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 第2篇小学主题班会评课稿 第3篇小学低年级美术《色彩的对比》评课稿 第4篇小学四年级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评课稿 第5篇小学语文《父亲和鸟》评课稿 第6篇小学数学教材《认识厘米》评课稿 第7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第8篇小学音乐课大鹿评课稿 第9篇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时间》评课稿 第10篇《圆的认识》小学评课稿 第11篇《平行四边形面积》小学数学评课稿 第12篇牛津小学英语unit9shopping评课稿 第13篇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第14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研讨会研讨会评课稿 第15篇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别》评课稿
第1篇 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
听华应龙老师的课总给人一份启迪,他的深厚功底和教学创新让学生进行富有思考的学习。2006年11月18日,杭州举行第二届“演绎激情与本色课堂”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中,我又有幸聆听了华老师的《角的度量》一课,相当精彩,给了我们一线老师很大的启示,真正体现了本会“演绎激情与本色课堂”的主题。
在本节课中,华老师主要组织了以下教学活动:
1、有效的情境创设
从滑滑梯的角度引入,师问:角怎么量?你会吗?会量的请举手!
2、角与量角器
华老师没有让学生马上量角,也没有让学生来认识量角器,而是组织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在画的过程中不段引发学生思考:怎样画?要注意什么?为什么有不同画法?让学生明白角的顶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边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
3、认识量角器
师:量角器上那么多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4、量角
5、量角的应用
球门的设计与量角、风筝飞的高低与量角、椅子的*背与量角,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给我的启发:
一、什么是本色课堂?
本色的课堂就是要使课堂教学显得扎实和有效,本节课教师没有只局限于用量角器来“教”学生学会用量角器,而是让学生先沟通角与量角器的关系,接下来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就更深层次了,好象量角器就是他们发明的,量角也就不成问题了。本节课中,学生的练习也较丰富,该练的还是要练,体现了本色不改。
当然,要上出数学课的本色,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素养,要有真的教学功底。
二、什么是教学创新?
在本色不改的前提下,我们要不断进行创新。他让我们明白:坚守教学阵地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想学生所想,不断地让学生学会思考。《角的度量》一课,情境创设(滑滑梯)和量角的生活应用(射门、放风筝、椅子)这些都不是华老师的首创,但华老师却能在他的课中很好的运用,用得比我们好!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他能想出通过让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来沟通角和量角器的关系。本人在平常上在《角的度量》时,有的学生量角器没带,也有过让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画过了也就罢了,没想到还有更大的用处,着实让人佩服!
第2篇 小学主题班会评课稿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主题班会评课稿,欢迎阅读。
今天上午有幸聆听了我县彰法山小学的两位老师上的班会活动课和班队活动。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两个班的孩子真的很幸福。毕竟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能这样像模像样的上中队活动或者是班会活动的时候真的很少很少。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总是以教育性为主要目标,以训话为主要内容,孩子们期盼的生动活泼、能发挥孩子主动性的中队活动为数不多,而像上午这样令孩子们兴奋不已、思念不已的中队活动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我说来上课的这两个班的孩子是幸福的,这一次的活动将深深烙印在孩子们的心里,成为他这一生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将来的某一天,他们一定还能幸福地回忆起活动中的某些片段。
一、选题贴近学生生活。
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主题班会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每位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如果组织得好,对学生思想的转化和良好的班风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主题是主题班队会的灵魂,开好主题班队会首先要确定鲜明生动的主题。102班王反娇老师的主题班会选题《讲文明懂礼貌》,符合一年级学生学情。一年级学生刚刚踏入校门,家庭背景和教育不同,教会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很有必要。602班胡丽云老师的主题班会选题《架起心与心的桥梁》,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中的小皇上、小公主,不会处理和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关系,胡老师紧扣“爱”组织课堂,让孩子理解爱,懂得爱,学会爱,学会和人相处。
二、目标明确,效果明显
王反娇老师的活动目标是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就在我们身边,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正确运用文明用语。在王老师精心组织的课堂上效果明显。例如:王老师让孩子们知道了认真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礼貌的行为。演情景剧的小男孩模拟进老师办公室,他说:“老师,我可以进您办公室吗?”老师说“可以”后他就蒙头进了,这时几乎坐在位上的同学都高声提醒小男孩,你应该说谢谢老师!“讲文明,懂礼貌”已经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了。
胡丽云老师的活动目标是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亲子冲突,并通过榜样的力量和联系生活实际找到化解亲子冲突的小妙招,学会运用小妙招去化解亲子冲突。胡老师通过榜样的引领,让孩子们寻找化解生活冲突的小妙招。“情景剧表演,散文朗读”,让孩子们运用生活小妙招自己化解亲子冲突,理解父母打与不打都是爱。
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102班81位学生,王老师组织得力,驾驭自然,课堂动静配合,学生有思考,有抢答,会说会演。在看动画之前,
王老师提醒学生“认真看,用心听”。在孩子门抢答激烈时,王老师不失时机的告诉孩子们“认真听别人说话也是有礼貌”。课堂中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时,王老师说“我发现陈某某坐得最好”,“刷”的一声,所有孩子坐得端端正正。四十分钟,我和孩子们一样幸福!
