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书信稿件 > 稿件范文 > 评课稿

有余数的评课稿(6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6

有余数的评课稿

第1篇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听课前,我重新翻了二上的数学教材,看到课本上例题是:17位同学参加野营训练,每3人需要一顶帐篷,需要搭几顶帐篷?通过解答本题,学习“进一法”,至于“去尾法”课本上没有例题单独介绍,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鉴于这种情况,王老师考虑到“去尾法”和“进一法”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所以专门设计了本节课,以所设计的内容为依托,学习“进一法”、“去尾法”,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提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王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本节课,很能体现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二、新旧知识沟通较好。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王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王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王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三、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1、以游戏为依托。

课前游戏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王老师课前用伸手指数数,让学生猜数老师伸手指这一游戏,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留下了悬念,而且还把学习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真可谓一举两得。

2、课堂上找准学生的兴奋点

数学课是枯燥的。如何使数学课变得生动、让学生喜欢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的追求。其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为依托就是一种较好的'办法。所以王老师在课堂上用北京奥运福娃这种学生喜欢的卡通图贯穿课堂的始终,激活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探究的积极主动。

四、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王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五、加强对比与联系,使生透彻理解。

更加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学习完“去尾法”和“进一法”之后,王老师还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第2篇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欢迎大家收藏。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1

何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 有余数的除法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综合应用找规律和有余数除法学概念的过程。听了这节课,何老师大方自如的课堂驾驭能力、富有儿童化的语言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节课设计巧妙,层次清晰,重难点突出,是一节成功的课。 纵观整节课,我认为呈现以下几大亮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注重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是我校梁校长工作坊的课题项目,这节课我侧重观察了何老师在这方面的落实情况。一是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和巧用体态语言拉近师生距离。 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而儿童化的语言和体态'语言'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适度使用儿童语言和体态语言,将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的突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这一 节课中,何老师运用了儿童化的语言和体态语言,如:一个微笑、 一次点头、 一次信任或鼓励的眼神。这些都能征服、激励了学生。学生在鼓励、关怀下,伴随着和蔼、亲切、 热情的'学习氛围, 对学习的求知欲无疑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二是教师用规范、简洁的语言对学生适时的引导。

二、课前游戏设计巧妙,你猜我找,为新课教学埋下了伏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材挖掘深入,理解透彻。可见何老师对课标的研究很深入,并且理念也能够落到实处。

四、教学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首尾呼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教学目标落到实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尤其在对余数问题的处理上,做到层层递进,层层深入。

六、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纪律井然有序,学生书写整齐,完整。

七、评价性语言丰富多样,妙趣横生。

八、练习设计紧扣主题,层次分明。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人文情怀。

最后我要说,通过相约课堂活动,让我们共同在探究中体验,在合作中交流,在反思中成长。我们经历着观点的碰撞、思想的启迪,收获多多。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2

本课时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二上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听过王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

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听课前,我重新翻了二上的数学教材,看到课本上例题是:17位同学参加野营训练,每3人需要一顶帐篷,需要搭几顶帐篷?通过解答本题,学习“进一法”,至于“去尾法”课本上没有例题单独介绍,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鉴于这种情况,王老师考虑到“去尾法”和“进一法”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所以专门设计了本节课,以所设计的内容为依托,学习“进一法”、“去尾法”,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提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王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本节课,很能体现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二、新旧知识沟通较好。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王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王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王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三、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1、以游戏为依托。

课前游戏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王老师课前用伸手指数数,让学生猜数老师伸手指这一游戏,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留下了悬念,而且还把学习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真可谓一举两得。

2、课堂上找准学生的兴奋点

数学课是枯燥的。如何使数学课变得生动、让学生喜欢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的追求。其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为依托就是一种较好的办法。所以王老师在课堂上用北京奥运福娃这种学生喜欢的卡通图贯穿课堂的始终,激活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探究的积极主动。

四、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王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五、加强对比与联系,使生透彻理解。

更加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学习完“去尾法”和“进一法”之后,王老师还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果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我认为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如果讲解“去尾法”时用课后练习中的一道习题“如果你拿10元钱买3元一块的橡皮,能买几块?”效果会更好。而课堂所用的例子是:有36个福娃玩具,每5个装满一盒来销售,最多装满几盒可以销售?学生会认为剩下的一个虽然装不满一盒,但也可以装在盒里单个来销售,卖的便宜点。如果用买橡皮的的习题做例子,更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人人都有这方面的经验。

