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书信稿件 > 稿件范文 > 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评课稿(15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17

五年级数学评课稿

第1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策略(列举)》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策略(列举)》评课稿1

一、优点:

1、整个教学过程清晰完整,符合解决问题课型特征。

从现实情境出发,让学生思考如何用22根围一个长方形,引出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思考尝试,即有序列举,再探究这样列举的好处,即不遗漏不重复。然后比较得出长与宽最接近时面积最大,解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并联系以前学过用过的列举方法,更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策略。

这里学生经历了理解题意、寻找方法、发现策略、反思策略、运用策略的过程,较好地体现了解决问题课型的流程与特征。

2、课件、板书清晰有效,较好地发挥了辅助作用。

本课的课件制作较为精细,充分发挥ppt的优点,特别是几种不同长宽的长方形呈现,让学生清楚的看出面积与长与宽的直观关系,降低理解地难度。板书设计也较为合理,该写的写(那张表格、有序不遗漏不重复等关键词),该省的省,体现了让重难点留在最重要的位置的宗旨。

3、教师语言相对精练,问题设计较为合理。

本课中教师的话虽不少,但不算罗嗦,比如说:22根是它的什么?列举时一般要从小的数开始。有序的列举有什么好处?周长相等的情况下……为什么到16:20就停了?理解“每两天”的意思等等。当然也有时学生可以说的,老师可能急了点,把学生的话讲了。

二、建议:

1、充分理解教材调整的意图,为何将原来的18根改为22根?为何将原来列举结束后再问的“怎样围最大”直接放在题目中出示?22根相对于18根,可能会让学生更容易想到从1想起,因为11=10+1。而将问题早揭示,更体现策略的价值,我们为什么要一一列举?是为了解决问题,正是因为有序列举后,使得长宽与面积的关系更清楚,更利于寻找规律。

2、回顾与反思还可进一步。除了要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一一列举策略的好处,还应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使用该种策略?

3、最后一题还可以进行挖掘。我们可以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找出答案,在列举的过程中也应优化,既可写中文,也可用字母或其他符号表示,更可体现策略的优越性。同时也培养了符号意识,让学生理解,在以后解决其他问题进行列举时也可采用符号化的方法。

总体而言,在一个基础不是很好的班级执教这样颇具思考性的内容,达成令人满意的效果,可以看出教师课前课中的投入。

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策略(列举)》评课稿2

今天上午听了校级研究课卢老师的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感触很深。

无论是卢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课堂构思,还是学生的积极配合,踊跃发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下午的集体备课中,很多老师都提到了卢老师类似的优点,这里不再多说,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听完这堂课后的一些困惑和想法。

1、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的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首先,我认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给学生的几道例题:如用18跟栅栏围长方形,有几种围法?订阅3种书籍的`不同订法……都需要首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一列举的策略,选择其他方法容易出现什么问题?这一点卢老师做的比较到位,她通过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有的答案重复了,有的答案遗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接着卢老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举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扰后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些。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教孩子如何使用一一列举法?使用一一列举法书上主要是列表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但不实用。一、上课时孩子没有时间去画表格。二、这种方法相对来说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让孩子接受的。在教学例2时,订阅3种书籍有几种方法呢?卢老师让孩子放手自己去解决。结果让人惊喜,大部分孩子解决起来毫无困难,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已经想到了用字母或者数字来代替书籍的名字来列举。这种方式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动脑思考的结果,不得不让在场听课的老师为之惊叹。看来放手让孩子去做,有时确实能够获得意外的惊喜。听到这里,我不禁要问,既然孩子最易接受用符号来列举的方法,那书上介绍的列表法是否可以不讲或者略讲呢?

3、例3是道关于投镖的问题。标靶上有3种情况,10环,8环和6环。投2次得到的总环数会有几种情况?在这里,卢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了4种情况:一、两次投中的环数相同。二、两次投中的环数不同。三、一次投中一次未投中。四、两次都未投中。我个人认为分为四类不太恰当,应该分成三类较清楚,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完全可以合二为一,其实说的就是两次都投中的情况,只不过在这个前提下再细分为两类而已。这样分类讲起来可能才更加清楚点。

4、投标的结果出现了重复。如8+8=16,10+6=16,这两种情况尽管答案相同,但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讲清楚。为了防止学生的答案写的不清楚,在答时也应建议学生将所有的答案有序排列,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以上是我听完课后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还望批评指正,共同学习!