四、活动设计科学、趣味
两节班会课都在老师精心的设计下呈现了科学性,趣味性。选题符合各自班级的学情特点,课堂环节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看动画、演情景剧、抢答、采访、文明礼仪操、看视频唱歌、听故事、爱心卡,两位老师的课堂生机盎然,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主动性。
五、紧跟课改步伐,与时俱进
两位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题充满时代气息,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充分,活动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唱歌、演情景剧、看动画、采访、文明礼仪操、听故事、爱心卡,没有枯燥说教,没有严厉训斥,效果更明显!
六、丰富、科学的课堂评价
王老师的课堂上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小女孩可能是紧张,也可能是口表能力有限,王老师用手轻抚孩子的肩膀,用眼神鼓励她,告诉她:“孩子,别着急,慢慢说,你就会说的很好!”在王老师的鼓励下孩子终于完整的表述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在公开课时,往往为了赶自己的教学流程,而忽视孩子的感受。王老师还评价孩子:“真好,你观察真仔细!”“如果你认真听,你就是最棒的!”“你真是孝顺的孩子!”
胡老师的课堂上我记下了一个细节,孩子们交流爱心卡时,老师不失时机评价:“说得真动听!”“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说得多好,听妈妈话,被再让心爱的妈妈受伤!”“是啊,打与不打都是爱啊!”“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大声说出来吧!”“妈妈都是为你好,是吧!”“你的爸爸妈妈听了肯定会为你高兴的!”“孩子们,我为你们而骄傲!”评价机智,丰富,提醒、启发、鼓励孩子。
亮点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还有很多,时间关系不再赘述。商榷的地方有几点:
一年级的班会课,可以把礼貌用语归类,分家庭、学校、公共场合应该怎样用礼貌用语,帮孩子理清思路。在说身边的礼貌用语时,可编琅琅上口的儿歌,孩子易记,乐记。
六年级的班会课,可以在交流生活小妙招后,拓展内容,由亲子冲突说到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等等。在演情景剧时,每次都是老师扮演“妈妈”,可否换位呢,孩子演“妈妈”,老师演“孩子”?还有,导入部分的剧情,在总结升华部分可以续演吗?由冲突到解决冲突,也可让整个课堂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忙碌、充实的一天过去了,我该怎样反思自己的课堂呢!
