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书信稿件 > 稿件范文 > 评课稿

年级评课稿(15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15

年级评课稿

第1篇 小学低年级美术《色彩的对比》评课稿

小学低年级美术《色彩的对比》评课稿范文

听了林玉红老师执教的《色彩的对比》一课真的受益非浅。

首先,林老师从备课,教具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这是一堂复习整理课,林老师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有关色彩对比的知识。

林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一、认读色彩,说一说:通过出示色相环和色带上的色彩,引导学生回忆色彩色相的强烈对比和柔和对比。

二、观看图片,谈一谈:通过出示几幅不同冷暖效果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色彩色相的冷暖对比。

三、动手操作,调一调:通过教师在三杯水里加入不等量的颜料,引导学生复习色彩的明度对比。

四、实际应用,画一画:利用掌握的色彩对比的知识,给画面进行上色。

在课堂上,林老师边复习,边让学生完成理论填空题,加深学生的记忆。林老师以他特有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充分,课中应用自如

课前精心准备,这是林老师的一贯作风。这节课上林老师准备的材料和图片图片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并做到静中有动、动而有序、活而不乱。

二、采用“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

“互助互动”的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林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实施了这一方式。第一、提高兴趣“互助互动”,本课《色彩的对比》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林老师时时不忘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动”。第二、根据重难点,“互助互动”,在抓住知识中的难点色彩的明度展开时,提出问题:同学手中的三杯水有什么不同?通过互助互动,由学生上前协助教师,解决了难点。第三、结合作业,“互助互动”,美术作业与其他作业不同,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不同,对同一题材的表现也不同,因此,作业的完成应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第四、结合评价,“互助互动”,评价时,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

由于美术课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各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我在赏评这堂课时,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些缺憾:

作为一节复习,美术知识的梳理应该简单一些,要把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运用作为重要环节。林老师在此环节上有些疏忽,复习色彩的对比知识用了25分钟,使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在课堂上运用。所以课堂也就缺少了交流和评价环节。由于时间关系,还没评价作业就下课了。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新观念主要是通过评价体现出来的,通过丰富的评价活动,学生的自主性得到进一步地体现,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加高涨,应该让学生在欣赏琳琅满目的作品后,交流创作的感想,用作业要求并检验作品的得失,他们的个性化创意得到了体现和展示,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而且学生在评价作品时也提高审美能力。

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把握这两点,就一定会更加深切地体验到课改带给美术教育的无限生机。

第2篇 二年级语文《一株紫丁香》优秀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一株紫丁香》优秀评课稿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蔡丹芬老师的《一株紫丁香》,心里颇有微澜。

紫丁香清新、淡雅又高贵、温和,这正符合蔡老师的气质。蔡老师在课上不紧不慢,自信从容,平静中饱含深情,平稳中流淌关爱。她那亲切和蔼的神情,微微前倾的身影,循循善诱的耐心,让我们解读出了尊重和平等。她说“我喜欢这首小诗,它让我想起我的小学老师,我现在想把这首诗送给她,你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她还说“你们有自己喜欢的老师吗?愿意给她们栽一株紫丁香吗?”,她的语言总是充满浓浓的人情味,这种纯净、善良谁又忍心拒绝呢?我想她带领学生栽下的不仅仅是紫丁香,更是关爱、温情的种子。

一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课上所讲的知识也会慢慢地淡忘,但一位老师的形象却会在每个学生和与会老师的心里留下印记。突然想起普通话培训里的这句话:“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摩着我们,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多像呀,蔡老师就是一位能温暖心灵的紫丁香一样的老师。

我虽浸润在蔡老师的“人文关怀”下,但始终不忘“自主探究”。导课伊始,蔡老师带领学生感受了紫丁香的美丽,这种美丽赢得了学生情不自禁地“哇赛”。我想这种美丽还只是表层的,是植物本身的色彩和形态引起学生的关注。那怎样更深一层,让紫丁香能开出师爱生,生敬师的浓浓师生情来呢?

