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篇成都大剑门关导游词 第2篇玉门关历史导游词 第3篇甘肃玉门关导游词 第4篇甘肃玉门关文导游词 第5篇甘肃中文导游词指导玉门关历史简介导游词 第6篇澳门关帝庙导游词 第7篇玉门关历史优秀导游词 第8篇山西雁门关导游词 第9篇玉门关历史简介导游词
第1篇 成都大剑门关导游词
成都大剑门关是四川大九寨环线的重要节点和蜀道三国文化精品旅游线路的支撑中心。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成都大剑门关导游词,欢迎大家浏览。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导游马某某,我将和大家一起完成一段快乐的旅程,走进剑门关,剑门雄关,史称天剑,东抵嘉陵,西至涪江,远属荆衡,近接岷山番,北望秦川八百里,系巴蜀门户;南控天府第一关,乃四川咽喉,群峰插汉,如剑之置,如门之劈,两崖相向,其状若门,史称剑门。
浚门关南距成都304公里,北距广元58公里,东临嘉陵江20公里,西接五指山50公里,东经109度,纬度31度,海拔最高峰1260米,关口海拔750米,森林覆盖率70%。她以山险,石怪,景奇,柏翠,峡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而闻名于世,换句话说,剑门之精神在于险峻,剑门之骨气在于崔嵬,剑门之风姿在于细雨,文物历史是剑门的灵魂,古柏是剑门的精髓。
我们已经到达剑门关关口,现在我们将进入景区,一览其美景。
我们看到公路旁右侧崖壁上有三个字“直、方、大”的碑刻。其手迹出自当代杰出学者刘咸火斤(四川省双流人,1896年-1932年,学贯四部,兼及西学,先后受聘为敬业学院哲学系主任,成都大学及四川大学教授),1932年农历六月二十日出发,经绵阳、江油、梓潼于七月初一到剑门,陪同的剑门乡绅史宗鱼便乘兴请其为剑门关题字,因为不能当场想好,答应写好后邮来,后经反复思考决定题写“直、方、大”三字,并附以诗,“舟车东达市朝迁,此地如今不用关,留见方與真魄力,教人立懦与廉顽。”返蓉后因这次出游冒暑染疾,于八月安九咯血而殁。直到52年后的1984年,剑阁县建委为发展剑门旅游事业,向全国征集与剑门相关的古今名人诗文题咏,当年陪伴刘咸火斤游览剑门关并相送返蓉的门人、时任剑阁县政协副主席的赖子畴,想起了当年为剑门关题词之事。查其《壬申北游日记》证实,后在其为李绍岩书写的墓志铭散存有“真、方、大”三字,便将“真”字去掉了一撇一点,由其侄外孙武侯祠技工杨代欣放大处理为80厘米见方三字,其引用《周易.坤卦.六二》爻辞,赞美剑门关的形势,一切生物都按其自然规律发展运动就叫做“直”大地山川安静沉稳,不为外物所动,就叫做“方”,没有什么事物不能负载,没有什么事物不能包容,就叫做“大”。
我们现在看到两块石头,一块叫做蟾蜍石,一块叫蛇石。相传在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南攻蜀国,东击巴国,出三峡以图楚国,但蜀有剑门之陕,巴有江河之阻,道路崎岖,运输艰难,征伐不易,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之计,诈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粪金,秦王写信给蜀王愿与蜀国友邻,馈赠宝物石牛并献美女给蜀王,请开道迎接回去。蜀王开明氏素性贪欲,便派五丁力士在大、小浚山、五丁峡一带峭壁处,日夜劈山破石凿险开路,入秦迎美女运石牛。在行之剑门关时因剑门道不能通,五丁力士用宝剑将剑山劈开,但是白天劈开晚上就合拢,一连三天都是如此,第三天晚上半夜子时,五丁力士在峡谷中看见灯火通明,一边是一条大蛇、一边是一只蟾蜍,驮着两山往拢互相挤压,五丁力士情急之下,把手中的宝剑扔向空中,发出一道金光,把两个怪物就此镇住,化作了现在看见的两块石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司马错、张仪、都尉墨前送美女、石牛,后伏大军一举灭掉蜀国。
往前行就是剑门关人文景观--剑门石刻碑林。
一、《剑阁铭》作者张载,字孟阳,湖北人,父张收在蜀郡任太守,张载于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到蜀中看望父亲,途经剑门,因感慨剑门雄险,而蜀人常恃险作乱,而作《剑阁铭》该诗四字成韵,共184字,它开创了第一个以诗文的形式赞剑门之险,第一个记剑门之史,第一个叙剑门之事。同时在诗中提出了“兴实在德、险亦难恃”的观点,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要以德治国,益州刺史张敏读后,认为是天下奇文,上表晋武帝司马炎推荐,被铭刻于剑门山东向石壁上。
二、李白《蜀道难》(公元701-762年)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生于吉尔吉斯坦共和国,长于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镇)于十九岁游览剑门关,公元725年出蜀漫游,游遍了祖国名川大山,于公元730年在京都长安写下了《蜀道难》,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三、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公元1172年,陆游应四川宣抚史王炎邀请,入其幕僚为其抗金,后因朝庭调其任临安(浙江抗州市)枢密院,幕府解散,陆游改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十一月他离开南郑,踏上西去成都的旅程。陆游当年曾四次在剑门蜀道,因办公务而往返,陆游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可是有志不能伸,象一个大病的人,在细雨中骑着一匹毛驴,穿着一袭青衫,借酒浇愁,衣衫上征尘酒痕历历在目,因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四、杜甫的《剑门诗》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生于河南巩县,卒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杜甫出生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政治上不受重用,生活在社会下层,目睹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创作了一千四百多首忧国忧民的诗歌,公元759年12月1日为避安史之乱,带领全家入蜀,途经剑门因而写了《剑门诗》。