第3篇 小学低年级美术《色彩的对比》评课稿
小学低年级美术《色彩的对比》评课稿范文
听了林玉红老师执教的《色彩的对比》一课真的受益非浅。
首先,林老师从备课,教具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这是一堂复习整理课,林老师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有关色彩对比的知识。
林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一、认读色彩,说一说:通过出示色相环和色带上的色彩,引导学生回忆色彩色相的强烈对比和柔和对比。
二、观看图片,谈一谈:通过出示几幅不同冷暖效果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色彩色相的冷暖对比。
三、动手操作,调一调:通过教师在三杯水里加入不等量的颜料,引导学生复习色彩的明度对比。
四、实际应用,画一画:利用掌握的色彩对比的知识,给画面进行上色。
在课堂上,林老师边复习,边让学生完成理论填空题,加深学生的记忆。林老师以他特有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充分,课中应用自如
课前精心准备,这是林老师的一贯作风。这节课上林老师准备的材料和图片图片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并做到静中有动、动而有序、活而不乱。
二、采用“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
“互助互动”的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林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实施了这一方式。第一、提高兴趣“互助互动”,本课《色彩的对比》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林老师时时不忘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动”。第二、根据重难点,“互助互动”,在抓住知识中的难点色彩的明度展开时,提出问题:同学手中的三杯水有什么不同?通过互助互动,由学生上前协助教师,解决了难点。第三、结合作业,“互助互动”,美术作业与其他作业不同,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不同,对同一题材的表现也不同,因此,作业的完成应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第四、结合评价,“互助互动”,评价时,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
由于美术课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各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我在赏评这堂课时,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些缺憾:
作为一节复习,美术知识的梳理应该简单一些,要把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运用作为重要环节。林老师在此环节上有些疏忽,复习色彩的对比知识用了25分钟,使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在课堂上运用。所以课堂也就缺少了交流和评价环节。由于时间关系,还没评价作业就下课了。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新观念主要是通过评价体现出来的,通过丰富的评价活动,学生的自主性得到进一步地体现,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加高涨,应该让学生在欣赏琳琅满目的作品后,交流创作的感想,用作业要求并检验作品的得失,他们的个性化创意得到了体现和展示,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而且学生在评价作品时也提高审美能力。
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把握这两点,就一定会更加深切地体验到课改带给美术教育的无限生机。
第4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评课稿
首先,这是科普性说明文。这种融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体的文章,语言生动,用词十分准确。象这样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就会很容易偏离语文教学的宗旨,游离于语文教育目标之外,上成科学课或者其他课。
难能可贵的是,陈老师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在感悟“逐渐”、“越来越”等词时,就运用了删减比较、对比朗读这一形式让学生感悟语言的表达特点,在语言实践中说明文中用词的正确,学习锤炼语言。
陈老师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
教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观察比较:
如:
1、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
2、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生1:我发现第一句话比第二句具体,多了一个“逐渐”和“越来越”。
生2:我觉得这些词具体写出了猎食性恐龙是怎么变成鸟的。
生3:用了“逐渐”和“越来越”这样的词,我知道猎食性恐龙不是一下子变成鸟的。
……
由这一个教学片段,我又想到了阅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教什么?怎么教?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感悟的过程。应该说上面的片段教学体现了这个特点,但是,还很不够,具体地说,感悟科普性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与科学,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较分析的层面,一定要内化到心灵!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内化。在这一点上,陈教师处理的还不够理想,或者说是不够全面,课堂上还是缺乏些学生的朗读书。
而第二节周老师这堂课的一大亮点就是:课尾,老师让学生以恐龙讲解员的身份向游客们介绍恐龙。这样就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内化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随后依本拓展,引导质疑问难:“你对于恐龙,还想了解什么?”并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还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深化学习内容、开阔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今天的课堂中,陈老师设计了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让学生抓共同点分类别介绍恐龙“有些恐龙,有些恐龙”,让学生初步了解总分段式,这一环节可能是学生对恐龙缺乏多方面的了解,才让这一环节没发挥到最好的状态吧
不过,听了这两节课,感觉陈老师和周老师的课犹如一面镜子,折射了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注意和关注的一面。那就是要时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网络,搜集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第5篇 小学语文《父亲和鸟》评课稿
小学语文《父亲和鸟》评课稿
