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书信稿件 > 稿件范文 > 评课稿

求平均数评课稿(3篇)

发布时间:2022-08-18 09:09:05 查看人数:3

求平均数评课稿

第1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的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的评课稿

听了彭宜红老师的《求平均数》公开教学课,这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下的求平均数的新编排的教材,我没有教过,但基于听了这节课,所以还是去学习了一翻。

“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第三单元42页的内容。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平均数”是个“虚数”(大于平均数;小于平均数;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可用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求平均数(算术法移多补少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彭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看得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由小马过河的故事导入——组织学生摆小卡片,讨论如何平均分——从而介绍移多补少方法——讲解例题——巩固练习——总结课堂,整节课环节清晰,特别是练习设计非常新颖,有辩一辩、说一说、露一手、聪明宝贝等题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课堂中彭老师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彭老师安排整堂课的教学素材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听了这节课,我也有以下几点思考:

1、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连贯性还要加强。

2、精心设计的每一课堂环节在教学中要落实到位,尽量做到一步一个脚印。

3、在教学例题后,可让学生把平均数与各实际数进行对比,学生就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平均数有可能比实际数大,也可能比实际数小,还可能等于实际数。这样一对比,后面的练习题“辩一辩”学生应该能更快更准确地回答出来。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它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浅,也可能比126厘米深,还可能正好是126厘米。

4、新教材的数学教材图例非常多,我觉得不管是在新授还是练习题当中,都应先让学生去理解图意,已知什么?求什么?再让学生去解答。

总的说来,彭老师在教材的钻研方面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如果今后能课堂教学当中应用到位,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第2篇 小学数学公开课《求平均数》评课稿

听了彭宜红老师的《求平均数》公开教学课,这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下的求平均数的新编排的教材,我没有教过,但基于听了这节课,所以还是去学习了一翻。

“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第三单元42页的内容。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1、“平均数”是个“虚数”(大于平均数 ;小于平均数 ; 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可用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求平均数(算术法 移多补少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彭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看得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由小马过河的故事导入——组织学生摆小卡片,讨论如何平均分——从而介绍移多补少方法——讲解例题——巩固练习——总结课堂,整节课环节清晰,特别是练习设计非常新颖,有辩一辩、说一说、露一手、聪明宝贝等题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课堂中彭老师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彭老师安排整堂课的教学素材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听了这节课,我也有以下几点思考:

1、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连贯性还要加强。

2、精心设计的每一课堂环节在教学中要落实到位,尽量做到一步一个脚印。

3、在教学例题后,可让学生把平均数与各实际数进行对比,学生就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平均数有可能比实际数大,也可能比实际数小,还可能等于实际数。这样一对比,后面的练习题“辩一辩”学生应该能更快更准确地回答出来。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它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浅,也可能比126厘米深,还可能正好是126厘米。

4、新教材的数学教材图例非常多,我觉得不管是在新授还是练习题当中,都应先让学生去理解图意,已知什么?求什么?再让学生去解答。

总的说来,彭老师在教材的钻研方面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如果今后能课堂教学当中应用到位,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第3篇 求平均数评课稿

求平均数评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第八册教学简单的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在统计学中,求平均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求简单的算术平均数,第八册中教学的平均数就是这一类,第二种就是求加权平均数(我们简单称之为较复杂求平均数问题),本单元中例2、例3的教学内容就是这种类型的中最简单的例子。今天的教学内容例2为:根据每组数据的合计,把它们相加得到整个数据的总和,再进一步求出平均数。例3为:把原始数据经过分组整理后,得到每组的平均值,在求全体整体数据的平均数时,就需要先求出每组数据的和,再求出全部数据的总和,然后再按照全部数据的个数求平均数。

二、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五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孩子在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孩子已有的知识结构为:求平均数就是要把总数除以总份数得到平均值。另外,孩子刚学习了小数除法,计算能力知识结构已经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独立根据给出的`条件,分析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体会利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进行推理,分析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解答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本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难点。通过准备题与例2的对比突出重点,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例3,培养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难点。

四、 教学设计分析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探底铺垫——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探底铺垫: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体系,让孩子温习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找出解题思路,即: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

2、自主探究:让孩子针对例题和复习题型的不同入手,讨论研究题目已有的条件发生了什么样变化,相应的解答思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3、巩固内化: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4、拓展延伸: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其中新授课部分教学分为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教学例2,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理解,共分3层。第一层:由准备题与例2对比,找出异同点;第二层:由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层: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第二部分:教学例3,强调根据题意确定算法,可分3层。第一层:出示例2,审题找出与例2的异同点;第二层:分组讨论解题方法;第三层:列出分步、综合算式。第三部分:对比例2、例3,找出异同点,从而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的理解。

整节课教学安排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不断进行比较。例2和复习题的比较是第一处比较重点,让孩子自然地联想到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先要求出全班植树的总棵数和全班总人数,再根据平均数的意义,计算出平均数。3则进一步和例2进行比较,进一步改变条件成为求加权平均数问题,题材中每个组植树多少棵没给出,只知道每组中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联想例2的解法,进一步提高解题要求,最后将例2和例3再进行类比,刚已经比较出不同,现在再看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即:都需要先求出总数和总份数,再相除,最后得到平均值。

五、形成性评价测试题及其说明

1、一辆车运货,上午8次运42吨,下午10次运48吨,这辆车一天平均每次运多少吨?

2、一辆车运货,上午8次,每次运5。25吨,下午10次,每次运4。8吨,这辆车一天平均每次运多少吨?

3、上面两题都可以看成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它们解答的共同点是:第一步求,第二步求,第三步求。

4、请你调查本组成员的年龄,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本组中岁的人数最多。

(2)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3)请你预测本班同学的年龄结构是什么情况?

5、一辆车从a地开往b地,每小时行50千米,再由b地返回a地,每小时行30千米,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形成性评价测试题安排说明:练习1、2以例2、3题型为主,进行巩固练习。练习3进行小结方法。练习4安排结合刚学习过的条形统计图及以前的实践统计进行,从平均数计算中做出预测。练习5作为一个提高练习,结合假设让学生体会出只有分别求出往返时间可以求出往返平均速度。

求平均数评课稿(3篇)

求平均数评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第八册教学简单的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在统计学中,求平均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求简单的算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求平均数信息

  • 求平均数评课稿(3篇)
  • 求平均数评课稿(3篇)3人关注

    求平均数评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第八册教学简单的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在统计学中,求平均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求 ...[更多]

相关专题

评课稿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