自蜀王开明氏五丁开道,诸葛亮于公元231年建关设尉以来,剑门关就是一个非常雄险的古战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争100多余次,平均不到20年就有一场战争)凡有志称王蜀中者,必须攻下的天险,所以有“攻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的说法,纵观剑门战争史,只有三次从小路迂回攻破剑门,于是守关者说:“一关失,半川没”。
对面就是解放军总政后勤部《中华雄关》摄制组说的“潼关有土无石,剑门有石无土,山是一块巨石,石是一座大山”的雄关天堑了。西边是金城山(上有一道观临绝壁而建名仙峰观),东向是营盘嘴又名姜维城,两崖相向,构成剑门关的关口。古之关口,上宽150米左右,底宽50米。中建一座关楼。沧桑巨变,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当年立石为门的“门”历代相继设关的“关”,均以化为战火尘烟。清代最后一次修建筑的关楼(由当时的四川总督陈谟回京述职时倡仪于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初十动工,次年三月初三完工),老人们记忆犹新:过往人马,从北而来,必闯关而过,踏步步石阶而上,始至关楼前沿,石砌楼座正中,有拱券门洞,开木门两扇。门扉护以铁皮,乳钉突起,各九九八十一颗,置剑楼两层于楼座之上,重檐歇山造,翼角凌空,气宇轩昂,檐下匾题“天下雄关”四个金色大字,无不令人嗟叹汗颜!可惜于1935年修川陕公路时被毁。
也是在这里,历史上五位大诗人以同一首《蜀道难》讴歌剑门。最早的是距今1400多年“南梁”的张忄宗“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第二首是公元550年简文帝箫纲的“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第三首是南朝陈代的阴铿的“王尊奉汉朝,灵关不惮遥。高眠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如此险,功名讵可要!”第四首就是最有名,影响最深远的唐朝诗仙李白的“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五首是清朝初蜀诗人费锡璜的“金牛开九阪,陈宝出三秦。道绝惟通鸟,桥危不渡人。阴岩春积雪,虚壑夜疑神。故国终难到,题诗泪满巾。”
现在我们已来到剑门的标性建筑仿古关楼前了。这座关楼自1983年-1990年先后邀请重庆建工学院,南京工学院,省卡设局三次选址五套方案。最后于1992年9月1日动工,次年6月28日建成,当时张中伟副省长在鞭炮声中剪断了彩绸。这座仿古关楼是原关楼平线东移80米,中轴线北偏东20度。其基础隐在12米深的地下,经过仿砾岩工艺处理,使之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不露人造痕迹。关楼主体,两层一底,楼高17.1米,底层用长80厘米,宽高各30厘米的细清石条一丁一顺,水泥座浆,错缝修筑,构成四面墙体。墙外用黄泥勾缝,泥中混合草籽,待到山花烂漫时,其绿草如茵,旧貌依稀,俨然久经风霜,石砌拱券门洞,拱高4.5米,宽3.06米,进深14米,南北贯通。上用三国时官方通用汉隶书体刻,“剑阁”二字(因诸葛亮在此修30里阁道,故称为剑阁,古之剑阁即今之剑门)。南向门联是流沙河先生一九九七年题写的“剑铸耕铧,戾气低沉祥气起;门迎览客,杀声远去笑声来”。二层横匾为沙孟海先生题写的“剑门天险”顶层由邑人题写的“眼底长安”。北向门联是古关楼遗联:首当要地,是为双剑之门;体若大邦,或应三刀夜梦。二层横匾是丹阳吴文华题的“天下雄关”、顶层横匾是邵宇题的“雄关天成”。关楼东侧制高点,筑7.8米高的烽火台,四周有堞垛射孔,平战两用:平时可登台瞭望,观山赏景:战时可燃狼烟烽火,乃古代敌情联络信号,台与楼之间以城墙相连,有断有续,石级踏道,通达其间,成为关楼、城墙、烽火台、梯道为一体的古建筑群,总面积443.56平方米,整个建筑采用了“残、断、缺、旧”的仿古手法,使之新建如旧,断墙、残垣,为人们留下了对历史深沉的回顾,1966年4月20日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游览剑门时,当时既无古关楼,也无今古关楼,只有108国道穿关而过(路比关楼低7米),所以郭老题写了地名碑后赋诗说:剑门天失险,如砥坦途通......。
站在关楼上远眺七十二峰,共东向38峰,西向36峰,可欣赏“群峰齿尽黑,万砾色皆红”的美景了。
我们脚下的游山道是1985年由县风景局修建,全长6公里,铺石阶7000余级,宽1-1.5米,我们将沿石阶而上,坡陡路险,请大家小心,注意安全。
浚门关有一位不可不说的历史人物--姜维。我们右侧头顶就是他当年驻军的姜维城。姜维,字伯约(公元202年-公元264年),甘肃天水人,羌族,是魏天水中郎将,于公元228年归汉,孔明说“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凉州上士也”。(他和孔明成为蜀汉历史上上两段佳话:孔明27岁时一《隆中对》定蜀汉,六出祁山恢复汉室;姜维27岁归汉,九伐中原。成为孔明之后蜀国又一忠臣良将,公元263年由于汉中阳平关、文县阴平桥头失守,姜维会合张翼、廖化退保剑阁(今剑门关)十月派田章助守江油关。以不足3万人马抵钟会、邓艾、诸葛绪18万大军。姜维首仗用5000人马杀得魏兵大败,后退十余里下寨。后因田章疏于警戒,被邓艾设计偷渡阴平,自摩天岭裹毡而下,破江油关、绵竹关直抵成都。刘禅听信谗言,不战而降,形成了“成都后主已亡国,此地姜维尚守城”。姜维闻成都有失,分兵回救,兵至梓州(今三台),太仆蒋显已持后主诏书令姜维投降。帐下将士闻之,无不眦牙裂目,气愤填膺,拔刀斫石,哭声震野,拒绝投降,誓与剑门关共存亡。有一员将士化作一巨石站在关口,千百年来守着剑门关(今石胄)。公元264年蜀汉灭亡。钟会欲据蜀问计姜维,姜维示意杀北来诸将,不幸事泄军乱,北来诸将欲成都杀钟会、姜维于乱军之中,享年62岁。后人有一付对联作了中肯的评价:生活让强敌西来,叹!表缮谯周乞降后主,锦官城到处烽烟,吁冠深矣,可奈何?纵有剑门一木洵难支大厦:死好见先皇地下,悲。计诛邓艾、志偃武乡,孤忠臣应昭河岳,唯斯胜者,必多负,缘兹斗胆千秋遗恨在阴平。另一付对联是这样写的:“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丹心披开大胆:剩水残山余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历代墨客骚人对姜维盛赞有加。