蔡老师设计的主要问题是:你就是老师窗前的那株紫丁香,你最想为老师做什么?然后板书:夜夜作伴,消除疲倦,时时挂牵。试想一下,一株紫丁香能为老师做什么?学生蒙了,我也蒙了。其实“夜夜作伴,消除疲倦,时时挂牵”这不是紫丁香做的,而是课文中的“我们”做的,是生爱师的具体表现。接着蔡老师耐心地带领学生朗读、感悟,尽管“师意浓浓”,但未见“诗意浓浓”。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丢弃了诗的`关键意象——一株美丽的紫丁香。由于紫丁香的美丽,才有伸进窗口的绿色枝叶,才能在风里沙沙歌唱,才有满树盛开的花儿,才有飘进梦里的花香。这么好的中介,这么美的意象,蔡老师在导课的时候做了铺垫却未能将美丽进行到底。扼腕叹息啊。

我斗胆在蔡老师设计的基础上稍做了修改。在学习完第一小节,为老师栽一株紫丁香之后,师可以板画紫丁香或贴图,然后指图说“你们为老师栽下的紫丁香真美,它伸展着枝干,绿叶在风里沙沙作响,它满树都盛开着花儿,花香扑鼻。为什么你要把这么漂亮的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呢?”这是个辐射全文的主问题,既有学生独立的思考,独特的体验,又能结合课文进行学习理解。但如何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文本有机结合是操作的难点,需要教者有充分的预设和较强的课堂驾御能力。然后在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始终围绕黑板上的图画,达到有文即有景,有景即有情的美好境界。

个人拙见,难免疏漏偏颇,但意在抛砖引玉,恳请各位同行多指教。

第3篇 七年级历史《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评课稿

今天听了沈老师的一节课,题目: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把自己的'一些感想略谈一下:

优点:

1.导入合理,一首歌曲把北京北京古老现代建筑的融合以及北京的形象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想了解北京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为什么古老又现代,产生好奇心,有一种亟不可待想了解的心理。

2.教学的设计合理,课文从三个层次完成,古老--从六朝古都讲起,现代---现代化的建筑的建筑展现,首都---从北京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展现。符合课本的要求

3.教态自然,教学环节完整。一节课结构非常明确,教师要是要讲什么,学生什么。一目了然。

不足:

1.在问题处理时,没有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时间思考,教师很快呈现答案,

2.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没有展开。

3.地理知识以地图为主,再讲解北京自然环境时,如果能多结合一些图,如气温降水图可能效果更好。

第4篇 一年级语文《小伙伴》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小伙伴》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小伙伴》评课稿1

本单元是以好孩子好品质为主题编排的。故事从春游那天的午餐讲起。当小伙伴们发现玛莎不吃午餐时,都从不同的方面表示了关心。有的说没有午餐吃将是很难受的事,有的说背包可能丢在哪里。而安东把一大半面包放在玛莎手里,他关心的是玛莎需要吃午餐了。这些关心,玛莎最需要的是什么呢?这个故事童趣盎然,旨在说明一个道理:要用实际行动给予别人最需要的帮助。听了延双梅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我感受颇多。

一、教学设计浑然一体

抓住“小伙伴”从课题导入,从字理教学上引导识字“伙”,理解伙伴的意思,由此引出故事,检查预习中帮助学生理清了脉络,知道了课文讲的是玛莎和哪几个小伙伴的故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到了小伙伴是怎样关心玛莎的,生字教学在其中自然生成。

二、随文识字兴趣盎然

课文中要求认识的生字较多,教师巧妙的运用字理教学引导学习“餐”、“共”“伙”等字,让枯燥的生字教学也变得生气勃勃。孩子们又通过小组活动开动脑筋,运用自己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合作交流,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氛围。而学习生字的过程蕴含在了课文朗读之中,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随文学习生字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

三、练习有层次有重点。

课堂练习读词语、扩词、读句子、读故事,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总之,教师的精心准备才有精彩的课堂呈现,愿我们语文教师都能深入钻教材,让课堂更加时效。

一年级语文《小伙伴》评课稿2

今天,我认真观看了黄老师执教的《三个小伙伴》,认真学习了教学设计、效果分析等内容,很有收获。黄老师认真备课,做到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重点、难点突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问题解决指向明确,教学设计格式规范。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方法有效。一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学习2-5自然段,它们遇到问题什么困难?怎样怎样解决困难?通过小组学习,解决问题,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学互动性。二是重视朗读。在学习第6自然段,通过老师范读,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高兴来。三是教师恰当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四是教师还注重练习,采用填空的形式把文章内容说一说,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较好完成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希望黄老师指导朗读再到位,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

