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1篇 教学比赛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不知不觉来六中三年,第一次坐在这里,心里不免惶恐不安。一直以来自己在教学中都是默默无闻,只不过在这一次课堂比赛暂时取得一点点的成绩,自然是微不足道。说起这匆匆而逝的三年光阴时,姐妹们都异口同声的惊讶,感觉我一直都在这里,仿佛我早已和历史组、和六中融为一体;直接或间接地听到领导'成长'的评价也让我信心倍增。静下心来回首三年,真的是不知不觉中就与六中同化,让我成为其中之一。是六中潜移默化了我,让我快速成长起来。
在这次大美六中的教学比赛中,我在资源占有、课件制作、学生优势等方面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别说背后强大的后援支持。在集体备课的优势下,最短的时间内一个得心应手的课件就整备出炉,因为课件制作技术在组内是不成问题的,格式工厂大家都应用的得心应手,视频的剪辑合并也是小菜一碟,关键就在于细节的处理。此外,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也尝试着把娱乐节目和课堂有机结合,比如在课件巩固练习环节使用了《一站到底》。为此我还专门观看了这个节目,了解了比赛的流程,后在脑海中进行了思想模拟,规划着可以进行下去的流程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后在其他班级进行了实地演练,把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汇总,心中有数后,接下来就得看比赛场上的发挥了。尽管是刚接手的初三三班,仅仅两个月的默契还不足以让我自信的驾驭整节课堂,但是课堂上他们的表现,货真价实的挖掘、激发了课堂空间的潜力和张力。
他们一个个瞪大了的眼睛,一张张求知的笑脸,时而发出会心的笑声和掌声,都无疑是最美丽的催化剂。在表演'南北双方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时,两个学生绘声绘色的表情乃至动作,仿佛穿越到19世纪的美国,两个代表各自利益而又矛盾尖锐的人在进行论战,让人一度担心这两个人会不会真的进入角色而真刀实枪的打起来;在'一位永不退缩的伟人—林肯'环节,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愈挫愈勇的精神所在;在'一站到底'环节时更是精彩万分,气氛热烈。几个挑战者相继落马,因为担心时间问题而屡屡浮躁,纠正这个症结后,后序的挑战更为白热化。同学们的惋惜声、赞叹声此起彼伏,即使失败者能收到真诚的鼓励。这个异常于平时的环节,同学们给予了最大的热情,其他老师给了莫大的关注。
一场纷纷扬扬的课落幕,沉寂下来,发觉自己要改进的还有很多。在日常教学中,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话题。在听了其他老师的课后,更是学习借鉴了许多细节,把这些细节应用在教学中真正变成自己的内在,或许这才是讲课的外延所在。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的远'.六中教师的敬业和扎实奠定了六中的风格,决定了六中的高度和深度,在这样的环境下,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是莫大的压力,也是绝好的动力。在这次的课堂比赛中,我们历史组整体水平有了提高,但是学无止境,我们还要积极学习,实现组与组之间的优势互补。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就连大文大理之间也可以相互交叉,这样才能深、宽、广的扩展我们的教学空间。
前年张参加优质课比赛,我们全程参与陪伴,一个月下来, ppt技术就有了质的提高;上半年去济南学习省课,无形中平时的课堂都有了深度和高度。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一群人走---谨以此大家共勉。
第2篇 信息化教学比赛参赛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与有cc、张cc两位老师组队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我在这个团队里承担的工作是最少的,主要工作是由有增、张颖两位老师完成的。我只参与了省赛之前的一些工作,省赛以及后来冲击国赛我就没再参与,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家里出了丧事;二是教研室的工作需要占用我不少精力,三是参加了20天的省培。
因为参与了前期的工作,也有一些感受和收获,说一说供大家参考。
先说感受:
1.组团参赛比个人参赛更有优势