《父亲和鸟》这一课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在课文的最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可以知道我同样也是爱鸟的。周老师执教的本课不失为一堂好课,纵观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谈话揭题—初读感知---再读梳理—品读深入---延伸扩展,力求营造新型的语文课堂,让课堂唤发生命的活力。
一、教师溶情,舞动课堂
新大纲特别讲求“人文性”,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在整堂中,老师用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积极与学生商讨的态度,善于用简洁明快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让这种枯燥的求知过程愉快化,活动化。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我们的感觉是课非常“活”,学生的思维、语言、情绪甚至动作异常活跃。课始,教师便配着音乐激情渲染,引领孩子走进课文,走入情境。学生大多体现出了学习的热情。课堂上周老师处处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老师听出了你的爱鸟。”“你很投入。”又如教学“在鸟飞离枝头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学生感悟有所偏差,“认为是快乐的”,周老师也是通过评价“从你的表情中我看不到快乐。”作了适当的引导。在课堂上,周老师的评价与启发总是同时存在,像这样充满情趣的语言与体态语言不胜枚举。她的评价灵活多样,使学生时时感到温暖,给他们以启迪、赏识,激励着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二、读中感悟悟中体情
新大纲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父亲和鸟》一文是很好的阅读教材,如何深入文本,朗读训练如何落实,教师以情一步步推动文章的品读深入,她并不急于从父亲是个怎么样的人入手,而是从另一个独特的视角,层层深入,加以体会,以情感来推动阅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开阅读。“从哪些句子中能感受父亲的爱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进行品读。如教学“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他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从动词中体会父亲的知鸟,抓住生怕,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父亲的爱鸟。有了这样的体会,学生自然就能入情入境地读文。在不知不觉中,在学生的练读与品评中,在教师情感的推动中,将朗读训练推向高潮。读出情感,读出人物特征。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大语文观念。
本课的一些不足之处,我认为从开放和自主的角度来说还有所欠缺,阅读本是个性化的内化过程,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前理解,亲自去思索、去发现、去品悟,从而在阅读实践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但从整堂课来看,教师的牵引较多,如几个重点句的教学,教师首先提问,在雾蒙蒙的树林里,父亲看到了什么?引出“父亲忽然站定,喃喃地对我说——”这句话,在感悟好后,教师又提出要求:自读3-8段,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生找出一句“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感悟好这句后,教师的提问转为“你从哪些句子中也看出爱鸟?”学生找到“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体会完后教师又提问父亲在林中又听到了什么?引出“鸟要唱歌了。”这句教学完后,教师提问,在我分享快乐的时候,父亲对我说什么?学生回答:“黎明时分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重。”周老师在各句的体会上方法多样,常有点睛之笔,但是个人认为要是在切入口上以一个大问题作为辐射点,可能会给整堂课添色不少。当然这也是我们年轻教师存在的通病,以期在将来的教学中互相借荐,优化课堂。
第6篇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厘米》评课稿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厘米》评课稿
“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课堂以学生为本,天经地义;教师引领课堂是为了成就学生成为课堂资源的消费主体。”听了鲍老师的《认识厘米》一课,我觉的对这段话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堂课教师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
听了这堂课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鲍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教学中,鲍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鲍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鲍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摆出2厘米、3厘米有多长,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
二、注意呈现知识的现成过程
鲍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给照片配相框的情境,由此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要先量一量照片的边有多长。学生用老师提供的几种不同的学具量过后发现,他们量同一长度的边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由此引发认知冲突,最后得出要量长度,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教师顺势介绍了长度单位厘米。短短的几分钟,让学生体会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学生认识厘米后,老师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量照片的'边,学生体会到量的过程中不容易掌握小棒,小棒会乱动。这时老师利用学生这一认识,很自然地出示了彩条纸这一工具,再让学生用彩条纸去量照片的边,发现方便多了。接着老师让学生用彩条纸去量书本长长的边,学生发现量过后要数几厘米很不方便,教师让学生想一个好方法一看就知道多少厘米。于是就有学生在彩条纸上标上数字,复杂的数数一下就变的简单多了。一把尺子的雏形也就形成了。这样有血有肉的教学方法,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三、关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的培养
教学中,老师提出给照片配一个像框后,后面所有的测量都有学生亲自完成。在尺子雏形的创造过程中,学生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最后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创造的工具去测量身边的物体。这种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后获得的成功体验对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难怪最后老师问这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时,学生有的说认识了1厘米,有的说学会了测量,这不是我们老师最想听到的吗?
