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书信稿件 > 致辞 > 导游词

鹿邑导游词(精选7篇)

更新时间:2024-11-12 查看人数:7

鹿邑导游词

第1篇 鹿邑老君台导游词范文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东北隅,老君台后街路南。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生,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

据清光绪《鹿邑县志》记述:“天宝二年(734年)建太清坛。文昌宫于台记。”台高13米,是一座以古代大砖构筑,由14个平面围成的高坛形古建筑,状若圆柱且有棱角,顶部面积765平方米,底面积略大。全台以古式大砖堆砌,由24个平面围成圆柱形,台上环筑七十厘米高的围墙,形与城墙相似。台上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一间。正殿内原有老子铜像一尊,高两米许,铸工精巧。殿门檐下东西各嵌一碑,上书“道德真源”、“犹龙遗迹”。山门内东侧原有铁柱一根,高七尺,径七寸,突兀而立,古色默然。

山门下青石台阶共32层,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符合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进入老君台山门,是正殿,面阔三间,进深间,硬山式清代建筑,殿内西偏殿各一间。合上13棵桧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

老君台下波光烟霭,湖水萦洄,景色宜人。映山门向南约里许的中轴线上,依次有望仙桥、明道宫、文昌宫、八角亭、游龙堤坊、万教之祖牌坊等。牌坊附近有“老子故里”、“孔子问礼处”两块碑碣。牌坊上书“地古永传曲仁里”下题“天高近接太清宫”,楣镌“万教之祖”,正书苍古遒劲。升仙台因老子道德高崇。

据大清光绪版《鹿邑县志。古迹。明道宫》记载“明道宫在东门内升仙台前,唐名紫极宫,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为太清坛。”由此可知,该台始建于唐代,至迟也应在天宝年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皆有增修增建。 老君台为圆柱形且有棱角,高8米,台底面积706平方米。周围用大砖堆砌,内实以土,上立垛口女墙,类似古城墙。台上有大殿、东西偏殿和山门一座。殿前壁上嵌有“犹龙遗迹”、“道德真源”、“孔子问礼处”等明代碑刻三方(通),清代赞助碑二通。殿内原有老子紫铜坐像一尊,殿左前方有铁柱一根,传为老子“赶山鞭”。大殿后原有老君炼丹房。台上还有古柏十三株,山门下有石阶三十三级,应老子飞升三十三层青天之说。

老君台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古往今来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女皇武则天、宋真宗赵恒,以及文学大家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曾来拜庙祭祀。或观瞻游览,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华章。 1978年,鹿邑县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在此建博物馆。1986年,老君台被定位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随太清宫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随老子故里旅游区一起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aaaa级景区。

第2篇 鹿邑老君台导游词1000字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东北隅,老君台后街路南。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生,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

据清光绪《鹿邑县志》记述:“天宝二年(734年)建太清坛。文昌宫于台记。”台高13米,是一座以古代大砖构筑,由14个平面围成的高坛形古建筑,状若圆柱且有棱角,顶部面积765平方米,底面积略大。全台以古式大砖堆砌,由24个平面围成圆柱形,台上环筑七十厘米高的围墙,形与城墙相似。台上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一间。正殿内原有老子铜像一尊,高两米许,铸工精巧。殿门檐下东西各嵌一碑,上书“道德真源”、“犹龙遗迹”。山门内东侧原有铁柱一根,高七尺,径七寸,突兀而立,古色默然。

山门下青石台阶共32层,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符合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进入老君台山门,是正殿,面阔三间,进深间,硬山式清代建筑,殿内西偏殿各一间。合上13棵桧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

老君台下波光烟霭,湖水萦洄,景色宜人。映山门向南约里许的中轴线上,依次有望仙桥、明道宫、文昌宫、八角亭、游龙堤坊、万教之祖牌坊等。牌坊附近有“老子故里”、“孔子问礼处”两块碑碣。牌坊上书“地古永传曲仁里”下题“天高近接太清宫”,楣镌“万教之祖”,正书苍古遒劲。升仙台因老子道德高崇。

