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1篇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评课稿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评课稿范文
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老师想清楚了要给学生什么
刘老师在课前教学内容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确立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民族团结对我们社会生活、民族发展的意义;理解民族团结、平等对于民族的强大、国家的振兴的地位;思考青年学生祖国统一应发挥的作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推进过程中渗透德育,围绕民族原则、民族政策展开教育教学,树立每个公民是祖国发展参与者、受益者的自觉意识,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老师实现了教学的策略改革与创新
高二政治课如何上,一直是高二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话题。相对来说政治常识离学生生活有点距离,合理搭建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桥梁,搭建社会实际生活与学生生活的桥梁,是本节课的亮点。结合时政热点,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情境问题。刘老师的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刘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在之方面的'能力。
三、老师关注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学习的体验
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让学生领会知识;教师理解过程方法的学习体验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师把民族原则、民族政策相关的知识逻辑化,帮助学生理解体会知识,而不是仅仅给学生一个知识点,知识性的内容简单化,重要的是知识之间的关系、逻辑性,让学生体会如何建构知识之间的关系。也让理解的知识不需要很复杂,只需抓核心、关键词,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公民意识,关注人的发展,培养有头脑、有思想的学生。
四、值得探讨问题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的看到的事老师的提问,而没有学生的提问,没有学生的提问,是否意味着学生的疑惑都已解决,还是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打开;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问题是与教师对话的学生较为集中,那么为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是否在本堂课中得以体现?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课型都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现状出发,关注学生的知识提升与能力的结合,不能包办替代。本节课这一指导思想落实掷地有声。
第2篇 《北方民族的汇聚》评课稿
《北方民族的汇聚》评课稿范文
刘 老师的这堂课整个设计都非常巧妙,从开始的导入,图片、音乐并茂,把学生带入草原意境,渲染气氛。利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的动态示意图,简明扼要地讲清当时整个时期的民族迁徙,为接下来民族的融合做了很好地铺垫。
在给学生的任务安排上, ppt 中呈现的问题很有指向性,重难点知识的学习上安排合理到位,比如说:对于“五胡内迁”的'知识,老师通过 4 个问题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此基础上做了很好的引导和总结的作用。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能够精选出高质量的材料,请学生“出谋划策”,在 充分调动孩子兴趣的同时,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说到汉化措施, 刘 老师不是简单的历史再现,而是展示出改革前后的很多对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去发掘其中的变化,印象深刻。
在 刘 老师的板块二环节:感悟历史,写出对孝文帝的评价,设计很有新意,既发挥了学生的解析能力,又很好地突出本课的重点。课堂中运用的“花木兰”的材料也相当贴切,更加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和了解。
第3篇 民族器乐合奏曲欣赏评课稿
民族器乐合奏曲欣赏评课稿
教学基本环节:
1、课前播放《拉德茨基进行曲》,由对课前音乐的问题回答导入课题。(设问:曲名?听出了乐曲中哪些乐器?)
2、中国民族乐器分类(四类)。
3、分类介绍乐器。屏示吹管类乐器并介绍;师演奏二胡,并介绍拉弦类乐器;介绍拔击弦乐器,学生演奏古筝;介绍打击乐器,实物展示一些常见的民族打击乐器。
4、欣赏民乐合奏《春节序曲》。介绍乐曲;欣赏第一乐段,设问:乐曲的情绪与气氛;欣赏乐曲的第二乐段,设问:乐曲表现的思想情感?乐队的编制。
5、欣赏由本校民乐队演奏的《鸭子拌嘴》,设问:作品表现的画面?看到了哪些打击乐器?
6、学生演奏打击乐器,参与表现《鸭子拌嘴》片断。
7、拓展部分,欣赏由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我不想长大》,设问:演奏乐器名称?为何称其为“新民乐”?
8、小结全课。
简评与探讨:
从x老师的教学流程来看,似乎是一堂较为传统的认识民族管弦乐队和民乐合奏的欣赏课。但如果从x老师所组织的教学内容和采用的`教学形式来看,其实是有较大的突破。最突出的一点是“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介绍中国民族乐器时,老师演奏现场了二胡,请同学现场演奏古筝,能充分利用学生和教师的资源,让学生能现场感受这两种乐器的演奏效果,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乐曲欣赏时老师又一次利用了本校乐队演奏的乐曲《鸭子拌嘴》,也一定让同学们倍感亲切而欣赏的兴趣大增。除班级和校级资源的利用以外,x老师在课的后部分让学生欣赏了“女子十二乐坊”的表演,并与学生探讨了“新民乐”的问题,这也是此课的点睛之笔,增大了课堂的容量,拓展了学生艺术视野,关于“新民乐”问题的探讨更是较好地体现了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一点点理性的思考与探讨,更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但这节课存在的问题,可能也是我最前提出来的在“意料之中”的教学程序,让人觉得少了一些新意。另外,在欣赏《春节序曲》时的设问主要指向作品的思想情感问题,偏重作品内容的表现而忽视音乐要素的表现,也是值得思考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4篇 《民族危机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评课稿
《民族危机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评课稿
今天听了温老师的《民族危机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复习课,感触颇多。现总结如下:
一、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温老师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维目标,这三个目标由浅入深,做到有机整合、既有知识的传承又有能力的提升和情感培养,真正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励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温老师整节课教学时间分配比较科学合理,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中选取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练习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以及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解题能力的提升。做练习时温老师还给了每个学生足够的时间,所出示的问题材料,总是以“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等半开放的问题,这样能较好地锻炼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我们说教育是一门“遗憾艺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认为温老师主板书的书写较随意,而科学、合理、实用的板书,能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从中得到启发,获得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