一年级语文《小伙伴》评课稿3

《小伙伴》一文以春游为题材,写了玛莎丢失背包以后,几个小伙伴对待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故事童趣盎然,意蕴深刻,旨在教育孩子要用实际行动帮助自己的小伙伴。延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将学习内容与学习情绪的'无痕整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其一,导入揭题时,由伙的字理导入,然后组词说意思,识字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小伙伴是谁,浓浓友情溢满整个课堂。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好'伙伴'二字。此时此刻,学生对'伙伴'二字的理解是有形且有情的。

其二,在初读课文后,老师请学生说说读了课文后又认识了哪些小伙伴。随着课件的逐一展示,又引导学生亲切地叫叫他们的名字,跟他们打打招呼。这个环节的安排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甚至就发生在自己与小伙伴之间。

其三,在读通课文后,教师出示'四个小伙伴在一起'的插图,请学生再认认小伙伴,叫叫名字,并说明原因。此时的学生已不仅限于初读时能叫出小伙伴的名字,他们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穿着等方方面面做出判断和表达。有了前面的一步步铺垫,学生的情绪激昂而踊跃,一如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小伙伴一般,熟悉而自豪。

其四,教师在指导学生识记生字时,也'因字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记忆,充满趣味性,也扩展了生字本身的容量。如:餐——为什么下面是个'食'字呢 粗——你知道和它意思相反的字朋友吗 汽——'汽'字宝宝好烦恼,人们总要把'气,汽'搞错,你能帮助分清楚吗 ?糟糕——描述字理。丢——描述字理

记——生字宝宝多孤单啊啊!快帮它找找'朋友'吧!……

识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创造多种方法和途径,增加汉字和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字理为本,多元识字”的理念,有层次、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年级语文《小伙伴》评课稿4

每次听李老师的课,收获颇多,只是总感觉时间过得太快,让我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李老师的课,犹如行云流水,流畅、优美,激活课堂,产生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听到的是欢声笑语,体悟到的是学生的个性飞扬。听了《小伙伴》一课,又一次让我感受到了李老师“功力深厚”。

一、巧妙切入,激发兴趣

《小伙伴》一课,内容比较简单,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学习是关键。李老师的切入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李老师首先出示一幅有3个小伙伴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判断哪个是玛莎。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但这仅仅是开始,接着李老师让学生到文章中去找,哪些句子能证明这个小朋友就是玛莎。于是,小朋友们在李老师的引领下,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文本,兴致浓厚,学得开心,学得有效。

二、以读促悟,体验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李老师通过自己的范读,让学生通过感悟,了解到哪个词该读重音,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李老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这份感受表达出来。只有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充分的理解,才会真情流露,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的同时,又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三、扎实有效,循序渐进

李老师的课总给人扎实、朴实、夯实的感觉,不仅仅有华美的外表,更有坚实的基础。每个环节,李老师都精心设计,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绝不哗众取宠。比如在学习生字时,李老师采用多种形式,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目的就是让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记住每一个字形。让我最有感触的是同桌合作学习生字时,为了避免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李老师采用的是“夸夸他,教教他”的方法,这样学生更有兴趣,合作学习就有了的质量的保证。

总之,我认为李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恰当,教学方法突出创新,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一年级语文《小伙伴》评课稿5

上周三,阳光明媚,有幸和王**老师及一(2)班的孩子们并带着三个小伙伴一起去植树,整节课堂老师表现得有条不紊,教学思路清晰明确,重难点突出,学习氛围很好,孩子表现的活泼可爱,师生配合得较好。

首先王老师以复习形式进行导入,很符合低年级学习第二课时的学习要求,复习难度环环递升,起到了较好的复习效果。

在品读文本时,王老师以我们栽树需要什么工具引出三个小伙伴栽树时都需要什么工具进行过渡,自然引出了小野猪、小袋鼠、小象的特殊本领,期间并以填空的形式进行总结,这个设计挺好的。

最后升华主题时让孩子们想一想说一说种好这棵小树谁的功劳最大,孩子们各抒己见,最后得出团结力量大的道理,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和其他老师感觉一样,低年级是培养孩子良好阅读能力的时候,如果王老师在文本朗读上再做一下细致的指导,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王鑫老师的进步大家都有目共睹,相信王老师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

第5篇 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评课稿

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评课稿

今天,金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以学为中心的创新常态课,给我们的常态课带来了视觉和想象的冲击,令我受益匪浅。

本堂课从学生的视频观察中对地形的感性认识到从学生的图片或照片的直观认识碰撞出学生对地形的初体验,在这个环节中,同时暴露出学生的前概念。这是调动学生求知的一个契机。

