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书信稿件 > 稿件范文 > 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11篇)

更新时间:2024-11-12 查看人数:12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

第1篇 八年级语文《春酒》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春酒》评课稿

花甲琦君一杯酒,酒入愁肠化作思乡。

窈窕淑女一杯酒,酒入课堂酿成无限情。

古往今来,文学之于酒,比翼连枝,如影随形,琦君的《春酒》借酒思乡,以儿童的视角写出了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情深意长而文字却又简朴凝练,不露铅华,无益增大了文本阅读和语言品味的难度。

细酌慢品邓老师的课,她呈上的还是有道地的“语文味”的美酒,有着实实在在的功效。

功效之一:补

文本阅读之这精要在于形散而神聚,教师开篇的深情导入渲染了浓厚的氛围,视听共赏,大餐就此开篇,整体感知明确提出人、事、情,由此追问表达了什么情感,并且追问从文中哪句话读出来?教不离文,环环相扣,此时抓住一个“找”字引出作者简介,顺理成章,一下子就找到了文本的突破口,文章虽长却能大处着眼指点江山,落实文本又能激扬文字,既让学生熟悉了内容,走入文本,又能让学生初步领悟作者的情怀,浓妆淡抹,相得益彰,学生在这堂《春酒》里,实实在在地得到了“语文味”的滋养和补益。

功效之二:洌

这节课坦诚的呈现了常态下的原汁原味的课堂教学,何为“洌”?清澈简约,素净是也。

其一、文本解决简约素净,一品童趣,再品母爱,三品乡情,每个环节结束,语言凝练,深情款款,如“甜甜的一杯春酒,是母亲的骄傲,更是凝聚着母亲一生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这些优秀的品质,难怪作者在异国他乡酿的春酒怎么品,都觉得不是道地的家乡味,原来是因为没有了母亲的味道呀。”合琦君散文意蕴,整堂课没有如火如荼的繁花似锦,有的只是洗净铅华的素朴和本真。

其二、文本解读语言清晰,指令明确,如童趣中那些语言,“:1、跳读课文,找出作者童年时期与喝春酒有关的句子,选一处你认为写的最有趣的语句品析。”“1、小组合作,找出春酒中与母亲有关的词句,选一处展示。推选一名代表品析,组内其他成员补充。”等等

老师用恰当的语文导引,动作传递,眼神激励,使芬芳的语文味弥散于课堂之上,如夏日清荷,如清风明月拂过学生的心灵。

其三、文本解读手法质朴敦厚,不花哨,不邀宠,从引领学生从文本中抓住富有情趣的细节,从细节中抓住关键词,辅以简洁明了的学法指导,如“抓关键字词、修辞手法、动词的巧妙运用、细节描写。”“2、展示诵读的方式可齐读、可分角色读、可选代表读。”等,就像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到肥沃的草地,就放手学生自由的去品尝。

功效之三:醇

刘勰说:观文者,披文入情。本堂课师生以文字为载体,又徜徉于文字之中,语言的赏析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如:老师有意识的让学生加一个形容词“小心翼翼”来修饰当时端着闻着的情景,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品析情感的方法。老师提醒学生不要忘记了“也”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字,实际上在这里是作者以自己的心思揣摩着小花猫的心思,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字词。“总是”、“代表”、“偷偷的”“好几回”、“靠、点、舔”等等这些轻描淡写的字词来体会作者纯真有趣的童年。

最后的“喝会酒”这部分教师让学生通过同桌互助学习,特别强调注意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一个“呼呼呼的点燃”让学生反复体会,“呼”再到“呼呼”再到“呼呼呼”,多一字则多一分热闹,多一字则多了一分开心。“最最讲究”也是如此,甚至让学生加一个“最”来体会乡邻之间的这种真情善良。然后“送一方小小的花手帕”更是这份乡情的最高凝练,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来体会这种礼轻情意重的淳朴的情感。整个课堂,教师都是引导学生行走在文字当中,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又超出了文字之外,酒的醇香已经在不经意间的品味中沁入了孩子们的心怀。全课语言赏析体现了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大智慧,生随师动,生生互动,方法引领,随机点拨,如饮芳醇。

