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内蒙古敖汉旗生态旅游区导游词 第2篇内蒙古敖汉旗生态区导游词
第1篇 内蒙古敖汉旗生态旅游区导游词
内蒙古敖汉旗生态旅游区导游词
根据世界保护联盟生态旅游专家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人类从身体享乐为主的旅游追求转变为以精神追求为主的生态旅游追求。
联合国利用卫星遥感测控技术,对我国东北地区扫描的结果是:整个东北,除小兴安岭的绿色外,能够测绘到的成片绿色就是敖汉旗的森林植被。小兴安岭的绿色是原始森林,而敖汉旗的成片绿色则是人工生态建设的成果,你很难想象这里原来竟是风沙滚滚的荒漠之地。
敖汉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这里是赤峰市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年刮两次黄风,一次刮六个月”,这句充满诙谐的顺口溜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形和人们无奈的心理。建国50多年来,全旗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连续三代人坚持不懈植树种草,防风固沙,治理荒漠,取得了生态建设的可喜成就,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的典型,两次全国治沙造林现场经验交流会都在敖汉旗召开。2022年,敖汉旗又被联合国授予生态建设“全球500佳”荣誉称号。当年,我国获此殊荣的仅有两处,另一处是深圳。
现在来到敖汉,昔日的秃山都披上了绿装,黄沙滚滚的荒漠之地变为满目苍翠的林地草海,过去来过这里的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果您了解到50多年来这里的人民持之以恒治理荒漠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听到那无数动人的故事,您一定会为之感动得落泪;当您有幸看到男女老幼齐上阵的数万人大会战场面,您更会从内心发出由衷的赞叹:这里的人民不愧为伟大的人民。
(一)黄羊洼生态建设工程
黄羊洼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古代这里松柳浩瀚,草木丛生,常有成群的黄羊出没,因此而得名。但过度的开垦和自然的原因,这里成了赤峰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治理前,黄羊洼地区土地沙化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劣,风沙吞噬农田,农牧业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正如民谣所说的:“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
黄羊洼生态建设工程始建于1989年,建设范围涉及康家营子乡、古鲁板蒿乡、双井乡、种羊场、双井林场、古鲁板蒿林场等三乡三场,沙化草场面积45万亩。建设工程实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三年共营造草牧场防护林5.08万亩,形成50米宽的主副林带294条,总长度726公里。构成500*500和500*400米的网格877个,保护草牧场43.3万亩,占沙化面积的96.2%。
从1997年开始实施二期工程,在原网格内穿加“十”字带,营造接班林,营建灌木饲料林。共建成小网格1204个,开沟造林总长度为1885公里,新增造林面积4万亩。黄羊洼草牧场防护林体系的建成,实现了人进沙退,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三乡三场粮食总产量达5000万公斤,平均亩产在600公斤以上,是治理前的10倍,人均占有粮食达1250公斤,成为敖汉旗主要产粮区。工程区年产饲草1.27亿公斤,可饲养草食牲畜16.93万个羊单位,现有大小畜折合10.09万个羊单位。
现在,这里林带纵横、阵列整齐、大地织锦、草海无垠,目力所及,绿带连天,气势恢弘,令人叹为观止。
温xx同志在视察黄羊洼时,高度评价敖汉旗走了一条“林多一草多一畜多一肥多一粮多一钱多”之路。1996年6月,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秘书处官员卡尔波马顿先生考察了黄羊洼治沙工程后感叹地说:“这里象法国的庄园。”
(二)黄花甸子小流域治理工程
黄花甸子三十二连山流域位于敖汉旗萨力巴乡黄花甸子村,由32个山头相连而成,总面积1.56万亩。该流域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从1992年开始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投人大量人力,动巨量土石方,通过挖水平沟、鱼鳞坑蓄水存肥,植树造林,修造水平梯田,建设农田防护林带。累计治理面积1.3万余亩,治理程度达83%,总计完成造林面积达2550亩。通过多年治理,该流域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三)大青山生态示范工程
大青山示范工程位于宝国吐乡东南部,属于国家重点治理区大青山小流域,共有144座大小山头,总流域面积4.2万亩。该地区山峰坡度大,植被稀疏,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从1990年开始,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干部群众发扬愚山移公的精神,向荒山进军。2022年累计治理荒山3.48万亩,治理程度达80%以上,造林8800亩,林带1.16万延长米,使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
敖汉不仅是绿色敖汉,更是人文敖汉。敖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近万年来,一直是中国北方各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并始终处在北方文化的中心地带。全旗已发现古文化遗址4000多处,其中以敖汉命名的文化类型就有4种,如距今8000余年的中华始祖聚落兴隆洼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也许正是这厚重的历史文化沉积,才赋予了敖汉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吧!
