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1篇 pdca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借鉴应用
1 pdca循环工作方式简介
pdca循环工作方式是美国数理统计学者v.e.deming根据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总结出来的。他认为:质量管理中的任何工作都可以分为计划、推广、核查、反应4个阶段。
(1)计划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4个步骤:①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②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③从各种原因中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④针对主要原因制订措施、计划、目标。
(2)推广阶段 切实执行计划。
(3)核查阶段 把执行结果与预订目标对比,寻找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4)反应阶段 对核查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做出反应。这一阶段包括2个步骤:①总结经验,把行之有效的办法标准化,以巩固成绩;②把没有解决的遗留问题,转入下一个管理循环,继续解决。
2 利用pdca循环工作方式进行安全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对pdca循环工作方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它包含的层次性、连续性、前进性、通用性、科学性,集中体现了pdca循环工作方式的优点。
(1)层次性
整个企业的pdca循环工作构成一个大的母循环。企业的部门、车间、班组逐级拥有自己的pdca管理工作循环,是母循环包容下的依次分解传递的子循环。这一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的结构,使得pdca循环工作方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保证了计划逐级有序地传递执行,且执行信息能够逐级反馈回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传递反馈闭环回路。如图1所示。
图1 padc循环工作方式层次性示意图
(2)连续性
每一个pdca管理循环都完成了对计划执行的信息闭环管理,而紧随其后的pdca管理循环,都是在前一个pdca管理循环中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开展的。它们的内容不是互不相干,而是紧密相连,继承发展的。如图2所示。
图2 pdca循环工作方式连续性、前进性示意图
(3)前进性
后一个pdca管理循环总是对前一个pdca管理循环的继承发展。它发挥了2个功能:巩固了前面pdca管理循环已经取得的成绩;解决了全部或部分前一个pdca管理循环的遗留问题,使得工作进一步趋于完善。如图2所示。
(4)通用性
pdca循环工作方式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的具体体现。它所揭示的不仅仅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干什么,而且是一般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包括安全管理,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5)科学性
pdca循环工作方式体现的是科学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因此,这种管理方法是科学的,对于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将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实践证明,严格按照pdca循环工作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就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易于查清原因,解决问题,提高效率,不断巩固管理水平。
我们可以得出,在安全管理领域借鉴应用pdca循环工作方式是可行的,科学的。
3 利用pdca循环工作方式进行安全管理的具体应用
安全管理对pdca循环工作方式的借鉴应用,应本着“宏观遵循,微观调整”的原则,将安全管理理论与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完善到pdca 4个不同阶段中。对其具体应用,笔者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和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计划阶段
①统计分析安全管理部门已经发现的人、机、环境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根据事故预防的原则,预测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对问题、隐患一般要按危害程度进行分级。②分析不安全因素产生的原因,特别要剖析到管理上的深层次原因,以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③针对存在的问题,要遵循“消除隐患,努力减少一般事故,避免重大事故,杜绝特大事故”的原则,对存在的隐患按其危害程度(等级)制定解决计划,并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案。对于整改资金必须从安全与生产发展的总体考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合理投入。不能靠过量的投入来保安全,这常常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也不能投入过少,满足不了起码的安全需要。以牺牲安全来追求成本的降低,这往往会引发重大、特大事故,得不偿失。制定的措施方案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执行,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执行阶段
①抓好计划的宣传贯彻,使各级人员都能从计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到要干的具体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自己要搞的一项或几项具体工作重点理解。②企业下属的各级单位都应根据企业的总体计划、部署对所开展的工作,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细化、量化,拿出更为具体的运行计划和措施,级级细化,直至岗位上的每一个操作环节,确保工作指标的完成。如果不进行细化,那么企业的总计划中的方案措施再有可操作性,相对于车间、班组、岗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粗放性,很难与基层实际吻合。③要不拘一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并努力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物的可靠性。
(3)核查阶段
核查,实际就是组织安全检查。
①各级单位对自己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自查,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整改。②上级单位对下级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既有阶段性的总结分析,又要进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计划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检查最好能通过量化式检查得出定性结论。这一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对每一个pdca循环层进行横向比较时,能得到较为准确的评价,找准薄弱点和工作漏洞。