李隆基诗作的历史,天宝15年(公元756年)正月中原大地爆发了“安史之乱”1月18日洛阳陷落,7月10日潼关失守,大将哥舒翰被俘,震动长安,7月14日72岁高龄的唐玄宗出延秋门西逃,避乱四川,15日杨贵妃兵谏被缢,杨国忠被击杀,玄宗一直愁怅满怀,于8月11日达到剑门,当地官员给他献上一碗酸菜豆花饭,吃后胃口大开,精神大振,看剑门关关山雄险,景色秀丽,安下心来细思平定安史之乱良策,于是下了7道勤王诏书,封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12日李亨即位于灵武(宁夏武夷县)。
现在我们眼看见的剑门又一奇观--石笋。它高60米左右,底宽27米左右,前后左右四面临空,而又稳若泰山。相传为韩湘子做笛子所遗留的一截竹子所化。相传石笋上盖了一座小庙,庙旁有一棵大树。据说是鲁班用去梯盖上去的,它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那事清雍正年间,各地反清复明的浪潮尚未停息。剑门关设把总,派五十兵卒驻扎,并有权直接向军机处或总理衙门呈递奏折,不需经过州、府、藩台转呈。(古称作为专凑事)一天晚上,石笋峰上大树和小庙突然着火,火势通天透明,数里外热气袭人。守关头目惊慌失措,飞奔剑门镇(相距关口约一里许)向把总报告“石笋起火”,由于当地方言“笋”和“省”同音,把总误“石笋”听为“十省”立即写了“十省起火”的加急奏折派快马飞报朝庭。一面整顿军马到关口设防,赶到关口一看,见是石笋起火,猛然一惊,跌下马背。赶紧书写“石笋起火”的奏折派心腹快马呈报真实情况。孰料“十省起火”的军报,象离弦的箭一样,早一步呈报了皇上,雍正一看是“天下未乱蜀先乱”,御览到“十省起火”时,心中大急,天下共有十七省,已有十省起火。正在千钧一发之际,“火烧石笋”文书又到。雍正转忧为喜,但此番折腾,使他大伤脑筋,大骂军机处把军报当儿戏。当即降谕:把总撤职,士卒鞭挞。石笋被火烧后,庙塌树焦,但被烧焦的大树几百年来并不朽滥,枝杆直刺蓝天。
经过大小穿洞,我们来到梁山寺。相传这里曾是梁武帝箫衍于公元551年出家修行之处。兴盛于唐贞观年间,南宋时期修葺,明朝毁于火灾,清雍正10年恢复。门上有一幅对联:古寺耸云端,看仙女桥横、雷神峡吼、金光洞邃、石笋峰奇、风景纵清幽,脱不开贪、嗔、痴、爱终是累:雄关排眼底,想孟阳铭刻、伯约祠堂、铃声夜雨、红树珊瑚。兴亡徒慷慨,说到那功、名、富、贵总成空。站在这里,剑门千山万壑尽收眼底,这对联是对剑门雄关景色的高度总结和慨括。
我们饱览了剑门雄、险、幽、奇,那么,剑门是怎样形成的呢?在侏罗纪时期,大约二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扬子海内海,由于海底火山爆发,岩浆和卵石沉积形成了剑门关的砾岩体,后来盆地中部隆起,把大湖一分为二,南为巴湖,北为蜀湖,到白垩纪时期,距今一亿年左右,剑门关正处蜀湖湖盆边缘,紧靠龙门山、米仓山,两山的泥沙砾石堆积湖盆,同时龙门、米仓两山剧烈上升,逐渐形成了剑门关砾岩。砾岩系坚实岩石,抗风化侵蚀力强,透水性也强,长期经过垂直节理发育,在单层厚度大的地区,湿热气侯相宜的条件下,经特殊风化与冲刷作用,形成了悬崖峭壁。其地貌属丹霞地貌。
经过钟会故垒,我们眼前就是剑溪桥,他建于东汉,最初是一座木桥,在明弘治年间被利州指挥彭山改为一座三拱相连的石拱桥,全长18米,宽4米,夭高6米。两侧有14根望柱,柱顶雕石狮,柱间没石拦板。距今有500余年历史。这座古桥和我们平常所见的现代拱 桥有何不同之处?此桥最为特别地方在于它的桥拱,现代桥的xx 般都是一个标准的园弧,即是一个圆心的圆弧,拱的顶端只有一块上大下小的锁石,而这座桥的拱是由两个不同圆心的圆弧所组成的尖拱,拱的顶端有两块锁石,中缝用桐油石灰填满。这种拱在桥梁建造史上被称为莲花瓣形拱。这种拱只有明代才有,到了清代已不再有了。所以说这座古桥是研究明代古桥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剑溪桥不仅本身是个重要的景观,为剑门景区增色不少,而且还是一个眺望剑门石壁奇峰的最佳观景桥。当你踏上此桥仰望剑门群峰时,就会发现那绵延百里的石壁恰似铜墙铁壁般的天然城郭,如此壮观的景象就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吧!1992年3月在大剑溪底出土古石碑,上刻明正德丁丑冬,剑州知州李壁《过剑溪桥》诗一首:“看山晓渡剑溪桥,踏雾冲云马蹄遥。见说金牛经历处,欲将兴废问渔樵。”过桥就是当年诗圣杜甫的吟诗台,在这里写下了“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川岳储精英,天府兴宝藏。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朋友,我相信剑门雄关将永远铭记在你生命的深处,给你以力量,伴你在人生征程中奋勇搏击。
第2篇 玉门关历史导游词
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人们对玉门关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传说的关塞的向往。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内,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
