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书信稿件 > 致辞 > 导游词

根据导游词(精选4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4

根据导游词

第1篇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大青山是阴山山脉的中段,东西绵延700余里,南北宽百余里。我们即将前往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参观游览,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

大青山革命根据地位于阴山腹地的崇山峻岭之间,在这里为我国抗日战争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青山根据地的革命历史是中共党史重要而特殊的一笔。

它把党的理想、主张开始较早地传播在内蒙古的中西部地区,包括今天的包头市、土右旗、固阳县,包括呼和浩特市的土左旗,武川县以及乌兰察布市的卓资县、四子王旗等地。大青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在抗日战争期间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而且鼓舞了内蒙古地区各民族的抗日豪情。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民族干部在这里得到了实践的历练和培养。今天各民族团结进步,和睦相处的大好局面都应该与大青山的红色火种有关。

走进大青山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武川县,“革命老区人民欢迎您”的县门横标雄伟耀眼。老区人民发扬吃苦耐劳、勇敢献身的“老区”精神,正在进行新一次的“绿色革命”——退耕还林还草,封围转移,保护生态,建设秀美山川;并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中国的马铃薯基地。

现在,我们沿过去游击队伏击日寇的山区公路进山,过去的战场现在已经是宽畅的一等级柏油公路,两边过去光秃秃的山坡现在已草木繁茂。从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老区人民以“暂时牺牲收入,增加、换取长远山川秀美”的奉献精神进行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态移民。

他们少养羊、少种地、多种树、多种草,发展生态种植业和养殖业。目前,全县60%的耕地已退出来种草、种树。

武川现在是中国第一大无公害绿色马铃薯基地。今年全县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达66万亩,产量达8亿公斤。

“塞外高原”牌的无公害马铃薯畅销全国大中型城市的超市、批发市场。武川还是保健粮种莜麦(裸燕麦)的主要产地之一。

〔建立根据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于8月下旬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扩大会议,确定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争担负起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随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

5、

20、129三个师。其中120师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1938年5月14日,毛泽东给在晋西北的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发出电报:在平绥铁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甚关重要,请你们迅即考虑此事。 于是贺龙同志认真地调查了大青山区的情况。

当时曾有人说“山西是八路军的根据地,吕梁山、太行山如人之双臂,紧揽中原,而阴山如人之颈背”,真是一语中的。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八路军120师于1938年6月下旬组建了大青山支队,这支部队由精锐358旅的715团和师直属的一个骑兵连组成。

由李井泉任支队司令兼政委,姚喆(zhé)任参谋长,彭德大任政治部主任。支队多数指战员经历过红军长征锻炼,共产党员约占三分之一,是一支具有较高政治和军事素质的部队,可以说是大浪淘沙、千锤百炼的钢铁之师。

因为支队长姓李,所以这支部队又称李支队。1938年8月,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和有关抗日组织工作人员约2300多人,从山西五寨出发,突破敌人重重封锁和堵截,经过两次北上,于9月1日越过平绥铁路,胜利挺进大青山,在面铺窑子与在那里坚持武装抗日的蒙汉抗日游击队胜利会师。

从此,中国共产党在此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把红色革命的种子播撒在大青山南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掀起了伟大的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在归绥一带坚持地下斗争的杨植霖、刘洪雄、高凤英等蒙汉共产党员,毅然组织起一支“蒙汉抗日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进攻,鼓舞了绥远敌占区蒙汉各族人民的抗日信心。 八路军挺进大青山后,在敌强我弱,环境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迅即开展了灵活多变、机智勇敢的游击战争。

在蒙汉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仅用3个多月的时间,就开辟了绥中、绥西和绥南三块游击区组成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与此同时,绥远地区匪盗猖獗,象日寇一样蹂躏百姓,李井泉作出“剿灭土匪、为民除害”的决定,对恶贯满盈的土匪采取主动出击,解救了被掠来的妇女数百人。

老百姓对此感恩不尽,有的人家甚至供起“八路军神位”。1938年12月,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主力部队转向冀中,只留下一个营在大青山坚持游击战争。