2、新课探究中,配上动画演示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内容有一定难度,如果课堂上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介绍 “进一法”和“去尾法” 用动画演示一下,效果会更好。

3、课后练习小组合作效果更好。

最后练习中让学生两人一组举出生活中见到的 “进一法”和“去尾法”实例,不如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让优等生先说,学困生听后再说,这样学困生便有了扶手,有了思考的余地,也能参与其中,从而使课堂真正做到面向课堂全体学生。

第3篇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下午听了林老师执教的《余数的认识》我感触颇深,林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活泼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林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非常值得我去学习:

1、合理把握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有余数的除法》原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的单元,教材改革后编排到了二年级下册。相比于之前,现在的教材学生更容易掌握,有些老师会把单元的第一、第二课时合并一起上。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比较仓促,不易于深入的学习。林老师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实际情况,把第一课时的内容上得很扎实,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节课。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本节课中,林老师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让学生尝试分草莓卡片,6个草莓,能分成几盘。这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经历平均分而没有剩余。第二次操作是林老师再增加一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多了一个草莓该怎么平均分。从而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我们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使学生在摆和讲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义,并且渗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整节课教学例题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都是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发生的事例,比如分草莓、分气球、分面包等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例。这样的练习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下面是我个人觉得稍微有瑕疵的地方:

可能农村的孩子少上公开课,今天孩子们的表现稍微有些紧张,举手的人也不是太多,所以导致老师的引导也稍微多了些。另外老师在演示课件的时候,有些地方有些滞后,可能和老师的注意力在学生的身上有关。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2

1、这堂课引入有余数除法时只涉及到了包含除(几个一组)而没让学生平均分,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习需要。如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课外拓展的还不够,因此学生掌握情况无法很好地进行对比。应再出示以下几类:

请你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14÷4=3……2 13÷2=5……3 19÷4=4……3 18÷3=5……3

猜数游戏.有一个数,除数是2,余数是几 为什么 如果除数是3,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100,余数可能有几个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3

二年级李老师讲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课的设计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有层次、有高度。老师的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划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除法的两种分法,也就是除法的两种意义: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里边。两种分法都演示,又有那么多物品需要分,那么多算式需要板书,最后总结出: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数真多呀!这些内容李老师处理的都非常紧奏,学生理解的也非常透彻,所以感觉学生学的还是非常好的,总体感觉不错。

但是,当我遇到一个课的内容比较大时,怎样进行才算高效!是做的充实才算高效,还是把教材中自主练习都进行了才算高效!我认为应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情况,如学生预习的情况,接受的情况等。如果学生预习的好,学生接受能力强,可以进行完。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可以把教材分开来进行,分两课时完成也未尝不可。

另外,李老师说“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学生理解不是太透彻。我想原因就出在:学生动手操作时,也就是分具体的物品时,分着分着(分过一轮两轮后)无法继续分了,老师应强调:为什么不能继续分?因为剩下的不够每份分一个,所以不能再分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每分一种物品都强调一次:为什么不能继续分?让学生心里明白:每份不够分一个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4

从王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试教课到校级公开课,一路听下来,感觉王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是既秉承了良好的传统,也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之举。

一、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王老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伊始,王老师先用两个小组的同学起立游戏展开,既是游戏又是初步让学生感知了有余数,第一组两个两个起立,多出了一个小朋友,而第二组两个两个起立,小朋友刚刚好。接着新知教学用了“巧分草莓”的情境开展,从认识有余数除法到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都很好地利用了草莓这个生活素材,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理一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二、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在本节课中,有两个环节提供给了学生探索空间,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时,让学生把小棒当作草莓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为什么会有余数。第二环节是在探究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四人小组共同探讨,填写表格(表格设计比较合理简洁)。不过在理解有余数除法意义时,王老师是在没有摆过小棒,还没真正让孩子们理解“分了以后余下来的必要性”之前,就让学生汇报列算式,然后才让孩子们摆小棒,要求:“结合小棒检查算式”,我感觉知识呈现的跳跃性太大了,才导致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如何书写有余数除法有所欠缺。