人的才能可以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每个人都有长处,每个人也都有短处。比如,有的人擅长写,有的人擅长讲。你如果让擅长写的去讲,他不一定讲得好;你如果让擅长讲的去写,他与不一定写得好。如果每团队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便能实现优势互补,达到1+1>2甚至是>>2的的效果。
我们这个团队分工比较合理,有增老师是总策划、总撰稿,我们称他是“主心骨”,有增老师的优点很多,爱动脑筋,对一些问题往往有独到的看法,我曾经开玩笑地对有增说:炮壳虽小,装药不少;张颖老师主要负责说课和讲课,张颖老师优点也很多,年轻本身就是优点,总比老头出镜要好看,普通话水平很好,做事干净利索,更可贵的是有参加省微课比赛及青年老师教学比赛获奖的经历,很适合说课和讲课。事实上,说课和讲课也很不容易,得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意图,得把十几分钟的稿子熟练地背下来,还得与ppt的播放速度配合得天衣无缝;有增给我分配的任务主要是技术方面的,比如做个小动画、编个小程序等等。但我们三个人分工不分家,有些工作我们一块做,比如一块商量着修改教案、ppt、说课稿,谁有什么好的建议及时给有增提出,以便把作品打磨得更加精致。为了商量事情方便,张颖老师还专门建立了qq群,取名“三人行”,这个群曾经一度非常热闹,新的想法层出不穷,每个人都受到彼此的热情的感染,变得更加勤奋了。
2.选题非常重要
刚开始组队的时候,我人三个人都为选题绞尽脑汁。因为参加的是信息化教学比赛,教学内容要方便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呈现,做到既有科学性又要有观赏性,还要与专业中、生活中或科学技术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如果不与实际相结合,专家就会觉得你讲的东西没用,不会有好印象),同时还要有创新点(如果作品没有创新点,便不可能获奖)。但要把这些方面都兼顾起来,实属不易。
起初我们的选题是逆矩阵及其应用,这个题目选定后,我们三个人就分头搜集应用案例,但是遇到了障碍,除了逆矩阵在在数学自身中及密码学中的应用外,再也不好搜集其它的应用案例了。如果要选择这个题目的话,作品就会显得比较干巴,不丰满,况且密码学中的内容用信息化的手段展示出来也缺乏视觉美。
后来经过再三的商讨、斟酌、权衡才确定了“用微元法求旋转体的体积”这课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旋转体司空见惯,便于展示实物模型,比光展示数学公式显得好看。家里的花瓶、女同志的`手镯、轮胎的内胎、高架桥的桥墩子、电厂的晾水塔、搅拌机装料罐、学生实训室里的机械零件、宇宙飞船的返回舱等,这样就决定了这个选题将会有丰富的内涵②用微元法推导体积公式时便于与计算机动画相结合。可将旋转体切成一个个的小簿片,将每个小薄片的体积累加起来,然后用取极限的手段便可推出整个旋转体的体积,切片及累加的过程可用计算机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既好看,技术性又高,容易给评委留下好印象③计算旋转体的体积有实用价值,比如计算出桥墩子的体积,就能知道建桥墩子需要运多少料;计算出晾水塔的外形体积,就能估算出晾水塔能装多少吨水,发电厂就能确定需要建多少个晾水塔;计算出搅拌机装料罐的体积就能知道装几吨料,就能确定承载装料罐的汽车装几个轮子,因为压力是平均分配在每个轮子上的。有增老师还给这个课题起了个主标题:无“微”不至。意思是:没有“微积分”中的“微元法”,就会有很多事做不成,潜台词是:连旋转体的体积都求不出来。主标题与副标题联系紧密、浑然一体,有点创新性。
3.创新就是实际工作中产生的灵感
参赛作品中用到了图片建模法,我觉得就是一种创新。随便拿来一个旋转体,让你用数学方法计算它的体积,一般是难以完成的。因为你不知道它的轮廓线(母线)方程是什么。有增老师想了个方法,照个图片,将图片导入数学软件,在轮廓线(母线)上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点,然后根据这些点的坐标用数学软件拟合出轮廓线(母线)的方程,这样就能用公式计算出旋转体的体积。后来我就想:有增怎么想出了这么好的方法?我觉得这他参与数学建模指导有关,他熟悉数学软件,知道数学软件有取点和曲线拟合的功能。从这个事可以看出,创新就是实际工作中的灵感,实践才是创新的源泉。看来平常多干点事还真没坏处。
再说收获:
1. 通过参赛提了高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
无论你欢迎不欢迎,喜欢不喜欢,信息技术与教和学的高度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只有主动地去适应这个趋势,主动地参与信息化教学,将来才能成为一名不落伍的老师。
过去我给学生教数学采用的手段:粉笔+黑板,参赛后我鸟枪换炮了,改用课件上课,况且摸索了比较适合数学老师的制作课件简便的方法。把教材内容拍成高清照片,用2345看图王随便剪裁,公式、图形直接用手绘(配一块手绘板就可以),大大节省了制作课件的时间。本学期我教8个班的数学,按过去的办法,我得在黑板上写8遍,现在就轻松多了。院长在报告厅里曾说:信息化教学是来解放老师们的,不是来给老师们增加负担的。对这点,我已深切地感受到。