于平常的文字间发现文字的不寻常处,是一个语文教师眼力的体现;在品味的过程中巧妙的牵引,是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智慧表达;在课堂上不急不躁,静静的等待学生的领悟与成长,是一个优秀教师的襟怀。课堂,就是在师生静心的阅读、真诚的交流中逐步推进,学生的心通过与文字的亲密接触,慢慢品出春酒之味,走进琦君的内心世界,感受一份浓浓的乡情。

诚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无论是文本解读,还是语言品析,在各位方家看来肯定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作为一个年轻的语文老师,走向语文教学圣殿的道路也注定还有一段求索的路程。

愿邓老师在未来的征途上不愧三生三世的期许,一路盛开十里桃花。

第2篇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

本文是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的精美美文,全文82个字,内容纯净,语言精练,故事环境幽静空明。翟老师的展示课也如月下积水空明,一样纯净自然,具有美感。

一、课堂激情之美;

翟老师用生动流畅的课堂语言唤起学生人生的的体验和感悟。对所教内容融汇贯通,然后以满含激情的诗意语言切入课文,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走进作者,走进文本,从而乐于接受教学内容。

二、课堂朗读之美;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朗读为主,翟老师的即席配乐诵读,给学生带来了美读的兴趣,自由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呈现。让我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如此之大。同时翟老师在指导朗读的技巧也值得我学习。

(1)要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有些字要读得慢一些,拉长一些,味道就出来了。学生任找一句试读)

(2)要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夜游,又是月景,有些字读起来要轻一些,低一些。拿“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例,试读。)

(3)要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有些字词我们要读得快乐一点。比如:欣然,亦,相与。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处理的原因并试读)

(4)要读出一点内心的情愫。(抓住直接抒情的句子,找出“闲”字。)

三、课堂板书之美;

翟老师的板书,寥寥几个词,叙事、写景、抒怀融为一体,使文章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板书美观,,无不透露着翟老师的精心设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为整堂课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四、课堂导入之美;

翟老师引用带月诗句切入课文恰如其分,精彩的导入让学生了解了古人的借月抒怀及作者的情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本课大放异彩,成为本节课的又一亮点。

五、课堂自信之美。

翟老师课堂上语言精练,娓娓道来,具有大家风范,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间,都洋溢着一种难以言传的幸福感。他之所以能够潜心钻研教育教学,跟他心底的那份对学生、对教育、对生命的挚爱是分不开的。

六、课堂服饰之美;

翟老师淡雅的蓝白相衬碎花长裙,不过分张扬,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再加上翟老师自然的教态,优雅的个性,让学生感到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一为淑女。

七、课堂板块之美

翟老师用朗读之妙、翻译之准、赏析之美、创作之时、他山之石、东坡之语留个板块环环相扣,融会贯通,读、译、赏美文,了解写作背景、分析人物性格。

八、学生发言之美

徐夏怡同学纯净、自然、大方,优雅,才思敏捷,语言流畅,如行云流水,她的出口成章令人折服。

九、课堂音乐之美

音乐是一种隽秀飘逸的无声语言。伴着美妙的音乐诵读,让音乐诠释课文。音乐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思考。音乐的介入让课堂诗情画意,充满美感。参赛老师所精心选取的乐曲,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理解和吸收。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思想得到提升,情感得到升华。

十、课堂环境之美

整个教室桌凳整齐、地面整洁,学生身着校服,整齐划一,师生和谐,关系融洽。

听翟老师的课,收获颇丰。一则看梅花盛开,二则赏承天寺夜游,翟老师课堂真是如月下空明。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光亮,也照亮了我们语文前行的路。

几点建议:

上课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书思路虽清晰,语文老师书写要力求美观。

学生发言参与人数不多,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对文本的理解

第3篇 八年级语文说不尽的桥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说不尽的桥评课稿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听了王老师执教了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以后,感触良多。

一、成功之处

(一)学生在学习中担当的角色更明确。

综合性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由于在活动中成为活动过程的设计者与执行者,使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更加明确,学生能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合作,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二)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开发方法得当。

关注学科之间的整合资源,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万缕的关系。我们在把握语文个性的基础上,以课文语言为凭借,适当适时地向各科教学开放,并相互渗透,发挥整体协调提高的作用。