玉门关名称的来历有一个传说。相传丝绸之路畅通之后,西域诸国的商队络绎不绝地经此入关。于阗国的特产'和田玉'也源源不断地经此运往内地。于阗国王为换回中原王朝的大批丝绸,派了官兵,专门押解运送玉石。官兵押运了几次后,就出现了怪事--驮运玉石的骆驼一进城就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押运官对此束手无策。一个拉骆驼老人告诉押运官:'骆驼入关生病,事出有因。咱们长年途经此地运玉石,从未祭礼关神。再不祭祀,恐怕下一趟也要生病'。 押运官问:'依你之见,如何才能消病除灾,确保人畜平安呢?'老人说:'用上等玉石,在此城关门上镶嵌一圈,这样关楼就有了光彩,关神也就高兴了。'押运官按老人的建议办了,骆驼灾病果然消除,平安到达了长安。关城因为城门砌了一圈闪光的玉石从此就称为玉门关。
玉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秦汉以来,好战的匈奴对汉民族威胁很大。汉初,匈奴东败东胡,西逐大月氏,占据河西,并以河西为基地,屡犯汉境。汉王朝开始曾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希图换取暂时的安宁。汉武帝时,放弃了和亲政策,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 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同年,汉分河西为武威、酒泉两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增设张掖、敦煌两郡,同时建玉门关和阳关。从此,玉门关和阳关就成为西汉王朝设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关隘。
西归汉以后,内地通往西域及欧洲诸国的通路打开了,中国特有的丝绸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音乐、宗教以及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也从此传入中国。人们习惯把东起长安(西安),联络亚、欧、非3大洲,遥遥数千里的交通大道称为'丝绸之路'。这条路自敦煌以西分为两路,一条出敦煌向西北经玉门关、鄯善北行,叫天山北路;一条出敦煌向西南经阳关、安南坝,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行,叫天山南路。因此,玉门关和阳关也就成为丝绸之路上通往西方的重要关卡,是西行商旅和文臣武将的重要停息站。当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西、北两面各开一门,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上宽3.7米,下宽4米,南北墙下宽4.9米。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设有内外女墙。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1米的马道, 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你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距玉门关15公里处,有河仓古城,为汉代玉门关守卒的粮仓,只存断垣残壁,但犹可见当年之气势。从敦煌去玉门关旅游,只有走戈壁滩上汽车轧出的便道。旅客租用越野车,要请当地熟悉路线的向导带路,以防迷路。
第3篇 甘肃玉门关导游词
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人们对玉门关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传说的关塞的向往。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内,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
玉门关名称的来历有一个传说。相传丝绸之路畅通之后,西域诸国的商队络绎不绝地经此入关。于阗国的特产'和田玉'也源源不断地经此运往内地。于阗国王为换回中原王朝的大批丝绸,派了官兵,专门押解运送玉石。官兵押运了几次后,就出现了怪事--驮运玉石的骆驼一进城就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押运官对此束手无策。一个拉骆驼老人告诉押运官:'骆驼入关生病,事出有因。咱们长年途经此地运玉石,从未祭礼关神。再不祭祀,恐怕下一趟也要生病'。押运官问:'依你之见,如何才能消病除灾,确保人畜平安呢?'老人说:'用上等玉石,在此城关门上镶嵌一圈,这样关楼就有了光彩,关神也就高兴了。'押运官按老人的建议办了,骆驼灾病果然消除,平安到达了长安。关城因为城门砌了一圈闪光的玉石从此就称为玉门关。
玉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秦汉以来,好战的匈奴对汉民族威胁很大。汉初,匈奴东败东胡,西逐大月氏,占据河西,并以河西为基地,屡犯汉境。汉王朝开始曾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希图换取暂时的安宁。汉武帝时,放弃了和亲政策,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同年,汉分河西为武威、酒泉两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增设张掖、敦煌两郡,同时建玉门关和阳关。从此,玉门关和阳关就成为西汉王朝设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关隘。