课堂的第二个环节进行了图片地形的探究,进行了地形之间的碰撞,如“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这些地形似同而异的特点,引发了学生的疑惑,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是调动学生求知的另一个契机。

在对地形由远而近“中国地形图”、“瑞安地形”、“学校地形”的应用之后,金老师用谷歌地图让学生从立体地球上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带学生去全球旅行,给孩子们的视觉和想象带来很大的`冲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求知的浓厚兴趣,并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更为后面地形变化做了很好的空间想象的铺垫。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了小组陶泥模型的制作,既落实并检测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更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更让学生感悟到学以致用的实处,也使得课堂更加轻松、愉悦。

当然,对于这堂课,本人也有一些建议值得与执教者金老师商榷:金老师没有及时抓住以上提到的两个契机,使得本堂课的前面环节比较枯燥,学生没有求知主动性,老师引导得累,讲得过多,体现不出学为中心的主旨;课堂环节过多,调动学生更直观体验地形,并激发他们兴趣的环节置后,时机不对;课堂问题设计不够系统而有效,导致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方式;陶泥材料的选取不得当,浪费了课堂的动手操作时间;板书的设计不够直观简要等。

但纵观全课,整堂课总体上生动而富有情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根据课的特点去突破,从而去挖掘更多的新鲜的教学方式。

第6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评课稿

首先,这是科普性说明文。这种融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体的文章,语言生动,用词十分准确。象这样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就会很容易偏离语文教学的宗旨,游离于语文教育目标之外,上成科学课或者其他课。

难能可贵的是,陈老师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在感悟“逐渐”、“越来越”等词时,就运用了删减比较、对比朗读这一形式让学生感悟语言的表达特点,在语言实践中说明文中用词的正确,学习锤炼语言。

陈老师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

教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观察比较:

如:

1、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

2、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生1:我发现第一句话比第二句具体,多了一个“逐渐”和“越来越”。

生2:我觉得这些词具体写出了猎食性恐龙是怎么变成鸟的。

生3:用了“逐渐”和“越来越”这样的词,我知道猎食性恐龙不是一下子变成鸟的。

……

由这一个教学片段,我又想到了阅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教什么?怎么教?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感悟的过程。应该说上面的片段教学体现了这个特点,但是,还很不够,具体地说,感悟科普性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与科学,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较分析的层面,一定要内化到心灵!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内化。在这一点上,陈教师处理的还不够理想,或者说是不够全面,课堂上还是缺乏些学生的朗读书。

而第二节周老师这堂课的一大亮点就是:课尾,老师让学生以恐龙讲解员的身份向游客们介绍恐龙。这样就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内化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随后依本拓展,引导质疑问难:“你对于恐龙,还想了解什么?”并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还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深化学习内容、开阔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今天的课堂中,陈老师设计了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让学生抓共同点分类别介绍恐龙“有些恐龙,有些恐龙”,让学生初步了解总分段式,这一环节可能是学生对恐龙缺乏多方面的了解,才让这一环节没发挥到最好的状态吧

不过,听了这两节课,感觉陈老师和周老师的课犹如一面镜子,折射了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注意和关注的一面。那就是要时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网络,搜集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第7篇 六年级科学《消化与吸收》评课稿

六年级科学《消化与吸收》评课稿

听了吴老师的课,感触很深。整个课听下来,感觉思路很清晰,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很到位,听着很舒服。在这里我简单分析一些吴老师的课。

首先,上课时,吴老师问某个学生早餐吃了什么,里面有什么营养物质,简单的.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有接着提问,这些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消化的进一步引入了今天的课题。新知识的切入即起了回顾的作用,有很自然的引入了新知识。

第二:在上课的过程中,课堂呈现多样化,又结合了一些视频,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氛围很好,学习兴致很高。

第三:小组合作的落实。据了解,她吴老师是从上个星期开始落实学校推行的小组合作制。一开始我感觉很难去实施,听了这节课后,万事开头难,什么事情要先去做了才知道。小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里,我也简单说说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既然是以学习单的模式,那么学习单是不是应该提前发下去,批改好了,再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来把握是否更合适呢?