(三)构建主题内容的多层次结构。

学习内容的组合,应围绕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从学科内外筛选与该主题有关的所有信息,确定最有表现力和学习价值的材料。把相关的学习领域组织起来,先确定学习内容的主干,再确定枝叶,使内容呈现网络状的有机整体。作为习以为常的事物——桥,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而且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记忆。教师独具慧眼地把它作为学习内容的凝聚核,从三个方面选择内容,并有机地组织成一个整体,因而学习的辐射面广、信息量大、探究性强。

(四)兼顾过程与结果的量化评价方式。

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富有开放性和丰富性,它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习成果方面,更多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这就是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一个评价,而应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因此评价的内容、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它应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组织、合作、展示、创新等。综合性学习评价中评价设计应该能够公正的评价出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各项表现,量化评价方式能在学生之间引入竞争机制。

二、不足之处

教师的主导作用定位不准。在学习进程中,教师害怕学生打乱自己原来的计划,就把学生圈定在自己确定的范围内,让学生按自己预设的思路走,可这样的学习活动下来学生得到了什么?只是一些知识而已。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剥夺了学生实践的权利和机会,是完全背离课程标准的做法。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学习主题创设的引导者,组织活动的协调者,学生实践的指导者与服务者,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把握好指导的切入点,及时地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创造潜能,因势利导开展学习活动,过度指导与指导不足的毛病都要逐步克服,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小组成员应明确分工,真正做到分工细化,责任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桥”这一主题,设计出几个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由本小组成员自主探究后总结得出,并在小组中加以相议,避免盲目与重复建设。在搜集、整理、分析了一定量的资源后,提炼一个探究专题,专题不宜太宽泛,总专题下再提炼一层子题、二层子题,有层次进行探究。

第4篇 八年级语文《泥人张》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泥人张》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泥人张》评课稿1

4月28日,**学校要到我校开展教学交流活动,说是要听听我校教师是如何以预习单为载体,推进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的,为此我校安排了曾钗钗、吴德游、吴爱玲三位教师上课。听了语文组曾钗钗老师的课后,感触交流如下:

一、立足学情,注重双基。曾老师杜绝交流课的教师个人展示,重视学生的原有基础较弱,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开展了预习检查,当堂检查,信息概括,交流展示等活动,重视语文的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各个环节扎实有效开展。

二、观念新,素质高。曾老师是位年轻的教师,所以整个课堂没有传统课堂的老师满堂灌,而是极为注重课堂学生的活动,力求让课堂成为学生实践的场所。在短短一天实践,能准备出一堂较为精彩的课实属不易。

然而有几点个人意见,提供参考:

一、学习目标的定位有点空泛。且没有辅以必要的.活动保证目标的达成。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结合学生实践,课程标准,考纲的要求,否则是一种形式。

二、要思考教学的起点 终点。本课教学的起点为多角度复述,即本节课教学的抓手,教学的终点为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从“内容”的角度概括,进而感知课文内容;从“情节”的角度概括,进而理清故事情节;从“人物”的角度概括,进而分析人物形象;从“主题”的角度概括,进而揭示文章主旨。最终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如何从起点抵达终点呢?这个过程就要抓住文章的语言文字,触摸语言。因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从文字到文章再到文学的过程,离开了语言文字的教学就远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八年级语文《泥人张》评课稿2

听了曾老师上的《泥人张》一课,无论在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内容的处理。或者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下面就根据语文组老师听课后的几点感受,做如下评价:

1、 课堂结构清晰,教学思路清楚。由整体感知,再进入品读课文,再拓展延伸。整节课结构完整。

2、抓住教材重点,精讲精练。先从泥人张的“奇特”表现入手,了解泥人张是个手艺高超的人。要想深入体会泥人张的“绝”,得先了解海张五这人物的特点,了解海张五这个人物时,就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过程中感悟人物特点,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泥人张面对海张五的挑衅和侮辱时,怎样“回报”的?紧抓重点段落的重点词来引导学生理解泥人张回报的方法与众不同,而且非常“艳”。本文只抓住两个人物的特点,讲得精,理解得深,练得多,品得有味,把长长的课文讲得轻松又透彻,把静态的文字讲成活生生的故事。灵活使用教材,抓住教材重点,精讲精练。重点突出,学生学得精,收获大,课堂效率高。

3、能充分钻研并驾驭教材,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对我国丰富的民间艺术进行探索,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注意语文的思想性。