第2篇 五年级数学《用含字母式子表示规律》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用含字母式子表示规律》评课稿

孙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用字母表示数的一个难点,着重考察学生的观察和总结归纳能力。听了孙老师的这节课我感受很深,从中我学到非常多的东西。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因为这节课的内容较前面的学习有点难度,孙老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先让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为后面学习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做铺垫。

二、导入用到的是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的青蛙,学生基于前面对这个儿歌的`认识,很自然和快速的进入到了新课的教学中,为后面的练习留出了充分的时间。

三、孙老师注重发动组长的力量,在小组交流讨论时,对于学生给出的答案交由组长检查,这样就节省老师一一检查的时间,而且在班里也形成的互帮互助的好风气。

四、孙老师整节课重难点很鲜明,就是找出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用字母表示变化的量,用数字表示不变的量,最后写出式子。教学时,老师时刻引导学生按着这样的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难点的点拨更是细致到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字母和数字分别表示的含义。

五、孙老师注重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1.在同学写完式子算出结果后,提醒学生写上单位。2.在用青蛙儿歌导入后,用字母n表示青蛙的数量,老师马上提问学生这个n能表示任意的数码?从而提醒学生要注重联系实际,字母不一定能表示所有的数,像这里青蛙的数量n只能是整数。3.提醒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应先先出公式再进行代入。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因为书写的习惯问题失分。

六、孙老师设计的题目数量较多,可以让学生充分的练习,而且题的难度由浅入深、由具体的数字找规律到抽象的图形找规律。很好的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建议:

1.我认为学生的计算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所以,在进行计算15.4*6=92.4时教师应稍加板书提醒学生计算时注意问题。

2.六边形图形规律的讲解有点仓促,感觉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的懂得,而且在讲解时教师应在黑板上画出每个图形去掉最左边那根火柴后的图形,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总结规律。

第3篇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小数》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小数》评课稿范文

11月12日很有兴参加了工会“新教材同题赛课”活动,一天听了5节相同主题的课,坐在凳子上从上午8点半开始到下午3点半,都能把屁股坐痛了,上课累,听课也挺累的。五节课的主题都是“小数乘小数”,但五节课呈现给我的总体印象还是各不相同,有的课委婉细腻,有的课气势庞大,有的课平和充实,就象烹饪用一种原料却烧出了不同菜系的不同风味,值得我们品味值得我们学习。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基础无非是四年级中因数的变化引起积变化的规律和五年级小数乘整数的知识,我们的老师都以这两点为突破口,教学细节存同求异各有方法,可以看出五位老师都是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的。五节课的基本思路大同小异常,都是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在不断产生疑问中,自然而又流畅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基本环节大致都分为:

1、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生活即教育”,数学的知识只有来源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是积极的主动的。五节课,五位老师分别通过新校园教室面积的计算、篮板面积的计算、房屋面积的计算,从小数乘整数的式子引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式子。学生认识到这样的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从学生个体的内心产生急于需要弄明白怎样计算的冲动,而自然过度到小数乘小数的教学中。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准备条件。

2、尝试计算、自主探索,主动获得小数乘小数的算理。这一环节大致都是让学生估算,掌握估算的技巧,然后联系原由的学习经验学生独立尝试小数乘小数的计算,然后重点都放在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的理解上,都做到了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计算,更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计算。在这一环节中,五位老师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有个人独立自学尝试,有同桌交流相互探讨,有大组合作动手实践的。学生的思维在这段教学中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3、运用计算法则,实践联系解决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必然又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五位老师在学生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与算理的基础让,应用生活化的练习让学生的知识得到系统的整理与巩固,并不断拓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是最后一个评课的,前面评课的老师比较全面的对课进行了评价,我只有几点思考和大家一起共免:

1、关于估算。

估算的方法比较多样,根据不同的算式,正确的答案可以在估算结果的左右,也可以在两个估算结果的中间,只要学生能说出估算的方法,那么这样的估算都是有效的。而有的老师在课中的估算只涉及到一种,似乎有所缺陷。

估算放在哪里?本节课许多老师都是把估算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可以放在哪?算式初始,可以根据算式进行估算,大致把精确的结果框定一个范围,也可以放在得出正确结果以后,对这个结果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所以有的老师即使上课中开始把估算这一环节遗忘了,也大可不必把那估算的环节生硬的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其他老师都知道你是把教学环节给忘了,你现在是在补教学环节。忘了就忘了,可以在得出计算结果后补啊,用估算来检验,这样补的环节自然也能很好的.完成估算教学。

而且估算是学生的一种内在本领,不是在新课的时候当环节交了就好了,当学生在练习巩固中出现错误时,也可以用估算迅速的判断结果的对错。要让学生把估算内化为自己的本领,自然而然的应用于自己的计算中。这点任阳的王芳老师做的比较好,她在巩固练习中最后安排了一组判断题:(1)1.25*3.2=4……( );(2)8.05*1.2=4……( ),这组判断第一个需要学生去计算的,第二个计算不如去估算。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明白估算真的很有价值。