二:最后食物的消化结尾部分有些仓促,是否可以在稍微加以调整。

第8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下册《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

课文《我最好的老师》主要写的是“我”的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通过一次讲授和测验课堂,告诉了我们不迷信权威,不要迷信书本的故事。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小编给大家推荐这篇《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它是以授课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并分析了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一起来看一下。

课文《我最好的老师》文字虽显平淡,但感情却不平淡。作者对怀特森先生前后甚至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和感情,这一切皆因怀特森先生用极为不寻常的设计带给了我们崭新的怀疑主义。

“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单老师就从情感冲突入手构筑对话来学习这篇文章。教学目标制定为: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学习本课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学生的关注点“作者写了怀特森老师什么事”、“怀特森到底是什么样的老师”、“他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近主人公。

单老师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味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在第二版块的学习中,单老师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然后归纳出文章的写法:一事一议,并谈谈还有哪些课文也是一事一议。

到最后的拓展训练,单老师还设计了一个“实话实说”: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从学生的发言看,除了两个学生认为这样会让学习不好的学生无所适从外,其他人都从不同侧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有的甚至还引经据典呢!

单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是阅读原著《一个这样的老师》,比较两篇文章。这样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

可以说,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

作为语文教师,拿起语文书,静下心来读,沉入课文读,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让学生语文能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提高,这就是本次教学给我最大的启示。

第9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詹天佑》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詹天佑》评课稿范文

感谢你的奉献,我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走自己的路,收获甜美的果实。

针对本次教研主题:在阅读中体现“读写结合”,蒙江惠老师在教学中,运用多角度的方式,品读词句,创设品读的情景,使学生在读中悟情,悟理。让学生抓住关键句子,从不同方位理解课文,认识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

二、拓展文本,读写结合。

有创新,有突破。巧妙的设计了为人物写颁奖词,使“读写”结合的天衣无缝。关注学生的主体体验,充分的激发了学生潜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感受,这正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最好的体现。

三、舍弃教师的指挥棒。

蒙江惠老师在教学到第二部分中直接抛出对八达岭的学习。我认为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方向为准。“读书无疑者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与疑,到这方是长进。”教师有价值的`质疑,是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的重要手段。如:詹天佑在勘测线路中就困难重重,在今后的工程中有遇上哪些更大的困难,哪些让你感受较深?学生可以畅谈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按照教师的路去学,其课堂效果会更好。

第10篇 一年级语文汉语拼音《aoe》评课稿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汉语拼音《a o e》评课稿范文

一主要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为汉语拼音教学的第一课时《 a o e 》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本,以“轻轻松松学字母,快快乐乐读拼音”为基本的教学理念,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制定出以下教学目的:

1.知识和技能:学会a o e,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知道单韵母有四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a o e的音。

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通过自我探索、发现,找到隐藏在插图中的字母的形,在模拟唱歌、打鸣的活动中读准字母的音。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明白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和阅读,学习普通话。有主动学习的兴趣。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本课教学教师以会读会写字母aoe 和他们的四声为教学重点。其中o的发音和“aoe”三个字母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中体现的优点

1、让学生学得快乐

这是学习拼音的第一课,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教师围绕教学目的及重难点,借助插图创设了一个游拼音王国,认识拼音朋友的情境,调动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中,在探索与发现中,愉快地认读、书写。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对生动的情境、有趣的游戏和色彩丰富的画面最感兴趣。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创设了不少游戏情境,如,“与字母捉迷藏”、“开汽车送字母回家”、“字母找朋友”等等,学生在一个接一个的.游戏和情境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自觉地、快乐地进行学习。

除了游戏的设计和情境的创设外,在认读字母时,教师还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横列火车、竖列火车、小组读、分排读、朋友间互相读等,化单一为多样,化枯燥为乐趣。

2.让学生学得主动

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课堂上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在学会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学。在课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许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如,在学习认读字母aoe时,让学生同桌互学、自己编儿歌记忆等。在学习字母的字形时,让小老师教学,自己想办法记住字形。学习三个字母的四声时,则让学生任意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读得最熟练的读给大家听。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充分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在同学合作学习时,能在同学的帮助下,纠正错误的发音;在全班同学面前拼读时可以将自己最好的表现展示出来,树立了自信心。这样一举两得,学生就会享受到掌握知识、学会本领的快乐,教学难点在相互学习中不知不觉得以突破,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同时,也为他们将来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

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指导纠正学生的读书、写字姿势,提醒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三、存在的不足