三、课堂思考比较理性,语言简洁有力

王老师的课可以说突出了很多值得我们秉承的传统,要求学生有清晰的算理表述,环环紧扣的环节设计,以文字方式呈现让学生静静地独立作业,理性的思考及语言的精炼。也正是因为有了理性思考才能在环节的构建上力求简洁有效,练习设计紧扣教学重、难点,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中少了哗众取宠的`学习材料以及形式化的学习方式。

在课中,感觉王老师的追问还比较欠缺,比如说:在学生呈现余数与除数关系的材料时,迫不及待得想得出正确想法,而忽视了让学生讨论释疑、畅所欲言,这时王老师如果能很好及时地进行追问,“现在的余数应该轮到4了吧?”、“如果除数是5,余数会是谁呢?”巧妙地用学生的话题引出更深层次的论点,课堂中让学生感悟到的将会更多。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5

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横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通过教学,可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和除法笔算打下基础。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竖式写法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分花的情境,在活动中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并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为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以及了解余数的概念并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李老师本节课能够抓住重难点,课前老师发给学生15张卡片,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不同的分组,产生不同的结果,从而产生余数的概念。这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衔接,将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教师将除法竖式板演在黑板上,明确每部分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例题讲解的很细致,并能根据现有水平进行提升。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整堂课的内容过多致使课堂结构出现“前松后紧”的感觉,同时由于后面的时间的过紧,所以在比较除数和余数的关系时,一些同学不能清晰的找到其中的关系。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6

一直以为数学课因其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必须上得一板一眼,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这节《有余数的除法复习》一课,使我对如何上数学课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数学课的算理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

刘老师处理小青蛙跳水30÷7一题时,问学生什么是被除数,刘老师说被除数就是被分的数,一部分分走就是除数,一部分留下就是余数。如果一次分走就用减法,一次一次分走同样多的就用除法。那么30÷7分走4个7,分了4次。他用这种方式不但算理讲得透彻明白,同时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另外,刘老师的课形式新颖、趣味性强,使人耳目一新,不仅会牢牢的吸引住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被他牢牢的吸引了。

新颖不仅体现在习题的形式上,比如小青蛙跳水,学生说完答案后喊123青蛙就跳开。真有趣!小猴子挑桃子,最简单的习题形式,被刘老师赋予的“有余猴”“没余猴”两个名词给趣味化,生动化了。另外,在数学课上用区别同音词的方式,“鱼数”、“愚数”,“愉数”,并列举了余字的其他组词的方式来让学生充分体会“余数”一词中的“余”字的含义。不但闻所未闻,而且我相信经过刘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会彻底明白什么是“余数”了。并且会一生不忘。

新颖还体现在习题的内容设计的艺术性上。刘老师这节复习课的习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题目难易呈递增性。并且到开放性。不仅如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除时时渗透算理外,还教给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做题什么数逆向思维等。例如:41÷=…6学生给出了两个答案,7和5,5和7.刘老师徐徐善诱地引导学生不仅充分明白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明白应该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还有小猴子挑桃子一组题,各个都有深意。有广度,有开放性,而且题题目标明确。□4÷2□3÷5□6÷6填几有余数,填几没余数。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激活了。题目新颖,形式灵活,趣味性强。

还有,我想说,刘老师真会“玩”。

你瞧,不管是找不同,或是抢答题,还是一个个小游戏,亦或是在习题中给孩子讲解算理,细细想来,都是刘老师带着学生在“玩”中进行的,你看一“老”带着一帮“少”玩得多开心:小青蛙会跳;小猴子被命名为“有余猴”“没余猴”。就连“余数”这个名词,还被放在那么多词语“亲戚”中叫学生分辨,多好玩,孩子多爱玩啊,真好!

可见,复习课并不单单做几道习题这么简单,习题背后你要给孩子归纳哪些算理,必须教师自己有明确的认知,而且习题是为让学生明白算理服务的。再者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的关键。除此,从刘老师的课中我还深切的体会到了教师一定要多花心思去分析教材,钻研教法。把题设计的新颖,趣味性强,时效性强。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认为学生喜欢上的,能牢牢的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在趣味的环境中轻松地学到知识的课就是好课。一节好课不一定上得花里胡哨,热热闹闹,各种信息化手段非得都用上,它需要的是教师沉下心来,好好的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精心设计题型,多一些预设才会有新的生成,这也是我所欠缺的,以后我会朝这方面多努力,力争使自己做到发现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刘老师这样的课,我喜欢。我想,学生更喜欢。向刘德武老师学习。