4、 上课富有激情。中学生往往缺乏激情,但曾老师充分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情绪,活跃气氛。

有点值得探讨的地方是对课外拓展延伸内容条理有点杂乱,需要整理和组织,避免重复。

第5篇 八年级语文《老王》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老王》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老王》评课稿1

每次听张**老师的课都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隆冬听《老王》让人倍感人性的光辉与温暖。

一、谈谈教学内容的选择。

《老王》一文写于1984年,是杨绛“小人物传记”系列的代表作之一。在杨绛先生的笔下,老王不仅是一个普通的街坊和普通的劳动者,而且是一类善良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代表——他们有着为人的美德,却并未得到好的回报。这篇文章曾分别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底层的光芒”这一专题。面对具体文章,我们不能什么都教,一堂课要相对纯粹与简洁。如何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体现初中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层次性与过渡性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张老师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确立了一个单一而集中的教学内容:体会理解老王的善良,感受底层人物的光辉与不幸,启发同学们“以善良对待善良”,对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以必要的关注与温暖。这样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显然是精当而准确的。

二、谈谈教学设计:

围绕已确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张老师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容与意义,做了一系列精彩设计:开篇的明星图片吸人眼球且符合常人的心态,为最后的目标落实埋下伏笔;作者杨绛先生的`介绍以图片带动理解,从聪慧的女子到老年魅力不减,再到她的心态、散文风格,更富感性,使人乐于接受且印象深刻;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填写老王基本情况表,教会学生如何抓住文句阅读文本;补充了大量图文资料,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由文本走向生活,不仅丰富了“老王”形象,且将阅读导入心灵,启发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这些设计环环相扣,引领着学生走入文本,走向文本的深处。

三、一两点思考:

1、关于最后几个问题的价值。在教学结束时,张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如果你处在“老王”那个境地,你会怎么做?如果你处在“我”那样的地位,你会对“老王”那样的人怎么做?面对陌生的“老王”,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这是三个假设性的问题,教师的期待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学生也就无从选择。另处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讲究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这一点张老师显然已经做到了,在教学临近尾声时,教师与学生达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以善良对待善良”,因此再提这种假设性的问题是否有画蛇添足之感。

2、课外资料的引入是否是越丰富越好。本堂课,张老师在资料的补充上着实化了一番心思,可谓图文并茂。可是最后两则新闻材料与图片资料似有交叉之感,如能删去其中之一,或许目标导向会更明确些,同时也能给学生留出更多宝贵的思考时间。

八年级语文《老王》评课稿2

(1)教学流畅,环环相扣。

游小武老师整堂课教学流畅,教学设计以下九个环节:观察画像,初识老王 ,细读老王, 品味老王, 感悟老王,读懂作者,体悟作者,怀念老王。环环相扣,课堂学生阅读体现了层层推进、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且关注到了学生的学情做到了以学定教。

(2)走进文本,悟得深透。

本课设计了“人生百味,你会用哪种味道来形容老王的人生?”和 “人生百态,你会用哪个字来形容老王的人品?”这两个主要环节,学生积极地找到了细节,找到了关键的词,在阐述理由时都能把人物的情感与句中的词联系起来,“镶嵌”在门框里的老王让人流泪,鸡蛋“多得数不清”是老王一片真心地体现,“忘了请他进来喝茶”是作者担忧后的深深地愧疚……在读中品,在品中思,尤其学生说 “因为他无法给老王更多的帮助,但他这样目送着老王走下楼梯,那担心的目光,即使老王没有回头看,他一样能感觉到,这里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关爱虽然没有言语,但同样表现了出来。”我感到了学生真的在语言的品味中有了深深地触动,有了与作者同样的反思。

(3)聚焦一句,情感升华。

《老王》一文是用作者的善良去体察不幸的老王的善良,作者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善良极力地帮助老王,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但最后作者却说“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之情。”这本不应该有愧疚之情,但也正是这愧疚之情,才是作者最大的善良的表现,因此设计的就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引发开去,让学生在作者的反思中发现自己,在发现自己中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不够,对不幸之人的尊重、平等观念不深,从而使学生的感知更敏锐,情感更丰富,情趣更高尚。有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