第7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今天上午听了徐老师的《认识三角形》一课,总体感觉如下: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来认识三角形,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老师的`眼中是有学生的,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是有意识的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高。
对于三角形概念的揭示这一环节,老师是让学生用所给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然后引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成的图形”,是否可以这样调整一下,1、先不告诉学生有哪些材料,先让学生自己谈谈有哪些做三角形的方法,再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操作,不提供不限制学生的选材,这样学生的思维可能会更开阔;2、在展示学生所做的三角形时不仅要展示方法,更要多展示所做的不同的三角形,在观察、对比了不同的三角形后,让学生感受三角形虽然不同,但是有共同点:都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成的。观察对比后再引导三角形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
另外,我认为先学习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再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会更好。
第8篇 小学音乐课大鹿评课稿
小学音乐课大鹿评课稿范文
各位老师:
下午好。首先感谢领导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让我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交流。听了黄青青老师上的《大鹿》这节音乐课后,黄老师课堂上那从容的教态,扎实的基本功,真的是让我受益非浅。《大鹿》是二年级上第九课的一堂唱歌课,歌曲是一首法国的、具有童话色彩的儿童歌曲。歌词采用拟人化的叙事手法,幽默风趣,深受学生喜爱。歌曲旋律明快、跳跃,节奏简洁、紧凑。第一句描绘了大鹿在家的情景,表现大鹿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非常惬意的生活;第二句是一个情绪上的转折句,表现大鹿在见到好朋友小兔被猎人追赶时,心理情绪的一个逐渐转变;第三、四乐句,旋律在高音区发展,节奏相对紧凑,表现了小白兔害怕猎人追来的紧张心情和大鹿不怕风险、乐于助人的决心。
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就谈谈几点自己浅薄的观点。
一、以故事为主线,体现其音乐性。
教师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例:1、在引入音乐活动前,黄老师带大家去参加动物王国的故事会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活动中,教师描述的背景音乐等,都以音乐为主。3、通过歌曲让学生辨别、了解“中速稍快”两种速度所表现的不同心情,让学生充(cn-teacher.com)分感受了不同情绪的唱法,让学生在教师语言和音乐中得到充分的音乐情境体验,这样就将歌曲的教学和模仿、律动、游戏、创编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音乐,体验快乐。
二、构思新颖、独特。
黄老师在设计整堂课教学时,运用了情境法来贯穿课堂教学,特别是构思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节奏游戏,让学生快乐地感受音乐后,不仅掌握了难点旋律的.哼唱,同时也被激发起了学习的兴趣。整节课充满了童趣,设计的教学内容能很好地为解决歌曲的演唱起到铺垫作用,显得比较有效性。
黄老师还将小兔因猎人的追赶,寻求大鹿的帮助这个故事情节先后顺序贯穿始终,衔接自然,使教学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三、学生自主创编,其乐无穷。
在这节课中,黄老师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音乐世界。在进行创编活动这一环节,分组创编并展示,让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教师只稍加点拨、指导而已。
五、教师基本功扎实。
在这堂音乐课中,无论是教师的弹,还是教师的唱;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
虽然这节课在教学上有很多闪光点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教学环节上的教学方法值得去探讨。例如:1、歌曲跟琴演唱的时间似乎少了些,学生在演唱中还是会出现错误。
第9篇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时间》评课稿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时间》评课稿范文
《认识时间》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会看几时、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几时几分的方法,知道1时=60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虽然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毕竟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真正理解比较困难。特别是看几分,很容易受时针看法的影响而将两者混淆。程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了课件,紧抓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知识,给学生以视觉刺激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课堂教学时,程老师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钟面,使时间这一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给学生以较强的视觉刺激,帮助他们建立丰富的感性经验。特别是在认识几分时,课件演示将分针走过的痕迹用较粗的红线标出,让学生清楚知道分针看小格,时针看大格,印象比较深刻。
二、巧妙设计,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几时多是学生认识的一个难点。如4时多,学生容易看成5时多。课伊始,陈老师就从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入手,出示时针指向数字9和10之间,问是几时多。并总结如果时针在两个数字之间,看小的。
认识每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因为学生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个格一个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程老师也注意到这一点,在教学中,除让学生集体说说分针走到各个数字分别代表几分外,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几个关键的.数字,以便更快地读出几分。有的学生说记住6就是30分,有的说记住3就是15分,9就是45分等。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抓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巧记,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程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辨析,从而使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如认识时、分时,出示课件观察时针走动1大格是几分针走动1大格是几分,然后提问:“两个1怎么不一样?”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认识时针走过1大格是1时,分针走过1大格是5分。
三、课堂语言浅显易懂,学生易于接受
