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书信稿件 > 致辞 > 导游词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精选2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2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

第1篇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

蒲松龄故居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1938年遭日军焚毁,1954年人民政府修复。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蒲松龄故居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范文1:

蒲松龄故居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1938年遭日军焚毁,1954年人民政府修复。1958年政府专门设立了管理机构“蒲松龄故居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妥善保护。“文化大革命”时期,故居一度被占,但文物遗失不严重。

1973年故居被重新收回,1977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城东约8华里,有一个至今还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老村落,就是这个偏僻不易被人发现的村落,却因一部《聊斋志异》饮誉海内外而名声大震,传递到五洲四海大江南北,这就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诞生地—蒲家庄。

蒲家庄,原名三槐庄。始建于宋代,以村内三棵古槐而得名。明初,村东沟壑内有一水井,古时常满而溢为溪,故村名称满井庄。据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20xx年)蒲松龄撰写的《重修龙王庙碑》记载:“淄东七里许,有柳泉。邑乘载之,忘胜也。水清以渝洌,味甘以芳,酿酒旨。瀹增茗香。泉深丈许,水满而异,穿甃石 出焉,故以又名满井。”这是尚能找到最早“柳泉”和“满井”称谓的惟一文献记载。

村里建有满井寺,飞檐螭首,画栋雕梁,轩敞疏朗,典雅大方。明代邑令陈时万《重游满井寺即事三首》曰:“细草垂柳一涧青,病身聊复憩幽亭。老禅行脚归无日,闲饵僧雏学诵经。寺门南对树峰斜,携酒重寻上界花。病骨瘦来终跌宕,犹能击鼓弄掺挝。敞襟露顶趁天风,叠膝临泉万虑空。坐对寒岩浑面壁,乱山折断夕阳红。”

1980年建蒲松龄纪念馆,对故居、柳泉、墓园进行了修葺、扩建,征用民宅,改建了著作版本、书画题咏展室,资料室,接待室,办公室,增设了南大门,使故居的管理日趋完善。现在,故居已成为一处初具规模的蒲学研究阵地和驰名中外的旅游点。

今日的故居,是一座恬静的院落。故居门前是几株古槐,荫翳天日。郭沫若1962年题写的“蒲松龄故居”的金字门匾,高悬于故居大门。

穿门北折是一正两厢的庭院。其中正房3间,东西厢房各2间,为1954年修建。正房两侧的桧柏、石榴,以及厢房前面的迎春花,百日红等,均系后人所栽,院内太湖石也是故居修复后增添。故居正房为砖石、土坯结构的普通民房,木棂门窗,房内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迎门高悬,匾下悬挂着蒲松龄。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范文2:

蒲松龄故居在《中国历代名人录》这本书里,共录了几百人,其中以齐鲁人最多,但又多集中在公元前,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在元、明、清三代七百多年间,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只出了“两位人物”,一是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位是文学家蒲松龄。 蒲松龄的故居在淄博市淄川区,一个叫蒲家庄的幽僻的山村。故居为四进院落,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院内有瓦舍茅屋,花丛瓜架,既有书屋情趣,又还有农舍野味。

书房“聊斋”内,高悬着蒲松龄研究专家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匾下是蒲松龄74岁时身着公服、手捻银须的画像。画中蒲松龄神采飘逸,但眉宇间又微露着悲愤感慨。上面有蒲松龄亲笔题词二则。其一:“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白头,奕业对尔孙子,亦孔之羞。”其二:“癸已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象,着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画像两侧有郭沫若手书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室内陈列蒲松龄当年在西辅村设馆时用过的桌、椅、床、几等家具,及两方端观、各种石景。 在《聊斋》著作展览室里,展放着几百种不同版本的《聊斋》。其中有半部《聊斋志异》手稿的影印本;有1880年英国希·阿·格里斯译的英文本、日本大正十五年的日文本等。还有新版《蒲松龄集》上下两卷,以及蒲松龄的诗、词、文、俚曲、杂著等各种传抄本。

聊斋正房后面新建六间展室,展出了关于蒲松龄的各种论文和专著,以及当代名人为蒲松龄故居的题词、书画等。 其中有胡厥文的题诗:“若若宏才未得申,挥毫弄墨染风尘;意弥情挚开金石,天顺人和狐鬼训。绣口锦心无若有,生花彩笔假尤真;千篇恩爱悲欢剧,易俗移风劝世人”。老舍先生的题词是“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从故居向东走200米,便是著名的柳泉。 因蒲松龄爱恋这个地方,故自称“柳泉居士”。今日柳泉、绿枝飘拂依旧,地上野草凄凄,再也见不到居士身影,游人常在此流连忘归。井旁有石碑一座,上书当代文学家茅盾所题“柳泉”二字。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范文3:

