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书信稿件 > 稿件范文 > 评课稿

部编评课稿(3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3

部编评课稿

第1篇 部编版一年级《树和喜鹊》评课稿

3月16日,有幸观摩王老师的《树和喜鹊》课堂教学,那种春风化雨般的教学设计、行云流水般的教学过程、务实质朴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将听课感受和大家交流如下。

一、形散而神不散。

听王老师的课,如同品味精美的散文,既让人陶醉,又不会忘记初心。看起来洋洋洒洒,其实仅仅围绕着具体的目标有序推进。这个“形”,就是王老师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艺术化处理;这个“神”,就是体现课堂生命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课程标准,就是课堂教学目标。

用哲学的观点来分析,王老师在课堂上始终坚持了“形式服从内容”的基本原则,坚持内容在先,形式在后,形式为内容而服务。那么这个“内容”,就是课程标准,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而“形式”,就是王老师对教学过程的艺术化处理。正因为王老师的课堂,自始至终体现着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自始至终落实着识字、写字的教学重点,充分体现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课堂很实在、有底气、富有生命力、经得起所有人的推敲。

当然,王老师课堂的精妙之处还在于,他没有因为“神不散”而限制了“形散”。相反,因为有高超的驾驭小学低段课堂的水平,王老师的课堂让人感觉很随意、很自然、很轻松,具有很强的带入感,收放自如。课堂上,王老师从课题的“鹊”字入手,既有单字识字教学,也有归类识字引导;既有多音字的理解组词,也有笔画指导上的细致入微;既有随文识字的过程,也有识字方法上的迁移;既引导学生“看一看”,又提示学生“辨一辨”。整节课的识字写字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方法简单有效,值得我们探究和学习的细节很多。

二、让学生站在最高处。

反复品味王老师的《树和喜鹊》课堂教学,我们就会发现,王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方法时,始终让学生站在最高处,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服从于“学”,“教”服务于“学”,因“学”定“教”,丝毫没有为了展示自己而做出的独特设计。

让学生站在最高处,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科学的学生观。这种科学的学生观,是对教学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对生本地位的坚持与维护。“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王老师始终让学生站在最高处,一切为了学生,所以才能把自己的教“化有形为无形”,把“教”融合在“学”的过程中,以至于让我们感觉不到教的痕迹,但又惊叹教的精妙。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科学的学生观,所以王老师的课堂才能显著地塑造着富有个性的灵魂,才能有效地培养着学生健全的个性。让学生站在最高处,因为揭示并遵循了教育规律,所以这几乎是所有教育家的共识,也应该是王老师课堂之所以精彩的又一个奥秘。

从王老师《树和喜鹊》一课教学,我们会发现,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至少有9次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而且都是开放性、个性化的问题,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自主表达。有的老师面对生本课堂要求,常常觉得无法下手。那么今天,王老师课堂上的9次发现,就非常直观生动地给大家展示了生本课堂的范例。

三、广阔的大语文教学观。

王老师的课堂视野宽广,既立足教材,又超越了教材;既忠于文本,又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既能敏锐捕捉教学资源,又能恰当运用教学资源。在王老师的眼中,随时随处都有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他把语文教学带出了课堂的有限空间,带进了学生丰富的生活世界。

综观教学论的发展历史,无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的“教育即生活”,还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的“生活即教育”,都在探索着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密切关系,都在扩张着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的视野。一代语文名师、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先生就强调说,语文课堂要生活化。窦桂梅老师更加明确地倡导,语文教学要整合阅读资源和生活资源,密切联系儿童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实现课堂的整体构建。大家发现,王老师的大语文教学观,恰好就体现了这些思想。

课堂上,王老师总是从教材出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联系生活表达。例如把树与喜鹊的“孤单”,设身处地地迁移到学生的情感世界;把树与喜鹊的关系,换位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周围亲朋好友的关系上,从而让文本学习根植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之中,让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之上,使语文课堂更接地气,更加具有生活气息。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树和喜鹊》课文原文

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后来,这里种了好多好多树,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喜鹊。

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

每天天一亮,喜鹊们叽叽喳喳叫几声,打着招呼一起飞出去了。天一黑,他们又叽叽喳喳地一起飞回窝里,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课文学习