程老师的课堂语言简单明了,能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去描述知识,让学生易于接受。如:“外面的数字给分看的,里面的数字给时看的,不过外面的数没有标,要小朋友自己去记”“一看时针,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指向两个数字之间就看小的(12也可看成0);二看分针,一个大格就是一个5分。”等,这些语言浅显易懂,清楚明白,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就是给了他们一个明确的学习指向,让学生清楚知道该怎么看时间,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学得明白扎实。
四、建议
学生上来板书时,书写比较随意,中间两个小圆点没有写在右下角,而是一上一下分得很开,两个小圆点也写成两条小斜线。这里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规范书写。
第10篇 《圆的认识》小学评课稿
《圆的认识》小学评课稿
今天听了史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让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史老师《圆的认识》这节课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听了这节课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 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所以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我们知道,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的学习不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零起点”, 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史老师从孟子的“一周通常也”引出圆形到中心点都一样长,这就是学生对半径的特征的直观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教师没有再绑住孩子的手脚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定位为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么样把圆画好。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二、 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时时注意让学生通过直观去体验,去感悟。我觉得史老师这节课这一点做得比较成功。比如,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象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就采用多媒体课件加以直观的演示,从而非常直观地凸显了这一知识点。再比如,教师在教学“同圆内每条直径都相等”时,屏幕上的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也不再一一列举。整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效果非常好。
另外,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第11篇 《平行四边形面积》小学数学评课稿
《平行四边形面积》小学数学评课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导入:
本节课通过小羊换菜地的故事导入,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先根据数方格的方法,来确定两块菜地面积相等,交换公平。并且在数格子的同时,一起把他们的高、底、邻边、长、宽的数据确定,通过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为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依据)。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这一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为下一步的转化作了铺垫)然后再动手验证
验证:
动手验证的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第一步转化图形是要孩子们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然后在小组内展示。第二步是在第一部的基础上,小组之间合作完成讨论,从中发现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各边各有什么变化,。最后就是汇报环节。(“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真实与实效,充分展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总结:
师:(结合教具演示进一步说明)(教师在学生展示的不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转化的特点:无论哪种方法,只要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都能转化成长方形。方法不同,结果相同,从而让学生明白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科学性。)
师:做课本例题(例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既是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初步应用,也是对前面尝试计算停车场面积结果的验证,从而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练习:
师在设计练习时,(巩固应用环节让学生从基本应用、综合应用、思维拓展三个层次进行了练习,基本应用的题目旨在应用公式的同时,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根据问题寻找条件的分析问题能力,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综合应用题目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思维拓展让学生理解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随着高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
第12篇 牛津小学英语unit9shopping评课稿
牛津小学英语unit 9shopping评课稿
11月2日,听了我校朱月萍老师的英语课,我就这一课谈谈自己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朱月萍老师执教的整堂课的思路非常清晰,从free talk中自然导入本科的课题,由颜色的询问这一旧知着手,引入新知cap,对残缺的图片的猜测来引入hat,从视觉方面着手,刺激学生的感官。根据心理学研究,人对初次接触的材料具有很深的印象。
新知来引入新知,利用刚刚学过的单词来引入句型how much is it?也进行了大量的操练,操练的形式也非常丰富多样,有小组间读,小组成员开火车读,同桌间的操练等,操练的很到位,值得我的学习。
旧知引入新知,通过what would you like?引入can i help you?也就是完成了本课时完整的购物对话,最后通过唱歌来巩固今天的新知。在唱歌的时候,学生没有完全明白老师的.意思,不明白分角色唱歌的形式,建议老师可以融入到学生之间,老师可以把自己当成班级女生的一部分,当女同学需要唱的时候老师跟着一起唱,需要男同学唱的时候,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肢体语言来提醒一下,这样的课堂氛围更体现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和谐和民主。
接下来就是,巩固该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放金阳中与教材配套的flash,根据录音内容回答问题,跟着录音读课文等,这些虽然都是统课堂上,但是不是所有传统的都要摒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课堂不需要做秀,教学效果也同样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发胸卡,创设情景,请学生自由操练,一方面通过创设了情景,使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另一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体现出老师只是处于指导地位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以上是我几点不成熟的意见,请纠正!