根据大青山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对敌斗争的需要,大青山支队逐步由步兵改进装备而成为骑兵,建成了八路军第一支铁的骑兵部队。在敌强我弱、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多次粉碎了日军的大“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摩擦”。

到1940年2月,部队共与敌人进行战斗120余次,击毙日伪军1500多人,俘虏500余人,兵力逐步扩大到了三个团,创造了开展敌后骑兵游击战争的丰富经验。 1940年,李井泉同志回延安汇报工作,姚喆担任代支队司令,开始领 导根据地党政军全面工作。

姚喆以英勇善战著称,人称“姚一刀”。 1945年,党中央为加强大青山地区的抗日力量,派奎璧、白成铭、郑天翔、杨植霖等大批蒙汉干部北上。

7月,派乌兰夫回到绥远,成立了中共绥蒙区委员会。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保卫了陕甘宁边区的北门户,扩展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外翼,为保卫晋西北根据地,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解放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同时,游击队发动当地各族群众,传播革命理想,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党的优秀民族工作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干部献身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绥远敌占区党的组织和政权建设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组织保证和政权基础。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牵制和粉碎了日本侵略军南下、西进,以形成对陕甘宁边区包围的计划,点燃了大青山地区蒙汉各族人民抗日斗争的烽火;同时为打通国际红色交通线创造了条件,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烽火遍燃〕 在领导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的同时,党还继续领导了内蒙古其他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党领导的内蒙古地区的抗日武装,就其规模来说并不算大,力量也不算强,但它在牵制和阻击日本侵略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组织蒙汉各族人民团结抗日,坚定人民群众的抗日信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位于武川县境内大青山深处的得胜沟,曾是当年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司令部驻地,被人们亲切地称作“小延安”、“老根据地”。这里的父老乡亲曾与八路军相依为命,并肩战斗,经历了战火硝烟的洗礼,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了解,在地理环境上,得胜沟群山紧抱,流水环围;沟深谷险,峰回路转,是难得的天然屏障。西南端的“钻天沟”林木参天,是当年李井泉政委和无线电的隐蔽处,通过这红色电波可直接与延安的党中央取得联系,布署战略,执行指挥。

而东西两头能与红色据点井儿沟和八区政府相通。这里是大青山的心腹地带,是易守难攻的理想战略要地。

196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把得胜沟列为全区重要革命文物纪念地。先后修复了大青山支队司令部驻地、八路军讲堂、警卫连、卫生队、炊事班伙房、后勤部等旧址,李井泉司令员故居、姚喆的窑洞、电台、“郝区(武归县某区郝秀山为区长)政府”等革命历史遗址、遗迹,还有八路军办公、作战使用过的珍贵历史文物。

并树大理石碑铭文纪念,新建了“革命斗争陈列室”,收藏着当年斗争的遗物及照片史料等。 在这里可供人们观仰遗迹实物,再现当年老一辈革命者在大青山区浴血奋战的战斗历程。

整个景区可谓集历史、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融教育、观光、休闲、游乐于共享。随着全县珍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不断加深,建设的步伐也逐步加快。

自1998年开发建设以来,得胜沟、李齐沟两地的革命遗址、遗迹修复重建,恢复了原貌:距得胜沟司令部十公里的蘑菇窑村建成了呼和浩特市爱国主义革命教育基地。让大家在工作、学习、休闲之余,来这里凭吊先烈、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005年初,大青山抗日根据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结束语〕“忆往昔峥嵘岁月我们踌躇满志,展未来光辉前景我们任重而道远”,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在向人们昭示历史,同时也在鞭策着人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保卫和建设好我们来之不易的家园,通过全民族的不断努力,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信朋友们这次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之游,一定受益匪浅吧。

第2篇 湖南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全文导游词

欢迎各位来宾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参观。这里原系民国7年(公元1918年)芬兰牧士建的天主堂,3栋共15间木结构平房,四周有砖墙环护。1934年11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肖克、王震等领导下,一举解放大庸县城,于26日成立临时省委,12月1日在天主堂内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领导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31个县的反围剿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封建势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为缅怀先烈功绩,弘扬革命精神,中共张家界市永定区委和区政府于91年夏发动募捐修复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并新建纪念馆,于1993年12月26日落成开馆。