第4篇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在本课中,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通过一层层递进认识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在数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动手摆小棒的活动中,直观感知。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一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学生摆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摆的是正方形,小金鱼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他摆小棒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紧接着结合学生用10根小棒摆三角形这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学生有摆的图形为基础,从课堂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适时进行列竖式的指导。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然后继续利用小棒,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小棒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还能再分。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不能再分。学生明确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剩下的小棒数多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并再次明确余数小于除数。

总之,整堂课下来效果较好,学生知识掌握的比较到位,并且学生有兴趣,在思维上给了学生延伸的空间。

第5篇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1

今天早晨我们共同观了年轻教师万方的一节数学课,再次感受到年轻的激情与活力,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也看到了一些值得再商榷的地方。下面我谈谈我对的感受:

一、三个优点

1、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课堂上,万老师多次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引导同学们把话补充完整、说出这样理解的理由、鼓励同学们存在不同的思考方式,特别是在分6个草莓和分7个草莓的列示对比新授环节,连续有3名同学表达自己观点,循序渐进的说清了,同时也掌握了。

2、构建和谐课堂,循循善诱,充分体现自然美。

走进万老师的课堂仿佛步入了江南水乡,给人一种温婉的感觉,像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婉约派教师。整个课堂非常和谐,学生在其中也会有一种放松的感觉,跟随老师一点一点探索数学知识,顺应和促进了学生自然发展。

3、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首先是幻灯片的制作力求简练,合理利用几张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其次是黑板上的板书,左与右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

二、两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1、难点突破力度不够。与万老师对话交流:

?这节课的难点在设计层面是如何预设的?

在执行层面课堂中突破难点了吗? 有余数与没有余数的对比;算式与图的结合。

突破难点的时候进行了几次对比?学生对余数的认识深刻吗?结合实物就容易理解各部分关系,脱离实物,数会非常抽象。(余数的来历渗透数学历史文化,是否可以放在前面学习余数的地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余数的意义,余数、商、除数和被除数之间的关系)

2、教法略显单一、学法指导略欠灵活。

全课万老师主要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进行讲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多的通过语言表达进行交流。如果在新授和练习巩固环节,类似导入环节指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练一练、填一填,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边操作边对应理解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数量关系,就能很好的对搞清楚商和余数的名数就能做好铺垫。

三、一点改进建议

1、我想,很多问题是共性的,也包括我自己,在未来的课堂上,做到三个充分:充分把握学情,充分研读课标,充分挖掘教材。

最后,非常感谢万老师为此节公开课做出的努力,也感谢大家的参与。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2

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横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通过教学,可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和除法笔算打下基础。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竖式写法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分花的情境,在活动中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并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为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以及了解余数的概念并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李老师本节课能够抓住重难点,课前老师发给学生15张卡片,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不同的分组,产生不同的结果,从而产生余数的概念。这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衔接,将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教师将除法竖式板演在黑板上,明确每部分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例题讲解的很细致,并能根据现有水平进行提升。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整堂课的内容过多致使课堂结构出现“前松后紧”的感觉,同时由于后面的时间的过紧,所以在比较除数和余数的关系时,一些同学不能清晰的找到其中的关系。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3

从王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试教课到校级公开课,一路听下来,感觉王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是既秉承了良好的传统,也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之举。

一、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王老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伊始,王老师先用两个小组的同学起立游戏展开,既是游戏又是初步让学生感知了有余数,第一组两个两个起立,多出了一个小朋友,而第二组两个两个起立,小朋友刚刚好。接着新知教学用了“巧分草莓”的情境开展,从认识有余数除法到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都很好地利用了草莓这个生活素材,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理一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二、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在本节课中,有两个环节提供给了学生探索空间,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时,让学生把小棒当作草莓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为什么会有余数。第二环节是在探究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四人小组共同探讨,填写表格(表格设计比较合理简洁)。不过在理解有余数除法意义时,王老师是在没有摆过小棒,还没真正让孩子们理解“分了以后余下来的必要性”之前,就让学生汇报列算式,然后才让孩子们摆小棒,要求:“结合小棒检查算式”,我感觉知识呈现的跳跃性太大了,才导致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如何书写有余数除法有所欠缺。