蒲松龄纪念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坐落在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是为纪念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而设立的文化名人纪念馆,属比较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北方农家建筑。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淄川蒲家庄人。生于明末,卒于清初,终生科举不第,以教书为业,晚年成岁贡生。旧志称其“性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

现在的蒲松龄纪念馆,有六个小院、七个展室,占地面积 5000 多平方米、展览面积 20xx 多平方米,陈列体系完备、展览内容丰富,成为淄博市最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每年接待中外游客十多万人次。建馆迄今已累计接待二百多万人次,并接待了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如万里、乔石、田纪云、杨静仁、钱伟长等。蒲松龄纪念馆也先后获得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文明单位、花园式单位、青年文明示范岗等荣誉称号。

蒲松龄纪念馆现设有资料研究室、群众工 作部、陈列技术部、保卫科、办公室等机构, 并成立了蒲松龄研究所、蒲松龄研究会, 主办有全国唯一一家蒲学专业学术刊物〈蒲松龄研究〉季刊。

馆藏蒲松龄纪念馆建馆后, 为了丰富展览, 为蒲学研究奠定基础, 千方百计征集蒲学文物资料,馆藏由原来的不足百件,发展到现 在的一万三干多件。其中有珍贵的蒲松龄画像及其手稿、印章;有〈聊斋志异〉的各种旧抄本、刻本、外文译本、港台版本及精、平装本;有改编的白话聊斋、连环画册、戏曲、影视剧本以及蒲学研究的论文、专著等等。还有一大批现当代文化名人题咏蒲松龄的字画作品。

经过20 多年的不懈努力,蒲松龄

第2篇 蒲松龄故居旅游导游词范文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齐国古都蒲松龄的故乡-----淄博。我是这次淄博之行的导游xxx,大家可以叫我小**。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的蒲松龄纪念馆,就坐落于我们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村。他始建于1989年,由蒲家村先后投资2100多万元建成,总占地面积24公顷。请各位朋友跟随我一起去领略蒲文化的深厚内涵吧!

沿着青石铺成的小路,走过古香古色的明清式建筑商业街,就会来到一座青砖灰瓦的大宅院前,这也是具有北方居民特色的明清式格调的四合院建筑。首先映入眼帘的这门楣上的匾额,是由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提写的“蒲松龄故居”。

走进大门便是故居前院,各位朋友面前的这尊汉白玉石雕坐像,就是蒲松龄先生了。他正在捻须沉思,似乎在构思聊斋故事呢。再看四周的四块太湖石,他们是四个象形文字,大家不妨猜猜看,是哪四个字。对--------就是“山明水秀”。

一、第一展室----生平展室

请大家跟随我往后面走,进入我们的第一展室----生平展室,去了解蒲松龄先生平凡坎坷的一生。蒲松龄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xx年),享年76岁。

蒲松龄先生出生在一个日趋没落的地主兼商人家庭,(也算是世代书香门第呀)。蒲松龄先生的父亲蒲磐原是读书人,但因困于屋场连个秀才也没中,遂去经商多年,家中称“素封”,到四十岁还没有孩子,对家业也不怎么治理,正值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单四十岁以后连生四子,蒲松龄先生是其嫡董氏所生,而排行老三,从此后人口多了,生活就日趋贫困了。因家中请不起塾师,蒲磐就亲自教孩子门读书,蒲松龄先生自幼聪明过人,经史过目辄了,父亲非常钟爱他。

蒲松龄先生18岁时应父母之命完婚,19岁时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第一而中了秀才,受到当时的山东学政施愚山先生的赏识,并收为门生。说到这位施大人呢,看过电视剧《胭脂》的朋友一定知道,剧中有位断案如神的施大人,就是蒲松龄先生对恩师感激之情的演义了。20岁时蒲松龄先生与同窗好友李希梅、王鹿瞻、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但是蒲松龄先生在此后三年一次的乡试中,却屡试不第。

25岁时,因妯娌之间不和,兄弟四人分了家。好房子别人分去了,他只分得“居帷老屋三间”,生活陷入困境。31岁时迫于生计,应淄川进士孙蕙之聘,去江苏省宝应县为其做幕宾。当走到了青不关时,看到两岸的山势险要由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诗,其中四句是这样写的:“山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在这期间蒲松龄先生目睹宦海风云,饱尝游子之苦,再加上临近科考,仅做了九毕府个月的幕宾,即返回了故里。归来后的蒲松龄先生仍旧没有考取功名,便屡屡设帐于缙绅之家,四处奔波

蒲松龄先生四十岁时,受本县王村镇西铺村毕际友的聘请,去做了毕府的私塾先生,设帐卓然堂,自次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舌耕笔耘。只到71岁时才撤帐回家,开始了暮年的家居生活。同年乡里举行“乡饮酒礼”,蒲松龄先生与昔日好友李希梅、张历友被推举为乡饮介宾。这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上的荣耀。蒲松龄先生72岁依例成为岁贡生