据大清光绪版《鹿邑县志.古迹.明道宫》记载“明道宫在东门内升仙台前,唐名紫极宫,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为太清坛。”由此可知,该台始建于唐代,至迟也应在天宝年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皆有增修增建。 老君台为圆柱形且有棱角,高8米,台底面积706平方米。周围用大砖堆砌,内实以土,上立垛口女墙,类似古城墙。台上有大殿、东西偏殿和山门一座。殿前壁上嵌有“犹龙遗迹”、“道德真源”、“孔子问礼处”等明代碑刻三方(通),清代赞助碑二通。殿内原有老子紫铜坐像一尊,殿左前方有铁柱一根,传为老子“赶山鞭”。大殿后原有老君炼丹房。台上还有古柏十三株,山门下有石阶三十三级,应老子飞升三十三层青天之说。 老君台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古往今来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女皇武则天、宋真宗赵恒,以及文学大家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曾来拜庙祭祀。或观瞻游览,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华章。 1978年,鹿邑县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在此建博物馆。1986年,老君台被定位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随太清宫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随老子故里旅游区一起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aaaa级景区。

第3篇 关于鹿邑老君台的导游词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东北隅,老君台后街路南。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生,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

据清光绪《鹿邑县志》记述:“天宝二年(734年)建太清坛。文昌宫于台记。”台高13米,是一座以古代大砖构筑,由14个平面围成的高坛形古建筑,状若圆柱且有棱角,顶部面积765平方米,底面积略大。全台以古式大砖堆砌,由24个平面围成圆柱形,台上环筑七十厘米高的围墙,形与城墙相似。台上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一间。正殿内原有老子铜像一尊,高两米许,铸工精巧。殿门檐下东西各嵌一碑,上书“道德真源”、“犹龙遗迹”。山门内东侧原有铁柱一根,高七尺,径七寸,突兀而立,古色默然。

山门下青石台阶共32层,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符合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进入老君台山门,是正殿,面阔三间,进深间,硬山式清代建筑,殿内西偏殿各一间。合上13棵桧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

老君台下波光烟霭,湖水萦洄,景色宜人。映山门向南约里许的中轴线上,依次有望仙桥、明道宫、文昌宫、八角亭、游龙堤坊、万教之祖牌坊等。牌坊附近有“老子故里”、“孔子问礼处”两块碑碣。牌坊上书“地古永传曲仁里”下题“天高近接太清宫”,楣镌“万教之祖”,正书苍古遒劲。升仙台因老子道德高崇。

据大清光绪版《鹿邑县志.古迹.明道宫》记载“明道宫在东门内升仙台前,唐名紫极宫,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为太清坛。”由此可知,该台始建于唐代,至迟也应在天宝年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皆有增修增建。 老君台为圆柱形且有棱角,高8米,台底面积706平方米。周围用大砖堆砌,内实以土,上立垛口女墙,类似古城墙。台上有大殿、东西偏殿和山门一座。殿前壁上嵌有“犹龙遗迹”、“道德真源”、“孔子问礼处”等明代碑刻三方(通),清代赞助碑二通。殿内原有老子紫铜坐像一尊,殿左前方有铁柱一根,传为老子“赶山鞭”。大殿后原有老君炼丹房。台上还有古柏十三株,山门下有石阶三十三级,应老子飞升三十三层青天之说。 老君台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古往今来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女皇武则天、宋真宗赵恒,以及文学大家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曾来拜庙祭祀。或观瞻游览,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华章。 1978年,鹿邑县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在此建博物馆。1986年,老君台被定位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随太清宫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随老子故里旅游区一起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aaaa级景区。

第4篇 鹿邑老君台导游词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东北隅,老君台后街路南。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生,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 山门下青石台阶共32层,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符合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进入老君台山门,是正殿,面阔三间,进深间,硬山式清代建筑,殿内西偏殿各一间。合上13棵桧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

老君台下波光烟霭,湖水萦洄,景色宜人。映山门向南约里许的中轴线上,依次有望仙桥、明道宫、文昌宫、八角亭、游龙堤坊、万教之祖牌坊等。牌坊附近有“老子故里”、“孔子问礼处”两块碑碣。牌坊上书“地古永传曲仁里”下题“天高近接太清宫”,楣镌“万教之祖”,正书苍古遒劲。升仙台因老子道德高崇。

