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中位数》评课稿
《中位数》评课稿
谢老师的《中位数》一课以“引发冲突”、“引导估猜”、“引进新知”、“引领建构”的有序教学流程为载体,努力追求教师的价值引领与学生的自主探究,使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等教学诸要素在和融共生中最优化地促进了学生数学认知、情感和思维的和谐发展。本节课很好的体现了如下几点:
一、在认知冲突中生成。
数学教学要“抓住数学知识发生的本源”,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据此猜想、推理、判断,产生新知”。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平均数,知道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而且建立了一般的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与平均数大小关系的经验。课堂一开始,教师先引导学生猜一猜:“跳绳比赛的某个小组一共有9人,平均成绩是117下,王明同学的成绩在这组中排第三名,猜猜看王明跳了多少下?”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所猜的数都比平均数要大,而当成绩公布后,学生惊讶地发现王明的成绩虽然排第三名,但却低于平均数,认知冲突自然产生;进而产生“为什么王明的成绩排第三名,但却低于平均数?”这一有价值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不难发现是因为182和170这两个极端数据拉大了平均数,平均数不能代表这组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当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 “那用哪个数可以代表这组男生的跳绳水平呢?”接下来揭示中位数的意义就显得水到渠成。这一教学设计教师努力让学生亲身经历“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究过程,感受到引入中位数的必要性,着力体现“找准起点——打破平衡——促进发展”的教学思路,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在反复比较中感悟。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觉得“感悟”是学生很重要的学法之一,有些知识和技能不是老师教会的、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学生亲身慢慢“悟”到的。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教师在本节课中不急于求成,而是引导学生在反复比较中感悟,让学生在多次的比较中感悟到“当一组数据中有极端数据,用中位数来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的合理性:比如在例题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比较:1、先引导学生把王明的成绩与平均数作比较,发现“王明同学的成绩在9人中排第三名,但比平均数要低”为突破口,学生初步感觉到矛盾的存在;2、当中位数揭示后,教师再一次引导学生以中位数102下为比较标准,评价一下各个组员的成绩在这组中的位置,让学生在充分的比较中感悟到用中位数来代表这组男生的整体跳绳水平的合理性。通过以上的两次比较,使得学生的感悟由浅显逐步走向深刻。
三、深研教材活用教材。
在本节课中,探求中位数的方法是一项技能,是教学重点但不是教学难点。教师没有直接用教材上的例4,而是设计了一个男女生比赛的情境,让学生在多组数据中探索、掌握找中位数的方法,这是建立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基础上的一次成功、高效的尝试,主要分成如下的'几个层次和学生展开学习:1、如果一组数据(奇数个)已经排好了序,找正中间一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2、如果一组数据(奇数个)没有排序,先排序再找正中间一个数;3、如果数据的个数的偶数个,先排序,正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在热闹的比赛背后学生有错误、有疑惑、更有思考,当学生走进教师预设的“陷阱”而犯错后,再自主发现并概括出找中位数的方法。我们相信:这样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学生的学习也更高效!
四、引领学生深度思考。
本节课强调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真正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从而实现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一目的。在本节课中,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比如:“王明在9人中排第三名,但是成绩却低于平均数,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把极端数据182改成190甚至200,你认为平均数会不会变?中位数呢?”“20明明排在正中间位置,为什么不是中位数?” “如果h飞机不飞,用什么数表示其余7架飞机的飞行时间比较合适呢?”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能够思维飞扬、智慧交融,给这节课增加了浓浓的数学味。
总之,本节课激起认知冲突,让学生“动心”;组织观察比较,让学生“动眼”;重视课堂交流,让学生“动口”; 问题引领思考,让学生“动脑”,努力追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和济共促,最终达到了和谐和高效的双目标的实现。
第2篇 中位数评课稿
中位数评课稿
中位数评课稿
一、四点优势:
纵观这三节课,本节课有以下四点优势:
1. 主线——课堂主线清晰,层次分明。
本节课以“五位学生的身高数据”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这是一条明线。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统计教学中,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加深理解统计思想与方法”。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才选择了“现场采集学生身高数据,并最大限度利用这一组身高数据,让这条“主线”贯穿一堂课。首先周老师以谈话的方式不留痕迹地收集了五位学生的身高,这条主线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而且激发了学生兴趣,自然而然引出了今天的课题-中位数,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情景。也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在导学过程中,又一次巧妙利用这条主线做文章,加上老师的身高怎样求中位数,减掉两个人的身高又怎样求中位数。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这条“明线”而展开,有效利用了动态的生成,让生成价值最大化,让小资源发挥了大作用。这条主线挖得深,挖的透,用得好,用得妙。
