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1篇 《圆的周长》数学评课稿
《圆的周长》数学评课稿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实现。今天,听了这六节课的汇报,使我受益颇深。下面,就展欣这节六年级《圆的周长》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 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导引目标主要通过“导入新课”来完成,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局。展老师利用课件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为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两名学生进行赛跑比赛,问谁跑的快的生活问题转化为比较圆的周长和正方行周长的数学问题可谓一举多得,从而达到以旧有知识为铺垫,引出圆周长知识,很好的展示圆周长的概念。通过结合硬币、罐头底等实物动手指一指、摸一摸圆的周长,初步感知周长是一周的长度,再动口说说培养学生把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了解之间的区别,前者是线段求和,后者是曲线求长,作好先导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这节课在学生对圆周长有了较强的感性认识后,体验及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二、 创设条件、自主参与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研究证明“所有能有效促进学生民展、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必须创设条件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际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验证”又是学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展老师这节课学生通过量、绕、滚找出周长和直径、半径的倍数关系,学生通过动手计算,反测量的周长和直径、半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是半径的6倍多一些,并就此说明祖冲之早就发现这一规律,并进一步说明圆周率的取值:3.14这一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周长公式的形式,并应用。学生了然于心,可以看出展老师在“自主性学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这一新课程理念做的很好。
三、 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经过两个环节的研究式学习,体验和发现一些原理和规律,教师在一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鼓励他们创新应用,学生通过运用公式求出圆形周长,花坛、瓶口的周长,并用学生大胆思维,挑战一题多解的方法。
四、 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课程结束前,教师指导学生对新学内容进行回顾总结,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培养学生总结概括问题的能力。
总之,听了今天的课,这几位老师为我们全体老师在新课程教学下做了表率,我们应多努力学习。
第2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评课稿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评课稿
“圆的周长”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经历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由来并能进行一些实际运用。施老师在课前已经让孩子们预习了。预习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复习有关圆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画三个大小不一的圆感知圆的直径越大圆的周长也越长并由此引入预习的第二部分——圆的周长与直径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孩子们自己测量三个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然后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我觉得课前的'这些活动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激活和本节课相关的知识,为新知的建构提供着落点;二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两次数学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第一次活动孩子们由感知圆的直径与圆的周长可能有着某种关系引发心中的猜想,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由此引出第二次活动;三,为学习本节课的学习设疑。孩子们经历了两次数学活动,他们最终还是没有得出结论,因此他们是带着疑问进行这节课的学习的。
在学习这一内容时,施老师很好地把预习和新授结合起来。课始先集体交流预习第一部分的完成情况,在重点处作适当点拨。然后进行例题1的教学。在简单地介绍了英寸理解题意后,引导学生直奔主题:为什么车轮越大车轮滚过的[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一圈就长?然后再全班交流预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施老师采用孩子们自己上实物投影上演示测量圆的周长的两种方法的方法,有效地突破了难点。然后自然地引出圆周率并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最后进行一些巩固练习。
纵观施老师的这节课,课前预习充分,课中点拨得当,难点突破恰当。
对于这节课的小小建议:可以引入计算器进行计算;课中的“你知道吗(有关圆周率的介绍)”和圆周率的相关知识老师讲解的略嫌多,可以把前一部分放入预习中,成为预习的第三部分;整节课从整体上看还是有些松散,还可以更紧密些。
第3篇 圆的周长教学评课稿
圆的周长教学评课稿
《圆的周长》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以及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它们的周长就是围成它一周的长度,这为学生认识、概括、归纳圆的周长提供了知识技能基础。钟老师在教法上,以“复习铺垫——新知探究——新知应用”为主线,又在各个环节中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各个击破,呈现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在学情上,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经历探究、合用交流等方式自主构建知识。全课教学活动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上课一开始,钟老师创设了李爷爷绕正方形散步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李爷爷散步一圈走了多少米?这样的设计不仅复习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强化了正方形周长与它边长的关系,又能为学生发挥自主性研究圆周长作好了学习方法上准备。然后把正方形变成了圆形,导入了新课。让学习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的提问结合课件的播放,既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为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而且,动画的演示过程,很好的展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并利用正方形周长概念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圆周长的概念,为后继学生奠基了基础。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理念。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