1. 朗读指导。

本课的朗读,读正确是首要任务,要读准“一”的变调。“一”的变调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出现多次,在这篇课文中出现频次很高,要巩固读法。可以先让学生画出所有带有“一”的词语——“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天一亮,天一黑、一起”,自己尝试读一读,然后把词语放在句子中读准确。这些词语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第1、5 自然段,可以采用指名读段,同桌互读这两段等形式检测并巩固“一”的不同读音。

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能随着课文情感的变化而有所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可以采用想象画面、创设情境、体会心理等策略进行朗读指导。

(1)朗读第1、2 自然段,要指导读好“只有一棵树、只有一个鸟窝、只有一只喜鹊”,在这样的语言反复中想象画面,感受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的孤单,与第2自然段的“孤单”相呼应,把朗读与理解、体会情感融于一体。

(2)第3、4 自然段的朗读,可以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作适当的迁移,让学生在整齐的语言形式中感受语言的节奏感: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喜鹊。从而为读好、理解“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作铺垫,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课文情感的变化。

(3)朗读第5、6 自然段,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化身喜鹊进入这个热闹的场景中,天亮时相互打招呼,天黑时聊一天的收获。在指名说、小组合作说中体会“叽叽喳喳”,感受“热热闹闹”,读出自己心中的“快快乐乐”。只要学生能有所感悟,朗读时有所体会即可,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

2. 理解运用。

这篇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通过树和喜鹊由单个变成群体,折射出树和喜鹊心情的变化,这种变化就藏在课文的第2、4、6 自然段中。建议在教学中找读这些写变化的句子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课文第2 自然段有一个小泡泡提示学法: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学习课文第1、2 自然段时,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这样进行:

(1)找出“孤单”一词,试着说一说“孤单”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联系“ 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了解“孤单”表示只有一个;

(3)通过读句子,抓住连续三个“只有”,把“只有”换成“有”进行句子比较,让学生想象喜鹊的'心理,感受无人陪伴的“孤单”。

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从前,这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个鸟窝,鸟窝里有一只喜鹊。

这种学习词语的方法迁移运用于后面课文的学习中,第4自然段“邻居”一词,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习过的“联系上文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来理解。

“也”的用法在前一课《小公鸡和小鸭子》中进行了学习,在本课中的用法基本相同,建议随句子的学习而进行,联系自己的生活尝试运用。

3. 课后练习。

本课的课后练习除识字写字外,还有“朗读课文。想一想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很快乐”和“读一读,记一记”两题。

“ 朗读课文。想一想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很快乐”是对文章内容和人文情感的探索。在阅读理解层面是对学生进行“找出课文中的信息,根据信息作出推断”的能力训练。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就对学生有“能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阅读要求,而本课的要求是对

一上册和本册第二单元要求的深化和提高,需要学生对找出的信息进行再加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整合表达。建议在教学中要求不能太高,不要过分纠结于内容,要着力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并进行有序地表达。在评价时多关注学生找出相关信息的方法,思考的角度等。

“读一读,记一记”是词语积累的内容,旁边还用泡泡的形式提出要求“像安安静静这样的词语我还能说几个”。这一题要求学生读准词语,了解意思,并能积累下来,还要积累aabb结构的词语。建议了解词语的意思随课文学习进行。积累词语可以单独放一个环节,可以先读读词语,横着读,读好词语,竖着读,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两个词语的特点——意思相对;还可以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说课文相关的内容;最后可以积累一些aabb结构的词语。

第2篇 部编版二年级《枫树上的喜鹊》评课稿

部编版二年级《枫树上的喜鹊》评课稿

《枫树上的喜鹊》 是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 本文介绍了枫树上喜鹊一家的故事。通过“我”的创造性想象,把喜鹊一家的生活描写得其乐融融、有声有色,让我们感受到了童真童趣, 表达了作者对动物、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表达了“我”对喜鹊一家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