西归汉以后,内地通往西域及欧洲诸国的通路打开了,中国特有的丝绸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音乐、宗教以及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也从此传入中国。人们习惯把东起长安(西安),联络亚、欧、非3大洲,遥遥数千里的交通大道称为'丝绸之路'。这条路自敦煌以西分为两路,一条出敦煌向西北经玉门关、鄯善北行,叫天山北路;一条出敦煌向西南经阳关、安南坝,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行,叫天山南路。因此,玉门关和阳关也就成为丝绸之路上通往西方的重要关卡,是西行商旅和文臣武将的重要停息站。当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西、北两面各开一门,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上宽3.7米,下宽4米,南北墙下宽4.9米。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设有内外女墙。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1米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你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距玉门关15公里处,有河仓古城,为汉代玉门关守卒的粮仓,只存断垣残壁,但犹可见当年之气势。从敦煌去玉门关旅游,只有走戈壁滩上汽车轧出的便道。旅客租用越野车,要请当地熟悉路线的向导带路,以防迷路。
第4篇 甘肃玉门关文导游词
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人们对玉门关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传说的关塞的向往。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内,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
玉门关名称的来历有一个传说。相传丝绸之路畅通之后,西域诸国的商队络绎不绝地经此入关。于阗国的特产'和田玉'也源源不断地经此运往内地。于阗国王为换回中原王朝的大批丝绸,派了官兵,专门押解运送玉石。官兵押运了几次后,就出现了怪事--驮运玉石的骆驼一进城就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押运官对此束手无策。一个拉骆驼老人告诉押运官:'骆驼入关生病,事出有因。咱们长年途经此地运玉石,从未祭礼关神。再不祭祀,恐怕下一趟也要生病'。押运官问:'依你之见,如何才能消病除灾,确保人畜平安呢?'老人说:'用上等玉石,在此城关门上镶嵌一圈,这样关楼就有了光彩,关神也就高兴了。'押运官按老人的建议办了,骆驼灾病果然消除,平安到达了长安。关城因为城门砌了一圈闪光的玉石从此就称为玉门关。
玉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花。秦汉以来,好战的匈奴对汉民族威胁很大。汉初,匈奴东败东胡,西逐大月氏,占据河西,并以河西为基地,屡犯汉境。汉王朝开始曾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希图换取暂时的安宁。汉武帝时,放弃了和亲政策,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花反击。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同年,汉分河西为武威、酒泉两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增设张掖、敦煌两郡,同时建玉门关和阳关。从此,玉门关和阳关就成为西汉王朝设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关隘。
西归汉以后,内地通往西域及欧洲诸国的通路打开了,中国特有的丝绸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音乐、宗教以及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也从此传入中国。人们习惯把东起长安(西安),联络亚、欧、非3大洲,遥遥数千里的交通大道称为'丝绸之路'。这条路自敦煌以西分为两路,一条出敦煌向西北经玉门关、鄯善北行,叫天山北路;一条出敦煌向西南经阳关、安南坝,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行,叫天山南路。因此,玉门关和阳关也就成为丝绸之路上通往西方的重要关卡,是西行商旅和文臣武将的重要停息站。当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西、北两面各开一门,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上宽3.7米,下宽4米,南北墙下宽4.9米。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设有内外女墙。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1米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你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距玉门关15公里处,有河仓古城,为汉代玉门关守卒的粮仓,只存断垣残壁,但犹可见当年之气势。从敦煌去玉门关花,只有走戈壁滩上花轧出的便道。旅客租用越野车,要请当地熟悉路线的向导带路,以防迷路。
第5篇 甘肃中文导游词指导玉门关历史简介导游词
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人们对玉门关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传说的关塞的向往。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内,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