2、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体现的教师的情绪,而教师的情绪更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对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很容易但到,何小吴津老师的课学生的情绪是饱满的,上课是积极的,学生的回答发言既探究活动是活跃的,这和该老师的语言调动是分不开的。作为借班上课,课前的谈话还是比较重要的,要让课前谈话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为课的开展做好铺垫。同时教师的语言要科学简洁。最起码做到不罗嗦,教师说的少,目的是让学生学生的表达更充分更自由。同样是小数末尾“0”的处理,有的老师说“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撇去”,有的说“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划去”,有的说“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化简”,数学语言需要表达的严谨和科学。再次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平等赋予激励的。我摘录了何小吴老师的三句话:1、同学们你做完后坐好,我就明白你完成了。2、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老师很满意,第二个发言的学生说得完整老师满意。3、没关系,我们听听别的同学的意见。教师不经意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体会,平等钦敬的人文关怀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

3、传统教学媒介与多媒体的比较。

五节课,大家不约而同的都使用了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将例题思考过程算式等都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利用多媒体强悍的呈现力和灵活的交互性,让课变的生动,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有一节课老师还用到了7块小黑板,挂在黑板上形成了独特的板书结构。这几快小黑板的作用不亚于多媒体的展示,最起码多媒体展示后就没了,而本课的重点利用小黑板始终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小黑板之间的相互移动与对比也能很好的让学生发现新知、探究新知。至少在这节课上,小黑板的手段不输给多媒体。其实有的课,特别是平时的家常课真的每节课都去做课件,那真的很费时间,而且使用的效果也不一定比小黑板等其他传统教学媒介好,那么我们就要合理利用仅有的教学手段,上出有特色的好课。

4、课堂作业。

公开课不留作业似乎成了惯例。我们五节课都没有布置课堂作业,我觉得作为计算课,在课堂上加强了计算训练的话确实可以不留课堂作业,或者要留在课内也能完成。但我就在想,我们平时的课也能不留作业吗?我们需要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不断努力。作业可以直接写在书本上,今天的课有3位老师直接用了课本将练习写在书本,有1位老师设计了作业纸。

以上的想法比较乱,我是想到哪写到哪,有许多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4篇 五年级数学《通分》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通分》评课稿

五年级教学内容“通分”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最小公倍数和会比较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具体应用,又是今后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因此在分数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5月8日听了葛老师教学的《通分》一课,她以复习为基础,以自主发现为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了通分的方法。

一、熟练掌握旧知,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在教学时,葛老师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课教学打下基础。在新课伊始,教师从两个内容导入,一是求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包含三种情况),二是比较大小(同分子分数的比较、同分母分数的比较),这些旧知识与本节课的内容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起到铺垫作用,为新课的学习伏下较好的一笔。

二、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葛老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西游记故事导入新课,帮助解决比较西瓜的大小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提出问题并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自学例题进行释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而且葛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当学生在尝试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时候,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并大胆质疑,在比较中优化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不正是我们所要教给学生的吗?

四、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学生的审题能力直接关系到解题的正确性,在教学中,葛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如通分时,一定要先正确求出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在练习中,同样培养学生的火眼金睛,细心观察通分的正确性,判断通分错误的原因。

建议:在教学通分的概念时,感觉教学中教师是强加于学生,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概括通分的意义,同时抓住通分意义中的重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通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第5篇 五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我有幸参加了市“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教研活动,每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让我记忆深刻,颇有收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教态亲切、自然,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和扎实的基本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单国友老师的课,他执教的五年级教材《找规律》,在教学中他注重于设置疑问,注重了动手操作活动的细节,然后通过启、引,让学生在自己的主动思考中学到知识,不断的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寻找答案。单国友老师的这节课则与众不同,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创“生活”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善于运用课件、配音等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从上海世博会入手,让学生解决“在62天中选择两日游,一共有多少不同情况” “我们可以选择7月份2日~9日这8天时间来研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情况。”这样一个复杂到简单的问题”。选用学生能接受到的实际例子来引课,创设有利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心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习起来就特别有兴趣。这样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同时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布“探究”境,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发挥主体作用

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学习新知,新课程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设置了三次探究的机会

1、第一次探究: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自主探索。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有序列举以及了解平移的方法,并初步感知“平移的次数”和“一共有几种情况”之间的关系。

2、第二次探究: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平移的方法,并通过平移得出“三日游”一共有几种不同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先猜想”“后验证”的过程,感悟出“平移的次数”和“剩下数的个数”有关。

3、第三次探究:经过两次探索,学生对规律已经有了感性的了解,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高度。所以,本环节通过“不用方框找”这一做法,引导学生把通过操作而形成的感性认识进行“内化”,为下一环节总结规律做理论上的准备。

经过三次探索,学生对蕴涵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还是分散的,片面的。经过全班交流之后,这种理解就变的全面、丰满、深刻,从而在理论的高度给予总结,并构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学生的对规律的提炼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多层次的`发展和提高。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自主的、探究的的过程。