74岁时妻子刘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绝,倍感人生苦短。就这样过了两年,于公元1720xx年元月22日,在故居聊斋与世长辞了。一代文学大师就这样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二、第二展室----聊斋正房

了解了蒲松龄先生的一生,请大家随我到我们将要参观的第二展室,蒲松龄先生当年生活、居住并写下《聊斋志异》的地方-----聊斋正房。这座农家小院具有典型的北方农家建筑,三间正房就是著名的“聊斋”,东西各有两间厢房。这是1954年重新修复的。

来到正房门口,大家迎面看到的这幅画像,是蒲松龄先生74岁生日时,他的儿子蒲筠,请当时居住在济南的著名画师朱湘鳞所画的。在画像上还有两道蒲松龄先生的亲笔题跋,第一道是:“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恐之羞。康熙癸巳自题。”这句话是说:我相貌平平,身体修长,今年74岁了,共计25000多天,什么事也没有做成,头发也白了,面对自己的子孙,感觉很羞愧。。第二道跋写到:“癸巳九月,筠嘱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松龄又志。”这道跋是说:癸巳年九月,蒲筠请朱湘鳞为我做此画,身上穿着贡生衣服,并不是我的本意,恐怕百年之后被后人所耻笑。

在这幅画象的下面条几上,摆放着的这块石头,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大家说象什么?似的,就像一只正在鸣叫的青蛙,据说是蒲松龄先生健身用的,此石是蒲松龄先生在毕府教书时的旧物,名为蛙鸣石。此石在年谱中有首诗记载为证:“我与蛙鸣兼明月,俨然鼓吹小山边”。

再看房间的西侧,是当年蒲松龄先生盘腿而坐休息的地方。南窗边还有蒲蒲松龄先生松龄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和砚台,他们看上去简朴而平凡,却仿佛能告诉我们先生满腹的才华和怀才不遇,以及他的落魄与执着。东边的有炕的这间就是蒲松龄先生的卧室,当年蒲松龄先生就是坐在这个炕上“依窗危坐而卒”的。炕头上这盏锡灯是从蒲松龄先生的墓中出土的。

好了,看完了的朋友,请跟随我继续往前走。进入下一展室。

三、第三展室------著作展室

蒲松龄先生由于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他体察封建社会统治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审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种种龌龊现象,加上本人的坎坷经历,自然就激起他愤世嫉俗的思想,遂以深微的寄托手法,写成了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孤愤之作------《聊斋志异》。蒲松龄先生一生著书丰厚,除了《聊斋志异》外还有诗、词、歌、赋、俚曲、杂著等近二百万言。

由于蒲松龄先生生前家境贫寒,所以《聊斋志异》没有刊行,最初一直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比较完整的手抄本有“铸雪斋抄本”、“黄炎熙抄本”、“二十四卷抄本”等等。最早的《聊斋志异》刊印本是乾隆三十一年出版的《青柯亭初雕本》。那时蒲松龄先生已经去世五十七年了。《聊斋志异》后来被改成诸多的戏曲、影视作品,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电影《胭脂》、《画皮》、《古墓荒斋》,以及评剧《花为媒》、吕剧《姊妹易嫁》、五音戏《窦女》、山东梆子《墙头记》。等等

四、第四展室------书画展室

大家一走进了外文展室,就会深深的感受到一部伟大的作品,是没有国界的。到目前为止,《聊斋志异》已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文字20多种,版本60多种。《聊斋志异》最早的译本是1880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的。《聊斋志异》已经成为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蒲松龄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五、第五展室-----书画展室

蒲松龄先生纪念馆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有关蒲松龄先生的字画的收藏,现在以收藏的当代文化名人、著名书法家、著名画家的作品一千余幅,这些书画都体现了后人对蒲松龄先生的敬仰之情,《聊斋志异》对后人的深远影响。

走到这里,很多不了解《聊斋志异》的朋友会问了:《聊斋志异》到底是写什么的?怎么会有那么大魅力呢?那就请大家随我进入我们参观的最后一个展室吧,去更近距离的了解蒲文化带给我们的震撼吧!