玉门关名称的来历有一个传说。相传丝绸之路畅通之后,西域诸国的商队络绎不绝地经此入关。于阗国的特产'和田玉'也源源不断地经此运往内地。于阗国王为换回中原王朝的大批丝绸,派了官兵,专门押解运送玉石。官兵押运了几次后,就出现了怪事--驮运玉石的骆驼一进城就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押运官对此束手无策。一个拉骆驼老人告诉押运官:'骆驼入关生病,事出有因。咱们长年途经此地运玉石,从未祭礼关神。再不祭祀,恐怕下一趟也要生病'。押运官问:'依你之见,如何才能消病除灾,确保人畜平安呢?'老人说:'用上等玉石,在此城关门上镶嵌一圈,这样关楼就有了光彩,关神也就高兴了。'押运官按老人的建议办了,骆驼灾病果然消除,平安到达了长安。关城因为城门砌了一圈闪光的玉石从此就称为玉门关。
玉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秦汉以来,好战的匈奴对汉民族威胁很大。汉初,匈奴东败东胡,西逐大月氏,占据河西,并以河西为基地,屡犯汉境。汉王朝开始曾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希图换取暂时的安宁。汉武帝时,放弃了和亲政策,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同年,汉分河西为武威、酒泉两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增设张掖、敦煌两郡,同时建玉门关和阳关。从此,玉门关和阳关就成为西汉王朝设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关隘。
西归汉以后,内地通往西域及欧洲诸国的通路打开了,中国特有的丝绸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音乐、宗教以及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也从此传入中国。人们习惯把东起长安(西安),联络亚、欧、非3大洲,遥遥数千里的交通大道称为'丝绸之路'。这条路自敦煌以西分为两路,一条出敦煌向西北经玉门关、鄯善北行,叫天山北路;一条出敦煌向西南经阳关、安南坝,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行,叫天山南路。因此,玉门关和阳关也就成为丝绸之路上通往西方的重要关卡,是西行商旅和文臣武将的重要停息站。当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西、北两面各开一门,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上宽3.7米,下宽4米,南北墙下宽4.9米。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设有内外女墙。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1米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你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距玉门关15公里处,有河仓古城,为汉代玉门关守卒的粮仓,只存断垣残壁,但犹可见当年之气势。从敦煌去玉门关旅游,只有走戈壁滩上汽车轧出的便道。旅客租用越野车,要请当地熟悉路线的向导带路,以防迷路。
第6篇 澳门关帝庙导游词
导语:澳门是一个国际自由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四大赌城之一。其著名的轻工业、旅游业、酒店业和娱乐场使澳门长盛不衰,成为全球最发达、富裕的地区之一。以下是小编小编为您整理的澳门导游词,希望您喜欢:
关帝庙位于玫瑰圣母堂附近,建于1750年,庙宇规模较小,内供奉关帝,其塑像雕刻精巧。
关帝庙大殿为金代原构,面宽三间,进深四间,歇山顶琉璃脊饰。前檐明间特宽,平柱约与后檐次间中线相对,柱头栏额肥大,次间栏额伸至明间砍成雀替,犹如门楣形制。有正殿、前后殿、东西配殿及山门,均为传统的砖木结构建筑,正殿高10米,三铺顶,正脊饰有二龙戏珠,山墙正上方有精美石雕,装饰华丽。
目前,中国大陆现存的关公庙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家乡祖庙
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常平村,是关羽故里,乡人依祖坟立庙,称之为“关王故里”;从这里西行10公里,有解州关帝庙 ,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清代重修,规模宏大,布局完整,为中国武庙之冠。庙貌古朴宏丽,且占地二百余亩,被誉为“武庙之祖”,同时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
关帝庙二、古陵庙殿
河南洛阳关林葬着关羽首级;湖北当阳关陵葬有关羽正身。这两处庙殿,均仿效皇宫而建,珍贵文物举目皆是。
三、征战关庙
河南省许昌春秋楼,相传是当年关羽保嫂“秉烛达旦”之处;许昌灞陵桥关帝庙,是关羽辞曹回马挑袍之地;荆州古城,是关羽镇守之所,城南关帝庙,相传是当年关羽府邸;荆州城外江津湖畔的春秋阁,相传是关公镇守荆州时,忙里偷闲,研读《春秋》之处;武昌伏虎山下有关公“卓刀泉”,此地以井台为中心建有关庙。
四、显圣护民关庙
关羽遇害以后,相传曾多次“显圣护民”,当地民众官府特建关庙以弘扬圣德。
湖北玉泉山麓,竖有“汉云长最先显圣处”石刻大碑,不远处的小关庙,相传是中国最早的关庙。世界屋脊的西藏日喀则喇嘛庙扎什伦布寺,也有一块“关帝显圣碑”,记述了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关羽神灵助清军打退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军队一事。旧时,西藏日喀则、拉萨、定日等地都建有关帝庙,且融藏汉风格于一体,现只存拉萨关帝庙一处。“显圣”虽为民间传说,且不易证实,却表达了历代各族民众对关羽的崇敬之情。青藏高原东部的夏河县还深藏着一座拉卜愣关帝庙。