第13篇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上课。
师:孩子们,愿意看动画片吗?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了动画片呢!
(播放动画,老爷爷骑着小毛驴)
师:故事讲完了,闭上眼睛,想一想,究竟该听谁的?下面,请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课文。
生读课文。
[老师把故事讲得极为生动,画面与语言结合在一起,相信现场的所有人都走进了故事的情境。]
师:对于爷爷和孙子骑驴的说法,都有哪些说法?
生:要把毛驴给压死了。
师:这是谁说的?
生答。
师请一个学生担任采访任务,在黑板上贴上一个头像,并写上观点。
学生采访另一学生。
生:还有一个小孩看到了这样情况,
师:非常好,读得很认真。(贴出人物并写上观点)
[老师通过梳理观点,使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画面与文字的结合,体现了年段特点,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
师:有这么多的说法,咱们快点出主意,给老爷爷出出主意。
(有学生举手)先不忙说,先想想该怎样把话说得清楚明白。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想好后再说,这是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做法。]
师统计学生的观点。有学生有不同的观点,老师表扬并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头像,写上省略号。
[省略号的使用很巧妙,既表明学生有很多观点,同时又说明学生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拓展了学习空间。]
师:现在老师帮你们找找位置,同意孙子骑的同学在哪儿呢?哦,在这儿吧。
(安排位置)请大家静悄悄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自己同组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分组交流,教师指导交流方法。
[分组学习,目的是整合意见,统一观点,拿出不同的讨论依据,但就现场效果来看,学生讨论并不热烈,可能是大家都比较统一,没有辩论的需要。]
师:哪个小组能把自己小组的想法清清楚楚说给大家听呢?
生:因为孙子太小了,所以应该让孙子骑。
师:他是从小孩的角度在考虑,你们听懂了吗?
生:爷爷心疼孙子,我家就是这样的。
师:你有一个好爷爷,我真羡慕你。还有哪组想跟他们赛一赛。
生: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
生:爷爷年纪大了,万一生病了,受伤了
师:你在家里是个乖孙女。
生:爷爷年龄大了,骨头松了。
生:驴很强壮,古代没有把驴骑坏的,所以我们认为没有驴不骑真笨。
师:对他们的发言有没有意见?
生:他们的发言声音很宏亮。
师:还有一个小组。
生:我们想给大家用表演的方式给大家说。
生:爷爷,让我骑一会儿吧。
生:我下来让您骑吧。
师:你们表达得很清楚,而且加上了动作。你们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他们一边说,一边还加上了动作。
师:对,加上动作能够让我们表达得更清楚。
师:哎呀,到底该听谁的呀?
生: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应该让孙子骑。
师:看了半天,看来的确尊敬老人。
生:你爱护动物,可是驴本来就是给人们骑的。
[这一大部分,包括后面的部分都是学生的讨论。可以看出这个班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高,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后面的内容由于教学节奏较快,加上老师的.肢体语言比较多,无以纪录,请大家原谅。
[后面一些讨论还是围绕这个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只知道了应该怎样骑驴。我觉得对这个年段的孩子而言,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也是一个容易达成共识的问题。]
应该思考的两个问题:
一、口语交际课究竟要训练什么?
口语交际课的首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只是设置了一个单一的交际情境,就是骑驴这件事,并且始终围绕这件事情展开讨论。从上课的开始,到上课的结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吗?没有。学生先前表达的和最后表达的没有什么两样,很多学生在重复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学生语言表达没有提高有两个因素,一是情景太简单,不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变化,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上没有变化,情感上就没有变化,那么语言表达也不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对学生而言就是没有思维的难度和梯度,从事至终讨论一个问题。再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缺少必要的指导,大家都明白教师应该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但是就本节课而言,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不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提高的,而是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积累的,学生对表达方式,表达的语气,表达的准确性,没有用自己的评价去引导。
二、口语交际课的目的是什么?