三、回归生活广阔天地,应用数学。

教师设计了两个环节的知识技能训练:思维应用、开放拓展。既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顺着“上海世博会”这条主线设计了“购买连号券”、“父女选座位”、“逛世博中心汉字方阵”等一组题目,既在内容上有机相连,又在思维坡度上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应用了本节课的新授知识,学会了解决问题。运用“化繁为简”的思想总结出了规律,但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所以,通过一组由浅入深,形式多样的世博题进行巩固练习,既凸现了本课的一条“主线”,又照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基于对新课程的不同理解,我通过反思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应在课堂中对后进学生多一点注重

虽然学生对《找规律—图形覆盖的规律》课时的知识已经掌握,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在解决生活中问题时存点困难,根据的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中多去关注后进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可适当渗透情感教育,让知识与生活情感紧密联系

如:在课始,课中“上海世博会”题材中可以让学生,表达、抒发出自己的情感。

总之,感谢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领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使枯躁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活泼,使常态课堂教学更具有有效性与实效性。

第6篇 购物的策略评课稿五年级数学下册评课稿

购物的策略评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评课稿

在我镇举行了中青年教师数学教课比赛,我有幸观摩了本镇一位老师上的数学课《购物的策略》,这个内容是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第81页的内容,这是一节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购物问题课,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逐步发现如何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商家,发现购物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体会数学是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和进行决策的工具。

教学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数学价值的初步认识,同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在实践活动中去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体验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节约的意识,又提高了学生动手时间、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归纳起来本课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吴正宪老师认为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其中有一点就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本节课的教学里,就很好的`运用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创设了电影《购物狂》里面讲一个人物芳芳因为喜欢上购买各种名牌而债台高筑的情境,让同学们说说电影中的人物芳芳消费合理吗?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到解决问题中去。得出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不能太贪心,要量力而行?还要精打细算,花最少的钱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在保证物品质量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有没有优惠的讨论当中,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个情境,很好的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从生活中的购物资源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学生的身边。在对生活信息的比较中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注重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索,激发主动获取新知的动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创设三间商店分别推出一种果粒橙饮料优惠活动的情景,在出示情境之后,先让学生说一说,如果让你购买果粒橙饮料,你打算到哪一家去买,同学们有不同的想法,究竟去哪一家好呢?让学生,主动、自主的解决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说清楚理由,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引导学生发现通过计算比较三家商店的价格,选择便宜的商店买,花最少的钱,买到了最便宜的饮料。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是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和决策的工具。最后让学生想一想,从这个例子中可以总结出怎样的策略?在学生总结出“货比三家”购物策略之后,我们在购物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体验,整个教学活动都让学生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习得的过程,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充分进行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可见,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也相当重要。本课很好体现这一理念,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中,教师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得出购物的策略要货比三家。在让学生通过计算的过程体验,让学生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

四、练习设计中体现了层次性和趣味性,也注重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

1、在练习的设计时,老师按照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如:

(1)要买1升酸牛奶,有多少种买法?怎样买合算?请思考一下,需要计算的请在练习本上算出得数。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2)要买1。5升酸牛奶,有多少种买法?怎样买合算?

请思考一下,需要计算的请在练习本上算出得数。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及答案。

(3)要买2。4升酸牛奶,有哪些买法?怎么买最合算?同桌合作完成。

这个过程的设计,就是按照了有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的规律,很好的体现了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再一次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合作、区别的能力,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作用。

2、在拓展练习里,老师给学生出示了一道生活中非常有趣的题目:

淘气和一位朋友在玉林的一家商场买衣服,这个商场采用的促销方式是买一件衣服加一元可以送一件衣服(买高价的送低价的或平价的)淘气和他的朋友都各看中了一套衣服,上衣56元,裤子99元;另一套上衣65元,裤子99元。两个人各付了了一百元就回家了。回家后我们两人一算,发现多付了36元钱。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哪里出错吗?怎样买才是最省钱?应付多少钱?

在具有现实性和趣味练习,更好地提升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做一个精明的消费者的重要。

五、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现了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

张春莉老师认为一节好课是要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这节课里,老师用表扬的语言:同学们真是聪明的消费者。花最少的钱,买到了最便宜的饮料。同学们真是精明的购物小能手!这些表扬的语言都可以使学生的情绪高涨,学习的热情不断攀升。产生对学习数学的浓厚的兴趣,开发出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现了三维目标中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