谢老师上的这堂课环环相扣,非常精彩,亮点不少。

1、随文识字教学巧妙。整堂课没有集中识字环节,但整堂课都有识字渗透。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后,提出问题:枫树在哪里?学生回答后出示:我们村的渡口旁有一棵枫树,我很喜欢它。然后出示图片,依次认识什么是“渡口”,什么是“渡口边”,什么是“渡船”,什么是“渡口对岸。随着老师边讲解边出示词语,接着学生认读生字词“渡口、渡口边、渡船、渡口对岸”。在学习“枫树长什么样子”时,因为句子较长,,谢老师便巧妙地化长为短,采用一步步扩句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并反复练读,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2、“喜欢”二字,是作者、教者、学者的主要情感基调,也是本节课的中心词和关键词。整节课,谢教师紧扣这一线索,抓住“喜欢”和“喜欢极了”让孩子反复读,对比读,问问题时采用请教孩子们的语气“是吗?”“真的是这么回事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呀?”……激发孩子们认真思考的热情,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顿时高涨。最后谢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文章写作特点拓展文本,出示作者的另文章,让学生合作学习,发现两篇文章的异曲同工之处。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了“人的发展”的阅读整合。

总之,谢老师的这节课上得扎实有效,识字方法多样,朗读训练到位,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理解了课文。

第3篇 部编版《动物儿歌》评课稿

《动物儿歌》是一首关于小动物的儿歌,通过儿歌的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和蜘蛛6种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很荣幸这节课是来自深圳“立言教育研究院”专家老师老我校指导“主题阅读”教学的专家李银军老师执教的示范课。关于《动物儿歌》我冒昧地进行如下点评。

《动物儿歌》这是识字单元的第课文,识字单元的重点还是要引导孩子们通过借助朗读儿歌,以及儿歌的意境来进行识字和写字,通过理解儿歌的内容让孩子们感受到动物世界的神奇和有趣,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以及产生对大自然观察的欲望。

《动物儿歌》这篇课文共有3句话,句式工整,语言生动有趣,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

在上课伊始, 李老师让学生采用图片的形式导入的新课,通过看图说话的形式,先让同学们看文中插图,然后以“我看到了........来凑热闹了!”这样的句式说话导入,这些小动物都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看到图片的时候也比较有学习的欲望,举手的孩子明显多了,积极性明显高了。

二、重视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李老师的课堂上实现了“以读为本”,摈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并且让学生融入文本。找一找文中一共介绍了哪些小动物,用横线画出来,然后讨论交流并随文学习生字词。通过分类识记的方法,我把带有虫字旁的生字宝宝全都归类在了一起,一些细心的.孩子发现这些这些生字宝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蜻蜓、蝴蝶、蜘蛛、蚯蚓、蝌蚪、蚂蚁”这些小昆虫的名字左边都有个“虫”字旁,而且它们的读音都与右半部分有关。通过举例的方法让孩子们掌握形声字这一类字的识记。

三、重视读、写的层次指导

孩子们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积极性较高,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本节课整堂课的重点就是在不断地鼓励学生大声朗读,通过反复朗读,来深入了解小动物们的生活习性。在朗读的时候,李老师采用了我问你答的形式,这样的朗读方法非常吸引孩子们,因此孩子们的注意力也非常地集中。除此之外,李老师也注重了说话练习,让孩子们进行了课堂小练笔,模仿课文说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孩子们众说纷纭,学习效果显著。这堂课让我明显感觉自己的课堂效果有了提升,对于我们平常还应多听课,多学习,把别人优秀的地方借鉴过来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提升自己。

部编版《动物儿歌》评课稿

部编评课稿(3篇)

3月16日,有幸观摩王老师的《树和喜鹊》课堂教学,那种春风化雨般的教学设计、行云流水般的教学过程、务实质朴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将听课感受和大家交流如下。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部编信息

  • 部编版评课稿(3篇)
  • 部编版评课稿(3篇)8人关注

    3月16日,有幸观摩王老师的《树和喜鹊》课堂教学,那种春风化雨般的教学设计、行云流水般的教学过程、务实质朴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将听课感受和大家交流 ...[更多]

  • 部编评课稿(3篇)
  • 部编评课稿(3篇)3人关注

    3月16日,有幸观摩王老师的《树和喜鹊》课堂教学,那种春风化雨般的教学设计、行云流水般的教学过程、务实质朴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将听课感受和大家交流 ...[更多]

相关专题

评课稿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