纪念馆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东头是三堵矮墙围着的一栋木平房,三间小屋曾住过任弼时、贺龙、肖克,黑漆桌上的桐油灯作证,一代英杰曾在这里彻夜运筹。西头是可容纳200余人的省委礼堂,当时省委扩大会和省直各部门的会议均在此召开,现已辟为将军馆,166位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留下英雄足迹的新中国将帅的照片挂满墙壁。纪念馆大门左右,一字排开11间办公室,当年3大机关13个直属部门均在此办公。庭院正中是根据我国著名雕塑家潘鹤的作品《艰苦岁月》凿制而成的一尊双人石像,小红军抱着高过头顶的步枪,依偎在横吹短笛的老红军膝头,似在入神地倾听。雕像后面是纪念馆主楼,内设三个展室,陈列着223幅大型图片和100多件革命文物,再现了根据地的光辉斗争史,反映了根据地军民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和高尚情操。肖克将军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第一部分 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的初创

193年11月,由于王明左”倾路线错误和敌人的大举进攻,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全部丧失,红三军在湘鄂西中央分局夏曦、贺龙、关向应的领导下不得不转战鄂川边。

12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听湖北咸丰大村召开会议,决定创建湘鄂川黔边新苏区”。此后,红三军在湘鄂川黔边转战,寻找立足点。

1934年5月,红三军西渡乌江,进入贵州。6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贵州沿河枫香溪召开会议,决定在黔东创建根据地。7月21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黔东根据地的建立,为红二、六军团会师和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二部分 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的全面形成

1934年10月,红六军团经过艰苦转战,进入黔东,24日,与红三军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两军团联合行动,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为了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与建立湘鄂川黔边根据地,决定发动湘西攻势。

1934年10月28日,红二、六军团从四川南腰出发,向湘西挺进。11月7日,攻克永顺县城,湘敌何键急令湘西军阀陈渠珍派兵堵剿,陈纠集三个旅,约一万人的兵力向永顺扑来。红军决定采取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作战方针,主动放弃永顺县城,退至城北90里的十万坪地区设伏。16日黄昏,尾追之敌进入伏击圈,我军奋起痛击,歼、俘敌3000余人。我军乘胜追击,24日占领大庸、桑植。12月7日,进击沅陵,17日包围常德,攻下桃源。

由于湘西攻势的胜利,促进了新区工作的发展,红二、六军团控制了永顺、大庸、桑植的大部和龙山、保靖、桃源、慈利、常德等县的一部,并占有大庸、桑植、永顺等县城,开辟了湘鄂川黔边根据地。

第三部分 根据地省委的成立并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

1934年11月26日,奉中共中央电示,在大庸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任弼时为省委书记,贺龙、关向应、夏曦、王震、肖克及张子意、刘士杰(后叛变)、周玉珠为省委委员,同时成立省军区,贺龙为军区司令员,任弼时为政委。还成立了省革命委员会,贺龙为主席,夏曦、朱长清为副主席。至此,以大庸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苏区省委成立之后,即着手领导开展建党建政、土地革命和扩红等项工作,同时还进行了必要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推动了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第四部分 反围剿的激烈战斗

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红军的主动出击,给国民党政府造成了新的威胁,蒋介石惊恐万分,下令调集湘鄂两省的军队,集中了11个师又4个旅,共40多个团,约11万人的兵力,编成6个纵队,在地方保安团的配合下,对根据地发动围剿”。