教师的板书按照字母的音、形、写法三部分板书,条理比较清楚,但是,在展示字形时教师采用了在黑板上板书的形式,却没有把字母写在四线三格中,这样是不规范的,可以用板贴的形式代替。另外,在指导学生书写时,教师指导完三个字母的笔顺后让学生一起书写,比较有难度,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书写汉语拼音,左半圆,竖右弯等笔画对学生来说有难度,教师应该指导一个,让学生写一个。

第11篇 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评课稿1

《简单的排列》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有序思考解决问题和优化思想方法。难点是:有序思考解决问题和优化思想方法的运用表达。

刘老师在上这一节课时,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实际情况设计了这一堂课,这堂课在教学中呈现出许多的亮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1、情景创设新颖、巧妙。在新课一开始,出现了一个密码锁,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破译密码上来,抓住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思考这几个数字的几种排列情况,这样不仅很快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还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2、活动安排巧妙。二年级的学生积累知识、理解能力有限,缺乏空间想象力,在心理上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很难的,特别是数学广角内容一年级没有接触过,突然接触,学生不知道学的是什么。而且学生也容易将排列和组合混淆,在本节课不作定义上的讲解,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所以,不能够直接让学生来学习,学生会觉得很困难,也不能够有好的效果,但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只是没有被系统的提炼出来。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刘老师注意结合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刘老师关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同桌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同桌合作、共同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3、练习设计巧妙。“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练习的设计中,刘老师安排了从每组选出一个学得最认真的学生上台合影。一共有多少种排列方法。

这堂课有很多亮点,但我有个疑惑:课堂上是不是也可以允许学生犯错呢。学生的错误也可以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资源。如在展示学生活动完成的表格的'时候,刘老师展示的都是正确的,最后刘老师也提到有学生错了,如果能把学生犯错的表格与有序的表格进行比较,之所以找的不全或遗漏是因为没有一定的顺序。这样更能突出有序排列的优越性,即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总之,本节课刘老师设计了以游玩《数学广角》为主线,在种种的参与活动中,去初步感知排列的数学思想与内涵,学生学习得乐而忘返,记忆犹新。同时,也为我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会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评课稿2

《简单的排列》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有序思考解决问题和优化思想方法。难点是:有序思考解决问题和优化思想方法的运用表达。

郑老师在上这一节课时,她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实际情况设计了这一堂课,这堂课在教学中呈现出许多的亮点,值得老师们学习和借鉴。

1.制作的课件可操作性强,真正做到了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效果。

2.情景创设新颖、巧妙。新课伊始,便开始讲小刺猬、小白兔、小鸡等三只小动物雨中撑伞的故事,激趣导入,抓住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思考撑伞的几种情况,这样不仅很快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还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3.郑老师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主导,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排列整个知识的获取,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这堂课也有几个值得探讨的地方:

1.这堂课的整体设计其实是不错的,但实施中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整堂课给听课老师的感觉有点“飘”,主要表现在给学生自主表达辩驳的机会不多,教师在言语上还要注意思考怎么使语言简洁、精练,怎么进行有效引导。

2.重、难点的把握不是很好。在这节课中,让学生体会有序思考解决问题和优化思想是一个重点内容,当部分学生会摆、会说时,除了用老师的言语让学生了解在做排列问题时要有顺序,按一定的方法去完成外,教师忽视了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提炼思想方法,本人认为最好让学生自己上台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辩一辩,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火花真正得到碰撞,如此,学生脑中所能形成的印象才会更深刻,理解会更透彻。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第12篇 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评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评课稿

什么是周长评课稿

11月12日,我参加了区数学骨干教师教师,聆听了著名教师何瑜姝老师的讲课“什么是周长”,我从这堂课中学到了很多。

一、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什么是周长”,教材只给了几幅图,2句话。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创造性的将材料进行加工。何老师用孩子们喜欢的“神舟七号”发射场景和卫星绕地球一周的视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态的蚂蚁跑树叶的一周,进一步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种方式、有层次的感知“周长”的含义

理解“周长”,揭示周长的意义:①卫星绕地球一周;②蚂蚁跑树叶,并用手势跟随;③摸书的一周;④描图案的一周等,让学生充分理解周长就是围绕图形一周的长度,适时揭示概念并加以巩固反馈。通过两只蚂蚁赛跑“一只蚂蚁跑树叶,一只蚂蚁跑大的荷叶”让学生浅显地理解到周长是有长度,是可以比较的。