口语是日常生活用语,为的是生活的更好,更实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这节课中,老师用了40分钟,解决了一个所有学生都不可能遇到的问题,意义何在?既然是为生活服务的,那么教师就应该适时的把教学的重点从书本转向生活实际。课题就是《该听谁的》,那么生活中有没有左右为难的时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设计了类似的环节,但是学生说的学习跆拳道的事情,没有左右为难的感觉,解决起来比较方便。老师完全可以用一半的时间解决骑驴的问题,然后创设另一个情境,把问题引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既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创设很好的思维情境,让学生有思维上的跳跃,有了思维的跳跃,造成思维矛盾,学生就会用新的语言来表达,那么就需要学生重新思考和创造,从而重新组织语言,达到训练口语的目的。再就是学习的终极目的还是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语文即生活,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总体感觉:教师水平高,基本素质好,但教学设计缺少灵性,低估了孩子,也没有给孩子更多施展的空间,以至最后10分钟,大家都是在挨时间,甚至重复前面的内容。
第14篇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研讨会研讨会评课稿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研讨会研讨会评课稿
11月9日有幸参加了在砖埠举行的沂南县小学高效课堂研讨会,感觉受益匪浅,不虚此行。会议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各小片选出的四节公开课的展示,以及讲课老师的简单说课,与会教师的互动交流,以及县教研室张主任对这四节课的总结点评和工作安排。下面对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两节课做如下简单点评:
一、刘胜银老师的五年级上册《可能性》
青驼刘老师的这节课是我们西南片八个单位推选出的两节课之一,当时就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今天的展示也同样精彩。
1、教学过程的设计非常巧妙,活动设计富有层次性。教师首先抛出足球比赛谁先开球的规则,用抛硬币的方法公平么?让学生猜测,有猜测就要有验证,然后设计抛硬币的活动,活动设计精密,记录详实。学生通过亲身验证,加深了体验,让学生理解了用抛硬币的.方法,正面朝上的机率是二分之一,也就是正面朝上与正面朝下的几率是相等的。让学生从等几率体会公平性。通过推理、总结,掌握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件的关系,让学生很好的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通过掷骰子玩飞行棋、玩扑克等通过活动、游戏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学习效果很好。
2、活动并没有停留在游戏的本身,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游戏的规则是否公平这个角度来思考,重视学生的思维培养。
3、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精炼,设计思路非常清晰,能层层深入的进行教学,教师驾奴课堂的能力非常强。例如:由于学生的原因,开头抛硬币正面朝上的机率有多大,教师让学生猜测,学生都说不出是二分之一,,教师还是不急不躁,很好给以引导,显示出高超的课堂操控能力。
几点建议:1、正像张主任所提出的,这节课老师还得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2、教师的语言应当更温柔,更有亲和力一点。
二、王媛媛老师的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
王老师在数学教学方面还是一个新老师。但王老师的这节课显得成熟而完美。让我受益匪浅。
1、这节课是计算课,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的训练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王老师的这节算法课却上的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充满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过程非常愉悦。除了教师素质高、亲和力好,语言优美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整堂课就是一个情境,羊村遇难了,喜洋洋被抓了,你想帮他们么?耳熟能详的故事,是孩子们永远的最爱,老师通过这个情境很好的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与兴奋点,于是孩子们一关一关、不遗余力的去努力着。打气球、找朋友还有玩旋转木马等都让学生们乐此不疲。
2、各个环节很紧凑,老师的过渡语非常好。如:玩完了旋转木马我们去看看碰碰车好不好?一句话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我们做了几道比较难的题,那么怎么做会更简便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3、设计的四关题目也是非常精巧的。第一关复习了表内乘法;第二关复习了30里面有个十;500有个百等。理解了整十整百数的含义。这两关的设计又是本课整十整百口算乘法的算理基础。这两道题的练习为突破难点做了铺垫。
一点建议:注意教学语言的规范,例如是乘而不是乘以。后面添上几个零而不是加上几个零,等。
第15篇 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别》评课稿
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别》评课稿
《黄鹤楼送别》是“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解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整体入手,潜心会文。教者从整体入手,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句,划一划,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这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者很好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领子就是送别,就是体悟这“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次,抓住细节,体味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柳依依、伫立、凝视、脍炙人口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导想象。《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最后,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教者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听完了这堂课,我有一点疑惑。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章当然是重点,那首诗我觉得在整篇课文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解老师今天的这堂课中,这首诗只是一带而过,学生齐读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诗歌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讲讲这首诗的意思,让学生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