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操作规程有哪些
篇1
医院安全输血操作规程
1. 术前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血红蛋白测定等。
2. 血液制品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及血液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如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血浆等。
3. 血液制品接收与储存:接收血液制品后,核对标签信息,确认无误后按规定温度储存。
4. 输血前准备:确认患者身份,进行输血前知情同意,准备输血设备,如输血器、过滤器等。
5. 输血过程监控:输血过程中观察患者反应,定期监测生命体征。
6. 完成输血后的处理:记录输血情况,处理输血设备,报告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篇2
安全输血操作规程涵盖了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患者识别:准确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和住院号。
2. 血型鉴定:进行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确保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匹配。
3. 交叉配血试验:检查供血者血液与受血者的血清是否相容。
4. 血液制品的储存和处理:按照规定温度和时间存储血液,输血前需轻轻摇匀。
5. 输血前准备: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获取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
6. 输血过程监控:输血过程中观察患者反应,记录输血速度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7. 完成后的处理:输血结束后,正确处理剩余血液,填写输血记录。
篇3
输血操作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病人评估:确认患者的身份,了解其病史、过敏史及当前病情。
2. 血型鉴定:进行abo血型和rh血型的双重鉴定。
3. 交叉配血试验:检测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是否相容。
4. 血液制品的选择: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如全血、红细胞、血小板等。
5. 血液制品的处理:检查血液制品的有效期,进行适当的预温。
6. 输血前准备:设置输血设备,进行无菌操作。
7. 输血过程监控:观察患者反应,定期测量生命体征。
8. 输血后管理:记录输血情况,观察患者反应,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
篇4
x医院安全输血操作规程
1. 采集血样
- 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无误,采用双人核对制度。
- 采集血液样本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2. 血液制品的接收与存储
- 只接受经过资质认证的供血机构提供的血液制品。
- 存储于专用冰箱,保持在2-6℃恒温。
- 定期检查冰箱温度记录,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
3. 血液制品的领取与准备
- 核对患者信息、血型及交叉配血结果,确保匹配。
- 在无菌环境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血液制品的解冻、稀释等处理。
4.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 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确认无输血禁忌症。
-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可能的风险和益处,取得同意。
5. 输血过程
- 使用专用输血器,全程监测患者反应。
- 开始输血后,观察15分钟,无异常再继续输注。
- 记录输血速度、患者反应等信息。
6. 输血后的处理
- 保留血袋48小时,以备不时之需。
- 监测患者输血后的反应,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篇5
z医院安全输血操作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术前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型、交叉配血试验及感染性疾病筛查。
2. 血液制品选择:根据医嘱和患者需求,选取合适的血液制品,如全血、红细胞、血小板等。
3. 血液制品接收与储存:确保血液制品在运输、接收和储存过程中符合标准,保持在适宜的温度下。
4. 输血前准备:进行输血前的患者预处理,包括输血知情同意书签署、静脉通路建立等。
5. 实施输血:监控输血过程,观察患者反应,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不良反应。
6. 输血后管理:记录输血情况,观察患者体征变化,进行必要的后续治疗。
篇6
医院安全输血操作规程
一、术前准备
1. 确定患者血型:通过abo及rh血型鉴定,确保与供血者血型相匹配。
2. 血液检测: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的红细胞间相容性。
3. 患者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输血禁忌症,如发热、过敏史等。
二、血液制品选择与处理
1. 根据医嘱选取所需血液制品,如全血、红细胞、血小板等。
2. 审核血液制品的有效期,确保未过期。
3. 血液制品应在室温下放置30分钟后再输注,避免冷凝集反应。
三、输血过程
1. 双人核对:护士与医生共同核对患者信息、血液制品信息和输血医嘱。
2. 安装过滤器:在输血装置中安装无菌过滤器,减少微粒污染。
3. 监测输血:开始输血后,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面色、血压等。
四、输血后管理
1. 记录输血情况:详细记录输血时间、速度、总量及患者反应。
2. 评估效果:观察患者病情改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 废弃物处理:妥善处理用过的血液制品和相关器械,遵守医疗废物管理规定。
a医院安全输血操作规程范文
医院安全输血操作规程
1、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与患者或近亲属讲清利害关系后,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由护士核对患者资料、原始血型、rh血型后采集防凝血样送输血科备血。血样要保证准确无误并符合配血要求。如患者为第一次输血,备血时应检查血型鉴定、抗体筛检和输血前检查;原来输过血的患者,血型鉴定可以不检查,但上次输血超过7天者,应检查抗体筛检,如为第二次入院,应检查全部项目。
2、护士到输血科取血时,应与输血科人员认真核对输血资料。
(1) 患者姓名、科室、病房、床号、血型;
(2) 献血者姓名、血液编号、血型;
(3) 血液容量、采集日期、有效期;
(4) 血液外观检查:标签完整性、供血单位、条形码、血袋完整性、有无明显凝块、血液颜色有无异常、有无溶血等。
(5) 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以上核对完成后,发配血人员及取血人员共同签字后取血。
3、血液自输血科取出后,运输过程中勿剧烈震动,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库存血不得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形,根据情况可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放置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引起污染。
4、输血前由两名护士对以上第二条核对内容再次核对无误后备输。
5、至患者床边输血时,再次核对前述内容,呼唤患者姓名以确认受血者。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时,输血报告单不能确认患者,就需要与其近亲属共同进行确认,或确认患者手腕上的标识(如果有时)。
6、核对及检查无误后,两名护士签字,遵照医嘱,将血液轻轻混匀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将血液或血液成分用标准输血器输给患者。
7、输血通道应为独立通道,不得同时加入任何药物一同输注。如输注不同供血者的血,应用生理盐水冲净输血器后,在输注另外一袋血液。
8、输血时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的前15分钟要慢,每分钟约20滴,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需要调整速度。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及时报告临床医师,用生理盐水维持通道。若无不良反应,输血完毕后将输血器材毁形消毒处理。
9、若疑为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临床医师和输血科,进行积极抢救治疗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核对、检查,保留输血器及血袋,封存送检。
10、血液为特殊制品,如不立即输注,应及时送回输血科保存,不能保存在临床科室,血液出库30分钟不能退回。血液一经开封,不能退换。
11、输血结束后,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并做相应处理。若有输血不良反应,应在处理不良反应的同时填写反应卡反馈给输血科,由输血科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处理;若无不良反应,将有关输血记录、输血报告单、输血治疗同意书存入病历永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