第6篇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评课稿

今天上午,听了王老师的说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王老师说的是初二年级上册第二课《芦花荡》,说课的内容较符合要求,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如果在多一个“说教学板书”内容,那效果会更好,整体将给人一种完整感,板书也能让人对老师教这一课书的重点一目了然。

第二、在学情分析中,能做到实事求是,为本文设定的教学提供更有力的依据,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该怎么上,文章该怎么上,这个主要取决于我们所教的学生的认识水平,了解了学生,本课的教学目的才能定得恰如其分,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法,使所教的学生学有所益。

第三、在说教学过程中,详细解说了教学的流程,设计合理,重点难点突出,在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上步骤明晰,从引导到得出结论,紧扣文本,注重学生看书找答案的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如第一步:整体感受,用 “从‘ ’看出(表现)了老英雄的 的句式” 感知人物形象,第二步:具体描摹,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指出他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表现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三步:深入挖掘、突出关键,引导学生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个性特征中“过于”二字,到此解决了难点。本文的景物描写还是一重点,但在这里没有老师没有教到,我认为在对老头子的人物分析后应引导学生学习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四、说课重点还应在于说明这样教学设计的意图,体现出说课的目的。王老师的说课中也点到某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但整体上比较少,这样让听课的老师不能更好地看出你的教学设计意图,不能很好地达到说的目的。

第7篇 八年级语文大明湖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大明湖评课稿

《大明湖》是初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中的课文。这单元的学习目的,是要求在把握“记叙的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安排记叙顺序的重要意义和记叙顺序常用的方法,以提高记叙文的听说读写能力。

《大明湖》节选自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老残游记》暴露了当时官吏的残暴昏庸,表达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但本文所选的却是老残的游记,描写了大明湖的独特美丽风光。在这堂课上任老师采取从局部突破,先让学生学习精彩的课文第四段,引导学生细细的品位味鉴赏,从而“爱上”大明湖,再来完成教学目标。

任老师的课,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感觉到教学是一种艺术,综观整堂课,有很多值得我好好学习的地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让这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是主体 任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的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同时也学到了真正的“语文”。一开始任老师就从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还珠格格》起兴:看到《大明湖》就想到《还珠格格》,紫薇的妈妈住在哪里?紫薇的很漂亮,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把学生放在首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含蓄的告诉学生大明湖之美,让学生有想学的欲望。然后任老师组织了分成四组的讨论:看课文,然后说出大明湖之美,最后把所得的结果提交组长,让组长作为整个组的发言人告诉全班同学,这样的处理方法既让每个学生都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翁,同时又使整个过程显得有条不紊。

教师是主导 任老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运用了很多有效的教学形式,发挥了教师的导向作用。如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分组竞赛,教师量度给分的形式,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加强。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任老师还给予很多有效且有针对性的引导。

训练是主线 在让学生学习第四段的时候,任老师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导向性的题目,使学生在训练中学到分析课文的能力,领会课文语言所展现的意境美。任老师提的问题也很特别:从绘画的角度看,芦苇在整个画面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说实话,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让我想起了甬江边透过温柔的芦苇可以看到暖暖的夕阳的'那个画面。那么学生可以想到什么呢?我想一定更多,这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更好的感受大明湖的美是很有帮助的。课文第四段的写景是很精致的。任老师要求学生朗读其中写景的部分,并且只读写景的部分,并把这次朗读训练也归到了竞赛的范围内。这样学生在读的时候就不能仅仅限于“读”还要花一部分精力在思考上,是有目标的读。这样的要求不失为一举两得之举。

任老师的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是对照本宣科式教学的一种有力的冲击。从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们的反映来看,无疑是成功的,这也是我以后在工作中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的。

第8篇 八年级语文《水调歌头》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水调歌头》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水调歌头》评课稿1

读诗赏词首先要学习朗读,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诗歌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便“渗透”到了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讲析与学生诵读相结合的,这种方式是诗歌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何老师的《水调歌头》一课再次为我们展示了鉴赏教学的魅力。

本节课何老师制定了三个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品味语言,借助想象,感悟意境。学习古人旷达的胸襟。3、背诵《明月几时有》。下面的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这三个学习目标展开,学习目标明确、具体,表述规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

下面说说何老师的这一节课是怎么教的。

1 、课前交流积累写月的诗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在一种很和谐的环境下教师启发谈话,进入新课。