第5篇 鹿邑太清宫导游词

鹿邑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集,为老子的诞生地。据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前来创建,始名老子庙。唐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渊为了便于对天下的统治,抬高家族地位,就听从吉善行的建议,认老子为祖宗,派人在汉老子庙的基础上予以扩建,规模如京城王宫,做为皇室家庙。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极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到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册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位置在太清宫北一里。至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又有增建,规模达到鼎盛,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宫内建筑排列有序,琼楼玉宇,金碧辉煌。 太清宫称前宫,洞霄宫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中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

唐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又亲朝太清宫,为老子上尊号“大圣祖高上金阙天皇大帝”,改庙名为太清宫,又亲手为五千言《道德经》作注,刻石立于太清宫。该碑至今犹存,和太清宫及其所余历代碑刻一起,于八六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1年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唐一代,皇室常驻五百军士镇守太清宫。

唐末黄巢起义,太清宫毁于兵事。宋真宗年间重建,又拨国库款重修太清、洞宵二宫,规模比唐时有加。重修时并立有“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会真桥记”等碑刻,碑刻至今尤存。重修后,真宗皇帝亲率满朝文武来太清宫朝拜。真宗所立“先天太后之赞”碑,通高八米,宽二米,二龙幡伏于碑首,神龟支撑碑下,为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的“三御碑”,且书法秀美,石质坚细,至今保存完好,是太清宫所存之琳琅珍品。以后屡修屡废,金元明清各代都有重修碑记。元代中统年间,皇帝又颁发了圣旨和执照,对太清宫予以保护,碑刻今存。至清代重修时,规模尚十分可观,然与唐宋盛时相比,仅存“十一于千百也”。而现在与清时相比,又是仅存“十一于千百也”。太清宫现存主体建筑太极殿五间,铁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九件,望月井一眼。洞霄宫仅存清代建筑三圣母殿五间,娃娃殿三间,宋碑一通。

据《后汉书》和《鹿邑县志》记载,太清宫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庙。当时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水经注》载涡水又北,适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肃是也。此后,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典籍中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谒的记载。特别是唐朝帝王,对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称是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以老子庙为家庙。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三年(620年)封老子为始祖,大兴土木建造宫阙殿字如帝者居。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幸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称紫极宫。武后武则天于光宅元年(684年)追封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俗称后宫,其规模相当宏大。唐玄宗李隆基曾两度亲渴老子庙,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加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亲为《道德经》作注,御笔全文镑立《道德经注》碑一通。天宝二年(743年)李隆基下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相传,当时前宫祭祀老子,后宫祭祀李母。两宫相距一里,中间隔有一河,曰清静河,河上有桥,桥曰会仙桥。前宫住道士,后宫住道姑。两宫相商事宜,则以云牌传示,不允私自来往,其规矩之严犹如皇宫。前宫午门耸立,御道直坦,院内以太极殿为中心,周围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无殿、清静阁,将太极殿环抱其中。唐王室将太清宫奉为家庙,所以其建筑风格颇类长安王宫。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楼台殿阁六百余间,其气势宏伟壮观,建造精致华丽,金碧辉煌。

朱仙镇导游词 ·中岳庙导游词 ·岳飞庙导游词 ·河南嵩山少林寺导游词

宋帝好道,宋真宗赵恒自称道君皇帝,拨国库银重建太清宫,规模比唐时更大,并于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亲率群臣朝拜太清宫,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立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会真桥记等碑刻。在这期间,太清宫盛极,来往不绝的不仅有达官贵人,骚人墨客也常来此流连驻足。谢灵运、李白、杜甫、苏辙、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曾在这里留下尊老崇道、咏物状景的珍贵诗篇。此时的太清宫名声远扬。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胡耀邦、张爱萍、杨得志、朱镕基、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也先后游览了这块圣地。

到了宋末,靖康之乱给太清宫带来了灭顶之灾,很多建筑都毁于兵火。到了金代得以重修,但己元气大伤。元朝统一后,重视道教,朝廷颁布保护太清宫的令旨,明确规定太清宫、洞霄宫属国家保护,规定在太清宫方圆四十里内的土地、树木及一切财产属太清宫所有。元代末年,太清宫一带屡患水灾,大部分建筑被毁。直至清康熙年间,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极殿,但规模已远不如昔日,较之于唐宋,仅存什一也。