二、在活动中实现有效学习
在学习圆周率这个教学环节中,钟老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完成这张报告单,首先要量出圆的周长,那么怎样量出圆的周长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实物思考采用什么方法量出圆的周长。然后通过大屏幕演示,归纳出用“绕绳法”和“滚动法”测量圆的周长,把这两种方法归纳为“化曲为直”法,有意识地渗透了数学的化归思想。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计算、合作、交流等方式,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并通过分析比较,最后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从而构建出圆周率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不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并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用,用身体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这样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体验性学生,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实现了有效学习。
三、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以后,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课件中录入结果后,让学生思考:从这次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分析,归纳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三倍多一些,但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完全一样,这时学生一定产生疑问:是不是不同的圆,它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也不一样呢?为什么我们的计算结果都不一样呢?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和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让学生蒙生一种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次思想与情感上的熏陶,激发民族自豪感。并解释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由于不同的原因导致出现了误差,以后进行数学实验必须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最后利用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利用公式解答开始创设李爷爷绕圆形散步一圈走多少米?的问题,这样设计体现了前后呼应,使整节课更加严谨。
四、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新知。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目的明确,层次清楚,有效的对新知加以巩固。判断题和选择题很好的抓住新授内容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把握,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观念。
纵观本课,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设置合理的认识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猜想、验证。
体现了“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合作探索——归纳总结”的探索性教学模式,从而充分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4篇 小学数学教材《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评课稿
小学数学教材《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评课稿范文
对学生整理和复习不但要起到一个回顾知识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整理和复习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引发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这堂课的重点,林老师就将其定位在学生复习整理的学法指导上。而事实证明,当学生通过自己整理得到的复习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学生愿意并且重视相互之间的学习。在学生自主探究整理复习的方法之后,安排了一定量的相关练习。但是复习中的练习应定于哪里呢?我觉得应定位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性影响,灵活应用,挖掘提升。在教学设计中,林老师首先关注到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所以在练习中林老师先安排了一组根据直径和半径求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的热热身,也为后面的提高练习打下基础。之后为了让学生形成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组具有代表性的练习,这些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孩子更加深入考虑问题,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发展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还可以提醒其他学生,避免发生类似错误。
本案例的练习主要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基本练习穿插在知识的梳理与沟通这一环节中进行。基本训练的安排林老师考虑到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教材内容的特点,要练在知识的重点上、难点处;二是学生的掌握情况,要练在薄弱处、疑惑中。如在学生复习了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后,我林老师让学生在圆纸片上画出来并用字母表示,又用这个圆纸片证明圆是轴对称图形,使知识落实到实处。在掌握了圆面积公式之后,让学生回忆它的推导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知识的整理与练习交替进行,我们认为这是本节课最大的特点,不但知识的'梳理过程得到体现,而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到位,复习过程扎实紧凑,教师易于调控。第二层次是应用发展练习。此时练习的设计林老师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习题,而适当补充一些综合性、发展性的练习,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解决此类习题,使学生在应用数学基本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计算光明广场喷水池一周的长度和占地面积、青檀古树干横截面面积,设计东沙河治理绿化工程图并计算花坛和小路的面积,学生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获取的难道比会解答书本上的卫星天线、自动喷灌机要少吗?