针对敌人的疯狂进攻,我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严阵以待。1935年1月,敌军向根据地进攻,我红军主力班师大庸休整。2月上旬,红军在慈利设防正面阻击郭汝栋纵队失利,在大庸被李觉部乘机侵占。红军回师在大庸后坪鸡公垭设伏再打李觉部纵队失利,郭汝栋纵队乘机占领桑植。两个月的反围剿”作战,由于对中央军委指示的实行运动战,选择敌人弱点,在运动中各个击破之”的作战方针理解不深,而是从正面迎击敌人,以至一再受挫,根据地不断缩小,红军处境日益困难,二、六军团领导决定向北转移。4月12日,红军从塔卧、龙家寨向北撤退。这时,鄂军第五十八师第一七二旅进驻陈家河与我军遭遇,该敌贪功冒进,孤军深入,红军抓住战机,于14日予以全歼。敌师部和第一七上旅慌忙逃窜。次日红军又在桃子溪地区,将南逃之敌第五十八师师部和第一七四旅全歼,乘胜收复了桑植县城。红二、六军团因形势二转,决定放弃北撤计划,仍留原地坚持斗争。4月下旬红军主力东进,攻占江垭,红军主力又西云湖北,在咸丰忠堡歼敌第四十一师,活捉敌纵队司令兼师长张振汉。8月3日,红军设伏于板栗园歼敌八十五师师部和两个团,击毙敌师长谢彬。8月8日在芭蕉坨一举击溃陶广纵队10个团。至此,湘鄂敌军被迫转入防御,敌军对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围剿”遂以失败告终。8月下旬,红二、六军团主动出击,先后占领石门、澧州、津市、临澧等县城,根据地和红军进一步扩大。1935年9月,湘鄂川黔根据地中心区域和游击区已扩大到东至洞庭湖西岸,西至四川酉阳,西北至湖北咸丰、恩施,南至沅陵,北至鹤峰,加上黔东和鄂川边两个游击区,人口约200万。红二、六军团发展到4个师12个团,约2万人。

第五部分 胜利实现战略转移

我红二、六军团的节节胜利,宣告了蒋介石利用湘鄂两省敌军围剿”红军的计划已经失败。蒋介石气急败坏,以更加狠毒的手段布置新的围剿”,于1935年10月8日,下令成立宜昌行辕,派陈诚任行辕参谋长,代行他的职权,以便统一指挥。宜昌行辕所辖兵力,达22个师又5个旅,130个团,20余万人,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30万之众。

当时,我红二、六军团主力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总兵力也只有两万多人。在敌我力量相当悬殊的情况下,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退出根据地,采取声东击西战术,直插湘中,突破敌人的围攻线后,再转移至敌人力量较薄弱的湘黔边,争取在贵州的石阡、镇远、黄平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分别在桑植刘家坪和瑞塔铺举行了红军突围誓师大会,除留湘鄂川黔特委和红十八师坚持根据地的斗争,牵制敌人之外,主力部队于当晚开始了突围行动。经过一个多月的转战,我红二、六军团于1936年1月进入贵州。留守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湘鄂川黔特委和红十八师,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后,也突破重围,于1月9日到贵州江口与六军团主力会合。一月下旬,二、六军主力继续西征,二月初,占领了黔西、大定、毕节地区,并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从此,结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史。

第六部分 先烈们的丰碑永存

在创建、发展、捍卫根据地和突围转战斗争中,我红二、六军团指战员舍生忘死,前仆后继与敌人浴血奋战,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红军撤离根据地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镇压。面对敌人的血腥屠杀,我革命干部、群众英勇顽强、宁死不屈,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其英名永垂青史,风范长励后人。牺牲在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的部队团级、地方县级的干部烈士就有53名,这就是他们的英名录(介绍图片)。

第七部分 老区大庸在中央领导和革命前辈关怀下的巨大变化

60多年过去了,昔日苏区省府大庸,自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全会以来,旧貌换新颜,尤其是开发旅游,张家界奇山异水大放光彩,使这里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央领导频频莅临视察,革命前辈纷纷故地重游,表达了对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无限深情和建设事业的密切关注。

第3篇 湖南中文导游词湖南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词

欢迎各位来宾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参观。这里原系民国7年(公元1918年)芬兰牧士建的天主堂,3栋共15间木结构平房,四周有砖墙环护。1934年11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肖克、王震等领导下,一举解放大庸县城,于26日成立临时省委,12月1日在天主堂内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领导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31个县的反围剿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封建势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为缅怀先烈功绩,弘扬革命精神,中共张家界市永定区委和区政府于91年夏发动募捐修复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并新建纪念馆,于1993年12月26日落成开馆。