这是我对本节课进行的一些肤浅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多见谅。

第7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小数乘整数评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 小数乘整数评课稿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在教学“小数乘整数”第一课时时,是这样编排的:首先,用一幅主题图出示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在夏天和冬天里都买3千克西瓜,各需要多少元?其意图是紧密联系实际,自然地引出新知—小数乘整数,体现“算用结合”的理念。接着,让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夏天买西瓜付钱的问题。教材出示了学生的两种算法:一种是用竖式进行连加;另一种是把0.8元换算成8角,用8 x3=24角,24角=2元4角=2.4元。最后说明“可以用乘法竖式一衬卜d0。 x计算”,并且直接给出了竖式的一般写法:即先直接把整数与小数的末位对齐,然后相乘。类似地,对于如何计算2.35 x3,教材也是先出示学生的连加竖式,再出示乘法竖式让学生尝试计算:2 .4 2 。35x3侧卜待学生计算后,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进行观察,从中发现:一位小数乘整数,得到的积还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乘整数,得到的积还是两位小数。由此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猜想:小数乘整数时,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这个猜想对吗?需要验证。于是,教材设计了用计算器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变化规律,最后探究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①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算出积;③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加减法、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课内容,可以为以后小数乘除法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顾老师在教学时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引导学生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乘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的一种工具。2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会计算小数乘整数。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学生通过口算初步感知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后,顾老师又通过“冬天西瓜涨价了,每千克2.35元,现在买3千克需多少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35 x 3,估算出所需钱比6元多,比9元少,再问:你们能用竖式算出来?学生尝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试做情况。指名学生板演两种不同的竖式写法,请大家比较,两种写法的计算结果相同,都是7.05,但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请学生说说在写竖式时是怎么想的?写法1的.学生:我在课前预习时,看到书上的竖式是末尾对齐。写法2的学生:写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乘法的竖式也要相同数位对齐。师:你认为小数和整数相乘的竖式应怎样写呢?

好多学生都认为是第二种写法。顾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计算过程,小数乘整数是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在进行计算。所以在写成竖式时,末位对齐。这儿,老师花了较多的时间,老师也反复强调了这一点。我在想除了转化乘整数乘法的算理(即乘法中的一种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把小数扩大一定的倍数变成整数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所以要想得到原来的积,就要把后来的积再缩小相同的“倍数”。)外,这是一种较为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五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起步不久,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还可以从小数的意义计数单位出发,寻找小数乘法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算理。因为2.35表示235个0.01。因此2.35×3可以看作705(235个0、01)×3=705个0.01。根据小数的意义,705个0.01是7.05。从表现形式来看,由705到7.05就是把705缩小到它的1/100。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把小数变成整数时,究竟变成了什么”(变成了某某个小数计数单位)的疑问;也回答了把小数变成整数进行计算后得到的积是什么(多少个小数计数单位)的问题;也回答为什么要把后来的积还原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从小数的意义出发来理解算理,严格地遵守了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原则:形变而值不变(计数单位变了,大小没变)。

在探究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中小数位数的关系时,顾老师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探究验证,得出结论,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学会了方法。练习环节,顾老师出示14.8×23=

148×2.3=

148×0.23=

×=3.404问:你能直接说出得数吗?需要老师的帮助吗?你希望老师告诉你哪一个算式的得数,你就能直接说出这道算式的得数?引导得到:148×23 =3404,顺利解决问题,最后出示×=3.404要求填写小数乘整数,指出还可以填写其他的数,通过孕伏发展,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创设生活情境,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忽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计算而计算,让学生对计算的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如何创设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情境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的开始,顾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水果店夏冬两季买西瓜”的情景,对这样的情境,学生感到自然,亲切,能激发学生较好的学习兴趣。

2、重视对学生理解算理的培养。

教学中顾老师非常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算法的形成过程,而不仅仅只是掌握计算方法。在算理的学习上比较到位。

3、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第8篇 五年级数学《分数基本性质》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分数基本性质》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分数基本性质》评课稿1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五年级数学下册关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从整体看本课程,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线,巧妙引入——呈现问题——假设猜想——推理论证——总结结果——解决问题,这样将一节课串起了,做到了严谨落实,具有启发性和方向导向性,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指导和方法拓展,也为以后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

2、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理巧妙,从开始计算因此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再复习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根据两者的联系,让学生非常巧妙的猜测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很快的记住。

3、问题引导有趣,细节处理到位,从开始的悟空分西瓜引出问题,有力的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和培养了收集信息的能力。接着从一个除法算式中得出商不变的规律,着重强调了0除外的原因,在由商不变规律猜想出来的分数基本性质中,也引出了0除外,同样给学生明确的解释,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对细节的关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方法多样化,为什么分数的大小不变呢?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证实,包括计算和动手操作,在小组合作中感受分数大小不变的原因,并且对为什么用纸张表示出的几个分数相等,做到了准确的讲解。

5、问题引出课题,又用课堂知识做了解决,最后证实了分西瓜的结论。而且在练习设计中做到了层层推进,由易到难,变化多样性,从乘法延伸到加法。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1、在用正方形纸张折叠出三个分数时,教师已经在课件上呈现出了图形,学生会受到课件上的图折叠,思维受到了限制,可能不会再去想其他的方法。2、课堂的结尾由于时间的紧的缘故,教师对于后面两个较难的题做出答案后,没有及时给出方法总结,可以说一说这种题型的做题方法,让学生能够较快的练习。

五年级数学《分数基本性质》评课稿2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五年级数学下册关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课程。

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从整体看本课程,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线,巧妙引入——呈现问题——假设猜想——推理论证——总结结果——解决问题,这样将一节课串起了,做到了严谨落实,具有启发性和方向导向性,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指导和方法拓展,也为以后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