三、充分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方法的多样性和策略

在测量树叶周长的时候,刘老师提供了很多工具:直尺、软尺、棉线等,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从中感受到了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你觉得选用哪种工具更好?用软尺哪里不好?那该用什么工具呢?”一个个富有启发的追问,让学生在思维的选择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四、巧妙运用课堂的生成、灵活调控课堂

何老师在处理p45找三角形的周长时,首先需要理解到周长的概念,要测量出三角形的各边的长度并进行计算。在此环节中学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直接出现三角形的周长,而测量的数据则在图中没有。何老师巧妙地运用这一课堂生成“你对这位同学有没有建议?怎样做才能让大家都明白?13cm是怎样来的?”于是学生很快明白了该怎样去做:测量并表数据,用算式表达思维过程。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这是一节“常态下的课”,“扎实的课”,“丰富的课”,让我学到很多,再好的课也有需要完善的课。

首先是测量腰围、头围的活动能不能在感知周长感念的环节中展开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一周”“周长”;

其次是当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时候,学生本能的说乙更大,甲更小,他们比较的是面积。能否让学生描出图形的周长在比较为以后计算组合图形的周长做知识铺垫。

另外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在比较周长时,很多学生会用重叠、平移的,但也有用计算的。此题是要学生明白“图形形状不同,周长有可能相同”,前两种学生不难达到目的,用计算的方法,难免会产生误差,从而导致结果不等,怎样处理这样的结果更好?

这只是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还需原谅!

第13篇 一年级语文评课稿

可能没教过一年级,每次去听一年级的课,我都怀着一种敬佩和感激的心情。老师在手忙脚乱地打此起彼伏的地鼠的同时,还得花招百出地哄这群随时“精神云游”的红孩儿听课,真是太伟大了!一节课总共教了了“ao''ou''iu'三个复韵母。你读我读大家读,你认我认大家认。最让我佩服的是,认完这三个复韵母后,老师刷刷地在黑板上勾画了一棵大树,树上长满了色彩艳丽的花朵,而花蕊竟然全都是”mao''liu“|”hou'等等音节。“小树盛开着漂亮的花朵啊,看看谁有智慧把它采下来?听录音,把读到的音节花朵摘下来,想不想?“毋庸置疑,孩子们热情高涨。我只道时光之快如白驹过隙,没想到春秋只在一霎。”花儿都谢了,树上结满红彤彤的苹果。我们一起来收获果实,好不好?“赏了花,摘了果,接下来还来看动物。栩栩如生的花猫、水牛、刺猬、猴子马上跳到黑板上。你能给他们贴上名字吗?”shui niu''hua mao''hou zi',三下五除二,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众人只关注婀娜多姿的小蛮腰璀璨夺目的光彩,可是又有几个人惦记着砌砖铺瓦的工人呢,谁又去感激打地基的人呢?万丈高楼平地起,万事开头难。小学老师肩负的正是打地基、引上道的任务,其他阶段的教育工作固然也重要;可是为天真烂漫的孩子打开广博知识的大门,激发他们遨游全新世界的欲望,这样的付出,这样的耐心,难道不值得敬佩吗?不值得铭记吗?

一年级语文评课稿

第14篇 五年级语文《慈母情深》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慈母情深》评课稿

《慈母情深》是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一片段,是歌颂母亲的美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敬爱。但是离学生的实际有一定距离了,要打动学生,使学生要有效的接受,感染和内化,不是件容易的事。听了王宝珍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王宝珍老师抓住“鼻子一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找出令人鼻子一酸的语句。

而这些句子,恰是描写形象,表达生动的语句。当学生找到令他鼻子一酸的句子时,老师又是让学生反复推敲关键词,在现实与想象之间不断走进去,迈出来。老师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明白“深”字就藏在“震耳欲聋”的声音里,藏在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母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工作。

二、娓娓道来,深深地渲染了情感。

王宝珍老师的语言充满感情,对整个课堂起渲染的作用。始终有一种感动在空气中汩汩流淌。王老师的语言机智,充满了鼓励很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与学生一起入情入境,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王老师的文学语言功底深厚,用贴切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非常丰富,坐在她的课堂里是一种幸福的心灵体验过程,很佩服王宝珍老师深厚的个人素养与扎实的文学功底。

三、深入咀嚼,不断地丰满人物形象。

课堂上王宝珍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学习,如人物描写中“瘦弱、龟裂”等,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想象、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咀嚼中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感悟慈母情深。不仅引导学生感受了人物形象,还渗透了写作方法,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这是听了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有一点小小的建议就是,《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若能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疲惫和艰辛后,进行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了体现母亲辛劳的其他句子后,再练习朗读,让学生抓住字眼、词眼深刻地体会母亲的情是深沉的、深厚的、深刻的,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值得探讨的是如何让学生也走进文本。整堂课中,老师是很投入,朗读很到位,感触很深,可学生还是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感悟到“慈母情深”深在何处!