(4)反应阶段
反应阶段就是安全总结评比阶段。
①总结取得的成绩,把已经解决的问题考核销号。②对计划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根据原因分清责任,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考核硬兑现。③把遗留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管理循环。
赵正宏 肖曼霞 张军 王春晖(河南石油勘探局)
第2篇 班组安全标准化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1 引言
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是企业从安全基础工作入手,制定各工种、各岗位的安全操作标准,使每个从业人员按岗位标准进行操作。班组安全标准化是要求企业将安全生产责任逐一落实到每个操作岗位和每个工种、每个从业人员,从而提高班组生产台效,落实企业作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从基础上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
2 推行班组安全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
2.1 班组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层组织
班组是企业安全管理活动的基层组织,任何公司安全制度的宣贯和推行,都离不开班组的配合和具体实施,班组在公司安全管理活动中起着基层管理人员的角色,所以实施班组安全标准化,是进行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实施班组安全标准化,是降低班组安全事故的重要措施,班组生产现场是事故频发的重要场所,公司安全事故中90%都是发生在生产现场,可以说抓好了班组安全生产将会大大的减少公司事故的发生。
2.2作业标准化是班组安全的保障
班组是企业的一个基层单位,是企业的细胞,在班组开展安全标准化活动,提升员工安全文化素养,让细胞充满活力,是保证规章制度真正贯彻、落实的重要措施企业各项管理措施的实际效果最终在班组得到体现,班组成员是企业中工作风险度较高的人群,他们的主要工作在生产一线,负责企业各项产品的生产。班组成员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决定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伤亡事故统计分析表明,企业生产中的大量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而这些可以避免的事故中多数是由于人为错误造成的。英国安全卫生执行局事故预防组等研究机构普遍认为:90%以上的事故是人为错误造成的,而其中70%是可以由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来防止的。通过对班组基础工作的持续查评,在班组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促进班组成员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素质,最终能够控制人为错误造成的事故的发生。
2.3 班组建设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安全管理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以人的生命安全为出发点和目的,二是管理的重点和对象为人。充分发挥人性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企业的安全文化代表企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就是作为员工的人,要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精神动力和员工安全文化素质,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就必须了解什么是“人性”。“人性”即人区别自身以外一切物质并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性,也称人的本性或本质。安全生产本身就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只有组织安全的生产,才能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降低生产成本,保持社会稳定。因而,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人性化”管理,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中卓有成效的工具之一,它与安全生产的社会目标、企业目标和个体目标都是完全一致的。
2.3 重视班组长在班组建设中的作用
安全管理,预防为主,加强员工安全思想教育工作是班组安全标准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企业培养高素质现代化队伍的迫切需要。班组中的领导者就是班组长,班组长是班组生产管理的直接指挥和组织者,也是企业中最基层的负责人,属于兵头将尾。班组管理是指为完成班组生产任务而必须做好的各项管理活动,即充分发挥全班组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生产积极性,团结协作,合理的组织人力、物力,充分的利用各方面的信息,使班组均衡有效地进行、产生“1+1>;2”的效应,最终做到按质、按量、如期、安全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生产计划指标。在实际工作中,经营层的决策做得在好,如果没有班组长的有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没有一批领导得力的班组长来组织开展工作,那么经营层的政策就很难落实。班组长既是生产的组织者,也是直接的生产者。
班组安全标准化是企业达到安全标准化等级要求的基础,也是企业安全标准化的一部分,是贯彻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全面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达到企业安全标准化的保证。班组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基层单位,是企业最基础的生产管理组织。企业的所有生产活动都在班组中进行,所以班组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效,只有班组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才能有旺盛的活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
第3篇 浅述事故预防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
引言(1)
事故预防技术是安全系统分析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在实际工作中,事故预防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通过对系统安全的预测、分析,能使安全管理工作达到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目的,是实现“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的一种科学手段。
事故预防技术在事故预防过程中的实施途径(2)
事故预防技术要经过预测——分析——预防这一途径来实现事故预防的目的。在预测、分析、预防三者之间,预测、分析是预防的基础和前提,而预防又是通过分析对一系列预测采取决策和措施。
现应用安全系统分析中能量转移论、变化与失误联锁论,论述如何进行事故的预测、分析和预防。
1 能量转移论