关帝庙五、边关圣庙
中国边陲和重要关塞,为鼓舞戍边将士之民族精神,旧时也建有不少关帝庙。如北京长城居庸关关王庙,又如丝绸古道关帝庙。在长城尽头的嘉峪关,紧靠城门有一座关帝庙;再往西,有天山关帝庙;在中国版土最西边的新疆伊犁,也建有数处关帝庙;东南沿海的福建东山岛,明朝守岛将士就在那里建起了关圣殿;南疆云南省昆明滇池岸边的西山峭壁之巅,石窟内精工细刻一尊关公,与石窟连成一体,关老爷面朝东方,每天最早迎滇池朝日,沐万顷霞波,享南国各民族善男信女之谒拜,也是够潇洒的了。
六、其它关庙
国内比较著名的关帝庙还有:首都北京的关帝庙殿、河北承德皇家关帝庙、福建省东山关王庙、安徽省亳州市大关帝庙、山东省聊城山陕会馆、山东广饶关帝庙、黑龙江省乌苏里江南岸的虎头关帝庙、武汉磨山风景区新近重建的武圣庙、供奉关公的湖北省武当山,深圳新安故城关帝庙,等等。
七、海外关庙
台港澳崇奉关帝之风,与中国大陆一脉相承。目前,台湾有300多座大小关帝宫庙。台南武庙,是台湾“祀典武庙”,现为台湾一级古迹。新竹县普天宫新塑的关帝像,连台座有15丈高。台北行天宫、宜兰礁溪协天庙、台中圣寿宫、高雄文衡殿、日月潭文武庙、台湾花莲县圣天宫等,都是台湾关庙之佼佼者。每逢关帝圣诞,各处抬神轿、演社戏、上阵头,热闹非凡,其香火之盛,与日俱增。香港太平山腰,有一处香火特别旺盛的文武庙。澳门市政广场一侧,也有一处小小的关帝古庙。
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都能寻觅到关公文化的踪迹。目前,美国纽约、旧金山,日本神户、横滨、长崎、函馆等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有富丽堂皇的关帝庙。
关帝庙关帝庙宇为何遍及四海?引用一段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焦大卫先生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第7篇 玉门关历史优秀导游词
玉门关历史优秀导游词
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人们对玉门关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传说的关塞的向往。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内,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
玉门关名称的来历有一个传说。相传丝绸之路畅通之后,西域诸国的商队络绎不绝地经此入关。于阗国的特产'和田玉'也源源不断地经此运往内地。于阗国王为换回中原王朝的大批丝绸,派了官兵,专门押解运送玉石。官兵押运了几次后,就出现了怪事--驮运玉石的骆驼一进城就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押运官对此束手无策。一个拉骆驼老人告诉押运官:'骆驼入关生病,事出有因。咱们长年途经此地运玉石,从未祭礼关神。再不祭祀,恐怕下一趟也要生病'。押运官问:'依你之见,如何才能消病除灾,确保人畜平安呢?'老人说:'用上等玉石,在此城关门上镶嵌一圈,这样关楼就有了光彩,关神也就高兴了。'押运官按老人的建议办了,骆驼灾病果然消除,平安到达了长安。关城因为城门砌了一圈闪光的.玉石从此就称为玉门关。
玉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秦汉以来,好战的匈奴对汉民族威胁很大。汉初,匈奴东败东胡,西逐大月氏,占据河西,并以河西为基地,屡犯汉境。汉王朝开始曾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希图换取暂时的安宁。汉武帝时,放弃了和亲政策,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同年,汉分河西为武威、酒泉两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增设张掖、敦煌两郡,同时建玉门关和阳关。从此,玉门关和阳关就成为西汉王朝设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关隘。
西归汉以后,内地通往西域及欧洲诸国的通路打开了,中国特有的丝绸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音乐、宗教以及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也从此传入中国。人们习惯把东起长安(西安),联络亚、欧、非3大洲,遥遥数千里的交通大道称为'丝绸之路'。这条路自敦煌以西分为两路,一条出敦煌向西北经玉门关、鄯善北行,叫天山北路;一条出敦煌向西南经阳关、安南坝,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行,叫天山南路。因此,玉门关和阳关也就成为丝绸之路上通往西方的重要关卡,是西行商旅和文臣武将的重要停息站。当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西、北两面各开一门,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上宽3.7米,下宽4米,南北墙下宽4.9米。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设有内外女墙。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1米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你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距玉门关15公里处,有河仓古城,为汉代玉门关守卒的粮仓,只存断垣残壁,但犹可见当年之气势。从敦煌去玉门关旅游,只有走戈壁滩上汽车轧出的便道。旅客租用越野车,要请当地熟悉路线的向导带路,以防迷路。