六、第六展室------彩塑展室

在这里,我们精选了十则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泥塑的形式将其主要情节立体、形象的展示出来。更好的帮助朋友们了解〈聊斋志异〉的故事情节。

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怎么写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1938年遭日军焚毁,1954年人民政府修复。1958年政府专门设立了管理机构“蒲松龄故居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妥善保护。“文化大革命”时期,故居一度被占,但文物遗失不严重。

1973年故居被重新收回,1977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城东约8华里,有一个至今还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老村落,就是这个偏僻不易被人发现的村落,却因一部《聊斋志异》饮誉海内外而名声大震,传递到五洲四海大江南北,这就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诞生地—蒲家庄。

蒲家庄,原名三槐庄。始建于宋代,以村内三棵古槐而得名。明初,村东沟壑内有一水井,古时常满而溢为溪,故村名称满井庄。据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20xx年)蒲松龄撰写的《重修龙王庙碑》记载:“淄东七里许,有柳泉。邑乘载之,忘胜也。水清以渝洌,味甘以芳,酿酒旨。瀹增茗香。泉深丈许,水满而异,穿甃石 出焉,故以又名满井。”这是尚能找到最早“柳泉”和“满井”称谓的惟一文献记载。

村里建有满井寺,飞檐螭首,画栋雕梁,轩敞疏朗,典雅大方。明代邑令陈时万《重游满井寺即事三首》曰:“细草垂柳一涧青,病身聊复憩幽亭。老禅行脚归无日,闲饵僧雏学诵经。寺门南对树峰斜,携酒重寻上界花。病骨瘦来终跌宕,犹能击鼓弄掺挝。敞襟露顶趁天风,叠膝临泉万虑空。坐对寒岩浑面壁,乱山折断夕阳红。”

1980年建蒲松龄纪念馆,对故居、柳泉、墓园进行了修葺、扩建,征用民宅,改建了著作版本、书画题咏展室,资料室,接待室,办公室,增设了南大门,使故居的管理日趋完善。现在,故居已成为一处初具规模的蒲学研究阵地和驰名中外的旅游点。

今日的故居,是一座恬静的院落。故居门前是几株古槐,荫翳天日。郭沫若1962年题写的“蒲松龄故居”的金字门匾,高悬于故居大门。

穿门北折是一正两厢的庭院。其中正房3间,东西厢房各2间,为1954年修建。正房两侧的桧柏、石榴,以及厢房前面的迎春花,百日红等,均系后人所栽,院内太湖石也是故居修复后增添。故居正房为砖石、土坯结构的普通民房,木棂门窗,房内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迎门高悬,匾下悬挂着蒲松龄。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范文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中国历代名人录》这本书里,共录了几百人,其中以齐鲁人最多,但又多集中在公元前,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在元、明、清三代七百多年间,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只出了“两位人物”,一是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位是文学家蒲松龄。 蒲松龄的故居在淄博市淄川区,一个叫蒲家庄的幽僻的山村。故居为四进院落,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院内有瓦舍茅屋,花丛瓜架,既有书屋情趣,又还有农舍野味。

书房“聊斋”内,高悬着蒲松龄研究专家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匾下是蒲松龄74岁时身着公服、手捻银须的画像。画中蒲松龄神采飘逸,但眉宇间又微露着悲愤感慨。上面有蒲松龄亲笔题词二则。其一:“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白头,奕业对尔孙子,亦孔之羞。”其二:“癸已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象,着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画像两侧有郭沫若手书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室内陈列蒲松龄当年在西辅村设馆时用过的桌、椅、床、几等家具,及两方端观、各种石景。 在《聊斋》著作展览室里,展放着几百种不同版本的《聊斋》。其中有半部《聊斋志异》手稿的影印本;有1880年英国希·阿·格里斯译的英文本、日本大正十五年的日文本等。还有新版《蒲松龄集》上下两卷,以及蒲松龄的诗、词、文、俚曲、杂著等各种传抄本。

聊斋正房后面新建六间展室,展出了关于蒲松龄的各种论文和专著,以及当代名人为蒲松龄故居的题词、书画等。 其中有胡厥文的题诗:“若若宏才未得申,挥毫弄墨染风尘;意弥情挚开金石,天顺人和狐鬼训。绣口锦心无若有,生花彩笔假尤真;千篇恩爱悲欢剧,易俗移风劝世人”。老舍先生的题词是“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从故居向东走200米,便是著名的柳泉。 因蒲松龄爱恋这个地方,故自称“柳泉居士”。今日柳泉、绿枝飘拂依旧,地上野草凄凄,再也见不到居士身影,游人常在此流连忘归。井旁有石碑一座,上书当代文学家茅盾所题“柳泉”二字。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精选2篇)

最近影院正在上映电影《神探蒲松龄》,你是不是也想去蒲松龄故居玩一玩。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蒲松龄故居旅游导游词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蒲松龄故居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蒲松龄故居信息

  •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精选2篇)
  •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精选2篇)2人关注

    最近影院正在上映电影《神探蒲松龄》,你是不是也想去蒲松龄故居玩一玩。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蒲松龄故居旅游导游词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蒲松龄故居导游词各位朋 ...[更多]

相关专题

导游词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