预防事故的关键是探索出生产现场能量体系中潜在的危险,找出发生事故可能性最大的因素,并从该系统中将其排除。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对易发生事故的危险源点进行系统的预测和分析。从人的因素来分析,包括:①管理中是否有欠缺,各种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对操作人员是否有明确的规定来制约操作者的行为;②管理运行机制是否得力,各种规章制度是否能具体实施,每个职工能否遵循规程;③操作人员是否具备了一定的安全知识,能够明确职责;④对存在的危险源点能否做到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在作业前或作业中对危险源点能否做到安全确认,是否做到心中有数。从物的因素来分析,包括:①所有设备性能是否完好,各种防护设施和保护装置是否齐全、灵敏、可靠、有效;②设备的安置是否合理,有无由于设备安置缺陷给作业带来的不利因素影响;③周围环境是否对作业有利,是否有障碍物存在,是否存在有毒有害气体、噪声超标等。通过事故预防技术对系统进行预测、分析,找出危险源点,就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完成事故预防技术在事故预防过程中的应用。
2 变化与失误的事故因果联锁
由于管理者的计划错误或操作者的行为失误,没有适应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或人的因素变化,从而导致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破坏了对能量的屏蔽或控制,要避免这些不安全行为或状态,需要我们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员及早注意各种变化可能造成的种种潜在隐患,进行事无预测、分析、评,价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预防。
(1)国家、行业、企业政策、经营方针的变化:例如企业引进大量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后,会给老的管理机制提出新的问题,如果企业仍按照以胶的管理机制、管理手段,不对职工进行及时的教育培训,不给职工提供新技术、新工艺的环境条件,很可能就会导致事故预防的失败。
第4篇 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所谓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活动的一门科学, 研究劳动中意外事故发生的心理规律并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的工业心理学领域。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安全管理的主体。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安全生产有积极的作用;反之,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怠慢、反抗、不满等不良态度,烦躁、紧张、恐怖、心不在焉等精神状态,偏狭、固执等性格缺陷对安全生产会造成负面影响。在导致事故发生的种种原因中,人的不安全因素是一种很重要的原因。要想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及时矫正各种影响安全的不良心理和纠正各种违章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并运用安全心理学,探索人的安全心理,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因素。
近年来水利企业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通过常抓不懈的安全教育活动,特别是《安全生产法》的贯彻实施,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随着水利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为推进人本管理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对安全管理中的系统理论的探讨,我们和国外理论界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实际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一般所进行的安全生产管理,多停留在安全规章制度、措施办法的执行,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上级安全检查的过关上。虽然绝大多数用工单位都进行了“三级安全教育”,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做到“深入人心”。特别是实行“项目施工法”、“分包管理法”的企业,具有“一次性”、“分散性”、“流动性”和“临时性”等特点。有这种情况存在,就必然会有各种危险因素的产生及各种事故发生的可能。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所有参加工程建设、产品生产的人员,从领导到一般员工,都可能由于心理方面的原因而酿成事故,所以,研究安全心理学是该引起注意和重视了。
以人的性格与事故之间的关系为例,安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粗心的员工,容易导致观察失误;工作马虎的员工,注意力往往不集中;自以为是的员工,往往工作麻痹大意,容易出现过失行为;性情急躁者,冲动性强,缺少耐心,易违规操作,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常抱侥性心理;以自我为中心的员工,缺少合作与团队精神,常不顾他人安危;不能控制自己情绪者,操作行为易受现场情景所影响,有时会有冒险行为。因此,注意研究包括人的性格、情绪、心态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是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从业人员的选拔(即职业适宜性检查)、机器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开展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以及培养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等都有安全心理学的影子。在国外的公交系统中,有一种专门对人的生物钟进行测试的仪器,通过科学分析,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是起伏变化的,它们各有自己的高潮期和低潮期。在高潮期与低潮期相互转移的“临界期”间,由于机体内部发生剧烈变化,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所以容易出差错。如果在临界期内多加注意,即可避免事故的发生。所以,有些国家根据测试规定每个月都有若干天数不允许司机上路,就是因为这几天人的周期性精神状态不良,对交通安全有着潜在的威胁。
在安全管理活动中,要通过研究分析广大职工的心理,了解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需求和愿望,预测他们的工作行为,及时发现和分析不安全因素、事故隐患,从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切实有效的安全教育措施、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确保安全生产。
第5篇 对从事运输工作的工人,在安全方面应该如何教育和管理?对从事运输作业人员的身体状况有何规定?
在《工业企业厂内运输安全规程》中规定:从事运输工作的新工人和代培、实习人员.入厂时应进行安全教育,在指定的老工人带领下工作3~6个月,经考试合格后.方准单独操作。
机车、机动车和装卸机械的驾驶人员,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安全操作考试合格,发给驾驶证,方准驾驶。
从事危险品运输、装卸的工人,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安全教育,每两年进行一次训练和考试经考试合格,方准继续驾驶。
从事运输作业的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凡患色盲、严重近视、耳聋、精神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禁忌症者,不得继续担任原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