第8篇 山西雁门关导游词
山西省忻州市雁门关风景区,又名雁门塞、西隆关,位于代县城北30华里的沟注山。当您乘车到山阴县城之后,再向东南方向奔驰半小时左右,就会见到群山起伏、沟壑纵横的勾注山脉。 在这些汉墓中,埋葬着无数个汉朝守卫雁门关将士之忠骨,行人路过此地,无不肃然起敬凭吊英魂。走出广武城,沿着同大公路顺沟前往,便进入一条狭谷,人称雁门古险道,两侧峰峦叠蟑,怪石凌空险恶,翻过一道陡峭山梁,雁门关即跃人眼帘。
雁门关东临隆岭、雁门山,西靠隆山,两山对峙,形如闹门,每年大雁往飞其间,故称雁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置有雁门郡,唐朝置关,名曰西烃关,也名雁门关。;日址在雁门关西侧的雁门山上。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吉安侯陆亭将关城移在此处,重新筑关。 西门之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地利”。北门未建楼顶,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嵌镶砖刻对联一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关城之北筑有营房、东侧建置靖边寺,内有一对石狮、一竖石旗杆和一面石碑,碑文记述赵国名将李牧率兵屡胜匈奴的丰功伟绩。东南:方向设有练兵校场。
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为内长城之“外三关”,这里峰峦叠蟑、山崖陡峭,关墙雉谍密集,烽猴遥相呼应,东西两面将老营口坷申池口、阳方口、东隆口、西烃口j匕楼口。 隋扬帝杨广曾经率兵在此与突厥作战;唐将薛仁贵曾经在此追赶突厥兵马捷报频传;北宋杨业也曾几出雁门大破辽兵,使其闻风丧胆,博得“杨无敌”称号。英雄业绩,不胜枚举;生动故事,广为人知。
山西雁门关导游词
第9篇 玉门关历史简介导游词
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人们对玉门关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传说的关塞的向往。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内,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
玉门关名称的来历有一个传说。相传丝绸之路畅通之后,西域诸国的商队络绎不绝地经此入关。于阗国的特产'和田玉'也源源不断地经此运往内地。于阗国王为换回中原王朝的大批丝绸,派了官兵,专门押解运送玉石。官兵押运了几次后,就出现了怪事--驮运玉石的骆驼一进城就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押运官对此束手无策。一个拉骆驼老人告诉押运官:'骆驼入关生病,事出有因。咱们长年途经此地运玉石,从未祭礼关神。再不祭祀,恐怕下一趟也要生病'。押运官问:'依你之见,如何才能消病除灾,确保人畜平安呢?'老人说:'用上等玉石,在此城关门上镶嵌一圈,这样关楼就有了光彩,关神也就高兴了。'押运官按老人的建议办了,骆驼灾病果然消除,平安到达了长安。关城因为城门砌了一圈闪光的玉石从此就称为玉门关。
玉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秦汉以来,好战的匈奴对汉民族威胁很大。汉初,匈奴东败东胡,西逐大月氏,占据河西,并以河西为基地,屡犯汉境。汉王朝开始曾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希图换取暂时的安宁。汉武帝时,放弃了和亲政策,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同年,汉分河西为武威、酒泉两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增设张掖、敦煌两郡,同时建玉门关和阳关。从此,玉门关和阳关就成为西汉王朝设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关隘。
西归汉以后,内地通往西域及欧洲诸国的通路打开了,中国特有的丝绸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音乐、宗教以及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也从此传入中国。人们习惯把东起长安(西安),联络亚、欧、非3大洲,遥遥数千里的交通大道称为'丝绸之路'。这条路自敦煌以西分为两路,一条出敦煌向西北经玉门关、鄯善北行,叫天山北路;一条出敦煌向西南经阳关、安南坝,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行,叫天山南路。因此,玉门关和阳关也就成为丝绸之路上通往西方的重要关卡,是西行商旅和文臣武将的重要停息站。当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西、北两面各开一门,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上宽3.7米,下宽4米,南北墙下宽4.9米。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设有内外女墙。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1米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你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距玉门关15公里处,有河仓古城,为汉代玉门关守卒的粮仓,只存断垣残壁,但犹可见当年之气势。从敦煌去玉门关旅游,只有走戈壁滩上汽车轧出的便道。旅客租用越野车,要请当地熟悉路线的向导带路,以防迷路。
$conten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