纪念馆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东头是三堵矮墙围着的一栋木平房,三间小屋曾住过任弼时、贺龙、肖克,黑漆桌上的桐油灯作证,一代英杰曾在这里彻夜运筹。西头是可容纳200余人的省委礼堂,当时省委扩大会和省直各部门的会议均在此召开,现已辟为将军馆,166位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留下英雄足迹的新中国将帅的照片挂满墙壁。纪念馆大门左右,一字排开11间办公室,当年3大机关13个直属部门均在此办公。庭院正中是根据我国著名雕塑家潘鹤的作品《艰苦岁月》凿制而成的一尊双人石像,小红军抱着高过头顶的步枪,依偎在横吹短笛的老红军膝头,似在入神地倾听。雕像后面是纪念馆主楼,内设三个展室,陈列着223幅大型图片和100多件革命文物,再现了根据地的光辉斗争史,反映了根据地军民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和高尚情操。肖克将军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第一部分 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的初创

193年11月,由于王明左”倾路线错误和敌人的大举进攻,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全部丧失,红三军在湘鄂西中央分局夏曦、贺龙、关向应的领导下不得不转战鄂川边。

12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听湖北咸丰大村召开会议,决定创建湘鄂川黔边新苏区”。此后,红三军在湘鄂川黔边转战,寻找立足点。

1934年5月,红三军西渡乌江,进入贵州。6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贵州沿河枫香溪召开会议,决定在黔东创建根据地。7月21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黔东根据地的建立,为红二、六军团会师和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二部分 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的全面形成

1934年10月,红六军团经过艰苦转战,进入黔东,24日,与红三军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两军团联合行动,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为了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与建立湘鄂川黔边根据地,决定发动湘西攻势。

1934年10月28日,红二、六军团从四川南腰出发,向湘西挺进。11月7日,攻克永顺县城,湘敌何键急令湘西军阀陈渠珍派兵堵剿,陈纠集三个旅,约一万人的兵力向永顺扑来。红军决定采取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作战方针,主动放弃永顺县城,退至城北90里的十万坪地区设伏。16日黄昏,尾追之敌进入伏击圈,我军奋起痛击,歼、俘敌3000余人。我军乘胜追击,24日占领大庸、桑植。12月7日,进击沅陵,17日包围常德,攻下桃源。

由于湘西攻势的胜利,促进了新区工作的发展,红二、六军团控制了永顺、大庸、桑植的大部和龙山、保靖、桃源、慈利、常德等县的一部,并占有大庸、桑植、永顺等县城,开辟了湘鄂川黔边根据地。

第三部分 根据地省委的成立并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

1934年11月26日,奉中共中央电示,在大庸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任弼时为省委书记,贺龙、关向应、夏曦、王震、肖克及张子意、刘士杰(后叛变)、周玉珠为省委委员,同时成立省军区,贺龙为军区司令员,任弼时为政委。还成立了省革命委员会,贺龙为主席,夏曦、朱长清为副主席。至此,以大庸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苏区省委成立之后,即着手领导开展建党建政、土地革命和扩红等项工作,同时还进行了必要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推动了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第四部分 反围剿的激烈战斗

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红军的主动出击,给国民党政府造成了新的威胁,蒋介石惊恐万分,下令调集湘鄂两省的军队,集中了11个师又4个旅,共40多个团,约11万人的兵力,编成6个纵队,在地方保安团的配合下,对根据地发动围剿”。