2、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理巧妙,从开始计算因此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再复习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根据两者的联系,让学生非常巧妙的猜测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很快的记住。

3、问题引导有趣,细节处理到位,从开始的悟空分西瓜引出问题,有力的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和培养了收集信息的能力。接着从一个除法算式中得出商不变的规律,着重强调了0除外的原因,在由商不变规律猜想出来的分数基本性质中,也引出了0除外,同样给学生明确的解释,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对细节的关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方法多样化,为什么分数的大小不变呢?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证实,包括计算和动手操作,在小组合作中感受分数大小不变的原因,并且对为什么用纸张表示出的几个分数相等,做到了准确的讲解。

5、问题引出课题,又用课堂知识做了解决,最后证实了分西瓜的结论。而且在练习设计中做到了层层推进,由易到难,变化多样性,从乘法延伸到加法。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在用正方形纸张折叠出三个分数时,教师已经在上呈现出了图形,学生会受到上的图折叠,思维受到了限制,可能不会再去想其他的方法。

2、课堂的结尾由于时间的紧的缘故,教师对于后面两个较难的题做出答案后,没有及时给出方法总结,可以说一说这种题型的做题方法,让学生能够较快的练习。

第9篇 听五年级数学老师评课稿

听五年级数学老师评课稿

今天早上第三节课,我听了503班文辉老师的数学课,文老师讲授的内容是《组合图形的面积》,听了本次课,使我受益良多。在前一节课,我们听了刘顺老师的同一节课,通过两位教师的相同课进行对比,使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通过学习,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别的教室学习,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听别的教师的课,学习他们课堂教学中的优点来补充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一个抽象的计算概念,组合图形是平面几何初步知识的总结与延伸。是学生学过基本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把基本图形进行整合。把组合图形面积转化成基本图形,蕴含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尤其是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推理过程,蕴含叠加转化的数学思想,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组合图形,学生要解决现实问题必然会接触到。所以,借助课堂教学的平台,给学生一些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就显得更重要,这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需要。刘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主要优点:

一、文老师的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定出知识能力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整堂课重难点突出,容量、深度适当,层次清楚,衔接合理,教学环节安排得当。

二、课堂上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注意思维方法的培养,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文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有多种方法分割时,文老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再引导全班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想法,看看自己没想到的方法有哪些,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学习其它方法。

不足:

教师在运用白班教学的`时候,对于班班通的运用还不是很熟悉;学生学习探究部分的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较少;在合作探究题目中,教师图形出示的难题较大,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有点乱。

建议:

在此,我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在白板上出示幻灯片的时候,可以利用电子笔直接点击白板,不需要一直去点击鼠标;可以增加一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可以更加合理一点。

收获:

文老师在学生提出疑问的时候给予了答复,并且对说的好的学生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对于学生学习上的细节问题及时强调;教学组织到位,教法适当,教学艺术高超,充满激情,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强。

第10篇 五年级数学《质数和合数》的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质数和合数》的评课稿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重点导学、疑点导练、精讲点拨成就有效课堂”,现结合活动主题谈自己几点收获:

1、导入有效、铺垫扎实

课前复习2、5、3的倍数特征为寻找100以内质数、判断质数和合数做足了铺垫,在引新课时,说“自然数还有新的分类标准?”一下子抓住了学生探究的心,很想一探究竟。

2、重点导得准、疑点练得巧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教师没有让学生反复记,而是采用了质疑的方式,“在更大的自然数中,还有没有1个因数的”加深了1的特殊性,处理的'细致、明了。对于易混的知识点采用了判断的方式,学生通过举反例巩固了刚学与已学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等等。对于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质数、合数采用了对比教学,当引课时由与奇、偶数不同的分类方法引出,认识了质数、合数后,又让学生从20以内的奇、偶数中找质数、合数,在练习中又将二者密切练习,给了学生一个清晰的概念。

3、巩固练习注重层次性、拓展性

每一次的练习出现时都具有一定的层次,由浅入深,先是对刚学知识的运用,而后是具有争议或开拓思维的题目,学生迎接挑战的兴趣也会随着提升。

建议:

1、如果把填写精要交流和写1-12的因数放在课前完成,这样节省出的时间留给后面环节,就不会显得紧张了。

2、再找100以内质数时,小组合作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第11篇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稿

可能性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简单的随机现象,理解时间的发生可能的大小离不开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随机试验。宋双双老师的这节可能性有几点亮点:

第一,导入新颖。课堂开始用狐尼克,兔朱迪用摸球游戏决定去什么地方玩,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观察三个口袋中球颜色的不同,认识到事情发生的三种情况,介绍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第二部分用两个实验让学生感受随机现象,首先通过有序的摸球游戏试验,认识到每次摸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到的是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这是两种可能的情况,但不能确定是哪一种,学生通过试验切实感受到了随机现象。