第2篇 内蒙古敖汉旗生态区导游词
根据世界保护联盟生态旅游专家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人类从身体享乐为主的旅游追求转变为以精神追求为主的生态旅游追求。
联合国利用卫星遥感测控技术,对我国东北地区扫描的结果是:整个东北,除小兴安岭的绿色外,能够测绘到的成片绿色就是敖汉旗的森林植被。小兴安岭的绿色是原始森林,而敖汉旗的成片绿色则是人工生态建设的成果,你很难想象这里原来竟是风沙滚滚的荒漠之地。
敖汉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这里是赤峰市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年刮两次黄风,一次刮六个月”,这句充满诙谐的顺口溜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形和人们无奈的心理。建国50多年来,全旗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连续三代人坚持不懈植树种草,防风固沙,治理荒漠,取得了生态建设的可喜成就,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的典型,两次全国治沙造林现场经验交流会都在敖汉旗召开。xxxx年,敖汉旗又被联合国授予生态建设“全球500佳”荣誉称号。当年,我国获此殊荣的仅有两处,另一处是深圳。
现在来到敖汉,昔日的秃山都披上了绿装,黄沙滚滚的荒漠之地变为满目苍翠的林地草海,过去来过这里的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果您了解到50多年来这里的人民持之以恒治理荒漠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听到那无数动人的故事,您一定会为之感动得落泪;当您有幸看到男女老幼齐上阵的数万人大会战场面,您更会从内心发出由衷的赞叹:这里的人民不愧为伟大的人民。
(一)黄羊洼生态建设工程
黄羊洼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古代这里松柳浩瀚,草木丛生,常有成群的黄羊出没,因此而得名。但过度的开垦和自然的原因,这里成了赤峰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治理前,黄羊洼地区土地沙化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劣,风沙吞噬农田,农牧业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正如民谣所说的:“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
黄羊洼生态建设工程始建于1989年,建设范围涉及康家营子乡、古鲁板蒿乡、双井乡、种羊场、双井林场、古鲁板蒿林场等三乡三场,沙化草场面积45万亩。建设工程实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三年共营造草牧场防护林5.08万亩,形成50米宽的主副林带294条,总长度726公里。构成500*500和500*400米的网格877个,保护草牧场43.3万亩,占沙化面积的96.2%。
从1997年开始实施二期工程,在原网格内穿加“十”字带,营造接班林,营建灌木饲料林。共建成小网格1204个,开沟造林总长度为1885公里,新增造林面积4万亩。黄羊洼草牧场防护林体系的建成,实现了人进沙退,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三乡三场粮食总产量达5000万公斤,平均亩产在600公斤以上,是治理前的10倍,人均占有粮食达1250公斤,成为敖汉旗主要产粮区。工程区年产饲草1.27亿公斤,可饲养草食牲畜16.93万个羊单位,现有大小畜折合10.09万个羊单位。
现在,这里林带纵横、阵列整齐、大地织锦、草海无垠,目力所及,绿带连天,气势恢弘,令人叹为观止。
温家宝同志在视察黄羊洼时,高度评价敖汉旗走了一条“林多一草多一畜多一肥多一粮多一钱多”之路。1996年6月,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秘书处官员卡尔•波马顿先生考察了黄羊洼治沙工程后感叹地说:“这里象法国的庄园。”
(二)黄花甸子小流域治理工程
黄花甸子三十二连山流域位于敖汉旗萨力巴乡黄花甸子村,由32个山头相连而成,总面积1.56万亩。该流域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从1992年开始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投人大量人力,动巨量土石方,通过挖水平沟、鱼鳞坑蓄水存肥,植树造林,修造水平梯田,建设农田防护林带。累计治理面积1.3万余亩,治理程度达83%,总计完成造林面积达2550亩。通过多年治理,该流域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三)大青山生态示范工程
大青山示范工程位于宝国吐乡东南部,属于国家重点治理区大青山小流域,共有144座大小山头,总流域面积4.2万亩。该地区山峰坡度大,植被稀疏,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从1990年开始,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干部群众发扬愚山移公的精神,向荒山进军。10年累计治理荒山3.48万亩,治理程度达80%以上,造林8800亩,林带1.16万延长米,使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
敖汉不仅是绿色敖汉,更是人文敖汉。敖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近万年来,一直是中国北方各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并始终处在北方文化的中心地带。全旗已发现古文化遗址4000多处,其中以敖汉命名的文化类型就有4种,如距今8000余年的中华始祖聚落兴隆洼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也许正是这厚重的历史文化沉积,才赋予了敖汉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