针对敌人的疯狂进攻,我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严阵以待。1935年1月,敌军向根据地进攻,我红军主力班师大庸休整。2月上旬,红军在慈利设防正面阻击郭汝栋纵队失利,在大庸被李觉部乘机侵占。红军回师在大庸后坪鸡公垭设伏再打李觉部纵队失利,郭汝栋纵队乘机占领桑植。两个月的反围剿”作战,由于对中央军委指示的实行运动战,选择敌人弱点,在运动中各个击破之”的作战方针理解不深,而是从正面迎击敌人,以至一再受挫,根据地不断缩小,红军处境日益困难,二、六军团领导决定向北转移。4月12日,红军从塔卧、龙家寨向北撤退。这时,鄂军第五十八师第一七二旅进驻陈家河与我军遭遇,该敌贪功冒进,孤军深入,红军抓住战机,于14日予以全歼。敌师部和第一七上旅慌忙逃窜。次日红军又在桃子溪地区,将南逃之敌第五十八师师部和第一七四旅全歼,乘胜收复了桑植县城。红二、六军团因形势二转,决定放弃北撤计划,仍留原地坚持斗争。4月下旬红军主力东进,攻占江垭,红军主力又西云湖北,在咸丰忠堡歼敌第四十一师,活捉敌纵队司令兼师长张振汉。8月3日,红军设伏于板栗园歼敌八十五师师部和两个团,击毙敌师长谢彬。8月8日在芭蕉坨一举击溃陶广纵队10个团。至此,湘鄂敌军被迫转入防御,敌军对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围剿”遂以失败告终。8月下旬,红二、六军团主动出击,先后占领石门、澧州、津市、临澧等县城,根据地和红军进一步扩大。1935年9月,湘鄂川黔根据地中心区域和游击区已扩大到东至洞庭湖西岸,西至四川酉阳,西北至湖北咸丰、恩施,南至沅陵,北至鹤峰,加上黔东和鄂川边两个游击区,人口约200万。红二、六军团发展到4个师12个团,约2万人。

第五部分 胜利实现战略转移

我红二、六军团的节节胜利,宣告了蒋介石利用湘鄂两省敌军围剿”红军的计划已经失败。蒋介石气急败坏,以更加狠毒的手段布置新的围剿”,于1935年10月8日,下令成立宜昌行辕,派陈诚任行辕参谋长,代行他的职权,以便统一指挥。宜昌行辕所辖兵力,达22个师又5个旅,130个团,20余万人,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30万之众。

当时,我红二、六军团主力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总兵力也只有两万多人。在敌我力量相当悬殊的情况下,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退出根据地,采取声东击西战术,直插湘中,突破敌人的围攻线后,再转移至敌人力量较薄弱的湘黔边,争取在贵州的石阡、镇远、黄平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分别在桑植刘家坪和瑞塔铺举行了红军突围誓师大会,除留湘鄂川黔特委和红十八师坚持根据地的斗争,牵制敌人之外,主力部队于当晚开始了突围行动。经过一个多月的转战,我红二、六军团于1936年1月进入贵州。留守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湘鄂川黔特委和红十八师,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后,也突破重围,于1月9日到贵州江口与六军团主力会合。一月下旬,二、六军主力继续西征,二月初,占领了黔西、大定、毕节地区,并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从此,结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史。

第六部分 先烈们的丰碑永存

在创建、发展、捍卫根据地和突围转战斗争中,我红二、六军团指战员舍生忘死,前仆后继与敌人浴血奋战,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红军撤离根据地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镇压。面对敌人的血腥屠杀,我革命干部、群众英勇顽强、宁死不屈,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其英名永垂青史,风范长励后人。牺牲在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的部队团级、地方县级的干部烈士就有53名,这就是他们的英名录(介绍图片)。

第七部分 老区大庸在中央领导和革命前辈关怀下的巨大变化

60多年过去了,昔日苏区省府大庸,自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全会以来,旧貌换新颜,尤其是开发旅游,张家界奇山异水大放光彩,使这里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央领导频频莅临视察,革命前辈纷纷故地重游,表达了对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无限深情和建设事业的密切关注。

第4篇 湖南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导游词

欢迎各位来宾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参观。这里原系民国7年(公元1918年)芬兰牧士建的天主堂,3栋共15间木结构平房,四周有砖墙环护。1934年11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肖克、王震等领导下,一举解放大庸县城,于26日成立临时省委,12月1日在天主堂内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领导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31个县的反围剿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封建势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为缅怀先烈功绩,弘扬革命精神,中共张家界市永定区委和区政府于91年夏发动募捐修复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并新建纪念馆,于1993年12月26日落成开馆。