三、课堂思考比较理性,语言简洁有力

王老师的课可以说突出了很多值得我们秉承的传统,要求学生有清晰的算理表述,环环紧扣的环节设计,以文字方式呈现让学生静静地独立作业,理性的思考及语言的精炼。也正是因为有了理性思考才能在环节的构建上力求简洁有效,练习设计紧扣教学重、难点,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中少了哗众取宠的学习材料以及形式化的学习方式。

在课中,感觉王老师的追问还比较欠缺,比如说:在学生呈现余数与除数关系的材料时,迫不及待得想得出正确想法,而忽视了让学生讨论释疑、畅所欲言,这时王老师如果能很好及时地进行追问,“现在的余数应该轮到4了吧?”、“如果除数是5,余数会是谁呢?”巧妙地用学生的话题引出更深层次的论点,课堂中让学生感悟到的将会更多。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4

何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 有余数的除法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综合应用找规律和有余数除法学概念的过程。听了这节课,何老师大方自如的课堂驾驭能力、富有儿童化的语言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节课设计巧妙,层次清晰,重难点突出,是一节成功的课。 纵观整节课,我认为呈现以下几大亮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注重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是我校梁校长工作坊的课题项目,这节课我侧重观察了何老师在这方面的落实情况。一是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和巧用体态语言拉近师生距离。 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而儿童化的语言和体态'语言'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适度使用儿童语言和体态语言,将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的突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这一 节课中,何老师运用了儿童化的语言和体态语言,如:一个微笑、 一次点头、 一次信任或鼓励的眼神。这些都能征服、激励了学生。学生在鼓励、关怀下,伴随着和蔼、亲切、 热情的学习氛围, 对学习的求知欲无疑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二是教师用规范、简洁的语言对学生适时的引导。

二、课前游戏设计巧妙,你猜我找,为新课教学埋下了伏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材挖掘深入,理解透彻。可见何老师对课标的研究很深入,并且理念也能够落到实处。

四、教学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首尾呼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教学目标落到实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尤其在对余数问题的处理上,做到层层递进,层层深入。

六、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纪律井然有序,学生书写整齐,完整。

七、评价性语言丰富多样,妙趣横生。

八、练习设计紧扣主题,层次分明。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人文情怀。

最后我要说,通过相约课堂活动,让我们共同在探究中体验,在合作中交流,在反思中成长。我们经历着观点的碰撞、思想的启迪,收获多多。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5

本课时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二上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听过王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

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听课前,我重新翻了二上的数学教材,看到课本上例题是:17位同学参加野营训练,每3人需要一顶帐篷,需要搭几顶帐篷?通过解答本题,学习“进一法”,至于“去尾法”课本上没有例题单独介绍,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鉴于这种情况,王老师考虑到“去尾法”和“进一法”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所以专门设计了本节课,以所设计的内容为依托,学习“进一法”、“去尾法”,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提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王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本节课,很能体现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二、新旧知识沟通较好。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王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王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王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三、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1、以游戏为依托。

课前游戏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王老师课前用伸手指数数,让学生猜数老师伸手指这一游戏,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留下了悬念,而且还把学习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真可谓一举两得。

2、课堂上找准学生的兴奋点

数学课是枯燥的。如何使数学课变得生动、让学生喜欢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的追求。其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为依托就是一种较好的办法。所以王老师在课堂上用北京奥运福娃这种学生喜欢的卡通图贯穿课堂的始终,激活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探究的积极主动。

四、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王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五、加强对比与联系,使生透彻理解。

更加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学习完“去尾法”和“进一法”之后,王老师还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果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我认为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如果讲解“去尾法”时用课后练习中的一道习题“如果你拿10元钱买3元一块的橡皮,能买几块?”效果会更好。而课堂所用的例子是:有36个福娃玩具,每5个装满一盒来销售,最多装满几盒可以销售?学生会认为剩下的一个虽然装不满一盒,但也可以装在盒里单个来销售,卖的便宜点。如果用买橡皮的的习题做例子,更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人人都有这方面的经验。

2、新课探究中,配上动画演示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内容有一定难度,如果课堂上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介绍 “进一法”和“去尾法” 用动画演示一下,效果会更好。

