育的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我认为复旦人应当努力成为一名知识分子,因为社会对我们有这样的期待。所以我觉得,你们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来自于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以及来自于你们想要维护知识分子尊严性的考虑。

要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我觉得你必须对这个国家和社会负责、担当。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意味着社会对你,你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当然应该用所学来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为社会提供各种必要的具体的知识或者是精神文化产品。但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在社会狂热的时候保持着清醒,在社会失范的时候对大家提出警醒。毕业后,你们会接触一些新的现象或者各种各样新的观念,有好的也有坏的。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可能会经历处处碰壁的窘境,无非这个碰壁有大有小,甚至于你们中有一些人可能会被这种碰壁或者困难所暂时性地击跨,然后产生很大的挫败感。由此,你就会对这个社会产生种种质疑。如果你们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只是采用一种漠然麻木的态度去面对,或者反过来只是采用一种非常偏激或者冒进的方法去处理,都不可能有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好在复旦大学是一所开放的大学、包容的大学,学校竭尽所能为大家创造了接触广阔世界的机会,搭建了各种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你们可以在书院里面接触到不同的专业,不同理想的同学,你们可以在海外交流当中培养你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经过复旦的训练,现在的你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且初步习得了担当的这种能力,这就是复旦留给你们所特有的印记。

我想强调的是,责任不是空洞的。它是具体的,包括对自己、对家人。首先,是对家人的责任。刚才蔡彤先生分享了他和汪新芽女士的夫妻恩爱,以及他们为这个社会作出的贡献。责任是一种感恩,包括你对朋友、对陌生人,也许是一个普通的路人,或者其他你从来没有面对过的事情,乃至对整个国家、民族或者整个人类,所负有的大大小小的责任。我们不要以为一谈责任就是一件大事。不,很小的事情也是责任。一个人对责任的认定和履行实际上出自他的信仰和追求。作为知识分子,我们不能做一个冷眼旁观的批判者,更不能成为随意的解构者,而应当是负责任、有担当而又务实的建构者。这应当是复旦人的一种基本气质。

要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还意味着必须坚持理性,并且依理而行。理性对知识分子来说,是最最基本的。知识分子作为这个社会最敏感的成员,乃至作为社会的良知,在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大众苦难等等的重大问题上,理应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这个声音必须是理性、清醒、有说服力的,尽管在说的时候可以声情并茂,但是绝不可简单的情绪化。至少我相信,讨论一些重大问题的时候,从学理出发的研究和批判虽然不像某些言论那样高调,但是它具有更大的力量,那就是理性的力量。我相信经过复旦的多年训练,大家已经养成了一些基本的学术习惯,也就是说尊重事实的态度,缜密的思维习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大家不要随着毕业就把这种训练扔到脑后。将来,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这些训练对大家永远是有益的。

我也认为复旦校歌里所唱到的思想自由,就应该是一种自由理性,守护自由理性就是守护人类的文明和尊严,就是守护人类的真善美,守护人类的正义、良知、自律和真情,包括家庭的情意,夫妻的情意。知识分子应该是理性思维的楷模,守护理性就是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守护理性就是来创造一个大家都讲道理的社会环境。

知识分子要守护你的尊严,意味着你一定要进行独立思考。知识分子在本质上不是一个职业性的阶层,而是一个精神性的群体。知识分子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关怀。知识分子本着自己的道德良知和学术良知,怀揣着心中不灭的理想和信念,独立思考,对社会发声,对面临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无论是文化思想、科学技术,还是社会政治方面的——提出思想和解决方案。说到独立思考,它首先来自于独立的精神,体现在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人行亦行。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要求我们不是一味的抱怨这个社会或者是身边的环境。我常说每一个个体都是构成这个环境的一分子,对于所有的他人来讲,你就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所以这个社会的好坏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只有大家都保持独立的人格,用独立自由的理性精神进行思考,那么社会环境才能够不断的进步。相反,如果你对权势进行依附,对财富过度迷恋,对意识形态过度偏执,都会丧失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这样社会的发展就会丧失方向,就会失范。因此我们说知识分子能不能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学术和艺术独立的价值,守护自由理性的精神,维系着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存亡。所以只有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我们才能够真正来赢得我们应有的尊严。