纪念馆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东头是三堵矮墙围着的一栋木平房,三间小屋曾住过任弼时、贺龙、肖克,黑漆桌上的桐油灯作证,一代英杰曾在这里彻夜运筹。西头是可容纳200余人的省委礼堂,当时省委扩大会和省直各部门的会议均在此召开,现已辟为将军馆,166位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留下英雄足迹的新中国将帅的照片挂满墙壁。纪念馆大门左右,一字排开11间办公室,当年3大机关13个直属部门均在此办公。庭院正中是根据我国著名雕塑家潘鹤的作品《艰苦岁月》凿制而成的一尊双人石像,小红军抱着高过头顶的步枪,依偎在横吹短笛的老红军膝头,似在入神地倾听。雕像后面是纪念馆主楼,内设三个展室,陈列着223幅大型图片和100多件革命文物,再现了根据地的光辉斗争史,反映了根据地军民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和高尚情操。肖克将军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第一部分 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的初创

193年11月,由于王明“左”倾路线错误和敌人的大举进攻,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全部丧失,红三军在湘鄂西中央分局夏曦、贺龙、关向应的领导下不得不转战鄂川边。

12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听湖北咸丰大村召开会议,决定“创建湘鄂川黔边新苏区”。此后,红三军在湘鄂川黔边转战,寻找立足点。

1934年5月,红三军西渡乌江,进入贵州。6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贵州沿河枫香溪召开会议,决定在黔东创建根据地。7月21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黔东根据地的建立,为红二、六军团会师和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二部分 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的全面形成

1934年10月,红六军团经过艰苦转战,进入黔东,24日,与红三军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两军团联合行动,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为了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与建立湘鄂川黔边根据地,决定发动湘西攻势。

1934年10月28日,红二、六军团从四川南腰出发,向湘西挺进。11月7日,攻克永顺县城,湘敌何键急令湘西军阀陈渠珍派兵堵剿,陈纠集三个旅,约一万人的兵力向永顺扑来。红军决定采取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作战方针,主动放弃永顺县城,退至城北90里的十万坪地区设伏。16日黄昏,尾追之敌进入伏击圈,我军奋起痛击,歼、俘敌3000余人。我军乘胜追击,24日占领大庸、桑植。12月7日,进击沅陵,17日包围常德,攻下桃源。

由于湘西攻势的胜利,促进了新区工作的发展,红二、六军团控制了永顺、大庸、桑植的大部和龙山、保靖、桃源、慈利、常德等县的一部,并占有大庸、桑植、永顺等县城,开辟了湘鄂川黔边根据地。

第三部分 根据地省委的成立并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

1934年11月26日,奉中共中央电示,在大庸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任弼时为省委书记,贺龙、关向应、夏曦、王震、肖克及张子意、刘士杰(后叛变)、周玉珠为省委委员,同时成立省军区,贺龙为军区司令员,任弼时为政委。还成立了省革命委员会,贺龙为主席,夏曦、朱长清为副主席。至此,以大庸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苏区省委成立之后,即着手领导开展建党建政、土地革命和扩红等项工作,同时还进行了必要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推动了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第四部分 反围剿的激烈战斗

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红军的主动出击,给国民党政府造成了新的威胁,蒋介石惊恐万分,下令调集湘鄂两省的军队,集中了11个师又4个旅,共40多个团,约11万人的兵力,编成6个纵队,在地方保安团的配合下,对根据地发动“围剿”。