2、进入文本,何老师重视了学生“读”的训练。何力所能及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反复朗读的机会。学生朗读次数多,而且形式多样,有齐读,男女生齐读,个别朗诵,自由读等。可以说,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我认为,对于诗歌教学,能注重诵读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多种形式来实施诵读,这是很关键的一环,何老师做得很好。

3 、在赏读诗歌时,由方法引路,学生对照方法进行阅读实践,何老师每一步操作都是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完成了上一个目标接着又完成下一个目标,实践阅读中学生有目标可循,有方法可依。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个人认为这节课还存在着以两点不足之处:

1、“读”的方面。教师虽然非常注重学生的反复朗读,但有感情的朗读还做的不够,只有一次提到要注意节奏,语气。这样会使部分学生“有口无心”,更不用说培养兴趣。

2、“讲”的方面。分析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讲解显得比较多。分析上阕写景时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对词中文字进行再创作;在分析诗人内心情感时,只做必要的提示和点拨,如一“欲”一“恐”的矛盾心情可稍作点拨,不必讲析太多,否则就会挤掉学生思考体会的时间。

总之,诗歌教学中讲与读的合理把握至关重要。如何做到“以讲导读,以读导讲”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八年级语文《水调歌头》评课稿2

读诗赏词首先要学习朗读,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诗歌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便“渗透”到了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讲析与学生诵读相结合的讲读课可以以讲导读,以读导讲,这种方式也是诗歌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陈老师的《水调歌头》一课再次为我们展示了鉴赏教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原则,力所能及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反复朗读的机会。纵观这节课,学生朗读次数达十次之多,而且形式多样,有齐读,男女生齐读,个别朗诵,自由读等。可以说,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教室里不时地回响着同学们的琅琅书声,这种氛围,让我们想起语文课那种最简单而又最真切自然的特色。我认为,对于诗歌教学,能注重诵读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多种形式来实施诵读,这是很关键的一环,陈老师做得非常好。

其次教师注重诵读与讲析的结合。在朗读中实现了字词教学,如对“阙、琼、婵娟”等词的正音解释(可惜教师自己读错了“阕”字音)。由女同学的朗读导入对上阕的分析,设计过度语为“作者对天上的美景作了哪些描写,微妙的心理有什么变化?”,从而讲析诗人的矛盾心境。又由男同学的朗读导入对下阕的分析,讲析诗人在词中表现出来的开阔胸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整首词。经过以上环节,相信绝大多数同学能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人起伏的'心理变化和旷达胸襟。

再次,能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达到鉴赏的教学目的。阅读诗歌,贵在于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影”说的大概也就是这种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陈老师在这节课中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在分析下阕时,教师在要求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三遍的同时提问:“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并简说理由。”此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反应热烈,回答也多结合了自己的感受,更多地谈了自己对本词的理解,基本把握了这首词的精华。从而出现了本节课的高潮。我觉得学生的这种看似零碎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学生对诗歌的真正体会,阅读一首诗或词,能有那么一两点的自己的体会已经足够了,而这要比我们老师作再多的分析要好得多。

诗歌教学中如能合理把握讲与读的关系,我相信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实现诗歌教学的目标。但同时我觉得教师的讲析要体现出叶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忌多贵精,重在抓点子,指路子,教法子,点拨启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在讲与读中还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读”的方面。教师虽然非常注重了学生的反复朗读,但对于朗读教学这一环节还不够加强,只有一次提到要注意节奏,其它几次都没有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包括语气语调、停顿等,教师又没有范读,也没有借助其它媒体,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朗读的效果,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为朗读而朗读的不良印象。时间一长,也会使部分学生“有口无心”,更不用说培养兴趣。在朗读形式上,齐读过多,个别朗诵不够。总觉得,朗读次数虽多,学生似乎依然没有学会如何朗读这首词。原因是读中缺少“导”。

“讲”的方面。总的来说,一节课中,除了学生的十次左右的齐读以外,其余的绝大部分就是教师的讲析了。导入时讲了比较多,分析上阕过程中教师讲解也比较多。这首词的上阕有一定难度,必要的提示如作者当时的处境,一“欲”一“恐”的矛盾心情可稍作点拨,不必讲析太多。讲中应有“导”的作用,否则只能挤掉学生思考体会的时间。