1997年,考古专家在太清宫发掘出一处含龙山文化遗址、西周墓葬、东周夯土基址和大型马坑、唐宋建筑基址、碑刻及明清建筑的大型文物古迹群。该遗址时代早,跨度大,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北京和河南省的10余名考古专家指挥近百名民工还对太清宫前、后宫周围3300多平方米的地面进行了挖掘,发掘出了清晰的唐、宋、金、元太清宫遗址及大量的祭祀器皿。随后,60余位来自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所及全国最知名的考古专家和老学专家云集鹿邑,研究这次挖掘成果,一致认定,发现的大量祭祀器具证明历代祭老在太清宫、祭李母在后宫,同历代文献记载完全吻合,而那次考古挖掘,被评为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从而载入史册,震惊海内外。

详细地址:周口市鹿邑县城东5公里的太清宫镇的东北隅

第6篇 鹿邑老君台旅游导游词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东北隅,老君台后街路南。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生,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

据清光绪《鹿邑县志》记述:“天宝二年(734年)建太清坛。文昌宫于台记。”台高13米,是一座以古代大砖构筑,由14个平面围成的高坛形古建筑,状若圆柱且有棱角,顶部面积765平方米,底面积略大。全台以古式大砖堆砌,由24个平面围成圆柱形,台上环筑七十厘米高的围墙,形与城墙相似。台上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一间。正殿内原有老子铜像一尊,高两米许,铸工精巧。殿门檐下东西各嵌一碑,上书“道德真源”、“犹龙遗迹”。山门内东侧原有铁柱一根,高七尺,径七寸,突兀而立,古色默然。

山门下青石台阶共32层,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符合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进入老君台山门,是正殿,面阔三间,进深间,硬山式清代建筑,殿内西偏殿各一间。合上13棵桧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

老君台下波光烟霭,湖水萦洄,景色宜人。映山门向南约里许的中轴线上,依次有望仙桥、明道宫、文昌宫、八角亭、游龙堤坊、万教之祖牌坊等。牌坊附近有“老子故里”、“孔子问礼处”两块碑碣。牌坊上书“地古永传曲仁里”下题“天高近接太清宫”,楣镌“万教之祖”,正书苍古遒劲。升仙台因老子道德高崇。

据大清光绪版《鹿邑县志.古迹.明道宫》记载“明道宫在东门内升仙台前,唐名紫极宫,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为太清坛。”由此可知,该台始建于唐代,至迟也应在天宝年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皆有增修增建。 老君台为圆柱形且有棱角,高8米,台底面积706平方米。周围用大砖堆砌,内实以土,上立垛口女墙,类似古城墙。台上有大殿、东西偏殿和山门一座。殿前壁上嵌有“犹龙遗迹”、“道德真源”、“孔子问礼处”等明代碑刻三方(通),清代赞助碑二通。殿内原有老子紫铜坐像一尊,殿左前方有铁柱一根,传为老子“赶山鞭”。大殿后原有老君炼丹房。台上还有古柏十三株,山门下有石阶三十三级,应老子飞升三十三层青天之说。 老君台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古往今来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女皇武则天、宋真宗赵恒,以及文学大家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曾来拜庙祭祀。或观瞻游览,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华章。 1978年,鹿邑县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在此建博物馆。1986年,老君台被定位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xx年随太清宫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随老子故里旅游区一起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aaaa级景区。

第7篇 海南观光:鹿邑太清宫导游词

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5公里,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旧名厉乡曲仁里。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生于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鹿邑县太清宫乡。

鹿邑导游词(精选7篇)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东北隅,老君台后街路南。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生,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鹿邑信息

  • 鹿邑导游词(精选7篇)
  • 鹿邑导游词(精选7篇)7人关注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东北隅,老君台后街路南。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生,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 ...[更多]

  • 鹿邑太清宫导游词(精选2篇)
  • 鹿邑太清宫导游词(精选2篇)2人关注

    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5公里,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旧名厉乡曲仁里。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生于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鹿 ...[更多]

相关专题

导游词热门信息