针对敌人的疯狂进攻,我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严阵以待。1935年1月,敌军向根据地进攻,我红军主力班师大庸休整。2月上旬,红军在慈利设防正面阻击郭汝栋纵队失利,在大庸被李觉部乘机侵占。红军回师在大庸后坪鸡公垭设伏再打李觉部纵队失利,郭汝栋纵队乘机占领桑植。两个月的反“围剿”作战,由于对中央军委指示的“实行运动战,选择敌人弱点,在运动中各个击破之”的作战方针理解不深,而是从正面迎击敌人,以至一再受挫,根据地不断缩小,红军处境日益困难,二、六军团领导决定向北转移。4月12日,红军从塔卧、龙家寨向北撤退。这时,鄂军第五十八师第一七二旅进驻陈家河与我军遭遇,该敌贪功冒进,孤军深入,红军抓住战机,于14日予以全歼。敌师部和第一七上旅慌忙逃窜。次日红军又在桃子溪地区,将南逃之敌第五十八师师部和第一七四旅全歼,乘胜收复了桑植县城。红二、六军团因形势二转,决定放弃北撤计划,仍留原地坚持斗争。4月下旬红军主力东进,攻占江垭,红军主力又西云湖北,在咸丰忠堡歼敌第四十一师,活捉敌纵队司令兼师长张振汉。8月3日,红军设伏于板栗园歼敌八十五师师部和两个团,击毙敌师长谢彬。8月8日在芭蕉坨一举击溃陶广纵队10个团。至此,湘鄂敌军被迫转入防御,敌军对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围剿”遂以失败告终。8月下旬,红二、六军团主动出击,先后占领石门、澧州、津市、临澧等县城,根据地和红军进一步扩大。1935年9月,湘鄂川黔根据地中心区域和游击区已扩大到东至洞庭湖西岸,西至四川酉阳,西北至湖北咸丰、恩施,南至沅陵,北至鹤峰,加上黔东和鄂川边两个游击区,人口约200万。红二、六军团发展到4个师12个团,约2万人。

第五部分 胜利实现战略转移

我红二、六军团的节节胜利,宣告了蒋介石利用湘鄂两省敌军“围剿”红军的计划已经失败。蒋介石气急败坏,以更加狠毒的手段布置新的“围剿”,于1935年10月8日,下令成立宜昌行辕,派陈诚任行辕参谋长,代行他的职权,以便统一指挥。宜昌行辕所辖兵力,达22个师又5个旅,130个团,20余万人,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30万之众。

当时,我红二、六军团主力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总兵力也只有两万多人。在敌我力量相当悬殊的情况下,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退出根据地,采取声东击西战术,直插湘中,突破敌人的围攻线后,再转移至敌人力量较薄弱的湘黔边,争取在贵州的石阡、镇远、黄平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分别在桑植刘家坪和瑞塔铺举行了红军突围誓师大会,除留湘鄂川黔特委和红十八师坚持根据地的斗争,牵制敌人之外,主力部队于当晚开始了突围行动。经过一个多月的转战,我红二、六军团于1936年1月进入贵州。留守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湘鄂川黔特委和红十八师,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后,也突破重围,于1月9日到贵州江口与六军团主力会合。一月下旬,二、六军主力继续西征,二月初,占领了黔西、大定、毕节地区,并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从此,结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史。

第六部分 先烈们的丰碑永存

在创建、发展、捍卫根据地和突围转战斗争中,我红二、六军团指战员舍生忘死,前仆后继与敌人浴血奋战,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红军撤离根据地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镇压。面对敌人的血腥屠杀,我革命干部、群众英勇顽强、宁死不屈,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其英名永垂青史,风范长励后人。牺牲在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的部队团级、地方县级的干部烈士就有53名,这就是他们的英名录(介绍图片)。

第七部分 老区大庸在中央领导和革命前辈关怀下的巨大变化

60多年过去了,昔日苏区省府大庸,自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全会以来,旧貌换新颜,尤其是开发旅游,张家界奇山异水大放光彩,使这里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央领导频频莅临视察,革命前辈纷纷故地重游,表达了对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无限深情和建设事业的密切关注。

$content2$

根据导游词(精选4篇)

欢迎各位来宾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参观。这里原系民国7年(公元1918年)芬兰牧士建的天主堂,3栋共15间木结构平房,四周有砖墙环护。1934年11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根据信息

  • 根据导游词(精选4篇)
  • 根据导游词(精选4篇)4人关注

    欢迎各位来宾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参观。这里原系民国7年(公元1918年)芬兰牧士建的天主堂,3栋共15间木结构平房,四周有砖墙环护。1934年11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二 ...[更多]

  • 革命根据地导游词(精选3篇)
  • 革命根据地导游词(精选3篇)3人关注

    欢迎各位来宾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参观。这里原系民国7年(公元1918年)芬兰牧士建的天主堂,3栋共15间木结构平房,四周有砖墙环护。1934年11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二 ...[更多]

相关专题

导游词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