复习课并不是单纯重温旧的知识,而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各种常规方法的运用更加熟练,最终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只要我们教师能多些创新,复习课照样可以精彩纷呈。
第5篇 圆的周长评课稿
圆的周长评课稿
圆的周长评课稿1
12月6日上午,与本校老师和学生共同度过了这难忘的一节课。 这是一节数学课,学习的内容是《圆的周长》,执教老师韦艳宁。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圆周长公式,并加以应用。韦老师的课在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引入环节生动有趣
这节课从龟兔赛跑引入(乌龟跑正方形跑道,兔子跑圆形跑道),师生仿佛在赛场上,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圆的周长。从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入手,学生觉得亲切;谁跑得远——这个问题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个设计可谓“一箭双雕”。
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本节课韦老师设计让学生测量圆周这一实验,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多种测量方法,能正确的将圆周转化为易测量的线段长,学生在转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会测量之后,韦老师出示了测实圆的圆周,然后与半径进行比较,从而顺利的引入圆周率已经圆的周长公式,成功的突破难点。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到很多学生操作的方法都是一致的,原因是韦老师在让学生动手操作之前讲得比较细,不经意中就将操作方法定位了,我觉得在操作这方面,教师要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发挥各自的智慧,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很有作用。
三、练习设计有层次性
在练习环节,韦老师设计了2个层次的联系。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练习,在学完圆的周长公式之后,韦老师出示了2个圆,一个圆的半径已知,一个圆的直径已知。通过这道题目的练习,学生可以加强对圆的周长公式的认识与应用,初步巩固圆的周长公式。第二个层次的练习是应用练习,韦老师设计了选择和判断, 这样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将知识现学现用,在练习中让学生体会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首尾呼应有头有尾
在学生理解、掌握了圆的周长后,韦老师又回到龟兔赛跑图上,让学生用刚刚学的知识算一算,龟和兔谁跑得长。引导学生回到原来未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米乌龟跑得长,再一次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强大作用。
圆的周长评课稿2
《圆的周长》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以及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它们的周长就是围成它一周的长度,这为学生认识、概括、归纳圆的周长提供了知识技能基础。钟老师在教法上,以“复习铺垫——新知探究——新知应用”为主线,又在各个环节中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各个击破,呈现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在学情上,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经历探究、合用交流等方式自主构建知识。全课教学活动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上课一开始,钟老师创设了李爷爷绕正方形散步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李爷爷散步一圈走了多少米?这样的设计不仅复习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强化了正方形周长与它边长的关系,又能为学生发挥自主性研究圆周长作好了学习方法上准备。然后把正方形变成了圆形,导入了新课。让学习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教师的提问结合课件的播放,既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为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而且,动画的演示过程,很好的展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并利用正方形周长概念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圆周长的概念,为后继学生奠基了基础。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理念。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
二、在活动中实现有效学习
在学习圆周率这个教学环节中,钟老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完成这张报告单,首先要量出圆的周长,那么怎样量出圆的周长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实物思考采用什么方法量出圆的周长。然后通过大屏幕演示,归纳出用“绕绳法”和“滚动法”测量圆的周长,把这两种方法归纳为“化曲为直”法,有意识地渗透了数学的化归思想。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计算、合作、交流等方式,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并通过分析比较,最后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从而构建出圆周率的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不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并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用,用身体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这样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体验性学生,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实现了有效学习。
三、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以后,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课件中录入结果后,让学生思考:从这次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分析,归纳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三倍多一些,但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完全一样,这时学生一定产生疑问:是不是不同的圆,它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也不一样呢?为什么我们的计算结果都不一样呢?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和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让学生蒙生一种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次思想与情感上的.熏陶,激发民族自豪感。并解释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由于不同的原因导致出现了误差,以后进行数学实验必须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最后利用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利用公式解答开始创设李爷爷绕圆形散步一圈走多少米?的问题,这样设计体现了前后呼应,使整节课更加严谨。
四、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新知。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目的明确,层次清楚,有效的对新知加以巩固。判断题和选择题很好的抓住新授内容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把握,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观念。
纵观本课,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设置合理的认识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猜想、验证。体现了“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合作探索——归纳总结”的探索性教学模式,从而充分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圆的周长评课稿3
在秦xx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一课当中,老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习,等新课程理念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和体验,具体总结有如下几点: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建立了圆的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师通过开课时让学生复习周长的意义,并指出封闭图形的周长,摸一摸圆的周长,书空圆的周长,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直观地建立了圆的周长的空间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打好了基础。
2、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交流有时效,合作操作有分工,有要求,有效率。
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周长后,教师让学生先思考怎样测量圆的周长,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再让学生交流自己想出来的测量方法,学生汇报了线绕法、滚动法量圆的周长,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圆形物品,在合作操作的过程当中,分工明确,有记录员,计算员,操作员,汇报员,合作学习的效果好,教师走入学生当中进行必要的巡视和辅导。
3、自主探索,建立模型,学生亲自经历了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让学生猜测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观察这些圆,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学生在进行了猜测后进行推导,探讨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圆,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直径,并把数据填入书中表格中。学生观察数据,通过计算对比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从而得出,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关系,突破了本节的难点。教师先介绍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式子表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再介绍π的读写法,同时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小学阶段取它的近似值为3.14。然后再让学生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直观,简单明了。再引导学生讨论: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推导圆周长公式c=πd、c=2πr,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4、练习设计有针对性。
在这一程序上教师主要设计了基础练习、综合练习、开放练习及解决课始问题等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促进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不足之处:
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提问还缺乏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