2.通过参赛增长了才干,为做其它工作带来了方便
以前不太熟悉录课,更不会后期制作,通过参赛学会了。掌握了这个技能后,在其它工作上也可以派上用场,在上学期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时就用上了,庆凤、海霞、赵老师、于丽录的课,都是由我后期制作。
3.通过参赛也学习了两位老师的好品质
两位老师做事认真细致、精益求精、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精神感染了我。根据专家们的意见以及自己的思考,他们一遍遍地修改教案、ppt、说课稿,一遍遍地演练,况且还抛家舍业,一次次地去济南、南京学习、取经,从开始参赛到国赛结束,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很不容易。为了比赛,熬夜、加班是常有的事,有增曾经夜间去录播室录课,正好有增的媳妇也参加中职组的比赛,张颖专门为他们赋诗一首,题目是《参赛记》:夫妻双双把赛参,撇下儿子把家看;深夜奔赴录音棚,琴瑟和鸣一定行!。
最后说一点愿望:
希望领导们能给予参赛老师更多的关爱。
参赛本身很辛苦、压力很高,又因为外出参赛,耽误了很多课,回来后还得辛辛苦苦地给学生补课,老师累、学生也有意见,很可能因此影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能不能允许外出参赛的老师就不用上课了,虽不上但视同上课,不减少他们的收入,他们的课让别人上,谁上谁领课时费,这样他们不用再辛苦地给学生补课了。这对参赛老师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关爱。
第3篇 教学论坛发言稿:教学比赛与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论坛发言稿:教学比赛与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王广杰
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教学比赛与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首先谈教学比赛。
我是2004年毕业后进入二附中工作,到今天已是工作的第12个年头了。回想起来,这十余年来参与了大大小小各种形式的比赛很多次。平均下来差不多快每年一次了。
关于比赛,我感受最深的两点就是:首先,它考验的是个人的毅力和自信。 因为每次比赛都要经过长时间的修改打磨、试讲调整,常常是弄得筋疲力尽,但是能坚持到最后,一般就没问题。其次,这背后所展现的又是团队的合作与支持。每场比赛其实都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背后都有很多的人在为我们提供着各种各样的帮助。让我记忆尤深的还是2022年那次参加第四届'圣陶杯'全国语文教学大赛。因为是代表北京市,市里、区里、学校都很重视,所以压力特别大。教案经过反复修改,试讲经过反复调整,这其间从语文组全体老师到学校的各层领导,再到西城区以及北京市的教研员都在后面给我提供着巨大的支持和帮助。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十分感动。
比赛收获也很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二是学科知识的深入领会。对于后者的体会尤为深刻。而且我渐渐地认识到,比赛比到最后所比的决不是外在的形式技巧,而一定是你对于学科知识的深入领会程度。
下面我就来重点谈一谈有关学科知识重要性的问题。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知识特别庞杂,时间关系今天我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点来谈。我重点谈一下语文教学中最核心的一个问题:阅读教学。
这些年来我的阅读教学感悟是:语文阅读课的核心是文本解读。而文本解读的关键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细品语言,深挖情感。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要充分地调动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找到一个深入解读的切入口。
我说一个有关教学的隐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
大家都很熟悉这篇文章。故事很简单,讲述的就是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有一天缘溪而行,林尽水源,结果发现一山。并继而发现了'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体验,才调动起了他想进去看一看的'冲动'.而进去后最终又有了一番'豁然开朗'的全新体验。里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是一个桃花源的美丽世界。