3、课后练习小组合作效果更好。

最后练习中让学生两人一组举出生活中见到的 “进一法”和“去尾法”实例,不如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让优等生先说,学困生听后再说,这样学困生便有了扶手,有了思考的余地,也能参与其中,从而使课堂真正做到面向课堂全体学生。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6

本课时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二上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听过何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

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听课前,我重新翻看了二年级的数学教材,看到课本上例题是:17位同学参加野营训练,每3人需要一顶帐篷,需要搭几顶帐篷?通过解答本题,学习“进一法”,至于“去尾法”课本上没有例题单独介绍,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鉴于这种情况,何老师考虑到“去尾法”和“进一法”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所以专门设计了本节课,以所设计的内容为依托,学习“进一法”、“去尾法”,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提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何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本节课,很能体现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二、新旧知识沟通较好。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何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何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何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三、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1、以游戏为依托。

课前游戏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何老师课前用伸手指数数,让学生猜数老师伸手指这一游戏,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留下了悬念,而且还把学习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真可谓一举两得。

2、课堂上找准学生的兴奋点

数学课是枯燥的。如何使数学课变得生动、让学生喜欢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的追求。其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为依托就是一种较好的办法。所以何老师在课堂上用到学生自己的手指来进行游戏,激活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探究的积极主动。

四、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何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五、加强对比与联系,使生透彻理解。

更加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学习完“去尾法”和“进一法”之后,何老师还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7

听了孔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新旧知识沟通较好。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王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王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孔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二、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王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8

一直以为数学课因其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必须上得一板一眼,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这节《有余数的除法复习》一课,使我对如何上数学课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数学课的算理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

刘老师处理小青蛙跳水30÷7一题时,问学生什么是被除数,刘老师说被除数就是被分的数,一部分分走就是除数,一部分留下就是余数。如果一次分走就用减法,一次一次分走同样多的就用除法。那么30÷7分走4个7,分了4次。他用这种方式不但算理讲得透彻明白,同时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另外,刘老师的课形式新颖、趣味性强,使人耳目一新,不仅会牢牢的吸引住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被他牢牢的吸引了。

新颖不仅体现在习题的形式上,比如小青蛙跳水,学生说完答案后喊123青蛙就跳开。真有趣!小猴子挑桃子,最简单的习题形式,被刘老师赋予的“有余猴”“没余猴”两个名词给趣味化,生动化了。另外,在数学课上用区别同音词的方式,“鱼数”、“愚数”,“愉数”,并列举了余字的其他组词的方式来让学生充分体会“余数”一词中的“余”字的含义。不但闻所未闻,而且我相信经过刘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会彻底明白什么是“余数”了。并且会一生不忘。

新颖还体现在习题的内容设计的艺术性上。刘老师这节复习课的习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题目难易呈递增性。并且到开放性。不仅如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除时时渗透算理外,还教给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做题什么数逆向思维等。例如:41÷=…6学生给出了两个答案,7和5,5和7.刘老师徐徐善诱地引导学生不仅充分明白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明白应该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还有小猴子挑桃子一组题,各个都有深意。有广度,有开放性,而且题题目标明确。□4÷2□3÷5□6÷6填几有余数,填几没余数。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激活了。题目新颖,形式灵活,趣味性强。

还有,我想说,刘老师真会“玩”。

你瞧,不管是找不同,或是抢答题,还是一个个小游戏,亦或是在习题中给孩子讲解算理,细细想来,都是刘老师带着学生在“玩”中进行的,你看一“老”带着一帮“少”玩得多开心:小青蛙会跳;小猴子被命名为“有余猴”“没余猴”。就连“余数”这个名词,还被放在那么多词语“亲戚”中叫学生分辨,多好玩,孩子多爱玩啊,真好!