要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还要各位有道德自律和道德的勇气。知识分子有两种存在,一种是作为知性的存在,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作为德性的存在。知识分子是一个知识人,当然首先是作为一个知性的存在,但它的更重要的德性的存在,对这个社会的影响会更大。道德从来就不仅仅是话语,而更是一种实践伦理;它不是高谈阔论的对象,是一种坚持正义的勇气。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如果想到种种利害,那么他就是那种假冒的知识阶级。我认为鲁迅所说的不顾利害就是勇于坚守公平和正义的立场,而不为利益或者权势所左右,这才是作为一名真正知识分子应该有的品格,也是他们应该被称为社会的良心的理由。因此,道德的自律和勇气就成为知识分子的又一个鲜明的品质。

自律和责任是相伴而生的,自律和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密切相联。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必须知道,选择自律当然是在对自己负责,但同时也为他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每一个人都不自律,肆意妄为,那么这个环境就会得到破坏,最后就会导致霍布斯所说的丛林状态,那么在这个状态下,丛林法则就会大行其道,这是非常恐怖的。那时候,人人焦虑,人人自危,人人失望。因此,日本的企业家稻盛和夫有过这样的论述,出人头地,追求成功可以;想过一个潇洒多彩的人生,也可以;但是那都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人生的目的是在于塑造高尚的人格。自律还与每个人心中的人生价值有关。从古到今有那么多的名人名家写了那么多的著作,那么多的思想家、哲学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所以或许我们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够或者永远也不能够弄明白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希望究竟想过怎样一种生活。这一点,即使我到了这样的年龄,这个问题有时还是会困扰我。但是我们应该至少明白,要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自律而不堕落,拒绝与社会的污浊同流合污;不要工于心计、明哲保身,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问,或者对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的追求。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一句简单的话,爱因斯坦说过,不要去尝试做一个成功的人,但是要尽力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说到这里我常常有一种担忧,如果连知识精英都为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堕落,并且慢慢成为一种风气,那么这个社会是真的有病了。因此,我认为道德的自律和勇气是我们守护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的最后的底线。说到底,知识分子何为?知识分子就是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让这个社会也变得更加美好,而首先当然要让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心灵变得更美好。总之,知识分子的职责是守护人类的基本精神价值,努力使社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首先要努力做到的是我们守护并且维持我们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有的尊严,而这个尊严是靠我们的行为和态度来赢得的。

最后我想说一下复旦的校训,校训告诉我们,“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我的解读是,在我们心灵成长的不同阶段,要读一些不同的原典,这就是“博学”;要为心灵和精神而阅读,在阅读当中生活,把阅读当成一种生命状态和习惯,这就是“笃志”;读书要细,首先需要对文本进行精读,此为“切问”;知识分子应当心有隐忧,心存焦虑,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这就是我们校训当中所说的“近思”。我想校训不仅仅是在校内受用,而是使每一个复旦人,包括毕业生,包括我们的校友,使每一个复旦人的终生受用。在这点上,我想跟大家一起共勉,遵守我们的校训。

谢谢大家!

大学校长演讲稿(15篇)

thank you all and good afternoon alumni, graduates, families, friends, honored guests. for seven years now, it has been my assignment and my privilege to delive…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大学校长信息

  • 大学校长演讲稿(15篇)
  • 大学校长演讲稿(15篇)15人关注

    thank you all and good afternoon alumni, graduates, families, friends, honored guests. for seven years now, it has been my assignment and my privilege ...[更多]

相关专题

    栏目ID=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演讲稿范文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