换一个角度看,这其实正是一个有关教学的绝妙隐喻。
语文阅读课中,学生们面对的篇文章恰类似于那一座座山,我们教学的关键便是,想尽一切办法,当然更多是充分调动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找到一个好的切入口。让学生能够站到'山之小口'处,真切地体验到'仿佛若有光'的境界。这种真切的体验对于学生来说很可贵,一旦有了这种体验,他便体验到了文学的曼妙之处,也就会继而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冲动,因而也就会进一步地去就全篇展开深入阅读,并最终收获到'豁然开朗'的文学体验。
举一个课例,2022年全国大赛的《琵琶行》。
这首诗歌很长,整首诗加序七百多字,我们当时通过不断聚焦,最终选取了一个切入点,即'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的'如裂帛'三个字。我们以此三个字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站在这个'山之小口'处,让他们体验到了'仿佛若有光'的境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拎出了整首诗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而且顺势揭示出了普天之下人所共有的生命沦落之恨这一大的情感主旨。
再举一个课例。前段时间学习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
老舍这篇文章的语言很平淡。一般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忽略其平淡语言细节背后浓厚的文学意味。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强调关注细节的阅读意识,于是有同学就发现了'足以招来蝴蝶'这样一个很容易被人所忽视的细节,并且做了独到且深入的解读:
作者提到墙上的'草花儿''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这让我瞬间无比感动:这是专属于老北京市民的荡漾在身边的浪漫情怀,当一个人会去牵念一只蝴蝶是否会如约而至时,他的内心是不可能没有温暖、没有爱的。的确,这种浪漫情怀对于生活并不意味着饱暖,但,正如老舍所言:'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写草花不状其形貌,而是写'足以招来蝴蝶',与汪曾祺《故乡人》中那只'钢蓝色的蜻蜓'神似,细节中体现出对生活的高品质的热爱。
――高二9班 王天翼
最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努力尝试在文学阅读与写作方面做这样两方面的探索:
一是引领学生打开思路,让他们进入纯粹的文学境地,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
二是引导学生独立创作,让他们通过写作展现一个十七八岁高中生应有的思想与情怀。
为了巩固阅读和写作的成果,我们也及时地将学生的作品汇集成册或正式出版。
其中关于《在高中与鲁迅相遇》那本书背后还有着一些感人的故事,不妨和大家稍作分享。这是2022届我和学生们的习作,当时我们开了一个多月的鲁迅专题学习课。当时我把书稿寄给北京大学钱理群先生,钱先生是当今研究鲁迅最德高望重的专家,没想到钱先生很快给我回信了,他说他读学生的作品读得热泪盈眶,并且还给我们写了整整15页近一万字的序言。这序言让我读得也是热泪盈眶。这对我和学生们来说无疑都是一种极大的鼓励。
去年回高一,新接手带文科实验班。没有什么经验,于是我就想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鼓励文科学生在文学阅读与写作方面能多一些积累,因此从高一起便开始着手办班刊,希望能够将班刊作为一个平台鼓励大家多读多写。到目前为止已出《绵瓞》《兰襟》《阅岁》等。班刊中的许多文章读起来都是让我感动的。我相信,这一定会成为他们的一份美好的无可替代的青春成长记忆。
总之,刚才主要谈的两个方面内容中,教学比赛为自己提供了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机会, 学科知识的积累又为自己教学的深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中还有着许多的更加广泛的知识需要我继续不断地努力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组老师学习,向在座的各位学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