2. 暗线——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落实。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之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我们采用了“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按照“三
段六步”的模式开始学习:三段即自学阶段,导学阶段,反馈阶段。六步:自学教材,提出目标,导学释疑,导学提升,小结存疑,反馈测评。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对学生采取了“放手”的原则,“放手”但不是“放任”。而是 “学”“导”结合,有的放矢。首先保证孩子的自学时间,提供自学的方法:一看,二画,三思,明确自学的要求,最后检测自学的效果。在自学过程中考虑到部分孩子可能不会自学,有可能会泛泛地看书,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自学要求:根据目标,按照方法,自学4-5分钟,并告诉学生自学后会有检测,使枯燥的自学成为明确的自主。纵观一堂课,学生永远是自己在学,(带着目标自学),自己独立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思考)。在“讨论”、“交流”、“展示”、“碰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因为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东西,才会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一条明线传授知识,一条暗线教会方法,这一明一暗两条线,交相辉映,相辅相成。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快乐还给了学生。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生为本”的理念。
3. “学”“导”结合—— 师生共同缔造课堂的精彩。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 “学”和老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从《鱼渔的故事》导入,到学生身高的采集,再到后来重难点的突破,学生的“学”和老师的“导”做到了和谐统一,有机融合。小组合作交流时,周老师并没有忽略第一排的六位同学,而是和
孩子一起交流,讨论,指导,同时也体现了老师的细心。当学生都认为没有任何问题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并没有放过 “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区别” 这一实际应用上的难点,而是巧妙设疑问答:“怎么理解一般水平,为什么用中位数而不用平均数?”,当学生七嘴八舌说不清楚的时候,需要老师的帮助。老师没有采取空洞的说教,而是请五位同学再次上台,直观呈现身高的差异,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水平即是大多数人的水平,引发数学思考,化“难点”为“亮点”?
老师紧紧抓住他们之间的区别进行解释:通过数据的增减变化,体会到平均数和每一个数据有关联,易受偏大和偏小数据的影响;而中位数只和其中的一个数或两个数有关,不受偏大和偏小数的影响,所以用它来表示一般水平更合适。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 细节——关注细节,捕捉细节,课堂因细节而焕发生命力。
这次赛课,我们共进行了三次磨课,每次磨课我们都收获不少,印象最深的是:如何捕捉课堂细节,成就课堂的精彩?这些细节,有教学内容设计上的,有课堂“意外”生成的,更有我们智慧创设的.??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根本。我们在设计第一次阳光检测单的时候,题目有点简单且梯度性不强,没有很好地检测出学生的自学效果,最后一道工资的题目,是在第一次上完课后,我们重新深挖了教材,对课本习题进行了整合和改编,团队成员一致同意不能脱离课本,用课本上的题目更具有代表性,所以对检测单做了第一次修改;第二次上完课后,我们发现并没有达到预
期的效果,部分孩子出现了错误,认真反思教学设计和整堂课的流程,我们发现没有这方面的知识铺垫,只有设计单数个和双数个数据的情况,而重复数字的情况是一个空白,没有充分的准备,哪有精彩的生成呢?所以对教案做了进一步的设计和修改,加进了“双胞胎”的例子(即重复的数字),有了这一情景的铺垫,到了第三次上课的时候,情景就有了很大的改观。直至今天,我们发现这一情景的创设还是很有价值的,大部分孩子理解并掌握了该知识点。第一次上完课之后,感觉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一般水平,经过团队成员的反复商榷,确定让初始的五位学生走上讲台,直观展示身高的差异,引导学生理解一般水平即是大多数人的水平,化抽象为具体。
检测之后,又让学生统计出自己的成绩,并算出这组成绩的中位数,再次利用中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重点,升华了主题。
总之,本节课的优点、优势是明显的,不仅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四基”要求,即让学生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又让学生领悟了数学基本思想,亲历了一系列数学活动从而积累了基本活动经验,这一切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意义巨大。
二、缺憾
有人说:课堂是遗憾的艺术,由于本节课是在自主性模式下上的一堂课,达到了我们团队的预期目标。还有一些有待完善和提高的地方,如在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时还缺乏有效的引导,小组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凸显不够,老师个别地方重复的话语偏多,不够精炼,还有待改进,需要各位专家,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有你们的陪伴,我们将走的更坚定;有你们的帮助,我们也不再孤单;有你们的指导,我们将倍感温暖。
感谢市教研室的领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团队赛课”的平台,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对于本节课出现的一些不足和缺憾,我们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三、措施
1、要继续认真学习、领悟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做好课标落实工作。
2、对本节课中出现的不足或经验,要认真总结、反思,不能让这次的“缺憾”成为永远的“遗憾”!
3、要把兄弟学校同行们的精彩带回去,认真领悟,成就我们自主性课堂新的高效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