第15篇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上册连加连减的评课稿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上册连加连减的评课稿

一、说教材、说学生

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教材的又一难点内容,它们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的计算障碍,教材安排了一幅生动的插图,用小鸡走来和离去的过程生动地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此一方面让学生根据直观图理解连加、连减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二是教材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并注上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以此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让学生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

按理说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应该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极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尤其是我所代班级的学生,情况比较特殊,95%的学生是外地人,语言上的沟通就有困难,从这一个多月的了解,有几乎一半的学生尤其爱动,注意力很不集中,良好的听课的习惯还没有养成,有待了解的情况还很多。所以今天这节课我是怀着一种试试看的心理而上的。

二、说说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口算。

2、通过动手操作、游戏活动,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开课伊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创设了小朋友去乡下奶奶家玩和乘坐口算号列车的情境,随后进行口算练习,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下步初步感知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关系设下了伏笔,更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有效地突出了新知识的重点。

2、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

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紧接着趁热打铁,利用动态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的感知整件事情的经过,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我借此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计算的顺序问题。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我利用动态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3、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于表现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让孩子们有表现的机会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让学生先发挥想象编写连减的算式,再通过自己编写的算式来编题目,充分理解连减的含义。(出示板书连减),因为连减的算式动态的画面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4、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我引导学生在连加和连减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5、及时鼓励与评价是小学生尤其需要的。

二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整节课我注意适时给学生以鼓励,运用表扬卡,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能力。

年级评课稿(15篇)

八年级历史《明治维新》评课稿一、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二、利用图片资料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直观形象,学生探究的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年级信息

  • 四年级语文评课稿(15篇)
  • 四年级语文评课稿(15篇)112人关注

    四年级语文上册《开天辟地》评课稿《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整节课教师教学 ...[更多]

  • 九年级数学评课稿(8篇)
  • 九年级数学评课稿(8篇)29人关注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评课稿这是二次函数的应用课,执教的是胡**老师,胡老师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流畅,与学生课堂交流顺畅,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本节课教 ...[更多]

  •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10篇)
  •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10篇)27人关注

    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性质3》评课稿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平 ...[更多]

  • 八年级物理评课稿(7篇)
  • 八年级物理评课稿(7篇)27人关注

    八年级物理《大气压强》评课稿朱老师能够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利用课堂实验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 ...[更多]

  • 小学五年级语文评课稿(3篇)
  • 小学五年级语文评课稿(3篇)25人关注

    小学五年级语文《祖父的园子》评课稿小学五年级语文《祖父的园子》评课稿1听了老师教学的《祖父的园子》一课,老师那幽默的语言,细致的讲解,耐心的指导,巧妙的点拨,给 ...[更多]

  • 五年级数学上评课稿(2篇)
  • 五年级数学上评课稿(2篇)25人关注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 小数乘整数评课稿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在教学“小数乘整数”第一课时时,是这样编排的:首先,用一幅主题图出示一个现实的问题情 ...[更多]

  • 九年级历史评课稿(4篇)
  • 九年级历史评课稿(4篇)24人关注

    九年级历史《西方文明之源》评课稿1、陈老师本课的教学旨在通过合适的选题,将教科书中的知识与今天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巧妙地结合起来,在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下,促进 ...[更多]

  • 七年级数学评课稿(9篇)
  • 七年级数学评课稿(9篇)24人关注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 代数式的值评课今天张老师上的是代数式的值,这节课数学组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目标意识比较强吴老师在认真 ...[更多]

  • 数学二年级上册评课稿(2篇)
  • 数学二年级上册评课稿(2篇)23人关注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的评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在这次《同课异构》活动中,我有幸和王某、李某老师成为我们二年级团队的代表和一年级的三位老师 ...[更多]

  • 七年级语文评课稿(10篇)
  • 七年级语文评课稿(10篇)19人关注

    七年级语文《闻一多先生说和做》评课稿蒋老师上的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老师声音洪亮,教态自然,思路清晰。学生精神饱满,书声琅琅,发言精彩,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更多]

相关专题

评课稿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