总之,诗歌教学中讲与读的合理把握至关重要。如何做到“以讲导读,以读导讲”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第9篇 八年级语文《行路难》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行路难》评课稿

每一次听谷老师的课,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都感慨万千,为什么谷老师可以把课上得那么好,可以让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十分集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井然有序,可以时不时地发出会心的笑容,一种和谐的氛围总是弥漫其中,让听课的我不禁沉浸其中,也不禁为自己感到惭愧,要好好地三省吾身:为什么我的课堂总是由于学生的纪律问题而失去控制,为什么我总感觉做不到最好,为什么学生的兴趣总会被我打击掉?或许,从谷老师的课中我可以收获很多:

一、只要一点点的阳光,他们的微笑就可以很灿烂——课堂评价甚妙

一直说评价很重要,很重要,可以在课堂里又怕夸他们太多了,他们不知道自己了,太骄傲了,所以很少夸他们。其实这样更是不好,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将会去哪里呢?经常看到学生懒洋洋的,后劲不足,又有学生云语文学习如何之难,可能真的是我经验不足吧。但谷老师的课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不断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比如这样的一些评价,当谷老师问道:“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时,有学生回答:“李白虽然仕途坎坷,但是他没有放弃,仍然要去济沧海”,谷老师紧跟着一句:“你看到李白心里去了”,学生会心一笑地坐下了,班级同学也给予了肯定的微笑,这对于这个同学是多大的安慰啊,相信这个同学自己对于李白的诗已经萌生了兴趣。又比如“你真是与李白心有灵犀啊”,“这个同学真是李白的知音哪!”简单的课堂一笔,却着实妙笔生花,让多少同学心花怒放,又让多少同学好生羡慕,课堂在自然而然中升华,由课内到课外,由拘束的空间到自由驰骋的精神世界。

二.我是一根火柴,用激情点燃激情——朗读的艺术

我的课总是经常让学生反复地读,希望他们能从中品味出一些东西,可是往往总是让他们读得越来越没有力气,似乎在做无用功一般。这一点真得和谷老师好好学一学。每次去,单单一个“读”字,就有不一样的收获。

课刚开始谷老师就以饱满的热情吟诵诗人写下这首诗的背景,并进而饱含激情地读这首诗,学生掌声雷动。一首诗好的气氛就在这样的.情境下垫定了。接下来学生齐读,了解背景后再读,读后让学生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说自己的初读体验,再分小节展开诗歌的鉴赏中再融入朗读,直到读出感觉为止。最后大家一起将感觉打通了再读这首诗,此时学生读得就相当有感觉了,因为都这首诗应该成竹在胸了。或许,“读”才是学诗歌的至高境界。

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老师的人格魅力

我想,融洽的氛围决不是老师骂出来的,也决不是老师打出来的,而是一个真正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感染出来的。

课好,人好,学生才会好。

第10篇 八年级语文小桔灯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小桔灯评课稿

《小桔灯》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在1957年所写的玲珑剔透、诗意盎然的文学美文。文章写的是抗战以后,发生在重庆郊外一件极为平常的小事:“我”去访友,与一个上山打电话的贫苦的小姑娘邂逅相遇。后来“我”到她家探望,小女孩亲手制作小桔灯送“我”。作者就是通过这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塑造了一位虽处在艰难的环境中,却具有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小姑娘形象,把一个穷苦而早当家的孩子刻画的栩栩如生。

江老师首先让学生齐读《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引入对作者冰心的介绍,接着展示了冰心各个时期的图片。为突出冰心“充满爱心、清丽朴素”的语言,江老师还安排学生欣赏了一首冰心的温情小诗,从感官上加深了对冰心文字的体会。

根据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想结合的教学原则,江老师首先出示了《小桔灯》的学习目标,具体到“时间、地点、事件”,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有关描述画一盏小桔灯,这在无形中已给学生“细读、精读”的信息要求。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感知课文的过程中,江老师安排了个别朗读和齐读的方式,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读得很投入,读出了感情和感觉。