其次,第二个摸牌试验将红桃换成黑桃后,进行的摸牌验证了事件中的数量的.多少对随机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有影响,通过实验结果比较归纳出红桃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大,黑桃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小。宋老师在实验后还巧妙地提问,怎样让摸到的可能性相等,当数量相等时,可能性相等。当然,这次的试验时间上较久,摸牌次数较多,我认为在课前可以训练学生摸牌,排除有人故意摸某一张牌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的情况。

最后的练习也是本节课最有亮点的地方,设计十分有趣,再次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安排了顾客和商人摸奖的练习,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怎么样让自身获利最大,与可能性的知识密切结合,也加深了对本节课学习知识的理解。第二个练习,随着幸运星一颗颗被敲出,学生感受到下次敲出幸运星的可能性再渐渐变小,也将本节课推向高潮,学生学得有兴趣,知识也掌握的很牢固。

总的来说,宋老师的可能性这节课很成功。

第12篇 五年级数学《循环小数》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循环小数》评课稿

循环小数是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抽象,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但沈洁老师却能抓住教材重点,突破难点,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听了沈老师的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1、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新课开始,老师先让学生听一首歌曲《祝你生日快乐》,让学生说一说歌词有什么特点,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四季交替“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循环现象,从而使抽象的循环现象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再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循环现象,使原本抽象的循环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循环现象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注重细节,让学生透彻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

老师通过例题3.2÷6的引入,让学生自主发现余数和商中的循环现象,接着通过两道算式14÷3、2.7÷11,让学生分组练习,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在这一环节他加入了一些讨论题、判断题,使学生认识到“小数部分”、“某一位起”“依次不断重复”几个词的重要,使学生对循环小数的概念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另外,他的课每一个环节都加入了精心设计的练习,使学生能更扎实地掌握知识。

3、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老师在新课的探究环节让学生男女分组计算14÷3、2.7÷11,通过计算,观察、猜想、验证活动理解什么是循环小数。在这一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重视了学生的自探索。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学生遇到障碍时,适时引导,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4、整节课老师语言简练,引导在关键处,现代化教学手段先进,特别是电子书包、微视频的应用更是体现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都让我们望尘莫及。同时也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课堂学习常规有序,平板电脑操作熟练,课堂上都在积极安静地思考等。

第13篇 五年级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

今天听了靳老师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感受有以下几点:

1、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创设了吃蛋糕的情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这样的问题便于方法讲解是的演示。

2、在学习方式上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教师不急于交给学生计算方法或是让优秀的学生讲解方法,而是让学生在自学提示的引导下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问题的设计很精练,便于操作。

3、注重让学生独立练习后交流,教师将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展示,让学生发现计算应注意的'问题。如计算3/4+1/6时学生未找到最小公数。

4、练习注重基础,有层次。先是尝试练习,然后出现分母不为1的异分母加减和被减数是1的计算,逐步练习,一一订正。

建议:练习中判断练习可先判断,争取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从不同角度很快发现错。如分母先加了等,然后再让学生改正。

算理的讲解环节是不是有点简短?如利用课件演示会印象深刻。

第14篇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稿

听了柏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让我获益匪浅。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充分的体验之后,通过让学生进行摸球游戏从而引出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让学生能辨别游戏是否公平等等,这是对可能性知识的应用,教材呈现的内容不多,因此给执教柏老师带来了难度,但是柏老师能灵活处理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妙设情境,激疑解惑。

教师找准了新知识的切入点,巧妙地、有的放矢地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含有数学问题的情境。把问题设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和冲突搭起了一个平台,调动起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去实现知识的建构,并从中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由于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使用了学生喜欢的击鼓传花游戏,学生思考起来会感到非常亲切、有趣,也易于理解和掌握,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一开始上课让学生每组进行一次击鼓传花游戏,看传到哪个同学,那个同学就出个节目,这显然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可避免的含有“碰碰运气”的成份。

二、层次清楚,环节紧凑。

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做击鼓传花游戏游戏,猜想花一定会传到哪个同学的手吗,第二个环节根据学生的猜想,再进行第二、三组、四组,从而得出,不一定会传到哪个同学的手上,而是每个同学都有可能第三个环节:第三环节猜想打蓝球是利用掷硬币来确定发球权是否公平;第四个环节:让学生掷硬币验证这一疑问,既让学生运用了所学的确定性的知识,又发展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一步研究体的可能性大小的规律是让学生应用“可能性大小”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应用中深化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的认识。

三、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与探索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柏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以“猜想—实践—验证—反思等一系列的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充分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去探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体验可能性,探索数学思想、方法并获得结论,且能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本节课是在大量的活动中进行,如果活动的目的能更明确些,学生的活动将更有序,活动效果将更佳。

2、数学教师也应注意语言的更准确性以及评价语言的丰富。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第15篇 五年级数学《体积和容积》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体积和容积》评课稿

