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1篇 家长读一本书谈教育心得
作为一名老师,爱优秀生容易,爱后进生难;一名教师是不是真爱学生,爱教育,也要看他能否长期关爱后进生;班主任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能只看优秀生的表现,更要看后进生的表现。
上学期的家长会,是学生主持,班干部发言。这学期我打算以《我心中的温馨家庭》为主题召开家长会,领导让我在上学期家长会的模式基础上改进一下,在全校示范一次特色家长会。我思维反应虽然不敏捷,但不喜欢循规蹈矩,重蹈旧辙,还是喜欢有所创新。一个温馨的班级,不是只为优秀学生创建的,而是面向全体的。如果,这个班的后进生在这样的集体都感到快乐,那才是真正的团结友爱、温馨的班集体。所以,后进生要是参与进来,才能证明这个班级的力量,才能证明我这个班主任的魅力。因此,这次家长会,我让家长、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都参与进来。
家长会就是向家长反馈他们的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情况。那么,让学生主持,以演讲的形式,把他们在校各方面的情况反馈给家长,不仅让家长了解了他们孩子在校的情况,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当这些演讲的孩子在他们的爸爸妈妈面前、在叔叔阿姨们面前一展风采时,内心不更多了一份骄傲与自信吗?当到会的家长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台上演讲时,内心不更多了一份自豪和快乐吗?
事实也证明:在这次《我心中的温馨家庭》作文比赛中,就是几个后进生写得更真实,更能打动人心。有八个同学写得非常好,其中有四个后进生。因此,我挑选了葛馨悦、孙思思、张本周这三个同学参加演讲。我让他们回家把初稿再修改一遍,并打印出来。他们做得都非常认真,章梦梦家没有电脑,为此他还特意花四元钱在外打印的。可见,孩子们都非常想好。孙思思嗓音特别小,平常说话就像蚊子哼,听得让人费劲,我怕她那天胆小不敢发言;张本周总有点皮皮的,没副正经严肃样,我担心他家长会这天也像小皮条。我再次问他们俩,想不想参加?他们都非常忠恳得说“想”。知道他们的心愿后,我也铁了心,即使弄砸了,为师的也要讲诚信,给他们这次锻炼机会和表现的机会。
会前,我想想:还是让他们试讲了一次。张本周一改平常油腔滑调,很严肃;孙思思声音明显大了。我心理有底了。家长会上,我一点也不担心。整场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我相信:通过这次家长会,他们三个内心的自信又得到了提高,他们对学习、对做一名优秀学生的愿望会更加强烈。同时,对我的爱,对我的信任也更加深厚。
第2篇 读一本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现代教育理论》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有着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所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主要包含三个基本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对于先生的教育理念,我有几点启示:
一、教育要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于生活。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我们也更应该明白我们所要教育出来的学生不是只会背书只会知识的学生,而应该是会学习,会思考,会生活的学生。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方式多样化,要有新颖性和创新性,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求知欲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论十分明白。首先,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
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的“劳心”和“劳力”的问题。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并由此得出学习方法的论断:运用知识,“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柳斌同志说:“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提倡的是个性。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讲的也是个性、创造,一切陈腐的、机械的、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是错误的、有害的,必须坚决抵制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各科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3篇 2022读一本教育专著并撰写心得体会范文
《现代教育理论》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有着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所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主要包含三个基本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对于先生的教育理念,我有几点启示:
一、教育要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于生活。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我们也更应该明白我们所要教育出来的学生不是只会背书只会知识的学生,而应该是会学习,会思考,会生活的学生。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方式多样化,要有新颖性和创新性,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求知欲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论十分明白。首先,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
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的“劳心”和“劳力”的问题。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并由此得出学习方法的论断:运用知识,“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柳斌同志说:“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提倡的是个性。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讲的也是个性、创造,一切陈腐的、机械的、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是错误的、有害的,必须坚决抵制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各科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