“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在熟悉了课文后,很自然的切入了教学目标要求。江老师出示了具体的探讨问题:“文章是怎样描写小姑娘的?”同时提示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选择一段或几句你认为人物描写的很好的段落或语句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做具体分析”。其实就引导学生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接下来的讨论很好的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互间进行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讨论后的发言中,学生踊跃的发表了自己对“小姑娘”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教师则抓住发言中的一些契机加以点拨。如“小姑娘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中的'“缩”是“小姑娘”心里胆怯的表现吗?在阴暗的仄仄的楼梯里,“小姑娘”为什么“噔、噔、噔地下楼去了”等等。接下来一个环节中,通过幻灯演示,让学生明确了小说通过行动描写和外貌描写刻画了勇敢、镇定、善良、机警、乐观、心灵手巧、懂得关心人的小姑娘形象。

在整体把握了小姑娘的形象后,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江老师提出了“小桔灯朦胧的光”和“眼前有无限的光明”矛盾吗?在前面一些理解的基础上,讨论得出:小桔灯朦胧的光象征小姑娘在艰难的环境中那种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这精神正像一线光明,冲破了黑暗,给了“我”追求光明的信心。这样,自然而然的使学生理解了小桔灯的象征意义,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综观整堂课,重点突出,结构严谨但又不失轻松活泼,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提升了文学的素养。唯一不足的是江老师的声音还不够响亮一些,最后面的同学可能不能听的非常清楚。

第11篇 八年级语文《生物入侵者》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生物入侵者》评课稿

佳蓓老师的板书依然美观悦目,整个课堂依然井然有序,教师激情澎湃,学生收获多多,让我也受益多多。可谓是一节颇为成功的公开课。

1、思路清晰,环节明确。佳蓓老师从容老练、不动声色地讲各个知识点逐个击破,从整体感知到字词品读,节奏掌控张弛有度。既注重大环节的'整体梳理,有照顾到小的知识点的落实。如赏析“啸聚山林”的“啸聚”一词,有学生讲此词好在妙趣横生,佳蓓老师就及时抓住问题追根溯源,追问“为什么就能妙趣横生呢?”。还有一个学生赏析“在劫难逃”时说“没有原因,就是感觉好”,佳蓓老师趁机明确:感觉靠不住,赏析字词要讲道理。整个课堂就这样完全掌控在佳蓓老师心中,既完成预期的目标,又生发很多内容。

2、有方法指导,有对比练习。这节课既临渊羡鱼,又退而结网。在学生对问题疑惑,跳一跳也摘不到果子而着急时,佳蓓老师适时地亮出解题方法,如概括说明文的方法,说明文的几种逻辑顺序等,让学生豁然开朗,并结合《苏州园林》一文,掌握说明文概括内容的方法和说明的逻辑顺序。操作得当,使得学生很有收获。

优点很多,不再赘述。提几点建议。

1、下定义是否是一个难点?如果是的话,不妨明确告知学生什么是下定义,如何下定义,然后举几个例子让学生尝试下定义。如记得美华老师讲《赵州桥》时导语让学生给讲台上的几个笔袋下定义;还有卫保老师讲下定义时,让学生给“我的同桌”下定义等等。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种差和属概念(记不清了,不知是不是这样讲)。

2、课后作业是“用两种以上说明方法介绍一种生物”,作业和说明文有关,但和这节课没有关系,因为学习课文过程中没提到说明方法。不如改成给某个生物下定义之类,或分析课文顺带点一点说明方法。

还有,两段视频,活泼有趣,但仔细一想和课堂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如第一段视频,放映后佳蓓老师说“这是一群来者不善的外来入侵者”,然后衔接到“速度全文,把握全文内容”,有些生硬,不如顺即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给“生物入侵者”下定义。而第二段视频如果是为了宣扬“环境保护,警钟长鸣”,似乎有些多余,和这堂课不协调。不如让学生简单说一下说明方法(如若课后作业不变的话)或其他任务。

讲得比较仓促粗糙,希望不会给佳蓓老师造成困扰。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11篇)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评课稿今天上午,听了王老师的说课,有以下几点感受。第一、王老师说的是初二年级上册第二课《芦花荡》,说课的内容较符合要求,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学情分析,说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八年级语文信息

  •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11篇)
  •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11篇)12人关注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评课稿今天上午,听了王老师的说课,有以下几点感受。第一、王老师说的是初二年级上册第二课《芦花荡》,说课的内容较符合要求,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学 ...[更多]

相关专题

评课稿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