《体积和容积》是学生学习几何体积的开始,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具备了许多关于体积和容积的具体的感性积累,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所以本节课王蔚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主要充当了一个先行组织者为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呈现典型材料,在学生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正确的概念。这堂课给我们的整体感觉是简洁、流畅、朴实。

简洁:

1、教师语言简洁,如体积和容积的引入,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展示了王蔚老师干练的教学风格。

2、材料的选用简洁,各施其责,凸现数学本质。由于简洁就体现了高效。

流畅:材料之间思维严谨,逻辑性强,层层递进,又展现了数学独特的魅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整个学习过程显得很流畅。

朴实:王蔚老师上的是一堂真实的朴实的课,学生在这堂课上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不是走过场、不是作秀,操作性强。是一堂值得大家学习和推广的好课。

结合新课标,谈谈这堂课体现的三个亮点。

一、吃透教材新理念实施的前提

我们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并不是说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教材,毕竟我们教材的编者对教材所下的功夫要比我们老师多得多。但如果我们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在这基础上把教材作一些调整和处理,那就事半功倍。

如教材上实验:观察两个各放一块大小不一石块的杯加满水取出石块水相等吗?为什么?

我觉得,它的侧重点更偏重两个石块谁大谁小的比较,停留在原来的认识层面。

王蔚老师的实验:观察一个杯水位猜想放入一块石块产生什么现象验证说理由得出概念。

此实验的作用:

1、把原来实验中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比较抽出来了,移到了体积概念教学之后,作为体积单位引出的钓饵,逻辑性更强。

2、更强调了石块占据了空间,突出了体积概念的本质。

3、在学生后继的生活、学习中会碰到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个实验对他的数学思维更具有正迁移。

二、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1、本节课中王老师非常注意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她有目的的采用了大量实物:小石块、铅笔盒、扑克牌等等。用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感知数学概念。在教体积单位时让学生举例: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cm?1dm?1m?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重视概念的应用,强化理解课程改革赋予我们的任务之一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通过举例说明,进行比较体积和容积的异同,在最后的练习中通过填上合适的单位来区分正反例,从而达到熟练掌握体积和容积、体积容积和面积的概念及它们的单位。这一层次的练习更利于揭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同时让学生融会贯通形成概念体系。

三、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

学生数学概念的获得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要有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学生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并不能由教师把现成的概念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搬给学生。本课中教师以多样化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呈现数学抽象、推理的`过程,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从而由学会达到会学、乐学。

如: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通过几个层次的比较物体体积大小来引入,直接观察得出结果数物体中含有几个小立方体的个数来比较物体体积有两个分别由8个、27个小立方体组成的物体(其中27个小立方体是在袋里看不见的)哪个体积大?学生间就出现了争议。这时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识有了一种强烈的学习需要。此时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积极主动的参与,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本堂课中,教师创造了多种学习的方式,如实验、情境、自学、质疑解答,分析推导等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主动经历从操作感知表象概念应用这个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良好的情感。

总之,王老师今天为我们上了一堂成功的优秀的课,同时也让我们一睹了王蔚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技艺。然而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追求的是更好,所以有一个小小的看法和大家探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必须在直观感性的基础上进行,这一点很重要。但直观不是目的,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慢慢具有了抽象概括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对观察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抽象概括,然后不断补充修正。这样才能使认识产生一个飞跃,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五年级数学评课稿(15篇)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小数》评课稿范文11月12日很有兴参加了工会“新教材同题赛课”活动,一天听了5节相同主题的课,坐在凳子上从上午8点半开始到下午3点半,都能把屁股坐痛了,上课…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五年级数学信息

  • 五年级数学上评课稿(2篇)
  • 五年级数学上评课稿(2篇)25人关注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 小数乘整数评课稿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在教学“小数乘整数”第一课时时,是这样编排的:首先,用一幅主题图出示一个现实的问题情 ...[更多]

  • 五年级数学评课稿(15篇)
  • 五年级数学评课稿(15篇)17人关注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小数》评课稿范文11月12日很有兴参加了工会“新教材同题赛课”活动,一天听了5节相同主题的课,坐在凳子上从上午8点半开始到下午3点半,都能把屁股 ...[更多]

  • 五年级数学下册评课稿(3篇)
  • 五年级数学下册评课稿(3篇)7人关注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表面积的变化》评课稿上周,我们有幸聆听了张老师执教《表面积的变化》。这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掌握了长方体 ...[更多]

  • 五年级数学下评课稿(3篇)
  • 五年级数学下评课稿(3篇)4人关注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表面积的变化》评课稿上周,我们有幸聆听了张老师执教《表面积的变化》。这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掌握了长方体 ...[更多]

  • 五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2篇)
  • 五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2篇)2人关注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 小数乘整数评课稿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在教学“小数乘整数”第一课时时,是这样编排的:首先,用一幅主题图出示一个现实的问题情 ...[更多]

相关专题

评课稿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