可见,复习课并不单单做几道习题这么简单,习题背后你要给孩子归纳哪些算理,必须教师自己有明确的认知,而且习题是为让学生明白算理服务的。再者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的关键。除此,从刘老师的课中我还深切的体会到了教师一定要多花心思去分析教材,钻研教法。把题设计的新颖,趣味性强,时效性强。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认为学生喜欢上的,能牢牢的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在趣味的环境中轻松地学到知识的课就是好课。一节好课不一定上得花里胡哨,热热闹闹,各种信息化手段非得都用上,它需要的是教师沉下心来,好好的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精心设计题型,多一些预设才会有新的生成,这也是我所欠缺的,以后我会朝这方面多努力,力争使自己做到发现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刘老师这样的课,我喜欢。我想,学生更喜欢。向刘德武老师学习。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9

二年级李老师讲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课的设计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有层次、有高度。老师的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划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除法的两种分法,也就是除法的两种意义: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里边。两种分法都演示,又有那么多物品需要分,那么多算式需要板书,最后总结出: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数真多呀!这些内容李老师处理的都非常紧奏,学生理解的也非常透彻,所以感觉学生学的还是非常好的,总体感觉不错。

但是,当我遇到一个课的内容比较大时,怎样进行才算高效!是做的充实才算高效,还是把教材中自主练习都进行了才算高效!我认为应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情况,如学生预习的情况,接受的情况等。如果学生预习的好,学生接受能力强,可以进行完。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可以把教材分开来进行,分两课时完成也未尝不可。

另外,李老师说“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学生理解不是太透彻。我想原因就出在:学生动手操作时,也就是分具体的物品时,分着分着(分过一轮两轮后)无法继续分了,老师应强调:为什么不能继续分?因为剩下的不够每份分一个,所以不能再分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每分一种物品都强调一次:为什么不能继续分?让学生心里明白:每份不够分一个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10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下午听了林老师执教的《余数的认识》我感触颇深,林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活泼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林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非常值得我去学习:

1、合理把握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有余数的除法》原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的单元,教材改革后编排到了二年级下册。相比于之前,现在的教材学生更容易掌握,有些老师会把单元的第一、第二课时合并一起上。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比较仓促,不易于深入的学习。林老师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实际情况,把第一课时的内容上得很扎实,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节课。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本节课中,林老师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让学生尝试分草莓卡片,6个草莓,能分成几盘。这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经历平均分而没有剩余。第二次操作是林老师再增加一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多了一个草莓该怎么平均分。从而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我们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使学生在摆和讲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义,并且渗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整节课教学例题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都是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发生的事例,比如分草莓、分气球、分面包等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例。这样的练习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下面是我个人觉得稍微有瑕疵的地方:

可能农村的孩子少上公开课,今天孩子们的表现稍微有些紧张,举手的人也不是太多,所以导致老师的引导也稍微多了些。另外老师在演示课件的时候,有些地方有些滞后,可能和老师的注意力在学生的身上有关。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11

1、这堂课引入有余数除法时只涉及到了包含除(几个一组)而没让学生平均分,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习需要。如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课外拓展的还不够,因此学生掌握情况无法很好地进行对比。应再出示以下几类:

请你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14÷4=3……2 13÷2=5……3 19÷4=4……3 18÷3=5……3

猜数游戏.有一个数,除数是2,余数是几 为什么 如果除数是3,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100,余数可能有几个

第6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基础和起点。本节课,杨老师是根据人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小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设计。教学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本课时,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直观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内容。而杨老师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安排的意图,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标。

二、创设了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情境

在新课引入环节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摆草莓的操作活动,杨老师亲手制作的草莓图片逼真,鲜嫩可口,学生一下子就来兴趣了,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利地引出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也较好地发挥了导向作用。在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老师也注意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和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活动情境,通过活动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杨老师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建立余数的概念,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教学中,杨老师紧紧抓住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两大内容,为全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新课教学和课堂练习都围绕这两大内容展开。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杨老师加强了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摆草莓,用小棒摆正方形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确实感觉到平均分物体时,余数存在的客观性和产生过程,如: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这节课感到非常遗憾的是,在时间上杨老师没能把握好,在复习旧知期间太过细节化了,整堂课中老师讲的太多,学生每次回答都要进行集体表扬,这些也是非常耽搁时间的。当杨老师正想进入理解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环节时,时间到了,没能达到预期目标。

有余数的评课稿(6篇)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听课前,我重新翻了二上的数学教材,看到课本上例题是:17位同学参加野营训练,每3人需要一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有余数的信息

  •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6篇)
  •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6篇)7人关注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在本课中,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通过一层层递 ...[更多]

  • 有余数的评课稿(6篇)
  • 有余数的评课稿(6篇)6人关注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听课前,我重新翻了二上的数学教材,看到课本上例题是:17位同学参加野营训练,每3 ...[更多]

相关专题

评课稿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